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摄影

2024-05-11

实验摄影(精选12篇)

实验摄影 篇1

作物育种学和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程, 实验与实习又是这两门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农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与实习具有实践性强、季节性强的特点。每年3月至9月是我国南方地区作物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段, 更是农学专业核心课程实验与实习重要观测期, 在过去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与实习安排上, 经常遇到实验课安排与正常理论课进度不协调的矛盾。而且, 过去作物育种学实验和作物栽培学实验分别附属于理论课, 存在内容重复、部分内容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等现状。同时, 按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重视实践教学的要求, 将实验课开设为独立的课程已成为当前实践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保证专业核心课实验与实习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使学生了解生产现状,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巩固专业思想, 对培养高质量的农业技术人才, 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作为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教学计划经过几次调整, 减少了总学时。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提高实验与实习教学质量, 我们本着以科研和生产实际为现场,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不断优化与整合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的内容。为此, 我们根据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实验与实习教学大纲对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从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与整合。

一、优化与整合实验教学计划

实验教学计划的优化与整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为目的,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为依据, 以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大田作物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豆、玉米为主要对象, 同时兼顾甘薯、马铃薯、芝麻等小宗作物, 有机整合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实验内容, 并集成种子学和生物技术的部分内容, 以科研、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村生产田为基地对实践教学计划、内容、方法进行优化与整合。为使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 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具备较强动手能力, 增加就业的竞争力, 就必须进一步优化与整合专业核心课的实践教学计划。一是增加了实验课的学时数, 作物栽培学实验由原来的24学时增加到40学时;作物育种学实验由原来的22学时增加到40学时。二是根据理论教学进程和作物生长季节性统筹考虑, 形成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将作物栽培学实验、作物育种学实验整合为农学实验一门课程, 并单独考核实现实验教学的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三是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加快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生态保护理念, 改造与提升传统农学专业的步伐, 强化本科生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 按照有利于传统专业的改造、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快速发展的原则, 我们对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与整合。即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现状, 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实验内容。四是根据学生的能力适当增加实验的难度和强度。在重新制订的实验教学计划中, 我们按照作物生长发育和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强调了实验技能与操作的掌握。并在新的实验教学计划中,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 加大有一定难度和强度并能结合生产实际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的比重, 使学生不会感到实验与实习乏味, 调动学习热情。五是合理安排实验时间。我们将本科班专业核心课教学实验根据作物生长季节的实际情况安排在第四、五两个学期以及期间的一个暑期进行。这样, 避免了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同时也为将来的综合教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我校农学系学生毕业综合实习都安排在全国省级以上科研院所进行,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将在校专业核心课实验中掌握的技能应用到实习中, 无论是室内的考种、生化测试、电泳组培;还是田间的观察记载、杂交自交、常规栽培管理都能很好地完成, 体现出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实习表现得到实习单位领导和实习指导老师一致好评。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油料所、水稻所、土肥所、山东农科院、湖北农科院等实习单位都和我院签定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 承诺长期接纳我们的实习学生。学生通过实习也和实习单位和实习指导老师建立了良好关系。近几年先后有15名毕业生考入实习单位的硕士研究生;此外学生用实习中获得的数据完成的本科学士毕业论文有30多篇获得省级优秀学士论文。在专业核心课实验教学中我们以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大田作物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豆、玉米为主要对象, 同时兼顾甘薯、马铃薯、芝麻等小宗作物作为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验的主体对象的原因是: (1) 我国南方地区, 尤其是江汉平原农业生产中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最大, 江汉平原也是我国水稻、棉花、油菜的主产区, 选择这几种作物为主体对象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 (3) 涉及我国南方地区, 尤其是江汉平原农业生产中广泛种植的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科研成果、教学经验、技术体系和经验教训等文献资料十分丰富,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提供了软件的支持;其次丰富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基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提供了硬件的支持。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践培训的目的是为科研、生产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只有深入到农业科研和生产实际中去, 才能真实地了解和熟悉科研与生产现状, 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因此我们在新制订的计划中专门增加了到教学、科研与生产现场实验与实习的内容与学时。

二、优化与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过去开出的实验20多个, 共计48学时左右。优化整合成《农学实验》后, 实验学时增加到80学时, 可供选择的实验项目达到73个。由于实验项目多, 实验学时有限, 这就要求对实验内容进一步优化配置, 选择的实验内容精益求精, 符合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

1. 根据专业核心课的特点优化与整合实验内容。

在作物栽培学实验中重点教会学生正确把握与处理“作物—环境—措施”三者的关系的理论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应用适宜的栽培措施, 协调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使作物适应环境, 或使环境满足作物。所以作物栽培学教学实验应能体现上述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们在育苗技术方面增设了作物无土培养介质与培养液的配置、棉花无土育苗技术、水稻旱育抛秧技术、早稻薄膜水育秧等4个实验;在田间苗情诊断技术方面设置了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田间苗情诊断实验5个;在作物形态学观察方面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和芝麻类型识别、花芽分化、果枝叶枝区别等具有实用价值的实验14个;在作物干物质生产与光合性能测定技术方面设置了叶面积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作物光合速率测定、作物干物质生产分析实验4个;在作物逆境胁迫方面设置了棉花旱、涝危害症状及有关生理测定、油菜的抗寒性鉴定、小麦苗期抗旱性测定3个实验。在作物育种学实验中优化设置了主要作物的杂交、自交与制种技术实验8个;主要作物育种程序设计实验2个;作物测产与室内考种实验7个;作物品质测定实验7个;种子检测实验5个;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实验6个;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实验3个。通过优化设置上述实验内容, 既反映了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实验方法与操作技能,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和提高专业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专业核心课的实验课内容、项目进行优化与调整, 主要是减少验证性、重复性实验, 增加内容丰富、技术性强、代表面广的综合性实验。

2. 结合科研与生产实际选择性地开设实验。

在新整合和优化的73个实验项目中, 由于实验总学时数的限制, 这些项目不可能全部开设。我们根据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需要选择性地开设实验。例如作物田间生育观察以及田间苗情诊断技术在科研与生产中, 学生将来无论是从事作物栽培还是作物育种工作, 都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此外种子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杂交与制种技术、作物育种程序、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等都有很强的实用性。对这些实验我们将其列入必开实验内容, 并作为考核学生专业核心课实践技能的主要指标。

3. 结合理论教学的需要, 同步开设实验。

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 更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而课堂教学往往缺乏直观性, 为配合理论教学, 我们将理论教学的进度尽量与作物生长季节同步, 使与教学相关的实验能够很好地完成。例如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我们将理论课安排在春季和夏季, 这样在进行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育苗技术、形态观察、苗情诊断、杂交自交、光合性能测定等实验时就可以有实验材料与实验场所, 从而确保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4. 根据生产、科研发展趋势增设实验内容。

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手段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科研手段在生产上的应用, 我们增加了作物无土培养介质与培养液的配置;棉花无土育苗技术;水稻旱育抛秧的培育、DNA分子标记、组织培养和小孢子培养等技术等实验内容。通过实验使学生能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思路上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也使学生能够把握学科前沿技术与学科发展动态, 避免出现知识陈旧与过时的现象。

5.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实验内容。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农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核心课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学科知识陈旧肤浅, 无知识可学或学了将来对自己找工作作用不大。因而学习没有积极性, 以敷衍应付为主;二是认为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内容学习容易, 应用困难。即认为专业核心课的实验技能是“一听就懂、一做就会、一用就错”, 针对学生的心理, 在优化与整合实验内容时, 注意把专业核心课涉及的内容和当前生产科研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机结合, 将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贯穿融合于各个实验中, 把前人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科研成果贯穿融合于各个实验中。

