四肢康复训练器(精选8篇)
四肢康复训练器 篇1
0引言
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它是一种突然发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脑卒中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的影响,其发病年龄有向年轻化方向发展的趋势[1]。目前,在我国由于受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医疗条件及康复知识普及等方面的限制,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后坚持留在医院或到社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人数有限,有的甚至放弃早期的康复训练和治疗。由于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反复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得不到及时的、系统的、科学的康复治疗,将会留下终生的肢体功能障碍和其他后遗症,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给患者家庭增加沉重的负担[2]。运动疗法是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的一个重要手段,目的在于促进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肢体关节的活动范围,改善运动的平衡协调,使患者能够回归社会,融入家庭生活[3]。四肢康复训练器的设计解决了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肢体康复训练器械存在的结构较为复杂、成本高、移动不便、使用场所受限等技术问题,是一款适合在社区和家庭中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肢体训练的康复器械。
1结构设计
脑卒中患者四肢康复训练器主要由底座立柱、电动机控制、传动负荷、患者座椅、上肢传动、下肢传动6个部分组成[4](如图1所示)。
1.1底座立柱
底座立柱主要包括底板、安装架、定位孔、定位销、万向轮和立柱,用于整个训练器的支撑、固定和移动。
1.2电动机控制
电动机控制主要包括伺服电动机、传动轴、传动链轮、调节转轴、调节链轮、横杆、花篮螺栓等。伺服电动机通过驱动传动轴、传动链轮、调节转轴和调节链轮构成机械传动组合,分别带动脚动链轮和手动链轮转动,控制脚蹬和手摇把手随之转动,从而使患者的四肢得到锻炼。这个机械传动组合采用的是链条传动方式,具有结构紧密、工作可靠、效率高、寿命长、成本低的特点。为实现传动链轮和手动链轮之间的稳定传动,在2个立柱之间安装调节滑块。通过花篮螺栓可调整调节链轮的位置,使链条平稳传动。
1.3传动负荷
传动负荷主要包括摩擦盘、阻尼滑块、橡胶块、螺杆和调节螺母等。其原理是通过调节阻尼滑块外侧的螺母,来改变2个阻尼滑块的间距,控制橡胶块与摩擦盘的接触程度,来改变传动轴和传动链轮负荷的大小,增加或降低患者肢体训练的强度,以满足不同康复阶段患者的训练需求。
1.4患者座椅
患者座椅主要包括座板、靠背、升降装置、调节手柄、手臂托板、手推扶手等。利用调节手柄控制升降装置上下移动,改变患者训练用座椅的高低,以适合不同身高的康复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陪护人员可通过手推扶手,移动康复患者在不同场合进行训练。1.5上肢传动
上肢传动主要包括手动转轴、手动链轮和手摇把手。患者可分别通过自主用力转动手摇把手或通过电动机驱动手摇把手转动,使患者的上肢随手摇把手做持续的旋转运动,从而实现主被动模式下的上肢康复训练。
1.6下肢传动
下肢传动主要包括脚动转轴、脚动链轮、脚蹬架和脚蹬。患者可分别通过用力蹬踏脚蹬或通过电动机驱动脚蹬转动,使患者的下肢随脚蹬做持续的旋转运动,从而实现主被动模式下的下肢康复训练[5]。
2结构特点
脑卒中患者四肢康复训练器具有以下结构特点:
(1)训练时,为保证患者的安全,必须将定位销插入安装架和万向轮轮毂的插孔中锁定万向轮,以固定康复训练器。移动时,陪护人员需先将定位销从轮毂中拔出,再通过手推扶手移动整个训练器。四肢康复训练器适合在室内外等多种场所使用。
(2)通过调节手柄控制升降装置,可调节患者座板的高低,以适应不同身高的康复患者更加舒适地进行康复训练。
(3)康复训练器手摇把手和脚蹬鞋套上设计有按摩凸起、磁片等,可对患者手掌和脚底的相应穴位进行按摩、磁疗,具有刺激神经、增强训练效果、加快肢体功能康复的作用。另外,手摇把手上的凸起还具有防滑作用。脚蹬鞋套的设计是在鞋套内壁的前段加装了一个可调节内部空间大小的气囊,以适合不同脚码的患者使用。
(4)四肢康复训练器设计的摩擦盘可根据患者肢体的肌力和功能情况,调节其康复训练强度的大小。
(5)主动训练时,患者通过上下肢用力转动手摇把手或蹬踏脚蹬,控制手动链轮或脚动链轮分别带动患者的四肢做持续的旋转运动训练,手动链轮和脚动链轮旋转速度的快慢与患者施加到手摇把手和脚蹬上力量的大小有关;被动训练时,伺服电动机驱动传动链轮分别带动脚动链轮和手动链轮同时旋转,然后再带动脚蹬和手摇把手转动,使患者的四肢跟随电动机的转速做匀速旋转运动训练,脚蹬和手摇把手旋转速度的快慢由伺服电动机进行控制[5]。
3使用方法
(1)康复患者在上器械训练前,陪护人员必须先将底板上的万向轮锁住,防止四肢康复训练器来回移动,危害康复患者的安全。
(2)由陪护人员帮助康复患者坐到四肢康复训练器的座板上,系好安全带,然后根据患者的身高,用调节手柄调节座板的高低,使每一名康复患者都能有一个舒适、自然的坐姿。
(3)由陪护人员帮助康复患者把手、脚分别放入脚蹬鞋套和手摇把手上,并进行固定,防止患者因手、脚无力从手摇把手或脚蹬上脱落。
(4)根据每个患者肢体的肌力和功能情况,选择不同的康复训练模式。在康复训练初期,由于患者肢体的肌肉力量微弱甚至无力,此时应选择被动训练模式。陪护人员帮助打开训练器的电源开关,伺服电动机开始工作,电动机通过机械传动组合驱动脚蹬和手摇把手带动患者的四肢进行旋转运动训练。训练时间和电动机转速由康复医生决定。
(5)患者经过前期的被动训练,四肢的肌肉力量和平衡协调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此时可视情选择主动训练模式,以增大康复训练的强度,加快患者肢体康复速度。在主动训练模式下,伺服电动机不工作,由康复患者通过上下肢的自主用力控制脚蹬和手摇把手转动,使康复患者的四肢得到锻炼[6]。
4应用效果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后是否积极进行康复训练的调研发现,坚持进行系统康复训练90%的患者恢复了行走和生活自理,30%的患者还可从事工作强度较轻的工作;如果不进行康复训练,上述的百分率只有6%和5%[7]。肢体运动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手段,我们应用四肢康复训练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临床效果明显:(1)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增强了肢体的肌肉力量,加快了肢体的血液循环,可有效预防肢体静脉血栓和褥疮的发生;(2)在进行肢体训练的同时,对腹部肌肉的锻炼具有间接作用,可帮助增加肠蠕动,促进患者大小便的畅通;(3)改善患者肢体平衡的协调性,使患者能够尽快地重新行走和生活自理;(4)通过肢体运动训练对卧床患者的心理具有积极的影响,增强了其对生活的自信心;(5)通过肢体训练,提高了患者的心肺功能,不同程度增加了患者的氧气吸入量、呼吸频率和呼吸潮气量,使患者总的身体状况得到改善,加快了其肢体康复的进程[8]。
5结语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尤其是对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后的康复治疗,更是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不同种类和不同功能的医疗康复设备逐渐走进医院、社区和家庭。因此,用于社区和家庭的康复设备应该更多地考虑经济、实用、有效和操作方便[9]。四肢康复训练器就是一款适合在社区和家庭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肢体训练的康复器械。
摘要:目的:设计一种适合在康复中心和家庭中进行四肢康复训练的器械。方法:四肢康复训练器主要由底座立柱、电动机控制、传动负荷、患者座椅、上肢传动和下肢传动6个部分组成。使用时可分别通过自主用力转动手摇把手(蹬踏脚蹬)或通过电动机驱动手摇把手(脚蹬)转动,使患者的上(下)肢随手摇把手(脚蹬)做持续的旋转运动,从而实现主被动模式下的上(下)肢康复训练。结果:该训练器可使脑卒中患者在进行四肢肌肉训练的同时,不断增强肢体运动的协调性,加快肢体康复的进程。结论:该训练器结构简单、移动方便、成本较低,可在多种场合进行脑卒中后的康复训练。
关键词:脑卒中,四肢康复训练器,主动训练,被动训练
参考文献
[1]李晓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11-12.
[2]付云,李慧.俱乐部模式在脑卒中肢体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8):2 017~2 019.
[3]朱镛连,张皓,何静杰.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4]张晓玲.一种脑中风康复训练器:中国,201420148813.O[P].2014-08-20.
[5]刘相权,李启光,高宏,等.肢体康复训练器控制系统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5):407-411.
[6]龙耀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260-261.
[7]刘薇.福州市社区康复资源及脑卒中患者康复现状研究[D].福州:福州中医药大学,2014.
[8]郑东鹏.脑卒中偏瘫患者社区康复模式探讨[J].医学信息,2010(7):1921-1 922.
