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碍治疗仪(共10篇)
吞咽障碍治疗仪 篇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为51%~73%[1]吞咽障碍可造成营养不良、脱水、误吸、吸入性肺炎及窒息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营养摄取、疾病康复及生活质量[2], 现对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综合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 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 并经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 患者均具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表现。其中男性患者37例, 女性患者23例。脑出血26例, 脑梗死34例。都是初次发病, 患者意识清楚、检查和治疗均配合。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与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每日加用手法、针刺通以直流电、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 (1) 手法治疗:口腔期:上下颌开合度训练、口轮匝肌训练、舌肌训练、颊肌训练。咽期:冰刺激 (用软毛笔蘸少许冰水, 轻轻、长时间地触碰、刺激软腭、咽后壁及舌根部, 然后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如出现呕吐反射应终止刺激、声门上吞咽训练[4]、声带内收训练[4]。食管期:门德尔松吞咽训练法[4]、沙克训练法[4]。 (2) 针刺通以直流电治疗:针刺取穴:风池、完骨、通里、照海、合谷、太冲[6], 口腔期加地仓、颊车、承浆、下关, 咽期及食管期加廉泉、下廉泉、语言一区, 用0.35 mm×40 mm毫针, 平补平泄法, 通以直流电, 留针25 min,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每日一次。 (3) 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可采用此放置方法:通道1:电极沿正中线垂直放置。上方电极刚好放置于舌骨上方, 下方电极置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上方。通道2:电极沿正中线放置于通道1下方。下方的电极位置不应低于环状软骨。口腔期吞咽困难:通道1:两个电极恰好置于舌骨下方。通道2:两个电极正好置于面神经颊之上, 几乎呈直线位于口角与耳的连线上[5]。刺激持续30~60 min;每天一次, 刺激时让患者进行吞咽动作或进食。
1.3 疗效标准
(1) 洼田饮水试验。让患者端坐, 饮下30 m L温水, Ⅰ级:能不呛地1次饮下;Ⅱ级:分2次以上能不呛饮下;Ⅲ级:能1次饮下, 但有呛咳;Ⅳ级:分2次以上饮下有呛咳;Ⅴ级:屡屡呛咳, 不能全部咽下。 (2) 疗效标准。治愈:吞咽障碍消失, 洼田饮水试验评定Ⅰ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 洼田饮水试验评定Ⅱ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 洼田饮水试验评定Ⅲ级以上。分别在进行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 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 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见表1, 从表中的数据可知,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0.0%, 相对于对照组而言, 治疗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二者所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
3 讨论
本研究证明, 手法、针刺通以直流电、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是由于大脑的神经传导束功能障碍, 导致支配咽、喉、舌肌的运动功能障碍, 使食物不能完成从口腔运送到胃的过程。本治疗采用吞咽功能分级评分标准来衡量患者吞咽功能变化, 康复治疗后, 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手法、针刺通以直流电、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对象是以认知期为开始到食物进入食道为止的过程。手法治疗目的在于改善吞咽过程中必需的神经、肌肉运动。可以通过神经可塑性机制, 产生作用。针刺通以直流电治疗在加强局部血液循环的同时, 能激活上行脑干网状结构系统, 形成对中枢神经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促进吞咽反射弧的重建与恢复[8,9,10]。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的目的是通过脉冲刺激麻痹的神经纤维和肌肉, 使吞咽肌群运动障碍得以缓解, 使运动和传感系统的脑细胞再生、重组, 同时保养肌肉, 防止长期不用而萎缩。总之, 手法、针刺通以直流电、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可提高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且安全、简便。
参考文献
[1]朱庸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
[2]大西幸子, 孙启良, 赵峻.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
[3]汪洁.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11) :21-23.
[4]牟志伟.言语治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5]南登昆、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 (第一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6]高树中, 杨骏.针灸治疗学 (新世纪第三版)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7]顾莹, 孙启良.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8 (11) :763-764.
[8]Sherrill SR.Early intervention care in the acute stoke patient[J].Arch Phys Med Rehabil, 1986, 67:319-321.
[9]Bohannon RW, Walsh S, Joseph MC.Orsinal and timed balance measurements:reb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patients with stroke[J].Clin Rehabil, 1993, 7:9-13.
[10]Traversa R, Cicinelli P, Bassi A, et al.Mapping of motor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stroke:a brain stimulation study with focal magnetic pulses[J].Stroke, 1997, 28 (1) :110-117.
