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法则论文(精选4篇)
经验法则论文 篇1
一、运用的前提条件
(一) 已知事实属实
根据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 能推导出的另一事实。其结构图可表示为:已知事实+日常生活经验法则→另一事实。在民事诉讼中, 已知事实主要包括:众所周知的事实、当事人之间明确约定的事实、被现有证据证明了的事实、当事人均认可的事实及法院审判上知悉的事实。在事实推定正式启动之前, 法官要对已知事实形成完全的心证。这也意味着已知事实必须是属实的。
(二) 运用到的经验法则具有高度盖然性
笔者认为, 运用到民事审判中的经验法则的盖然性要求应当是高度盖然性。这是因为经验法则的盖然性要求要同证明标准的高度盖然性要求相映衬。民事审判中的经验法则尽管存在被推翻的可能性, 但正是因为其具有高度盖然性而符合了证明标准的要求, 所以才仍可以作为人民法院认定事实的依据。再就我国整个司法背景而言, 对经验法则的盖然性采取低于高度盖然性的标准也是不切实际的。
目前, 学理上在认定证明标准的盖然性进行了量化, 一般认为盖然性要达到75%—100%之间, 才达到“非常可能”的状态。但尚未对经验法则的盖然性进行定量评定。笔者认为, 盖然性的最低限度是可以权衡, 而不容易被描述的。
二、具体运用程序
(一) 经验法则的选择
日常生活中存在不计其数的经验法则。司法意义上的经验法则是社会日常经验法则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法官常常根据自身的学识、亲身生活体验或被公众所普遍认知与接受的那些公理经验作为法律逻辑的一种推理定式。实务中, 案件情况复杂, 难以掌控, 选择解决民事纠纷的经验法则时较为可行的方法是择优原则。所谓择优规则是指在事实之间的常态联系和变态联系中, 只能肯定常态联系, 不能肯定变态联系。
(二) 经验法则的运用
经验法则是法律上规定的一类无需证明的事项。但是, 在例外的情况下, 仍需要对经验法则进行证明:第一, 在具体案件中, 当事人与法官对事实认定中的经验法则发生争议时, 这一经验法则是否存在本身就是问题;第二, 在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 经验法则自身成为了证明对象, 要结合其他证据加以佐证;第三, 从证明对象的角度看, 当特定的经验法则系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时, 该经验法则的存在与否也就成为证明对象, 虽然经验法则并不是案件事实, 在这一点上, 与某些法规 (不为审理法官所知晓的规范) 的存在是否也会成为证明对象是同样的道理。这类特殊的经验法则, 要采取其他的证明方式或者其他证据来证明, 即专业领域的经验法则需通过专家鉴定等手段转化成一定的经验法则, 才能使公众对其有所认知。
经验法则虽然并非事实, 但在审判上却是被用来推论事实存否的大前提, 在三段论的位置上与法规相似, 大凡事实真伪及存否、证据的评价、当事人辩论内容的明确等, 均以经验法则作为大前提。但是, 毕玉谦先生指出, 经验法则不总是三段论中的大前提, 也可作为小前提,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 经验法则缺乏一般法律规范的本质属性, 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证明方法, 透过不同的生活视角折射出作为小前提的具体事实, 借以满足有关法律要件事实被得以证明的需要”。笔者认为, 在对法律规则进行验证时, 可以将经验法则作为三段论中的小前提。因为违背经验法则的法律规则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在民事审判中进行事实推定时, 经验法则应被视为大前提。也就是说, 在民事审判中, 经验法则与法律规范一样处在演绎推理的大前提的位置上, 已知事实是小前提, 通过以小前提的已知事实适用于大前提的经验法则, 推导出待证结论。
当事人可以请求或主张援用某一经验法则。从诉讼程序的攻击防御角度看, 应当给予对方当事人提出反证的机会。经验法则的运用虽然减轻了主张方的证明责任, 但是并没有转移此方当事人的证明责任。相对方只需提出反证降低法官的心证程度即可。
在同一案件中可以多次使用不同的经验法则。但是随着某一案件中使用的经验法则的种类和次数不断增多, 待证事实的可信度相对呈下降趋势。
三、限度
民事审判中经验法则的运用是有限度的, 必须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制约。域外国家对经验法则的适用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制, 以克服经验法则的局限性和防止法官的不当适用。法官是经验法则运用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法官在运用经验法则的时候应当保持谦虚的态度, 敢用而不滥用。正确而合理的运用经验法则要做到防止法官的主观臆断。要实现这一点, 与法官的道德素质有关, 要求法官必须要有司法职业诚信,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 那么从根本上就谈不上正确、合理地运用经验法则。在具体程序上, 法官在事实认定上适用经验法则是自由心证的范畴, 但考虑到对法官这种心证的约束和充分体现诉讼中当事人的主体地位, 法官要将经验法则适用的过程向当事人公开, 不仅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要对当事人释明和接受当事人的质证, 而且要在裁判文书中事实认定部分予以写明。
看似寻常的经验法则, 事实上同民事诉讼中众多的基本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深刻理解和恰当运用它, 并非一件易事。总的来说, 我们目前对经验法则的研究还停留在笼统认识的浅层次上, 对经验法则的基本内涵及在民事审判中运用缺乏明确、系统的认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性和司法实务中的非理性现状, 不利于经验法则的优势作用的充分发挥。
经验法则论文 篇2
你们好!
