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销法

2024-07-13

反倾销法(通用8篇)

反倾销法 篇1

欧美与我国反倾销冲突焦点及欧美反倾销法质疑论文

确切地说,欧美与我国反倾销冲突是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欧美对中方的反倾销指控及中方对欧美的反倾销指控所进行的抗辩(即对欧美的反倾销申诉、调查、初裁、终裁甚至于诉讼所进行的抗辩)活动;另一方面是指中方对欧美的反倾销指控及欧美对中方反倾销指控所进行的抗辩活动。我国外贸部最近才启动反倾销调查,开始受理企业申诉,尚无实践中的反倾销对峙与分歧。本文主要谈前者的冲突焦点,并围绕焦点对欧美反倾销法作一剖析。

焦点之一:关于非市场经济国家

1 关于市场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划分及其影响

西方各国反倾销法把一切国家分为市场经济国家((Market economy Country)和非市场经济国家两种。对这两种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确定产品正常价值的方法。对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存在着资本、商品和劳务市场,产品的价格由竞争状态下的供求关系、价值规律所决定,产品价格反映产品的真实成本,所以,通常是采用产品出口国的国内销售价格作为正常价值;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它们认为其国内销售价格是被扭曲的,不能反映产品的正常价值,则必须采用一个“替代国”(Subrogate Country)或“类比国”(analogueCountry)的类似产品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这样,由于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不同,便直接影响价格比较的基础,而价格比较,即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比较,是反倾销调查中确定倾销是否存在的核心问题。因此,这种不同的比较基础对倾销与反倾销当事人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2 西方(国际)反倾销法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界定

按欧共体、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反倾销法的规定,确定正常价值的三种基本方法(即国内销售价格、向第三国出口价格、结构价格)不适用于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因为对非市场经济国家来说:第一,资源、生产资料为国家所有,原材料、动力的价格和工资由国家决定,产品价值是被扭曲的,不反映产品的.生产成本,因而无法确定一个正常的国内销售价格;第二,货币不能自由兑换,不能与产品的国内价格与出口价格进行可靠的比较;第三,国家垄断外贸,出口价格变得不正常。在这种情况下,用被扭曲的国内价格与出口价格进行比较,来确定倾销是否存在,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确定正常价值,应按特别方法进行,即主要按所谓替代国或类比国价格来确定。

(1)欧共体:欧共体从EECNo 459/68条例开始就规定了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但是至今未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下定义,而是采取列举式的方式,列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根据欧共体EECNo.2423/88条例的规定,欧共体把中国和前苏联、东欧、越南等一些国家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2)美国:美国在《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第1316节(b)中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作了不少的修改,并首次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下了定义,规定了一些判断标准。

关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义。凡不以成本或价格结构的市场原则运转的、产品的国内销售价格不反映商品的公平价值的任何国家均属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市场经济国家由美国商务部负责认定。

关于判断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因素。美国商务部在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时考虑的因素是:第一,该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可兑换程度;第二,该国工人与政府在工资问题上自由谈判的程度;第三,外国公司举办合营企业或作其它投资被允许的程度;第四,政府对生产资料所有或控制的程度;第五,政府对资源分配以及企业在价格、产量决定权上的控制程度;第六,主管当局认为适当的其它因素。与欧共体主观武断的采取列名单的方式来认定非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美国的上述规定似乎较客观些,但实际上,凡是被欧共体列入名单的国家,一般也是被美国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几乎没有例外。所以,从实际效果来看,倒是美国的办法更富于弹性,主管当局的自由裁量权更多。

(3)GATT:GATT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下的定义比较模糊。在它的附件九第六条第1款第2项规定:“应当承认,对全部或大体上全部由国家垄断贸易并由国家规定国内价格的国家进口的货物,在为第1款的目的决定可比价格时,可能存在特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进口缔约国可能发现有必要考虑这种可能

[1] [2] [3] [4] [5]

★ 论经济法中的社会公共利益

★ 商务礼仪中tpo原则

★ 我国继承法中遗嘱自由限制分析论文

★ 谈班级管理中的人本原则教育论文

★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论文

★ 从职业化到反职业化的论文

★ 犯罪化原则与我国的“严打”政策

★ 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 中国神话学重构之作《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简评论文

★ 教学中的直观原则的读书笔记

反倾销法 篇2

2012年7月, 一些欧盟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了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9月6日, 欧盟正式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关键零部件如硅片等发起反倾销调查, 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 是迄今为止欧盟对华发起的最大规模贸易诉讼。欧盟委员会27日宣布中欧已就光伏贸易争端达成“友好”解决方案。

二、欧盟的依据

欧盟在第384/96号法令《反倾销条例》21条规定:对国内产业、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关于是否应欧共体利益要求进行干预的裁定, 应当建立在对所有的不同利益, 包括国内产业的、用户的和消费者的利益作为一个整体评价的基础上。只有当所有当事人根据第2条都有机会发表意见, 才能根据本条作出裁决。”根据欧盟的反倾销法律规定, 征收反倾销税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符合欧盟公共利益的需要, 如果不符合欧盟公共利益, 就不得实施反倾销措施。但从欧盟调查机关的公共利益审查实践以及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 欧盟调查机关在公共利益审查时仍然明显侧重申诉产业的利益或者给申诉产业带来的有利影响, 并在消除倾销带来的贸易扭曲和恢复有效竞争的需要上予以“特别的考虑”, 不会因为其他利益的考量而轻易终止反倾销措施的实施。

三、案例启示

1. 如果企业在遭遇反倾销诉讼时, 不能采取不应诉的躲避态度。

否则, 首先,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国外调查机关将采用对我方最不利的资料进行“缺席判决”, 对来自我国的被调查产品征收惩罚性的高额反倾销税, 使我国产品失去市场;其次, 不应诉又可能导致连锁反应, 其它国家为防止贸易转移, 纷纷对同一产品进行反倾销, 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市场日益萎缩, 最终被迫退出整个国际市场;再次, 不应诉将助长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导致对我国滥用反倾销。在本案件中, 我们可以我们的相关企业在面对反倾销时已经开始积极应对了, 在欧盟反倾销立案调查进入45天倒计时之际, 我国政府、行业、企业应“三位一体”积极应对, 制定反制措施。有业内人士指出, 此次商务部急召行业巨头商议对策, 可见其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有望推动反制措施或政府间对话等形式, 避免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立案调查。