吞咽障碍治疗仪 篇2
【关键词】低频电刺激;脑卒中;吞咽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083-01
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吞咽障碍症状,若不及时处理,会影响机体营养代谢,造成营养不良、脱水等现象,还会因进食不当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影响吞咽功能的相关肌群进行训练尤为重要,笔者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61.9±5.9)岁;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62.3±6.0)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改善血循环、神经营养、脱水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口腔肌肉组织运动、下颌运动、口唇闭锁联系、舌运动、冷刺激、呼吸练习、进食联系等常规吞咽练习,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低频电刺激,具体方法包括:①评估患者的言语评定情况,依据评估结果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仪(生产厂家:伊藤超短波株式会社,批准文号:国食药监械(进)字2010第2262478号 )进行治疗;②选择低频刺激,频率为2Hz,电流为6.4~10mA,脉冲时间为400~500us,以能见肌肉运动且患者耐受为标准,刺激2~3s后间隔5~6s,每日20min,两组均治疗30d。然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评分。
1.3疗效判定[1]依据藤岛一郎所述的吞咽疗效评价(积分制度,积分越高表示患者吞咽功能越好)将治疗效果分为基本痊愈(治疗后,积分≥9分)、显效(治疗后6分≤积分≤9分)、有效(3分≤积分≤5分)、无效(积分≤2分),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表示,采用χ 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理为患者延髓疑核和迷走神经背核病变,导致食道上括约肌、咽喉、下颌、舌、双唇、食道功能受到损伤。脑卒中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的发生率约为44.7%,其中脑干卒中,延髓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将进一步上升为55%,可见,为了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解决吞咽困难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临床上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吞咽康复训练、物理疗法、针刺、药物治疗等,但是往往由于患者的个体性差异而使治疗效果差异较大,针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原理为神经再塑原理,主要是利用神经促进技术对患者的吞咽障碍欠缺进行训练,本次研究在常规的吞咽训练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同时进行低频电刺激,低频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大脑刺激技术,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新手段,能够通过刺激激活患者额叶、颞叶、顶叶,通过不同频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神经通路,其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低频电刺激能够诱发吞咽反射,且能够进行咽部、口腔的协调性训练,以防止眼部肌群出现失用性萎缩;②低频电刺激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得神经细胞能够尽早的进行功能重建;③大量临床实践证实适量进食训练能够促使吞咽反射的大脑皮质控制功能重新建立,同时,还能够起到改善血液循环,改善患者咽部肌肉协调性、灵活性,而低频电刺激可以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对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等处外周运动神经产生去极化,通过电流刺激肌肉群使得局部肌肉出现收缩,研究在进食练习的基础上采用低频电刺激通过吞咽肌群的舒张和收缩来促使食物进入食管,训练患者的吞咽功能,在吞咽时利用低频脉冲刺激患者甲状舌骨肌,防止咽部肌肉萎缩,通过降低喉上振幅来促进吞咽,降低患者的吞咽难度,有利于吞咽障碍患者恢复正常吞咽机制;④低频电刺激能够通过脉冲刺激患者麻痹的肌肉以及神经,缓解构音肌群和运动肌群障碍,从而提高咽部肌肉和神经活动的协调性,促使患者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脑细胞再生和重组;⑤低频电刺激能够起到保养肌肉的作用,防止患者咽部肌肉长期不使用出现萎缩形象,同时具有降低杓状关节的纤维化,从而改善和保养患者肌肉动力、声音领域的敏感性;⑥相对于传统单一的言语康复训练,患者更容易接受低频电刺激,因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0%,另一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证实了低频电刺激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低频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铭新.低频电刺激联合高压氧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6):514-516.
[2]陈孝伟,张子斌,崔立海,等.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J].中国康复,2011(3):182-184.
吞咽障碍治疗仪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郑州市儿童医院手足口病监护室及康复科住院的重症手足口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入选标准:①病情稳定(一般从病程的7~14 d开始),均伴有严重的饮水呛咳,康复前需要鼻饲喂养。②年龄1.10~4.8岁。排除标准:①需要呼吸机。②疾病急性期,伴有癫痫、腭裂等其它并发症。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1.0)岁,洼田饮水试验评分(4.50±0.13)分。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6±1.2)岁,洼田饮水试验评分(4.56±0.25)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美国Chattanooga集团公司制造的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
①常规康复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口部运动疗法、口面部感知觉刺激,训练30 min/次。针灸:取廉泉穴,1.5寸毫针刺法,得气后即出针,5次/周。穴位注射: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针(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60051),取双侧风池穴,每穴1 mL,6次/周。每项常规康复治疗训练1次/d,持续4周。
②低频电刺激治疗:分别将2个通的道电极置于患儿颏下和甲状软骨两侧,刺激舌骨下肌群、舌外附肌群及咽括约肌群,诱发吞咽动作。低频电刺激治疗持续30 min,训练1次/d,连续4周。
1.3 评定方法
评估方法患者病情稳定后,利用洼田饮水试验法对其进行吞咽功能的评估。患者取坐位,让其喝下30 mL温水。5 s内1次喝完,无呛咳,评为1分;5 s内1次饮完,有呛咳,或5 s以上2次饮完,无呛咳,评为2分;5 s以上1次喝完,有呛咳,评为3分;5 s以上2次以上喝完,有呛咳,评为4分;呛咳多次,10 s内全量咽下困难,评为5分。吞咽障碍消失为治愈;吞咽障碍提高2~4分为显效;吞咽障碍提高1分为有效;治疗前、后无变化为无效。治愈率、显效率加有效率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有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1.5±0.46)分、(2.0±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为93.3%,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
3 讨论
重症手足口病易累及脑干,出现吞咽障碍[2],由于吞咽中枢具有双侧不对称分布的特点,所以吞咽的代偿功能明显,早期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使多数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提高或恢复。
林雪琴等的研究发现[3],采取心理、病情、口腔、饮食及吞咽功能护理,能有效改善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的吞咽功能障碍。该研究中,对照组给以吞咽功能训练、针灸、鼠神经生长因子针穴位注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由(4.56±0.25)降至(2.0±0.37),说明这些治疗有助于手足口病后吞咽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康复训练能强化吞咽反射、抑制异常的反射,并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有关[4]。另外针灸及穴位刺激治疗能促使被破坏的神经反射弧重新建立,使病变的神经组织功能逐步恢复[5,6]。神经生长因子在神经损伤修复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鼠神经生长因子针能促进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迟缓性麻痹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7]。
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是一种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技术,通过低频脉冲电刺激吞咽肌肉,引起神经、肌肉去极化,恢复和重建吞咽相关反射弧,进而改善吞咽功能。研究发现这可能与其增加海马区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减少谷氨酸释放、调控神经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8]。闫豫萍等[9]研究了90例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的治疗,发现康复训练配合VitalStim吞咽治疗仪组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吞咽治疗仪对吞咽困难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其在手足口病并发吞咽障碍方面的作用却鲜有报道。该研究中,治疗组加用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降低至(1.5±0.16),而对照组为(2.0±0.37),两者差异性显著,并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VitalStim吞咽治疗仪能减轻手足口病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吞咽治疗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针灸、鼠神经生长因子针穴位注射等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和恢复吞咽功能,操作简单且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蔡剑,林君芬,吕华坤,等.浙江省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儿科学杂志,2013,51(4):265-269.
[2]娄莹,尚莹,梁鹏.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MRI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4):81-82.
[3]林雪琴,张伟忠,卢远达,等.32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22-424.
[4]魏建华,戴建平,沈慧聪,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机制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12):812-816.
[5]金海鹏,吴秋燕,张卫.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灸治疗近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1):67-71.
[6]薛文雄,吴秋义,汤文达.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37-38.
[7]张全发,蔡霞,张雪.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随访研究[J].药物与临床,2012,2(19):72-73.
[8]Wei G,Huang Y,Wu G,et al.Regulation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expression by electroaeupuneture after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ehemia[J].Acupunet Electrother Res,2000,25(2):81-90.
