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的吞咽障碍

2024-06-21

中老年人的吞咽障碍(共10篇)

中老年人的吞咽障碍 篇1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1]。其中重症手足口病伴吞咽功能障碍是其中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可造成脱水、吸人性肺炎、营养不良、窒息等,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为探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早期介入手足口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该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间应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该类患儿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郑州市儿童医院手足口病监护室及康复科住院的重症手足口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入选标准:①病情稳定(一般从病程的7~14 d开始),均伴有严重的饮水呛咳,康复前需要鼻饲喂养。②年龄1.10~4.8岁。排除标准:①需要呼吸机。②疾病急性期,伴有癫痫、腭裂等其它并发症。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1.0)岁,洼田饮水试验评分(4.50±0.13)分。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6±1.2)岁,洼田饮水试验评分(4.56±0.25)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美国Chattanooga集团公司制造的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

①常规康复治疗: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口部运动疗法、口面部感知觉刺激,训练30 min/次。针灸:取廉泉穴,1.5寸毫针刺法,得气后即出针,5次/周。穴位注射: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针(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60051),取双侧风池穴,每穴1 mL,6次/周。每项常规康复治疗训练1次/d,持续4周。

②低频电刺激治疗:分别将2个通的道电极置于患儿颏下和甲状软骨两侧,刺激舌骨下肌群、舌外附肌群及咽括约肌群,诱发吞咽动作。低频电刺激治疗持续30 min,训练1次/d,连续4周。

1.3 评定方法

评估方法患者病情稳定后,利用洼田饮水试验法对其进行吞咽功能的评估。患者取坐位,让其喝下30 mL温水。5 s内1次喝完,无呛咳,评为1分;5 s内1次饮完,有呛咳,或5 s以上2次饮完,无呛咳,评为2分;5 s以上1次喝完,有呛咳,评为3分;5 s以上2次以上喝完,有呛咳,评为4分;呛咳多次,10 s内全量咽下困难,评为5分。吞咽障碍消失为治愈;吞咽障碍提高2~4分为显效;吞咽障碍提高1分为有效;治疗前、后无变化为无效。治愈率、显效率加有效率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有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1.5±0.46)分、(2.0±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为93.3%,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

3 讨论

重症手足口病易累及脑干,出现吞咽障碍[2],由于吞咽中枢具有双侧不对称分布的特点,所以吞咽的代偿功能明显,早期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使多数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提高或恢复。

林雪琴等的研究发现[3],采取心理、病情、口腔、饮食及吞咽功能护理,能有效改善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的吞咽功能障碍。该研究中,对照组给以吞咽功能训练、针灸、鼠神经生长因子针穴位注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由(4.56±0.25)降至(2.0±0.37),说明这些治疗有助于手足口病后吞咽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康复训练能强化吞咽反射、抑制异常的反射,并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有关[4]。另外针灸及穴位刺激治疗能促使被破坏的神经反射弧重新建立,使病变的神经组织功能逐步恢复[5,6]。神经生长因子在神经损伤修复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鼠神经生长因子针能促进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迟缓性麻痹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7]。

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是一种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技术,通过低频脉冲电刺激吞咽肌肉,引起神经、肌肉去极化,恢复和重建吞咽相关反射弧,进而改善吞咽功能。研究发现这可能与其增加海马区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减少谷氨酸释放、调控神经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8]。闫豫萍等[9]研究了90例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的治疗,发现康复训练配合VitalStim吞咽治疗仪组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吞咽治疗仪对吞咽困难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其在手足口病并发吞咽障碍方面的作用却鲜有报道。该研究中,治疗组加用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降低至(1.5±0.16),而对照组为(2.0±0.37),两者差异性显著,并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VitalStim吞咽治疗仪能减轻手足口病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吞咽治疗仪联合常规康复训练、针灸、鼠神经生长因子针穴位注射等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和恢复吞咽功能,操作简单且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蔡剑,林君芬,吕华坤,等.浙江省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儿科学杂志,2013,51(4):265-269.

[2]娄莹,尚莹,梁鹏.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MRI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4):81-82.

[3]林雪琴,张伟忠,卢远达,等.32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22-424.

[4]魏建华,戴建平,沈慧聪,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机制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12):812-816.

[5]金海鹏,吴秋燕,张卫.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灸治疗近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1):67-71.

[6]薛文雄,吴秋义,汤文达.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37-38.

[7]张全发,蔡霞,张雪.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随访研究[J].药物与临床,2012,2(19):72-73.

[8]Wei G,Huang Y,Wu G,et al.Regulation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expression by electroaeupuneture after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ehemia[J].Acupunet Electrother Res,2000,25(2):81-90.

