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收录

2024-08-01

SCI收录(共8篇)

SCI收录 篇1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四川大学主办, 华西口腔医学院及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全英文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 《IJOS》) , 经过汤森路透科技信息所期刊评估部门的严格评估, 近日正式被《科学引文索引 (SCI) 》收录。该杂志为季刊,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号) :51-1707/R,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号) :1674-2818。于2009年3月创刊。四川大学周学东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Cunyu Wang教授, 纽约大学Page Caufield教授担任杂志主编。该刊内容涵盖口腔医学各个专业方向。从筹办开始, 《IJOS》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刊路线, 编辑队伍由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医学和口腔医学方面的顶级专家组成, 按照国际顶级杂志的要求进行期刊的审投稿、出版发行等工作。一年多来, 从主编的国际定位, 学者办刊, 到专家指导, 编辑努力, 该杂志终于获得了国际出版界和口腔医学界的高度认可, 被SCI数据库收录。这为推动中国口腔医学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状况搭建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网址:http://www.ijos.org.cn

SCI收录 篇2

SCI收录的高影响因子水产学科期刊简介

对底公布的`被SCI收录、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13种水产学科期刊的名称、影响因子、ISSN号、出版周期、出版者及可获取全文的数据库等情况进行了介绍,为从事水产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的人员查阅文献、投稿及订阅提供帮助.

作 者:谢群 XIE Qun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湖北武汉,430070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200533(7)分类号:N55关键词:SCI 水产学科 影响因子

SCI收录的农艺学类期刊调查 篇3

学术论文能否被SCI收录引用现已成为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了解SCI来源刊及其影响力情况,对广大科研人员提高论文登载水平和级别,并在科研成果评价中获得较高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对SCI收录的农艺学期刊、JCR期刊引证数据及JCR分区情况进行介绍,以期为农艺学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了解农艺学类期刊的影响力、明确投稿方向等提供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

1.1 SCI收录的农艺学期刊检索

打开汤姆森路透首页(http://thomsonreuters.com),进入来源期刊检索页面,点击“Journal List for Searchable Databases”下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TM(扩展版)”[1]或“Science Citation IndexR(核心版)”[2]进入来源期刊检索入口,点击“View subject category”,选择“AGRONOMY”可获得该学科分类下相关期刊数据。

1.2 JCR引证数据检索

在ISI Web of Knowledge检索平台的“选择一个数据库”页面下,点击“Journal Citation Reports”,进入JCR检索界面,选择JCR Science Edition 2011,选择“AGRONOMY”可获得该学科分类下期刊的最新JCR数据。

1.3 期刊分区情况检索

根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公布的2012年最新JCR分区表检索可获得农艺学期刊的分区数据[5]。

2 SCI收录农艺学期刊调查

2.1 SCI收录农艺学期刊概况

截至2012年7月16日,SCI收录农艺学期刊共有81种,主要由欧美等国家出版,其中美国25种(占30.86%),荷兰13种(占16.05%),英国6种(占7.41%),巴西和印度各5种,中国无期刊入选。SCI核心刊收录农艺学期刊共有30种,均为欧美国家出版,其中美国15种(占50.00%),荷兰8种(占26.67%),英国3种(占10.00%),挪威、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各1种。

2.2 JCR中农艺学期刊影响因子情况

SCI收录的农艺学期刊有79种在最新的JCR 2011版中有引证数据,79种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为1.0,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为“Advances in Agronomy”,影响因子为5.204。影响因子3.0以上的期刊有6种(占7.59%),影响因子为2.0~3.0的期刊有9种(占11.39%),影响因子为1.0~2.0的期刊有25种(占31.65%),影响因子在1.0以下的有39种(占49.37%)。

2.3 农艺学期刊分区情况

SCI收录的79种农艺学期刊,位于1区的期刊有2种(占2.53%),位于2区的期刊有10种(占12.66%),位于3区的期刊11种(占13.92%),位于4区的期刊有55种(占69.62%)。主要调查结果见表1(按期刊影响因子排序)。

3 结语

笔者在从事论文收录引用检索工作中发现,广大科研人员对学术论文能否被SCI收录引用较为关注,但对所属学科的SCI来源刊却不甚了解,投稿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使得一些学术水平和质量较高的论文未能发表在SCI来源刊或较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导致没有在所属学术领域产生应有的影响。因此,建议农艺学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在准备投稿前可根据本文介绍的SCI收录期刊信息,权衡稿件内容和期刊影响因子,明确投稿方向,争取使论文在最适合的期刊上发表,提高自己在本学科知名度并能够在同行中得到有效地交流。

参考文献

[1]JOURNAL SEARCH[EB/OL].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gibin/jrnlst/jlresults.cgi?PC=D.

[2]JOURNAL SEARCH[EB/OL].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gi-bin/jrnlst/jlresults.cgi?PC=K.

[3]从2000年起我国对《SCI》论文统计用检索系统改为《SCIE》[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1(1):129.

[4]王彦.SCI收录的植物学类期刊介绍[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1,33(6):693-698.

SCI收录的农业经济与政策期刊 篇4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1],文献数据库是科研人员研究新课题、推出新成果的重要情报源,是有效的检索工具。期刊被权威数据库收录能扩大论文的传播渠道、提高论文的影响力。科技文献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之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因此也是评价基础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开展科研活动实力和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2]。在权威数据库收录源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为了能使从事农业经济与政策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科研人员了解本领域期刊被SC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情况,产出更多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优秀论文,并且在具有较高影响因子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笔者特将农业经济与政策类期刊被SCI数据库收录的情况编译整理,以期通过本文提供的这些信息使农业经济与政策科技工作者能够科学、快速、准确地选择和利用期刊,还可为科研人员客观了解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提供公正、合理、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

根据2013年网络版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编译整理SCI-E收录的农业经济与政策期刊14种(其中SCI收录农业经济与政策期刊5种)。根据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多元化数据库网络版提供的来源刊名目录信息外,又通过网上检索补充了最新影响因子等详细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相关数据库网址。

1 SCI收录的农业经济与政策期刊概况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目前收录全世界出版的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55种,其网络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简称SCI-E)来源期刊为8500种[3]。SCI是当今国际公认的自然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权威检索工具。JCR是ISI出版的网络版期刊引用报告,它对每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等指数并加以报道。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期刊的被利用程度和影响力,科研人员可根据这一指标跟踪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并权衡投稿期刊[4]。