帮老伴战胜吞咽障碍 篇4
一是投其所好,积极引导。老伴平时有很多爱好,喜歡听我讲先进人物事迹、爱情故事,高兴时还喜欢唱情歌。于是,我就给她讲张海迪自强不息的事迹。我说:“张海迪,从小就高位截瘫,一天学没上过,却成了有名的作家,现在还是中国残联主席。她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把疾病当作朋友的态度值得咱们学习,你说是吧?”老伴听后,边点头边说:“对,我要向张海迪学习,像她那样把疾病当作朋友。”故事更是从梁祝、牛郎织女、天仙配等古代爱情故事讲到了我们的甜蜜往事。除此之外,我们还会一起唱唱家乡的越剧,唱唱她喜欢的情歌。我讲她听,她唱我和,生活中又重新充满了欢声笑语,老伴的精神也比以往好了许多。
二是进行康复训练。我认为,吞咽障碍是由于患侧的舌根、喉咙上端的肌肉和神经遭到损害而导致的。只要通过运动锻炼,是可以恢复的。在帮老伴从悲观失望中走出来之后,我又开始对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具体如下:
1.伸舌头。把舌头使劲往外伸,然后再往里收。舌头的一伸一缩,加强了舌头运动,尤其是使舌根和喉咙上部的肌肉、神经得到了有效锻炼,必然有助于吞咽障碍的康复。
2.旋转舌头。舌顶上腭,把舌头从右向左进行旋转,然后再换成从左到右旋转。这个动作,也同样锻炼了舌根和喉咙肌肉、神经。
3.咽吐沫。我让老伴有意识地将嘴里的吐沫一口一口地咽下去。在咽吐沫的过程中,会稍微难受,但锻炼了喉咙等部位功能的恢复。
4.喂饭要循序渐进。我在给老伴喂饭的时候,都是从稀到稠、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一点点进行的。比如,开始时会喂她稀饭、鸡蛋汤等偏稀的食物,逐渐过渡到烂面条等软点的食物。吃米饭或馒头时,要特别细致,小口小口地喂,不能操之过急。饭量也是有把握的,从少量慢慢变多。此外,吃饭时,她有时候会着急下咽,我就会不断提醒她细嚼慢咽。老伴在吃饭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痛感,每次喂饭,我都会鼓励她坚持下去。
通过一步步的康复训练,大约过了半个多月,老伴就能一餐吃一碗面条或是一碗米饭了,吞咽时的疼痛感也有所减轻,被呛到的情况更是极少出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后,老伴更加努力练习,我也为她高兴。
在帮老伴成功战胜吞咽障碍的过程中,我感触良多。人老难免会得病,如果你自己患了疾病,千万不能退缩,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如果你的家人遇到疾病,我知道那会很痛苦和艰难,但你自己首先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要始终陪伴在家人身边,给予支持和照顾。精神上保持愉悦,再加上针对性的治疗和锻炼,都会对身体的康复有很大帮助的。
吞咽障碍治疗仪 篇5
46例均为我院康复科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16例, 年龄最小的45岁, 最大76岁, 脑梗死41例, 脑出血5例。中风后吞咽障碍诊断标准参照国内较权威的石氏标准。
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服用中药和针灸、吞咽语言治疗仪同时进行。
2.1 针刺
选取主穴风府、廉泉、外金津、外玉液 (舌骨体上缘左右各旁开1寸) 、吞咽穴 (舌骨与喉结之间正中线旁开各0.5寸凹陷中) 、翳风、地仓、颊车、承浆。廉泉是任脉穴, 针刺该穴能通利舌窍;风府为髓海之俞, 针感可直达髓海, 气至而有效, 风府用2寸毫针, 针尖朝向喉结方向快速刺入, 行大幅度提插捻转, 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麻重感, 以针感向咽喉部放散为佳, 即出针。廉泉用3寸毫针, 直刺约2寸针尖抵达舌根, 行小幅度的提插捻转, 得气后 (针感多为痛胀感) , 留针20min, 每5分钟行针1次。金津, 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出血量1~2m L, 翳风针向喉结, 进针2寸, 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时间1min。地仓颊车承浆为治疗口、流涎常用穴。2个星期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 观察疗效。
2.2 中药中医辨证
可将假性球麻痹分为痰湿蕴积型、瘀血阻络型、肝阳偏亢型等。
(1) 痰湿蕴积型:喉中痰鸣, 或痰液稀薄而多, 舌质淡多有齿痕, 舌体胖大而嫩, 舌苔厚腻, 脉弦滑, 多兼见反应迟滞, 表情淡漠。系痰蒙清窍。治宜健脾, 豁痰开窍, 二陈汤加竹茹、胆南星、白僵蚕等。有痰蒙清窍者, 加石菖蒲、郁金等。
(2) 瘀血阻络型:面色晦暗, 舌质紫黯夹有瘀斑, 可见脉涩。假性球麻痹, 瘀血阻滞症常夹痰积、肝阳等症。治宜祛瘀, 豁痰, 平肝, 选用补阳还五汤, 酌加等。
(3) 肝阳偏亢型:颜面潮红, 很少单独出现, 眩晕耳鸣, 心烦易怒, 舌边黯红, 舌苔薄白, 脉弦。治宜平肝潜阳, 镇肝熄风汤加减。肝风夹痰症, 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或用镇肝熄风汤合二陈汤加减。假性球麻痹患者有时还可见到腑气不通积滞不畅, 治宜通腑导滞。
2.3 吞咽治疗仪
吞咽治疗仪 (Vocastim Master, 德国菲兹曼公司生产) 设有低频和中频电流模式。具体方法:治疗前首先利用其诊断程序进行病情诊断, 然后根据诊断值选择适宜的治疗参数, 诊断值从0~2.5, 1以下为重度障碍, 1~2为中度障碍, 2~2.5为轻度障碍。吞咽障碍主要采用低频电流中的脉冲直流电50和指数电流先后进行治疗, 脉冲直流电50通过低刺激频率引发清晰的肌肉震动和震颤, 电流强度剂量为可感觉阈限;指数电流针对外周神经麻痹, 对咽部肌肉进行刺激, 强度剂量为肌肉运动阈限超感觉阈限。病人所采用的强度以耐受为主, 53例患者使用的强度为:脉冲直流电50为6~15m A, 指数电流为3~10m A, 电流强度因人而宜, 以患者适应并能见到患者有吞咽动作为最佳。每次治疗时间30min, 每日1次, 15d为1个疗程。边进行电刺激, 边喝牛奶等浓稠液体来训练吞咽动作, 效果更佳。
3 疗效标准
以洼田氏饮水试验作为吞咽障碍的评测标准。痊愈:吞咽障碍消失, 饮水试验达到1分;显效:吞咽障碍改善, 饮水试验达到2分或2分以上, 或经过治疗改善2分;有效:吞咽障碍稍改善, 饮水试验达到3分或3分以上, 或经过治疗改善1分者;无效:吞咽障碍未改善, 饮水试验评分无变化者。评定均为同一医师进行。
4 治疗结果
46例患者中, 痊愈29例, 显效8例, 有效6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3%。
典型病例:患者李某, 男性, 48岁。以左侧肢体活动不便伴进食呛咳3d为主诉入院。3d前无诱因于晨起起床时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进食呛咳, 不伴头疼, 呕吐及意识障碍, 既往有脑梗塞, 高血压病史, 在附近社区医疗服务站输注脉络宁针20m L加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 L, 1d1次, 3d后无好转, 随来我院门诊, 查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右放射冠区脑梗死, 随入住我科。入院查体:舌质暗, 脉细涩。发育正常, 精神差, 额纹对称, 左侧鼻唇沟略浅, 颈软, 无抵抗, 双肺呼吸音清, 无干湿性啰音, 心率80次/min, 节律齐, 双下肢无水肿, 左侧肢体肌力4级, 左巴氏征阳性。入院诊断:中医诊断:中风 (瘀血阻络型) 西医诊断: (1) 急性脑梗死; (2) 高血压病2级, 极高危组。给予针药配合吞咽语言治疗仪治疗, 中药方宗补阳还五汤加减, 20d后吞咽功能恢复, 病人已能进流质食物, 无呛咳, 继续治疗10d后痊愈出院。
5 结语
假性球麻痹属祖国医学“中风”“喉痹”灯范畴。病位在脑, 损及舌、咽等窍络[1]。脑中风后约有45%存在吞咽障碍, 其原因多由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 致使支配咽喉部肌群运动的疑核及支配舌肌舌下运动神经核出现核上性损害的假性球麻痹或病变直接损坏了延髓或相关的颅神经的真性球麻痹所致[2]。笔者所讨论及报道的病例均为假性球麻痹。
