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反倾销

2024-08-01

欧盟反倾销(精选11篇)

欧盟反倾销 篇1

一、案情简介

2012年7月, 一些欧盟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9月6日, 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 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 是迄今为止欧盟对华发起的最大规模贸易诉讼。欧盟委员会27日宣布中欧已就光伏贸易争端达成“友好”解决方案。

二、欧盟的依据

欧盟在第384/96号法令《反倾销条例》21条规定:对国内产业、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关于是否应欧共体利益要求进行干预的裁定, 应当建立在对所有的不同利益, 包括国内产业的、用户的和消费者的利益作为一个整体评价的基础上。只有当所有当事人根据第2条都有机会发表意见, 才能根据本条作出裁决。”根据欧盟的反倾销法律规定, 征收反倾销税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符合欧盟公共利益的需要, 如果不符合欧盟公共利益, 就不得实施反倾销措施。但从欧盟调查机关的公共利益审查实践以及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 欧盟调查机关在公共利益审查时仍然明显侧重申诉产业的利益或者给申诉产业带来的有利影响, 并在消除倾销带来的贸易扭曲和恢复有效竞争的需要上予以“特别的考虑”, 不会因为其他利益的考量而轻易终止反倾销措施的实施。

三、案例启示

1. 如果企业在遭遇反倾销诉讼时, 不能采取不应诉的躲避态度。

否则, 首先,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国外调查机关将采用对我方最不利的资料进行“缺席判决”, 对来自我国的被调查产品征收惩罚性的高额反倾销税, 使我国产品失去市场;其次, 不应诉又可能导致连锁反应, 其它国家为防止贸易转移, 纷纷对同一产品进行反倾销, 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市场日益萎缩, 最终被迫退出整个国际市场;再次, 不应诉将助长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导致对我国滥用反倾销。在本案件中, 我们可以我们的相关企业在面对反倾销时已经开始积极应对了, 在欧盟反倾销立案调查进入45天倒计时之际, 我国政府、行业、企业应“三位一体”积极应对, 制定反制措施。有业内人士指出, 此次商务部急召行业巨头商议对策, 可见其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有望推动反制措施或政府间对话等形式, 避免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立案调查。

2. 面对反倾销调查, 必要时请政府出面协调。

2012年9月12日至13日,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德国。在德期间, 崇泉分别与德经济部对外经济政策司总司长布劳纳、总理府对外经济司总司长霍斯特曼、外交部经济司总司长埃尔布林举行会谈, 就欧盟对我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一事交换意见, 阐述中方立场, 中方坚决反对欧方征税措施, 希望欧方进一步拿出诚意, 展现灵活性, 通过磋商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同时, 中国政府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鉴于对华光伏反倾销案有可能引发中欧之间巨大的贸易摩擦, 欧盟被迫做出一定的让步。

3. 让对方清楚, 反倾销也会损害对方自身的利益。

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显然损害了欧盟《反倾销条例》中标榜的“公共利益”:

第一, 欧盟自身的太阳能产业将受到打击。即使欧洲少数光伏电池制造商会从对中国光伏电池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中受益, 但中国制造太阳能电池板所需的原材料、技术及设备的供应商多数来自欧盟, 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仅从德国就进口价值3.6亿美元的银浆, 进口多晶硅更是高达7.64亿美元。中国累计从德国和瑞士等欧洲国家采购约108亿元的生产设备。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 必将会伤及产业链内的大多数欧洲企业, 并为此付出高昂代价。

第二, 欧盟的能源安全和能源战略会因此受到损害。众所周知, 欧盟所需能源约一半靠进口, 能源一直是制约欧盟经济发展的“软肋”, 尤其是天然气方面长期受到俄罗斯制约。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新能源, 对欧盟能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若少了中国质优价廉的太阳能产品, 欧盟推进其能源战略将蒙上阴影。

第三, 将损害欧洲太阳能用户的利益。欧盟对华反倾销, 将中国优质低价的光伏产品挡在门外, 将大大提高欧洲数量庞大的太阳能消费者的成本, 殃及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

4. 用反倾销应对反倾销。

中国政府启动对欧盟葡萄酒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引发了欧盟相关国家的担忧, 纷纷要求通过对话解决贸易争端, 避免贸易摩擦。

四、小结

通过本次案例, 我们可以看到, 面对反倾销调查,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积极应诉, 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同时, 我国出口企业在海外面临的反倾销诉讼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反倾销调查并不是单向的, 作为WTO的成员国, 我国同样能够利用其来防范他国商品在我国市场的恶意倾销, 以维护国内市场的正常秩序。

参考文献

[1]姚冬琴.制裁中国将摧毁整个欧盟光伏市场.中国经济周刊, 2013.6

[2]舟丹.欧盟对华反倾销贸易战的影响.中外能源, 2013.8

[3]高宏玲.五大政策应对欧盟光伏反倾销.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2.9

[4]黄华.欧盟反倾销法公共利益条款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1.3

[5]刘爱东.“三体联动”应对反倾销成效影响因素实体研究.国际贸易问题, 2010.2

欧盟反倾销 篇2

事情经过

温州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世界金属外壳打火机市场后,迅速改变了该市场主要由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垄断的格局。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的打火机价格便宜。到2002年,温州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企业已达到500多家,年产金属外壳打火机5亿多只,年产值为25亿元人民币,出口数量占总产量的80%,占有世界市场的份额为70%,占有国内市场份额为95%,温州已成为世界金属外壳打火机的生产中心,而与此同时,日本和韩国原来的打火机企业90%以上已经停止生产。

2002年,欧盟提出对中国出口的打火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仿照美国提出了CR法案。所谓CR法案即“儿童保护法”简称CR(Child Resistance Law)指的是在打火机的销售中,普及率高的打火机必须加装安全锁装置,以防止儿童玩耍。而普及率高的定义就落在销售价格上,指2欧元以下的打火机。CR法案对温州打火机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因为大部分温州的打火机价格都在这个范围之内。而法案中的安全锁装置专利多为国外公司控制,这就对温州的打火机成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002年6月28日,欧盟发出公告,决定对中国出口欧盟的打火机(包括一次性打火机、金属外壳打火机和汽油打火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按照WTO的规定,反倾销所涉及的出口商必须在15天内做出应诉反应,否则将作为自动放弃论,这可能导致我国出口到欧盟各国的打火机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经过紧急磋商,温州烟具协会决定选取16家打火机企业进行损害抗辩和市场经济地位抗辩(即低于成本价)。2002年9月11日,欧盟反倾销委员会的几位官员两次到温州进行实地调查,对温州应诉企业的产品、销售、财务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核查。2003年2月,欧盟有关方面决定不进行初裁,2003年7月14日,欧洲打火机制造商联合会撤回了对产自中国打火机的反倾销诉讼,反倾销程序自动终止。

历时1年零1个月的温州烟具协会应对欧盟打火机反倾销诉讼事件是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遭受的第一起反倾销诉讼,引起各界高度关注。该事件的意义不仅在于为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在于中国的民间组织第一次充当了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主角。黄发静,一个民营打火机企业的董事长,因2003年7月领导中国打火机应诉欧盟CR法规取得胜利而赢得2003CCTV中国经济人物。

一 成功原因分析

第一,高度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面对应诉贸易壁垒,温州打火机协会共聘律师、联合应诉。16家企业无偿集资200多万元巨资,聘请国际间有关精通 WTO 事务的律师积极应诉。

第二,把握情况“有理有节”。交涉团在沟通、交涉中一方面表示,中国重视保护消费者利益,对各国制定合理的、科学的安全标准予以理解。阐述了抵制CR法规的理由:首先,把价格与安全琐合在一起,不科学也不不合理。价格是可变的,而安全标准则是相对稳定的。出口价低于2欧元的打火机应该安装“安全锁”,这个表面上是以安全为目的,实质上是对自由贸易设置壁垒,违反了WTO公平竞争的原则。其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劳动成本比较低,还有很多方面比它要低,包括加工费用,组织机构费用等等。我们的企业是民营企业,是完完全全的市场经济,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补贴,所以对温州打火机的倾销指控是不成立的。二 温州打火机事件的启示

国际市场上贸易摩擦的“战火”遍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根据国家外经贸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的统计,我国的出口企业中有一半以上遭遇过国外“技术壁垒”,每年因此损失约数百亿美元。仔细探究此次温州打火机事件的实质,可概括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两种比较优势的对决,即发达国家技术优势与发展中国家成本优势的较量。由于担心成本优势对技术优势的抵消作用,发达国家往往用技术壁垒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设置“连环套”。温州打火机屡遭出口限制的事件表明,解决的方法要么增加成本丧失价格上的比较优势,要么放弃欧盟市场;在专利问题上也是如此,要么购买发达国家的安全锁专利,要么自行开发而贻误商机。发达国家就是这样利用技术标准或专利技术,抵消了发展中国家产品的价格优势,实现技术壁垒的目的。

