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训练

2024-07-07

悬吊训练(共7篇)

悬吊训练 篇1

悬吊训练法是目前运动训练领域发展核心力量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但尚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以证实其训练效果,甚至很多国内教练员对悬吊训练的作用与功能均无了解,导致悬吊训练法在北欧等国家呈疯狂发展与普及趋势,但国内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的局面。基于此,该文拟就悬吊训练法的相关背景、概念、作用等基础知识做一简要综述。

1 历史沿革

悬吊训练起源于康复医学领域,其前身为德国巴德洪堡Thomsen教授所发明的吊带桌,主要在二战时期为受伤的战士进行肌肉放松,并防止肌肉萎缩和褥疮的发生。后开始逐渐过渡到瘫痪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由挪威人进一步研发成为目前常用的Redcord悬吊训练系统并于1999年提出了S-E-T(Sling Exercise Therapy)的概念,应用于骨骼肌疾病的主动治疗和运动中[1]。此疗法以主动训练和康复治疗为核心,包括了诊断(检测)与治疗(训练)两大系统[2]。自2000年以来S-E-T这一新颖、独特的锻炼的方法开始逐步进入到竞技训练领域,但其称谓有所改变,由其起源时的Sling Exercise Therapy更名为(Sling Exercise Training,但缩略词并无变化[3]。目前体育科学界将其定义为:用绳索把人体一定部位悬吊起来,或用橡胶平衡垫、瑞士球等,使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体能训练来激发人体躯干肌肉紧张而产生训练效果的方法。主要通过改变悬吊的角度、时间与身体姿态来针对受术者的不同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对于不同个体均能产生良好刺激。

2 S-E-T的作用

2.1 增强核心力量与稳定性

“核心”是一条外来词汇,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在西方各国兴起广泛研究,常有Core strength training和Core stability等表述,国内体育科学界学者将直译为“核心”和“核心区”由此近几年在国内形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目前对于“核心”的概念多有争议,但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人体的“核心”是指横膈与盆底肌和髋关节肌之间的这部分区域,即腰椎-骨盆-髋关节部;另一种认为“核心”应包括胸廓和脊柱,指整个躯干。第三种则认为“核心”应是偏向运动训练学的一种概念,而且应包括四肢运动链即不仅包括中轴区,四肢也在其范围之内。目前较多人将“核心”视为人体运动链的枢纽,从而将核心力量视为肢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观点强调的是核心在力量传导、衔接和整合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单纯的认为产生运动的力量就是来自核心部位。

S-E-T是发展核心力量的一种非常有效地方法,主要采用的是非稳定条件下的力量训练即以不稳定的支撑面为基础,加大训练难度,提高工作肌的负荷从而加大对机体的刺激并动员各肌群协调工作,甚至动员核心部位的深层小肌肉也参与运动。李建臣等以北京市跳水队11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S-E-T针对核心力量进行3个月的训练,结果发现各个运动员在核心耐力方面得到显著提高,核心耐力平均指数由训练前18.80增加到训练后38.40,平均增加了19.60。对训练前后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训练前、后运动员核心耐力平均指数有显著差异,且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同样,核心肌肉爆发力指数由训练前28.90提高到59.10,平均提高了30.20,也具有非常显著差异。许巍对50名普通大学生采用了3次/周、为期3个月的S-E-T,同样发现所有被试的核心力量有显著提升,且无明显性别差异。此外,黎伟军、杨彩云的相关实验研究也都得出了类似结果。

就核心稳定性而言,西方学者之前已经开创了瑞士球、平衡板、泡沫筒等多种训练手段,但S-E-T仍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提高核心稳定性最有效地方法,因为不稳定状态下的核心部位肌肉训练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机体稳定与平衡能力。杨合适等人针对北京市跳水队现役队员进行S-E-T证实,通过3个月的训练能够提高被试的平衡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而许巍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提示S-E-T这种基于不稳定状态的力量训练可能通过激发躯干肌肉、髋部深层肌肉和身体各大肌群间的协调收缩能力而增强核心稳定性,但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实验依据支撑,亟待进一步的实验探讨。

2.2 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员生理状态不良是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之一,而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身体对运动的适应程度,包括肌力状态、肌肉柔韧度等因素。如果肌力状态不佳,不能有效保持关节稳定性就容易损伤;肌肉的柔韧性容易受到温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引起运动协调性降低。S-E-T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作用主要还是来自于其对核心力量和稳定性的促进。通过S-E-T可以强化躯干肌肉和主导侧肢体运动能力,从而增强力量在运动链的传导以及身体在运动中的平衡能力。而且通过S-E-T所获得的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可以保证肢体在运动中始终保持在正常体位,并为肢体末端发力创造良好条件。

2.3 改善神经一肌肉控制能力

健美运动员与举重运动员的力量究竟谁大?如果按照生理学中所提出的肌肉横截面积决定肌肉力量,那么一定是健美运动员的力量要强大的多。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除了肌肉的结构基础之外,神经的控制在力量素质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神经对肌肉工作的协调、募集运动单位和发放冲动的能力等方面,即我们所说的神经一肌肉系统。