吞咽中枢位于双侧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运动前区, 具有双侧不对称分布特征, 当主侧大脑半球受损, 另一侧可以代偿, 使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恢复成为可能, 即使双侧皮质脑干束均病变但下级运动神经元反射通路正常, 依然能够维持正常的吞咽反射, 故目前众多学者主张系统化整体治疗。我科收治了许多此类病人,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我们认为:针药并用配合语言吞咽治疗仪治疗中风吞咽障碍, 三重作用, 标本兼治, 运用得当, 相得益彰, 为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探索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如吞咽严重障碍, 可通过鼻饲使用中药, 另外, 注意心理护理, 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 消除病人悲观, 焦虑不安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闻霞, 王金春, 魏颖鸿, 等.针刺康复并用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干预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9, 23 (6) .
吞咽障碍治疗仪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8~89岁,平均56.9±9.0岁。所有患者经CT或MR检查确诊,符合1995年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且意识清醒,洼田吞咽能力3级或以上,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无认知、理解功能障碍。
1.2方法
入院后均予控制血压、脑神经营养剂、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等基础治疗及按摩、针灸等常规治疗,部分患者留置胃管进食。选择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苏州好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HB610D),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说明治疗目的、作用、方法,取得患者和家属配合,治疗前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清洁患者电极贴片处的皮肤,干燥后放置电极贴片,灰色为负极,放置于前额,白色为正极,放置于后颈,粘好后用绑带固定电极片,松紧适宜,切勿过紧;准备就绪后按“设置”按键,系统处于“频率”设置状态,频率默认值为80Hz,可在50~100Hz设置,步距增量1Hz,频率越高,刺激感约强;脉宽默认值11,在1~11设置,调节步长为1,治疗频率和治疗强度一定的前提下,不同数值的脉宽值刺激感不同,以患者自身感受为参考,由弱至强逐步调节,在刺激感越大、治疗效果越好的原则下,患者能承受为宜;但不能把治疗频率或治疗强度一下调到较高值,以免患者不适。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持续刺激20min,1次/天,5天为1疗程,1各疗程结束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入下一疗程。
1.3观察指标
评定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程度及治疗效果。治疗后5、30、60min分别进行洼田饮水试验,治疗师和护士共同评定,洼田饮水实验最高5分,5~10s内测试完毕,取每次平均值,得分越高,吞咽障碍程度越严重[3]。疗效标准参照患者进食情况,顺利完成半流质进食,进食期间未见或仅出现1次呛咳为优;顺利完成半流质进食,进食期间出现5~7次呛咳为良;无法完成进食,呛咳严重为差。优良率=优率+良率。
1.4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结果
2.1吞咽功能障碍程度
治疗后5、30、60min吞咽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2疗效治疗后5、30min优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见表2。
注:各治疗后5min相比,(1)P<0.01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仅次于恶性病变的第二位致死疾病。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病灶使吞咽功能相关肌肉出现不协调运动或瘫痪等,分为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4]。吞咽功能治疗仪是物理治疗仪,以神经肌肉低频脉冲电刺激麻痹的神经肌肉,刺激吞咽肌群收缩运动,增强肌群肌肉收缩力、提高肌肉运动速度,促进吞咽动作协调性恢复,避免肌肉群长期不用致废用性萎缩;可反馈于中枢系统,刺激受损脑细胞修复、再生、重组,提高脑卒中疾病治疗效果[5];改善病变所致的面部、口唇、舌肌肌肉瘫痪、局部肌肉痉挛,促进面部、口唇、舌及咽部肌肉协调运动,从而改善或恢复吞咽功能。
传统治疗为留置胃管,恢复机体营养供应,减少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但长期留置胃管刺激咽部或会厌,患者吞咽动作减少,最终加重吞咽功能障碍程度。且食物不经过口腔、食道直接进入胃肠,对营养吸收、食物消化有一定影响,长期胃管进食必然导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6]。临床报道显示,吞咽功能治疗仪可有效治疗吞咽功能障碍,治疗期间均留置胃管以维持机体营养等。笔者认为,留置胃管会刺激喉部及会厌等,不利于吞咽功能恢复,应尽量避免长期留置胃管。
本研究表明,吞咽功能治疗仪治疗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疗效显著,治疗后5~30min神经及肌肉敏感度、协调性最佳,其随时间增加逐渐降低,治疗60min后效果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治疗后5、30min优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综上所述,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经吞咽功能治疗仪治疗后5~30min进食是最佳进食时机。
摘要:目的:探讨吞咽功能治疗仪治疗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食时机。方法:22例脑卒中患者采取基础治及吞咽功能治疗仪治疗,分析不同进食时间吞咽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5、30、60min吞咽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5、30min优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经吞咽功能治疗仪治疗后530min进食是最佳的进食时机,进食时呛咳发生率低。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功能治疗仪,进食时机
参考文献
[1]田向阳,赵卫东,倪贵华,等.吞咽治疗仪联合肠内营养荆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6):408--410.
