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反倾销

2024-05-28

出口反倾销(共10篇)

出口反倾销 篇1

一、引言

从1979年欧共体对中国出口的糖精及盐类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以来, 我国出口企业遭受的反倾销调查不仅数量日益增加, 而且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 全世界约七分之一的反倾销调查是针对中国。中国已经成为其他国家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受害国。据统计, 在已有发生的多起对华反倾销案中, 至少有50%是我国出口企业对外国针对自己的反倾销调查不敢应诉和应诉不力, 直接导致了这些反倾销案的败诉。中国出口产品在西方国家市场上遭遇反倾销阻击的同时, 外国产品又在中国市场进行大规模的低价倾销, 对我国市场所造成的危害性日益显露。倾销与反倾销的双重挤压不仅使我国企业遭受损失, 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乃至社会稳定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如何应对倾销与反倾销已不仅是贸易界和法学界研究的问题, 对会计界也提出了要求。在一定意义上, 反倾销不是普通的法律诉讼, 也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 而是发生在既定法律程序下的会计制度纷争, 一旦反倾销调查发起后, 调查机关与有关当事人就迅速卷入到一场关于产品成本与价格的会计争论中。会计在反倾销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经不容质疑。但我国出口企业在反倾销案中对反倾销会计的运用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 解决反倾销会计中的问题与否直接影响到反倾销案件的成败。本文重点对出口企业规避反倾销会计问题中的会计预警系统、反倾销应诉中会计问题的解决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之策、终裁复审的会计举证和抗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会计对策。

二、我国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问题分析

(一) 规避反倾销的会计问题

面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 我国除了有效的积极应诉抗辩以外, 合理规避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国之所以会经常遭到国外的反倾销指控, 从会计的角度看, 主要是由于我国没有建立反倾销规避会计, 其中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的缺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纵观发达国家在应对反倾销调查方面, 都设有反倾销的会计预警系统。由于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 因而在被提起反倾销调查时仍一无所知, 造成应诉材料准备的极其不充分, 从而给败诉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反倾销预警最明显的特征有两个, 一是价格偏低, 另外一个特征是销售量的剧增。出口企业应该密切留意这两项指标的变化, 以便调整出口政策。但我国企业往往忽视了这两项指标或者是没有设立任何机制来跟踪这些指标。2004年的输美木制卧室家具倾销案中, 中国企业的产品出口价格和数量猛增。例如一个型号Louis Phllippe-style双化妆台这一产品的销售价格由2001年从第一季度77.5美元一直降到2004年第二季度的48.32美元, 这些销售价格都大大低于美国同类产品销售价格, 幅度在44.6%-61.1%之间;而Mission-style化妆台这一产品的销售价格从2002年第三季度的240.72美元降到2004年第二季度201.45美元, 这些销售价格同样也大大低于美国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 幅度在40.9%-57.3%之间。同时, 这2型号的产品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加。Louis Phllippe-style双化妆台的出口数量由2001年第一季度的1536台增至2004第二季度的19120台.而Mission-style由2001年第一季度的2351台增至2004年第二季度的10358台。面对这样的危险信号, 我国的家具企业甚至行业都没有意识到, 仍向美国市场大量出口, 最后导致美国诉华反倾销案件的爆发。这次的家具反倾销案, 涉案金额高达10亿元, 是我国加入WTO以来金额最大的一次反倾销案。因为反倾销预警系统的缺少, 企业不能及时了解出口动向, 调整出口定价政策, 导致了反倾销案件的发生。

(二) 反倾销应诉中的会计问题

出口企业如能有效地规避反倾销, 这当然是最好的了。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 企业要想真正完全地规避国外反倾销, 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旦遭到国外的反倾销指控, 企业就将卷入到一场异常激烈的诉讼案中。对出口企业而言, 此时的核心任务就是尽量证明自己并不存在倾销, 或当确实存在倾销时尽力使指控方裁定的倾销幅度最小, 倾销幅度的多少是决定企业被征反倾销税率多少的依据。由于欧美认为中国企业的产品在本国市场的销售价格不能作为正常价值 (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倾销幅度) , 从而否定了中国被诉企业成本资料的公允行, 进而导致中国在反倾销诉讼时会计举证遭受严重的歧视, 这实际上是拒绝了中国企业进行充分应诉的权利。经过我国多年的争取, 现在欧美国家允许中国企业个案申请正常调查待遇。企业如果取得了正常调查待遇, 就可以根据本企业的会计记录, 计算受调查产品的正常价值。没有被批准享受正常待遇的中国企业, 仍然要使用“替代国”的同类产品的正常价值作为中国企业产品的正常价值。中国企业要取得正常调查待遇, 必须达到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要求”。“欧盟384/96号原则”规定中国被提起反倾销调查的企业如果希望按照对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来调查其他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 必须按照规定提出申请。该申请的目的是为了证明生产商基本上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造和销售产品。生产商只有满足相关条件, 才被认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经营活动。其中有关要求是:企业必须建立唯一符合国际会计准则、账目清楚的会计账簿, 账簿需要按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过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受到严重扭曲, 特别得考虑设备折旧、其他折旧、以物易物和以债务抵消方式所列的支出。这些条件都是会计方面的要求, 包含着三个方面的会计要求:企业有一套明晰的基础会计账簿;基础会计账簿应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记账;基础会计账簿必须进行独立审计并有通用性。另外, 这些条件涉及到固定资产计价与折旧、易货贸易、债务抵消等方面的会计处理。在1999年欧盟对进口钢铁反倾销案中, 我国一家企业错误地对一小部分无形资产采用了加速折旧, 虽然这个错误只占该企业整个销售成本的0.004%, 对整个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没有影响。但欧盟调查官员还是以此为由, 否定了该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

(三) 反倾销终裁后的会计问题

虽然国外的反倾销案件在诉讼双方达成反倾销终裁后, 其结果已基本确定, 调查程序也告一段落, 但整个反倾销程序并没有结束, 其结果也并非一成不变, 企业还应继续跟踪和监控竞争对手产品的成本、价格、销售等各种信息, 根据掌握的会计证据进行抗辩和举证, 随时准备复审申诉以改变不利的裁决。由于国外各种偏见的存在和我国企业自身应诉和管理的失误, 在以往的反倾销案例中, 我国出口企业成功抗辩的例子不多, 往往被裁定高额的反倾销税, 且大多数企业认为从此将永无翻身之日, 其实不然, 反倾销终裁并不是反倾销程序的终结, 反倾销法律的相关规定告诉我们, 我们还有机会。关于复审, 欧盟的反倾销规则规定了“日落复审、年度复审、新发货人复审”三种情况, 对于“日落复审”的规定:“最终反倾销措施应从其实施之日起5年终止, 或者从对倾销和损害做出最新复审结论之日起5年终止, 除非复审确定这种终止可能会导致倾销和损害的继续或重新产生。这种期满复审应当根据委员会的动议, 或者应根据欧盟生产商提出的或以其名义提出的请求进行。”对于“年度复审”的规定:“在有正当理由时, 根据委员会的动议或者应一个成员国的要求, 或者从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以来为期至少一年的一个合理时期已经过去, 应任何出口商或者进口商或者共同生产商的请求, 而请求中有充分证据说明有必要进行其中复审, 也可对继续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必要行进行复审。”关于“个别复审”的规定:“为确定有关出口国中的新出口商的单独倾销幅度的目的, 也应进行复审, 这些新进口商在反倾销措施所依据的调查期间还有出口产品。如果新的出口商或者生产商能够证明, 它与该出口国中产品遭到反倾销措施的任何出口商或者生产商都没有关系, 并且它在上面所指的调查期间之后, 事实商已经向欧盟出口, 或者它可以证明, 它受到向欧盟大量出口的不可撤消的合同义务的约束, 在此情况下应当开始复审。”

三、我国出口企业反倾销会计问题规避对策

(一) 建立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

我国企业要保护其经济利益不受侵害, 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环境, 只有对国外与反倾销相关的信息进行准确及时的检测和分析, 即建立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通过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 把企业获取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为企业面临的国外反倾销提供早期的预警提示, 便于企业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避免或降低企业损失。 (1) 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的概念和基础。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 是以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 综合各种服务于反倾销的数据和信息, 并对其进行监测、分析、整理、归纳、判断, 结合经验和专家的建议等, 为企业面临的反倾销诉讼提供想应的预测和警示, 促使企业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以避免损失的一种信息系统。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应具备三大功能。即信息收集、检测危机和控制危机三大功能。 (2) 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的组成模块。完整的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是由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这“三驾马车”组成, 系统的组成模块中必须充分发挥这三者的协同能力和自身应对能力, 同时也要贯穿反倾销申诉的预警、应对和事后补救各个环节。经过分析, 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应由以下模块组成:一是针对反倾销因素的收集、分析和会计监控模块。这一模块的功能就是对国外各产业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进行监控, 确定各个产业的倾销风险程度, 进而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企业除了要分析自身的会计信息外, 还要收集国外市场的信息。如国内外市场行情的信息、进出口总额、相关产品的价格、数量以及外国政府宏观政策方面的信息等。在这一模块中, 出口企业应该定期向政府和行业协会了解国内外本行业的基本状况, 做到知己知彼, 一旦遭遇反倾销指控, 企业也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当然, 企业在收集国外信息的同时, 必须对自身信息进行整理, 包括内部控制、会计核算、经营管理等资料。二是对反倾销指控是否出现的判断和预测模块。在收集到相应的资料时, 企业应根据资料和自身状况,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分析, 对可能出现的、危害企业经济利益的反倾销指控发出警报, 企业可以据此提前做好准备, 防患于未然。在此过程中, 企业可以设置预警级别, 通过对国外行业和企业以及各种政策的分析, 设置对国外企业和行业的监控级别。这样, 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行业确定不同级别的反倾销监控和防范级别, 可以采取与此相对应的预警措施。在这个模块中, 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企业大力支持, 毕竟对国外如此庞大的数据库收集和分析判断不是单个企业的能力所能达到的。