这场战争胜利了,但从中也看到了我们自身存在着的许多问题

首先,早在中国入世以前,欧盟分别在1995年和1999年两次对一次性打火机的进口加税;美国在1994年全面实行CR法案,当时几乎把所有的温州打火机都逐出美国;在中国即将入世的1998年,欧盟又仿照美国提出了CR法案,2003年底将进入实施阶段。国内的消息很闭塞,CR法规欧盟在98年就已经制定了,欧盟组织也已经把这个消息告诉我们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但这个消息一直停留在政府部门里。归根结底还是做为民营企业的温州打火机业与政府的沟通渠道少而造成的。民营企业的观念也赶不上世界潮流。其次,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强,在国际竞争中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制胜的能力更有待提高。在遭遇技术壁垒后,我企业突围难度相当大,无论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还是购买许可证,代价都非常昂贵。再次,中国企业的品牌太少,产品标准太低,竞争能力比较单一的,主要是以低价的劳动力成本与批量化、专业化生产等产业优势换来的价格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这种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一旦被技术设限,就会陷于被动局面。

三政府如何应对国外技术壁垒

从 “技术壁垒”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如:减少国际市场份额、失去贸易机会、退出市场、损害企业信誉等。并使国外消费者对我国部分产品信心下降,给我国出口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技术壁垒将成为今后长期制约我国外贸出口的最大屏障。就政府层面而言,应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密切有关主管部门间的合作,引导企业应对“技术壁垒”。

(一)政府要完善技术性贸易保护体系,建立快速反应系统。发挥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统一协调的行政管理体系。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及时掌握更多的技术信息,为广大出口企业服务。

(二)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要建立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沟通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桥梁”作用;帮助行业协会等履行好服务职能,一方面要承担起保护企业的职责,及时引导企业规避出口风险;另一方面要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形成快速反应机制。

(三)实施标准战略,帮助企业“苦练内功”。必须明确认识到技术壁垒应对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技术竞争能力的体现。“技术壁垒”的破解最根本的办法还要靠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来解决。

(四)引导企业“走出去”规避技术壁垒

中国无线网卡遭欧盟反倾销调查 篇3

据悉,欧盟委员会当天以其官方公告的形式公布了此项决定。公告称,欧盟委员会在接到比利时无线网络设备生产商Option的投诉后认为,存在初步证据支持发起反倾销调查。Option公司同时请求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线网卡实施强制性的海关注册登记,从而将来一旦决定征收反倾销税,将可以追溯适用于已经登记并进口的产品。对此,欧盟委员会已根据相关规定接受了Option公司的请求。

据了解,此次反倾销调查针对的是一种无线广域网卡(WWAN),而Option公司是欧盟境内惟一一家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按照欧盟委员会的说法,如果相关指责成立,那么对单位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将超过60欧元。而欧盟的反倾销调查程序通常持续一年,最长不超过15个月,在决定是否征收正式反倾销税之前,欧盟委员会可以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

在6月下旬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多伦多峰会上,与会领导人重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但分析人士认为,近来欧盟和美国对这一承诺言行不一,主要是屈服于国内一些企业的狭隘利益。此一周前,欧盟委员会就刚刚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瓷砖发起反倾销调查。

对此,中国的相关企业还未有反映。而中国商务部表示,中方坚决反对任何滥用反倾销规则、助长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

奥康:成功应对欧盟反倾销 篇4

2005年7月7日, 欧盟对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皮鞋进行反倾销调查。这一年, 中国皮鞋总产量历史性的达到了25.3亿双, 比两年前增长了40%。其中, 仅对欧盟单一区域的出口量就达到了1.96亿双, 相当于欧洲皮鞋生产大国西班牙当年皮鞋出口量的两倍。中国制鞋企业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已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主要出口市场就是欧盟和美国。当时, 中国出口欧洲的皮鞋价格区间在50~60欧元, 而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同款类型产品价格区间为80~100欧元。对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 国外显然准备不足, 仅西班牙在2005年倒闭的制鞋企业就超过了200家, 占该国制鞋企业总数的十分之一;由此失业人数超过了40万, 相当于当时西班牙第一大城市巴塞罗那三分之一的人口。

2006年10月, 欧盟首次对中国1240多家出口制鞋企业征收16.5%的高额反倾销税。欧盟反倾销对中国制鞋业的打击“立竿见影”, 在欧盟对中国制鞋企业正式征收反倾销税的第二个月, 温州对欧盟出口皮鞋类产品共430批次、243.78万双, 出口额达2147.09万美元, 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32.71%、37.8%、19.8%。其后, 许多中小制鞋企业就再也接不到国外订单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 从2006年到2010年底, 中国出口欧洲的皮鞋销售额下滑了20%, 直接导致两万人失业, 一批企业应声倒闭。从2006年9000多家制鞋企业到2011年底只剩下2175家, 到2012年底就只有1000多家了。

从2006年10月到2010年4月, 奥康集团公司等五家中国制鞋企业历经三次应诉、抗辩, 均被欧盟初级法院驳回诉讼请求, 抗辩失败。在其他四家制鞋企业见胜诉无望而放弃上诉的情况下, 奥康继续上述至欧盟高等法院, 直至2012年11月才赢得抗辩的胜利。

策略奥康如何应对反倾销

欧盟这个27个国家的联合体, 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其他各国质优价廉产品等压力时, 常用的方法就是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而对有出口贸易业务的中国制鞋企业而言, 面临反倾销争议最有力的做法就是上诉。在全球反倾销案例中, 只有约2%的企业抗诉成功, 约98%的企业则面临失败或放弃申诉权利的结果。这将直接影响企业出口、整个行业及国内其他行业的发展。

反倾销是国际贸易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需要积极主动地正面应对, 寻求相关法律和原则的解读及明确的答复。一味地默认、忍让, 可能会面临更高额度的反倾销税。虽然奥康等中国130多家制鞋企业准备应诉抗辩, 但是中途大部分企业因各种原因退出了, 只有奥康坚持到了最后, 而且取得了胜利。奥康的成功, 不单单是上诉的成功, 关键的还是其产品所体现的一直坚持和努力改进的成功。

熟悉“游戏规则”

中国出口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 就像农民工在大城市, 怀揣梦想却遭遇冷酷的现实, 因规则、因习惯总是被怠慢。中国企业如果总是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或“哈日”、“哈韩”、“哈欧”、“哈美”, 就难以拓展在国际市场上的应有地位。企业只有熟悉国际通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惯例, 把自身的“亮点”展示给国际市场上的顾客, 在面对欧盟及其他国家的反倾销时, 在平等、遵守共同规则的前提下, 本着“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的态度, 发出自己的声音, 才会得到尊重, 才会有品牌的未来。

奥康为了掌握欧盟反倾销的论证依据和法律依据, 聘请了国内外的管理、技术、法律专家, 对用工管理、薪酬水平、企业环境、政府扶持等进行综合梳理, 并参照倾销的销售价与成本价的倒挂、童工、政府补贴等重要争议点逐一排除分析。对规则的逐渐熟悉、对企业管理的逐步规范、对产品质量的一贯高要求, 使得奥康不仅赢得了官司, 更赢得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席之地。

构建全员学习体系

奥康的管理者决策者不但自己坚持不断地主动学习, 而且还向竞争对手、专家学习, 因而面临困难时, 总能通过学习找到解决办法。在最初决定反倾销抗辩时, 他们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赢, 主要是想通过这次抗辩, 学习国际市场的应对规则和管理技术, 为以后积累经验。也就是说, 把抗辩的过程, 当做一次学习的过程。因为有这样的心态和观念, 所以奥康才能顺利解决包括此次欧盟倾反销等在内的种种难题。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的竞争就是学习力的竞争。给员工“充电”, 就是给企业“充电”。为此, 奥康采取了一系列方式:

一是为员工创建了奥康大学。奥康大学下设领导力学院、连锁专卖等学院, 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 促使员工在工作中学习, 实现人生价值。

二是成立了“知识银行”。员工每参加一次公司组织的培训, 就可以往自己的学习银行卡里存进一定数额的积分;积分越高, 得到的奖金就越多。

三是形成了“传帮带”圈子。管理人员与生产一线的人员相互学习、积累经验, 提升各自的管理水平。

四是设立了“奥康大讲堂”。依托公司内部众多经验型管理人才, 以内部讲师为主、外聘专家为辅, 实施“奥康千时万人学习工程”。

奥康的学习是自上而下的全员学习, 是伴随着工作的终身学习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体。奥康的全员教育体系, 为现代化的企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提升跨文化交流的信息素养

