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职业培训政策

2024-05-30

欧盟职业培训政策(精选11篇)

欧盟职业培训政策 篇1

当前,与普通教育相比,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大部分学生及家长都不愿意选择就读职业院校,这成为阻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1]改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低的情况同样是致力于走向合作与一体化进程中的欧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此,欧盟各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2004年在大部分欧盟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年轻人中的吸引力都较强,在35个欧盟国家中,有20个国家中等层次职业教育与培训招生人数所占比例都超过50%。[2]

一、增强吸引力是一体化进程中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重要目标

欧盟国家通过欧洲共同市场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实现经济上的一体化,并通过欧盟走上政治一体化的道路。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层面的一体化进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自欧洲共同体1957年签署《罗马条约》以来,欧盟就致力于通过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鼓励成员国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尤其是1980年以来,欧盟先后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推出“佩脱拉计划”、“列奥纳多计划”、“莱昂纳多·达芬奇计划”等。

在加强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吸引力是欧盟教育与培训政策的重点及目标之一。在《里斯本战略》中,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包容与和谐、增强公民流动性和就业能力及发展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和不可分割的因素。2001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未来教育体系的具体目标》又为在整个欧洲实现“里斯本目标”确定了共同行动领域,这些领域建立在提高欧盟教育与培训体系的质量和吸引力,增加全民获得教育与培训的机会,使教育与培训体系向更广泛的世界开放这样3个战略目标的基础上。[3]

2002年11月,31个与会的欧盟国家和地区代表共同签署了《哥本哈根宣言》,拉开了实现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体化发展的“哥本哈根进程”的序幕,同时制定并批准了合作改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成绩、质量与吸引力的策略。2004年12月,各国教育部长在马斯特理赫特举行会议,对实现“里斯本目标”和“哥本哈根进程”的进展进行了第一次评估。会议发布的《马斯特理赫特公报》特别指出: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路径对雇主和个体的吸引力,增强他们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参与;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高质量和创新,使所有的学习者受益,使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全球具有竞争力;把职业教育及培训与知识经济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结合起来,特别是由于人口变化的影响,要提升、发展年长工人的能力;满足低技能和弱势群体的培训需求,以实现社会和谐,并增加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程度;在各种教育路径之间建立更灵活的联系。[4]

2006年12月,欧盟成员国教育部长在赫尔辛基召开第二次评估“里斯本目标”进展的会议,会议发布的《赫尔辛基公报》重申了《马斯特里赫特公报》所提出的大部分重要领域,也更加强调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吸引力的重要性,提出要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形象、地位和吸引力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为此提出4个重要工作领域:制定重点关注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吸引力和质量的政策;发展共同的工具,促进“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区”和欧洲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加强各成员国彼此间的学习;让所有相关利益群体都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另外还特别呼吁:在工作生活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之间建立强有力的联系,这一点在学校本位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对于雇员的工作场所培训中都要强调;为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生更好地进入工作岗位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形成融通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为学习者提供灵活、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并使其能够持续接受继续教育与培训,如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强调技能的卓越性,更多地强调技能竞赛的激励机制。在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时,还应实施有效的管理,比如健全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投资机制,对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个体需要作出反应,加强不同相关利益群体与决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共同的质量保证框架建立国家质量保证体系,认识到教师和培训者的重要作用并给予更多的重视,等等。[5]

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也成为欧盟很多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领域。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Cedefop)专门就此问题发布《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吸引力和社会形象》的研究报告。[6]在另一项研究中,学者莱纳(Leney)提出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吸引力作为欧盟一个重要政策目标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及继续职业培训的吸引力与为所有人采取的从职业教育与培训过渡到终身学习的措施的质量相关。[7]学者阿姆斯壮(Armstrong)预计,作为一个政策目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提高及其相关研究将继续成为未来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措施之一。[8]

二、欧盟各国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吸引力的具体措施

在欧盟共同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各国纷纷从自己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出发,制定改善和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吸引力及其在社会公众和雇主中的社会地位与形象的具体措施。统计显示,这些措施主要集中在: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和课程的现代化(13个国家);建立国家资格制度或国家资格框架(7个国家);建立能力本位项目(11个国家);增加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7个国家);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5个国家);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和路径的多样化(4个国家);把职业学科纳入到普通教育项目中,同时把普通学科纳入到职业教育项目中(9个国家);加强生涯咨询和指导活动(8个国家)。[9]

(一)发展灵活和个性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路径

发展灵活和个性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措施包括:为年轻人提供更多选择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机会,以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特别是针对重新接受培训的成年人,使所提供的学习方式能够适应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风格,从而使他们在工作、生活与培训间实现平衡。

斯洛文尼亚保障职业教育与培训灵活性的措施是开发过渡课程,并提供继续教育与培训。过渡课程持续1年的时间,学生可以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互相转换。完成普通高中课程的学生可以转换到职业课程的学习中,反之亦然。那些获得职业资格的学生也可以转换到普通高中课程的学习中,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实现不同教育路径间的渗透也是德国《职业培训法案》的核心,其措施是开放不同的职业培训和高等教育机构,以吸引较高学术成就的年轻人学习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波兰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化战略的核心,通过发展新的职业和国家标准,实现课程模块化等,为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证书持有者提供更清晰的生涯路径。挪威和丹麦采取的措施特别强调地方自治性和个人选择性。在挪威,具体措施有减少辍学率,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毕业率,为中等职业教育建立基于广泛基础的更灵活的课程框架,以使学生个体、学校、学徒、培训机构和企业都能从中受益。其目标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基础,在促进他们文化和道德发展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在丹麦,所有的学生在对先前学习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都有权利获得个性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规划,并实现相关的学分转换。[10]

(二)实现教育与培训体系不同部分间的转换

实现教育与培训体系不同部分间转换的具体措施集中在为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生提供发展路径,增加他们在平行(普通教育与技术和职业教育)和垂直(进入高等教育)教育体系之间转学的可能性。[11]

其一,使公民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之间的转换更加顺畅。德国通过发展职业模块强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联系,增强两者间的融通性。比利时对课程进行重要改革,以消除在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转学的障碍。

其二,为学生在高中教育层次创造两个或两个以上教育路径。比较典型的是法国和荷兰,这两个国家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和学徒制路径都可以获得相同的资格。罗马尼亚和西班牙为高中层次教育设立多种不同的教育路径。克罗地亚在中等职业教育的末期制定新的考试制度,其目的是为学生进入高等教育作准备。

(三)增加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

欧盟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从职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的制度,如塞浦路斯、捷克、法国、冰岛、荷兰和英国等。[12]

丹麦采取的措施是在整个国家的初始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人职业培训与短期高等教育之间实现学分转换。英国专门为高等教育设立了基础学位(Foundation Degree),与高级技师相当,提供雇主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这也是接受学徒培训或其他工作本位学习的年轻人的一个主要升学目标。其第一批学生于2003年毕业,有效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层次学生获得高等教育证书的数量。芬兰的政策也是持续增加那些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升入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措施是增加同时持有大学入学考试和职业资格的中等教育毕业生的数量。意大利为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地位的平等性,已经使高等教育向职业资格持有者开放。斯洛伐克设立了新的学生毕业考试制度,旨在使那些学习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葡萄牙建立双重证书体系,使持有学术和职业或技术证书的学生,包括学徒制培训受训者,都可以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其目标是到2010年使职业教育课程更加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密切联系

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对职业培训进行规范,以确保所提供的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切性,同时实施一些与企业加强联系的措施。

一是重视与企业合作发展培训项目。在比利时,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和企业签定合作合同,其重点是实施新的学习领域,使学校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作出更有针对性的反应;另外企业为学生提供工作场所培训,为学校提供经费支持的同时还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芬兰把岗位培训纳入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使学生至少可以在企业接受20周的实践锻炼,促进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瑞典基于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引入后期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形式的高级职业教育,其中学生有1/3的教育时间在企业里度过。

二是重视发展学徒制。近年来,欧盟很多国家大幅增加学徒培训的比重。意大利和葡萄牙增加了对学徒制的支持,并使学徒在学校与工作间的转换更加容易。比利时特别推行了一个项目,使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实施工作场所的培训。[13]

(五)更有效地管理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和机构

欧盟各国普遍强调培训高素质的教师和培训者,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增加职业教育投资,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透明性,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实行更有效的领导,在国家、地区、地方决策者及相关利益群体间建立更积极的伙伴关系。

为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教师的职业发展,各国比较强调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教师培训课程进行改革,与行业建立密切联系,加强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责任,为职业教育教师制订新标准,开发更广泛的培训课程,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教师的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的途径涉及两方面:一是制订质量标准;二是在培训机构内形成一种自我评估的文化。如芬兰和荷兰制定的共同质量保障框架,主要目标是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对于自己所提供培训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比利时构建一个总体质量评估体系,对培训体系的质量情况进行评估,并作为其进一步改进的基础。西班牙建立国家质量保障网络,对所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自治团体进行协调,以为初始职业教育与培训确立共同的认证原则。

就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而言,在国家资格框架中实现不同路径和资格地位的平等性是各国关注的重点。一些国家在此问题上已经采取相关措施,如法国特别为职业资格创立了国家目录,与其他不同类型的资格具有平等性。西班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始发展国家资格和职业认证体系,并在2002年通过立法得以确立,包括国家职业资格及认可、评估和认证程序目录,社会合作伙伴充分参与目录的发展过程。葡萄牙也制定了类似的目录。爱沙尼亚在学校教育体系外特别为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搭建资格框架。捷克正在引进一个国家资格框架,以便把初始职业教育及培训与继续职业培训联系起来。[14]

三、主要结论

(一)充分、便捷的升学机会和通道是增强职业教育对公民个体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使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更加开放,为学生学习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拓展更多灵活的路径,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转学和升学机会,是欧盟各国从学习者角度提升职业教育与培训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其中最重要的目标是消除不利于职业教育学生文凭提升的障碍,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具有与普通高中教育一样发展可能性的教育路径,这是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吸引力的举措。

(二)提高质量、培养适切性人才是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吸引力的决定因素

实现对职业教育机构的高效管理,为职业教育建立严格、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使正在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年轻人获得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和能力,从而增强他们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机会,同时满足企业和社会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是欧盟国家从整个社会角度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举措。欧盟各国普遍认为,这些措施的理论基础在于:职业教育对个人的吸引力以雇佣和收入机会以及使他们获得这些效益的能力和职业技能为基础;而当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出满足它们需要的技能型劳动力时,职业教育与培训也会受到企业的认可。因此,只要通过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同时使个体获得高收入的工作,就能使职业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同样的吸引力。

(三)建立完善、透明、统一的资格认证制度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系统保障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个国家几个部门或团体同时负责颁发几种不同类型的资格和毕业证书这种复杂的认证体系在欧盟非常普遍。这种认证制度往往缺乏透明度,对于提高教育与培训体系的一致性,把不同的行业连接起来以及增加个体获得培训的机会都非常不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地位。近年来,欧盟各国都把增强资格框架的透明度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以增加受教育者个人获得正式资格的机会,促进流动性,使雇主更好地理解社会所提供的不同类型的能力、知识和技能,同时增强国家教育体系不同部分间的透明性,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资格认可的均等性。经验证明,这对增强职业教育路径的吸引力起到了系统保障的作用。

摘要:增强吸引力一直是致力于走向合作与一体化的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欧盟总体政策和目标框架的引领下,欧盟各国普遍采取了诸如拓展灵活、个性化的职业教育路径,实现教育与培训体系不同部分间的转换,增加职业教育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实现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管理等措施。这些措施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训,吸引力,政策,欧盟

参考文献

[1]陈衍等.中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教育研究,2009,(6):63~68.

[2][6][10][12][14]Johanna Lasonen,Jean Gordon.Improv-ing the Attractiveness and Image of VET[EB/OL].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a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8.http://www.trainingvillage.gr/etv/Projects_tworks/ResearchLab/.2009-01-10.

[3]European Commission.Report fromthe Commission:The Co-ncrete Future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System[EB/OL].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2001(COM(2001)59final).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site/en/com/2001/com2001_0059en01.pdf.2007-10-01.

