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长骨骨折(共8篇)
四肢长骨骨折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交通工具的发展, 各种创伤越来越多。骨折的发生率也明显提高。四肢骨折是现代社会中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的进步, 对骨折的治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骨折患者强烈要求尽快返回工作岗位和恢复日常生活, 并且对肢体功能恢复的要求也有所提高。2006年10月~2007年12月, 我院对28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应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8例患者, 男24例, 女4例, 年龄17~70岁, 平均35.35岁。股骨骨折10例, 胫骨骨折16例, 肱骨骨折2例。粉碎性骨折10例, 其中2例为多段骨折, 横形骨折7例, 斜形骨折11例。顺行髓内钉治疗26例, 逆形髓内钉治疗2例。所有病例术前行常规X线检查, 行皮牵引, 加用脱水剂等治疗。待全身情况稳定, 患肢肿胀消退后实施手术。伤后手术时间4~7 d。
1.2 手术方法
1.2.1 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法 (以股骨骨折为例) 术前根据骨折
X线片, 选用合适的髓内钉型号, 一般选用9~11 mm直径的髓内钉。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后, 于股外侧骨折处小切口显露骨折端复位后暂时固定。在股骨大粗隆尖上10 cm做2~5 cm的切口,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 分开臀中肌显露梨状窝, 用尖锥开口。以髓腔挫扩髓至需要的直径, 选择合适的髓内钉锤入髓腔直至尖端到达远侧干骺端。确认骨折复位满意, 采用髓内钉上安装的远近瞄准器, 先上远端交锁钉, 将髓内钉打入器向外轻轻叩击, 以使骨折进一步加压, 再上近端交锁钉。对粉碎性骨折则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基础上采用华利康可吸收线捆扎碎骨片使其复位。
1.2.2 逆形髓内钉内固定法 (以股骨骨折为例) 中线切口, 髌
旁内侧入路, 将髌腱向外侧牵开显露前十字韧带, 在股骨髁间切迹前十字韧带前方1 cm处开口置入一导针。于股外侧骨折处小切口显露骨折端复位后暂时固定。将髓腔挫沿导针插入髓腔, 并扩髓推进至股骨近端。拔出导针和髓腔挫, 冲洗关节内碎骨屑, 髓内钉由股骨髁间切迹入口插入, 尖端抵达小粗隆平面, 用瞄准器上远近交锁钉。
1.2.3 所有患者术后2 d进行患肢关节主动活动, 同时配合被
动按摩以防止深静肪血栓形成。术后1周进行非负重锻炼, 1个月后逐渐负重。术后1、3、6个月及1年以上定期复诊、复查X线, 骨性愈合后取出髓内钉。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随访12~18个月, 平均随访13个月, 全部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5~9个月。无切口感染、延迟愈合、骨不连结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 患肢关节活动恢复良好。
3 讨论
笔者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四肢长骨骨折, 采取小切口直视下手术复位, 仅清除骨折端软组织和凝血块, 不剥离骨膜, 然后利用交锁钉内固定, 可避免过多的软组织剥离, 减少因剥离造成的周围血供破坏, 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1]。尤其对于粉碎性骨折或多段骨折, 有限切开进行骨折复位固定, 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骨折断端, 特别是骨折段的血供, 促进骨折的愈合, 减少切口感染和骨不连结等并发症的发生[2]。同时小切口直视下复位, 特别是粉碎性骨折, 更能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 并且不需要C臂、特殊骨科器械台等设备, 简化手术, 便于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四肢长骨骨折关键在于扩髓。笔者体会到充分的扩髓便于髓内钉及交锁钉的置入。一般选用的髓内钉宜小, 使髓内钉置入后钉尖部、无侧偏, 便于远端锁钉顺利锁入。扩髓后选用相应直径的髓针, 并远近锁定结构, 有效地增强了防旋转应力, 增加了固定的稳定程度, 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减少了骨不连结及延迟愈合的发生。扩髓技术能使骨折固定牢固、强度大、安全有效, 可促进骨折愈合, 减少延迟愈合、不愈合、断钉及再移位等并发症, 感染及脂肪栓塞发生率无明显升高[3]。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属中轴固定。符合解剖生物力学, 固定坚强可靠, 避免了偏心固定导致骨板下骨膜的坏死及骨局部血运的破坏, 其抗旋转及防短缩功能, 维持了骨的生理及力学环境[4,5,6]。为术后早期活动, 从而防止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和关节功能的恢复打下了基础。髓内钉无需塑形, 插入后即能有效恢复肢体力线, 简单有效。另外, 髓内钉远离骨折部位, 骨与软组织之间无异物刺激, 减少了无菌性炎症的发生, 减少粘连与瘢痕增生, 利于软组织的滑动, 利于关节活动度的恢复。
总之, 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是一种操作简单, 固定牢固,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疗效可靠的理想固定方法。
参考文献
[1]刘金榜, 牛峰, 郑永红, 等.逆形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间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 19 (5) :337.
[2]何红英, 孙天胜, 张建正.带锁髓内针治疗尺桡骨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 (1) :27-29.
[3]上官峰, 白志强, 黄遂栓, 等.86例下肢长骨骨折小切口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随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1387-1389.