[9]韩贞贞.家用老年人肢体康复训练产品设计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
四肢康复训练器 篇2
http:// 2008-10-28
[收藏] [推荐] [有奖纠错] [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亲爱的家长:
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智障康复部全体同仁竭诚为您服务。
您的孩子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大脑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而造成其心理、智力、适应行为发展的各方面障碍。但是孩子是发展中的儿童,只是发展速度,质量不如正常儿童,但是只要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奇迹是会出现的。
让我共同努力,用真诚和信任,为孩子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康复训练,使孩子拥有美好的一天又一天。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
康复训练原则是根据康复目的和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在康复训练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康复训练原理应贯穿于各项训练之中,它对制定康复目标,设计康复训练方案,康复训练措施和使用的训练器械,确定训练方法以及所采用的训练组织形式都具有指导作用。
训练是康复的基本途径。在一切训练活动中都应坚持五个原则:
一、坚持全面发展,补偿缺陷的原则
以智障儿童得到康复,回归社会主流,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目的,要求我们不仅在大脑缺陷方面进行补偿训练:还要在身心、智能方面进行开发训练;也要在品格、修养方面进行养成训练:更要在生活自理,职前教育方面进行培训练。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二、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
通过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身心协调动作的能力,增加对大脑刺激的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锻炼活动的,以促进大脑机能的补偿。因此对智障儿童训练,必须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才能达到补偿的作用。
三、持因人实施原则
康复训练的实质是大脑缺陷补偿活动。每位智障儿童大脑损伤的部位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智障儿童还必须有针对性,量力性训练,坚持因人施训的原则。
四、坚持强化性原则
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智障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大脑皮层有兴奋消退快、保护性抑制、定向反射弱的特点。因此要坚持强化性原则,以扩大兴奋点,建立新的神经通路。
五、注意游戏性、趣味性的原则
训练在游戏中,激发智障儿童积极性,主动性。使受训儿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对智障儿童进行功能训练;智能训练:异常行为矫正训练;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以及身心协调,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和补偿。
功能训练
1.感知训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
2.口语训练(语言障碍训练、口语训练)
3.大肌肉群活动川练(爬行训练、行走训练、反应速度、力量训练、协调训练、平衡训练)
4.手功能活动训练(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智能训练
1.培养思维能力训练
2.锻炼记忆力训练
3.培养注意力的训练
4.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异常行为矫正训练
行为矫正训练就是运用操作反射原理对智障儿童的异常行为进行技术矫正,训练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智障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奠定基础。
1.正强化 2.消退 3.塑造 4.条件强化 5.惩罚
智能障碍的定义
智能障德指现有的能力水准有实际上的限制,其特征为:
显著低于平均的智力水准(IQ70以下)。
同时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以上的相关限制:
●沟通
●居家生活
●自我照顾
●社交技巧
●使用社区
●自我引导
●健康安全
●功能性学科能力
●休闲娱乐
●工作
●智能障碍发生于十八岁以前
早期干预与系统康复训练
一、什么叫时期干预
“早期”从年龄来讲,是指从出生0岁到上学6-7这段时间,也就是人生最初阶段。
“干预”包括医疗与保健,教育与训练,社会心理咨询。其中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主。
二、早期干预的效果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是0-7岁即人生的初几年,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受过早期干预的智障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
三、障碍系统康复训练
1.系统康复训练的领域
我们把康复训练的内容分解为可以观察测评的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领域,形成系统康复训练的内容。他们分别是: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互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六个领域。
2.个别训练计划
由于智障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每一个智障儿童在上述六个领域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有自已的特殊需要,因此需要为每个儿童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来指导康复训练进程。
3.制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我们将六个领域的内容叙写成康复训练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通过对儿童的评量,得到符合每个儿童康复需要的长期目标,再从康复训练活动中找出相关的短期目标,形成一个儿童的个别训练计划。
4.康复训练过程
在个别训练计划指导下,设计康复训练活动将智障儿童的个别训练目标转化成康复练活动,通过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两个途径为这些儿童提供系统康复训练。
5.康复效果评估
系统康复训练效果通过评估进行全面总结。分别为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
阶段评估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对每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效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下一阶段的康复训练活动。
总结评估是在完成若干阶段康复训练后进行的评估,它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成效作出全面总结。
生活自理康复 训练方法目标
孩子不能生活自理怎么办?
年龄:2-3
目标:调节水洗手,洗脸
方法:
1.让孩子看你洗手,洗脸,鼓励他模仿你的动作。
2.孩子洗手,洗脸时,要给予口头上的指导。如果他学会了,不再需要帮助和口头指导了,你要表扬他。
3.用彩色粉笔往孩子脸上涂颜色,让他照镜子看一看。洗脸后再让他照照镜子看是否洗干净了。
4.塞上洗脸池往里蓄水,让孩子自己洗手,洗脸,然后把水放掉。要把他是否会操作的情况记录下来,列成表贴在洗脸间,把必要的步骤画成图画,贴在墙上。
年龄:2-3
目标:模仿刷牙
方法:
1.把孩子的牙刷,牙膏放在固定的地方。
2.你和孩子一起刷牙,让他模仿你刷牙的动作。如果孩子模仿着刷牙,你要表扬他。
3.在刷牙的时候,要辅导他。在他学会之后,逐渐减少对他的辅导。
4.让孩子自己对着镜子刷牙。
5.开始时,你握着他的手,帮他作上下刷的动作,等孩子能正确地模仿刷牙了,你至少也要用话语指导他。
年龄:2-3
目标:用话语要求上厕所
方法:
1.当看到孩子想上厕所的样子时,问他是否要上厕所。
2.在训练上厕所时,不要给孩子兜尿布,而要给他穿容易脱的裤子。
3.定时让孩子上厕所。当他自己说出要上厕所时,要好好表扬他。
4.如出现意外,你也不要立即给孩子换衣服,而是鼓励孩子大部分衣服由他自己去脱换。
5.家人示范想上厕所。
年龄:2-3
目标:把松开的衣服脱下来
方法:
1.睡前必须让孩子脱掉上衣和裤子。要边鼓励他,对他说;“噢,长大了!当哥哥(姐姐)了!”
2.每当他自己脱下衣服时,可以奖励他一张不干胶贴纸。
3.练习给洋娃娃脱衣服。
4.一开始不可能期望孩子脱掉全部衣服,先从一两件开始,等他熟练了再增加件数。
5.无论从哪一种衣服开始练习,都要一边用话语指导他,一边动手帮助他,等他学会了就逐渐减少帮助。
请分析一下原因
病理原因:
肢体缺陷,肌肉耐力不足,感觉统合异常。如:触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缓,长期生病以致体弱易疲劳。智能障碍,发育迟缓。精神障碍:自闭症,多动症,情感障碍,癫痫症。
心理原因:
依赖性强:动机不足,自信心不足,易受挫折;目的想引起大人注意。
环境原因:
家长教育态度:过于溺爱,为之代劳;过于严厉,缺乏耐心;不要求或要求不得大人太忙,没时间教;家庭各成员态度不统一;重视文化教育,不重视生活教育。感知训练
功能训练是根据智障儿童大脑皮层功能障碍而制定的恢复、补偿其定位功能方法。
功能训练包括感知训练、口语训练、大肌肉群活动训练手功能活动训练。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又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对智障儿童进行感觉训练是提高智力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大量丰富的感知刺激和增加肌肉的活动的效率,提高感知的阈限性,刺激大脑功能定位的恢复和补偿,是一切训练的开端。
1、视觉训练
