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的心绞痛(精选11篇)
不稳定性的心绞痛 篇1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 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 应及时采取正确治疗措施。为了探讨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笔者对86例血脂正常的UA患者进行了分组治疗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 患者, 男42例、女44例, 年龄46~68岁, 无明显并发症及伴发病, 均根据中华医学会的有关标准[1]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 根据病情选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20mg, 每晚睡前服用1次, 4周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判定[2]
显效:同等劳力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 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心电图显示缺血性段下移减少0.5~1.0mm以上;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2.0软件,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43例中显效28例、有效12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43例中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9.1%。经统计学处理,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期间, 两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肾功能、肝功能及心肌酶均无异常。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 是指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冠脉内易损粥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UA的发生机制, 炎性反应是导致结构性易损斑块向功能性易损斑块进展的重要环节。UA的治疗除了抗血小板、抗凝和抗冠状动脉痉挛, 增加心肌供氧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的措施外, 还应包括稳定斑块、阻止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目前认为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最初步骤, 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全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 C-反应蛋白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有关的促炎因子, UA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在急性期明显增高。它能促进粥样斑块内巨噬细胞对内源性LDL的摄取, 从而导致了泡沫细胞的产生[3], 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辛伐他汀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可有效地降低血中TC、TG和LDL-C可使粥样斑块脂质核缩小, 更为重要的是其可抑制炎性反应, 稳定斑块以及使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正常化, 从而减少粥样斑块破裂, 继发血栓形成等ACS共同的始动环节的发生[4]。笔者将86例血脂正常的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20mg, 每晚睡前服用1次。结果表明, 治疗组43例中显效28例、有效12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43例中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9例, 总有效率为79.1%。经统计学处理,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期间, 两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肾功能、肝功能及心肌酶均无异常。因此, 笔者认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可明显改善血脂正常UA患者的临床症状, 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6) :409-412.
[2]孙彩云.辛伐他汀与曲美他嗦联用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79例临床观察.中国厂矿医学, 2008, 21 (2) :196-197.
[3]邱立红, 朱建华.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作用.浙江医学, 2004, 26 (4) :316.
[4]高云华.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7) :6642-6643.
不稳定性的心绞痛 篇2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心悸”范畴,并在两千多年前就对本病有深刻的认识。导师黄永生教授经过多年临床观察,总结 出冠心病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阳(气)虚气滞候的主要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临床验证以温阳止悸、益气疏肝为大法治疗,在改善心悸、胸闷痛、畏寒肢冷等症状方面疗效显著。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为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 2006年3月-2007年7月的门诊患者。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40-70岁,平均(55.12±5.35)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1年。1.2 诊断标准
1.2.1 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 科学 》2005年第12版[1]。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心悸的临床 研究 指导原则》及2006年《中医内科学》[2]。主症:心悸、胸闷痛、畏寒肢冷(有伏寒病史)。次症:善太息、气短、口干、后背痛、乏力、心烦。舌象:舌质淡隐青,苔薄白或薄腻。脉象:脉弦细或结或代。中医辨证要求:主症必备,并同时必须具备次症1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方药 全部患者口服中药汤剂温阳止悸饮(淫羊藿15g,补骨脂10g肉桂5g,黄芪30g,白术15g,当归15g,知母15g,黄柏10g,蝉蜕10g,僵蚕10g,青皮10g,枳壳10g,山楂15g),由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药房提供,饮片经门诊煎药室代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2 疗效性观察(1)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每周做1次观察记录)。(2)观察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后各做1次)。全部病例观察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
不稳定性的心绞痛 篇3
【关键词】 中医护理;老年人;不稳定性心绞痛;情志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67-02