[4]European Commission.Maastricht Communiquéon the Fu-ture Priorities of Enhanced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VET)(Review of the Copen-hagen Declaration of 30 November 2002)[EB/OL].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2004.http://ec.europa.eu/edu-cation/news/ip/docs/maastricht_com_en/pdf.2007-05-14.

[5]European Commission.Helsinki Communiquéon Enhanced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Brussels:European Commission,2006.http://ec.europa.eu/education/policies/2010/doc/helsinkicom_en.pdf.2007-10-01.

[7]Leney,T.et al.Achieving the Lisbon Goal:The Contributionof VET.Summary of the Study Prepared for the EuropeanCommission in Preparation for the Conference‘Strengthen-ing European Cooperation in VET:The Way Forward’[EB/OL].Maastricht,15 December 2004.http://ec.europa.eu/e-ducation/policies/2010/studies/maastrichtexe_en.pdf.2007-09-27.

[8]Armstrong,R.et al.Newand EmergingIssu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beyond 2010.Cedefop;Descy,M.;Tessaring,M.(eds).Modernis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Fourth Report on Vocational Tra-ining Research in Europe:Background Report,Volume 2.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2008.11~12.

[9][11][13]Lasonen,J.;Manning,S.How to Improve the Stand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ared to General Ed-ucation:A Collaborative Investigation of Strategies and Qua-lifications across Europe.Cedefop,Descy,P.,Tessaring,M.(eds).Training in Europe:Second Report on VocationalTraining Research in Europe 2000:Background ReportVolume 1.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2001.30~31,43,50.

欧盟职业培训政策 篇2

年7月欧洲各国在波恩召开了有关全球信息网络的部长级会议,通过了支持电子商务的部长宣言,主张官方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限制,帮助民间企业自主发展以促进Internet的商业竞争,扩大Internet的商业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12月,欧盟与美国发表了有关电子商务的联合宣言,与美国就全球电子商务指导原则达成协议,承诺建立“无关税电子空间”。3月欧盟委员会发起了一项名为“电子欧洲”(e―Europe)的行动方案。以作为其增加欧洲公民网络介入和获得信息社会服务机会的策略之一。电子欧洲行动计划是一个政治协议,其目的是确保欧盟所有成员国能够从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变化中受益。它也是欧盟在电子商务里主要的政策文件之一。

205月欧洲议会通过《电子商务指令》。该指令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电子商务的在线服务能够在共同体内被自由地提供,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成员国开放在线服务的市场;②成员国不对电子商务合同的使用,加以限制;③为仅作为第三方的信息传输管道的中介创设了责任豁免;④要求标明属于电子形式的广告信息;⑤允许律师、会计师在线提供服务;⑥要将国籍法和来源国法作为适用于电子服务的法律;⑦允许成员国为了保护未成年人防止煽动种族仇恨,保卫国民的健康和安全,对来自他国的电子服务加以识别;⑧确定提供电子服务的公司所在地,成为其实际开展营业的固定场所,不论其网站设在何处。“电子商务指令”是欧盟发展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它确立了欧洲单一市场准则同样适用于电子商务,其目的是防止出现因各国制度不同而导致欧洲电子商务发展受限的局面,从而推动泛欧在线服务的开展。

欧盟委员会提出新航空政策 篇3

欧盟委员会于12月7日颁布了一项新的欧洲航空战略计划,旨在通过协商新的航空运输协定、修订航空安全条例以及投资研发新技术等措施应对来自海湾国家和亚洲国家的航空公司的竞争,以支撑欧洲大陆价值1100亿欧元的航空产业。欧盟委员会运输部委员Violeta Bulc表示,“这项战略将在降低安全风险的同时使飞行变得更为安全、廉价、清洁、短程,也将赢得更多的机会和航线。”委员会计划将和一些对欧洲航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协商,如中国、土耳其以及海湾国家,以求达成新的航空协定。对此,欧盟各国无须单独行动进行协商,委员会将为所有的欧盟公民办好这一切,这样也能让协商活动的影响力更大。新的航空战略还将修改2008年以来的航空安全条例,以实现与现有的航空运输发展保持一致。另外,新战略侧重于发展创新,其中包括为航空业内一些期望“释放无人机全部潜能”的商务合作制订一个法律框架,以及通过对单一欧洲天空空中交通管理研究项目(SESAR)的进一步投资,来实现欧洲大陆空中交通管制(ATC)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进程。据悉,新颁布的“欧洲航空战略部署”将持续每年为SESAR项目拨款4.3亿欧元,此项投入将一直延续至2020年。然而,这些战略计划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实现,因为在和欧盟外的国家开展协商活动之前,欧盟内部必须先达成一致,其中包括欧盟各成员国和欧洲议会。

nlc202309022330

简论欧盟的环境政策 篇4

在1957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中, 并没有包括任何关于环境、环境政策或环境法的条款。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 欧洲共同体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采取一致行动的必要性。1972年10月19日到20日, 欧共体首脑首次强调了一个共同环境政策的重要性, 并在会议结束之前责成共同体立法机构在1973年7月31日之前制定一个具有史诗时间表的行动计划。在此次会议上, 欧共体环境政策终于形成雏形。1973年11月22日理事会以《欧共体理事会以及理事会中成员国政府代表会议的宣言》的形式通过了《欧共体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由此促成了共同体统一环境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1987年和1983年欧共体理事会分别通过了《欧共体第二个环境行动计划》和《第三个环境行动计划》期间制定了《单一欧洲法》和几项重要的环境指令。1987年通过《第四个环境行动计划》。1992年约7日, 欧盟缔结了《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其后, 欧盟理事会于1993年通过了《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 又称《走向可持续性行动计划》。从1972年10月的欧共体首脑首次会议至今通过了六个环境行动计划和一些法案及条约, 欧盟的环境政策在这些行动计划和法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1.环境行动计划

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 (1973年~1976年) :欧盟明确指出了其环境政策的目标, 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条件。该计划也提出了欧盟环境政策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好的环境政策在于防止污染的产生;在所有技术计划和决策过程的最初阶段都必须考虑环境因素;任何将导致生态失衡的消耗资源和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必须被禁止;在科学和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对改善环境和治理污染的作用;污染者付费;一国在采取行为时应确保不会导致另一国环境恶化;在欧盟及成员国的环境政策中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断加强对改善全球环境的关注与努力;重视公众的意见;分清等级责任;在共同一致的基础上加强联盟政策与成员国政策的合作与协调。

第二个环境行动计划 (1977年~1981年) :该计划基本上是第一个行动计划的延续和扩大。它重申了1973年计划的整套原则和目标, 还对防止水和大气污染的措施提供了一定的优先权, 对噪声污染也提出了更广泛更具体的措施, 加强了共同体环境政策的预防性质, 尤其关注对周围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管理。

第三个环境行动计划 (1982年~1986年) :欧盟对原有的环境政策进行了变革, 将环境政策与共同体的其他政策综合起来, 考虑环境政策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同等重要意义, 并且明确强调了加强环境政策预防性特征的重要性。

第四个环境行动计划 (1987年~1992年) :此计划发展和细划了第三个行动计划中的环境政策, 强调了环境保护与其他政策 (如就业、农业、运输、发展等) 的综合必要性, 并加强了全球合作的必要性。

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 (1993年~2000年) :该计划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对欧盟以往的环境政策作了重大的发展。其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环保, 而是在不损害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条件下追求适度的增长这种增长不应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之间的平衡。

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 (2001年~1010年) :该计划命名为“环境2010, 我们的未来, 我们的选择”。计划着重保护自然和生物的多样性、环境和健康、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与废物管理为四个优先领域。

2.环境条约和法规

1986年2月签署《单一欧洲法》, 1987年1月正式生效。《单一欧洲法》对欧共体环境政策具有重大影响, 彻底消除了欧洲共同体的环境权限, 该法将“环境”条款加入欧洲共同体条约环境条款中, 从而为欧洲环境法确立了明确的基本法根据。1992年2月7日, 欧盟缔结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明确规定, 欧盟有权就环境问题进行立法。在联盟内部, 委员会根据“环境行动计划”负责起草立法草案, 理事会负责对委员会起草的草案进行表决。是对《单一欧洲法》中的环境条款的加强, 《单一欧洲法》中体现的环境里已在该条约中得到了加强。“环境”这一术语第一次明确地纳入了该条约的关键条文之中, 规定了共同体的目标和活动。

1997年11月10日, 欧盟颁布了《阿姆斯特丹条约》。该条约最重要的修改是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原则与目标写入了有关条约, 并在在《罗马条约》“环境保护”条款中规定:在界定和实施共同体政策与活动时, 必须包括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将此规定升格为欧共体的一项原则。

二、欧盟环境政策的立法现状

1967年, 欧盟通过了第一项环保指令, 统一了各成员国关于危险品的分类、包装和标签规则, 欧盟开始初级环境立法问题。经过20多年的努力, 自2000年以来, 由于《阿姆斯特丹条约》及《尼斯条约》生效, 《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被批准与全面实施, 以及《欧盟宪法条约》的制定等, 欧盟的环境立法和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欧盟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条约中的一般原则、规则和理事会委员会通过的指令规章在内的体系完整、门类齐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1. 空气污染防治

1975年, 欧盟才通过了它的第一项关于空气污染防治的法规——汽油硫含量指令。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由于欧洲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加剧, 欧盟才逐渐加强了空气污染立法。目前, 欧盟针对气体和粉尘排放共通过了近20个法规和指令, 针对臭氧层保护通过了9个公约、决定和指令并就成员国在空气污染防治合作方面制定了多项法规, 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善的法规体系。

2. 化学品管理法规

关于化学品管理也是欧盟的优先领域之一。欧盟在对待化学品问题上正在或将采取的措施包括:生产者、使用者与进口者目标责任制, 增加透明度, 提倡非动物实验和寻找危险化学品的替代物。在《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目标领域, 保护人类健康与提高生活质量中, 专门论述了关于化学品的管理规定, 以及在关于化学品国际合作。

3. 水污染

欧盟有关防治水污染的立法始于1973年理事会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某些具有低度生物退化作用的清洁剂的指令。在过去, 欧盟有关水资源保护的立法主要集中于生活饮用水、渔业用水、地下水的水质及其保护, 目前其立法范围已经大力扩展。欧盟已经就水资源的功能区、水质、污染物 (包括危险物) 的排放、某些特定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标准4个方面进行了立法。欧盟立法要求各成员国根据水域的用途制定水体的水质标准, 划定水功能区;对汞、镉、六氯环已烷和其他一些危险物质的排放也制定了排放标准。

三、结论

污染是没有国界的。自1973年欧洲共同体第一个行动计划以来, 其环境政策已有很强的国际性, 表现在各国积极参与众多的国际公约并成为缔约方。经过30来年的努力, 欧盟的环境政策从无到有, 并且通过不断提升政策的地位和目标, 拓展环境保护的领域和视野, 以及广泛而细致的环境立法, 持续的环境行动计划和多元、灵活的政策实施手段, 使其政策日益系统和完善, 欧盟的环境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参考文献

[1]蔡守秋主编:欧盟环境政策的法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2]胡必彬:欧盟不同领域环境政策的发展趋势分析.载环境科学与管理, 第31卷第2期

[3]石 泉 赵黎明:欧盟的环境政策.载环境保护, 2006年11月第22期

[4]万 融:欧盟环境保护及其局限性.载陕西财经大学学报, 第35卷第2期, 2003年4月

[5]蔡守秋:欧盟环境法的特点及启示.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年7月第3期

[6]林 玲 毛在丽:简析21世纪的欧盟环境政策.载法国研究, 2004年第2期

[7]肖 安:试论欧盟环境政策的发展.载欧洲, 2002年第3期

欧盟农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篇5

日前,“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举办,欧洲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发展总司司长泽西·普莱瓦(Jerzy Plewa)出席了此次峰会。普莱瓦负责欧盟农业发展政策相关的工作,《中国经济报告》记者围绕欧盟的农业发展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价值对他进行了专访。

中国经济报告:你怎么看中国食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泽西·普莱瓦:欧洲市场上有很多中国食品,如茶叶、食品和蔬菜等,中国的食品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欧洲市场的消费者更青睐高品质且多样化的食品,因此中国可以针对需求提供食品。我们也会促进双方食品贸易发展。

中国经济报告:欧盟的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产品生产有哪些启示?