三、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1. 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以前的专业核心

课实验教学多采用一个模式:讲解———示范———操作——报告, 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束缚了学生思维与创造能力, 也不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与学的矛盾突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力求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尽量使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跃。如在“小麦与棉花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实验中, 教师给学生只讲解试验的目的和所用材料的性质, 让学生自己设计田间试验的重复次数、小区面积大小以及种植的密度和规格。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 再通过课堂讨论和老师的指导确定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的方案。这样的教学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专业核心课是通过对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和芝麻等作物各项农艺性状的调查分析以及主要技能的训练, 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的。科学决策必须基于获得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系统数据, 进而为田间诊断和指导科研与生产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 在科研与生产实践中没有严谨的科研态度是不能得出科学结论的, 这样的试验结果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核心课的实验中,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重新优化与整合的实验中, 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许多相关思考方式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 原始数据采集的原则和获得原始数据的方法;实际获得原始数据的操作要领;对原始数据整理与分析的方法;原始数据分析结果说明什么问题;根据原始数据分析结果对指导生产管理的意义;根据原始数据分析结果应该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等。学生在通过实验与实习后, 参照上述思考方式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就有利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必须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以往的专业核心课教学实验材料是在教学实验基地内单独准备, 不仅需耗费大量的精力和经费, 而且实验材料并不来自科研与生产第一线, 实验材料缺乏准确性和代表性。通过与荆州市几家知名农业企业合作以及与学校周边农村合作, 专业核心课教学实验材料全部取自于老师科研试验田和农业企业以及农民的生产田, 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 可以使学生了解生产现状和科研现状。

四、优化与整合的效果

1.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优化与整合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 提高了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 通过实验学生更加关心学科和生产的发展, 并把在实验课中学到的专业技能主动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特别是来自农村家有生产责任田的学生, 更加关心实验课, 并把自家的作物生产情况与实验课中学到的知识相对照, 不断与指导教师探讨生产中的问题。

2.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优化与整合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实验内

容和教学方法,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大田作物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豆、玉米较为完整的栽培与育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以及从事作物栽培与育种科研、生产管理的工作思路。通过专业核心课实验, 提高了学生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 并知道从何处入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的同学还应用实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对自己家的生产田进行分析, 分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并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这些都说明通过专业核心课实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3. 培养了专业意识, 坚定了专业思想。

通过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 培养了学生专业意识, 使其明确了专业目标, 进一步坚定了学农信念。考研率达到50%以上, 95%学生表示毕业后用所学之长找工作, 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在专业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优化与整合的体会

1. 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

在专业核心课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 用真挚的感情和饱满的作风去感染学生, 这是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

2. 实验内容要通盘考虑, 合理选择, 既要有系统性, 又要有灵活性和渐进性。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比较容易进入角色, 能主动接收知识和主动探索未知。

3. 实验内容设置要有科学性。

选定的实验要有实用性、典型性、代表性, 实验结果必须科学、合理。对于学术界没有定论的或正在试验阶段的内容一般不列入教学实验, 但可以作为学术动态介绍。

4. 实验取材要准确%这就要求实验准备要充分, 除准

备好仪器药品外, 还要精心准备实验用的作物材料, 如果材料采集不合理, 实验结果就不准确, 甚至得不到结果。

5. 实验开设时间合理。

专业核心课实验往往受作物生长季节影响, 为了保证有实验材料与实验场所, 专业核心课实验开设时间应该与作物生长季节同步, 否则实验材料与实验场所无法保证, 因而实验就不能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郭风法, 李向东, 史春余, 等.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1, 18 (4) :79-81.

[2]海江波, 索学芳, 高金锋.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 2002, (2) :39-40.

[3]李文, 高尔明, 赵全志, 等.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7, (4) :25-27.

[4]李明达.加强《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甘肃农业, 2003, (10) :64-64.

[5]康向阳, 胡冬梅.林木育种学开放式实验教学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 2008, (1) :68-70.

实验摄影 篇2

学生实验开展计划

为了全面开展国家的素质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技能及科学素养,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物理实验室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开展学生实验计划安排如下:

八年级:

1、测平均速度。

2、光的反射或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4、测量盐水或小石块的密度。

九年级:

1、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宕昌县实验中学物理实验室

摄影文化 文化摄影 篇3

其实,2000年跟任何一年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年,只不过是人们打从2000年前确定下来的一种纪年方式,从数字上讲不过是个偶数、一个整数而已。然而,它的确又有点特别,它毕竟是人类纪年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的整数(年),它毕竟表明人类又走过了一个世纪一个千年。尽管在这一年人们的生活方式不会发生什么根本的改变,但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人们的记忆当中——尤其是象在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十分崇尚“整数”年的东方国度里——它便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只是从旧(的一)年过(渡)到新(的一)年,它更是从旧的世纪旧的千年过渡到新的世纪新的千年。但它毕竟首先还是“过年”。

“过年”是人们通过物质的方式来完成的精神祭祀活动,久而久之就成了不同民族特有的民族生活习惯:一种民间风俗——民俗。

春节是中国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头一年腊月二十三日“小年”一直延续到次年的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迎接新年和春天。其二,年节也用来祭祝祈年。古代农业靠天吃饭,因此格外讲究祭神祭天以祈年,置办丰盛的物品供奉在神龛神位前,于是门神、财神、灶神、床神、井神……尽享人间香火;人们还笃信天神会在除夕之夜下凡,于是燃放爆竹烟花,驱邪迎神、烧香占岁。其三,年节历来是合家团圆、祭祖敦亲的日子,亲友互拜,互致祝愿。其四,年节更是人们娱乐欢庆的日子,耍狮舞龙、旱船高跷、杂技歌舞、社火百戏、秧歌锣鼓、赏灯猜谜、进食元宵、鞭牛迎春……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庆祝活动,祈愿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延年。尽管年节习俗历经数千年变迁、演化,不同时期内容有所不同,但其主要民俗都得到比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可见民俗的力量之大——虽然人有生老病死,国有朝代更迭,但是民俗却可以穿透人生、代代相传。

然而,我们对上一年上一世纪上一千年的那些个“过年”还记得些什么?上一个新年我们是怎样度过的?50年前的那个新年我们的父母是怎样度过的?100年前或者更早——150年前的那个新年我们父母的父母的父母……又是怎样度过?有谁能记得这些并将其展示给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看?我们做小孩的时候老是盼望着过年,那时候天天要上学,一个星期要上六天,过年就意味着有好吃好玩的,更重要的是意味着要放假,放假的意味就太多了,相信每个人都不一样。今天的人不巴望过年吗?别的人我不太知道,摄影人大多数是盼望过年的,那不仅仅是可以放假,而且还因为在过年前后,在中国任何地方都有很多值得你摄影的“东西”,如果你愿意拍的话。假如你想搞摄影“艺术”,无论你是传统的暗房制作加工或是用电脑经数字处理,或者你“艺术”地拍,过年对你依然有无限可能性。但我在这里不谈论这些。我想谈谈做“过年”这样的专(命)题的文献摄影,或者说做属于文献摄影的有关“过年”的民俗摄影。

假如我们先来追究一下:在以往有关“过年”的摄影中我们还留有什么印象?顶多就是看灯、舞龙耍狮、划旱船、踩高跷、放鞭炮烟花……这样一些热闹的“场面”。但这些构图精美的艺术制作跟“过年”的民俗摄影有什么关系?何谓“民俗”?何谓“民俗摄影”?