不稳定性心绞痛指介于非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症。类型多样,可分为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静心心绞痛等[1]。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的重物挤压感,某些患者还表现向前臂、下颌和牙齿放射,个别患者还表现为肩部或肩胛间痛甚至胃肠道症状如腹部不适等,胸痛持续时间多在5~15min,含服硝酸甘油可以缓解症状[2]。因其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该疾病高发人群多集中于老年人,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临床除治疗外,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也尤为重要,为了提高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应用中医综合护理进行干预,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1]中关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及《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所有患者的年龄均超过6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绞痛患者;颈椎病引起的心绞痛;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严重心脑血管损伤患者。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49±0.6)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病程(3.9±0.8)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患者19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23例;观察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50±0.5)岁;病程4个月~6.5年,平均病程(3.8±0.9)年;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患者20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患者2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血酶、硝酸酯类相同的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环境护理(保持病房室温、气流、湿度适中)、遵医嘱用药(定时督促患者用药及询问用药后身体反应)、健康教育(讲解病情,告知可缓解心理压力的娱乐方式,如听轻音乐,画画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包括技术操作、整体护理、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具体如下。
1.2.1 技术操作:取内关穴针刺,针刺时取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和掌长肌腱中间,垂直进针,针刺手法切忌快速提插旋转,应不疾不徐,缓慢进针,得气即止。内关穴是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络穴,有宁心、安神、理气功效;按压郄门穴,此穴定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5寸,在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病情发作时,护理人员用左手拇指按定该穴,右手握住患者左手向内侧转动45°再返回,以一分钟60下的速度重复该动作,持续1min左右。郄门穴属于手厥阴心包郄穴,有理气、活血、宁心功效。针对个别惧怕针灸或推拿的患者,护理人员在医师的指导下采用艾灸、中药熏蒸办法。
1.2.2 整体护理: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除了心血管问题,还伴随存在“三高”的风险,因此,在给予心血管系统方面护理的同时,严格控制“三高”风险,每天早晚定时给患者测量血压,血压过高时给予降压药服用;每天定期测量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必要时服用降糖药物;入院前行血脂四项检查,发现偏高者建议清淡饮食,必要时药物降血脂,并嘱定期复查血脂。针对其它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大量饮酒、熬夜,护理人员监督患者作息,督促定时睡觉、睡足觉,禁止高体能工作,饮食方面禁止饮酒、摄入高脂肪食物。
1.2.3 生活起居护理:督促患者做到起居有规律,晚8~9点睡觉,早6~7点起床。晚睡前听轻音乐或与病友愉快交流以放松心情,缓解疲劳。早起后进行洗漱,随后至医院花园散步或进行适量有氧运动,调节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以保持良好心态。根据室内外气温、风力差异及时添补衣物。
1.2.4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日常饮食习惯,调整患者的饮食规律和结构,以低脂肪饮食为主,并根据患者体质搭配合理饮食。如虚寒体质患者建议食用温补类食物,忌寒凉、咸性食物。
1.2.5 情志护理:对部分严重焦虑或抑郁患者,给以头部穴位按摩,迅速缓解情绪,放松心情。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情绪变化原因,进行有效疏导和劝慰。多与患者家属交流,使家属给予老年患者更多关心,分担心理压力。适当考虑患者的爱好,在不影响患者和他人前提下提供相应条件,如提供音乐、影像播放设备或提供绘画、象棋(排除过分计较输赢患者)等娱乐工具,以转移患者消极情绪。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4]和抑郁自评量表(SDS)[5]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值越高,焦虑、抑郁倾向越明显。②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表(SAQ)[6]对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量表分5个大项: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程度、疾病认知程度、心绞痛发作程度、治疗满意程度,19个问题,逐项评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AQ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Q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疾病高发人群为老年人,老年人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大部分因缺乏家庭关爱,心理素质低,承受能力差,加大了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难度[7]。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诱发性较高,常因为劳动、心情等因素复发,致死率也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生活质量。因此,除必要的治疗外,护理也尤为重要。常规护理在该疾病的治疗上有一定辅助作用,但依旧存在缺陷,中医综合护理主要考虑整体性辩证施护,在临床上效果较好。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充分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古今医统》有载:“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可见其重要性。而根据病情所实施的中医护理依旧围绕诊疗原则实施,如部分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或接受方式不同,需要进行特殊护理。不仅如此,中医护理注重整体性,即将人视为有机整体,认为所有器官通过经络、气血相互连通影响,无论是生理或心理都与身体整体相关,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身体系统整体性功能失调所致[8]。
本次研究,在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从患者饮食、起居及心理方面进行系统施护。中医注重“天人合一”,认为自然界的因素与人的身体息息相关。健康者对风、寒、暑、热等具有自身调节功能,然而当身体机能下降,就会导致疾病[9]。因此,根据患者身体及环境变化,作息规律进行调整,辅助患者适应环境变化。在饮食方面中医有“食药同源”说法,广义来说食物与药物一样,取之自然,大多食物同样具有药理作用[10]。食物的温热寒凉之性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11]。因此,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对饮食进行调节,实为饮食疗法。此外,患者的劳动程度、自身心理情况、被关心程度都与患者康复相关,对患者心理进行干预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减轻病人心理压力和痛苦,也是现代医学对患者人性化的服务。
本次研究,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Q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SAS和SD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0.
[2]张艳.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4,(3):251-252.
[3]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88-293.
[4]张作纪.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2005:490.