1.1 SCI收录的农业经济与政策期刊的基本信息

表一为按照影响因子大小排序的14种SCI农业经济与政策期刊的基本信息。从表一中可以看到,由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与国际著名出版集团Emerald联合主办的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名列其中,影响因子为0.367,排名位列12。

1.2 SCI收录的农业经济与政策期刊的详细信息

SCI收录的农业经济与政策期刊的详细信息如表二所示。参考文献表中提供的期刊网址为目前最新的期刊网站(检索、校对时间为2013年4月)。通过提供的期刊网站,作者可浏览投稿指南、期刊目录、论文文摘和部分免费的全文信息。表二中所列信息是农业经济与政策领域科研人员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投稿指南,也是读者获取SCI权威数据库收录的期刊电子版免费文摘和全文信息的重要途径[5]。

2 结束语

农业经济与政策期刊被SCI数据库收录情况综合分析结果如下:

(1)SCI收录的农业经济与政策期刊按影响因子大小排名前3名分别是英国的Food Policy、美国的Applied Economic Perspectives and Policy和英国的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2)SCI收录的14种农业经济与政策核心期刊中,美国有5种期刊,排名为2,5,8,9和13;英国有3种期刊,排名为1,3和4;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德国、中国和西班牙均为1种期刊,排名分别是6,7,10,11,12和14。

摘要:文章以表格的形式汇总介绍了SCI-E收录的14种农业经济与政策期刊的刊名、国际标准刊号(ISSN)、出版国/地和最新影响因子,并详细介绍了这14种期刊的出版周期、出版者、联系地址、最新期刊网址及期刊描述等全方位的期刊信息。期刊描述内容包括:期刊的创刊年以及期刊的发展,期刊刊载的主要内容,网站可免费获取的该刊目次和文摘及全文信息等,以便为相应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SCI收录 篇5

该文旨在从上网方式、网站基本信息介绍、开放获取(Open Acess,OA)与在线预出版情况、与国外出版集团合作情况、在线投稿系统使用情况几各方面探讨与分析评价这些英文版学术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该文从JCR数据库中以CHIN A R PEOPLE为检索词共检索到152种中国办英文版学术期刊,纳入该文统计范围的139种(由于港台地区的办刊机制与中国大陆有一定差异,主办地区为港台的12种暂不纳入该文研究对象;另,新收录未发布影响因子1种未纳入该文研究对象)。

1期刊上网形式和地区分布

通过此次调查,纳入统计的139种英文版学术期刊全部实现上网,上网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期刊有自己独立域名;二是依托主办单位网站实现上网;三是系列期刊集体上网;四是中英文双刊合并上网;五是依托其海外出版合作机构网站上网,具体表现见表1所示。

一些系列期刊,比如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系列,中国光学期刊系列,中国科学期刊系列(ABCDEF辑),浙江大学学报系列(ABC辑)等,都以集体的方式实现集中上网,在一个独立域名下各个期刊分别有独立的网页入口。这种上网方式往往是各个独立期刊有共同的主办或者主管单位,比如中国科学期刊系列的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学术前沿系列期刊的主办单位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笔者比较推崇这种集约化的上网方式,一方面这种系列期刊的规模化效应会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集约和共享。

从英文版学术期刊的地区分布可以看出,我国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高校研究所聚集的大型城市,这与我国学术期刊主要依托主办单位学术背景的国情基本一致(表2),甚至有部分学术期刊的网站直接嵌套在主办单位的官网内。办刊初期,利用主办单位的声誉和传播力助其宣传推广能够起到借船出海的作用,但在期刊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之后还是要主动积极搭建自己独立域名的网站,为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和独立成长铺路。

2期刊网站的基本信息和扩展内容

期刊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期刊相关情况的介绍和用于服务用户的外展信息。目前学术期刊网站内容建设的趋势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学术期刊的网站越来越多的承载着信息公布,读者和作者互动交流,即时发布全文,高质量论文推广,客户服务等作用。此次调研结果发现139种期刊网站在期刊基本情况介绍和外展信息建设方面尚好(包括期刊介绍、投稿要求、编委会、版权转让协议、数据库收录、联系方式),90%以上的期刊网站有以上方面内容的介绍,如表3所示。但是在广告、动态信息和E-Alert等项,目前的网站还不理想,只有不到40%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建设。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的学术期刊大部分还停留在信息呈现阶段,对期刊具有推广性的内容建设方面考虑不足。在检索信息中,绝大多数的期刊网站还只能实现期刊内部检索,无法实现跨库检索。在友情链接中,绝大多数的期刊网站链接为主办单位或者其所隶属机构。此外有些期刊则是以学科为基础形成了期刊群,比如光学和地质学,在友情链接中可以点击到该学科其他期刊网站,形成了相互宣传推广的合力。不足之处是虽然有不少英文版期刊都与海外出版集团签订有海外出版代理协议(91种期刊),但只有少数学术期刊的网站将它们设置为友情链接项目,与Pubmed和谷歌学术等公开免费数据库的链接也较少。

3 OA与在线预出版情况

OA和在线预出版是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选择这种出版方式,加快刊物出版周期。PLoS One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它没有纸质版刊物,所有论文经过快速严格的同行评议接受后即时在线发布,读者完全通过网络免费阅读它所刊登的所有文章全文[2]。在此次调查统计中,87种英文版期刊在自己的网站上实现了开放获取,而且全部无发布时滞;35种英文版学术期刊已经实现在线预出版,并且单篇文章都配有doi编码,方便用户实现跨库检索。同时实现OA和在线预出版的期刊有33种,其平均影响因子比其余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高出68%,说明OA和在线预出版能够明显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大多数英文版学术期刊已经充分意识到OA和在线预出版的前景和重要性,没有实现OA和在线预出版期刊有一部分可能受限于国外出版集团的独家代理合同等原因没有权限实现开放获取。此外,论文点击和下载量的统计也非常重要,这些数据有利于期刊编辑部分析得出热点文章和热点领域,从而选择热点文章进行重点推广,或根据热点领域进行稿源组织。

