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继发癫痫

2024-09-17

脑卒中继发癫痫(共9篇)

脑卒中继发癫痫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继发癫痫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将2002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134例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取干预护理。比较分析2组患者运动能力、生活能力以及患者满意度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运动能力FM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 (Barthel指数) 评分均明显提高, 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干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满意度, 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继发癫痫,护理干预,临床分析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为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了弥散性或者局灶性脑功能缺失。癫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并且多见于脑卒中的急性期, 少部分发作于恢复期。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病情危重且发病急, 不容易控制, 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为了提高对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2002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7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134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 男84例, 女50例, 年龄43岁~76岁, 平均年龄59.3岁。癫痫发作类型包括:大发作24例, 占17.9%;局限运动性发作38例, 占28.4%;癫痫持续状态53例, 占39.6%;精神运动发作19例, 占14.2%。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卒中发病时间、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干预护理, 包括加强护理、急性期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治疗前后评价2组的运动能力、生活能力及满意度情况。

1.3 患者满意度评价标准

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制定调查表格, 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服务效果、心理状态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85~100分为满意, 70~85分为较满意, 小于7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2组患者运动能力FM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治疗前后2组患者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2.3 2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后并发癫痫的主要机制为: (1) 出血性脑卒中后一般多会发生弥散性脑血管痉挛, 使脑血流量降低, 继发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 代谢紊乱, 大量神经元异常放电发生, 诱发癫痫的发作; (2)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则是由于动脉梗阻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从而继发脑水肿, 致使钠泵衰竭, 钠离子进入到神经细胞, 导致细胞膜的稳定性发生变化, 过度去极化, 诱发神经元异常放电, 导致癫痫发作; (3) 对于迟发性癫痫者则是由于中风囊产生的刺激, 导致胶质细胞增生, 瘢痕形成、粘连, 小血管增生等, 最终诱发癫痫发作。癫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 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均明显下降, 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 因此随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比例也明显增加, 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 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运动能力FM评分和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均明显提高, 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实时观察患者发作类型、持续时间和次数等, 治疗后患者意识变化和病情发展, 并且给予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同时由于部分患者有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用药[2]。 (2) 对于癫痫发作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做好防范工作,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 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3]。 (3) 为鼓励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树立对生活和康复治疗的信心, 护理人员要耐心地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 并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指导, 让他们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 鼓励患者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配合治疗, 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栾爱军, 姜鸿.脑卒中并发癫痫的护理[J].现代护理, 2007, 4 (29) :46-47.

[2]岳美姣.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 2011, 15 (5) :177-178.

[3]殷允萍.脑卒中继发癫痫发作76例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7) :38-39.

急性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临床分析 篇2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癫痫;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39-01

脑卒中在临床可以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合并癫痫的患者占整体患者的5%~6%[1]。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癫痫发作可以出现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任何阶段,甚至是作为首发或者主要临床表现出现[2],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于2013年3月~2014年11月共收治35例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对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经颅脑CT、MRI检查,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4~78岁,平均60.5岁;发作分类:复杂部分性发作、强直阵挛发作以及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发作。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控制血压、改善脑水肿、预防肺部感染、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措施。对于早发性癫痫患者,静脉注射安定,或者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当发作得以控制后,可选择卡马西平0.15g,口服,每日2次,或者选择丙戊酸钠片0.15g,用药维持3月至1年后可渐停用;迟发性癫痫患者,多需要长期用药,服药2年后,再逐渐停药。由于服药时间相对较长,首选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的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其次选用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安定,以及苯巴比妥钠等。用药期间,注意对不良反应的观察。

1.3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随访1年,于1年内没有癫痫发作,称之为完全控制;如果一年时间内,癫痫发作2次以上,称之为复发。

2结果

35例患者中早发性癫痫18例,迟发性癫痫17例。患者经过治疗以后,其中33例患者癫痫发作得到完全控制,2例因停药复发。

3讨论

急性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主要临床症状有意识功能紊乱、语言功能障碍、口唇发绀、四肢抽搐、血压上升等。当病症消失以后并患者保持清醒的时候,对整个发病没有一个明确的记忆。患者癫痫发作时可以出现脑电图异常,采用心电图监测的时候可以发现心律失常如早搏、心率加快等[3]。

脑卒中继发癫痫的机制较复杂,无论是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只要病灶直接或间接波及大脑皮质,使之发生脑水肿、脑细胞代谢紊乱均可导致癫痫。早发型癫痫发生机制:⑴脑梗死时脑组织缺血缺氧,神经元膜稳定性改变,导致钠泵衰竭,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使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发生改变出现去极化;⑵脑水肿、急性颅内高压影响神经元的正常生理活动;⑶中风后应激反应,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改变以及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破坏等引起痫性放电。迟发性癫痫发病机制:⑴中风后逐渐发生的神经细胞变性及病灶周围角质细胞增生;⑵中风囊的机械刺激,逐步导致胶质血细胞增生,疤痕形成,萎缩、粘连、移位,囊腔形成和小血管的增生,而形成癫痫灶致癫痫发作[4]。