企业决策者的信息素养是基于价值决策的信息收集、分析、再加工、逻辑判断、决策的能力。价值决策其实就是价值判断, 也就是基于什么样的决策标准进行决策目的的选择和判断。现代企业的决策不再是生产能力、生产水平、库存和成本控制、供应链协调等简单问题, 而是涉及一系列信息决策的综合判断问题。因此, 信息素养是决策者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提升信息素养也是学习和不断实践的结果或目的。

奥康在辩诉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是跨文化交流的信息决策过程, 包括对法律 (欧盟等反倾销的解读) 、国际惯例的分析, 对争议焦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的分析等。在多元文化交流背景下进行反倾销辩诉的过程中, 有理有据地达到目的, 无不依赖于信息素养的提升。

原因奥康何以成功应对反倾销

奥康抗辩的成功, 一方面源于决策者的学习心态和信息素养;另一方面, 源于整体实力和“底气”。奥康虽然最初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赢, 但是绝不吃“哑巴亏”, 有苦说不出, 输也要输得明明白白。其实, 输也是一种赢, 知道自己这一次输在哪里, 就会知道自己下一次能赢在哪里。建成一个卓越的现代企业, 不能靠一味的忍让得天下, 而是面临困难时的百折不挠、“见招拆招”。卓越与普通之间的距离, 就是面对打击的态度如何。

慧用智造

奥康之所以成为中国制鞋企业第一的关键是, 不仅重视“质”量, 还重视“制”造, 更重视“智”造。也就是在“产品体现人品、人品决定产品”的质量观念基础上, 更注重新产品研发。其慧用智造的特点之一是24小时研发, 实现天天有新款的快时尚。24小时研发, 就是与欧美联合全球研发。在合作研发中, 奥康负责楦型的设计, 因为中国人的脚型与欧美不同, 所以符合中国人脚型的楦型是奥康设计的重点。欧洲设计中心负责配色、款式的设计, 因为欧洲是国际流行的交汇中心。美国设计中心负责全球订单的处理。中国设计中心8小时工作下班后, 因与中国的时差在7小时, 欧洲设计中心开始上班, 欧洲设计中心下班时, 美国设计中心又开始工作。这样, 全球中、欧、美三班倒的24小时研发, 就能保证实现天天有新款的快时尚。另外, 其“智”造还体现在奥康鞋的舒适、时尚、不打滑、不变形、不臭等特点上。

慧用智造将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奥康鞋不仅在温州“独领风骚”, 而且在国内、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奥康在鞋的技术、功能、色彩、款式、外观上无不精心设计。2007年, 奥康投入数千万元科技研发经费, 成立了“奥康鞋类科技研究院”。2010年, 投资成立了“高科技数字化研发基地”, 率先引领中国制鞋企业从传统手工时代进入数字研发时代, 并参与制定了多项制鞋行业标准。此外, 奥康研发的“垫脚系列”技术, 使鞋垫自动制冷或制热;“舒适中底”技术, 使鞋垫弧度完全贴合人体脚底曲线, 穿起来舒适自如, 走路轻松有力;以及自主研发GPS定位鞋等。这些产品一上市, 便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目前, 奥康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和授权专利25项, 有一部分已投入生产应用。

2009年5月, 世界顶级女鞋品牌———德国沃特曼给奥康下了首批订单。与纯粹代加工不同, 奥康此次还负责有关的设计研发。因为这批30万双女鞋采用由奥康自主研发设计的轻便柔软鞋底, 这让奥康的出厂单价较往常有了2~5美元的溢价。这说明, 中国制鞋企业再也不是简单地模仿制造, 也可以通过慧用智造赢得国际市场了。

律师团队的坚持

一场成功的诉讼, 除了要有理有据外, 还离不开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能言善辩的律师团队。

一是有理有据。在计算中国企业给欧洲带来的损害幅度方面, 欧盟的做法实际上违反了其反倾销法规的第一条:反倾销税可适用于所有在共同体内自由流通而引起损害的倾销产品。事实上奥康出口欧盟的皮鞋虽然价格较高, 但是并未对欧盟的皮鞋产品造成损害。另外, 在评议欧盟改变措施方式和计算方法时, 欧盟给予中方企业的评议时间不合理。欧盟法规规定的时间是10天, 但实际上给奥康等企业的时间只有5天。同时, 奥康本身也无使用童工或政府补贴等倾销的现象。

二是律师团队。以蒲凌尘为首的律师团队, 在代理反倾销案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更为关键的是为了坚持打这场国际诉讼, 他们主动放弃高额的律师费, 只需奥康承担相关的机票费和住宿费。律师团队的这一决定, 为奥康坚持抗辩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内外布局

奥康的产品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 出口量占总销售量的15%~20%, 其中欧盟占70%左右。奥康为了占领国内市场, 2003年挥师西进, 斥资10亿元建设西部鞋城;同时还在中部造城, 建设黄冈奥康商业步行街, 完成了整个国内市场产业布局。奥康这些运作, 一方面站稳了国内市场, 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 在站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 为拓展国际市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奥康在自身修炼的基础上, 与国外企业如意大利的GEOX公司、德国的沃特曼公司, 以及日本、美国、西班牙等国的企业开展了渠道、设计、代理等多方面的合作, 使得奥康在国外和国内的业务都实现了突飞猛进, 并为渠道共享、研发设计、品牌代理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奥康在内外布局、全面进军中, 尤其在辩诉过程中, 不断成长, 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了。

效应奥康成功应对反倾销值得借鉴

2012年11月18日, 奥康收到了欧盟高等法院于11月15日下达的判决书, 裁定并推翻了欧盟普通法院作出的一审裁定, 高等法院认为一审判决不当, 欧盟将赔偿奥康诉讼费500多万元人民币。

提升美誉度

反倾销抗诉成功就是免费广告, 为奥康节省了上亿元的广告费, 奥康在一夜之间成为中国制鞋业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2006年, 奥康决定起诉欧盟反倾销案件时, 其在温州制鞋企业中欧盟出口量只占5%左右。到2010年, 奥康成功位列前三名, “奥康”品牌以123.18亿元成为2012年中国最具有价值的鞋制品牌第一名。2012年4月28日, 奥康走进资本市场, 在上交所成功上市。

奥康抗辩成功说明:第一, 产品无低质、低档、低价现象, 一直在价、质上保持高水准;第二, 政府确实没有违反规定的出口补贴现象;第三, 奥康没有雇佣童工等违法用工现象;第四, 企业运作规范, 符合国际惯例和法律规定。因此, 奥康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度提升。

提供应诉自保模式

从1997年至今约4000起反倾销案例中, 中国大陆约800件、中国台湾约200件, 总计1000件, 约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 其中应诉成功的不到2%。奥康抗诉胜利, 为中国的制鞋企业提供了一个应诉自保模式, 为出口欧美的国内制鞋企业, 尤其是其他行业的企业起到了示范效应, 提振了中国企业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信心。这一模式值得其他行业借鉴。如果中国的一个制鞋企业都能成功应诉, 那么科技含量更高的企业、行业会更有信心在国际市场上大展拳脚。

拓展国际市场

运用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 企业要自觉抵制质次价低的出口行为, 不能为了争占市场而不计后果。不以“中国制造”, 而以“中国智造”的产品赢得市场, 跳出低价竞争的怪圈, 这是规避反倾销壁垒的关键。

奥康以品牌形象、管理模式、个性化定制、研发设计、产品价值等, 成功拓展国际市场。一方面得益于欧盟的较真为奥康提供了证明自己的舞台;另一方面, 得益于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鞋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的促进作用, 使得奥康在“见招拆招”中功力大长。

欧盟反倾销 篇5

关键词:欧盟;反倾销;光伏产品

我国生产的光伏产品90%都出口到海外市场,并且欧盟是我们国家光伏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同时光伏产品也是欧盟国内大力发展的产业,由于我们国家的生产成本比较低,在欧洲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力,欧盟一些国家就认为是我国的光伏产品对他们国家的相关产业造成了伤害,进而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光伏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原因以及相关建议这两个方面。

1、我国光伏产品遭遇欧盟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1.1国内原因

1.1.1我国光伏产品生产成本低。在2007年底,我国大约30几个省、市、自治区都将发展光伏行业作为最重要的事情,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各地政府都纷纷支持光伏行业的发展,也使得光伏产业产能短时间内有了飞速的增长量。有的企业投资光伏产业,自己出资所占比重很少,大多数项目都是有政府和银行控制的,光伏企业大规模的扩张带来的结果就是价格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对光伏企业的大规模补贴和投入,总的来说,相比于欧盟市场,我国的光伏产品的生产成本的确比较低。

1.1.2应诉不力,反制措施滞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外对我国反倾销已经由来已久,20世纪中期,欧美已经对我国有了数次的反倾销调查纠纷, 2011年欧州以及美国又开始向我国的光伏产业进行反倾销调查,当遭受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时候,中国很多企业经常都不想或不敢应诉,这就致使对我国地反倾销措施很多都被很容易确认。此外,在面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时,中国政府使用的措施比较滞后,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这么迅速的同时,也没有创建光伏产业的损害预警体系制,缺乏重点商品、重点国家的行业损害程度监管机制。

