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中医药疗法

2024-06-24

心绞痛/中医药疗法(共9篇)

心绞痛/中医药疗法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药膳疗法联合中医经络推按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0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经络推按组、药膳组、经络推按+药膳组, 每组10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 其他三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经络推按、药膳、经络推按+药膳治疗。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SF-36) 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 (ASQ) 评价病人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4组SF-36和SAQ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络推按+药膳组治疗后SF-36和SAQ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医经络推按联合药膳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经络推按,药膳,生活质量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严重威胁着病人的健康。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增多[1]。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呈增长趋势。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防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2011年5月—2013年2月对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给予中医经络推按联合药膳治疗,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400例, 其中男232例, 女168例;年龄40岁~75岁;合并高血压76例, 糖尿病39例, 心房纤颤19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在病人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经络推按组、药膳组、经络推按+药膳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0例, 女40例, 年龄41岁~75岁;合并高血压19例, 糖尿病10例, 心房纤颤4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经络推按组男53例, 女47例;年龄41岁~74岁;合并高血压21例, 糖尿病9例, 心房纤颤6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药膳组男57例, 女43例;年龄40岁~75岁;合并高血压17例, 糖尿病10例, 心房纤颤5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经络推按+药膳组男62例, 女38例;年龄41岁~75岁;合并高血压19例, 糖尿病10例, 心房纤颤4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4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及合并症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

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及中医诊断标准 (胸痹)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标准制定。确诊的病例纳入研究范围。

1.3治疗方法

4组均给予常规西医一般基础治疗及常规护理。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 (鲁南制药股份公司生产) 40mg, 每日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 (拜耳公司生产) 100mg/d;阿托伐他汀钙片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mg, 晚口服;统一发给硝酸甘油片以备在心绞痛发作时含化。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 保持病室整洁、安静, 适当通风, 避免剧烈活动。密切观察病情,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饮食少食多餐, 有节制。保持大便通畅。

1.3.2 经络推按组

根据证型指导经络操及重点穴位按摩:均按摩手厥阴心包经。心气虚为主者:加按手厥阴心包经;脾气虚为主者:加按足太阴脾经;肾气虚为主者:加按足少阴肾经;血瘀为主者:加按足阳明胃经。操作手法:搓热双手, 运气于手, 心、脾、肾气虚顺着经络走向做单方向推按、多方向揉搓3遍~5遍, 并顺经自上而下轻轻拍打3遍~5遍/延伸拍打3遍~5遍, 对侧经络同法操作。血瘀为主者逆着经络走向推按、多方向揉搓3遍~5遍, 并顺经自下而上拍打3遍~5遍/延伸拍打3遍~5遍, 对侧经络同法操作。

1.3.3 药膳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不同证型分别给予不同的膳食指导:辨证施膳方, 在煲汤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加入以下中药:心气虚为主者, 加人参、酸枣仁;脾气虚为主者, 加淮山、党参、白术、黄芪;肾气虚为主者, 加熟地、制首乌、杜仲;血瘀为主者, 加川芎、当归、田七。所有中药均15g, 加入瘦肉煲汤, 取汤量约200mL, 每日午餐、晚餐前服用。

1.3.4经络推按+药膳组

经络推按同经络推按组, 药膳同药膳组。2组均2周为1个疗程, 观察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4组病人在实施护理指导前后均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SF-36) 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 (SAQ) 评价病人的生活质量。总分为100分, 评分越高病人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所测各参数值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用单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 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小结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等范畴。本病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是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气机淤滞, 心脉痹阻不畅。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护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医经络推按通过循经推按、多方向揉搓、延伸拍打、循经手法拍打激发经气, 加强循经传感, 加强腧穴的远治作用, 手法拍打能有效激活经多经穴ATP复合酶, 产生足够经穴能量, 打通组织细胞间通道, 加快经穴能量沿经络传导速度, 增加ATP传导数量, 促进受损神经快速复愈[3]。重点穴位按压达到疏通心脉、畅达气血的目的[4,5,6]。中医膳食疗法是具有养生、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 通过饮食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气血津液、脏腑功能发挥作用, 是临床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的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表明, 中医药保健养生在辨证护理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面有着明显优势[7,8]。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通过SF-36及SAQ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治疗前4组SF-36评价及SAQ评价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4组SF-36及SAQ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络推按+药膳组治疗后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中医经络推按配合膳食疗法可以显著提高病人生活质量[9,10,11,12]。

总之, 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和护理冠心病心绞痛, 针对病人的不同证型, 采用不同的膳食疗法及经络操, 显著提高了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生活质量, 为更深层次的临床护理研究及社区推广传统中医提供依据。

心绞痛中医治疗体会 篇2

关键词 心绞痛;中医;辩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9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17-02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特点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常发生,每次发作持续3~5分钟,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1]?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40岁以上?2012年2月-12月,我院收治的心绞痛患者22例,22例患者临床采用中医疗法治疗,总结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2月-12月,我院收治的心绞痛患者22例,患者临床采用中医疗法治疗,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2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29岁,年龄最大者55岁,患者平均年龄45岁,患者临床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或伴有其他症状?

1.2方法:辨证治疗:(1)心气虚损证:[主证]隐痛阵作,气短乏力,神疲自汗,面色少华,纳差脘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代?促?[治法]补益心气? [处方]归脾汤?白术10 g,黄芪15 g,人参6 g,当归10 g,酸枣仁(炒)12g,木香6 g,茯神10 g,远志6 g,龙眼肉10 g,甘草(炙)6 g,生姜5 g,大枣10g?可加丹参?葛根?九香虫等?(2)心阴不足证:[主证]隐痛忧思,五心烦热,口干梦多,眩晕耳鸣,惊惕潮热,舌质红,苔净或少苔或苔薄黄,脉细数或代?促?[治法]滋养心阴?[处方]天王补心丹加减?白参10 g,丹参10 g,玄参10 g,酸枣仁10 g,柏子仁?10 g,当归身10 g,生地黄12 g,茯苓10 g,远志(炙)5 g,五味子5 g,桔梗6 g,原方为制成蜜丸,有朱砂 为衣,宜去[2]?可加 合欢花?郁金等?(3)心阳 不振证:[主证]闷痛时作,形寒心惕,面白 肢凉,精神倦怠,汗多肿 胀,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 或沉迟或结?代,甚则 脉微欲绝?[治法]温 阳宣痹?[处方]栝蒌薤 白白酒汤?瓜蒌10 g,薤白10 g,白酒适量?可加 丹参?檀香?砂仁等?