[9]闫豫萍.康复训练和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2(10):1452-1454.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 篇2

一般护理

1心理疏导: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会产生紧张、悲观、厌食甚至拒食的心理,易激怒或抑郁。要尊重患者,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使用巧妙的语言积极暗示患者,同时取得家庭、社会的支持,让更多的人关爱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温暖。树立康复的信心。

2口腔护理:吞咽障碍患者食物容易残留在口腔内。每周上门服务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检查进食后有无食物残留。观察有无口腔异味,及时发现口腔黏膜病变。指导家属口腔护理的方法,每次进食后及时帮助患者清洁口腔,以防口腔感染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轻中度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指导

1进食体位:床头抬高30°-60°,家属站在患者健侧,喂食时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根运送,还可减少向鼻腔逆流及误咽的危险:能坐起的患者尽量取坐位,头向前倾20°。身体可向健侧倾斜30°,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管。防止误咽。

2食物类型及进食方法:家属宜选用容易吞咽、密度均一、有适当黏性的食物,如米糊、藕粉等。指导患者咀嚼食物时用鼻呼吸,避免用口呼吸易吸进食物渣而引起呛咳:对能咀嚼但舌不能将食物送至口腔深处者,可用汤匙将食物送至舌根处。

3进食量及速度:进食原则为少量多餐。每口进食量要适中,过多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残留导致误咽,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而难以诱发吞咽反射。开始时进食速度宜慢,要待口内食物完全咽下后再给予下一口。禁止使用吸管饮水,以防液体误入气管。

呛咳及窒息的处理

饮水及平卧位进食易引起呛咳,表现为突然咳嗽、面色紫绀、呼吸急促。此时应立即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使头前屈,给其拍背:如为固体食物引起的窒息。当食物在咽喉壁时,可用手掏出:若食物已进入咽喉下,可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抱患者,一只手握拳,使拇指掌关节顶住患者腹部正中部位,另一只手的手掌压在拳头上,连续快速向内、向上推压冲击6—10次,直至异物被排出。

中老年人的吞咽障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 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 并经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 患者均具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表现。其中男性患者37例, 女性患者23例。脑出血26例, 脑梗死34例。都是初次发病, 患者意识清楚、检查和治疗均配合。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与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每日加用手法、针刺通以直流电、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 (1) 手法治疗:口腔期:上下颌开合度训练、口轮匝肌训练、舌肌训练、颊肌训练。咽期:冰刺激 (用软毛笔蘸少许冰水, 轻轻、长时间地触碰、刺激软腭、咽后壁及舌根部, 然后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如出现呕吐反射应终止刺激、声门上吞咽训练[4]、声带内收训练[4]。食管期:门德尔松吞咽训练法[4]、沙克训练法[4]。 (2) 针刺通以直流电治疗:针刺取穴:风池、完骨、通里、照海、合谷、太冲[6], 口腔期加地仓、颊车、承浆、下关, 咽期及食管期加廉泉、下廉泉、语言一区, 用0.35 mm×40 mm毫针, 平补平泄法, 通以直流电, 留针25 min,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每日一次。 (3) 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可采用此放置方法:通道1:电极沿正中线垂直放置。上方电极刚好放置于舌骨上方, 下方电极置于甲状软骨上切迹上方。通道2:电极沿正中线放置于通道1下方。下方的电极位置不应低于环状软骨。口腔期吞咽困难:通道1:两个电极恰好置于舌骨下方。通道2:两个电极正好置于面神经颊之上, 几乎呈直线位于口角与耳的连线上[5]。刺激持续30~60 min;每天一次, 刺激时让患者进行吞咽动作或进食。

1.3 疗效标准

(1) 洼田饮水试验。让患者端坐, 饮下30 m L温水, Ⅰ级:能不呛地1次饮下;Ⅱ级:分2次以上能不呛饮下;Ⅲ级:能1次饮下, 但有呛咳;Ⅳ级:分2次以上饮下有呛咳;Ⅴ级:屡屡呛咳, 不能全部咽下。 (2) 疗效标准。治愈:吞咽障碍消失, 洼田饮水试验评定Ⅰ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 洼田饮水试验评定Ⅱ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 洼田饮水试验评定Ⅲ级以上。分别在进行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 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 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见表1, 从表中的数据可知,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0.0%, 相对于对照组而言, 治疗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二者所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

3 讨论

本研究证明, 手法、针刺通以直流电、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是由于大脑的神经传导束功能障碍, 导致支配咽、喉、舌肌的运动功能障碍, 使食物不能完成从口腔运送到胃的过程。本治疗采用吞咽功能分级评分标准来衡量患者吞咽功能变化, 康复治疗后, 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手法、针刺通以直流电、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对象是以认知期为开始到食物进入食道为止的过程。手法治疗目的在于改善吞咽过程中必需的神经、肌肉运动。可以通过神经可塑性机制, 产生作用。针刺通以直流电治疗在加强局部血液循环的同时, 能激活上行脑干网状结构系统, 形成对中枢神经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促进吞咽反射弧的重建与恢复[8,9,10]。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的目的是通过脉冲刺激麻痹的神经纤维和肌肉, 使吞咽肌群运动障碍得以缓解, 使运动和传感系统的脑细胞再生、重组, 同时保养肌肉, 防止长期不用而萎缩。总之, 手法、针刺通以直流电、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可提高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且安全、简便。

参考文献

[1]朱庸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

[2]大西幸子, 孙启良, 赵峻.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

[3]汪洁.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11) :21-23.

[4]牟志伟.言语治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5]南登昆、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 (第一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6]高树中, 杨骏.针灸治疗学 (新世纪第三版)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7]顾莹, 孙启良.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8 (11) :763-764.

