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原因处理

2024-10-10

不稳定原因处理(精选11篇)

不稳定原因处理 篇1

继电保护工作的顺利完成需要具备及时且准确高效的故障分析与处理能力。这也就成了继电保护工作者需要专项研究的问题,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继电保护工作的能力,当发生电力系统故障时,应当从以下方面分析考虑影响继电保护工作的因素。

1 继电保护可靠性因素

1.1 软件因素

继电保护系统的软件是指电力保护装置的中心指挥程序,如果软件出现问题则会直接影响到装置设备的正常运行,出现混乱、误动或拒动。其原因主要是终端的分析定义以及数值设定、结构设计出现了问题,在进行测试检验时不够规范标准等。

1.2 硬件装置因素

①继电保护装置。即从控制电的开端到结束部分的运行设备都属于继电保护的装置。其中包括电源、信息的中央处理、继电数字量输入、输出等多个模块。②二次回路。属于继电保护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是由于线路长时期没有检测,或没有及时维修而老化或者裸露接地出现的短路或断路。③辅助装置。这些辅助装置一般包括继电器或者电压切换箱,这对于电力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调节都具有关键性作用。④装置的通信、通道及接口。不论是光纤还是微波通信系统都要及时疏通、管理,如果没有实时地检测与修理将很容易产生问题,从而使继电保护工作出现偏差。⑤断路器。它是电流的开关装置,对电源线路及电动机等进行保护,它能在切断故障电流后一般不需要变更全部的零部件,因而在继电保护工作中受到广泛的应用。可见,其对电力系统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在硬件系统得以保障的前提下,电力系统的工作也有了可依赖的运行工具。

1.3 人为因素

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者专业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过差都会导致继电保护出现问题,是最终影响电网的因素。据调查,人为因素在220kV的电力系统中出现故障的比例占到了38%,可见其重要性。

2 继电保护事故的处理办法

2.1 充分利用微机技术

继电保护的一些问题并不是不可排除或者只有等当发生时才能被解决的,一些故障是能够提前避免的,科学计划地进行故障预防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1)正视人为事故。人为事故往往与工作人员不够认真负责或者逃避责任的态度有关,当继电事故发生后,若装置提醒或者指示功能不能显示出真正的故障原因,也不能判定是人为还是设备原因时,如果是人为事故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及时反映,以快速采取最及时的挽救措施,切不可推卸责任,浪费时间,耽误了最佳处理时机。

(2)充分利用记录工具。继电保护工作中常常会借助微机设备来帮助记录事故现象。

2.2 采取正确的检查方法

(1)逆序检查法。这是在事故发生时采取的一种倒序检查法,直到找到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一般在误动出现时采用。

(2)顺序检查法。在发生继电保护故障时,可采取按部就班的方式,从设备开端直至运行结束,逐级检测,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这也主要适用于拒动或逻辑问题中。

(3)整组试验法。是判断保护装置的运行程序状况的一种方法,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根源并再现出来。也可以有效整合其他方法一同检验。

3 提高继电保护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与可靠性

首先,应当对从事继电保护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入培训。身为工作人员首先应掌握基础理论及相关装置的运行操作顺序。遵循“两票”原则,严格按照操作及检测标准工作。在进行调度时也要必须征得同意。另外,为了保障投退的准确性,要将运行需要的设备详备的信息资料进行说明与标注,以减少工作人员查阅时耗费的时间,避免出现基础性差漏。而部分特殊情况,也可以通过对运行人员的专业培训来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以便在发生继电保护异常时能够及时作出退出处理办法的决定,而退出的具体情况应满足如下情况才能执行。

(1)母差保护。它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系统设备,以其安全、灵敏、高效的特点,对保护电网的安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而在母差发生交流断线或者不平衡电流不饱和等情况时就要及时倒闸,不可延误。

(2)高频保护。它是用高频载波代替二次导线,传送线路两侧电信号的保护。直流电源消失时;设备参数不确定或者不科学时;故障信号发送出现异常时。

(3)距离保护。PT检测设备异常退出时;其他程序正常但助磁电流不稳定,或与实际需要不相符时;运行设备超负荷负时。

(4)微机保护。第一种,总告警灯亮,或者呼唤灯之一亮;第二种,两个CPU出现问题;第三种,电源指示灯不亮,电流消失;第四种,告警插件出现问题;第五种,在第一种的基础上,显示CPU×ERR信号,这也分两方面看待:若CPU没有故障,则是通信回路异常,应当退出CPU,对开关程序进行检验,而如果对开关检验后,信号仍然没有恢复,则证明CPU有致命性问题,需要及时退出,并断开整个程序。

(5)瓦斯保护。电力设备中需要变压器进行对电压与电流的控制,在其运行时添加油或者换硅胶时;散热器检修投放时;排风放气,对吸湿器进行清洁时;调压控油时。

(6)重合闸。各种故障原因下造成的跳闸次数超标时;短路、断路而使重合受阻时;出现电压或者二次电压问题时;断路器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达不到合闸标准数值时。

4 提高继电保护的措施

继电保护工作是对整个电力系统的保护监测,因此,提高继电保护工作效果与水平自然要针对于其全部程序。从最开始的数值的正确计算、设备的选择与制造,到程序进行中的监控、维修保护,再到调试计算等都需要全方位的提升。继电保护装置的科学与精确性是其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其可靠性的保障。因此,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在运行前与运行时的可靠性、安全性是继电保护工作的重点。但由于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尽管投入再多的时间与精力,装置设备在运行时还是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继电保护防患于未然,提前制定好足够充分全面的应急方案,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或者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将可靠性提高到最大的程度。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在继电保护工作确定并开始选购与制造装置时,一定要严格把控质量标准,选用一些有实践记录检测评价、寿命长、故障率低的器件设施,切不可滥竽充数,否则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2)装置设备中,晶体管的保护作用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易受干扰。因此在选用与安装调试时一定要尤其注意,具体方法可以选择隔离变压器、将晶状体与其他电缆设备隔离,或者采用增加闭锁电路的设置并加强晶状体检测设施等方式。

(3)晶状体应与高压设备隔离,以免受强压或高电流下短路、断路或者切合闸影响。

(4)参与继电保护的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故障的再次发生,更要以充足的信心、耐心与责任心面对继电保护工作,以增强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进行调试工作时更要严肃认真,谨遵调试规程与标准。