[5]王征宇,迟玉芬.抑郁自评量表(SDS)[J].上海精神医学,1984,2:71-72.
[6]张作纪.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2005:123-124.
[7]邱春燕.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中医护理干预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2):111-114.
[8]黄兆铭.从临床实践看中医整体观的重要性[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78.
[9]谭柳纯,徐君容.中医辩证施护的临床应用概述[J].2011,9(7):1964-1965.
[10]孟奇.食药同源之说[J].健身科学,2005,3:40.
[11]张晓黎,郭迎树.中医护理在治未病中的优势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9,6(8):72-75.
不稳定性的心绞痛 篇4
关键词:前列地尔,硝酸甘油,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冠脉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华北地区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且UAP极易发展为心肌梗死和猝死,因此加强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改善其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临床治疗中一般多采用硝酸酯类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效欠佳,易导致反射性心跳加快、头痛等不良反应,且易耐药,近年来笔者应用前列地尔微脂肪球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取得良好的疗效,且具有调脂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2月我院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0例,全部符合WHO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入选患者中包括初发劳力性心绞痛25例、恶化性心绞痛27例、变异型心绞痛15例、静息性心绞痛13例,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急性肝肾功能衰竭等患者,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42~75岁,平均(58.2±9.5)岁。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吸氧、卧床、心电监护、常规药物等治疗:包括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抗血小板聚集、辛伐他汀20 mg降脂稳定斑块及消心痛扩张冠脉等治疗,其中合并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糖尿病者给予降压、改善心功能、控制血糖等治疗,并给予硝酸甘油20 mg静点,日1次,共10 d。
治疗组:在拜阿司匹林100 mg抗血小板、辛伐他汀20 mg稳定斑块等治疗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10μg/d静滴10 d。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
1.3 观察指标
心绞痛的缓解情况及心电图ST-T变化、血脂变化,同时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观察以上指标的治疗前后变化。
1.4 疗效评定标准
心绞痛缓解指标:显效:心绞痛未再发作;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或疼痛时间明显缩短,含服消心痛次数明显减少;无效:心绞痛发作程度、频次、发作持续时间及消心痛用量基本无变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心电图指标:显效:心电图完全或基本恢复正常;有效:心电图ST段下移恢复>0.5~1.0 mm或主要导联T波倒置变浅50%以上;无效:心电图ST-T较前无变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血脂指标:显效:总胆固醇(TC)下降>15%,三酰甘油(TG)下降>20%;有效:TC下降<5%~15%,TG下降>10%~20%;无效:TC下降≤5%,TG下降≤10%~20%。
1.5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再将数据导入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首先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心电图、血脂情况比较
治疗组的心绞痛总有效率、心电图总有效率、血脂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2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未见异常,其中治疗组2例出现输液部位疼痛,沿输液血管走行处皮肤发红,能自行消失,未出现眼底出血、头痛等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基础是在冠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甚至有小梗死形成[1],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脂血症可损伤冠脉内皮细胞,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脂质沉积,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降脂治疗尤为重要,可防治粥样硬化程度,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认为血液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已经成为冠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Hcy是体内的一种含硫氨基酸,为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国外研究表明,血浆Hcy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2],在循证医学指导下,前列地尔微脂肪球(曼新妥)注射液,其活性成分PGE1由于脂微球的包裹,在肺部灭活明显减少,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保护肝脏、降低血脂等作用,且聚集于冠脉病变部位,冠脉强烈收缩和血栓形成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关键的病理过程,消心痛对大冠脉的扩张作用比小冠脉强,而前列地尔扩张小动脉的作用较明显,增加心肌营养血流的作用较强,对缺血心肌有直接保护作用。前列地尔治疗心绞痛的机制:(1)前列地尔微脂肪球注射液可有效作用于病变血管,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末梢循环[3]。(2)降低血液黏度,抗凝,使血管再通。前列腺素E1是强烈的血小板解凝剂,防止血栓形成[4]。(3)PGE1可抑制胆固醇合成,促进TG水解,抑制粥样斑块的形成,防止组织再灌注性损伤[5]。(4)PGE1能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总外周阻力,增加心搏出量,改善心功能。(5)刘倩倩等[6]研究显示,Lipo-PGE1注射液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合并PAO患者Hcy水平。因此,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在缓解心绞痛、改善血脂等方面,安全有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地位,本研究结果显示在UAp的治疗中应用PGE1疗效显著,与传统方法相比,在疗效上存在统计学差异,与文献[7]报道一致,对于防治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PGE1注射液可改善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维洲,许玉韵,吕俊升.心血管治疗学[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1:144-227.
