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倾销法

2024-05-08

中国反倾销法(通用12篇)

中国反倾销法 篇1

一、《反倾销协定》的内容与特征

WTO《反倾销协定》一共18条, 以及两个附件 (实地调查程序以及最佳可获得信息) 。分三个部分:如何认定进口产品被倾销;如何认定倾销的进口产品正在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或损害威胁;在发起和进行调查、收集信息、作出认定、征收反倾销税、复审认定以及终止征收反倾销税方面所应该遵循的程序。协定第2条第1款就对倾销的定义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在正常贸易过程中, 某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 该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在其本国内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 亦即以低于其正常的价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渠道, 则该产品将被认为是倾销。而第1条和第18条确定了协定的效力范围与调整范围, 提高了立法和反倾销的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

从《反倾销协定》诞生之日起, 其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法律特征。一方面, 协定支持受害国对倾销采取反倾销措施:一方面, 它又是企业应对反倾销案件的有力武器。可以说, 该协定是对双方利益的协调, 是双方利益的平衡点。

二、外国对华反倾销现状

据统计, 从1995-2003年3月, 针对中国反倾销立案数量占了全球总数的14%以上, 高居榜首。而目前中国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仅有4%。首先, 对我国提出反倾销调查的主要是欧盟、美国、墨西哥、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其次, 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服装、棉布、棉针织品、粮食等, 质量和附加值不高;而且缺少品牌商品, 轻易就被外国以种种理由拒之门外。由此国外对我国反倾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亿美元。再次, 由于中国企业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见到某种商品畅销便蜂拥而上, 竞相低价出口, 使短期内进口国的某一商品猛增, 从而引发反倾销指控。最后, 我国企业应诉、起诉少, 我国企业在2000年前大约有1/3的反倾销案件无人应诉。不应诉等于不战自败。因为不应诉, 起诉国政府直接适用“最佳可获得信息”裁决征收反倾销税。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 W T O其他成员国对我国启动的反倾销指控数量已经趋于稳定, 呈稳步上升的状态。“受害方”既包括发达国家又包括发展中国家。我国所面临的遭受反倾销指控的形势十分严峻。

三、中国成为反倾销“重灾区”的原因

从二战以来, 各国经济不断融合, 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风潮, 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可是经济的融合并不等于政治、文化的融合, 各种各样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贸易壁垒成了实现经济全球化最大的绊脚石, 这也是中国遭到特殊对待的重要原因。中国拥有强大的劳动力优势, 来料加工一直是拉动中国出口的重要因素, 也是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表现。所以当物美价廉却缺乏自主产权的中国产品在发达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大行其道时, 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企业, 一些国家一再我国举起了反倾销的大旗。而最直接的原因则是中国的有关部门以及企业并没有在入世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没有及时应诉, 给予他人以可乘之机, 损失惨重。

四、中国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反倾销已经刻不容缓

针对以上所总结的中国之所以成为反倾销“重灾区”的原因, 笔者提出几点措施来应对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局势。

1、加强各国间的沟通, 特别是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沟通。

在平等的基础上, 通过官方以及非官方组织加强各国间不仅是经济上乃至文化、政治上的对话, 增加认同感, 充分发挥NGO的国际作用。以此为基点, 逐渐消除贸易壁垒, 削弱贸易保护主义。

2、优化自身产业结构, 提高核心竞争力。

既要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 又要在吸收的基础上积极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 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逐渐过渡到技术密集型, 这当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也是发展中的中国必经的过程。

3、有关政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 帮助涉案企业积极应诉。

政府对应诉活动的支持应采取更加符合实际的具体措施, 如基于企业资金上的支持, 给予企业应诉指导, 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政治和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1]、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编:《乌拉圭回合协议导读》, 索必成、胡盈译, 法律出版社2000版第122页

[2]、商务部网站 (www.mofcom.gov.cn) :有关反倾销数据统计

[3]、反倾销与中国对外贸易对策[J].世界经济情况, 2001 (16)

[4]、刘勇著, WTO《反倾销协定》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中国反倾销法 篇2

——浅谈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策略

摘要:伴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加深,抵制贸易保护的呼声并没有抑制住全球贸易摩擦案件的迅速上升。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贸易体商品贸易赤字激增,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强。据世行评估,在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经出台的89项限制世界自由贸易的措施中,有23项出自曾经做出过慎重承诺的20国之中。加上,随着中国企业参与世界贸易的增多,中国产品的成本优势日益明显,在国际竞争中常处有利竞争地位,使得我国产品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对象。频繁的调查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使我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最大受害国。因此,我国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企业应积极面对反倾销。

关键词:中国 企业 反倾销 对策

所谓反倾销,是指进口当局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对来自外国的倾销产品采取强制性措施,以提高倾销商品在进口国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或限制进口数量。但由于反倾销国在进行反倾销时,常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滥用反倾销措施进行贸易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口额的不断扩大,同时也使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越来越多。

一、我国企业被反倾销的发展态势

〔一〕对华反倾销诉讼的次数日益增多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的反倾销诉讼和措施便层出不穷,对华反倾销的指控有愈演愈烈之势。仅2006年,国外对华大宗出口商品反倾销案件更是多达60余起,较2005年增长率达到37%。2007年上半年则有16起。

﹝二﹞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

西方国家只要认为危害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可以列为反倾销产品的范围。被诉产品从最初的轻工、纺织等传统商品,扩大到机械、鞋类、打火机、自行车、铅笔、箱包、刹车盘、彩电以及化工原料和农产品等4000多种商品。

(三)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

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非常高,征收幅度低则百分之十几,高则达百分之百甚至上千。如2006年12月,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几家企业出口的冷冻及罐装暖水虾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最低的是27.9%,最高的是112.8%,而其对越南征收的仅为4.1%至25.8%。面对如此高的税率,无论哪家企业都无法承受,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被迫从该市场完全退出。

二、中国企业屡受反倾销之害的主要原因

中国出口商品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将其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一)外因方面

欧美各国对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观念根深蒂固。由于一些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企业的误解和偏见,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而在第三国参考价格的选取上又别有用心。这种歧视待遇使得中国商品更容易被认定

为倾销。理论上应找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第三国作为替代国,但美国、日本、丹麦、智利、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都曾被选作中国的替代国。如此,很难使我国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如2000年欧盟在对中国彩电倾销案的诉讼中,就把新加坡做为中国的替代国。很明显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不论是其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生产和销售的成本结构都与中国产品有巨大差异。据此把新加坡的正常价格与中国的出口价格相比较,必然会扭曲事实,使诉讼结果对我国企业非常不利。

(二)内因方面

(1)出口结构失衡。我国的出口多为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及机电、电子等低附加值的商品。出口中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某一地区出口量大且急剧增加势必对当地市场产生冲击,而成为反倾销的对象。如我国金属镁产品向欧盟出口,1993年不足100吨,1996年竟达11000吨,如此巨幅的出口量增长,难免欧盟对其实施反倾销。

(2)国际营销谋略不足,过分实施价格战。我国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因而制定的国际营销战略往往失误。如我国出口企业价格竞争过度,竞争手段单一,长期以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战略,通过销售量的扩大来获利,难免给进口国留下了“低价倾销”的借口。再者,我国企业未能把握国际市场和进口国行情,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致使某些商品大量和集中地涌入进口国,增大了对华反倾销的概率。

(3)法律应诉不力,引起各国积极对华反倾销。反倾销诉讼费用高昂,手续复杂过程漫长,被诉讼企业常寄希望于其他同被诉企业积极应诉,然后自己坐享其成,造成大家都不愿或难以应诉的不良局面。如此,便并诱发对华企业更多的反倾销起诉,形成恶性循环反应。如1994年,美国裁定“中国大蒜倾销案”之后,起诉方律师看到中国企业不愿应诉,鼓动美国蜂蜜行业对中国提起反倾销诉讼;同时,这家律师事务所又说服美国自行车生产企业对中国自行车提出起诉,接下来是蘑菇罐头,再接下来是靛兰染料。

三、我国企业面对反倾销应采取哪些措施和对策

(一)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意识,走出低价阴影

中国企业应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后期服务,建立企业自己的品牌。不要仅以价格竞争为主要竞争手段,应以质量取胜、服务取胜。这样既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从而改变原有的产品形象。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可通过成本的提高来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还可以通过建立的品牌形象加大产品的附加值。由于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产品的低价而言,中国企业应努力走出低质低价的低谷,减少国外反倾销的诱因,防止授人以柄。

(二)借助海外直接投,应对反倾销

海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有效饶过国外的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被诉倾销的几率,而且还有以下三项优点:第一,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和技术能力;第二,学习国外最新的技术、管理、信息、经验和营销,锻炼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三,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构建企业的全球生产、研发和营销网络,加快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在我国,最典型的国外投资饶过反倾销的案例是海尔在美国投资建厂。

(三)培养专业人才,积极应诉反倾销

据统计,在已发生的480起对华反倾销案中,至少有50%的我国企业选择了放弃应诉。其中有些企业是因为不了解国际贸易法规,缺乏国际商务人才,不知该如何应诉。美国目前拥有反倾销专业人员2000个,而我国只有20个,仅及美国的百分之一。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官员有200人,而中国从事反倾销调查的人员连欧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因此,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培养在经济、法律和外语等方面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优秀国际商务人才,为反倾销应诉取得胜利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

(四)主动出击,拿起反倾销武器,保护我国企业自身正当权益

如此,不但可以抗衡外国对华反倾销,亦可消除外国在华不合理竞争行为,保护我国产业安全。如自吉林造纸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新闻纸生产企业对来自加拿大、韩国和美国的进口新闻纸提起反倾销申诉后,相继有武钢诉俄罗斯冷轧硅钢片倾销案,杜邦等6家公司诉韩国企业聚酯薄膜倾销案。但整体来说,我国企业诉讼外商倾销的案例的确很少。这并非外商不存在对华倾销行为,而是我国企 4

业缺乏使用反倾销这一正当手段的意识。故我国出口企业还应主动拿起反倾销武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保护自身正当利益。

(五)转变营销观念,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

我国企业要从单一的货物贸易向技术贸易领域发展,同时,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国内企业间的冲突,避免形成低价竞销的状况。在商品结构上,我国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必须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长远看,要加紧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改善出口构成,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效益。在市场结构上,要变目标市场过于集中为市场多元化。在巩固现有欧美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并达到避免反倾销调查之效。在竞争手段上,要变单纯的价格竞争为多种竞争手段并用。在经营方式上,要改单纯出口商品为直接对外投资,这样既有利于国内剩余生产能力的转移,又可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

(六)规范企业内部管理

我国企业应加快实现对账目的统一管理,与国际接轨。这些数据将是反倾销诉讼中重要的证据来源。企业不仅要采取国际标准,还应该了解主要出口国家的相关制度,注意两者的不同。这样,我们所提出的会计报表将更加规范化,具有更强的证明力及可信度。

(七)国内企业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国内一些企业在遭遇反倾销诉讼时,由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不配合或不积极配合往往力不从心,而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一旦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诉讼成功,我国的同种产品以及同类产品在该市场将受重创,甚至可能从该市场完全退出。这对我国该产业的对外贸易将是巨大冲击。因此,国内企业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应全面联合起来筹措和募集基金,对参与诉讼的企业同行业其他企业予以全方面支持和鼓励。

(八)加强与外国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在反倾销案件中,起诉方的利益往往也是多元化和多层面的,因此,在对外贸易中,我国企业应促进贸易双方的深层了解与合作,达成相关协议,以求在中

国产品被指控倾销时,该国部分相关企业能共同参与诉讼,提供有利于我方的相关证明,甚至说服起诉方撤诉,这已经是化解反倾销调查的重要途径之一。

(九)加深对进口国的法律了解,拓展信息渠道 我国企业应尽快培养一批专业的法律人才,积极应诉反倾销。我国企业之所以不应诉反倾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企业不敢应诉,而是他们不了解国际贸易法规,缺乏国际商务人才,不知道如何应诉。因此,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培养在经济、法律和外语等方面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优秀国际商务人才,为反倾销应诉取得胜利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同时,可以通过驻外机构、向外国资本输出的方式建立的一些海外企业,了解该国的法律法规、政策动态并及时反馈给我国相关机构和企业,形成快速高效的信息网,完善我国预警机制。

(十)用反倾销手段,保护自己正当权益

外国对华反倾销指控的势头越来越猛,而中国对外提起的反倾销指控却寥寥无几。这并不是说外国生产商不存在对华倾销行为,而是我国企业不知道反倾销是一个正当的保护手段。由于我国在税收管理,关税削减等方面的改革,使市场准入条件大大改善和缺乏相应的严密管理,导致许多外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他们不惜通过降低产品价格甚至亏本销售,大肆倾销。所以,我国出口企业在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同时,直接受到倾销行为威胁的生产企业必须主动使用反倾销措施,从而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四、总结

整体而言,面对国际间众多的竞争对手,我国企业还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我国企业应深刻意识到这一情况的危害性,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完善企业制度,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的避免或应对国外的反倾销行为。同时,从企业本身出发,企业要抓住机遇,立即着手强化企业管理,着重 6