1.1.3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市场过于单一。我国光伏产业在国内的市场非常小,大部分都是出口到国外,并且我国光伏产业最初开始发展壮大也是由于欧美光伏产业带来的。因为欧洲和美国本国的光伏企业不能够满足本国消费者对光伏产品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这也是中国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到欧洲以及美国的主要原因。欧盟国家的进口量可以占到我国出口总量的70 %,我国光伏产品在欧盟市场上绝对的竞争优势导致致欧盟国内光伏企业严重不满。欧盟一些国家认为是我国光伏产品的大量出口损害了国内的光伏产业。即欧盟向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措施,说明了我们国家的光伏产品对欧盟市场依赖性太强,光伏产品出口结构太过于集中。

1.2国外原因

1.2.1全球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目前国际环境来分析,近年来我们国家不断遭遇反倾销调查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纷纷开始保护国内产业发展。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所有国家有目共睹的, 我国于2010超过日本变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在光伏行业,我国又已经处于到国际领先地位,欧盟又是我国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国之家一,所以我国就被欧盟视为光伏产业竞争的对手,也成为欧盟比较警惕的国家。欧盟国家也都认为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会对其国内光伏企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才向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本国自身地经济利益。欧盟就是想把本国的内部矛盾往外部发展,想把自己内部的问题转移到其他国家。借着向我国光伏产业进行反倾销调查的机会来抑制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也给国内的光伏企业的成长赢得足够机会。

1.2.2欧盟政策性歧视我国。一直以来,困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难题就是“非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并且还是许多国家向我国进行贸易调查地一个“利器”。欧盟这次坚定地向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也是源于这个歧视性的政策。我国被认为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因为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入市议定书》。按照该项规定,中国加入WTO15年之内的时间里,对我国出口商品正常价值确认时,其余国家能够使用替代国的生产成本来测算倾销幅度。欧盟就是利用这条规定,运用对我国无利的替代国的数据价格进行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的认定,这样得出来的“正常价值”远远高于国内的真实价格,所以我们面对反倾销调查的时候一直都位于很被动的位置。欧盟没有认可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地位。也希望以此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欧盟对我国的政策性歧视是显而易见的。

2、我国应对欧盟反倾销的政策建议

2.1 政府层面。目前看来,我国光伏产业的兴旺与衰退对银行贷款、地方税收、本地就业等有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若是企业大规模的倒闭的话,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政府出手势在必行。

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快以及完善反倾销有关组织机构的建设,明晰反倾销每一个部门的工作责任,提高办事效率。设立良性行业协调机构、奖励和惩罚机制。对那些应诉比较积极的企业和尤其是胜诉的企业,可以给予激励和奖励措施;而对于应诉不利企业,就应该实施一定的处罚,以此来建立长远有用的鼓励以及约束制度。

2.2 行业层面。设立反倾销专用基金,担当起反倾销的组织者。凡是在涉案企业需要消耗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成本的反倾销案件中,绝多数企业会考虑到没有能力承担大额诉讼费用而拒绝应诉。所以对于行业协会来说,要考虑到这种现状,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协调成立反倾销应诉专用基金,用来提供给资金不足的应诉企业。

完善产业相关数据库,设立信息服务的平台。建立不同国别相同行业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档案资料库,并对这些数据有意识的整理加工,总结应对反倾销调查的经验。

2.3 企业层面。光伏企业应提升应诉能力并有计策的踊跃应对反倾销调查。企业作为被反倾销调查的主体,具体来说,要增加应诉地踊跃性,加强有关反倾销意识,从总体上把握学习国际上反倾销法等相关知识。而面对反倾销起诉时,企业要对反倾销调查很快做出反应,并依照相关的法定程序来维护本身的利益。

充分利用国内市场,降低对外市场的过分依赖。我国光伏产品被欧盟实施反倾销,这一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所以产能过剩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寻找新的市场来解决,在反倾销背景下,最可能和最靠谱的新市场就是国内未开发的市场,可以把外销产品转内销,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光伏企业对国外市场的依靠。

总之,我国光伏产品对我国经济以及能源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仅仅因为欧美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就缓慢发展,相反,我们应该寻找更多的途径和机会来发展我国的光伏产业。(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傅晓.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探讨[J].企业文化,2012(7).

[2] 陈晓洁.光伏产业困境分析及对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启示[J].经济视角,2013(3).

[3] 申晓敏.光伏如何应对欧盟反倾销立案[N].法制日报,2012年09月11(009).

[4] 傅苏颖.欧盟启动反倾销调查,中国光伏企业“雪上加霜”[N].证券日报,2012-09-07.

欧盟对华反倾销成因分析 篇6

1.1 国际倾销定义

WTO《反倾销协定》对倾销定义的规定, 是对倾销与反倾销实践经验的总结, 从而使倾销法律含义更加严谨、科学, 更富有实践意义。WTO《反倾销协定》, 是当今国际法体系中专门调整倾销行为的法律文件。它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既要对倾销造成危害的产业进行救济, 又要对倾销行为进行适度制裁, 防止歧视性和扩大化, 因而它已成为各国制定反倾销法、实施反倾销措施的重要依据。

1.2 我国产品面临欧盟的反倾销指控呈现出的特点

第一, 除非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欧委会将选择“替代国标准”确定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第二, 除非企业获得个别待遇, 欧委会将对我国所有出口商计算出一个加权平均出口价格。第三, 反倾销指控涉及的产品种类有扩大的趋势, 且涉及金额越来越大。第四, 反倾销征税率逐年升高。欧盟的大规模反倾销指控, 使欧洲国家进口商进口我国产品的预期风险大大增加, 现有的和潜在的贸易伙伴锐减, 原本占有的国际市场份额被他国产品取代, 对我国国内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我国企业面临欧盟大量反倾销指控的原因

欧盟对华实施反倾销的原因错综复杂, 其主要原因在于:

2.1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WTO框架下各国大幅度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使其只得寻求一些表面合法的措施来实贸易保护之实, 而反倾销以其既合法及较好的保护作用恰好满足了它们的要求, 其程序简便易行, 便于实施, 能够有效排斥进口又不易招致报复。

2.2 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采用歧视性政策

具体到欧盟来说, 欧盟在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时, 认为中国曾经是计划经济体制, 价格受到各种因素 (如管制和补贴等) 的干扰和扭曲, 不能真正地反映为市场决定的价格。以此为理由, 欧盟在对中国产品确定倾销幅度时一般都是选一个欧盟认为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类似的国家作为替代国, 用该国的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价格作为参照价格。“非市场经济地位”让中国企业屡次蒙冤受屈、被动挨打, 在应诉对华反倾销案中大量败诉。

2.3 我国的法制环境不易牵制欧盟对华反倾销

我国出口企业不积极应诉, 是导致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屡屡得逞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我国出口企业产品在国外遭反倾销诉讼时, 我国企业不应诉或应诉不积极, 国外反倾销当局以本国提起诉讼企业的一面之词为依据, 必然导致对我国反倾销的指控得逞。

2.4 中国的出口商品附加值相对偏低, 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策略有误

相比于欧盟国家的企业, 我国企业和产品的“优势”往往成为欧盟对我国进行反倾销的“劣势”, 这主要表现为:①竞争中往往处于明显的有利地位, 尤其是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生产的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更为明显。②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从而造成合理、正常的低成本, 容易遭到反倾销调查。③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尚不合理, 行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比较注重眼前利益。④出口企业缺乏自律。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 许多地、市、县的企业都有了外贸进出口权, 竞相发展对外贸易。但是,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出口企业缺乏自律, 低价竞销以争夺和占领市场, 最终授人以柄而导致遭到反倾销。

山东鞋避开欧盟反倾销冲击 篇7

虽然欧盟委员会复审终裁, 决定继续对中国和越南进口的皮面鞋靴征收反倾销税, 但由于山东省鞋企的出口重点是日本、韩国和俄罗斯, 因此避开了这波冲击。

“还好, 对我们企业的影响不是很大。我们的出口重点是日本、韩国、美国和俄罗斯, 对欧盟的出口额较小。整个山东地区因为区位靠近日、韩、俄罗斯, 出口结构偏近日韩俄, 相比南方鞋企尤其是温州、广东地区的鞋企, 所受影响微乎其微。”金猴集团副总经理岳国威介绍说。

山东省皮革协会秘书长高鲁光也表示, “山东省的皮鞋出口重点不在欧盟, 受影响很小。对欧盟的出口, 劳保鞋比皮鞋要多。”高鲁光透露, 因浙商在欧洲做生意的较多, 此次欧盟反倾销税的重灾区, 首当其冲应该是温州。