1.3统计分析 利用spss20.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处理,临床所有采集数据均用u检验,数据资料均用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示,对比治疗前后结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2例患者经中医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3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药物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对比评估,评估分值满分50分,评估计划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分析,中医辨证论治疗寒凝气滞证前患者胁胀急躁评估分为35.75-3.75,中医辨证论治疗寒凝气滞证后患者胁胀急躁评估分为22.75-2.75,中医辨证论治疗寒凝气滞证后患者胁胀急躁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中医辨证论治疗心阴不足证前患者眩晕耳鸣评估分为36.85-4.55,中医辨证论治疗心阴不足证后患者眩晕耳鸣评估分为26.85-2.55,中医辨证论治疗心阴不足证后患者眩晕耳鸣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冠心病心绞痛 ”古代无此病名,可将其归属于传统中医“ 胸痹 ”?“ 心痛 ”的范畴?关于胸痹 ?心痛,古今论述颇多,“ 心痛 ”一词最早出现在《 山海经 》,以后马王堆医书及《 黄帝内经 》多有论述?以胸痛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西医疾病很多,除了冠心病外,还包括肺系疾病?胸膜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中医相应的疾病还有“ 虫 ?注 ?冷 ?热 ?食 ?饮 ?风 ?悸 ?气 ?血 ”等九种心痛?冠心病有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古代文献中皆有相似的描述,如《 诸病源侯论 》云“ 久心痛者,是心之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疾不死,发作有时 ”,此记载与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描述相似?在《灵枢》记载了厥心痛,描述为“ 痛如锥刺心,去真心痛一间耳,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亦主旦发夕死 ”?似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相类?传统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宋朝《太平圣惠方》广泛应用芳香温通和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胸痛;明代王肯堂提出“ 治诸般心痛,以开郁行气为主,此其要法也 ”,主张行气开郁治疗心痛;张景岳提出“ 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 ”,主张补肾治疗心痛;喻嘉言倡导“ 大气论 ”,反对用木香?三棱等行气破气之品,认为胸痹当以温复胸中大气为主;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倡用虫类搜剔?辛香入络通血;王清任创血府逐瘀汤治疗“忽然胸痛”,其描述与冠心病心绞痛相近;清代林佩琴 擅用辛滑温通法治疗胸痹,意使其“ 旋转上焦清阳,疏利膈间痰气,不与胸痞结胸等症混合,则得之矣 ”?对于冠心病 心绞痛病机,张仲景 认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3]?至今对临床仍有 中药的指导意义?“阳 微”为胸阳不足,“阴 弦”指阴邪凝滞胸中?此处之阴邪,不能简单地认为 是阴寒之邪,还可包括痰饮 ?瘀血 ?寒凝,甚或火邪,但总 以郁滞为主?因此,冠心病 心绞痛的治疗或活血?或化痰 ?或涤饮 ?或温通 ?或宣清郁火,总以宣达为主,此即为通阳?仲景 虽认为阳微责其极虚,但在胸痹心痛篇中除人参汤外,大都用 通阳宣痹之法,尤以瓜蒌薤白类方为主,说明仲景认为“ 阴 弦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凝滞之邪得以宣散 则胸阳可复,邪去则正安?“ 阳微 阴弦 ”,可以看做是对冠心病心绞痛病因病机的概括?通过本组22例患者的病例研究显示,22例患者经中医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3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药物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对比评估,中医辨证论治疗寒凝气滞证后患者胁胀急躁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中医辨证论治疗心阴不足证后患者眩晕耳鸣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说明中医通过痰浊闭塞证?心血瘀阻证?心阴不足证?心阳不振证?寒凝气滞证等方面的病症临床综合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各种症状引起的病症,效果显著,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莫丽.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体会. 中医临床研究. 2014,14: 115-116.

[2] 徐辉.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观察 . 中外健康文摘 .2014,09: 270-271.

心绞痛/中医药疗法 篇3

关键词:老年人,心绞痛,中西医结合,运动疗法

心绞痛主要是患者因冠状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引发动脉供血不足,多发于中老年患者,若治疗不当,患者很容易患上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病情比较危重[1]。目前,临床治疗老年心绞痛多以药物治疗为主,我院在老年心绞痛治疗中采用中西医联合运动疗法的方式,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63岁~79岁。所有患者在住院后接受心电图、超声检查等,均符合心绞痛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64岁~79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为63岁~78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2组患者均服用中西医药物,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

1.2.1药物治疗2组患者均服用拜阿司匹林、倍他乐克、消心痛等西药,另外联合服用中药汤剂血府逐瘀汤,药方为赤芍2 g,川芎、炙甘草、柴胡、牛膝、枳壳各6 g,当归10 g,桃仁、生地各15 g,红花12 g,桔梗16 g。将以上药物以水煎服,患者每日服用1剂,服药疗程为2周。

1.2.2运动疗法观察组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接受运动疗法,具体如下:Ⅰ级心绞痛患者可适当进行行走锻炼,护理人员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指导患者进行快走,也可以指导患者进行上下楼梯的运动训练;Ⅱ级心绞痛患者可以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在病房内散步,每天散步1~2次,每次不超过半小时;Ⅲ级心绞痛患者应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在病床周围做简单的肢体运动,每天2次为宜,每次半小时以下;对于Ⅳ级心绞痛患者,护理人员可指导其练习洗脸等日常基本活动。

1.3观察指标无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治疗前相比减少小于50%,心电图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有效:患者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显效:患者心绞痛症状消除,心电图与治疗前相比变化极为明显,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无效例数为7例,有效例数为10例,显效例数为8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无效例数仅为1例,有效例数为13例,显效例数为11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远高于对照组的72%,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57,P<0.05)。