[8]Sherrill SR.Early intervention care in the acute stoke patient[J].Arch Phys Med Rehabil, 1986, 67:319-321.

[9]Bohannon RW, Walsh S, Joseph MC.Orsinal and timed balance measurements:reb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patients with stroke[J].Clin Rehabil, 1993, 7:9-13.

帮老伴战胜吞咽障碍 篇4

一是投其所好,积极引导。老伴平时有很多爱好,喜歡听我讲先进人物事迹、爱情故事,高兴时还喜欢唱情歌。于是,我就给她讲张海迪自强不息的事迹。我说:“张海迪,从小就高位截瘫,一天学没上过,却成了有名的作家,现在还是中国残联主席。她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把疾病当作朋友的态度值得咱们学习,你说是吧?”老伴听后,边点头边说:“对,我要向张海迪学习,像她那样把疾病当作朋友。”故事更是从梁祝、牛郎织女、天仙配等古代爱情故事讲到了我们的甜蜜往事。除此之外,我们还会一起唱唱家乡的越剧,唱唱她喜欢的情歌。我讲她听,她唱我和,生活中又重新充满了欢声笑语,老伴的精神也比以往好了许多。

二是进行康复训练。我认为,吞咽障碍是由于患侧的舌根、喉咙上端的肌肉和神经遭到损害而导致的。只要通过运动锻炼,是可以恢复的。在帮老伴从悲观失望中走出来之后,我又开始对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具体如下:

1.伸舌头。把舌头使劲往外伸,然后再往里收。舌头的一伸一缩,加强了舌头运动,尤其是使舌根和喉咙上部的肌肉、神经得到了有效锻炼,必然有助于吞咽障碍的康复。

2.旋转舌头。舌顶上腭,把舌头从右向左进行旋转,然后再换成从左到右旋转。这个动作,也同样锻炼了舌根和喉咙肌肉、神经。

3.咽吐沫。我让老伴有意识地将嘴里的吐沫一口一口地咽下去。在咽吐沫的过程中,会稍微难受,但锻炼了喉咙等部位功能的恢复。

4.喂饭要循序渐进。我在给老伴喂饭的时候,都是从稀到稠、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一点点进行的。比如,开始时会喂她稀饭、鸡蛋汤等偏稀的食物,逐渐过渡到烂面条等软点的食物。吃米饭或馒头时,要特别细致,小口小口地喂,不能操之过急。饭量也是有把握的,从少量慢慢变多。此外,吃饭时,她有时候会着急下咽,我就会不断提醒她细嚼慢咽。老伴在吃饭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痛感,每次喂饭,我都会鼓励她坚持下去。

通过一步步的康复训练,大约过了半个多月,老伴就能一餐吃一碗面条或是一碗米饭了,吞咽时的疼痛感也有所减轻,被呛到的情况更是极少出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后,老伴更加努力练习,我也为她高兴。

在帮老伴成功战胜吞咽障碍的过程中,我感触良多。人老难免会得病,如果你自己患了疾病,千万不能退缩,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如果你的家人遇到疾病,我知道那会很痛苦和艰难,但你自己首先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要始终陪伴在家人身边,给予支持和照顾。精神上保持愉悦,再加上针对性的治疗和锻炼,都会对身体的康复有很大帮助的。

中老年人的吞咽障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所有入选病例40 例均来自我院神经内科和中医科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0 月收住的脑卒中后出现吞咽障碍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23 例, 女17 例;年齡最小38 岁, 最大84 岁;病程最短15 d, 最长3 月;患脑梗死28 例, 脑出血12 例。全部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 (项针结合吞咽训练组) , 对照组 (电针组) 各20 例, 两组之间一般情况相似, 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诊断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能配合检查和治疗;②病程15 d以上;③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④经头部CT或MRI确诊为脑梗塞或脑出血后的吞咽障碍患者;⑤知情同意。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

1.2.1.1项针治疗操作:令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选用0.30 mm×40~50 mm毫针, 风府:向下颌斜刺1寸, 捻转补法, 震颤得气, 行针30秒;风池、天柱、翳风穴均向喉结方向进针1~1.5寸, 捻转, 快速行针平补平泻30秒, 以患者咽部有麻胀感为最佳;第1、2颈部夹脊穴:直刺1寸, 快速行针, 捻转补法30秒, 廉泉穴:先向咽部方向刺入1寸, 快速捻转行针30秒, 将针尖提至皮下, 再向舌根方向斜刺1.5寸捻转补法30秒, 留针30 min, 以患者有咽部明显刺痛感和舌根酸胀麻痛感为佳;以上针刺留针30 min, 中途行针2次。

1.2.1.2吞咽康复训练治疗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颈部前屈, 躯干向后倾斜;功能恢复训练: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训练、下颌骨的张合运动和舌体运动训练;空吞咽口水训练;咽部冷刺激训练:用冰冻的棉棒轻刺激患者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 提高敏感性;屏气-发声训练;摄食训练:用小匙子从少量开始, 摸索合适的一口量, 先稀后稠, 缓慢多次吞咽;进食时患者采用半卧位, 躯干上抬30°, 头颈前屈, 用枕垫起, 利用重力使食团向咽部运送。以上训练每次30 min。以上两种方法联合使用, 每天一次, 10次为一疗程, 休息两日, 进行下一疗程, 两个疗程后比较疗效。