依法管理,严格管理。把标准建设为企业文化,使职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喜欢,形成公司的文化。还有,企业要认识到,只有严格的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要求,坚持走科教兴市的道路,不断创新,求真务实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在市场竞争正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仕辉:反倾销的国际比较、博弈与我国对策研究[N].科学出版社

[2]杨悦:WTO半年报:全球反倾销调查减少 中国仍是重点[J].财经资讯.2007,11,2.③版

[3]王华:对华反倾销及我国对策浅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4,5:13~14

[4]于达戴天宇:反倾销理论与实务[N].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5]郭海: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及原因[J].中国对外贸易,2003,3:21~22

[6]王世春王琴华张汉林:名家论坛——反倾销应对之道[N].北京:人民版社

中国反倾销法 篇3

2002年3月5日,美国政府宣布,为了扶持美国钢铁业,启动钢铁“201保障条款”,对进口钢铁实施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8%~30%不等的关税。中国对此迅速回应,3月14日,向世贸组织提出就此问题与美国进行磋商。5月17日,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废纸、豆油和压缩机等3项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行使了世贸成员根据规则讨回相关损失的权利。5月24日,中国对9种进口钢铁产品加征7%~26%的关税,以抵挡钢铁进口狂潮。

挡风玻璃案

2002年3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决定,自2002年4月起对中国出口的汽车挡风玻璃加征3%~124%的关税。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定,中国14家公司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将产品出售给美国经销商,存在倾销行为。中国3大汽车挡风玻璃出口公司:福耀、奔迅、信义以鲜明的姿态应诉。

打火机案

2002年4月30日,欧盟通过了打火机CR法规。CR法规规定:售价在2欧元以下的玩具型打火机必须安装保险锁以保护儿童安全。如果将价格提到2欧元以上,中国打火机将因失去价格优势而失去市场;如果维持原有价格不变,则必须支付巨额专利费。打火机成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应战技术壁垒的“第一仗”。中国企业的仓促应战,信息渠道、服务手段、应对方案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暴露出来。此案提醒中国企业,不仅要加入到规则中来,重要的是要参与制定规则。

动物源性案

2002年1月30日,欧盟委员会通过决议:自2002年1月31日起,禁止从中国进口供人类消费或用作动物饲料的动物源性产品。这一决议把中国每年约7亿美元的相关产品挡在门外,理由是欧盟在调查中发现,在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中存在氯霉素。欧盟进口食品卫生标准规定:“氯霉素含量标准为不得检出。”中国政府立即与欧盟磋商,但欧盟态度强硬。3月,问题的焦点停留在已经到达荷兰鹿特丹港的数10货柜中国肉类和海鲜产品上。中方认为产品在未通关之前,物权仍属中方,荷方无权销毁。4月16日,荷兰强行销毁了总价达421万美元的中国到港产品,使冲突白热化。4月19日,中国国家质检局、外经贸部联合发表公告,称今年3月28日,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来自荷兰的盐渍猪肠衣中检出氯霉素残留。自4月19日起,停止从荷兰进口动物源性食品。中国政府与欧盟目前还在磋商中。

彩电案

2002年8月29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接受中国7家彩电厂商在价格和数量上的承诺,从而结束了长达15年的对华彩电反倾销政策。1988年,欧盟对来自中国的42厘米以下彩电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1995年4月1日,该案终裁,对所有的中国企业征收25.6%的最终反倾销税,至此,中国彩电基本上退出了欧盟市场。1998年12月2日,欧盟决定对所有来自中国的彩电征收44.6%的反倾销税。虽然在中国彩电企业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彩电获准重返欧盟市场,但是目前7家中国彩电企业只获得了欧盟每年40万台的出口配额,还不足其彩电市场年销售量的2%。

节能灯案

2002年10月,欧盟贸易署发布公告,将启动临时复审程序,对中国节能灯厂商展开新一轮的再调查。2000年5月,欧司朗等欧洲节能灯巨头,将中国节能灯企业告上反倾销法庭。2001年7月该案终裁,8家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和分别裁决的中国企业被征收0到59.5%的反倾销税,其他所有中国节能灯企业被征收66.1%的反倾销税。该案使中国节能灯企业遭到重创,很多厂商被迫退出了欧盟市场。事隔仅一年,中国企业再被推上反倾销法庭。此举在中国节能灯行业中引起强烈反响,一些涉案企业已积极行动起来,准备“再战”。

苹果汁案

中国如何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 篇4

一、国外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的严峻形势

在众多国外对中国产品实施的反倾销案件中, 中国彩电产品蒙受欧盟反倾销制裁的案例可以说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也最具有典型性, 人们通过该案可以看出, 反倾销问题对于中国企业是多么严峻, 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并因此探讨一些应对措施对有志于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而言是多么具有迫切性和战略意义。

欧盟诉中国彩电倾销案自二十年以前, 1988年, 欧共体在当地彩电生产企业的要求下, 开始对来自中国的小彩电 (42厘米以下) 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在该案中, 欧共体指定以韩国CT—1455型彩电作为确定中国彩电正常价值的参照物。经过调查, 欧共体于1991年7月18日做出终裁, 决定对中国国有企业统一征收税率为15.3%、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 这是欧盟对中国彩电企业的第一次打击。

随着这次打击的成功实施, 欧盟对中国彩电企业的制裁越来越变本加厉, 直至将中国彩电企业彻底驱逐出境。在第一次反倾销制裁一年以后的1992年11月, 欧盟又对来自中国的大彩电 (42厘米以上) 立案反倾销, 并于1995年4月1日通过该案终裁, 对所有的中国企业征收25.6%的最终反倾销税。

按照欧盟反倾销法律的规定, 1991年裁定的对中国小彩电征收的反倾销税应于1996年7月到期:但是, 当时一些欧盟彩电厂家为了阻止中国彩电重返欧盟市场, 于反倾销到期以前的1995年向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对中国小彩电反倾销案的期终复审请求, 欧盟委员会借此机会, 不仅对中国的小彩电, 而且主动发起对大彩电案的临时复审, 并将大小彩电视为同一品种。1995年8月8日, 该案通过立案, 在这次反倾销调查中, 欧盟指定新加坡作为中国的替代国, 亦即用新加坡彩电市场价格作为中国彩电的公平价值的参照物。这个临时复审案延续达40个月之久, 大大超出了欧盟反倾销法规定的关于复审案一般应在12个月内结案的规定期限:最终, 1998年12月2日, 欧盟决定对所有来自中国的彩电统统征收44.6%的反倾销税, 直到目前, 欧盟仍然维持着对中国彩电企业的高额反倾销税制裁。

上述案件延续长达十几年的时间, 受欧盟不断加码的高额反倾销税制裁的影响, 中国彩电产品被逐步完全排斥在欧盟市场之外。虽然在本案的最后阶段, 受中国企业联合起来奋起抗争的影响, 欧盟在种种限制条件下暂时为中国企业开启了一条市场的门缝, 但是, 每年几十万台的配额对于年产量超过6000万台的中国彩电企业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对于年消费量高达4000万台的欧盟彩电市场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

信息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 目前,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 整个20世纪90年代, 中国遭受的反倾销案件平均达到30.5起, 比20世纪80年代平均增加24起。进入21世纪, 这种势头有增无减, 2001年, 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6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 创历年最高;2002年, 国外对我国产品发起58起反倾销案, 虽然数量比上一年度有所下降, 但是, 中国仍然是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截至2002年末, 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 国外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已经超过了550起, 涉及4000多种商品, 影响已经超过几百亿美元的出口。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占世界反倾销案件中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3.6%猛增至目前的接近20%, 远远超出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

国外对中国产品实施的反倾销税税率有不断增大趋势, 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几百乃至上千。如此高的税率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相关企业将不得不长期 (至少5年) 退出已经苦心经营多年的国外市场。因此, 应对反倾销诉讼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不得不迈过的一道槛。

二、中国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的深层原因

(一) 经济低迷导致当今世界反倾销具有扩大化的趋势

经济学家最近表示, 鉴于世贸组织对各国反倾销行为约束比较软弱, 因此即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倾销存在, 某一国产品仍然可能被认为是倾销, 反倾销规则的这种软弱性使得反倾销与世界经济形势的起伏紧密相连, 每当世界经济形势低迷的时候, 反倾销往往成为世界各国实施贸易保护的首选方案。

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裂, 世界经济开始转向低迷,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 (FDI) , 尤其是IT领域投资大幅减少;加上2001年的“911事件”的影响, 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反恐战争、美伊战争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世界经济更是雪上加霜。2001年, 按美元计算的全球商品贸易额下降了4.5%, 为10年间全球商品贸易下降幅度最大的—年。全球工业制成品出口下跌了2.5%, 此外, 自1983年以来一直增长的服务贸易, 却在2001年中出现了第一次下跌。

(二) 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导致中外经贸领域摩擦加剧

众所周知,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焕发了勃勃生机,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连续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大好局面, 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明显提高, 这与周边国家金融危机频频、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第3大贸易国家。据统计, 在全球150个发展中国家中, 60%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主要来自中国和墨西哥等5个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成为WTO正式缔约成员, 中国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增长趋势将仍然持续下去。

由于中国产品出口的强劲增长, 这些年来, 中国对美国、欧盟几大贸易伙伴始终保持着大量的贸易顺差;据国际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表明, 2002年, 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354亿美元, 比2001年增长104%, 2002年末我国外汇储备2864亿美元, 比2001年未增加742亿美元。2008年, 已经19000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海关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 200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 达到1263亿美元, 其中, 中国从美国进口额达到338.6亿美元, 出口约924.7亿美元,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接近600亿美元。

从宏观上看, 贸易收支的持续不平衡以及扩大的趋势使得中外宏观经济摩擦成为不可避免的焦点问题, 2003年甚嚣尘上、弥漫全球的人民币升值呼声就是这种摩擦的尖锐反映。另外,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由于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态势已经初见端倪, 而市场往往呈现此消彼长形势, 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肯定会得到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这与工业化国家老牌企业, 尤其是传统行业企业肯定会产生冲突, 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 中国企业对国外反倾销危害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

中国企业对国外反倾销危害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的问题从已发生的案例来看, 中国企业对于越来越严重的反倾销危害性认识不足, 这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 中国企业应诉反倾销案态度不积极;第二, 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反倾销机制。

最近几年, 中国企业应诉率上升, 但是仍然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案件不应诉。以1998年欧盟诉中国硅铁产品反倾销案为例, 当时, 欧盟分别向中国的37个出口商发出调查问卷, 可惜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各国反倾销法中都有一项重要规则, 名曰“可获得最佳资料”。它指出:如果主理机关向被调查方 (倾销产品的生产商、出口商等) 发出的调查问卷得不到答复, 得不到可靠的资料, 或对方不配合调查人员提供有效证据, 则主理机关可偏听偏信申请方的资料, 并依此做出裁定, 通俗说, 应诉就有机会, 不应诉就等于“认罪”。不应诉肯定会招来严重惩治性后果。

(四) 对国际竞争对手的了解不充份

反倾销案件必须首先有起诉方才可能成立, 而发达国家大多数产业往往被几家跨国公司垄断, 因此, 跨国公司往往成为反倾销案的主诉方, 而且跨国公司已经与母国政府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在一个案件中, 跨国公司是否参与起诉, 以及它们在案件中的态度将直接对案件的审理和裁决产生重大影响。反倾销实质上是跨国公司对全球市场原有格局的维护, 是中国企业和跨國公司进行的一场关乎中国企业命运的斗争。

很多中国产品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案例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有跨国公司的影子。例如, 在欧盟诉中国节能灯倾销、彩电产品倾销等案件中, 菲利普公司作为主诉方对案件的发起和最后裁决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据有关资料透露, 美国诉中国彩电反倾销一案中, 人们也发现了该案背后菲利普以及日本公司的影子。

三、中国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

(一) 建立有效的跨国经营战略是根本措施

反倾销问题暴露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层次不高的问题, 它呼唤真正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出现, 俗话说要使自己变成“狼”才能有效规避国外反倾销制裁。这并不是说跨国公司不存在被诉倾销的问题, 而是因为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后, 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网络化生产、研发、销售体系, 这样不仅提高竞争档次, 而且可以通过海外投资、以及内部转移价格方式规避反倾销问题。另外, 还可以利用与投资国政府的良好关系, 在万一遭到反倾销诉讼时, 使得损失最小。

(二) 在企业内部建立反倾销机制是重中之重

企业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 快速反应机制的关键是培养熟悉国际反倾销法律的人才。另外, 企业内部要配置应对反倾销的高效信息沟通体系。其中, 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管理规范的会计管理基础将有利于及时向外方提供“正常价值”资料, 有利于保持主动。上海宝钢在最近几年应对国外反倾销案件中积累了很多重要的经验,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它们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信息沟通系统, 能够使企业在遭受反倾销时, 迅速调用有关产品生产、营销的信息, 以便于正确决策、迅速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

(三) 与国内同行、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国外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不仅仅是针对个别企业, 而是针对所有中国企业而言的, 因此中国企业必须联合起来, 一致对外。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 是可以壮大声势, 对调查委员会施加压力;其二, 可以降低单个企业单独应诉的涉案成本, 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某种程度上, 反倾销是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的较量。因此, 企业只有与政府, 行业协会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通力协作才能有效应对反倾销案件。处于国际化经营低层次的中国企业尤其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在欧盟针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案件中, 中国政府和新闻媒体积极施加影响是促使欧盟最终与中国企业达成价格承诺协议的重要原因。