(二) 应对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策略

在国际反倾销诉讼中, 中国企业要取得市场经济地位待遇, 关键是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并达到了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要求。同时对于其他国家对中国实行的“替代国”政策, 中国有权而且应该尽早选择有利时机, 从会计方面提出挑战, 直至最终通过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专家小组的裁定解决。中国企业对市场经济地位或正常调查待遇的会计要求有权提出挑战, 并可以通过会计举证在市场经济地位待遇方面实现突破。首先, 在会计规范国际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在1997年成为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成员国, 并参与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 不仅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接受者而且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推动者, 使国内的会计改革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其次,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尽可能国际化。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国际化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对经济全球化中的会计共性问题我们力求全盘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准则, 而对我国的特殊问题需要符合我国情况的会计准则, 也应该以国际会计准则成果为指导来进行会计实务的梳理, 应该认识到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出口企业在国际反倾销诉讼中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相当困难, 而且还可以预测到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境内企业因中国现实会计准则在成本核算上的问题而被进口经济体追究倾销责任, 会计举证将更为艰难, 从而成为出口贸易的巨大障碍, 这有违中国加入WTO的初衷。因此, 我国的出口企业可以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 同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 以提高我国财务会计报表的通用性。第三, 出口企业按国际惯例进行独立审计。出口企业必须建立一个而且是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账簿, 这个账簿应当由独立的机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现在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应诉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时所提供的成本资料, 欧美国家对其提出质疑, 原因是没有经过独立审计。有些企业为了应付申诉国的核查而请注册会计师进行突击审计, 其可信度就大打折扣。按照国际惯例, 企业的财务报表每年都要进行独立审计, 由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 而不是在应诉时进行突击的独立审计。出口企业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时, 最好是委托有影响的、知名度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第四, 提高应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一个致力于国际市场的企业, 不了解欧美反倾销诉讼的会计要求, 不通过应诉及其会计举证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国际市场将难以立足。虽然欧美等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具有歧视性, 但其会计规则设计却体现了严格的市场经济的精神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应诉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水平。在日本和韩国, 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很高, 在面对国外的反倾销时能及时提供符合应诉反倾销所需要产品成本资料。我们的企业则很被动, 往往在应诉时准备不太充分。除了经济、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外, 其财务管理水平高是重要之处, 需要我们学习。第五,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虽然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应对反倾销的要求, 但企业的会计实务仍令人非常担忧。我国许多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导致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在应对反倾销的关键时刻, 这些问题将给企业致命一击。企业要想在应对反倾销过程中取得主动, 提高会计实务水平很重要。而会计实务水平的提高与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 二者在很多领域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对于应对反倾销会计而言, 应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应对企业反倾销结合起来, 事实上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加强会计实务, 有效应对反倾销的制度保证, 也是进口国调查机关要求填列的调查问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 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提供的信息真是可靠。

(三) 反倾仲裁申请复审的财务策略及会计举证

根据上面的法律规定可知, 我国出口企业在反倾销终裁后, 应当继续利用掌握的相关信息和证据进行相关举证, 以便争取复审的机会并获得有利裁决。 (1) “年度复审”的财务策略和会计举证。根据反倾销国产品的市场情况, 把握时机确定新的销售策略, 以获得复审机会。一般情况下, 反倾销国一旦对某种商品进行了高额的反倾销税裁决, 其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会大幅上升, 相应的会形成新的市场竞争格局。这种价格上升的局面会有利于我国出口企业以较高的价格出口反倾销国, 从而导致较低的反倾销幅度。因此, 我国企业要获得新的有利裁决和复审机会, 一般应根据反倾销国法律的规定, 我国的出口产品应在该国反倾销法令签发一周年之前的一个月以合适的价格进入该国。新的出口价格的制定和复审的会计举证。新的出口价格的制定是获得有力裁决和会计举证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制定新出口价格时, 一方面要考虑生产企业的生产要素和成本构成的变化情况, 另一方面要考虑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力和目标市场销量对价格的敏感系数, 即要进行相关的前后统筹, 必要时可以构建财务模型。 (2) “日落复审”的会计举证。根据反倾销法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 反倾销税和价格承诺的实施期限为5年。在日期终了时, 通常会重新进行出口产品的倾销评估, 即需要重新调查生产商的相关情况来确定是否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因此, 我国出口企业应根据掌握的过去5年目标国市场的出口价格、出口数量以及竞争对手产品结构、成本要素分析、价格的变化, 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再结合自身产品成本、价格情况进行分析举证, 详细阐明过去裁定反倾销所依据的状况已经消失或已大大降低, 或者阐明我国出口企业将以何种价格进入该国市场, 以便反倾销国重新做出有利我国企业的裁决, 获得重新进入该国市场的机会。另外, 准备详实可信、可互相支撑的证明材料等待查询和取证。所以, 日落复审的恰当举证, 往往是出口国厂家重返反倾销国市场的有利武器。 (3) “新发货人复审”的会计举证。首先, 新发货人应列举企业的章程、投资协议、合同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背景等材料, 证明其与涉案的出口企业或生产企业没有任何关联关系;其次, 企业应当提供与进口商的合同文本、运输合同等材料证明其曾经或准备对反倾销国出口, 且在反倾销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期间没有想起出口。另外, 企业应当根据掌握的反倾销国市场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市场格局等方面的信息, 结合自身产品成本的构成、拟出口价格和对出口国市场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举证, 以证明企业的出口不会给反倾销国的生产厂家或市场造成损害, 从而赢得有利的裁决。

摘要:我国出口企业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数量日益增加, 反倾销是发生在既定法律程序下的会计制度纷争, 本文论述了出口企业在反倾销诉讼前、反倾销诉讼中, 反倾销终裁后不同阶段中涉及到的有关会计问题, 提出解决反倾销会计中的问题, 是出口企业在反倾销案中应诉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反倾销会计,反倾销应诉,反倾销会计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吴国灿:《出口企业建立反倾销会计信息系统的设想》, 《当代财经》2004年第6期。

[2]苏君、陶艳娟:《反倾销会计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

[3]孙铮、刘浩:《反倾销会计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辨析》, 《对外经贸财会》2005年第6期。

[4]刘浩:《反倾销会计中的“结构价格”研究》,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0期。

[5]颜延:《反倾销司法会计》, 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出口反倾销 篇2

关键词:中国;外销型企业;应对国外仅倾销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100-04

近年来,随着国外对华反倾销摩擦的不断升温,反倾销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热门话题,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方之一,我国接受并支持该项贸易保护措施,但是,反倾销措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允许使用的维护公平贸易和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手段,它的使用不能借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然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反倾销措施的实施由于是进口国单方面的自由裁量,不免让有些国家在该项贸易保护措施的实行中把它作为贸易保护的工具,过分的夸大所谓倾销的幅度,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率,给贸易出口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给国际贸易中的公平贸易带来了一个问号。因此,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作为一个日渐开放的贸易大国,我国企业如何应对严重的对华反倾销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与此同时,研究我国企业频遭反倾销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应可行的应对策略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将根据上述问题在下文中做出一一的探究分析。

一、我国企业频遭反倾销的现状

1.我国企业仍然是反倾销的主要目标

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上遭到反倾销数目最多的国家,自1979年8月欧共体第一次对中国出口的糖精钠和机械闹钟产品实施反倾销并征收反倾销税以来,到2011年第二季度为止,全球各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实施反倾销案件已经高达1000多起,对华反倾销的态势是愈演愈烈,中国已经连续17年在全球遭到反倾销案调查的国家中“高居榜首”,图1和图2列出了中国在近些年来遭到的反倾销案调查情况,为节省计算时间,仅列出了中国加入WTO世后遭到的反倾销情况。

图1反映了中国在加入WTO的十年间里,全球一共发起了多达1999件反倾销案件的调查,然而在这些案件中对华反倾销却占到了560起,几乎占到了全部案件的1/3,可想而知,这给我国的出口企业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占全球反倾销案件总数的比重总体上有着明显上升的趋势,加入WTO以后,全球范围内对华反倾销的比重明显增加,这不仅说明我国企业目前仍是国际反倾销中的主要目标,也使我国成为反倾销措施下的最大“受害国”,给我国的出口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2.反倾销案件涉及行业不断扩大

从近年来我国出口企业频遭国外反倾销的案件来看,反倾销案件已经涉及了各行各业,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那么几个行业,钢铁行业、机电行业、纺织行业、建材行业等等,比如近段时间较典型的反倾销大案有,2011年2月,印度商工部反倾销局发布对于原产于中国的玻璃纤维征收正式反倾销税,涉案企业包括了巨石集团,山东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2011年4月,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钢制轮毂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涉案企业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世纪车轮制造有限公司,上海誉泰实业有限公司; 2011年10月27日和12月28日,加拿大对原产于中国的不锈钢水槽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裁定涉案产品的倾销和补贴行为对加拿大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

3.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数量不断增加

反倾销作为进口国保护本国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免不了会出现“胳膊肘往里拐”的现象,但是反倾销案件一旦涉及中国的产品,这种胳膊肘往里拐的现象就显得十分突出。纵观全球反倾销案件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是从我国出口的商品一旦存在倾销的嫌疑,各国都会采取反倾销措施,而且很多国家在发起反倾销时往往仅凭一面之词,甚至是戴着有色眼镜想当然行事,可想而知,结果往往有失公平。图3和图4中罗列出了我国出口的商品在被怀疑有倾销嫌疑而被立案调查后,又被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数目。

显然,我国出口的商品在总体上遭到严重的反倾销案调查,采取的反倾销措施也非常之多,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可想而知,高额的反倾销税率将会给我国的出口企业带来多么巨大的损失。

从以上的案例中还可以发现,在对我国出口企业实施反倾销案件的调查中,已经由过去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发展和延伸,这意味着我国的国际贸易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同时我们这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却频遭反倾销立案调查,这也不得不让我们的这些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的同时,认真的总结经验,不断思索和探究,力争能尽可能的减少反倾销调查。

二、我国企业频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频遭反倾销案调查,事态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在接受案件调查的同时,还要痛定思痛,认真总结我们的企业为什么总是被别人立案调查,分析出原因,在以后的贸易往来中,争取尽量减少类似案件再次发生在我们身上。

1.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案时态度消极,缺少法律保护意识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国际反倾销条例第六条第10款规定,在进行倾销调查时,任何一个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在合理的时间内拒绝接受或者不提供必要的资料,或者极大地妨碍调查,那么有关的调查主管当局可以在现有事实众的基础上做出裁决,也就是说被指控的出口商未能于规定的时限内递交相关资料,则按申诉人提供的资料做出裁决,即所谓的BLA(Best Information Available)规则。纵览我国企业在反倾销的诉讼案件中,有多少是因为无人应诉的局面,而使得对方“不战而胜”,可能在反倾销案件中,国外的律师费用较高,涉案企业的经营金额相对较小,很多的出口企业宁愿放弃涉案商品,纵容申诉方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也不愿意上台去打官司,从而导致国外的某些产业的变本加厉,久而久之,他们的反倾销的势头变得越来越猛,使得更多的企业都深受其害。对于很多出口企业来说,很多经济领域没有商会或行业协会,无法形成整体的应诉实力,加之对国际商贸和WTO规则不熟悉,更有一些企业本着“搭便车”的思想,使得企业缺乏反倾销的应诉意识,并且很多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反倾销机制,加之应诉经费不足,导致了出口企业的应诉不力。

此外,我国企业对于了解WTO《反倾销协议》相关知识的人才是比较匮乏的,以至于我国出口企业在面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时,无法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给我国的企业们带来了严重的利益上的损失。尽管在国际市场上有些反倾销确实是因为我们的产品问题而造成的,但是,我们的企业却不能清楚地了解到我们的倾销幅度到底有多少,不能合理地运用法律的正当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赢得公平解决的机会和条件,而是别人说多少就是多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法律意识的匮乏在我们面对反倾销的问题上非常的重要,然而有些企业却是不注重这点,使企业的利益受损,这些都是在以往的冤假错案中,我国的企业吃的“哑巴亏”啊,如果企业能够很好地注重培养这样的一些人才,相信我们的出口企业,在今后的国际环境中,即使遇见反倾销,也能尽力的保护企业的利益。