1.2.2 对照组电针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取天突、上廉泉、旁廉泉 (双) 、百会、合谷 (双) 、太冲 (双) 等, 用0.30 mm×40 mm毫针刺入得气后, 接KWD-808 脉冲电疗仪, 用断续波, 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每日一次, 每次25 min, 10 次为1 个疗程, 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观察在治疗前和治疗20 次后分别评定, 在第1 疗程、第2 疗程后分别观察疗效。选用《吞咽障碍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量表》[2], 用杯盛30 ml温水, 令患者像平常一样喝下, 将吞咽困难分为5 级。1 级:能顺利地一口咽下 (5 秒) , 计1 分;2 级:能1次饮完, 但超过5 秒, 或分2 次以上, 能不呛咳咽下, 计2 分;3 级:能一次咽下, 偶有呛咳, 计3 分;4 级:分2 次以上咽下, 有呛咳, 计4 分;5 级:屡屡呛咳, 全量咽下困难, 计5 分。

1.4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饮水试验评定达到1 级;显效:饮水试验评定达到2 级;有效:饮水试验评定由4、5 级达到3 级;无效:饮水试验评定无变化。

2 结果

由表1 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原因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脑干或双侧皮层脑干束受损, 而据观察, 单侧大脑半球卒中导致吞咽困难也很常见”[3]。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 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4], 存在着明显三高 (发病率高, 致残率高, 死亡率高) 现象, 其中致残率高达75%。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归属于祖国医学“喉痹” “喑痱”等范畴。多从属于“中风”学说, 本病病疾在咽, 病位在脑, 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肾虚衰、气血不足为本, 风痰阻络为标。风、火、痰浊、瘀血互结上扰髓海, 元神受扰使气机闭塞不通而至清窍失司, 咽喉开闭失合而发为本病。以熄风通络、利咽通痹、行气活血、疏理气机、补阳泻阴为法则。项针前后配穴以达到熄风通络、利咽通痹、行气活血、疏理气机、补阳泻阴的治疗效果。

从现代医学分析, 项针的解剖部位接近椎动脉, 能明显改善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的供血, 对颅内血流动力学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而项针的经气直达舌咽, 能兴奋和调节咽部神经功能, 改善神经代谢, 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 从而能直接刺激舌咽肌肉群;前后配穴针刺产生的兴奋可以激活损伤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颈1~3 脊神经及舌下神经, 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元到达大脑皮层和延髓, 有利于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的恢复[5]。

本研究运用项针结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 选取项部腧穴, 用毫针根据不同穴位以不同方向刺入施以不同手法强刺激, 配合规范化吞咽康复训练, 增强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力量, 纠正其紊乱, 加强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其同步协调[6]。观察其降低患者吸入性肺炎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减轻日常护理工作, 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生命质量, 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项针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项针结合吞咽训练治疗, 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 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 (P<0.05)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项针结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 避免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项针,吞咽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

参考文献

[1]李佳, 何竟.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 2008, 24 (3) :47-49.

[2]何静杰.吞咽障碍的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2, 8 (3) :189-190.

[3]刘波, 刘亚川, 李雄.针刺结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慢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10, 26 (4) :19-21.

[4]侯震, 王瑶.针药结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7 (4) :317-319.

[5]刘礼梅, 张庆萍, 黄学勇.耳穴压丸配合项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8, 20 (1) :49-50.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4年5-6月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以2015年5-6月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1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创新的护理模式。对照组中男28例、女29例,年龄48~89岁、平均年龄64.4岁;观察组中男32例、女29例,年龄51~94岁、平均年龄65.3岁。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护理方法,是在患者的病情控制后,对功能恢复顺其自然,或增加低频电刺激治疗、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创新的护理模式,⑴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⑵唇、舌、颌渐进式肌肉训练;⑶咳嗽训练;⑷面颊肌、舌肌、咽部肌肉的综合训练;⑸摄食训练。[2]

1.2.2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创新的护理模式,吞咽障碍的评估,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几率很高,筛选吞咽障碍用床边评估方法,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进食姿势、状态、与呼吸运动的配合等。观察患者吞咽时的喉部提升动作是否协调,吞咽过程中或进食后是否有误吸、咳嗽等表现。该评估方法简单易行,更适合基层应用,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2]。洼田饮水测试:先让患者单次喝下3茶匙水(2 mL、3 mL、5 mL)如没问题再让其一次喝下30 mL水。1分:可一口饮完,无噎呛。2分:两次以上饮完,无噎呛。3分:能一次饮完,但有噎呛。4分:两次以上饮完有噎呛。5分:常常呛咳,难于全部喝完。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得1分但超过5分及得分2分者可疑吞咽障碍;3~5分者确定为吞咽障碍。不能经口进食者首选鼻饲饮食。基础训练:(1)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使用冰冻的棉棒沾少量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2)唇、舌、颌渐进式肌肉训练,患者做舌前伸、后缩、侧方按摩口颊部、清洁牙齿、卷动待主动活动,同时可用压舌板练习拉阻力运动。作用:改善舌的运动功能。(3)咳嗽训练,屏气咳嗽。作用: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防御反射。(4)吹气球、吹蜡烛训练。作用:面颊肌、舌肌、咽部肌肉的综合训练。摄食训练:(1)选用边缘钝厚、匙柄较长、容量5~10 mL的勺子为宜,缓慢进食,每次喂食3~4 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2)确保患者唇闭合好,意志坚定地吞下。(3)暂停片刻再重复做几次空吞咽动作,直到将食物全部吞下,再吃第2口。(4)进食后应加强咳嗽,清除口内食物残渣,继续坐直0.5 h以防返流。监测吃、喝、吞咽时嘴唇的闭合情况。