由于脑卒中继发癫痫患病的机制较复杂,不同的发作类型、时间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癫痫发作的治疗中,抗癫痫药物有特殊重要的意义[5]。目前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主要治疗措施如下:⑴病因治疗:脑卒中早发癫痫病人,应积极进行病因治疗,包括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高热,预防肺部感染。对迟发性癫痫,强调同时应用改善微循环药物;⑵癫痫药物治疗:对于抗癫痫药物选择,应视病情及癫痫发作类型而定。早发癫痫,可选用安定、苯巴比妥或卡马西平;迟发性癫痫,此类病人多需长期服药,在药物选择方面,除根据发作类型外,宜选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一般首选卡马西平,依次为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安定及苯巴比妥等。脑卒中继发癫痫的发生时间不同,因此被分为早期继发癫痫和晚期继发癫痫两种,研究表明[6]晚期患者可以长期用药,而早期患者则不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

总之,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癫痫这种疾病因其复发特点,因此给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带来非常大的不良影响。临床继发癫痫可加重脑梗死病人的脑损害,影响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时合理的抗癫痫治疗有利于大脑功能康复。对早发型及迟发性癫痫,应注意抗痫药物规范化,既要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又要兼顾抗痫药物的不良作用及用药时间;对继发癫痫的脑梗死病人,在长期抗痫治疗的同时,必须积极配合脑梗死的康复治疗,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岳丽,虞培敏,赵德豪,等.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年龄性别差异[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3):1597-1598.

[2]陈路明.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8):4287-4288.

[3]李玉方,侯红军,孟森.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0(4):95-96.

[4]卢莘生,钟剑萍.脑卒中后癫痫50例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1252.

[5]李玉方,侯红军,孟森.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4):95-96.

脑卒中继发癫痫48例临床观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对象均为我院2007年1~12月因脑卒中住院, 合并癫痫发作者及脑卒中患者的随访期间内有癫痫发作者。全部病例均经头部CT检查证实, 发病前均无癫痫发作史。其中男30例, 女18例;年龄28~76岁, 平均59岁。48例患者中, 脑叶出血26例, 大面积脑梗死2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基底节出血1例, 深部梗死1例。

1.2 方法

(1) 根据资料, 把脑卒中后2周内出现的癫痫发作称为早期癫痫病发作。 (2)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记性头颅CT检查及空腹血糖检查, 癫痫发作72h内 (发作间歇期) 行脑电图检查。 (3) 治疗方法:早期癫痫发作给予抗痉治疗, 以迅速控制症状为主, 一般给予安定静注, 若出现癫痫持续状态, 按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置;迟发性癫痫发作给予长期抗癫痫药物治疗。

2 结果

2.1 癫痫发作情况

早期癫痫发作15例, 其中脑叶出血9例, 蛛膜网下腔出血2例大面积脑梗死2例, 皮层梗死2例;以癫痫并道发症状者11例, 其中全身性发作10例, 单纯部分性发作1例。迟发性发作33例, 均在1年内发作, 其中全身性发作12例, 单纯部分性发作17例, 癫痫持续状态4例。

2.2 病灶部分、数目与癫痫发作的关系

本组病例中皮层病变或受累者44例, 点91.7%;2个或2个以上部位病变者32例, 点66.7%。

2.3 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表现以局灶性慢波为主者32例, 点66.7%;以低幅、尖棘波为主者7例, 点14.6%;呈弥漫性改变着3例, 点6.3%;脑电图未见异常者4例, 2例因病性危重, 入院6h内死亡未进行脑电图检查。

2.4 糖尿病与癫痫发作的关系

本组病例中结合病史及空腹血糖检测, 伴有糖尿病者10例, 占20.8%。

2.5 癫痫发作与预后

15例早期癫痫发作者中, 死亡4例, 占26.7%;其发作类型属于全身性发作。33例迟发性癫痫发作者中1例发作后瘫肢无力症状加重, 经过症治疗无好转, 经头颅MRI检查, 排除了新的脑血管病变。

3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分水脑梗死、脑叶出血是引起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主要原因。本组资料表示, 脑卒中继发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与病变性质、部位及病灶大小有关。 (1) 本组病例以出血性病变居多, 与出血造成脑血管痉挛、血肿引起脑组织受压、移位, 导致该部脑组织供血不足或代谢紊乱, 使这些细胞的电活动具有不稳定性和过度兴奋性, 易致癫痫性放电有关。 (2) 本组病例中约91.7%为皮层病变或皮层受累, 提示皮层病变是脑卒中继发性癫痫的主要部位。 (3) 本组病例中累及2个或2个以上部位者占66.7%, 提示脑内多发病灶者癫痫的发生与癫痫样放电有关。

