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

2025-01-20

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精选10篇)

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 篇1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体会

不稳定型心绞痛 (L1AP) 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死 (AMI) 之间的一种中间型心肌缺血状态,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也可能迅速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正确诊断、及时救护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关键。现将我院对52例UAP患者急诊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患者,男27例,女25例,年龄35~78岁,平均56.5岁。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病理特征:发作较一般心绞痛更为严重、频繁;含服硝酸甘油片,疼痛不能缓解或完全无作用;休息时仍反复发作心绞痛,且多持续15 min以上。疼痛时可有明显的心电图变化,即肢导联和常规胸导联中S-T段压低,a VR之S-T抬高,持续几分钟或1 h以上。部分患者出现T波低平或倒置,偶可见短暂Q波。

1.2 方法

患者均绝对卧床休息,持续吸氧,给予β-受体阻滞剂,硝酸脂类及钙离子拮抗剂,并接受噻氯匹啶、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抗血小板治疗。35例患者心绞痛缓解后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17例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

1.3 结果

52例患者中,17例接受PTCA及支架植入术患者,在住院及随访期内,病情稳定,生活及工作不受限制,余35例中14例发生Q波型心梗,7例发生非Q波型心梗,2例猝死,12例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

2 护理

2.1 急救护理

松解衣带,卧位休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能已发生散在或小块内膜下心肌梗死,有的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为急性心梗,且易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而猝死,对此类患者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另外睡眠充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起到关键作用;中流量吸氧,吸氧浓度为30%~50% (氧浓度=21+4氧流量) ,较大流量患者不适,较小达不到提高动脉氧分压的要求。氧疗可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重要器官的氧需求。

2.2 病情观察

UAP患者在入急诊科5 min之内,应按抢救流程给予吸氧2~4 L/min,心电监护保持SPO2在90%以上,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变化,按医嘱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用输液泵或微量泵严格控制滴速,以防低血压发生。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患者胸痛缓解情况及用药反应,如头痛、头晕、心悸等,并告知患者是由于药物扩张血管所致,以解除其心理顾虑。出现烦躁不安、胸痛剧烈时应立即报告医生。

2.3 治疗中的护理

使用硝酸甘油的护理:使用后出现颜面潮红、头痛、心悸等症状,是因为药物造成头面部血管扩张引起。为防止用药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可嘱患者用药后卧床休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防止意外发生,一般8~10 mg/min。输液过程中嘱患者在床上解大小便,避免体位突然改变而出现血压下降、头晕、冷汗、心悸等症状。输液前及输液期间,应定时测血压。应用抗凝药物的护理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的出血情况,对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进行监测,如血小板计数下降、凝血时间延长等,及时通知医生。输液速度宜慢不宜快。由于输液时间长,应在治疗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鼓励安慰患者耐心地坚持输液治疗。观察并记录24 h出入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的情况发生,便于及时调整输液量及观察肾脏代谢功能。

2.4 治疗后的护理

随着溶栓抗凝治疗,介入技术及器械的进步,越来越多的UAP患者接受溶栓或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目前,已证明该类治疗能改善UAP患者的预后[1],故此类治疗后的护理成为临床护理的关键。

2.5 心理护理

UAP是身心疾病,其发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恐惧会使患者全身紧张,心率增快,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导致严重并发症。护士要用亲切的语言、自信的态度和患者沟通,给予良好的心理暗示,减少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积极宣传冠心病的防治,教育患者忌烟、酒,控制体重,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高粘血症等有关疾病[2]。

2.6 抗凝护理

患者治疗过程中常使用抗凝药物,扩血管药静脉点滴及口服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护理工作应注意: (1) 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节扩血管药物的滴速,对于正常血压患者力求血压保持在低于基础血压5 mm Hg~10 mm Hg,以防止血压过高引起心脏负荷过重,产生心肌耗氧量过多引起的心肌缺血。并防止血压过低致冠脉供血不足引起冠脉灌流量不足产生的心肌缺血。 (2) 配合医生进行化验监测,血液凝血机制情况,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及皮下出血。 (3) 注意心率变化,因患者对β受体耐受性有差异,故应注意防止患者心动过缓而引起冠脉供血不足。同时观察有无钙离子拮抗剂的副作用如:面色潮红、头晕、乏力、心率变化和血压下降等,建议使用控释、缓释式或长效剂型。

3 体会

控制心绞痛发作的易患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同时去除诱因有助于心绞痛的缓解,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应规范工作流程,有预见性的、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对患者施行正确、及时、有效的救护,是协助患者缓解病情、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Bentirogli LG, Short and long te-rm outcome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d coronary angioplasty inunstable versus stable angina pec-toris:A report of the1985-1986NHL BI PTCA registry..Cathet Cardiovase Diagn, 1991, 23:227.

[2]张泽英, 李艳红, 张存良.60例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4 (9) .

