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化建设

2024-09-23

新时期文化建设(共12篇)

新时期文化建设 篇1

目前, 如何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许多高校在自身发展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们关注大学的发展首先是看学校的规模、占地面积、基础设施等硬件, 却忽视了一所大学发展真正应具备的“软实力”, 因此, 新的历史时期, 要想建设高水平的大学, 必须重视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深刻理解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

1 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思考

大学是文化的产物, 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源泉和精神动力。新形势下, 大学的发展还停留在传统资源优势上, 则很难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获胜, 只有真正拥有、建立深厚的大学文化内涵, 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传统的资源优势, 人们比较的还是大学发展的硬件设施, 考生们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首先关注大学的硬件设施, 与此同时, 大学的办学“软实力”也在新的发展时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所大学的形象、品牌以及是否能不断加大对大学发展的“软投入”也成为其在教育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那么, 大学文化不仅仅是校园文化, 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艰巨任务, 文化建设也就成为大学建设诸多领域里所追求的一致目标。就我国现阶段而言,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发展势在必行, 一方面, 新的历史时期下大学文化建设亦是一把双刃剑, 因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好, 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发展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反之, 就会压抑大学生的情绪, 影响他们人格的塑造, 说到底, 大学文化是起到良性的教育作用还是不良的反教育作用, 决定于它是良性文化还是非良性文化;另一方面, 由于高等教育是我们党的事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而高校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组织, 责无旁贷地负有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构建符合新时代潮流、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2 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

许多学者认为, 大学文化可以大体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之为显层文化, 也就是说走进大学校园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校园环境是否优美、所看到的的校园景观是否符合校园的特征, 具有大学的特点等;第二个层次称之为中层文化, 也就是说一所大学它的规章制度是如何制定、如何遵守的, 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有审美取向, 学生的学习风气、生活习惯是怎样的;第三层次称之为潜层文化, 潜层文化不是人们轻易能感受到的, 但是它又确实存在, 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形成的、潜在的文化精神, 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通常来说, 大学文化可以涵盖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大学文化对学校师生在理想追求、创新思维、道德情操、行为风气、心理健康、人际和谐、行为守则、制度规范等方面均产生了潜在的影响。最终形成一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大学校园,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三者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 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相互作用力, 影响着大学的发展。这三方面而言, 精神文化是最主要的驱动力, 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都是在精神文化的驱动下, 围绕精神文化的主轴旋转, 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大学文化氛围。除此以外, 大学文化建设还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崇尚科学精神,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追求民主、自由, 富于批判精神, 通过对学术的探究推动学校的发展, 不断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 并把这种研究为人类服务, 推动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肩负起大学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3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域

第一, 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大学的核心文化就是大学的精神文化, 大学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物, 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与引领。它是大学文化主体长期实践、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 深藏于国家、民族厚重的传统文化之下, 高度成熟并为大学校园所有师生员工一致认同的深层次的主体文化, 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精神文化的建构, 主要通过大学的校训、校风等文化要素产生这种影响力。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既反映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 也反映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再通过一代代学子努力践行着这份责任与使命。精神文化建设时对学生的道德要求、行为约束、品行养成的训诫, 反映了高校的理想和人才培养目标, 体现了高校对学生的一种期望和要求。一个能反映学校文化核心、抓住高校文化灵魂的、言简意赅简练精深的好校训, 在长期的学校文化实践中一经师生共同接受并加以自觉维护传承, 就会演化为代表高校整体价值追求的主体精神, 并以学校主体文化的形式居于高校文化的最高层次, 具有强大感召力、渗透力的高校文化主旋律为高校持久传承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统。

第二, 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大学的制度文化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组织性, 通过各项规定和措施保障教育活动有序的开展, 它属于大学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的和严格遵从的文化类型, 如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校规校纪等, 因此,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譬如佛吉尼亚大学从其创校之父杰佛逊起就建立了荣誉制度, 即每个学生从进校起就必须在杰佛逊像前庄严宣誓承诺:“我以我的荣誉担保, 我没有说谎、欺骗和偷窃。”并保证决不背叛学校的荣誉体系。

第三, 大学环境文化的建设。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大学校园里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校园环境文化, 既要有优美的景观与绿化, 也要有建设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营造良好的大学环境文化氛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 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好的环境会给人以心灵美的熏陶, 促使人爱护身边美好的环境, 不忍心破坏。新时期的环境文化也应包括校园网络的环境, 网络对大学生的“三观”影响比较明显。大学环境文化建设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 利用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青年学生有崇高的追求, 勇于创新。因此, 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不能忽视网络环境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宗新.论大学文化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2]韩明涛.大学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3]范红.刍议大学文化建设[J].科技与教育, 2008, 8.