3讨论

心绞痛目前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患者在患上心绞痛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心绞痛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威胁[2]。

在临床治疗老年患者心绞痛中,西药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但是患者在服药后容易出现复发情况。中医认为心绞痛属于“胸痹”范畴,发病机制与气虚血瘀有关,若是患者过于疲惫、乏累,心气就会受到严重损伤,进而导致心气缺乏。由于心绞痛的发病部位在心,因此,中医药物治疗心绞痛主要以活血、化瘀、通路、补气为主。运动疗法在心绞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已有一段历史,其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血液循环状况正常。

我院在老年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西医联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主要让患者服用倍他乐克、消心痛、拜阿司匹林等西药,同时结合服用血府逐瘀汤。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服药基础之上结合运动疗法接受治疗,最终治疗无效例数仅为1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此外,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药物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因此,中西医结合药物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老年心绞痛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

中西医结合药物联合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提高老年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保证患者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谷同波.左旋卡尼汀联合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3):1652-1653.

中医音乐康复疗法 篇4

【关键词】 音乐康复疗法;心身康复;中和之道

【中图分类号】R247.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5-0025-02

音乐康复疗法是指运用音乐以及相关手段针对康复功能障碍者进行心身调节,促进功能恢复,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生存质量的一种疗法,是心身康复的具体体现[1]。心身康复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根据人体心身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特点及其规律,指导临床功能康复,促进功能恢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它以心身一元的整体观为指导思想,重视自我心身调控,围绕人体内在生命力之核心,养护生命力,提升自我康复能力。

1 中医康复之核心理念——心身康复

中医以及中医康复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自我康复能力的提升来达到防治疾病和克服功能障碍的目的。中医康复的主要指导思想为心身一元论基础上的形气神整体观。

中医学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精神心理因素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中医整体观之“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宗旨与传统音乐调“和”之道本质相通。 古语云:“乐者天地之和也,和生万物,和者医之本,乐药同源也”。对人体心神的关注,贯穿整个中医的诊治以及调理康复过程。从诊断开始提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治疗中提出“凡治之法,必先本于神,养生康复中强调 “形神合一”,无不渗透着这种核心理念。《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经》对最佳健康状态的描述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这些论述,非常简洁地阐明了形、气、神三者的关系。养生保健,强调心身健康,心身和谐,就是强调人体自我生命力的提升和锻炼。通过对“神”的调节,保持心理的健康。

余瑾等[2]学者认为心身康复既是中医整体康复中的特色,也是未来整体康复的必经之路,符合世界康复医学的主流。中医是重视状态的医学,调整好状态,激活潜能能更好地促进功能的恢复。大量临床康复实践发现[2],心身状态比较好的患者,即便功能出现障碍,但是逐渐会好转;而功能状况良好,而心身状态不好的患者,功能会逐渐降低,甚至出现疾病复发或再发的情况。所以,状态与功能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但状态是前提,是决定性的因素。

2 中医音乐治疗之原理——辨证施乐

《黄帝内经》记载: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宫、商、角、徵、羽主要描述的是一种意境和意象,与人体的状态相感应。

中国音乐学院编制的中国天韵五行音乐结合不同病人的体质来进行分类,将五行音乐每行分阴阳二韵,可用于辨证施治。根据受治者的体质和病情特性,来选配合适的曲目,进行调节。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传统五行音乐,治疗时可遵循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因季因时因人辨证选乐。中医五行理论,在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意境特点,五音应五脏辨证配乐。宫、商、角、徵、羽对应数字1、2、3、5、6。

由整体思维观和辨证思维观指导下心身康复的实践体系。即根据受治者的体质、情志和病情特性,来选配合适的曲目,进行调节。中医音乐康复疗法,结合中医心理治疗学的模式,分别从“情绪-认知-意志”三部分来进行人体身心调节。如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配合六字诀导引“呼”字诀。如: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选用阳韵调式的《黄庭骄阳》,其曲有骄阳似火,湿气尽消的意境,有温中健脾,升阳益胃的功效,适用于食少腹胀,神疲忧郁、腹泻、脏器下垂等症。

3 中医音乐康复治疗——中和之道

中医音乐康复治疗以康复者为中心,使其能够自由表达,实现自我回归、重组心身,创造灵性。中医音乐治疗的心身调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觉醒、重组、创造[2]。中医音乐康复治疗强调心身健康,心身和谐。

3.1 觉醒阶段——放松身心,回归自我 通常聆听音乐,抚慰精神,放松身心,使患者回归自我。常常采用哼鸣或者吟唱的手段来完成,配合导引,在发出内心最深层声音的同时,调整自我状态,进入当下,或者用音乐配合穴位按压法,调节身心。通过聆听音乐,选取合适的同质和异质音乐进行连接,使人体进入身心放松状态。在音乐的调节下,结合形体穴位的有效刺激达到安神的作用。

3.2 重组阶段——审观内在,调节各种负能量,疏导解化,重组身心 随着自我内在探索的深入,会唤想每个人心中的各种负面情绪,在音乐的引导下,逐渐觉知,疏导解化,重组整理,培养正面情绪和认知,神气相合,阴阳调和,此阶段是身心融入内在的自然循环之中,无有滞碍。

中庸思维恰可通过对自我和外在情境的省察,对他人行为的感受,对自身行为的把握,因而促进个人的适应能力,达到一种人自身整体和谐的状态。

3.3 创造阶段——内在形神合一,开启身心,创造新的灵性生命 当内在调和,融入循环无尽的自然和谐状态之时,人体自我康复能力充分调动,全面调理、克服各种功能障碍,康复心身。人与环境本是一个整体,内在的和谐状态,是一种人自身整体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在此种和谐自然状态中,获得幸福,实现人生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4 总结

综上所述,中医音乐康复疗法分别从“情绪-认知-意志”三部分来进行辨证施乐,运用心身康复中的“觉醒-重组-创造”三个阶段达到自身整体和谐的状态。笔者认为,中医五行音乐治疗的理论观点应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根基之上,寻找适宜于中国人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内涵的临床疗法。故音乐治疗的本质更应倾向于由整体思维观和辨证思维观指导下心身康复的实践体系。

《乐记·乐论篇》认为:“乐为天地之和”,中国传统音乐是表达“中和之道”的艺术,强调“中和之美”,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非常宜于治疗,平衡身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的本质,不是混合,而是和而不同,强调动静结合,在宁静中致远等,与中医学理论中强调“阴阳平衡,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思想本质是一致的,可见,中医音乐康复治疗的本质为“中和之道”。

参考文献

[1]黄国志.音乐治疗与心身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4(2):48-50.