4与国外出版集团合作情况

由于我国目前的出版集团还没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一个个散在的期刊编辑部无法承担起独自冲击海外市场的责任,所以英文版期刊的海外业务通常选择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由他们代理海外的出版业务。一方面,加入成熟的市场占有率非常高的国际知名出版集团,比如Springer和Elsevier,有利于海外影响力的提升,提高期刊在国际上的显示度;一些期刊还可以选择嵌套在其主网站下,依托这些出版集团的网络平台实现上网。但是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课题组2011年调查问卷显示,与国外出版商签订的排他性合作协议是影响期刊OA的主要因素[3]。在这次统计过程中也发现,由于与国外出版集团签订的独家代理协议,许多期刊丧失了在其独立域名网站上发布全文的权利,这有悖于目前OA出版和在线预出版的趋势[4]。

5在线投稿系统使用情况

在采编系统的使用上,目前还有一些英文刊没有实现网上在线投稿和审稿。尽管采编系统需要一些成本,可能对一些期刊来说是不小的经济压力,但是从英文版学术期刊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需要加大对采编系统的成本投入。顺畅的采编系统不仅可以优化对稿件的管理,还能实现编辑部与用户间的互动,及时沟通解决用户的问题,提高服务用户质量。在已经使用采编系统的期刊中,以选择使用ScholarOne采编系统为最多(40.29%)。不同的采编系统各有优劣。ScholarOne在国际上最为普遍,其依托汤森路透公司国际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在我国英文版期刊的采编系统市场份额中拔得头筹,由于大部分学者对该系统比较熟悉,在邀请国际审稿人和国外作者投稿时具有较强优势。另外该系统内信息设置丰富,与数据库间链接简便流畅。但是整个系统成本较高,以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盈利能力,如果没有主办单位经费支持的话,恐怕难以维持。Magtech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采编系统,更适合国内审稿人和作者的使用习惯,成本较低,但是由于其在国际上使用率很低,不符合国际用户的使用习惯,因而对于英文版期刊来讲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还有一些集体上网的系列期刊,经济实力相对来说比较雄厚,采用自己研发的采编系统,可以更个性化定制适合本期刊的流程和功能。所以英文版期刊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经费情况和盈利能力,结合实际选择适合的采编系统。

总之,期刊网站要比纸质版期刊承载着更丰富更多层次的内容,发挥着更明显得宣传作用和窗口效应[5]。越是有影响力的期刊其网站建设得越好,反过来网站建设得越好也越能推动期刊影响力的提高,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通过此次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我国主办的被SCI收录的英文期刊的网站现状尚好,每种刊物都通过不同途径实现了上网,130种刊物网站上载有全文或者摘要等重要内容,载有全文的网站全部实现及时发布,有30种期刊实现了提前在预出版,这些都充分肯定了目前我国被SCI数据库收录英文期刊网站建设的成绩。但是目前的网站建设现状还不能满足英文刊物国际化的办刊目标,许多的英文刊物网站内容还是比较粗放的,针对的服务对象还是国内的,甚至有的期刊投稿系统只有中文界面,这有悖于我国大举创办英文刊物的初衷,也不利于刊物的国外推广和传播。此外基本上所有网站的作用还仅仅限于展示和交流平台的层面,没有进一步考量和挖掘网站的运营能力,也就是说目前的英文版期刊网站还是仅仅停留在投入成本搭建网站,而无法盈利的现况。笔者通过这次调研给出的建议是:(1)结合期刊自身的发展阶段,开发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网站建设;(2)尽量丰富网站内容,尽可能的加载过刊资料;(3)发布全文、文摘格式应多元化,以适应目前移动阅读终端越来越普遍的现状;(4)积极探索如何在代理协议内争取开展开放获取和在线预出版业务的权利;(5)重视网站互动性;(6)争取在同一或者不同研究领域内形成系列期刊,集约化上网,共享资源;(7)积极探索网站的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英文学术刊物承载着科技成果呈现和科技文化输出的重要作用,所以英文刊物的门户网站也要站在国际化传播的高度搭建国际学术交流与传播的平台,在学术成果的国际推广和宣传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摘要:对SCI数据库收录的152种中国办英文版学术期刊网站进行调研分析,从上网方式、网站基本信息介绍、开放获取(OA)与在线预出版情况、与国外出版集团合作情况、在线投稿系统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评价网站建设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站,英文版学术期刊

参考文献

[1]刘飚,邢飞,徐威.国外科技期刊网站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479~483.

[2]陈爱香.开放存取期刊PLoS ONE网络出版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9):69-71.

[3]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J].中国科技期千刊研究,2011,22(5):649-655.

[4]范贤容,韩欢.论开放存取期刊的知识产权保护[J].图书与情报,2009(6):79-92.

SCI收录 篇6

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水平和实力。在医学领域医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学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指标。《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 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综合性检索工具, 是ISI的核心产品[1]。科学研究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 反映科研机构的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个人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及被引用次数, 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重庆医科大学为重庆市重点高校。近年来随着办学水平、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校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长, 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本文拟对SCI扩展库收录重庆医科大学2001—2008年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以期从一个层面揭示该校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水平, 为进一步发展科研实力、确立科研政策提供依据。

2 数据来源

检索条件:考虑到重庆医科大学从2001年至今英文校名的变化情况以及在拼写中的实际情况, 检索条件设置为:Address= (chongqing med univ) OR Address= ( chongqing univ med sci) OR Address= (chong qing med univ) OR Address= (chong qing univ med sci) , 检索时段为2001—2008年, 数据库=SCI-EXPANDED。经检索得到 2001—2008年共发文675篇, 其中1篇的出版年为2009年, 但其在线出版日期为2008年, 为了便于统计将该篇文献纳入2008年计算。

3 统计与分析

3.1 发表年度分布

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见表1。2001—2008年重庆医科大学发表的SCI论文呈快速增长趋势, 2008年发表SCI论文高达275篇, 是2001年的13倍, 占论文总量的40.74%, 而据袁天峰等报道1989—1998年10年间重庆医科大学发表SCI论文的总合仅为63篇[2], 表明重庆医科大学近年来科研工作发展较快, 科研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们也发现, 与SCI 收录论文数居国内前20位的高等院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如SCI收录论文居第20位的兰州大学2005, 2006两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分别为610, 680篇[3]。

3.2 文献类型及语种分布

在研究时段内, SCI收录重庆医科大学的文献类型主要为学术研究论文521篇, 占77.19%, 其次为会议文摘, 109篇, 占16.15%, 评论性、综合性的综述文献24篇, 占3.56%, 其余为会议论文9篇, 占1.33%, 、快报, 8篇, 占1.19%、Correction 和编辑评论各2篇, 分别占0.3%。文献语种以英文为主, 656篇, 占97.56%, 其余为中文19篇, 占2.81%。表明该校发文以期刊研究论文为主, 文献语种以英文文献为主。