美国和欧盟对华反倾销的比较 篇8

1.1 二者都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存在歧视。

美国和欧盟都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存在歧视。判断一种产品是否存在倾销行为, 一般用它在出口国的“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相比较, 如果正常价值大于出口价格, 就认为存在倾销。然而这只是针对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如果被诉讼国家被认为是“非市场经济国家”, 调查组则会选择一个替代国, 用该国的正常价值与被诉讼国出口价格相比较。由于替代国与被诉讼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某些经济利益的冲突性, 使用替代国的相关材料计算出来的正常价值一般会比被诉讼国的正常价值高出许多, 这对于倾销的公平认定非常不利。所以一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非常重要。由于中国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 美国和欧盟国家对我国进行“制度歧视”, 总拿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做文章, 随意指定替代国, 依据不切实际的替代国价格进行裁决, 因此我国极易遭受二者的反倾销指控。

1.2 二者对华反倾销的一个重要原因源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二次世界大战后, 每当美国经济陷入困境, 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时, 美国国内就会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中美贸易近期的反倾销案频繁发生, 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美国试图以反倾销的方式将中国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逐出美国市场, 以保护国内的劣势产业。

同理, 近两年来西方国家经济不景气, 欧盟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一直徘徊在2%左右, 大量的进口产品对欧盟工业形成了冲击, 生产商不断呼吁保护, 而采用反倾销措施则可以打着反不正当贸易行为, 维护公平竞争的幌子, 避开争议, 起到理想地保护国内产业及市场的效果。

1.3 二者对华反倾销的背后是中美、中欧贸易平衡都发生了变化。

中国与美国、欧盟贸易平衡的变化是另一个引起美国和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共同的重要原因。近年来,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较快, 出口产品种类多, 数量大, 在成本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对外贸易多产生顺差, 特别是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逐渐增加, 于是就成为被控倾销的主要对象之一。美国和欧盟都因为对华贸易逆差持续加剧, 贸易平衡打破, 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因而加大了对华反倾销的力度。

1.4 我国遭受二者反倾销的共同原因之一还有我们自身的原因。

我国多数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供求法律、涉外法律缺乏了解。在改善商品交货、服务等非价格竞争因素的竞争能力方面起步较晚、竞争手段不多, 因而仍在低价竞销上打主意, 一旦被控诉又不积极应诉。这些都为美国和欧盟对华反倾销提供了客观依据。

2 美国和欧盟对华反倾销的不同点

2.1 二者对华“非市场经济条款”应用的不同点。

首先, 与欧盟相比, 美国是对华“非市场经济条款”应用的策划者。早在1999年《美中双边WTO协议概要》中, 美国就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随后, 该项内容作为“第15条确定补贴和补贴时的价格可比性”纳入到《中国加入WTO议定书》, 成为WTO成员方对华反倾销的重要法律依据, 因而美国是“非市场经济条款”的策划者。其次, 在实际有无“非市场经济国家”定义上, 美国和欧盟存在差异。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 美国有明确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定义和市场经济国家标准。这与欧盟没有非市场经济 (国家) 定义, 而只有市场经济国家标准不同。第三, 传统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化实践中已发生重大变化, 在对华“非市场经济标准”是否改变的问题上, 美国和欧盟大相径庭。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市场化发展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但是美国的非市场经济标准并没有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美国仍然认定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而与此不同, 1998年, 欧盟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中删除;2002年将中国视为转型经济国家, 允许转型经济国家企业在欧盟反倾销个案中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第四, 美国对华应用“非市场经济条款”的示范效应强且影响力大。美国对华反倾销常常引发欧盟等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 并带动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 使发展中国对华反倾销数量越来越多, 其示范效应远远超过欧盟。

2.2 二者对华反倾销具体实施的不同。

美国和欧盟作为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 虽然在对华反倾销的数量上相差无几, 但对华反倾销产品的结构却有一些不同。首先, 在对华征收反倾销税方面, 欧盟的税要轻一些。据测算, 如果对产品征收20%~30%的反倾销税, 该产品将失去50%~70%的市场;如果征收50%以上的反倾销税, 将失去全部市场。但是欧盟对华征收的反倾销税率没有一例超过100%, 而美国对华裁定反倾销税率超过100%的有17件, 产品主要集中在五矿、化工、轻工领域。反倾销税率超过50%的31件, 反倾销税率裁定最高达到406%。而实际上反倾销税率高达100%以上就会造成禁止进口的效果。其次, 在对华反倾销规模上, 欧盟大大超过美国。自2004年5月1日, 欧盟吸收了10个新的中东欧成员国, 规模达到25个国家。此前, 中东欧10国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指控并不多, 相对于欧盟, 其对华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政策。这些国家入盟后, 欧盟严厉的反倾销规则及措施将会自动适用于新成员国, 由于新加入的10个国家经济上在很多方面与欧盟老成员国存在很大的差距, 实力薄弱, 因此欧盟加大使用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手段的力度, 以此维护整体的贸易利益。中国企业在欧盟遭遇反倾销指控的几率会大大提高。这对中国产品出口欧盟造成一定的打击。在数量上, 欧盟对华反倾销的趋势超过美国。而随之而来的, 在对华反倾销的产品种类、侧重领域等方面, 欧盟也将在短期内发生变化, 这也是与美国的不同之处。

3 突破美欧对华反倾销的应对之策

3.1 宏观应对措施。

(1) 尽快摆脱“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我国政府应以建立市场经济国家为根本目标, 使国内企业进一步转化经营机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其实我国在劳工工资、生产资料来源、资源流动配置等很多方面已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政府对生产资料的控制、资源配置、对企业工人工资、产品价格的控制只限于部分国有企业, 这还有待于我们努力去认真改革, 使我国真正成为市场经济国家。 (2) 合理运用世贸组织协议相关规则。美国和欧盟对华反倾销中存在许多违背WTO相关协议规则的地方。我国入世时间不长, 对反倾销调查的程序、规则缺乏深入了解, 从而导致其反倾销往往成为变相的进口限制手段。所以, 在WTO机制下我国企业应合理运用WTO《反倾销协议》规则, 有理、有利、有节地应对。从而打破对方的进口限制, 保护我国对外贸易利益。一旦案件发生要加强与美欧的交涉和沟通, 及时应诉, 或适时合理地做出价格承诺, 尽力减少损失。 (3) 进一步完善良性产业协调机制和反倾销法。通过比较中我们知道, 我国遭到美国和欧盟反倾销的共同原因之一还有我们自身的原因, 因此从源头防止反倾销指控的出现是根本。做好国内各有关产业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争取建立良性的产业协调机制, 通过调整产业布局, 合理配置资源、减少因自身内在原因导致的出口反倾销案件。出口生产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必须正确定位, 以公平竞争取胜, 从源头上防止反倾销指控的出现。同时, 应加强国内外市场调研和价格自律, 防止美国和欧盟再次扩大反倾销诉讼。尤其是要关注前文比较部分中提到的欧盟扩大后对华反倾销规模将大大超过美国这一趋势。政府更要指导企业做好一切防范的准备。

3.2 微观应对措施。

(1) 应诉中应慎重选择“替代国”进行抗辩。中国大多数被提起反倾销调查的企业不会被授予市场经济国家待遇, 因此“替代国”标准不可避免。由于“替代国”标准具有不公平性、不可预见性和政治歧视性, “替代国”的选择极为关键。因此应慎重选择与产品最相似的国家作为候选“替代国”进行抗辩。对此我国曾有成功的先例, 如1990年欧共体对华猪鬃反倾销案中, 猪鬃这一出口产品的主要原料是猪鬃, 在中国极其便宜, 然而在被定位“替代国”的巴基斯坦由于宗教原因, 猪毛为稀有物, 因而“替代国”正常价值很高。欧共体因此对我国猪鬃征收69%的反倾销税。“后经我国企业积极努力, 提供大量证据进行抗辩, 实现反败为胜。 (2) 变“市场准入”为“投资准入”。应鼓励具有技术、品牌和价格优势的产品加速实施“走出去”战略, 以避开进口国的反倾销。依据国际化经营经验, 并购式进入海外市场比新建式进入更有利。此举不仅技术获取快捷, 还可获取当地市场知识、营销渠道和确立与当地政府良好的公共关系。海尔的“合资加控股”模式就是一种变相并购进入。这种投资的最大优点还在于充分利用目标市场人力资源, 减少因中国目前投资体制不健全所造成的经营失误, 同时我国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力争在东道国取得国民待遇, 避免遭受反倾销打击。 (3) 有针对性地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作为企业, 应该建立灵活善变的经营策略, 防止低价竞争;清楚地看到提高和完善产品规格和质量、确定以质取胜是避免遭到反倾销起诉并且在反倾销应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关键所在。