(5)保护装置的维修与检测是保证其发挥正常功效、减少运行时的故障、增强可靠性的有效方法。因此,应当定期对装置进行检验,并做好预防。

(6)保护装置发生故障时如果能有选择性地选取其他方式来保证继电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之后再进行故障维修,则是一种有效解决设置故障的方法。因此,应当全方位地考虑装置的合理性与备用装置,预防二次事故的发生,从而更高水平地提高其可靠性。很多实例已经证明,这种备用装置的安装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供电系统设备故障引起的问题,保证了供电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5 结论

总而言之,继电保护工作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起着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电力系统范围更加广泛,利用形式也不断变化。因此,继电保护也在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信息、数据的设置更加精确科学,测量与控制也更加精准,管理也更加智能化。同时,继电保护工作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应用了更多的新科技、新理念,这也对继电保护工作人员提出新的挑战,要求他们积极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继电保护工作,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

摘要:继电保护是对电力工作进行监控,对发生故障或问题的线路自动切除或者隔离。因此,继电保护工作的技术性挑战非常大。文章针对继电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的不稳定性原因,提供相关事故处理的办法、措施等建议。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影响因素,事故处理办法

不稳定原因处理 篇2

2.药量不足。足量的药物才能发挥降压的效果,药量小达不到降压目的,降压过低则造成各个组织器官供血不足,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头晕。

3.服药间隔时间不当。每种药物在体内存留的时间不同,存留时间短,每天服药的次数多;存留的时间长,每天服药的次数多。例如,尼群地平由于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需每天服药2~3次,洛丁新在体内存留时间长,每天服1次就够了。

4.不能按时服药。这是血压控制不好或不稳定的常见原因,这部分人往往是随意吃药,想起来才吃,血压忽高忽低,对身体危害很大。

5.情绪不稳,焦虑、失眠、思想压力大。血压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上述症状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势必引起血压升高。

6.脑供血不足。这是常被大家忽视的问题,脑供血不足,脑细胞缺氧,代谢紊乱,会影响脑功能的发挥,使得植物神经中枢功能紊乱,血管缩舒功能出现障碍,血压升高且不稳定。

不稳定原因处理 篇3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事故;原因;方法

当下电力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现代化的智能型电力系统,在这一目标下,对新兴电力结构与电力设备的需求逐渐增加,作为建立智能型电力系统的基础部分,继电保护对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由于自身结构上的复杂性,继电保护设备极其容易受到外部影响和干扰,继而出现设备不稳定或故障。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当站在建设现代化电力系统的高度去看待保证继电保护稳定这一问题,并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与讨论,这样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继电保护对电力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重要意义

作为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系统,继电保护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基础作用。继电保护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功能性设备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切除电力系统中出现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况的电力元件。继电保护装置能够帮助电力系统有效地控制安全事故与设备故障,电力损失减少相应的经济效益自然会随之提高。继电保护在现代化电力系统的建设中是占据重要地位的子系统,建立智能化的电力系统需要继电保护发挥高效性与灵敏性的优势。

2 产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的原因

2.1 软件问题

继电保护设备中的设计程序以及控制继电保护装置系统中的相应软件,都很容易因设计失误或编码错误而产生一定的软件问题。继电保护出现软件问题后将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对其保护作用的发挥是非常不利的。

2.2 硬件问题

继电保护的硬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绝缘老化情况出现在继电保护的二次回路设备中,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接地和绝缘造成影响;其二是通信装置的结构、人机对话等方面极易出现问题,这会使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生通信障碍,并会对继电保护工作带来消极影响;其三是相关数据模块导致数字或信息输入输出错误;其四是断路器的老化、锈蚀直接影响继电保护稳定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等优势的发挥。

2.3 人为操作问题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的原因,除了软、硬件问题之外,还有人为操作不正确或失误问题。目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安装人员操作不正确不恰当的情况,在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以设计文件及安装技术为依据施以正确的操作,在接线、设备安装等方面经常出现问题,对机电保护功能发挥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另外,在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进行维修操作时,一些维修人员也没有根据相应的技术规范、标准进行正确地施工,继电保护设备锈蚀、接地、老化等现象层出不穷,却难以得到正确合理的维修与维护。在此基础上,继电保护的稳定性无法得到保证。

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事故的处理方法

3.1 对故障信息提示功能的正确利用

在现代化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通常都具有故障信息提示系统,电力工作人员应当在继电保护出现故障时将出现故障的时间、位置、类型加以确定,确定这一系列具体数据可以通过故障记录和故障代码的检查工作来实现,工作人员在得到以上有用的信息之后就可以对本次事故作出正确的判断。正确利用好继电保护故障信息提示功能对处理继电保护事故能力的提高有着无可比拟的积极作用。

3.2 对故障检查方法的正确运用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故障检查方法主要有逆序检查法和顺序检查法。所谓逆序检查法,指的就是从事故发生的结果出发,一级一级往前查找事故发生的根源;顺序检查法则是利用检验调试的手段分别按照外部检查、绝缘检测、定值检查、电源性能测试、保护性能检查的顺序一级一级进行检查。正确把握好这两种检查方法,能够及时迅捷地发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出现事故的原因,并针对具体原因加以检修。

4 提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稳定性的措施

4.1 严把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关

要想保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稳定性,首先一定要采取措施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在制作或选购装置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好质量关,提高装置中每一个元器件的质量,而且一定要选择故障率低但寿命长的元器件,严格禁止采购不合格的劣质元器件;在安装继电保护装置时,工作人员必须要按照设计文件及安装技术的具体要求进行安装;此外,还要注意加强对装置的维修工作,及时发现设备老化、锈蚀等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一一维护。

4.2 提高继电保护的抗干扰能力

为了提高继电保护的抗干扰能力,一定要在继电保护系统中设置隔离变压器,并加设接地电容,屏蔽电缆与闭锁电路等设备也必不可少。晶体管保护巡回监测装置可对继电保护装置加以监视。同时,继电保护装置应当考虑安装在与高压室隔离的房内。以避免其遭受高压大电流与断路故障。

5 结束语

目前,电力部门正着力于建立现代化的智能通信电力系统,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一环,继电保护的稳定性成为其更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及正常供电,继电保护一定要积极查找事故原因,正确利用故障信息提示功能及故障检查方法,对继电保护装置的质量和抗干扰能力进行严格把控,使得电力网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青.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成因分析和事故处理方法[J].通讯世界,2013,21:199-201.