泽西·普莱瓦:中国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与中国的交流也很频繁,与中国政府和农业领域科学家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欧盟,我们有好的土地、农民和农场主,农业发展潜力大。但我们不只关注产量,更关注质量。我们必须遵守欧盟设立的产品质量政策。

欧盟有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保护特定地域的传统产品。所以我们也在和中国协商关于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协议,包括红酒、肉类和奶酪等产品。在欧洲,我们已经建立了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双方共同约定项目,涵盖更多产品。在双方市场上出售的这类产品都注有特殊标志,这样可以促进双方的农业及贸易发展。在高品质食品地理标志制度方面,我们有很多合作伙伴,比如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签订了包含地理标志保护和产品质量条款的产品保护协议。在与中国的合作中,也可以借鉴这些合作模式。

中国经济报告:基于欧盟经验,你认为中国应如何解决食品和粮食安全问题?

泽西·普莱瓦:这些问题本身很难解决,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现在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是2016年中国成功举办了G20农业部长会议。因此我们采纳了中国的倡议,举办关于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峰会,与农业大国共同探讨焦点问题和行动计划。这样可以加强各方合作,推动国际化目标和标准的设立。欧盟在这方面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并且乐意与其他国家分享。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农业发展目前面临诸多结构性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泽西·普莱瓦:欧盟多年前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些年来,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经过不断改进,已经取得一些成就,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欧盟农业补贴政策的分析及探究 篇6

关键词:农业补贴政策,欧盟,国际农产品市场

西欧国家的土地普遍适合农业生产, 农业用地约占到了欧洲共同体44%的土地, 在一些会员国如英国和爱尔兰中, 农业用地的比例超过70%, 现代农业生产占据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195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共同的农业政策在1962年顺理成章地成为促进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动力和欧盟建设的支柱之一。欧盟通过制定共同的农业政策, 并对其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适应了欧盟内部经济、政治的发展需要。在欧盟乃至世界范围内, 共同的农业政策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农产品供应、确保合理的供应价格以及最终形成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欧盟农业补贴政策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体系下的最为重要的价格支撑手段, 后者是通过前者来实现最终政策目标。欧盟共同体在成立之时, 制定了农业发展的相关框架, 而农业政策也在框架的指导下发展。罗马条约中关于农业部分的协定第33条明确了欧盟农业发展的目标是: (1) 通过改进技术手段来增加农业效率, 并且确保合理的农业生产发展, 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 特别是劳动力; (2) 确保农业生产社团合理的生活标准, 特别是提高参与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个人所得; (4) 平稳农业市场; (4) 维护农产品的供应; (5) 保证消费者享用合理的农产品价格。现在, 欧盟共同的农业政策成为涵盖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补贴等相关项目整合后的系统工程, 它通过适当的价格干预政策、农业结构规划, 立法体制和财务体制四个方面来共同促进整个政策的发展, 以求建立在跨越国度的欧盟机构之下形成一个共同的农业市场。农业补贴政策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价格政策, 它主要承担了共同农业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价格补贴的功能, 通过直接使用价格补贴的方式来推动欧盟范围内农业的发展。虽然国内对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关注很多, 但是对于其中起到最为重要作用的农业补贴政策的分析仍然不多, 这正是本文中主要的政策分析对象。

1 欧盟农业补贴政策

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开始的1962年到1992年期间, 欧盟开始实行了价格补贴, 这也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实施的重要核心部分, 即使在后期几次重要的改革之中, 价格补贴的核心作用一直没有发生改变。欧盟提供的农业补贴覆盖了大部分的农业生产活动, 具体的两种主要实施方法是:

1.1 价格支持

价格支持是指欧盟范围之内要使用统一的农产品价格, 而该价格是由欧盟所有成员国共同制定。此农产品价格并不是实际执行的市场价格, 而是统一市场管理的价格, 即干预价格。市场价格在共同价格限定的范围之内可以自由设定, 一旦越出此范围, 共同体就要进行干预使之回归设定范围。共同农业政策的价格机制有三部分组成:目标价格, 干预价格和门槛价格。目标价格是整个价格机制的核心, 是农民希望在公开的市场中得到的价格, 并且也是欧盟成员国每年设定以及认可的价格。目标价格的实现是通过进口税, 出口税以及干预价格来实现的。干预价格是欧盟承诺给予农民的最低农产品价格。在公开的市场中, 一旦某类农产品的供应大于需求, 农产品的价格就会相对应的降低, 当价格降低到目标价格以下某一点时, 共同体就用干预价格来买入农产品, 以维持市场价格的稳定。无论是目标价格还是干预价格, 都是保证欧盟范围之内农产品的价格稳定, 而门槛价格则是为进口农产品制定, 以保证欧共体进口农产品的价格与内部的目标价格保持一致。同时门槛价格与进口农产品的原有价格之间的差额作为关税收入, 成为欧共体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1.2 直接补贴

从1992年欧盟开始对共同农业政策进行几次改革, 这也开始影响了农业补贴政策的具体执行。这些改革的重点是从价格支持和干预制度向直接价格和直接补贴转变。农业的直接补贴, 是按照不同地区每单位的生产量, 来提供直接的货币补贴。这个项目主要是针对产量各方面的发展, 一是针对欧盟地区生产不足的产品的直接价格补贴, 比如小麦, 橄榄油和烟草, 另一方面是从欧盟和相关的农业贷款部门向特殊产品生产提供无息贷款, 以达到降低生产产品, 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这些项目主要是在欧盟成员国内执行, 但是必须与其他成员国保持一致。

不论是农业的价格支持还是直接补贴, 这两者都是农业补贴政策的具体实施手段, 欧共体也确实建立了相对应的干预机制和一系列的机构, 在市场, 金融, 组织机构和基金等方面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在这四个组织之中, 市场机制是最直接的执行方式, 而组织政策机制是为了保证各个成员国的农业生产结构, 基金机制是对成员国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同时, 成员国也必须提供当地有效的农民资料给欧共体, 这些资料在欧盟农业政策控制体系中, 对政策的调整和执行, 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2 政策改革和调整

为了进一步实现共同的农业政策, 欧盟将原来的农业补贴政策从干预农产品价格, 延伸到了区域间农业地区发展。欧盟在2000年议题 (Agenda 2000) 中针对2000~2006年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根据其农村发展条例, 允许对有机农场做以下方面的补助:农业-环境计划, 投资协助, 营销协助, 区域发展等;同时也提出希望通过有机农业等环境-农业发展措施, 来保护环境和欧洲的乡村遗产。之后, 为了配合欧共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农业谈判的需求, 并且吸纳东欧国家加入欧盟的需要, 从2003年6月起, 欧盟开始逐渐引进单一农业补贴计划, 并最终在2005年正式实施。为了减少农业补贴对欧盟农产品生产质量的影响, 新的农业补贴增加了环境保护, 食品安全, 动物权利等标准。同时欧盟也颁布了“2007~2013农村发展条例”, 建立了专门用于农村发展的“欧洲农业农村发展基金”。

通过这次改革, 农业地区发展补贴成为了农业补贴政策的一个新的方向,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欧盟确定了环境保护为新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核心, 并且建立了农业生产环境指标作为具体的奖励机制实行。奖励机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即奖励体系, 补偿体系和监督机制。奖励体系意味着农业补贴主要依据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投入作为衡量标准, 农民对于生态建设投入的越多, 得到的补贴也会越多。补偿体系是指农业生产的执行者需要承诺预期实现的目标, 并且保证农业生态补贴项目的实施。如果他们无法达到最低标准, 就得不到对应的补贴。监督机制是指成员国每年都需要向欧盟的监督委员会提供当地的农业生态建设的分析报告, 这样欧盟才可以通过27成员国的报告来制定新的发展计划, 并通过及时的调整来加强欧盟地区的内部管理。二是欧盟同时确定了农业补贴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调整农业生产价格, 和提高农业生产率。新的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提高农业现代化管理, 任何一个尝试使用和改善现代化生产的农产品生产者都可以适用并得到金融支持; (2) 帮助山区和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 农业补贴政策每年都向特定的落后地区提供补贴, 以确保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和维持最低生产生活要求; (3) 改善生产和市场环境, 并提供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 (4) 改善农业地区的社会结构, 通过建立社会经济发展指导机构, 欧盟提供经济信息, 实施方法和培训来加强社会的基本物质保障。

3 农业补贴政策的经济成本

为了确保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 依托欧盟预算, 欧盟建立了欧洲农业指导保证基金 (European Agricultural Guidance and Guarantee Fund“EAGGF”) , 所有需要的资金都来源于此发展基金。农业补贴政策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它却给欧盟的预算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在最初的几年发展之中, 用于农业补贴的花销超过了欧盟总体预算的2/3。随后, 大约每年此项政策花费550亿欧元, 占到了欧盟预算的40%, 是欧盟总体国内生产总值的0.5%。在1992年之前, 平均每周, 每个欧盟居民要向农业补贴政策贡献2欧元, 这是为了农业地区实现富足生活的所付出的高代价。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 农业补贴政策对于农产品的出口补贴超过了1000亿欧元。虽然这些年来针对降低农业生产补贴的改革开始实行, 也确实导致了此政策在欧盟预算中的比例的逐年降低, 但是对于欧盟的整体发展而言, 情况依然在恶化。在2000年到2006年期间, 总的农业生产支出为2980亿欧元, 平均每年的支出是405亿欧元, 这大约占到了欧盟预算的一半。2010年欧盟农业支出预算占总预算的42% (其中直接补贴31%, 农产区发展11%) 。在欧盟预算来源相对单一, 并且总体规模很小的情况下, 这项政策带来的支出确实给欧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4 政策效果

欧盟农业补贴政策, 在很多方面影响到了欧盟内部成员国, 以及世界范围之内多领域的发展, 这里主要考量了五个方面的影响。

4.1 对区域内农业和农民的影响

既然农业补贴政策是共同农业政策的一个价格补贴体系, 那么它的目标人群应该是欧盟27个成员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参与者———农民。

从积极方面来讲, 农业补贴政策确实提高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 并且快速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从1966年到1986年, 欧洲共同体的六个创始国, 农业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9%, 这个数字在欧洲共同体的第一次扩大之后, 在10个成员国中维持相对稳定, 在1973年保持在1.8%。这速度与世界上的主要发展国家的发展水平持平。2011年欧盟27国谷物总产值增加了9.1%, 年均增加9.9%, 与201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加了

6%。

维持市场稳定作为一个主要目标, 也基本得以实现。欧共体内保证了所有谷类产品的自给自足, 并且出现了超额生产的情况。从1981年到1989年, 小麦的自给率相对应的从118%提高到了136%。有效的农产品的提供保证了农产品的稳定价格, 二战结束以来欧共体内的农产品价格从未出现过大范围的波动。同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促成了欧盟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交易组织。1986年农产品的出口占到了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5%, 2007年, 出口总额比重为46.2%, 2008年这一比例为

41.3%。

但是, 农业补贴政策也存在一些负面效应。由于早期农业补贴政策是与农业生产量挂钩, 它也导致了大量生产和囤积的情况。根据欧盟统计部门的资料, 在1973年到1988年期间, 欧盟内部农业生产总量提高了2%, 但是内部的消费却仅提高了0.5%。这些多余的农产品是以欧盟预算补贴为代价的。同时, 欧盟农业补贴政策主要集中在少数的农业生产者而不是农业地区, 根据资料显示, 农业生产者中的富人 (农场主) 占农业从业人员的5.6%, 但是它们得到了欧盟农业补贴的大部分。另外区域间的农业补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 农业补贴政策偏向于现代化农业, 以提高生产效率, 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实中, 欧洲的北部和南部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 获得了大多数补贴, 而东欧和南部边远地区的农业生产落后地区将很难从此补贴政策中受益, 这也导致了欧盟发展的不平衡, 违背了欧盟的最初原则, 实际上不利于欧洲共同的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发展。