视觉是由眼睛,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活动完成的。外界物体发出的光作用于人的眼睛,通过眼睛的透明组织发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后,把光能转换为神经冲动,再通过视神经将冲动传人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对智障儿童的视觉训练目的是提高和增强视觉器官的感受能力和大脑对视觉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视敏度训练
观察不同距离的大小类同物体。(如:火柴梗、小木棍、牙签)
观察不同物体(如:家俱、工具、蔬菜、水果)
分辨室外远处不同物体(房屋、街道、交通岗)
辨认某种熟悉的物体(如:公共汽车、小轿车、卡车)
弱光下观察物体(茶杯、书、笔桶)
辨色能力训练
基本色训练:用红、黄、绿、蓝、黑、白等颜色同周围熟悉的物体进行实物训练。如:红旗、黄纸、绿树叶、蓝天、黑板、白衬衫等,让智障儿童能基本正确地说出。
混合色训练:棕色、灰色、粉色、紫色、橙色辨色训练。
近似色训练:近似色是运用基本色调出的色调。如:深红、浅红;深黄、浅黄:深蓝、浅蓝。通过绘画调色进行训练,使智障儿童能辨认近似色的能力。
形状知觉训练
结合实物,训练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角形、椭圆形、菱形、圆柱形。
距离知觉训练
训练智障儿童知道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晰,远物模糊。
方位知觉训练
一方面以自身或身体为准进行训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另一方面进行东西南北方向的训练;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注意训练中家长朗诵训练材料时速度要适宜。
音调区别训练
音调可以充分表达一个人说话的情绪和寓意。训练智障儿童从说话语调中理解真正的意思,提高适应生活能力。
律动音训练
根据音乐节律反复做同一动作,以体态律动打击乐器进行训练。
根据乐典的节奏,让智障儿童作各种拍打动作。(拍手、拍腿,模仿动物行、走、飞、跑、跳、游的动作)
根据劳动动作,编进律动音训练中。(如:拉锯、打锤、洗衣)
结合方步、垫步、踏步练习进行简单舞蹈步训练。
乐音听觉训练
训练听各种乐器的声音。
训练学弹电子琴,激发乐音听觉训练积极性。混合区别训练
利用嘈杂的声音中寻找熟悉人的说话声。
在轻音乐中听妈妈讲故事。
3、味觉训练
味觉是口腔内味蕾的一种功能。刺激物直接作用于味蕾产生兴奋后,冲动沿吞咽神经,面神经和迷走神经传人脑干,经丘脑,最后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的最下部产生味觉。
人的味觉基本有四种:酸、咸、甜、苦。
训练时从儿童表情动作可以显示出对不同滋味的鉴别。
4、嗅觉训练
嗅觉是有味的物质分子挥发,刺激嗅细胞,使之产生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上行,穿过颅底的开口直通脑部到达大脑皮层的颞叶区而产生的。
为提高生活能力,要重视嗅觉训练,会区别甜味、苦味、汗味、烟味、汽油味、烧焦味、臭蛋味、烂菜味、药味菜。
5.时间知觉训练
通过有规律的生活帮助训练时间知觉。帮助理解早晨、中午、晚上、今天、明天、昨天、后天、去年、今年、明年等;通过观察一年四季变化,认识春、夏、秋、冬。知道自己的生日,知道儿童节在那天,国庆节在那天等。
提 示:
对智障儿童进行的感知训练,还应当进行空间定向训练,深度视知觉训练。视觉追踪训练、听觉定位训练等。对智障儿童进行感知训练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因为“孩子的精神与环境的交流是通过感觉来进行的。”
在训练感知器官的识别能力的同时,也要利用环境吸引儿童注意力和好奇心,培养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感知训练是其它各种训练的基石,开端。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康复训练智障孩子的有心人。有时间做一些训练记录,积累下来,总结成文,影响更多家庭,让更多的智障儿童受益。
口 语 训 练
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结果的标志,语言与人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智障儿童的语言不仅少,内容狭窄,而且句法简单贫乏。
对智障儿童口语训练时,既要有重点的训练个别口语障碍的儿童,也要对全体儿童进行语言词汇积累的练。
语言障碍儿童的训练:
语言障碍的儿童要分析是构音障碍,还是舌体位障碍。
训练时分五步:
1.培训准确的听音能力,学会区别语音的差别,尤其是近似音的区别。
2.教智障儿童正确发音,让孩子听清语音,看清口型,并大声模仿声音。
3.让智障儿童用普通话声调说话。
4.鼓励他多与别人交流。
5.每天讲述一天中所看、所听、所想的事。
练习内容提示有三:
1. 学练习各种语气声调讲话:生气、高兴、欢呼、请求、讨厌、评批、赞扬、招呼、命令、愤怒、悲伤等。
2. 练习讲笑话,说儿歌,顺口溜,快速讲话,快速说出熟悉人的名字。说绕口令等。
3. 每天做舌头操,训练舌头灵敏度。
口语训练
口语训练的趣味性
口语训练选择一些有关动物内容故事。
选择能够引起儿童好奇心的故事。
选择儿童可以参与故事中角色表演的对话练习。
口语训练的趣味性
讲故事训练,边看图边讲故事。
边讲故事边画内容。
录音机录放故事。
情境表演,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戴上头饰或道具。
口语训练时要发挥儿童多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活动,结合动作或游戏对智障儿童进行训练。
大肌肉群体活动训练
对智障儿童进行大肌肉群训练的关键,是改善脑障碍,恢复代偿机能。
爬行训练
智障儿童由于肢体协调有问题,不会四肢着地,两腿随着上肢爬行,而
是上肢伸出很远而两下肢原地不动。
爬行训练在平地进行。可以两手、两脚着地爬行,也可以双肘、双膝着地
爬行。匍匐前进即手足并行。
爬行训练可以钻笼、拐弯、绕障碍。
行走训练
便步、正步、踏步、跑步训练,竞走、踏线走踏点走、双脚跳走、单脚跳走、碎步走训练、手持物走、拾物走、穿衣走等训练。
反应速度训练
操场常规口令训练、拍球、传球、打排球、打篮球、踢足球、掷沙袋、乒乓球等运动;
跳绳、跳皮筋、跳房子等游戏:
踢键子,接抛球、贴人游戏。
力量训练
拉力器运动、举重比赛、哑铃运动。
推、拉、挤游戏;
爬绳、吊杆、爬楼梯运动;
提重物行走,扛重物行走训练。
协调训练
横列行进,纵列近距离行进:
骑马势、拉弓势的动作训练:
双手同时同方向前后摆动行走;
一侧手脚同方向行走,一手垂直固定行走;
倒退行走,侧向行走;
依口令快速做蹲、跳、走、跑、举手、抬脚、仰头等动作。
平衡训练
沿直线走,托球行走;
十公分宽木板上行走,蹲立;
原地旋转定向;
单脚跳行,斗鸡游戏;
单脚站在单砖上过桥;
垫上滚翻,倒立运动。
手功能训练
“手是脑的老师。”
“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和镜子。”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儿童多动手操作,能促进智力发育。”
手功能训练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训练。
粗大运动训练
训练手的伸、屈、抓、握、推、拿的动作。
握皮球、推木棍、拍皮球。
徒手划直线、画圆、画蛋以及各种平面图形;
伸开五指握拳反复进行。
建议与触觉训练结合,触摸后判断物体大小、粗糙与光滑、冷与热等。蒙上眼后摸出特体形状、质地。
精细运动训练
用食指或中指快速扣桌比赛;
穿珠、穿针引线:
系鞋带、解鞋带;
折纸、剪纸、手工、泥工;
筷子夹豆;
拾大米粒、拾黄豆、翻书页。
坚持做手指操,使手功能训练更有规律性、科学性,效果更佳。
模仿发声的练习(啊、呜、咿、爸、妈、猫儿、狗叫、羊叫、火车言、汽笛声)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策略
训练要由浅入深,不要一味追求速度。
对孩子微小进步都要及时表扬、鼓励他继续努力。
训练时采用多种形式,避免造成孩子感到枯燥,排斥训练。
多与孩子说话,并请家长注意沟通方式。随时注意孩子的需求,认真对待孩子。
利用生活中自然情况训练,学会等待回应,家长在训练中给孩子留有反应,判断的时间。
积极创造语言交往环境。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语言刺激,并持之以恒。
注意事项
注意稳定孩子情绪,保证训练质量。
训练时保持适当节奏,避免孩子不适应,出现反复。
训练时使用的指令,语言要简单、明确。
给予孩子语言提示及指令时声音要宏亮,有力度。
从孩子兴趣出发,使孩子愿意投入训练。
训练者的声音、表情要夸张,吸引孩子注意力。
训练时要坚持互动,训练要持之以恒。
及时强化,对孩子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性质的强化(正强化、负强化)。
提高孩子语言交往能力的训练方法
尽可能让孩子对训练容感兴趣
选择孩子喜欢的儿歌故事进行训练。分角色的形式很容易令孩子参与其中,多表扬,勤鼓励。
训练正确发音姿势
大人与孩子说话时应使用自己嘴的位置在孩子眼睛水平线以下。
如:坐或蹲在孩前,并用双手挟住孩子双肩,保持其正常发音姿势
控制孩子唇、舌、口发音姿势。训练唇、口、舌作协调。
如:大人用手控制下鄂、嘴唇、来帮助孩子正确发音。
训练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
如:下达指令后,做出动作示范给孩子,帮助他理解这个指令意思。
训练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我们一起学习
●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真正的助人不是帮别人把问题从眼前消除,更积极的做法是如何使当事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面临怎样的问题,并且能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有能力去面对与解决所有他所面临的问题。
●以智能障碍儿童发展需要为本,开展康复训练。
●好母亲,好老师,允许孩子在花园乱跑,活动腿脚,呼吸新鲜空气,以满足他的身体生理需要。
●大脑的学习信息有赖于感官和运动的输入。
儿童的肉体生命需要大自然的力量,那么他的精神生命也需把心灵与天地万物接触,以便直接从生动的大自然的造化能力中吸取养分,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是让儿童从事农业劳动,引导他们培育动植物,并从思想中理解自然。
语 言 训 练
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想感情意愿的工具。对于孩子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智力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孩子到
一、两岁还没有语言交往能力,请家长迅速与相关机构(医疗、教育、康复)配合,进行检查,确定问题原因后,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康复训练。
语言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孩子各方面能的协调发展,为家长和孩子创设宽缓的发展空间,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迟早融人社会。
孩子不会说话怎么办?