当我在麦肯锡工作时,就曾想与大家来分享一些职场心得。而今我成为智联招聘CEO的第四个年头,这种欲分享的心情似乎来得更加迫切。我不敢说阅人无数,也不敢说阅历丰富。只希望通过这封信,让你们在职场路上走得更好。
进入职场,首先是要学会找份“好工作”。智联一直说:好工作上智联招聘。但是究竟什么是好工作?大概有七个考量维度:薪水、福利保障、家庭因素、个人能力提升、职业发展规划、个人影响力、个人兴趣爱好。这更像是一道选择题,每个人心中的“好工作”都不同,有人追求物质第一,有人追求精神满足,有人追求事业成功,有人追求家庭和睦,小富即安。选一份你自己认为的“好工作”是一切成功的开始。
第二我要提醒的是,初入职场前五年的积累很重要。人生就像一个三角形,越往上走,选择范围越窄。职场前五年对人一生影响很大,因为人在工作中会形成思维定势,并产生强大的惯性。没有积累再想重新调整,很可能会遭遇到职场的瓶颈,生活压力、既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都会成为你的障碍。
第三就是坚持学习。职场上拼的是悟性和工作中再学习的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万般人、高人指路,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始终坚持空杯心态,不断输入新的知识和经验,你的人生境界将不知不觉与别人拉开差距。职场之路也会风生水起。
第四,学会快乐的工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工作得不快乐,春节长假结束后微博上有三千多万条不想上班的心声,今天的职场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必须从“职场雾霾”中走出来。“职场雾霾”是人心的雾霾,不会自动散去,只要你认为你选对了路,就抬起头面对困难,“职场雾霾”自然会消失;如果你觉得必须重新调整,那就不要再耽误你的青春。
人生有四分之一的时间会在工作中度过。你开心,或不开心,工作就在那里,不多不少。低头苦干是标配,抬起头来更不可或缺。抬起头,用积极快乐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灿烂!
经验法则论文 篇3
一、经验法则的理论概述
经验法则又称为经验则, 从其词源的角度来看, 它来自大陆法的传统, 德语表述为Erfahrungssatze, 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诉讼法学沿用了这一术语。在英美法系的著述中, 一般用law of general experience, common sense, experi—ence, general knoeledge表述与其近似的含义。 (3) 虽然无论是大陆法系抑或英美法系在案件事实上经历的是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 但是都对经验法则给予了深厚的重视。
(一) 对经验法则的界定
1. 德国法系
以德国为例, 德国对经验法则的适用是由判例发展起来的 (4) 。最早的适用可以追溯到德联邦法院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判决。在判决主文部分, 虽然并未提及具体事实, 但却指出表见证明不涉及盖然性证明, 而盖然性证明是对一定事实进行可反驳的推定的基础。德国学者认为, 所谓的经验法则是指在观察典型的实施经过的情况下, 总是可以一再地确认某些结果。也就是说, 经验法则是一种盖然性比较高的规则。受马克思·韦伯的影响, 哈贝马斯将知识划分为三种:科学、道德和艺术。在三大类范围之外, 又存在一些渗透到日常生活规范中的所谓的背景知识。 (5) 这些背景知识就充当着经验法则的作用。德国的普维庭教授将经验法则分为四类:生活规律、经验基本原则、简单的经验规则和纯粹的偏见。很明显, 普维庭教授是以盖然性的高低对经验法则进行分类, 他认为, 生活规律“一般属于已经得到数学上的证明, 或者符合逻辑或者不可能有例外的经验”, 因此, 最大的盖然性一般包括自然规律、思维规律、和一些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规则;而经验基本原则, 具有很高的盖然性, 但是却不能排除例外可能;所谓简单经验法则则具有较低的盖然性, 仅仅是一种认识的辅助工具。普维庭教授很明显是以盖然性的高低划定了经验法则的外延。与此同时, 在德国, 经验法则具有类似法条的功能, 只要还没有相反的经验法则出现, 以动摇前述的经验法则, 法院就会一直维持这一见解。 (6)
2. 英美法系
以英国和美国为例。在英国, 经验法则主要承担着两种作用, 其一, 运用经验法则推定某一事实的存在从而得以减轻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早期, 英国学者将推定分为三种:不可反驳的法律推定、可反驳的法律推定以及可反驳的事实推定。而经验法则, 由于其推理的基础是人类的理性思维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属于可反驳的事实推定。也就是说, 对于推定的事实, 只有在没有相反的证据的情况下, 才能排除合理怀疑, 才能推定为真实。其二, 经验法则用于判断证据是否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根据英国关联性规则, 具有证明能力的一大标准就是与代征事实具有关联性。但是如何判断?就需经验法则来断定了。在美国, 美国学者认为, 经验法则用以推论某一事实或者若干事实与另外的事实或者若干事实之间的关系, 同前述英国一样, 经验法则对证据的关联性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国法学家罗纳德认为, “证据关联性的认定受到审理者的社会阅历、出身背景和日常经验的影响”。在美国司法实践中, 适用经验法则产生的推定不发生心证责任的转移。 (7)