民俗也可称为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某一地域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时代、民族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传承、流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规范人们言行和心理的一种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与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并非所有民间文化都是民俗。民俗只是那些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同时,因其具有社会功能,那么作为“民俗”它是否存在、是否具有生命力就要看它是否还能发挥它的社会功能。

切不要以为那些存在于各旅游点乃至什么“民俗村”中倚着角楼、草屋招揽你进去、穿着节日盛装、跳着竹竿舞的姑娘小伙夹道欢迎你的各类特色表演是什么“民俗”,那不过是一些打着“民俗”和“文化”旗号的旅游战略和商业图谋——是一种冠之“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美名的生财之道、致富之策:对内,可以满足国人“到此一游”,领略异族他乡、非同故里的“民族风情”心态;对外,让“老外”们感受感受中国的地大物博、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然后自觉交款(照我的理解这才可能是这类“表演”的根本目的!),它和真正的民俗完全是两码事。

因此,对“民俗”的无知,势必导致“民俗摄影”对拍摄对象把握与判断的失据,进而对“民俗”事项表达失言,或者把泛民间生活文化都当作“民俗”;或者把失却了“民俗”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结果——已经没有传承且不能发挥“民俗”功能的某种残留当作“民俗”;或者把“民俗摄影”的焦点只锁定在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抑或所有民族的农村而独缺城市。如此一来,灿若晨星的“民俗”天地就被我们的无知阉割得所剩无几了,而我们中的不少人还得意洋洋地以为自己是个“民俗摄影家”呢!

我们常常说“扬长避短”,就摄影而言,“艺术”是这种语言的“长”项吗?进而言之,“艺术性”是“民俗摄影”抑或“纪实摄影”应该张扬的吗?对一个摄影家来说,他拍过或将要拍摄的任何一种事物、任何一种景观都不过是他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中的一个对象而已,对象本身并不存在“艺术”不“艺术”的问题。如此一来,摄影“艺术”与否,就要看你为何摄影、为谁摄影以及用它来做什么与怎么做了。而我们有些人搞的“民俗摄影”,虽然你以民俗事项为拍摄对象,但因为你并没有打算使之“文献”化,而欲使之“艺术”化,那么你的这个所谓“民俗摄影”充其量也只是一种“艺术摄影”罢了,而其中的“民俗”则仅剩下一种形式,一个华丽、干瘪的空壳。

因此,假如你是要去考察民俗,那么你的照片就不应存在被日益强化和升温的“纪实摄影”的什么艺术性;并且,“自我”在你的照片中也是“零度表达”。如若不然,“民俗摄影”就一定会沦落成“民俗”事象不见踪影或者仅见皮毛,这正表明“民俗摄影”在中国被误读了。

此外,这种误读还表现出我们对城市民俗的无知。实际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民俗,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肯定自有城市起,“城”里就有了“城市民俗”呢?可为什么又几乎很难见到这类影像?为什么中国民俗摄影学会编选的一本洋洋大观的《人类的记忆》中竟难找出一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民俗影像?究竟是摄影师不知道有城市民俗?还是我们的意识中压根儿就没有“城市民俗”这个概念?这算不算我们摄影人对“城市民俗”的失言抑或失语?或者既失言又失语?

同时,城市民俗形成、发展的周期缩短,更迭、变化加快。就好像随着城市中胡同、里弄、巷道逐年减少,代之以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楼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的城市中耸立,楼宇文化、生活、工作必然要衍生楼宇中的民俗,我们注意到这种城市居住民俗的变化了吗?我们注意到伴随这种城市居住民俗变化引发的其他民俗的逐渐消失或新生、发展变化了吗?

20年来我国城市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单元房的兴建、家庭收入的提高、家电产品的使用……必然导致城市民俗的演变。让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就说“火炉”之都武汉——我们还能看见家家户户桌椅板凳碗筷盘碟地在自家门口吃饭、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吗?还能看到夏夜乘凉的奇观吗?而透过这种“民俗”的演变我们是否还能看到某种城市的、社会的、思想的、观念的、经济的、文化的演变呢?

古典摄影工艺——蓝晒法实验 篇4

蓝晒法的成像原理

在光的作用下, 柠檬酸铁铵被还原成柠檬酸亚铁铵, 与赤血盐 (铁氰化钾) 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蓝色铁氰化亚铁铵盐沉淀于纸上, 而没有被日光照射的即没有反应的部分则溶于水而洗去。蓝晒法的蓝色是柠檬酸铁铵和铁氰化钾的混合溶液中的二价铁离子光照后被氧化的结果。

蓝晒法的感光剂的配方

原料A溶液

400ml水中加入100g柠檬酸铁铵用水稀释至500ml

原料B溶液

400ml水中加入40g铁氰化钾用水稀释至500ml

两种溶液等量混合, 混合液呈淡黄绿色。将混合溶液均匀的涂抹于水彩纸的表面。放置于阴暗的环境自然晾干或者用吹风机的冷风档吹干即可进行曝光。

蓝晒法曝光

蓝晒法采用接触式曝光, 利用于成片同样大小的底片进行曝光。日光和紫外线灯都可以进行曝光。我个人觉得日光更适合曝光, 所得的图片更“利”一些, 图片的层次, 对比更加清晰。而紫外线灯曝出来的图片显得很“灰”。但有更多的细节。这是由于紫外线的强弱对成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显影

曝好的蓝晒图片, 用水即可直接显影。图片用流水冲洗或浸入水中, 观察显影的过程, 满意时即可停止显影。蓝晒的图片非常稳定, 重要的是控制曝光时间。显影过度是很难出现的。

显影后

刚刚完成显影的蓝晒图片显得很“平”, 蓝色很浅, 但放置一段时间后, 蓝色越来越深。这是逐步氧化的结果。显影后的图片如遇强光, 蓝色会变浅, 在阴暗处放置后便会恢复。

蓝晒法调色工艺

这是一个想想都让人兴奋的过程。蓝晒图片的调色过程其实都是碱水解过程, 反应生成了鞭酸铁或没食子酸铁, 从而形成了新的色彩。个人观察过用洗衣粉溶液冲洗照片, 照片逐渐变黄的过程。但并不是完全变色, 实际上变色是在蓝色的基础上的偏色。微妙的偏色也非常令人着迷。其他的调色过程可参见克里斯多佛.詹姆士的《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中的介绍。

蓝晒法衍生工艺

在织物上蓝晒必须买最好的织物原料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作品。织物买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用热水清洗几遍, 这样可以将织物在生产过程中加入的浆料清除出去。混入一点肥皂的热水能软化浆料, 继而将其清洗掉, 用冷水则无法达到这个效果。

织物的做法与水彩纸类似, 在室内很暗的光线下, 将等量AB溶液混合, 倒入黑色的洒水壶。如果对于大型壁画作品, 可以将织物整张侵入感光剂中使之均匀渗透感光剂。

显影完后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迅速氧化蓝晒作品, 图像的蓝色会立即加深, 这样就马上看到作品的最终效果, 这和自然氧化没什么区别, 这不过快一点。这个技巧的要领是:先将完成显影后的织物从水中取出, 在桶中就加入少量过氧化氢溶液搅拌均匀, 在把织物放回桶内。蓝色立即加强。40至60秒后, 把织物从过氧化氢乳液取出, 放入清水中, 在换4至6次水就完成了。