新时期文化建设 篇2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十五”期间,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农村改革有了明显进展,农村城镇化明显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明显改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看到农村精神文明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经济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这些问题不解决,必然引发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从来都是相辅相承、相互作用的。经济越发展,就越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多数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滞后,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低,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或短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农民教育任务艰巨。

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每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持,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提供智力和精神的支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导航者,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在新的时期,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秉承“内外兼修”的原则。本文对新时期的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企业文化是企业和职工之间一种凝聚力的无形资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创新,企业文化也是如此,企业文化的创新给企业的管理带来新的契机。企业文化是一种长期发展的结果。在现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文化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只有不断的创新,不断吸取成功企业的经验才能更好的与现代文明进行交融,创造出更加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独特的文化。企业的文化除了创新型和具有独特性的特征,独特性是指每一个企业要根据自己不同的发展道路和自己不同的企业价值观确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不能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的文化。只有拥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才能更加具有竞争力,才能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目前的企业文化的分析

很多的企业只单单注重自己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参照物,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员工的行为规范、员工对企业的态度认同感等等。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无非是忽视的自己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只能给自己带来短期的效益,最后可能会面临破产和倒闭的可能。

三、关于企业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企业对文化的建设要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服务,才能够得到发展和提升

企业文化为企业战略发展服务,企业文化能够带动企业员工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企业文化是观念和行为的统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柱。企业文化能够指导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和促进企业的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把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升到企业的战略角度去思考,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的打造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解决“落地”问题,才能体现其作用和意义

所谓企业文化落地、是用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企业实践,促进企业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保证企业基业长青,企业文化只有对企业的发展真正产生作用、才能实现其根本价值。

1.要靠制度落实

制度建设是企业文化落地的保证,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则,并通过操作流程进行实施,固化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形态。企业文化的阶段性目标是管理精细化、制度有效到位、员工自觉遵章守纪。从长期来看、 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企业的“魂”,这就要求不仅要有专门机构,还要有专人负责,有规划、有经费保证,形成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网络体系,并定期检查、考核完善,促其制度化、规范化,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要靠创新载体落实

合适的载体是企业文化创新的良方。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以先进的文化影响人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要以“文化强企,塑形育人”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企业改革发展相整合的新观念,不断增强市场竞争意识、风险和效益意识,从而用企业主体文化树立品牌、塑造形象、建设团队,使企业价值观真正成为干部职工评判是非、检验成败的标准和共同的行为准则。要广泛开展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积极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通过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使企业理念深入人心、使企业精神得到弘扬。

四、总结

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目前世界的多极化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要求每一个企业的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企业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要进一步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造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企业的职业道德建设,道德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道德的缺失就会创造出不合格的产品,那么其在市场和人民心中的地位也会日益的下降,破产和倒闭是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仲伟民. 浅析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 今日中国论坛,2013,10:234-235.

[2]张兵. 浅谈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东方企业文化,2012,17:43-44.

新时期会计文化建设漫谈 篇4

一、会计文化的含义

会计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人类通过长期社会实践所创造的与会计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物质文化。它是会计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会计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和依托。这包括会计工作的生活环境、生活设施、物质条件、文体卫生等基本设施。第二, 制度文化。它是规范会计人员思维和行为的准则, 是会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包括会计法规制度、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群体行为准则、会计机构组织形式、会计教育制度等。会计制度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会计精神文化。第三, 精神文化。它是在会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会计人员的心理素质、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哲学观、信念追求等。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的核心内容, 是会计文化中无形的财富。

二、新时期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明确指出, 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财政部党组高度重视并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力倡导和弘扬财政优良传统作风, 深入推进财政文化体系建设。会计工作作为财政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会计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 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 通过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来提升会计队伍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弘扬会计文化, 构建会计精神

会计文化亦即“会计精神”, 是由会计文化凝练而成的精神表述语, 是会计人建设会计强国的心灵动力。“人无精神不立, 国无精神不强”, 笔者认为, 大力弘扬会计文化, 构建会计人的精神内核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会计价值观是多种价值观要素整合而成的复合价值观念体系。虽然任何一个层次的会计主体对外都作为一个整体而出现, 但在其内部的结构和规定性却又是多种的、立体的、复杂的, 尤其是会计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性、情感等都有自己的不同角度需要, 因而形成了与会计客体的多维的价值关系和价值观念。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 传统文化对会计价值观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因此, 在塑造会计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求会计行业不仅要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 还要关注自身以外的社会利益, 承担行业的社会责任。