[2]余瑾,曹喜俊,邵瑛,等.中国原创医学思维指导下的心身康复·音乐治疗实践之汶川行[C].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音乐治疗学会,2011:6.

肝硬化的中医药疗法和饮食疗法 篇5

1.1 肝硬化的中医辨证论治

1.1.1 气滞湿阻 (1) 症状:

腹大胀满, 按之不坚, 腹部青筋暴露, 两胁胀痛, 食欲不振, 食后作胀, 肢体困倦, 小便短少。舌苔白腻, 脉弦滑; (2) 治则:疏肝理气, 健脾除湿; (3)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川芎、厚朴、苍术、泽泻、茯苓、大腹皮、肉桂。

1.1.2 气滞血瘀 (1) 症状:

腹大坚满, 青筋暴露, 胁下肿块刺痛, 面色黎黑, 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 手掌赤痕, 口干渴, 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 大便色黑, 唇色紫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 (2) 治则:活血化瘀, 利水消胀; (3) 方药:调营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元胡、莪术、三棱、大黄、瞿麦、茯苓、大腹皮、桑皮、枳壳、红花。

1.1.3 湿热蕴结 (1) 症状:

腹大坚满, 脘腹撑急胀痛, 烦热口苦, 渴而不欲饮, 小便赤涩, 大便秘结, 舌尖边红苔黄腻, 脉弦数; (2) 治则:清热利湿, 攻下逐水; (3)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芩、黄连、厚朴、枳壳、陈皮、半夏、猪苓、茯苓、泽泻、茵陈、大黄、栀子。

1.1.4 寒湿困脾 (1) 症状:

腹大胀满, 按之如囊裹水, 胸脘胀闷, 得热稍舒, 精神困倦, 怯寒懒动, 小便少, 大便溏, 舌苔白腻脉缓; (2) 治则:温中化湿; (3) 方药:实脾饮加减:茯苓、白术、厚朴、大腹皮、木香、附子、干姜、青皮、枳壳。

1.1.5 脾肾阳虚 (1) 症状:

腹部胀大, 入暮益甚, 控之不坚, 兼有面色晦滞, 畏寒肢冷, 身体疲倦, 尿少便溏或下肢浮肿, 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2) 治则:温补脾肾, 化气行水; (3)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车前子、猪苓、黄芪。

1.1.6 肝肾阴虚 (1) 症状:

腹大胀满, 甚则青筋暴露, 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 口燥心烦, 手足心热, 尿少黄短, 大便干, 或见齿鼻衄血。舌质红降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2) 治则:滋养肝肾, 凉血化瘀; (3) 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川楝子、当归、川芎、赤芍、元胡、桃仁、红花、鳖甲。

1.1.7 气血两虚型 (1) 症状:

头晕心悸, 面色无华, 神疲乏力, 食欲不振, 两胁隐痛, 舌质淡苔薄白, 脉象虚弱; (2) 治则:补益气血; (3) 方药:补血益气复肝汤:太子参、黄芪、何首乌、云苓、炒白术、当归、阿胶、丹参、郁金、木香、连翘、桑椹

1.2 治疗肝硬化的单味中药

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 以下单味中药治疗肝硬化疗效可喜。 (1) 丹参:现代药理证明, 丹参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如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变血液流变状况、抗凝、抗炎、耐缺氧、提高免疫功能等。适用于气滞血瘀兼有血热的患者 (主要表现为肝硬化、脾大, 兼有低热、烦躁、失眠、胁痛、痈肿疮毒等) 。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mL/d (相当于含生药15~30g) , 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滴, 25~30d为1个疗程, 一般用3个疗程;丹参饮片15~30g/d, 水煎服, 用3~6个月。临床上常用的制剂还有丹参酮片、复方丹参片、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等。 (2) 桃仁:中医认为, 桃仁的主要功能是破血行瘀, 适用于血瘀征象明显, 伴有肠燥便秘、舌质紫暗、面色黧黑、肝区刺痛、腹腔感染等患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桃仁具有抗菌、抗过敏、抗炎、镇痛等作用。桃仁活血化瘀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苦杏仁甙。用法为桃仁8~15g, 煎汤, 每天分2~3次服, 或入丸、散;苦杏仁甙注射液0.59~1.5g, 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 隔日1次, 总疗程为3个月。 (3) 冬虫夏草:中医认为冬虫夏草的主要功能是补虚损、益精气, 适合于各种虚证患者。煎汤内服, 8~15g;或入丸、散。虫草菌丝胶丸, 每次5丸 (每丸含量为0.259g) , 每日3次, 疗程3~4个月。 (4) 汉防己: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汉防己甲素有镇痛、抗过敏、显著的降压及抗菌、抗原虫和抗肿瘤作用。主要适合于湿热壅盛型的胸水、腹水、肢肿的肝硬化患者。用法为粉防己饮片8~15g, 每日水煎后分次内服, 或入丸、散, 疗程3~6个月;汉防己甲素片, 每日150mL, 分3次服, 疗程18个月。 (5) 茯苓:主要功能为渗湿利水、益脾和胃, 适合于脾气虚弱、腹水、肢肿的患者 (表现为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泄泻、咳嗽、失眠等) 。每日12~25g, 水煎, 分次内服;或入丸、散。 (6) 柴胡:主要功能为疏肝解郁、解表和里升阳, 适合于肝郁脾虚类患者 (表现为低热、胸胁胀痛、食后胀满、恶心、腹痛等) 。每日5~9g水煎后分次服;或入丸、散;或制作成注射液。田三七:功效止血化瘀, 用于肝硬化患者出现鼻衄、牙龈出血、呕血、便血者, 三七粉2g, 冲服, 半年1疗程。 (7) 红花:用于血瘀征象明显者, 3~9g, 泡水服用, 半年1疗程。双目灵 (又称蛇王藤) 、泽兰、当归等长期使用, 也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2 肝硬化的食疗方案

