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发作后……(共10篇)
心绞痛发作后……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连续性护理在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生活质量中的效果。方法 将72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相同的治疗及护理, 出院后对照组不接受护理, 观察组接受延续性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自我效能评分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患者心理健康、自我护理、社会功能、行走及肢体运动能力、语言交流等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连续性护理在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显著, 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连续性护理,心肌梗死,心绞痛,生活质量
心肌梗死属于内科常见疾病, 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氧、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 患者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猝死现象, 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 同时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较大。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给予心肌梗死出院后患者持续性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 同时还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1], 现笔者选取72例患者, 报道连续性护理的应用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72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 对照组36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6例, 最大年龄78岁, 最小年龄43岁, 平均 (58.5±3.2) 岁;梗死部位:前间壁及广泛前壁18例, 下后壁11例, 高侧壁7例。对照组男19例, 女17例, 最大年龄77岁, 最小年龄45岁, 平均 (58.9±3.5) 岁;梗死部位:前间壁及广泛前壁17例, 下后壁13例, 高侧壁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梗死部位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 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相同的治疗及护理, 对照组患者仅在住院期间接受护理, 出院后不接受任何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接受延续性护理, 具体护理内容如下:①建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本组由主管护士1名及普通护士2名组成, 均接受了心肌梗死后患者康复干预措施的专项训练。②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认知水平、生活环境等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护理, 保证能够将心肌梗死发生的原因、病情发展、治疗、自我管理措施及注意事项等知识传达给患者, 并能够让患者理解。③用药指导。护理人员需详细向患者讲解各种药物的治疗目的、用药时间、方法、剂量及注意事项, 并让患者掌握药物疗效的观察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并叮嘱患者随身携带消心痛、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 强调规范用药的重要性, 禁止患者自行更换药物或增减药量。④饮食指导。根据患者饮食喜好、体质量情况及疾病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 严格控制胆固醇及热量的摄入, 戒烟酒;多食用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 多食用水果及新鲜蔬菜;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腹部进行顺时针按摩、口服缓泻剂等促进排便, 避免发生便秘, 以免心肌梗死患者在用力排便时增加心肌耗氧量, 从而增加心绞痛发生的可能性。⑤运动指导。可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增加日常活动量, 在运动中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 如每天早晨散步、打太极拳等, 坚持规律性的、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 禁止进行竞争性及剧烈运动。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在出院3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依据Sehwarzer等人制定的评价量表[2]对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进行评价, 得分越高, 表明其效能感越强。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来对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量表内容主要为心理健康、自我护理、语言交流、社会功能、行为及机体运动功能等5方面内容,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 其中计量资料用 (±s ) 表示, 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 表示, 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自我效能感比较: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为 (1.8±0.4) 次/周, 心绞痛持续时间为 (1.3±0.5) min, 自我效能感评分为 (25.1±3.2) 分。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为 (3.5±0.8) 次/周, 心绞痛持续时间为 (2.7±0.9) min, 自我效能感评分为 (17.2±2.6) 分。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等方面均少于对照组, 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 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心理健康评分为 (76.5±3.5) 分, 自我护理评分为 (71.1±3.2) 分, 社会功能为 (68.9±3.3) 分, 行走及肢体运动能力评分为 (79.9±5.1) 分, 语言交流评分为 (75.1±4.3) 分。对照组患者心理健康评分为 (40.2±3.8) 分, 自我护理评分为 (39.8±3.7) 分, 社会功能为 (55.8±3.4) 分, 行走及肢体运动能力评分为 (65.1±4.5) 分, 语言交流评分为 (56.4±3.9) 分。观察组患者心理健康、自我护理、社会功能、行走及肢体运动能力、语言交流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心肌梗死属于中老年患者高发疾病, 患者主要有胸后骨剧烈疼痛或上腹部、上肢及下颌不适感等临床表现, 对其生活质量影响较大[3]。且心肌梗死患者需长时间康复, 因此患者自我监测能力、自理能力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内容, 也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根据临床研究可知, 给予出院后的心肌梗死患者周到、细致、全面的护理干预, 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避免病情反复发作, 从而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4]。
连续性护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现代化护理模式, 是现代护理中“以人文本”的具体体现, 该护理模式的特点就在于护理工作的合作性及连续性。将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与出院后的护理作为一个完整的、连续的护理, 将护理工作从临床向家庭延续, 有效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及全面性[5,6]。我院成立了专门的心肌梗死连续性护理小组, 接受专业的知识培训, 熟练掌握了心肌梗死疾病相关知识及患者心理特点、不良反应等, 用专业的知识给予出院后患者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 可有效保证患者用药、饮食、运动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提高患者遵医行为, 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 从而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生活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自我效能感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 有明显差异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在出院后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连续性护理, 可有效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 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 增加自我效能感,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松霞.PDCA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效能感和心绞痛发作的影[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11) :2590-2592.
[2]刘芙蓉.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绞痛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6) :2259-2260.
[3]熊涛.对125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0) :147-148.
[4]冯燕, 陈水红, 程海峰, 等.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建立多学科协作护理路径的效果[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32 (12) :1404-1406.
[5]胡经文, 刘美丽, 王文茹, 等.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随访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7) :593-596.
[6]杨林, 李靖, 单立, 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7) :658-660.
心绞痛发作后…… 篇2
关键词:心肌梗死;连续性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69-02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使得冠状动脉的分支阻塞,一部分心肌失去血液的供应发生坏死,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疾病之一?这些患者在出院后往往还会保留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而连续性护理是指在患者出院后的延伸护理,可以在患者出院后继续享受到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通过对心肌梗死患者的连续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一些不良习惯,使患者在运动,饮食习惯,药物使用方面更加的规范合理,从而使患者出现心绞痛的概率大大降低,也可以使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连续护理则显得至关重要?[1]本院就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间收治的45名患者进行连续护理,现将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和心绞痛的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间收治的200名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中男性占62人,占,女性占38人,?其中年龄最小37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为60.2岁?平均住院20.2天?在心肌梗死的部位中,46例为前壁心肌梗死,31例为下壁心肌梗死,23例为其他部位心肌梗死,文化程度中,小学文化23例,初中文化44例,高中文化25例,大学文化8例,对照组中男性占59人,占,女性占41人?其中年龄最小42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为58.3岁?平均住院21.6天?在心肌梗死的部位中,43例为前壁心肌梗死,35例为下壁心肌梗死,22例为其他部位心肌梗死,文化程度中,小学文化18例,初中文化42例,高中文化28例,大学文化12例?