(二) 我国学者对经验法则的界定
我国大陆法学界对于经验法则的定义也是千差万别, 没有形成统一的主流观点。
有一种对经验法则的界定的有些过于宽泛。有学者认为经验法则是指人类以经验归纳获得的关于事物因果关系或性质状态之法则或知识, 其范围既包括日常生活一般常识又包括属于科学、技术以及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 (8) 还有的学者直接将经验法则定义为日常生活常识、生活经验、科学知识以及其他领域专业知识。 (9) 这种界定方法将经验法则的外延无限制的扩张, 不利于发挥经验法则这一大前提应有的作用, 因为大前提必要的客观性和广泛性上述并没有得到满足, 因之直接影响审判实践的效率和准确率。张卫平教授认为, 经验法则大致上可以分为五大类:第一类:自然法则或者自然规律;第二类:推理规则;第三类:道德法则、交易习惯;第四类, 日常生活经验法则;第五类:专门知识领域的法则。 (10) 笔者认为, 经验法则作为事实认定的工具, 自身的盖然性、客观性与广泛性必须得到满足, 但是高度的盖然性并不意味着有绝对的必然性。同时, 逻辑法则由于是关于思维的法则, 与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经验法则也同样应当有所区别。
还有则对经验法则界定过窄。例如有学者指出经验法则是法官依照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反映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事理作为认定待证事实根据的法则。○11这种定义, 直接将经验法则与客观真理相结合, 极大地拔高经验法则的精确性, 却忽略了由于本身的不可证伪性而导致的利用价值的缩水。同时, 经验法则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归纳, 由于归纳的不完整性, 真理的产量也必然是有限的, 出于满足实践需求, 我们也不可将经验法则局限于客观真理。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经验法则是人类以经验归纳之后获得的关于事物属性及其常态联系之间的可以证伪的一般性的知识或法则。具体地说, 经验法则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生产中积累的, 以经验归纳和逻辑抽象后所获得的关于事物本质及事物之间常态联系的一般性知识, 这些知识是具有常识性的, 非个别人所能垄断的, 具有内在约束力的不成文法则。源自人们的归纳的经验法则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因之而来的概括总结的不完全性在生活中其实是一种可能性的预期。司法实践中, 由于经验法则充当认定事实真伪的工具, 其本身必然要具有较高的可能性 (绝非必然性) , 及高度的盖然性。除此之外, 经验法则的运用还有提升司法权威, 增强司法公信力的效果。基于以上考虑, 经验法则必然要具有常识性, 要为大众于日常生产生活中所能接触并信守。专门领域的知识往往不能为大众所熟知, 将其视为经验法则并予以适用不便于大众所接受;客观真理自然法则由于特定时间的不可证伪性也有悖于经验法则的本质。因此, 在笔者看来, 经验法则一般分为以下几种:道德法则和交易习惯、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理规则。
二、经验法则在实践中的误用及其原因
在司法实践中, 经验法则作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常态联系的一般性知识一般在事实认定中发挥大前提的作用。然而不幸的是, 由于对经验法则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没有全面理解经验法则的本质内涵, 经验法则的这一工具性价值并没有较好的发挥出来。相反, 根据一系列社会调查, 在日常的司法实践过程中, 经验法则误用的情形比比皆是, 直接导致经验法则的实践困境。
(一) 经验法则被误用的类型
1. 弃之不用, 束之高阁