肝硬化患者的饮食治疗除了要注重日常的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外, 还可辅助以下一些食疗配方配合治疗。

2.1 荷叶药仁鸭子汤

配料:荷叶50g、鲜鸭肉500g、药仁100g。做法:将鲜鸭肉洗净切碎成块, 同药仁荷叶放在一起, 加水煮至肉烂, 不放盐和其他调味品, 每日2次, 每次250mL左右, 连服10~14d。功效:利尿、消肿, 补血行水。

2.2 杞子南枣堡鸡蛋

配料:南枣10枚、西枸杞30g、鸡蛋2只。做法:将枸杞、南枣洗净后加水适量, 文火炖1h后打入鸡蛋, 再煮片刻, 做成荷包蛋即成。每日2次, 饮汤吃蛋。功效:滋肝补肾。

2.3 冬笋香菇汤

配料:冬笋250g、香菇50g。做法:冬笋剥去外壳, 洗净切丝, 香菇切片, 两者同放入锅内翻炒20min左右, 再加入汤、调料煮沸即可。功效:适用于肝硬化患者症见乏力, 纳差, 腹胀等。有健脾疏肝的功效。

2.4 猪肚粥

配料:猪肚100g、大米100g。做法:将猪肚洗净, 加水煮至七成熟, 捞起切丝备用, 然后以大米、猪肚丝、猪肚汤 (去油) 适量, 同煮粥食用。功效:适用于肝硬化早期见脾虚不, 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者, 有调肝健脾, 益气行血的功效。

2.5 赤豆鲫鱼羹

配料:鲜鲫鱼3条 (每条约300g) , 赤小豆、商陆各30g。做法:将鱼清洗干净, 把商陆、赤小豆分别放入鱼腹中, 用线缝好, 清蒸熟烂成羹即可。分3次空腹淡食。功效:主治肝硬化水湿偏盛、腹部膨大、食欲不振、大便泄泻、小便不利等。

2.6 泥鳅炖豆腐

泥鳅500g, 去鳃及内赃, 洗净, 加食盐少许 (腹水明显者不加) , 加水适量, 清炖至五成熟, 加入豆腐250g, 再炖至鱼熟烂即可, 吃鱼、豆腐、喝汤, 分顿食用之。主要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硬化。

2.7 冬瓜生姜皮汤

冬瓜皮15~30g, 生姜片20g。将冬瓜皮、生姜片洗净, 加适量水煎。当汤喝。

中医药治疗心绞痛34例疗效观察 篇6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治疗组34例, 男18例, 女16例;年龄最大74岁, 最小45岁;病程最长15年, 最短3个月。对照组32例, 男17例, 女15例;年龄最大72岁, 最小43岁;病程最长14年, 最短2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协会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1]。中医 (胸痹心痛) 诊断及辨证 (心血瘀阻) 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主症为胸痛、胸闷, 次症为胸部刺痛、绞痛、固定不移, 心悸, 面色晦暗, 舌质紫暗、瘀点、瘀斑, 脉涩或结、弦细。具备主症一项和次症两项以上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消心痛10 mg, 3次/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 mg, 1次/d口服;脉络宁注射液20 ml静点, 1次/d;黄芪注射液20 ml静点, 1次/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加味逍遥汤 (柴胡10 g, 当归20 g, 白芍10 g, 茯苓15 g, 白术10 g, 薄荷5 g, 炙甘草15 g, 枳壳10 g, 川芎10 g, 丹参30 g) , 水煎, 每日1剂, 分早、晚2次温服。14 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2个疗程间间隔5 d。

1.4 观察项目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脂的变化。

2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3]制定标准如下,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改善, ST-T改变较治疗前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较治疗前无变化甚至加重。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18例, 有效12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显效13例, 有效8例, 无效11例, 总有效率65.62%;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胸痹患者多数为脑力劳动及/或性格急躁易怒、运化转输功能必然因之低下, 从而导致厚浊的水谷精微淤积于脉络之中。气滞血瘀及厚浊水谷精微淤积于脉络, 使脉络瘀阻不畅, 心失血养, 发为胸痹心痛。《薛氏医案》说:“凡心脏得病, 必先调其肝肾之脏……此心病先求于肝, 清其源也。”所以调肝法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有治本的意义。加味逍遥散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丹参、川芎、枳壳组成,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丹参、川芎、当归、枳壳宽胸理气, 活血化瘀, 薄荷助柴胡疏肝解郁散热, 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 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 共同发挥疏肝理气, 健脾化湿, 活血通脉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4]:当归、白芍扩张冠状动脉, 使冠状动脉血流增加, 改善心肌缺血;白术、甘草、当归能降低血脂,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抗动脉硬化;丹参、川芎扩张冠状动脉, 增加冠脉流量, 降低心肌耗氧量, 改善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 抑制胆固醇的上升。加味逍遥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显示, 该方能明显缓解患者因心肌缺血引起的胸痛、胸闷、气短、胸前区压迫感等症状, 能降低患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 疗效优于对照组, 可能与本方中多味药物具有改善冠脉供血, 降低血液粘稠度、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有关。实践证明, 加味逍遥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和中药方剂加减速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 对照组32例, 对照组常规给予消心痛、肠溶阿司匹林口服, 脉络宁、黄芪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服加味逍遥汤, 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8.24%, 对照组有效率65.62%,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治疗组对血脂有较好的降低作用。结论加味逍遥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中药,逍遥汤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10-31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19.

[3]陈可冀.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300-318.