1.2方法
选取这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100例为实验组,剩余100例为对照組,实验组加以细致入微的护理治疗,护士定时观察情况,并采用一对一负责制的方法对每位患者做出详细完善的干预措施?在出院后做定期随访,继续实施连续性的护理?而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比对在患者出院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从而统计出两组患者在患者治疗的满意度,疾病的认识程度,遵医率,心绞痛的发病率等方面的差别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疾病史?身体状况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
1.3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对照组用传统的护理模式,对心肌梗死患者发作时,及时使患者卧床休息,吸氧4到6分钟,并只用吗啡,杜冷丁对患者进行治疗,二护理人员要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并且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建议患者多使用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并协助医生做好各项工作?而在实验组的护理中,则对患者制定全方位的护理方法,包括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以及在患者出院后的随访方案?在患者入院后,需要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护理需求以及家属的需求和对疾病的了解做一个详细的了解,并对患者以及家属发放有关心肌梗死疾病的相关资料,使患者与家属可以充分了解患者在住院期间与出院之后的情况?其中,连续护理除了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之外,还需要使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的使用药物,多锻炼,戒烟戒酒等,并在患者出院一个月之内继续实施护理,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在饮食,服药,锻炼以及在日程生活习惯中的依从性?[3]
2.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分析,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更具数据反映的情况理性评估?p<0.05为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患者在治疗的满意度为%,疾病的认识程度,遵医率,心绞痛的发病率实验组的患者在治疗的满意度为%,疾病的认识程度,遵医率,心绞痛的发病率?由此可得出结论,连续性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绞痛的发作以及生活质量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4.讨论
护理工作在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护理工作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与对医院医疗水平与服务的评价?近年来,随着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连续护理模式在医疗服务中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并在患者的康复与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常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和预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康复的过程中患者在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方面的依从性直接影响着挥着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心肌梗死患者使用连续护理的模式对患者在出院后进行饮食,药物,健康行为,体育锻炼方面的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复发率?
综上所述,通过在连续性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得出,实验组在生活质量方面明细由于对照组,提高了心肌梗死患者在出院后在饮食,服药锻炼等生活习惯方面的依从性,而在心绞痛的发作中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从而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连续护理在对心肌梗死的预后与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向社会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铭 ,刘玉玲 ,张艳侠 . 连续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16(27)
[2] 邓小琴 . 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 .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32(6)
心绞痛发作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心绞痛患者均为住院患者69例, 均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WHO诊断标准。男39例, 女30例, 年龄46~72岁, 平均59岁, 病程5.5~13年, 平均7年。由体力或精神负荷所诱发, 休息后可缓解。
1.2 方法
立即停止活动, 安静休息。硝酸甘油0.3~0.6 mg置于舌下含化, 迅速为唾液吸收, 1~2 min见效。长时间反复应用可产生耐受性, 效力降低, 停用10 h以上, 即可恢复疗效。不良反应有头痛、头胀、面红、心悸等, 偶有低血压。硝酸异山梨酯5~10 mg舌下含化, 2~5 min见效, 可持续2~3 h。亚硝酸异戊酯作用快而短, 10~15 s内开始起效, 几分钟即消失。也可用上述药物的气雾剂喷雾。同时可考虑应用镇静剂。严重和持续胸痛或用药物效果不佳者, 可予吗啡3~5 mg静脉注射, 必要时5~10 min后重复注射, 总量不超过10 mg。应给患者吸氧, 按梗死前心绞痛或濒临心肌梗死处理。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 还可嚼碎含服硝苯地平5~15 mg, 但应注意血压下降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经药物治疗, 完全缓解64例, 完全缓解率为92.7%;病情明显好转5例。
3 讨论
心绞痛是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胸部压迫感或憋闷感觉, 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 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 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甘油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形式和临床表现之一。约占冠心病的1/2~2/3。其发病原因主要是心肌耗氧和供氧的不平衡, 导致缺血的结果[1]。在老年心绞痛患者中, 冠状动脉本身病变, 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重要的病理原因, 约占心绞痛患者的90%, 其次是冠状动脉痉挛, 其他的如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梅毒性主动脉炎及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等少见。
典型的疼痛对心绞痛的诊断至关重要, 一般由体力或精神负荷所诱发, 休息后可缓解。若发作时观察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 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1~3 min疼痛缓解。则可证实之;若不能迅速缓解, 则应怀疑心绞痛的诊断。仅有静息时心电图异常并不能肯定或否定心绞痛的诊断, 此时应通过特征性的症状来识别。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也不能肯定心绞痛诊断, 除非在运动中产生确切的症状[2]。
心绞痛发作时用药, 硝酸甘油有片剂、注射剂、软膏剂、喷雾剂和贴片膜5种制剂。可经舌下含服、静脉滴注、口服和经皮形式使用等。但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仍然是治疗急性心绞痛发作时的首选。由于舌下含服避免了首次通过肝脏代谢, 所以药物暂时的有效浓度很快出现于循环。若估计活动会产生心绞痛, 在活动开始前预防性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特别有用, 可预防心绞痛发作达30~40 min。延迟见效或完全无效时提示患者并非患冠心病或患严重的冠心病, 也可能所含的药物已失效或未溶解, 如属后者可嘱患者轻轻嚼碎之继续含化。第1次用药时, 患者宜平卧片刻, 必要时吸氧。本药主要作用机制为松弛血管平滑肌, 以静脉系统的扩张作用为突出, 减少心脏的血液回流, 以降低其前负荷和心室腔径, 由此室壁张力下降和后负荷降低。对小动脉包括冠脉亦有轻微的扩张作用。亚硝酸异戊酯为极易气化的液体, 用时以手帕包裹敲碎, 立即盖于鼻部吸入。作用快而短, 10~15 s内开始起效, 几分钟即消失。本药作用与硝酸甘油相同, 其降低血压的作用更明显, 宜慎用。本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颜面潮红和低血压。后者很少是严重的, 但遇下列情况可有潜在的危险:老年患者;胸痛是由于心肌梗死而非心绞痛所致、因为泵衰竭、动脉压已经下降、出现迷走反射或低血容量、在大剂量硝酸甘油后, 动脉血的氧分压可下降。不管使用硝酸酯类的途径和使用什么制剂, 应该使用最低剂量、有效的硝酸酯, 因为大剂量可发生耐药性, 而且患者对硝酸酯还有依赖性, 长期应用大剂量硝酸酯后不应突然停药, 否则将引起突然停药综合征。
摘要:目的 探讨抗心绞痛药在心绞痛发作时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69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时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药物治疗, 完全缓解64例, 完全缓解率为92.7%;病情明显好转5例。结论 通过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减低心肌耗氧量, 增加心肌供血, 防止血小板凝集, 促使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关键词:抗心绞痛药,心绞痛发作,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旭.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4, 7 (4) :267.