另外, 这里需要强调行业协会和商会的重要作用, 它们在反倾销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大多数有识之士所认识。而我国大多数行业协会和商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战斗力不强、与业内企业的凝聚力不够。面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未来, 行业协会商会必须从根本体制和管理机制上创新, 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四) 不断学习和掌握斗争策略才能处变不惊

跨国经营中的经济摩擦问题要比国内复杂得多, 反倾销将是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长期面对的问题。企业随时可能面临不同国家的指控, 因此, 企业要有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只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并积累经验, 企业才能在反倾销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对的国际市场环境要远比国内市场复杂, 走出去和国际化将是一个痛苦和漫长的过程, 这将是一场无法回避的持久战。对此, 企业要有充分和清醒的认识, 国内市场竞争的胜者不见得在国际市场上仍然一帆风顺, 企业要有策略.有步骤的层层推进, 尽可能做到少交一点学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 可以预见, 中外经济摩擦将不断升级, 并呈现长期化、政治化的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说, 摩擦将是战略性的常态, 而不是战术性的暂时安排, 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均衡。例如日美之间经过一二十年长期摩擦和斗争而形成的目前的一种均衡状态, 而如何让未来的均衡点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则是需要政府认真加以对待的重大命题。因此, 政府应该有必要的心理准备, 就反倾销等经济摩擦问题与外方进行不断磋商, 经济事务领域的定期磋商和连续磋商机制将成为中国外交事务中的重要任务。政府有必要成立类似国家“紧急经济事务委员会”性质的危机处理机制, 以便未雨绸缪、加强事前预警和事发后的谈判和协调能力。可以肯定地说, 中国产品和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的客观事实对政府公共政策水平和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国际化必然要求政府的服务也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金润圭, 等.全球战略: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

[2]金润圭.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LouisT.Wels, Jr.The Product Lift Cyel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4]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Life Cye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ume 80 NO.2 May 1966.

中国反倾销法 篇5

确切地说,欧美与我国反倾销冲突是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欧美对中方的反倾销指控及中方对欧美的反倾销指控所进行的抗辩(即对欧美的反倾销申诉、调查、初裁、终裁甚至于诉讼所进行的抗辩)活动;另一方面是指中方对欧美的反倾销指控及欧美对中方反倾销指控所进行的抗辩活动。我国外贸部最近才启动反倾销调查,开始受理企业申诉,尚无实践中的反倾销对峙与分歧。本文主要谈前者的冲突焦点,并围绕焦点对欧美反倾销法作一剖析。

焦点之一:关于非市场经济国家

1 关于市场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划分及其影响

西方各国反倾销法把一切国家分为市场经济国家((Market economy Country)和非市场经济国家两种。对这两种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确定产品正常价值的方法。对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存在着资本、商品和劳务市场,产品的价格由竞争状态下的供求关系、价值规律所决定,产品价格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所以,通常是采用产品出口国的国内销售价格作为正常价值;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它们认为其国内销售价格是被扭曲的,不能反映产品的正常价值,则必须采用一个“替代国”(Subrogate Country)或“类比国”(analogueCountry)的类似产品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这样,由于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不同,便直接影响价格比较的基础,而价格比较,即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比较,是反倾销调查中确定倾销是否存在的核心问题。因此,这种不同的比较基础对倾销与反倾销当事人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2 西方(国际)反倾销法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界定

按欧共体、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反倾销法的规定,确定正常价值的三种基本方法(即国内销售价格、向第三国出口价格、结构价格)不适用于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因为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来说:第一,资源、生产资料为国家所有,原材料、动力的价格和工资由国家决定,产品价值是被扭曲的,不反映产品的.生产成本,因而无法确定一个正常的国内销售价格;第二,货币不能自由兑换,不能与产品的国内价格与出口价格进行可靠的比较;第三,国家垄断外贸,出口价格变得不正常。在这种情况下,用被扭曲的国内价格与出口价格进行比较,来确定倾销是否存在,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确定正常价值,应按特别方法进行,即主要按所谓替代国或类比国价格来确定。

(1)欧共体:欧共体从EECNo 459/68条例开始就规定了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但是至今未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下定义,而是采取列举式的方式,列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根据欧共体EECNo.2423/88条例的规定,欧共体把中国和前苏联、东欧、越南等一些国家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2)美国:美国在《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第1316节(b)中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作了不少的修改,并首次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下了定义,规定了一些判断标准。

关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义。凡不以成本或价格结构的市场原则运转的、产品的国内销售价格不反映商品的公平价值的任何国家均属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市场经济国家由美国商务部负责认定。

关于判断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因素。美国商务部在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时考虑的因素是:第一,该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可兑换程度;第二,该国工人与政府在工资问题上自由谈判的程度;第三,外国公司举办合营企业或作其它投资被允许的程度;第四,政府对生产资料所有或控制的程度;第五,政府对资源分配以及企业在价格、产量决定权上的控制程度;第六,主管当局认为适当的其它因素。与欧共体主观武断的采取列名单的方式来认定非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美国的上述规定似乎较客观些,但实际上,凡是被欧共体列入名单的国家,一般也是被美国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几乎没有例外。所以,从实际效果来看,倒是美国的办法更富于弹性,主管当局的自由裁量权更多。

(3)GATT:GATT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下的定义比较模糊。在它的附件九第六条第1款第2项规定:“应当承认,对全部或大体上全部由国家垄断贸易并由国家规定国内价格的国家进口的货物,在为第1款的目的决定可比价格时,可能存在特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进口缔约国可能发现有必要考虑这种可能

[1] [2] [3] [4] [5]

★ 论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

★ 商务礼仪中tpo原则

★ 我国继承法中遗嘱自由限制分析论文

★ 谈班级管理中的人本原则教育论文

★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论文

★ 从职业化到反职业化的论文

★ 犯罪化原则与我国的“严打”政策

★ 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 中国神话学重构之作《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简评论文

反倾销,中国应之有道 篇6

摘 要 反倾销是WTO赋予缔约国抵制不公平贸易行为的主要措施之一,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极力谋求贸易保护的武器。反倾销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当前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日渐高涨。2005年下半年,中国再次成为遭遇反倾销制裁最多的WTO成员国,研究其有效的应对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的诸多案例,就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以使其损失最小化,提供一些对策上的建议。基于当前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反倾销受害者的现实,系统提出了应诉国外反倾销的三步曲,即事前未雨绸缪,事中科学应对,事后适应形势。

关键词 反倾销 出口 应诉 策略 科学 三位一体

入世以来,中国遭遇反倾销的数量占全球遭遇反倾销数量的比例逐步上升,由2001年的14.56%,上升到2005年28.94%,2006年则进一步上升到35.79%。根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提供的信息,2007年1~7月,共有16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32起,其中反倾销27起,国外对华反倾销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反倾销既是偶然,但又是必然的,企业出口行为本身有时就决定着其迟早会遭遇反倾销,但遭遇反倾销指控甚至最后败诉也并不意味着企业彻底陷入绝境。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但又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本文认为面对国外日趋增加的反倾销,企业应走好“三步曲”。

一、出口前:未雨绸缪

面对国外反倾销,企业在出口之前处于主动的地位。如企业若已获悉拟出口产品在出口对象国已被列入反倾销指控对象甚至已被征收了反倾销税,可放弃对该地区出口该产品或放弃对该市场出口。但放弃出口固然能回避反倾销,但出口其他产品或将该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地区)并不意味着一定不会遇到反倾销指控,毕竟反倾销已成为当前普遍运用的一种贸易救济手段。为实现顺利出口,又避免遭遇反倾销,应改变思维,以下措施特别是其组合被证明是有效的。

(一)重视反倾销的危害性

认识到反倾销的危害性是减少甚至杜绝企业实施低价销售,并因此最终避免遭遇反倾销指控的基本前提。反倾销有一个连锁反应,即当某产品在一个市场遭阻,其他国家为防止自己成为牺牲品,往往也会拿起反倾销武器,或采取其他相关措施阻止上述现象发生,中国彩电就是典型的例证。

(二)优化“走出去”的模式

第一,认真贯彻“以质取胜”、“以技取胜”的集约型经营战略,着力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第二,实施多元化战略;第三,切实建立市场经济的价格运行机制,并确定好合适的出口价格;第四,正确填写出口单据;第五,多模式开拓国际市场。

(三)规范出口经营秩序

无序竞争、竞相压价是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扩大出口时的通病,常常是某产品在国外某一市场畅销,随后就有一大批企业蜂拥而至,结果是出口数量急剧增加了,但出口价格却大幅下滑了。因此,出口同类产品的企业应经常就出口价格和数量相互沟通,商定统一的出口策略,共同维护好出口秩序。

(四)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与国外产业共同营造双赢

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是应对反倾销的一个根本举措。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企业应该调整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以差异化营销策略开拓国外市场。要加强研发投入,提高设计水平和产品工艺,注重技术创新,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实现较大的飞跃。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创新能力和实力的标志。

另外,搞好同业合作,与国外产业共同营造双赢发展,是进行反倾销应对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五)加大政府反倾销力度,完善中国反倾销法律

尽管WTO的反倾销条款对政府反倾销作了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政府在应对反倾销方面无所作为。作为WTO的成员国,中国应当善于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和《反倾销协议》解决与欧盟及以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反倾销贸易争端,对一些频繁对华实施反倾销但同时也是中国反倾销对象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可考虑以多种方式应对。

此外,建立反倾销调查的预警机制、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以及抓好企业档案建设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未来欧美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将居高不下,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也将迅速增多,对华反倾销将会作为一种常态而长期存在,因此,反倾销应对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2006年中国百家制鞋企业共同发表的《重庆宣言》中所倡导的那样,应用对话代替对抗,把压力变为动力,本着促进全球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态度,本着共同提高产业水平的开放精神,沉着冷静地应对反倾销。

二、遭遇反倾销指控后:科学应对

(一)积极应诉和抗诉,讲究方法和技巧

反倾销调查有着严格的时间表,如果不积极应诉,调查机关可能会使用对当事人不利的信息。因此,企业在遭遇反倾销调查时,应按照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应诉和抗诉,尽力配合,争取单独税率。对于受到反倾销调查而不积极应诉的企业,应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积极应诉的同时,应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当今国际经贸领域内贸易争端的协调与解决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行业协会来进行。对中国而言,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国家授权制定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最低限价,并通过公布信息,及时引导企业调节出口数量和价格,以便将倾销的隐患消除在国门之内。对于在国外的应诉企业,行业组织可提供有关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信息和技术支持,必要情况下提供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有价值预案。所以,行业协会集体应诉,就有可能获得单个企业无法取得的条件支持。

(二)设法绕开反倾销壁垒,规避反倾销的压力

企业应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方式的多样性,来设法绕开反倾销壁垒。具体而言,可通过进料加工、来料加工等贸易方式来生产出口产品,从而使之变为其他国家的产品;或积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开办专卖店,投资办企业,境外加工生产,收购国外企业或品牌,并参股其中等,来规避反倾销的压力。

在实现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多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探索市场的多元化道路。通过新市场的积极开发,可以拓宽产品领域,均衡市场份额,从而分散和规避出口过分集中化、单一化带来的风险。在2004年土耳其对华彩电反倾销案中,很少做土耳其市场的TCL公司就几乎没有受到此次反倾销的影响。

(三)熟悉相关反倾销法

一方面,掌握相关反倾销法的基本内容。了解其中有关倾销认定的方法,这有助于涉案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及时采取相关对策。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反倾销知识积极配合律师应诉,而不能一味地听从律师安排。反倾销调查一般是由互相联系的几个阶段组成。因此,企业在聘请律师时可要求律师按应诉的每个阶段分别报价,然后再报一个总价。如果今后应诉工作中有部分工作未做,即可不支付这部分的报酬。

(四)聘请好律师

律师是能否胜诉的关键。因此,一旦涉诉企业准备应诉,应做好律师的选聘工作。在律师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1.反倾销经验;2.注重连续性代理;3.避免代理费商业化。

(五)掌握应诉技巧

1.组建精干的应诉班子;2.提前准备应诉材料;3.把握应诉期限;4.认真参与调查活动,即需要认真填写调查机关的调查问卷,充分配合调查机关的调查;5.齐心协力共同作战;6.力争进口商及消费者的配合;7.争取在原审案中取胜;8.随时关注事态发展;9.说服起诉方撤诉。以上九点在诉讼过程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好了会大大提高胜诉的可能性。

三、被征收反倾销税后:适应形势

(一)积极利用实施反倾销国家相关法律中的复审或复查制度

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并不意味着出口企业就被判了死刑。在开拓其它市场,力求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企业还可积极通过各种复审来寻求推翻原判,重新恢复出口。如欧盟反倾销法就规定了三种复审情形:新出口商复审、临时复审和日落复审。对出口商而言是应在欧盟生产商提出复审后积极应诉,争取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期终复审只能维持或取消现有最终反倾销税,不能对其进行变更。

(二)利用好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当反倾销提起国政府的法律行为违背WTO的反倾销协议或其他基本原则时,在协商未取得一致的情况下,可向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提出申请,由其根据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进行裁决。虽然最终不一定能胜诉,但至少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反倾销国家起到警戒作用,使其在未来不致滥用反倾销。

(三)重整旗鼓

面对高额的反倾销税及“四面楚歌”的形势,企业唯有当机立断,重整旗鼓,或改变出口产品;或提升技术水平,希冀在几年之后重返市场;当然更好的方法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实施反倾销的国家、未受到反倾销指控的国家特别是与实施反倾销的国家建立有双边或多边经济一体化协定的国家投资设厂,就地生产和销售,以绕开东道国的反倾销壁垒。

总之,企业遇到国外的反倾销,首先是不要慌、不要怕,有商会、律师等做“导演”,帮助指导企业一步步做应诉工作,反倾销应诉并不比打别的“官司”难;其次,反应要迅速,态度要坚决,从了解涉案产品、了解应诉程序、决定应诉、报名到聘请律师都应当机立断,决定应诉后就要积极和律师配合,不要中途而废。

参考文献:

[1]经济日报.

