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段脊柱不稳定

2024-07-11

胸腰段脊柱不稳定(精选7篇)

胸腰段脊柱不稳定 篇1

胸腰段椎体是脊柱生理后凸及生理前凸的转折点, 该段椎体活动度较大, 容易发生骨折, 其中又以垂直压缩暴力传导导致的爆裂性骨折最为常见[1]。近几年, 随着我国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发展, 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其中部分患者仅出现脊柱不稳, 而无明显脊髓神经症状, 对于该类患者是否应用手术治疗目前尚存在争论。本文就手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35例, 男19例, 女16例, 年龄21岁~74岁, 平均年龄51.7岁。受伤原因:交通伤10例, 坠落伤16例, 砸压伤9例;损伤节段:T118例, T1216例, L17例, L24例。根据Denis标准分型[2]:A型6例, B型15例, C型3例, D型7例, E型4例。

1.2 临床表现

主要以腰背部后凸畸形, 伴有疼痛、肿胀, 但无神经功能减退、腱反射异常或减弱等脊神经损伤症状及体征。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X线检查, 显示椎体高度缩窄50%左右, 椎体明显后凸畸形>20°, 椎体轴向压缩均>30%, 伴或不伴有椎管内骨块所致狭窄。

1.4 手术方法

1.4.1 手术时间及术前准备

35例患者均于伤后48 h内行手术治疗, 术前常规行受伤胸腰段椎体正侧位X线片、CT或MRI扫描检查, 明确椎板棘突是否骨折及椎管内占位情况。全麻准备, 常规备血, 术中准备自体血回输装置。

1.4.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成功后, 患者取俯卧位, 取后正中切口, 暴露受伤腰椎及上下椎板、关节突及横突起始部, 确定椎弓根进针点:胸椎进针点位于小关节中线与下缘交点的外侧3 mm;腰椎进针点位于关节突外缘垂直线与横突中轴水平线交点处[3], 根据C形臂X线机定位确定4个钻孔深度, 钻孔完毕安装4枚定位针, C形臂X线机证实定位针位置正确后, 打入合适的椎弓根螺钉。旋转螺杆中部两端的正反螺纹螺栓, 将椎体高度撑至正常, 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 C形臂X线机下透视复位满意后旋紧所有螺母, 取自体髂骨做椎板间及关节突间植骨, 常规放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

1.4.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5 d~7 d, 48 h后拔除引流管, 12 d~14 d后拆除缝线。绝对卧床2周~3周, 拔除引流管后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3周后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3个月~6个月视情况解除腰围进行锻炼。术后1个月和6个月行X线正侧位片及CT扫描复查骨折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术后35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 随访时间1年~3年, 平均时间2年。3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 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情况均较术前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患者植骨融合全部成功, 术后未出现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3 讨论

目前,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稳定性判断尚无统一标准, 根据Denis的脊柱三柱理论[3], 三柱中的两柱受累时即可视为不稳定。骨折不稳定可分为3度, Ⅰ度为机械性不稳定, 患者仅表现为脊柱变形, 而无神经症状;Ⅱ度为神经性不稳定, 患者出现神经症状;Ⅲ度为机械性合并神经性不稳定。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 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指征[4]为当椎管狭窄大于50%、椎体高度丢失大于50%及后凸角大于20°时, 应行手术治疗。

无神经症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目的是最大程度恢复胸腰椎的高度, 解除椎管内突出压迫, 矫正成角畸形, 预防迟发的神经损伤。目前手术方式的选择无明确统一标准[5], 多选用后路入路并常规植骨手术治疗, 但对于椎管内占位>50%或椎管内存有游离翻转骨块, 后路手术难以复位的患者应采用椎管前路手术。

综上所述, 无神经症状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 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宋跃明, 刘立岷, 龚全, 等.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J].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 (1) :20-23.

[2]宋进良, 马海鱼, 万千, 等.椎管占位无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1) :61-62.

[3]樊伟林.胸腰椎骨折AF内固定后椎体形态及椎间盘变化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1) :48.

[4]Giyas A, Mehmet FO, Naci A, et al.Three column stabilization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alone:transpedicular placement of distraetable cage with transpedicular screw fixation[J].Neurol Med Chir (Tokyo) , 2008, 48 (1) :8-14.