蓝晒法作为一种入门级的图片制作工艺, 具有简便、稳定的特点, 并且它在其表面上也有着不错的效果。蓝晒法有很多衍生技法, 它可以和水彩、油画颜料混合使用。蓝晒也可以在布基上制作大型壁画。蓝晒采用接触式转印。底片于最后成像相同大小。我习惯于伏在刷好的蓝晒底料上, 在阳光下曝光, 制作特殊的图片。

我思考投影图片与底片的关系, 在阳光的照射下由于人体是不透明的所形成投影也可以看做是最简单的底片, 没有过多的细节。这样的底片能确定的证明, 我在这个特定的时间 (曝光时) 存在于这个地方。有时少许的一动也被完全记录下来。有些类似于远古的壁画中的手印。那么这样的投影所制作的图片与普通的图片谁更具真实性。我个人觉得投影更具有真实性。因为投影的底片中的人是无法修改的这点它不同于普通底片。其次它能证明在曝光的这段时间中我存在于这个地方。还有就是简单的、无更多细节的, 图片更有冲击了, 也更具说服力。

以此同时, 关于底片的思考也给了我另一种启示, 在制作蓝晒的图片或者用蓝晒法制作版画时, 底片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同版画制作过程一样重要。蓝晒法作为稳定简便的图片制作工艺, 也就意味着这种工艺更加“忠实”的还原底片的特性在制作中能否灵活的应用修改底片, 能否完全控制曝光时间, 底片密度, 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最终归结到能否自由的作底片的问题。我使用的底片有普通的家庭胶片, 有医院的x光片, 有自己的投影, 这类底片的共同点是大小问题。修改的过程式不可逆的。还有就是制作过称复杂并且昂贵。在接触转印中, 这类底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还有一些底片是使用菲林所出的。这种菲林可以放大至任意尺寸是非常适合的材料, 但价格昂贵。相比较打印用菲林是比较适合的材料。打印用菲林是专门用来打印的透明塑料片。分激光打印和喷墨打印两种。普通家用打印机也可使用。最重要的是它带来一种简单的底片复述的手段, 适合修改、成本低廉。通过这种材料在底片上制作肌理修改底片的“真实”的属性, 带来很多非常有趣的体验。

蓝晒法图片制作工艺与其衍生工艺, 非常令人着迷, 蓝色画面也非常具有冲击力。并且其稳定的性质也使其具有良好的融合性。同时, 试验中的底片或者底版, 在制作这类作品中至关重要。它是决定作品质量的关键。并且, 制作和修改底片, 也为我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新的可能性。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 图片已不再是创作素材。而是逐渐变成作品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于摄影作品, 这类作品是人手工操作图片工艺利用这种工艺程序制作的绘画作品。其独特的魅力在于同时具备图片和绘画的因素。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多佛.詹姆士.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年6月.

[2] (美) 玛利亚著, 郝红尉等译.摄影与摄影批评家——1839年至1900年间的文化史.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3]王真.图片摄影技艺教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9年4月.

实验报告实验心得 篇5

经过几年的尝试,觉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明显的。首先是课堂上同学们得到表现的机会增多了;另外就是同学们觉得面对老师时那种无形的压力变小了,在小组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序。

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从而迸发出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刺激学生课堂的信息接受量,而且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培养合作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使他们从不愿意和人交流到愿意与人合作,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他们将来参与竞争和培养团队精神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一种尝试,要做的事还不少。首先,要把合作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行为。不能把合作学习当成一种时髦的东西去简单的效仿,如果仅仅追求一种表面的东西,就完全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了。其次,合作学习在形式和方法上要多样化。我们不应拘泥于小组合作的单一形式,还应探讨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在方法上还应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最后,还要把合作中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限度。要注意在合作过程中绩差生的思想情况和参与情况,以及合作失败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还应估量到小学生的可能受江湖义气、哥们义气等的影响,产生一团和气的恶习等。此外,合作学习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问题还需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讨。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探讨、去研究的东西,但只要我们始终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尽量避免合作学习中的不利因素,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就一定会在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实验摄影 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自主探究;创新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认识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它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在每一个实践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在生物学实验活动和过程中,要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和解决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是和实验能力密切相连的,实验过程中必须手脑并用,如果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也将会制约其实验能力。

生物实验按操作分为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三类,七年级探究实验有18个,八年级探究实验有10个;七年级演示实验有6个,八年级演示实验有1个;七年级学生实验有12个,八年级学生实验有2个。初中生物演示实验主要有种子萌发时放出了CO2气体、萌发的种子吸收氧,种子萌发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胆汁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模拟膈肌的运动,发酵现象,光合作用产生O2,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教师的演示实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科学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全局性。为此,教师应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操作上不可忽略每一细节,力争做到实验准确无误,授予学生科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教师演示实验,现象明显,形象直观,有利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强化实验操作的规范化,节省教学实验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没有亲自动手规范操作训练,只能形成一种表象,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特别是坐在后面的学生,只是听老师的讲解,被动的接受。如:演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释放的气体,实验现象明显时,坐在前面的学生可以观察到释放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如果现象不明显,后面的学生就无法看清楚,只能听老师的讲解和前面同学的描述,没有观察、思考的过程。这样演示实验就是教师的表演,学生是被动的观众,观看表演者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时间一长,操作步骤、实验现象逐渐淡忘。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苦与乐,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应以自主探究為核心。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的高度智力投入,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使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智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有意识地构建知识,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探究创新能力,在仪器设备允许的条件下,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可以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全员参与,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由于课时少,器材不齐等因素,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教材中的一些分组实验、演示实验都是教师在演示。这样学生动手机会少,不利于技能提高和对实验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客服种种原因,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操作演示每个实验,学生演示时教师要指导,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点评。一些实验可以改为随堂分组实验,如种子萌发时放出了CO2气体,吸收氧,在萌发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胆汁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模拟膈肌的运动,发酵现象,光合作用产生O2,教师可以边讲解理论,边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这既可以给学生训练技能的机会,又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某些教学中还可增加一些激趣实验,例如:为什么叶片向光的一面颜色较深,背光较浅?为什么大玉莲叶子能支撑一个小孩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把生物实验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课堂引向广阔的大自然,充分利用校园内外各种资源,在自然界和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生物知识,利用益于学生的一切因素,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创新能力。利用所学生物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生物学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探究实验活动时间和空间。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

(作者单位 贵州省龙里县龙山中学)

微型实验与《实验化学》创新教学 篇7

近年来, 微型实验的仪器材质、功能、安全性及操作简化程度进步明显。[1]其简约、绿色、易操作、适合单人实验的优势能克服《实验化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部分困难, 实现实验的创新教学。

一、微型实验优化教学模式

化学实验教学模式通常为演示讲授式和学生分组实验。这两种模式都不能让学生独自完成全部实验内容, 无需主动提出和发现问题, 无法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尝试探究。以探究实验为主体的单人随堂实验虽然给予学生发现问题、科学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然而常规实验仪器价格高、装置复杂、药品用量大、污染严重, 不宜带入教室等因素, 制约了单人随堂实验的开设。

使用微型实验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例如“Cl2的生产原理和性质”这一节中, 既有工业上电解法制Cl2的模拟实验, 又介绍实验室制Cl2的方法, 还要完成Cl2性质实验。教学量大, 教学节奏快, 空气污染严重。我们布置了相关研究课题, 让学生通过书本、网络寻找实验方案, 选用微型实验完成教学任务。图1是电解法制Cl2的微型装置, 充满H2、Cl2混合气的肥皂泡能被点燃;图2是用废CD盒改制的实验室制Cl2和性质检验装置。微型实验的Cl2产量少, 便于尾气处理, 可在教室内进行。再如“火柴头中硫元素、氯元素检验”的常规实验需点燃十余根火柴, 分步检验两种元素, 室内污染严重且成功率低。运用图3所示微型实验装置只需1根火柴就能观察到SO2使酸性KMnO4褪色现象, 侧转试管使AgNO3浸没火柴头又现白色AgCl沉淀。操作简单、污染少、成功率高。