[4]姜保国, 傅中国, 张殿英, 等.创伤骨科手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1-2.
[5]何辉.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骨缺损骨不连[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2) :3.
[6]劳永生, 禤翠玲, 林周胜.交锁髓内钉在胫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11) :54.
四肢长骨骨折 篇2
结果 经8~48个月随访,平均24.5个月。骨折愈合22例。部分愈合2例,不愈合2例。2例出现窦道,4例感染复发。 结论 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存在骨缺损、骨折不愈合或骨愈合不良,需要手术治疗。感染轻者病灶清除后可保留内固定物。感染重或内固定物松动者行病灶清除同时取出内固定物改外固定架固定。X线片表现是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的重要依据。【关键词】长骨;骨折内固定术;阴性感染;不愈合;外固定器【中国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47-01 感染是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往往造成长骨的不愈合,或延迟愈合。而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隐性感染往往无明显症状,不易及时诊断,延误治疗。如何及时诊断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及正确处理,是骨科医生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1.1 患者资料:本组患者26例,为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作者收治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者。男18例,女8例。股骨骨折16例,粗隆间骨折4例,尺骨骨折2例,肱骨骨折2例,胫骨骨折2例。其中闭合性骨折22例,开放性骨折4例。年龄19~51岁,平均37岁。闭合性骨折Ⅰ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内固定术。交锁钉髓内固定16例。钢板固定6例。动力髋固定4例为粗隆间骨折。骨折不愈合16例,骨缺损或骨愈合不良4例。初次手术距就诊时间为3~18个月,平均8.3个月。术前明确诊断18例,术中发现脓液,炎性肉芽组织通过细菌培养或病理检查诊断8例。细菌培养阳性18例,表皮葡萄球菌1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8例未培养出致病菌。内固定物松动8例。X线片表现:不同程度骨质吸收、溶骨、断端间隙加宽、硬化、骨萎缩、骨缺损、骨质异常增生、密度不均、轻度骨膜反应。18例行血沉检查;男12例,在91mm/1 h~55 mm/1 h之间,平均68 mm/1 h,女4例,分别为58 mm/1 h,79 mm/1h,2例正常。
1.2 治疗方法:26例患者都采用手术治疗。感染仅局限远端锁钉,骨折在愈合中4例。行远端锁钉取出,病灶清除灌洗引流。骨折处无脓液仅少量炎性肉芽组织,内固定物牢靠6例。行病灶清除Ⅰ期植骨并灌洗引流。内固定物松动或骨缺损严重,脓液多及脓肿形成者16例。 行病灶清除,内固定物取出,外固定架固定,灌洗引流。Ⅱ期重新内固定加植骨术14例,未植骨愈合2例。可疑感染患者术中取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和病理检查。术后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2~3周,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结果调整。灌洗引流3~4周至引流液清亮拔除冲洗引流管。每周检查1次血沉及C反应蛋白,以了解感染控制情况。
2 结果
本组26例,经8~48个月随访,平均24.5个月。骨折愈合22例。Ⅰ期植骨2例6个月感染复发,形成窦道,术后18个月骨折愈合,内固定物取出后窦道愈合。粗隆间骨折4例,2例5个月时感染复发形成窦道,经2次清创植骨,仅部分愈合。另2例反復感染粗隆部骨质大部分吸收并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后人工关节置换。
3 讨论
3.1 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感染的表现和诊断:
隐性感染是指有明确感染证据无明显症状的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一般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有发热,局部红、肿、热、痛,伤口不愈或窦道形成,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隐性感染则无上述表现,常常延误诊断及治疗。X线片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不同程度骨质吸收溶骨、断端间隙加宽、硬化、骨萎缩、造成骨缺损,骨折不愈合或愈合不良。尤其是正常的骨质或已形成的骨痂吸收、溶骨造成骨质缺损,可能是局限性脓肿存在的证据。除X线片表现之外,血沉持续加快,C反应蛋白持续升高预示慢性感染的存在。局部组织培养出致病菌或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3.2 隐性感染的特点:
无临床症状,病程长,不易被发现,常常延误诊断及治疗。就诊时已是慢性感染,甚至慢性骨髓炎。无伤口及窦道的存在,脓液、感染性坏死组织不能引流。使其积聚于内固定物周围侵蚀正常骨质及已形成的骨痂。造成骨吸收、溶骨,形成骨缺损、死骨、愈合不良,甚至骨折不愈合。骨缺损部位往往是局限脓肿存在之处。由于无伤口及窦道不能进行细菌学检查。无法选择高效、敏感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抗生素不能进入已局限的脓肿及感染病灶内,感染难以控制及根除。内固定物松动已失去固定作用需手术处理。术中发现的感染,往往准备不足,如何处理是对术者的严峻考验。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粉碎、骨质疏松。动力髋固定后,一旦感染沿内固定物进入股骨颈内,病灶不易清除干净。
四肢长骨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并才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45例观察组以及45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及家属均充分了解该研究的目的与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获得了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观察组的男性患者有3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大的为49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为(35.13±3.0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3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大的为48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为(36.09±3.12)岁。