吞咽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进食时采取30~60°坐位。(2)食物准备,根据患者吞咽障碍情况选择适合于患者的食物性状以及黏稠度,选择最佳食物黏稠度,使患者不易误咽,不引起窒息。(3)限制食团大小至一勺大。(4)通常禁止饮纯液体。(5)每次吞咽后要轻咳数声。心理护理: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让患者知道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基本上均可恢复正常进食。

1.3评价指标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治疗护理有效率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吞咽障碍康复有效情况的比较

通过开展吞咽功能的评估,实施康复训练使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早日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3.1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组织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活状况的体验[3]。脑卒中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肢体瘫痪或失语、吞咽障碍等。脑卒中吞咽障碍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有耐心,坚持不懈地进行基础进食训练,并取得家属的配合,大多数患者均能恢复功能[4]。因此,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尤为重要。

3.2吞咽障碍的康复已成为国内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水平的提高,要求护理工作不断创新,吞咽障碍的康复也成为患者期望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吞咽障碍的评估,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使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得到早日改善,减少留置胃管时间,合理膳食,改善患者营养,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3.3通过学习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相关理论,结合开展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经验,研究吞咽障碍康复护理的技术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作出积极努力,为康复护理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梁琴,卢章琼.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7):601-603.

[2]凌卫仙,欧小凡.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评估和营养支持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2):1126-1128.

[3]林润,陈锦秀,蔡丽娇.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5):403-406.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针对62例脑卒中患者, 经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脑梗塞或脑出血, 并经洼田饮水试验[2]明确吞咽功能障碍者, 分级大于或等于Ⅲ级, 进行针对性的吞咽障碍护理, 其中男40例, 女22例, 年龄43~86岁, 平均年龄68.2岁。其中脑出血28例, 脑梗塞34例, 发病到入院时间2~4周。

2 治疗措施

2.1 间接基础训练

对脑卒中患者重度吞咽障碍的进行与摄食———吞咽有关的器官功能训练, 包括: (1) 舌肌训练:用湿纱布包住舌头引导各个方向运动。 (2) 软腭的训练:用棉签蘸水放在前腭弓左右交替摩擦5~8下, 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 冷刺激可提高咽部吞咽发生的敏感性和速度, 国外有借助改良吞钡试验对比观察, 发现电刺激前咽腭弓的方法比金属棒冷刺激方法更为安全有效[3]。 (3) 喉肌的训练:用手指握住喉结做上下活动, 点头空咽动作, 通过吞咽肌群的感觉, 诱发吞咽反射, 发“啊”音有利于咽缩肌开放。 (4) 咀嚼肌的训练:指导患者做开闭颌关节5~10次, 然后做空咀嚼和空吞咽, 也可以做鼓腮, 嗑牙训练对增强吞咽肌群的力量, 预防误吸有积极作用。

2.2 直接摄食训练

训练前备好进食器具, 选择密度均一, 有适当粘性, 不易松散, 通过咽部及食管时容易变形, 不残留在粘膜上的食物, 同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 患者半卧位, 头部前屈, 偏瘫侧肩部用枕头垫起, 一口量先以小量开始 (3~4ml) , 然后酌情增至15~20ml, 指导患者以合适的速度摄食, 咀嚼和吞咽。

2.3 针刺治疗

针刺风府、人迎、白劳、廉泉穴位能够充脑益髓, 通经活络, 从而改善吞咽功能障碍, 使脑卒中患者饮水试验评分下降, 吞咽改善[4], 此外用于维生素B1、B2和普鲁卡因封闭廉泉穴、风池穴、增音穴和合谷穴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也有一定疗效。

2.4 心理治疗

吞咽障碍患者常常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 如紧张、焦虑、悲观、厌食、依赖等, 根据患者的特点, 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 耐心的指导, 多关心体贴患者, 提倡病人之间多交流, 营造轻松愉快、整洁的进食环境。

2.5 鼻饲饮食

对卒中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首选鼻饲饮食, Nakajoh等对比观察鼻饲进食组的肺炎发生率低于经口进食组。

3 疗效评估

采用饮水试验的方法评估上述治疗后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 经治疗共有38例患者痊愈, 18例患者好转, 另有6例患者未愈, 有效率为90%, 治愈率为61%。

4 讨论

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作为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崭新领域, 目前正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 国外有调查显示, 社会文化、环境、临床等诸多因素均影响吞咽障碍患者的摄取。已有研究, 由神经专科医师、专职护理人员、语言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学家以及陪护人员等多学科间协作治疗吞咽障碍患者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拥军.现代神经病学进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203.