[2]蒋丽君,吕蔚萍.不同鼻饲途径肠内营养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比较研宄[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96-497.
[3]王璇,曾泳媚,田鸿,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配合吞咽进食训练实时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早期吞咽障碍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7):651-654.
[4]李沛,冯卫星,张军.康复动I练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9):2121-2122.
[5]成静,杜勤,曹爽,等.VitalStim电刺激对老年人误吸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2):6285-6287.
吞咽障碍治疗仪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所有入选病例40 例均来自我院神经内科和中医科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0 月收住的脑卒中后出现吞咽障碍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23 例, 女17 例;年齡最小38 岁, 最大84 岁;病程最短15 d, 最长3 月;患脑梗死28 例, 脑出血12 例。全部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 (项针结合吞咽训练组) , 对照组 (电针组) 各20 例, 两组之间一般情况相似, 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诊断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能配合检查和治疗;②病程15 d以上;③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④经头部CT或MRI确诊为脑梗塞或脑出血后的吞咽障碍患者;⑤知情同意。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
1.2.1.1项针治疗操作:令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选用0.30 mm×40~50 mm毫针, 风府:向下颌斜刺1寸, 捻转补法, 震颤得气, 行针30秒;风池、天柱、翳风穴均向喉结方向进针1~1.5寸, 捻转, 快速行针平补平泻30秒, 以患者咽部有麻胀感为最佳;第1、2颈部夹脊穴:直刺1寸, 快速行针, 捻转补法30秒, 廉泉穴:先向咽部方向刺入1寸, 快速捻转行针30秒, 将针尖提至皮下, 再向舌根方向斜刺1.5寸捻转补法30秒, 留针30 min, 以患者有咽部明显刺痛感和舌根酸胀麻痛感为佳;以上针刺留针30 min, 中途行针2次。
1.2.1.2吞咽康复训练治疗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颈部前屈, 躯干向后倾斜;功能恢复训练: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训练、下颌骨的张合运动和舌体运动训练;空吞咽口水训练;咽部冷刺激训练:用冰冻的棉棒轻刺激患者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 提高敏感性;屏气-发声训练;摄食训练:用小匙子从少量开始, 摸索合适的一口量, 先稀后稠, 缓慢多次吞咽;进食时患者采用半卧位, 躯干上抬30°, 头颈前屈, 用枕垫起, 利用重力使食团向咽部运送。以上训练每次30 min。以上两种方法联合使用, 每天一次, 10次为一疗程, 休息两日, 进行下一疗程, 两个疗程后比较疗效。
1.2.2 对照组电针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取天突、上廉泉、旁廉泉 (双) 、百会、合谷 (双) 、太冲 (双) 等, 用0.30 mm×40 mm毫针刺入得气后, 接KWD-808 脉冲电疗仪, 用断续波, 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每日一次, 每次25 min, 10 次为1 个疗程, 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观察在治疗前和治疗20 次后分别评定, 在第1 疗程、第2 疗程后分别观察疗效。选用《吞咽障碍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量表》[2], 用杯盛30 ml温水, 令患者像平常一样喝下, 将吞咽困难分为5 级。1 级:能顺利地一口咽下 (5 秒) , 计1 分;2 级:能1次饮完, 但超过5 秒, 或分2 次以上, 能不呛咳咽下, 计2 分;3 级:能一次咽下, 偶有呛咳, 计3 分;4 级:分2 次以上咽下, 有呛咳, 计4 分;5 级:屡屡呛咳, 全量咽下困难, 计5 分。
1.4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饮水试验评定达到1 级;显效:饮水试验评定达到2 级;有效:饮水试验评定由4、5 级达到3 级;无效:饮水试验评定无变化。
2 结果
由表1 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原因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脑干或双侧皮层脑干束受损, 而据观察, 单侧大脑半球卒中导致吞咽困难也很常见”[3]。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 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4], 存在着明显三高 (发病率高, 致残率高, 死亡率高) 现象, 其中致残率高达75%。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归属于祖国医学“喉痹” “喑痱”等范畴。多从属于“中风”学说, 本病病疾在咽, 病位在脑, 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肾虚衰、气血不足为本, 风痰阻络为标。风、火、痰浊、瘀血互结上扰髓海, 元神受扰使气机闭塞不通而至清窍失司, 咽喉开闭失合而发为本病。以熄风通络、利咽通痹、行气活血、疏理气机、补阳泻阴为法则。项针前后配穴以达到熄风通络、利咽通痹、行气活血、疏理气机、补阳泻阴的治疗效果。
从现代医学分析, 项针的解剖部位接近椎动脉, 能明显改善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的供血, 对颅内血流动力学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而项针的经气直达舌咽, 能兴奋和调节咽部神经功能, 改善神经代谢, 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 从而能直接刺激舌咽肌肉群;前后配穴针刺产生的兴奋可以激活损伤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颈1~3 脊神经及舌下神经, 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元到达大脑皮层和延髓, 有利于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的恢复[5]。
本研究运用项针结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 选取项部腧穴, 用毫针根据不同穴位以不同方向刺入施以不同手法强刺激, 配合规范化吞咽康复训练, 增强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力量, 纠正其紊乱, 加强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其同步协调[6]。观察其降低患者吸入性肺炎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减轻日常护理工作, 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生命质量, 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项针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项针结合吞咽训练治疗, 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 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 (P<0.05)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项针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 避免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项针,吞咽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
参考文献
[1]李佳, 何竟.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 2008, 24 (3) :47-49.