中医药疗法治疗口疮 篇7

关键词:口疮,中医药疗法,清热泻火法,滋阴清火法,补中益气法

中医学认为口疮的病因与饮食失节、嗜食肥甘、醇酒厚味、思虑过度心阴暗耗或热性病后期阴分受损, 劳倦久病、脾胃气虚、阴火内生等因素有关。首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 炎火乃行……民病口疮"的记载。《外台秘要》云:"口疮者心脾有热, 气冲上焦, 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圣济总录》:"胃气弱, 谷气少, 虚阳上发而为口疮"。

口疮口唇、齿龈、两颊、上腭等黏膜多处生疮, 周围明显红肿, 或兼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景岳全书》:"口舌生疮, 固多由上焦之热, 治宜清火, 然有酒色劳倦过度, 脉虚而中气不足者, 又非寒凉可治, 故虽久用清凉, 终不见效, 此当察其所由, 或补心脾, 或滋肾水。"针对口疮的病因, 历代医家多从火热立论, 或曰心火, 或曰阴虚火旺。明代《外科正宗》已指出如何根据口疮的局部望诊分清虚实寒热, 所以望诊对口疮的诊断十分重要, 仔细观察其发生部位, 疮面大小, 凹陷之深浅, 渗出物的多少和颜色, 周围的色泽和肿胀程度等等, 对于中医辨证都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局部灼热、疼痛明显, 红肿溃烂甚或凹陷, 多黄色或黄白色分泌物, 面积较大或大小不一者多属实证;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局部淡红, 轻微肿胀、疼痛不剧烈、表面有少量灰白渗出物, 疮面较小者多属虚证。笔者根据中医辨证, 将其分为三型:脾胃积热型、阴虚火旺型、中气不足型, 分别采用清热泻火法、滋阴清火法、补中益气法进行治疗, 并适当配合外用疗法, 效果显著。

1 分型论治

1.1 清热泻火法适用于脾胃积热型, 主要症状:

口唇、齿龈、两颊、上腭等处肌膜多处生疮, 周围红肿明显, 灼热而痛, 甚则舌俱肿, 进食受到影响, 口渴饮冷, 尿色黄赤, 大便秘结, 或兼身热, 舌质红或有裂纹、苔黄, 脉数有力。治疗:清热泻火, 选方清胃散 (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石膏) 加减, 局部用自制溃疡散 (煅石膏、黄连、黄柏、甘草、冰片、枯矾) 共为细末敷于患处。

1.2 滋阴清热法适用于阴虚火旺型, 主要症状:

口疮反复发作, 多见于舌尖、舌根或两颊黏膜处, 疮面黄白色, 周围淡红, 疼痛昼轻夜重, 口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有红色裂纹, 脉细数。治法宜滋阴清火。选方知柏地黄汤 (熟地、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山茱萸、知母、黄柏) 合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黄芩、鸡子黄、芍药) 加减。局部用自制溃疡散敷于患处。

1.3 补中益气法适用于中气不足型。

主要症状:口疮日久, 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 疮面色淡, 疼痛较轻, 纳少脘胀, 大便不实, 肢软神疲, 短气懒言, 舌质淡边有齿痕, 苔白, 脉细弱。治法:补中益气。选方补中益气汤 (黄芪、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人参) 加减。局部用自制溃疡散敷于患处。

2 典型病案

患者, 49岁, 2000年9月10日初诊, 自述3a前一次感冒高热后, 发现口腔黏膜充血水肿, 多处溃烂, 曾服维生素C、维生素B2、麦迪霉素等到药物治疗, 症状虽有好转, 但效果不佳, 常易复发, 3d来, 两颊、舌尖、舌根等处溃烂, 疮面黄白色, 周围淡红, 疼痛昼轻夜重, 口干, 五心烦热, 舌红少苔, 脉细数。辨证属阴虚火旺型, 治宜滋阴清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合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知母15g, 黄柏15g, 熟地15g, 山药15g, 丹皮15g, 泽泻10g, 山茱萸15g, 茯苓15g, 黄连10g, 阿胶10g, 黄芩10g, 白芍15g, 鸡子黄1个, 每日一剂水煎服, 局部用自制溃疡散 (药物同前) 敷于患处, 治疗1周后, 自觉症状基本消失, 照上方加减续服1个月, 诸症悉竭。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3 讨论

心绞痛/中医药疗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0例,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13例;年龄40~50周岁的5例, 51~60周岁的18例, 61~70周岁的4例, 70周岁以上的3例。病程1年以下的6例, 1~3年的19例, 3年以上的5例。心电图检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21例, 心律失常7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胸痹的临床指导原则, 拟定如下诊断标准: (1) 胸痹诊断标准:压迫窒息、胸部沉重闷胀性疼痛;轻者略感憋气、胸闷和呼吸不畅;心电图检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 心脉瘀阻诊断标准:胸部刺痛或绞痛, 位置不变, 晚上疼痛加重, 或感心悸, 舌质暗紫, 脉象沉弦[2]。

1.3 治疗方法

毛冬青、丹参各40g, 川芎25g, 红花10g, 赤芍20g。辩证加减:气滞血瘀型加醋香附、川楝子、秦艽各20g, 妙灵脂、生蒲黄各15g, 穿山龙30g;气虚血滞型加党参30g, 黄芪40g, 五味子15g, 麦冬25g;阴虚阳亢型原方用量减半, 加枸杞子、生地、丹皮各20g;舒张压高者加女贞子30g, 杜仲、旱莲草各25g, 丹皮、炒枣仁、生大黄各20g, 黄芩、栀子、茯苓、桑皮、柏子仁、忍冬藤各15g;寒凝心脉型加桂枝、苏合香各10g, 细辛5g, 炮附片、薤白、五味子、当归各15g, 生黄芪30g, 茯苓20g, 栝楼50g, 胆南星、桂枝各10g。用水煎服, 每日一剂, 10剂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期间, 如心绞痛发作, 可以临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1.4 疗效评定标准

1.4.1 一般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胸闷、憋气等症状全部消失, 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好转: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 疼痛减轻, 胸闷憋气症状明显减轻;无效:心绞痛无明显改善, 胸闷憋气仍严重, 不能回复日常生活和工作。其中显效和好转看作有效[3]。