[5]韦玮, 唐毓金, 陆敏安.无脊髓神经损伤不稳定脊柱骨折的手术治疗[J].广西医学, 2009, 31 (10) :1483-1484.

胸腰段脊柱不稳定 篇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胸腰段脊柱脊髓急性损伤患者120例, 其中男67例, 女53例;年龄22~78岁, 平均年龄45.0岁;受伤原因:车祸伤44例, 高空坠落伤36例, 重物砸伤30例, 运动损伤10例;术前神经功能:A级50例, B级40例, C级20例, D级10例。纳入标准:均有明确的外伤史;躯干或肢体的自发性疼痛;年龄20~70岁, 适应急性手术治疗;均经过X线或CT、MRI和手术证实为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等致脊髓损伤;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疾患;合并其他导致神经功能检查不能正常进行的疾病者;合并肿瘤或肿瘤转移等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两组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治疗方法两组都给予手术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 经C臂X光机定位后, 取后正中入路, 显露病变及其上下相邻椎体, 在C臂X光机监视下于其上下相邻椎体植入椎弓根螺钉, 复位骨折及脱位行钉棒系统进行内固定。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 采用空气加压舱:治疗压力0.2 m Pa, 时程每次90 min, 吸氧80 min, 中间吸空气10 min, 最后经25 min减压出舱, 每天治疗1次, 两组治疗6次。

1.3观察指标 (1) 疗效标准: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进行评定,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脊髓神经功能恢复2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脊髓神经功能恢复1级;无效:没达到上述标准。 (2) 炎症因子检测: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 分离血清后检测白介素6 (interleukin, IL-6) 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 的表达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4.00专业统计软件进行,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对比采用χ2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85.0%,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炎症因子表达对比经过观察, 两组治疗后的血清IL-6和TNF-α表达量均降低, 同时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IL-6和TNF-α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讨论

胸腰段脊柱脊髓急性损伤往往导致患者终生残疾, 特别是神经细胞水肿以及氧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造成脊髓的微循坏障碍, 可使使脊髓神经组织因缺血缺氧出现继发性变性, 导致脊髓功能下降[3]。在治疗中, 手术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止痛作用强, 能起到强大的支撑以及稳定脊柱的作用。高压氧治疗能明显增加损伤脊髓的组织氧张力, 改善微循环减轻脊髓水肿, 增加血氧弥散距离和组织氧储备状态[4]。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急性脊髓损伤所产生的病理改变是脊髓微循环紊乱, 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水肿出血。研究表明急性脊髓损伤发病过程中, 组织损伤主要是血液再次灌注后大量自由基的释放对组织内细胞再次攻击所产生。高压氧可以扩张缺血组织血管, 改善微循环, 加快血流速度, 同时也可以减轻红细胞积聚, 微动脉数开放增加, 促进建立侧支循环[5]。本研究两组治疗后的血清IL-6和TNF-α表达量都降低, 同时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IL-6和TNF-α表达量都低于对照组。

总之, 早期高压氧辅助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急性损伤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实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脊髓急性损伤的手术配合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进行诊治的胸腰段脊柱脊髓急性损伤患者120例, 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观察组, 各60例, 两组都给予手术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血清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量。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85.0%,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治疗后的血清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量均降低,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早期高压氧辅助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脊髓急性损伤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实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脊髓急性损伤,高压氧,炎症因子

参考文献

[1]Tu PH, Liu ZH, Lee ST, et al.Treatment of repeated and multiple new-onset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with tefiparatide[J].J Clin Neurosci, 2012, 19 (4) :532-535.

[2]胡慧军, 潘树义, 潘晓雯.高压氧预处理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 (11) :877-879.

[3]徐伟, 吕红斌, 吴天定, 等.急性脊髓损伤后微血管变化的形态学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4, 31 (11) :2534-2536.

[4]赵柏松, 丁旭东, 郑宁宁, 等.高压氧后处理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及海马P2X4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4, 34 (4) :427-429.