2.我国部分的出口企业缺乏自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经过重大变革后,许多地区都有了自主的外贸经营权,像是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等一系列的外贸园区发展起来,竞相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却出现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缺乏自律精神,低价出口以争夺和占领市场,最终授人以柄而导致反倾销,这也是近些年来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遭到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表现之一是低价竞销。为了广揽客户,某些企业不惜以低于成本的出口价格出口,造成价格上倾销的客观事实。表现之二是不能控制出口商品的数量,造成数量上的倾销。例如,1999年到2002年年间,我国的浓缩苹果汁加工业迅速发展,三年的时间从当初的18万吨增长到了30万吨,国内企业为了争夺出口市场,竞相压价,遭到美国浓缩苹果汁生产商的反倾销诉讼。

3.不公平的贸易政策歧视

我国的出口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国家认定中国仍然是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这就无形中给我国的出口企业贴上了一个会被人歧视的标签,使我们出口企业时时刻刻都会被别人认定有倾销的嫌疑,而这其实就是种先天的不平等性。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且还在不断完善,虽然我国大部分商品的定价权已经下放到出口企业,但是有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不认同我们,仍然按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我们的出口企业,在调查我们企业出口的商品是否构成倾销时,都以一个市场经济的第三国同类商品的价格作为正常价格,即所谓的替代国政策。

由于替代国的问题,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因此,一旦某个国家对我国出口的商品品发起反倾销案调查后,往往用替代国价格来确定我国出口商品的正常价值,而不是用我国的实际价格来确定正常价值。这种歧视性的做法,完全不顾及到中国劳动力和原材料丰富的优势,往往致使我国出口企业本来没有倾销而被裁定成“倾销”,或者本来倾销幅度小的被裁定成高幅度的倾销,这种明显不公平,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将会是一个很难跨过去的门槛,光靠企业自身的能力用眼不能抹去身上挂着的“非市场经济”的标签。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国家采用替代国方式处理中国的反倾销案,而替代国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的歧视性做法,得出的结论必然也是非公平的,这也使得我国的出口企业在受到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时受到严重的不公平对待,蒙受着损失。

4.部分国家对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产生不安情绪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持续增长,我国出口企业的商品的竞争力不断加强,使得部分国家对我国产生了很不安的情绪。

首先,发达国家出于其自身的国内市场和就业保护的需要,经常会搬出一系列的法律来对待我国出口额迅速增长和质优价廉的商品,像今年3月份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了一项修订《1930年关税法》的法案,旨在对像我国这些“非市场经济国家”征税的合法化。

其次,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盟和拉美的一些国家,由于其经济结构与我国的非常相近,我国的出口企业给他们带来了强劲的竞争力,加上他们担心我国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受控倾销而被迫退出市场后,有可能进入他们势力范围,从而产生强烈的保护动机,也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实施反倾销。

5.反倾销作为正当的贸易保护手段,却被一些国家滥用

反倾销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允许使用的一种公正的法律武器,然而有时候一些国家却不遵守法律依据,进行滥用,导致我国的出口企业有理却说不清。由于世界各国的关税的税率普遍的降低,关税贸易壁垒的作用在以后的贸易壁垒中的作用已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而且,关税的减让是互相的,任何贸易伙伴国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肆意的胡乱提高或者降低关税,反倾销的税率更是远高于关税税率,因此,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就开始滥用既合法有便利手段来应对我国企业出口的质优价廉的商品,从而转嫁经济危机,甚至为自己的产品壮大了市场占有率。

6.反倾销的政治色彩强烈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一直是虎视眈眈,唯恐我国的政治不乱,唯恐看见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强大起来,这样,他们就不会看见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的政治舞台上对他们有所威胁,在经济上构成对他们的压力。另外,反倾销作为一个既合法又便利的手段,可以打击我国的出口企业的产品在其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减少本国经济以及社会对我国的依耐性,限制我国的出口企业向其出口,压制我国的发展,限制我国可能在其国家获得的政治筹码。这些经济纠纷的背后都有一个终结原因——国家利益。要想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努力发展自身的实力是不二途径。这一点或许也是我们在寻求如何解决反倾销纠纷这一问题上的根本答案。我国的出口企业在这些政治上的问题上更是无能为力,所谓商不和官斗,因此,当遇见这政治色彩严重的反倾销案调查时,我国的出口企业真是太无能为力了。

7.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价格优势

我国出口企业出口的商品大部分还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由于我国是个劳动力资源特别富裕的大国,劳动力成本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远远的比其他国家的生产成本低,使得我国出口企业在价格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然而,正是因为这些价格优势,加上我国商品出口的目标市场过分集中,并且出口量巨大、结构单一,也就给人以倾销之嫌,而招致别国的反倾销。

2006年3月23日,欧盟委员会批准对原产于中国的皮鞋加征进口关税,原因是欧委会认为我国的皮鞋以不合法的低价在欧盟市场销售。

三、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策略

我们的企业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不管是两反一保还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或者是绿色贸易壁垒等等,企业都要做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工作,这对于一个有发展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对于反倾销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应好以下应对策略。

1.企业要积极应对

企业要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受到不公平的反倾销诉讼时,一定要据理力争,理直气壮的提出申诉。在以往的案件中,由于我国的出口企业都采取了消极的不抵抗的态度,使得我国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吃了很多的“哑巴亏”。从法律的角度而言,在现代社会,提起诉讼本来就是法律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无可非议;而积极抗辩和应诉则不仅是权利,同样也是一项法律义务。公平与否,由司法裁判最后解决已成为现代社会公认的准则,因此,即便实施了反倾销调查,本身并不意味着倾销就是成立的,通过我们积极的抗辩和应诉,可能就会撤销我们的反倾销调查,但是拒绝应诉或抗辩无疑就是默认我们的倾销是成立的,显然这对我们的出口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结果。

2009年9月8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高强力聚酯纱提起反倾销诉讼,经过长达一年半的积极应诉,2010年10月13日,我应诉欧盟高强力聚酯纱反倾销案取得了较好结果,欧盟反倾销咨询委员会(ADC)举行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欧委会就涉华高强力聚酯纱等反倾销案提出的裁决建议,关于高强力聚酯纱案,欧方认为我浙江海利得公司和杭州华春化纤公司分别满足欧反倾销法规定的企业市场经济待遇(MET)和分别待遇(IT)相关标准,计算其反倾销税率均为零;浙江古纤道等大部分应诉企业反倾销税率为5%左右;其他企业统一税率为14.3%。由于税率较低,我国企业未来对欧出口将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2.约束企业行为,防止在反倾销中授人以柄

我国企业应在国际竞争中能够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依法竞争,有利有理的开拓国际市场,将会最大限度的防止在国际反倾销过程中授人以柄,能够有效的减少我国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频频遭到他国反倾销案的调查。

企业应该充分的认识清楚低价竞争纯粹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不仅影响企业的国际形象,而且随之带来的反倾销会让企业的利益受损,更应深刻的认识到倾销是一种违法行为,不论在什么地方都是该国政府严厉打击的行为,所以,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时应努力做到:首先,制定正确的价格战路,其次采取循序渐进的竞争策略,最后加强企业管理。此外,还必须强调的是在约束企业行为的过程中,对于那些不守规范、违法经营的企业要实施严厉的打击,使企业形成依法经营的观念,否则,规范和约束企业的行为,防止在反倾销终授人以柄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3.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在国际贸易中一定得把握好了产品的出口价格,稍微不适当的低价出口,不仅损失了利益,还会损失了产品的市场。因此,我们的企业要在把握好产品价格底线的同时,还要适应市场,改善经营,多方位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首先,对于大型的具有国际开发能力的企业,可以从出口产品转变为对外直接投资、融资,以技术、知识产权等获得利润和市场。这就要求企业不能再依靠生产大量的出口产品的老路子来进行国际化发展,而是走跨国公司的路子。

其次,对于出口产品,要控制生产规模,特别是出口规模,确保竞争的合理性,特别是价格竞争的合理性,而不成为对方的反倾销的借口。

最后,有能力的企业还可以进行国际合作,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产品成为双方合资合作的成果,这样产品就可以很轻松的进入对方国家。很好的一个案例就是欧盟在2006年对原产于中国的彩电进行反倾销案调查,而康佳集团却早在2005年的时候启动了“1568大航海计划”,在墨西哥、印尼、土耳其、泰国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并在泰国,日本,美国等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我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不直接从中国出口,而是从海外直接出口,使得企业在此次的反倾销案中极大地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出口产品之所以被反倾销说到底是经济上的原因,是我国外贸出口国际竞争力不强。从经济的角度看,我国的出口产品之所以大量遭受国际上的反倾销调查,与我国的出口产品的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落后、因劳动成本低廉使得我国出口产品价格较国外同类产品价格要低很多的原因密切相关;此外,我国出口的产品结构单一、档次低下,使得国外对我国出口的产品的数量和价格比较敏感。因此,要扭转这一局面,降低反倾销的压力,企业必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出口商品附加值和增加值比较高的优质产品,并按优质优价的观念去确定商品的价格,提高科学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实现把资本转化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去,最终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效的杜绝我国产品价格低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现象,从根本上消除反倾销的发起缘由。

5.建立起反倾销的预警机制

出口企业想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对方市场上有没有出现问题,或者说想知道自己的产品能不能在对方市场上顺利的销售,都应该建立起自己的反倾销预警机制,通过对对方市场、同类产品等一系列的调研和数据的分析,防患于未然,在对方还没有反倾销诉讼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尽早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一旦发生什么情况,马上做出商务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手段,防止反倾销的发生。

在2002年到2005年间,中美水产反倾销的第一案中,中方居然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毫无反应,使我国损失每年2亿美元的产品价值,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我国南方到北方的南美白虾养殖热、加工热、出口热被就此节制,如果企业能够有很好的反倾销预警机制,相信在以后的对外贸易中将会减少更多的损失。

6.加强与政府、协会或商会的联系与合作

国际上对于我国出口企业的反倾销立案调查,不仅仅是针对某个别企业,实际上郎阔了我国的所有企业在内,因此,在反倾销的问题上,我们的企业必须联合起来,枪口要一致对外,为我们的利益而战斗;此外,在反倾销的问题上,政府,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某种意义上而言,反倾销其实也是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的较量,所以,政府部门在其中担任的角色是非常之重要,而行业协会和商会,在沟通政府和出口企业的关系上有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反倾销调查中有着政府或是企业都不能替代的作用:通过规范本行业的企业行为,尽量减少倾销的发生,通过组织本行业的企业们应诉,尽量减少企业的败诉。因此,我们的企业只有与政府,行业协会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商会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有效的应对反倾销案件,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在国际反倾销的调查中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的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2001年到2004年的三年时间里,中国就对阿根廷关于草甘膦的反倾销调查案,我驻阿使馆经商处和中国五矿进出口商会组织涉案企业召开应诉会,积极应诉,阿方终于在2004年2月份正式宣布解除对我国出口的草甘膦反倾销案调查,可见,与协会商会之间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7.实施价格承诺,用较低代价尽快中止反倾销调查

所谓价格承诺,通俗的说就是当我国企业在遭到反倾销时,与进口国政府就关于提高倾销商品的价格或停止按倾销价格向进口国出口以便消除损害影响而达成的一种协议。这也意味着即使在我国企业接受反倾销调查时或者调查作出肯定性初裁的情况下,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寻求与国外政府签订价格或者数量承诺的方式来避免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率,以便维持对国外市场的出口。

2011年3月15日,阿根廷工业部对原产于中国的塑料注射器反倾销调查作出终裁,接受应诉企业(中国温州五洲进出口公司)的价格承诺方案,根据不同产品规格执行较低的FOB最低限价,这一结果,既保证了我在阿根廷注射器的市场份额,有促进了出口经营秩序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近两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贸易行情都大不如从前,对我国企业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也有了下降的趋势,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纷纷制定和完善本国的两反一保等相关法律、法规,用来抵制他国商品的进入,在如此特殊的国际环境背景下,不仅企业要尽量规避国外的反倾销调查,我国的政府也应完善国内反倾销立法,我国已加入WTO,必须对现行的反倾销立法诸多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企业如何规避反倾销,其实有时候不仅仅是需要企业一方的努力,也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等官方和非官方部门的共同努力,不能说当大家都共同努力时,能彻底消除反倾销的指控,但至少相信,每年至少能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能免受反倾销的伤害,当然这一前提条件是我们的企业能够自觉经营,守法经营,不做违反国际法律法规之事,不干非法之勾当。

参考文献:

[1]李昌奎.WTO《反倾销协定》释义——WTO反倾销丛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王琴华.反倾销规避与反规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EB/OL]..