[2]何静杰.吞咽障碍的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2, 8 (3) :189-190.
[3]刘波, 刘亚川, 李雄.针刺结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慢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10, 26 (4) :19-21.
[4]侯震, 王瑶.针药结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7 (4) :317-319.
[5]刘礼梅, 张庆萍, 黄学勇.耳穴压丸配合项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8, 20 (1) :49-50.
吞咽障碍治疗仪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收治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1~74岁,平均57.34岁;脑梗死21例,脑出血9例;假性球麻痹23例,真性球麻痹7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3岁,平均56.67岁;脑梗死20例,脑出血10例;假性球麻痹25例,真性球麻痹5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采用美国产Vital2Stim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仪,双向方波,波宽700 ms,固定频率范围30~80Hz,波幅0~25mA。电极放置:①治疗时患者头部中立位,通道1将电极1、2水平排列位于舌骨上方,两电极之间距离大于通道2电极之间距离,通道2电极放置于面神经颊支位置,此放置方法适合治疗口腔期吞咽障碍;②治疗时患者头部中立位,通道1将电极1、2紧邻舌骨上方,水平排列,通道2将电极3、4沿正中线水平排列,最上面的电极放置于甲状上切迹上方,最下面的电极放置于甲状上切迹下方,此放置方法适合治疗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电极放好后打开电源,同时或交替增加两个通道,要求患者连续反馈。患者会首先感觉刺痛,强度增加时刺激会更强,随后有轻度烧灼感,然后是抓挠感,表明运动收缩达到恰当水平,保持该水平的刺激,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每次治疗40min,1次/d,20 d为1个疗程。
1.2.2吞咽功能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善口面肌群的运动训练,嘱患者进行皱眉、闭眼、鼓腮、叩齿、吹气、微笑等表情动作训练和指尖扣击、冰块击打唇周围等以增加肌张力,改善唇闭合功能。②感觉刺激,用棉棒浸一下冷水后冷冻,用冰棉棒长时间大范围地触碰前腭弓、后腭弓、软腭、咽后壁及舌后部,左右相同位置交替,上下午各一次,每次5~10min。③促进舌的运动训练,让患者舌向各个方向运动,并用勺子或压舌板给予阻力。④声带的训练,患者反复咳嗽、清嗓子,深吸一口气憋住,然后大声用力发音、呼气。⑤咀嚼训练,作咀嚼动作、空咀嚼和咀嚼口香糖。⑥治疗性进食,患者躯干与地面成45度或以上角度,头稍前屈最安全,食团向舌根运送,减少鼻腔反流及误吸。⑦食物的选择,最好用半流质或糊状食物如豆腐脑、酸奶、玉米面糊等,提供更多味觉、嗅觉和视觉刺激,给予冷的或酸性食物。上述方法1次%d,2 0d为一疗程。
1.2.3对照组:单纯采用吞咽功能训练,方法同治疗组,2 0<d为一疗程。
1.3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均观察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根据吞咽功能恢复状况及洼田氏的饮水试验进行评价。方法为令患者取端坐位,按习惯自己喝下30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等情况:1级: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2级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临床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1级;显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2级;有效:吞咽障碍改善,饮水试验3级;无效:吞咽障碍无改善,仍用鼻饲维持营养所需,饮水试验>3级以上者。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3讨论
吞咽障碍是指正常的吞咽功能发生障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25%~51%[2]。主要是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真性延髓麻痹和或双侧大脑皮质或皮质脑干束损害产生的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出现吞咽困难,言语不清,饮水呛咳,患者可直接因误吸导致肺部感染,或因摄入不足导致严重营养不良,致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和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正常吞咽过程分为口腔期、咽期、食管期3个阶段。假性延髓麻痹的吞咽障碍主要发生在口腔期,表现为咀嚼、食块形成、食块移送困难,而脑干部延髓吞咽中枢病灶引起的延髓麻痹,障碍主要发生在咽期,特征是吞咽反射的诱发极弱,甚至消失,导致误咽,本文中的治疗组患者在VitalStim电刺激治疗基础上配合吞咽训练,并针对不同部位的吞咽障碍,施以不同部位的电极放置,电极放置①的通道1刺激舌外附肌群(颏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腭舌肌)和某些舌内附肌组织(上纵肌、下纵肌、横肌、垂直肌)及舌骨上肌肉,促进咽部上抬,通道2刺激面神经,引发面部肌肉收缩,颊肌和口轮匝肌是口腔期吞咽障碍治疗的目的肌;电极放置②时将电流集中于会厌谷和舌基部周围肌肉系统的上方通道;通道2通过舌骨下肌肉(甲状舌骨肌、胸骨舌骨肌)传送电流,在强度足够情况下,电流还可通过喉内肌[3]。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主要通过包括口面肌群的运动训练,腭咽闭合训练,体位与补偿技术来改善吞咽障碍,其主要机制根据神经促通技术和神经元再塑原理,口唇、面颊部、舌部的主动及被动运动,可促进吞咽及构音器官血液循环,改善咽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Vital2Stim电刺激用于局部吞咽肌群可激活咽部肌肉,使咽部肌肉正常收缩,强化肌肉的协调性,改善吞咽功能,建立和恢复吞咽反射的皮质控制功能。尽管该训练产生电刺激比较单一,但同时配合自主吞咽训练可使效应最大化。本文中的治疗组患者在吞咽训练的基础上加用VitalStim电刺激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VitalStim电刺激治疗配合吞咽训练,可提高疗效,使绝大部分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恢复经口摄食,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按照传统观点,电刺激疗法不适用于颈部,主要是可导致喉痉挛,另一方面,电刺激颈动脉窦、颈动脉分支周围的神经丛,可能导致心动过缓,因此,电极放置时应沿颈部中线双侧垂直排列,不要向旁侧过远放置电极,以免电流通过颈动脉窦[3]。笔者的体会,疗效除与吞咽障碍的性质及程度有关外,电极的放置至关重要。
积极治疗吞咽障碍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摄取足够的营养,减少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为下一步肢体、语言的综合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康复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颈部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在西药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采用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吞咽功能训练。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部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较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能较好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部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内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97.