[2]国知识产权报.

[3]际商务与反倾销.

中国遭受反倾销的现状与分析 篇7

2010年, 中国已经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国。根据WTO数据统计, 自1995年到2009年这15年中, 中国共遭受了761起反倾销调查, 而期间全球总共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共有3675件, 中国遭受的反倾销案件占全球总水平的20.71%, 是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尤其是最近几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越来越多, 如2008年、2009年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分别为76、77件, 分别占全球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水平的35.68%、38.31%。在这15年中以美国、欧盟以及印度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最多。中国从纺织、钢铁、化工行业到皮鞋、箱包、塑料生产, 再到数据卡, 甚至到新能源领域, 众多行业均受到了波及。

二、反倾销的定义

反倾销是贸易救济措施中的一种, WTO《反倾销协议》规定, 当某一种产品自一国出口至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出口国供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 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的市场, 则该产品被视为倾销。

WTO规定, 各成员国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3个条件:倾销行为存在;国内产业受到损害或损害的威胁, 或者是对产业的新建形成阻碍或阻碍的威胁;倾销与所称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当进口国认为外国企业存在倾销行为时可以发起调查。其可由国内受倾销影响的企业申请, 也可由政府相关部门直接进行, 在掌握足够证据的情况下, 包括倾销证据、损害证据以及倾销与损害有因果关系的证据, 进口国政府可实施反倾销措施。

反倾销是为了遏制不公平竞争而产生的, 但是现实中其常常被作为一种保护主义的工具, 尤其在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受到限制无法发挥过多作用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反倾销措施来进行本国的贸易保护, 降低外国竞争者的竞争力, 保护本国企业和产业。

三、我国遭受反倾销的原因

(一)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 世界经济不景气, 复苏缓慢,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面对世界市场需求疲软, 许多国家为了国内企业更有效地争夺国内以及国际市场, 纷纷采用贸易保护手段, 扶植本国企业, 限制外国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一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会对他国产生示范效果, 即一国对另一国采取反倾销措施, 会使其在该国的产品出口大幅减少, 甚至退出该国市场, 由此产生贸易转移, 使这些商品出口到第三国, 影响到第三国的国内市场秩序, 所以第三国为了避免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受到损害也采取贸易保护手段, 从而产生连锁反应, 形成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而我国作为贸易大国, 成为全球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是我国出口贸易受到很大的损失。

(二) 许多国家为了保护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 滥用反倾销措施, 限制外国厂商进入本国市场, 扶植本国企业, 保持较高的就业率

许多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很高,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 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拥有廉价劳动力, 形成低端的出口商品价格低廉,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所以这些国家为了保护国内企业, 减少失业率, 采用反倾销措施, 提高我国低端商品的出口成本, 限制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除了经济因素外, 还有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由于国内不同政党之间博弈, 为了转移公众注意力或者为了维护受到进口商品冲击的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 如受到廉价进口商品影响的行业和企业, 政府为了获得这些利益集团的政治支持或者转移国内经济衰退的责任, 政府滥用反倾销措施来达到目的。例如奥巴马政府为了赢得中期大选的选票, 将贸易保护作为了一种政治手段, 刻意把中国出口与美国的失业率联系起来, 对中国采取各种贸易保护措施。

(三) 我国外贸的快速增长, 对美国、欧盟、日本几大贸易伙伴始终保持着大量的贸易顺差

这些都是我国同外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成为世界反倾销最大对象国与受理国。

(四) 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问题也成为我国遭受反倾销的原因之一

以欧美国家为首的许多国家认为我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 当两国贸易发生摩擦时, 我国企业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一些国家为了达到其贸易保护的目的, 在贸易摩擦解决中采用不当的替代国相关产品数据, 是我国企业蒙受很大的损失。

(五) 我国外贸企业存在诸多问题也是我国成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的主要原因。

1. 我国外贸企业面对剧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多以降价为手段, 形成恶性价格战, 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 低价量大的外贸模式造成我国不断遭受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因素。

2. 我国出口产品多为低端商品, 产品附加值低, 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对外国贸易保护冲击没有免疫力, 一旦受到失去价格优势, 就会造成出口大幅减少, 甚至退出该国市场。

3. 我国外贸企业内部低素质的现象使其无法正确、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形式, 及时调整商品的价格和出口数量等来适应世界商品价格变动及进口国的进出口情况, 造成大量廉价商品涌入进口国, 被认定为倾销行为。

4. 我国外贸企业多为中小企业, 经济实力不强, 依靠国内廉价劳动力和价格竞争等手段, 通过薄利多销来获取国外市场份额, 然而所得利润水平很低, 当面对国外反倾销诉讼时, 高额的应诉费用以及长达一两年的调查, 都会使这些企业难以承受, 从而选择放弃应诉, 而这种消极做法也使得一些国家没有顾忌, 滥用反倾销措施。

四、反倾销带来的影响

(一) 反倾销这种行为破坏了两国之间的正常经贸合作

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是柄双刃剑, 极易遭到他国的报复, 对进口国的经济也有不利的影响。例如从2009年9月11日美国宣布对中国轮胎特保案实施限制关税开始, 美国对中国无缝钢管、钢格栅板产品、金属丝网托盘、铜版纸、石油钢管展开一系列的贸易制裁;如此同时中国对美国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审查。由此可以看出, 这种贸易保护行为会形成恶性循环, 对两国经济均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 反倾销行为还会使进口国产生较多的不利的影响

首先, 其会造成国内价格上涨, 通过征收较高的反倾销税会使国外商品价格上涨, 保护了国内相关行业, 是国内消费者权益受到伤害;同时, 反倾销措施损害了以进口商品为主要投入品的生产厂商的利益;而且, 政府通过贸易保护手段对国内传统行业的过度保护还会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 由于反倾销具有示范作用, 退出进口国的商品会产生贸易转移, 为防止这种现象, 其他国家也会采取反倾销措施, 这种连锁反应使出口国不仅失去一国市场, 也会因此而失去其他国家的市场, 对进口国造成重大打击

例如, 2009年9月24日, 欧盟决定对产自中国的无缝钢管征收为期5年的正式反倾销税, 税率高达39.2%。2009年10月7日, 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要求对从原产于我国的无缝钢管施以98.37%的反倾销税, 并对我国政府的补贴征收额外的反补贴税。除欧盟和美国外, 2009年印度、加拿大、墨西哥等国也纷纷对我国无缝钢管开展反倾销调查。

(四) 出口国受到反倾销调查, 商品出口成本增加, 失去低价的竞争优势, 导致产品销售下降, 甚至退出原有市场, 对出口国外贸企业造成巨大打击, 甚至破产, 同时与该外贸企业相关的产业也会受到冲击, 甚至破产。这就造成了出口国内产生大量失业, 影响社会的稳定

由此可见, 反倾销不仅对出口国的外贸发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而且阻碍了国内的经济稳定与发展。

(五) 我国针对反倾销应采取的对策

我国遭到反倾销调查的许多成功案例都有许多共同特性, 以美对华纺织品反倾销第一案——聚酯短纤反倾销案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政府及企业在反倾销诉讼中的采取的积极正确的应对措施, 并借此来分析我国对反倾销应该采取的对策。

聚酯短纤是纺织业上游重要原料, 主要用于生产纺织品的基本原料——涤纶面料。2005年, 我国约生产聚酯短纤400万吨, 主要产自浙江、江苏等省。2006年7月13日, 美国商务部对来自中国的聚酯短纤反倾销立案。期间不少涉案企业积极应诉, 最终于2007年4月11日, 涉案金额6500万美元的聚酯短纤反倾销案, 以中国企业普遍获得较低终裁税率告捷。美国商务部当天公布的终裁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54家企业中, 有19家应诉, 其中江南化纤获得了本案中惟一的零税率;另有18家企业获得3.47%至4.86%不等税率;而其余35家未应诉企业则要被征收44.3%的反倾销惩罚性税率。但相比较美国较早提出的101.52%反倾销税率而言, 这次的反倾销应诉是中国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大获全胜。

早在2006年春, 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聚酯短纤反倾销调查立案之前, 国内企业已经敏感地嗅到风险, 并及时向行业组织通报信息, 寻求帮助。在企业遭到反倾销调查后, 商务部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立即在宁波组织召开了行业会议, 并请律师向企业介绍了美国反倾销的相关法律。同时, 由于美国在反倾销调查中将中国视作非市场经济国家, 江南化纤在生产中使用的部分原材料会被美商务部适用替代价格, 此次的替代价格是印度相关产品, 在宁波海关的大力帮助下, 企业以最快的速度查找到了各种原辅材料对应的海关税则编码, 为提交应诉材料和最终抗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抗辩过程中, 由于江南化纤准备充分以及企业内部的财务和生产体系非常完善, 积极配合美国的反倾销调查, 在这近一年的卷宗审查、实地考察、法庭申辩过程中, 中国企业以大量证据证明没有对美国造成产业损害和倾销, 最终取得了应诉的胜利。

通过案例, 我们可以了解到政府相关部门和组织在反倾销调查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江南化纤也采取了积极配合的应对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终取得了抗辩的成功, 这体现了众多反倾销抗辩成功案例的共同特性。所以, 要预防反倾销调查的发生或是在贸易摩擦发生时, 积极配合调查, 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政府和国内金外贸企业的采取正确对策至关重要。

(六) 我国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我国政府对外对策:

1.我国政府应该通过外交渠道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与协商, 避免这种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手段, 通过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 采取正当的手段, 达到双赢的局面, 减少彼此的贸易摩擦, 取得共同发展。

2.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外交手段, 尽早使我国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欧美等国家的承认, 虽然由于各种政治因素造成这一过程困难重重, 但是由于我国积极的市场经济政策与改革方针, 我国已经基本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 通过我国的大国地位及影响, 大力宣传我国的市场情况, 早日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可以是我国的外贸取得一定的主动权。

3.我国政府对内对策。推进我国政企分离的步伐, 积极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秩序, 同时规范我国的出口市场, 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 鼓励企业发展自主品牌, 使我国的出口产品脱离只依靠低价优势的现状, 是我国出口结构多元化。

4.鼓励国内行业组织的建立, 积极向外贸企业宣传世贸规则, 让企业了解世界市场的相关规则与状况, 按规则办事, 为避免反倾销调查做好预防工作;当企业遇到反倾销调查时, 国家相关部门配合行业组织对其进行应诉指导以及提供信息服务。

(七) 我国外贸企业应该采取的对策

1. 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 推进企业的整体实力的发展, 在对外贸易中不应该只是依靠价格优势来换取出口机会, 以大量出口取胜的做法, 这样极容易造成国外对我国期间发起反倾销调查, 而且一旦失去价格优势, 只能大幅减少出口甚至推出国外市场, 所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生产产品的技术水平, 摘掉低档商品的帽子, 走品牌道路, 减少大量廉价商品涌入国外市场的现状, 改变不断遇到反倾销调查的不利局面。

2. 增加与合作企业的沟通合作, 重视相关信息的获得, 努力学习世贸规则, 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动态, 避免反倾销做好准备, 根据世界市场价格及需求来及时调整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及数量, 但遇到反倾销是也能利用世贸规则保护自己的利益, 减少损失。

3. 完善企业内部的生产与管理体系, 使企业拥有一整套完整、科学的财务和生产体系是诉讼调查中提供资料和信息可信性的保证和要求, 江南化纤成功的赢得了美国调查机构的信任与其严谨的经营和管理体系有很大的关系。

4. 克服涉外官司的畏惧心理, 为应诉做好充分的准备, 积极配合调查的进行, 寻求相关部门及组织的帮助, 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坚定信念, 争取取得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卜伟等.《国际贸易》、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2

[2]林花.《我国产品遭遇反倾销问题研究》、《中国商贸》、2010 (26)

[3]代中强、梁俊伟.《市场化认同、贸易报复与反倾销》、《国际贸易问题》、2008 (10)

[4]谢建国.《经济影响、政治分歧与制度摩擦——美国对华贸易反倾销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7 (01)

[5]卓骏, 顾宇.《完善对华反倾销预警信息交流机制的思考》、《国际贸易问题》, 2008 (09)

[6]彭羽.《我国企业对欧盟反倾销规避措施的有效性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 (01)