2. 面对反倾销调查, 必要时请政府出面协调。

2012年9月12日至13日, 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德国。在德期间, 崇泉分别与德经济部对外经济政策司总司长布劳纳、总理府对外经济司总司长霍斯特曼、外交部经济司总司长埃尔布林举行会谈, 就欧盟对我光伏产品反倾销立案调查一事交换意见, 阐述中方立场, 中方坚决反对欧方征税措施, 希望欧方进一步拿出诚意, 展现灵活性, 通过磋商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同时, 中国政府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程序。鉴于对华光伏反倾销案有可能引发中欧之间巨大的贸易摩擦, 欧盟被迫做出一定的让步。

3. 让对方清楚, 反倾销也会损害对方自身的利益。

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显然损害了欧盟《反倾销条例》中标榜的“公共利益”:

第一, 欧盟自身的太阳能产业将受到打击。即使欧洲少数光伏电池制造商会从对中国光伏电池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中受益, 但中国制造太阳能电池板所需的原材料、技术及设备的供应商多数来自欧盟, 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仅从德国就进口价值3.6亿美元的银浆, 进口多晶硅更是高达7.64亿美元。中国累计从德国和瑞士等欧洲国家采购约108亿元的生产设备。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 必将会伤及产业链内的大多数欧洲企业, 并为此付出高昂代价。

第二, 欧盟的能源安全和能源战略会因此受到损害。众所周知, 欧盟所需能源约一半靠进口, 能源一直是制约欧盟经济发展的“软肋”, 尤其是天然气方面长期受到俄罗斯制约。太阳能作为一种绿色新能源, 对欧盟能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若少了中国质优价廉的太阳能产品, 欧盟推进其能源战略将蒙上阴影。

第三, 将损害欧洲太阳能用户的利益。欧盟对华反倾销, 将中国优质低价的光伏产品挡在门外, 将大大提高欧洲数量庞大的太阳能消费者的成本, 殃及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

4. 用反倾销应对反倾销。

中国政府启动对欧盟葡萄酒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引发了欧盟相关国家的担忧, 纷纷要求通过对话解决贸易争端, 避免贸易摩擦。

四、小结

通过本次案例, 我们可以看到, 面对反倾销调查,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积极应诉, 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同时, 我国出口企业在海外面临的反倾销诉讼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反倾销调查并不是单向的, 作为WTO的成员国, 我国同样能够利用其来防范他国商品在我国市场的恶意倾销, 以维护国内市场的正常秩序。

参考文献

[1]姚冬琴.制裁中国将摧毁整个欧盟光伏市场.中国经济周刊, 2013.6

[2]舟丹.欧盟对华反倾销贸易战的影响.中外能源, 2013.8

[3]高宏玲.五大政策应对欧盟光伏反倾销.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2.9

[4]黄华.欧盟反倾销法公共利益条款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1.3

反倾销法 篇3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贸易日益蓬勃,伴随而来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反倾销措施,将部分不正当竞争扼杀在了摇篮中,但是,反倾销措施无限度的使用,使其脱离了初衷,作为纠偏作用存在的公共利益原则,由于实体概念不清晰,程序权利义务模糊,相关政策缺乏等原因,存在很多问题。为缓和反倾销措施的滥用,需要以新的立法理念为指导,突出公共利益原则在反倾销法中的地位,建立健全合理的实体和程序规则,以此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全球化中各方利益的实现。

关键词:公共利益原则;反倾销措施;贸易保护主义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经济摩擦不可避免,各国在本国利益的基础上普遍适用反倾销措施以应对别国的恶意倾销。为了完善反倾销法的价值目标,规避自身局限性,公共利益原则应运而生。虽然WTO的《反倾销协定》规定了公共利益原则,但是,该规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使得公共利益原则在实践中不能体现出强制的指导性,也使得各国的反倾销法律对“公共利益”的贯彻也大有不同,我国的《反倾销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样没有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概念和范围,这样的立法状况难免影响反倾销的预期效果。因此,为了完善我国反倾销制度,其关键是归纳公共利益原则的功能,分析我国反倾销法中公共利益原则存在的缺陷,重构我国反倾销法中的公共利益原则。

二、 反倾销法适用公共利益原则的功能

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社会矛盾及制度的根源,这对矛盾的运动是人类社会一切制度的源泉。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不均衡时,就要求制度变迁,构建新的利益博弈规则即新的制度。而当两者均衡发展时,制度就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倾销因不但损害了国内特定产业个体利益,而且因损害国内产业可能导致国内整个经济体系的集体利益崩溃。相反,如果反倾销过度,则会出现保护了国内某些相关产业个体利益,但却同时损害了本国的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伤害了被控国的出口商个体利益的情形,甚至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往来,破坏国际贸易秩序。而公共利益原则为各方利益提供了一个均衡点,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但却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最现实的最佳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利益原则存在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共利益原则的引入有利于填补反倾销法的漏洞,克服其局限性。反倾销法的局限性由于利益取向的偏差,很可能使其沦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仅以国内受损的相关产业为保护对象,难免损害国内其他相关主体(本国的消费者、上下游企业、进口商)的利益,甚至使国际间的经济贸易难以可持续发展。公共利益原则的引入能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因为其价值理念更为均衡,关注的利益更为广泛。虽然公共利益条款会使反倾销措施考虑更多因素,但是由于全面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净福利和净损失的比例,反倾销将具有更有力的实施依据和标准。

2. 均衡各方利益。在反倾销的制度下,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彼此利益间的冲突。这些冲突性主要的表现是:国内产业保护的利益与倾销产品的下游工业用户和消费者获得廉价原材料、产品利益的冲突;倾销商和进口商获取最大利润、低价占领市场的利益与进口国生产商抵制低价倾销、保证市场份额的利益冲突。无视倾销的结果是国内产业受损,工厂倒闭,员工失业;而不当的反倾销措施,则会使下游企业和消费者需要为获得某产品支付更多对价。前者的损害是直观的,后者的损害往往是潜在的。公共利益原则可以均衡既得利益群体和利益受损群体的利益,可以使调查机关在反倾销程序中将各个主体的利益都考虑进去,以寻求最优结果。