胸腰段脊柱不稳定 篇3

关键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

脊柱胸腰段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目前比较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是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患者椎体高度恢复、脊柱生理弧度恢复以及椎管减压效果明显,但临床研究表明其在远期疗效上存在后凸畸形或椎体高度丢失等不良情况,影响预后效果。我院通过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已经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4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T11~L2单节段骨折,排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且愈合后功能恢复正常、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及爆裂性骨折需要截瘫的患者。随机将84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35.16±4.33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36.01±4.0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节段以及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全麻下实施手术,对照组患者采取后路内固定非植骨融合治疗;试验组患者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手术方法:患者取俯卧位,髂前及上胸部、肩部垫高,使下胸、腹部悬空。以骨折椎体为中心,取后正中切口,暴露椎体及上下位椎板、小关节及横突,采用Weinstein解剖定位法,保持矢状角0°及横切面角50~150°并用椎弓根针探测,确保钻孔在椎弓根四周骨壁之内。在C臂透视下确认位置满意后,攻丝后依次植入椎弓根钉,对于有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的,按术前x线及CT扫描所显示的椎管狭窄程度减压,决定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术,在透视下轴向撑开伤椎复位,使伤椎椎体前后高度及椎间盘高度恢复,最后根据椎体损伤程度行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作后外侧植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逐层关闭切口。术后两组患者均留置引流管,进行抗炎、止血和脱水治疗,辅助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1年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神经功能Frankel等级增加及VAS评分变化情况[1]。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Frankel等级及VAS评分均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Frankel等级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试验组随访1年椎体前缘压缩率和Cobb角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VAS评分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Rajasekaran S等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为胸腰段骨折,其中约1/5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伤后脊柱结构遭到破坏,失去承重能力,部分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感觉丧失,引发运动或者排便功能障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2]。Wu L等研究表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及棘突等结构的完整性对外科治疗后患者脊柱的稳定性、预防后凸畸形及脊柱屈曲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在尽量保持患者脊柱形态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解除压迫,恢复患者椎管正常状态,内固定效果良好。较普通椎弓根钉系统撑开复位术后不良情况发生率更低[3]。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在矫正畸形、提高患者骨性愈合效果、避免脊柱后柱损伤、避免脊髓神经根受损、减小椎弓根钉应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采取后路内固定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Frankel等级及VAS评分均明显改善,表明后路内固定治疗的有效性。而植骨融合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1年后均未见明显丢失,与非植骨融合患者比较效果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显著,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预后情况更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李振全.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4):87-88.

[2]马勇.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2):152.

胸腰段脊柱不稳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吴江某医院在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54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后均符合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行动不便、活动受限制及疼痛感等。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前路内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侧卧,并麻醉处理,利用腹膜或胸膜外入路,制造合理切口,使患者的骨折组织得以暴露,另外需要结合患者骨折位置对螺钉和椎体钢板进行选择,患者的骨折组织经过复位后,在骨折处利用螺钉进行固定,并使用钢板进行外固定。对照组患者侧卧,并麻醉处理,利用椎弓根制造切口,使患者的骨折组织得以暴露,另外需要结合患者骨折位置对螺钉及钢板进行选择,患者的骨折组织经过复位后,在骨折处利用螺钉进行固定,并使用钢板进行外固定。

1.3 护理方法

1.3.1 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

1.3.1. 1 术前体位训练

让患者术前1周练习平卧,双下肢交互抬起的动作及床上小便的方法,以适应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带来的不适感。

1.3.1. 2 术中配合

关闭伤口前,必须检查椎间盘切除间隙出血情况,必要时用纤维蛋白胶止血,在胸膜外腔灌注温水以检查胸膜有无破损,若有气泡从胸腔(胸膜)内冒出,必须找出胸膜裂口进行缝合,并在胸膜缝合后腋中线最低位放置胸腔引流管[2]。

1.3.1. 3 术后护理

保持引流管开放,术后1~2d引流管内无引流液引出,夹闭引流管2~3h,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必要时拍X线胸片后,拔除引流管,本组未出现心肺功能异常。

1.3.2 疼痛护理

1.3.2. 1 术后疼痛评分

根据客观疼痛评分,按照成人0~10分疼痛程度评分法作为客观疼痛评估工具。患者出现出汗、肌肉僵直、不敢翻身、深呼吸等症状,即评分超过5分,必须给予药物有效镇痛。本组疼痛评分均>5分。