您的孩子有这些问题出现吗?
孩子不能听或注意不到别人说话的声音,对其它声音也遂反应或只对某种声音有反应。
对语言理解能力差,经常不能按别人给予的指令完成任务
说话时声音很小,语气十分短促,给人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
说话时吐字含糊不清,语句不连贯,使人很难理解。
说话没有语音、语调、语速过快或过慢、口吃。
混淆语意,不会正确使用,经常答非所问。如:分不清人称问小宝:“你叫什么”小宝回答:“你叫小宝。”
说话时语序颠倒,如:问:“你吃饼干吗宁”孩子回答:饼干吃。”
在回答总是或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把同一内容多次反复叙述或反复词问同一问题,不改变内容。
自言自语,或只会重复别人的话。如:问他:“你叫什么”他也回答: “你叫什么”
孩子本来说话很正常,说话也很好,但突然出现退步情况,或根本就不再说话。
说的基本能力的训练
深吸气,深呼气
吹气练习(吹泡泡,吹气球)
唇部练习(噘嘴、舌打唇响)
舌的训练(吐出、收回、如:舔食品、伸出舌头左右移动、舔上下雪)
颈部练习(张合嘴)
面部肌肉控制练习(模仿笑、哭、争眼、闭眼、挤眼)您帮你的孩子分析一下原因 生理原因:
聋或重听;
齿、唇、舌协调有运用困难;
呼吸器官运用困难;
发声器官运用困难;
脑伤导致语言能力受损;
语言表达中枢受损;
智能不足(引起语言发展迟缓,理解能力差,语汇少,句子短)。
心理原因:
先天气质不爱说话;
性格内向,退缩,害羞;
怕说错话,说不好而小声说话以致不说话;
经常遭受挫折,缺乏安全感。
环境原因:
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感官刺激或文化刺激;
大人很少用语言来逗孩子;
大人过度注意孩子的说话,发音时反复提出过高要求,引起孩子抗拒心理:
家人不爱说话或说话异常,孩子模仿学习造成。
运动能力训练 早期发现 早期训练
当发现孩子抬头困难,头不能自由转动,不会爬,不会站,不会走,不会翻身,拿不起小物品,动作不协调等表现时,应立即请相关部门检查(医院、教育、康复)评估,进行康复训练。
运动训练是智障儿童康复的重要内容。早期训练应该着重基本运动发展的训练,同时还应兼顾生活中的实用动作技能训练。
孩子动作发展慢怎么办?
你的孩子有如下问题吗?
一岁时:
俯卧时不会抬头 头不能向左右转 不会爬行 不会翻身 不会坐
二岁时:
不会独立站 不会走 当坐在椅子上时 不能自己站起来 不会跑。
三岁时:
不会两脚一阶地上楼梯 跑时常跌倒 不会倒退着走路 不能用两脚轻轻蹦跳
四岁时:
不会独立跑步 不会独立地上下楼梯 不会骑三轮车
五岁时:
不会单脚跳 不会跨过障碍 不会玩一般的体能游戏
请您分析一下原因 生理原因
产前母体病毒感染,照射放射线;孕妇吸烟、喝酒用药不当或营养不良:
遗传原因,如染色体异常;
产中出现脑伤、窒息、缺氧,颅内出血或早产等;
产后,患了某些严重疾病或孩子严重营养不良都可能造成动作发育迟缓或运动动作障碍;
其它不明原因的生理疾病。
心理原因
孩子天生气质较退缩,不愿也不敢去尝试新的动作;
孩子在动中有挫折感,孩子尝试新动作时因失败而遭大人制止,而丧失信心。
环境原因
家中活动场地太少,缺少活动机会;家长怕出危险,怕弄脏衣服而不给孩子机会;
家中整齐,怕孩子弄脏弄乱而限制孩子活动。
基本动作训练方法 1.抬头训练
孩子趴在大球上,大人拉住孩子双手,自然抬头接受训练。
孩子俯卧在三角木块上,大人坐在孩子对面,用手绢跟他玩躲猫猫的游戏,逗引他抬头,异向左右来回转动。
2.轴心转体训练
大人与孩子席地而坐(或让孩子坐在大人的腿上)持孩子手臂,左、右转动,作拉锯游戏,从增强孩子轴心转体意识。
3.前倾训练
让孩子坐在大长毛狗玩具上,身体向前倾,手摸长毛狗的毛。
4.位置感觉训练
大人坐在孩子身后,双手拉着孩子的双手,作前后划动的划船游戏,以增强孩子对位置的感觉。
5.尘姿稳定性训练
将孩子置于坐的位置,然后用糖或玩具逗引他,使他将一只手伸向前。6.爬行训练
将孩子置于双手双膝着地势,用一条大浴巾兜于孩子腹部,在孩子正前方一米处用玩具逗引孩子。大人用浴巾上提,令孩子向前爬。
7.行走训练
孩子抓着一根拉直了的绳,向左或向右移动。
8.上下台阶训练
孩子由大人拉着手,两步一阶上(下)台阶。
9.跳的能力训练
先让孩子在弹簧上跳,再让孩子在较低的平台上跳下。大人先示范,手扶着跳,一边做一边说:“曲膝”,然后站在小孩子面前抓住他的手帮他跳。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孩子多练习跳舞。
10.翻身训练
孩子侧卧时,在其身边放玩具逗引他翻身过来拿玩具,必要时可用手推一下他的肩部。
孩子俯卧时,用一玩具在其头顶上摇动逗引他翻过身来拿玩具。
协助孩子翻身时可稍微推一下他的肩膀或屁股。
11.训练放松肌肉的方法
要孩子放松肌肉,可轻拍其僵硬部分或抱起孩子轻摇几下,不要孩子有惧怕感。
12.加强运动耐力的方法
让孩子多长途旅行;
让孩子常站着或蹲着玩;
让孩子常坐无靠背的椅子;
四肢康复训练器 篇3
【摘要】在四肢骨折康复治疗中不可避免会使患者产生疼痛感,从而影响康复的效果。四肢骨折康复过程中导致疼痛的原因一般有创伤刺激,炎症刺激,神经性疼痛等。不同类型的疼痛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四肢骨折康复中的疼痛治疗的要点,探讨康复治疗的最佳方法及临床疗效。
【关键词】四肢骨折 康复 疼痛治疗
随着骨科领域理论、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四肢骨折的手术无论是治疗方法、手段都有较大提升,而且大大促进了四肢骨折患者治愈率。但是从四肢骨折患者临床治疗发现,术后对四肢关节创伤恢复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处于术后康复治疗第一阶段,但是对整个术后康复具有较大影响。因此,研究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治疗具有现实意义。
疼痛既是患者就医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处理工作中最常遇到的症状,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包括两种成分:一是伤害刺激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二是个体对伤害刺激的反应,并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疼痛是一种应急反应,使患者尽可能保持身体安静,是身体内部恢复的防御机制之一,适当的疼痛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促进作用,而过分的疼痛则会导致康复效果不甚理想。四肢骨折康复过程中导致疼痛的原因一般有创伤刺激,炎症刺激,神经性疼痛等。
1 创伤刺激性疼痛的治疗
四肢骨折早期,常见的疼痛为创伤性疼痛,其症状为受伤部位疼痛明显。这种疼痛使得患者难以忍受,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
创伤刺激性疼痛常发生于骨折康复治疗的早期,在四肢骨折康复中经过复位、固定等治疗处理之后,由于患者的心理原因,认为该治疗措施无法解除其痛苦,而在心理上过分注意疼痛部位,从而导致疼痛的感觉加重。
因此针对创伤刺激性疼痛治疗常通过分散患者注意力,如听音乐、聊天、看电视等,也可让患者做深呼吸、腹式呼吸、打哈欠等,對缓解疼痛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可以由医生通过按摩疼痛周边组织分散疼痛感。
除了心理上的治疗外,创伤刺激性疼痛,还可以通过注射或者服用止痛药物进行止痛治疗。但由于一些止痛药物可能使病人产生上瘾或者过敏等症状,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经常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控,防止应药物排斥或者过敏等原因造成的损伤。
2 炎症刺激性疼痛的治疗
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其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自动的防御反应。但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由于炎症是自身机体防御的一种表现,因此在治疗过程要充分认识到炎症对患者有利的一面。
针对炎症刺激性疼痛的治疗,首先要了解造成炎症的原因,如果是由于四肢夹板过紧而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造成的毒素堆积则需要适当调整,同时按摩伤肢周边组织,用热敷法加快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同时服用消炎药,我院针对这类型疼痛,中西医结合治疗,给予患者上肢损伤方及下肢损伤方等定方中药促进肢体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经临床实践取得很好的疗效。而对于手术过程中因为消毒不彻底所造成的情况,则需要加强手术中的消毒措施,才是治根的方法。
3 神经性疼痛的治疗
神经性疼痛是指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或继发性损害或功能障碍或短暂紊乱引起的疼痛。神经性疼痛的特征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超敏、痛觉过敏等。由于神经性疼痛发病机理复杂,阿片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神经性疼痛通常发生于患者休息期间,尤其晚间症状通常会加剧。
因此我院针对该种疼痛,使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我院使用曲马多,物理治疗方面则以早期冷敷,稳定期微波或低频照射为主,心理治疗则要求医护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注意询问患者的睡眠质量,防止因为患者的睡眠质量不高而导致康复的时间变长。
在四肢骨折康复中经过复位、固定等治疗处理之后达到愈合一般需要一至数月的时间,期间伤肢缺乏应力刺激,而应力刺激能够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同时保持肌肉收缩是促进肌肉生理作用恢复的最佳方法,能有效地预防肌张力降低和肌肉萎缩,因此须尽早使伤区肌肉开始适当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的过错,或者患者用力过度或姿势错误等原因,可能会导致疼痛的发生,这种疼痛一般为暂时性,不需要特别的治疗,但是,由于产生了疼痛感,患者容易认为康复治疗并没有使其病症减轻,而产生消极心理。这种情况,需要医生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为不同的患者安排合适强度的康复训练,同时需要和患者进行沟通,询问康复训练是否给患者造成不适,了解情况,并作出训练内容或强度的修改,保证患者的康复质量。
4 讨论
对于治疗骨折来说,一般都分为复位,固定以及功能锻炼三个主要的环节。随着医术的提高,四肢骨折后的固定物以及固定方法都有了较大改进,这就更加有利于骨折术后愈合,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功能,降低并发症。四肢骨折经过复位与手术到临床愈合大都需要3到6个月,在这个时间段中患者的肢体运动都受到了限制,致使肌肉的废用性开始萎缩,降低了肌张力,关节也僵硬,严重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残疾。但是如果及早采用正确系统的康复治疗,就能够加快软组织与骨之间的愈合,对关节的恢复有较大帮助。对于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治疗中大都分为了两个时期,第一个阶段为愈合期,就是处理好四肢骨折到骨折基本上愈合;第二个阶段是从骨折基本上开始愈合开始,一直到外固定物质去掉之后。对于四肢骨折的康复来说,第一个阶段是在住院期间得到的康复治疗。患者通过各种形式对关节进行适当的云顶以及理疗治疗,而第二阶段且主要是以家庭或者康复中心进行,通过作业治疗以及运动治疗等方法。对于康复要有信心有耐心,要按照康复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相关训练,将最大的努力增强关节的活动度和恢复肌力。
研究表明,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要及早进行,一旦早期采用了恰当的功能锻炼以及物理治疗,再在康复的两阶段抓紧治疗,就能够让患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关节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素秀.四肢骨折疼痛症的临床分期治疗与护理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2006,38(4).