1.4.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 心律失常消失, ST-T恢复正常;好转:治疗后, 心电图ST段回升0.05m V以上, 但为正常, 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 (达50%以上) , 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治疗前后心电图没有明显变化[4]。

2 结果

2.1 一般症状疗效分析

30例患者来院时均伴有胸闷、憋气、心悸等一般症状, 治疗4个疗程后, 其中显效18例, 占60.0%, 好转11例, 占36.7%, 无效1例, 占3.3%, 总有效率为96.7%。

2.2 心绞痛疗效分析

治疗4个疗程后, 心绞痛的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其中显效21例, 占70.0%, 好转8例, 占26.7%, 无效1例, 占3.3%, 总有效率为96.7%。

2.3 心电图疗效分析

30例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 心电图心肌缺血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显效17例, 占56.7%, 好转12例, 占40.0%, 无效1例, 占3.3%, 总有效率为96.7%。

3 讨论

冠心病是当今威胁中老年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对中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冠心病, 降低其发病率已受到越来越多医疗工作者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 西医西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多数西药会对患者造成肝肾损伤, 长期使用, 不仅副作用大, 还会产生耐药性。中医对冠心病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且没有发现任何副作用, 因此中医药应该成为医疗工作者治疗心绞痛的首选[5]。

3.1 中医药辩证分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和“心痛”的范畴, 在治疗过程中遵循的主要原则为: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针对不同的病型如气滞血瘀型、气虚血滞型、阴虚阳亢型、舒张压高型、寒凝心脉型, 要进行辨证治疗, 对症下药, 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6]。

3.2 本院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结果讨论

我院治疗冠心病采用中医药辩证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0例患者在治疗4个疗程后, 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疼痛程度、胸闷憋气等一般症状均有了明显的改善, 总有效率均达到了96.7%, 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症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总有效率也达到了96.7%, 证明了该方法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疗效显著, 且安全无副作用。

3.3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不足与展望

虽然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起到了明显的疗效, 但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中医辩证分型所选指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还有待于验证和检验;临床方面, 仍缺少比较有说服力的大样本临床试验;且在患者症状严重时缺少特效、速效的中医药, 仍要依靠西药来快速缓解患者的痛苦[7]。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当中, 要建立标准的分型指标, 规范冠心病的辩证分型;同时深入探讨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找到中医药中的关键天然组分, 进行提取, 结构修饰, 期望开发出速效高效的药物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8]。

综上所述,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不仅明显改善了胸闷憋气疼痛等一般症状, 而且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症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显示了中医药显著的疗效, 且安全无副作用, 所以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0例, 进行中医药治疗, 主要配方:毛冬青、丹参各40g, 川芎25g, 红花10g, 赤芍20g, 辩证加减。结果 治疗4个疗程后, 30例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疼痛程度、胸闷憋气等一般症状均有了明显的改善, 总有效率均达到了96.7%, 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症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总有效率也达到了96.7%。结论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疗效显著, 且副作用小,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医药,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黄永生.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诊治体会[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1 (1) :16-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第一辑.1993:41-45.

[3]邵莹.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4) :422-423.

[4]钱锋.冠心病心绞痛痰瘀阻络证病机研究[J].吉林中医药, 2008, 28 (4) :241-242.

[5]郭劲松.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20) :2689.

[6]陈维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 2003, 1 (4) :234.

[7]满广博.辨证治疗冠心病112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 19 (3) :230.

心绞痛/中医药疗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69例, 男39例, 女30例, 年龄为51~79岁, 平均65岁, 病程为半年到5.5年;对照组69例, 男38例, 女31例, 年龄为50~78岁, 平均64岁, 病程为半年到6年。两组患者的年龄和病程等方面差别不大, 具有可比性。

1.1.2 病例入选标准

采取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及冠心病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病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及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心功能评定≤2级, 24h之内心律失常事件超过600次, 患者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排除非冠心心脏病病例。中医主症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胸闷、舌质淡、舌薄黄或者苔白, 或并有裂纹舌质淡, 无舌苔或者舌苔少, 脉沉细成数代或促代。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治疗方法 (治疗组)

(1) 气虚血瘀型。临床症状:胸痛胸闷, 胸胁胀满, 神倦乏力, 面色紫暗, 舌质淡紫, 苔薄白, 脉弱而涩。治疗方法:益气活血。方用:益气活血汤药物组成:川芎9g, 苏木9g, 当归10g, 红花12g, 茵陈9g, 丹参15g, 黄芪30g, 党参12g, 益母草30g, 鸡血藤15克, 三七10g, 麦冬12g, 赤芍12g。加减:气滞者, 加柴胡、枳壳、香附;若寒凝者, 加附子、干姜、姜黄;气虚者, 党参易红参, 加附子、干姜;痰浊者, 加藿香、苍术、法半夏、白芥子。 (2) 痰浊闭阻型。临床症状:肥胖体沉, 痰多气短, 胸闷重而心痛轻微, 恶心, 纳少口粘, 伴倦怠乏力, 遇阴雨天气而诱发或加重, 呕吐痰涎, 大便溏, 舌苔白滑或者白腻, 脉滑。治法:豁痰开结[3]。通阳泄浊。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药用:半夏12g, 瓜蒌实24g, 薤白9g, 白酒适量。加减:心悸不宁者, 加胆南星、苦参、石菖蒲。痰湿内盛而伴咳唾痰涎者, 加茯苓、陈皮、生姜杏仁;若胸痛明显者, 加降香、丹参、葛根、川芎;大便干、苔黄腻者, 加枳实、竹茹、黄连; (3) 心气不足型。临床症状:心胸阵阵隐痛, 心中动悸, 胸闷气短, 神疲懒言, 动则益甚, 自汗, 倦怠无力, 舌质淡, 苔薄白, 脉虚细或结代。治疗方法:鼓动心脉, 补气养心[4]。方用:养心汤药物组成:茯苓15g, 酸枣仁 (炒) 7.5g, 远志 (炙) 7.5g, 肉桂7.5g, 当归15g, 川芎15g, 黄芪 (炙) 15g, 五味子7.5g, 人参7.5g, 柏子仁7.5g, 茯神15g, 半夏15g, 甘草 (炙) 12g。加减:若心悸不宁者, 加石菖蒲、龙齿。 (4) 气滞心胸型。临床症状:心烦易怒, 两胁不舒, 心胸满闷, 隐痛阵作, 痛无定处, 每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 时欲太息, 得嗳气或矢气后稍舒,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弦。治疗方法:调气舒脉, 疏肝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药物组成:柴胡6g, 陈皮 (醋炒) 6g, 香附4.5g, 枳壳 (麸炒) 4.5g, 白芍4.5g, 川芎4.5g, 甘草 (炙) 1.5g。加减:若嗳气频繁者, 加旋覆花、沉香;恶心呕吐者, 加法生姜、半夏;痛甚者, 加郁金、延胡索、青皮;兼痰热而苔黄腻者, 加瓜蒌皮、法半夏、黄连; (5) 瘀血痹阻型。临床症状:心胸疼痛剧烈, 如刺如绞, 痛处固定, 甚则痛引肩背患者心痛彻背, 伴胸闷, 背痛彻心, 舌质紫暗, 或有瘀斑, 脉弦涩或结。治法:通脉止痛, 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药物组成:枳壳6g, 川芎6g, 当归9g, 桔梗5g, 柴胡3g, 牛膝9g, 生地黄9g, 赤芍6g, 桃仁12g, 红花9g, 甘草3g。加减:若瘀阻较重, 胸痛剧烈者, 加郁金、葛根、丹参、降香;气滞较重, 胀闷明显者, 加荜苃、沉香;兼寒而畏寒肢冷者, 加桂枝、细辛;兼气虚而气短自汗者, 加黄芪、人参;心悸不宁者, 加丹参、苦参、炙甘草、酸枣仁。