[2]孙春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的原因分析及事故处理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0:147-148.

[3]范伟.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不稳定成因分析和事故处理方法[J].山东工业技术,2015,14:151.

不稳定原因处理 篇4

河南煤化矿井涌水深度脱盐处理工程于2004年开始实施, 2007年9月建成投产, 设计规模800 m3/h, 由给水净化和脱盐处理两部分组成。给水净化主要是通过絮凝沉淀, 处理后出水浊度小于3 NTU, 然后通过超滤、反渗透膜及混床技术进行脱盐处理。脱盐处理工艺见图1。

二、存在的问题

反渗透系统自2007年9月投运以来, 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 系统出现下列问题。

1.保安过滤器滤芯更换频繁 (最短1 d, 最长4 d) 。换下的滤芯表面有时是黑色, 有时是黄色或白色凝胶状黏稠物。

2.反渗透机组离线清洗频繁。短期内 (6 d左右) 压降由0.22MPa升至0.36 MPa, 产水量由76 m3/h降至45 m3/h, 脱盐率由97.6%降至95%。

3.RO反渗透系统运行压力和压差迅速增长, 反渗透膜污堵情况严重。膜元件在线反冲洗和离线冲洗过于频繁, 导致膜元件处理水样的效果降低, 且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由于系统的不稳定运行, 给生产带来不利, 技术改造势在必行。

三、原因分析

1.进水电导。进水电导在4 000μs/cm左右, 明显高于反渗透进水常规要求值, 说明水中离子含量过高, 易引起系统结垢、腐蚀。

2.垢样分析。取污堵垢样少量做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垢样扫描电镜均放大1万倍、2万倍, 从电镜照片可看出, 垢样较为密实, 无孔隙。具体成分见图2。

3.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分析。把垢样溶于50 mL的盐酸中, 测其溶液中各个金属离子的含量, 测定结果见表1。

从上面能谱分析图及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结果可知, 垢样中元素含量较高的有Al, Ca, Fe, Mg, Na, P, S, C, O, S等元素。

4.预处理系统未起到有效作用。

(1) 絮凝剂没有在最佳的条件下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絮凝剂投加的最佳p H为8左右, 在此p H范围絮体最大, 沉降效果也最好。同时, 絮凝剂的投加方式是直接加入管道中, 没有设置专门的反应器和搅拌器等混凝设备, 导致混凝效果较差。

(2) 过滤器未能起到截留悬浮物等的作用。过滤器可以在截留之前投加絮凝剂和助凝剂产生的絮体, 但由于多介质过滤器的流速大于8 m3/h, 所要求的石英砂粒径为0.45~0.55 mm (实际用的石英砂粒径为0.5~0.8 mm) , 故未能达到多介质过滤器工艺设计要求的截留悬浮物的作用和效果。

5.各种药的投加量过大。根据元素含量分析的结果, 可知各种药剂投加量较大。

(1) 絮凝剂和助凝剂投加量过大。投加量过大时, 保安滤芯表面呈现黄色黏稠物, 加大了膜设备的处理负担, 使得后续的膜元件污堵情况更为严重。投加量不足时, 保安滤芯表面呈现黑色。

(2) 次氯酸钠。还原剂—亚硫酸氢钠投加量过大。为防止反渗透膜发生微生物污染。需要对原水进行杀菌处理。在此工艺中, 杀菌剂采用的是次氯酸钠, 杀菌后应除去残余氯, 否则会对膜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 因此适量投加还原剂可以消除余氯。但大量投加会导致膜表面滋生厌氧菌, 形成新的污染物, 给膜造成污染, 降低产水量。

(3) 阻垢剂的投加量过大。阻垢剂是大分子有机磷酸盐类, 它主要是通过减缓晶体生长和晶格畸变这两种作用进行阻垢的, 这两种作用的同时存在, 使得这类药剂也具有阈值效应, 大量投加会增加膜装置的系统压降。有研究者指出, 当水中含有铝或铁等离子时, 此药剂的阻垢效果就会变差或本身变性。

四、技改措施

1.降低絮凝剂、助凝剂投加量。通过实验分析可知, 凝胶状污堵物中铝、铁含量较高, 而实验所采用的絮凝剂为聚合氯化铝铁, 有部分药剂残留进入保安过滤器、反渗透, 在此进行再絮凝并同阻垢剂有所反应。将聚合氯化铝铁同阻垢剂进行混合, 在10 s内产生明显成层沉淀现象。结合数据、现象分析, 通过烧杯实验将絮凝剂投加量由25 mg·L-1降至6 mg·L-1, 助凝剂投加量由1.2 mg·L-1降至0.1 mg·L-1。同时将投加点改为絮凝剂在前、助凝剂在后, 要求助凝剂熟化时间不低于5 h。

2.降低膜用阻垢剂投加量。根据膜污染物的化验分析及膜装置的运行参数, 将膜用阻垢剂投加量由14 mg·L-1降至5.6 mg·L-1。

3.减少次氯酸钠、还原剂的投加量。源水矿化度高, 投加多种类药剂会造成复杂反应机理, 同时过量的还原剂亚硫酸氢钠易引起厌氧微生物滋生, 因此采取冲击式投加次氯酸钠、还原剂方式运行。

4.改进膜清洗方案。在用氢氧化钠清洗膜时, 缩短浸泡时间 (由原8 h改为2 h) , 防止强碱对膜的损坏;在用食用级柠檬酸清洗膜时, 延长浸泡时间 (由原2 h改为8 h) , 恢复膜表面的电中性, 提高脱盐率。

5.优化运行工艺。

(1) 将原运行的2组反渗透机组 (4台多介质过滤器和2套超滤设备) 改为5台多介质和2台超滤设备, 目的是降低多介质水流速, 保证多介质与水流有充足的接触时间来提高出水水质。