本组资料中, 有10例患者伴有糖尿病。其原因为伴有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其癫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其原因为伴有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其脑内能量代谢发生紊乱, ATP产生减少, 致神经细胞膜电位发生异常变化, 从而引导起癫痫发作。

脑卒中继发癫痫发作的机制主要有: (1) 病灶中心区脑组织坏死、软化, 代之增生的胶质细胞; (2) 临近脑组织受压、移位, 造成供血不足和代谢紊乱; (3) 脑组织缺氧、脑水肿等。脑卒中继发癫痫的早期发作与急性期脑血液循环紊乱, 导致神经元功能紊乱, 神经元与周围胶质细胞之间联系受阻, 以及正常生化连续性被破坏有关。迟发性发作则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在闹组织坏死软化去增生, 形成癫痫社有关。

癫痫发作对预后影响: (1) 本组早期癫痫发作者死亡率占267%, 提示早期癫痫发作影响患者预后; (2) 部分迟发性发作者中可有一过性肌力下降, 也有小部分患者持续性肌力下降, 其原因可能与癫痫发作致过量兴奋性氨基酸释放, 造成神经元继发性缺血、缺氧性损坏有关。

脑卒中后期癫痫发作, 给予抗癫痫治疗, 发作控制后, 可以不必长期服用抗癫痫药;若出现癫痫持续状态, 则按癫痫持续状态进行处理;而迟发性癫痫发作因存在神经机能障碍恶化, 应进行长期抗癫痫治疗。

摘要:目的 脑卒中继发癫痫临床观察。方法 收集2007年1~12月在我疗区观察脑梗死合并继发癫痫患者及在随访期间癫痫发作者。结果 病灶部位、数目与癫痫发作的关系, 本组病例中皮层病变或皮层受累者44例, 点91.7%2个或2个以上部位病变者32例, 点66.7%。结论 脑卒中继发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与病变性质部位及病性的大小有关。

关键词:癫痫,脑卒中

参考文献

[1]Cupta SR, Naheedy MH, EIias E, et al.Postinfarction seizures a cIinicaI study[J].Stroke, 1988, 19 (12) :1477.

[2]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2005, 5:70.

[3]祝茗.卒中后癫痫的机理与临床[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4, 2:158.

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分析 篇4

(广东东莞石龙博爱医院广东东莞523320)【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07年5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4例脑卒中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脑卒中后癫痫的总发病率为8.14%,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痫的发病率最高为22.89%,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例的早发性癫痫发病率均明显低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皮质层癫痫发作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皮质层下,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类型、脑卒中发病部位与癫痫的发作密切相关,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痫发病率最高。治疗原则应在治疗脑卒中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抗癫痫药物早期控制癫痫发作。【关键词】脑卒中;癫痫;临床分析【中国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85-0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ture and treatment method of epilepsy secondary to stroke. Methods select in May 2007-August 2011 of our 98 cases were stroke cases,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epilepsy secondary to stroke incidence was 8.14%, among whic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fter the incidence of epilepsy up to 22.89%,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cerebral hemorrhage cases early onset of incidence of epileps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ses, cortex layer seizure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below of cortex, the contrast of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ere (P < 0.05). Conclusion type of stroke and stroke onset posit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epilepsy seizures, the site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eak incidence epilepsy. Treatment principle should be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based on reasonable use of antiepileptic drug early control seizures.【Key words】stroke; epilepsy; clinical analysis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文献报道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1]。而脑卒中导致成年人发生癫痫的常见原因,一些脑血管疾病是以首发癫痫而起病的,尤其是60岁以上新发癫痫病病例。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可发作于脑卒中后的任何时间,根据卒中后癫痫发病时间可分将其为卒中后早发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其对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影响较大[2]。为进一步研究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规律,为以后治疗干预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我院选取收治的1204例脑卒中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5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1204例脑卒中病例,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62.6±12.7)岁。其中524例发生于皮质层,680例发生于皮质层下。其中789例为脑梗死,332例为脑出血,8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98例脑卒中病例出现癫痫发作。所有病例均没有既往癫痫发作史,排除由代谢障碍以及电解质紊乱所引发的癫痫发作病例。1.2诊断标准: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诊断标准,同时结合头颅CT、MRI以及腰椎穿刺确诊。脑卒中后癫痫的诊断以及分类标准:参照1981 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发作制定的诊断标准,在首次发生脑血管病后即刻、住院期间以及随访期间发生2次以上(包括2次)的癫痫发作,且排除其它病因所致的癫痫发作即可确诊。1.3 癫痫发作类型:参照1985年全国癫痫病学术会议分类标准,本组34例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39例为复杂部分发作,13例为单纯部分发,12例为癫痫持续状态。另外根据发作时间可分为早发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早发性癫痫发作在脑卒中发病2周内出现,迟发性癫痫发作在脑卒中2周后出现,其中早发性癫痫67例,迟发性癫痫31例,早发性癫痫以全身发作为主,迟发性癫痫以部分发作为主。而脑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为全身发作,脑梗死主要为部分性发作。1.4治疗方法 :对于脑卒中后癫痫的治疗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按照癫痫发作的不同类型合理给予抗癫痫药物进行干预治疗,对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以及癫痫持续状态的病例应及时给予注射地西泮静脉可迅速控制病情。对早发性癫痫病例短期应用抗癫痫药物后,癫痫发作可随脑卒中病情的好转而得到有效控制;而对迟发性癫痫病例,停药后易复发,需长期服药观察控制。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癫痫发病率:本组脑卒中后癫痫的总发病率为8.14%,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痫的发病率最高为22.89%,依次为脑出血、脑梗死。见表1.表1各种脑卒中后癫痫发病率2.2 癫痫类型分布: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例的早发性癫痫发病率均明显低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种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病例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各种脑卒中后癫痫类型分布[n(%)]2.3 癫痫发作与脑卒中部位:皮质层癫痫发作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皮质层下,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3脑卒中部位与癫痫发作分析[n(%)]3 讨论3.1 癫痫发病机制:很多研究表明脑卒中后癫痫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出血所引发的弥漫性脑血管痉挛使脑部缺血缺氧所导致,颅内高压、血肿、脑水肿及代谢紊乱等刺激使神经元异常放电会导致癫痫发作[3]。早发性癫痫发作的机制可能为:脑出血血肿刺激皮层运动区,引发脑局部发生低糖、低氧、低钙以及代谢紊乱刺激神经元放电过度;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脑出血引发弥漫性或者局限性脑血管痉挛,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脑组织缺血缺氧,会引发钠离子大量内流而改变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而迟发性癫痫发作的发病机制很可能与脑膜脑瘢痕形成以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有关[4]。另外激素水平改变、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的紊乱等均会引发癫痫发作。总之,癫痫发作的病理生理基础与脑卒中早期缺血缺氧、脑代谢紊乱以及改变神经元细胞膜稳定性等相关,而癫痫发作很可能与神经细胞膜生理特性改变、神经元丢失以及神经元活动同步化等相关。4 总结