(二) 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对于我国会计事业而言, 就是要着力推动会计改革和发展, 着力维护国家、单位和广大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一是立足我国国家利益和企业权益, 继续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 坚持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趋同的改革思路。二是维护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继续加强内控规范体系建设, 推动成本核算与管理规范建设。三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 促进公共财政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四是着力搞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 为会计事业夯实人才基础。

(三) 恪守诚实信用

所谓诚信, 即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会计诚信则表达了企业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 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 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们服务。诚信之所以重要, 在于它是一切制度和规则得以确立和运作的基础, 是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根基, 是一切文明的立足点。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信用经济, 离开了诚信, 市场经济就寸步难行。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在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当今世界, 发展知识经济,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对包括会计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企业、政府和公众需要公开、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 从而使会计诚信变得更为社会所重视。

(四) 科学精细管理

一是在会计法规制度的制定中, 要进一步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贯彻到制度规范中, 推动会计管理部门、会计实务工作者和会计理论研究人员在处理相关事务时, 树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思想, 形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良好习惯。二是指导开展会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和实务创新, 尤其是在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关系重大民生问题的部门和单位, 推动会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创新, 有利于解决传统会计处理方法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的问题。三是指导会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搭建政产学研一体化战略平台, 将会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理论、方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五) 严格遵章守制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 经济实践非常活跃, 会计业务日趋复杂,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首先, 要不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要在继续推动会计标准和内控规范体系建设的同时, 加快修订各项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强化会计监督, 规范会计实践, 使得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有完善的制度规范作指导, 充分发挥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作用。其次, 大力推动法规制度贯彻实施。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会计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 举办系列培训和讲座活动等, 增强会计工作者的法律意识, 在会计人员中建立起学法、用法、守法的长效机制。此外, 还要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会计法规制度实施、会计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监督检查。加强部门间的联动作用以及系统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 有针对性地做好会计法规的后评估工作。此外, 社会舆论监督、媒体监督对规范会计业务活动、约束会计管理部门行为也起着积极作用。

(六) 秉持服务精神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这实际上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会计文化的服务性特征。会计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 各行各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管理人员只有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才能很好地展现和传递会计文化的内涵。会计文化的服务性特征不但表现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会计创造价值的理念, 还表现在为会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了丰富的服务内容与优质的服务方式。因此, 会计文化的建设必须以服务为目的, 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体现。也只有这样, 会计文化建设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也只有这样, 会计文化建设才能在服务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发展和提升。

会计文化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程, 尽管一定时期内会计文化会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它并非停滞不前。因此, 会计文化的建设除了强调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时制宜, 不断研究和解决会计文化建设创新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把当代会计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朱文明.论会计价值观及其培育[J].经济金融, 2007 (8) .

[2]张云, 石晓磊.会计文化重构与再社会化:一个中国文化背景的视角[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7 (6) .

[3]张建梅.企业会计文化建设浅析[J].财会通讯, 2009 (7) .

[4]武冰.试论我国的会计环境[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5]闫万明.浅谈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现代交际, 2011 (4) .

[6]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J].大家出版传媒 (大连) 股份有限公司, 2009 (1) .

[7]章成蓉, 林克利.谈会计文化建设的新思路[J].四川会计, 2003 (2) .

新时期如何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篇5

作者:杨爱军

内容摘要:廉政文化建设,是在总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将文化建设与廉政建设相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途经的一项重要工作。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价值、观念、知识、规范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它以廉洁从政为理念和目标,以廉政理论、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廉政纪律和廉政文化等为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践行宗旨教育”和行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行政系统廉政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笔者就新时期如何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谈谈初浅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正确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蕴藏着深厚的廉政文化。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增强反腐倡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广大行政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对于加强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推进行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全力构建清廉行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廉政文化反映

了当代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加强行政系统的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行政干部进一步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助于坚决抵制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发展行政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行政。

其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弘扬廉政文化,拓展行政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用先进的廉政文化占领行政干部思想阵地,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的整体效能,营造“崇尚廉政、褒扬廉政”的新风尚,使广大行政干部树立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构建效能行政、和谐行政、清廉行政、文明行政创造良好的群众思想基础。