[2]Mayer EL,Robinson K,Jacobsen DW,et al.Low plasma homocysteinelevels predict reduced atheroma burde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intervention:evidence from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J].J Am Coll Cardiol,1995,25(2 Suppl 1):81.
[3]A-希尼维斯.心血管疾病内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15.
[4]De Lemos JA,Antman EM,Giμgliano RP,et al.ST-segment resolutionand infarct-related artery patency and flow after throm 2 bolytictherapy: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14 investigators[J].Am J Cardiol,2000,85(3):299-304.
[5]Charma B,Wyeoh RP,Glimenez HJ,et al.Intracoronary prostaglandin elplusstreptokinqse in acute my ocardial infarction[J].Amj Cardiol,1995,58(11):61.
[6]刘倩倩,査滨,温亮,等.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并闭塞性周围动脉硬化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0(2):135-136.
药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篇5
硝酸酯类 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时的首选药,疗效确切肯定。该药可同时扩张动、静脉血管,减轻左室前、后负荷,使心肌耗氧量下降,缓解血管痉挛,扩张侧支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并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当前最常用的抗心绞痛药。这类药有多种制剂,特点各不相同。最常用的仍是硝酸甘油舌下含化(不可吞服),舌下含化0.6毫克/次,1—3分钟起效,4—5分钟达高峰,可维持30分钟。治疗目标是在最短时间消除心绞痛。因此,如无禁忌(如青光眼),也能耐受,服首剂后心绞痛未在2—3分钟消失,应立即加倍含化,直至心绞痛消失。以舌下为首选,也可静脉点滴,剂量为5—10微克/分。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可含化可口服,但疗效不如硝酸甘油。口服15—20分钟起效,30—120分钟达高峰,可持续4—6小时,剂量10—30毫克,4—6次/日。
我们的办法是:一旦确诊,立即舌下含化0.6毫克硝酸甘油,随之口服消心痛20毫克,或继之静点硝酸甘油。这样药效可恰当接续。值得说明的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不宜采用间歇给药的方法。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可拮抗儿茶酚胺作用,使心率、心肌收缩力、心室壁张力及血压下降,因而使心肌耗氧量降低,心率减慢,使心脏得以充分舒张,增加心血灌注。此类药个体反应差异较大,因此用量必须个体化。剂量标准为:用药后休息状态下心率为55—60次/分,或中度运动后心率增快少于20次/分。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此类药单用效果不好,常和硝酸酯类或钙拮抗剂联用,用药剂量要求严格。
常用药物:心得安10—20毫克,3次/日;美多心安50毫克,2次/日;氨酰心胺50毫克,1次/日。后两药因选择性作用于β受体,效果更好。尤其适合用于心率快的患者。
钙离子拮抗剂 钙离子拮抗剂可有效扩张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降低血流阻力,增加心肌供血,保护心肌。阻滞自发性冠脉痉挛是治疗心绞痛的重要策略之一,钙离子拮抗剂是为有效的治疗药物。钙离子拮抗剂还具有抑制平滑肌增生和改善内皮功能作用,因而它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2000年6月3日发布的最具权威的拜心同(一种长效钙拮抗剂)INSIGHT试验和我国STONE试验,都间接提示了钙拮抗剂对动脉硬化的影响。对合并高血压患者效果更好。常用药物:硝苯地平10毫克,3次/日;地尔硫卓30毫克,3次/日。
抗血小板药 不稳定性心绞痛最主要的机制之一是血小板被激活,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低血小板活性,减少血栓形成,达到缓解心肌缺血目的。最常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效果确切稳定,尤其男性更好。剂量为最初3天,300毫克1次/日,以后改为50毫克1次/日;双嘧达莫50毫克3次/日,抵克力得0.25毫克 1次/日。
抗凝剂 最常用的是肝素,可抑制凝血酶的产生,减少血栓形成。用法:先注射负荷量5000单位,之后持续静点700—1000单位/小时,也可皮下注射5000—7500单位2次/日。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法安明)效果更好,剂量为120国际单位/公斤体重,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
调脂药 调血脂已成为冠心病心绞痛重要的治疗手段,有报道说,他汀类调脂剂甚至可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最常用而有效的药物为他汀类,如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西立伐他汀(拜斯亭)为第三代他汀类药物,剂量小,效果好,副作用小。
不稳定性的心绞痛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0月诊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0例, 其中男47例, 女43例;年龄51~75岁之间, 平均年龄 (58.5±9.5) 岁;所有患者均经过检查, 血脂全部正常且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 及均无伴有并发症病发的情况出现。将90例患者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患者45例, 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治疗, 然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及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法, 选取药物治疗及静脉滴注的方式。取阿司匹林片100 mg, 每天口服1次;取倍他乐克片25 mg, 每天口服2次;取消心痛片10 mg, 每天口服3次;并取低分子肝素钙给患者进行皮下穿刺注射, 每间隔12 h注射1次, 每次5000 U, 注射5~7 d;并在患者住院期间每天对其进行硝酸甘油静脉注射, 若患者出现心绞痛发作的情况, 可取硝酸甘油0.3 mg放于舌下含服。对治疗组患者在采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对患者加用辛伐他汀口服治疗, 每次20 mg, 每晚睡觉前口服1次, 对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其进行对比。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是指通过仪器观察患者的静息心电图显示正常, 且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明显减降至80%以上;有效:是指通过仪器观察患者的静息心电图, 其ST段示数显示下移至0.05~0.1 mv以上, 且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减降至50%~80%左右;无效:是指患者的静息心电图及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均没有好转或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用χ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 以P<0.05表示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45例患者中, 显效患者有16例, 占35.56%;有效患者有19例, 占42.22%;无效患者有10例, 占22.22%, 总有效率77.78%。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的治疗组45例患者中, 显效患者有27例, 占60.00%;有效患者有16例, 占35.56%;无效患者有2例, 占4.44%, 总有效率95.56%。通过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通过监测均未出现肾功能及肝功能或心肌酶异常现象的发生。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或继发性血栓的形成。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过程, 主要是由于C反应蛋白炎性因子发生炎性变化, 从而促使冠状动脉发生病变, 而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因子发生急速上升, 从而又导致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细胞对胆固醇的摄取, 最后造成病变细胞的形成[1]。