另外,从骨折的具体类型看,观察组中属于胫骨干骨折的患者共有12例,属于肱骨干骨折的患者共有23例,属于股骨干骨折的患者有10例;对照组中属于胫骨干骨折的患者共有14例,属于肱骨干骨折的患者共有20例,属于股骨干骨折的患者有1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本组45例患者采用外固定法进行治疗,其主要在患者具体骨折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复位疗法,并进行外固定支架的安装。观察组:对本组45例患者采用内固定中的带锁髓内钉法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骨折进行不同的术式。①若患者属于股骨干骨折类型,则首先于其复位处行小型切口,使其复位处暴露于术野中;其次,使患者的下肢处于轻微内收状态,并曲其髋部,必要时采取扩髓策略;另外,于髓内钉打入导针,标记远近端导针并锁紧;完成手术后2 d,帮助患者进行包括膝关节与髋关节在内的康复训练。②若患者属于胫骨干骨折类型,则首先在患者复位疗法基础上直接开展扩髓术式,同时使带锁髓内钉固定,锁紧远端导针且置入髓内钉,在此情况下将骨折端分离;完成解剖与复位治疗阶段后,在适当处置入碎骨片,并锁紧其他锁钉。③若患者属于肱骨干骨折类型,首先在其复位疗法基础上直接采取扩髓策略,将带锁髓内钉固定好,并与术后2 d对患者进行包括肘关节以及肩关节在内的康复训练。在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5 d,对其进行常规看感染的药物干预与护理干预,为其治疗有效性提供保障。
1.3 疗效判定
该研究主要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骨折恢复的优良情况。其中,患者术后骨折恢复的优良情况主要采用优、良、可以及差四个等级进行评判,其具体内容如下:①差指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后其患肢的功能指标无法达到优、良、可的的标准,甚至出现恶化的情况;②可指患者术后骨折周围关节出现痛感,肢体形态未恢复正常,无法进行完全的关节活动;③良指患者术后其骨折周围关节仅呈轻微痛感,关节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活动但受到限制;④优指患者术后骨折处以及周围无关节疼痛的情况,经观察判定其关节活动处于正常水平[3]。
1.4 统计学处理
该研究所得数据的统计分析操作均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对比
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P<0.05。具体见表1。
2.2 优良率对比
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优良率为97.78%,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据有关资料显示,四肢长骨骨折多由突发性外伤以及长期疾病导致,常因患者的骨结构改变而造成其完整度水平以及连续水平下降,对患者四肢的正常活动以及其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危害[4,5]。一般来说,四肢长骨骨折临床上通常表现为患肢长期反复性疼痛、患处关节肿胀、患肢正常功能受阻等情况,若不加以及时控制,长期则极易发展成为畸形、骨擦音等严重病症。从四肢长骨骨折的治疗方式上看,通常可包括内固定治疗法与外固定治疗法,该研究主要将外固定法与内固定中的带锁髓内钉治疗法进行对比,发现后者对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更佳,研究取得满意结果。
带锁髓内钉治疗法属于现阶段一种较为先进的骨折内固定术式,其主要通过中央型内夹板帮助四肢长骨骨折患者进行患肢固定,属于非应力性遮挡技术的一种;据有关研究实践可知,带锁髓内钉对患者的骨痂塑形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且其在患者患肢组织间的抗旋转水平极高,同时能有效达到抗压缩的效果,对固定以及促进患者骨折部分的愈合进程具有积极意义[6]。从该研究的具体结果看来,使用带锁髓内钉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手术时间(95.12±9.33)min明显短于采取外固定治疗法的对照组患者(120.09±10.27)min,且P<0.05;说明在手术治疗过程方面,带锁髓内钉疗法具有更高的易操作性,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低,在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达到了降低术中风险的目的。其次,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4.11±1.76)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8.63±1.59)个月,且P<0.05;更有力地证明了带锁髓内钉疗法的优势,对提高治疗有效性效果显著。另外,从患者术后骨折恢复情况看,观察组优良率(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82.22%),且P<0.05;进一步说明带锁髓内钉治疗法的治疗结果更佳。传统的外固定支架治疗法极易产生固定针松动的情况,且由于松动引发的感染率较高,对疗效具有消极影响;而带锁髓内钉治疗法具有更高水平的稳定性,对提升骨痂生长水平、加快愈合效果更佳,该研究结果与刘济峰等[7,8,9]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四肢长骨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法中的带锁髓内钉进行治疗,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对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治疗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可推广。但在带锁髓内钉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证髓内钉长度的适应性,准确的健肢长度测量有助于提高手术固定稳定性;另外,手术后应及时做好感染预防工作,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加以康复训练干预,以保证手术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在四肢长骨骨折患者中使用带锁髓内钉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平均分成45例对照组与45例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外固定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使用带锁髓内钉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5.12±9.33)min,骨折愈合时间为(4.11±1.76)个月;对照组相应的为(120.09±10.27)min、(8.63±1.59)个月;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骨折愈合的优良率情况看,观察组患者总优良率为97.78%,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四肢长骨骨折患者使用带锁髓内钉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有效性,对降低手术风险、加快患者术后恢复进程以及提高恢复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可推广。
关键词:带锁髓内钉,四肢长骨骨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鹭,吴军,路锟,等.四肢长骨骨折患儿弹性髓内钉微创术后感染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8):4238-4240.