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 由于司法缺乏权威, 当事人总是因各种各样的理由和方式来质疑判决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在这种背景下, 经验法则作为一种可以被推翻的大前提的适用必然会经历一个逐渐萎缩的过程。原因很简单, 毕竟, 经验法则不是事实, 对其的适用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特别是目前的法官绩效考核制度的实行, 法官更是不敢越雷池半步。与大多数国家一样, 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要求法官对经验法则强制使适用。但是, 一部分经验法则, 特别是具有较高盖然性的经验法则, 由于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并被不断完善, 其本身已经相当接近真理, 基本上已经不会有反例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 除非有特别的依据出现, 不适用经验法则将极有可能导致不合理的结果发生。例如, 在出现证明责任分配或者证明困难的时候, 如果经验法则的适用能够帮助法官在认定某个事实的时候排除疑点并形成心证, 法官就不应当脱离具体的案情而一般抽象地运用证明责任来进行风险分配。经验法则的一大作用就是帮助法官排除合理怀疑并进而形成关于某项事实的心证, 如果在某种情况下, 法官排除适用经验法则, 直接生硬地采用自以为普遍适用的规则来进行责任分配, 事实认定的话, 非但不能很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反而很有可能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以及事实认定的有失公平, 并进而有损司法公信力的构建。实务中因为忽视经验法则导致的错误运用证明规则, 错误认定案件事实以及错误适用法律例子比比皆是。○12
2. 理解失误, 弄巧成拙
司法实践中, 错用经验法则的案例仅次于忽视经验法则。以南京彭宇案为例, 具体案情此处不再援引, 重点我们分析法院的判决。该案件的判决书中认定原告受伤系被告所撞, 其理由如下: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析……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13本案事实认定过多次采用“情理”“日常生活经验”和“常理”, 可见该法官实际上积极运用了经验法则。但是不幸的是, 该法官却没有理解经验法则的真谛以至于错用这个经验法则。本案属于典型的错用违反公序良俗的经验法则。法官错误的认定社会里没有道德崇高之人, 每个人都是中规中矩, 都不会做这个社会的“活雷锋”。本案法官认为所有人做好事都应该是适可而止的, 都应该在一定限度内。一旦超过这个限度, 你就违背“社会情理”和“日常生活经验”了。先不说本案的经验法则所确定的逻辑到底符不符合实际情况, 法官恐怕忘记了审判案件还要考虑案件之外的社会导向作用。本案的社会导向是直接地否定真善美, 是一个典型的错用经验法则的案子。当然错用经验法则还包括错用盖然性较低的经验法则, 或者运用的经验法则违背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等。
(二) 经验法则被误用的原因
1. 经验法则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如前所述, 经验法则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 是对于事物之间常态联系的人为性归纳和总结, 由于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对于事物之间联系的概括必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 谁都无法保证经验法则必然准确。虽然美国学者说过“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的准确性而是经验”, 但是毕竟对于经验的适用是要冒着极大的风险。我们知道经验法则是按照盖然性程度不同贴上高低不同的标签, 盖然性越低就意味着经验法则适用的悖论就越多, 经验法则不适用并因之被排除的情况就越多, 强行适用导致错判误判的可能性就会越高。在适用经验法则之前, 我们无法明确地知晓具体经验法则的盖然性程度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没有预见未来能力的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要选择适用的经验法则到底是对是错, 该特定案例是否就是该经验法则力所不能及的适用情型,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 我们因为经验法则本身的不确定性而误用经验法则的案例比比皆是。
2. 法官知识能力的有限与适用经验法则时的主观随意性
虽然经验法则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客观性, 但是在具体适用的过程中则必然要依靠法官的主观思维。对于经验法则的选择适用, 必然与法官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知识水平以及思维方式息息相关。○14对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我国来说, 各种政治和司法资源的配置也是相当不平衡的。同时由于法官晋升机制的原因, 业务能力越强的法官越来越少地出现在审判前沿, 而没有经验的新任法官则活跃于审判一线。这种司法资源的配置根本满足不了经验法则适用的需要。经验法则作为认定事实的重要工具, 其适用要经过缜密的考虑, 需要经验和业务能力的支持。
3. 司法不被信任的社会背景