而且有关研究表明, 胆固醇的总水平标准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并由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情变化复杂, 可能转变为稳定性心绞痛, 也可能发生炎性病变迅速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甚至是猝死的发生。因此, 及时、有效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取抗血小板、抗冠状动脉痉挛粥样硬化及抗凝;还要稳定和抑制冠状动脉痉挛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和病变;另外还要加强患者的心肌供氧, 减少患者的心肌耗氧量。而本文治疗组采用的辛伐他汀对4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辛伐他汀是可抑制内源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属于血酯调节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冠心病。其主要的作用是调节血浆脂蛋白、抗炎、稳定和抑制斑块、防止血栓和抗血小板等作用[2,3]。而辛伐他汀对于治疗冠心病的作用不仅能够减少患者的死亡危险率;冠心病死亡及心肌梗死的危险率;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的危险率;还可以减少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手术的危险率, 并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因此, 本文治疗组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采用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在临床治疗效果上可以取得显著的疗效, 且具有安全、良好改善患者病症的特点, 值得临床治疗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金源, 兰正花.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07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28) :119-120.
[2]李靖.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5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15) :147-148.
不稳定性的心绞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2013年12月至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50例, 其中男29例, 女21例, 年龄最小的43岁, 最大的80岁, 平均年龄 (63.5±7.5) 岁, 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者12例, 糖尿病者10例, 高脂血症者8例。对照组50例, 其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最小的41岁, 最大的81岁, 平均年龄 (64.0±8.2) 岁, 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者11例, 糖尿病者11例, 高脂血症患者7例。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等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诊断与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 (WHO/ISFC) 共同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3]中关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与排除标准。在此基础上, 排除确诊为心脏类神经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其他疾病导致的胸痛等患者;排除心律失常、心肺功能重度不全的相关患者;排除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排除有精神障碍的患者。
1.3方法
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治疗后, 患者给予常规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合理护理干预方式。具体如下: (1) 建立舒适温馨的病房环境。可更换室内窗帘颜色, 变为绿色、橙色等积极向上的颜色, 可对房间进行适当装饰, 使患者切身体会到家的温馨, 使其享受到安全、舒适的病房环境。 (2) 在护理人员正式上岗之前, 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合理护理的相关内容、意义、内涵和护理合理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培训, 从而大大提高护理人员对合理护理的内容内涵必要性的认知。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应与时俱进, 具有合理人性的特点, 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 要注意尊重患者的人格、隐私及生命存在价值。 (3) 合理的护理程序。当患者第一次进入病房时, 护理人员应当将患者护送到其所在病房, 并在之后的护理过程中, 向患者详细介绍其主治医师和护士的相关信息, 并时常面带微笑、和蔼细心, 对患者不清楚的问题要耐心的进行解释, 不可敷衍了事。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安全健康知识普及, 并同时加强巡视, 在患者面前要保持镇静, 有条不紊, 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当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时, 要轻声安慰患者, 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决心。进行护理相关操作时, 要对患者讲明并嘱咐患者配合, 态度要细致耐心。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时间均为2个星期。
1.4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护理前后使用疼痛评定法与焦虑自评量表分别为两组患者胸痛的疼痛程度和焦虑情绪进行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
对照组和治疗组护理干预前焦虑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干预后治疗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胸痛的疼痛程度评分
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护理干预前胸痛的疼痛程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干预后治疗组胸痛程度评分结果显著降低, 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 大大威胁着患者的安全[4]。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因病情、家庭等因素会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的心理情绪, 极大的影响了疾病的治疗和康复[5]。合理人性的护理干预是在护理的服务中, 主要以患者利益为中心, 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用心为其提供生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优质服务, 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享用权和保密权, 尊重患者的需求和意愿。给予患者人性合理的照顾, 使其在心理、生理、精神上都处于舒适满足惬意的状态。护理工作人员要注意对患者良好情绪的保护, 在跟患者直接交流时, 要保持表情平和、态度和蔼、言语规范、语气温柔, 努力给患者一个安逸温馨的治疗环境。
本研究中, 对治疗组应用合理的护理干预之后, 治疗组患者胸痛的疼痛程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 相对对照组也有了显著提高;患者的焦虑情绪也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并且跟对照组进行对比, 预后有明显提升。这有力证明了合理护理的干预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明显改善, 同时显著缓解患者胸痛的疼痛程度, 效果满意, 可在各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孟锡敏.护理干预措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5) :88-89.