[2]梁敬原,黄信和.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92例临床治疗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4):501-502.
[3]郑秋涛,王爱军,李立东,等.骨科趀药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术后肿胀30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7):53-54.
[4]高峰,秦晓东,方永祥,等.自体骨泥植骨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12):1824-1825.
[5]陆继梅.自拟接骨方治疗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延迟愈合32例[J].中国药业,2015,24(2):77-79.
[6]余延和,杨春治,魏其琛,等.钝性外力作用致四肢长骨干骨折99例分析[J].法医学杂志,2015,31(4):277-279.
[7]刘济峰.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657-658.
[8]Meesters DM,Neubert S,et al.Deficiency of inducible and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results in dimin-ished bone formation and delayed union and nonunion Development.[J].Bone,2015(83):111-118
四肢长骨骨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四肢长骨骨折的患者78例。选取的患者已排除伴有其他并发症, 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即选取常规的四肢长骨骨折患者, 患者的骨骼愈合情况可排除受其他疾病和特殊个人情况的影响。主要评定标准是患者术后拆除固定物, 逐步锻炼恢复生理功能, 并且连续随访9~24个月。以患者所能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情况, 作为结果评定和比较。年龄从11~68岁, 平均年龄37.8岁。共有男性52例, 女性26例, 其中上肢骨折38例, 下肢骨折40例。闭合性骨折57例, 开放性骨折21例, 按Gustilo分类, Ⅱ型13例, Ⅲa型6例、Ⅲb型2例。致伤原因:车祸伤36例, 高处摔落伤29例, 重物击打伤13例。本组收入的患者资料排除伴有其他并发症, 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的情况。
1.2 方法
主要评定标准是患者术后拆除固定物, 逐步锻炼恢复生理功能。连续观察随访9~24个月。以患者所能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情况, 作为结果评定和比较。笔者将患者的愈后恢复情况, 分为三等:优:骨折处无肿胀炎症等, 完全恢复解剖位, 骨折肢体活动正常, 步态正常或负重较正常。良:伤处无肿痛, 伤肢的活动度可达正常肢体的3/4。可:伤肢活动时疼痛, 但基本能生活自理, 伤肢的活动度能达正常的1/2, 需要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2 结果
手术疗效评定结果如下:优65例, 其中39例为使用外固定架的闭合性骨折患者, 15例为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闭合性骨折患者, 5例为单纯使用内固定术的开放性骨折患者, 6例为使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的开放性骨折患者。良12例, 其中3例为使用单纯外固定架治疗的闭合性骨折患者, 9例为使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可1例, 为使用单纯内固定术的开放性骨折患者。无骨折不愈或畸形愈合的患者, 无肢体缩短患者, 无血管神经损伤患者, 5例浅表感染, 2例内固定术固定骨骼后发钉道感染, 均经换药处理及抗生素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外固定架容易造成气血不循环, 肌肉萎缩, 容易让关节僵硬, 尤其开放性的更不适合石膏等外固定架。而手术内固定对患者的创伤非常之大, 容易加重骨骼和、或局部组织的创伤, 容易损伤周围软组织, 损伤气血, 可能会造成相关的后遗症, 而且照成后期的愈合时间延长。外固定架对患者的创口损伤小, 避免对伤者的二次伤害,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的患者, 外固定架的远期恢复效果较为理想。而内固定架对于骨骼的固定作用更为理想, 能更好的恢复骨骼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位, 另外对于卧床患者的活动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能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等。
我们知道, 骨折愈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其基本过程是先形成肉芽组织, 再由成骨细胞在肉芽组织上产生新骨, 依靠骨痂使骨折断端连接并固定。骨折后在断端之间, 骨髓腔内和骨膜下形成血肿, 约工周后开始经过机化, 纤维性及软骨性骨痂形成以及钙化而形成硬骨痂, 最后骨折部的骨结构可以恢复正常形态。所以不管用什么方法, 都是为了最终是出现断裂偏离的骨骼和其周边组织恢复其正常的解剖位, 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不论是外固定还是内固定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骨骼复位, 在这个基础上, 根据患者不同的伤情和具体的个人情况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架, 将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的优势结合起来将是最好的选择。所以, 外固定架和内固定术都分别有自己的优势与局限性。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长骨骨折, 不仅能较好的保护软组织, 又能稳定的固定骨折。对患者的愈后发展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5, 1061, 110, 111.
[2]詹伟彦, 巫伟东, 何开正, 等.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多段粉碎性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3, 9 (5) :112.
[3]徐莘香.当前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华骨科杂志, 1996:204.