1.3.2. 2 术后镇痛治疗

采用止痛合剂(杜冷丁50mg+吗啡10mg+非那根25mg),用电子止痛泵控制滴速,本组术后40~60h疼痛均得到有效控制。1.3.3血管神经损伤牵拉引起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1.3.3.1脊髓神经功能观察胸腰段脊柱骨折螺钉需要固定在患者健侧椎体部位,固定过程中,对螺钉固定方向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为防止因血管神经损伤牵拉而造成的各类并发症,需在患者手术过程中积极展开唤醒试验,同时避免螺钉在固定过程中划入患者脊髓部位,影响中枢神经的正常运作。同时,患者手术完成后的3d内,由护理人员按照8h/次的频率,对患者双下肢部位的感觉进行测定。本组均未出现异常症状。

1.3.3. 2 胃肠道护理

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涉及到对迷走神经的牵拉,因而可能导致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出现各种不良的胃肠道反应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等。本组6例患者在手术完成后11h内出现上述不良反应。针对这部分患者所采取的护理措施为:使患者保持头侧卧位状态,嘱咐进行持续性的深呼吸。配合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焦急的情绪。待患者不良症状得到缓解后,再给予进食。同时,对胃肠道胀痛的患者,给予开塞露进行排气。通过上述处理,6例患者均在24h内症状得到缓解与消除。

1.3.3. 3 下肢血运恢复护理

在内固定手术治疗状态下,可能会对患者的胸腰段交感神经产生一定程度的牵拉及损伤,由此引发患者下肢部位的血液流动不畅通。临床表现以下肢皮肤温度异常为主。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48h内出现单侧下肢皮肤温度异常。给予护理以温热水对异常部位进行热敷,同时引导患者对下肢肌肉进行定时的按摩与运动。辅助患者定期完成简单的活动动作,主要包括抬腿、屈膝等。通过上述处理,2例患者均在术后72h内恢复至正常状态。

1.3.4 保持脊柱平衡,恢复正常生活

1.3.4. 1 早期活动

术后7d内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平卧状态下进行适当运动。防止在术后恢复阶段因长期卧床而出现各类并发症(包括褥疮、压疮等)。同时,需要以每天2次的频率进行深呼吸训练,为术后尽早的下床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1.3.4. 2 佩戴支具

术后一周,协助患者独立端坐30min后,可按体型制作石膏背心模具,再按石膏模具形状制作上体支具。

1.3.4. 3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半年内避免做上身下屈的动作,防止内固定物脱出,活动时佩戴支具以减少脊柱活动度。本组未出现脊柱失衡现象。

1.4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疼痛感缓解,骨组织恢复良好,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存在轻微影响,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有效: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疼痛感减轻,骨组织有所恢复,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存在一定影响,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疼痛感未减轻,骨组织恢复较差,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存在较大的影响,生活质量未得到改善。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相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如表1所示。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满意度上,两组患者均在90%以上,无显著差异性。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科疾病,其本身具有多发性,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患者自身也需要承受较大的精神痛苦和心理压力,最终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制约甚至还会造成死亡。由此可见,胸腰段脊柱骨折在治疗上,医师需要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对症治疗,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残率及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胸腰段脊柱骨折在治疗方法上,需要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措施,从而使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和生命体征得以改善。此次临床研究发现,两组患者采用前路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进行治疗,护理方法均一致,且术后治疗效果均有所缓解,且前路内固定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后路内固定,说明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前路内固定治疗合并临床护理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辉.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34(25):56-57.

[2]汪凡栋,蔡奇霖.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的治疗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35(2):232-233.

胸腰段脊柱不稳定 篇5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24例行胸腰段脊柱结核前后路手术的患者, 平均年龄为 (53.17±10.22) 岁, 最大年龄为65岁, 最小年龄为45岁, 女10例, 男14例。术前经MRI、CT、X线片、临床检查为胸腰椎结核, 手术后经病理予以确诊。病灶范围T7~L5, 2例患者同时侵犯4个椎体, 3例患者同时侵犯3个椎体, 16例患者同时侵犯2个椎体。全部患者采取三联以上或者三联的一线抗结核药物, 服药时间持续4~5周。本组24例患者均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加一期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矫形植骨。所有患者都顺利出院、一期愈合, 术后复查X线, 内固定位置良好, 椎体后凸畸形纠正满意。手术后随访6~12个月, 脊髓功能恢复良好, 没有较为明显的矫正角度丢失, 植骨融合满意, 局部无复发[3]。患者全麻后, 取俯卧位, 以病变区为中心, 采用后正中切口显露病椎棘突、椎板、关节突及其上下各一正常椎体, 两节正常椎体攻入椎弓根钉, 完成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改为侧卧位, 从结核破坏严重侧沿着12肋胸膜、腹膜外进入[4]。