传统的力量训练多采用在稳定状态下进行负重性力量训练的方法,但这种常规的训练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肌肉力量却难以充分作用于神经一肌肉系统,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S-E-T则恰恰相反,它是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通常会采用平衡垫与杠铃来进行相关训练,虽然负重相对于常规力量训练方法要低的多,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种训练方法要求受训者一边进行力量练习而一边又要注意同时控制平衡和动作稳定,因此大大增加了训练的难度且通过对本体感受器的刺激而逐渐强化对肌紧张控制、调节,并最终增强神经一肌肉系统的协调统一。通过S-E-T改善神经-肌肉协调性,提高运动单位募集和发放的冲动频率,由此使得肌肉最大肌力和爆发力显著提高。

2.4 提高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是人体的基本运动机能,对体操、篮球、跳水等项目的竞技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且目前的国民体质测试中也设立了闭眼单脚站立这一项目来测评被试的平衡能力,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就竞技而言,体能虽然是基础,但绝对不是有了体能就有了一切,身体平衡能力在竞技中也是高质量动作的保障。

张凤仪等采用S-E-T针对风浪板选手进行了为期7天的平衡训练,结果发现平衡能力在第二天就出现了改善且在第三天达到最佳效果。孙霞等以16名排球专项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9周训练使得实验组被试的闭眼单脚立成绩显著提高,提示其平衡能力得到了增强。此外,李建臣、黎伟军等的研究也都分别得出了相同结论。可见S-E-T对运动员的平衡能力确实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 S-E-T应用现状

S-E-T在挪威兴起之后,很多欧洲国家如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丹麦和芬兰都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亚洲也已经有日本和韩国成立了专门的组织,但这一手段还没有在我国的运动训练领域广泛开展,仅在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和周口师范学院等少数体育院系和一些省市体科所有一定程度的使用,目前主要应用于医院的临床康复治疗中。当然,目前这一现状也可能与S-E-T在运动训练领域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有关。相关基础研究太少,使得相当一部分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可能难以接受这一种新颖的训练方法,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可以发现,国内体育科学界针对S-E-T的实验探讨仅有近十篇文献,相关资料的匮乏使得相关人士对其可行性与有效性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再者,国内的相关推广程度仍然略显不足,虽然北京体育大学举办过相关的会议和论坛推介此训练方法,但仅凭一己之力显然是不足的,仍有待于其他院校、组织的帮助来共同实现。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从S-E-T所需要的装置来看,有悬吊网架和专业悬吊装置。悬吊网架非常常见,价格便宜且移动方便。而专业悬吊装置还附有弹力支持带等配件,使用更为方便。总的来说,其价格均不昂贵,并不是大家所想的先进设备必然有着昂贵的价格。相信在使广大教练员熟知S-E-T这一训练方法的收益与支出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采用此方法。

4 结语

通过前述的S-E-T相关作用可以发现,目前对S-E-T的认可多是停留在其对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的作用上,然而其在竞技运动方面的功能是否仅仅局限于此,可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例如经过S-E-T后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能素质的提高难道完全是基于核心力量与稳定性的提高吗,究竟有没有其它作用?这是目前还未明确的问题。同时,S-E-T的作用机制究竟是什么,也是亟待阐明的。作用机理的明确非常有利于这一训练方法为大众所认可和接纳。相信随着人们对S-E-T在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中重要作用认识的提高,悬吊设备与训练理论将逐渐进入各基层单位,其面向的将不再仅仅是专业的高水平运动员,同时还将包括健身行列的广大运动爱好者。

摘要:悬吊训练的作用与应用目前仍有争议。该文就悬吊训练的历史沿革、潜在的生理学作用以及应用现状进行简介,以期为该训练方法的开展与普及提供可参考的相关线索。研究结果显示悬吊训练的概念目前已得到公认,该训练方法可能具有增强核心力量与稳定性,预防运动损伤,改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提高平衡能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但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生理学作用仍局限于对核心区力量及稳定性的发展。尽管该训练方法在欧洲多国以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均有较好发展与应用,但国内相关研究以及应用仍显局限,这可能是对悬吊训练具体生理作用的质疑所导致的。悬吊训练在国内的发展与普及仍亟待深入、系统的实验研究作为理论支撑与应用参考。

关键词:悬吊训练,生理作用,应用现状,核心区

参考文献

[1]李建臣,周凯岚,师玉涛,等.悬吊训练对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以跳水项目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2):53-57.

[2]黎伟军,曹洁.谈悬吊训练在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5):543-544.

[3]孙霞.悬吊训练提高排球主攻手扣球技能的理论分析[J].运动,2009,10(2):28-30.

悬吊训练 篇2

1 核心稳定性训练概述

核心稳定性就是指人体通过核心肌群的收缩保持或维持脊柱和骨盆在正常解剖学位置的能力,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多指在运动状态下的核心部位的稳定能力。目前对于核心肌群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核心部位位于人体膈肌以下至盆底肌之间的区域,而将这一区域的肌群称为核心肌群。

悬吊训练法最初用于骨科手术和骨骼、肌肉系统慢性疾病康复,后来逐步用于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和伤后康复锻炼。北欧各国和德国等国家高水平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增加悬吊手段,主要用于加强中央躯干部位深层肌肉力量,这种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力量训练能够激发躯干肌肉和身体各大肌群之间的神经肌肉协调收缩能力,从而提高在高度不稳定状态下(如高速运动中)的运动能力。核心稳定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决定着全身整体的稳定程度和平衡能力;二、是充分发挥核心力量的基础和条件;三、在上下肢的动量传递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四、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核心稳定性的训练方式有静力性等长练习、动力性等张练习和静-动组合性练习,无论哪种训练方式,其主要目的都是改善神经对肌肉的动员和控制能力。