心绞痛发作后…… 篇4
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原地休息!这很重要,也很容易做到。千万不要再做不必要的走动,也要尽量少说话。
如果在家中发生心绞痛,要原地坐在椅子上或平躺在床上。如果在户外活动时发作,要原地坐在台阶上、路边或其他安全的地方。如果是在车上,要请他人让座,坐在或平躺在座位上。
家人或周围人发现患者后也不要慌乱。尽量不要搬动患者,更不要背、扶患者去医院。不要过多地问患者“怎么了?”“怎么样了?”等问题,尽量少让患者说话,保证患者安静休息。在室内、车内要适当开窗通风,冬季时要注意给患者保暖。可以摸一下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是否“有脉”、脉搏是否规律,并记录时间和脉率,以便准确地向医生介绍病情。
保持镇静心态
心绞痛发作突然,疼痛严重,很多人会有焦急、烦躁或恐惧感,担心自己“好不了”或“挺不过去了”,这是不必要的。越是这样想,疼痛就越不容易缓解。因此,保持镇静的心态非常重要。
心绞痛发作时,要坚定信念,排除杂念,相信自己能挺过去这一关。
缓慢做深呼吸
休息时要半张开嘴,缓慢做深呼吸。这样可快速增加体内氧气含量,加快疼痛缓解速度。如果家中备有氧气袋(瓶),也可吸氧。不要因为疼痛就憋着不敢喘气,也不要急促呼吸,这样不利于增加血中氧气含量。
快速含服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能够增加心脏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快速缓解疼痛。如果身边带着药,就将一片硝酸甘油放在舌头下面含服,也可以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或复方丹参滴丸。注意不要将药片咽下。如果身边没有带药也不要着急,只要安心休息,疼痛也会缓解。
注意:硝酸甘油每次只能含1片,如果疼痛不缓解,可每5分钟重复含1片,连续使用不能超过3片。
及时打急救电话
心绞痛是严重病症,一发作就要做好去医院救治的准备。患者要及时拨打或请旁边的人帮助拨打急救电话120,如在北京市还可拨打999。
尽量乘救护车到医院
患者应避免步行到医院:因为步行会增加心脏对氧的消耗,加重病情,也可能会失去抢救的最佳时间。
要尽量乘救护车到医院。救护车配有急救设备,无论是在发病现场还是到医院的途中,随时可以对患者进行监护和治疗,能直接把患者送到医院急诊科,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
病史长、了解自己心绞痛规律的患者,疼痛缓解后,至少平卧休息1小时,在确定病情平稳后可以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否则,就要到医院检查、治疗。
新发病、病情严重或疼痛持续时间长的心绞痛患者,一定要尽快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注意:如果患者持续胸痛,且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这可能就不是一般的心绞痛发作了,而是发生了心肌梗死。
到哪家医院就诊
要遵循就近原则,先到离患者最近、最容易到达的医院,在满足这一条件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二级以上医院。
北京市优先选择的医院是北京安贞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宣武医院、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及北京医院。
到医院后应注意什么?
心绞痛发作要求快速就医,患者到医院后要直接到急诊室就诊。到医院后要先看病,后挂号;先急救,后交费。
医院急诊室设有心电图、心电监护和急救设备,方便检查治疗。到医院后,患者尽量减少走动,避免步行到各科去检查。争取各种检查、治疗都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
有的患者到医院后心绞痛已经缓解,以为没事了,自己到处去检查、交费。其实,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即使心绞痛缓解,病情也可能还在发展。到医院后,患者尽量减少走动,避免步行到各科去检查。
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就没事了吗?
患者到医院后很可能疼痛已经缓解,这时查心电图就没有心绞痛时的心电图波形,医生可能会说“你的心电图是正常的”,这种情况经常遇到。因为心绞痛是心脏冠状动脉暂时供血障碍,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缓解,这时查心电图可能不会有异常发现。
心电图无异常绝不等于“没事”,只要有心绞痛发作,就表明冠心病已经存在,尤其是新出现的心绞痛,很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心肌梗死。
心电图无异常怎么办?