通过对本组资料结果进行分析显示,相比于其他类型脑卒中,蛛网膜上腔出血后癫痫的发病率最高,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例的早发性癫痫发病率均明显低于蛛网膜上腔出血病例,说明癫痫发作与脑卒中类型密切相关,另外皮质层癫痫发作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皮质层,说明脑卒中发病部位与癫痫发作同样具有相关性。对于治疗脑卒中后癫痫,有文献[5]报道脑卒中发病后立即短期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可降低早期癫痫发作的可能。所以应在治疗脑卒中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癫痫发作类型早期合理使用抗癫痫药物,从而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有利于患者康复。参考文献[1]李小龙. 我院623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临床分析[J]. 医学信息,2010,4(4):23.[2]蔡興球,蔡兴红. 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学,2008,1(2):7.[3]邱金华,裘品丹,等. 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5(l7):548-549.[4]郭晖, 邵春香, 常海. 脑卒中后癫疒间86例分析[J].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6(22):463-464.[5]朱守莲. 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12(36):9.

脑卒中继发癫痫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中男30例, 女22例;年龄50~75 (62.9±6.7) 岁;患者发生卒中后至癫痫发作时间8~20 (14.9±6.7) d。52例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及国际癫痫联盟1989年痫性发作分类方案诊断标准。早发性癫痫发作36例、迟发性癫痫发作16例。将52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具体病情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有癫痫发作史者;其他原因导致的癫痫发作者。

1.2 治疗方法

52例患者均行脑卒中常规治疗, 治疗组给予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联合治疗, 对照组仅予单一卡马西平治疗。拉莫三嗪片 (Glaxo Smith Kline Pharmaceuticals SA.生产, 25mg×24片) 初始剂量为25mg, 1次/d, 连服2w, 随后用50mg, 次/d, 连服2w。此后每隔1~2w增加剂量, 最大增加量为50~100mg, 直至达到最佳疗效。卡马西平 (江苏黄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0.1g×100片) 2~4片/次, 3次/d。疗程为15d, 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对于早发性癫痫发作患者, 若疗程中病情已明显好转则停止抗癫痫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全部患者行脑电图检查, 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