2 护理体会

2.1 手术物品准备

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对手术步骤和手术方式熟悉。准备脊柱特殊器械 (截骨工具、脊柱剥离器、脊柱自动拉钩、髓核钳、椎板咬骨钳等) 、马蹄形头圈、硅胶垫、复温毯、高频电刀、止血纱布、常规骨科敷料包、器械包、自体血液回收机、吸引器、流体明胶、C型臂X线机、骨蜡、神经检测仪、磨钻系统、双极电凝、内固定系统器械等[5]。

2.2 加强患者基础护理

手术前1天晚上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 若患者睡眠差, 可酌情口服镇静催眠药物。为了避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吸入性肺炎、窒息、呕吐、恶心等症状, 手术当日应禁食禁水[6]。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层次的日益提高, 再加上护理学、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 护士必须要不断地提高总体水平和自身素质, 要对各种生活保健知识有所了解, 而不能只具备专科理论知识, 才能及时、正确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在对急重、突发患者进行抢救时, 要做到沉稳不慌、技能娴熟、反应敏锐, 同时护士要尊重患者隐私, 为其保守秘密, 不得取笑患者, 做到无差异地对待所有患者, 换位思考, 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当患者向护理人员倾述时, 运用同情的眼神、微笑、点头等面部表情予以回应, 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到亲切。

2.3 术中护理配合

在手术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将手术所需要的各种仪器摆放调试妥当, 然后再将各种导管连接起来。同时, 注意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保持操作视野清晰。为了避免出现灌注管走空的情况, 应将生理盐水加入到灌注泵内, 手术过程中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 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 应立即向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报告。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具有较好的供氧意识, 这往往就是抢救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生命的关键所在, 护士应熟练运用操作氧气、球囊面罩呼吸器、气管捕管器械、吸痰器等设备。

手术室应建立良好的环境, 湿度控制在50%~60%, 室温控制在24~26℃, 患者入手术室后, 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的话语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若要采用约束带, 应给患者解释清楚, 以免伤害患者的自尊心。巡回护士应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注意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协助医生保证子宫肌瘤手术顺利进行。器械护士则应严肃认真, 集中精力, 密切配合医生手术。

2.4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继续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至少1年, 每隔4周复查血象、血沉、肝肾功能及听力。加强营养, 进食高热量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铁丰富的食物, 以改善疾病消耗及手术创伤所引起的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 以利术后康复。总之, 有效的护理对于胸腰段脊柱结核前后入路同期手术患者效果明显较好, 值得在基层医院大量采用。

参考文献

[1]刘丰胜, 石宝全, 郭梅秀, 等.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J].河北医药, 2012, 30 (10) :1487-1489.

[2]汪四花, 林芬, 鲁琛.腰椎退行性侧弯患者后路减压融合固定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9 (44) :790-791.

[3]Lehman RM, Grunwerg B, Hall T.Anterior approach to the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an anatomic dissection[J].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 2010, 23 (15) :100-105.

[4]Bailey RW, Badgley CE.Stabiliza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by anterior fusion[J].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British Volume, 2011, 24 (11) :190-194.

[5]Ebraheim NA, Lu J, Yang H, et al.Vulnerability of the sympathetic trunk in the anterior approach to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J].SPINE, 2011, 34 (09) :230-234.