实验后三天和两周, 对“氯气”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跟踪测试, 结果如下表。

跟踪测试表明使用微型实验, 让学生亲手实践, 得到的感性材料更易接受, 不易遗忘。

二、从思维创新的角度来审视微型化学

创新思维是指有创建的思维, 即通过思维不仅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解释。在教学中表现为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实验探究能力的增强。

1. 微型化学实验有助于掌握知识

化学实验知识包括实验事实、实验仪器和药品安全知识。获取实验事实的途径是提供直观材料, 让学生亲手实践。微型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 近距离观察, 获得的感性材料比较完整、清晰、正确。微型化的实验装置是常规实验装置的变形, 让学生明白常规实验装置的原理以后再用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分析、探究, 正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我们对使用相同教材的两个平行班作对照实验:08届A班级作为实验班, 用微型实验代替部分常规实验, 08届B班级作为对照班, 沿用常规实验, 教学成绩变化如下表:

结果显示, 实验班的教学效果好。访谈发现, 微型实验给学生一个探索问题, 获取知识的机会。他们在获取知识后有一种强烈的愉悦感, 这种愉悦感将实验提供的感知兴趣演变为探究兴趣, 成为大幅提高学习成绩的动力。这种愉悦感在所谓的“差生”中表现明显, 因而转化效果也更显著。

2. 微型实验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是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来探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本质和规律的能力。[2]提升实验探究能力包含以下两个途径。

(1) 增加主体活动量

一般而言, 主体活动量越大, 越能发现和解决问题。微型实验赋予学生大量单人作业的机会, 教学活动量大增, 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可能。

例如课题实验“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 方案很多, 现象复杂, 若仅用单一的性质实验让学生体会两者化学性质之差异稍显苍白。运用微型实验:在塑料投影胶片上, 将亚硝酸钠溶液排成3行3列之矩阵。分别加入 (1) Na2S和稀H2SO4、 (2) 铜屑和稀HCl、 (3) 酸性KMnO4、 (4) 酸化的K2Cr2O7、 (5) 溴水、 (6) 先加AgNO3, 后加稀HNO3、 (7) 苹果、 (8) 酚酞、 (9) KI和稀H2SO4, 观察现象, 推断NaNO2化学性质。在研究NaNO2溶液显碱性时, 多数学生发现NaNO2饱和溶液能使酚酞变红, 稀溶液不使酚酞变红。另有部分学生发现稀H2SO4会使KI变黄, 认为这一NaNO2的检验方案值得商榷;还有同学用水果作尝试, 发现越“酸”的水果被氧化而褐变的速度越快。实践证明, 开展微型实验有助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 激发主体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追求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的内部动因。微型实验让学生人人动手, 不仅发现了许多问题, 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形成自觉型实验态度。在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后, 有同学提出电解食盐稀溶液现象如何?我们设计了微型探究实验, 几乎所有学生都发现有氧气生成。还有同学在课余用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 并对电解取得的橙色沉淀做深入分析。新现象的发现, 新假设的提出, 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些书本中未出现的现象激励着学生去学习更多知识。

三、微型实验与高中化学教法整合的新进展

1. 微型“分钟实验”营造教学情境

“分钟实验”是简单、快速、不用特殊实验仪器的小实验, [3]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在赋予学生亲自操作机会的同时营造了教学情境。例如“用纸层析法分析Fe3+和Cu2+”新授课引课时, 先给学生一支粉笔, 分别用红色水笔和蓝色水笔在接近粉笔底部的同一地方画圈, 再放于水中进行层析分离, 如图4。通过实验, 学生不仅获得了层析的初步印象和操作步骤, 更激发其系统、深入学习层析技术的欲望, 达到营造教学情景的目的。

2. 微型“发现实验”激发思维动机

“发现实验”是指在每节课的开头, 用简单的实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也可在前一节课尾声用实验引出值得思考的问题, 留待下次上课解决。例如在上“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前, 我们给学生一片维生素C药片, 半滴管白醋, 数滴淀粉溶液, 一小撮碘盐, 引导学生在六孔井穴板 (或小量杯) 中检验食盐中的碘元素。结果四分之一的学生发现淀粉变蓝, 证明有I2生成, 现象如图5。其余学生却未见淀粉变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后续学习懂得了维生素C能把IO3-还原成I2, 进而继续还原成I-的事实, 明白了药品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巨大影响。

3. 整合手持技术开发微型定量实验

我国部分地区的中学实验室已经开始配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 为利用传感器进行微型实验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使用Vernier LabPro数据采集器和电流传感器, Logger Pro数据处理软件在六孔井穴板中利用电解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电解时间从1小时缩短到20分钟;采用电脑自动积分获得电量, 避免电流突变引起的误差。实验过程无需守候观察电流变化, 赢得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随着化学实验探头配备的不断完善, 微型实验与手持数据采集器的整合成为研究的又一方向。

正如戴安邦先生写给微型实验的题词:“大力推行微型实验……学生在实验室的作业中, 不仅学到第一手的知识技能, 更能受到科学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实验教学改革是在实验设计和仪器发展的基础上, 兼容并包地创新运用多种先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质量。期待微型实验使每位学生萌发的创新之花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宋心琦.关于发展和推广微型化学实验的一点看法[J].发明与创新 (微型实验专辑) , 2007 (7) :1-2.

[2]王祖浩, 王磊.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212.

摄影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8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宁夏师范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依照师范生应掌握的摄影技能,从学生的摄影意识、摄影技能、摄影艺术、摄影实验设施等四个方面的能力维度进行设计。共发放200份问卷,收回195份问卷,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为189份,有效率为94.5%。

1学生摄影意识调查情况

有73.3%的学生认为摄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报道手段,对摄影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比较认可。也有的学生摄影意识不强,摄影的目的只是记录生活中的瞬间进行娱乐,专门进行摄影创作的学生不多。

2学生摄影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摄影技能包括取景、构图、光位的应用、拍摄方位的选择、拍摄高度的选择、曝光的确定等。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技术的把握程度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能将这些技术综合应用进行摄影创作的学生却非常少。

3学生对摄影艺术性的把握情况

摄影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在摄影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技术上指导学生,而且还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能力。一个摄影艺术作品如果没有应用艺术技法,作品就没有生命。因此,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必须要用抽象化、意象化、典型化、观念化等艺术理念和象征、比拟、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给摄影作品以声音、呼吸、色彩,使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摄影的艺术性不太了解,在拍摄时基本不考虑艺术性。

4摄影实验设施

作者所在单位的摄影实验室只有六台数码相机和几台供后期处理的计算机,没有专业的摄影实验室,无法进行室内摄影、灯光摄影,没有照片打印装置。受设备的限制,很多实验项目都开设不了。学生对实验室的设备极不满意,做实验时5~6人用一台照相机。设备的不足,使学生动手拍摄的机会有限,限制了他们摄影技能的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只注重摄影技能方面的指导而忽略对学生的美感培养

受课时的限制,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摄影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艺术美的培养。大部分摄影教师偏重于介绍照相机的使用及其相关摄影技术,摄影实验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只包含照相机的构造与使用、摄影用光技巧、曝光技巧、取景构图技巧、专题摄影等。几乎所有的实验都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实验项目主题和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都是由教师事先给定,去室外拍摄完成实验项目,技术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而往往忽略摄影的艺术性要求,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只是从简单的层次上理解和运用摄影。