1.3 疗效判定标准

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体征进行分级评分[3]。痊愈:发作得以控制、无出现临床发作;显效:发作减少不小于75%;好转:发作减少不小于50%;无效:发作无减少或者增加。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显效率的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论摘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前痫样放电和累及导联数相互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治疗组痫样放电为7.0±6.7) 180s,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4±8.4/180s,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t=6.92, P<0.05) 。治疗后治疗组累及导联数为3.0±2.0/180s,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4.0/180s,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t=4.19, P<0.05) 。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比较详见附表。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6.9%, 远大于对照组的70.0%,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χ2=13.389, P<0.05)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治疗组出现皮疹1例, 自行缓解。对照组出现皮疹1例、恶心2例、头晕1例, 行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消失。52例患者无中途终止治疗者。随访6个月治疗组无复发, 对照组复发2例, 症状均较轻, 行联合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脑卒中继发癫痫由于具有发病急骤、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病因复杂等特点, 治疗较为困难。卡马西平是一种广谱抗惊厥药物, 对各种类型的癫痫具有一定的疗效, 尤其是对精神运动性发作的疗效最佳, 对于大发作以及混合型癫痫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精神异常症状, 对于伴有精神症状的癫痫较为适用, 但对于小发作型癫痫效果不理想。临床研究显示, 癫痫可导致神经元损伤[2]。拉莫三嗪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 具有广谱抗惊厥作用, 在控制癫痫发作的同时, 还可保护因癫痫所致神经元损伤。拉莫三嗪能够抑制神经兴奋性递质 (以谷氨酸盐为主) 的释放, 可阻滞电压依赖性Na+通道, 且可直接对突出前膜离子通道产生作用, 降低谷氨酸能的传递, 并降低兴奋性突触电位, 有效减轻细胞水肿, 发挥其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将卡马西平与拉莫三嗪联合应用, 在强化癫痫控制作用的同时, 还可有效保护神经细胞, 减轻药物副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联合治疗脑卒中继发癫痫, 其有效率及治愈率均远高于单一卡马西平治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文研究提示, 对于因颅内高压等因素引起的早期癫痫发作, 脑卒中急性期过后, 这些因素逐步消除, 可给予2周抗痫治疗。而对于由于脑卒中囊腔机械刺激等引起的迟发性癫痫发作, 因脑内已形成“癫痫灶”, 这些因素很难短期内消除, 则采用长期抗癫痫治疗为宜。脑卒中继发癫痫的患者身体机能普遍较差, 易受各种病变因素的影响, 且脑卒中容易伴发合并症, 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 因而临床治疗时应对患者具体的身体状况进行谨慎的、合理的、系统的评价, 确保诊断确切, 再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4]。充分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方案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 减少脑卒中继发癫痫导致的并发症、后遗症。

联合治疗脑卒中继发癫痫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患者症状改善快, 减少了长期用药导致的副反应, 联合治疗患者依从性好, 利于实施个体化治疗, 并且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 降低复发率,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卢莘生, 钟剑萍.脑卒中后癫痫50例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4 (12) :1252-1254.

[2]张瑞华, 孟繁花, 姚兴琪, 等.脑卒中后癫痫86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12, 50 (6) :78-79.

[3]曾杨滨, 陆兵勋.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研究[J].广东医学, 2012, 31 (18) :2370-2372.

脑卒中继发癫痫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89例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 男56例, 女33例, 年龄34~87岁 (54.3±2.4) 。全部患者经头颅CT或MRT扫描证实,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 排除家族及自身癫痫病史。癫痫状态出现时间:12 h以内者52例, 12~28h之间者22例, 3~7 d之间者15例。癫痫发作类型:根据2005年国际抗癫痫联盟 (Internationa League Against Epilepsy, ILAE) 关于癫痫的分类方法, 其中单纯部分运动型发作者49例, 部分及全身强直痉挛发作者13例, 全身强直痉挛发作者21例, 精神运动型发作者4例, 癫痫持续状态者2例。

1.2 护理方法

1.2.1 积极预防, 及时治疗

医护人员在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 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 加强巡视, 及早及时发现出现癫痫的前期症状, 及早预防;对已经出现癫痫的患者, 及时的加以治疗和控制, 防止病情进一步的恶化, 同时遵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及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能力, 防止癫痫发作, 减轻对脑的损伤。

1.2.2 采取正确措施进行控制

对于癫痫发作的患者, 采取正确的措施, 尽量减少患者的伤害, 例如在适当的时间向患者的口中放入缠有纱布的压板, 保护舌头和颊部;将患者松开衣颈, 头转向一侧, 防止分泌物流入气管引起患者呛咳甚至窒息;抽搐时严禁强行按压患者, 灌药、喂水等, 以免引起患者受伤甚至死亡;对于抽搐发作后的患者, 尽量让其充分休息, 以恢复体力等。

1.2.3 加强基础护理

癫痫患者的特殊情况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平时的基础护理, 特别是患者的电解质平衡, 加强监测患者的血糖、血钠、血钾、血尿素氮等的指标, 及时给予患者电解质补充,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和脱水剂进行治疗。

1.2.4 强化心理护理

由于病情的不稳定性, 特别是癫痫在公共场合发作时, 癫痫患者自身很容易产生自卑和抑郁心理, 不利于患者的配合。严重影响其治疗效果。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减轻其心理压力, 增强其抵抗疾病的信心, 同时强化家属在患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 让患者认识到家庭的鼓励和支持, 积极的配合治疗。