4.2 对欧盟外其他国家的影响

在农业补贴政策的帮助下, 欧盟共同的农业发展体系, 使得欧盟在国际农产品交易市场中, 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2006年, 欧盟农产品的进口总价值达到678.76亿欧元, 出口总值为725.53亿欧元。2010年欧盟农产品出口增长21%, 总额为910亿欧元。

虽然欧盟非常清楚, 日益增长的农产品交易必须符合相关多边贸易的规定, 以使所有参与国受益,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但是欧盟农业补贴政策却对这些发展中国家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一方面, 由于欧盟的补贴政策和贸易保护, 促使生产过剩, 这会导致其内部进口减少, 出口扩大。当世界其他地方的生产也在增长, 并且需求没有相应改变时, 欧盟作为一个农业出口大集团, 出口产量的上升压制了国际价格。另外一方面, 根据农业补贴政策, 过量的生产是得到鼓励的。一部分过量的生产在欧盟出口补贴的帮助下形成了一定量的出口倾销, 导致降低了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比如糖和牛奶。这种行为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以欧盟出口糖为例, 莫桑比克是世界最为贫穷的国家之一, 大约80%的人口是农民, 国民收入中农业收入占据主导地位。最初糖产品的生产成本大约是在每公吨286美元以下,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生产糖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农业补贴政策的支持下, 欧盟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糖类出口商, 欧盟对糖类的世界市场价格有很大影响。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 受欧盟糖类补贴政策的影响, 糖的世界市场价格下降了17%, 在国际市场中, 类似莫桑比克等第三世界的国家, 就无法与价格低廉、受补贴政策的欧盟农产品抗衡。

4.3 对于农业环境保护的影响

改革之后欧盟把环境保护作为农业补贴政策的重要内容, 实现了从价格补贴转向环保补贴, 以建设一个农业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生态农业系统。欧盟认定其成员国主权范围内的领土中90%适宜农业耕种, 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区已经被开垦。这表明农业用地的环境保护问题对于欧盟环保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因为早期农业补贴政策是使用单一的生产模型来提高经济效益, 大量的生态敏感地区被开发用于农业生产, 这种方式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在多数成员国中都得以显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欧盟将其农业政策逐渐从强调经济效益转向环境效益。在1992年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中, 农业委员会承诺将环境保护作为共同农业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鼓励农民采用粗放的、绿色的、生态的经济方式, 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以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减少生产过剩的问题。后来欧盟开始使用农业环境保护作为补贴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 对于自愿签订农业环境协议五年以上的农民给予补贴。这项新的标准对于愿意适应新的农业生产的农民给予经济支持, 并且监督其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提高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农产品的质量。由于补贴是和环境保护的投入成比例, 农民开始趋向于生态友好生产的利益驱动。

同时, 欧盟开始设定有机产品的生产方法, 对于使用有机生产方法的产品实行监督管理, 贴上统一标签在市场进行销售, 并且在价格上给予补贴支持。自1986年以来, 欧盟的有机农业面积成长非常快速, 成长率高达25%, 到2001年底有机农业面积已有4579836hm2, 其中发展最为快速的是北欧以及地中海国家, 至2000年止, 有机面积占总体耕地面积的2.9%, 有机农民达到2%。截至到2008年底, 欧盟27国有超过750万hm2有机农业耕地, 占总耕地面积的4.3%, 平均每年增长约40万hm2。

5 结语

农业补贴政策的影响, 不仅仅是在物质的层面, 更多的是具有无形的象征意义。该政策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价格和经济的支持, 它使得共同农业政策从一个概念上的的政策变为了真正可以实施和应用的政策。与此同时, 它也帮助实现了欧盟成员国之间在农业领域的合作, 并且加强了统一经济, 金融制度的发展。这些发展、合作和联系, 对于促进欧盟发展的一体化, 和增加共同利益的比例具有深远意义, 也减少了未来欧盟破裂和战争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雅梅,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向共同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政策的转变探析[J].农村经济, 2009, (5) :118-120.

[2]王广深, 侯安石, 欧盟农业生态补贴政策的经验及启示[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10, (3) :54-56.

欧盟教师教育政策及其发展走向 篇7

关键词:欧盟,教师教育,教育政策

由于教师教育这一领域关涉到欧盟各国教育主权的程度较高,所以自20世纪中期欧共体成立以来,该组织对教师教育政策的关注力度相对较低,由此在该领域制定的政策在2000年前屈指可数。但自2000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欧盟及其成员国日益认识到本国、本地区的竞争力有赖于各国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所以逐渐加大了对教师教育领域政策的关注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教师教育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欧盟各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欧盟教师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政策内容可概括为:共同的教师标准,为欧盟各国教师能力与资格的制定提供了标准化参考;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凸显了欧盟及其成员国对高质量教师教育的诉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出欧盟及其成员国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认识;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则为欧盟及其成员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构建共同的教师标准

为了保证欧洲教师能力及资格的可比性,欧洲委员会于2005年就教师能力及资格发布了《欧洲教师能力及资格的共同准则》(Common European Principles for Teacher Competences and Qualifications)(以下简称《欧洲准则》),对欧洲各国教师需具备的共同能力以及资格进行阐述。《欧洲准则》主要由共同原则、关键能力及政策建议三部分内容组成。共同原则包含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终身学习的职业、流动的职业、合作的职业;关键能力包含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掌控知识、技能与信息的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政策建议提出教师队伍应该是高素质的队伍,教师的发展应该涵盖职前、入职与在职专业发展这一连贯的阶段,需鼓励教师队伍的流动,应注重教师培养过程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等。[1]在共同原则方面,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指教师都必须由高等教育机构来培养。教师不仅需要拥有广泛的学科知识,还应该具备丰富的教与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理解教育事业其社会与文化维度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职业指各机构要重视终身学习理念在教师职业里的贯彻,为教师的在职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同时,应鼓励教师参与创造性活动与科研活动,以确保知识更新的步伐与社会发展的步伐接轨。流动的职业指鼓励职前教师教育阶段和在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应积极参与相关的欧洲项目,这些项目为教师在别国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机会,以此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和实现在职专业发展。合作的职业指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如在职前教师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机构需要通过与各利益相关伙伴合作,以确保教师培养的高质量,如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地方政府、实习部门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合作。在关键能力方面,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中,“他人”主要指教育环境下的其他主体,如学生个体及群体、教师个体及群体。强调教师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可以开发学习者的潜力,帮助学习者习得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掌控知识、技能与信息的能力主要指加强教师对知识的获取、分析、反思与转化方面能力的教育。融入社会的能力主要指教师在培养学习者的社会融合意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师通过促进欧洲各国之间的教育流动与跨文化理解,帮助学生培养欧洲公民的意识与全球公民的意识,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多元性。此外,教师本身也要具备一定的融入社会并与地方社区、教师教育机构、家长等进行合作的能力。

(二)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欧盟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而且对欧洲长期竞争力的提升及里斯本目标的最终实现将产生重要影响。而教师的质量及教师教育的质量又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所以欧盟加大了对教师教育的关注力度。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师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而是帮助学生发挥潜力、发展各方面能力以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引路人。因此,原有的教师教育需要改革,改革的重点体现在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方面。2007年12月12日,欧盟正式就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问题发布了《欧盟理事会及成员国政府代表就2007年1 1月15日举行的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会议的决议》(Conclusions of the Council and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Governments of the Member States meeting within the Council of 15November 2007,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 education),以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该文件主要围绕欧盟成员国的教师教育质量问题,针对现阶段成员国教师教育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政策建议。[2]文件最终达成的有关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的政策共识包含:确保教师教育的大学化,确保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合理比重,确保教师知识结构中教育学技能与专门学科知识的平衡,对新入职教师提供入职教育,促进教师连贯的专业发展;同时,发展教师的领导与管理能力,保障职前教师教育与教师在职专业发展活动的质量,加强教师培养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学习社区”(learning communities),为教师教育机构及教师教育者提供专业支持,促进各阶段教师的流动,以强化欧洲维度在教师教育及教学活动中的影响,等等。

(三)促进教师在职专业发展

由于职前教师教育较多地涉及欧盟各成员国的教育主权,所以欧盟所制定的教师教育政策中有较大一部分政策主要面向职后教师。现阶段,欧盟层面致力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已逐渐建立,如“夸美纽斯基础教育在职教师流动计划”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伊拉斯谟高等教育在职教师流动计划”等。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夸美纽斯基础教育在职教师流动计划”,不仅能使教师学习到新的教学方法与知识,促进其专业发展,而且也能够为各中小学的整体机构和组织发展拓展可能。“夸美纽斯基础教育在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主要采取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网络平台的方式构建教师在职专业发展的虚拟社区,教师通过参与该虚拟社区的各类活动实现在职专业发展。为了进一步确保成员国对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重视程度,保证各国制定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欧盟理事会(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于2009年6月专门就教师及学校领导人员的专业发展问题发布了政策文件,对成员国及欧盟层面致力于教师和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活动做出了明确规定。文件《理事会就教师和学校领导专业发展活动开展的决议》(Council Conclusions of 26 November2009 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 Leaders)是欧盟出台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政策文本。该文件指出,当前各国给教师提供的在职专业发展项目数量有限,而且这些项目并不能根据教师的个体需求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来开展,所以其实效性较差。因此,各成员国需增加教师在职专业发展项目的数量,同时确保在职专业发展项目的内容与教师的需求相挂钩,充分联系教学实践,并采取措施保证教师在职专业发展项目的质量。同时,该文件也鼓励教师参与高级专业培训活动(advanced professional training),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并充分利用机会增加对其他专业的了解。[3]该文件除了对教师及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活动的开展进行阐述之外,还分别从欧盟及成员国两个层面提出了开展教师及学校领导专业发展活动的具体建议。具体而言,理事会指出教师及学校领导的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及能力(competences)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良好的教学质量与教学能力能够帮助青少年最大程度地开发其发展潜力与实现未来的发展,而教师及学校领导的发展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欧盟及其成员国都需要从终身发展及专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对教师及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问题给予重视。

(四)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鉴于当前欧盟各国教师队伍数量短缺、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毕业生从事教育事业工作的意愿不高等现状,欧盟委员会在2012年11月发布了一份名为《反思教育:为更好的社会经济结果而投资》(Rethinking Education:Investing in skills for better socio-economic outcomes)的工作报告,对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报告指出,世界各国教育体系的水平与教师队伍的素质有重要关系,如果教师队伍中来自高水平的学生越多,则教育体系的水平也会相应提升。[4]基于此,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以便使教师队伍的建设机制逐渐完善。这些建议包括:确保教师职业的地位、明确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共识、提升教师职业的待遇、严格教师选拔及准入标准、拓宽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扩展教师的角色等。确保教师的职业地位指从职业的稳定性等角度出发,保障教师的职业权利,如部分欧盟国家明确教师为“国家公务员”(civil servant)的身份有助于确保教师的职业地位及该职业地位所附加的各项权利,如稳定的工作、较好的福利待遇等,以此来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此外,在部分欧盟国家,教师这一职业通常不被认为具备较强专业性,因此导致教师的职业地位不高,进而使得许多高素质人才不愿意选择教师作为其职业。有鉴于此,欧盟委员会提出需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对教师职业给予专业性的认定,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提升教师职业的待遇主要指从经济角度出发,为教师提供较为丰厚的待遇。当前,许多欧盟国家教师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严格教师选拔与准入机制指通过提升教师的选拔与准入机制来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拓宽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指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发展前景,如多样化的教学资格证书、多样化的在职专业发展项目、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的机会等。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指在教学及管理事务中为高素质人才创造更多的空间,使其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同时能够自主安排其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的主体意识与创造性。扩展教师的角色指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能力,为教师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机会,如让教师承担培训新教师的任务以及教师在职专业项目、学校自主项目(如教学、科研)等,以此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扩展教师角色,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二、欧盟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走向