[2]王洪石.浅谈对心绞痛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21) :200-201.
[3]于建辉, 陈敏芝, 刘静.不稳定型心绞痛高龄患者负性心理调查及护理.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1, 5 (3) :5.
[4]王静.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5) :45-46.
不稳定性的心绞痛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辛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诊断标准[4],且排除妊娠、严重心律失常、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5~78岁,平均57.4岁;病程2~14年,平均6.8年。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43~80岁,平均58.1岁;病程3~17年,平均7.0年。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1~3d持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或异山梨酯24~48h。给予口服药物包括硝酸盐、β受体阻滞药和钙离子拮抗剂等;静脉滴注肝素,一般先静推5000U肝素冲击量,然后给予1000U/h持续静脉滴注1~3d,以凝血时间延长1.5~2倍为基准加减静脉滴注的剂量。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赛特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840)口服,起始剂量为20mg,持续服用3d后改为10mg长期服用。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绞痛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明显改善,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有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心绞痛持续时间及心绞痛程度有较大改善,心电图检查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心绞痛程度基本无改善,心电图检查仍旧呈阳性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恶心2例、头痛1例,经调整用药后消失,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引起冠心病的病因较多,经过较长时间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冠心病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可为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及糖尿病等。一旦由于多种原因如劳累、激动等导致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则可使心脏对血液的需求增加,而病变的冠状动脉不能做出相应的扩张,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发生心绞痛[5,6]。当前不稳定性心绞痛可定义为:在相对稳定的劳累性心绞痛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增强的心绞痛;新出现的心绞痛,由很轻度的劳力活动可引起心绞痛;在精细和很轻度劳力活动时即可出现的心绞痛[7]。不稳定性心绞痛较普通冠心病发生机制更为复杂,其可能为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溃伴有一过性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心肌需氧量增加等。由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较为频繁,胸痛状态往往持续性存在[8],患者不适症状得不到缓解,预后较差。现代研究认为高脂血症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的重要诱因,降低血清血脂情况可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9]。
辛伐他汀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降脂药物,本身无活性,口服吸收后,由血清或组织中的酯酶水解并转化为活性代谢物β-羟酸,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在体内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也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增加,主要作用部位在肝脏,结果使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中度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和增高血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0]。由此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产生作用。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辛伐他汀口服,结果较对照组心绞痛次数、程度等明显降低。说明辛伐他汀辅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效果理想,可明显减少心绞痛发生率、缓解疼痛程度、改善心电图表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靖,何照国.阿托伐他汀对6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MMP-9、ET-1水平影响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4):444-445,448
[2]邱忠霞,马贺军,王涤非,等.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9):787-789
[3]许骥,郝恒剑,胡少东,等.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1):106-108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5]刘红旭,周萍,赵子厚,等.参元丹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2):87-90
[6]吴桥.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40例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07; 11(1):21-22
[7]宋志丽,于津,姜东炬,等.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心理状况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5;33(3):358-359
[8]郑菊,尤华,吴雁鸣,等.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10):1264-1265
[9]王金祥,曲兵.低分子肝素钙治疗64例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5(11):122-123
不稳定性的心绞痛 篇9
关键词:前列地尔,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我国的疾病谱及死亡谱正在发生变化[1,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这一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跃居我国死亡的原因之首,而由炎症的激活、不稳定斑块破裂、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及血栓形成等引起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严重类型之一,患者病情不稳定、进展快,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容易发展为心肌梗死,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甚至导致患者猝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3,4]。因此,如何及时高效的对基层及落后地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是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为此,本研究应用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00例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制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5]。