2 结果

本组89例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 脑疝死亡者2例, 颅内再出血死亡者1例, 呼吸衰竭死亡者1例, 其他85例均得到良好控制。

3 讨论

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发生在脑血管意外之后的一种病理改变。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是出血性脑卒中后致残率增加的常见原因, 也是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佳的预兆。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按照发生的时间, 以2周为界限, 分为早发型癫痫和迟发型癫痫。但两者都与治疗时间有关, 治疗越及时, 预后越好, 癫痫发作时间越长, 预后越差。本组病例发作均在2周之内, 均为早发型癫痫[3], 发现及治疗均及时, 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 例如积极预防, 及时治疗;采取正确措施进行控制;加强基础护理;强化心理护理, 85例患者的病情获得了良好的控制, 提示我们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 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治疗、康复和预后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至今不是十分清楚, 有多种推测[4], 但是目前已经有文献[5,6]证实, 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与病灶大小、严重程度无肯定关系, 但与病灶部位密切相关, 且早发型癫痫的发生率高于迟发型癫痫[6,7]。早发型癫痫多由于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等因素引起, 急性期过后, 无需继续应用抗癫痫药物, 而迟发型癫痫则需要长期治疗。我们对于本组的89例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说明对于临床上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的癫痫患者, 及时尽早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对患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蕾, 覃仕英, 吴莎.对癫痫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与指导[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12) :2829.

[2]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1995)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3]李文静.脑卒中后早发型癫痫25例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2) :1513-1514.

[4]李向波, 况燕飞, 沈斌华.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8) :89-90.

[5]Kotila M, Waltimo O.Epilepsy after stroke[J].Epilepsia, 1992, 33 (3) :495.

[6]王思迅, 宋春江, 曾尚霞, 等.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癫痫32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06, 27 (11) :1150-1151.

脑卒中继发癫痫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榆树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156例, 患者均无药物过敏史和癫痫病家族史, 均知情同意。其中男82例, 女74例;年龄40~75岁, 平均 (55.3±2.4) 岁;大发作38例, 局限运动性发作30例。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7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及常规抢救治疗等;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 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安全护理等。

1.3 观察指标

(1) 运动能力:采用运动能力评估 (FM) 评分, 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运动能力越好; (2) 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 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好, 满分100分; (3) 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价, 分满意 (85~100分) , 较满意 (70~84分) , 不满意 (<70分) 3个标准, 总满意度=满意率+较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运动能力

干预前试验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为 (31.6±5.7) 分, 对照组为 (30.4±6.4) 分, 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34, P>0.05)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为 (104.2±12.0) 分, 高于对照组的 (69.4±10.4)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89, P<0.05) 。

2.2 生活能力

干预前试验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为 (33.5±5.3) 分, 对照组为 (31.6±5.2) 分, 两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53, P>0.05)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为 (74.2±8.7) 分, 高于对照组的 (48.3±7.9)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8, P<0.05) 。

2.3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满意32例, 较满意29例, 不满意17例, 总满意度为78.2%;试验组患者满意45例, 较满意26例, 不满意7例, 总满意度为91.0%。试验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2,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需及时进行抢救治疗, 综合护理干预是影响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如下: (1) 安全护理:将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安置在监护室, 对其进行心电、呼吸等生命体征监测。癫痫发作时, 护理人员应及时将患者的头偏向侧位, 解开衣服, 放置压舌板, 以免患者咬伤自己;抽搐发生时, 应保护患者关节, 以免发生损伤, 同时记录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本研究中患者均抢救及时, 未发生危险。 (2) 用药护理:用药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包括血压、心电、瞳孔变化等。予以地西泮10~20mg进行静脉注射治疗时, 为避免患者复发, 可采用等渗葡萄糖溶液与地西泮混合后进行泵入治疗, 速度维持在8~10mg/h。用药时需要严谨仔细, 避免患者出现呼吸抑制, 昏迷加深等。患者病情稳定后, 可采用口服药物治疗。 (3) 心理护理:患者及其家属因缺乏疾病认知, 情绪和心理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和恐惧, 因此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简单介绍疾病, 引导其正确认识疾病, 以便获得患者和家属的支持, 从而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同时还应向患者介绍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保证护理干预的顺利进行。 (4) 呼吸道护理: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发病时由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患者意识模糊, 反射活动减弱, 导致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而堵塞呼吸道, 造成患者窒息。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和吸氧治疗, 首先应清除患者气管及鼻腔内的分泌物, 并对其进行翻身护理等, 保证其呼吸顺畅。对仍不能保证呼吸顺畅的患者, 必要时可借助呼吸机对其进行辅助呼吸或行气管切开术, 以免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了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降低脑耗氧量的护理。进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目的是为了避免患者出现机体功能损耗及电解质紊乱;降低脑耗氧量目的是为了避免患者出现低氧血症及脑水肿。另外, 若患者出现头疼、幻觉等, 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前, 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比较, 无显著差异;干预后, 试验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 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运动能力。干预前, 两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无显著差异;干预后, 试验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 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生活能力。试验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 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可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能力, 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继发癫痫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榆树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156例, 采用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7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 试验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运动能力、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34, P>0.05)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为 (104.2±12.0) 分, 高于对照组的 (69.4±10.4) 分 (t=7.89, P<0.05)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53, P>0.05)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为 (74.2±8.7) 分, 高于对照组的 (48.3±7.9) 分 (t=6.78, P<0.05) 。试验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χ2=4.12, P<0.05) 。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可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能力, 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卒中,癫痫,护理