当前欧盟教师教育政策已包含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如构建共同的教师标准,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教师在职专业发展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等。但是,在欧盟及其成员国致力于欧洲一体化的诉求推动下和世界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潮流的影响下,欧盟及其成员国对教师教育领域事务的关注和干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深化教师教育政策对话机制、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构建教师教育指标体系、制定教师教育者能力标准等方面呈现出新的走向。

(一)深化教师教育政策对话机制

欧盟及其成员国在认识到教师教育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影响后,开始关注教师教育领域的政策问题。但由于先前的合作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领域,各国在教师教育政策领域的话语多样,因此,欧盟采取了“开放协调法”(the 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通过同行学习活动来加强欧盟与其成员国及各成员国之间对话与合作,以构建教师教育政策的对话机制。“开放协调法”作为一种实现各成员国之间政策合作与对话的机制,并不仅仅限于教师教育政策,但是通过这一合作机制,欧盟各成员国就教师教育政策的对话与合作切实得到了深化。自2005年以来,教师教育政策领域同行学习活动的主题涵盖了教师入职教育政策、职前教师教育中的课堂实践培训政策、教师与培训者的在职专业发展政策等广泛的领域。虽然欧盟委员会并不强制要求各国在教师教育政策方面达成严格的一致,也不强制要求各国实施其教师教育政策,但是通过开展以上教师教育政策的对话活动,各成员国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就教师教育政策增进了理解,达成了共识。这种共识可以给各国提供多样的政策选择,这种政策选择在客观上影响了欧盟各国的教育政策及教育改革。

(二)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

欧盟逐渐认识到职前教师教育、入职教育及在职专业发展这三个阶段的割裂是不利于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所以,欧盟开始倡导教师教育一体化,并发布相应政策决议,以落实这一理念。如《理事会就教师和学校领导专业发展活动开展的决议》(Council conclusions 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 léaders)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涵盖职前教师教育、入职教育及在职专业发展这一连贯的过程。[5]其中,职前教师教育应该包含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两大组成部分,以确保职前教师培养的高质量;而入职教育则需要起到衔接职前教育与在职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入职教育在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同时,也能起到降低教师入职阶段流失率及帮助重回教师岗位、教师顺利入职的作用;在职专业发展活动的目的则在于帮助教师更新知识、技能与观念,使其与社会变革的步伐相适应。欧盟在另一份有关中小学欧洲合作的决议文件中也强调,要加强职前教师教育、入职教育及在职专业发展这三个阶段的衔接,以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6]入职教育是教师教育一体化中较为关键同时也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为了加强入职教育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欧盟也发布了《为入职教师提供连贯和系统的入职教育:政策建议指南》,对当前欧盟各国入职教育的现状、入职教育政策制定的目标、入职教育项目的设计及实施等内容进行详细论述。为了在最大程度上落实教师教育一体化政策,欧盟理事会分别从欧盟及成员国两个层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欧盟层面的建议是加大欧盟在职前教师教育、入职教育及在职专业发展等领域的政策支持与影响力,如为政策制定者、教师、学校领导构建交流的平台和同行学习的活动等。对各成员国的建议包含为新教师在入职的第一年提供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支持,通过教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两种方式来确定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为教师提供充足的专业发展机会等。

(三)构建教师教育指标体系

教师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价问题已成为制约欧盟教师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7]构建教师教育指标体系这一政策建议即来自《未来具体目标与前景》(The Concrete Future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Systems)。具体而言,该文件包含三大类目标13个子目标,其中三大类目标分别为:改进欧盟及其成员国教育与培训系统的质量与效率;扩展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实现路径;面向全世界开放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教育与培训系统。其中,第一大类目标的第一个子目标对教师及培训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进行了特别的强调,明确了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与衡量教师及培训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情况的指标(indicators)。其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明确教师及培训人员在知识社会必备的基本技能;为教师及培训人员提供高质量的职前教育与在职专业发展机会,以此实现终身学习;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确保教师职业准入标准,吸引其他行业优秀人员转向教育行业。衡量教师及培训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情况的指标则包含:劳动力市场合格教师与培训人员的供求情况;申请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数变迁情况;参加继续专业发展的教师及培训人员的比重。此外,该子目标还对成员国需要就教师教育事宜进行经验交流的领域进行了说明,如教师及培训人员培养项目的评估工作、教师及培训人员的资格准入标准、现代化信息技术、外语及欧洲维度教育等内容纳入到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晋升体系以及教师工作环境的改善等。《理事会就教师和学校领导专业发展活动开展的决议》也提出,对有关改进教师教育质量和教师及学校领导专业发展问题政策在各成员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与汇报等。

(四)制定教师教育者能力标准

欧盟委员会在《理事会就教师和学校领导专业发展活动开展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教师教育项目必须保持高质量、高水准,并且与教师的需求接轨,教师教育项目不仅仅需面向教师,也需要面向教师教育者,因为只有高学术水准与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人员才能切实保证教师教育项目质量的提升。[8]因此,各成员国需要加强对教师教育者的关注,对其选拔、准入资格及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启动有关成员国教师教育者遴选、培训的研究项目。为了落实有关欧洲教师教育者资格及能力的政策,“促进教育培训者与教师的教育”工作组于2010年6月在冰岛开展了一次名为“欧洲教师教育者职业”的同行学习活动(Peer Learning Activity),对欧洲教师教育者职业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包含教师教育者的定义、类型、角色、职责、资格、能力等问题。此次同行学习活动有9个欧盟成员国和1个教师教育协会参加。该会议指出,当前欧洲国家对教师教育者资格和能力的关注力度不足,仅有葡萄牙、奥地利及荷兰等国对教师教育者的能力、资格及专业标准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因此,为了规范欧洲教师教育者的资格及能力标准,该会议提议由欧盟及其成员国共同商讨构建一个欧洲层面的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及评估框架,以此规范化与标准化欧洲层面的教师教育者资格及能力标准,从而为各成员国及其他欧洲国家提供参考标准和政策支持。[9]欧盟委员会在2012年1 1月发布的《反思教育》的委员会工作报告中对欧洲教师教育者的资格、能力进行了再次强调。

总体而言,欧盟参与教师教育政策领域事务的时间相对较晚,与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高等教育政策相比,欧盟在该领域体现出一定的不完善与不成熟之处。尽管如此,当前欧盟教师教育政策已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走向。这些政策内容与政策走向与当前世界教师教育变革的主题及发展趋向不谋而合。与此同时,欧盟通过各类教育计划,为其政策的实施构建了多样化的实施路径,有效地确保了政策的落实,并由此对其成员国教师教育政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为各成员国教师能力与资格标准的明确提供了参考标准,同时也构建了教师教育政策对话机制,并为在职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专业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European Commission.Common European Principles for Teacher Competences and Qualifications[Z].2005.

[2]Conclusions of the Council and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Govemments of the Member States,Meeting within the Council of 15 November 2007,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 Education[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7-12-12:C300/6-C300/9.

[3]Council Conclusions of 26 November 2009 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 Leaders[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9-12-12:C302/8.

[4]European Commission.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Supporting the Teaching Professions for Better Learning Outcomes[R].Strasbeurg,2012:28.

[5]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Council Conclusions 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 Leaders[Z].Brussels,2009-12-06.

[6]Conclusions of the Council and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Governments of the Member States,Meeting within the Council of 21 November 2008 on Preparing Young People for the 21st Century:an Agenda for European Cooperation on Schools[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8-12-13:C319/20.

[7]许立新.博洛尼亚进程下欧盟教师教育的探索与创新[J].比较教育研究,2011,(7):62.

[8]Council Conclusions of 26 November 2009 o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 Leaders[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9-12-12:C302/9.

欧盟职业培训政策 篇8

在欧盟有机农业生产和贸易速度增长,据预测,欧盟有机食品市场增长率大致在25%~30%,2008年全球有机食品零售额将达到800亿美元。到2010年,欧洲有机农场将达到农场总数的10%~20%。有机农业在欧盟国家的快速发展,取决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欧盟国家在立法、政策、经济和市场等方面对有机农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农业与环境项目上。本文试对欧盟有机农业发达国家发展有机农业的背景、支持政策进行分析比较,为我国发展有机农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欧洲有机农业发展的背景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欧洲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密集型、高投入(农药、化肥、能源)、单一作物的高产农业系统,忽视了农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使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至21世纪,农作物丧失了75%的遗传多样性,目前仅有约150种农作物被耕作,其中3种主要作物提供了约60%的能量来源。尤其是杀虫剂的使用,使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加,使人类的生活受到威胁。据估计,到2002年,世界范围内约有300万人受杀虫剂毒害,大约22万人导致死亡,这个数据还在不断增加。近年来,由于施用化肥过量,使蔬菜等植物中硝酸盐含量超标引起的疾病不断增加,如可能导致肿瘤病的增加。

为了改变以上这些情况,欧盟很多国家在农业实践上采取了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克服密集型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利影响。有机农业就是在以上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优点在于: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如水土保持;增加植物与动物生产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资源,减少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同时,由于不使用化肥与农药,有机食品的营养与健康性也增强。有机农场的多样性生产还提供了更多的农业就业机会,从而促进了乡村经济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1991年,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了有机农业的生产法规(EC, 1992/91)。这个法规规范了统一的框架,明确了进行有机生产和加工的具体要求,并规定了哪些物质不能用于有机生产。这个法规目的是指导和促进有机农业的生产以及明确有机食品标签的需求,以确保消费者的利益,避免其受到欺诈。所有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有机产品必须符合欧盟规则,从而防止农产品的不公正竞争。

非欧盟国家的有机产品要想在欧盟国家销售,只有符合欧盟标准或有对等的相关法律标准,才能被允许。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有机农业在欧盟国家间普遍得到认同,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2 欧盟各国发展有机农业的支持政策比较

为促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有机生产方式转化,欧盟各国针对各自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支持政策。特别是从1994年起,欧盟的农业与环境项目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持。农业—环境项目的目标是取得农业发展与环境发展政策的一致,并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项目支持下,各国纷纷采取对以有机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生产者给予补贴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有机农业在欧盟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环境的改善。从各国收到的农业环境项目的最后评价报告均证实了有机农业对土壤、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由于有机生产方式需要掌握较多的作物、病虫害防治、生态等方面的知识,农场主掌握起来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机农场的转换。实践证明,单一实行对个体有机农场的补贴,还不足以刺激农场的有机转化,而且也不能保证有机生产方法的长期应用,需要制定一系列配套的行动计划来促进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发展。

为此,欧盟委员会制定了有机农业发展的总体行动计划,以尽可能地支持有机农业的发展。2001年5月,“欧盟有机食品合作与促进”会议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以制定进一步促进欧盟有机食品发展的规划。丹麦食品与农业部组织了此次会议,各国农业部、IFOAM、欧洲农场主联盟的代表、欧洲消费者联盟代表以及欧洲环境署共同签署了哥本哈根会议声明,并制定了有机农业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覆盖有机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 分析了有机生产的壁垒与潜力,制定进一步的行动计划;

2) 分析有机产品加工与市场的推广,提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策略;

3) 建立健全有机生产的资料存档;

4) 强化有机生产的研究与学习;

5)加强对有机农业的促进宣传。农业杂志增加了对有机农业信息宣传的文章,使有机产品的销售量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有机产品走入了超市,有机生产和销售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欧盟委员会还邀请与有机农业相关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在网上提交反馈。在反馈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步骤。

在欧盟发展有机农业的总体计划与援助下,各国都纷纷行动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各自特色的促进有机农业发展的行动计划,采取了一系列补贴与援助措施。

2.1 德国

德国是目前世界有机农业最发达国家之一,这与德国政府对发展有机农业的支持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其有机农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1989年开始,有机农场就得到政府的财政支助;1994年后,遵照欧盟有机生产法规进行有机生产的,均可得到财政支助。其不仅对处于有机农业转换期的农场实施补贴,对转换期后现存的有机农场也给予补贴。对耕地及草坪的补贴额为每年每公顷125欧元(已转化的有机农场100欧元);对果园等永久性作物,转换期的补贴额为600欧元(转换后的有机农场500欧元)。此外,由于德国的各联邦政府都有自己的专门机构支持有机农业的发展,按照各地情况的不同,各个州可在以上补贴基础上降低补贴额20%或提高补贴额40%。这些补贴政策使德国有机农场的数目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升很快,有机农产品的供应量也显著上升。