2 悬吊训练应用于我国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可行性分析

2.1 悬吊训练的优点分析

(1)悬吊训练装置经济实用,便于普及。悬吊的主要训练装置造价比较低,可以固定于训练房顶部,也可以悬挂于单杠上。基层运动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制悬吊设备(比如在单杠上绑两根悬带就可以作为简易的悬吊设备),这样便于悬吊训练在各级各类运动队中的普及。

(2)通过悬吊装置,可以比较轻松地控制和改变受力部位负荷的大小,便于有针对性训练。悬吊装置改变难度和负荷大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改变身体的位置;2)调节悬带的长度;3)改变悬吊点的角度;4)使用平衡板等不稳定器材来增加不稳定性。因此,通过悬吊设备对难度和负荷的控制,可以对不同运动水平、身体条件的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防止由于负荷过大而造成对运动员身体的损害。

(3)训练部位容易控制,可以优先发展对专项影响大的肌群的稳定性,快速提高专项成绩,提高训练的效率。

(4)悬吊训练方法多样,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仰桥、卧桥和侧桥。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不仅可以提高核心部位肌群的稳定性,而且能够提高四肢关节(膝关节、脚踝、肩部、手腕等)的稳定性,预防由于大负荷下关节不稳定而引起的运动损伤。

(5)悬吊装置可以对运动员多个关节进行放松,是运动康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运动量后的身体关节放松,可以有效地减少运动员身体的疲劳,恢复体力,减少大负荷训练对运动员身体的损害。

2.2 我国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采用悬吊训练的必要性分析

2.2.1 篮球项目的特点决定了核心稳定性训练的重要性

篮球运动是一项以投篮得分为目的,攻防快速多变的速度力量型对抗性体能-技能类项目,日益激烈的身体对抗是现代篮球发展的特点之一。以跳起单手肩上投篮为例,身体姿势的控制是决定投篮命中与否的最重要的环节,而运动员要想较好的保持身体平衡,除了要有很强的腰腹力量和下肢力量以外,核心稳定性成为最关键的因素。

核心稳定性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运动员核心部位的稳定性,而且能够提高四肢尤其是下肢的稳定性,避免运动员在落地时对下肢关节的损伤。因此,提高篮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能力不仅能够很好提高运动员专项成绩,而且能够很好地预防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2.2.2 我国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决定了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必要性

我国篮球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传统方法就是杠铃负重抗阻训练,这种训练方法的优点是对神经-肌肉系统刺激大、训练效果好,但是却存在与专项技术脱节的缺点。传统的力量训练重视对负荷量的增加而对缺乏对力量训练细节的把握,重视上下肢的力量训练而忽视腰背肌群力量的发展,而核心稳定性训练重视躯干肌群尤其是小肌群力量的发展。因此,发展我国篮球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力量是非常必要的,对于长期存在训练缺陷会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

2.2.3 悬吊训练有利于我国各级各类运动队进行核心稳定性的训练

近年来我国篮球训练界对于体能训练已经非常重视,尤其层次比较高的篮球队,很多都配备专门的体能教练。但对于层次比较低的篮球队而言,由于资金、场地、设施等条件的不足,体能训练相对比较滞后,只有比较简单的力量训练手段,缺乏系统的体能训练内容,核心稳定性训练也就无从谈起。悬吊训练具有经济实用、易于掌握的优点,不仅适用于我国高层次篮球队的核心稳定性训练,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基层篮球队。因此,把悬吊训练推广于我国各级各类的篮球队中,对推动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悬吊训练相对于其他核心稳定性训练手段具有诸多优点,适合我国篮球运动队开展核心稳定性训练,推广和普及悬吊训练对我国篮球运动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我国篮球队体能训练中运用悬吊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我国篮球训练界接触悬吊训练的时间比较短,还属于一个新兴的课题,对于悬吊训练缺乏应有试验和研究,大量的悬吊训练方法都是借鉴于康复和健身领域,还没有总结出一套适合篮球运动发展核心力量的练习方法。因此,加强悬吊训练的试验和研究,成为我国篮球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2.核心稳定性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训练的难度和负荷都要遵从易到难,从低到高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造成运动损伤。

3.可以对我国各层次的篮球队教练组织专门培训,宣传核心稳定性训练的重要性,讲解悬吊训练的原理和方法,加大普及的力度。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力量训练发展的动向与趋势[J].体育科学,2004,(9):36-40.

[2]杜震城.击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J].体育科研,2007,28(6):72-74.

[3]王保成,等.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2);3-8.