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 篇2

【关键词】 不稳定心绞痛;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12-0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一部分。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间的综合症。稳定型心绞痛胸部不适和劳力型心绞痛相似。和稳定性心绞痛比较,不稳定心绞痛疼痛强,持续时间长,较低的活动量可以诱发。在发病3个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现将我科2008年2月——2012年11月住院患者86例不稳定心绞痛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42例,女44例,年40-78岁平均年龄51岁。68例患者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制定的《不稳定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患者短时间内心交绞痛发作、疼痛持续时间延长。

1.2 临床表现 冠心病心绞痛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压炸、烧灼感、疼痛向左肩部放散。不典型心绞痛可以没有胸痛症状,只有肩痛,伴有手指麻木,上腹部痛。

呼吸困难,心绞痛临床表现胸闷、疲乏无力。护士观察患者痛疼性质、部位范围、放散、持续时间。诱因方式。给予及时处理。

1.3 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ST段压低、T波倒置,短暂性,心绞痛完全缓解。ST-T改变持续6小时,提示非Q波性心肌梗死。

动态心电图:24小时心电图监测,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改变,约80-90%动态心电图不伴有心绞痛。超声检查:短暂性室壁运动异常。实验室酶学检查:心肌酶学检查无异常改变。

1.4 治疗方案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疼痛发作频繁不缓解,立即住院治疗。卧床休息一周,24小时心电监护。吸氧、烦躁疼痛剧烈给予吗啡5-10毫克注射。含服硝酸酯类药物,不缓解可静脉缓慢滴入。直到疼痛缓解。使用阿斯匹林、低分子肝素抗凝,阻止病情进展。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转入上级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者手术。

2 护 理

2.1 一般护理 记录不稳定心绞痛部位、性质、有无放射痛,程度,持续时间,有没有诱因。发现后剧烈疼痛者可给予吗啡5-10mg皮下注射及时对症治疗。

心绞痛发作时,停止活动,立即给予硝酸甘油0.5毫克含服,吸氧,平躺减轻心脏负荷,做好心电图记录,疼痛症状不缓解,可给予盐酸哌替啶。吗啡等镇痛。

祛除诱发因素:情绪变化、疲劳紧张、寒冷、恶劣环境、饮食习惯,进食甜食过咸。不宜暴饮暴食。

合理安排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过强体力劳动可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心脏耗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发病期休息很关键。

应用药物护理:患者用硝酸甘油后颜面潮红、头痛、心悸。药物会使头面部血管扩张。预防体位低血压,患者用药物后注意休息。硝酸甘油静脉滴入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以防意外。输液时定期监测血压。

饮食方面:饮食清淡、进食维生素、蛋白质纤维食物,不要进食过饱,少食多餐,少食盐份,注意由于肥胖、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引发糖耐量异常。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主要因素,限制进食甜品,高脂肪、高热量食品,忌烟酒。

保持大便通畅:患者由于疼痛、紧张、进食少,卧床时间长。应用镇静剂、心肌耗氧量就会增加。发生心绞痛。排便能使心室压力增加,严重心脏破裂猝死。患者定时排便,会在床上应用便器也重要。给予缓泻药物,嘱患者多进食蔬菜,蜂蜜,使排便通畅,心肌缺血不发生。

重视心理护理:心绞止痛剂。可以发生便秘。排便用力,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加重、心痛发病早期患者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尤其病情反复发作患者。害怕发生心肌梗死、造成猝死。失眠烦躁,护士就应该对不同患者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细致讲解病因,不要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认识到配合医生护士治疗护理很重要。患者具有安全感、信任感,有战胜疾病信心。配合医生护士积极治疗。

出院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治疗冠心病基础是改变生活方式,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摄入低热量、低脂、低盐、低胆固醇,多食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例如糙米、芹菜。少食多餐,不要暴饮暴食。控制体重,饮食治疗基础上。结合运动和行为等综合治疗。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强度和时间因人不同而不同。给予监督。戒烟酒,减轻精神压力。改变急躁易怒的性格。保持平和放松心态。和他人多交流缓解压力。

患者和家属应该知道心绞痛发作时的缓解方法,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寒风刺激、饱餐。排便用力。不要饱餐后洗澡,水不要过冷过热。时间不要过长。不要把门锁死,以防意外。

自我检测药物副作用,掌握自己测量脉搏方法。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备急需。硝酸甘油见光容易分解。放在棕色干燥容器内。药物开封后6个月换一次。不要和酒、浓茶、咖啡同时服用。服药后卧位。服用多次药物无效,立即送医院治疗。

定期复查:复查心电图、血糖、血脂。出现心绞痛,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出現心悸、气喘、浮肿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病因是心肌缺血缺氧,代谢产物积聚,多肽类致癌物产生增多,动脉管壁传入神经受刺激,传至大脑产生痛觉,患者就会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心肌耗氧就增加,治疗效果受影响。积极有效的身心护理缓解患者情绪,心肌耗氧量降低,改善预后。护士耐心、细致向护理人员家属介绍监护及治疗目的、讲解原因,身心护理有效的缓解患者情绪,心肌耗氧降低,改善预后。护理人员耐心、细致有效的身心护理,能缓解患者情绪。降低耗氧量,改善预后。医护人员向家属和患者耐心。细致讲解病因,发病机制,诱发因素,治疗方案,疾病预后。康复护理方面知识,保持良好情绪,树立信心。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段廷菊.1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06).