除了直接对农场主给予补贴外,在2002年修订的“有机农产品市场推广手册”中规定,有机农产品可以以较高的市场价格出售,确保了有机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市场推广者都可以得到较高的市场回报。

为提高有机农场的发展,德联邦政府还制定了有机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行动计划。在计划中,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与有机生产链相关的各个部分,有机生产和加工、贸易、市场、消费者、技术的开发与转化、研究与推广等各个环节均得到快速发展。为了完成此联邦计划,2003年的预算大约为3 500万 欧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有机发展中心的国际互联网入口;提供有机农业教育材料;制定未来对有机农业的培训费用;召开有机畜牧发展兽医等的研讨会;召开有机生产农场主的研讨会;有机示范农场的网络建设;有机农场的宣传材料;农产品有机加工的培训材料;召开加工中涉及到的有机产品的信息研讨会等。

2.2 丹麦

1995年,丹麦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发展委员会向农副渔业部提出了65条有机农业推广行动计划,以推动有机农业在丹麦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加强政策引导工作。另外,也包括市场推广、研究工作和有机农场的发展。

在早期有机农业推广行动计划中,约2/3的资金用于:为有机农场主提供财政补贴;有机农业的教育和展览;有机示范农场的建立;有机农产品推广等活动,为更多的有机农场的转换提供了基础。

1999年,发展有机农业的第二个行动计划提出了,新的行动计划主要集中在为以下方面提供支持:消费与销售的研究;初级产品的加工;质量与健康的宣传;有机标准的调整;有机产品的出口;有机农业与环境保护;畜禽的健康与福利等方面,以规划有机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2.3 西班牙

西班牙联邦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开始于1995年,在欧盟国家中是较迟的。这也影响了有机农业在其国内的发展。1995年,西班牙将国内的有机农业立法与欧盟有机农业法规(EC,2078/92)结合,促进了保护环境的有机农业生产方法的发展。

最初实行补贴的几年,西班牙有机农场的农场主获得补贴的限制较多。补贴额随地区和生产作物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处于转换期的第一年,有机农场主可以收到全额的补贴,第二年只能收到全额补贴的80%,在随后的3年中,收到全额补贴的60%。当前,有机农场主每年收到固定的补贴额,在大多数情况下比欧盟的其他国家低,每公顷大约为350欧元左右。从2001年起,西班牙农场主从欧盟有机农业指导委员会的保证金中获得大部分的有机生产补贴,加速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2.4 法国

法国计划在2005~2010年成为欧盟有机农业发达国家。2005年,计划将有100万hm2土地、25 000家农场转换为有机农场。同时规定,只有处于有机农业转换期的有机农场才能享受财政补贴。转换后的有机农场得不到任何补贴。转换期的有机农场转换期的补贴上限为50万法郎(75 770欧元)。此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机农业在欧盟的快速发展。

2.5 意大利

在意大利,新加入和现存的有机农场都能得到补贴。但许多农场转换成有机农场的最大动力不是获得补贴,而是有机产品能够获得较高的价格。同时,欧盟法规的实施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确保了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在市场中均能获得较大的利益。除此之外,在国家、地区水平上政府还在财政预算上对有机农业的研究、实验、培训、市场促进等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

3 欧盟有机农业政策对我国的借鉴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农产品品种资源丰富,农民有较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特别是一些地区生态环境优越,农药、化肥使用少,污染轻,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同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便宜,能够适应有机农业对劳动力的大力需求,这为我国有机农产品出口,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较大的商机,特别是那些需求量大、我国具有较大生产优势的产品,如茶叶、柑橘、蔬菜等产品,有较大的有机产品市场需求。此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日渐增强,使有机食品消费拥有巨大的潜在国内市场。

欧盟各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要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政府必须以有机农业生产法规为指导,对采用有机生产方式生产的农场主给予各种财政支持,以鼓励和引导常规生产方式向有机生产方式的转换,弥补在有机转换期由于产量降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但是,仅有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必须制定全面、长期的发展规划,对有机农业的支持政策应涵盖与有机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有关的各类人员,以建立消费者、农场主、生产者、零售商、研究者和其他相关人员之间密切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有机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1 加强政府部门对发展有机农业的政策扶持

世界上有机农业发达国家发展有机农业的经验表明,发展有机农业,必须依赖政府的大力支持。欧盟各国家有机农业的发展,均依赖于20世纪90代中期以来欧盟各国在经济、市场、立法和政策等方面对有机农业的支持。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国应充分利用WTO允许的绿箱政策,多从政策上扶植和引导农业生产者进行有机生产,研究制定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从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支持农民和企业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对处于有机生产转换期的,还应给予农业补贴以弥补其经济损失。对有机农业的发展,也应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机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计划中去。

3.2 加强对有机农业的科研、推广的投入

有机农业的发展,还依赖于与有机农业相关的农业技术支持。应建立有机农业的研究、培训机构,才能更好地发展有机农业。

加强与有机农业相关的有机生产品种、种植模式、生产管理技术的研究。目前中国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上还不十分成熟,很多技术问题还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种类、质量和数量还不能满足有机农业的需要。发展有机农业要依靠科技进步,组织科技攻关,解决有机农产品生产品种、加工、储藏、运输和贸易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加强有机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我国应充分发挥农协、技术推广站等部门的作用,对有机生产者进行技术咨询和各种培训等服务,将有机生产管理、认证标准等知识传输给有机农业生产者,让其真正掌握有机农产品生产实用技术、形成良好的生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

3.3 建立有机生产者联盟

由于有机农场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市场较小和单一农场进行认证价格难以承受的问题,制约了有机农业的发展。为方便有机农业生产者交流知识,推动行业的发展,发达国家有机生产者普遍建立有机生产者联盟,定期进行交流,以提高有机生产者的商业意识和有机生产技能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组织起来共同进行产品认证,降低了认证成本。我国也应建立类似的组织,除了交流有机生产知识外,还可协调农户、 生产与市场间的关系,整合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销售优势,共同申请国内外有效认证,形成一致对外的合力,扩大国际及国内市场。

3.4 提高消费者对有机农业及有机食品的认识

由于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产品及市场有别于传统农业,为发展有机农业及市场,有机农业发达国家还十分重视生产者、科研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以建立社会群体对有机农业的信任度,如欧盟的地中海国家建立了地中海有机农业网(www.organicmedit.org),加强有机生产者了解有机农业知识的同时,还加强社会大众对有机农业在环境及社会发展方面所起作用的认识。

3.5 健全有机食品生产管理的法律标准体系

扩大有机食品的市场是发展有机农业最有效的方法。有机食品市场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针对国内市场,2004年我国制定并完善了有机农业生产法规,按照此法规进行生产并通过认证的,可在国内按有机食品出售。但若要出口到国外,还必须符合出口国的有机生产法规并通过其认证。从促进出口和与国际接轨的角度出发,我国应不断研究国外有机生产法规体系,并不断完善我国的有机生产规范,使之与国外法规接轨,促进有机产品的出口和贸易。

摘要:近年来,欧盟各国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有机农业生产和贸易,而其支持政策对欧盟各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为发展我国有机农业,分析比较了欧盟有机农业发达国家发展有机农业的背景以及在立法、政策、经济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从政策方面为发展我国有机农业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欧盟,有机农业,支持政策

参考文献

[1]高振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业[J].农村生态环境,2001(2):1-4.

[2]李志芳.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1):43-44.

[3]李滨.用有机食品击穿“绿色壁垒”[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1(7):18.

[4]刘桂玲.浅谈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山东农业,2002(5):29.

[5]吴卫华.我国有机农业和食品标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标准化,2001(3):18,47.

[6]于天颖,蔡忠杰.我国有机农业和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J].农业经济,2002(8):11.

[7]Yussefi,M.,willer,H.(Eds).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2003statistic and Future prospects[M].[s.l.]:IFOAM publication,2003:130.

欧盟碳税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篇9

一、欧盟各国碳税介绍

由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除碳税之外,一般都有其他的能源税和其他的减排政策,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减排目标不一样。因此,目前欧盟内部并没有制定统一的碳税税率,各成员国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1. 芬兰。

1990年,芬兰对每吨二氧化碳征碳税1.2欧元,并按照不同的税基对汽油、柴油、天然气和泥煤征收附加税。征收的目的是降低能源消耗的增长,减少环境污染。1995年初,芬兰对能源税结构进行调整,推出一种碳/能源混合税,对一次能源征收能源税,同时对化石燃料征收碳税,但对木柴、风能和非燃料不征能源税。对核能、水能和进口能源按基本税率征税,新的税制在1997年实施。自1997年以来,芬兰的能源税总结构并没有大的变化,碳税是按用于供热和运输燃料的含碳量征收。2008年1月对碳税进行了修订,主要变化有:平均税率提高9.8%,碳附加税提高13%;对机器和供热所使用的生物燃料油免税;废除对的娱乐性的航空航海以及废弃石油的税收减免;从2009年6月1日起提高对农业和温室栽培业的退税。

2. 丹麦。

1992年,丹麦成为第一个对家庭和企业同时征收碳税的国家,计税基础是燃料燃烧时的二氧化碳量,税率是100丹麦克朗/吨二氧化碳。按照《1995年绿色税收框架》,二氧化碳的税率不变,但税基扩大到供暖用能源。企业按用途将耗费的能源分成三类,供暖用、生产用和照明用能源。二氧化碳税对供暖用能源按100%征税,对照明用能源按90%征税,对生产用能源按25%征税。1999年控制经济过热,政府出台了一揽子经济政策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将能源税提高15%~20%。企业供暖用能源的CO2税的有效税率调高到100欧元/吨二氧化碳,企业适用的能源和CO2税税收体系也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为简化税收体系基准的二氧化碳税税率下调到12.1欧元/吨CO2,同时基准的能源税税率相应进行了上调。

3. 瑞典。

瑞典在1991年整体税制改革中引入碳税,同时将能源税税率降低。征税范围包括所有燃料油,其中对电力部门使用的部分给予税收豁免。税率根据燃料含碳量的不同而有区别。对私人家庭和工业的税率为25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1993年为增加瑞典的国际竞争力,对工业部门的税率降到8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对私人家庭的税率增加到32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同时对一些能源密集型产业给予了进一步的税收减免。二氧化碳的税收总负担被限制在生产产值的117%以内,随后调整为112%以内。1995年,税率微微上调,二氧化碳普通税率为340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工业部门的适用税率是83瑞典克朗/吨二氧化碳。2002年税率又进一步提高,同时作为补偿劳动收入的税率被下调。对工业部门的税收减免由50%上调至70%,抵消了税率上调增加的税收负担。2010年1月1日,瑞典对税率又进行了调整。

4. 英国。

英国为了实现其目标,于2000年制定了英国气候变化计划。计划的核心是征收气候变化税,该税于2001年颁布,是适用于工业、商业、农业和公共部门的一种能源税,暂时不适用于国内消费者和慈善团体。对销往企业和公共部门的电力、煤、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征税,对热电联产单位的油类耗费和发电以及可再生能源免税。

二、欧盟碳税实施效果

征收碳税可从两方面达到减排目标:一是需求效应,通过提高能源价格,压缩高能耗产出或降低单位产出能耗,以降低能源需求;二是替代效应,降低低碳燃料和清洁燃料成本,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1. 碳排放强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

从各国政府的评价以及各能源机构公布的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可知,虽然暂时无法评价碳税政策在二氧化碳排放减缓趋势中的贡献有多大,碳税政策在近期内对二氧化碳减排或控制还是起到一定作用。1990—2008年,这四个实行碳税的欧盟国家碳排放强度下降都超过30%,二氧化碳排放量也相应减少。