[4]韩玉军.中国加入WTO反倾销释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5]卜海.国际经济中的倾销与反倾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商务部官方网站[EB/OL]

我国出口产品应对欧盟反倾销探析 篇3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欧盟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

1.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

世界经济史表明, 每当世界经济陷入不景气时,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就要盛行。通常, 反倾销案变化比世界经济趋势滞后一年。也就是说, 全球反倾销案增减是受上年世界经济状况影响的, 或者说世界经济状况是国际反倾销的超前指标。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全球通货紧缩, 国外对我国产品采取的反倾销措施进一步增加, 欧共体也不例外。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中欧贸易额已呈十几倍地增长, 2003年超过了1000亿美元, 并且欧中贸易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欧洲的经济事务官员在2004年召开的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上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 也坦言“近年来, 中国经济发展迅猛, 产品大量涌入欧洲, 涉及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增多也在意料之中”, “欧洲国家需要中国产品, 中国的产品成本较低, 在欧洲市场具有较明显的价格优势, 的确给欧洲企业带来不少压力”。随着关税额普遍降低反倾销因为其使用方便、任意性、不易遭到报复性等特点而越来越成为各国用来保护国内产业的手段。欧盟也不例外。

1.2欧盟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

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欧盟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适用反倾销规则时区别于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虽然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中排除出去, 但是以符合其提出的严格的市场经济标准才能适用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反倾销规则。实践证明能够获得市场经济待遇的企业寥寥无几, 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政治姿态。因此, “类比国制度”、“一国一税制度”仍然是适用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一般规则。用这些办法来衡量中国的产品是否构成倾销导致了许多我国没有倾销的产品被裁定构成倾销或本来之轻微倾销的产品被裁定存在高幅度倾销。目前, 俄罗斯已经获得了市场经济待遇。许多经济学家认为, 中国在许多领域市场经济的程度要远远高于俄罗斯。

2我国出口产品的自身问题

2.1出口的迅猛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占有份额不断攀升。21世纪以来, 中国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 从2001年的6.8%增长到2005年的36. 9%。尤其是, 中国对欧盟出口, 以平均27. 6%的增长率, 从2001年的6.8%高速增长到2005年的36.9%。可以预见,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产品会与欧盟产品产生更为激烈的竞争, 如果中欧贸易继续增加, 客观上会导致欧盟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较高的数量。所以只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出口欧盟的商品继续保持发展, 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就不会减少。

2.2出口结构不合理

(1) 出口产品结构。

中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 制造业出口基本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如杂项制品、加工层次低的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简单的机械运输产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些出口产品即便属于中端或高端产品, 但这些产品的核心部件往往依赖进口, 在中国经简单的加工组装再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大规模出口必然会对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及其就业造成较大冲击, 从而成为在发达国家市场上招致频繁的反倾销指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出口市场结构。

中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研究表明, 中国对美国、欧盟、香港地区、日本和东盟的出口占据了很大比重。2005年, 中国对这5大出口市场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 由于香港转口贸易的比重很高, 尤以转口到美国、欧盟、日本。2005年与1997年相比, 这一比重有所降低, 但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的状况没有显著改观。这些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比重偏高势必会对当地市场造成冲击。从而容易成为反倾销的对象。例如, 1993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不到100吨金属镁, 到了1996年增长到11000吨, 这种情况就很难阻止欧盟不采取反倾销措施.

3我国企业应诉不利助长外国对我反倾销

从1979年欧共体对华实施反倾销以来, 世界范围内对我国提起的反倾销指控亿多达400多起, 而中国的企业对反倾销调查往往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 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干预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据统计, 1991年、1995年、1997年的应诉率分别是14%、22%、39%、55%, 相对比率较低。出口商品被提起反倾销调查并不意味着倾销成立, 即使倾销成立也并不一定被采取反倾销措施, 但是拒绝应诉无疑等于默认了倾销的存在, 在此情况下, 欧盟将运用可获得的最佳信息原则, 采取申诉方提供的证据, 极易被判定符合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条件。在我国的出口商品中, 确实存在一些自我竞相压价造成的低价倾销现象, 但有许多商品具有竞争力, 通过积极应诉完全可以获得胜诉的机会。放弃应诉带来的后果是惨重的。反倾销的罪名一旦成立, 将很可能被征收高额的惩罚性的反倾销税, 一般一征就是5年, 有时通过复审还继续维持, 很可能就是十几年。这就意味着这种出口产品完全被排斥出一国市场, 其损害将是无法估量的。1988年欧共体对中国和韩国的彩电同时反倾销, 中国没有企业应诉, 韩国的三星和LG等公司结成战略联盟, 充分细致地提供了应诉数据, 派人住在欧共体总部研究欧共体反倾销法律, 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游说, 最终赢得了反倾销官司, 在中国彩电厂家被迫退出欧共体市场时, 韩国彩电几乎占领了1/3的欧共体市场, 轻而易举的吃掉中国企业原来占有的市场份额。不积极应诉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而且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恶化了我国企业涉外经营的国际环境, 使得进入他国的中国产品难以避免倾销的嫌疑, 同时, 也使得某些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变本加厉的对中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例如近些年, 一些发展中国家, 如墨西哥、巴西大规模地开始对中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并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欧盟反倾销的示范效应逐渐凸显出来。实践证明, 在反倾销问题上, 是否积极应诉其结果是不大一样的。中国的出口企业应正确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积极的行动起来。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 我国出口产品在欧美等国被提起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急剧增多。现今, 欧盟对我国的反倾销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企业、学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如何应对欧盟频繁对我国反倾销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倾销,反倾销,欧盟反倾销法

参考文献

[1]王磊.更深层次的贸易保护——欧盟对华产品反倾销20年[J].国际贸易, 2000, (11) .

出口反倾销 篇4

【关键词】欧盟  钢材  反倾销

一、基本情况

酒钢(集团)公司作为辖区对外经济龙头企业,其外汇业务量占到了全辖的95%以上。目前已形成了具有普碳钢、高碳钢、焊丝钢、焊条钢及不锈钢板、带、材生产能力,其产品在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的同时,还有部分碳钢冷轧卷和镀锌卷用于出口。

2015年,辖区酒钢(集团)公司发生出口业务253笔,出口收汇总额5697.25万美元。其中,与韩国、巴基斯坦、越南、菲律宾、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周边国发生246笔业务,出口收汇总额5498.97万美元,占比96.52%;与欧盟国家发生的业务仅有7笔,出口收汇总额198.28万美元,占比3.48%。因此,亚洲地区,特别是韩国、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依然是辖区钢企钢材出口的主要流向地区。其中,以越南、巴基斯坦为代表的国家钢材消费需求增长强劲,未来将是酒钢集团公司钢材出口的主要集散地。而欧盟由于近年来反倾销调查较多,辖区钢企较少向欧盟国家和地区出口钢材产品。

二、影响

(一)短期内对辖区出口企业影响较小

企业认为,欧盟征收反倾销税一旦实施,虽然对出口有影响,但好于预期,且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没有倾销行为,也没有获得任何不公平的补贴。因此此次欧盟开展反倾销调查对企业当前的销售及利润状况带来的影响不大。若以后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企业只能放弃欧洲市场,进一步开发东南亚、中东市场。目前,酒钢(集团)公司以向周边国家和地区销售为主,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2015年,东南亚地区的钢铁需求量以每年9.6%的增速急剧增长。截至2015年底,东南亚地区的钢铁表观需求量已经达到6590万吨。2015年,全球钢材需求量降至15.13亿吨,同比下降1.7%。东南亚地区钢材需求量的逆势上扬,表明该地区未来钢材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以越南为例,当地高炉钢厂仅有100万吨左右的产能,且没有大型的热连轧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其生产所需。因此,短期内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对辖区钢企影响较小。

(二)对原材料市场及钢价产生抑制作用

欧盟反倾销调查将缩小中方因生产成本、出口退税等因素而具有的比价优势,使得钢材的出口压力明显增大。一旦产品被提起反倾销调查,将会对该产品的上游市场造成重要的影响。锰、锌、铁矿石等原料市场以及为生产配套的有关产品市场都将会受到需求减少的冲击。另外,已经生产出来的进口无缝钢管、中厚板和热轧平材钢不能出口只能转销国内,国内钢材的过剩产能问题可能因此而更为突出,进而对钢价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间接压低原料的价格,抑制了原料市场的发展。另外,欧盟这一行为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跟风效仿,这样的情况下将对被实施反倾销的行业以及相关的国内产业带来毁灭性打击,进入恶性循环。

(三)从长期来看对钢铁企业出口影响较大,或将引发整个行业的深度洗牌

一是钢材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减少。欧盟对钢材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无疑极大地抬高了我国钢材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门槛,也有可能由此引发中欧之间钢材产品贸易战,导致两败俱伤。而其他东亚地区的钢铁企业如日本、韩国、印度等将会渔翁得利,加快崛起,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二是加速国内钢铁企业改革创新。对于中国钢企而言,要想将东南亚市场变成自己出口新的增长极,一方面要调整出口结构,从单一的低端产品出口转变为出口多元化以规避贸易摩擦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尝试产能合作的方式,到当地去建厂,利用自身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提早布局东南亚市场。只有这样,中国钢企才能在全球钢材需求持续衰退的大背景下依然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顺利度过眼前产能过剩带来的行业危机。

三、相关建议

(一)调整出口结构,加强国际产能合作

与中国高炉炼钢的长流程相比,海外国家以短流程炼钢为主,一些钢铁工业相对薄弱的国家甚至只有轧钢企业而无炼钢企业。出于对本土钢铁工业保护的考虑,这些国家和地区通常对钢材成品进口抵触情绪很高,但对钢坯等半成品鲜有抵制政策。针对这种变化,酒钢(集团)等钢铁企业可以一方面调整出口结构,加大半成品的出口力度,另一方面可考虑将工厂前移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缓解日趋紧张的贸易摩擦。最后,企业应建立健全国际贸易风险预警应急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国际、国内市场行情,规范出口商品的交易价格,避免国外反倾销;对可能出现的反倾销,要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相关信息,尽早做好准备,以搜集相关证据材料,做好积极应对工作。