[2] 董翠霞.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J].中外医疗,2011,(07).

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体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9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男61例, 女37例, 年龄最小41岁, 最大71岁, 平均年龄55.5岁;其中自发性心绞痛17例, 复发劳动力性心绞痛22例, 变异性心绞痛23例, 初发劳力性心绞痛36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9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系统的临床护理, 其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观察, 及时掌握患者血压、心律、心率等变化情况;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认真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等;要指导患者掌握识别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方法, 以防心肌梗死发生。

1.2.2 心理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因生活、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极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发作, 同时由于该病发病急, 因而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而这些负面情绪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心绞痛症状较重, 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 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视, 耐心的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从而逐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其保持平稳、乐观的心理状态。

1.2.3 药物护理

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后极易由于药物作用使得患者头面部血管扩张, 从而引起多种不良反应, 比如面色潮红、心悸、头痛等。因此, 为了防止患者用药后发生体位低血压症状, 应嘱咐其在服药后尽可能卧床休息。若给予患者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治疗, 则应利用输液泵合理的控制输液速度, 通常将输液速度控制在8~10 mg/min间, 从而避免意外事件发生。另外, 在给予患者输液治疗时应定时对其血压进行检测, 若有异常现象发生应立即告知主治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1.2.4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喜好为依据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 并且要嘱咐患者饮食应以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糖、低盐饮食。要嘱咐患者进食速度不可过快, 从而避免由于患者饮食过饱而导致其代谢耗氧量增加, 使得其心脏负荷增加, 进而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1.2.5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 耐心的向患者讲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知识, 比如该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注意事项等, 使患者对不稳定心绞痛产生正确的认识, 并且要使其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从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和医护人员进行配合。另外, 护理人员还应以患者的实际病情为依据指导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从而逐渐增强其机体抵抗力。

1.2.6出院指导

虽然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经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后症状得到显著缓解或控制, 然而仍有少数患者在出院后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现象。因此, 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生活指导, 嘱咐患者戒烟戒酒,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且要嘱咐患者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等, 且要嘱咐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ST段恢复正常, 患者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消失;有效:患者ST段明显改善, 患者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发作频率明显降低;无效:患者ST段无改变, 甚至加重, 患者胸闷、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未好转, 心脏事件发生次数增加[1]。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率为75.00%,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该病主要是介入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间的临床表现。该病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机构及临床预后, 且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死率高等特点, 若不及时给予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2]。而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则有治愈延缓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展速度, 对其预后进行改善。因此, 及时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临床治疗及护理期间, 为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养成健康、正确的生活习惯, 且要保持乐观、平稳的心理状态[3]。因此, 在实际的临床护理中, 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并且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其相应的病情观察、药物护理、心理护理等, 从而防止患者病情恶化。同时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应给予相应的出院指导, 从而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效的巩固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率为75.00%,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这就说明,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系统的临床护理,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9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9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给予观察组患者系统的临床护理, 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93.75%)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75.00%)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系统的临床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邵帅.普罗布考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的影响.天津医药, 2012, 40 (5) :516.

[2]杨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三种炎症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9) :95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篇4

【关键词】 倍他乐克;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

【中图分类号】R97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41-0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临床症状,治疗不及时或不当,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机理比较复杂,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聚集起重要作用。动脉粥样斑块活动、非完全性堵塞性血栓形成在UAP的发生中最为常见。2007年4月-2009年4月,我们采用多种药物结合疗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4月-2009年4月将我院住院符合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排除合并肝、肾等严重疾病,精神病,变异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重度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5岁;对照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3.9岁,两组年龄、心绞痛类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选后,2组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硝酸脂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口服治疗,1次100 mg,2次/d。用药期间记录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ST段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症状明显缓解后在7~10 d内逐步撤除药物。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大致正常或正常;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轻,心电图s-T段降低,或回升0.5 mV以上而未达正常水平;无效:疼痛变化不明显或加重,心电图无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8.1%。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有1例于服药期间有上腹不适、隐痛及轻度恶心感,改饭后服用后症状消失,无淤斑及出血皮疹。两组都无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继发血小板黏附、聚集及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血管不完全阻塞或血管痉挛,使心肌血供减少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此机制已被许多临床医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对UAP病人的内科治疗目标是迅速抗血小板、抗血栓,并应用抗心绞痛药物缓解心绞痛。