2摄影实验课程与摄影理论相脱节

摄影实验课只重视单个摄影技能的训练,没有与照片拍摄的前期设计、拍摄过程、照片评析和照片的后期处理建立关联,学生不能明白摄影实验与其它专业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不能明白学习摄影课程的真正目的,并没有将这些环节纳入课程体系,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链。

3摄影实验器材极其短缺

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对摄影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投入经费不足,大部分摄影实验室都是在传统摄影实验室基础上改造起来的,设备陈旧,根本满足不了数码摄影教学的需要。师范院校应该加大对摄影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建立数字化的摄影实验室,引进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比如扫描仪、单反数码照相机、照片打印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多媒体计算机和光盘刻录机等器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科研和创作的需要,才能满足对摄影技巧、图像主观评价学习及图像质量的比较和分析的要求。

三数码时代摄影实验教学的策略

1变革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

数码照相机的自动功能越来越多,可以实现自动曝光,自动调整感光度、自动调整白平衡、自动聚焦等,使得摄影的拍摄技术越来越简单。因此,摄影的重心应由技术操作向艺术美感转移,把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摄影创作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美感和创作能力,教师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去指导学生摄影,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观察所拍的事物,从总体上把握被摄主体的个性、色彩、线条等方面的特征,从自然里折射出人的情感,寻找人的审美感受,寄托作者的情怀,在所拍事物中掺入一些美的元素,逐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其次,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由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程度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兴趣不同、成长的背景不同,因此在摄影实验教学中采用相同的实验项目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摄影实验教学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次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设置基础验证型实验项目、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这样便于提高学生的摄影热情,也为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做好作品上的储备。

2变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摄影实验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从“重视教转向重视学”。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优秀网站观赏优秀的摄影作品,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拍摄思路和拍摄方法,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从用光技巧、构图方法、镜头效果、焦距和景深关系、画面质感等方面进行点评,总结优势,找出不足和弊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学生之间也要互相评价,找出自身的差距,相互促进。其次,每学期末举办学生摄影作品展,利用摄影展来激发学生对摄影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热情。并建立摄影微信群、QQ空间或者博客,将优秀的摄影作品传上去。学生可以利用移动媒体随时进行查看、分析、比较,从中吸取经验,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课内与课外结合

摄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必须多实践才能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但受课时的限制,学生课内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摄影实验室应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应采用课内实验与课外开放性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法,为学生的实践锻炼和自主发展提供空间和环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开放性实验中,实验课题由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全过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解决拍摄中遇到的问题。还应让学习者进行校园专题摄影的实践,掌握各种活动摄影的关键点。最后,争取同社会商业摄影机构的合作,增加学习者摄影见习和摄影实习的机会。

4提供优良的软硬件条件

学校应加大对设备的投入力度,建设专业的摄影棚,购置专业数码单反相机和照片后期处理设备。只有摄影实验的设备更新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适应摄影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学校还要整合现有的实验资源,将摄影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摄录像实验室等一起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实验室的设备资源独立完成实验项目。这样既保证了现有设备的有效使用率,又保障了实验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5规范摄影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

在实验前,教师要讲解照相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操作规范,讲解专业摄影棚灯光摄影,只有熟悉了这些设备的使用,才能将设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在拍摄过程中,学生要养成好习惯,做好拍摄的记录。教师要对每一幅作品进行点评,通过点评可以给学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找出作品的不足和弊病。其次,要求学生每个实验后都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完整反映出实验构思、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实验报告撰写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构思、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以及实验心得等。

6建立健全摄影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将现有的摄影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保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按时按质地完成摄影教学计划,有效提升实验室教学的质量,摄影实验室要制定完善的实验教学计划。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摄影实验室的教学质量,保证仪器设备的规范使用,学生必须按照实验室管理制度按章操作。

摘要:高校摄影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摄影实验教学既能验证摄影理论,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增强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际的摄影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对摄影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摄影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徐苑.在摄影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

[3]汪莹.摄影艺术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5).

[4]刁爱梅.数码时代摄影实验教学改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

浅析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 篇9

1. 新闻摄影的含义

当今人们所提及的新闻摄影一般包括广义的新闻摄影和狭义的新闻摄影两个方面的含义。广义上来说,新闻摄影是指一切用摄影那个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用照相机拍摄图片;二是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片;三是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影片。狭义的新闻摄影是专指以照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曾给出过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

2. 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具有三大基本特性:新闻性、真实性和形象性。

(1)新闻性。新闻摄影要从重视重大题材、重视独家新闻、用于攻破难度大的题材、重视报道的时效性这四个方面来把握。

(2)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内涵是所揭示的真实的主题,而不是虚构、主观臆造的和脱离实际的,这就要求拍摄的对象必须真实,事实真实;摄像应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典型瞬间,总体真实;摄影对象自然真实,不能是实现安排或预先排演过的;另外文字说明也要准确真实。

(3)形象性。通过摄影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2.新闻摄影的价值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的主题集新闻性、真实性、时效性、直接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与一身,能将新闻主题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新闻摄影常讲视觉冲击力,摄影师应该把镜头对准社会生活中真正打动人心的层面,每一张图片都给读者一次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机会,每一次的阅览后能够反复在脑海中萦绕,这对于摄影师来说就是成功,而这种成功的基本素质和终极追求就是写真,写真就是新闻摄影价值的本质。

二、纪实摄影

1. 纪实摄影的内涵

摄影自诞生以来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在摄影这条历史长河中,不论时光如何变化,不管摄影师们对摄影的着重点在于哪些种类,纪实性作为摄影的根本属性,其地位从未被动摇过。卡蒂尔·布列松曾说过:“在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的能把转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摄影自诞生时起便具有了纪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响,因此,纪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属性。然而在摄影发展的早期,纪实性并没有得到摄影家们的认可,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形象性的报道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摄影纪实真实生活的基本作用。

纪实摄影不同于其他摄影类别,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给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取决于摄影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纪实摄影作品不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2. 纪实摄影的特点

(1)真实性。纪实摄影记录对象的真实形象,不能有夸大、歪曲。

(2)社会性。社会性是通过对拍摄对象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的记录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摄影是社会评价的纪实摄影作品的特征。纪实摄影作品关注社会现行,注重选材的社会价值,以促进改良社会为目标,流露着摄影是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

三、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联系

提到联系,必然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相通点和差异处。作为摄影的两个类别,本身并没有任何的可比性,但现实中不是这样,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往往同时出现在一个作品当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也有必要从这两个摄影类别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点,以便能够使两者能够更加紧密和谐地运用在一起。纪实摄影注重社会、历史价值,新闻摄影注重新闻价值,两种摄影表达形式都充分发挥摄影手段的科学纪实性和形象纪实性、瞬间纪实性的特点来寻求对事物的精确记录。

(1)纪实摄影都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某一事物、人物在某一特定时空状态下的自然形象作出的记录。记录手法的忠实性、真实性的品质,对于纪实摄影具有和新闻摄影同等重要的意义,是其生命和根本。