(2) 适当延长多介质过滤器使用时间。由原来运行12 h反洗一次改为当出水水质、进出口压降及产水量三者之一出现异常时再反洗。实际运行表明, 多介质过滤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 滤料表层形成一层薄膜, 能更有效去除水中悬浮物、胶体、有机物等杂质, 即薄膜过滤。

(3) 反渗透机组8 h冲洗一次。

五、技改后的运行情况

技改前后反渗透系统各项运行指标见表2。实践证明, 系统经过技改后取得了以下效果。

1.反渗透机组段间压差上升缓慢、平稳, 进水膜端污堵现象消失, 系统稳定运行达50 d以上。

2.清洗后的反渗透机组脱盐率、产水量和系统压降基本恢复如初。

3.保安过滤器滤芯使用时间由技改前最长运行4 d, 延长至目前的30 d。

六、结论

不稳定原因处理 篇5

【关键词】米曲霉;中性蛋白酶活力;斜面菌种;三角瓶菌种;孢子数

0.引言

酱油是原料经蒸熟冷却,接入纯粹培养的米曲霉菌种制成酱曲,酱曲移入发酵池,加盐水发酵,待酱醅成熟后,以浸出法提取酱油。制曲的目的是使米曲霉在曲料上充分生长发育,并大量产生和积蓄所需要的酶,如蛋白酶、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在发酵过程中味的形成是利用这些酶的作用。如蛋白酶及肽酶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产生鲜味;谷氨酰胺酶把无味的谷氨酰胺变成具有鲜味的俗谷氨酸;淀粉酶将淀份水解成糖,产生甜味;果胶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等能将细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淀粉酶水解等更彻底[1]。本实验的目的就是在三角瓶阶段获得大量的纯菌种,菌丝发育健壮,产酶能力强、孢子数量多、孢子的耐久性强、发芽率高,为种曲提供优良的种子。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仪器、培养条件

1.1.1 实验材料

斜面菌种、麦糠、米粕、小麦面粉、500ml三角瓶、孢子数。

1.1.2实验仪器

电子分析天平(0.1mg)(A&D;);721分光光度计(河南兄弟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水浴锅(北京市永光明医疗器械);微量可调移液枪(Finnpiptte);血球计数板(上海医乐医用光学仪器厂)

1.1.3培养条件

接完种后,在培养室28-300C培养,72小时成曲。

1.2实验方法

1.2.1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四种实验方案:

(1)不同斜面菌种实验:用不同的煮豆方法煮出的豆汁配制斜面进行斜面接种,待斜面成熟后进行感官检验和发芽率实验,剔除不合格斜面。然后用合格斜面接种三角瓶,放在培养室28-30°C培养。做成曲的的孢子数和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2)三角瓶种配方实验:麦糠、米粕、面粉按照一定比例配制,加总量的93%的水,待放置30分钟过后进行搅拌分料,灭菌接种培养28-30°C,72小时成曲。测成曲的孢子数和中性蛋白酶活力。

(3)三角瓶种量实验:用基础配方麦糠:米粕:面粉=75:17:8,加水量93%,不同接种量,培养28-30°C,72小时成曲。测成曲的孢子数和中性蛋白酶活力。

1.2.2中性蛋白酶活力测定方法

取试管两只,每只试管加入样品稀释液1ml,置于40度水浴中预热2min,再各加入经同样预热的酪蛋白5ml,精确保温10min。时间到后,各管立即加入0.4mol/L三氯醋酸5ml,以终止反应。继续水浴中保温20min,使残余蛋白质沉淀后离心分离或过滤。取滤液用751分光光度计在275nm处测定其吸收度。

空白实验2测定方法同上,唯在加酪蛋白之前先加0.4mol/L三氯醋酸5ml,使酶失活,在加酪蛋白。

计算:在40度下每1min水解酪蛋白产生1Ug酪氨酸,定义为一个蛋白酶活力单位。

蛋白酶活力单位=ΔA/10× 11×K×N

K:常数,吸光度为1时蛋白酶活力单位,由酪氨酸标准曲线得出;

N:为稀释倍数。

1.2.3孢子数的测定[2]

取洁净干燥的血球计数板盖上盖玻片,用无菌滴管取孢子稀释液1小滴滴于盖玻片的边缘处(不宜过多),让滴液自行渗入计数室中,注意不可有气泡产生。若有多余液滴,可用吸水纸吸干,静止5min,待孢子沉降。 用高倍镜头观察四个角上的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孢子数。

16×25的计数板

孢子数(个/g)=(N/100) ×400×10000×(V/G)=4×104×(NV/G)…… (1)

式中N—100小格内孢子总数(个);

V—孢子稀释液体积(ml);

G—样品重量(g)。

2.结果与讨论

2.1不同斜面菌种对三角瓶种中性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表一

备注:斜面I3和J为旧的煮豆方法,斜面I1 和J1为新的煮豆方法;I1和I3、J1和J3为同一个斜面。

结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煮豆方法的改变所配制的斜面菌种对三角瓶种成曲中性蛋白酶活力影响不大;孢子数多的菌种蛋白酶活力高。

2.2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三角瓶种中性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表二

(备注:第一次实验所用斜面批号为A060217-2G;第二、三次实验所用斜面批号均为A060223-I1和A060223-I3。配方一、配方五与配方六生长较快。)

结论:合适的碳氮比可以提高三角瓶种中性蛋白酶活力,孢子数多的斜面其三角瓶成曲中性蛋白酶活力高;再次证明孢子数多的菌种蛋白酶活力高。

2.3不同接种量对三角瓶种中性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表三

(备注:本次实验所用斜面批号为A060227-2K。)

结论: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合适的接种量可以提高菌种的蛋白酶活力。接种量太少,菌种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充足,容易出现气生菌丝;接种量太大,菌种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够,对菌种的生长造成影响,蛋白酶活力低。

3.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

(1)不同的煮豆方法配制的斜面对三角瓶种中性蛋白酶活力影响不大。制作斜面用的培养基主要是豆汁,添加一些微量元素。从实验中可以看出,煮豆方法的改变并没有改变豆汁中营养素的改变和一些糖类的改变。

(2)培养基配方的改变对三角瓶种中性蛋白酶活力影响较大。我们添加米粕、麦糠主要目的是提供菌种生长所需的碳源和氮源和微量元素、无机盐。氨基酸等。而且麦糠质地疏松,表面积大,营养成分适于促进米曲霉的生长和产酶。

(3)适当的接种量可以提高成曲蛋白酶活力。接种量太大,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缺乏,导致成曲色泽不均,孢子数较少,包子发芽率低;接种量低,菌种生长营养物质过于旺盛,再生菌丝过多,成曲长白毛结块严重,造成成曲孢子数、发芽率、蛋白酶活力低。我们在生产中要严格把控三角瓶中的质量,发现成曲质量低要严格去掉,不能用于生产。

(4)孢子数影响蛋白酶活力。孢子数多的成曲蛋白酶活力相应增高。

(5)从表二和表三种可以看出,适当提高培养基的加水量,可以提高成曲蛋白酶活力。水分适当,不仅对包子发芽有利,而且为以后产酶多、酶活性强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董胜利,徐开生.酿造调味品生产技术.2003.