在常规药物治疗中,硝酸酯类通过扩张心外膜冠状动脉血管及增加侧支血流来增加血供和氧供,以及通过扩张体循环来降低室壁张力和氧需,可缓解心绞痛,增加运动耐量,改善心肌缺血等。在UAP时,需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每5~10 min根据症状调节剂量,直到心绞痛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还可对抗儿茶酚胺引起的脂肪分解作用,从而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进一步降低氧消耗,改善心肌血供。钙离子拮抗剂可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内,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消除冠状动脉痉挛,扩张冠状动脉和侧枝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从而改善缺血区血流,增加心肌供氧。钙通道阻滞剂用于左心功能尚好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从发病24~72 h开始应用,可显著降低再发心梗和心梗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低分子肝素的平均分子量为4 000~6 000,与普通肝素相比,由于分子量减小,抗-Xa和抗Ⅱa活性的比例增强,不易被血小板第IV因子灭活,很少与血浆蛋白结合,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是普通肝素的2~4倍,且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小,常规应用对凝血酶原时间影响不大,无需检测凝血功能,停药无反跳,使用方便,故近年来临床上采用低分子肝素代替普通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倍他乐克是一种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作用为主的药物,口服吸收迅速、完全,首过效应约50%,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很适合于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首先,倍他乐克可减低运动时血流动力的反应,减少同一运动量水平上的心肌氧耗量 ,缩小不缺血心肌区的小动脉。使更多的血液通过极度扩张的侧支循环流入缺血区,从而使不稳定心绞痛得到明显改善。其次,倍他乐克有显著的降低血压作用,能明显地减慢心率 ,在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同时,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倍他乐克治疗的治疗组总有明显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说明倍他乐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较好,口服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颖,常延平,张运.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7,38(6):39.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护理 篇5

关键词:心绞痛, 不稳定型,护理,休息,健康教育,饮食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近年来, 不稳定型心绞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被广泛应用并认为是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 它包括了除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以外的所有类型心绞痛, 既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 也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心脏猝死[1]。因此, 早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其正确积极的治疗及精心细致的护理, 是治疗及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我院2005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 在治疗期间通过精心的护理,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中, 男31例, 女27例;年龄47岁~74岁, 平均59.5岁;所有病人均经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均有发作性胸痛, 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的后方, 可波及心前区, 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 或至颈、咽、颈、背、上腹部等。常表现为压迫性不适或紧缩、发闷、堵塞、烧灼感、无锐痛或刺痛, 偶而伴有濒死感, 病人常表现面色苍白, 表情焦虑, 皮肤冷或出汗, 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 发作反复, 频繁。心电图常见ST段压低0.1 MV (1 mm) , 出现暂时性的心肌缺血。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了解病人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部位、性质、有无放射性的疼痛、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缓解方式, 询问发生前有无诱因存在是评估疼痛的重点, 并及时准确地记录及处理。

2.2 心理支持

应从老年人的心理出发考虑问题, 关心询问病人掌握其心理变化, 情绪变化可使心脏工作量增大,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心脏负荷加重而诱发心绞痛。心理护理能较好地解决病人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2], 发挥药物起不到的作用, 进行心理护理, 最重要的是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感情上的融洽、高度的信任感是成功的关键, 应站在病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掌握其心理及情绪变化, 与其谈心, 分担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 稳定病人的情绪, 告知病人情绪变化对本病的影响, 保持心态平和、乐观、积极对本病的恢复十分重要。住院期间注意病人的心理及情绪变化, 稳定病人情绪, 避免心绞痛的发作。

2.3 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除定期协助医生抽血检验及做心电图检查外, 还应注意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 有无齿龈出血、血尿等出血倾向。降纤酶引起的齿龈出血多在刷牙时出现, 应特别注意用药前后的对比, 用药过程中还特别注意有无心悸、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症状, 输液过程中嘱病人在床上解大小便, 用心电监护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遵医嘱记录24 h出入量。

2.4 注意休息

避免劳累, 体力活动可增加心脏负担, 增加心肌耗氧量, 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随心肌的需要而增加。发病初期休息是治疗的关键, 患有鼾症, 甚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老年人应及时通过外科治疗端正鼾症, 预防因鼾症引起的内皮素合成增加所致收缩血管物质释放, 心脏负荷加重, 同时冠状动脉收缩, 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导致心绞痛发作。

2.5 饮食护理

改变病人不良的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建立合理膳食, 宜给高纤维素、低热量、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适量蛋白质、易消化的清淡饮食, 少量多餐, 避免过饱及刺激性食物与饮料, 戒烟限酒, 避免刺激性食物, 适当多食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使病人向有益于健康的方向努力。