在当下的司法实践中, 由于司法缺乏权威, 当事人总是因各种各样的理由和方式来质疑判决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在这种背景下, 经验法则作为增加司法风险的不利因素必然不会被法官所采用。同时, 结合我国现行法官晋升和考核机制来看, 根据错案比例淘汰法官更是增加了法官内心的恐慌, 在这种情况下, 法官是不会主动采用风险较大的经验法则。有学者指出, 法官对待经验法则运用的正确态度, 应该是既要充分发挥能动品格, 彰显经验法则的功能, 又要谨慎地进行心证, 保持适当的谦抑。○15但是在法官不被信任, 司法缺乏权威的当前, 司法实践中很难保证法官能够保持这种正确的积极的态度。法官因畏惧风险而表现出的消极的态度势必给经验法则的适用增加了阻碍。
三、经验法则的完善
经验法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经验法则适用的不尽如人意都敦促着经验法则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域外的经验固然可以效仿,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 经验法则, 作为偏实际重实践的司法工具, 对于其本身的完善必然要与我国的司法审判实际相结合, 切不可盲目追求域外的规定抑或经验而忽视了经验法则源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总结与有限概括的属性。从我国司法实践出发, 完善经验法则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提升司法权威, 增强司法公信力
司法公信力是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树立司法公信力是为了增强人们对司法的信仰, 而这种信仰对构建社会法律秩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司法权威, 提升司法公信力要依靠公正高效的司法活动来实现, 靠廉洁清正的法官队伍来保证。法律只有被公正高效地适用, 才能得到普众的拥护与遵从, 才能真正树立和维护司法权威。建立支持司法权威的现代司法理念, 加强司法宣传和建立权威的司法体制, 健全监督司法实践的体制机制是三种可以参考的举措。
(二) 锤炼经验法则, 增强经验法则确定性
经验法则论文 篇4
袁旺金海南省东方市人民检察院
一、案例的基本案情和法院的判决结果
2001年,李某与许某达成口头协议,由许某租赁李某的挖机进行工程作业,租赁期限不定,租金结算时间为挖机从事的工程作业完工或许某不继续租赁时,以较早的时间为准。许某于2001年7月至2003年4月期间,共租赁该挖机从事了四次工程作业,前三次工程作业完工时,许某并未实时结付租金给李某,李某于是要求许某分别写下金额为120000元、50000元和23000元的三笔欠款欠条,此三笔欠款均记载在同一张欠条上,还款期限均为2002年3月底之前。许某在写下三笔欠款的欠条之后继续租赁李某的挖机进行第四次作业,但完工之后仍没有及时结付租金,应李某的要求,又于2003年4月28日写下第二张欠条,注明欠李某挖机租金47740余元,但该欠条未注明还款期限。至租赁关系终止,许某一直未结付上述租金共计240740元给李某。
2009年7月,李某向法院起诉,要求许某偿还欠款(挖机租金)240740元。被告许某辩称拖欠李某的挖机租金是事实,但没有欠24万余元之多,并说二人曾在2002年的某天因欠款数额问题发生过争吵,此后李某就未向许某讨要过欠款。另外,被告辩称原告的债权请求权已超过诉讼时效,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法院开庭审理后认为:有原告的陈述和被告书写的欠条以及被告承认欠款事实等予以证明,原告起诉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可以予以认定,被告反驳未欠原告欠款数额达到24万余元,因缺乏证据证明,不予支持。关于被告辩称原告的诉讼请求超过诉讼时效,法院认为:
1、李某持有的二张欠条当中,第一张明确注明了还款期限,被告许某到期未履行还款义务,但原告起诉时间远远超过《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规定的时间,原告对此负有举证责任。第二张欠条“因没有约定还款时间,原告请求被告偿还欠款理由充分,予以支持”。
原告因举证不能,没有提供足以证明其债权请求权未超过诉讼时效的直接证据,法院作出如下判决:
(一)判决被告偿还欠款47740元给原告,判决生效之后一个月内支付。
(二)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二、对法院审判过程和判决结果的评析
首先来看法院对欠款事实和欠款数额的认定,法院对原告陈述的被告欠租赁其挖机的租金事实予以认定合理合法:一是原告出具的由被告书写的两张欠条是有力(证明力)的直接证据,二是被告对欠款事实予以承认,虽然被告否认欠款的数额,但因其没有提供有效的证据证明欠款的数额,所以法院不予采信其反驳的陈述。对此,法院认定事实的逻辑过程是“原告的陈述+欠条”的证明力大于“被告的陈述”的证明力。因此,欠款事实和数额得以认定。