[2]张翠梅,曾进胜.急性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评估与神经可塑性[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4,12(4):271.
[3]杨叶珠,顾旭东.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47.
吞咽障碍治疗仪 篇9
关键词:吞咽神经与肌肉电刺激 脑卒中 吞咽障碍Efficacy of dysphagia after stroke swallowing electrical stimulation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26-02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中风,每21秒有一人因中风而死亡,中风是神经性吞咽障碍最主要的病因,据国外文献报道,51%~73%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吞咽障碍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容易发生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存[2]笔者所在科室于2011年9月引进一台常州雅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经过临床实践,均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病人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脑卒中诊断标准按照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MRI确诊;发病三个月以内,神志清醒,无认知障碍,功能性(神经性)吞咽障碍口腔期和咽喉期病人。洼田饮水试验2级以上,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评定@≤2.0,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结构性吞咽障碍(进食通道异常),不主动配合吞咽康复训练病人。符合标准:98例,脑出血32例,脑梗塞66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43-89岁,平均年龄63±2.1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康复师指导下给予间接吞咽康复训练,如:改善咽反射,用冰棉棒反复刺激患者咽后壁和软腭,舌向前、左、右反复伸展,使舌肌得到锻炼;指导病人熟练掌握门德尔松法和声门闭锁练习,使颜面及咽部肌肉得到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上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每天2次,每次40分钟(治疗模式20分钟、训练模式20分钟),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最大刺激强度并引出吞咽动作为佳,电刺激同时要求患者做吞咽动作配合;12天为1疗程,每疗程之间间隔2天,共2疗程。
2 参考
陈胜云等[3]研究所采用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显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2级以上;有效:吞咽障碍改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1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饮水试验评定无进步。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两组9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分别于治疗12天、24天给予洼田饮水实验和吞咽神经治疗仪评定,结果见附表:
组别nt(d)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治疗组491292512491.8%24172110197.9%对照组4912213191569.4%2471915883.6% 结果表明:神经吞咽和肌肉电治疗刺激能有效促进神经性吞咽障碍的功能恢复,治疗组吞咽障碍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41),P<0.05,具有可比性。
5 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吞咽康复是一个治疗手段,笔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在治疗12天有效率为91.8%;24天有效率98.9%,均高于同期对照组。说明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上神经肌肉电刺激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一个有效方法,电刺激治疗时,低频脉冲电流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引起肌肉收缩可以使肌肉收缩蛋白含量增加,使有氧代射的酶含量增加,增加线粒体的体积和数量,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从而增加肌力,防止失用性萎缩,通过刺激受损部位的脑神经,使其活性增加,能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促进新的中枢至咽喉运动传导通路形成,从而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4];另外神经肌肉电刺激康复训练的方法,能尽早训练与吞咽功能相关的肌群,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反射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网络重组及侧支芽生,皮质感觉区扩大,同时可防止咽部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5]。综上所述: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2]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估与训练.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3
[3]陈胜云,张倩,赵性泉.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J].北京医学,2007,29(1)4-6
[4]张盘得,姚红等.针灸与吞咽障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989-993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灸治疗进展 篇10
1 针刺治疗
针刺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 对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有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国内外对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已有较多的报道, 归纳发现, 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刺方法丰富, 既可用体针、头颈项针、舌针, 也可用舌三针、眼针、耳针等, 还可直接点刺或电刺激咽喉部肌群[4,5,6,7]。
1.1 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属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传统针刺法, 关于这方面的临床报道颇多。薛平聚等[8]用“醒脑开窍针刺法”, 针刺内关、水沟、三阴交、风池、完骨、翳风、廉泉、旁廉泉、天突、合谷、阴陵泉、丰隆治疗中风致吞咽障碍, 治疗22 d后吞咽功能趋于正常, 进食流畅, 快速饮水时偶咳呛。陈澈等[9]将339例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予中西医内科常规治疗以及吞咽康复训练,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体针治疗, 选用风池、风府、颈百劳、廉泉、夹廉泉、金津、玉液、合谷等穴位,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94.40%, 对照组有效率89.6%,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查阅文献发现, 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中, 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是人迎、廉泉、风池、风府、翳风、三阴交、通里、天柱、太冲、哑门、天突、照海、完骨、合谷。
1.2 头颈项针疗法
近年来, 头颈项针疗法在临床中尤为常用, 且疗效显著[10]。主要有单纯头颈项针、头颈项针结合电针, 头颈项针结合康复训练等。周湘明[11]观察项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改善作用。将80例患者分为项针组和康复组。康复组在一般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项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项针治疗。结果项针组治疗后的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 (SSA) 评分、吞咽功能电视荧光透视检查 (VFSS) 评分以及咽通过时间改善均优于常规组 (P<0.05) ;项针组总有效率为85%, 高于康复组的6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刘威[12]的一项临床观察也说明头颈项针疗法的疗效, 将脑中风合并吞咽障碍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生理盐水, 治疗组采用项丛刺疗法, 选用穴位风池、天柱、完骨、风府、哑门、廉泉、夹廉泉、金津、玉液, 有针刺以患者感酸麻胀或之后针周围出现红晕。以上穴位每日一次, 连续2周。结果显示, 治疗组临床基本痊愈率28.2%, 显效率25.7%, 有效率33.3%, 总有效率为87.2%。而对照组基本痊愈率为10.3%, 临床显效率20.5%, 临床有效率28.2%, 总有效率为59.0%。两组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喻杉等[13]将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治疗, 在此基础上两组均进行针刺及康复训练, 治疗组头项针与康复训练同步进行, 即在头项针针刺治疗的同时进行吞咽训练, 康复训练完毕即出针。对照组头项针与康复训练不同步实施, 结果治疗4周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 (96.55%) 高于对照组 (86.44%) , 观察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 。其结论是头项针带针康复训练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吞咽功能。
1.3 舌三针疗法