2.6 健康教育

教育形式包括不定期的医学讲座、定期出宣传板报, 赠送宣传画页或小册子, 组织看录像等。内容上针对心绞痛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等疾病有关知识进行教育, 使病人能有效地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向病人介绍疼痛的常识, 嘱其坚持服药, 定期复查, 忌随意停药, 换服药物, 并随身备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以便发作时急用。心绞痛发作时, 指导病人自我放松技巧, 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如静默法、暗示法、深呼吸等方法, 同时配合正确的运动锻炼, 有助于促进侧肢循环的建立, 改善心功能, 不仅不增加病人的心脏负荷, 相反对病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康复有利。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生活、睡眠、饮食、习惯、病情的评估, 制订运动计划, 进行散步、太极拳、气功、保健体操等运动方法, 有助于促进侧支循环的发展[3]。改变体位时行动应缓慢;如起床时应做到“三个1 min”, 睁眼后1 min在原处坐起, 坐起1 min后方可移至床边, 待1 min后下地行走。保持大便通畅, 按时排便, 若大便硬结可给予开塞露20 mL塞肛, 严禁用力排便, 导泻或行高压灌肠 (清洁灌肠) 等, 易出现心输出量骤然增加, 心肌缺血缺氧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

3 小结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心身疾病, 通过细心的护理, 护士可以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有无危害健康行为, 及时调整病人的心态, 指导病人从生活习惯和心理调节各方面预防心绞痛的再次发作, 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促进康复。本组病人经精心护理后均情绪稳定, 能积极配合治疗, 无一例发生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突然, 症状严重, 应及时处理, 以免发展成心肌梗死, 护理工作是观察心绞痛发作的前沿,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获取病人的信任, 指导病人从生活习惯和心理调节各方面预防心绞痛的发作。进入老龄化的今天, 不稳定型心绞痛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的病症之一。优质的护理工作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转危为安、尽快康复的保证, 也是减少发病、提高生命质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89.

[2]朱志先, 梁虹.现代心身疾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05-107.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6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男38例, 女31例, 年龄50岁~74岁, 平均年龄 (62±2.3) 岁, 病史1周~18周, 平均 (7.2±2.4) 周。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 其中中间综合征11例, 梗死后心绞痛15例, 变异性心绞痛22例, 卧位型心绞痛21例;合并高血脂15例, 糖尿病8例, 高血压22例。心电图显示ST段出现存在T波倒置以及不同程度的压低。

1.2 方法

对不同类型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在实施护理过程中, 应确保患者感到舒适。我院采取的护理措施为:

1.2.1 一般护理

患者均应保证充足的卧床休息, 避免劳累而造成的心肌过量地耗氧引发心绞痛病症, 患者所需生活护理均应在床上进行, 护理人员协助完成。同时应该注意保持病室周围环境的安静, 尽量减少探视次数, 保持室内足够的温度以及湿度, 定时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的光线适宜, 且空气新鲜, 避免患者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嘱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 如有必要可给予镇静剂。待患者心肌缺血症状改善、病情显著好转后, 可适当进行功能锻炼, 首先在床上进行, 待身体功能逐渐恢复后, 可下床进行负重练习。活动量应该依保证心电图不出现改变或心绞痛不会发作而设定。

1.2.2 心理护理

患者病症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为社交、工作、生活、疼痛, 极易产生焦虑或恐惧心理, 心绞痛极易被不良心理诱发, 导致出现恶性循环。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 应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让患者了解情绪与心绞痛之间关系, 合理调整情绪。

1.2.3 用药护理

部分患者出现心动过速、心悸、头晕、面部潮红、头部胀痛等不适, 应让患者了解其是在服用药物后而产生的血管扩张引发的,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如患者频繁出现心绞痛症状, 可遵医嘱给予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一定要严格控制滴速, 同时叮嘱家属以及患者不可随意调整滴速, 防止出现低血压症状。如患者遵照医嘱含服硝酸甘油后4 min~5 min胸痛无明显缓解, 可再次给予患者药物治疗, 如疼痛严重, 遵医嘱给予患者止痛药物治疗, 如有必要可给予60~100 mg哌替啶肌内注射。

1.2.4 严密观察病情

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心律等变化, 评估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以及持续时间, 清晰辨别心肌梗死以及心绞痛症状。如频繁发作心绞痛, 在服用硝酸甘油后症状仍无明显缓解, 或疼痛加重、时间延长, 应警惕出现心肌梗死。

1.2.5 饮食护理

饮食应注意保持低脂清淡, 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 促使患者顺利排便, 忌过饱或食用刺激性食物, 可有效防止出现心绞痛症状。