四肢长骨骨折 篇5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120例, 排除有相关禁忌证或出现凝血功能不全的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照组60例, 男33例, 女27例, 年龄23~70岁, 平均 (45.69±2.39) 岁, 其中运动致伤患者27例, 重物砸伤患者15例, 坠落致伤患者7例, 车祸致伤患者11例, 其中开放性骨折患者29例, 闭合性骨折患者31例;研究组男31例, 女29例, 年龄22~72岁, 平均 (45.89±2.65) 岁, 其中运动致伤患者26例, 重物砸伤患者16例, 坠落致伤患者8例, 车祸致伤患者13例, 其中开放性骨折患者28例, 闭合性骨折患者32例。两组一般资料数据经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临床比较。
方法:对照组采取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 而研究组采取带锁髓内钉治疗。在对患者采取带锁髓内钉治疗时, 对于肱骨干骨折患者, 手术过程中取患者体位为仰卧位, 于C臂机透视下进行闭合复位处理, 并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患者的骨折远端部位;对于胫骨骨折患者, 需采取牵引床闭合复位处理, 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患者骨折远端部位;对于股骨骨折患者, 取患者体位为仰卧位, 将患膝正中切开, 并纵向劈开其髌韧带, 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患者骨折远端部位。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疾病恢复时间, 并进行比较。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疾病治疗效果进行判定, 判定标准参照HSS标准, 通过对内外翻畸形、屈曲畸形、肌力、关节功能、活动度、疼痛以及稳定性等进行评分, 若评分>85分则为优秀, 评分70~84分为良好, 评分60~69分为中等, 评分<59分为差。临床治疗优良率为优秀率与良好率之和。
统计学方法:结果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结果指标中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疾病恢复时间为计量资料, 采用 (±s) 表示, 两组间结果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结果指标中疗效例数 (率) 为计数资料, 采用[n (%) ]表示, 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95%可信区间, P<0.05表示结果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治疗情况比较: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 多由于运动、高空坠落及交通事故等原因导致, 若未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 易影响对患者的疾病救治以及疾病预后,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1]。临床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时, 以往多采用髓内钉及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 而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 带锁髓内钉被逐渐应用于临床, 且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临床采取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 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骨膜, 降低骨折对于患者局部血液循环系统破坏情况, 有效促进骨折部位愈合[3]。另一方面, 髓内钉固定在组织和钉体间, 能提供较为均匀的弹性压力的同时有较好的抗旋转及抗压缩能力, 且能够较好地维持患者肢体产能, 增强骨折断端间稳定性, 降低其应力遮挡, 从而使得患者的骨折端压力能有效传导, 达到促骨痂生长、促机体恢复的目的[3]。
在患者骨折愈合期, 带锁髓内钉固定方式为应力分项式固定, 该固定方式更为符合生物力学传导, 能在减小力臂的同时, 有效提升内固定成功率, 同时髓内钉作为闭合断面髓内钉, 其弹性较好, 为有限切开复位及闭合复位提供较好的基础, 若出现变形情况, 患者也能够较快恢复[4]。同时, 带锁髓内钉有效降低了对骨折块骨膜组织与骨折端软组织间血液循环的影响, 从而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本文结果数据显示可知, 采取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治疗优良率80.00%, 显著高于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优良率 (66.67%) , 且手术时间 (92.54±13.21) min, 住院时间 (11.56±1.54) d, 恢复时间 (5.34±1.21) 个月, 均显著短于采取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手术时间 (110.25±16.58) min, 住院时间 (16.35±2.50) d, 恢复时间 (8.06±1.13) 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取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可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采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 研究组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带锁髓内钉,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疗效
参考文献
[1]罗楚天.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11) :4240.
[2]周卓鹏.带锁髓内钉在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3, 34 (3) :64-65.
[3]方萃强.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 2014, 34 (3) :212.
四肢长骨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了53例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感染的患者, 男45例, 女8例, 年龄21~68 (平均44.5) 岁;院外感染36例, 院内感染17例。53例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感染患者中不包括血管损伤患者。其中32例为钢板内固定感染患者, 15例为髓内钉内固定感染患者, 6例为克氏固定感染患者, 患者均无发烧发热全身感染的征兆。53例中早期感染 (<2w) 15例, 延期感染 (2~10w) 20例, 晚期感染 (>10w) 18例。
1.2 方法