3. 遏制反倾销措施的滥用、减少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反倾销法是保护本国工业免遭国外产品倾销的冲击的“安全阀”。但反倾销法往往成为了“合法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代名词。为了使反倾销法融入更多的竞争规则,就要通过公共利益原则的运用改良反倾销规则。

在经济上反倾销的必要理由是,倾销可能给消费者、下游工业用户等带来的好处小于倾销可能给国内工业带来的损害。在双边贸易中,倾销和反倾销重要的影响因素,很容易引发贸易双方所属国的报复和反报复行为,不仅损害双方经济利益,甚至会影响国际贸易秩序。这不仅涉及经济层面的摩擦,更又可能因涉及支柱产业而将矛盾上升到政治高度,恶化国家间的双边关系。为了避免反倾销措施的滥用,促进全球贸易的一体化与自由化,引入公共利益原则实属必要。公共利益原则引入反倾销法,将会对是否采取措施、制裁的程度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只有当反倾销税的征收符合公共利益原则的要求时,才能按照认定的倾销幅度征收反倾销税;在征收反倾销税时,还要考虑征收反倾销税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因素,考察是否应当低于倾销幅度征收反倾销税;当反倾销税的征收不能够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时,不应当坚决放弃对反倾销措施的应用。

三、 我国反倾销法中公共利益原则的缺陷

反倾销立法最初也存在一定的生产者倾向,较少考虑相关工业用户和消费者利益等经济因素。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法补贴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反倾销法,其并未对公共利益原则作出规定。2002年的《反倾销承诺暂行规则》首次引入了公共利益原则,规定反倾销调查机关应当在审查我国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接受倾销方的价格承诺。2004年国务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规定出口经营者的价格承诺符合公共利益的,不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也不征收反倾销税;终局裁决倾销成立的,征收反倾销税时,应当符合公共利益原则。国务院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公共利益原则,在立法理念和制度设计上有了明显进步,被认为是我国反倾销法中正式确立公共利益原則的标志,我国从此成为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规定公共利益原则国家之一。但因其未穷尽利益博弈各方因素而缺乏彻底性导致这一原则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基础。

1. 实体规定不够具体和全面。一方面,没有明确“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反倾销条例》的第33条和第37条规定虽涉及了公共利益的概念,但没有明确公共利益的标准及评判依据。对“公共利益”分歧解释,将影响反倾销的预期效果,很可能达不到引入“公共利益”条款的初衷。另一方面,没有明确利益相关人的主体资格。《反倾销条例》规定的反倾销案件的利益相关人的主体包括:申请人、出口经营者、进口经营者等有利害关系的组织和个人。但是,对于工业用户以及消费者是否被涵盖在“其他有利害关系的组织和个人”的规定中,不得而知。如果是,为何不予列明?缺乏明确列举,反倾销调查机关便可自由裁量谁能代表公共利益、谁可以参加反倾销程序、以及谁可以就能否采取反倾销措施和反倾销的适度性等问题发表意见。这便难免会使得这些主体的权利及利益受损,也使得公共利益很难完整体现。

2. 程序性权利缺乏明确规定。为使调查机关更全面地掌握信息,以确定是否采取反倾销措施,立法对于利益相关人的程序性权利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包括:获得信息、提供信息、发表信息的权利。实践中,利益相关人参加反倾销调查的方式主要是参加相关调查机构组织的听证会或座谈会。但是,听证会代表如何产生,是否包括申诉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和消费者、听证范围是行政机关确定还是与听证代表共同确定、听证会代表是否有辩论的权利、听证意见的效力等等问题,立法都没有予以明确。“座谈会”是非正式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任意性,无相关法律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利害关系方便很难有效参与到反倾销程序中,更不要说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这就使得使调查机关在反倾销调查中对公共利益难以全面考量。

3. 反倾销税的征收幅度缺乏适当性规定。反倾销税是一把“双刃剑”,过高的反倾销税很可能会在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同时,给消费者和下游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害。而“轻税规则”则可以减少由于征收反倾销税而给进口商、消费者、下游企业等主体造成的过度损失,有利于均衡各主体间的利益。《反倾销条例》仅规定了反倾销税的税额不能超过终裁决定所确定的倾销幅度,但却没有规定“轻税规则”,即反倾销税的征收不能超过“保护国内产业损害”的必要限度。可见,此规定未能充分体现公共利益原则。

四、 反倾销法中公共利益原则的重构

为了使公共利益原则在反倾销法中落到实处,既要明确公共利益的概念、考量因素、适用范围。同时,也要完善公共利益原则的认定程序。

1. 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含义和范围。在我国反倾销法上,可以采用“描述加列举”的方式,对典型情形作出规定并辅之于弹性的兜底条款。公共利益的范围应当进一步扩大,不仅仅包括国内相关产业、进口商、上下游用户、消费者等关联方的利益,随着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公共利益还可能突破国界,既包含进口国的相关利益方,还包括出口国的利益关联方,甚至第三国利害关系方的利益。

在反倾销法上进行公共利益调查时,需要明确公共利益的考量因素。建议将以下因素纳入到考量范围:(1)对国内产业的影响:是否会对市场份额、价格利润、产能、就业形势及国内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产生严重的影响;(2)对市场竞争结构的评估:是否会加剧国内生产商的垄断地位,该产品还能否满足市场需要;(3)进口商、销售商对该产品的依赖性,以及在采取反倾销措施后是否可以从他国获得替代商品;(4)对上下游用户的影响:尤其是对上游用户的销售额及对下游用户生产成本的影响;(5)对消费者的影响;(6)对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7)其他相关因素。由于在不同的案件中涉及到的因素不同,因此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这些因素在特定案件中的重要性量化。如果反倾销措施给国内工业用户、消费者、进口商、销售商、竞争结构等带来的损害与国内产业获得的利益不成正比,则可认定该措施违反了公共利益。这种基于基本而公平的数量經济的分析技术,规范性强,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 扩大利害关系方的适用范围,明确利益主体的程序权利。反倾销措施对工业用户及消费者利益有很大影响,只有赋予他们与国内产业及其他利害关系方一样的法律地位,才能全面反映公共利益需求。我国《反倾销条例》第19条从表面上来看已经规定了利益主体,但是范围窄、可操作性不强。可以将第19条中的“其他有利害关系组织、个人”进一步表达为:进口商、销售商、工业用户及他们各自的贸易协会、有代表性的消费者和消费者协会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组织个人。