第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旨在加大预防力度,发挥廉政文化的导向、规范和约束功能,弘扬和倡导自律、公正与廉洁精神,抨击和贬斥以权谋私等不廉洁行为,使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观为广大行政干部所认同和接受,成为行政系统普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全体行政干部进一步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为人们克服不良风气、抵制各种诱惑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继承和弘扬古今廉政文化的先进理念

廉政文化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应运而生和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人们的政治道德观念不同,行政部门加强廉政文化建

设,既要继承传统的廉政文化理念又要发扬先进的廉政文化理念。

首先,要继承传统廉政文化理念。在古代,人们大都提倡从教育入手,提高官员清正廉洁意识,要求为官者清心寡欲、淡泊明志、慎独律已。这在当时社会是一种有价值的政治道德观念,并且培养了不少如包拯、于成龙等被人们所广泛称颂和爱戴的清官,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为我所用的传统廉政文化理念。

其次,要弘扬先进廉政文化理念。反映时代特色的先进的廉政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导向文化和主体文化。在加强行政廉政文化建设中,必须紧跟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面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观念,导致一部分人滋生腐败现象的情况下,更应该大力加强行政廉政文化建设,用先进廉政文化占领行政干部的思想阵地,做到以正压邪,激浊扬清。要大力弘扬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廉政文化理念,把为民、务实、清廉切实落实到行政廉政文化建设中,并逐步成为广大行政干部的自觉行动。

三、结合行业特点推进行政廉政文化建设

行政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具体实践,必须紧密结合行政行业特点,突出时代特色,体现鲜明的个性。

首先,要营造行政的廉洁从政氛围。在加强行政廉政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公正、廉洁、文明、高效”为定位,大力营造行政廉洁从政氛围,使广大行政干部不断地接受中华民族优秀廉政文化的沐

浴,不断地冲洗思想上的污秽,筑起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堡垒,保持灵魂的干净,做到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怀律已之心,使勤政廉政成为广大行政干部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一种自觉行为。

其次,要完善行政的廉政规章制度。廉政建设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而制度建设则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和保障功能。在加强行政廉政文化建设中,要做到“两个完善”。一是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考核机制,将党风廉政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二是完善内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设备管理、后勤管理等长效监督制约机制,着力强化源头治标治本力度,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和行政执法行为,逐步形成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要加强行政廉政文化教育。行政廉政文化教育要立足于行政工作实际,注重现实性、直观性,实效性,以“看得见、摸得着、重参与、见实效”的活动载体丰富廉政文化建设,使广大行政干部在活动中长知识、受教育,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抵御腐败风险的能力。一是开设廉政文化网侧重于宣传式教育。行政系统具有丰富的计算机网络资源,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优势,设置廉政宣传教育、廉政法纪规定、廉政理论调研、廉政心得体会等栏目,供广大行政干部学廉论谈。二是建设廉政文化室侧重于理论灌输式教育。收藏和陈列廉政图片、廉政书法、廉政摄影作品、廉政专著、廉政报刊杂志等,开辟廉政文化学习园地,供大家学习交流,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建设廉政文化墙侧重于展示性教育。定期展出党风廉政建设成果、文明创建成果、行政发展规划图。在楼道张贴廉政警示格言、廉政书画作品等文化信息,让广大行政干部随时随地从中受到教育。四是举办廉政知识竞赛侧重于互动式教育。采取部门联动,上下结合,干群同乐的方式,经常开展廉政知识竞赛活动,让大家在同乐中长知识,互动中受教育。五是观看廉政影视片、举办讲座侧重于感悟式教育。经常组织干部职工观看《李真刑前对话录》、《法不容情》等警示教育片,让大家从中接受教育、吸取教训、感悟人生,树立“廉荣腐耻”的高尚精神境界。六是制作廉政承诺牌侧重于自警监督式教育。为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窗口工作人员等岗位人员制作廉政承诺牌,时时刻刻警示自己,接受公众监督。七是开设廉政热线电话侧重于社会性教育。接听、记录社会各界对行政廉政建设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以正行政风纪。八是定期召开会议侧重于节日预警式教育。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假日前,行政机关要组织人员召开廉政会议,预防“节日病”的发生。九是开展述职述廉活动侧重于报告式教育。每年组织一次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人员述职述廉报告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民主评廉议廉活动,接受群众监督。十是开展评选“廉内助”活动侧重于家庭式教育。每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评选“廉内助”活动,在全县工作总结表彰会上,不但对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对“廉内助”也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定期召开“廉内助”座谈会,请她们畅谈加强行政廉政文化建设的感想,倾听她们对行政廉政建设的意见、建