以上中药水煎服, 每日1剂, 日服2次。

1.2.2 西药治疗方法 (对照组)

1.2.2. 1 冠心病心肌缺血治疗

(1) 钙通道阻滞剂:可口服维拉帕米一日三次, 每次70~110mg。 (2) 血小板抑制剂:乙酰水杨酸适当口服, 每次0.3g, 每日1次。 (3) 硝酸酯:口服戊四硝酯片, 一日3~4次, 每次一次10~30mg。

1.2.2. 2 冠心病发作的治疗

(1) 消心痛:心绞痛发作时口服l0~20mg或者舌下含服。 (2) 硝酸甘油:出现心绞痛急性发作、急性左心室衰竭舌下含服:每日3~4次, 每次1片0.6mg (或者0.3mg) 。

1.3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1999年9月国家冠心病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及中西医结合防治心绞痛、冠心病、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心绞痛、冠心病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5]。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到“正常心电图”或者“大致正常”;有效:S-T段降低经治疗后回升0.05m V以上, 心电图虽然未达到正常水平, 但是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到T波由平坦变直立或者25%以上, 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者;无效:治疗前后心电图基本没有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两组数据进行结果比较, 卡方检验, 应用SPSS16.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P<0.05, 说明有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心绞痛作为冠心病中最危险的症状之一, 是与心肌梗死并重的一大重要症状[6,7]。冠心病, 属中医“厥心痛”、“真心痛”、“心悸”、“胸痹”、“怔忡”等病证范畴。其病机不外虚实两端, 实者痰瘀作祟为标, 虚者气虚为本。病位在心而与五脏相关。根据津液、气血的关系, 津血同源, 气行则水津四布, 气为津血之帅, 五津并行, 津液滞留成痰, 气虚血行不畅为瘀, 痰瘀交阻, 脉气不相衔接而发为“胸痹”、“心悸”。中医认为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为寒凝热郁, 饮食劳倦, 七情内伤, 由于老年人体质虚弱等因素导致心脏血脉的心脉瘀滞, 气血阴阳严重失调。临床表现虚实互见或者有虚有实, 其实者大多表现为气滞血瘀、寒凝热郁、痰浊水饮, 其虚者轻则脏腑气血阴阳不足, 重则气血升降失常, 阴阳不相顺接, 厥逆暴脱, 甚则危及生命于顷刻之间。在中医的治疗中, 是极为重要的一种疾病, 单独运用常规西药治疗并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对于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应当做全面的调理, 扩张由缺血而引起强烈收缩的小动脉, 使微循环得到有效改善, 五味子、黄芪具有调节心血管系统, 心肌收缩力加强, 有效扩张血管, 有效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丹参、薤白、陈皮等药能, 改善微循环, 明显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黄芪、党参益气治本, 推动津血运行;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半夏、枳壳、瓜蒌皮行气化痰。根据有关资料显示[8]:葛根能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扩张冠状动脉;苦参调整心律, 各位中药相互协同, 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和心排血量, 具有降低血粘度, 降血脂, 减轻心肌负荷, 改善微循环, 共奏益气通络、活血化痰之功。总之, 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在多年的临床临床实践中, 不断总结经验, 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治疗冠心病用药特点, 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笔者认为, 治疗冠心病不但要通络止痛、益气养心、宽胸理气, 更重要的是调理患者肠胃功能, 做到标本兼顾;在用药上, 根据冠心病的不同表现配伍, 诸药共用, 才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用来指导临床冠心病治疗工作。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13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9例, 将治疗组采用中医方法治疗与对照组采用西医方法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 治疗组显效40例 (57.97%) , 总有效率91.30%;对照组显效26例 (37.69%) , 总有效率69.5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中药治疗冠心病有较好疗效, 可以抑制病情发展, 还可以提高生命质量, 并副作用少, 可以增强肌体免疫能力, 形成持久的抗复发性之功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治疗,观察

参考文献

[1]邓勇.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得[J].中外医疗, 2010, 29 (21) :106.

[2]张俊峰.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9) :100.

[3]黄天军.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10) :57.

[4]杨丽.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进展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 2007, 6 (3) :3112.

[5]丁远华.黄芪注射液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心绞痛型冠心病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内科学, 2005, 2 (7) :647.

[6]况磊.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12) :113.

[7]马金霞.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与脑钠尿肽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9) :75.

上一篇:汽车内外饰件下一篇:授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