参考文献

[1] 栾爱军, 姜鸿.脑卒中并发癫痫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9) :46.

脑卒中继发癫痫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36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 其中男22例, 女14例, 年龄52岁~75岁, 平均年龄64.5岁。脑卒中均急性起病, 其中脑梗死21例, 脑出血11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 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确诊, 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早发性癫痫发作22例, 迟发性癫痫12例, 癫痫持续状态2例。患者既往无癫痫及精神病史, 排除非癫痫发作性疾病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2组患者性别、年龄、卒中类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癫痫发作情况等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脑血管疾病, 西地泮静脉滴注控制癫痫发作, 部分发作性患者给予卡马西平0.3 g/d, 全身性发作患者给予丙戊酸钠片0.6 g/d, 均连续口服15 d~30 d;迟发性癫痫患者、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给予丙戊酸钠片0.6~1.2 g/d, 口服, 均连用1个月~3个月。

1.2.2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依达拉奉 (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 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 L静脉滴注, 2次/d, 连用14 d为1个疗程, 3个月后重复给药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癫痫控制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评价标准[2]

显效:发作次数减少76%~100%;有效:发作次数减少51%~75%;改善:发作次数减少26%~50%, 或发作的间歇期延长和 (或) 发作程度减轻, 发作持续时间缩短;无效:发作次数减少25%以下或增多者;以显效、有效之和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显效9例 (50%) 、有效7例 (38.9%) 、改善2例 (21.1%) , 无效0例, 总有效率88.9%;对照组临床显效7例 (38.9%) 、有效6例 (33.3%) 、改善4例 (42.2%) , 无效1例 (5.6%) , 总有效率72.2%;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χ2=6.67, P<0.05) 。用药期间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脑卒中继发性癫痫为老年癫痫患者最常见病因, 临床多见于脑卒中后大脑皮质受累者, 与大脑皮质部以神经细胞和轴突构成为主有关。脑卒中后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抑制性降低, 神经细胞过度放电,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局部脑组织水肿、缺血、缺氧、水肿, 引起神经细胞损伤、凋亡, 轴突末梢过度去极化, 致癫痫发作阈值降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肿刺激大脑皮层, 病灶及其周围组织低氧、低钙、低糖, 血中含铁血黄素刺激神经元, 诱发癫痫发作[3]。活跃的氧自由基反应在癫痫发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诱发癫痫发作同时加重继发性损伤。

早发性癫痫半数以上表现为全面型强直-阵挛发作, 迟发性癫痫发作多表现为单纯部分型发作。癫痫发作使患者大脑耗氧、耗糖急剧增加, 脑水肿及脑细胞缺血、缺氧明显加重, 控制不及时可因高热、循环衰竭、电解质代谢紊乱或神经元损伤引起患者永久性脑损害, 且加重原有的神经系统症状, 直接影响患者预后[4]。癫痫持续状态可致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 大多数早发性癫痫患者可随脑卒中病情的减轻而缓解, 迟发性癫痫多反复发作, 应积极治疗脑血管疾病, 及时控制癫痫发作。

依达拉奉可强效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释放, 稳定神经细胞膜, 调控凋亡相关基因表达, 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同时减轻内质网功能障碍及脑血管痉挛, 保护神经避免缺血缺氧损伤[5], 减少缺血半暗带, 有显著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其对包括脑血管疾病、颅脑创伤、癫痫持续状态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6], 可提高脑卒中临床疗效, 减少继发性癫痫发作次数, 缩短发作时间。

本文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显效9例 (50%) 、有效7例 (38.9%) , 总有效率88.9%;对照组临床显效7例 (38.9%) 、有效6例 (33.3%) , 总有效率72.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表明依达拉奉辅助治疗脑卒中继发性癫痫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翁保慧.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J].广西医学, 2007, 29 (4) :573.

[2]王晓周, 莫丽亚, 李晓凤.依达拉奉治疗老年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2) :408-409.

[3]De Herdt V, Dumont F, Henon H, et al.Early seizures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ncidence, associated facaors, and outcome[J].Neurology, 2011, 77 (20) :1794-1800.