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中, 37例感染患者被取出内固定改为外固定, 12例感染患者保留钢板, 3例感染患者保留克氏针, 1例患者由于高度感染被截肢。对受感染而坏死的组织进行干净彻底的清除, 剔除死骨, 刮去炎性组织和髓腔内的浓液。创腔周围6mm左右的皮肤边缘以及窦道均切除, 可以保留通过电刀刺激还有反应的肌肉组织。用生理盐水、苯扎溴铵、过氧化氢反复冲洗感染区域, 对感染局部用碘伏浸泡, 浸泡时间为4~6min。根据患者的感染程度决定对内固定的取出或保留, 是选择改用外固定支架还是石膏固定。如果选择改用外固定, 取出内固定之前一定要先把外固定安装好。对感染患者进行清创后, 创面的覆盖采用负压封闭引流的方法, 待肉芽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再对创面进行修复[2]。如果创面严重感染, 应用2g万古霉素和20g骨水泥混合一起, 制作成具有抗生素的骨水泥颗粒, 把颗粒撒在创面内进行治疗。感染患者骨坏死或缺损, 暂时用抗生素骨水泥进行填塞, 控制进一步被感染的机率, 经半年左右再进行骨重建手术。对感染的伤口可以直接缝合, 创面的修复采用游离皮片以及皮瓣进行植皮。
2 结果
53例患者经12个月的观察, 发现创面完全愈合者48例, 复发感染者4例, 重度感染被截肢者1例。53例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感染分期和治疗的效果如附表所示。
3 讨论
3.1 早期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法
(1) 清除开裂创口内的线头以及坏死组织, 在创口处将两根塑料管剪开侧孔插入, 对一根塑料管缓慢灌入具有抗生素的生理盐水溶液持续对创口内进行清洗, 一次性负压吸引袋被另一根塑料管连接着[3]。 (2) 每天用酒精湿敷受感染的创口, 从创口边缘用8号针头刺到创口内进行抽吸排解压力, qd。 (3) 内固定物切忌被暴露在创口外面, 暴露在外会加重感染导致腔隙滑动以及变大, 不再能固定, 当内固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应该及时把内固定取出, 防止感染加重。 (4) 每天2次用激光治疗仪或者红外线对创口进行照射, 0.5h/次, 促进血液循环及创面快速修复。 (5) 出现发烧发热的严重感染患者, 在对其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的同时, 采用药物治疗、物理降温, 加强对营养的补充, 提高免疫力, 增强自身抵抗力, 促进治疗效果[4]。
3.2 晚期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法
(1) 经常是由于清创不够彻底, 才引发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感染。发生感染后, 要及时对创口内的线头、碎骨以及坏死组织等清除干净。 (2) 从受感染的创口内, 对脓血性分泌物采样, 进行细菌培养药敏实验, 才能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的剂量, 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3) 四肢长骨骨折患者不能随意动弹, 大粗隆、骨突部、足跟等部位的皮下组织经常因为受压久、血液不流通等原因而发生坏死破溃, 导致产生褥疮。医护人员每天要经常帮助患者翻身, 白天每隔2h帮助患者翻身一次, 夜间每隔3h帮助患者翻身一次, 把大约10cm高的海绵垫在患者床单下, 长久受压的皮肤要经常按摩[5]。 (4) 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患者, 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 适当的进行功能锻炼, 防止软组织和固定部位以外的肌肉萎缩, 防止关节僵硬, 肢体血液无法循环流动, 发生畸形。 (5) 对晚期重度感染患者, 要采取全身疗法, 加强对营养的补充, 保持泌尿道和呼吸道的畅通, 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及感冒发烧发热, 加强患者的抵抗力, 增强体质, 争取早日康复。
3.3 感染患者的心理治疗
本组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患者大多是青壮年, 遭遇外伤骨折又因内固定并发感染, 心情更是消极烦躁, 更加不安易怒, 医护人员要怀有高度的责任感给患者亲切的关怀, 经常给患者以鼓励, 向患者说明病情以及注意事项,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6]。预防感染在早期彻底清创, 比抗生素的应用效果好。创口彻底的清创后, 细菌药敏培养发现阳性率大大降低。感染的早期及时控制, 发生骨髓炎和复发的机率很小, 内固定有些还可以保留。感染时间越长, 骨髓炎发生的机会就越大, 感染复发也随之增大。所以, 良好的控制早期的感染, 如果创面大部分的肉芽能覆盖内固定, 就不需要把内固定取出。患者感染晚期, 内固定就必须取出来, 否则会加重感染。
患者感染在延期控制上取出内固定, 可以减少发生骨髓炎的概率。内固定取出前先将外固定架好, 外固定不仅损伤小, 能将骨折端固定稳, 还能减少缝线等异物的感染[7]。外固定的换药护理比内固定方便且不易引发感染, 同时也方便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植入钉钉到创面内, 外固定放置时在皮瓣的选择以及创面的修复上要慎重考虑, 不要影响到后期对创面的修复治疗。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不仅引流很通畅、方便排出细小的坏死组织和分泌物, 还能快速消肿、减少骨髓炎的发生、加快肉芽的生长及血管的新生, 给创面的修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且减轻了患者换药时的痛苦。骨头被感染后, 抗生素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但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就能使药物达到治疗的浓度, 组织液容易进入骨水泥断面的孔隙内, 抗生素迅速融化扩散, 减少副作用。
总之, 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治疗技术不断进步, 对感染程度的不同, 采取具体化的针对性治疗方法不仅预防了感染, 而且减少了复发率, 提高了治愈率。
摘要:采用负压封闭引流、取出内固定支架再进行外支架固定、被感染的皮肤面用游离或者皮瓣进行植皮修复、把抗生素骨水泥植入被感染的皮肤面、对伤口清创缝合等方法进行治疗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53例。患者感染程度不同, 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治疗必须按患者细菌培养的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对患者的血象变化、引流的效果、控制感染的程度、肉芽组织在创面的生长情况、创面的愈合情况、骨折的固定情况、是否感染复发以及引发骨髓炎以及体温等临床症状进行仔细观察。结果患者被感染的伤口清创的比较彻底, 血象和体温降到正常程度, 负压封闭的引流取得良好的效果, 肉芽组织很快速的生长。
关键词: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感染,治疗
参考文献
[1]Perren SM.Evolution of the internal fixation of long bone fractures:The scientific basis of biological internal fixation:choosing a ne wbalance between stability and biology[J].J Bone Joint Surg, 2002, 84 (8) :1093-1110.