医生可能会建议你在医院观察治疗,此时应接受医生的建议,在医院密切观察并进行治疗。如果患者选择回家观察,应至少严密观察一天,并减少活动量。要按照医嘱,使用抗凝血及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家中应留人,患者病情一旦变化迅速就诊。
绝对不要这样做:
患者自己步行去医院,或随意搬动患者。
坐等疼痛消失,而不采取任何急救措施。
心绞痛发作后…… 篇5
关键词:家庭护理指导,冠心病,幸福感,心绞痛
冠心病的发病率高、致死率高, 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研究发现, 观察组的发病除了与一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有关外, 还与一些生活因素如:高脂饮食、情绪激动、不爱运动等有关[1]。冠心病进程缓慢, 患病后患者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因此,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家庭护理干预改善其不良生活方式, 有利于减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延缓疾病进展[2]。我院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对3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家庭护理指导, 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方式, 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纳入标准为:⑴均志愿参加研究;⑵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⑶文化程度小学以上, 交流能力正常。排除标准: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晚期恶性肿瘤等严重全身疾病患者;⑵脑出血、急性感染、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及脑血管意外等患者;⑶其他原因所导致的心力衰竭;⑷糖尿病、心房颤动心瓣膜病等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者。男性32例, 女性28例, 年龄41~77岁, 平均57.2±5.3岁。冠心病病程2~8年, 平均6.8±2.4年。心功能Ⅱ级12例, Ⅲ级30例, Ⅳ级18例。将该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30) 和对照组 (n=30) , 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采用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 对照组仅仅给予出院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家庭护理指导, 每周进行1次干预, 通过电话或者入户随访的方式进行3个月的干预。具体干预内容如下:
1.2.1 心理指导
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自身病情的影响, 通过收集患者及家属生理和社会方面的资料, 找出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辅导患者进行自我的心身调养, 规律作息, 保证休息时间, 保证一个较为平和的心态。针对性心理咨询, 进行正面心理疏导, 指导患者如何面对应激和自我心理的调节, 消除忧郁、悲观情绪, 增强康复信心。使家属更多关心、理解和支持患者。
1.2.2 认知指导
根据冠心病患者的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 选择适宜的健康教育方式, 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冠心病的致病因素、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常用药物、用药目的以及预防措施等, 加强冠心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 纠正错误的认知。告知患者饮食、运动、心理、用药、血压监测以及紧急情况下的救治措施, 并发放相关健康教育资料。
1.2.3 行为指导
⑴运动:鼓励科学地增加日常活动量。以轻体力有氧运动为主, 如:每日早操, 太极拳、步行锻炼等, 避免过分剧烈的和竞争性运动。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 帮助患者制定运动处方, 严格规定运动的量 (3~5次/周) 、强度 (最大心率的70%~80%) 、频度 (20~30次) [3]。⑵饮食:改善饮食结构控制能力和胆固醇的摄入, 戒烟、限酒或少量饮酒, 鼓励患者多进食含纤维素高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 如:芹菜、胡萝卜、黄瓜、洋葱、紫菜等[4], 少吃盐, 不吃肥肉, 少吃瘦肉, 主食粗细搭配食用。保持大便通畅, 多做腹部顺时针按摩, 防止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肌耗氧量, 诱发心绞痛。⑶用药:告知患者硝酸甘油或消心痛等急救药物外出应随身携带。强调规范遵医嘱服药、不滥用药的重要性。可帮助患者使用手机的定时闹钟功能提醒自己服药, 嘱患者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并动员家庭成员督促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3 观察指标
⑴主观幸福感: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 (MUNSH) 评价, 该量表共包括24个条目, 其中14个反应正性和负性体验, 10个反应正性和负性情感, 正性因子代表正性情感体验, 负性因子代表负性情感和体验, 分别为0~24分, 总分等于正性因子分减去负性因子分。总分的范围为-24~24分。⑵心绞痛发作:采用西雅图心绞痛生存质量测量量表 (SAQ) 来评价, 该量表共包括活动受限 (9个条目) 、心绞痛发作 (2个条目) 、心绞痛稳定 (1个条目) 、治疗满意度 (4个条目) 、主观感受 (3个条目) 5个方面, 共19个条目, 每个条目得分范围0~100分, 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的录入和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主观幸福感比较
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的正性因子评分、主观幸福感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负性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在心绞痛稳定、心绞痛发作以及主观感受等SAQ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的SAQ总分为79.52±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51±7.46 (t=6.82, P<0.05) 。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 导致血管狭窄、闭塞, 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的一些列临床症状,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冠心病的发病时内在、外在危险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效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能够减少30%的急性残疾、50%的早死和60%的慢性残疾。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理工作的重点已经逐渐从疾病的遵医嘱治疗转移到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上来。要控制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不仅需要医院的督促, 也需要家庭的督促。家庭访视是社区护理的主要服务形式之一, 近来有研究显示, 家庭护理对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5]。
本研究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家庭护理指导, 患者出院后由专职护士跟进管理、指导服务, 旨在使患者合理膳食、作息规律、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保持平衡。通过家庭护理指导让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护理和治疗中, 丰富了冠心病患者和家属的医学常识, 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积极参与到自我护理活动中, 提高了患者对突发事件 (心肌梗死、心绞痛) 的应对能力及预防能力, 改善了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 能更有效地及时避免和排除日常生活中影响患者的不良因素, 减少了心绞痛的发作, 改善了预后[6]。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心绞痛稳定、心绞痛发作以及主观感受等SAQ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家庭护理指导帮助患者建立了一个良性和谐的家庭环境, 使家属更关心、理解和支持患者, 通过安慰、支持、劝解、疏导, 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增强适应能力[7]。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主观幸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同时家庭护理指导改变了护理员的态度和工作模式, 增加了护患之间的沟通, 使其产生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情感, 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综上所述, 家庭护理指导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降低心绞痛发作, 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元清, 罗晓辉, 段玉, 等.健康教育对改变冠心病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效果观察[J].西南军医, 2009, 11 (5) :984-985.
[2]杨伯泉, 朱慧民, 王灵红, 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 2011, 10 (1) :54-47.
[3]董再玲.PDCA循环式居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主观幸福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 (1) :29-31.
[4]胡铭, 刘玉玲, 张艳侠.连续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27) :2362-2363.
[5]于秀芹, 程红.家庭护理干预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学, 2008, 14 (12) :1490-1492.
[6]黄丽荣, 苏丽.家庭医院双重督导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17) :2040-2041.