幼儿四肢骨折的心理及康复护理 篇4
1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10月我科共收治幼儿骨折患者46例, 年龄3~12岁, 平均6.2岁, 男32例, 女14例, 通过徒手手法整复, 小夹板综合外固定及手术复位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2幼儿的心理特点
2.1 恐惧不安
幼儿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表现为兴奋过程占优势, 因而易激动, 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对外界的刺激耐受力较低, 反应性强。幼儿骨折住院后, 陌生的环境、疾病的痛苦、对治疗的无知, 使患儿处于十分惊恐不安的状态中, 通常表现为吵闹或哭闹不止, 拒绝检查与治疗, 不同意手术。
2.2 依赖性强
幼儿骨折后, 躯体疾病的影响导致精神、体力不佳, 父母看到后给予加倍的关爱, 特别是独生子女, 自小在娇惯、溺爱的家庭中长大, 患病后更是有求必应, 从而使幼儿的依赖性增强, 通常表现为易激动、激惹性增高、稍不遂愿就乱发脾气。稳定家长情绪也是护理的关键, 患儿家长的心理不容忽视, 医护人员要理解患儿家长的不安心理, 并注意稳定家长情绪, 以配合手术。
3护理
3.1 疼痛护理
疼痛是骨折的主诉, 不同的儿童对疼痛的耐受性不一样, 表现也不一样, 笔者通过仔细的观察, 结合患儿家长的帮助, 摸清患儿的具体情况, 家长的参与对疼痛评估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为家长了解患儿的习性, 通过仔细观察、积累经验, 从中作出判断, 逐渐学会判断真痛, 防止遗漏早期并发症, 又要防止被患儿的虚痛误导, 要了解疼痛的性质及程度, 确定引起疼痛的病因伴随症状, 详细观察、检查患肢的肿胀程度、有无张力性水泡、肤温、肤色、肢端血液循环、肢体远端主被动活动情况、有无被动屈伸指痛、牵引或外固定效果及肢体摆放位置等, 如有异常应及时纠正, 根据疼痛程度及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必要时应用药物缓解疼痛。
3.2 手术的心理护理
3.2.1 术前的心理护理。
术前对幼儿探视访问时, 应给患儿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医务人员衣着干净、整洁、得体, 可以随身携带小玩具与患儿共同游戏, 以拉近医务人员与患儿之间的距离, 温柔的语气、微笑的面孔, 同样减少患儿的陌生感, 尽量运用易懂的儿童语言与之交谈, 通过适当的谈话, 减轻患儿对手术的恐惧感。
3.2.2 术中的心理护理。
患儿进入手术室后, 由于与大人分离产生强烈的恐惧心理, 在接受患儿入室时应用和蔼可亲的语气与之交流, 尽可能满足其特殊要求, 同时手术室还可准备儿童喜欢的小玩具吸引儿童, 分散其注意力并取得其信任和好感, 与患儿建立感情, 使其感到犹如在母亲身边。对于不懂解释的低龄儿童, 在入室前予基础麻醉, 待麻醉后抱入手术室, 减少哭闹, 降低呼吸道的分泌物, 提高手术安全度。对术中清醒的患儿应使用积极鼓励性语言, 儿童都喜欢被夸奖, 称赞的语言可使患儿心情愉快, 愿意接受解释和安排, 容易让其配合操作和手术。
3.2.3 术后的心理护理。
在术后回访中, 医护人员应用亲切的语言给予安慰, 传达有利的消息, 鼓励和支持患儿战胜术后带来的不适感, 有条件的病室也可以播放患儿喜欢的动画片, 分散其注意力, 术后需要功能锻炼的患儿, 医护人员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 减少因骨折疼痛引起的对功能锻炼的抵制心理, 给予正确的指导, 活动范围从小到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4康复指导
4.1 指导患儿接受治疗饮食
患儿来自不同的家庭, 有各自的生活饮食习惯, 护士应根据患儿疾病的不同阶段, 在饮食上予以指导, 让其接受。在骨折的初期, 患儿由于卧床及缺乏活动, 食欲差, 饮食时注意清淡有味、容易消化, 刺激食欲。可多食一些肉汤、鸡蛋汤及新鲜鱼汤, 以后逐渐增加瘦肉、鱼类和大豆制品等。同时, 鼓励孩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摄入足够的维生素, 增加含钙、锌较多的食物, 如牛奶、牛肉、芝麻、牡蛎等, 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对于患有肾病的骨折患儿, 要限制钠的摄入量, 要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对于学龄前及学龄期的患儿可以向他们讲清饮食与疾病的关系, 使他们易于接受。对于婴儿, 除给予母乳喂养外, 应及时添加辅食和富含维生素D或钙的食物, 以保证骨折的愈合和生长发育。
4.2 指导患儿功能锻炼
患儿由于骨折引起疼痛, 往往对功能锻炼产生抵触反抗心理。护士应耐心解释, 说明功能锻炼的目的和必要性, 使患儿意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并以较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开始可先帮助患儿进行远端关节的活动, 并逐渐地增加次数和幅度, 待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再开始进行近端关节和肌肉的活动锻炼。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另外, 儿童骨折的特点多为不完全骨折, 其骨折端的生长比成人迅速, 应定期复查、拍片, 一般二、三周为宜, 以便能及时准确拆除外固定, 加强功能锻炼, 最大限度地回复患肢功能。
5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医学心理学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 幼儿作为患者中的特殊群体, 他们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掌握骨折儿童的心理需求、心理特点, 做好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 是骨折儿童在心理、生理上和社会活动上全面康复的有效保证。做好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 对于正在广泛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做好心理和康复护理, 才能使整体化护理得到贯彻实施。
关键词:幼儿,四肢骨折,护理
参考文献
我的康复训练体会 篇5
育儿 教育 健康
奇奇快九岁了,我们和奇奇一起真正地走过了八年的康复历程,八年抗战,有许多感悟,期间做对了一些事情,也走过不少弯路,以前每年都会写点体会总结一下,有些经验在当时以为是对的,但现在回头想想,仍然有值得商榷之处。
训练室从2008年开办到现在,也已经有六年了,规模也在日益扩大,现在成了有点影响力的康复中心,到下个月,我们在深圳将有两个康复基地,一个是以运动训练为主服务于脑瘫孩子的龙华中心,一个是以认知言语训练为主服务于发育迟缓孩子的坂田中心。六年来,我们接触服务了300多个孩子,各种类型,各种家庭状况,各种障碍程度,不同的恢复程度,我们的训练项目从最初单一的杜曼训练到后来的各种项目尝试再到现在的项目精简。走的路多了,我们也逐渐对不同的孩子不同阶段的训练有了一些心得。
互助与希望论坛上每天仍有许多新家长求助,有许多家长面对孩子最初的情况总不可避免地焦虑和慌乱,今年论坛改版时,我就有个想法把这些年的经历再重新梳理一遍,谈谈我们走过的弯路,总结一些经验,在心态、不同阶段的康复重点、不同类型的康复注意点等方面说说我们的看法,让尽可能多的新家长了解,以便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更好的康复训练,在带着我们的孩子一起努力的时候少一些迷茫。虽然我们此时提出来的一些建议仍然可能会失之偏颇,但至少我们曾经走过的一些弯路大家不必再走一次。
关于家长心态
刚经历过初次为人父母的喜悦,却突然要面对孩子可能有脑损伤的坏消息,天要塌下来可能是每个这种经历的父母最自然最真切的心理感受,我也这样经历过。痛苦与自责,慌乱与幻想,放弃还是坚持,是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有的心理挣扎。