在立法上赋予利益相关人参与公共利益调查的程序性权利,有利于消除利益相关人地位不平等的现象,使这些利益相关人可以切实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充分发挥公共利益原则的价值。结合WTO《反倾销协议》及各国的立法,建议赋予各利益主体的程序性权利包括:查阅和复制资料的权利;发表意见并提供相应的证据的权利;申请举行听证会的权利,利益相关方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了申请,并有充足合理的理由,便应当举行听证会;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异议权;知悉公共利益评估结果的权利、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权利。这些程序性的权利有利于公共利益原则的实施。

3. 将公共利益调查作为独立的环节。我国反倾销法上的公共利益原则没有贯穿在反倾销法的整个环节,而仅仅局限于价格承诺环节和征收反倾销税环节,缺乏程序性规定和强制性保障。可以借鉴欧盟的做法,把公共利益审查、倾销幅度和损害结果的调查的重要性同等对待,以便于提高公共利益原则的法律地位,使其价值得有充分发挥。也就是说,把“公共利益”规定为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必要构成要件,即采取反倾销措施不仅要满足倾销事实、损害结果、因果关系的标准,还应当满足公共利益标准。即使倾销和损害已经成立,但是实施反倾销措施不符合进口国公共利益,则不得采取反倾销措施。在立案环节,以公共利益为依据,判断是否发起反倾销调查;在价格承诺环节,要考虑临时反倾销税和价格承诺会给相关的产品带来的价格上涨对公共利益的影响,限制反倾销税率以及反倾销适用范围;采取反倾销措施期间,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发生变化,主管机关可依据公共利益暂时中止反倾销措施的实施;行政复审环节,加入公共利益因素,综合评估此前采取的反倾销措施,衡量受影响的具体利益和损失,以做出最佳决策。

为使公共利益落到实处,需要完善利益相关人在调查中的表达机制。利益相关人能否独立、平等的表达利益主张的程序正义,对于公共利益评价结果的正当性有着重要的价值。根据我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公共利益评价的方式是听证会、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此外,还包括抽样、现场核查等方式,但是,法律却没有对程序的具体实施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在听证程序中,没有明确听证范围、听证会代表的类型、听证会代表的确定程序、听证意见的效力,不能保证利益相关人意思的有效表达。同时,缺乏申诉企业之外的其他利害主体主动介入反倾销调查的机制。应明文规定进口商、工业用户及消费者可以主动提交材料、发表意见。除调查机关依职权召开听证会外,利害相关方也可以通过提交材料主动申请召开听证会。此外在听证会中,还应强调保护利益关系方的辩论权,完善公共利益调查中的辩论式听证程序,从而保证其利益表达机制。

4. 制定较少征税规则。反倾销是为了消除倾销给进口国带来的危害而采取的一种救济手段,并非惩罚措施。从价值取向来看,反倾销税的税率要与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相适应。并且,征收反倾销税时,既要考虑对国内产业所遭受损害的弥补,也要考虑反倾销税对进出口商、上下游用户、消费者等利益相关人可能带来的损失。反倾销税的征收幅度要兼顾彼此间利益的平衡。除此以外,WTO制定的《反倾销协议》和欧盟制定的《反倾销条例》都规定了较少征税,这直接体现着公共利益原则。较少征税不仅可以减少国内产业外的其他相关人利益受损,而且使反倾销税的税率受到倾销幅度及消除损害的双重约束。

5. 建立合理的时效制度。反倾销法中对相对人规定了严格的时效,对行政行为的时效规定却很少,使公共利益调查缺少应有的时间限制。在立法中,应严格规定各调查阶段时效及公共利益相关资料提出的期限,如明确规定利益相关人反倾销的申请期限、相对方的答辩期限、听证会的期限以及法庭的审理期限,以保证程序的顺利推进,提高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同时可以保证利害相关方权利的及时实现。

五、 结语

我国在公共利益原则的制度设计上不完善,而若要让公共利益原则在实践中能够贯彻实施,必须先确定其内涵。其次要在实体和程序法上进一步完善我国反倾销法中关于反倾销法的条款。实体上,明确公共利益含义、考量范围、实施标准,制定较少征税规则。程序上,扩大利害关系方范围、完善公共利益调查的程序机制、建立合理的实效制度。这样,才能让反倾销法突破自身的价值局限性,推进整个国家和国际经济秩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明勇.生态制度研究方法创新研究——以地方投融资为例的法统计学方法创新.现代管理科学,2014,(11).

2.杨学坤.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中“公共利益”的考量——基于法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4,(1).

3.曹和平.反倾销法上公共利益规则的困境与反思.江苏社会科学,2012,(3).

4.冯寿波.TRIPS协议公共利益原则条款的含义及效力——以TRIPS协议第7条能否约束其后的权利人条款为中心.政治与法律,2012,(2).

5.劉太刚.公共利益法治论——基于需求溢出理论的分析.法学家,2011,(6).

6.徐鹏.反倾销中的新要素——公共利益原则的确立.理论探讨,2010,(6).