[7]古玲.《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 (06)

[8]张春玲.《美国对华实施贸易救济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10 (33)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分析 篇8

我国作为一个以出口导向为主, 对外贸依赖度较高的国家, 出口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但是随着我国出口贸易越做越大, 我国的出口环境在近些年来出现了恶化, 尤其是面对一些发展中国家, 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 阿根廷对华启动的反倾销调查占同期阿全球反倾销调查总数的比重高达95%, 南非50%, 印度32.3%, 巴基斯坦为11.5%, 这些数值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比重。我国遭受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正在逐年增加, 面对这些国家的出口环境也在逐年恶化, 正确的处理和应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型企业的当务之急, 如果不及时给予分析和应对, 我国以后的贸易环境会更加恶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巩固和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中国努力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 推进南南合作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我国自建国之初就确定了我国是第三世界国家, 也就是发展中国家, 要搞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2 我国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上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 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动反倾销的原因

从1978年~2009年,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了30多年, 从2003年至今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 快速成长为一个新兴的受世人瞩目的国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 拥有支撑经济更大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有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有丰富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 有一批通过改革创新成长起来的富有活力的企业, 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所以对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势头很有信心。然而在中国发展的同时, 一些和中国处于同一阶层的发展中国家, 例如印度, 阿根廷, 土耳其, 南非, 巴西, 墨西哥等国家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也是为了维护其国内产业安全。产业安全反应着一国对国内重要乃至支柱产业的控制能力及该产业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 主要体现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安全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对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国家为了给国内的产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使其免受进口产品不公平竞争和进口激增造成的损害, 就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 打压大量外来进口商品。而中国由于拥有较好的投资环境以及低廉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国内和国际的投资, 商品的成本大大降低, 所生产的大量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产生了威胁。这些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近, 产业结构具有相似性, 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性较大, 而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的进入加剧了其国内市场的竞争, 对其国内脆弱的产业构成了挑战。所以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产品一般都是在其国内、国际市场上与其竞争较大的产品。

2.2 我国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上所存在的问题

(1) 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

我国在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但当时由于迫于谈判的压力, 勉强同意在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中, 在15年内被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在反倾销的国际实践惯例中, 针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产品正常价值, 通常有以下三种确认方式:第一, 替代国价格。进口方认为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市场价格为非正常价格, 而使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相类似的属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三国价格作为涉案产品的正常价值。第二, 结构价格。按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价格计算出该产品的成本, 包括了出口国在生产该类产品的各项投入数量, 然后再加上企业管理费和利润。第三, 相似价格。即相似产品在进口方的销售价格, 当无法使用前两种方法时, 便采用相似产品在进口方的销售价格来确定涉案产品的正常价值。由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 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产品的定价就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它可以随意的选择哪个国家的哪个产业或企业作为“类似的参照”, 从而得到一个随意性较大的价格来判定我国的商品价格过低, 以此来实施反倾销调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案件中, 其采取的比较方往往是在资源和成本与我国都极其不相符合的国家。

(2) 我国出口秩序混乱, 企业经营方式落后。

我国一些企业的商品在遭受到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后, 一些发达国家实施惩罚性关税, 这样我国企业的商品在发达国家的销售价格就提高很多, 导致一些商品积压库存, 外贸出口额降低, 为了把产品销售出去以降低损失, 所以大多数企业转变观念, 将眼光投向发展中国家, 选择将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出口到这些国家。但是在销售之前, 没有很好的分析市场, 对这个市场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没有做出很好的判断, 凭着低廉的价格就大胆的进军这些国家的市场, 最终往往会产生恶性竞争、低价竞销的现象, 破坏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秩序, 形成倾销的局面。

我国的出口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 由于企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 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企业的生产链比较短, 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资金周转能力差, 一旦存货过多企业就容易处于困境, 所以这些小企业为了扩大出口就竞相压价, 以此来消化存货赚取利益;另外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依靠进口中国低价产品来生产, 其会以帮助中国企业向政府斡旋反倾销为由, 怂恿中国企业低价出口, 而中国企业往往为了能赚取利益而破坏市场原则用低价将产品销售出去, 混乱了我国的出口秩序。

3 我国应对发展中国家反倾销的对策

3.1 在国际市场上争取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我国当时由于谈判压力, 为了能尽快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而答应了被当做“非市场经济地位”对待。这让我国在近些年的贸易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由此也招来了不少反倾销调查。一些发达国家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都以此为要害对我国的贸易进行打击, 所以我国需要积极的在国际上通过与外国的双边或者多边谈判来对外施加积极影响, 在必要的时候要积极运用外交手段来维护本国利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其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一是为了保护其国内的产业发展, 也是出于政治目的。近年来外国多次叫嚣“中国威胁论”, 一些发展中国家害怕中国的强大会影响其本国的政治, 所以一再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设置障碍, 希望能通过减缓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达到打压中国政府的目的。这样就需要我国通过外交手段对反倾销发起国提出抗议, 以此来维护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荣誉和地位。政府要积极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沟通和宣传, 消除一系列在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正确的认识到我国在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中的重要性。

3.2 规范我国的出口秩序, 整顿国内市场

出口秩序混乱是导致低价出口的主要原因。因此, 我国要加强对出口竞争秩序的规范, 设置合理、有效的出口经营机制是我国在改革外贸管理体制, 减少国外对华产品反倾销指控所面临的当务之急。例如, 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于出口许可证配额的发放, 通过完善许可证配额管理制度, 利用颁发出口许可证配额等行政手段对出口产品进行管理, 合理调度各企业出口的规模;强化行业进出口产品协会的协调与管理作用, 制止在出口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从源头上抓起, 不让发展中国家抓到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机会等。

在高度市场化竞争的情况下, 国家应当要积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重点从打造公平合理的企业竞争环境入手,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 对于优质企业要给予扶植, 对于一些劣质企业, 或者生产能力较差长期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企业要给予处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对于一些落后淘汰的工艺和产能例如对环境污染较大或者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的企业给予及时的淘汰,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小企业给予兼并重组;要严格落实相关法律, 杜绝以损害劳动者权益或是国家利益的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

3.3 建立和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

为了有效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 防止和减少由于其他国家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所引起的损失, 我国应当要尽快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预警机制是通过对出口目标国市场的相应产品进口量的变化情况、价格行情走势以及进口国家或地区的同类产品生产经营情况等重要参数变化, 对出口产品的价格进行跟踪监测, 从而为出口企业对产品的定价及出口数量等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这样一种前瞻性的做法对我国企业将来遭遇反倾销问题时的抗风险能力有显著提高。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我国不能再盲目的一味的以低价进军其市场, 需要对这些国家的市场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保持市场的一定量的稀缺性, 再观察其反应来对症下药。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出口成为了拉动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之一。可是随着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的逐年上升,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反倾销就成为其保护本国市场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所以我国商品从1997年开始就饱受反倾销的困扰。针对我国现在面临的发展中国家对华的反倾销现状, 对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出口秩序混乱、企业经营方式落后, 以及我国企业的不积极应诉等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 对我国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对策做出相关讨论, 并做出一系列构想, 例如在国际市场上争取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规范出口秩序;整顿国内市场、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或者进行收购与兼并;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改善企业经营方式、组织人员并形成组织积极应诉等, 以求能够对我国在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问题上得到改善。

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之对策 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地位,反倾销,企业对策

中国加入WTO后, 享受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待遇, 一些贸易壁垒随之被打破, 大大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增长。据统计, 2004年前10个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9264.7亿美元, 同比增长35.8%, 其中出口4687.2亿美元, 增长34.5%。加入WTO三年间,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翻了一番, 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是, 我们也看到, 中国加入WTO之后, 产品的出口也频频遭遇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大棒的打击。在面临国际市场上反倾销阴影重重的形势下, 近年来, 从政府官员到贸易专家, 频频提及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 也有媒体称之为中国“入世”后再次面临“入市”难关。

那么, 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是否像“入世”那样是一种普遍性的待遇?这种所谓的地位该由谁来认定, 如何认定?在政府努力争取解决“非市场经济国家”问题的同时, 企业该做什么?分析探讨这些问题, 将有助于我们认清变化了的国际贸易新形式, 采取相应的对策, 维护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权益。

一、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遭遇“非市场经济地位”歧视

中国加入WTO后, 出口贸易迅猛增长, “Made in China”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国, 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之名。与此同时, 中国产品在国际上被控倾销的案例也明显增多, 而且以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三大对象——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之尤甚。美国先后向中国的纺织品、钢铁、彩电、水管、虾、家具等征收反倾销税, 近期又针对我国出口的塑料购物袋、熨衣板和工业酒精征收反倾销税;欧盟指控中国纺织品及打火机倾销, 并拟取消中国纺织品普惠制关税优惠;日本则对中国的农产品严加控制。WTO对倾销的定义为: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另一国出口, 并对进口国相关工业造成损害的行为。产品的“正常价值”如何确定, 就成了是否构成反倾销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常价值”的确定有两套标准:对于“市场经济国家”, 是与出口国国内市场的价格相比较;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则可用某一市场经济国家 (替代国) 相似产品的价格作为标准, 也即以第三国的价格来作为判断的标准。

当面临反倾销官司时, “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就处于先天的不平等地位:因为在选择替代国时, 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往往选择对出口国不利的国家。欧盟对华倾销的案件中, 80%以上选择的是自己的成员国。在欧盟对中国彩电进行反倾销调查时, 选的替代国是新加坡。而新加坡的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20倍都不止。美国对我国彩电的反倾销调查, 则选择印度作为替代国。而印度产品的成本平均高出中国同类产品的20%以上。这样, 就使中国企业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应诉, 处于一个歧视性的环境里。于是许多企业往往放弃打官司, 结果则是失去国外市场。

面对国外愈演愈剧的对华反倾销和“替代国”标准的歧视, 为了给中国出口企业赢得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 中国政府开展了密集的外交活动。在国家的层面上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之路。

二、中国力争“市场经济地位”的艰难之路

中国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 并不是WTO能够判定的问题。因为, 从关贸总协定 (GATT) 到WTO, 从来就没有“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概念, 也没有对“市场经济国家”判定的标准。而时下所谈的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是指中国2001年加入WTO时签署的为期15年的“反倾销案件中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条款。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书》 (下简称《加入协定书》) 中, 其中第15条“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条款a项规定:如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 则该WTO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这也就是所谓的“替代国”标准的规定 (以下简称a项规定) 。

对于《加入协定书》15条, 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其规定的真正含意, 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 解决“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只是反倾销领域问题, 其对中国出口影响极其有限。

根据《加入协定书》15条, 所谓市场“经济国家地位”问题, 实际上只局限于进行反倾销调查领域中, 计算产品“正常价值”的技术性问题, 与一个国家是否实行“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政治性问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在反倾销调查领域, 虽然近年来各国对中国的出口产品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 但其实际影响并不很严重。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2003年的出口产品受到外国反倾销调查共59宗, 涉及金额仅2.2亿美元, 这与该年全国4000多亿美元出口产品总额相比, 不到1%, 只占极小的比例。尽管今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遭受的反倾销冲击可能会加剧。但其影响还是有限的。因此, 我们在努力争取解决“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中, 应防止将问题扩大化。更应坚决拒绝某些国家利用中国急于取得“市场经济地位”的心态, 而进行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挟和讹诈。

(二) 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仅针对那些国内立法有“非市场经济国家”规定和标准的WTO成员国, 美国和欧盟是最难攻的堡垒。

中国要解决“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并非同“入世”一样, 要与每一世贸成员国都进行谈判并得到承认。根据《加入协定书》15条, 截至中国加入WTO时, 那些国内法中没有包含有关市场经济的标准的WTO成员国, 并不具有适用该条款的资格和权利。因此, 我国仅针对那些国内法中订有非市场经济条款和标准的WTO成员国, 争取其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予以确认。其中, 近年来对中国频频挥舞反倾销大棒的美国和欧盟, 出于政治因素和严苛的反倾销国内法, 是我国要解决“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最大障碍。

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美国和欧盟是两个最难攻克的堡垒。虽然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2004年4月21日, 美中经贸联合委员会经商议, 同意建立一个工作组, 就与中国提出的不再被视为美国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一愿望相关的问题范围展开对话。6月3日, 美国商务部在华盛顿就此举行首次听证会, 中国商务部的代表以及多家美国工会、行业协会、企业和律师事务所的代表在会上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该听证会的召开, 意味着中国争取美国反倾销法中“市场经济地位”的漫漫之旅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而欧盟亦已于2004年6月底提交了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初步评估结果。但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中国要取得美国和欧盟这两大经济体承认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还有很漫长很艰难的路要走。

(三) “15年过渡期”是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 可以采用“替代国”标准的最后期限, 而不是绝对期限。

《加入协定书》15条规定, 采用“替代国”标准计算中国产品正常价值的技术方法, 无论如何应在中国加入WTO后15年终止。这无疑是少数发达国家对中国在一定期限设置的贸易壁垒。但是, 这个“15年过渡期”是最终期限, 而并非绝对期限。《加入协定书》还规定了在这一过渡期中, 可以不使用“替代国”标准的情况。包括:“一旦中国依据该WTO进口成员的国内法证实其是一个市场经济体, 则a项的规定即应终止。”和“如中国根据该WTO进口成员的国内法证实一特定产业或部门具备市场经济条件, 则a项中的非市场经济条款不得再对该产业或部门适用。”这就意味着, 不论是从国家层面上, 还是某一产业部门, 只要证实具备“市场经济条件”, 这个15年的期限是可以打破的。