[2]Joosten U, Joist A, Gosheger G, et al.Effectiveness of hydroxyapatite-vancomycin bone c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induced chronic osteomyelitis[J].Biomaterials, 2005, 26 (25) :5251-5258.
[3]Hanssen AD.Prophylactic use of antibiotic bone cement:an emergingstandard-in opposition[J].J Arthroplasty, 2004, 19 (4) :73-77.
[4]Michael S, Mathias M, Pietro R, et al.Use of the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 in patients with distal femoral (AO33) fractures: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J].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5, 125 (2) :102-108.
[5]Chang WO, Park BC, Poong-Taek K, et al.Retrograde 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in children’s femoral fractures[J].2002:413-414.
[6]Joseph TN, Chen AL, Di Cesare PE.Use of antibiotic-impregnated ce-ment in total joint arthroplasty[J].J Am Ac Orthopaedic Surgeons, 2003, 11 (1) :38-47.
四肢长骨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患者71例, 其中男30例, 女41例, 年龄20~30岁;开放骨折患者18例, 闭合骨折患者53例。本组患者具体分型及损伤部位情况均按照AO/ASIF分型, 见表1。
1.2 内固定物选择
本组选用的内固定物均应用解剖钢板 (中国苏州康力) 。该内固定物具有多种规格以及多种系列, 适用于肱骨远端骨折、肱骨近端骨折、股骨近端骨折、股骨远端骨折、胫骨远端骨折、胫骨近端骨折。根据患者股骨、胫骨以及肱骨干骺端骨折处于肢体的左、右侧, 远、近端, 骨折的类型, 选取不同长度以及不同类型的解剖钢板。
1.3 手术时机
18例开放性骨折患者急诊时采取清创, 并且进行开放复位以及解剖钢板内固定。53例闭合骨折患者在对各项术前工作进行完善以及做好术前准备后, 在患者骨折局部情况以及全身情况表现良好时, 才可对患者进行手术, 通常情况下, 在受伤后7d内进行手术。
1.4 手术方法
对于上肢骨折患者通常给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于下肢骨折患者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腰麻;对于少数如多发骨折患者给予全麻。待麻醉满意后,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消毒及铺巾。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常进行前侧经三角胸大肌间沟入路手术方法;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常进行标准肘关节后入路手术方法;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常进行髋关节外侧Watson-Jones入路手术方法;股骨远端骨折常进行膝关节及大腿外侧入路手术方法;胫骨近端骨折患者常进行膝关节内侧或者外侧入路手术方法;胫骨远端常进行胫骨前外侧入路手术方法。暴露、分离患者骨折端, 所有患者骨折端软组织以及股骨应保留。对于复位骨折患者应直视, 使骨折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 按照骨折类型选取合适的解剖钢板, 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钢板应置于骨折复位后肱骨大结节顶点下10mm处的前外侧, 使钢板贴附。对于股骨骨折患者钢板应置于外侧;对于胫骨近端骨折患者钢板应置于骨折移位明显、骨折片多及胫骨平台塌陷明显一侧;对于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其骨折情况选择适宜类型的钢板置于外侧。确认固定牢靠以及关节功能良好后, 冲洗患者切口, 置负压进行引流, 并逐层缝合至皮肤。
1.5 术后处理
手术后的上肢骨折患者使用前臂吊带将其半固定, 对于股骨近端的骨折患者置于外展位、穿丁字鞋14~21d。增强消肿、止血以及抗炎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本组71例患者仅有2例开放骨折患者出现切口感染, 通过对患者引流排脓、加强抗炎以及伤口换药治疗后进行切口丙级愈合。其余患者的切口均进行甲级愈合, 手术后复查X线结果表明, 解剖复位患者66例 (92.96%) , 功能复位患者5例 (7.04%) , 随访出院后患者60例, 随访半年~2年。随访的患者中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 骨折均愈合 (100%) 。
3 讨论
干骺端是松质骨与皮质骨交界的部位, 且为骨折的多发部位, 而解剖钢板按照患者各骨的不同部位进行设计解剖外形钢板, 可更好地贴合骨面[1~3]。关节面骨折的患者对于解剖复位很重要, 只有患者的关节复位更好, 功能恢复也可达至最佳[4]。本文选用的中国苏州康力公司解剖钢板具有钢板较薄的特点, 能够易于软组织闭合, 尤其是胫骨下端骨折者。本组患者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平均愈合时间为31d, 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平均愈合时间29d, 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平均愈合时间为60d, 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平均愈合时间为61d, 胫骨近端骨折患者平均愈合时间为59d, 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平均愈合时间为64d。本组71例患者仅有2例开放骨折患者出现切口感染, 通过对患者引流排脓、加强抗炎以及伤口换药治疗后进行切口丙级愈合。其余患者的切口均进行甲级愈合, 手术后复查X线结果表明, 解剖复位患者66例, 功能复位患者5例, 随访出院后患者60例, 随访半年~2年。随访的患者中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 骨折均愈合 (100%) 。综上所述, 解剖钢板对于干骺端骨折患者的治疗可使其起到坚强的固定效果, 不需要进行外固定, 患者便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并且解剖型钢板治疗具有固定牢固、益于关节功能恢复以及手术简便的特点, 是一种理想的治疗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方法。
参考文献
[1]占鲤生, 林海滨, 吴献伟, 等.解剖型钢板在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J].医药世界, 2006, (9) :172-173.