悬吊训练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我科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48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其中治疗组男10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41.88±8.09岁,平均病程为51.17±23.99个月;对照组男8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44.67±8.08岁,平均病程为49.42±22.8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无他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②年龄18~65岁;③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1.2.2排除标准①有脊柱骨折、手术史,患有腰椎结核、肿瘤、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能耐受运动者,精神病患者;③患者不能坚持完成训练者;④由于未知原因导致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穴位注射治疗:取腰椎棘旁夹脊穴及阿是穴2~3穴予红花10mL、伊痛舒2mL行穴位注射,注射后予中频电疗、熏蒸、磁热疗法促进药物吸收、改善局部循环,每天1次,共治疗15次。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悬吊运动训练:根据腰椎核心稳定肌群情况制定训练方案,训练时分别采取仰卧、侧卧、俯卧等体位,开链运动结合闭链运动,从小负荷开始,每个动作做6次,循序渐进,逐渐增大负荷,整个过程保持无痛状态,主要训练多腰部核心肌群(包括裂肌、臀中肌、腹横肌等)。具体动作:①仰卧位双腿悬挂抬髋坚持6s,腰部予弹性悬吊带减重;仰卧位单腿悬挂抬髋维持6s。②俯卧位双腿悬挂屈髋维持6s,始终保持腰椎处于中立位;俯卧单腿悬挂,未悬挂侧下肢水平外展。③侧卧位单腿悬挂;侧卧位单腿悬挂提髋维持6s。每组动作重复6次、重复5组,组间休息2min,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15次。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次后和治疗15次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6,7]和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8]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1.4.1 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在纸上画一条10cm的直线,将直线分成10等分,直线起点代表无疼痛,末端代表无法忍受的疼痛,让患者根据疼痛情况标记在直线上,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

1.4.2 腰部功能

采用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的腰部功能,其包括10个问题,每个问题6个选项,分值为0~5分,0分无任何功能障碍,5分功能障碍严重,实际得分/最高可能得分×100%即为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得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次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次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3次后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治疗3次后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③P<0.05

3讨论

3.1 穴位注射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作用及机理

穴位注射[9]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一方面,针刺和药物直接刺激穴位,产生一定疗效;另一方面,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可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而注射所用的红花、伊痛舒可扩张血管,改善周围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消除水肿,缓解周围组织粘连,消除无菌性炎症,从而缓解疼痛。另外,穴位注射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多种神经元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如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其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3.2 悬吊运动训练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从生物力学角度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主要是腰部核心稳定性下降,难以应对作用于腰椎活动时的诸负荷,其病理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脊柱稳定性逐渐下降甚至丧失的过程。大部分患者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腰椎稳定性下降,随着负荷的不断增加,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如症状反复发作,可产生局部水肿、炎症等病理表现。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可使用多种治疗方法,选择性主动运动治疗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最有效的方法,临床研究也证明运动疗法对缓解慢性下腰痛、改善患者躯干运动功能,减少身体活动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有较好的作用[10];此外,运动疗法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对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治疗,重点已转移到腰背部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上,这对增强脊柱的长期稳定性、提高躯干的协调控制能力均大有裨益,但应避免训练强度过大,应针对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3.3 穴位注射结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更有效

穴位注射结合悬吊运动训练,一方面将针刺与药物有机结合,改善了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有效减轻了局部水肿、消除无菌性炎症,从而达到缓解腰痛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悬吊运动训练可加强腰背核心肌群训练,增加了核心稳定性,增强了脊柱的长期稳定性,从而长期、有效地改善了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症状。

3.4 小结

穴位注射结合悬吊运动训练可将针刺、药物、选择性运动训练有机结合,减轻了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症状,改善了腰部活动功能,提高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单纯穴位注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科宇,许轶,王楚怀,等.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0):923-928.

[2]师东良,王予彬.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治疗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7):695-698.

[3]Slade SC,Keating JL.Trunk-strengthening exercises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a systematic review[J].J Manipulative Physiol Ther,2006,29(2):163-173.

[4]李旭,郭险峰.慢性腰痛患者躯干旋转肌群肌力与腰部稳定性的关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1):1012-1014.

[5]孙戴,林德快.推拿结合悬吊运动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4,35(2):134-136.

[6]高万露,汪小海.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研究的进展☆.医学研究杂志,2013,42(12):144-146.

[7]Koopman JS,Vrinten DH,van Wijck AJ.Efficacy of microcurrent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nonspecific back pain:a pilot study[J].Clin J Pain,2009,25(6):495-499.

[8]刘绮,马超,伍少玲,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慢性腰痛患者的效度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3):228-231.

[9]王清跃.穴位注射的临床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2013,170(8):160-161.

悬吊训练 篇4

1.1 选题依据

悬吊训练法 (Sling-Exercise-Training) 是一个用悬吊绳索让身体在非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力量练习法。该文以湖北省游泳队12名优秀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 使用悬吊训练的方法来实证研究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前后平衡能力特征的变化, 从体能训练的角度上来看, 在传统的游泳陆上体能训练过程中加入悬吊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身体平衡能力、控制能力以及探讨力量训练方法的新思路是否会有效提高, 为游泳运动员开展科学专项的力量训练给予参考价值。

1.2 意义与目的

1.2.1 选题意义

运动员若想实现竞技成绩的目标, 那么在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上就务必要突破及创新, 核心力量训练凭借自身的良好训练效果使其受到广泛体育人士的重视, 在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当中的众多体育项目也都有涉及。因此, 该文依据游泳运动的自身技术特点和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方法为出发点进行研究, 以待完善和发展游泳项目的核心力量训练其自身的应用领域能够得到进一步得到扩展。

1.2.2 选题目的

(1) 通过该文的研究以求证若将悬吊训练加入游泳的传统力量训练中能否显著提升游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稳定关节以及控制中心的能力。

(2) 通过本文的探索, 挖掘游泳核心力量训练新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路。

2 研究方法

2.1 数理统计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s)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1为非常显著。

2.2 实验法

2.2.1 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4年11月~2015年1月, 共8周。

地点:湖北省体育总局奥林匹克训练中心体能训练馆。

2.2.2 实验对象

该实验选取了12名湖北省游泳队优秀运动员为实验对象, 男女各6名, 均为国家一级及以上技术水平的运动员。为了解运动员通过训练后所产生的训练效果, 进行客观的数据比较和分析, 实验前对受试者进行了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均无异常反应, 各项指标显示正常。