其次来看法院对诉讼时效的认定。本案中原告的债权请求权是否超过诉讼时效是关键的问题,那么对于诉讼时效的证明责任应该由谁承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下称《证据规定》)第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可见《证据规定》采用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因此原告主张债权请求权未超过诉讼时效的规定,对此应负有举证的义务。被告反驳称原告的债权请求权已超过诉讼时效,对此被告是否需要举证呢?实践中一般采取主张积极事实的人负有对该事实发生或存在的举证责任,而主张消极事实的人,因其主张的事实没有发生或不存在,举证难度大或不可能举证,所以对此不应当承担举证义务。本案中,法院认为关于债权请求权是否超过诉讼时效的规定的举证义务应由原告承担是合法正确的。根据《证据规定》第二条第二款,承担举证责任的人如果举证不能,则会承担不利的后果,原告因没有提供有效的证据证明其曾向被告提出偿还欠款的请求,因此法院认定原告的债权请求权已超过诉讼时效,驳回原告该部分债权的诉讼请求也是合法正确的。
最后来看法院支持原告的部分诉讼请求的判决结果是否合法正确。法院认为被告拖欠原告最后一笔欠款(即2003年4月28日所署的欠条上的欠款)47740元,因没有约定还款时间,原告请求被告偿还该笔欠款理由充分,予以支持。但法院没有说明支持原告该请求的法律依据,笔者查证了相关的法律及司法解释,对此,《合同法》第61条对于合同当中履行期限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当事人双方可以协商签订补充协议,没有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由于原、被告双方达成的是口头协议,且双方都没有证据证明对于租金的结付时间有约定,法院推定该口头合同属于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且没有合同条款或交易习惯可参照。依据最高人民法院[1994]3号法复和(2005)民二他字35号答复的不同规定[[1994]3号批复对约定了履行期限,但期限届满后出具没有还款时间的欠条的债权请求权诉讼时效问题,从司法解释的角度作出了适用普通时效的规定;(2005)民二他字第35号答复批复,对于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中,债务人出具没有还款期限的欠条,债权请
[1]求权的诉讼时效适用最长诉讼时效的规定,本案中法院认为原、被告双方达成的租赁协
议关于租金的结付时间没有约定。依据被告出具的没有还款时间的欠条的事实,原告的债权请求权适用最长诉讼时效的认定符合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
由上述分析来看,法院对本案判决虽在说理释法方面有所欠缺,但审判过程认定事实正确,对证据的采信符合法律的规定,运用推理的过程恰当,因此其作出的判决应该是合法正确,本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结果真是这样吗?我们再来看看本案判决结果的社会效果如何。
第一、本案的判决结果不符合客观公正的要求。本案中被告欠款的事实非常明确和肯定,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但是法院依据诉讼时效的规定,判决驳回原告的部分诉讼请求,这与我们日常的客观公正观念非常不同,大大的冲击了人们对公正价值的判断和评价。第二、本案的判决结果违背了作为民法基石的诚实信用原则的精神。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学界上有“帝王条款”和“私法奠基石”的盛誉,意指民事行为应当始终贯彻“诚实信用”的要求,不得违背。本案中,被告欠债不还钱,又以债权请求权超过诉讼时效的保护为由拒绝偿还欠款就是违背诚信原则的最典型表现。
第三,本案的判决结果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老赖”现象。本案中原告的债权到期未得以清偿,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原告未积极行使债权请求权;第二、原告行使了债权请求权,向被告提出了偿还欠款的请求,但被告有赖账行为。被告赖账可以是:
1、否认债权存在(本案当中不存在此情形);
2、承认债权存在,但暂时无力偿还,故意拖延履行债务;
3、对债权人的请求不置可否,无意偿还(本案中可能存在第2、3种情形)。笔者个人认为对于原告未积极行使债权请求权的猜想有违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所谓日常生活经验,是指人们在长期生活当中对客观世界的自然现象和周边事物亲身体验和感知并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种规律性认识。”简单而言就是一般民众对同类自然现象和周边事物的普遍看法。欠债讨债就是这样一种生活经验,根据这样的经验判断,债权人不可能不向债务人提出请求,或者说没有提出请求的可能性较小,尤其对挖机租赁产生的24万余元的债权不予提出请求甚是不合欠债讨债的生活经验。所以说,本案的判决给人的第一直观感觉是法律认可了老赖行为,有助长“老赖”风气之嫌。
如此看来,法院对本案的判决结果并非是无可厚非、无懈可击的,相反却引起了人们对公正、诚信等问题的质疑。是什么导致了法院一个合乎法律规定的判决引发出这么大的社会问题?