3.3 论文合作国家及机构分布

在研究时段内的675篇论文全部为3名以上作者合作发表的论文, 涉及合作机构391个, 国内240个, 国外151个, 表明合作机构以国内为主。与国内机构合作发文较多的机构依次为:四川大学34篇, 第三军医大学26篇, 首都医科大学19篇, 上海交通大学19篇, 重庆大学16篇, 复旦大学15篇, 中国科学院13篇, 中山大学12篇, 北京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各11篇。国际合作涉及22个国家, 主要有美国101篇, 英国37篇, 日本19篇, 加拿大12篇, 德国7篇, 法国、韩国各6篇, 荷兰5篇, 澳大利亚4篇等。与国外合作发文较多的有以下机构:芝加哥大学25篇, 百时美施贵宝公司12篇, 丘吉尔医院10篇,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7篇, 密西西比大学、利物浦大学、阿肯色州医科大学、斯克里普斯研究所、伦敦大学王家学院、韩国天主教大学各5篇。合作机构分布说明重庆医科大学与国内高校合作度较高, 国际合作以美英等国为主。

3.4 刊载论文的期刊分布

检索出的675篇论文分布在315种期刊上, 平均每种期刊刊载2.14篇。刊载1—2篇的期刊 265种, 占期刊种类总数的84%, 共刊载论文326篇, 占论文总数的48%, 呈现出较高的离散度。而其余349篇约52%的论文集中发表在50种期刊上, 平均每种刊载6.98篇。载文在20篇以上的仅4种期刊, 最多的为《CHINESE MEDICAL JOURNAL》, 31篇, 其余依次为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6篇, Pediatrics, 23篇,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1篇。刊载10-20篇的期刊仅有4种。表2是按照期刊刊载论文数量排序后, 刊载论文最多的15种期刊。在这15种期刊中, 仅有6种期刊的影响因子 (IF值) 大于3, 有3种期刊没有包含在2007年的JCR报告中, 因为这3种期刊在统计年的前两年没有连续被SCI收录。

注: 期刊的IF为JCR2007年的数据, 下文同。

3.5 论文主题内容分布

重庆医科大学2001—2008年的SCI论文分布于82个学科主题, 说明该校的学科覆盖面较广。发表论文10篇及以上的学科主题有26个, 见表3, 论文集中较多的主题依次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肿瘤学、神经科学、药理学与药学、胃肠与肝脏病学、儿科学, 这些主题绝大部分涉及到该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博士点学科, 表明该校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科研工作处在学校前沿。

3.6 论文被引分析

一般来说, 论文的被引次数反映了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及论文在同行中引起的关注程度, 论文被引次数越高, 该篇论文受到的关注越多。在研究时段内, 重庆医科大学SCI论文总共被引2351次, 论文每篇平均被引3.48次。其中318篇论文至少被引用过1次, 论文被引率为47%, 而另外的357篇论文则未被引用过。该校SCI论文的年被引情况见表4。表4显示该校论文被引次数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表明重庆医科大学的论文日渐受到同行关注。在被引用过的论文中, 被引20次以上的研究论文26篇, 见表5, 高频次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生物医学工程系 (13篇) 、儿科学院 (5篇) , 医学检验系 (4篇) , 这三个院系都是该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国家级重点学科, 表明高被引论文主要是学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研究成果。

注:标*号的为该校国家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所在院系

4 讨论

重庆医科大学的SCI收录论文连年增加, 以2007和2008年增长最为显著, 这是学校近年来重视科研和学科发展, 大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广大科研人员努力提高学术水平的结果, 同时也表明该校近年来科学研究气氛活跃。

该校SCI论文主要是以英文为主的研究论文, 论文的合作度较高, 与四川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国内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同时该校还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国际合作, 与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等20多个国家包括芝加哥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

总体而言, 该校SCI论文所刊载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不高。如发表论文最多的50种期刊中有多种期刊影响因子低于1或没有进入2007年JCR的统计报告, 但是高被引论文所刊载的期刊影响因子相对较高, 在被引次数20次以上的论文中, 所刊载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5.43。提示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被引次数比在低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相对较高, 引起的国际关注程度更高, 学校应进一步提升科研实力, 争取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发表更多的论文。

论文的主题分布和被引分析表明, 该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以及博士点学科走在学校科学研究的前沿, 这是学校多年来对重点学科的高度重视和国家大量科研投入的结果, 学校可以这些优势学科为龙头, 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本文在分析过程中, 没有对具体作者的SCI论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主要是在统计中发现所有论文均由多位作者合作完成, 表明论文是同一研究团队成员共同研究成果的反映。另外在统计中发现SCI使用作者姓名缩写时, 相同缩写形式的不同作者在其系统的统计中通常以同一作者计算, 如Li Y 实际上是多位作者如Li Ying, Li Yan, Li Yu等姓名的缩写形式, 但是SCI的分析系统却按同一位作者统计, 这种缩写方式给大样本量的作者统计的准确性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这也提示我们在使用国外检索工具对作者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时, 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摘要:以SCI-EXPANDED为数据源, 从论文的年代分布、文献类型及语种、论文合作国家及机构、主题内容、刊载期刊及论文被引情况等方面, 对2001—2008年重庆医科大学被SCI收录的675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一个层面揭示了重庆医科大学近年科学研究的情况。

关键词:科技论文,SCI,文献计量学,重庆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学勤, 章蕾, 潘继进, 等.SCI收录中国期刊的统计与分析[J].现代情报, 2005, 25 (10) :158-162.

[2]袁天峰, 董邦权, 黄良田, 等.中国医学高校科技论文被《SCI》收录情况的统计分析与比较研究[J].科技编辑研究, 2003, 13 (3) :33-41.