2. 有利于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实施碳税可促使该国企业加快创新,提升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的热情。从碳税执行情况看,可带来“双重红利”:一是长期环境红利。二是短期经济红利,即通过税收转移调整社会福利。如开征碳税的同时,减免所得税或公司税,以增加就业。实践表明,欧盟国家的GDP增长受碳税冲击不大。

3. 征税碳税对物价的影响很弱,从所有项目以及能源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来看,碳税对其几乎没有产生影响。

征碳税会抬高能源价格,但对企业实际税负影响不大,英国和丹麦征收碳税后,物价上涨不很明显。两国以碳税收入补贴企业,减征其应缴的职工社会保障金,从而压低劳动成本,缓解碳税带来的通胀压力。瑞典和荷兰直接向居民征收碳税,消费者物价指数出现较快上扬。另外,征收碳税会增加能源密集型企业的成本,但因实行其他税收减免,企业实际税负并不重。

三、欧盟碳税对中国的启示

欧盟国家征收碳税的实践表明,只要在引入碳税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碳税对经济社会的负干预作用,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即可扬长避短,既发挥碳税的调节和引导功能,又能将其负面影响尽量减至最小甚至消除。中国目前正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而且这种能源格局还将延续很长时间。这些差异意味着征收碳税对中国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经济运行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在中国的碳税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国的国情特点,尽量避免短期内对关键工业和经济部门尤其是能源密集型行业产生大的冲击。

在中国引入碳税可以起到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的重要作用,还能弥补中国税制在能源与环保方面的不足。碳税是解决中国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比较理想的经济手段之一。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碳税制度实施的时间不长,其减排效果及对经济和能源系统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定量化。此外,碳税通常会给征税对象产生额外负担,从而遭到相关工业部门和经济部门的反对,并且如果没有一定的减缓或补偿措施,碳税的征收将给那些能源密集型部门产生不利影响,使其在国际贸易中降低甚至丧失竞争力。但从长期发展来看,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之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能源价格逐步放开,开征碳税将是二氧化碳减排政策上的一个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Finland’s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ly related energy taxation in Finland.

[2]Swedish Tax Agency.Facts about Swedish Excise duties,2007,(7).

[3]Skatteministeriet.Tax in Denmark 2007.

[4]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09,(72).

[5]曹静.走低碳发展之路:中国碳税政策的设计及CGE模型分析[J].金融研究,2009,(12).

[6]李伟,张希良,周剑,何建坤.关于碳税问题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8,(3).

[7]李传轩.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税立法:必要性与可行性[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5).

[8]张克中,杨福来.碳税的国际实践与启示[J].税务研究,2009,(4).

[9]张梓太.关于中国碳税立法的几点思考[J].法学杂志,2010,(2).

欧盟职业培训政策 篇10

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盟将教育和培训作为其中长期发展战略的优先重点领域,其总体政策目标是:提高欧盟的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为欧洲人接受教育和培训提供便利,向世界开放欧盟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使欧洲迈向一个知识化、学习化和有凝聚力的社会。

纵观欧盟陆续出台的教育发展政策走向,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教育发展要应对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挑战

2000年,欧盟通过了《里斯本战略》,提出要把欧洲建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经济体”,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并且确认了教育和培训在新世纪欧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未来发展前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欧盟认为,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国际大环境中,教育和培训体系是否完善已经成为体现各国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教育和培训系统兼有社会和经济职责,应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并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欧盟带来的社会经济挑战。

2. 教育发展要提高欧洲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欧盟认为,在教育、研究和创新这个“知识三角”(Knowledge Triangle)中,教育是形成三者良性互动的必要前提,能够为其它两者提供广泛的知识基础和必需的创造能力,是欧洲未来发展和财富的重要基石。欧盟教育部长理事会2008年2月提出的新政策主张包括:各级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开发应以增强学习者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在全欧层面上构想未来社会所需技能,推广“新技能适应新工种”(New Skills for New Jobs)的理念;大学应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将知识向经济和社会转化,提高欧洲竞争力。2008年9月,欧洲创新技术学院在布达佩斯成立,该学院集教育、科研和创新为一体,力求提升欧洲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欧洲人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欧盟委员会将2009年定为“欧洲创新年”,营造一个崇尚创造和创新的社会氛围,并使其成为欧盟的长期政策取向。

3. 教育发展要有助于构建“欧洲维度”

在欧洲,欧盟的教育政策主要起引导和辅助作用,各国政府仍对本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负责。尽管如此,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要求教育和培训必须有助于构建“欧洲维度”(European Dimension),欧盟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例如,欧盟进一步加强了教育、培训与文化、语言的政策协调,要求各级教育加强学生对欧洲历史、文化、社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内容中更加突出欧洲的整体意识和概念,以培养年轻一代对欧洲社会与文化的认同。为了强调高等教育在构建“欧洲维度”中扮演的特殊重要角色,欧盟决定2009年在斯特拉斯堡创建“欧洲大学”,集中欧盟各国优质教育文化资源,提供欧洲历史和欧洲精神方面的课程和培训,培养学生的欧洲意识和价值观。

4. 教育发展要面向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是欧盟教育和培训体系国际化的根本动因和必然趋势。欧盟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成员国必须开放各自的教育和培训体系,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以及欧盟与其它地区的合作,促进师生交流和人才流动,推动建立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培养既有欧洲意识又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同时吸引世界各国优秀人才来欧洲学习深造,使欧盟成为全球优质教育中心。在此政策目标下,欧盟发起并大力推动两大教育培训进程。“博洛尼亚进程”旨在打通欧洲高等教育体制,整合资源,促进人才流动,建成欧洲高教区和科研区,增加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哥本哈根进程”旨在发展具有欧洲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资格透明度,开展能力和资格认证,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将欧洲职业教育体系建成世界职业教育质量参照标准。欧盟还于2004年发起新的“伊拉斯谟斯计划”,在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促进欧洲学生和教师流动,同时不断扩大国际合作范围并增加投入力度,以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扩大欧洲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影响。

二、优先领域

1. 加速建立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自2000年里斯本会议发表《实现终身学习的欧洲》宣言以来,欧盟以新的目标和高度对终身学习战略重新进行了统一规划和部署,将终身学习作为全方位、跨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进行建设,把终身学习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2006年,欧盟将现有重大教育计划整合一体,启动了“2007~2013年终身学习整体行动计划”。为配合该计划的实施,打通欧洲各国教育和培训体制并促进学习资格互认,鼓励学习者和劳动者跨国流动,欧盟委员会于2008年4月公布了《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该框架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将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能力水平分为8个等级,从基础教育结束(1级)起,上至博士(或同等学力)毕业(8级)。根据个人实际知识、技术和能力水平对其具体学习与培训成果进行等级评定,而非拘泥于学习与培训的时限和形式。此举转变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以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也为欧洲人打通了终身学习的航道,必将对加速建立欧盟终身学习体系产生积极影响。

2. 着力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006年,欧盟委员会向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交的一份政策文件指出,欧洲现有4 000余所高等院校,1 700万大学生和150万教职工(含43.5万科研人员),有巨大发展潜力。尽管“博洛尼亚进程”取得较大成效,但欧洲高等教育体制仍然存在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高教体制相互割裂,缺乏有效联系沟通;政策管理过多过细,自主改革受限较多;大学开放力度不够,研究能力相对落后;校企之间缺乏联系,科研成果转化困难;国际竞争准备不足,教学科研创新不力;发展基金比例过低,私营资本投入不足;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差距。总之,欧洲高等教育还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必须迅速扭转上述局面。因此,欧盟支持欧洲大学进行9项改革:(1)打破欧洲大学之间的藩篱,尽快实现学位和资格互认;(2)增强各国高校在教育、科研和创新方面的自主权和责任感;(3)密切高校和企业界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产学研合作;(4)向劳动力市场提供知识、技能、能力兼备的合格的人力资源;(5)根据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对其教育和科研的投入;(6)根据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着力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与科研;(7)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对话,分享知识;(8)追求卓越,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和科研队伍;(9)向全球开放欧洲高教区和科研区,努力提高其能见度、吸引力和竞争力。

3. 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盟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使其在终身教育计划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2002年发布的《哥本哈根宣言》确定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四大优先领域:(1)大力发展具有欧洲特色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参照体系;(2)提高职业教育的透明度,加强信息交流和职业指导,支持欧洲人的跨国职业流动;(3)开展能力和资格认证,制定参照水准,建立职业教育和培训转学分制度;(4)加强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各国在质量标准方面交流经验。

在2006年“哥本哈根进程”评估大会上,各国普遍认为该进程在5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1)制定了相关的准则性文件;(2)完善并推广“欧洲通行证”(Europass),使其成为欧洲地区唯一的非正规教育资格互认工具;(3)制定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使其成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联系和比较的工具;(4)建立欧洲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网络;(5)制定欧洲职业教育学分转换体系。从2006年起,欧盟委员会实施新的职业教育计划,并与《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衔接。欧盟还将继续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在《职业教育和培训共同质量保证体系框架》的政策基础上,加强职业教育的督导、综合评价及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自我评价检查。在国家层面上,欧盟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质量。在欧洲层面上,积极落实《哥本哈根宣言》中确定的目标,建立开放和灵活的欧洲职业资格制度,实施欧洲职业教育学分转换制度,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把欧洲职业教育体系建成世界职业教育质量参照系。

4. 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及提高教师素质

欧盟认为,基础教育对塑造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进入社会和职场的必要技能。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2004年欧盟提出,基础教育应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八项关键技能,即母语沟通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数学及科学运用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及跨文化交往能力、创业能力和文化表达能力。欧盟还制定了《知识社会的八项技能框架》,对每项技能进行详细阐述和定义,将其解读为知识、技巧和态度三个层面的微观标准。这些技能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是进入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阶段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发展、融入社会和就业的基础。与此同时,欧盟还高度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教师具备符合职业要求的知识、态度和教学技巧,确保教师教育和职业发展得到协调和保障,提高教师地位,支持教师专业化等,并通过“夸美纽斯计划”和终身学习计划加以落实。

三、启示

中国和欧盟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不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双方在教育发展方面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和挑战。欧盟教育发展政策在一些层面与我国有一定的可比性,可借鉴之启示如下。

1.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以终身学习带动国民素质的提高

欧盟在发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以全球化视野寻找欧洲教育的差距,以创新精神探索办教育的理念和思路,既有中长期教育政策与规划,也有综合协调的行动计划。尤其是目前实施的“2007~2013终身学习整体行动计划”,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涵盖从童年到老年的人生各个发展阶段,注重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关联与衔接,从横向和纵向促进教育体系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重点在正规教育体系,有些部门对非正规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的统一规划与协调。因此,我国应在未来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中着重强调,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尤其要加速建立并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带动国民素质的提高。

2. 加强教育、科研和创新结合,努力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当今的国际竞争,既是人才竞争,也是科技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的紧迫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的创新,尤其应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我国也应借鉴欧盟经验,将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创新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为提高国家的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作出贡献。

3. 加大教育开放力度,提高教育开放水平

欧盟的教育国际化政策既注重推动国际合作、提高自身水平的实际需要,也设定了参与国际竞争、保持领先优势的战略目标。我国的教育对外开放,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经济全球化促使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教育开放程度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精神,继续加大教育开放力度,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应适时推动办学体制多元化、办学管理观念开放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多样化,扩大高等教育的输出与输入,拓展高等教育的国际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驻欧盟使团教育文化处供稿)

欧盟职业培训政策 篇11

关键词: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

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向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转变概述