[2]大西幸子, 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7-18.

[3]贾海燕.吞咽功能障碍的护理诊断和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 护理学分册, 2002, 21 (1) :13-14.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护理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79例, 均经头部CT检查确诊, 分为2组。①训练组42例, 男24例, 女18例, 年龄35~76岁;病程5 d~1个月;脑出血25例, 第1次中风30例, ≥2次, 12例。②常规组37例, 男21例, 女16例;年龄47~76岁;病程3 d~1个月, 脑出血23例, 脑梗死14例;第1次中风25例, ≥2次, 1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2组患者均使用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活化剂及营养支持疗法。常规组同时配合传统的针刺治疗。训练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即进行护理干预。①闭唇训练:让患者面对镜子进行紧闭口唇的练习, 并用手保持麻痹侧的正常位置, 口唇不能闭合者, 可由他动过渡到自动。②舌运动训练:牵拉舌体, 做前后、下压运动, 指导患者伸舌舔上下唇及左右口角或进行咀嚼动作。③下颌开合训练:运用冷刺激、按摩和牵引使紧张的肌肉放松, 肌肉紧张低下时, 对咬肌进行震动和轻拍刺激。④控制呼吸训练:练习长吸气、呼气、闭气, 每次各5 s, 训练呼吸和吞咽运动的协调配合, 防止误吸。⑤冰刺激:用冰棉签刺激软腭和咽部, 恢复减软或消失的吞咽反射。以上训练2次/d, 每次10~15 min。⑥进食训练:头偏向咽有力侧 (健侧) 进食, 开始糊状, 逐渐过渡到固体、稀液状食物。

1.3 评价指标

①洼田饮水试验[2]:患者取坐位, 饮温水30 ml, 观察经过, 记录时间, 注意有无呛咳。正常:1次5 s内饮完无呛咳。异常:1级, 1次>5 s饮完或>2次饮完, 无呛咳;2级, 1次饮完有呛咳;3级, >2次饮完, 有呛咳;4级, 多次呛咳, 不能饮完。②临床疗效:治愈, 吞咽障碍消失, 饮水试验评定正常;显效, 吞咽障碍明显改善, 饮水试验评定提高>2级;有效, 吞咽障碍改善, 饮水试验提高1级;无效, 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 饮水试验评定无进步。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百分率表示, χ2检验。

2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进行评定。训练组患者系训练5~18 d后基本能主动进食, 鼻饲的患者可脱离胃管, 三四周后进行饮水试验评定, 结果常规组效果明显低于护理干预组, 见表1、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并发症, 吞咽障碍是指食物被认知开始[3], 从口腔运送至胃途中, 出现障碍的一种表现, 引起吞咽障碍的神经疾病不同, 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也不同。脑卒中是导致吞咽困难的主要病因, 有报道人约30%~50%的脑卒中有吞咽困难, 脑干卒中的发生率约40%~70%, 单侧半球发生率为35%[4]。吞咽障碍分为口腔时相、咽时相、食管时相, 脑血管病吞咽障碍主要发生舌的运动障碍, 训练重点在前2个时相, 而咽时相只有在舌完成随意运动, 将食团向后推进才能触发吞咽反射, 启动吞咽。吞咽障碍患者常因咽、喉、腭、舌肌废用性萎缩, 不利于吞咽功能重建, 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干预十分重要。在护理干预的过程中, 应注意建立护患双方平等, 互动、相互尊重的交往关系[5], 使患者能安心治疗与训练, 解释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消除抑郁等不利因素。本文训练组患者整个训练过程均与吞咽动作紧密联系, 对有认知障碍、口颜面失用症的患者也给予及时治疗。也可同时促进构音障碍的改善, 特别是饮水试验三四级的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叶葶葶.预防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53.

[2]方定华, 陈小梅, 李漪, 等.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1:106-113.

[3]李红玲, 王志红, 吴冰洁, 等.脑卒中患者和摄食——吞咽障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2, 24 (5) :279-281.

[4]张婧, 周筠, 徐晓彤, 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异常模式.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 (12) :1093-1095.

脑梗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9

【关键词】脑梗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42-02

前言:

对于脑梗的患者而言,吞咽功能困难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该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脑部吞咽功能神经受到损害,患者在发生该类并发症后,因为机体不能够很好的摄入所需营养,所以很容导致营养不足的现象,进而影响疾病的康复,所以,对脑梗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意在对这种护理手段以及经验进行分析,洗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一般资料

通过饮水试验的方式选择90例脑梗且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患者最小年龄50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为(56.3±2.7)岁,在所有的患者中,男性患者的人数为36例,女性为54例,将所有的患者按照随机的分配方式平均分为两个组别,因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程度上无较大差异,故而能够进行对比。