SCI收录 篇7

关键词:公共卫生,出版周期,影响因子,高被引文章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近期国际上及中国频发的公共卫生问题, 特别是2014年突发传染病事件如埃博拉爆发、脊灰疫情复燃、中国广东登革热流行等, 将大众关注度提到新高。

汤森路透2015年7月发布的2014年《期刊引证报告》 (JCR) 显示[1], 我国的科技研究发文量迅猛增高。而在公共卫生领域, 我国公卫领域发文量在2003年SARS爆发逐年上升, 由2003年的第九名, 到2007年仅次于美国发文量位列第二, 并一直保持至今。然而, 该领域相应的SCI期刊却没有得到相应发展。

时值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正处于“机遇期”, 该文通过分析位于Q1区的40种公共卫生领域SCI期刊的出版周期、出版平台和出版语言, 载文量、被引频次、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数、自引率、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力等计量指标, 找出我国公共卫生类期刊与国际高影响力期刊的差距, 以期能为提高我国公共卫生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明确方向。

1 研究方法

数据统计基于2015年11月30日检索汤森路透数据库。链接ISI Proceedings网址[1], 进入Web of Science页面, 基本检索选择出版物名称, 时间跨度界定2010~2014年, 检索国家/地区和文献类型并分析结果;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检索结果界面进入创建引文报告, 检索发表论文篇数排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点击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选择JCR版本和检索年;进入学科分类选择PUBLIC, ENVIRONMENTAL&OCCUPATIONAL HEALTH并通过期刊标题观察位于Q1区期刊数据。检索结果为2014年SCI收录公共卫生类Q1区期刊。点击所选期刊的超级链接, 获得每种刊的详细信息。经过归纳、分类、总结和分析, 得到SCI收录公共卫生类Q1区期刊的数据。

2 数据统计分析

2.1 国家分布、出版语言、出版方式、出版单位和出版周期

位于Q1区的公共卫生学术期刊共有40种。美国18种, 欧洲20种 (其中英国13种, 荷兰2种, 瑞士2种, 丹麦1种、德国1种、芬兰1种, 新西兰1种, 日本1种;除一本瑞士办期刊为多语种期刊外——B WORLD HEALTH ORGAN, 其余均为英语。从国家和语言分布可以看出, 高影响力期刊大多来自英美, 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有关: (1) 国际上科技交流的通用语言是英语, 且JCR数据库中的主要数据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全部都是英文收录, 其他文种需要翻译成英文。 (2) 英美是经济发达国家, 这与公共卫生发展方面高度发达是一致的。

在所有SCI收录公共卫生学科165种期刊中, 有32种是OA出版方式, Q1学科中有5种期刊是通过OA Open Access, 开放获取) 形式出版的, 分属英国 (2种) 、美国、瑞士和日本, 其中影响因子排名前十位中占3种。尽管国内外均有报道显示, OA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即年指标均高于非OA期刊[2], 且在医药卫生领域OA出版期刊被引频次逐年大幅提高[3]。

这40种期刊的出版单位绝大多数 (36种) 是国际著名的出版商, 如Elsevier、Oxford、Springer、Taylor、Wiley等。其他有大型学术团体, 如日本流行病学会、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等。依托大型出版商办刊仍是学术出版主流, 欧美国家出版方式已经全面市场化并与国际接轨, 而我国在国际化出版方面需加快脚步[4]。

40种期刊中, 21种是半月刊或月刊, 13种是双月刊或季刊, 3本是8或10期/年, 两本是年刊, 还有一种多语种期刊是没有明确的分期。除了特殊的期刊EPIDEMIOL REV和ANNU REV PUBL HEALTH是一年一刊, 所有期刊均具有较好的时效性, 稿源数量也基本适合出版要求。由于公共卫生学科的特殊性, 有些研究需要长期大样本进行积累, 并进行回顾综述分析研究, 所以像EPIDEMIOL REV和ANNU REV PUBL HEALTH这样的年刊, 其影响因子仍能位于第4、5位, 且强于多数月刊、双月刊期刊的影响力。

2.2 计量学指标统计分析

Q1区40种期刊的IF在2.699~10.042之间, 平均值4.297, 5年IF平均值为4.657。即年指标 (Immediacy Index, Im In) 在0.351-4.345, 平均值1.110。Im In主要表述期刊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 用来评价哪些科技期刊对热点反应快速发表了大量热点文章, 进而能够衡量该期刊中发表的研究成果是否紧跟研究前沿的步伐。同等情况下, 引用期刊的发表周期越短, 源期刊的即年指标越大, 因为引用期刊的发表周期越短意味着源期刊论文被引情况越早被检索, 但是需要考虑多种因素[5], 即广义的“发表周期”包括写作、退稿等时间。

注:ANNU REV PUBL HEALTH有一个特殊文献类型是book, 对被引频次贡献大。总被引3 361, 除去自引3291。

40中期刊的总自引率平均15.5%, 5年自引率平均9%, 对期刊IF值的贡献相对合理。其中一本期刊PAEDIATR PERINAT EP的IF值中高达57%属于自引贡献, 说明有人为操控IF值的嫌疑。短期大量自引可能会大幅提高影响力, 但长时间人为操控就有可能被JCR排除在外。

40种期刊的特征性影响因子分值在0.002 04~0.057 49之间, 平均0.019 2, 与知名大学科期刊还是有较大差距。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期刊LANCET GLOB HEALTH其特征性影响因子较低, 仅0.002 04, 在Q1区期刊中排名最后, 说明其有引文的数量和质量不相符, 可能存在施引期刊的层次相对较低的现象[6]。而论文影响力平均值通常假定为1.00, 大于1.00标明期刊中的每篇论文影响力较高, 而这40种期刊绝大部分影响力分值高于1.00, 均值为1.779, 说明40本期刊的论文整体影响力较高。

2.3 发文量及国家分布、论文类型、高被引文章分析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发文量来衡量。检索2010年—2014年在公卫领域期刊产出论文数和地区分布时发现 (图1) , 我国发文量位于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 表明了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具较强的科研实力。而IF排名前五位期刊发文地区分布 (图2) 时发现, 高影响力论文集中在英美, 中国则排名第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公卫领域文章可能存在发文量与质量相分离的状况, 中国的公共卫生稿件质量需提高;同时由于中国的公共卫生期刊影响力不高, 大量的优质稿件趋向投稿其他高影响力期刊。因此, 只有提高自身期刊质量和国际知名度, 才能更好的吸纳优质稿源。

2014年IF排名前五位的期刊发表的论文的作者主要分布在英美 (表1) , 除两个年刊特殊情况外均多为各国际稿源。国际稿源率按IF排名依次为:81%、77%、49%, 57%、8%, 而我国公卫期刊的稿源大多来自中国, 国际化程度明显不够, 国际稿源又多是经济欠发达国家。