整理文献发现, 舌三针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运用越来越多。其第一针是以拇指横纹压住下颌往后推压, 指尖下是穴 (也就是上廉泉穴) , 为舌Ⅰ针;舌Ⅰ针左右各旁开0.8寸为舌Ⅱ、舌Ⅲ针[14]。目前较多文献说明舌三针主要用于治疗脑卒中所致的吞咽困难、舌蹇语塞、饮水呛咳等。临床上许多相关研究表明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李飞等[15]将40例确诊为假性球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舌三针配合舌肌训练治疗和假针刺法配合舌肌训练治疗, 20 d后对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0%, 对照组为6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出现肺部感染率、营养不良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 (P<0.05或P<0.01) 。王焱平等[16]将128例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致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为舌三针组和康复训练组, 治疗前后对洼田饮水试验进行评价比较, 舌三针组在临床疗效及洼田饮水试验中的疗效均优于康复训练组 (P<0.05或P<0.01) 。
1.4 舌针疗法
舌针疗法是针刺舌体上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舌体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疾病[17]。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不多, 高楠等[18]采用舌针疗法, 选取心穴、脾穴, 快速斜向进针, 进针0.5~1 min, 拇指向右大弧度捻转16次, 最好出现舌体抽动, 不留针。结果提示舌针比体针更明显提高病灶部位脑组织的血流灌注, 使病灶部位不同程度缩小, 激发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活动, 从而改善吞咽功能。一项新近研究表明, 舌针配合祛风通络汤加减治疗中风后失语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19]。然而, 一项关于舌针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的系统评价则说明舌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有一定的疗效, 但所纳入研究文献质量偏低, 仍需更大样本含量及更高质量的RCT文献进行验证[20]。
1.5 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是著名针灸家彭静山教授在经络理论、五轮八廓八卦学说的基础上, 结合眼与经络的内在联系为理论基础, 提出的在眼眶周围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海英[21]关于眼针治疗中风病疗效的中医学机理探析中表明眼针治疗中风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治疗脑卒中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中医学机理。目前, 眼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文献并不是很多。罗立欣[22]将7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针刺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 取穴:廉泉、外金津、外玉液、通里、照海、然谷。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 取穴:双侧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结果两组均有明显疗效, 眼针组优于对照组 (P<0.05) 。同时, 吴海洋等[23]和许建军等[24]的研究也表明眼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优势。
1.6 耳针疗法
目前关于耳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报道较少。查阅文献发现, 童吉力[25]探讨耳三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的文章中, 将80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接受吞咽康复训练和脑卒中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用耳三针 (耳穴:舌、咽喉、食道) 治疗, 治疗前后, 两组饮水试验积分显著下降 (P<0.01) , 藤岛一郎吞咽障碍 (VGF) 评分显著上升 (P<0.01) ;治疗后, 治疗组与对照组饮水试验积分和VGF评分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 。说明耳三针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吞咽功能。
1.7 其他针刺疗法
近年来, 在体针针法发展的同时, 其他针刺方法也呈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张利泰等[25]采用自创的“立体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结果显示立体针刺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明显。沈瑾等[26]采用“揿针埋针候气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认为其疗法是通过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 激发人体正气来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张智龙等[27]采用随机对照试验, 采用“深崇纳阳”针刺法, 针刺崇骨穴由浅入深至2~2.5寸;浅刺组针刺崇骨穴0.5~1.0寸;对照组取风池、翳风、完骨、廉泉、旁廉泉穴, 结果提示“深崇纳阳”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困难疗效显著。最近一项临床观察认为取项部穴位、舌咽部穴位, 同时辨证取穴, 采用深刺法这一综合方案是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针刺治疗优选方案[28]。
2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疗法
针刺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技术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报道呈现增多趋势。李萍等[29]在卒中单元中应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所导致的吞咽障碍, 结果说明针刺联合康复组具有起效快, 疗效确切的特点。孙玉娇等[30]和尹丽丽[31]的临床观察表明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 明显缩短疗程。然而, 邓景元等[32]研究比较针刺配合康复训练与电刺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组总有效率为96.19%, 针灸配合电刺激组为94.13%。这表明针刺和电刺激配合康复训练比单纯的康复训练疗效更好。从上述, 可以发现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是临床上疗效较好, 且简便易行易于掌握的康复治疗方法。
3 针刺结合电刺激
冯卫星[33]针刺咽三针配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68例, 结果提示咽期采用针刺咽三针配合Vitalstim电刺激治疗可以起到醒脑安神、通窍利咽之功效, 临床效果满意。黄臻等[34]和潘艳艳等[35]发现电刺激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效果更好。李莎等[36]将40例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和Vitalstim电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20 d后采用口腔功能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进行评定。结果显示针刺和Vitalstim电刺激结合组优于对照组 (P<0.05) 。同时, 张宝珍等[37]研究发现针刺结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针刺治疗, 两者联合是一种优化的临床治疗方案。
4 结语
综上所述,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 且收效颇丰, 应用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已从单纯的体针疗法发展到头颈项针、舌针、眼针、耳针、电针及针刺结合其他疗法等, 因其简、便、效、廉而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然而, 整理文献发现看出临床报道多以小样本为主, 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 说服力不强, 缺乏远期疗效观察;目前, 对本病的研究以临床研究为主, 对其作用机制研究尚不深入, 希望能在够循证医学模式和严格的科研设计标准下进行随机、对照、盲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 临床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仍在不断完善中。选择合理的吞咽障碍筛查及评定方法;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开展针对性治疗;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管理指南及规范化诊疗方案是今后发展的热点方向。
摘要: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的最常见病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给患者个人及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失。本文对近5年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进行综述。
【吞咽障碍治疗仪】推荐阅读:
吞咽障碍筛查11-27
吞咽障碍患者护理09-08
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1-12
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09-16
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11-05
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01-10
中老年人的吞咽障碍06-21
脑卒中并吞咽功能障碍07-07
低频电刺激吞咽治疗仪06-27
吞咽有梗阻感的治疗方法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