心绞痛发作后……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6月收治的50例尿石症肾绞痛急性发作患者, 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输尿管绞痛发作症状、体征, 均接受了腹部平片检查。男32例, 女18例, 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 (40.3±10.4) 岁;病程1h~3d, 平均病程 (1.4±1.2) d;结石面积0.5cm×0.4cm~1.3cm×1.1cm, 平均结石面积0.7cm×0.4cm;绞痛时间30min~3d, 平均绞痛时间 (1.6±0.8) d。其中有30例患者为左侧, 20例患者为右侧;25例患者为输尿管上段结石, 10例患者为输尿管中段结石, 9例患者为输尿管中上段结石, 6例患者为下段结石。有14例患者术前接受了解痉止痛治疗但无效, 36例患者未接受治疗。
1.2 治疗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 运用ESWL-Ⅵ型超声波X-线双向定位水囊式碎石机, 治疗前30min内给予患者常规肌肉注射50mg杜冷丁+0.5mg阿托品。让输尿管上段、中上段结石患者取仰卧位, 让输尿管中段及下段结石患者取俯卧位, 将冲击电压设置为5.0~9.5kV, 频率设置为1.0~1.5次/s, 冲击次数设置为400~1 850次。完成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后给予患者抗生素、解痉等治疗, 督促患者1周后复查, 必要的情况下重复冲击[2]。
2 结果
50例患者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后有41例患者的肾绞痛症状明显缓解或完全缓解, 其中11例 (22.0%) 患者疼痛完全缓解, 30例 (60.0%) 患者疼痛明显缓解, 达到了82%的疼痛缓解率。其余9例 (18.0%) 治疗后疼痛缓解不甚满意, 给予其肌肉注射杜冷丁, 并让其口服氯诺昔康等药物治疗后疼痛逐渐缓解。45例患者碎石成功, 其中34例患者一次碎石成功, 占总数的68%;8例患者第二次碎石成功, 占总数的16%;3例患者第三次碎石成功, 占总数的6%, 达到了90%的碎石成功率, 其余5例 (10.0%) 患者碎石失败转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后均没有发生严重的上尿路感染和血尿, 也没有形成肾周血肿和石街。
3 讨论
泌尿系结石是最早进行外科治疗的疾病之一, 1980年, Chaussy首次向世人介绍了体外冲击波碎石,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 其适应证也逐渐扩大, 目前几乎所有的泌尿系结石都可以用该方法治疗。临床医师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 已经对其适应证的范围进行了良好的掌握。肾绞痛的一个最主要的发病原因就是肾输尿管结石, 其次是出血、肾盂肾炎等。一般情况下, 患者一旦发生肾绞痛, 常常难以忍受剧烈的疼痛。体外冲击波碎石应该成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首选。一些医学学者认为, 结石的面积和疼痛剧烈程度可能成反比例关系, 常常提示结石在移动, 因此药物排石具有较大的成功机率, 临床应该首先给予患者解痉治疗, 待症状缓解后再依据患者的实际结石大小及部位给予其有针对性的治疗。如果患者具有较小的结石, 可以让其口服药物促进排石。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 由于肾绞痛患者具有极为强烈的止痛诉求, 且药物常具有较短的止痛维持作用时间, 因此药物治疗常常无法达到令患者满意的效果, 给予其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3]。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能够粉碎结石表面或内部, 使结石压迫和刺激输尿管壁的力度减轻, 促使尿液顺利通过, 从而减轻输尿管梗阻, 对平滑肌痉挛进行有效的缓解, 最终达到有效的止痛目的[4]。本文结果表明, 尿石症患者肾绞痛急性发作时体外冲击波碎石止痛的疗效良好,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杜新加, 陈峰.消石镇痛液配合体外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11, 23 (4) :25.
[2]张秋, 周湘桂, 张文庆, 等.急诊与择期体外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比较[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8) :855-857.
[3]王国增, 石泉, 李健, 等.急诊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并急性肾绞痛的疗效比较[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09, 3 (4) :4-5.
60例卒中后癫痫发作分析报告 篇7
60例卒癫痫男性35例, 女性25例, 年龄60~84岁, 我们回顾性总结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脑电图检查结果、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
2结果
病因明确者59例, 其中脑血管病40例 (脑梗死25例, 脑出血13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脑血管畸形1例) , 其年龄均≥60岁, 脑肿瘤5例 (3例年龄>60岁) , 脑萎缩1例 (84岁) , 脑外科手术后3例 (2例年龄>60岁) , 脑外伤3例, 一氧化碳中毒2例, 尿毒症2例 (1例年龄>60岁) , 颅内感染2例, 原因不明者1例。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0例, 单纯部分性发作40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8例, 部分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1例, 持续状态1例。发病初期意识障碍10例次, 头痛、呕吐20例次, 出现神经系统局灶性定位体征者42例次, 脑膜刺激征 (+) 5例次。伴高血压25例次, 心房纤颤9例次, 糖尿病10例次, 冠心病18例次, 肺疾患5例次, 影像学检查异常51例, 病灶位于皮层或波及皮层52例, 深部2例。其中40例发作期间行脑电图检查, 异常者32例, 其中广泛异常5例, 局限性异常27例, 异常脑电图主要表现为慢波增多, 22例出现癫痫样波。对早期发作患者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配合静脉注射地西泮和肌肉注射鲁米那, 晚期发作至恢复期仍反复发作者予以正规抗癫痫治疗。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 年龄≥60岁的老年人癫痫发作病因明确者占绝大多数, 以脑血管病、脑肿瘤及脑变性病为主, 一些伴随疾病使其惊劂阈值下降, 也是癫痫发作的原因之一。病因不明者较以往文献报道比例低, 可能与近年来影像学发展有关。老年人癫痫患者体检时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明显, 且发作类型以部分发作伴或不伴全身发作多见, 这与其病因及病变部位多位于皮层或波及皮层有关, 发作期间脑电图异常率较高, 但多以慢波增多为主, 而癫痫样波出现率并不高, 提示老年人癫痫发作不仅要注意癫痫样波, 更要注意慢波, 并需积极寻找病因。