(二)加强银行融资服务,提升产品竞争力

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对向酒钢(集团)公司这样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的优质企业提供合理化的融资方案,在出口信贷、票据贴现、押汇贷款和对外担保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对企业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价格低廉的原材料进口,要积极提供外汇贷款及结售汇服务,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抵御美国、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不良影响。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筹措本外币资金,支持酒钢(集团)公司实施牙买加铝土资源收(并)购“走出去”战略,逐步将集团过剩钢铁、电解铝产能布局国外。

(三)进一步加强外汇服务与管理,促进企业贸易投资便利化

出口反倾销 篇5

1.1 我国出口企业反倾销的现状

(1) 我国出口企业遭反倾销的立案事件的数量较多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迅速发展, 我国出口企业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 与此同时国际之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纵观世界各国, 从2001—2008年我国因反倾销立案的事件不论从数量上说, 还是占世界的比重上看, 增长趋势都很明显。

(2) 我国出口企业实施反倾销应诉的水平较低

我国出口企业因反倾销而造成的损失相当的严重, 据调查1979—2005年累计经济损失近1500多亿人民币。主要原因归于我国出口企业严重缺乏应诉反倾销的能力, 导致一旦遭遇反倾销, 就会败诉, 产品无法进入他国市场。

1.2 会计在反倾销中的作用和地位

反倾销会计是指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反倾销法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 就反倾销中的问题提供会计支持, 进行会计规避、会计举证、会计调查、会计鉴定的活动。会计在反倾销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 国外认为出口企业倾销时, 对其立案调查, 这时就需要法律。如果说法律能保护出口企业的合法权利, 那么会计在反倾销过程中不仅使出口企业的合法权利得到保护, 还维护了它的经济利益。

(1) 会计在反倾销中地位的奠定离不开它本身的价值。

会计包括理论和实务两方面的内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贯穿于反倾销过程的始终。涉及会计理论的内容远远不及会计实务, 但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 会计理论的制定是一个磨刀的过程, 而实务则是砍柴, 会计理论制定关乎会计实务的使用, 两者相依相存, 密不可分。

(2) 会计理论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反倾销过程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采性、可靠性、可靠性、及时性。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 首先, 会计信息要采用调查机构理解并认可的会计方法, 信息能否被起诉国调查机构认可至关重要。其次, 会计信息要如实反映按目标所要求反映的情况, 并保证它可以稽核。可比性要求会计信息要与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的会计信息相趋同, 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最后, 会计信息要及时处理, 并在调查机构规定的时间内提供。其中美国对华汽车挡风玻璃反倾销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3) 会计实务在反倾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需要提供大量的会计举证资料, 如与产品采购相关的原始凭证、成本核算单、销售发票等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平时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做账, 不做假账, 产品成本费用核算到位。

2 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问题

2.1 反倾销的会计信息平台存在缺陷

(1) 反倾销的胜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而我国出口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却得不到保证,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可比性、相关性、可采性。这三个方面的会计质量特征紧密相连, 它们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

我国出口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关性程度不高。首先, 我国出口企业提供的特定的会计期间不相关, 我国出口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很多不是规定的调查期间的信息,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成本的核算期间。其次, 提供的信息与特定的企业不相关, 在调整价格时, 调查机构会要求在本企业和其他企业 (如关联方) 之间明确合理的分配费用, 我国往往不能提供的这样特定的企业, 要么是提供的企业大多受到调查机构的质疑。可采性要求采用调查机构理解并认可的会计方法提供会计信息,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 因此, 我国的会计处理方法与国际会计处理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同, 调查机构大多都不能认同我国会计方法提供的会计信息。可靠性指如实反映按目标所要求反映的情况, 并保证它可以稽核。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比较混乱, 主要表现在原始凭证不真实或没有, 账证不符, 账表不符等, 导致我国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靠。

(2) 会计信息资料不完整, 内容不广泛。我国出口企业却没有建立一个系统的反倾销信息库。出口企业缺乏完整的出口产品的成本信息, 包括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半成品等采购信息;生产过程耗用的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产品销售环节的销售费用、保险费等信息资料。除此之外, 我国出口企业还缺乏本企业一般情况信息包括企业的所有者性质、企业的章程、企业的组织结构, 未能真正地了解企业。

2.2 企业提供的会计资料缺乏必要的审计

会计信息平台的缺陷主要反映在会计信息资料的质量特征达不到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和竞争对手的会计信息不足, 即使我国建立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会计信息平台, 其中的会计信息资料也很难不被调查机构质疑。我国的会计内部控制混乱, 以致我国的会计信息存在很多不规范和虚假的情况, 这些问题的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出口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料没有进行必要的审计, 有的出口企业即使进行审计, 但没有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独立的审计, 往往大多因遭反倾销起诉时才突击审计而取得审计报告。

2.3 成本核算体系不规范

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存在直接影响到被调查产品的正常价值的确认, 是确定我国产品是否倾销的关键因素之一。WTO《反倾销协定》等国际反倾销法律中所认可的产品的成本除外, 还包括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我国财务会计的核算通常采用的是制造成本法, 不考虑期间费用的分摊, 致使我国产品价格低廉, 让他国有机可乘。

2.4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混乱

反倾销应诉中很多都涉及会计问题, 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来解答。我国普遍出口企业的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达不到国际上要求的专业水平, 主要表现在会计人员本身的基本功不扎实, 做账不规范, 对出口业务会计处理缺乏深刻的理解,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不精通国际反倾销法、国际会计准则、外语水平也无法适应此类业务的要求;更有甚者会计人员作风有问题, 做假账, 帮企业偷税漏税, 私设小金库, 搞两本账等诸如此类违法行为, 不仅严重损害了出口企业的利益, 而且大大损害了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信誉。

3 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策略

3.1 建立反倾销的会计信息平台

(1) 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把关

提供的反倾销举证需要的会计信息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可比性、相关性、可采性。可比性体现在, 从《反倾销协定》中对倾销的定义可得, 倾销是否存在和倾销幅度取决于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比较, 因此, 产品和价格的可比性成为反倾销会计信息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我们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替代国, 这个替代国不管在贸易水平上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都与我国相当。相关性要求在反倾销应诉中, 应诉企业要求提供与调查问卷相关的信息, 都要与反倾销最终的判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调查问卷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与特定的期间相关, 与特定的企业相关, 与特定的产品相关。

(2) 构建一套完整全面的反倾销的会计信息系统, 把会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做出一套完整的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的计算机程序, 利用这一套程序来规范记录企业日常活动, 核算产品的成本, 分摊相关的费用,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同时还可以储存企业的相关的信息资料, 传到网上让企业的相关信息更加公开化, 增加其可信度。

(3) 建立竞争对手会计, 应对反倾销应诉

出口企业自身拥有充分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资料, 达到这一条件企业能成功应诉的概率并不高, 企业还必须了解进口国的情况, 掌握竞争对手的相关证据, 建立竞争对手会计。竞争对手会计是反倾销应诉中产生的又一个新型的会计策略, 竞争对手会计是以权变管理思想为指导, 通过提供竞争者成本要素、成本结构、产品研发、市场份额、经营策略等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以帮助管理者进行战略定位, 保持相对竞争优势, 获取超额报酬的一种现代会计管理方法。

3.2 进行必要的独立审计

出口企业的财务报表每年都要进行独立的审计, 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必须严格按照国际惯例来执行, 以确保我国出口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信息达到国际惯例的标准。企业自身应积极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 提供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不得有所隐瞒或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企业在聘请注册会计师时应严格遵照规章制度, 企业最好委托有影响力的、知名度高的会计师事务所, 以提高审计的可信度。

3.3 规范成本核算体系

促使我国的成本核算体系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从国外反倾销调查问卷中要求提供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看出, 国外产品成本的核算大多是建立在变动成本法下的, 我国企业大多采用财务会计中制造成本法核算产品的成本。管理会计中虽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 但仅作为市场调查、预测等用途。因此出口企业会计应在核算产品成本这一环节多下工夫, 分配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适应国际惯例的要求。

3.4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浅议出口企业预防反倾销之对策 篇6

关键词:反倾销,预警,防控体系

长期以来, 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不断。随着我国产品出口品种和数量的增加, 我国产品出口企业面临国外反倾销调查的机率增大, 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事件有增无减。我国产品出口企业只有积极应诉反倾销调查, 才可能保住海外销售市场。为预防反倾销调查事件的发生, 反倾销之对策的提出尤为重要, 也应建立反倾销预警计算机防控体系, 采用技术手段, 防患未然。

1 反倾销调查事件此起彼伏

2012年, 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终裁落地, 美方将针对中国相关生产和出口企业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倾销关税, 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补贴关税。但与2011年发起的对华光伏产品首次“双反”调查相比, 此次调查范围进一步升级, 产品范围从光伏电池扩大到光伏组件、层压板、面板等, 产地范围从中国大陆扩展到中国台湾地区。

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 (USW) 2014年6月3日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 要求对来自中国的乘用车及轻卡轮胎产品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另外,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肯定性终裁, 决定对中国输美钢丝征收31.40%至35.31%的反倾销税。

2014年1月, 德国光伏企业Solar World在美分公司再次向美国提起申请, 要求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第二次“双反” (反倾销、反补贴) 调查, 美国商务部当月对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产品发起二次“双反”调查。

美国商务部公布了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二次“双反”初裁结果, 初步认定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晶体硅光伏产品获得超额政府补贴, 基于补贴幅度的初裁结果, 美国商务部将通知美国海关对中国出口的上述产品征收相应的保证金。

我国强制应诉两家企业将被征收的税率分别为35.21%和18.56%, 其他中国企业税率为26.89%。根据调查日程, 美方将于7月作出倾销初裁, 8月18日作出补贴终裁[1]。

2 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力不从心

在现实中, 我国众多被调查的企业采取不应诉或者不配合调查的行为, 直接导致反倾销案件的败诉屡见不鲜, 其恶果是我国产品在海外的销售数量锐减, 甚至不得不退出海外销售市场。我国大多数企业在遭遇海外反倾销调查时不应诉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我国企业内部缺乏应对反倾销调查的人才, 不了解反倾销调查的规则。特别是我国企业生产出口的低端产品, 都是以很低的价格在海外市场上进行销售, 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自身没有能力吸引具有应对反倾销调查的人才, 一旦遭遇海外反倾销调查, 只能束手无策, 坐以待毙。

3 反倾销调查程序有章可循

企业只有了解反倾销运作程序的来龙去脉, 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 才能卓有成效地应对反倾销。

关于倾销的认定, 如果一项产品从出口国到进口国, 该产品的出口价格在正常贸易过程中, 低于出口国用于本国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 即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进口国的市场销售, 则该产品即被认为是倾销。

如果在出口国国内市场正常贸易的过程中不存在该同类产品的销售时, 或者该项销售由于该市场的特定情况, 或在出口国国内市场的销售量太少, 而不能用于适当的比较时, 则倾销幅度 (正常产品价格-出口产品价格=倾销幅度>0) 应通过与向一个合适的第三国出口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 (如果该价格是有代表性的话) , 进行比较而确定, 或者用原产地国的生产成本, 加上合理的管理费、销售费用并加利润进行比较而确定。