2004年以来, 我国政府经过不懈的外交努力, 争取那些国内反倾销法律订有所谓“市场经济国家”标准WTO成员国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目前已有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吉尔吉斯坦、泰国、贝宁、南非等多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而如上所述, 美国和欧盟仍然坚持其严苛的判断标准, 短期内中国要在整体上得到这两个主要的对外贸易经济体确认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 还是甚为艰难的。

中国政府在应对国外反倾销挑战中, 采取了积极的对策, 诸如开展双边多边谈判、争取启动WTO贸易争端解决程序、加强对国外进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适度运用报复性策略, 以及上述的争取WTO有关成员国承认“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等等。这些措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而作为直接面对反倾销威胁的出口企业, 必须积极配合政府的行动, 把适应《加入协定书》15条作为促进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化的动力和契机, 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和销售”的标准靠拢, 以过硬的企业素质有效地化解和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威胁。

三、企业应对反倾销, 不仅要亡羊补牢, 更要未雨绸缪

加入WTO后,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管制进一步放宽, 参与外贸的企业越来越广泛, 对外贸易额高速增长。一方面, 世界许多国家的消费者享受着“Made in China”的物美价廉商品;另一方面, 一些进口国的有关部门和生产者大唱“中国威胁论”, 以反倾销和“非市场经济国家”标准筑成阻拦中国产品大举进入的壁垒。面临反倾销指控, 不少中国企业选择了应诉, 也有一些企业最终胜诉。但不少反倾销案因企业应诉不力或放弃应诉而最终败诉, 从而失去了国外市场。随着对外开放的全方位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 中国企业要走出频遭反倾销指控的阴影, 不应一味抱怨经济问题的政治化, 而应反求诸己, 主动向国际规则靠拢, 争取在企业层面上得到“具备市场经济条件”的确认。因此, 加强企业自身市场化建设, 规范企业运作, 提高企业内在素质, 应该成为企业摆脱反倾销困境的重要对策。

(一)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提高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中国近年来出口贸易额飞速增长, 但主要出口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或高技术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产品。中国大宗传统出口的纺织品、日用五金等, 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机电产品出口的数量和比例大幅增加, 但其中大部分是进口国外部件进行加工装配环节的产品, 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科技的产品并不多。以致有些媒体笑指中国并非“世界工厂”, 而只是“世界车间”。这种出口产品的结构, 说明中国的出口产品还被锁定在世界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低端位置。

中国的产品要摆脱这种频频遭遇壁垒的境地, 就要从依赖价格竞争的惯性思维中走出来, 加强创新产品和创立品牌的观念, 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改善出口产品的结构, 用中高端产品进占国际市场。在这方面, 国内一些企业已开始进行探索。例如, 海尔空调在美国空调市场上, 其市场占有率达12%, 占据销量前三名的位置。但海尔在空调机这种技术成熟的产品中, 加强对产品差异化的研发, 大力推广变频、氧吧、除菌等新技术高端产品, 以创新而不是以价格取胜。同时推进产品制造的本土化, 在美国、欧洲等地设厂生产。因此, 尽管海尔是美国空调市场上销售增长最快的品牌, 却未受到反倾销的指控。中国彩电遭遇美国反倾销的指控后, 国内多家彩电生产商如厦华、创维等企业, 纷纷调整产品结构, 将高度清晰、数字引擎等中国彩电推向目标市场, 从而避免再度引发反倾销指控。

这些企业的做法给我们带来启示:中国出口企业再也不能依赖低端产品来占领全球的制造业市场, 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发明”、“中国品牌”发展, 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上建立品牌和维持品牌生存, 才是规避反倾销等贸易壁垒的根本之举。

(二) 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纠正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定位, 理性体现产品成本和价值。

长期以来, 不论国际还是国内的一些观点都认为, 中国产品之所以能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现在国际市场上, 主要是中国的出口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而中国是劳动力十分充裕甚至过剩的国家, 劳动力价格低廉使产品价格低廉是顺理成章的事。国内不少生产企业, 也把充裕的劳动力当作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 任意压低劳动力价格, 从而扭曲了产品的成本和价值。

因此, 中国出口产品应该理性地体现其真实地成本和价值, 企业应支付合理劳动力价格, 并创造条件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形成改善劳动者待遇, 提高劳动者技能,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 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的良性循环。逐步改变中国货=廉价货的印象, 减少招致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压力。

(三) 建立健全财会核算制度, 努力适应国际游戏规则, 与国际标准接轨。

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调查时, 有相当部分案件因国内企业不应诉或应诉不力败诉。部分企业不应诉的原因是不愿意让外国人来审核公司的财务和生产管理的情况;部分企业应诉不力则是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 企业成本体系不完善, 无法反映真实准确的生产经营资料。有很多公司在打反倾销官司时, 拿不出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年度审计报告。

尽管我国的《公司法》、《会计法》、《审计法》已出台多时, 但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 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还十分薄弱。企业许多原始凭证不真实、不合法、不完善, 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出现虚假的会计信息。表现为账表、账证、账物不相符, 会计科目和会计账簿设置不规范等。不少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计账制度与国际标准不一致, 甚至有些企业为了偷税漏税、私设小金库而设“两本账”。更有些家族式的企业习惯于现金交易, 购销往来都不入账。如此等等, 使中国出口企业在应对国外反倾销调查时, 显得底气不足, 更难以符合“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了。

中国企业要走出国门, 中国产品要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 就必须遵循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中国企业要立足国际市场, 就必须建立健全规范的财会和成本控制体系, 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运行机制。我们的企业要彻底地转变观念, 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樊笼中走出来, 采用科学的、合法的、适应国际标准的会计制度和财会计账方法, 准确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销售各环节的成本和财务状况。这不仅是应对反倾销调查的必须, 同时也是依法经营, 成为现代企业的必经之路。

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 随之带来的国际贸易摩擦和壁垒增多也是预料之中。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统计结果, 2004年上半年共有16个世贸组织成员对23个国家和独立关税区的出口产品展开了101起反倾销调查, 其中发达成员采取的调查占40起。而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最多, 为23起。可见, 应对反倾销是今后中国出口企业仍要面对的严峻挑战。在国家和政府采取外交手段努力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同时, 企业决不能袖手旁观, 坐等其成。要想在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中获得公平的待遇, 我们的企业应首先从自身内部管理的规范运作做起, 真正与国际惯例接轨, 学会适应和运用国际游戏规则, 才能成为国际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取得应有的地位, 真正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桌骏, 胡丹婷等.欧盟对华反倾销统计预警模型研究.国际贸易问题, 2003, (10) .

[2]杨宁.反倾销本质之探讨.特区经济, 2006, (6) .

关于中国应对印度反倾销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印度,反倾销,对策

伴随着印度和中国两国国内经济的强劲增长, 中印贸易发展十分迅速。2007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387亿美元, 是1995年的33倍, 年均增长34%。然而两国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人才、廉价的劳动力和较低的生产制造成本, 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 在世界市场上也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关系。从2002年下半年来看, 在中印经贸关系发展中, 反倾销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商品受到印度大规模的反倾销调查, 印度对华反倾销立案数量和频率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成为W TO成员对华实施反倾销调查的主力军, 使中印经贸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 加强对印度反倾销立法的研究和抗辩, 保护中国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 刻不容缓。

一、反倾销及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特点

1. 反倾销。

反倾销是一种贸易政策措施, 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反倾销旨在使本国的产品及其生产不会遭到进口产品的侵害而采取的一种贸易保护手段。尽管进口国提出反倾销的出发点是正当的, 但是实际上反倾销与理论上预期的目标相距甚远:反倾销实际上没有起到保护竞争的作用, 而是变成了限制竞争的手段;反倾销也并没有表现为公平竞争, 反而本身产生出不公平竞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反倾销却作为非关税壁垒越来越被滥用, 逐渐沦为许多国家实行新一轮贸易保护的工具。

2. 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和特点。

(1) 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近年来, 印度对华反倾销立案数激增, 反倾销立案数一半针对中国, 成为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了解的情况, 中国历年来在全球遭遇的反倾销调查中, 涉案金额美国和欧盟占了大头, 但立案数印度第一。而在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中, 印度对华反倾销立案数占其反倾销案件总数 (207起) 的47.3%, 立案数和涉案金额都位居前列。 (2) 反倾销涉案金额大幅升高。自2005年以来, 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的涉案总金额和个案金额日趋增加。2005年, 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的涉案总金额为2.81亿美元, 而2006年上半年就已达1.81亿美元。仅2005年5月18日发起的坯绸反倾销案, 涉案金额就高达1.8亿美元, 为印度历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最高的个案。在2005年的10起反倾销案中, 有5起案件的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2006年上半年的7起反倾销案中, 已有4起超过1000万美元, 个案金额高于1000万美元的案件超过50%, 而2004年全年的涉案金额仅为2277万美元。 (3) 反倾销涉案产品比较集中。历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中, 医药化工产品一直占据50%以上的比重, 这与印度的产业结构有关, 说明化工、医药等传统产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据很重要地位。在对外贸易中, 印度化工产品的竞争劣势非常明显, 发起反倾销调查成为印度政府对本国化工产品的最主要的贸易救济工具。至2005年3月31日, 在印度对华发起的80件反倾销调查案中, 化工产品有62件, 占总数的77.5%。近几年, 我国的纺织品和轻工产品逐渐遭到的反倾销调查开始增加, 累计达22起, 且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二、印度反倾销的原因

1. 反倾销作为有效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被频频使用。

近年来, 世界经济增速减缓, 国际竞争加剧。许多国家在千方百计打开别国市场的同时, 想方设法保护本国市场, 试图通过采取措施进行贸易保护。在关税、进口数量限制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逐步被弱化或取消的条件下, 为抵消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对本国工业带来的冲击, 反倾销成为WTO允许采取的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的几种主要手段之一。各国纷纷把反倾销作为便利而有效的首选保护措施, 因为有其独特的优点:针对个别国家、个别产品;实施期限长;调查机关拥有较高的自由裁量权。近年来, 印度是对中国实施反倾销行动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与其他贸易保护手段相比, 反倾销表面上更具有“公平性”, 与此同时, 该措施的程序和过程相对迅速、便捷, 无需像传统的关税壁垒那样须经过一国立法机构审议, 相关国际协定对此约束通常也比较“软”。这样一来, 在国际贸易中, 反倾销作为有效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被频频使用, 甚至有时被滥用。

2.“非市场经济”待遇问题。

长期以来, 印度与欧美等国家一样把我国列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认为我国是“国家给生产原料和产品定价, 外贸出口价格受国家干预”的中央计划经济国家, 因而在我国出口商品正常价格时, 采用替代国政策, 即在反倾销调查中不以我国企业实际生产成本和国内售价计算正常价格, 而是采用所谓“市场经济第三国”同类产品的正常值作为衡量我国商品是否构成倾销的依据。同时在替代国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常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中国的第三国如韩国、法国甚至美国这些根本不具有可比性的国家, 来确定正常价格, 导致正常价格一直处于过高状态, 无端扩大了产品的倾销幅度。

3. 中国欠缺合理的外贸出口结构是遭致反倾销的重要原因。

从出口产品的结构来看, 我们出口的商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 如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 偏重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轻工产品和农副产品, 因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很多, 内部竞争激烈, 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呈过度竞争的态势, 产品的附加值相对偏低, 加上企业自律性较差, 受短期利益的驱动, 不少企业为达到多出口, 工作重点常常不是放在如何加快新产品开发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上, 而是采用竞相降价的, 以低价抢占国际市场, 扰乱了正常的外贸出口秩序, 造成了中国的出口商品与低价密不可分的不良国际形象。

4. 涉案企业对反倾销不应诉或应诉不力纵容反倾销。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在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中, 有很大一部分涉案企业不参加应诉或应诉不积极, 甚至有的案件无企业应诉, 涉案企业“搭便车”的心理普遍存在, 这就便于反倾销案件发起国采用“最佳可获得信息原则” (Best Information Available) , 利用对其有利的数据判定反倾销的成立, 并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 有时甚至是惩罚性反倾销税。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

1. 企业方面。

(1) 配合反倾销调查, 积极应诉及时抗辩不要轻言放弃。中国出口企业应对调查给予配合。采用降低价格保持在当地市场的份额, 或改变其产品的某些配件的来源来改变原产地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反倾销案件发生以后, 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反倾销及其后果, 积极应诉, 尽量避免国外反倾销措施的滥用。反倾销立案以后, 有关的中国企业要积极配合反倾销调查, 争取最大限度地抗辩机会。 (2) 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品牌意识, 抛弃低价策略。如何反倾销, 企业是关键环节。如果的确存在倾销, 那么任何努力都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历来形象不佳, 长期以“低质低价”取悦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对印度的出口现在还缺乏有效的自律措施。出口企业间为争夺印度市场常常削价竞争、自相残杀, 这就给印度调查局以倾销的口实。出口企业要控制好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产品的价格是竞争的一个重要形式, 但低价竞销的恶果即是容易引发反倾销诉讼。因此, 企业在定价时参考一下国际市场行情及反倾销动态, 同时要加强行业协会在对外谈判中的价格协调作用, 提倡行业自律, 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和协调管理, 严禁出口企业低价竞销, 以避免出口企业自相残杀而导致“肥水外流”。 (3) 加大科研投入, 优化出口结构。我国企业要从单一的货物贸易向技术贸易领域发展。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 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效应。我国企业要真正走向国际市场, 就必须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大力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 实现技术创新, 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增强国际营销观念, 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