1.1.2 饮水试验

让患者采取坐位,并准备30毫升的温开水,观察患者的饮水情况,一次饮水时间不超过5秒,并且未发生咳嗽为正常,如果饮水时间超过5秒或者分为2次以上喝完但并未发生咳嗽为可疑,如果1次或者多次不能饮完并且出现咳嗽的情况,为异常,对患者在饮水过程中的张口情况,喉头上提情况,吞咽后是否发生咳嗽状况以及吞咽后患者的声音是否是异常进行如实的记录,此外,要能够依据患者的饮水情况对其能否正常的进行进食进行判断。

1.2 研究方法

对于能主动进食但是依旧患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护理,首先要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体位——坐位,不能够坐位的患者采用半坐卧位,将头部向前微曲以防止食物反流或者误吸,对于偏瘫的患者要能够垫高颈部,进食后也要保证颈部太高超过30分钟,以免食物逆流至鼻腔。对于食物的护理,要能够给予患者软食,一次一汤匙,如果患者的口腔有问题,要尽量将食物推至舌根部依靠反射吞咽食物。

对于不能主动进食或饮水试验后有明显呛咳的患者的护理,要采用鼻饲的方式,在鼻饲之前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80°,插入8~10厘米的胃管,然后注入10~20毫升的温开水,准备好150~250毫升的流质食物,通过8~10分钟的速度鼻饲,结束后,要让患者处在半卧位,防止食物的反流,此外,还要能够每日为患者清洗口腔2~3次,以避免发生肺部以及口腔的感染现象。

最后是要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分为四个步骤进行,其一是要能够让患者通过发生运动以及常规的磕牙等动作来帮助唇部以及口腔内肌肉运动[1]。其二要能够用冰棉棒来刺激患者的腭弓,以刺激的方式来提高对患者的吞咽训练。其三要让患者能够按照相关护士人员的嘱咐进行训练,以深呼吸——憋气——咳出的步骤来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增强患者的咳出能力;最后要对患者的吸吮能力进行训练,使其能够体验到吸吮以及喉抬高的感觉,并尽力的模仿这种感觉,直至中度吸吮力量时进行吸吮,然后立即开始做喉抬高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以及对相关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2.结果:

3.分析:

脑梗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疾病,而在脑梗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中,吞咽功能障碍所占比例较大,导致患者发生这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双侧大脑皮层或者脑干中相关的神经受到损伤,对于发生脑梗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要能够加大对于临床护理的力度,要增加护理的有效性,才能够保证患者的生理功能的恢复[2]。在护理方面,相关的医护人员要能够依据患者的体味变化以及饮食结构等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更好的维持患者的进食状态,避免误吸的情况,要能够在帮助患者进食的同时训练患者的吞咽功能,以科学的训练方式以及进食方法来进行锻炼,以此来不断提高患者吞咽区域的敏感度,增加吞咽反射能力,调动吞咽过程中的神经肌肉,促使吞咽功能的恢复[3]。

本研究结果显示,90例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有73.3%(33例)的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而观察组有93.3%(42例)的患者吞咽功能得到了提高,两组患者护理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性要远大于对照组的患者。此外,还减少了患者误吸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脑梗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护理中,要根据吞咽障碍审查结果,采取不同方式的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倪光伟. 脑梗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3:142—143.

[2]徐艳. 脑梗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护理体会[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2:226—227.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3月—2007年9月收治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康复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康复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65.1±3.2) 岁;对照组40例, 男25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63.5±5.1) 岁。全部病例均经过头颅MRI或CT检查证实, 诊断明确, 且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患者意识清晰, 无明显听力和理解力障碍, 无认知障碍;临床表现:均有饮水呛咳、进食困难等吞咽障碍。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按1999年日本学者才藤提出的7级评价法评估[3]:康复组7级0例, 6级3例, 5级2例, 4级5例, 3级10例, 2级12例, 1级8例;对照组7级0例, 6级3例, 5级2例, 4级6例, 3级10例, 2级11例, 1级8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吞咽障碍程度、伴发疾病及既往史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重度吞咽障碍患者予以鼻饲饮食, 轻、中度吞咽困难者根据才藤氏吞咽障碍3级以下以基础训练为主, 3级以上者以摄食训练为主。

1.2.1 心理护理

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烦躁、易怒和情绪不稳定, 有的甚至会拒食, 厌世绝望, 对生活失去信心, 因此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时, 应根据个体情况, 有的放矢, 做好心理疏导, 减轻其心理负担, 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吞咽的机制, 训练的方法、注意要点等, 解除其思想顾虑, 树立康复的信心。

1.2.2 鼻饲护理

重度吞咽困难不能经口进食者, 为防止吸入性肺炎和保证患者的生理需要量, 入院后均给予鼻饲饮食。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卧位, 按鼻饲护理常规, 选择能全力、牛奶、鱼汤、米汤等, 以每次最多不超过200 mL, 间隔时间不少于2 h, 温度40℃左右, 缓慢注入胃管。鼻饲后保持进食体位0.5 h~1 h, 鼻饲管每周更换1次, 每日口腔护理2次。每日鼻饲前先抽出胃内容物, 若超过100 mL, 则延迟1 h后再鼻饲, 遵医嘱予以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同时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 待患者经口进食量恢复一半以上, 连续2 d无呛咳时, 可拔除胃管进行下一步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3]。