卒中后癫痫发作分为早发性癫痫 (一般定义为卒中后2周内发作) 和迟发性癫痫 (卒中2周后发病) , 早发性癫痫多数于起病后3周内发作, 迟发性癫痫多见于卒中后6个月, 卒中癫痫发作可发生于卒中任何时期, 部分患者表现为自发或主要症状, 卒中发病时即出现痫性发作的患者, 再次复发的风险增高,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约占6%。Sun等认为, PSE有2个高峰, 第1个高峰在发病24 h内, 第2个高峰在6~12个月, >3%的PSE发生在卒中后1年内, 2%出现在卒中2年以后。
皮质部位是PSE最明确的危险因素之一。Feleppa[2]等认为, PSE高发率与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 尤其是靠近额叶、颞叶的广泛皮质梗死有关, 多个脑叶受累的患者PSE的发生率较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病变范围较大者易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压迫邻近组织、使之移位, 引起脑组织循环障碍, 继而累及皮质, 导致痫性发作。卒中部位与癫痫发生密切相关, 脑叶卒中最易导致癫痫发作。脑梗死直径≥2 cm的患者PSE发生率高于脑梗死病灶直径<2 cm的患者 (P<0.01) 。 Lossins等对脑梗死后痫性发作的研究提示, 卒中严重程度是发生PSE的预测因素。谭家香[3]等报道, 脑出血量大于40 ml的患者PSE发生率为22.3%, 明显高于脑出血量小于40 ml的患者, 后者PSE发生率仅为3.1%。虽脑小脑对痫性发作有抑制作用, 但在观察病例中仍有1例小脑出血后出现癫痫发作。脑干病变极少出现癫痫, 但观察病例中也有1例脑桥出血患者表现为强直-阵挛性发作, 推测可能因为病变间接刺激大脑半球, 继发脑干网状系统缺血缺氧引发痫性放电。
常见的PSE为部分性发作, 全面性发作或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 失神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较少见。其中, 出血性卒中患者全面性发作较多见, 缺血性卒中患者以局限性发作为主, 王学峰[4]等认为, PSE以部分性发作为主, 多为单纯性部分性发作。近50%的部分性发作患者继发全面性发作, 而仅仅表现为全面性发作者约占19%。癫痫发作类型与脑组织直接受损部位有关, 如复杂部分性发作主要见于颞叶病变, 单纯部分性发作主要见于颞叶和顶叶病变。皮质损害多表现为全面性发作, 而皮质下损害表现为部分性发作。单纯运动性发作和单纯运动性发作继发强直-阵挛性发作患者局部抽搐的肢体均位于瘫痪侧, 与临床病灶定位诊断一致, 提示抽搐部位有助于病灶定位诊断。
4结论
老年人癫痫发作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癫痫发作常为一些疾病的首发症状, 需注意基础疾病的诊治;②病因多明确, 脑卒中占首位、脑肿瘤及脑变性病次之;③临床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伴或不伴全身性发作为主;④当伴随其他疾病时其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增加;⑥多伴有神经系统异常体征;⑥影像学检查阳性率高, 病变部位多位于皮层或波及皮层;⑦脑电图检查发作间期异常率高, 但主要以慢波增多为主;⑧对急性期出现的癫痫发作, 经对症和针对基础病的治疗后, 常可不再发作。对反复发作的及疾病恢复期出现的需系统抗癫痫治疗。
Ryvlin等认为, 老年患者推荐使用新型AED、拉莫三嗪较卡马西平更易耐受, 且能延长发作间歇期, 加巴喷丁是治疗迟发性癫痫发作安全、有效、耐受性好、并可单独使用的药物。
癫痫发作对卒中的预后影响尚未明确, 有些研究认为癫痫发作意味着更高的病死率和更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而有的研究认为癫痫发作是缺血半暗带增大的一种临床表现。更多的资料支持前一种结果。
参考文献
[1]Silverman IE, Restrepo L, Mathews Gc.Poststroke seizures.Arch Neurol, 2002, 59:195-201.
[2]Feleppa M, Pi Iorio W, Saracino DM.Early Postsroke seizures.Clin Exp H ypertens, 2006, 28:265-270.
[3]谭家香, 李丽萍, 李玲.脑卒中后癫痫186例临床特点:广东医学, 2002, 23:934-936.
心绞痛发作后……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2-2013年收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70例, 按照患者复发次数分为反复发作组 (观察组38例) 和稳定组 (对照组32例) 。
入选标准:按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寄生虫病学分会、传染病学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办法》, 观察为确诊复发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对照组为初发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排除乙型肝炎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原发性肝癌患者。
方法:在患者知情同意后,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 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生活习惯、现病史、用药史、社会心理因素、家族史等情况进行调查, 具体项目:年龄、性别、家族史、精神刺激、肝损药物、过度劳累、饮酒、甜食摄入、手术创伤、HBV-DNA定量、油脂摄入、病程。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以95%为可信区间, 计算结果显示P<0.05时, 表示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诊断准确率为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方法为χ2检验。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 影响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复发的因素有家族史、精神刺激、肝损药物、过度劳累、饮酒、甜食摄入、手术创伤、HBV-DNA定量高等,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见表1。
讨论
肝硬化是一种弥漫性、进行性肝损伤疾病, 肝细胞广泛结节性增生、纤维化、变性、假小叶形成, 是肝硬化的典型病理改变, 可以将其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失代偿期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等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乙型肝炎感染时间越长[3], 其发展为肝硬化的概率越高。临床实践证明, 我国近年来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很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曾有调查显示, 乙型肝炎5年生存率70%左右, 其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性感染、肝性脑病等[4]。