7.刘凯旋,孙凤英.论反倾销中公共利益原则的作用.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5).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项目“收入分配改革与财税法制变革——以财政资源的公平配置为中心”(项目号:C13301);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经济法保障研究”(项目号:GD12XFX11)。

作者简介:翟中玉(1979-),女,汉族,河北省廊坊市人,吉林大学经济法学博士生,河北工业大学劳动法研究所副所长,河北省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劳动法;周迈(1972-),女,汉族,湖南省汨罗市人,湖南省外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李新建(1974-),女,汉族,湖南省汨罗市人,就职于海南省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研究方向为民商法。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 篇4

——浅谈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策略

摘要:伴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加深,抵制贸易保护的呼声并没有抑制住全球贸易摩擦案件的迅速上升。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贸易体商品贸易赤字激增,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强。据世行评估,在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已经出台的89项限制世界自由贸易的措施中,有23项出自曾经做出过慎重承诺的20国之中。加上,随着中国企业参与世界贸易的增多,中国产品的成本优势日益明显,在国际竞争中常处有利竞争地位,使得我国产品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对象。频繁的调查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使我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最大受害国。因此,我国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企业应积极面对反倾销。

关键词:中国 企业 反倾销 对策

所谓反倾销,是指进口当局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对来自外国的倾销产品采取强制性措施,以提高倾销商品在进口国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或限制进口数量。但由于反倾销国在进行反倾销时,常以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滥用反倾销措施进行贸易保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口额的不断扩大,同时也使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越来越多。

一、我国企业被反倾销的发展态势

〔一〕对华反倾销诉讼的次数日益增多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的反倾销诉讼和措施便层出不穷,对华反倾销的指控有愈演愈烈之势。仅2006年,国外对华大宗出口商品反倾销案件更是多达60余起,较2005年增长率达到37%。2007年上半年则有16起。

﹝二﹞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

西方国家只要认为危害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可以列为反倾销产品的范围。被诉产品从最初的轻工、纺织等传统商品,扩大到机械、鞋类、打火机、自行车、铅笔、箱包、刹车盘、彩电以及化工原料和农产品等4000多种商品。

(三)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

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非常高,征收幅度低则百分之十几,高则达百分之百甚至上千。如2006年12月,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几家企业出口的冷冻及罐装暖水虾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最低的是27.9%,最高的是112.8%,而其对越南征收的仅为4.1%至25.8%。面对如此高的税率,无论哪家企业都无法承受,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被迫从该市场完全退出。

二、中国企业屡受反倾销之害的主要原因

中国出口商品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将其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一)外因方面

欧美各国对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观念根深蒂固。由于一些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企业的误解和偏见,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而在第三国参考价格的选取上又别有用心。这种歧视待遇使得中国商品更容易被认定

为倾销。理论上应找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第三国作为替代国,但美国、日本、丹麦、智利、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都曾被选作中国的替代国。如此,很难使我国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如2000年欧盟在对中国彩电倾销案的诉讼中,就把新加坡做为中国的替代国。很明显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不论是其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生产和销售的成本结构都与中国产品有巨大差异。据此把新加坡的正常价格与中国的出口价格相比较,必然会扭曲事实,使诉讼结果对我国企业非常不利。

(二)内因方面

(1)出口结构失衡。我国的出口多为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及机电、电子等低附加值的商品。出口中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某一地区出口量大且急剧增加势必对当地市场产生冲击,而成为反倾销的对象。如我国金属镁产品向欧盟出口,1993年不足100吨,1996年竟达11000吨,如此巨幅的出口量增长,难免欧盟对其实施反倾销。

(2)国际营销谋略不足,过分实施价格战。我国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因而制定的国际营销战略往往失误。如我国出口企业价格竞争过度,竞争手段单一,长期以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战略,通过销售量的扩大来获利,难免给进口国留下了“低价倾销”的借口。再者,我国企业未能把握国际市场和进口国行情,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致使某些商品大量和集中地涌入进口国,增大了对华反倾销的概率。

(3)法律应诉不力,引起各国积极对华反倾销。反倾销诉讼费用高昂,手续复杂过程漫长,被诉讼企业常寄希望于其他同被诉企业积极应诉,然后自己坐享其成,造成大家都不愿或难以应诉的不良局面。如此,便并诱发对华企业更多的反倾销起诉,形成恶性循环反应。如1994年,美国裁定“中国大蒜倾销案”之后,起诉方律师看到中国企业不愿应诉,鼓动美国蜂蜜行业对中国提起反倾销诉讼;同时,这家律师事务所又说服美国自行车生产企业对中国自行车提出起诉,接下来是蘑菇罐头,再接下来是靛兰染料。

三、我国企业面对反倾销应采取哪些措施和对策

(一)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意识,走出低价阴影

中国企业应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后期服务,建立企业自己的品牌。不要仅以价格竞争为主要竞争手段,应以质量取胜、服务取胜。这样既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从而改变原有的产品形象。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可通过成本的提高来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还可以通过建立的品牌形象加大产品的附加值。由于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产品的低价而言,中国企业应努力走出低质低价的低谷,减少国外反倾销的诱因,防止授人以柄。

(二)借助海外直接投,应对反倾销

海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有效饶过国外的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被诉倾销的几率,而且还有以下三项优点:第一,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和技术能力;第二,学习国外最新的技术、管理、信息、经验和营销,锻炼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第三,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构建企业的全球生产、研发和营销网络,加快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在我国,最典型的国外投资饶过反倾销的案例是海尔在美国投资建厂。

(三)培养专业人才,积极应诉反倾销

据统计,在已发生的480起对华反倾销案中,至少有50%的我国企业选择了放弃应诉。其中有些企业是因为不了解国际贸易法规,缺乏国际商务人才,不知该如何应诉。美国目前拥有反倾销专业人员2000个,而我国只有20个,仅及美国的百分之一。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官员有200人,而中国从事反倾销调查的人员连欧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因此,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培养在经济、法律和外语等方面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优秀国际商务人才,为反倾销应诉取得胜利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

(四)主动出击,拿起反倾销武器,保护我国企业自身正当权益

如此,不但可以抗衡外国对华反倾销,亦可消除外国在华不合理竞争行为,保护我国产业安全。如自吉林造纸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新闻纸生产企业对来自加拿大、韩国和美国的进口新闻纸提起反倾销申诉后,相继有武钢诉俄罗斯冷轧硅钢片倾销案,杜邦等6家公司诉韩国企业聚酯薄膜倾销案。但整体来说,我国企业诉讼外商倾销的案例的确很少。这并非外商不存在对华倾销行为,而是我国企 4

业缺乏使用反倾销这一正当手段的意识。故我国出口企业还应主动拿起反倾销武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保护自身正当利益。