1.2.6 休息与活动

评估因心绞痛对患者的活动所造成的受限程度。活动计划制定:如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发作, 应立刻停止活动, 一般不需要卧床休息, 心绞痛症状不稳定时, 患者应注意多休息。根据患者的具体活动能力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 同时积极鼓励多做一些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 在不出现心绞痛症状时, 患者可进行最大限度活动量。同时监测患者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出现脉搏增快、胸痛、呼吸困难等情况, 如有发生, 患者应立刻停止活动, 并实施有效治疗方法, 给予口服硝酸甘油或吸氧治疗。

2 结果

经过精心护理, 有62例患者症状得到改善, 治疗有效率为89.9%。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 包括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恶化劳力性心绞痛以及初发心绞痛等[1]。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心绞痛时间延长、新发作的夜间性或休息性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症状呈渐行性增加[2]。肥胖、胰岛素异常、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等均是引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原因, 因此, 应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治疗, 先给予患者一般的常规治疗, 同时进行综合性护理,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3]。

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临床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疾病快速恢复,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衣晓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5) :192-193.

[2]周景霞.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6) :318-319.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7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护理,体会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属于临床综合征, 疾病程度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之间, 意思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既可逆转为稳定性心绞痛, 病情得到好转, 又可迅速恶化, 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严重者甚至可导致心脏猝死。为了更好的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最佳治疗和护理方式, 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本院将近两年来收治的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的治疗和护理做一个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共收治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 其中, 男52例, 女34例, 患者年龄48~79岁, 平均 (65.7±2.7) 岁。所有研究对象的心绞痛临床诊断均有据可依, 且准确可靠。将这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即性别、平均年龄、病情等方面均进行对比, 两组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处理方法

对两组研究对象在护理方面给予不同的处理,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如一般临床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和出院指导等。对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其家属以问卷调查的方式, 进行临床治疗有效性及护理满意度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2.0数据处理软件, 对研究调查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为82.63%, 护理满意度为84.47%,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为95.78%, 护理满意度为95.68%,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一般临床护理

进行心电监护, 密切关注患者心率、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 要评估患者心绞痛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程度, 统计发生频率, 特别关注其心绞痛的发生部位、发作次数等, 对患者的这些情况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在患者意识清醒时询问患者, 其心绞痛的发生感受, 是否为放射状疼痛;是否出现激动、情绪紧张或经常寒冷等症状。除询问患者自身以外, 还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心悸、冷汗等临床不良反应[1]。要特别注意, 在静脉滴注过程中有些患者容易血管弯曲, 或因为弹性差、不易固定而影响输液, 故要特别注意保护患者的血管,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并每隔1 h间断就要检查。

3.2 用药护理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 如有无心悸、呼吸困难、皮肤过敏等症状, 同时辅以心电监护, 严格监测生命体征。患者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出现心绞痛发作的症状, 要立即观察患者的胸痛变化情况, 记录发作时间与给药时间的间隔, 以考虑要不要再次服药。对于疼痛严重者可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给予止痛药;对于心绞痛发作较频繁的患者, 可遵医嘱静脉滴注硝酸甘油, 但严格控制滴速, 并警告患者及其亲属不可擅自调节滴速, 以防发生低血压[2,3];如果有患者用药后出现不适感, 如头晕、心悸、头部胀痛、面部潮红等, 要向患者解释这些现象属于正常反应, 是由药物所产生的血管扩张作用而引起的, 宽慰患者不用恐慌。

3.3 饮食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要特别注意日常饮食, 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构建合理的膳食结构, 如多进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多食低盐、低胆固醇、低热量、易消化的清淡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4];避免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忌烟酒;忌过于饱食而导致消化障碍等。生活中的每个饮食细节都能对身体产生很大的影响。

3.4 心理护理

患者的健康不仅仅只涉及身体方面, 往往心理积极与否是影响患者疾病治愈与否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因为患者的身和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护理人员既要照顾、关注患者的身体变化, 进行各方面护理, 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把握其心态变化, 给患者营造一个积极、系统的心理环境, 以促进其身心都健康。由于心绞痛经常反复发作, 这很容易导致患者有精神紧张、恐惧、焦躁等不良心理的产生, 患者会担心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 思想负担过于沉重, 情绪上表现很低落, 这样可能会不配合用药或其他治疗, 一方面恐惧, 一方面灰心, 这样又会因为恐惧或焦虑心理使得心绞痛再次被诱发, 如此恶性循环, 对患者的治疗非常不利。护理人员应该多与患者沟通, 并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耐心的鼓励、劝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教与患者调节自己情绪的方式,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对治疗产生信任感、安全感, 从而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3.5 出院指导

多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或控制, 但仍然有部分患者在出院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 一方面, 当然不排除此病的难以治愈性, 但另一方面, 也与患者出院后的对疾病的不注意有关。所以在患者出院时, 护理人员应该详细向患者介绍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关知识, 并对其进行生活指导, 教育患者保持生活方式的健康, 嘱咐患者要坚持服药, 切忌随意停药、更改药物剂量、不遵医嘱方式服药或擅自更换药物, 日常中尽量避免情绪激动, 要学会及时自我调整心态, 学习放松技巧。戒烟、酒, 平时进行正确的运动锻炼, 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改善心功能, 避免感冒, 控制体质量, 定期回院复查。