但是我们不能被这种心理折磨得太久,以我现在走过来的经历来看,至少在孩子6岁之前,我们家长的心态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影响深远的,包括我们伴随着心态的变化而采取的行动。放弃也许是种选择,我们没必要去指责,但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范围。如果下决心选择了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种种磨难,那就抛掉对未来的恐惧,走出以泪洗面的无用哀伤,无须每天想象各种关于未来的可怕的情景来吓自己,先行动起来才是最真实有效的对孩子的帮助。
康复是持久战,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这是我们选择了陪伴孩子必须要有的心理准备。有了这个观念,我们就需要在人力、财力、工作等方面做出安排。损伤较轻的,也许有三年的时间,孩子就差不多可以赶上或接近正常孩子了,损伤中重度的,我们可能至少需要有6年的规划。这6年的时间里,家里能动员谁来带孩子训练?可以动用多少资金来应付康复费用?父母如何在工作和照顾孩子中间做出合理分工?是就近康复还是全国各地跑?都是需要有个计划的。
有没有必要在孩子的诊断上一定要个说法?我们接触过一些家长,在孩子的诊断上花了很多时间跑了很多地方当然也花了不少钱,是不是一定要找权威医院医生贴个标签?可能还是要看孩子的情况。如果有明显的高危病史如缺氧早产难产黄疸或脑外伤,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运动障碍,就没必要再去找医生折腾了,直接开始康复训练是最经济的。而对不明原因的松软低张和发育落后,可以考虑找对口的医院去做染色体检测和遗传代谢检查,检查的目的是寻找治疗的可能和方法以及生活上的禁忌注意。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遭受各种苦难,是否这就是我们因此要对他呵护备至的理由?基本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爱的方式千差万别。脑伤的孩子是需要更多的照顾,但有时过多过度的保护反倒会成为孩子发展的绊脚石。即便是脑损伤有各种障碍的孩子,我们仍需要给他提供各种可能的实践机会,从小的方面来说,不要抱孩子太多,抱在怀里是我们给了孩子直接的保护,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许是剥夺了孩子自主发展他的运动能力的机会,有些有异常肌张力而活动能力又比较低的孩子,如果家长的抱姿不正确的话,还有可能会引起脊柱变形。从大的方面来说,孩子具备一定的能力后,就要鼓励他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完成对自己生活的自理,不要担心孩子吃得慢动作别扭弄脏了衣服就一直给孩子喂饭,不要因为孩子穿脱衣物鞋袜姿势难看动作缓慢就直接包办,孩子有能力就让他自己去尝试吧,他会得越多,他自己也会越自信,这其实是更重要的康复。
我的康复训练体会2(2014-07-22 07:40:23)转载▼ 标签:
教育 健康 育儿
年龄、能力与康复重点
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脑损伤孩子,大脑神经的损伤影响的不仅仅是运动方面的障碍,往往还伴发有精神智力、言语、精细操作、社交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即便是通常所认为的不会造成认知障碍的痉挛型双瘫的孩子,由于运动障碍和心理不安全感的影响,其早期的智力开发也落后与同龄儿童,后期的社交生活能力也会因为生活圈子受限而出现一定层面的缺失。
看起来,孩子面临的问题越多,需要康复干预的需求也越多,运动、语言、认知、精细操作生活能力、社会交往、心理情绪、感觉统合,似乎我们听过的训练项目都会是孩子需要选择的。但是,孩子的时间有限,家长的精力和财力有限,实际康复过程中,我们很难做到在某一个阶段把孩子看似需要的康复手段都用上,即便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真的把这些康复项目都做了,但体现出来的效果似乎也没那么好。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如何做到资源和孩子自身发展不同阶段的最有效率的组合?换言之,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能力发展阶段,我们该如何选择康复重点?
随着康复观念的普及,我们大多数有高危因素的孩子,在三个月之内就可以作出脑损伤的判断并在积极家长的推动下寻求康复资源,一般首选的是医院。我个人的看法,在孩子6个月之前,如果发觉或怀疑孩子有脑损伤的异常表现,就近在家附近的儿童医院康复科开始康复治疗是理性的选择。医院有许多治疗手段和方法,如高压氧、神经营养类药物,这些对孩子早期的治疗是有一定的帮助的,虽然神经营养药物的作用到现在仍然存在争议,但也有研究阻碍药物成分进入大脑作用于脑组织的血脑屏障要到三岁才发育完成,所以至少在一岁前还是可以尝试这类药物治疗的。6个月之前的孩子,在运动方面的训练一般的医院康复科基本能胜任,大多是做一些被动的关节活动、按摩、促进上肢支撑和头控翻身的发育。家长自己在家也可以在保证孩子休息和营养的前提下做一些被动的关节活动操,全身抚触,把孩子放在地板上趴着活动等等,如果家长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及早用杜曼的方法多给孩子一些感觉通路的信息刺激会是更有帮助的。
6个月后,孩子的情况基本稳定,家长的心态也逐渐平复,可以考虑根据孩子的情况采取一些更积极的康复训练了,这个时候,如果在家附近找不到更好的康复资源,条件具备的话,可以考虑带孩子去外地机构训练。
6个月到两岁,是孩子大脑神经飞速发育的时期,这个时期家长有必要去了解DOMAN训练的原理,给孩子更多的感觉通路的信息刺激和输入,促进大脑神经的发育。至于是否有必要去专门的机构做DOMAN的训练,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决定,发育落后和低张的孩子,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去学习感受一下DOMAN训练的专业知识和训练氛围,而以运动障碍为主要问题的孩子,家长掌握DOMAN的原理并在日常生活和康复训练中兼顾就可以了。
运动训练是我们的孩子康复训练安排中最重要的一环,包括只是发育迟缓的孩子。许多家长包括一些康复专业人员都会认为发育迟缓的孩子最后都会行走,应该将孩子康复训练的重点放在他的智力上,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其实是没有理解运动和认知之间的关系。人体最重要的感觉是本体感觉,人类了解世界都是先从了解自己的身体开始的,有了身体的概念,才有了自我的概念,孩子才能掌握自己与外在世界之间的联系,从而接受外界信息,学习知识。如果一个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他的大脑资源会全部调集在处理身体的感觉上,从而忽略外面的存在。所以,在还没有头部控制的孩子身上,我们会发现他的追视和追听能力也表现不出来,那是因为他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头颈的时候,控制眼球的运动就会更困难。
粗大动作能力的建立会让孩子获得更好的身体本体感觉,让大脑从处理身体信息的负荷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探索外界打下基础,同时,随着动作能力的完善,孩子探索世界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信息获取量也越来越多,自信心也越来越强,所有的一切都进入良性发展,这就是即便是发育迟缓的孩子,也需要优先重视运动训练而不是认知训练的个中原理所在。
对本来就存在运动障碍的孩子来说,运动训练作为康复重点更是有必要性。异常的姿势和模式越早得到抑制,正常的运动才能得到及时促进,以后的骨骼肌肉继发性障碍才更有机会避免,越早获得相对完善的运动能力,心理不安全感对孩子心理情绪发展的影响越小。
运动训练作为重点,并不意味着运动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大脑的损伤绝对不会只表现在运动方面的障碍,大多伴随有认知、手工精细、语言等方面的障碍,那么,这些方面的训练该如何安排才是真正符合孩子发展需要而又最有效率的?