(五)转变营销观念,实施多元化国际营销战略

我国企业要从单一的货物贸易向技术贸易领域发展,同时,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减少国内企业间的冲突,避免形成低价竞销的状况。在商品结构上,我国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必须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长远看,要加紧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改善出口构成,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效益。在市场结构上,要变目标市场过于集中为市场多元化。在巩固现有欧美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的海外市场,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并达到避免反倾销调查之效。在竞争手段上,要变单纯的价格竞争为多种竞争手段并用。在经营方式上,要改单纯出口商品为直接对外投资,这样既有利于国内剩余生产能力的转移,又可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

(六)规范企业内部管理

我国企业应加快实现对账目的统一管理,与国际接轨。这些数据将是反倾销诉讼中重要的证据来源。企业不仅要采取国际标准,还应该了解主要出口国家的相关制度,注意两者的不同。这样,我们所提出的会计报表将更加规范化,具有更强的证明力及可信度。

(七)国内企业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国内一些企业在遭遇反倾销诉讼时,由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不配合或不积极配合往往力不从心,而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一旦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诉讼成功,我国的同种产品以及同类产品在该市场将受重创,甚至可能从该市场完全退出。这对我国该产业的对外贸易将是巨大冲击。因此,国内企业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应全面联合起来筹措和募集基金,对参与诉讼的企业同行业其他企业予以全方面支持和鼓励。

(八)加强与外国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在反倾销案件中,起诉方的利益往往也是多元化和多层面的,因此,在对外贸易中,我国企业应促进贸易双方的深层了解与合作,达成相关协议,以求在中

国产品被指控倾销时,该国部分相关企业能共同参与诉讼,提供有利于我方的相关证明,甚至说服起诉方撤诉,这已经是化解反倾销调查的重要途径之一。

(九)加深对进口国的法律了解,拓展信息渠道 我国企业应尽快培养一批专业的法律人才,积极应诉反倾销。我国企业之所以不应诉反倾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企业不敢应诉,而是他们不了解国际贸易法规,缺乏国际商务人才,不知道如何应诉。因此,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培养在经济、法律和外语等方面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优秀国际商务人才,为反倾销应诉取得胜利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同时,可以通过驻外机构、向外国资本输出的方式建立的一些海外企业,了解该国的法律法规、政策动态并及时反馈给我国相关机构和企业,形成快速高效的信息网,完善我国预警机制。

(十)用反倾销手段,保护自己正当权益

外国对华反倾销指控的势头越来越猛,而中国对外提起的反倾销指控却寥寥无几。这并不是说外国生产商不存在对华倾销行为,而是我国企业不知道反倾销是一个正当的保护手段。由于我国在税收管理,关税削减等方面的改革,使市场准入条件大大改善和缺乏相应的严密管理,导致许多外国公司纷纷进军中国。他们不惜通过降低产品价格甚至亏本销售,大肆倾销。所以,我国出口企业在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同时,直接受到倾销行为威胁的生产企业必须主动使用反倾销措施,从而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四、总结

整体而言,面对国际间众多的竞争对手,我国企业还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我国企业应深刻意识到这一情况的危害性,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完善企业制度,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的避免或应对国外的反倾销行为。同时,从企业本身出发,企业要抓住机遇,立即着手强化企业管理,着重 6

依法管理,严格管理。把标准建设为企业文化,使职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喜欢,形成公司的文化。还有,企业要认识到,只有严格的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要求,坚持走科教兴市的道路,不断创新,求真务实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在市场竞争正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仕辉:反倾销的国际比较、博弈与我国对策研究[N].科学出版社

[2]杨悦:WTO半年报:全球反倾销调查减少 中国仍是重点[J].财经资讯.2007,11,2.③版

[3]王华:对华反倾销及我国对策浅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4,5:13~14

[4]于达戴天宇:反倾销理论与实务[N].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5]郭海: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及原因[J].中国对外贸易,2003,3:21~22

[6]王世春王琴华张汉林:名家论坛——反倾销应对之道[N].北京:人民版社

从彩电反倾销看应对之策 篇5

充分利用规则勇于搏击国际市场风浪

------对中国彩电反倾销诉讼失利的思考

苟金海 山东利津一中 2574005月15日,历时一年的美国诉中国彩电倾销案件尘埃落定: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中国彩电对美倾销成立。美方对应诉的海尔、TCL、长虹、海信等企业加征20―25%的反倾销税,对未能应诉中国企业加征78.45%的高额关税。专家称,此举实际上意味着,美方市场关闭了中国彩电进口的大门。据统计,仅自1979年至,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每年都有数起,类多面广,导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100多亿美元。中国彩电应诉失利,再一次对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什麽是倾销,什麽是反倾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如何应对反倾销诉讼?

一、倾销

倾销是指一国产品人为地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输入另一国市场的行为,其实质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不公平竞争手段。

按照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规定,确定倾销必须经过三个步骤:认定出口价格;确定正常价格(值);对出口价格和正常价格进行比较。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的差额被称为倾销幅度。世贸组织规定,倾销幅度不超过进口价格2%、倾销产品进口量占同类产品进口比例不超过3%,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倾销幅度的最低限额。

可以看出,要确定倾销幅度,关键是确定出口产品正常价格。正常价格通常是指在一般贸易条件下,出口国国内同类产品的可比销售价格。世贸组织规定,如该产品在国内不销售或国内价格受到控制(非市场经济国家),以第三国同类产品出口价格来确认正常价格。美国一直不承认中国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认定中国政府对价格实施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彩电的正常价格必须参照第三国。这样以来,中国彩电产品价格低廉的重要原因之一――劳动力廉价,彩电成本降低――被忽略,容易认为中国彩电出口价格低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恶意的不正当竞争。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定位,是冷战思维的产物,是贸易歧视。

二、反倾销

反倾销是为保护本国同类产业,对倾销产品进口采取的的相应措施。世贸组织规定,反倾销措施的制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确实存在倾销事实;2、确定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存在造成实质损害的威胁,或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3、认定倾销事实与进口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反倾销的补救措施主要是,征收进口商品反倾销税、出口商作出价格承诺。出口商的价格承诺主要指出口商自愿作出令人满意的承诺,修改价格或停止以倾销价格出口。这时,反倾销调查可以暂停或终止,有关部门不采取临时措施或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的最终补救措施是对倾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征收反倾销税的数额可以等于倾销幅度,也可以低于倾销幅度。我国政府规定,征收反倾销税应当“符合公共利益”。