胸腰段脊柱不稳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25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截瘫合并胸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5例, 女9例, 其中车祸伤15例, 工矿挤压伤9例, 跌伤1例, 完全截瘫20例, 不完全截瘫4例。按骨折类型分型:屈曲压缩型骨折12例, 爆裂型骨折10例, 屈曲旋转型骨折3例;外伤性血气胸22例, 休克14例, 肺挫伤9例, ARDS4例, 膈肌破裂5例, 反常呼吸6例。损伤部位T113例, T128例, L16例, L26例, L52例。神经功能损伤程度:C级8例, D级12例, E级5例。

1.2 术前准备

对所有患者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检查, 排除脏器疾患;看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及药物过敏史。对于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患者, 采取合理方式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 对于糖尿病患者, 采取合理方式将其空腹血糖在控制在5.6 mmol/L以下, 餐后血糖控制在11 mmol/L以下。

1.3 手术方式

25例患者均予以全麻, 取俯卧位, 以患者伤椎为中心开口, 将其逐层切开后, 将骨折椎与上下邻椎椎板、棘突、关节突暴露出来, 将软组组彻底清除, 以备植骨。在确认钉点钱, 在患者伤椎上下两个棱锥中打好椎弓根螺钉, 将钉点骨嵴咬平, 并使用C形臂X线确认好螺钉的位置与长度。进钉点的选择方式按照椎弓根定位方式进行, 选择胸椎两侧横突根部下关节电突中点垂线与根部中点水平线焦点, 腰椎则选择根部中点水平线与关节线外垂直线焦点。如果患者有脊髓受压情况, 则进行减压后再连接治疗系统, 连接棒弧度与长度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 弧形向下, 清理小关节外侧与横突, 进行植骨手术。手术完成后, 使用X光机检查患者复位情况, 若复位情况理想, 则连接左右连接棒, 放置引流管, 手术完成后的48~72 h, 即可将引流管拔出, 在术后佩戴支具3个月, 半年内避免剧烈活动与负重。在手术结束后的12~13个月, 即可将内固定物取出, 嘱咐患者卧床休息至少12周, 对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 并组织患者定期入院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椎体前缘与后缘高度、Cobb角, 记录患者术后恢复情况[2]。

1.4 术后治疗

为了防止泌尿系统疾病、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手术完成后, 予以营养神经、抗感染等药物治疗, 若情况许可, 鼓励患者在术后24 h进行功能锻炼, 在手术完成的2周后可以适当下床活动, 3个月内禁止舍弃固定夹, 每年定期进行CT或者X光片复查[3]。

1.5 评价内容

记录患者治疗前、手术后、2年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以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 在实施外科手术前后, 患者Cobb角分别为 (25.2±0.8) 与 (4.7±0.2) °,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2年后Cobb角为 (5.2±1.3) °, 虽然其角度升高, 但是与手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 。而椎体前缘高度与椎体后缘高度术前与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随访2年结果与术前相比差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2年随访结果显示, 椎体前缘高度与椎体后缘高度接近正常值, 在术后恢复方面, 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显著的提升, 无患者出现手术感染、钉松与断钉的情况。

3 讨论

胸腰段即腰10~腰2段, 此节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容易在扭转、轴向屈曲和侧屈的应力下出现骨折的情况, 因此, 胸腰段也是骨折的常见部位, 该种骨折类型多为压缩性骨折与爆裂性骨折[3]。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方面, 椎弓根螺钉连接棒内固定法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椎弓根在连接椎板与椎体中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 在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中, 恢复受损神经功能与正常解剖结构是治疗的根本目的。朱崧等[4]的研究结果显示, 胸腰椎生理弧度骨折脱位发生率为66.7%~75%, 因此, 对于此类患者, 使用椎弓根钉连接帮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防止骨折脱位情况的发生。椎弓根螺钉连接帮内固定是可以调节的, 在植入患者体内之后, 不仅能够得到充分的舒张与伸展, 也可以显著减小椎管的压力, 在手术结束后也不会出现疤痕组织, 依然具备解剖学功能。在手术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 患者可以利用早期锻炼来逐渐的恢复肌肉功能, 此外, 该种治疗方式也能够显著减轻患者腰部与后背的疼痛情况。该组研究结果也显示, 在实施外科手术前后, 患者Cobb角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2年后的结果显示, 虽然其角度升高, 但是与手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椎体前缘高度与椎体后缘高度术前与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无患者出现手术感染、钉松与断钉的情况。