摘要:近年来, 反倾销常常被发达国家在国除贸易中滥用, 以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其国内市场。我国就已经成为世界反倾销控诉的头号受害国, 反倾销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美国和欧盟作为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和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在我国对外经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 也是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两大经济体。在分别对美国和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以分析后, 针对美国和欧盟对华反倾销, 我国应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进行防范。

欧盟反倾销 篇9

一、相关法律背景介绍——欧盟市场经济地位标准, 反倾销调查程序以及司法审查程序介绍

(一) 欧盟的“市场经济地位”标准分析

从欧盟的立法模式看, 《欧盟反倾销基础条例》 (以下简称《基础条例》) 并没有直接对市场经济作出定义, 也没有直接规定判断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欧盟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判断标准间接的规定在《第905/98号理事会条例》中, 而该修正案最终以《基础条例》第二条第七款第三项 (A2 (7) (c) ) 的形式表现, 其针对被调查国家的特定出口企业, 列举了判断市场经济地位的五条标准分别是:

1. 企业所作出的有关价格、成本 (如原材料、技术和劳动力成本) 投入、生产、销售和投资的决定是根据市场信息, 反映了市场的供求关系, 并且不存在国家的实质性干预, 主要投入品的成本真实的反映了市场价值。

2. 企业有一套清晰的基本财务记录, 它按照国际会计标准 (1) 被独立的审计以及适用于所有的领域。

3. 企业生产成本与财务状况没有由于以前非市场经济体制而遭受严重扭曲, 特别是有关资产折旧、销账、易货贸易以及债务补偿方式进行支付等方面。

4. 有关部门企业接受破产法和财产法管辖, 这些法律保证了厂商生产、经营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5、货币兑换按照市场汇率。[1]

其中, 从欧盟的实践来看, 企业是否完成转制并实行了股份制以及是否具备一套符合国际会计标准的清晰的财务记录是欧盟考察的重点。而在下文中将要提到的“顺德永建案”中欧盟即重点考察了后一条标准:企业是否有一套清晰的会计账簿;而且该会计账簿适用于所有的场合, 企业是否为了应付税务部门或其他目的而备有另一本账簿。如果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 记账方法和会计处理原则不符合国际会计标准, 没有审计报告或审计师在审计报告中作出不利评注或作出重大保留, 将无法获得欧共体确认市场经济地位。而这一条标准完全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而达到, 他们与企业的管理水平, 特别是财务制度密切相关。

(二) 欧盟反倾销调查程序简介

欧盟反倾销案件的审理通常要经过以下步骤:

1. 申诉和立案。反倾销申诉提起, 欧委会对申诉进行审查并在征询咨询委员会 (下称咨委会) 的意见后做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2. 调查。一般在公布发起程序的决定后欧委会即着手进行调查, 调查包括倾销和损害两个方面, 调查的方式主要是问卷调查和实地核查。

3. 初步裁决。调查结束后, 欧委会即着手准备初步统计结果及初步裁决, 初步裁决一般有两种结果: (1) 中止案件的审理或 (2) 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4. 最终裁决。如果调查结果认定确有倾销事实, 倾销与欧共体产业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并且有采取救济措施的必要, 欧委会应作出征收最终反倾销税的建议, 并于临时措施届满前1个月提交欧盟部长理事会 (以下简称理事会) , 由理事会决定是否课程反倾销税及税率。最终裁决结果包括不采取反倾销措施、接受出口商价格承诺以及征收为期不超过五年的最终反倾销税。

5. 期满复审 (日落复审) 。最终反倾销措施, 无论是价格承诺还是最终反倾销税, 都应在实施5年后终止。[2]此案并不涉及, 故在此不赘述。

(三) 欧盟反倾销案件司法审查制度简介

欧盟反倾销案的司法审查制度的主要法律渊源是《欧共体条约》以及欧盟法院的判例法。主管机关是欧洲初审法院 (The CourtofFirstInstance, 简称CFT) 以及欧洲法院 (The European CourtofJustice, 简称ECJ) , 其所受理的直接诉讼的案件范围包括不作为之诉, 损害赔偿之诉以及行为无效之诉。而本案主要是根据《欧共体条约》第173条提起的行为无效之诉。而根据《欧共体条约》第173条第2款的规定, 欧盟法院审查欧盟机构行为合法性所依据的理由主要包括:缺乏权能, 违反基本程序, 违反条约以及相关法律或者滥用权利等。而在进行司法审查时, 欧盟法院的作用并非对实施问题进行重新调查, 欧盟法院也无意将自己对问题的评估取代行政机构已经做出的建立在“复杂经济背景”基础上的评断。[3]

在以往欧盟法院涉及中国反倾销案件的司法审查中, 法院在实体问题上较为尊重欧盟机构的判断, 遵从欧盟主管机构的裁量权, 但是在“顺德永建案”中, 法院却推翻了行政机构的裁定, 它也将使中国企业重新审视欧盟的司法审查制度, 加大对其相关程序的利用, 增强维护中国企业合法利益的信心。

二、基本案情回顾及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一) “广东佛山顺德永建诉欧盟理事会案”基本案情

2006年2月4日, 欧委会对从中国进口的熨衣板发起反倾销调查, 2006年2月23日, 我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永建日用品有限公司根据《欧盟反倾销基础条例》第2 (7) (b) 项 (2) 的内容申请“市场经济地位”待遇, 在委员会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之后, 以其会计记录和审计报告不符合国际会计标准为由否定了其市场经济地位, 并于2006年10月30日作出相应的反倾销临时措施:否定其市场经济地位, 并征收18.1%的临时反倾销税。

2006年12月1日和2007年1月18日, 公司两次向欧委会递交对临时措施的意见, 并于2009年1月19日进行口头陈述, 递交2011年第12期中旬刊 (总第465期) 时代Times了2004年和2005年中国每月钢铁产品进口数量的官方统计数据。2007年2月20日, 欧委会向公司送达最后一般披露文件和最后具体披露文件 (合称2007年2月20日最后披露文件) , 在第一份文件中, 欧委会表明其同意予以公司市场经济地位并陈述理由。

2007年3月2日, 几个诉讼介入公司 (interveningcompanies) 提交了对最后简要披露文件的反对意见。2007年3月6日, 咨询委员会成立并对2007年2月20日最后披露文件进行审查, 大部分咨询委员会成员反对给予公司市场经济地位。2007年3月23日, 欧委会向公司送达修改后的最后一般披露文件和修改后的最后具体披露文件 (合称修改后的最后披露文件) , 表明了其不给予公司市场经济地位的决定, 其原因是公司会计账户中的记录不符合国际会计标准。并于同日将文件提交咨委会, 咨委会在2009年3月27日表明同意欧委会的意见。2009年3月29日, 欧委会向理事会建议基于2007年3月23日修改后的最后披露文件, 对公司采取反倾销措施。欧委会应顺德永建申请同意将其对左2007年3月23日的最后披露文件的异议期从2007年3月29日延至2007年4月2日。公司于2007年4月2日, 提交意见书, 质疑欧委会不给予其市场经济地位的决定, 要求欧委会不接受介入公司的有关意见。2007年4月4日, 欧委会答复公司, 再次确认公司不符合市场经济地位要求。2007年4月5日, 公司要求欧委会向理事会建议根据2007年2月20日的最后披露文件做出最终决定。但是在2007年4月23日, 理事会仍然根据2007年3月23日修改后披露文件, 做出了维持初裁的决定, 即否认其市场经济地位并征收18.1%的最终反倾销税。

2007年6月12日, 顺德永建向初审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决欧委会拒绝给予其市场经济地位的裁定无效, 并且指出欧委会提前向理事会递交建议措施侵犯了其法定的抗辩权。初审法院驳回公司请求, 认为欧委会拒绝给予公司市场经济地位是正确的, 因为公司不符合市场经济地位标准。同时法院承认欧委会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了公司的抗辩权, 但是由于这种侵犯不会导致实质结果的变化, 故驳回了公司的请求。公司不服提起上诉。欧洲法院认为公司不具备给予市场经济待遇的实体条件, 驳回了公司关于认定欧委会裁决无效的请求, 但是承认欧委会违法提交建议措施给公司抗辩权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裁定欧委会裁定违法, 免征最终反倾销税。

(二) 案件争点及法律问题分析

本案的争讼焦点有两个。其一:争议双方对于《基础条例》第二条第七款第三项 (A2 (7) (c) ) 的解释问题以及是否应适用于本案;其二:欧委会的行为是否违反了《基础条例》第二十条第五款 (A20 (5) ) 的规定, 以及这种违反是否影响到了中国公司的抗辩权。