表2是2014年IF或者期刊影响力等任一指标高的期刊及两种年刊与中国IF最高的公卫期刊BIOMED ENVIRON SCI出版文章论著和综述引文结果。可以看出, review自引较Article少, 对影响因子贡献质量好。虽然Article论文是针对研究的原创和前沿性, 而review论文因广泛性特点引起各个专业领域的引用, 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另外, 在研究高被引文章对IF的贡献时发现 (表3) , 2014年LANCET GLOB HEALTH仅5篇高被引文章的贡献率达到了38.3%, 单篇最高引用68次, 对If的贡献值也是最大的。而且其他学科期刊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曾造就过“两篇论文造就的影响因子神话”[7]。这些都说明, 高被引论文对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非常巨大, 因此需大力加强高被引论文的选题和策划;同时, 这些高被引论文的背后正是反映了学科的研究热点, 也是我们组稿的优先选择方向。

3 优秀公卫学科期刊启示

40种高影响力期刊稿源丰富, 国际化程度高, 论文影响力大。国内期刊该充分发挥主编或编委特别是国际编委的作用, 以其学术影响力组约优质稿源甚至国际优质稿源, 提高每篇稿件和期刊的影响力。而中文的公共卫生领域期刊可以尝试中英文出版, 同时并规范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等JCR检索条目。在鼓励英文办刊的环境下, 也可以探索依托国际著名出版商升读合作。SCI收录期刊以月刊和半月刊居多, 以英语为主要语言, 多语种期刊也能依托强大的国际出版商, 期刊显示度高, 国际影响力高, 部分通过OA方式出版, 出版时滞短, 有利于吸纳高质量前沿稿件。缩短出版周期以吸纳前沿和新颖性稿件, 但要根据期刊情况来规划, 不能盲目缩短出版周期。

研究发现, 文章类型对SCI期刊的IF值有直接的影响。综述引用率高, 组稿高质量综述能对IF将有不小贡献。另外, 评论、热点研究、综述、简报等的引用次数也都计算在IF的总引用次数中, 而且不会增加IF计算时分母的量。因此, 丰富文章类型、创办特色的栏目也是提高IF值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提高影响丽而言, 高被引文章作用最大, 而且所反映的学术热点, 是我们组稿的重点, 加强选题和策划是有效的途径。

通过高自引和低载文量提高引用率等人为手段, 或许可以短期内达到提高IF的效果。低载文量意味着可供研究者、读者阅读下载、引用的的信息量小, 容易被读者群忽视, 而且如果期刊总是高自引, 有可能被JCR淘汰。人为操控影响因子将产生长期不良的影响。因此, 可以尝试提高载文量, 丰富各类创新性学术研究观点, 使期刊拥有广泛可读的信息量, 以供阅读、下载和引用, 人为操控不可行。

目前期刊正在向无纸化方向发展, 大量新媒体被应用于学术期刊出版中。例如, 前述40期刊中有的已经实现OA方式出版, 并且已出现没有明确卷期的期刊。而BIOMED ENVIRON SCI虽然依托了Elsvevier平台出版, 也落实了论文DOI标识, 但并没有引入新媒体来宣传BIOMED ENVIRON SCI的特色和优质论文。探索论文二维码、作者ORCID标志, 提高国际辨识度, 并加入新媒体手段, 以方便宣传和读者群阅读。

4 结语

无论何种手段, 增加国际来稿、提高稿件质量、缩短发表周期是提高影响力的最根本途径。中国的公共卫生期刊特别是SCI收录期刊需与国际化出版平台进行深度合作, 充分发挥编委的学术作用, 在文献类型、稿件质量、出版周期等方面提高期刊国际化程度。是否OA出版应与杂志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丰富文章类型、加强高被引文章热点方向组稿是增加引用的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ISI Proceedings.Web of Science[EB/OL].[2014-11-20]http://isiknowledge.com/wos.

[2]The Open Citation Project—Reference Linking and Citation Analysisfor Open Archives.The effect of open access and downloads (hits') on citation impact:a bibliography of studies[EB/OL]. (2014-02-10) [2014-02-20]http://opcit.eprints.org/opcitpapers.shtml.

[3]秦小川, 蒋士卿, 刘雪立.OA出版对我国学术期刊相关引证指标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8) :985-990.

[4]仲西瑶, 步召德.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2) :299-302.

[5]俞立平.从时间周期看总被引频次与即年指标评价误区[J].中国出版.2014 (12) :8-11.

[6]杜建, 张玢, 刘晓婷.期刊影响因子、h指数、相对h指数及特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情报杂志, 2011 (30) :23-28.

[7]于伯章, 钱俊龙.2013年SCI收录核科学技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6) :639-647.

SCI收录 篇8

关键词:科学管理,科研评价,文献计量,学科分布与结构,机构分布

1 前言

人类的科学研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科学计量学的产生和应用为科学技术政策与科研管理评价提供了客观的、定量的决策支持,同时促进了科学发展和繁荣。历史上以贝尔纳(J.D.Bernal)的《科学的社会功能》这部奠基之作为标志,科学学研究已经有70多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科学计量学之父”的普赖斯(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又连续发表了《巴比伦以来的科学》、《科学论文的网络》等多部著作,标志着科学计量学学科的诞生。我国的科学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发展较快。科学计量学的研究和应用为科学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论文的产出反映了科研能力的水平高低,同时也影响其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如今,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已经出现过剩,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的院校将会被淘汰。科研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综合反映,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源泉,是科学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然而,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受到环境、体制、投入、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没有引起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表现为投入少、没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环境、受到政策的歧视、被制度边缘化,更缺乏全面的科研统计分析和计量研究。因此,本文利用CNKI文献数据库,借助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高等职业院校发表于国内SCI和EI期刊上的高质量学术论文的产出规模、质量和影响力进行计量评价,并针对科研管理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高职高专学校的科研规划,加大科研投入、突出优势,调整和建设优势学科专业和专业群,创造更为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由此,本文将为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学科建设和学校的全面发展、科研投向及科研管理评价提供客观的、定量的决策支持以及重要的参考。

科学计量学是运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投人、产出和过程进行定量分析,随着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复杂网络分析等的发展,更多的方法被移植到科学计量学领域,尤其是知识图谱与可视化技术逐渐引起关注,并在很多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本文即是应用科学计量学,基于CNKI数据库系统,对我国高职高专学校高质量的自然科学学术论文的产出力和影响力作出的计量研究。