如果我们认同大运动的发展是骨架的话,其他的训练项目就可以依附于这个骨架去合理安排。
言语构音的训练,至少应该是在孩子具备了头部控制能力之后才开始介入,再精确一点,可以在孩子获得手支撑能力之后再介入。口腔运动相对于大运动来说是精细运动,协调性要求很高,如果头颈的控制和肩带的稳定能力没有建立的话,构音的训练就失去了支撑基础。但是语言环境和语言信息输入就没有这个限制,只要孩子对外界有了反应就可以开始了,这些在DOMAN的训练中体现得最直接。
手工精细的操作训练,需要两个运动发展前提,一是具备四点爬行能力,二是具备稳定坐位控制能力。手指的操作能力属于远端能力,只有近端的肩关节和躯干稳定了,远端的操作才稳定。对于重度运动障碍的孩子,近端的能力要获得稳定不是那么短时间内容易达到的事情,可以在躯干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早期介入上肢粗大运动的训练和上肢必要的生活技能训练,但是手指精细操作的训练,在上述两个运动发展能力不具备的时候,是没有效率的。
我的康复训练体会3(2014-08-06 06:27:02)转载▼ 标签:
育儿 健康 教育
诸多专家都不断在强调家庭康复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父母或直接照顾者对孩子康复训练的重要作用,但是怎么在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之间做个明智的选择?什么时候该以机构康复为主什么时候可以回归家庭?这是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从大的方面来说,机构康复和家庭康复并不是矛盾的,因为即便是在机构康复训练,家长仍然要做许多功课来弥补机构康复的训练量不足的问题。我们中心在规划训练场地时,将运动区通常规划得面积比较大,有专门的场地让家长带着孩子在老师上完运动课后继续训练。但是很多机构和医院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通常都是老师给孩子上完运动课了,家长就带着孩子回家,回家后家长能给孩子做多少训练,就很难保证。运动训练是一个运动学习或者再学习的过程,有效训练剂量是训练效果的保证,通过肌肉和本体感觉来教育大脑是运动训练的本质,教育就需要重复和体验,从这个层面来说,机构训练和家庭训练是同步的。机构训练更多是了解孩子的情况,随时调整孩子的训练方案,保证不偏离孩子各阶段发展的大方向,而家庭训练是训练量的延续,所以,家庭训练很重要。
我想,大多数家长可以做到在机构训练完后回家继续给孩子训练,只要有决心就可以。真正纠结的问题是,因为各种原因,总有一天孩子需要回归 家庭,没办法整天去跑机构了,需要父母带着孩子在家里康复,那么,这一天的时机该如何选择?
以我的经验,这个时间节点大致可以定在孩子三岁的时候。
6个月之前,孩子还处于治疗的阶段,甚至还处于没被发现病情,或者即便发现了家长还处于焦虑迷茫阶段,这个时候以家庭康复为主是不现实的,通常是以医院治疗和医院康复为主,家庭康复为辅,积极的父母,这个时候已经在查资料准备学习,为以后自己接过康复接力棒走出第一步。
6个月至三岁,我建议以机构(医院)康复为主,因为这个阶段,父母对家庭康复所需要的操作和判断技能还处于一知半解甚至还不了解的程度,而三岁之前,孩子的大脑处于发育高峰,正常发育和异常模式每天都在交锋,孩子的情况变化比较快,需要有经验和有技术的机构老师及时评估调整训练方案,以家长的能力,大多是做不到这点的。同时,家长容易着眼于看到的症状,而老师会分析症状的原因,训练的重点可能会不一样,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影响也会不一样。而且,一岁或两岁以后,大多数机构会根据孩子的情况介入言语认知手工等方面的干预,家长可以在陪伴孩子康复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训练技能,为接下来要做的家庭康复积累经验。这个阶段,既是孩子康复的过程,也是家长学习的过程,积极的家长,逐渐得到成长和提高,变成有康复经验的家长,不那么积极的家长,陪着孩子,变成有康复经历的家长。
三岁之后,孩子的情况逐渐稳定,损伤程度小的,各方面能力经过训练和发育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大多可以行走,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可以回归家庭开始新的家庭康复历程;损伤程度重的,进步在哪里都可能会慢,不需要像三岁前那般和时间赛跑了,条件允许的,可以留在机构继续接受专业的训练和指导,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的,父母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的,就可以考虑回归家庭进行家庭康复了。
但是,这个阶段,离开了机构进行家庭康复,可能是更考验父母的时候。
首先,没有了以往机构的训练氛围,在家里孩子的训练量能不能保证是个大问题。结束了紧张辛苦的机构康复生活,回到家庭,大多数家长都松弛下来了,生活和工作的琐事干扰比以前大多了,如果不能很快调整过来,家庭康复可能就只是停留在理想状态。
四肢康复训练器 篇6
关键词:偏瘫,四肢联动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脑卒中为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疾病, 绝大多数患者会遗留一定的运动功能障碍, 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对于其运动能力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能够明显减轻患者遗留的肢体障碍程度, 降低致残率[1]。但是以往的康复治疗具有疗程长、负担重等不足, 使得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2]。因此, 康复治疗方法的改善就成为康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观察四肢联动康复治疗对于偏瘫患者的效果, 我院于2013年3月-2014年2月对收治的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了四肢联动康复治疗的观察, 取得了一定的结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43例, 女29例, 年龄48~75岁, 病程2~5个月, 50例为脑梗死, 22例为脑出血。将72例患者随机地分成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72例均经临床诊断得到确诊, 符合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上修订的诊断标准[3], 同时排除伴有严重的肝肾心脏等疾病、认知障碍、痴呆及具有精神病史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使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具体主要为: (1) 各种的神经促通技术; (2) 床上的主动以及被动运动锻炼; (3) 站立平衡、坐位平衡锻炼; (4) 单腿负重锻炼; (5) 步态锻炼; (6) 理疗; (7) 坐站转移锻炼; (8) 作业疗法等。以上锻炼20min/次, 1次/d, 1周进行5次 (每周工作5d) 。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 进行四肢联动康复治疗。使用美国Nustep公司的Nustep T4四肢联动训练器进行锻炼。具体方法为: (1) 应用四肢联动训练器帮助患者做上下肢的环转运动;对于早期偏瘫患者, 采用以健康侧的上、下肢带动病侧的上、下肢的方式进行训练, 使患者的上肢进行伸够运动, 下肢则进行脚踏动作, 以达到模拟日常步行的目的。当患者的病侧肢体肌力恢复至3级时, 改用病侧的上、下肢带动健康侧的上、下肢的方式进行训练; (2) 帮助患者开展躯干左右摇摆的锻炼, 这样能使腰背肌的肌力得到有效的增强, 以促进患者躯干控制能力的恢复。20min/次, 2次/d。
1.3评定方法
两组患者都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进行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肢体运动能力的评定使用Fugle-Meyer功能评定表 (FMA) , 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使用Barthel指数量表[4]。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使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α=0.05,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得到显著提高 (P<0.05) , 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能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提高更为明显 (P<0.05) , 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更为明显。见表1。
注:FMA:肢体运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示与治疗前比较, 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的目标为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其中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为主要方面。人体大脑损伤之后, 中枢神经会有一定的代偿作用, 且人类大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这就为康复治疗提供了基础[5]。康复治疗能够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作用, 使得其能力得到重组、恢复, 从而恢复人体对于运动的控制, 改善生活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但是以往的康复训练具有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等不足, 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本文中, 治疗后, 两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得到显著提高 (P<0.05) , 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能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提高更为明显 (P<0.05) , 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更为明显。以上结果表明, 四肢联动康复治疗应用于偏瘫患者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能够使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改善患者的生活,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 偏瘫患者应用四肢联动康复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都能得到显著的改善, 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欣, 宋桂琴, 刘植华, 等.四肢联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 2014, 35 (2) :23-25.
[2]孙军贞, 方红, 曹一鸣, 等.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与生活质量相关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5 (8) :360-361.
[3]张丹花.系统康复指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健康研究, 2012, 32 (1) :20-22.
[4]王欣刚, 官霞.四肢联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19) :70-71.