这是因为肝硬化等肝功能严重损害患者, 肝脏蛋白合成明显减少, 机体免疫力下降, 容易并发感染, 可引起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有资料报道, 乙型肝炎反复发作几率越大, 对患者预后及生存产生影响越明显, 本文对肝硬化稳定发作和反复发作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发现,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影响因素多样。 (1) 精神刺激、精神紧张也是导致患者容易复发的刺激因素, 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能兴奋交感神经-肝肾上腺髓质系统[5], 降低肝脏血流量, 加重肝脏血液循环障碍, 导致肝硬化反复、持续发作。因此肝硬化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态度, 调整自身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 (2) 饮酒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有相关性, 饮酒频率与酒精度数升高, 使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危险性增加, 酒精能增加患者对HBV、HCV病毒的易感性[7], 促使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3) 饮食习惯中, 主食、水果、蛋类、蔬菜和饮水习惯与慢性肝硬化反复发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甜食摄入有相关性, 这是因为患者摄入甜食以后, 肝脏合成糖原增加[8], 加重肝脏负担。指导患者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少食多餐, 减少对肝脏造成负担的食品摄入[9]。 (4) HBV定量高也是影响患者复发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显示HBV复制水平较高的慢性炎症不低对抗病毒药物反映, 肝组织炎性反应更为明显[10]。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 肝细胞内可以查到HBV, 提示病毒感染也参与肝硬化患者的复发[11], 将肝功能指标升高作为判断疾病活动性是不够的, 应同时将病毒复制作为判断肝病活动性的主要依据。 (5) 病程也是影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 随着病程延长, 肝硬化患者总体生存质量下降, 影响患者的社交能力、生命能力及躯体功能, 随着病程延长, 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出现下降, 并发症不断增多。 (6) 油脂摄入患者肝脏负担, 也是影响患者复发的重要因素, 体力劳动, 患者身体不能得到及时休息, 加重肝脏的负担, 应鼓励患者适当劳动, 减少体力消耗, 减轻肝脏负担。肝脏手术史直接对肝脏造成损伤, 肝功能受到影响, 也引起患者出现反复复发。 (7) 肝硬化失代偿期, 大量应用利尿剂和放腹水, 会引起患者出现循环血量减少, 引起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氨透过血脑屏障引起患者肝性脑病性昏迷, 预后较差, 因此为避免患者反复发作所引起的并发症, 要对患者进行预防干预。
对于高复发危险组和稳定组患者, 我们都需要进行预防干预, 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反复复制, 炎性反应反复作用, 最终导致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演变为失代偿肝硬化, 最终进展为肝癌, 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使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复发率下降, 干扰素治疗后10%~15%的患者HBs Ag清除, 特别是长效干扰素的应用, 半衰期延长[12], 在体内发挥抗病毒作用持久, 提高了治疗效果。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患者经过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等核酸类似物治疗后, 肝组织学改善, 病毒水平降低, 转氨酶恢复正常, 普遍认为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和干扰素是抑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反复发作的有效方法。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全面的HBV感染标志物检测, 指导抗病毒治疗, HBV含量变化受患者机体免疫力、病毒逃避宿主、重叠感染、饮食、精神因素多种因素影响。
肾绞痛发作时自我止痛 篇9
夏季天气炎热,酷暑难熬。如果一个人原本喝水就少,又患有肾脏或输尿管结石,就容易突然发生肾绞痛。有些简单方法可临时止痛,读者不妨一试:
①肾绞痛一侧腰部热敷,用热水毛巾或热水袋都可以,水温可略烫些,但不要引起皮肤的烫伤。热敷的作用可有助于解除肾盂与输尿管的痉挛性收缩,以减轻肾绞痛的程度。②穴位按压止痛,通常取肾俞与三阴交。肾俞穴在脊柱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两横指处;三阴交穴在踝关节内侧上方四横指处。③喝上几口热茶,让消化道受到热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也会缓解肾盂、输尿管的痉挛性收缩。④吃上1-2片镇静剂,如地西泮、氯氮蕈等,既有镇静止痛作用,而且也能降低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或临时口服2片普鲁本辛片,具有良好的解痉止痛作用。⑤使用消炎痛栓剂,这是一种含有消炎痛成分的能塞入肛门止痛的药物,及时向肛门里塞入2-3颗,15-40分钟内肾绞痛会明显缓解停止,而且止痛效果可持续好几个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得了肾脏或输尿管结石,如果结石的直径小于1厘米者,一般是采取非手术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或排石时,难免会有肾绞痛发作,对于这样的病人,如果能熟练掌握上述这些自我止痛方法,并常备一些对付肾绞痛的药物,做到有备无患,那就更好。
心绞痛发作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住院急性卒中患者2982例, 男1858例, 女1124例, 年龄27~86岁, 平均 (63.16±10.23) 岁, 40岁以下患者4例。其中脑出血者1038例, 脑血栓形成者1178例, 脑梗死者58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者186例, 所有患者病前均无癫痫病史。继发癫痫186例, 原发病为脑出血者44例, 脑血栓形成者122例, 脑梗死者12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者8例, 男116例, 女70例。
1.2 诊断标准
(1) 脑卒中诊断标准:本组诊断均符合第四界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 (CVD) 的诊断标准, 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 (2) 卒中后癫痫的诊断标准及分类标准:首次脑卒中后即刻或住院期间及出院随访期内出现超过 (包括) 2次癫痫发作, 且除外其他任何原因所致的痫性发作均可诊断。按癫痫发生时间与相关卒中发生的时间关系分为:卒中后早期发生 (脑卒中后2周内发生癫痫) 、迟发性癫痫 (脑卒中2周后发生癫痫) 。癫痫发作类型按198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 (ILAE) 分类法分类。