2 文献来源及统计指标

本文以中国知网出版总库的期刊论文为统计源,年限至2011年底,期刊来源为发表于国内被SCI和EI索引收录的学术论文。目前,与中国知网有合作的进入SCI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检索的国内期刊为112种,EI工程索引(美2009)为187种。检索条件单位为高职高专院校。通过模糊检索,所得结果为:SCI有1 249条记录,EI有3 925条记录。将这些论文的题录信息经统计软件处理,通过分析进行筛选得出研究结果。

本文统计源是与CNKI合作的期刊。因系统设计的原因,统计中含部分未被收录前的该期刊的一部分文章,但是它们仍然代表高职高专学校科研的大部分高质量研究成果。

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认知度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1987年时,SCI选用中国期刊仅11种,占世界的0.3%;《工程索引》(EI)收录中国期刊20种。20年来,中国科技期刊规模不断壮大,在世界检索系统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2001到2010年,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由67种增至129种,增加近一倍;E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由107种增至210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突飞猛进发展,高职院校的科研也取得较多的成果。科研论文的发文量是衡量研究规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从一个侧面可反映一个机构、个人和团体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状况。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机构的科研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状况,可以揭示其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发展的基本特点、动向和发展规律。根据研究目的,并参照其他学者利用文献计量法开展研究的方法,本文对我国高职高专学校高水平自然科学论文发表的年代分布、论文数量、项目研究的基金支持、研究学科领域以及研究机构进行统计排名。

3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科学论文年度分布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是覆盖多学科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学术水平。从SCI的严格的选刊原则及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来看,可较真实地反映所刊载论文的水平和质量,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一个单位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选用世界上有关工程技术类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个语种的5 400余种期刊和会议记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达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

2010年,SCI数据库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42.10万篇,比2009年减少1.5%,其中,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为14.84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0.4%,排在世界第2位,所占份额提升了1.6个百分点,位次与2009年持平。2010年SCI数据库中,我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后同)共计发表12.15万篇论文,比2009年略有增加,占世界总数的8.6%,也排在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排在我国之后的有英国、德国和日本。由表1可见,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仍较少,但是平均年增长率较高,为21.04%。2000年发文量最大,为88篇,占6.96%;而影响力最大为1998年,篇均被引达12.48次。这与我国高职院校中专科学校的发展数量有关,2000年是我国历史上专科学校最多的一年。然而,近年的增长并不乐观。高职院校的SCI发文主要是与本科高校合作的成果,可以从合作度指标发现,被SCI收录的论文较EI收录的论文的合作程度更高;但大多数的合作并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其中包括在职攻读学位时与导师的合作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促进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影响力为篇平均被引次数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根据检索单位名称分为四部分:职业学院所发科研论文被SCI收录40篇,被EI收录273篇;专科学校所发科研论文被SCI收录960篇,被EI收录1 703篇;职业大学被SCI收录28篇,EI收录117篇;职业技术学院被SCI收录232篇,EI收录1 826篇。2010年,我国有普通本科院校1 112所(其中独立学院323所),比上年增加22所;有高职(专科)院校1 246所,比上年增加31所。在高等教育院校中,高职高专学校的数量多,但在SCI和EI的发文量相对较少,并大多与本科高校合作完成。若按第一作者统计,高职高专学校的总发文量被SCI收录仅328篇,其中高等专科学校发文即有217篇,占66.12%;按第一作者统计的被SCI收录的发文量仅占按全部作者统计的被SCI收录的发文量的25.97%。按第一作者统计的被EI收录的论文为1 467篇,仅占按全部作者统计的被EI收录的发文量的37.36%。

从以上统计可知,1981—2011年,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科研论文被EI收录的数量由1篇增加到338篇(本文的统计除特别说明外,均含非第一作者),2009年被收录数量最高,达到415篇,并基本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且年平均增长率很高,达到24.26%。表明在这20年期间里,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EI发文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专科学校是发文的主力军,它们建校时间较早,2000年前几乎都是它们发文;随后,专科学校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或是升格为本科学校、或是被本科学校兼并、或是被更名为高职学院,由高峰期的200多所缩减到现在的127所,但是整体来看,专科学校仍是高职高专院校中科研能力较强的部分。其次是职业大学,它们办学较早,多为综合性学科院校,但学校数量不多而科研实力较强。再次是职业技术学院,这类学校数量多,基本上是2000年以后开始设立,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办学实力和水平逐步增强。最后是职业学院,这类学校数量较少,成果不多。从目前看,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科研的未来发展趋势较好,科研成果的增长率较高。

4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科学论文部分学科分布统计

一般认为,SCI数据库主要是反映基础研究状况。我国高职高专学校SCI的发文量涉及的学科有40多个,分布很广泛,但是学科集中度较高,如:化学学科的发文量占SCI发文总量竟高达45.44%;其次是有机化工学科,占12.67%;物理学学科占11.11%;生物学学科占4.66%;材料科学学科占3.16%;无机化工学科占2.76%;金属学及金属工艺学科占3.02%;无线电电子学学科占1.44%;中药学学科占1.44%。上述八大学科合计占SCI发文总量的85.68%(见表2)。

EI数据库较全面地覆盖工程科学研究领域的成果,2010年收录期刊论文(核心部分)总数为48.04万篇,年增长率为17.3%,其中收录中国论文为12.41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5.8%,超过排名第二的美国将近6个百分点,排在世界第一位。2010年EI数据库中,我国共发表11.21万篇论文,比2009年增长20.4%,占世界论文发表总数的份额为23.3%,较上一年度提高了0.6个百分点,也排在世界第一位。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被EI收录的发文量在学科上非常集中,主要为电力工业、自动化技术、金属学及金属工艺、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物理学、建筑科学与工程、数学、化学、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等九个学科,总计达到EI收录的发文总量的53.82%,反映出这些学科的科研实力的整体优势。但是,我国高职院校被EI收录的科研论文更多的是依附型和追随型,与本科院校的科研合作息息相关,科研的独立性和持续性都有待于加强。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中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学院被EI收录的科研论文的学科分布主要集中于自动化技术、电力工业、金属学及金属工艺、建筑科学与工程、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电信技术、物理学、化学、机械工业、材料科学和有机化工等学科,反映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实力较强的重点专业分布。