四肢康复训练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0例, 男123例, 女97例。年龄4-89岁, 平均41岁。上肢骨折177例中肱骨骨折51例, 尺桡骨骨折85例, 克雷氏骨折41例。下肢骨折中胫腓骨骨折43例。
1.2 方法
1.2.1 康复教育
所有骨折患者均在x摄片确诊后以我院传统制作夹板方法量身制作杉树皮小夹板, 加以棉垫, 在医师手法整复后护士立即用棉质绷带行小夹板包扎固定术。固定妥当后行x摄片复查, 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早期康复锻炼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良好配合。
1.2.2 小夹板固定后的护理
①小夹板松紧度的调整。由于骨折复位后3-5d肢体肿胀, 小夹板显得过紧;等肢体消肿后, 夹板又会变得过松。夹板过紧, 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过松则起不到固定骨折部位的作用。因此, 病人在家应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情况, 如患肢肿胀明显, 肢端麻木、疼痛、发凉、指 (趾) 甲青紫等情况, 应立即来院复诊。上述情况表示捆绑夹板绑带过紧, 需调整, 其方法是用手捏起捆绑小夹板的绳带, 在夹板上来回移动。一般以绳带能上下移动一厘米为宜, 如果绳带移动范围过大或不能移动, 则说明夹板捆的松紧不合适[1];②防止骨折再移位。骨折固定后短期内不可能愈合, 此时如果受到外力的碰撞、冲击, 很可能造成骨折再度移位。因此要加强对患肢的保护, 防止受到外力的磕碰。上肢要用三角巾托起, 悬吊于胸前;下肢固定后在搬动时, 一定要给予充分支托, 保持局部固定不动[2]。检查调整小夹板的松紧度, 也是防止骨折再移位的重要措施。为了及时发现骨折再移位, 骨折固定后的前2周内, 每周复查一次X线片, 一旦发现移位, 要立即进行调整。调整时不要把4根绳带一齐松开, 以免造成骨折部位的压力突然减退而使骨折再度移位, 应该一根一根地调整, 4根绳带都捆好后, 再试其松紧度, 直到满意为止;③注意肢体血循环。密切观察伤肢末梢循环及感觉情况, 如发现病人自己不能活动手指或脚趾, 无感觉或感觉迟钝, 颜色苍白或发青, 说明肢体有严重循环障碍, 必须立即解开小夹板布带放松夹板, 并迅速到医院检查;④减轻肢体肿胀。骨折后肢体肿胀是正常现象, 一般在伤后3-5d达到高峰, 以后便渐渐消肿。为了减轻患肢肿胀程度, 整复后应抬高患肢, 卧床病人受伤肢体可用枕头垫高, 以利于血液回流, 减轻肿胀。同时要注意受伤部位远端肢体的主动锻炼, 加强肌肉收缩练习, 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也利于消肿。此外也可服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 对消除肿胀也有辅助疗效。
1.2.3 肢体功能锻炼
整复后及时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向病人讲明锻炼的重要性, 使之能主动坚持锻炼, 并由轻到重, 由小到大, 由少到多, 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 功能锻炼应贯穿整个康复过程。 (1) 上肢:第1周:握拳, 以肌肉主动收缩为主, 次数不宜过多, 力量不宜过大。第2周:握拳同时做腕、肘关节的伸屈活动。第3周:除上述两个动作外加腕关节的回旋等运动。第4周:运动幅度加大, 包括前臂的轻微旋前、旋后活动。上肢骨折病人可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工作[3]; (2) 下肢:第1周:踝关节伸屈, 以小腿肌肉及股四头肌收缩为主要活动。第2周:膝关节伸屈活动。第3周:增加髋关节伸屈活动。第4周:上下肢结合进行站立, 患肢部分负重活动。
1.2.4 饮食调护
由于骨折整复, 患者气血受损, 饮食上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舌苔脉象、骨伤科分期辨证施护施食。早期骨断筋伤, 气滞血瘀, 肿胀疼痛, 体温偏高, 饮食宜清淡可口, 不宜过食油腻辛辣及发物, 不能急于服用补养之品。中期瘀未尽去, 筋骨未连接, 但大小便畅通, 舌苔脉象较为正常, 应进食清补之品, 促进气血恢复, 和营生新。后期则予营养丰富的滋补之品, 补养气血, 强壮筋骨, 加速骨折愈合。
2 结果
本组177例上肢骨折采用上肢功能级评定法进行疗效评价:六级:最大功能45例;五级:完全功能63例;四级:部分功能21例;三级:功能差7例。下肢骨折43例, 采用步行功能分级, 达到五级, 功能完全独立38例, 达到四级, 平地上独立29例;三级:需监护或言语指导10例;二级:需少量帮助7例。
3 讨论
小夹板的质地是采用杉树皮, 根据伤肢的部位、长度制成的, 与肢体外形相适应的外固定器具。具有良好的韧性、弹性和可塑性。用于四肢骨折, 既可使骨折保持良好的对位, 又能利用肌肉活动所产生的力量, 使复位后尚残存的成角或侧方移位得到继续矫正, 起到矫正残移位的效果。但在固定过程中要想保证骨折对位良好, 始终保持其合适的松紧度, 就必须及时复查与调整。功能锻炼在骨折的愈合过程中十分重要, 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可促进淋巴和血液的回流[4]。通过功能锻炼, 使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也得到改善, 对于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病人家属如不了解小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以及出现哪些情况是正常的、哪些情况不正常, 势必会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后果。因此, 对四肢骨折后应用小夹板外固定的患者, 正确的康复护理是必不可少的。本组通过对220例患者进行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及肢体功能康复的指导, 有效的防止了关节畸形及挛缩,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了医疗费用, 促进了肢体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赛小珍.骨伤科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71.
[2]丁淑贞, 白雅君.临床骨科护理细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5.
[3]杜克, 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377, 406.
四肢康复训练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四肢长骨骨折术后出现肢体肿胀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1.2±8.2)岁;术后肢体肿胀程度:Ⅰ级12例,Ⅱ级24例,Ⅲ级6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39.4±8.5)岁;术后肢体肿胀程度:Ⅰ级13例,Ⅱ级22例,Ⅲ级7例。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肢体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并抬高患肢20°~30°,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抗炎、抗渗出、消肿止痛等药物治疗。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术前进行宣教,术后加压包扎,持续冰敷,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1)术前宣教:术前对患者讲解术后肢体肿胀的原因,肢体肿胀对骨折康复的影响,指导患者积极的应对肿胀。(2)伤口护理:患者术后给予冰敷,观察患者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当出现较多渗血、渗液时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加压包扎。(3)疼痛护理:轻度疼痛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功能锻炼可逐渐减轻,严重疼痛可影响患者肢体康复,可根据患者状况适当应用止痛剂。(4)红外线治疗:患者每日进行红外线照射患肢,时间30 min,每日3次。给予红外线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5)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术后即指导患者进行小幅度四肢运动,康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肌肉做有节奏的静力收缩和放松;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逐渐恢复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活动和骨折处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以防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伤后5~6周,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后期则进行负重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程度、疼痛程度以及肢体消肿时间。
1.4 评价标准
1.4.1 肿胀程度评价标准[2]
Ⅰ级: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存在;Ⅱ级:较正常皮肤肿胀,且皮肤消失,温度稍高,但无张力性水泡出现;Ⅲ级:皮肤肿胀发亮,皮纹消失,皮肤温度明显增高,出现张力性水泡。
1.4.2 疼痛评分标准[3]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画一条长度为10 cm的直线,两端标明“0”和“10”,0代表无痛,1~3代表轻度疼痛,4~6代表中度疼痛,7~9代表重度疼痛,10代表剧烈疼痛,让患者在直线上标明自己疼痛程度相应的位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肢体肿胀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肢体肿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第7天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第3天患肢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第3天研究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消肿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平均消肿时间为(5.8±1.5)d;对照组患者平均消肿时间为(6.9±2.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2,P<0.05)。
3 讨论
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可影响患肢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不仅导致患肢疼痛,同时影响了骨折的愈合。因此针对引起四肢骨折术后患肢肿胀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尽早消除术后患肢肿胀,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四肢骨折肢体肿胀发生的原因
(1)骨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创伤,加之手术操作,术后患者肢体静脉回流受阻,使肢体发生肿胀;(2)术后创口组织出血,体液渗出,患肢肿胀;(3)术后患者肢体活动减少,肌肉活动减少,静脉和淋巴回流不通畅,导致患肢肿胀[4,5];(4)术后包扎过紧或外固定不当,导致患肢受压静脉回流不畅;(5)功能锻炼过度或锻炼方法不当可加重患肢肿胀;(6)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出现肿胀[6,7]。
3.2 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护理干预
(1)术前宣教:术前对研究组患者讲解术后肢体肿胀原因和肢体肿胀对骨折康复的影响,指导患者积极应对肿胀,取得了良好效果。对照组患者由于未采取护理干预,术后惧怕疼痛,不能主动的采取康复训练,对于肢体肿胀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消极应对,导致消肿时间延长。(2)伤口护理:术后冰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但冰敷时应注意局部疼痛消失即可停止,以免发生冻伤。研究组护理人员对患者伤口进行了有效的护理,对渗血、渗液给予加压包扎,从而减轻了肢体的肿胀。(3)红外线治疗:红外线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静脉和淋巴回流,保证伤口局部干燥,减少渗出和感染,促进肿胀的消除。(4)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可以改善骨折早期的微循环障碍,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肢体肿胀,缓解骨折损伤和术后疼痛,促进肿胀消除。
3.3 护理干预对肢体肿胀康复效果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84例四肢长骨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采用护理干预的患者术后第7天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干预的患者术后第3天患肢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平均消肿时间为(5.8±1.5)d,对照组患者平均消肿时间为(6.9±2.5)d,充分说明了护理干预能有效地促进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的康复,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孟令霞,吴红彦,李春燕.影响膝关节术后功能康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6):34-35.
[2]林秋丽,梁燕,邓敏婷,等.中药制剂贴敷疗法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5):20-21.
[3]张立晶.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护理及康复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216-217.
[4]李亚梅,胡玉杰,周凤吉.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J].吉林医学,2008,29(2):110-111.
[5]王敏芝,罗彩虹,肖江平.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体位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现代医院,2008,8(12):67-68.
[6]陈丹琼,谭晓珍,朱肖奇,等.应用CPM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