某一产品以倾销方式, 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产品到其他国家, 使得产品进口国的国内产业蒙受损害, 产品进口国可以征收不超过倾销差额的反倾销税。损害规定为对已经确立的产业带来实质的损害, 或者可能带来损害, 或者实质上推迟产品进口国内产业的确立。

收到原告反倾销申请书后, 进口国反倾销机构通常会采取问卷或实地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书及证据材料中包括申请人的资格、申请调查进口产品等问题进行调查。

4 我国企业预防反倾销之对策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出于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的目的, 都会更多地利用反倾销手段, 抵制进口产品的输入。对此, 应对反倾销调查之对策尤为重要, 具体应对反倾销调查之对策如下。

4.1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反倾销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反倾销实质是国与国之间没有硝烟的贸易战, 各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 都会对进口商品进行不同方式的抵制, 通过提高进口关税, 或者以保证本国国防和经济安全为借口, 将进口商品拒国门之外, 提起反倾销调查是发达国家经常使用的方法。当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与调查方所在国相关部门进行谈判, 表明我国立场和将要对其不公正调查进行反击, 如将启动对调查方所在国出口到我国的有关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当发现国外进口到我国的产品疑似倾销时,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有所作为, 做好反倾销立案和反倾销调查工作, 发挥主导作用, 做我国企业的坚强后盾, 为我国企业在反倾销方面提供技术和法律支持。

4.2 行业协会在反倾销中应该发挥引领作用

行业协会应该熟练掌握国外反倾销立法, 大量搜集反倾销所需要的基础数据, 分析和预测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态势, 并及时向行业协会会员通报, 使行业协会会员尽早规避国外反倾销调查。当国外产品在我国境内出现倾销时, 行业协会应该立即作出反应, 组织我国相关企业提起反倾销申请, 维护我国相关产业和企业利益。

4.3 我国企业应该熟悉《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和国外反倾销立法

我国出口企业应该熟悉《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如果我国出口企业对《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和国外反倾销立法一无所知, 就不懂得如何保护企业自身利益, 在国际贸易中就会不经意地触犯禁止性规定, 甚至会落入国外竞争对手设置的陷阱中, 给国外竞争对手提供口实, 遭受双反调查。我国出口企业要学会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 应立即提起反倾销申请, 充分运用《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所赋予的各种权利, 积极全面收集证据, 坚定不移地走完法定程序。

4.4 着力将我国专利产品市场化

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产品创新, 没有创新产品就没有竞争力。企业要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走自主创新之路, 创建知名品牌, 着力将我国专利产品市场化。

我国注册专利产品层出不穷, 但是, 真正市场化的产品寥寥无几。其中问题在于, 专利产品所有人跑市场是其短板, 与企业交往也不擅长。因此,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更有能力, 促成专利产品所有人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 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市场化, 使国家、企业和专利产品所有人达到共赢。

4.5 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应准备的资料

当我国企业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时, 应该沉着应对, 及时准备以下应诉资料: (1) 企业工商登记证明、机构代码、企业章程、企业组织结构; (2) 企业产品在国内的销售数量以及产品出口数量; (3) 被调查之前5年企业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 (4) 企业产品在国内销售以及在海外市场销售的明细帐; (5) 企业产品在调查方国家市场销售的明细帐[2]。

以上所有资料必须真实有效, 不得弄虚作假, 否则, 满盘皆输。

4.6 建立反倾销预警计算机防控体系

我国当务之急是应该尽快建立反倾销预警计算机防控体系。该防控体系的建立将是我国产品规避国外反倾销调查行之有效的方法。该防控体系主要目的是, 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以不触发国外启动反倾销调查为准则。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海关、税务、企业与应对反倾销专家, 各自发挥专业优势, 整合各自专业资源, 群策群力, 构筑应对反倾销预警计算机防控体系。我国反倾销预警计算机防控体系可以由以下几个支持子系统组成:

(1)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政策法规、多边贸易协定支持子系统; (2) 我国行业协会收集的国外相关产品的市场定价、国外相关企业动态、国内各个出口企业产品价格动态支持子系统; (3) 我国海关相关产品关税、国外相关产品关税支持子系统; (4) 我国税务政策、税种税率支持子系统; (5) 我国企业原材料价格、工资水平、成本会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支持子系统; (6) 专家应对反倾销调查评估支持子系统; (7) 预测各种出口产品倾销价格及其报警支持子系统。

反倾销预警计算机防控体系一旦监测到我国企业出口产品价格触发倾销价格, 及时提醒我国出口企业立即主动上调出口产品价格, 从而来规避国外反倾销调查。

我国企业与国外贸易机会逐渐增多, 如果我国产品出口企业相互以低价格竞争, 必然引起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我国保持对国外贸易顺差, 同样也会诱发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我国产品出口企业要开拓或巩固海外销售市场, 必须学会巧妙应对国外发起的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 否则, 海外销售市场就会丧失殆尽。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只有精通反倾销调查的企业, 才能游刃有余, 能够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福蒙蒙.中美光伏贸易第二战升温日媒曝出“光伏战”真正原因[N].华夏时报, 2014-06-07.

[2]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M].人民出版社, 2002.

[3]张建民, 梁静波.发展中国家贸易救济措施[J].改革, 2007 (2) .

[4]顾列铭.发展中国家成了中国遭遇反倾销新对手[J].观察与思考, 2006 (2) .

[5]焦克.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D].东北财经大学, 2009.

出口反倾销 篇7

一、“内部+外部”双重控制在反倾销中的职能分析

(一) 外部控制在反倾销中的职能

1. 政府的主要职能。

(1) 通过立法, 为企业提供法律支持, 保护国内产业不受或少受反倾销调查之苦, 并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衡。 (2) 通过外交协调, 早日解决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 通过经济外交推动国家间谈判, 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3) 通过宏观调控, 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出口环境, 全面提高出口竞争优势。 (4) 设立综合的反倾销预警信息库, 建立反倾销预警模型, 随时向企业预报各国反倾销动向以及我国企业可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产品。

2. 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

(1) 通过行业自律来维持出口秩序, 避免无序竞争引发国外反倾销制裁。此外, 行业协会也需对企业、政府、消费者以及国外同行业协会、上下游行业的关系进行协调。 (2) 及时组织企业共同应诉, 配合外国反倾销调查机构, 提供行业相关资料。 (3) 建立行业信息库, 帮助企业普及国际贸易等相关法律知识, 使企业掌握反倾销的相关规则, 增强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4) 行业协会倡导的预警系统体现“由点到片、到面”的整体性, 实现预警系统的协调一致和资源共享。

3. 社会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能。

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 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指导和协助, 帮助企业填写答卷, 建立反倾销会计体系, 出具符合标准的审计报告。律师事务所则是从法律的角度, 为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提供法律支援, 从立案调查开始至结束, 律师事务所都要参与其中。同时, 律师事务所还可以为企业做反倾销法律知识讲座, 帮助企业增强法律意识。

4. 同行业企业的职能。

同行业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过程中需要同心协力, 共同面对反倾销调查风险。平时的沟通、交流可以让企业做到自律, 防止低价恶性竞争, 从而规避反倾销调查。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 行业企业应该抱团应诉, 一方面降低应诉成本,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胜诉的概率。反倾销裁定结束后, 同行业企业应做事后的沟通、交流, 总结经验、教训, 进一步完善企业自身的反倾销管理机制, 促使本行业健康发展。

(二) 内部控制在反倾销中的职能

1. 事前的规避、预警职能。

事前规避是在进口国未发起反倾销调查之前, 企业根据对出口产品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销售情况进行监测, 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 实现反倾销会计保护的前置化。预警功能是指企业设计动态的指标体系, 对市场信息进行跟踪、监控, 设置反倾销警戒线, 在达到警戒线临界值时及时向企业发出警报, 建议企业主动采取防范措施。

2. 事中的抗辩、举证职能。

抗辩职能是企业在填答反倾销调查问卷和实地核查时, 提供确凿的会计证据及相关资料, 为自己规避或降低反倾销风险进行抗辩。举证职能主要体现在申请市场经济地位以及填写调查问卷、实地核查方面。中国出口企业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待遇, 必须进行个案申请, 证明自己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运营并有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地位要求的会计制度。

3. 事后的降幅、完善职能。

降幅职能是指反倾销调查结束后, 企业可以达到降低倾销幅度、降低反倾销税负, 使进口国不征或少征反倾销税的目的。完善职能是指反倾销案结束后, 出口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总结和反省, 找出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以反倾销应诉为契机, 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改进和完善,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综上分析, 内外部控制的职能各有侧重, 详见图1。

二、“内部+外部”双重控制模式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 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 实地走访、个别访谈为辅, 共发出200份问卷 (150份书面卷, 50份电子卷) , 到截止日收回180份, 剔除无效卷4份, 实际收回176份 (131份书面卷, 45份电子卷) , 对调查数据采用百分比分析法。调查对象包括生产企业、外贸公司、政府机关、行业协会、会计师/律师事务所、高校等, 调查对象中的生产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这和台州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符。答卷人基本上分布于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 调查涉及的行业很广泛, 包括医药化工、机械电子、塑料制品、水产、工艺礼品等, 基本上是台州最为主要的行业。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遭受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企业为31家, 占调查企业总数的24.41%, 不确定企业是否遭受反倾销的占75%, 说明平时企业信息的传达不是很公开、透明。另外有超过70%的人对反倾销的知识不是很了解;当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时, 只有21.59%的人认为应该应诉。

(二) 内部外部控制因素对出口企业反倾销的影响

1. 外部控制因素对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影响。

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答卷人对外部控制在企业应对反倾销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是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们认为, 政府机关、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同行业企业这四因素产生的作用和好处百分比基本上都在70%以上, 说明答卷人对它们所报的期望值很高。同行业企业因素问题1“应对反倾销, 企业有没有和同类企业沟通?”, 选项“有”选择比率为48.86%, 说明出口企业尽管意识到抱团应诉的好处, 但在实际运作中还是很难做到。

2. 内部控制因素对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影响。

分析结果见表2。绝大部分答卷人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关键环节。但实际上, 被调查企业中只有41.43%的企业设置了内部控制, 设置与反倾销相关的内部控制就更少了, 只有22.83%, 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刻不容缓。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在这方面的管理不尽如人意, 这和总体情况相吻合。例外事项控制活动问题2“企业出口业务时建立哪些内控制度?”, 选项结果为“构建反倾销导向的成本核算制度, 31.5%”、“建立规范良好的会计凭证制度, 24.41%”、“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 27.56%”、“不相容职务分离, 41.38%”、“严格授权审批控制, 18.12%”, 说明企业在控制活动制度和实际运行上存在很多缺陷。

监控要素问题1“参与内控监督的人员应向谁报告?”, 选项结果为“董事会, 32.96%”、“监事会, 35.22%”、“高级管理层, 31.82%”, 说明企业治理结构设置不是很科学, 管理混乱, 这和内部环境问题1的选项结果基本吻合。

三、应对反倾销:出口企业构建“内部+外部”双重控制模式

构建“内部+外部”双重控制模式的整体思路是以反倾销调查程序为时间轴, 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在模式构建上有两点需要说明: (1) 只要有市场经济, 就存在倾销与反倾销, 因此, 这三个阶段模式的设计是动态的、循环的过程。 (2) 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在整个反倾销过程中都在发挥作用, 只是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的侧重点有区别, 本文主要研究每个阶段控制要素的主要作用。