胸腰椎解剖学结果显示, 在椎弓根之上固定螺钉重建脊柱稳定能够有效连接椎板与椎体, 而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目的就是为了将其受损脊柱恢复至正常结构, 恢复患者受损神经的正常功能[5,6]。临床研究显示, 胸腰椎生理弧度骨折脱位在临床中的发生率为66.7%左右, 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 使用椎弓根螺钉连接棒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骨折脱位率, 该种治疗方式能够调节, 也可以舒张与伸展患者的肌纤维, 达到为椎管减压的效果, 在手术完成后也不会出现疤痕, 依然能够起到正常的功能。手术结束后, 患者可以通过早期恢复锻炼来逐步的恢复功能, 此外, 该种治疗方式也可以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 且该种固定方式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在固定与复位性能上有着一定的优势, 适宜用在胸腰段骨折的手术治疗之中[7]。

与单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相比而言, 椎弓根螺钉连接棒内固定法有着几个优点:即手术视野清晰, 减压彻底, 能够提升椎间的稳定性和融合率, 增加椎间融合率与恢复椎间隙高度。与常规钉固定手术方式相比, 能够减少一半显露时间, 出血量少, 手术时间短, 同时能够保留棘突、棘上以及棘间韧带等后部结构, 对人体脊柱的破坏小, 稳定性高, 对神经根与硬膜囊干扰小[8,9]。本组研究结果也显示, 治疗结果显示, 在实施外科手术前后, 患者Cobb角分别为 (25.2±0.8) 与 (4.7±0.2) °,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2年后Cobb角为 (5.2±1.3) °, 虽然其角度升高, 但是与手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 可以看出椎弓根螺钉固定法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综上, 椎弓根螺钉连接帮内固定法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有着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特征, 固定性与复位效果理想, 该种治疗方式是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使用的, 但是, 关于短节段脊柱融合术与ASD发生临床中还存在一些争议, 因此, 在手术完成后, 应该对患者的康复锻炼进行科学的指导[10]。

参考文献

[1]王振, 郑沛中, 萧锦瑜.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 2012, 25 (12) :106-107.

[2]Dasheng Lin, Linxin Guo, Zhengqi Ding, et al.Modified surgery for acute thoracolumbar fractures:a prospective report[J].Eur Orthop Traumatol, 2011, 2 (1-2) :33-39.

[3]成红兵, 李佳.CD2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英文) [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1 (39) :154-155.

[4]朱崧, 吴灵英, 徐桂豪, 等.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J].实用临床医学, 2007, 21 (7) :110-112.

[5]Schaeren.Surgical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the biologic therapy era[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2, 16 (22) :39-41.

[6]郑晓勇, 刘锋, 王凡, 等.短节段AF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56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3 (17) :91-92.

[7]张桂友, 杨戈, 刘翔, 等.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35 (5) :213-214.

[8]冯占远.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2 (25) :120-121.

[9]赵智浩.椎弓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 (25) :221-222.

胸腰段脊柱不稳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市二院收治的86例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 均经胸腰段正侧位X线或胸腰椎CT检查证实为胸腰段骨折, 不伴有下肢及大小便功能障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4例, 男26例, 女18例;平均年龄 (47.6±3.1) 岁;胸段骨折17例, 腰段骨折27例;稳定骨折35例, 不稳定骨折9例。对照组42例, 男25例, 女17例;平均年龄 (47.9±3.4) 岁;胸段骨折14例, 腰段骨折28例;稳定骨折32例, 不稳定骨折10例。2组不稳定骨折全部给予复位, 经后路椎弓螺钉系统内固定。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分布的均衡性比较,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86例患者均存在上腹部胀闷, 重者满腹胀满感, 腹部呈弥漫性膨胀, 腹壁软, 叩诊鼓音, 肠鸣音1~2次/min, 无气过水音[1];3 d以上未解大便;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1) 观察组