1.3 研究方法
由专人对脑卒中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逐一进行复习、分析, 并对卒中后癫痫患者进行6~48个月的门诊随访。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视为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数据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卒中后癫痫发生率
住院卒中患者中癫痫发生率6.24% (186/2582) , 各类脑卒中继发癫痫发生率分别为:脑出血4.23% (44/1038) , 脑血栓形成10.36% (122/1178) , 脑梗死2.07% (12/580) , 蛛网膜下腔出血4.30% (8/186) 。
2.2 癫痫发生时间与卒中类型
按癫痫发生时间与相关卒中发生的时间关系分为卒中后早期发作、迟发性癫痫。本组186例中早期癫痫106例, 其中76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就诊, 另有16例发生于卒中后48h内, 其余14例发生于卒中后3d~2周。其中脑出血者50% (22/44) , 脑血栓形成者60.66% (74/122) , 脑梗死者33.33% (4/12) 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者75% (6/8) 例。迟发性癫痫80例, 分别发生于脑卒中后18d-10年不等, 未见明显高发时段, 其中脑出血50% (22/44) , 脑血栓形成39.34% (48/122) , 脑梗死66.67% (8/12) , 蛛网膜下腔出血25.00% (2/8) 。癫痫发生时间与卒中类型无明显关系 (表1) 。
2.3 癫痫发作类型
本组癫痫有四种发作类型: (1) 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50例, 其中脑出血8例, 脑血栓形成38例, 脑梗死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 (2) 单纯部分性发作52例, 其中脑出血10例。脑血栓形成40例, 脑梗死2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0例。 (3) 复杂部分性发作54例, 其中脑出血10例, 脑血栓形成38例, 脑梗死2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 (4) 部分性发作泛化全身性发作30例, 其中脑出血16例, 脑血栓形成6例, 脑梗死8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0例。其中癫痫持续状态6例。发作类型与卒中类型无明显相关, 各发作类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 (表2) 。
2.4 脑卒中病灶部位
经头颅CT或MRI证实, 脑出血、脑血栓形成及脑梗死患者, 病灶位于小脑、脑干及丘脑无一例继发癫痫发作:病灶位于大脑半球脑叶皮质者癫痫发生率16.59% (140/844) , 其中大脑半球多叶皮质受累7.58% (64/844) , 顶叶3.79% (38/844) 、颞叶2.13% (18/844) 、额叶1.67% (14/844) 、枕叶0.66% (6/844) ;病灶位于皮质下4.39% (40/912) 。提示卒中后癫痫的发生与卒中病灶部位明显相关, 皮质病灶者明显多于皮质下病灶 (P<0.05) (表3) 。
2.5 脑电图表现
注:χ2检验, P<0.05
早发癫痫106例, 迟发癫痫80例, 84例于脑卒中急性期行发作间期常规EEG检查, 发现弥漫性慢波活动增多42.86% (36/84) 例, 局灶性慢波活动54.76% (46/84) 例, 正常2.38% (2/84) 。其中30例见棘波、尖波、尖慢波或阵发慢波活动。EEG局限异常在早期发作者中46.67% (28/60) , 晚发癫痫者中75.00% (18/24) 。而916例卒中无继发癫痫的常规脑电图发现正常65.50% (600/916) , 弥漫慢波活动增多30.79% (282/916) , 局灶性慢波活动3.71% (34/916) , 仅2例见不典型癫痫样波。发现继发癫痫组局灶慢波或癫痫样波的检出较无癫痫组明显增多 (P<0.05) 。
2.6 治疗与转归
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 早发癫痫或癫痫持续状态时, 给予安定静脉注射, 鲁米那肌肉注射, 而后部分患者给予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或苯妥英钠口服, 106例早发癫痫18例未予口服药, 未见复发;其余80例服药1~2个月, 逐渐停药, 未见复发;有4例停药后复发, 4例癫痫持续状态死亡。80例晚发癫痫药物坚持治疗, 治愈34例, 控制44例, 死亡2例。
3 讨论
卒中后癫痫临床并不少见, 自1864年Hghlings Gackson首先报道以来, 类似报道逐渐增多, 发病率4.4%~26.4%不等。尤其在老年人, 卒中是癫痫发病最常见的原因。龙官保等[1,2]报道继发癫痫发生率脑出血为11%, 脑梗死为15.2%, 蛛网膜下腔出血26.3%。本组报道与以往报道的癫痫发生率以脑梗死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多不相符, 出现差别的可能因素有: (1) 观察的病例数和各型脑卒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2) 病例随访时间不同, 有漏访病例; (3) 某些特殊类型的癫痫的漏诊, 伴意识障碍, 语言障碍的某些类型癫痫的漏诊; (4) 部分脑梗死误诊为脑血栓。本组1491例中的死亡及部分患者未能得到随访, 故实际发生率可能要高些。由此可见对脑卒中后癫痫的诊断因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条件许可应给予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 减少漏诊, 及时治疗。急性卒中后癫痫大多认为早发与晚发有不同的病理改变, 早期发作可能由于: (1) 脑梗死早期, 脑组织缺血、缺氧, 钠泵衰竭, 神经元细胞膜稳定性改变, 过度去极化导致异常放电, 发生癫痫; (2) 出血性脑中风引起弥漫性脑血管痉挛, 而致神经元缺血、缺氧, 血液分解成分刺激, 造成痫样放电; (3) 卒中早期脑水肿, 代谢紊乱, 神经细胞正常生理活动受影响。晚发癫痫的发生机制可能是神经细胞变性, 病灶周围胶质增生以及血红蛋白、铁、铁蛋白、自由基等构成癫痫灶, 而卒中囊、疤痕形成的机械刺激及神经递质代谢紊乱, 供血减少是出血性卒中后晚发癫痫的可能机制。蛛网膜下腔出血晚发癫痫可能与局部血肿机化、压迫, 破裂的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等刺激有关。
Pochlmann[3,4]等认为动脉闭塞较慢的颈内动脉系阻塞是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Bergerls等[5,6]认为癫痫发作类型并不与病灶涉及的脑叶有关, 而是因病灶常侵及多个脑叶, 波及大脑皮层者较仅波及脑深部区域者发作类型多, 本组资料亦显示卒中后癫痫多叶皮质受累者最多, 其次为顶叶受累, 枕叶病灶最少, 可见卒中后癫痫的发生与皮质损害和1个脑叶以上大面积损害密切相关, 与Lancman[7,8], Giroud[9,10]的结论相符。
有临床资料显示脑电图背景异常是脑卒中后癫痫的主要危险因素[11,12], 本组早期发作与迟发癫痫的卒中急性期EEG异常率无明显差别, 但我们发现局灶慢波或癫痫样波的检出继发癫痫组较无癫痫组明显增多, 本研究提示脑卒中急性期EEG检测不仅能对早发癫痫进行诊断, 更能对迟发性癫痫作出早期提示, 临床医生应重视对脑卒中患者的脑电图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