2. 行业方面。

反倾销的应诉人是企业而不是一国政府, 但遭反倾销的却是一国的所有企业, 因而反倾销不是个别企业的事。由于反倾销案件很复杂, 仅凭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取胜, 所以在应对外国的反倾销时, 一个行业内的主要企业的联合与某一两个企业单打独斗相比, 是更有效率的, 所以我们应重视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建设。 (1) 注重对印度市场的调研工作。既要注意出口产品在印度市场的调研工作, 疏通信息渠道, 了解印度同行业竞争者的生产能力、质量标准、市场销售量和价格水平, 又要实行渐进式和多元化的出口战略, 尤其是对印度刚刚起步的产业, 要特别注意出口增长的速度, 避免引发印度商工部以反倾销作为幼稚工业保护手段的倾向。 (2) 健全自身的预警机制。针对我国出口产品频繁遭遇反倾销诉讼的现状, 对产品出口可能招致进口国反倾销的态势进行监测, 建立并及时更新相关数据库, 建立一套反倾销预警机制势在必行。研究已有的反倾销案例, 找出不同国别、行业中有代表性的数据, 参考这些数据建立反倾销诉讼预警指标体系。当一些有代表性的数据达到某一点时, 向相关出口企业发出预警信号, 让企业检查自己的出口商品在目标市场国是否存在倾销的可能。

3. 政府方面。

(1) 转变职能, 加强政府的协调和市场调控。我国对外出口存在市场集中, 产品花样单一的特点, 由此造成了易于被指控反倾销的状况。我国政府应加强对外贸易管理, 引导国内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打开国际市场。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出口行为进行引导、监督与调控。指导企业以出口效益、利润、价格为目标, 而不仅仅是追求创汇额, 禁止企业低价倾销, 加强对出口产品的管理与控制, 鼓励企业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 尽力争取规定弹性价格条款, 以便及时灵活的调整价格。同时, 政府可以给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予以鼓励性优惠政策, 以调整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 争取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2) 完善我国反倾销立法。我国反倾销立法起步较晚, 起初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 需要尽快加以弥补。只有我国熟练掌握了反倾销的策略及技巧才能在国外提出反倾销诉讼时应对自如, 同时可及时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 便于保护我国涉诉企业的利益。 (3) 加大我国的宣传力度。中国政府应利用国内外媒体加强宣传攻势, 大力宣传我国市场化进程, 并可以委托国内外有关专家或权威机构对我国市场经济转轨程度进行鉴定, 增强说服力, 避免歧视性待遇。加大对外宣传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力度, 坚决反对国外对我国歧视性的反倾销是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田俊芳, 黄辉.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印度反倾销的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508)

[2].刘诚.国际贸易[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3].李保民.我国出口企业反倾销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 2003 (22)

中国面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国;反倾销;示范效应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和出口产品的不断增加,国外采用反倾销手段对我国企业提起的诉讼开始愈演愈烈,这一举措严重的阻碍了我国扩大开放和对外贸易,更是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对中国频繁遭受反倾销的研究势在必行。

1.中国遭受外国反倾销的现状、特点

1.1我国被反倾销调查与制裁的数量均高于其他WTO成员

中国目前在世界上是遭受外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在2003年-2012年9月期间,中国已遭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共有758起,涉案金额达684亿美元。我国已分别连续17年、6年成了全球遭受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从1995年到2011年6月,中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调查为825起,占世界总数的21%。从被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来看,中国以612起位列世界第一,占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的案件的比重达到74%。同时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反倾销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已经占到了对中国反倾销的近2/3。

1.2中国反倾销涉及的国别及地区增多

以欧盟为主的发达国家是对华反倾销指控的“主力军”。我国遭遇的第一起反倾销指控就源自欧盟,尤以光伏产业反倾销一案为例。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我国提起反倾销指控日甚一日的同时,印尼、阿根廷、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对我国反倾销指控的队伍中来,反倾销发起国家和地区由最初的发达国家已经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速扩展了。

1.3反倾销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强

一件出口商品的反倾销案的发生常常引发其他进口国也对我国产品提出反倾销投诉,希望利用反倾销手段以达到限制进口我国产品的目的。例:2011年10月,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Solar World要求对中国75家企业展开“双反”调查。2012年5月,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额反倾销税。2012年9月,欧盟启动针对中国输欧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2012年10月,欧盟提交针对中国输欧光伏产业反补贴调查请求。2013年6月4日宣布,自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关键器件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

2.中国频遭外国反倾销的原因

2.1“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的存在

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仍然还受到“非市场经济条件”的限制,根据约定,该条约将于2016年12月11日失效(即中国加入WTO后15年)。就现在2014年来说,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市场状况与入市之初(2001年)相比有了巨大改观,但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确定的正常价值时候还依然存在价格歧视,从而致使我国出口的商品被认定倾销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而且对反倾销调查及实施存在很强的主观性。非市场经济地位是造成我国产品反倾销调查成立的重要原因。

2.2示范效应

由于一些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双反”措施频频奏效,对其他贸易国产生了示范效应,使其他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仿效,对我国频频采取反倾销措施进行预防。比如在2011年10月,美国太阳能电池生产商Solar World要求对中国75家企业展开“双反”调查。2012年5月,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额反倾销税。2012年9月,欧盟就开始启动了针对中国输欧光伏产业反倾销调查。①

2.3出口秩序混乱,出口产品和出口国家的结构不合理

一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领域的经营秩序都非常的混乱。出口产品企业都各自为战,而且相互之间存在互相竞价竞争和过度竞争。此外,因为某具体的产品其出口市场还很单一,所以国内的企业之间为了扩大自己产品的出口,就相互采取低价的竞销,无序的竞争,在短期内就会造成本国商品大量的涌入到国际市场上来,这往往就会导致国外对本国企业的反倾销指控。其次,从我国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出口较多的大都为纺织、化工及机电等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占比仍然还比较小。由于出口产品结构的不尽合理;产品的附加值又比较低,更是缺乏自己的自主品牌,尤其是由于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的低廉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低成本的优势,这又恰恰极容易被贸易国误认为是倾销。最后,从出口的主要国家来看,我国的产品出口大部分是集中在几个大国家,市场不分散,于外国来说容易导致贸易国指挥我国为倾销,于我国来说,出口市场的集中不易分散出口贸易的风险。

3.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建议

3.1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积极争取其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

由于中国在世界贸易中长期还得不到其贸易国承认“市场经济地位”,所以中国企业在反倾销过程中就常常会受到相关的歧视性待遇,这已经成了我国企业在应对世界各国反倾销中败诉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就目前和长期来说我国都应该要积极争取到市场经济的地位,这样就可能会避免这种不公平的裁决,从而使我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要积极争取得到各国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我国企业和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进行双边谈判或多边谈判;(2)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中国自身的权益;(3)为了更符合WTO的相关要求,必须加快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3.2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优化出口的国家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需要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努力加强对企业出口行为的监督、引导,并在宏观上进行必要的、合理的调控,从而优化中国对世界的出出口的国别结构以及出口商品结构。要做到这些,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1)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2)加强对出口产品和出口国构成的控制;

3.3绕过贸易壁垒,在贸易国或第三方国家直接投资

中国的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在贸易国或第三方国家实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有效的规避贸易国的贸易壁垒。比如:我国出口到印度的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为就印度国情来说,人口密度大,人力成本较低,所以我国企业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国情,采取直接在印度投资的方法来规避该国的反倾销。除在贸易国进行直接投资外,还可以在第三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然后再从第三国出口至对象贸易国,这样也可以有效的规避贸易国对华的反倾销调查。(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艳梅.当前国际对华反倾销的滥用以及应对策略[J].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2012.

[2]中国应对印度反倾销的策略研究[J].河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3]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30530/144617526.html.

[4]段红华.我国频遭国外反倾销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下》2012.

注解:

中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研究 篇12

(一)中国连续17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1979年欧盟对中国的机械闹钟、糖精和钠提出了反倾销指控,这既是欧盟对中国的第一次反倾销,也是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遭受的首次反倾销。根据WTO的统计数据表明(表一):从1995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世界范围内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总共有4010起,其中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853起,占到全球反倾销案件的21.3%,这个比例从2003年开始均达20%以上,2006年—2009年更是连续四年超过了35%,分别为35.3%、37.6%、35.7%、36.8%;此外,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数每年都排名第一,且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国家或地区,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

根据WTO网站数据统计:Anti-dumping Initiations:By Exporting Country 01/01/1995-31/12/2011

(二)针对中国提起反倾销的国家(地区)最为广泛

根据WTO数据表明(表二、表三),从1995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全球提起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国家和地区有46个,被提起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国家和地区是102个,其中针对中国提起的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和地区是30个,依次排名为印度(147起)、美国、欧盟(107起)、阿根廷(86起)、土耳其(58起)、巴西(49起)、南非(35起)、澳大利亚(34起)、墨西哥(31起)、加拿大(28起)、哥伦比亚(26起)、韩国(23起)秘鲁(20起)、埃及(15起)、印度尼西亚、泰国(14起)、巴基斯坦(10起)、新西兰、委内瑞拉(9起)乌克兰、以色列(7起)、中国台湾(6起)、菲律宾、波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2起)、智利、牙买加、日本、马来西亚、摩洛哥(1起)。在全球遭受反倾销的102个国家(地区)中,依据案件来源国家(地区)数量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中国(30个)、韩国(26个)、俄罗斯(26个)、美国(25个)、印度尼西亚(24个)、中国台北(23个)、泰国(22个)、印度(21个)、乌克兰(21个)、日本(20个),可见,中国的案件来源国家(地区)最多,即对中国提起的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地区)范围最广。

(三)遭遇反倾销调查涉及的产品范围广泛

WTO数据统计表明(表四):全球反倾销产品的种类为19类,中国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的产品达17类。遭遇立案调查前10位的产品为:贱金属及其制品(213起,占24.97%),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170起,占19.93%),机器、电器设备(106起,占12.43%),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75起,占8.79),树脂、塑料、橡胶及其制品(56起,占6.57%),石料、石膏、水泥、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54起,占6.33%),杂项制品(48起,占5.63%),纸、纸板及其制品(22起,占2.58%),车辆、航空器、船舶(20起,占2.34%)鞋帽、羽毛球、人造花、扇(19起,占2.23)。因此,从国内角度看,我国遭遇反倾销比例比较高的是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机器、电器设备三大类产品,案件总数为489起,占57.33%。

某类产品的案件数所占全球同类产品的比例依次为:生皮、毛皮及其制品、马具、旅行用品(100%),鞋、帽、羽毛、人造花、扇(59.38%),杂项制品(55.81%),车辆、航空器、船舶(48.78%),乐器及其零件、钟表机器零件(35.42%),石料、石膏、水泥、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35.29%),机器、电气设备(30.37%),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24.75%),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20.61%),植物产品(19.64%),贱金属及其制品(19.31%),矿产品(19.18%)。表四的数据显示,5起涉及生皮、毛皮及其制品、马具、旅行用品的反倾销调查的案件全是针对中国国产品提起的,因此比例达到了100%;从全球角度看,中国的鞋、帽、羽毛、人造花、扇、杂项制品、车辆、航空器、船舶类产品遭遇反倾销调查比例较高。

二、中国频遭国外反倾销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 反倾销的合法特性。

反倾销是国际通用的制止不正当竞争、规范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重要手段。《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第1款规定:“各缔约方认为,用倾销的手段将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挤入另一国贸易内,如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重大的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或者对某一国内工业的新建产生严重阻碍,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那么如何谴责呢?第2款规定:“缔约方为了抵消或防止倾销,可以对倾销的产品征收数量不超过这一产品的倾销差额的反倾销税。”此外,大家所熟知的WTO《反倾销协议》正是关于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由此可见,反倾销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反倾销协议》允许缔约方采用的贸易保护手段之一,它本身具有形式合法的特点,因此,很多进口国把反倾销视为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武器。

根据WTO网站数据统计:Anti-dumping Sectoral Distribution of Initiations:By Exporting Country 01/01/1995-31/12/2011;Anti-dumping Initiations:By Sector 01/01/1995-31/12/2011

2. 进口国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近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虽已取得实质性成就,但大多数进口国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在中国加入WTO的15年内仍可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欧盟虽在1998年将中国从其反倾销“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除去,但其仍不承认中国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反倾销上对我国实行“个案处理”原则,即考察我国涉案企业是否符合其“市场经济单位”的5条标准,符合的则给予市场经济待遇。在对待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问题上,这些国家所采用的方法有别于其对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所采用的方法,即采用替代国价格的方法。依此方法,需要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是属于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出售或生产的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价格作为基础来计算其正常价值,这种替代价格通常导致我国产品构成倾销且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