使用辉力保留灌肠平均3天1次, 腹胀便秘症状明显时临时加用, 考虑对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影响, 24h用量不超过1支, 手术患者术后使用至腹胀便秘消失后3d。辉力灌肠剂为无色无味的澄清液体, 用透明可压性塑料瓶包装, 每支总量133 m。患者取左侧卧位, 右膝部弯曲。取下头部桔红色保护帽, 暴露可插入肛门的细管 (外径7mm, 长度5cm) , 管口为双层结构瓶嘴, 使用时用稳定的压力缓慢将细管插人直肠, 边插入边轻轻转动瓶体。注意不要使用暴力强行插入, 以免造成损伤。插入后用手挤压灌肠剂容器, 边挤压边卷起容器, 直至无法挤入为止。该容器质地柔软, 很容易卷曲, 且瓶口有1个单向阀, 可控制液体只能单向流入肠道。用药后嘱患者保持卧位不变, 一般保留灌肠液5~15min或等有强烈便意时再排便。

(2) 对照组

患者入院时也即给予口服缓泻剂 (麻仁丸口服或番泻叶泡水服) , 服用泻药后治疗无效时再给予肥皂水清洁灌肠。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文献[2]制定疗效判定标准, 灌肠后2 h内排气、排便为显效, 灌肠后24 h内排气、排便为有效, 灌肠后24 h内无排气、排便为无效, 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

2.2 统计分析

2组间年龄分布差异性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 性别、骨折类型分布均衡性检验应用X2检验, 临床疗效比较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有效率比较用X2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3 治疗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间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差异 (P<0.01) , 以观察组疗效更好 (见表1) 。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后形成腹膜后血肿, 刺激位于脊柱两旁的交感神经节和脊柱前方的交感神经纤维, 使支配肠道的神经功能紊乱, 肠蠕动受到抑制, 消化液分泌减少, 导致腹胀、便秘[3]。骨折后需绝对卧床6~8周, 使胃肠蠕动减慢, 从而加重腹胀与便秘。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口服缓泻剂或清洁灌肠等。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口服缓泻剂易导致胃肠功能混乱, 出现一系列的胃肠道疾病, 容易形成依赖性的便秘;清洁灌肠的适应症有限且患者因骨折后体位改变较痛苦。磷酸钠灌肠液的活性成分磷酸钠可在肠道中解离成相对不吸收的阴离子和阳离子, 从而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 使大量水分进入肠内并使结肠内压力升高, 同时含水量大增, 软化大便。2种作用协同刺激排便反应, 增加肠动力, 达到清理肠道的效果。磷酸钠灌肠液使用后2~5min即可引发强烈的排便反应。同时, 不引起腹部疼痛和痉挛。磷酸钠灌肠液与口服泻药不同, 其优点在于只在结肠发挥作用, 而不影响胃肠道系统其他的功能。而且观察组在药品准备、给药时间、护士操作便利度及患者舒适度等方面均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用药期间需做好心理护理, 强调注意事项, 也是取得显著疗效的关键。

单剂量给药或多剂量给药时, 并没有水分吸收, 钠离子吸收也最小, 故对正常人及限制食盐的患者无伤害, 对患有充血性心脏病或其他非正常钠潴留的患者有影响, 应予以注意。磷酸盐的吸收与本品在体内保留的时间长短有关, 受钙、生长激素、维生素D、酸以及甲状旁腺素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代偿机制促进尿排泄, 同时在临床应用中, 本品在体内停留时间较短, 一般不会出现磷酸盐的蓄积。只有重度肾损害 (肌酐清除率<10 m L·min~1.73 m-2体表面积时) , 出现磷酸盐的明显蓄积, 加重肾损害。用药前还应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和排便习惯。对于合并有明显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肛门闭锁的患者应禁止使用[3]。另外, 慢性便秘需长期依赖药物通便的患者, 其价格偏高。

摘要:目的:观察辉力 (磷酸钠灌肠液生产厂家:c.B.Fleet company, Inc.) 灌肠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腹胀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以辉力灌肠为基本方治疗, 对照组采用口服缓泻剂或清洁灌肠等对症处理。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效果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使用辉力保留灌肠能够有效地缓解胸腰段骨折后腹胀便秘。

关键词:辉力,保留灌肠,胸腰段骨折,腹胀,便秘

参考文献

[1]戚仁铎, 王淑娟.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8-40.

[2]徐玉梅, 郑庆元, 李岱霖.大黄液灌肠治疗胸腰椎骨折并发腹胀、便秘的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4, 10 (4) :265-266.

[3]张安桢, 沈郭道.骨伤内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120.

上一篇:护士长管理技巧下一篇:波束成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