2.2.3 仪器设备与测试指标

(1) 仪器设备。

Mini悬吊器械和体能训练馆内部训练器械以及秒表。

(2) 测试指标。

单足站立平衡测试:单足站立平衡测试是在3个平面内 (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 进行的睁眼与闭眼的测试, 测试受试者的静态平衡能力。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足站立平衡测试 (SLST) 结果比较分析

12名受试者通过悬吊训练后, 与悬吊训练之前相比在3种平面各种状态下的单足站立平衡时间具有特别显著的差异。在双侧的平衡时间在经过8周的悬吊训练后明显增加, 大部分运动员在睁眼的状态下左右脚差异依旧存在, 右脚支撑的平衡时间仍然差于左脚, 但两侧的平衡时间差异显著缩小。力量训练以悬吊训练为中心可以显著改善身体的稳定性, 降低身体重心偏移的程度, 显著提高视觉受到干扰时的自稳能力以及人体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3.2 悬吊测试 (S-E-T) 结果比较分析

通过对接受测试的游泳运动员分别在悬吊训练前后进行双侧3个动作的悬吊测试, 并记录每位运动员训练前后的最大持续时间, 最后将测试记录的结果做出分析对比。通过对比可以清楚的发现, 接受了悬吊训练的受试运动员, 双侧3个动作的最大保持时间较之训练前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而且可以看出在这3个动作中右侧持续时间长于左侧。在经过悬吊训练之后, 每个动作的保持时间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和接受悬吊训练前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3.3 悬吊训练前后50 m自由泳计时成绩结果比较分析

采取了悬吊训练的受试者在50 m自由泳专项测试成绩时, 都得到了小幅程度的提高以及核心力量也得到了相对较大的提高, 甚至连肌肉间的协调性都得到了小幅度的提升。这当然是因为悬吊训练使得其核心力量的大幅提升, 所以表现的成绩较显著。这可以更好的说明悬吊训练方法对提高游泳运动员身体核心力量以及稳定性的作用是显著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8周的悬吊训练 (S-E-T) 研究后发现, 训练前后所获得的2项静态指标成绩各项成绩都有所提高, 使用悬吊训练方法使运动员进步的幅度大, 数据显示静力性指标方面的差异特别明显。

(2) 在对体能训练中增加悬吊训练后, 运动员在50 m自由泳成绩上有显著提高, 说明S-E-T悬吊训练对专项速度的提升作用明显。

4.2 建议

(1) 由于核心力量及其稳定性对于游泳运动员来说是重中之重, 故应在运动员刚进入专业训练初始阶段中加以应用。

(2) 要将悬吊训练行之有效的加入传统的力量训练当中, 不可只简单发展单一肌群的力量作为基础, 提升肌肉力量的协调性及力量输出效率更为重要。

摘要:该文主要通过实验法对湖北省游泳运动员运用悬吊训练 (S-E-T) 方法对其身体核心稳定性进行训练。按照结果显示, 经过悬吊训练 (S-E-T) 技术测试的12名游泳运动员在三个平面的各种状态下单足站立平衡的时间与其训练之前的平衡时间具有极其明显的差异性。实验表明, 悬吊训练 (S-E-T) 对游泳运动员专项成绩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不但能显著提高游泳运动员的前庭觉和躯体感觉的调控能力, 而且增强了身体的平衡稳定能力, 相比传统核心力量训练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悬吊训练法,游泳,实验,核心力量,身体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蓓.悬吊训练对赛艇运动员专项控制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3.

[2]陈翀.悬吊训练队足球运动员非稳定状态下动作控制能力影响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2.

悬吊训练 篇5

中长跑项目是典型的体能类速度耐力性竞技项目, 是现代田径运动重点项目之一, 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在其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以北京市海淀区明光中学田径队中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将悬吊训练方法手段运用于其体能训练中, 从力量素质训练的原理、要求及悬吊训练的特点出发, 阐述了悬吊训练法对中长跑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作用、训练原则和方法, 与传统的枯燥乏味的体能训练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增加运动员在训练中的积极性, 达到提高训练成绩的目的, 以期为广大教练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使悬吊训练在中学体能训练中得到广泛推广。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明光中学三级水平800米中长跑运动员20名为实验对象, 并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10人 (男女生各5人) , 实验组10人 (男女生各5人) 。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中国知网、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有关体能训练、悬吊训练的资料和书籍, 结合有关的论文及国内外与体能训练和悬吊训练的相关文献, 并对资料进行整理, 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参考价值。

2.2.2、问卷调查法

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与研究, 设计了科学合理的问卷。问卷共20份。当场发放、当场回收, 有效率为100%。

2.2.3、访谈法

通过对海淀区明光中学田径队教练及有关专家进行访谈, 了解田径队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基本情况, 为实验提供参考。

2.2.4、实验法

本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明光中学20名800米中长跑运动员为实验对象 (其中男女各10名) , 并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10人, 实验组10人。两组分别训练, 由同一个教练员指导, 为期12周, 实验组每周的一、三、五利用悬吊器械进行力量训练, 以全面提高运动员的体能素质, 每次训练时间为90分钟, 力量训练方案采取由易到难、先内后外、先小后大、先稳定到不稳定的训练原则, 主要利用悬吊进行上肢、下肢及核心部位等多种力量素质练习, 然后测出训练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中长跑运动员800米成绩, 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最终得出实验结果及结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悬吊训练在初中田径队中长跑运动员训练中的实验