[2]天津轻工业学院,大连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华南工学院汇编.食品发酵分析.1980.

不稳定原因处理 篇6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原因,处理方法

继电保护作为电力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确保供电正常可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电网建设规模的逐年扩大和系统结构的日益复杂化, 在满足广大用户电力需求的同时, 也给继电保护系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不稳定和各类故障是继电保护常见事故, 这给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分析其不稳定原因, 对其事故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是电力企业当前工作中的重点。

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稳定所产生的原因

1.1 硬件问题

在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中, 数据模块、绝缘装置、通信设备、断路器等都属于硬件设备。如果继电保护系统中的数据模块发生问题, 将会导致数据信息的输入输出出现错误, 在错误数据信息的指示下, 继电保护装置或做出错误动作或拒绝动作, 从而导致不稳定现象发生。如果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的二次回路绝缘器件发生老化, 继电保护装置的接地和绝缘性能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导致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即失去了保护的作用。断路器作为电力系统中的一个核心元器件, 若其发生老化或腐蚀, 将会直接影响到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1]。若电力系统通信设备存在结构异常等问题, 也将会影响继电保护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1.2 软件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在电力产业中应用得越来越充分, 使得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中基本上都嵌入有相应的程序设计。这些程序在继电保护系统的日常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对继电保护装置具有操控权。若继电保护软件在开发阶段或投入运行过程中出现编码错误或程序设计错误, 就会导致继电保护系统运行不稳定, 保护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目前, 继电保护系统软件需求分析不准确、不全面, 编码错误, 软件机构设计不合理, 定值输入错误等一系列软件问题, 是能够影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运行不稳定的几个因素[2]。

2 某电厂母联开关掉闸事故处理案例分析

某电厂2009年3月8日母联开关无故障发生掉闸事故。查找故障原因, 对掉闸母联开关的断路器控制电源正负极进行绝缘试验, 发现没有任何异常, 排除控制电源绝缘失效的可能性;对所有具备掉闸母联开关断路器的外部回路接线情况进行检查, 发现外部保护装置启动掉闸不是导致该事故发生的原因。查看实施在线监测系统记录, 也没有发现任何人为错误操作信息。通过对监测系统报文和故障录波图的综合分析后发现, 非全相继电保护动作是造成本次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通常继电保护装置发生非全相动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由于就地开关操作箱汇集柜没有上锁, 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误碰到非全相继电器。因为就地开关操作箱处没有安装监控设备, 所以无法确定误碰人员。其二是继电保护装置抗干扰能力较弱[3]。该原因通过对继电器进行抗干扰试验已排除。该电厂此次事故的发生暴露出了其对基建期间电力设备的运行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缺失, 管理工作不到位, 安全防范意识不高等问题。

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事故处理方法

3.1 利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对故障信息进行分析

当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发生故障时, 借助计算机设备、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等将故障相关信息全面及时记录下来, 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深入仔细的分析, 有利于工作人员快速确定故障类型,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处理方法将故障排除。为将故障信息及时全面准确的记录在实时监测系统内, 可以利用多个工作模块将继电保护系统与实时在线监测系统连联接起来, 将故障信息的采集与控制交由系统相应的子系统来完成, 并对运行中的故障录波装置进行干预。主系统则主要负责对各类事故信息进行分析、分类、归纳和汇总处理, 对图形平台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4]。当继电保护装置发生事故时, 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立刻发出警报, 通知变电操作人员及时上报调度员并填写故障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故障录播形态、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跳闸时间、设备超载状态等, 以便故障分析人员可以及时准确判断出故障类型, 进而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

3.2 利用正确的故障检查方法, 提高故障检查效率

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事故的处理中, 常见的故障检查方法有整组试验法和顺、逆序检查法等。整组试验法检查的主要是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的逻辑性, 即通过对继电保护装置动作时间与动作逻辑的检查, 可以判断出故障发生的根本原因;顺序检查法对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原因的检查主要是以检验调试的方式进行, 具体检查顺序是绝缘检测、保护性能检测、外部检测和定值检测等。此方法主要用于微机保护逻辑故障的检查。逆序检查法是在微机事故记录无法及时找出故障原因时, 以事故结果为切入点, 从后向前逆序分级检查。该方法主要用于继电保护装置发生错误动作的情况。

3.3 人为因素故障处理方法

在继电保护装置的故障原因中, 人为操作是较为主要和常见的一个导致故障发生的原因。因此, 针对人为因素采取有效的故障处理方法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 利用计算机系统可以排除大部分简单的继电保护装置故障。虽然计算机系统在这一环节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但其工作离不开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和娴熟专业技能人员的参与[5]。从实际继电保护系统故障发生情况来看, 很多时候继电保护装置发生了事故, 但断路跳闸装置却没有给出任何提示或信号提示无法确定故障原因, 使得事故种类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判断。面对此种情形, 工作人员应运用正确的检查方法对继电保护系统及其运行状态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如果确定为人为操作失误所致, 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将实时在线监测系统与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协同工作, 由监测系统向工作人员提供全面的故障记录信息, 并与对应的信号提示等相配合, 从而做出正确的故障判断和事故处理方法。

结束语

综上, 虽然现阶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受系统运行不稳定和各种故障的影响较大, 但随着电力技术和故障排除技术等发展的日益成熟, 继电保护系统将逐渐趋于智能化、网络化、科学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同时, 更多新理论、新技术开始被广泛的应用在继电保护领域, 在提升继电保护装置性能、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多方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宇驰.继电保护不稳定所产生的原因及事故处理方法分析及措施[J].通讯世界, 2014, 1:35-36.