农业是欧洲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1962年建立的共同农业政策是欧盟实施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共同政策。欧盟为此建立了欧洲农业指导与保障基金 (EAGGF) , 保障部分直接用于农产品的价格支持, 指导部分资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非农产业, 指导部分后来被纳入欧盟区域政策主要工具——结构基金的框架中。作为预算支出最多的一项政策, 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 极大地促进了欧盟农业的发展, 但也导致其财政负担日益沉重, 主要农产品大量过剩, 而农业之外的农村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共同农业政策成为欧盟内部争论最激烈的一项政策。20世纪90年代后, 欧盟对共同农业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992年6月, 欧盟对共同农业政策进行了第一次大的改革, 将过去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的机制转变为以价格支持和直接补贴为主的机制, 针对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工具, 逐渐被对价格和贸易扭曲更少的直接支付所代替。1999年欧盟通过的“2000年议程 (Agenda 2000) ”提出构建欧洲农业模式, 对农业政策进行更为彻底的改革。欧盟农业部长理事会认为:作为一个经济部门, 欧洲农业必须是多功能的、可持续的、有竞争力的, 并扩展到整个欧盟地域 (包括缺乏优势的地区和山区) ;它必须关注农村的发展、保护自然区域, 并对保持农村社会的活力作出关键的贡献。为此, 欧盟引入了支柱1和支柱2两个概念, 支柱1是市场支持和对农户的直接补贴, 支柱2是农村发展, 旨在支持农业多功能的发展, 鼓励在农村地区开辟新的收入和就业来源, 将共同农业政策转变为“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为了适应WTO农业谈判和东扩的需要, 2003年6月, 欧盟提出从2005年起逐步推行新的“单一农场支付”计划, 在大幅度取消现行的按农产品产量提供直接补贴的做法的同时, 将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食品质量和安全、动物福利等标准挂钩。由于农业补贴涉及成员国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此项改革很艰难。2005年9月, 欧盟通过了2007年~2013年的“农村发展条例”, 建立了专门用于农村发展的“欧洲农业农村发展基金 (EAFRD) ”, 该基金取代了欧洲农业指导与保障基金的指导部分, 成为2007年~2013年规划期欧盟农村发展政策的唯一资金来源, 总预算约883亿欧元。2008年11月20日欧盟成员国最终就改革农业补贴等共同农业政策问题达成协议,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不再按产量多少来决定农户领取的补贴数额, 除少数情况外, 今后欧盟农业补贴将进一步与产量脱钩, 节约下来的资金将被用于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不断改革, 欧盟完全改变了其对农业的支持方式, 使农业政策更加市场化和高效化, 同时确立了农村发展政策的重要地位, 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受到高度重视, 实现农业和农村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成为欧盟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最终目标。

二、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向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

1.欧盟农产品供求形势的变化和共同农业政策面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 共同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鼓励农业生产, 解决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 确保共同体的粮食安全, 为此欧盟采取了价格支持手段来刺激农产品生产和限制外部廉价农产品的进口。欧盟支付给农民的内部价格通常高于同期的世界市场价格。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 确实起到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供给、稳定市场和价格的效果, 但也导致农民盲目扩大生产, 以至在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农产品大量过剩。过剩的农产品中, 一部分在欧盟的补贴下出口, 另一部分则被储藏起来或是被处理掉。20世纪90年代初, 欧盟对农产品的年出口补贴已达到100亿欧元。1992年以前, 共同农业政策支出占到欧盟总预算的61%。随着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 农业支出占欧盟总预算的比例逐渐下降。2000年~2006年, 农业支出总额为2980亿欧元, 平均每年约405亿欧元, 仍占欧盟预算的近一半。欧盟财政资源本来就有限, 农业的巨大开支, 使其财政不堪重负。同时, 对农业的高额补贴也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巨大压力, 它们强烈批评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扭曲了世界市场价格。2003年欧盟25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商。欧盟出口补贴额在世贸组织成员中也排名第一, 占了世界出口补贴总量的90%。2004年8月世贸组织达成了“多哈回合”框架协议, 在农业方面, 包括欧盟、美国和日本在内的发达成员承诺将最终取消出口补贴, 大幅度削减国内支持, 实质性改进市场准入条件。尽管2008年7月“多哈回合”谈判最终失败, 但适应自由化的贸易条件和更低的商品贸易价格支持是大势所趋。不仅如此,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还面临日益增大的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压力。在欧盟, 农业是水资源的重要使用者, 约占水资源使用总量的30%, 但由于化肥和杀虫剂在欧洲大多数地方广泛使用, 许多化学物质进入水体, 污染了人类的水供应体系。而疯牛病、口蹄疫等动物性疾病频繁发生,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食品安全。对受疯牛病等动物性疾病影响而损失惨重的农民给予的大量补贴, 进一步增大了欧盟的农业开支。对此, 欧盟委员会负责农业和渔业事务的委员弗朗茨·费施勒指出:“疯牛病的爆发加强了要求对共同农业政策进行深入改革者的阵营。”

虽然“农业补贴为欧盟农村地区带来了大量的资源, 但它们的目的不是直接带来农村发展, 而且, 在大多数情况下, 它们也没做到这一点。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农业补贴的重点是少部分农村人口——农民和其他从事农业企业的人——而不是农村地点或地区。”[1]据欧盟委员会估计, 仅占欧盟农场主总数5.6%的大农场主几乎领取了欧盟近一半的农业补贴。欧盟对共同农业政策的地域影响进行研究后认为:市场政策支持往往是有利于拥有大农场和失业率更低及人口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的更发达的农村地区, 这些地区更多地是集中在欧洲北部和西部的核心区域, 而在欧洲东部和南部的边缘区域较少, 因为市场支持不是针对聚合目标而设计的。

东扩更是使共同农业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成员国经济相对落后,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农业人口的比例都较高, 而农业收入水平和生产率水平较低。2000年, 农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比例, 在15个老成员国是4%, 而当时的“候选国”为13.4%。如波兰, 国土面积的54%用于农业, 28.5%被森林覆盖, 在3820万总人口中, 农村人口占38%, 在农业、捕猎、林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18%。波兰等东欧国家在入盟谈判中据理力争的一个领域就是农业, 尤其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两轮东扩后, 欧盟的农民人数增加了近70%, 农村面积扩大40%。按原有的共同农业政策标准, 欧盟每年用于农业补贴的支出及农业结构调整的基金将急剧增加, 这是欧盟财政预算难以承受的。

2.欧盟农村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后, 关注农村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 因为在全世界的农村地区都可以看到同样的挑战, 欧盟也不例外, 其中突出的有三个: (1) 农村与城市在发展上的显著差距。农村占欧盟国土面积的93%, 但人均收入仅为城市人均收入的50%多一点, 另外在提供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就业机会方面, 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尽管一些农村地区的人均GDP已达到欧盟最富裕地区的水平, 但位于边远地区和新成员国的广大农村, 仍是欧盟最贫穷的地区。欧盟区域政策的实施使落后成员国的追赶步伐大大加快, 但追赶更多的是出现在相对富裕的中心城市, 尤其是首都, 而不是更贫穷的农村或边缘地区。[2] (2) 许多农村地区深陷于结构危机之中。一方面, 传统的农业面临着来自国际竞争加剧、消费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威胁;另一方面, 农业以外就业机会的缺乏和低的生活水平, 使许多人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 纷纷到城市去寻求机会。尽管由农村向外移民并非是每个地方的主导趋势, 但在欧盟大多数农村地区仍然很普遍。劳动力大量外流, 导致当地人口下降和老龄化、土地荒芜、基本服务萎缩, 经济发展更趋缓慢, 这在欧盟山区和边远地区尤为突出。 (3) 日益增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欧盟许多农村地区富饶、充满潜力, 但它们很脆弱。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变化, 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城市的扩张、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济活动的开展, 给农村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此外, 农村地区还面临着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更多的自然灾害, 如干旱、暴风雨、洪水和森林火灾等。

随着农村社会问题日益超出农业, 客观上需要一个多部门的、综合的方法来帮助农村的发展。尽管“1992年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前, 环境保护和乡村发展问题并没在共同体共同农业政策中获得应有的重视”, [3]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和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所面临的失业率高、经济增长缓慢、生态失衡等问题, 已引起当时欧共体委员会的关注。东扩使农村对欧盟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三、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向共同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转变的评析

1.共同农业政策的转变, 反映了人们对农业与农村关系认识的变化

支持农业发展一直是欧盟总体经济政策的基石。欧盟27国的农业产值不到其GDP总量的3%, 农业就业人数不到其就业总数的5%, 但农产品、食品支出占欧盟居民日常生活开支的比重超过20%。世界银行认为, 作为一项经济活动, 一种谋生手段, 环境功能或环境服务的一个提供者, 农业是促进发展的独特工具。[4]农业对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管理和作为农村社区经济活动多样化的平台, 是至关重要的, 但农业的发展并不等于农村的发展。正如欧盟委员会农业总司在“2000年共同农业政策评估”一文中指出的:“农业活动依然是建立和保持有活力的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但仅农业部门不能保证我们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生存能力。”“来自美国和欧盟的证据表明, 当前的以补贴为基础的政策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社区面临的一些最紧迫的社会经济挑战, 对整个农村地区的影响是不平衡的。”[1]欧盟发展缓慢的农村和边远地区, 由于其所存在的区域问题, 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对其经济结构、传统文化以及就业的极大的冲击, 要求欧盟给予更多的援助。[6]

2.共同农业政策转变的背后, 是欧盟农村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和非农业部门在农村经济中作用的日益增强

农业为欧盟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但农村传统的生产功能的重要性在下降, 而各种各样的消费功能, 如娱乐和休闲, 变得更加重要。在欧盟绝大多数成员国, 农业在农村经济中已不再处于支配地位。一方面, 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下降。1995年~2002年期间, 农业 (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在欧盟15个老成员国从2.7%下降到2.0%, 在2004年入盟的10个新成员国则是从6.1%下降到3.5%。2002年, 欧盟15个老成员国在农业和渔业部门的就业人数为598.3万, 比1995年下降了18%。另一方面, 非农业部门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根据经合组织2006年的一个报告, 在欧盟25国, 96%的农村土地用于农业 (包括林业) 目的, 但只有13%的农村就业是在农业领域, 仅创造了6%的农村地区总附加值。非农业部门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在吸收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和城乡之间的移民的潜力 (这在转型国家尤其突出) 、在促进收入增长和更平等的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2004年, 在欧盟27国农村地区, 各部门创造的增加值的比例是:第一产业 (农业、林业和渔业) 4%、第二产业29%、第三产业67%, 同期欧盟城市的比例为1%、24%、75%。尽管改革后共同农业政策的预算支出规模基本未变, 但重点作了重新调整。“新农村典范”以两个原则为特征:关注地域而不是部门;关注投资而不是补贴。[1]

3.共同农业政策的转变提出了农村的定义以及农村与城市的划分问题

人们一直在研究“农村”, 但至今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 因为人们对什么是农村和表现农村特征的要素 (如自然的、经济的、文化的要素) 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在过去, 人们用一个或两个熟悉的特征就能够明确地区别城市与农村, 并成为一致定义的基础, 但随着现代经济的日益发展, 农村的空间已不再局限于农业活动, 而是扩展到多个部门的活动, 因此“已融入到农村腹地的中小城镇适合包括在农村地区”。非农业部门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的日益增强, 城乡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发展, 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划分变得困难。“都市与非都市的区别越来越模糊不清, 传统‘乡村—城市’的划分已基本失去了意义”。为此一些学者提出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划分出一个中间地带。

欧盟委员会长期采用经合组织对农村的划分方法, 即根据人口密度来划分, 每平方公里的人口不到150人的区域, 被划分为农村。按照欧盟的划分, 欧盟27国91%以上的区域属于“农村”, 56%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在欧盟农村经济日益表现出多样化特征的同时, “近年来由于新的交通和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发展, 出现了由城市进入易于到达的农村地区的‘逆城市化’流动。”仅根据人口密度来划分农村与城市, 显然是有缺陷的, 更何况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很大。那么, 该怎样来定义农村, 怎样来划分农村和城市呢?

参考文献

[1][5][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政策摘要:重新制定农村政策 (中文版) [R].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2006.

[2]王雅梅, 谭晓钟.欧盟聚合政策新目标“地域聚合”述评[J].经济体制改革, 2007, (03) .

[3]陈彬.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J].德国研究, 2008, (02) .

[4]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以农业促发展 (概要) (中文版) [R].世界银行, 2007.

上一篇: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研究下一篇:经验法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