对于第一个问题, 《基础条例》第二条第七款第三项 (A2 (7) (c) ) 最后一段规定:“判定是否生产商符合以上的标准应该在与咨询委员会商议并给予共同体产业一个机会发表意见后, 在发起调查后三个月内完成。这一判定在整个调查中都有效。”初审法院和上诉法院基本采取了相同的立场, 即认为不给予永建公司市场经济地位待遇的原因是因为其会计制度不符合国际会计标准, 而对于这个条款的解释并未作出具体的说明。

《基础条例》第二十条第五款 (A20 (5) ) 规定:“在最终披露后所作的陈述, 仅当它在委员会就每个按案件规定的期限内被收到, 方应予以考虑。这个期限至少应为10天时间, 应予是到考虑紧急情况。”对于本条的适用两级法院的立场是不同的。初审法院认为欧委会两次改变立场并提前建议咨委会通过决议是明显违反正当程序的, 但是鉴于并未对实质结果造成影响, 即并未应影响到中国公司的辩护权, 故驳回了中国公司的起诉。而欧洲法院则认为, 欧委会提交的建议中对上诉方市场地位的认定发生变化, 将导致对其征收的最终反倾销税由0%变为18.1%, 如此重大的改变自然应适用第5款的规定。并且欧委会已经因相关利益方的意见而两次改变立场, 不能排除它会因上诉方于2007年4月2日的意见再次改变立场的可能性。因为上诉方若提出对第2条第7款第三项 (A2 (7) (c) ) 的解释, 有可能影响到欧委会提出的最终反倾销措施的建议。因此, 欧委会对第20条第5款 (A20 (5) ) 的违反有可能对中国公司的抗辩权产生不利影响。

金融inance NO.12, 2011 (CumulativetyNO.465) 从上述分析中很明显可以看出, 中国永建公司得以获得胜诉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其已经符合欧盟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 而是由于欧委会在反倾销调查及措施实施中对相关程序的违反, 而在其后的司法审查中获得了对其应诉有利的因素, 最后以此为突破口, 获得了对其有利的判决。

三、我国企业从中获得的启示

(一) 依法合理规范公司行为, 尽量符合有关市场的相关标准

在欧盟针对中国企业所列的市场经济五条标准中, 比较容易通过的是第四条 (企业是否受财产法和破产法调整) 和第5条 (汇率是否按照市场汇率计算) 标准, 这两条标准都是制度性和宏观性的标准, 而中国企业在申请市场经济地位比较难通过的恰恰是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 其中主要包括企业的性质 (如是否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或者是进行改制的国有企业) 以及企业的财务制度两项标准。

因此, 企业要转变经营观念, 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按照市场经济条件生产经营, 在产权、管理、成本、财务制度等方面规范化, 改变低价格为核心的竞争观念, 摒弃以廉取胜的营销战略, 真正做到以质取胜。变价格竞争为品牌、质量、服务等综合竞争的营销组合策略, 这是提升我国产品档次, 增加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必由之路, 也是从根本上避免国外反倾销的有效途径。

(二) 积极主动, 从程序上获取对自身有利因素

1. 立案前的预防机制。

建立立案前预防机制, 有利于获取第一手资料, 更有可能在立案前就说服欧共体产业撤销诉讼。首先要关注欧共体国内的相关产业情况, 了解其市场的发展动态以及产品的相关竞争状态, 在交易过程中把握分寸, 同时保持适当的警觉性, 警惕倾销引诱。其次, 我国出口商应与欧共体进口商保持密切联系, 互通情报, 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 共同应对与处理。同时, 我国国家级倾销预警机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在我国商务部网站上会不定期的公布对我国提起或即将提起反倾销申诉的信息, 企业和企业协会应该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

2. 立案后应迅速反应, 积极应诉。

开展反倾销调查并不意味着倾销成立, 应诉时完全可以讲事实摆道理, 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硬的公平解决的机会。事实上, 在企业考虑是否应诉的时候, 应考虑多种因素, 包括将来是否准备继续经营该商品, 该被诉商品的市场发展情况, 公司经营规模、人力和财力, 竞争对手的情况等等, 权衡利弊做出决定才是上策, 而一味的置之不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决定应诉后, 企业应迅速成立一个熟悉情况, 反应敏捷, 办事效率高的应诉班子。参加此工作的人员应有广泛的来源, 包括生产、销售、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专门人才, 同时也要具有认真、严谨、细致等工作能力与品质。

同时, 律师是企业能否获得应诉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律师的选择上, 企业要尽量选择知识面广泛, 实战经验丰富, 最好在中外律师的共同配合下, 与相关应诉班子密切合作, 达到最优效果。[4]

3. 在应诉过程中主动配合调查。

在反倾销调查中一般包括问卷调查, 抽样调查和实地调查三项内容。在填写调查问卷时要抓住关键点慎重回答。在了解其目的的同时, 尽量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材料, 尽量突出自己的经营特点, 主动提出证明自己不存在倾销的证据材料。在实地核查过程中, 每个关键部门 (生产、销售、财务、管理等) 都要有专人负责, 相关人员对这些问题要有透彻的理解, 并且详略得当, 不宜提供过多的信息。另外, 欧委会反倾销案件的主管人员在具体核查过程中, 对宽严掌握有一定的弹性, 出口企业应做好与办案人员的沟通工作, 以争取对我方尽可能有利的结果。

4. 运用自己的法律权利, 积极抗辩。

在欧盟反倾销调查中, 利害关系方主要有以下五项权利: (1) 要求对在程序中所提交的信息采取保密措施的权利; (2) 查阅非保密信息资料的权利; (3) 听证的权利; (4) 会见对方当事人的权利; (5) 获悉详细的欧委会以采取临时措施的重要事实和考虑以及欧委会拟据以建立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或不采取措施结案的重要事实和考虑的权利。

就我国出口商应诉而言, 首先, 在反倾销程序发起后, 即可以利用查阅非保密信息资料的权利, 了解申诉人申诉的根据以及申诉主2011年第12期中旬刊张, 以进行针锋相对的抗辩。

其次, 出口商应利用听证的权利, 积极请求听证, 以使自己的观点能为欧委会所知晓和接受。由于听证会的焦点一般集中在损害方面, 因此在核查进行之前举行听证时最有效的。

最后, 在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之后和最终反倾销措施之前, 出口商都可以要求欧委会披露采取该措施所依据的重要事实和审议的详细情况, 并对这些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欧委会通常会在最终披露时就每个案件规定一个陈述期限, 这个期限至少应为10天时间。如本案上文所述。故企业应充分利用此期间, 做好相关异议的提出工作或以此作为司法审查中的抗辩。

四、结语

作为中国企业, 想要在欧盟反倾销案件应诉过程中获得成功, 在市场经济地位实质性标准难以达到的时候, 只能充分发挥主动性, 了解与掌握《欧盟反倾销基础条例》为利害关系人提供的各种程序性保障, 还要了解欧洲初审法院和欧洲法院在反倾销领域作出的判决、现行裁决等内容的发展变化, 掌握法院在相同或相类似情况下所持的态度和标准。这样在参与诉讼时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抗辩, 以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力.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以美国欧盟为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61.

[2]肖伟.国际反倾销法律与实务——欧共体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216.

[3]陈力.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非市场经济规则——以美国欧盟为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98-203.

欧盟反倾销 篇10

【关键词】欧盟  钢材  反倾销

一、基本情况

酒钢(集团)公司作为辖区对外经济龙头企业,其外汇业务量占到了全辖的95%以上。目前已形成了具有普碳钢、高碳钢、焊丝钢、焊条钢及不锈钢板、带、材生产能力,其产品在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的同时,还有部分碳钢冷轧卷和镀锌卷用于出口。

2015年,辖区酒钢(集团)公司发生出口业务253笔,出口收汇总额5697.25万美元。其中,与韩国、巴基斯坦、越南、菲律宾、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周边国发生246笔业务,出口收汇总额5498.97万美元,占比96.52%;与欧盟国家发生的业务仅有7笔,出口收汇总额198.28万美元,占比3.48%。因此,亚洲地区,特别是韩国、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依然是辖区钢企钢材出口的主要流向地区。其中,以越南、巴基斯坦为代表的国家钢材消费需求增长强劲,未来将是酒钢集团公司钢材出口的主要集散地。而欧盟由于近年来反倾销调查较多,辖区钢企较少向欧盟国家和地区出口钢材产品。

二、影响

(一)短期内对辖区出口企业影响较小

企业认为,欧盟征收反倾销税一旦实施,虽然对出口有影响,但好于预期,且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没有倾销行为,也没有获得任何不公平的补贴。因此此次欧盟开展反倾销调查对企业当前的销售及利润状况带来的影响不大。若以后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企业只能放弃欧洲市场,进一步开发东南亚、中东市场。目前,酒钢(集团)公司以向周边国家和地区销售为主,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2015年,东南亚地区的钢铁需求量以每年9.6%的增速急剧增长。截至2015年底,东南亚地区的钢铁表观需求量已经达到6590万吨。2015年,全球钢材需求量降至15.13亿吨,同比下降1.7%。东南亚地区钢材需求量的逆势上扬,表明该地区未来钢材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以越南为例,当地高炉钢厂仅有100万吨左右的产能,且没有大型的热连轧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其生产所需。因此,短期内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对辖区钢企影响较小。