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的原因及预防 篇7

电测仪表测量现状简介

在电力供应管理中, 电力稳定性关乎国计民生, 必须要做好日常的检查维护工作。电测仪表是对日常电路系统进行检测, 发现设备和线路异常, 为故障提醒和排除提供保障性服务的简便实用工具。电测仪表在工作过程中, 通过将北侧参数转化成为微弱的电信号, 并通过传输线路输送到电测仪表, 从而为使用者进行故障处理提供便捷。但是, 受使用条件的复杂性因素影响, 电测仪表在进行实地测量时容易产生不稳定性, 可能导致对故障的发现存在一定影响, 更容易受到电测信号的干扰, 产生误判或是无法判断的情况。虽然如此, 电测仪表因其操作简单, 便于携带, 测量结果十分直观, 应用依然十分的广泛。在当前环境下, 对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原因进行分析, 从而提前做好预防, 制定处理方案, 是当前工作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

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性问题探讨的意义

实际应用中, 电测仪表作为一种数据测量的精密性仪器, 正随着当前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改进。但是电测仪表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造成测量不稳定的现象也日益明显, 并受到人们的关注。对电测仪表测量稳定性问题进行分析, 一方面是电力行业和电力市场飞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做好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问题的分析, 也能够给未来工作的改善打好基础。

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性原因分析

纵观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的各类现象, 干扰是最为关键的原因。干扰信号不仅造成了电测仪表性能不稳定, 也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为了细化分析干扰对于电测仪表测量的影响, 我们将对几类主要干扰信号进行详细介绍。

电磁感应造成的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性

所谓电磁感应, 就是指放在变化磁通量中的导体, 发挥作用, 产生了电动势, 只要通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闭合回路就会产生电流, 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就是电磁感应。在电测仪表使用过程中, 电磁感应主要是指电磁的耦合, 电测仪表测量信号源与接收信号的仪表之间连接导线, 内部有一条配线, 会通过电路中电磁的耦合形成相互干扰。如果电测仪表周围有了对测量影响较大的设备, 或是所处条件较为复杂, 例如周围有大规律的变压器、交流电机等, 这些设备就可能会产生很强的交变磁场, 从而造成电测仪表和备件的相互感应, 影响电测仪表工作的稳定性。

静电感应造成的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性

静电感应指的是电的耦合, 在两个物体相对状态下, 如果其一发生了点位变化, 那么物体之间的电容作用会导致另一个物体点位也发生变化, 从而产生了电压形式的干扰。在电测仪表使用过程中, 干扰源与测量信号源之间存在容性耦合, 干扰的压线电容耦合到了信号电路, 相互之间产生了干扰信号, 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干扰, 就会造成耦合的严重化, 电测仪表测量的稳定性也就无从谈起。

热电势和化学电势造成的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性

如果不同金属产生的热电势以及金属腐蚀等原因产生的化学电势, 当处于电回路时就会成为干扰因素, 这种干扰多数以直流形式出现, 会对电测仪表产生干扰, 无法确保测量的稳定性。

震动因素造成的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性

在某一磁场中, 如果说导线发生了震动, 导线内的磁通发生了变化, 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如果说磁场变化快, 就可能产生很高的电动势, 造成电磁干扰, 影响电测仪表测量的稳定性。

不同地电位引入造成的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性

在我们所处的周围环境中, 不同地点之间会存在着电位差, 特别是在大功率电器周围, 这种电位差会更大, 如果在其周围利用电测仪表进行测量, 较大的电位差会造成干扰因素, 影响电测仪表测量稳定性。

脉冲电压对于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性的影响

电测仪表不仅受到了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而且在自身工作过程中, 进行开关机等操作过程中, 一些感性负载和产生放点的设备附近进行操作时, 就会受到脉冲电压的影响, 并最终造成电测仪表测量的误差。

其他因素造成的电测仪表不稳定性

除了干扰因素造成的影响外, 如果选择的电测仪表无法满足需求或是型号不匹配也可能造成测量的不稳定性。此外, 安装过程的不合理操作、人为因素等也可能会造成电测仪表的不稳定。

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性预防措施探讨

为了更好地使用电测仪表获取数据, 在未来工作中, 我们将从电表选用、安装环境控制、干扰控制等具体工作进行细化, 降低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造成的电磁干扰。

电测仪表选用要科学合理

在电力系统中, 电测仪表的选择是否合适往往是影响测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根据测量环境和测量数值的大小, 对测量仪器的精确度进行预测, 从而选择适应需求的仪器, 是保障测量成果的基础。同时, 测量结果稳定性与测量绝对误差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 因此在选择仪表时, 一定要选择专业厂家生产的技术达标的仪表, 才能将误差值降到最低, 如果误差过大, 测量结果必然无法实现稳定性。以上两个基本原则是进行电测仪表选择的额基本原则。此外还要根据技术条件和经济因素等, 对电测仪表的选择进行综合考虑, 尽量实现地区间的统一, 才更加方便电测仪表调配和资源共享。

严格控制安装环境, 降低干扰

外界干扰,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干扰都可能导致测量的不稳定性。为此在进行仪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 要对环境进行控制。对于电测仪表安装现场的各种自然条件, 如温度、适度、干扰状况、振动因素等都要进行详细了解, 并且根据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电测仪表, 并考虑安装可能面临地不稳定情况, 进行具体安装方法的讨论, 这样通过控制, 安装环境对于电测仪表测量稳定性的影响就会降低, 测量的结果也就会更加准确。

对电测仪表进行防干扰保护性处理

为了减少干扰可能造成的测量不稳定, 必须要对仪器进行必要的保护。例如对信号导线采用金属屏蔽方法进行包裹, 防止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对磁场产生的干扰, 将干扰因素进行排除, 减少电测仪表运行时的测量误差。此外, 在其他一些细节问题上, 例如在安装时, 可以通过信号源和仪表的外壳进行接地的方法, 保持零点为, 增加测量的准确性等。通过这些保护性举措地实施,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干扰因素的产生, 降低耦合形成, 破坏磁场干扰因素, 保障电测仪表测量稳定性。