(一) 事前规避反倾销风险双重控制模式

在事前规避阶段, 控制模式的重心是构建多层面的反倾销预警体系, 详见图2。

1. 外部控制。

(1) 政府机关从驻外机构、海关收集最新数据, 及时掌握国际反倾销和对我国反倾销的动向, 建立进出口监督体系和国家层面的反倾销预警机制, 对有可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产品信息进行追踪调查。同时,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企业出口贸易秩序, 防止低价恶性竞争导致反倾销调查。 (2) 行业协会在此阶段处于承上启下的中心位置, 它需要综合各方信息, 联合科研机构建立行业反倾销预警模型, 协调出口企业的贸易行为, 并对企业进行专业指导。 (3) 中介机构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 从专业角度协助企业完善成本核算体系。 (4) 同行业企业平时应多沟通、交流, 尽量避免低价无序竞争, 提高产品竞争力。

2. 内部控制。

企业要利用政府、行业以及企业自身的产品数据建立企业层面的反倾销预警体系, 对重点敏感产品的销售信息、国内外市场、产业贸易政策等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实时监测, 尽可能降低反倾销风险。同时, 企业必须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规范会计核算体系。

在事前规避阶段, 出口企业应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有效结合起来,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出口策略:如果进口国未发起反倾销调查, 我国企业继续出口产品;如果发起反倾销调查, 则进入事中应对阶段。

(二) 事中应对反倾销调查双重控制模式

此阶段, 出口企业作为反倾销应诉的主体, 需要让内、外部控制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提高企业反倾销应诉的胜诉率, 详见图3。

1. 外部控制。

(1) 政府机关此时应积极展开外交协调, 通过谈判磋商, 尽量争取到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同时让反倾销机关能够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合理估计, 取消替代国的做法。在必要时, 政府还可以对反倾销调查国采取贸易报复措施。 (2) 行业协会要组织企业参加反倾销调查听证会, 积极参加应诉, 与国外进口商、反倾销调查机关进行磋商、谈判, 配合反倾销调查机关的工作。行业协会还需在应诉企业之间进行协调, 合理分摊诉讼费用, 提高应诉企业的应诉意愿。 (3) 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出具规范的审计报告, 协助企业进行会计成本核算, 协助企业填写答卷、模拟查证。律师事务所派出有反倾销应诉经验的律师帮助企业应诉, 为企业提供有力的司法支持。 (4) 同行业企业应相互合作, 组团积极应诉, 并按规定缴纳应诉费用。

2. 内部控制。

(1) 企业需要提供按照公认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处理的会计信息资料, 以证明企业是按市场经济制度经营的。此外, 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 涉及部门包括外部的政府机关、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同行业企业及反倾销调查当局, 以及内部的市场部门、销售部门、成本中心、财务中心、生产车间等。 (2) 企业应构建反倾销导向的成本核算体系, 规范会计处理流程, 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同时严格授权审批制度, 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 提高会计资料的可靠性。 (3) 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计, 建立一套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并审计的会计报表。

在事中应对阶段, 如果企业胜诉, 可以继续保持出口;如果企业胜诉概率不高, 可以选择价格承诺, 也可以继续出口, 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企业败诉, 则会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导致出口无望, 企业受到重创, 这样就进入第三阶段:事后完善阶段。

(三) 事后完善企业管理的双重控制模式

此阶段, 出口企业处于核心位置, 无论是胜诉还是败诉, 企业都应该对事前、事中的控制效果进行总结, 找出不足并加以完善, 详见图4。

1. 外部控制。

(1) 政府机关应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 加快市场化进程, 制定相关政策对出口企业的无序竞争加以规范, 设置强制性价格对出口企业进行限制;继续为行业协会、企业提供最新商业信息, 扩大企业出口选择权, 为企业日落复审创造有利条件。 (2) 行业协会应继续为企业提供服务, 收集国内外市场信息, 为出口企业降低市场集中度提供信息;引导企业自律, 多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扩大出口产品种类;利用复审制度, 协助企业争取在短时间内取消反倾销措施。 (3) 会计师事务所协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为企业制定合理的反倾销规避策略, 为日落复审做准备。律师事务所可以为企业员工开展反倾销法律知识讲座, 以提高企业整体应对反倾销的意识。 (4) 同行业企业事后应共同交流应对反倾销中的经验和不足, 找出存在的问题, 共同解决, 并加强企业自律, 防止恶性竞争。

2. 内部控制。

(1) 企业要落实“人人参与, 共同应对反倾销”的企业文化, 让其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设置反倾销内部控制岗位, 配备专业人员;实施多元化经营, 降低经营风险。 (2) 加强风险管理, 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个方面制定相应策略。 (3) 控制活动要贯穿于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 这样才有可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4) 建立完整的反倾销信息库, 完善企业的反倾销预警体系, 同时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 保证企业内、外部及时上传下达。 (5) 监督要从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两方面展开, 对企业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达到防弊、控制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出口反倾销 篇8

频遭反倾销调查是否源于中国企业以大量低于成本价的陶瓷产品冲击欧盟等出口市场?对此,受访陶瓷企业无一不大呼冤枉。事实上,中国出口欧盟的陶瓷在国内属于中高档产品。数据显示,对欧盟出口量占我国瓷砖总出口量的8%~9.5%,而出口总值则占了10%~12%,其附加值高于平均水平。

传统市场的疲软迫使企业寻求新的拓展点。2012年,国家外贸新政强化“新兴市场”战略,即中国将加大对新兴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力度。佛山检验检疫局称,2011年经其辖区出口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的陶瓷产品共5 700批,货值2.1821亿美元,同比出口批次增长28.7%,货值增长54.5%。

出口反倾销 篇9

雷云燕(1990-)河南信阳人,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摘 要: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日用陶瓷制品的出口频频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大量的中小出口企业由于对国际市场依赖严重,同时又缺乏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而步入了兴衰难测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极大的经营压力。从长远看,解决倾销问题还要依靠包括政府、行业和企业在内的各方力量,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完善的市场制度和反倾销预警平台以及尽早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为努力方向;而在中短期内应对反倾销威胁,相关中小企业则要通过联合应诉、实施多元化国际市场战略和“品牌输出”战略以求内外兼修和转危为安,实现持续成长。

关键词:中小企业;日用陶瓷;反倾销策略

1.反倾销问题现状

2012年-2013年,中国日用陶瓷制品在国际市场上接连遭遇了来自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十几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几乎让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企业处于一个“被包围”的困境,大量对国际市场依赖严重的中小企业的局面则更为糟糕。由于大部分进口中国产品的国家认为我国并非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在确定中国企业的反倾销税时,是按照对我国最不利的替代国类似商品价格计算出来的。这种测算方式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缺陷,比如我国最大的日用陶瓷制品出口市场欧盟就选择俄罗斯作为替代国,而在俄罗斯,构成日用陶瓷制品主要成本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等是中国的几倍,欧盟的方式显然对中国不利。频频遭遇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摩擦使我国陶瓷产品出口遭受了较大的阻力,更令人堪忧的是,接连的反倾销案件可能会对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示范效应”,由此造成的不利连锁反应不敢想象。

2.反倾销案件综述(2012-2013)

(1)2012年11月15日,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日用陶瓷餐具正式作出反倾销初步裁决,决定征收税率为17.6%-58.8%的临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6个月。次年2月底,欧盟宣布对华陶瓷反倾销案初裁修改结果,临时性关税下调为13.1%-36.1%,平均税率为26.6%,最终结果的有效期长达5年。

(2)2012年8月30日,墨西哥发起了涉案金额达4500万美元的针对中国日用陶瓷的反倾销调查。

(3)2012年8月31日,俄罗斯联合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以保护经济共同体国内产业为由,发起了对华日用陶瓷一般性保障措施的调查并决定采取技术性贸易措施。

(4)2012年12月26日,中国日用陶瓷餐具产品遭到了巴西贸易发展工业部的反倾销调查,巴西方面于2013年1月公布了抽样企业名单。

此外,继欧盟之后,韩国、印尼等国也陆续对中国开展反倾销调查,其中印尼反倾销委员会在2013年年初发布了对中国陶瓷餐具产品反倾销调查终裁披露,拟对上述产品征收87%的反倾销税,这也是2013年陶瓷行业遭遇的首个反倾销。

3.遭遇反倾销原因

我国日用陶瓷制品出口频繁地遭遇反倾销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1) 陶瓷制品出口价格低,容易引起进口国相关部门的反倾销调查;

(2) 各国保护本国市场的需要使得相關国家倾向于利用反倾销措施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

(3) 我国企业对国外反倾销案件应诉率低,解决效果差,导致整个陶瓷出口大环境每况愈下,越来越对出口企业不利;

(4) 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不被美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承认,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反倾销时会选择类似产品价格较高的替代国,使出口企业被认定倾销的概率大大增加。

4.对相关中小出口企业的影响

上述反倾销案件中,对相关中小企业造成重大影响的是其最大的出口市场欧盟于2012年2月发起的对华日用陶瓷反倾销调查,此次调查也对其余各国形成了示范效应。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虽然经营方式灵活,专业化程度高,但在面对反倾销威胁时,并没有强大而有效的谈判力量,加上反倾销调查通常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应诉周期长,诉讼费用高,会给中小企业的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不过相关企业通过积极配合行业协会和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反倾销相关协议、法律和法规积极应诉,有助于在反倾销裁决时将损失降到最低。

5.突破反倾销限制

从长远看,根本上解决倾销问题还要依靠各方力量,通过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的良性合作机制,对内深化改革,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制度:对外建立有效的反倾销预警平台,健康有序的进入国际市场。另外,被其他国家采取反倾销措施也意味着陶瓷出口行业长期低成本竞争拓展市场的策略难以长久,因此应以此为“倒逼机制”,加快发展低碳及高附加值产品,及早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有效转型。对于大量中小企业在中短期内要应对反倾销威胁,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有效配合行业协会和政府,积极应对已经发生的反倾销诉讼,强化联合应诉意识,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健全的信息情报系统。如果不参与应诉,会被默认为放弃申辩权而直接遭受裁决,因此企业应组织专人研究WTO及相关国家反倾销法规及应对程序,据此规范日常会计实务操作,使其符合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规范要求,从而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提交全面、详细的材料,如企业经营的基本法律资料、产品销售资料及数据、产品财务成本资料等;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出口贸易对象沟通和协调,做好业务衔接,为未来的出口赢取空间,为企业产品适应相关规定提供缓冲。

(2)实施多元化国际市场战略。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当前的销售重心主要在欧美等发达市场,与国内很多企业存在出口战略和目标市场的重叠,如此导致受到反倾销调查的风险增大。根据国际日用瓷产品市场的需求趋势,企业应适度减弱对发达市场的依赖度,积极开拓非洲、中东等空白市场和新兴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场,制定重点客户发展战略,从而使企业发展兼顾适应性和战略性。另外,在面临人民币升值、成本上升的不利环境下,以合资的方式拓展国际市场也是突破反倾销壁垒、规避海外贸易风险的一个很好的出路。因此,具备条件的企业可尝试与外企合作,利用其销售渠道进行曲线出口,避免成为反倾销调查对象。

(3)实施“品牌输出”战略。对于企业个体而言,摆脱反倾销威胁的最终努力方向是创新设计和自主品牌,避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发生,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根据国际流行趋势和市场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优质高端和环保型产品出口比重,以独特设计、可靠质量和高效服务的组合策略来赢取市场。(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廖玉琬.佛山陶瓷业应对国际反倾销之我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

[2] 张慧文.我国陶瓷出口遭遇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及应对策略[J].陶瓷,2011(7).