我国政府规定,在反倾销调查和确定价格承诺、征收反倾销税前,还可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如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或提供现金保证金等担保。

三、应对反倾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反倾销是贸易保护的重要措施。

据统计,自1979年欧共体首次对中国实施反倾销以来,至20,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启动反倾销手段,涉及商品种类繁多,达4000余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反倾销报复频发,从大蒜、蔺席到打火机、陶瓷、家具,此起彼伏。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措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重视。贸易保护,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必须高度重视。

2、利用WTO的规则办事是加入WTO的必然要求。

WTO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制定规则,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规则是维护国际市场交易秩序的保证,也是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的准绳。中国加入WTO以后,已对国内相关法律作了与WTO原则对接的相应修改。中国企业要按规则办事,利用规则,更好地保护自己,充分地发展自己。

3、积极应对反倾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但也面临许多挑战。中国加入WTO以后,与经济发达国家经济摩擦增多,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不同国家在与中国经济交往、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安全和经济牵制。在这种形势下,按世贸组织规则办事,成为中国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的当然选择。

四、如何积极应对反倾销

1、企业应团结起来,掌握规则,积极应对。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国际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反倾销诉讼不可避免。对中国企业来说,害怕和躲避解决不了问题,期待国内同行应诉而坐收渔利也不现实,只有加强联合,才能共同面对不可避免的反倾销诉讼。国内应诉胜利的几个案例说明,只有团结起来,了解规则和进口国法律,积极应诉才是唯一出路。

2、加强行业自律,是应对反倾销的治本之策。

从彩电应诉失利来看,前几年我国彩电投资过热,是导致这次失利的重要原因。全球彩电年需求1.2亿台,仅中国年产彩电就达近8000万台,国内需求5000万台左右。这种形势下,中国彩电只有到海外找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彩电物美价廉,竞争手段比较单一,以压价为主;企业重视产品数量多,对质量和技术创新投入少,长期不重品牌,成本效益比较差;缺少替代品的核心技术。这种产品价格的不合理,以及生产、竞争的无序,使争抢出口跑道成为必然。因此,在控制总量、提高质量和统一协调出口的条件下,加强行业自律,有序竞争,合理发展是根本之策。

3、加强政府间经济沟通与贸易磋商,是应诉胜利重要的外部条件。

从根本上说,企业的利益是国家的利益。经济全球化使政府间沟通与磋商具有独特的功能。反倾销说到底是政府为保护本国企业利益采取的措施,是国家行为。通过沟通与磋商,消除贸易歧视,减轻贸易压力,化解矛盾,避免冲突。

本文发表于《起跑线》20第十期

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区别 篇6

实施的条件:以低价倾销,对进口国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适用对象:不公平贸易或不公平竞争。

具体实施形式:现金保证金、价格承诺、保函、以及最终加征相应的税赋。 实施期限:不超过4个月,特殊情况可延长至9个月。

反补贴措施

实施的条件:因政府补贴而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对进口国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适用对象:不公平贸易或不公平竞争。

具体实施形式:现金保证金、价格承诺、保函、以及最终加征相应的税赋。 实施期限:不超过4个月(不能延长)。

保障措施

实施的条件:进口产品的数量激增而挤占进口国的市场份额,并对进口国造成实质性的危害。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www.lawtime.cn/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ao.lawtime.cn

适用对象:公平条件下数量猛增。

具体实施形式:加征关税、实施配额数量限制或者最终加征关税或实行关税配额。 实施期限:临时保障措施不超过200天,一般不超过4年,最长可延至。

反倾销预警机制研究 篇7

一、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反倾销形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产品出口面临的反倾销案件迅速增加。2000年我国所遭受的反倾销调查为44起, 占全球反倾销调查总数的15.1%, 而2000年到2009年我国所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 直至2009年我国所遭受的反倾销调查达到了107起, 占全球反倾销调查总数的44.6%, 由此可见, 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大, 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反倾销案件上升趋势也日益明显;二是对我国启动反倾销案件的国家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二、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构建目标及内容

(一) 反倾销预警机制的目标

对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健全需要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预测潜在的反倾销投诉来避免遭受反倾销调查。通过反倾销预警机制对出口国或者出口地区的市场以及竞争对手做出分析, 总结和预测可能出现的反倾销信息, 同时对潜在的反倾销调查作出防范;二是通过对国际市场的调查来实现出口价格的确定。我国对外贸易遭受反倾销调查主要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 所以通过反倾销预警机制对国外同类行业的产品价格作出调查, 同时分析我国商品出口对外国产业产生的影响, 从而为出口价格的确定建立依据, 并能够及时调整;三是通过反倾销预警机制指导和规范我国贸易出口行为, 对真实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进行制止以避免遭受反倾销指控与调查。

(二) 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内容

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反倾销预警评估体系。通过组织贸易专家、法律专家、经济专家在内的团队来建立评估系统, 通过评估系统对所收集到的有关数据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 以达到通过计算因素权重来对行业存在倾销现象或者是否存在承受损失的现状的目的;二是建立监测体系。即对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商品价格、潜在的反倾销起诉等方面进行检测, 从而根据获得的预警信息及时的指导有关企业进行调整;三是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来实现对产业所在受到的损害预警指数进行确定, 从而对我国对外贸易产业是否正在遭受倾销或者正在倾销进行判定。

三、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的运行

(一) 政府应当在反倾销预警机制中发挥导向的作用

首先, 政府应通过对外交涉来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作为国际贸易组织成员国, 我国政府应在熟悉《反倾销协定》谈判规则的基础上强化对外交涉手段, 通过对有关条款的利用来抵制不正当的反倾销起诉;其次, 政府应对国内企业进行保护、规范与引导。对于针对我国的倾销行为, 应当通过反倾销预警机制来评判倾销行为的严重性, 并在反倾销预警评估系统的意见下选择是否立案与进行裁决。再次, 政府应重视对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完善。反倾销预警机制不能仅仅停留在钢铁、汽车、化肥等行业, 同时想在纺织、电子、石化等方面进行扩展, 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反倾销预警机制。