[2]李祥春, 刘太福, 李兴林, 等.解剖型钢板治疗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J].重庆医学, 2006, 35 (6) :546-547.
[3]胡懿郃, 谢杰, 何洪波, 等.解剖型钢板在治疗四肢长骨干骺端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6) :916-918.
四肢长骨骨折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收治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45例, 其中男28例, 女17例, 年龄19~63岁, 平均年龄 (32.6±4.35) 岁;病程6~36个月, 平均病程 (12.5±3.68) 个月。45例患者骨折不愈合部位及原因, 见表1, 各组之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各组之间比较差异, 均P>0.05
1.2 方法及结果
4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钢板固定加游离植骨25例, 交锁髓内钉固定加游离植骨12例, 大块髂骨植骨加外固定5例, 拆内固定取髂骨植骨加外固定2例, 对侧腓骨及髂骨植骨加外固定1例。随访6~32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 成功随访45例, 随访率100%, 43例愈合, 愈合率为95.56%, 2例因内固定再次失效而骨折不愈合。
2 讨论
2.1 骨折不愈合的形成因素
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是指骨折患者在修复过程完全停止, 不经过治疗骨性不能自动连接者。这种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患者骨折端活动异常;临床上采用X线片检查主要表现为骨折断端吸收、萎缩、髓腔封闭[2]。骨折不愈合临床诊断标准尚未有统一标准, 但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以及X线表现综合考虑, 可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确诊率。本组患者均经X线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确诊。骨折治疗的目的是使骨折部位愈合, 若骨折部位应受到诸如剪应力、扭折、等应力感染, 则会使骨折部位的新生血管再生和吻合受到影响, 进而导致骨折不愈合。临床相关研究显示, 骨折不愈合主要与原始损伤程度、骨折特点与部位、骨折处理、不合理锻炼等因素有关[3]。此外, 相关的手术操作也会导致骨折部位不愈合, 如内固定过短、加压钢板螺钉打入骨折线、骨折复位存在缺陷、手术过程中国风分离软组织、骨缺损、条件不足情况下实施手术等都会影响骨折愈合[4]。本研究显示, 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原因与损伤性质、程度、感染、固定不牢等因素有关, 其中固定不牢21例 (46.67%) , 骨缺损11例 (24.44%) , 严重复合伤7例 (15.56%) , 感染13例 (13.33%) 。
2.2 骨折不愈合治疗
临床上对于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 医护人员应该首先了解患者骨折愈合的原因, 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 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5]。首先, 对于一些加压钢板失效患者, 临床上医护人员要选择绞锁髓内钉固定加髓外植骨, 克服应力对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其次, 对于一些非负重骨折不愈合患者, 医护人员要选择在原切口下再次使用适当加长钢板, 并行髓内外植骨;再次, 对于原来未固定或骨折患者局部组织条件相对较差, 则可以通过外固定器进行固定后行植骨手术,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6];此外, 对于内固定稳定但骨折部位不愈合者, 则应在保留内固定的情况下, 采用局部搔刮, 并结合植骨手术进行治疗。本组患者, 行手术治疗, 其中钢板固定加游离植骨25例, 交锁髓内钉固定加游离植骨12例, 大块髂骨植骨加外固定5例, 拆内固定取髂骨植骨加外固定2例, 对侧腓骨及髂骨植骨加外固定1例, 经随访, 愈合43例, 愈合率达到95.56%。
综上所述, 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形成因素较多, 以固定不牢为主, 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以手术固定、植骨、外固定及功能锻炼为主要手段, 从而实现良好的治愈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形成因素及其治疗对策。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收治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45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原因与损伤性质、程度、感染、固定不牢等因素有关, 其中固定不牢21例 (46.67%) , 骨缺损11例 (24.44%) , 严重复合伤7例 (15.56%) , 感染13例 (13.33%) ;经手术治疗愈合43例, 愈合率为95.56%。结论 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形成因素较多, 以固定不牢为主, 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以手术固定、植骨、外固定及功能锻炼为主要手段, 从而实现良好的治愈效果。
关键词:非感染性,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形成因素,治疗对策
参考文献
[1]马克, 徐健, 张新宁, 等.加压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 25 (2) :145-148.
[2]李康华, 赵瑞波, 张亚平, 等.可膨胀式自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12例[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2) :103-105.
[3]张隆, 李文毅, 张艳芹, 等.髓内针固定术后旋转不稳定性骨折不愈合的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6) :2032-2034.
[4]刘国柱, 汤建民, 黄宇宏, 等.外固定架术后骨不连的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4) :2625-2627.
[5]刘利民, 付立新, 苏曼, 等.骨不连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5) :451.
【四肢长骨骨折】推荐阅读:
下肢长骨骨折11-19
四肢骨折07-25
创伤性四肢骨折09-04
不稳定四肢骨折12-12
四肢陈旧性骨折08-11
四肢粉碎性骨折11-15
四肢骨折临床护理观察12-10
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06-14
浅析四肢骨折患者护理论文06-29
四肢关节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