所有患者均满足下列条件:(1)患者病程至少持续2周,且其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运动后诱发的心绞痛发作每周至少5次;(2)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心绞痛发作时或者负荷试验后出现缺血性ST-T段改变或静息状态呈缺血性改变;(3)患者在最近6个月内无心肌梗死史;(4)患者自愿接受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排外以下情况:(1)合并凝血障碍等血液系统疾病;(2)合并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3)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者恶性肿瘤;(4)同时患有严重的心律失常;(5)有即将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性;(6)对前列地尔过敏。所有患者中,男41例,女59例;年龄58~76岁,平均(63.39±9.63)岁;病程1~5年,平均(3.45±1.37)年。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58~76岁,平均(63.32±9.43)岁;病程1~5年,平均(3.38±1.31)年。观察组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58~76岁,平均(63.47±9.68)岁;病程1~15年,平均(3.52±1.41)年。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及低流量吸氧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10 mg/次,3次/d;硝苯地平片10 mg/次,3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5 mg/次,1次/d;通心络胶囊服用量为4粒/次,3次/d。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除含服硝酸异山梨酯片10 mg/次,3次/d外,停用其他一切抗心肌缺血的药物。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北京本溪雷龙药业生产,国药准字H20093175)。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加入生理盐水100 m L中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个疗程。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心率、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清电解质、心肌酶谱、心脏彩超、X线片及动态心电图并观察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情况等。
1.3 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评定标准[6]
1.3.1不稳定性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过为期2周的治疗后,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有效:同等劳累程引起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无效:同等劳累程度引起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3.2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动态心电监测显示心电图下移的ST段或倒置的T波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动态心电监测显示下移的ST段回升0.05~0.10 m V,倒置T波变浅或者直立,但是未达到正常;无效: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静息或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为期2周的治疗,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9例,无效15例,显效率为32.00%,总有效率为70.00%,而观察组显效27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显效率为54.00%,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2,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经过为期2周的治疗,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22例,无效12例,显效率为32.00%,总有效率为76.00%,而观察组患者显效2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显效率为50.00%,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清电解质、心肌酶谱、心脏彩超、X线片及动态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变化。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日趋升高[7,8,9],而不稳定性心绞痛作为其中最严重类型之一,病情不稳定,极易发展为心肌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甚至导致患者猝死。因此,探讨安全、有效尤其是适用于基层及落后地区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进一步对症支持治疗争取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不稳定性的心绞痛 篇10
【关键词】心绞痛;麝香保心丸肠溶阿司匹林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93-01
我院自2002年1月~2004年6月应用麝香保心丸合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6例,并与单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46例进行对照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依据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肌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选择92例冠心病心绞痛的门诊和住院患者,男65例,女29例,年龄43~82岁,平均66.8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每次100mg,每日1次,同时给予消心痛、β受体阻滞剂,辛伐他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麝香保心丸(上海和黄药业生产),2丸/次,3次/d,疗程为4周。
1.3观察指标:用药前询问病史和查体,并做相关检查,包括心电图等。用药期间记录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情况,血压、心率、心律及不良反应等。用药4周复查上述项目等。
1.4临床疗效评价: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颁发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心绞痛症状疗效和心电图疗效进行评定。
1.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均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两组间用χ2检验。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疗效与心电图疗效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麝香保心丸联合应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用肠溶阿司匹林的疗效。
2讨论
麝香保心丸系由麝香、苏合香脂、冰片、人参、蟾酥、牛黄和肉桂等配备而成。其作用机理为:麝香提取物具有扩血管强心功效;苏合香脂、冰片有减慢心率、解除冠脉痉挛作用;人参皂甙有抗氧化、降脂、加强心肌收缩力作用;蟾酥有强心效果。,研究证实,麝香保心丸具有扩张冠状动脉,保护血管内皮结构功能、抑制血管壁炎症。稳定易损斑块,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多途径,多靶点保护心血管,长期使用安全有效。在治疗心绞痛方面,麝香保心丸具有以下特点:快速缓解心绞痛症状,无硝酸酯类禁忌,减少心绞痛再发,无硝酸酯类耐药,保护血管内皮,阻遏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管壁炎症,稳定易损斑块促进血管新生,完善侧枝循环,安全协同化学药物使用,取长补短。而麝香保心丸的抗心绞痛作用已通过临床观察、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心脏影像学等研究证实,是目前基层医院缓解胸痛、胸闷、气急等心绞痛症状的主要药物之一。
阿司匹林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TX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且预防费用低廉。根据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临床指南,增加阿司匹林的预防性用药,能够显著减轻经济负担。