综上所述,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其病情往往变化多端, 难以掌控, 且既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 也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近年来, 已有不少报道证实, 引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胰岛素异常、肥胖等多种疾病, 且不稳定性心绞痛有病情严重、发病紧急且变化快等特点, 综合以上因素,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 非常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特殊护理干预, 如一般临床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和出院指导等。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好临床护理工作, 辅以常规护理基础上的特殊护理干预, 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及临床护理满意度, 在缓解医患关系的同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非常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丽芝, 苏喜改.心绞痛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国药房, 2008, 19 (23) :1833.

[2]王利花.老年患者的心理调查及护理[J].包头医学, 2008, 32 (1) :45.

[3]高干英.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3) :245.

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 篇8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护理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胸痛症状呈进行性加重[1]。如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因此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一旦确诊,就需及时治疗。在患者进行性胸痛过程中,心电图若呈现明显的变化则提示可能会发生心肌梗死或者猝死[2]。在进行治疗和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时,若出现某个环节的差错,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如何在治疗和护理中避免发生失误,提高治疗效果,已成为临床上很多医护人员探讨的问题。本文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心电图提示ST段压低,无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疾病。实验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6~58岁,平均年龄(51.7±2.4)岁,其中初发心绞痛21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1例、自发性心绞痛8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2~54岁,平均年龄(48.7±2.8)岁,其中初发心绞痛19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3例、自发性心绞痛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一般处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可给予硝酸甘油缓解疼痛,疼痛剧烈时可给予吗啡;给予阿司匹林或肝素进行抗凝,预防血栓形成等。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检测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分析心绞痛的性质、疼痛部位、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等,嘱患者前期(3 d)卧床休息,进行床边心电监护,有呼吸困难者及时给予吸氧,必要时需重复检测心肌坏死标志物。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具体包括:对以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时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由于胸痛次数多、发作时间长、疼痛剧烈,从而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为患者详细的讲解心绞痛的特点、危险性及发作时的急救措施等,减少患者的恐惧感,并针对患者心情状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加患者的自信心,以最好的状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2)治疗护理:患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服药前,护士要向患者介绍这种药物的治疗效果、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使患者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引起患者对按时服药的重视,并嘱咐患者不得在服药期间,未经医师同意,擅自减少剂量、停药或换药,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在进行静脉滴注时要保持8~10滴/min的滴注速度,以免滴注过快,出现胸闷等反应诱发心绞痛发作,滴注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如出现过敏、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对症处理。(3)饮食护理: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因素都可导致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故需采取合理的饮食护理,减少发作,提高治疗效果。患者在进食时应低盐低脂的营养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饮食时不可过快、过量,要少食多餐、清淡营养饮食,多食用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以免发生便秘,从而增加心脏负荷,增加心绞痛的发作。(4)生活护理:指导患者生活中要避免情绪过激,使心脏负荷过重,诱发心绞痛的发生;同时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形成侧支循环,增强活动耐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如心绞痛发作后,急救后无缓解,要进行及时就诊。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治疗效果:有效为胸痛等症状有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心电图提示ST段正常或接近正常;无效为胸痛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多,心电图提示ST段无变化。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表分为满意和不满意。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实验组有效38例(95.0%),无效2例(5.0%);对照组有效31例(77.5%),无效9例(22.5%);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 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护理满意39例(97.5%),不满意1例(2.5%);对照组护理满意33例(82.5%),不满意7例(17.5%);实验组护理满意率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近年来,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老年人高发,且常常伴有“三高”疾病,给疾病的治疗带来难度[3]。不稳定型心绞痛极易发展为心肌梗死,对患者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及时治疗和完善的护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时,进行常规护理和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减轻症状,减少发病次数,提高治疗效果。在上述试验中,实验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规护理同时进行心理护理、药物治疗护理、饮食护理及生活护理,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耐心的讲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工作及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在生活中改善饮食,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并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乔艳丽.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5):72-73.

[2]郑容梅.优质护理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辅助干预效果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4-7.