3. 全球经济增速缓慢。

理论与历史表明:经济繁荣则自由贸易主义盛行,经济衰退则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始于美国的2007年的“次贷危机”导致美国和欧洲以及全球许多国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停滞,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市场需求快速萎缩,各国企业都面临着争夺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许多国家为扶持和保护本国产业,纷纷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反倾销被一些国家用作将外来竞争对手排挤出本国市场的杀手锏,滥用反倾销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日益明显。表一的数据显示,中国遭遇国外反倾销案件数占全球案件数比例最高的年份为2007年(37.58%)、2008年(35.68%)、2009年(36.84%),这无疑是受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内部原因

1.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高。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已经成为贸易增长势头最为强劲的国家,中国制造开始席卷世界市场。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在家用电器、纺织、医药、机械设备、通信设备、化工等10多个行业中有100多种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导致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反倾销措施被一些国家滥用。

2. 国内企业无序的低价竞争。

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尚不合理,各行业发展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计划。国内企业见到某个行业有利可图,往往出现一哄而上、过度投入的现象,加上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活跃”地方经济,大力鼓励生产,结果造成小型企业泛滥。企业数量众多,行业管理和协调力度不够,为赢得更大的国外市场就互相压价,最终导致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例如,我国的塑料行业,企业间为争夺市场而进行低价无序竞争,曾经出现了产品价格低于综合成本的现象,有的企业不惜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采用低质原料进行生产,以达到低价竞销的目的。这种无序竞争的行为不仅使整个行业濒于亏损的边缘,而且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陷入被反倾销的困境。

3. 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WTO《反倾销协议》第3条“损害的确定”第2款规定:“关于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调查主管机关应考虑倾销进口产品的绝对数量或相对于进口成员中生产或消费的数量是否大幅增加。”据统计,我国产品的出口国家(地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中国香港、东盟、日本、韩国、印度。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同一时期产品进入他国数量就有可能剧增,进口国就更容易认定进口产品构成损害,这一点在欧盟、美国、印度表现尤为突出。

4. 被调查企业的不作为。

WTO《反倾销协议》第6条“证据”第8款规定:“如任何利害关系方不允许使用或未在合理时间内提供必要的信息,或严重妨碍调查,则初步和最终裁定,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均可在可获得的事实基础上作出。”根据这个条款,如果被调查企业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不配合、不合作,进口国调查当局就有可能采用“可获最佳信息原则”进行裁定,而“可获最佳信息原则”的适用结果往往是进口国调查当局任意确定并采用对其有利的替代国或类比国的价格,最终导致高于实际的正常价值、倾销幅度和反倾销税率。例如在1996年加拿大诉中国大蒜倾销案中,由于中国出口商对加拿大税务部发出的调查问卷未作出任何回应,加拿大税务部反倾销调查机构援引适用“可获最佳信息原则”,以墨西哥国家商业部服务机构公布的墨西哥市场上鲜大蒜的实际销售价格作为计算中国鲜大蒜的正常价值的标准。这个价格实际上远远高于我国出口大蒜的正常价值。按照这样的标准比较出来的结果表明,96%从中国进口的大蒜存在倾销,倾销幅度91%,裁决中确定的倾销幅度高于实际的倾销幅度。[1]

三、中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策略

(一)政府与行业协会应对反倾销的策略

1.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完整的反倾销法律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口国对出口国产品提起反倾销的法律规范,这一方面的法律规范既可以起到保护国内产业、制约国外歧视性反倾销的作用;二是进口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法律规范,这一方面的法律规范可以指导国内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从而保证国内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我国1994年颁布的《对外贸易法》第七章“对外贸易调查”与第八章“对外贸易救济”对反倾销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此后,我国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关于中国出口产品在国外发生反倾销的应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问题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虽然,这些法律法规改变了反倾销无法可依的局面,但还不够完善。如果没有完善的反倾销法律体系,是无法对抗国外的歧视性反倾销的,因此,我国应当紧密结合我国外贸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律体系。

2. 刚柔并进,主动对外沟通的同时要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2004年新西兰宣布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是发达国家中第一个给予我国市场经济待遇的国家,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包括俄罗斯、巴西、新西兰、瑞士、澳大利亚在内的81个国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是,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美国还没有完全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虽然根据协议中国将在2016年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待遇是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同外国政府交涉,要求欧美国家早日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取消“替代国”的做法,从而减少进口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另外,要利用WTO《反倾销协议》的一些条款抵制进口国对外国的反倾销歧视,同时,可以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加以评判,例如2009年7月31日,中国将欧盟对华紧固件反倾销措施及该措施所依据的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2011年7月15日,世贸组织上诉机构发布裁决报告,裁定欧盟《反倾销基本条例》中的单独税率规定和欧盟对华紧固件反倾销措施违反世贸组织规则。2012年3月6日,欧委会发布公告,邀请涉及紧固件、铝箔、自行车、瓷砖等53项反倾销措施的中国出口企业提出复审申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中方在挑战欧盟贸易救济立法和实践方面获得的一个体制性胜利。[2]

3. 建立出口产品反倾销预警机制

出口产品反倾销预警机制,是通过对出口产品的价格、数量、出口目标国市场的同类产品进口量的变化情况、价格行情走势以及进口国家或地区的同类产品生产经营情况等重要参数变化进行跟踪监测,同时由专家对以上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并进行相应的反倾销危险评估,一旦危险程度达到预警标准,就发出相应的预警报告,并立即着手开展反倾销预控,以有效避免被反倾销。[3]实践表明,进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都会有一个过程,如果在此期间能够控制出口节奏,或者适当提高出口产品价格,则有可能避免反倾销立案或延迟立案。因此,必须建立出口产品反倾销预警机制,预先遏制和减少反倾销调查案件的发生。

4. 充分利用WTO规则中对发展中成员的优惠待遇

WTO《反倾销协议》第15条“发展中国家”规定:“各方认识到,在考虑实施本协定项下的反倾销措施时,发达国家成员应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殊情况给予特别注意。在实施会影响发展中国家成员根本利益的反倾销税之前,应探讨本协定规定的建设性补救的可能性。”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适用反倾销税之前,可以要求采取建设性补救措施。在印度对欧盟出口的棉质床单反倾销中,印度要求成立专家组,其中一项抗辩就是提到欧盟采取的反倾销措施,没有考虑到印度是发展中国家,违反了《反倾销协议》,印度通过利用这些条款获得了有利的裁决。作为发展中成员,中国也应该充分研究运用这些条款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4]

5. 加强反倾销专业人才的培养

反倾销应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懂会计、经济、法律并且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专业人才才能胜任反倾销工作,而中国的此类复合型人才凤毛麟角,因此,司法行政部门、律师协会、学校等都要重视此类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鼓励律师参与反倾销工作,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派遣律师到国外去学习,学习和掌握国外反倾销的一些法律法规、通行惯例、应诉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我国反倾销的应诉能力。例如,作为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第一大省浙江省2005年便出台了《关于加强我省反倾销法律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开始着重培养浙江自己的反倾销法律人才,第一批培训出来的专业人才已经开始在反倾销案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策略

1.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我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及机电、电子等低附加值的产品,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低附加值产品比高附加值产品更容易受到反倾销指控,因此,企业应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实施以质取胜的策略,提高商品的质量及档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出口商品的单价,消除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前提条件。另外,我国现有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印度等国家,而这些国家正是对我国实施反倾销较多的国家,因此,企业应尽快开拓亚非拉市场,避免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降低遭遇反倾销调查的风险。

2. 收集国外市场信息,制定合理的出口价格

价格是确定是否构成倾销的基本因素,合理的出口价格可以防止国外对该类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因此,出口企业可以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收集和调研目标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竞争状况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确定和调整出口价格。此外,在确定出口价格时,还可以与进口商协商,将一般计在进口商头上的为最终客户提供的售后服务费、在当地的营销、知识产权和运输等费用计入出口价格。

3. 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反倾销应诉

国外反倾销法一般都明确规定在涉诉企业不参加应诉,或不能真实地提供所需要的材料时,负责案件审理的部门可以直接根据其掌握的材料做出“缺席判决”,因此,企业要清楚认识到“不应诉,就等于默认构成倾销并有可能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2006年9月,欧盟宣布对我国输欧塑料袋采取反倾销措施,征收4.8%~28.8%的反倾销税率。其中,7家中国企业被征收4.8%~12.8%的单独税率,其他应诉的中国企业适用8.4%的税率,未应诉企业适用28.8%的全国统一税率。2011年7月,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编制和(或)缝合玻璃纤维织物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在该案中,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商,巨石集团和恒石基业不仅积极应诉,还承担起了全行业的损害抗辩。最终,欧盟委员会迫于压力决定以无税结案。由此可见,企业是否积极应诉对结果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凡是应诉的企业,即使最后裁定倾销成立,其倾销幅度也往往仅为原来被指控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因此,面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企业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并积极应诉,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5]

4. 积极申请市场经济地位,避免进口国采用“替代价格”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规定:“在根据GATT1994第6条和《反倾销协定》确定价格可比性时,该WTO进口成员应依据下列规则:(i)如受调查的生产者能够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进口成员在确定价格可比性时,应使用受调查产业的中国价格或成本;(ii)如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明确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该WTO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2002年7月31日,加拿大海关税收署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挡风玻璃作出反倾销终裁,给予中国应诉的4家企业市场经济待遇,同时享受个别税率。4家应诉企业的税率分别为:福建福耀公司24.09%,深圳信义、深圳奔迅、东莞港湾3家企业为0,中国其他企业适用普遍税率:114.32%。[6]因此可见,取得市场经济地位至关重要,国内企业在应诉时就应申请市场经济地位,争取以国内价格作为计算依据,这样可以避免进口国采用“替代价格”制度来确定产品的正常价格。

5. 适当运用价格承诺,避免国际市场的萎缩

WTO《反倾销协议》第8条“价格承诺”第1款规定:“如收到任何出口商关于修改其价格或停止以倾销价格向所涉地区出口的令人满意的自愿承诺,从而使主管机关确信倾销的损害性影响已经消除,则调查程序可以中止或终止,而不采取临时措施或征收反倾销税。”因此,出口商在应诉反倾销调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价格承诺建议,争取有利的结果。例如:自欧盟(欧共体)1988年起对中国彩电实施反倾销措施,高额反倾销税将中国彩电挤出了欧盟市场。2002年8月,在欧盟对原产于中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的彩电进行反倾销复审期间,欧盟委员会接受了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及海尔、海信、康佳等七家中国公司联合提出的价格承诺,中国彩电限量恢复对欧盟的出口。[7]

6. 联合进口商、进口国消费者、下游用户乃至申诉企业,建立应对反倾销的同盟军

进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后,如果最后裁定对进口产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这对进口商、进口国的消费者、下游用户来讲,失去了购买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的机会,其利益遭受了一定的损害,因此具有联合的可能性。2007年底,首钢在反倾销中就曾经运用美国进口商协会提供大量证据而胜诉(称对美国钢厂的产品没有造成损害,要求美国政府权衡钢厂和下游用户的利益)。此外,尽管申诉企业是直接遭受倾销损害的企业,但是也存在着合作的可能。2010年6月与9月欧委会对中国产无线数据卡分别发起反倾销、保障措施调查、反补贴调查。该案是欧盟首次对中国出口的同一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三种调查,也是迄今中国遭遇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救济调查(涉及中国企业出口额约41亿美元)。10月底,该案申诉方和中国企业达成合作和解协议后提出撤诉。因此,在反倾销调查中与进口国贸易救济调查机关加强沟通,推动双方产业合作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8]

7. 走开拓国内市场、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曲线道路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国内的需求市场庞大,对于企业来讲有着很大的商机以及可预期的利益,因此,企业完全可以走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道路,既不影响企业盈利,还可以避免相应的国际贸易摩擦。此外,企业还可以直接在海外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这样可以直接免遭反倾销调查之苦。前面提到的玻纤企业在国际贸易摩擦风险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纷纷赴境外投资:巨石集团2011年在埃及投资6700万美元,设立巨石埃及玻纤生产基地;嘉善玻纤织布厂2012年投资60万美元与巴基斯坦当地企业合作投资;桐昆集团2012年投资414万美元,在土耳其成立合资公司。[5]

参考文献

[1]尹立.反倾销应诉中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J].政法论丛,2005(2).

[2]新华社.欧盟将复审有关对华反倾销措施商务部表示欢迎[EB/OL].http://www.gov.cn/jrzg/2012-03/26/content_2100558.htm,2012-03-26.

[3]张淑梅.建立出口反倾销预警机制的障碍和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

[4]朱榄叶.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滕飞.欧对华玻纤织物反倾销以无税结案[EB/OL].商报网.http://ibd.shangbao.net.cn/a/90302.html,2012-04-06.

[6]中国贸易救济网.加拿大对原产于中国的汽车挡风玻璃作出反倾销终裁[EB/OL].http://www.cacs.gov.cn/news/newshow.aspx?str1=2&articleId=36266,2002-8-6.

[7]吕瑞浩.论WTO反倾销价格承诺规则[J].国际贸易,2009(6).

上一篇:分布式数据服务下一篇:估算教学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