三、经验法则和司法推定的运用过程
诉讼时效的规定一是为了促进当事人尽快确定并了结权利义务关系,二是避免社会关系趋于复杂化,三是为了避免当事人举证和法院查证、质证困难。关于诉讼时效的立法目的合情、合理;在具体的法律规则上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了一般诉讼时效、特殊诉讼时效和最长诉讼时效的规定,立法方式科学、实用。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实际上隐含了法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标准,立法者认为,促进权利义务关系确定化和社会关系稳定化的价值大于维护个案公平正义的价值,因此,在当事人举证不能的情况下牺牲当事人的个人利益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那么对于此类当事人对事实部分没有争议,但对诉讼时效有异议的案件,如何才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笔者以为,运用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司法推定可以很好的帮助当事人和法官处理此问题。
《证据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照法律的规定,遵守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第九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属于免证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可见,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运用日常生活经验减轻自己的证明责任,而法官也可以主动应用日常生活经验对案件的待证事实进行推定。法官应用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推定在司法上称之为经验法则运用,实际上,民法中涵括大量需要运用经验法则来推定的事实状态,如何种表示可以认定为“要约、要约邀请或者承诺”;何种情形中系“合同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控制的事件”;何种行为能够被认定为“重大误解”、“显失公平”和“乘人之危”;在婚姻法律关系中,何种情形下可以认定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这些都需要法官运用经验法则结合具体的案件情况来推定。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运用经验法则的情况,比如说对人的性别判断,从背后判断,头发长的是女的,这是个经验法则,除非有特殊情况;再如,我们通常认为酒后开车通常会影响驾驶员的操作能力和判断能力。这种经验法则的“确定基础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常态联系,而这种常态联系是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实践和运用而取得的一种因果关系经验,这种因果关系是事物的现象之间体现出的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即每当一种现象实际存在,另一种现象必定出现,具有相应的伴生性。这种因果联系是包括按照时间
[3]先后顺序在内的有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联系。”本案中,欠债不还,一
般人的普遍认识是债权人往往会讨债,这同样符合人们对这种常态联系的认识。然而我们从这些日常生活经验也可看出,经验法则本身具有盖然性的属性,“所谓盖然性指的是经验法则往往不能采用全称判断的形式来陈述,包括具有必然性或最接近全称判断的高度盖然性
[4]”,亦即不能将运用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绝对化,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存在。不过,据此常[2]
态联系原理使用的推定,“从取得结果的概率上而言,由于受事物法则规律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所决定,绝大多数情况下的事实推定,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属性所体现的一种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因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在整个概率中只有很少部分的不真实的情况下,是由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所决定的,这种
[5]偶然性并不属于支配地位,它只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稳定、暂时的趋势。
”
依据《证据规定》第六十四条,法官可以运用经验法则对原告是否曾向被告追讨欠款的事实(待证事实)进行推定,结合上述关于日常经验法则和推定的理解,按照法律逻辑学的认识,法官的推定逻辑是:债务人欠债未还,债权人往往会追讨(生活经验,推理的大前提)+原被告双方债权债务事实清楚,但债务人未偿还债务(基础事实)=债权人对债务追讨(结论)。再依据《证据规定》第九条第一款第(三)项:“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属于免证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那么,本案中,债权人对其是否提出请求的事实无需举证证明。如此看来,法院认定债权超过诉讼时效岂非是违背了《证据规定》第六十四条和第九条的规定?其实不然。《证据规定》第九条将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的证明效力一并规定,混为一谈和将运用经验法则的推定全称化是引起此误会的原因。“所谓法律推定是由某一事实推定得出另一事实,然后得出某种法律效果,是从事实到事实,再到法律效果的过程。比如,物权法上的占有推定。而事实推定是由一个
[6]事实推定出另外一个事实,是从事实到事实的过程。”法律推定是基于法律的规定,往
往不予人们以反驳的可能,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条的规定,具备其四种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事实推定是运用经验法则的推定,而由于经验法则的盖然性使得事实推定的结果具有不完全确定性,证明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有的情况下,如果当事人没有对其陈述的补强证据(对陈述的证据力和证明力的补强),即便对方当事人没有反驳证据,法院也得不相信这些推定。比如,本案中法官有理由认为原告提起诉讼的时间超过诉讼时效规定的时间不是因为像原告陈述的其在提起诉讼之前曾多次向被告提出债权请求,而是因为原告不知道法律对提起诉讼的时间(即诉讼时效)有规定,不及时提起诉讼造成的后果。所以说,运用经验法则的事实推定的证明力应当达到优势盖然性的标准,亦应理解为法官对证据的取舍、证据的证明力以及主张事实的认定达到了“内心确信”的程度。
四、结语:实现本案判决结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双赢的途径