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 篇9

【关键词】心绞痛;不稳定型;低分子肝素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2-0019-02

冠心病目前是我国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nl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状态,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容易引起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因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来延缓冠心病的病程进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值得每位心内科医师探讨。近年笔者在临床中使用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UAP,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住院的UAP患者93例,临床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0年12月制定的标准[1],其中男68例,女25例,患者年龄最小47岁,最大76岁,43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史,14例合并有糖尿病史。按患者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对纳入观察的病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排除半年内有脑出血史,消化道溃疡史,严重贫血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对临床所用药物过敏者。最后纳入观察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绞痛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常规应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等治疗,对其中的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合并症患者均给相应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另予以低分子肝素(规格:0.5ml:5000U,吉林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233)5000U/d皮下注射,连续7d。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住院接受治疗半月,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日发作次数,每次心绞痛发作平均持续时间,同步12导联心电图及心率、血压、动态心电图,并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参照姜氏[2]文章中所报道:显效:胸闷、胸痛消失,2周内未再发作,ST段恢复50%以上,T波恢复直立;有效:胸闷、胸痛缓解或消失,2周内仍有心绞痛发作,但频率减少2/3或2/3以上,ST段恢复50%以上,T波双向或变浅;无效:胸闷、胸痛稍缓解或未缓解,仍反复发作,ST段未恢复,甚至加重或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1.5 统计方法:两组计量资料以 ±s表示均数±标准差,完全随机设计的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随机分组的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所有临床资料数据由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见表2。

心绞痛发作次数(次/d)7.4±2.51.9±1.1△△▲7.2±2.83.1±1.6△△

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min)15.3±6.32.9±1.7△△▲▲14.9±6.85.2±2.8△△

注:①各组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P<0.01;②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结果表明:①不管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经内科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均较好;②治疗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说明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3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半月后的疗效情况,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等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为机体用力、血流冲击、炎症等因素导致冠状动脉斑块边缘破裂或出现裂隙,使得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并堵塞微血管;随后冠脉管腔狭窄,导致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缺血缺氧所致。因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除常规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受体拮抗剂、ACEI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显得十分重要。低分子肝素可以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栓形成,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既能起到抗凝的治疗目的,又能改善心肌血供[3]。本研究中,82例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心绞痛发作情况均有明显好转,且治疗组患者心绞痛日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加入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更好的控制心绞痛症状。从整体疗效来看,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差异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整体疗效还是优于对照组。另观察发现治疗组有2例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部位出现轻微淤斑,l例齿龈出血,但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病例,这说明加入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比较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且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但由于我们实验设计欠严谨,纳入观察病例数不多,对其机制研究还欠深入,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J].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2] 姜荣泸,杨启才.通心络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21):2769-2770

不稳定型心绞痛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142例,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71例中, 男性42例, 女性29例, 年龄44~75岁, 平均年龄为 (61.4±4.2) 岁;对照组71例中, 男性38例, 女性33例, 年龄43~76岁, 平均年龄为 (62.6±4.7) 岁。两组患者均经过相关影像学检查,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恶性肿瘤以及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以后均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 采用阿司匹林嚼服, 300 mg首日, 以后每日100 mg, 并口服氯吡格雷每日75 mg。

1.3 护理方法

1.3.1 一般护理:

护理人员要确保室内空气通畅, 为患者创造宁静、温馨的住院环境, 确保室内的温度稳定。护理人员要经常观测患者的血压和脉搏等生命体征。当患者病情稳定后, 可协助患者进行少量运动, 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1.3.2 心理护理:

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程长, 且反复发作, 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恐惧、紧张的消极情绪, 护理人员要多观察, 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 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心理安抚, 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通过介绍成功的案例来增强患者的信心,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1.3.3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 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 做到戒烟戒酒, 进食低糖, 低脂和低胆固醇的食物。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 保持规律的作息, 稳定情绪,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 促进健康的恢复。

1.3.4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应嘱托患者家属, 培养患者的健康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禁烟禁酒, 做些适当的体育锻炼, 并保持愉悦心情。叮嘱患者要按时吃药, 并定时复查。若为较严重的患者, 则应随身携带救心丸等必备药物。

1.4 疗效评价。

显效:胸闷, 气短等症状完全消失, 心脏功能改善Ⅰ级;有效:胸闷, 气短等症状有所改善, 运动耐受提高;无效:患者的临床无变化改善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 for windows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P<0.05时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显效为42例, 有效27例, 总有效率为97.2%, 对照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显效为32例, 有效18例, 总有效率为70.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显效40例, 有效26例, 总有效率为92.9%, 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显效31例, 有效20例, 总有效率为71.8%,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3例, 发生率为4%, 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8例, 发生率为11%, 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更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非常满意52例, 满意15例, 护理满意度为94.4%, 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36例, 满意22例, 满意度为81.7%, 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极为受到关注。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内科疾病, 病情常常反复,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2]。而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迅速, 进展较快, 因此对于其的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极为重要。护理干预在患者治疗过程能起到重要作用, 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和预后[3]。实践证明, 通过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等护理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心电图显效率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 采用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明显提升临床疗效, 并且降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142例, 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实验组71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71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 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更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 采用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明显提升临床疗效, 并且降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王东杰.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5 (11) :198-199.

[2]魏欣, 晏妮.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患者中的应用与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17 (12) :174-175.

上一篇:样例学习下一篇:滴灌条件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