[4]吴月鹏, 张颜波, 李美.卒中后癫痫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0, 9 (11) :1187-1188.

[5]薛晶, 冯加纯.依达拉奉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J].临床荟萃, 2008, 15 (23) :1137-1139.

脑卒中继发癫痫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0 年9 月-2015 年9 月收治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90 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 例。所有患者均经医生认真、详细地了解相关病史及体格检查, 都表现出发作性的意识丧失和全身有规律的抽搐等, 脑电图检查发现有阵发性高波幅电位活动, 这些症状均符合临床癫痫的诊断标准。对照组男25 例, 女20例, 年龄48~78岁, 疾病类型:早发性癫痫16例, 迟发性癫痫29例;研究组男23 例, 女22 例, 年龄50~80 岁, 疾病类型:早发性癫痫18 例, 迟发性癫痫27 例。所有患者对于本次调查研究知情且自愿参加, 两组患者经医护人员对其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情况资料对比, 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治疗方法:给予所有的患者做好常规治疗, 一般主要包括有抗凝、抗血小板、扩张血管以及保护脑组织和化瘀活血药物治疗等。给予对照组卡马西平治疗方法, 采用口服的方式, 剂量0.1 g/次, 3次/d。若是患者无法正常进食, 则可进行鼻饲, 若是年龄小的患者要减少剂量, 通常控制在5 mg/ (kg·d) 。给予研究组卡马西平联合醒脑静治疗方法, 其中卡马西平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同对照组, 同时加入醒脑静治疗, 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 取20 m L醒脑静, 混合加入浓度10%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 1 次/d。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予以4个疗程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按照临床对脑卒中相关疗效的判定标准, 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①显效:若患者治疗后, 其癫痫症状得到明显控制, 且不再发作或发作次数较少, 患者临床体征恢复正常;②有效:若患者治疗后, 其癫痫症状有进一步改善, 且比治疗前有明显减少50%~80%以上的, 癫痫发作次数比治疗前明显减少, 患者临床体征逐渐恢复正常;③无效:若患者治疗后, 其癫痫症状无任何变化或改善迹象, 且癫痫发作次数比治疗前有增加。总治疗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数据采用SPSS 21.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s) 方式表示, 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累及导联数和癫样放电比较:治疗前两组的累及导联数和癫样放电指标相当,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不同治疗后, 对照组的上述2 个指标均明显高于研究组, 组间数据对比显示, 研究组的累及导联数和癫样放电指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后,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5.5% (34/45)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5% (43/45) 。组间数据对比显示,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其中, 对照组不良反应10 例, 恶心2 例, 呕吐3 例, 头晕3 例, 头痛2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22.2% (10/45) ;研究组不良反应4 例, 恶心1 例, 呕吐1 例, 头晕1 例, 头痛1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8.9% (4/45) , 两组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来看,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脑卒中在临床上也称之为脑中风, 其发病机制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出现异常的一种突发疾病, 发病原因非常复杂,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出现继发性癫痫的概率较高, 该继发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脑部损伤, 也极易发生系统性的全身疾病[2]。当前临床最佳的治疗方法仍是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而常规的药物就是卡马西平, 笔者从以往的临床治疗经验中发现单纯使用卡马西平进行治疗, 其疗效并不显著, 因此, 有学者提出了加入中医治疗的方式。

卡马西平是临床首选的抗癫痫药物, 它可以降低细胞组织的兴奋性, 同时阻碍丘脑的负荷点活动, 降低中枢神经的突触传感功能, 起到抗胆碱、抑制神经痛的作用。但是, 卡马西平在具体的使用过程当中, 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反应, 如恶心、头晕、呕吐等。而醒脑静具备了泻火清热、解毒凉血和醒脑的作用, 其主要成分有栀子、郁金和麝香等, 这些有效成分均有消肿止痛、行气解郁、凉血化瘀等作用, 从现代病理学角度分析, 其具有保护神经元, 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和缓解痉挛的效果, 两种药物联合治疗, 治疗效果加强, 且可有效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 (氨基酸丁酸) 的活性, 减少癫样放电的时间。经一段时间后可消除患者的临床病症[3]。

在本次研究中, 给予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治疗后, 研究组治疗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研究组。结果进一步证明, 对于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来说, 使用合卡马西平联合醒脑静的治疗方法, 效果显著, 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高,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卡马西平联合醒脑静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 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 研究组给予卡马西平联合醒脑静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累及导联数、癫样放电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累及导联数和癫样放电指标均明显高于研究组 (P<0.05) ,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 (P<0.05) ,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卡马西平联合醒脑静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效果明显, 安全性高, 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卡马西平,醒脑静,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

参考文献

[1]张伟英.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治疗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7 (13) :1021-1022.

[2]马刚.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4 (16) :24-25.

上一篇:中级日语下一篇:会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