5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科研论文基金支持情况统计

在我国高职高专学校被SCI和EI收录的科学论文中,大多获得了各类基金的支持,且支持率很高,其中:SCI收录论文的基金项目为986项,基金比是78.07%;EI收录论文的基金项目为1 836项,基金比是46.75%。SCI发文中,有60种基金给予支持,其中列在前面的主要基金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7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50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33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3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32项等;EI发文中,有73种基金给予支持,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35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138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6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61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60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5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6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32项等。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加大,普通本科院校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设施基础,在科研基金的申请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专科学校和部分职业大学可以参与各种基金的申请,而其他学校几乎与各类科研基金擦肩而过,在科研管理体制上被边缘化,受到制度上的歧视,几乎与科研基金无缘。当然,这也与学校本身的科研能力和环境有关;同时,也存在政策和科研制度的偏差,使更多的高职学院难以获得基金的资助,而与本科高校合作获得基金的支持应该是较好的途径。放开基金申请的限制,让高等职业学校平等参与竞争,应该成为一项重要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措施。对于高职高专学校,科研经费几乎没有计划安排,而加大科研的投入是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力提高的物质基础。

6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科研论文发文统计排名

我国高职高专学校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大多是与本科高校合作完成,统计中列出的排在前面的高职学院独立完成的研究论文为数不多。合作研究既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复杂性有关,也与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相对低下有关。合作度在不断地提高,是国内外科学研究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我国高职高专学校被SCI收录的科研论文发文量较多的主要集中在高等专科学校;但是,应该看到,我国高职学院中一批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的独立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它们科研投入大、又具有较完善的科研考核和激励机制,如被EI收录的发文量较多的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宁波高等专科学校等,它们是我国高职高专学校中完成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佼佼者,取得骄人的业绩。表3中列出的是我国高职高专学校在SCI发文9篇以上的学院和在EI发文20篇以上的学校。

7 结论和建议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科学研究是在科研条件相对较差的状况下完成的,教师和学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但科学研究之路还很长,本文的统计分析是部分成果的初步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然而,它揭开了我国高职高专院校高质量科研论文的神秘面纱,基本上反映了其高水平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全貌。通过本项目研究,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7.1 结论

科学研究学术论文是科研的结晶,是新思想、新理论、新产品、新方法和工艺的发源地,然而,科学研究的本身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和评价,没有理论的研究是盲人摸象,错误理论会使研究误入歧途,创新理论的研究才是真知灼见。本文通过统计研究发现,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的自然科学研究具有以下特点:开放是打开科研之门;合作是走上科研之路;创新才是踏上科研之径,才可摘得丰硕之果。

开放,使我们了解世界,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了解同行的研究工作。科学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创新活动,因此,要以开放的态度向别人学习。是开放让我们走进科学,是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带来了科学技术的繁荣。开放既要对外开放,又要对内开放。开放使我们引进了国外最具影响力的SCI和EI检索系统,有了与国际同行采用统一标准来衡量科研论文质量水平的尺度,为我国的科技成果走向世界、进而影响世界科学发展的进程打开方便之门,提供了通向世界科学之门的道路;反过来,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评价,又会推动科研健康发展,并取得更多的成果。

合作,是当今科技研究的重要方式,包括国际合作和国内合作。我国本科高校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科研水平大幅度提高,科研论文的发文量已经排在世界的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还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即使国内的合作仍然举步维艰,缺少制度上的支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所发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大部分都是与本科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完成的,被EI收录的论文也是同样的情况,没有合作就没有高职高专学校这些成果,但是合作仍然是短期的、自发的、无制度的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在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论文产出能力方面,我国高职高专学校能力较弱、成果数量较少,与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之多、人员之众是不相配的。当然,这与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人员构成、科研投入、科研体制、生态环境、工作重心、繁重的教学任务不无关系。然而,我们看到,其中一些学校已经走在前面,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显示出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办学能力。总体上讲,我国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在通向高水平科研的路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制定政策,真正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科研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创造条件,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改善科研的环境。可以通过软引进本科高校专家做特聘教授、设立国内访问学者制度、高职高专学校派教师到国内高校对口学科做研究等一系列举措,开创高职高专学校科研的新局面。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校在缺乏科研平台和资金支持、科研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取得如此的成果,难能可贵,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合作研究中仍然有利用和被利用之嫌,学术的不规范和腐败仍然需要去关注,并应重视采取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手段、方法,对科学研究合作中的“合而不作”加以约束和鞭笞。

创新是知识生产的源动力,是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没有创新的研究是食人之牙秽,原创的成果、思想才会推动科技的发展。创新需要实力和动力,科研的实力增强需要不断学习和进取以及不断的知识积累过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创新活动总体上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缺乏激励机制是其症结所在,要制定政策,鼓励和激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适应经济发展与建设的高技能人才,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未来我国高职院校将面临着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缺乏创新能力、缺乏核心竞争力则将会被社会淘汰。

7.2 对策和建议

(1)广泛开展科研合作。我国高职院校应建立制度,开展与国内和国际高校以及其他单位的合作,引进智力和人才,这是尽快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高职高专教师的专业化也十分重要,专业化才会有效地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在人才录用、使用和引进时,必须注重其专业的连续性、发展性。

(2)制定政策和科研计划。我国高职学院从总体上看,科研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无计划、无目标,要根据本校的特点和特色,考虑到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确定重点学科,引进关键人才,形成科研梯队,明确科研目标,确定科研课题,坚持若干年连续的投入,形成科研团队;科研要形成制度,作为政绩、业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能者上、庸者下,建立竞争机制。

(3)制定奖励和激励制度。设立制度,加大奖励,形成长效机制,让从事科研的教师奋斗有目标、工作有奔头,要有足够的激励强度。

(4)改善科研环境。抓科研要像抓教学一样,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把科研当做“狗皮膏药”,用时拿来贴上,不用时放在一边。建设高职院校的科研平台,培养队伍,集中有限财力,确定几个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必然会创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5)教育和科研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和考核力度,对重点专业和专业群给予科研专项支持。调整政策,鼓励高职高专学校开展课题申报和基金申请;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与国内高校和国际高校的科研合作及学术交流,形成制度,要有配套的经费,鼓励本科高校指导和带领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团队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杰.科学计量学研究综述[M]//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年鉴(2004/2005年卷).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1991—2010)[Z].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

[3]岳洪江.基于CSSCI的省区社会科学论文产出影响力研究——以河南为例[J].现代情报,2008(3):150-154

[4]刘则渊.科学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思考——基于科学计量学的中外科学学进展研究[M]//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年鉴(2004/2005年卷).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5]赵婷婷.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与文献计量工具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5):175

上一篇:急性心绞痛下一篇:欧盟反倾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