3.1.1、初中田径队中长跑运动员实验组和对照组对象基本情况

利用随机分组形式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对象的年龄在13-15岁, 实验组平均身高在166cm, 平均体重在49.5kg。对照组平均身高在165cm, 平均体重在50.3kg。

3.1.2、初中田径队中长跑运动员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安排情况

训练的时间是从2014年月3月到5月, 共计12周, 每周训练两次, 并且每周的周六下午在操场进行3000米慢跑及趣味游戏, 边游戏边练习, 恢复及保持身体素质。其中实验组训练中加入悬吊训练内容, 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训练。实验组体能及力量训练采取从静到动、从稳定到不稳定, 从单一动作到复杂动作等形式的训练, 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逐渐加大训练动作难度, 以适应训练的需要[3]。实验组中长跑运动员运用悬吊器械进行训练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4周主要是身体的恢复性训练、一般身体训练、速度、力量训练、站立式起跑、途中跑及终点跑技术。使运动员的心肺功能、速度、力量素质等得到锻炼与提高。初步掌握中长跑基本技术;第二阶段:4-8周学习中长跑全程跑技术及利用悬吊器械进行各种速度、力量练习, 旨在巩固运动员的短中长跑:8-12周主要是改进中长跑技术, 其次利用悬吊器械进行各种综合性练习, 全面提高身体综合素质, 并对运动员进行800米专项测试。结果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运动员训练中由于加入悬吊训练, 学生训练积极性更高, 不但激发了运动员的练习兴趣, 运动成绩也提高显著。可见, 将悬吊训练运用于初中田径队中长跑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是可行的。

3.1.3、初中田径队中长跑运动员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效果分析

3.1.3.1、初中田径队中长跑运动员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积极性 调查分析

据调查显示, 实验组运动员中有88%的同学认为非常喜欢利用悬吊进行力量训练;只有12%的同学认为采用悬吊进行力量训练保持中立态度。悬吊训练使运动员的各关节、器官力量得到全面提升, 使运动员员跑起来动作更加协调美观, 而且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兴趣大幅度提升, 使原来讨厌体能训练的部分运动员不在逃避训练, 变得更加积极, 并在训练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取得了较好的训练效果。由于悬吊训练方法多样, 内容丰富, 手段新颖, 又可与垫子等其他相结合, 使越来越多中长跑运动员自愿参与其中, 与传统训练形成鲜明对比。而对照组学生只有25%的运动员比较喜欢, 其他75%的运动员认为传统训练枯燥乏味, 训练手段单一, 表示不愿意参加训练, 训练的积极性不高。也就是说, 实验组运动员利用悬吊进行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加上利用悬吊进行力量训练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 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兴趣, 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3.1.3.2、初中田径队中长跑运动员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训练实验 前后速度、耐力指标分析

实验前, 通过对学生身体形态的测试,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均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正常训练, 无明显的差异。在保证两组运动员水平相当的前提下, 对照组运动员采用传统训练方法手段进行训练, 虽然传统的训练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大部分教练员都能意识到基础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强调要重视力量、速度和耐力三大基础素质, 特别是对力量素质的训练还存在很多误区,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 各项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成熟, 教练员容易过早对其进行力量训练, 使很多有天赋的中长跑运动员承受其身体难以承受的力量训练, 导致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过短。而实验组中长跑运动员采用悬吊组合器械进行力量训练, 无论从身体形态、运动员练习的动作还是学生的测试成绩看, 发现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协调素质、速度素质等均有明显的提高。并且随着悬吊训练在中学体能训练中的不断应用, 与传统的体能训练相比, 悬吊训练不但提高了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及练习兴趣, 很好的锻炼了运动员的基本动作技术, 使动作更加的规范, 从而在跑的过程中, 肌肉能正确发力, 使运动员的力量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运动成绩提高显著。

3.1.3.3、初中田径队中长跑运动员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实验 前后中长跑技术与成绩的分析

经过12周的训练, 实验组中长跑运动员的成绩有明显提高, 而对照组学生成绩虽有所提高, 但不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的运动员的中长跑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动作看上去更加协调、舒展、规范。对照组的运动员的中长跑技术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提高并不明显, 一些基本的中长跑技术动作看上去还是很生硬不协调。再加上学生本身对传统体能训练的排斥心理, 不利于学生形成的技术动作。实验后实验组学生800米跑平均成绩是:220.63s。技评最高成绩是88分, 对照组学生800米跑的平均成绩是:219.56s, 技评最高成绩是81分, 两组运动员经过12周的训练以后, 800米成绩均有所提高, 但实验组由于利用悬吊器械对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 与对照组相比, 提高的更加明显。由此可见, 将悬吊训练应用于初中中长跑项目的体能训练中是切实可行的, 并起到了良好的教学及训练效果。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明光中学初中田径队中长跑运动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悬吊训练, 他们的速度、力量和协调等素质大幅度提升, 且中长跑技术也有明显改善, 逐渐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4.1.2、实验证明利用悬吊对中长跑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方法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练习兴趣, 还有效增强他们的体能能力, 提高他们的训练积极性, 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4.1.3、在初中中长跑运动员中应用悬吊进行训练, 可以创新中长 跑运动员训练的手段方法, 并让他们在艰苦的训练中体验训练的乐趣。