[3] 丁展志.中国中小企业反倾销的策略[J].商业文化,2011(9).

出口反倾销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反倾销,成本核算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 在总人口13亿的人口格局中, 根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有近7亿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其中, 农产品出口已经成为我国发挥农业产业优势的主要市场发展路径。但是,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在进行农产品出口的过程中, 关于我国农产品倾销的诉讼与调查时有发生, 并且日益呈现出高发的态势。因此, 在进行农产品出口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 如何在国际市场中的反倾销的诉讼中胜诉, 相关会计理论的参考与研究已经具有了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反倾销成本核算中的发展现状入手, 探究我国在农产品反倾销成本核算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最后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今后的农产品反倾销农产品成本核算进一步地改进与提升, 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农产品出口反倾销成本核算概念

1. 农产品倾销的概念及认定

在进行农产品倾销概念的认定之前, 首先应该从相关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发, 对倾销的概念进行界定。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倾销概念的要求:在进行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当中, 一个国家在进行其国际市场的投放中, 通过压低其出口产品的价格, 来在出口市场中获得出口的优势, 这种行为就可以视为倾销行为。

具体来说, 农产品出口倾销是指农产品出口企业是指把农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国内的同比消费价格, 其目的是为了尽快的打开市场的营销渠道, 这种做法就是出口中的倾销。在进行出口农产品出口倾销的认定中, 需要强调的是倾销是一种扰乱市场竞争的行为。这种行为, 具有很多层面的动机, 是带有一定差价销售, 在国际市场中是很多市场主体经常出现的做法, 也是很多国家进行进行反倾销惩罚的主要原因。

2. 农产品反倾销成本

农产品的反倾销成本是指农产品生产与出口企业, 在接到农产品出口国的倾销投诉之后, 需要通过会计核算及市场问卷调查的方式, 进行相关的农产品成本的核算。按照会计相关理论的基本要求, 在进行农产品反倾销成本的计算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需要计算的对象, 覆盖的门类, 价格的计算单位及标准以及成本发生的真实性。应该说, 在进行农产品反倾销成本的核算过程中, 真实性与全面性是保证其核算数据真实性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 把应该计算在内的, 已经发生的农产品成本纳入计算的框架之中, 把还未发生的成本及不真实或不存在的成本排除在计算的体系之外, 这也是维护反倾销成本核算的宗旨和原则。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反倾销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反倾销成本核算中, 由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因此, 在进行农产品反倾销成本核算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关注和扭转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

1. 相关成本的忽略

在进行农产品反倾销成本核算中, 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计算体系的不完善, 这就在客观程度上造成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过程中, 相关的成本, 特别是带有一定隐藏性质的隐形成本往往没有被纳入计算的体系之内。例如, 目前我国的棉花、大豆及一些动物的毛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由于其品质的优良及价格的竞争优势在很多国家, 特别是在欧美等国家拥有比较广泛的出口市场, 这种价格方面的优势, 是很多国家对我国进行农产品出口涉嫌倾销调查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进行应诉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先关价格成本的核算。目前, 成本核算主要针对的是人力成本, 也就是劳动力资源成本与生产资源成本, 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 这其中关于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市场成本及机会成本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小, 这也就影响了进行农产品成本核算数据的真实性, 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农产品反倾销农产品核算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归纳, 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的科学性与信服力。

2. 生产成本被扭曲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 但是并不代表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强国。在农产品加工与生产的过程中, 我国的很多地区在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及劳动力的生产素质等方面都与欧美农业生产的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差距, 这一点是当前在农产品生产与出口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大力重视的基本事实。但是, 在进行出口反倾销的农产品的成本核算过程中, 生产成本是被扭曲的。换句话说, 在农产品国际市场中所拥有的价格优势, 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扭曲的价格计算。更不用说, 随着农产品生产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始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国际市场上, 为了获得暂时的市场发展收益, 很多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 通过扭曲成本价格或者压低成本价格等手段来实现发展价格竞争方面的优势, 这从本质上来看, 就是一种倾销与低价竞争的行为。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法规的不断完善, 未来针对我国农产品倾销的市场调查将会更加密集, 这需要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

3. 现有成本资料可信度较低

在进行反倾销成本的核算过程中, 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现有成本的计算数据存在着可信度比较低的现象。首先, 在成本资料的计算过程当中, 由于沿用的计算模型和工具的不同, 很多成本资料的计算结果与真实的成本资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出入。其次, 在对现有的成本资料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 会计从业人员, 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会通过一定的人工操作的手段来影响最后会计关于成本资料可信度的统计。最后, 在进行国际贸易中, 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农产品成本资料的会计统计成本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沟通和协调的地方, 这种统计准则及方法方面的分歧在客观上造成了农产品会计成本资料的统计信度不高现象的发生。

简而言之, 在当前的农产品反倾销成本及成本核算的过程当中, 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发展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反倾销成本核算所存问题的原因

在上文中, 对农产品反倾销成本及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探讨其今后的改进和扭转策略的过程中, 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从而为接下来的策略探究分析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 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

在进行农产品反倾销成本核算的过程中, 之所以会出现很多数据方面的不一致, 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和外国在会计领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说, 在会计准则是, 西方国家无论是会计服务的主体, 还是会计的基本假设理论都与我们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虽然在学习与借鉴西方国家的会计相关准则, 但是由于国情的差异, 很多具体的理论与操作环节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本土化”现象的发生。国际市场的发展颠覆了原有的会计准则, 例如在过往进行的会计核算与统计的过程中, 会计行业一般沿袭的是成本计价这一准则。随着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地位及影响力的不断加强, 原有的会计准则已经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 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开始陆续在会计行业进行展开实施。这种基于本土特色的会计准则及其它相关理论, 在国际市场的接轨中, 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2. 农产品成本理念的差异

从宏观上来看, 关于农产品的成本理念, 在国际市场的发展过程当中与国际现行的发展模式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最大的体现是一种成本的理念。在我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中, 成本的节约是沿袭数千年的成本观念,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其农场品在生产与加工的过程当中, 难免会通过一系列资源减少的方式来实现整体成本的下降。但是, 西方国家, 由于进行的大多是农场化种植, 因此, 在进行成本降低的过程当中, 并不是通过单一资源的减少, 例如劳动力资源的减少, 或者生产资源的减少。相反的, 他们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研发出相应的的生产的设备, 以及通过提升生物科技水平等方式来不断地从整体上来寻求资源与效益的整合与优化。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农产品成本理念上的差异, 导致在最后进行农产品的成本核算的调查过程中, 会出现一系列的不一致的地方。因此, 在今后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中, 如何将传统的节约理念与西方的成本优化理念来进行很好地对接与匹配, 将会是在提升农产品出口反倾销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3. 农产品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在我国的农产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企业经营者自身的科学管理素质的欠缺, 表现在管理层面就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足。具体来说, 当前, 我国的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出口, 例如东北的大豆和玉米, 青海的毛纺织品等。企业虽然在产量山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态势, 但是, 从当前的发展现况来看, 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一个质的飞越。抛开国际市场竞争等外部因素不说, 我们发现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中, 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企业缺乏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体系的不足。这就导致, 农产品出口企业在进行反倾销成本核算的过程中, 无法凭借一个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来进行一个周密的、客观的计算。从而最终影响了相关农产品出口成本计算数据方面的不足与缺失。因此, 从企业的内部管理入手, 构建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将是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 所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农产品企业向国际市场进行迈进的过程中, 向管理要发展的效益与竞争的优势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必须要予以重视的问题。传统的粗放型的的企业运营模式已经很难实现国际市场竞争目标的实现。未来的农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将会呈现出更加激烈的态势, 同时, 围绕我国的农产品的价格问题而进行的倾销与反倾销的应对将会更加频繁。因此, 要从制度、理念等各个层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完善反倾销成本核算的对策

1. 政府层面完善反倾销应对机制, 避免成本扭曲

在农产品进行国际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中, 难免会由于中西贸易政策或者贸易理念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反差。因此, 在今后的涉及农产品倾销调查或处罚这样的案例是, 政府作为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的强大后盾, 应该尽可能地从外交上, 商贸谈判中予以一定的支持, 目前, 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在国民生产总值保持百分之八的发展速度的引导下, 我们的农产品出口也在国际上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因此, 无论是政府服务性职能的体现, 还是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角度, 国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 应该尽可能地从体制层面不断地完善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反倾销应对体制, 避免成本扭曲, 进而为农产品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好地发展环境。这是市场对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 也是政府更好地践行自己角色的必然体现。

2. 发挥农产品企业协会的作用, 完善成本统筹

需要指出的是, 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与竞争中, 企业个体之间的竞争将逐渐演化为集团之间, 行业之间的竞争。虽然, 在上文中, 可以通过政府完善农产品反倾销应对机制的方式来为农产品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但是,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还需要一个统一的组织, 来践行相关的法律程序。在这几年针对我国的农产品企业的倾销调查中, 发现仅仅靠某一家企业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相关的数据的统计与归纳的。因此, 通过建立行业发展协会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一发展难题。一方面, 行业协会可以从机构组织的力量, 更好地维护参会企业自身的发展利益。更好地避免相关成本在统计过程中出现的忽略问题。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的自律规程等方面来规范农产品进出口企业的市场运营行为。这种通过协会的方式来引导农产品企业自身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未来的发展时段里将会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3. 农产品企业自身强化内部管理, 增强成本资料的可信度

企业的发展, 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在农产品企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对农产品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未来的市场的竞争, 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产品质量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一方面, 会发现:一个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内部的管控中, 越科学其所带来的市场发展潜力也就越大。今天, 在企业的成本核算等方面与西方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 应该从企业的决策层到企业的国际贸易的参与者, 都提高对企业内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 从观念上, 加强认识, 将其付诸于日常的行为。另一方面, 在体制与制度上进行充分地改进与提升, 将成本资料的信度放到一个比较高的重视位置。从而为企业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提供更多的助力。

五、结语

农产品出口在我国当前的市场发展格局中, 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针对外国对我国农产品企业展开的倾销调查, 要高度地重视。农产品反倾销成本核算在应诉国外的倾销调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应该强化其提升的策略, 从而在反倾销中获得更大的主动。笔者在借鉴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对农产品企业的成本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发展建议, 希望能助力于我国农产品企业未来的反倾销取得更好地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建华.应诉反倾销成本会计问题研究综述[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2 (02) .

[2]孙凤英.对会计控制与反倾销应诉关系的哲学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 2012 (04) .

[3]许丹.反倾销会计下中外成本核算差异及对策思考[J].财会月刊, 2012 (01) .

[4]张永慧.基于反倾销的出口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4.

[5]石琳.反倾销对我国出口及产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 2014.

上一篇:继发性肾损害下一篇:肝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