选择专业人才进行专业应用

在很多时候, 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性不仅是因为干扰造成的, 也可能是人为因素。因此, 在工作过程中, 对操作人员进行从业培训, 帮助他们掌握专业的操作方法, 无论是电测仪表的安装过程还是在使用过程中, 都能够严格根据操作规范开展作业, 避免人员因素造成的误差增大。此外, 电测仪表应用根据所处条件、需求等因素而略有不同, 选择合适的电测仪表进行专业应用是基础, 要从专业角度考虑电测仪表的储备和应用问题。只有从整体上有了充分把握, 在根据各个环节的要求进行安装, 安装过程才会更顺畅, 人的可变影响才会降到最低。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电子技术应用必将更加普及, 电测仪表在电工及电子计算方面的优势, 使其成为日常电力检修工作必不可少的电子设备之一。但是, 因为使用过程中会涉及多个不同的环境, 必然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从而造成稳定性的缺失。在未来工作中, 我们要以预防为主, 努力降低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 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为电力供应服务。

我国猪价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篇8

关键词:猪价,不稳定,原因分析,对策探讨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需求的持续增加, 猪肉产业在我国国计民生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 猪肉价格剧烈频繁的波动对于猪肉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带来不利影响。分析猪肉价格波动的形成原因, 探寻其波动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研究有效缓解波动的市场机制, 对于稳定我国猪肉生产、增加畜牧业产值、促进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1 我国猪价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分析

猪肉价格是由猪肉生产成本决定的, 同时受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等外部因素影响, 因此, 在分析猪肉价格不稳定原因时要从2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生猪养殖和猪肉生产来看, 由于我国目前生猪养殖主要以农村散养为主, 占到了我国生猪养殖的70%左右, 而农村散养面临着种猪品质低、流动渠道复杂、养殖专业水平低、检验与疫病控制能力弱等一系列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种生产方式抵抗风险的能力很低, 而且这种散养和小规模养殖的养殖户的养殖设备落后、环境差、基层疫病防控能力差, 再加上近几年来经常出现猪病毒性疾病的流行, 使部分养殖户损失惨重, 猪肉供应难以稳定。另外, 近几年粮食和饲料价格不断攀升, 饲养成本不断提高, 进一步挤压了生猪养殖的利润空间, 打击了生猪养殖的积极性, 又使部分小规模养殖户放弃生猪养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要求改进农村的村容村貌, 散户养猪逐渐减少, 且随着农民进城务工的增多, 部分人群从生产者变成消费者, 更加剧了对猪肉的需求力度, 使其难以满足群众生活需要。

从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来说, 由于农村信息渠道不够顺畅, 使城乡信息不对称, 养殖户难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信息, 只能凭经验决定是否养殖和养殖规模, 很容易造成“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波动。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保障人民的消费需求, 国家虽然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对猪肉价格进行干预, 如加大对猪肉产业进行扶持补贴、调整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科研技术支持等, 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大多比较被动和滞后, 难以对市场的变化形成有效的引导和调整, 甚至出现因不够恰当调控而进一步增加猪肉价格波动趋势的现象。另外, 国际相关因素, 如国际农产品价格和国际金融危机等, 都会对生猪养殖成本和居民消费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使猪肉价格出现上下波动的状况。

2 促进猪价稳定的策略探讨

2.1 加强对能繁母猪数量变化的监测, 保障能繁母猪的合理规模

能繁母猪是养猪业的基础, 对生猪出栏以及猪肉供应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国家应从源头出发, 对全国能繁母猪数量进行清查统计, 保持能繁母猪的合理数量和规模, 加强对能繁母猪数量变化的监测。同时, 还应建立健全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发布和预警体系, 建立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采集系统, 强化生猪生产形势分析, 定期对生猪生产和市场、成本和受益变动情况作出判断和分析, 使城乡信息渠道更加畅通, 使养殖户可以通过政府发布的市场需求信息和预测分析对养猪规模进行合理调整, 尽可能使市场供求达到平衡, 既能保障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又能促进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2.2 加强对生猪养殖的宏观调控, 建立生猪储备基金和保护价制度

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生猪养殖的宏观调控, 鼓励规模养殖, 对养殖户进行政策补贴和技术支持, 提前预防各种疫病, 保障生猪的品质和出栏率。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 要对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进行准确分析和把握, 适时出台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同时, 可以考虑借鉴粮食保护价政策, 建立生猪储备基金制度和保护价制度, 利用税收政策等对猪肉加工企业进行引导, 保障猪肉价格稳定发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 从生猪养殖到猪肉生产加工再到猪肉消费, 猪肉价格关系着各行各业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稳定猪肉价格不仅有利于居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且有利于生猪养殖业和猪肉生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加。因此, 国家应加强对生猪养殖和猪肉生产的宏观调控, 从源头上保障猪肉供应, 从而促进猪肉价格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朝英, 徐学荣.中国生猪生产支持政策对价格调控的有效性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05) .

[2]崔小年.我国生猪生产政策效果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 2010.

[3]赵静.我国猪肉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 2010.

不稳定原因处理 篇9

我院使用一台西门子欢悦双增强型双层螺旋CT机。该机运行平台软件为Windows NT系统, 硬件为两台Intel Xeon处理器的Fujitsu计算机, 一台用于系统控制, 另一台用于图像重建。近一段时间出现系统运行不稳定现象, 具体表现为: (1) 系统的启动和关闭速度变慢, 有时长达十几分钟; (2) 在病人扫描结束后进行CT片激光打印排版时出现宕机, 系统无反应, 只能强制关机; (3) 在进行病人扫描数据、图像光盘刻录时, 反应变慢, 甚至偶尔出现死机现象, 只能通过RESET进行重启。

故障分析

系统启动和运行过程中没有错误提示信息, 说明整个系统的启动和运行中没有硬件错误。进入系统服务程序 (System Service) 查看机器运行的日志文件 (log files) 和运行的信息文件 (Information) , 在这两个文件中也没有发现相关硬件的错误信息。也没有与软件相关的错误信息。发现有系统非正常关机的信息记录。原来是前一段时间机器扫描病人期间有过几次预先没有通知的突然停电事故, 不能正常关闭系统, 造成未能退出工作状态和Windows NT系统。