4.2、建议

悬吊训练只是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一种, 并不能使中长跑运动员的体能得到全面的锻炼, 还需要其他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一起配合训练, 只有将多种训练方法手段相结合, 才能使运动员的体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从而更好的达到提高训练成绩的目的。

摘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以北京市海淀区明光中学田径队中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将悬吊训练方法手段运用于其体能训练中, 从力量素质训练的原理、要求及悬吊训练的特点出发, 阐述了悬吊训练法对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作用、原则和方法, 与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训练形成鲜明的对比, 希望为广大中长跑项目教练员提供参考, 使悬吊训练在中学体能训练中应用的同时得到广泛推广。

关键词:北京市,中学,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方法手段,悬吊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6:230.

[2]邵云.田径径赛项目体能训练中青少年运动员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3]任坡.中学中长跑训练方法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8.

[4]何绍平.中长跑专项训练方法分析[J].体育教学与研究.2013.4.

地下管线悬吊保护方案 篇6

这里以地铁二号线景田站车站为例, 景田站位于景田路与莲花路的交叉口, 二号线车站沿莲花路布置, 大致呈东西走向, 车站总长386.264 m。车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800 mm厚地下连续墙, 基坑内支撑主要采用ϕ609 mm的Q235钢管支撑, 壁厚t=16 mm。支撑水平间距一般按3 m考虑, 竖向按4道支撑设置。钢支撑间距密、跨度大、强度高、工程量大。

2 工程施工对原有地下管线的保护方法

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资料, 施工现场地下埋有各种地下管线。经设计人员分类, 部分管线由业主安排迁移, 部分管线是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保护处理的。其中有排水管、电信电缆、电力电缆等, 这些管线是重要的市政设施, 必须妥善进行保护。

1)

管线拆迁应首先保证管道的使用功能不受影响并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尽量考虑永临结合, 同时紧密结合车站的施工组织计划。

2) 排水管道。

影响主体结构施工的管线主要是景田路有一根ϕ1 500混凝土雨水管, 跨度21 m, 和车站正交。具体的迁改方案是:由于跨度不大, 因此不再迁改而采用托护支护, 同时将混凝土管或铸铁管换成钢管。

3) 通信管线。

影响主体结构施工的通信管线主要是横跨主体结构的分支管线, 另外还有部分通信管线与Ⅲ号、Ⅳ号出入口交叉, 均不迁改而采用悬吊、托护。在加固和悬吊施工时, 要确保通信线缆和管道的安全。

4) 电力管线。

景田路110 kV电力管线主要影响主体的施工, 跨度28 m采用钢支架托护。

3 管线保护施工要点

1) 正式开工前可以进行四方面工作。

a.认真研究设计图纸提供的资料;

b.积极主动走访有关职能部门, 尽可能收集有关管线的资料;

c.派专人对施工现场地下管线进行勘测调查;

d.根据前三步工作的成果, 比较精确地绘出有关管线图纸, 作为施工中管线迁拆或保护的依据。

2) 图纸中显示须进行迁拆的管线, 进场后应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尽快进行迁拆。

3) 对于仍须保留的地下管线, 我公司制定了详细的管线保护方案, 并切实予以执行, 保证施工期间管线的加固和悬吊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4) 对于原来有混凝土井道保护的电力或通信管线, 悬吊时, 在有关部门同意和协助下将混凝土井道拆除, 换以合适尺寸的管材, 将原有电缆集结成束, 并妥善保护电缆后方能进行悬吊。

5) 基坑支护及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前, 使用管线探测仪, 仔细对施工位置进行探测, 然后再进行基坑施工。

6) 若经探测, 发现有未明管线在施工场地内通过时, 应及时向监理和业主报告情况, 并会同业主、设计单位及管线权属部门共同研究处理办法, 尽量不影响施工进度的正常进行。

4 地下管线的悬吊、顶托方案

1) 施工说明。

管线迁拆应首先保证管道的使用功能不受影响并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尽量考虑永临结合, 同时紧密结合车站的施工组织计划。

影响主体结构施工的通信管线主要是横跨主体结构的分支管线, 均不迁改而采用悬吊、托护。

对通信、电力、排水等城市主干管, 采用悬吊托护或支架支护时, 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万无一失。

2) 悬吊方法。

根据现有图纸及资料, 我公司将横穿主体结构雨水管和横穿主体结构110 kV电力管线列为重点保护管线。考虑到我公司将在本工程实施的基坑支护方案, DN1 500雨水管采用三排单层加强型贝雷梁, 中间采用ϕ16钢筋吊带悬吊;景田路110 kV电缆采用单排单层贝雷梁悬吊保护;通信光缆采用Ⅰ25a工字钢进行悬吊保护。基坑支护的地下连续墙作为钢梁的支座, 并嵌固在冠梁上。

3) 材料。

贝雷梁:选用Ⅰ25a工字钢。

焊缝:选用E43型焊条。采用角焊缝, 焊缝高度为10 mm。

管线支架:选用L50, L80角钢。

钢箍:选用Φ16钢筋制作。

4) 施工方法及施工措施。

由于管线的标高均位于支护坡顶以下, 施工时, 基本拟定为使用贝雷梁及钢制支架悬吊管线。

土方开挖至管线底标高时开始安装钢梁和进行管线悬吊。

工字形钢梁与地下连续墙的连接做法:利用地下连续墙预留的钢板和钢筋, 钢板、钢筋与工字钢梁焊接固定后, 在桩顶处浇捣混凝土压顶梁。对于南北走向的通信电缆, 在工字形钢梁上, 沿管线走向按3 m的间距设置钢支架固定悬吊管线。