(二) 对外贸易企业是运行反倾销预警机制的重要主体

首先, 对外贸易企业要重视对企业内部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健全。通过对我国同类行业产品出口情况的调查以确定我国同类商品是否存在出口过快的情况, 避免因竞争导致价格降低而遭受反倾销投诉。通过对国外竞争对手的了解来预防反倾销投诉, 许多外国企业在经营不佳的情况下, 就会运用反倾销投诉来维护自身利益, 所以通过对国外竞争对手的了解能够为预警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重视对进口国政治环境与经济总体环境的分析, 避免因进口国经济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利用贸易保护主义对出口国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其次我国对外贸易企业要坚持国际化经营战略。当前的国际产品销售存在全球化程度、技术层次越高,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就越少遭遇反倾销投诉。所以我国对外贸易企业, 一是要实现资源的国际化, 即在通过海外办厂、制定针对海外的投资政策、与海外企业联合创办企业等形式加强自身的全球化程度, 二是要通过努力的产品研发与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层次, 从而从建立企业自身的品牌, 提高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以质量为优势与国外同类企业展开公平竞争, 从而避免遭受反倾销投诉与调查。

摘要:我国贸易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 使我国贸易的发展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在面临这些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国贸易的发展也面临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而在这种背景下, 世贸组织成员国为了保护国内的产业并抑制其他贸易竞争对手的发展, 导致国际间反倾销案件迅速增加, 而我国当前已经成为了最大的反倾销被诉国, 致使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在反倾销败诉的情况下, 不仅要承担重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也要承担一系列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因素。所以建立健全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预警机制是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迫切需求。本文对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做出阐述, 同时对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最后针对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的运行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反倾销,预警机制,必要性,构建,运行

参考文献

[2]张小济.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反倾销动态 篇8

韩国对原产于中国的过氧苯甲酰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2007年5月18日,应韩国国内生产企业的要求,韩国贸易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过氧苯甲酰(Benzoyl Peroxide)进行反倾销调查。过氧苯甲酰是一种用于生产隔热等原料的添加剂。据韩国统计,2006年,韩国市场需求规模为29亿韩元(约290万美元)。其中,韩国产品占65%,中国产品占28%。

日本对原产于中国及南非等四国的电解二氧化锰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2007年4月27日,日本财务省关税局关税课、经产省贸易经济协力局特殊关税调查室开始对原产于中国、南非、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的电解二氧化锰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根据相关规定,应诉企业必须在2007年8月27日前向日本调查机关提供口头或书面证据。

韩国对原产于中国的浮法玻璃进行反倾销调查

2007年5月1日,韩国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浮法玻璃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调查期内的涉案金额为3570万美元。根据规定,应诉企业必须在2007年6月11日前将调查问卷的答卷提交至韩国贸易委员会。

埃及对自中国进口或原产于中国的木螺丝钉和固定用螺丝钉进行反倾销调查

2007年4月23日,埃及贸工部国际贸易政策管理中心反倾销局发布通知称,对自中国进口或原产于中国的木螺丝钉和固定用螺丝钉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阿根廷对原产于中国的电熨斗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2007年4月23日,阿根廷贸易管理及政策副国务秘书处照会中国驻阿根廷使馆经商参赞处,根据2007年4月19日发布的第171号决议,阿根廷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电熨斗进行反倾销调查。

裁决

哥伦比亚对原产于中国的袜子征收反倾销税

2007年5月中下旬,哥伦比亚贸易、工业和旅游部贸易实践司致函中国驻哥伦比亚使馆经商参赞处,根据该部825号决议对进口自中国的袜子产品作出反倾销终裁,最终反倾销税为离岸价与0.79美元/双之间的差额。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酯短纤作出反倾销产业损害终裁

2007年5月15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酯短纤作出反倾销产业损害终裁。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6 位委员经投票一致认为,原产于中国的聚酯短纤的倾销行为给美国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澳大利亚终止对原产于中国的三聚磷酸钠的反倾销调查

2007年5月11日,澳大利亚海关服务署发布公告,决定终止对原产于中国的三聚磷酸钠的反倾销调查。公告指出,由于没有证据证明进口自中国的三聚磷酸钠在澳大利亚存在倾销,因此决定终止对中国涉案产品的反倾销调查。

巴西对原产于中国的自行车曲轴连杆征收反倾销税

2007年5月9日,巴西对进口自中国的自行车曲轴连杆征收2.39美元/千克的反倾销税。与巴西国产零件相比,进口自中国的自行车曲轴连杆征税后在巴西市场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

南非取消对原产于中国的锄头的反倾销措施

2007年5月4日,南非贸工部接受南非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建议,决定取消对原产于中国的锄头的反倾销措施。

复审

美国继续对原产于中国的折叠礼品盒实施反倾销措施

2007年5月18日,美国商务部决定继续对原产于中国的折叠礼品盒实施反倾销措施。2006年12月1日,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折叠礼品盒进行反倾销日落复审立案调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做出肯定性损害裁决。

澳大利亚对原产于中国的碳酸氢钠作出反倾销期中复审终裁

2007年5月14日,澳大利亚海关服务署对原产于中国的碳酸氢钠作出反倾销期中复审终裁,决定继续对原产于中国的碳酸氢钠征收反倾销税。

土耳其外贸署对原产于中国的人造合成短纤维织物作出反倾销期终复审终裁前事实陈述

2007年5月9日,土耳其外贸署对原产于中国的人造合成短纤维织物反倾销期终复审案作出终裁前事实陈述。土耳其外贸署指出,如果取消反倾销措施,进口自中国的人造合成短纤维织物将会继续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在土耳其国内销售,并对土耳其国内产业造成损害。

墨西哥对原产于中国的蘑菇作出反倾销行政复审终裁

2007年5月8日,墨西哥经济部在其《官方日报》上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蘑菇作出反倾销行政复审终裁,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蘑菇征收0.4484美元/千克的反倾销税,自2007年5月9日起执行。

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氧化锌作出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

2007年4月4日,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氧化锌作出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决定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涉案产品征收430.93美元/吨的反倾销税。

上一篇:走月亮叙事作文下一篇:与工作有关的座右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