(二)对原材料市场及钢价产生抑制作用

欧盟反倾销调查将缩小中方因生产成本、出口退税等因素而具有的比价优势,使得钢材的出口压力明显增大。一旦产品被提起反倾销调查,将会对该产品的上游市场造成重要的影响。锰、锌、铁矿石等原料市场以及为生产配套的有关产品市场都将会受到需求减少的冲击。另外,已经生产出来的进口无缝钢管、中厚板和热轧平材钢不能出口只能转销国内,国内钢材的过剩产能问题可能因此而更为突出,进而对钢价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间接压低原料的价格,抑制了原料市场的发展。另外,欧盟这一行为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跟风效仿,这样的情况下将对被实施反倾销的行业以及相关的国内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进入恶性循环。

(三)从长期来看对钢铁企业出口影响较大,或将引发整个行业的深度洗牌

一是钢材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减少。欧盟对钢材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无疑极大地抬高了我国钢材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门槛,也有可能由此引发中欧之间钢材产品贸易战,导致两败俱伤。而其他东亚地区的钢铁企业如日本、韩国、印度等将会渔翁得利,加快崛起,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二是加速国内钢铁企业改革创新。对于中国钢企而言,要想将东南亚市场变成自己出口新的增长极,一方面要调整出口结构,从单一的低端产品出口转变为出口多元化以规避贸易摩擦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尝试产能合作的方式,到当地去建厂,利用自身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提早布局东南亚市场。只有这样,中国钢企才能在全球钢材需求持续衰退的大背景下依然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顺利度过眼前产能过剩带来的行业危机。

三、相关建议

(一)调整出口结构,加强国际产能合作

与中国高炉炼钢的长流程相比,海外国家以短流程炼钢为主,一些钢铁工业相对薄弱的国家甚至只有轧钢企业而无炼钢企业。出于对本土钢铁工业保护的考虑,这些国家和地区通常对钢材成品进口抵触情绪很高,但对钢坯等半成品鲜有抵制政策。针对这种变化,酒钢(集团)等钢铁企业可以一方面调整出口结构,加大半成品的出口力度,另一方面可考虑将工厂前移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缓解日趋紧张的贸易摩擦。最后,企业应建立健全国际贸易风险预警应急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国际、国内市场行情,规范出口商品的交易价格,避免国外反倾销;对可能出现的反倾销,要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相关信息,尽早做好准备,以搜集相关证据材料,做好积极应对工作。

(二)加强银行融资服务,提升产品竞争力

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对向酒钢(集团)公司这样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的优质企业提供合理化的融资方案,在出口信贷、票据贴现、押汇贷款和对外担保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对企业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价格低廉的原材料进口,要积极提供外汇贷款及结售汇服务,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抵御美国、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不良影响。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筹措本外币资金,支持酒钢(集团)公司实施牙买加铝土资源收(并)购“走出去”战略,逐步将集团过剩钢铁、电解铝产能布局国外。

(三)进一步加强外汇服务与管理,促进企业贸易投资便利化

我国出口产品应对欧盟反倾销探析 篇11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欧盟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

1.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

世界经济史表明, 每当世界经济陷入不景气时,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就要盛行。通常, 反倾销案变化比世界经济趋势滞后一年。也就是说, 全球反倾销案增减是受上年世界经济状况影响的, 或者说世界经济状况是国际反倾销的超前指标。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全球通货紧缩, 国外对我国产品采取的反倾销措施进一步增加, 欧共体也不例外。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中欧贸易额已呈十几倍地增长, 2003年超过了1000亿美元, 并且欧中贸易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欧洲的经济事务官员在2004年召开的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上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 也坦言“近年来, 中国经济发展迅猛, 产品大量涌入欧洲, 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增多也在意料之中”, “欧洲国家需要中国产品, 中国的产品成本较低, 在欧洲市场具有较明显的价格优势, 的确给欧洲企业带来不少压力”。随着关税额普遍降低反倾销因为其使用方便、任意性、不易遭到报复性等特点而越来越成为各国用来保护国内产业的手段。欧盟也不例外。

1.2欧盟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

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欧盟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适用反倾销规则时区别于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虽然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中排除出去, 但是以符合其提出的严格的市场经济标准才能适用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反倾销规则。实践证明能够获得市场经济待遇的企业寥寥无几, 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政治姿态。因此, “类比国制度”、“一国一税制度”仍然是适用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一般规则。用这些办法来衡量中国的产品是否构成倾销导致了许多我国没有倾销的产品被裁定构成倾销或本来之轻微倾销的产品被裁定存在高幅度倾销。目前, 俄罗斯已经获得了市场经济待遇。许多经济学家认为, 中国在许多领域市场经济的程度要远远高于俄罗斯。

2我国出口产品的自身问题

2.1出口的迅猛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占有份额不断攀升。21世纪以来, 中国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 从2001年的6.8%增长到2005年的36. 9%。尤其是, 中国对欧盟出口, 以平均27. 6%的增长率, 从2001年的6.8%高速增长到2005年的36.9%。可以预见,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产品会与欧盟产品产生更为激烈的竞争, 如果中欧贸易继续增加, 客观上会导致欧盟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数量。所以只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出口欧盟的商品继续保持发展, 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就不会减少。

2.2出口结构不合理

(1) 出口产品结构。

中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 制造业出口基本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如杂项制品、加工层次低的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简单的机械运输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些出口产品即便属于中端或高端产品, 但这些产品的核心部件往往依赖进口, 在中国经简单的加工组装再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大规模出口必然会对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及其就业造成较大冲击, 从而成为在发达国家市场上招致频繁的反倾销指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出口市场结构。

中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研究表明, 中国对美国、欧盟、香港地区、日本和东盟的出口占据了很大比重。2005年, 中国对这5大出口市场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 由于香港转口贸易的比重很高, 尤以转口到美国、欧盟、日本。2005年与1997年相比, 这一比重有所降低, 但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的状况没有显著改观。这些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比重偏高势必会对当地市场造成冲击。从而容易成为反倾销的对象。例如, 1993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不到100吨金属镁, 到了1996年增长到11000吨, 这种情况就很难阻止欧盟不采取反倾销措施.

3我国企业应诉不利助长外国对我反倾销

从1979年欧共体对华实施反倾销以来, 世界范围内对我国提起的反倾销指控亿多达400多起, 而中国的企业对反倾销调查往往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 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干预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据统计, 1991年、1995年、1997年的应诉率分别是14%、22%、39%、55%, 相对比率较低。出口商品被提起反倾销调查并不意味着倾销成立, 即使倾销成立也并不一定被采取反倾销措施, 但是拒绝应诉无疑等于默认了倾销的存在, 在此情况下, 欧盟将运用可获得的最佳信息原则, 采取申诉方提供的证据, 极易被判定符合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条件。在我国的出口商品中, 确实存在一些自我竞相压价造成的低价倾销现象, 但有许多商品具有竞争力, 通过积极应诉完全可以获得胜诉的机会。放弃应诉带来的后果是惨重的。反倾销的罪名一旦成立, 将很可能被征收高额的惩罚性的反倾销税, 一般一征就是5年, 有时通过复审还继续维持, 很可能就是十几年。这就意味着这种出口产品完全被排斥出一国市场, 其损害将是无法估量的。1988年欧共体对中国和韩国的彩电同时反倾销, 中国没有企业应诉, 韩国的三星和LG等公司结成战略联盟, 充分细致地提供了应诉数据, 派人住在欧共体总部研究欧共体反倾销法律, 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游说, 最终赢得了反倾销官司, 在中国彩电厂家被迫退出欧共体市场时, 韩国彩电几乎占领了1/3的欧共体市场, 轻而易举的吃掉中国企业原来占有的市场份额。不积极应诉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而且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恶化了我国企业涉外经营的国际环境, 使得进入他国的中国产品难以避免倾销的嫌疑, 同时, 也使得某些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变本加厉的对中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例如近些年, 一些发展中国家, 如墨西哥、巴西大规模地开始对中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并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欧盟反倾销的示范效应逐渐凸显出来。实践证明, 在反倾销问题上, 是否积极应诉其结果是不大一样的。中国的出口企业应正确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积极的行动起来。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 我国出口产品在欧美等国被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急剧增多。现今, 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企业、学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如何应对欧盟频繁对我国反倾销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倾销,反倾销,欧盟反倾销法

参考文献

[1]王磊.更深层次的贸易保护——欧盟对华产品反倾销20年[J].国际贸易, 2000, (11) .

上一篇:SCI收录下一篇:电力计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