因管线改移时凿除连续墙, 使雨水管及电缆下形成通道, 泥浆及废渣将会从此通道流入主体基坑, 因此需将此通道封堵, 拟采用钢筋网喷锚进行处理。

主体结构完成后, 进行基坑土方回填, 管底土方必须保证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 水管下土方回填至管底1 m处, 在管两侧支模施工C15混凝土底座, 宽1.2 m, 高1.5 m, 混凝土浇筑至管底, 与管底1.2 m范围密贴, 待混凝土强度达70%以上时, 拆除悬吊拉杆, 拆除时随时观察混凝土底座的变形, 如有异常, 立即停止, 分析原因后再进行处理。管侧回填时应加强对水管的保护, 2 m范围内采用人工夯填。

5施工监测

为了确保管线在施工期间的正常安全使用, 监控网络必须根据每个施工步骤可能对管线造成的变形进行布置。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 以信息指导施工, 施工过程中对每个环节的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分析,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 并对有关参数进行修正。

在施工过程中对地下连续墙变形及水管的沉降情况进行严密监测。

施工前, 要求对基坑范围外的地表情况用图表和照片正确记录。另外,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监测, 进行信息化施工, 以便确保安全和质量。

6结语

骨盆肋骨悬吊术的护理 篇7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例, 其中男5例, 女2例;年龄11~24岁;左侧凸4例、右侧凸3例。

手术方法:患者侧卧于手术台上, 凸侧向上, 臀部、肩下垫高, 沿髂嵴做5~6 cm长的切口, 并距髂嵴2 cm处钻2个骨孔, 孔间距为2 cm。于腋下第8肋外做一斜形切口, 暴露7、8、9肋骨并剥离, 注意勿损伤胸膜。将医用碳绳或自体阔筋膜条穿在髂骨骨孔上, 经皮下隧道, 悬吊于7、8、9肋骨上, 逐层缝合。

2护理

2.1 术前患者准备

2.1.1 脊柱重度侧弯、骨盆重度倾斜的患者, 为提高手术效果, 最大限度矫正畸形, 术前于骨盆上移侧肢体或脊柱凹侧肢体的小腿行皮牵引2~3周。此间应注意保持正确的牵引体位, 观察牵引效果及患者对牵引的适应过程和耐受程度。

2.1.2 为患者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 心、肺功能等。预防患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2.1.3 备皮范围为术区对侧腋前线和术区后侧脊柱中线, 上至锁骨下, 下至会阴部。术前1 d洗澡更衣。

2.1.4 因术后需卧床7~8周, 故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

2.1.5 责任护士与患者和家属谈清手术目的和手术护理要点, 取得配合。

2.1.6 其他按骨科常规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手术多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恢复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去枕平卧6 h (于保护性体位下) ;②因术中易损伤胸膜,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频率、深度, 注意有无呼吸困难等; ③有负压引流的患者应接好管道; ④观察术区渗血情况, 注意血压变化并记录。

2.2.2 患者术后采用3种卧位, 即平卧位、左、右侧卧位。无论哪种卧位, 都应使其脊柱凸侧保持相对松驰, 使术区肌肉和碳绳或阔筋膜条处于松驰状态, 减少因牵拉造成的各种并发症。给患者每2~4 h翻身1次。翻身前先将软枕垫好, 平行翻动, 防止躯干部扭曲。为使患者逐步适应功能需要, 术后2周将体位调整至15°~20°, 3周后调整至10°, 4周后可由患者自选体位。

2.2.3 联合骶棘肌代臀肌术后应注意保持术侧下肢外展后伸位;联合其他下肢手术应注意将患肢抬高30°。

2.2.4 训练患者做深呼吸运动, 防止术区发生粘连并增加耐受性。

2.2.5 其他护理 ①自术后次日开始每天给患者肛内塞入开塞露1支, 至其正常排便为止, 可以预防便秘、腹胀, 收效较好;②脊柱后凸畸形者, 应于后凸处垫气圈, 防止压伤皮肤;③慎用度冷丁及其他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④患者宜多食含维生素和纤维素多的食物和豆类制品等。

2.3 并发症护理

2.3.1 气胸

术中剥离时易损伤胸膜, 造成不同程度的气胸。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 注意有无气急、胸闷、紫绀、呼吸困难等症状, 必要时给氧, 重者可行胸腔抽气、胸腔闭式引流术、胸膜修补术。

2.3.2 出血

因手术创面较大, 对少数出血量多的患者, 及时给予补充血容量和全身应用止血药物。

2.3.3 骨盆孔撕裂、肋骨骨折

术中过度的牵拉, 易造成术区的不适应而发生骨盆孔断裂或肋骨骨折, 采取保护性体位可以有效的预防这种并发症。

2.3.4 感染

诸多的因素均可引起感染。所以合理使用抗生素尤为重要, 在药物使用时护士应注意抗生素到达患者体内定时、足量。并密切观察其体温曲线波动, 为治疗提供依据。

2.4 功能锻炼

上一篇:准确性措施下一篇:四肢长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