用已掌握的计算机技术进入系统分区, 也没有找到Found文件夹和*.chk文件, 说明非正常关机并未对操作系统Windows NT的系统文件造成破坏。

由于宕机只是出现在打印排版和光盘刻录时, 认为数据库系统可能受损或遭破坏。

故障排除

于是想办法恢复系统数据库。为了数据安全, 先把系统中的所有影像资料刻录到光盘, 并且备份系统配置信息和系统表格, 以免操作过程中丢失数据。进入系统服务程序 (System Service) 转到操作系统, 执行系统分区下Somaris中utils目录下面的A11DBRemove bat批处理文件, 让系统自动重建影像存储数据库系统。此时, 一定要使用UPS电源, 确保系统不断电。大约十分钟左右, 系统自动重新启动, 而且启动速度比原来有明显的改善。恢复前的影像资料被全部清空, 系统运行正常。

结论

照片不清晰的原因及处理技巧 篇10

图像太暗1.闪光灯被手指挡住。正确握住照相机,不要让手指挡住闪光灯。2.在闪光灯充电之前按了快门释放键。等到橙色指示灯停止闪烁。3.未使用闪光灯。按闪光辅助杆设定闪光灯。4.被摄物置于闪光灯的有效范围之外,将被摄物置于闪光灯有效范围之内。5.拍照物太小而且逆光。将闪光灯设定于辅助闪光模式或使用定点测光模式。

照片上有很多小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照片中的噪音。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夜景的拍摄中,是由于感光度太高造成的。所以,在弱光拍摄的时候,我们常常要选择高感光度,那么,如果相机本身的降噪系统不好的话,就会造成出现噪音的情况。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就需要人为地将感光度调得稍低一些,然后用相对较长的曝光时间来补偿光线的进入,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就会有层次,而质量也有保证。当然,前提是你需要带上三脚架。

出现颗粒状图像虽然使用最高分辨率,但拍摄出来的照片发暗,出现颗粒状图像,通常是由于光线不足所致。使用数码相机拍照时,光线对照片的影响最大,大多数数码相机的光敏感度相当于SIO 100胶卷的感光度,因此,光线不足会造成照片发暗和出现颗粒状图像。如果相机有闪光灯,不仅室内拍照需要使用,而且室外拍摄阴影下的物体时也要使用闪光灯。

不稳定原因处理 篇11

1 引起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的因素分析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长久发展, 必须通过电测仪表实时采集运行数据, 从而为电力运行监测提供依据。首先, 应保证电测仪表测量的稳定性。通过观察和分析, 笔者对引起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的因素作出如下总结。

1.1 未有效控制干扰因素

电测仪表具有高敏感性, 在测量工作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从而导致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 直接降低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在电测仪表测量作业中, 对其工作稳定性造成影响的干扰因素主要包括电磁感应干扰、周围物所产生的静电干扰、漏电流感应、表外噪声和脉冲电压等, 其中以电磁感应干扰最为常见。在电测仪表的工作环境中, 常存在许多变压器和电网等设备。这些设备将在正常电路运作中会产生磁耦合现象, 从而影响电测仪表的正常工作。可见, 在电测仪表的测量工作过程中, 必须充分明确其工作环境的干扰因素, 并对这些干扰因素加以控制, 才能提高测量的有效性。

1.2 未准确把控电测仪表表计准确度级别

在不同的情况中, 电测仪表所应参照的准确度级别不同。一般来说, 电测仪表的测量结果准确度会随其准确度级别的提升而提高。其中, 电测仪表的测量准确度受其测量对象的范围、测量场合的温度和测量相关条件影响。如果测量条件均处于相互配合度良好的情况, 则此时电测仪表表计的准确度将大幅提高, 其测量数据也就更为准确。

1.3 变送器量程和互感器精读的影响

在电测仪表的工作过程中, 还应注意选择符合其测量条件的互感器精读和变送器量程。一般情况下, 变送器量程和互感器精读具有连带相关系, 二者的比值应处于同步状态。如果某电测仪表的变松量程与其互感器精读的比值不相符, 则该电测仪表的测量稳定性就无法得到保证, 还会对测量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造成不良影响。

2 防范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的有效策略

由上文分析可知, 电测仪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影响其测量结果的因素。因此, 要提高电测仪表的使用效能, 就必须对其不稳定测量情况采取合理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2.1 采用高质量的电测仪表

要提高电测仪表的测量稳定性, 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度, 首先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级别较高的电测仪表, 使其完全符合测量的高要求;然后在保证电测仪表质量的基础上, 根据具体测量情况选择仪表的准确度级别, 保证二者的契合度, 避免出现电测仪表量程与准确度比值不一致的情况。

2.2 固定电测仪表, 消除振动产生的干扰

在使用电测仪表测量电力系统时, 开启电测仪表通常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振动。该振动将直接触及高敏感度的仪表, 从而影响其测量的稳定性。对此, 可在测量时固定电测仪表及其相关导线, 以减少振动带来的影响, 为测量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2.3 采取接地措施处理电测仪表

由于电测仪表极易受共模信号的干扰, 因此, 在测量工作中需采取接地措施处理电测仪表。可将电测仪表的信号源或仪表的外部表壳直接通过导线接地, 使其达到零电位状态;也可将地表的相关电路做接地处理, 由此引出电测仪表工作中的共模信号干扰因素, 从而消除其对电测仪表测量准确性的干扰。

2.4 屏蔽测量环境的磁耦合干扰

电测仪表在工作中容易受到附近电压设备的磁耦合干扰, 因此, 可对电测仪表进行屏蔽处理。其主要通过将电测仪表的信号导线进行金属隔离, 将电测仪表的磁感应导体与磁场源相分离, 从而达到屏蔽磁耦合干扰的效果。为电测仪表测量的稳定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从而提高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因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的情况下, 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并总结导致测量不稳定的原因。在明确干扰因素的情况下, 从细节入手, 采取有效措施排除电测仪表工作中的各种不良影响。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电测仪表的测量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宋春梅.探讨电测仪表测量不稳定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21) :150.

上一篇:关怀报告下一篇:橡胶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