1.2.3 吞咽训练

(1) 屏气发音训练。嘱患者用鼻深吸气后再屏气, 然后呼气并发音“a”, 反复练习, 屏气5 s后再咳嗽, 使吞咽时呼吸与吞咽动作相配合, 并建立排除异物的防御性反射。 (2) 颊肌训练。先将患者双手洗净, 做吸吮手指动作, 以收缩颊部肌肉和口轮匝肌, 继而鼓励患者反复做鼓腮, 吸气, 张颌、闭颌运动, 每天3次, 每次10 min. (3) 舌肌、咀嚼肌的训练:a) 先进行舌肌和咀嚼肌的按摩, 再嘱患者张口伸舌, 让舌尖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运动, 舔及上下唇及左右口角;若患者不能主动伸舌运动, 用消毒纱布包住舌头, 然后用舌钳夹住舌头, 进行上下左右运动, 训练舌肌的灵活性;b) 再用压舌板练习舌肌力, 嘱患者用舌顶住压舌板抗阻练习, 每天3次, 每次10 min. (4) 咽部冷刺激与空咽训练。因为冷刺激能有效地强化吞咽反射, 增强吞咽力, 使用冰冻的棉签蘸水少许, 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 然后嘱其做吞咽动作, 各处分别刺激10 s, 反复进行5 min~10 min, 每天1次。 (5) 鼻咽喉闭锁训练。嘱患者头向前伸, 训练者在其下颌施加阻力, 再嘱其低头发辅音 (g、k、h) , 促进吞咽。

1.2.4 摄食训练

吞咽障碍在4~6级或经过上述训练成功后, 可进行摄食训练。训练前先准备吸引器、氧气等抢救器材。其方法为: (1) 饮食环境。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进餐环境, 便于患者放松精神, 集中注意力, 顺利吞咽。就餐时不要交谈、看电视, 以免分散其注意力。 (2) 进食体位。坐位进餐时, 头颈稍向前屈45°左右, 或头偏向偏瘫侧, 不能坐起者取30°~60°半卧位, 头向前屈, 偏瘫侧肩部垫高, 喂食者站于健侧, 食物由健侧喂入, 不易从口腔漏出及引起误吸, 进食后应保持此体位30 min以上, 防止胃内容物反流。 (3) 食物形态。根据患者身高、体重、活动量、病情选择合适的膳食, 保证其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素。食物形态的选择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 选择密度均匀、有适当黏性而不易松散, 不易在黏膜上残留, 易变形的食物。随着吞咽功能的改善, 逐步过渡到糊状、普食。禁食刺激性食物, 如辣椒、芥末等。此外还需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和患者的饮食习惯, 以刺激患者的食欲。 (4) 摄食入口量。先以少量3~4 mL开始喂食, 然后酌情增加至20 mL左右。每次进食后嘱患者反复做几次空吞咽动作, 或饮少许水 (1~2 mL) , 便于食物全部咽下, 然后再进食。 (5) 呛咳处理。进食时若呛咳, 应立即协助患者身体前倾, 连续叩其背部, 刺激其咳嗽, 使残渣排出, 必要时吸痰护理。

1.3 评价方法

以治疗前后吞咽障碍改变的程度, 代表临床治疗效果。痊愈:吞咽障碍提高到7级;显效:吞咽障碍提高到5级, 未到7级;有效:吞咽障碍提高到1~2级, 勉强进食有效;无效:吞咽障碍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在入院后30 d时, 分别对其摄食-吞咽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见表1.

例 (%)

χ2=2.185, P<0.05, 2组吞咽障碍改善情况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脑卒中后伴发吞咽障碍发病率很高, 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吞咽障碍有一个自然的恢复过程, 但进度很慢, 程度也不理想, 如不积极进行功能训练, 就会错过最佳时机。临床上常以鼻饲维持患者的基本营养, 久之会造成营养失调, 咽、腭、舌肌废用性萎缩, 不利于吞咽功能的重建[4]。本研究对康复组40例患者进行训练后吞咽障碍等级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 肯定了康复训练的效果, 可以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预防废用性萎缩,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主要是根据神经促通术和神经元再塑原理, 通过对口、唇、面颊、舌部的主被动运动, 增加肌肉的协调性, 反射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 扩大皮质感觉区;采用棉签蘸冰水咽部冷刺激, 可使咽后壁肌肉收缩, 有效强化吞咽反射;屏气发音练习可以提高咳出能力, 防止误咽。同时配合摄食训练, 便于食物顺利进入食管。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是综合性的, 除了基础与摄食训练外, 还需要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的共同努力, 从而使其得到显著改善,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 (40例) 和对照组 (40例) 。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治疗护理, 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康复训练。结果 康复组的痊愈、显效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系统的康复护理方法可有效地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减少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护理,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大西幸子.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2.

[2]周惠嫦, 张德平, 张薇平.易化技术治疗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3) :96-97.

[3]王丽青, 邹亚娟, 李淑华.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21) :3045.

上一篇:哺乳母猪饲养管理下一篇:意大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