(2)二者都运用“精确记录方法”,充分发挥摄影手段的科学纪实性、形象及时性和瞬间纪实性的特点,一次寻求对事物的精确记录,呈现细节,力求图像和自然景象完全一致。

(3)二者均通过所拍摄的图片表达一种认识和理解,传递一种信息,并试图通过这种表达和传递依法他人思考引起他人的裁决,从而实现认同和分享的目的。

两者虽然都具有真实性、艺术性、社会性等基本共同点,但差异也十分明显。

首先,时效性的差异。新闻摄影的时效性是指新闻图片在到达受众前,应尽可能地争取时间。然而,纪实摄影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性和科研就行,历史是不会过时的。纪实摄影代替了人类以文字和绘画等形式记录历史的方式,使得历史更为直观和形象。与新闻影响不同,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够充当纪实摄影的题材,只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的材料才能作为历史记录下来。一张没有经过修饰的纪实摄影也许在当时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或者轰动,但对后人来说,那也许就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碎片。因此,我们可以说,新闻摄影是处于“运动”状态下的作品,事件是“现在进行时”,而纪实摄影是“静止”的,时间是“过去时”。

另外,艺术性差异。不可否认,不论是新闻摄影还是纪实摄影,都具有艺术性。但是,两者艺术性的深入度不尽相同。新闻摄影的艺术性首先根植于新闻性。新闻摄影师的首要任务是把客观发生的影像记录下来,这个影响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摄影的内涵决定了新闻性的决定作用,甚至可以放弃艺术性的要求。一副重大突发事件的图片,如果因为拍摄技术上有缺陷,仍可以发行,因为事件是重大的。新闻性是前提是基础,艺术表现力是为新闻性服务的,有报道价值的新闻才给艺术提供了空间。但纪实摄影相对于新闻摄影来说,艺术性更强一些。由于纪实摄影的拍摄时间更为宽松,使得摄影师在主题选择、换面构图、视点选择、光线选取等方面更为考究,纪实摄影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全面地发挥。纪实摄影是直接取现实生活的原型进行创作,以摄影家眼睛延伸的镜头来透视社会、自然,卡蒂尔·布列松可以寻找的“决定性瞬间”就是把时机与情境的最佳结合点拉近,尽量把这两点结合成一个时刻。

科学观察实验, 优化实验教学 篇10

一、观察实验的内容和方法

学生实验中的观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活动;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 注意观察的内容和方法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

1.观察的内容

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内容有四项:实验装置 (仪器安装的顺序和方式) 、所用药品 (颜色、状态、气味及味道等) 、实验操作 (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及注意问题) 、反应现象 (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束时) 。

(1) 对实验装置的观察

对于一个实验首先所应做的是选择适合的科学仪器及由这些仪器组成的实验装置。因此, 可遵循从整体到部分, 从部分到整体, 从外部到内部的原则进行, 以培养观察的整体性。从“整体性到部分”就是对某套装置有哪几部分组成, 先有整体轮廓的了解;从“部分到整体”就是这几部分是由哪些仪器组成, 又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从“外部到内部”就是要了解每件仪器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例如,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是由发生装置 (圆底烧瓶, 分液漏斗, 酒精灯) , 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三部分组成, 这就是从整体到部分来观察。

(2)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正确的观察实验现象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只有正确的实验现象, 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是化学教学的目的和归宿。因此, 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发生的一系列现象进行有目的的重点观察。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 浓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呈红棕色;稀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起初是无色的, 但当空气进入试管后, 气体却变成了红色。

2.观察实验的方法

(1) 全面观察

全面观察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的方式。不仅要注意被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 也要注意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在化学实验中, 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物质性质实验, 应先全面观察, 只有全面观察才能了解实验的全貌。

(2) 重点观察

为了阐明某个化学概念或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对反应现象只需抓住与实验目的有关的规律着意观察即可, 也就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重点现象进行观察, 这就是观察的选择性等离子的鉴别实验。

(3) 对比观察

有些容易混淆或相似的实验现象需要加以区别, 要做对比实验, 进行对比观察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知识或概括出结论来。例如, 盐类的水解,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将少量NH4Cl、Na2CO3、NaCl晶体, 分别投入盛有蒸馏水的三个试管使之溶解, 然后用PH试纸分别加以检验。对比实验现象的不同。

(4) 重复观察

典型的实验或学生观察反应现象容易发生错误的, 教师可重复做一次或让学生重复做一次, 以获得深刻正确的反应现象, 应注意在实验前必须再次向学生强调观察的内容以引起重视。

(5) 思维性观察

观察本身就是思维活动参加的感知过程。教师质疑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 使学生的观察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 使学生的观察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 使学生总在质疑、解疑的矛盾中经受锻炼, 不断前进。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不断地揭示矛盾, 提出疑问进行引导, 学生不断地发现矛盾形成悬念, 分析解决矛盾, 这就是激发思维。激发思维的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 达到了启发教学的目的。深刻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

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措施

1.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观察是掌握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掌握理性知识的必要条件, 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每个实验都有其观察的目的, 在实验前该观察什么, 不该观察什么, 是定性观察还是定量观察, 是一重复观察还是综合观察, 是静态观察还是动态观察, 必须让学生清楚, 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应该观察的对象上来。

2.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到全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师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通盘计划贯穿始终。演示实验前,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往往容易想到只是用目观察, 实际上也包括了听、感、嗅、味、触等各种感官。因此, 教师在实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全方位地用感官观察。

3.要使学生尽量做到客观观察

生活中, 人们时常故意采取对自己最方便的做法从事某一活动, 但在化学观察中不符合观察要求的活动都是不对的。不带有任何偏见或违反客观要求的行为, 也就是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事物进行周密的、细致的和系统的观察和分析, 这就是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 即观察的客观性。

4.教会学生善于掌握现象发生的各种条件

条件是发生现象的外部因素, 化学反应是在客观条件下进行的, 条件通过物质本质属性起着作用。条件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例如, 在铝的化合物教学过程中, 关于AlCl3和NaOH的反应, 学生用等物质的浓度的两滴溶液, 由于滴加顺序不同, 为什么相同两物质反应现象却不同呢?通过认真实验, 精心观察现象, 获取感性材料, 再通过学生分析思考, 使认识产生了飞跃, 加深了学生对Al3++3OH-=AlO2-+2H2O反应实质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去, 并进行科学的研究, 相信所教学生的各项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就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的内容、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给予阐述。

关键词:实验教学,观察能力,内容,方法,措施

参考文献

[1]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中学化学教学法.

当“摄影节”成为“摄影劫” 篇11

其实,国内绝大多数摄影节的命运难出其右,发端之初照例是要经历轰轰烈烈的中国式“大跃进”,之后便会走到“三年饥荒”的命运拐点上,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鸡肋或者干脆销声匿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而策展人因素是最显而易见的。被马克·吕布的外甥阿兰·朱利安提点过的平遥摄影节和连州摄影节着实火过一把,但是随着阿兰·朱利安的撤离,两大曾经最有影响力的摄影节相继褪去了光环。在当代艺术圈玩得好的王璜生离开了广州之后,似乎把广州的艺术生机也带走了,广州摄影双年展难以为继也就不足为奇了。但这很是让人感叹万千,当地头蛇离去,强龙未来之际,一个被称为“双年展”的组织竟然混乱至厮。草场地摄影季也到了与“阿尔勒摄影节”说再见的时候了,荣荣能做出什么样的摄影季,着实让人捏一把汗。至于余下的一些五花八门、光鲜其表的摄影节要么与艺术无关,要么以艺术的名义欺世盗名、挂羊头卖狗肉,有没有策展人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不过策展人很多时候也受制于主办方的目的和能量而难以大展拳脚。因此,各种五花八门的艺术节或许说不清玩了什么概念,但酒桌谈生意、政界玩商业,艺术节本身不是他们关心的,他们只需要对外宣称来了多少人参观,展出了多少作品,再随便杜撰个什么学术影响就万事大吉了。在锻造展览品味上,大抵是要找些知名或者不知名的老外参加展览——典型扯大旗挂虎皮。其实,有没有老外参加展览,摄影节的基调不会因此而改变,甚至老外们在中国参加这样的摄影节更加凸显了展览的良莠不齐与凌乱——国际化还真不是喷点古龙香水、挎个LV包包就洋气了,摄影节弄几个国际友人生硬地安插在展览中,在动机不纯的情况下玩国际接轨,多少有点海市蜃楼般虚幻。当然,最无奈的是,策展人和主办方弄不好还要联合起来扼杀摄影节,要知道,做个摄影展,可不是往墙上挂照片就行了,摄影节,也不是多弄几个展览就叫摄影节了。不然,广大艺术爱好者又凭什么顶着北京强大的尘埃尾气堵车3-4个小时去一个毫无特色的城乡结合部看所谓的摄影节?而这些图片都是可以在网上看到的,一模一样的!