本案中,原告在法庭上一再强调其在提起诉讼之前已经多次向被告提出偿还欠款的请求,但因为被告赖账一直没有收到效果。原告称其多次向被告提出请求的行为,按照法律的规定,应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因此被告称原告的债权请求权已超过诉讼时效的主张不能成立。根据经验法则推定,原告一般会积极追讨其债权,所以法官当然愿意相信原告所说的其曾提出请求的主张,但仅此仍不足以使法官达到内心确信的程度,法官对原告说明了其诉称曾向被告提出债权请求的事实必须提供相关证据加以证明。但原告却不知如何举证,此是原告诉讼能力的缺乏,是其败诉的主要原因。由于法官身处居中裁判的位置,以及法官释明权行使必须不得影响居中裁判的限制,法官只能告知当事人需要对其主张事实提供证据,但却不能具体指导和告知当事人应该如何举证,以及什么样的证据可以得到法庭的采信。
日常生活中,自然人之间对欠款的追讨通常采用有一下几种方式:
1、面谈,债权人当面向债务人或债务人的财产管理人等提出请求;
2、打电话向债务人提出请求;
3、委托中间人向债务人提出请求;
4、通过手机短信或寄发催款函向债务人提出请求;
5、如果债权人和债务人不在同一个地方,则在打电话、寄信函等方式未果之后,亲自到债务人所在的居住
地当面向债务人提出请求;
6、向法院提起诉讼。在上述这些方式当中,只需其中一种方式具备直接有效的证据,如面谈时有其他证人可以作证,或有被告签收的记载催款函内容的寄件回执,或有能够证明接收人是被告的短信内容,这些都能够直接有效证明原告的诉称。不幸的是被告没有其中任何一种证据,那是不是原告就只能承受不利的后果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原告起诉要求被告支付拖欠的货款,被告不否认拖欠货款的事实,但认为已经超过诉讼时效,不同意给付拖欠的货款。为此,原告向法院提出,他曾经向被告多次催讨货款,并出具了向被告催讨货款而发出的挂号信凭证。但是,被告抗辩,他虽然收到了原告发出的挂号信,但该信函并没有催讨货款的内容,而是一张空白纸,并随即向法庭递交一张空白纸。此例中,固然不能完全排除原告寄出的挂号信的确装的是一张白纸的可能性,但是根据经验法则,原告主张事实的真实性要高于被告抗辩事实的真实性,符合优势盖然性的证明标准,[7]因此法院认定了原告主张的事实是真实的。”
关于本案,原告主张其曾向被告提出请求的事实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举证:第一、查证其与被告在起诉之前的电话联系记录,以此通话记录证明其跟被告的联系事实;
第二、说明其与被告有经常见面的机会条件,比如,二人同居住在一个生活小区内,或者二人在事业业务上存在其它联系,而这种联系能够促使双方有经常见面的机会。
在关于证据的相关规定上,即便当事人能够提供通话记录,或者说明其与被告有经常见面的机会,这些也都只是间接的证据,不能直接证明原告称其曾向被告提出请求的事实。但依据前文所述的根据经验法则的推定,法院有理由相信在原、被告双方经常联系或见面的情形下,原告漠视自己债权存在而不予主张的可能性非常小,被告反驳原告在与其联系当中未曾主张债权的真实性相对较小,从而使法官对根据经验法则的推定(结论)达到内心确信的程度,以最终获得法官的支持。
笔者自知,依据经验法则的推定在实际当中能否获得法官和社会的认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法官的职业素质和人们对经验法则的认识程度,依其提起的诉讼未必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但仍执意整理阐述,其意在于求得业内积极讨论,并能指导实践;同时本案也提醒我们,有必要提醒当事人,作为债权人一定要及时追讨欠款,否则很可能受限于诉讼时效无法通过法律手段追回欠款,更重要的是,在主张权利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留有效的证据以证明主张权利的事实。
注释:
[1]笔者注释:
[1994]第3号法复原文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债务人在约定的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债务而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诉讼时效期间应从何时开始计算问题的批复》
法复[1994]第3号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鲁高法[1992]70号请示收悉。关于债务人在约定的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债务,而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诉讼时效期间应从何时开始计算的问题,经研究,答复如下:
据你院报告称,双方当事人原约定,供方交货后,需方立即付款。需方收货后因无款可付,经供方同意写了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对此应认定诉讼时效中断。如果供方在诉讼时效中断后一直未主张权利,诉讼时效期间则应从供方收到需方所写欠款条之
日的第二天开始重新计算。
此复
1994年3月26日
(2005)民二他字第35号答复原文如下:
《关于买受人在交易时未支付价款向出卖人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诉讼时效期间应从何时开始计算问题的请示的答复》
(2005)民二他字第35号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粤高法民一请字(2005)1号《关于买受人在交易时未支付价款向出卖人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诉讼时效期间应从何时开始计算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根据你院报告所述情况,冯树根向广州市白云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云农业公司)购买农药,双方并未签订书面买卖合同,也无证据证明双方对合同的履行期限进行约定,因此,该合同属于未定履行期限的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八条第二款第(二)项、第一百三十七条的规定,本案诉讼时效期间应从白云农业公司向冯树根主张权利时起算。本案不符合法复(1994)3号批复适用的条件,故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多数意见。二OO六年三月十日
[2]毕玉谦主编,郑学林副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460页;
[3]毕玉谦主编,《民事诉讼判例实务问题研究——程序公正的理性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06页;
[4]江毕新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司法解释理解与运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99页;
[5]毕玉谦主编,《民事诉讼判例实务问题研究——程序公正的理性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206页;
[6]江毕新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审判监督程序司法解释理解与运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97页
【经验法则论文】推荐阅读:
关于成功法则与经验的职场励志文章10-11
吸引力法则论文08-14
交互设计的步骤与法则论文07-03
形式美法则在园林设计的应用论文09-21
《区域白酒营销法则》---淡季法则10-14
运算法则07-14
形式法则06-11
营销法则10-30
色彩家居法则06-27
极限运算法则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