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从"血"和"脉"两条途径,既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又能从保护血管等其他环节协同防治冠心病,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可起取长补短的作用。
总之,研究证明,麝香保心丸联合应用阿司匹林防治冠心病,疗效确实。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邹有光,李睿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5-9-21
[2] 秦永文 《现代心血管病药物治疗学》2005.5.1
[3] 宋水江,章晓英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12-5-25
不稳定性的心绞痛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11年5月本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5例,其中男44例,女21例,年龄43~76岁,病程1.5~9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关于UAP的诊断标准。患者用药前平均每周有2次以上的心绞痛发作症状,以一般抗心肌缺血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治疗效果不明显。排除:AMI患者;合并重度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合并重度肺功能不全,急性脑血管疾病及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及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颈椎病患者;胃、食道、胆囊疾病所致胸痛者;孕妇或对本药过敏者;依从性差,疗程不足,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2 观察方法
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每次30 ml,1次/d;对照组32例,口服硝酸异山梨酯每次10 mg,3次/d,疗程均为3周。全部患者治疗前后测血压、心率和心电图检查,并仔细记录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
(1)心绞痛症状。有效: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或发作次数减少超过治疗前50%;无效:心绞痛症状无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少于治疗前50%。(2)心电图改善。有效:治疗后ST-T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无效:治疗后ST-T无明显改变[1]。
2 结果
2.1 心绞痛症状缓解比较
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5.76%和53.1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n(%)
2.2 心电图ST-T改善比较
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2.73%和5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n(%)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系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中间型临床状态,是一种冠心病的急性心脏事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易损斑块的破裂以及冠脉痉挛致血管内皮受损,从而导致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血栓形成,近年经冠状动脉镜检查不稳定性心绞痛血栓多为包含血小板为主的非阻塞性白色血栓[2]。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预后,如果不能恰当及时的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因此,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现代治疗除了抗缺血(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钙拮抗剂等)治疗,还有充分抗栓(抗凝和血小板)治疗,并在此基础上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情况,考虑合适的干预方法(PTCA或CABG)[3]。
丹红注射液其主要成份为丹参、红花[4]。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通血脉,散瘀结,是为主药;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化瘀血,通经络,是为辅药。二药相辅祛瘀生新,除邪而不伤正,共奏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显著延长血管内皮细胞的寿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良好生长,抑制凝血酶活性,并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激活物(t-PA),具有阻止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栓溶解作用[5,6]。硝酸异山梨酯除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外,还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少静脉回流,减少心肌收缩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发作。
丹红注射液与硝酸异山梨酯均为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理想药物,但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在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缺血方面明显优于硝酸异山梨酯,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更为理想安全的药物。
摘要:目的 观察与比较丹红注射液与硝酸异山梨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每次30 ml;对照组口服硝酸异山梨酯,每次10 mg,3次/d,疗程均为3周。全部患者治疗前后测血压、心率和心电图检查,并仔细记录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 心绞痛症状缓解比较: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5.76%和53.1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电图ST-T改善比较:两组行效率分别为72.73%和5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在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缺血方面明显优于硝酸异山梨酯,是治疗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更为理想安全的药物。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硝酸异山梨酯,不稳定型心绞痛
参考文献
[1]罗镝,潘德茂.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对心绞痛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新医学,2006,37(3):171-173.
[2]胡大一,许俊堂.谈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溶栓疗法,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70.
[3]郭迎霞.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75例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160-161.
[4]江一青,刘朝中,朱国英,等.现代冠心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609.
[5]陈向荣,陆京伯,石汉.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44-46.
【不稳定性的心绞痛】推荐阅读:
稳定心绞痛06-19
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11-03
治疗不稳定心绞痛06-01
稳定型心绞痛伴糖尿病08-22
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10-23
心绞痛的临床治疗进展05-19
心绞痛的病因与治疗06-22
抗心绞痛06-10
急性心绞痛08-01
老年心绞痛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