被摄影节不断倒腾摆弄之后,摄影也日益成为艺术界中的第三世界,由于艺术家、策展人和组织方的各种积弊,摄影越来越给很多人造成“奇技淫巧”的错觉,它甚至时常被不屑一顾。本雅明说,机械复制的照相术使得世界变异,但他没想到摄影异化得比世界更快,在当代艺术的后现代进程中,摄影日益成为“怪、力、乱、神”式的不可理喻。究其原因,正儿八经的纪实摄影、新闻摄影难入当代艺术法眼,但真正有利可图的却又在当代,所以,不管是懂行还是不懂行的,都玩起了当代观念摄影。但观念摄影到底是什么?有太多作品实在让人搞不清到底是摄影师拍了张好照片还是做了个不知所云的行为艺术作品。很多玩摄影的艺术家随便抄了个哲学概念,或者弄了个后现代术语,找几个演员象征性地拍拍,然后加以阐释,便美其名曰“观念艺术”。此外,越来越多的摄影师热衷于投入天价拍一张照片,曾有摄影师朋友介绍说,花两三万拍出一张像回事的照片算抠门的了,弄个剧组加上前期准备、后期制作花十万、八万的早已见惯不惊。早有坊间戏言“玩摄影穷三代”,看来这种摄影“大片”还真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但这种天价投入的技术流“大片”,多数情况下不过是些无关痛痒的肥皂剧,与艺术实际上是越行越远。

所谓“大军过后,必有凶年”,近几年摄影节燃烧得过于迅猛,但这种虚张声势的、玩“GDP”式的增长模式,无法真正地成为摄影艺术或者摄影家的推手。不过,摄影节大概也没有想过要为摄影做什么,这大约就是真实的中国。但摄影节至少要有个底限,在艺术家们的迷恋当中,不应该再毫不留情地给艺术家以伤害,摄影节不应该是“摄影劫”!

实验摄影 篇12

笔者通过对我院实验室建设现状、实验师资结构及配置、实训课的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现介绍如下。

1 我院实验教学现状

1.1 系部实验室建设现状

从实验室数量到设备配置等硬件建设,部分系部实验室建设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从我院实验室建设整体发展上看,存在着各专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如护理专业实验室发展迅速,药学专业等小专业实验室发展明显滞后,但这一不平衡现象在新区建设的统一规划中已经得到了解决。

1.2 各专业医学基础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分配

通过对各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学期授课计划进行分析,对比理论教学时数与实验教学时数发现,制约实验教学开展的关键在于教学总时数。教学总时数增加,实验教学比例就会增大。近几年来,由于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加大,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总时数被压缩,但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却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教学时数不足或偏少的条件下最基本的理论教学内容都无法完成,要求全面开展实验教学存在很大困难。

1.3 各系部实验师资岗位配置现状

通过对各系部实验人员的数量、学历与编制进行调查发现,我院实验师资学历以中职为主,编制全部为人事代理制与临时聘用制,人数明显不足。虽然实验员个人通过各种途径都完成了继续教育,大部分已经取得了本科学历,但是我院尚无实验员晋升途径。当前的状况既不利于实验员个人发展,也制约了我院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科研能力的提升。

2对部分高职院校医学基础部实验室设置与实验师资配置情况的调查

对部分高职院校医学基础部实验室设置与实验师资配置情况调查发现,同类院校的医学基础部实验师资配置与实验室规划设置差异很大,教学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院校的医学基础部建立了实验中心,成立了专门的实验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相同设备的实验室资源共享,避免了同类实验室各系部的重复建设。有些院校各系部的实验室各自为政,独立建设、独立管理,这样各系部的实验教学使用比较方便,但存在重复建设、使用率低的现象。

3 分析与建议

通过调查及分析,结合我院目前的实验师资配置现状,对我院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实验教学管理师资队伍与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3.1 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要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和实验师资队伍的实验教学能力是关键。首先要稳定、发展实验师资队伍,从专业结构、师资数量、学历层次、薪酬待遇、继续教育与培训、职称评定与晋升等方面全面统筹,切实吸引优秀人才,建设体系完善的实验师资队伍,并以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强化实验师资队伍建设。许多高校将师资分为教学系列和实验系列,教学系列和实验系列分别有各自的职称晋升途径和条件。从我院的未来发展看,非常有必要设立实验教师系列,引进或培养自己的实验师资队伍,形成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具备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实验师资队伍,为我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提供设备的厂方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实验设备使用的相关培训;对实验教师的实验教学进行考核,全面提高教师的实验操作和教学、科研水平;密切与同类院校广泛接触与交流,吸取发展经验,使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走上快车道。

3.2 改善并提高实验教师待遇

待遇影响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及实验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有些实验员长期接触化学试剂或防腐剂等,对身体健康危害性大,应适当提高实验保健津贴并按时发放。部分课程的实验员与代课教师同时带教实验课,代课费却明显低于任课教师,导致实验员教学积极性下降。实验员没有晋升职称的途径,影响实验员的个人成长与进步,也影响了实验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3 统筹安排与管理实验设备

统筹安排与管理实验设备,扩大资源共享范围。为更好地使用与维护实验设备,系部之间教学资源应实现共享,建议成立专业实训中心,安排专人管理、维护,尽量增大实验设备利用率。引进既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又能够开展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充实到机能实验教学队伍中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并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尝试开展科研项目。

3.4 改革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

为更好地落实“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验课程”,对专业基础课进行试点改革,通过学科组教师讨论、实践,将实验课计划和考核方案单列,确定各专业相关课程的最低实验课教学时数,保证实验教学内容必须、够用,使实验教学得到有效落实,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并使实验教学设备发挥最大使用效率。

3.5 尝试对部分课程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实施实验室有效管理的前提。实践证明,开放实验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并有助于提升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2]。就目前我院现状,还没有真正对学生全面开放的实验室,这不仅存在管理方面的原因,还有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限的教学时间无法满足多实验、反复实验的需要,开放实验室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途径。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设备再好,没有好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实在是莫大的浪费。“一个没有实验室的大学,不能称其为大学;一个实验室建设很差、实验室地位很低的大学,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实验室作用发挥不好的大学,不可能成为教学质量很高的名牌大学”。学院的发展,从根本上要促进师资队伍的发展,尤其是实验师资队伍的发展,来带动专业的发展,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师资结构,提高实验员素质,开放实验室,进一步增强培养创新人才,为教学、生产及科研服务的功能[3]。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职业院校在实验教学方面还有许多亟待加强与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何秀美.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实训室开放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4):7-9.

[2]翟烨.关于新时期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7(3):48-50.

上一篇:踝关节损伤临床分析下一篇:仪器9S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