议和要求,把廉政文化建设延伸到家庭。并逐步扩展到生活圈、娱乐圈。开展行政廉政文化建设,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社会宣传资源,充分发挥公众媒体的宣传优势,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廉政文化建设格局,增强廉政文化的渗透力、吸引力、感召力,让“廉荣腐耻”成为行政干部的精神支柱,在行政干部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开花结果。

工作单位:经贸局

职务(职称):办公室工作员

浅析新时期官德建设 篇6

【关键词】官德;问题;原因;对策

官德作为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德,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五德”的提出意味着官德建设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本文试新时期官德建设予以论述。

一、 新时期官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官德现状总体来讲是好的,绝大部分官员的道德境界是高尚的,涌现出了一大批鞠躬尽瘁的好干部。他们无私、忘我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其官德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但是,一些官员却放松了官德修养,使得以权谋私、弄虚作假、腐化堕落、公款吃喝等腐败现象沉渣泛起,进一步加剧了官员腐败的蔓延。

(一)官员利用职权之便谋取私利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政治制度还不够健全。因此,有一些官员经不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的诱惑,运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职权谋取私利,进行权钱交易,买官卖官,公车私用,一切向“钱”看,只要给钱,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甚至不合法的事情用钱也可以解决,如果没钱,合法的份内之事也可能遭受拒绝。原河南省开封市市长周以忠在任职期间借助手中掌握的资源分配权,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为房地产开发商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严重危害了房地产业的正常秩序,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二)热心“面子工程”,工作弄虚作假

有的官员为了升迁,不考虑当地的客观情况,热衷于搞“面子工程”,只干表面风光的事,对老百姓的需求置之不理。比如河南省灵宝县豫灵镇大建高档宾馆及城镇配套设施,结果欠了一亿元的“政绩债”。该镇人口只有6万,人均债务1600元,按照现在的偿还速度,至少需要100年;还有的官员为了实现名利兼得,台前台后各一套。弄虚作假还表现在有的官员打着组织的旗号谋取个人利益,搞“假”、“大”、“空”,汇报工作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给群众开空头支票,口惠而实不至。

(三)肆意挥霍,生活腐化

有些官员肆意挥霍公款,生活作风腐化、堕落,私生活不检点,个人习惯不良,置国家法律政策于不顾,置百姓疾苦于脑后,贪污受贿,赌博,嫖娼,包养情妇,侵害群众利益,摆阔气,只图个人享受,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舟山岱山县高亭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傅平洪几乎没在家吃过一顿饭。他总是喜欢叫上朋友一起流连于饭店、歌厅等娱乐场所,而且还特别“大方”,总爱抢着买单,日积月累,他为自己吃喝玩乐买单动用的公款高达44万元。四川省乐山市政协原秘书长张大常贪图美色,贪污受贿竟达42.3万元之巨。

二、官德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官德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经济方面的,又有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只有准确的探明这些原因,官德建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使官德腐败有机可乘。市场经济的求利性、交换性、竞争性也刺激人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竞争不择手段,求利高过一切。这种变异的“游戏规则”与无私奉献的党性原则发生冲撞,就导致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权力寻租的滋生,使得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执政威信受到严重影响。例如目前在许多地方,土地的审批、租用、价格高低等问题不是通过正常的市场运作,而是由相关官员决定的,这样就给他们创造了徇私舞弊的机会,在他们权力的实施过程中,商品的等价交换原则一旦反映在政治领域,必然产生权钱交易。

(二)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的重要阶段,两种经济制度并存且相互博弈。新生的市场经济体制严重冲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自身也发生着某种程度的扭曲。在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社会的管理出现了某些断层和空白,客观上为一些非法积累财富的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一些党政机关利用职权之便,经商办企,与民争利;执法部门工资制度的不完善,职工的工资、福利高低取决于收费、罚款的多少,导致部分工作人员乱收费、乱罚款;金融体制的职能体现出政策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情形,使得金融秩序混乱不堪。这些现象必然导致官德腐败。

(三)政治体制不健全

传统文化中,我国社会重人治轻法治,这一理念在社会主义大环境下仍然沒有彻底的改善,社会主义法治还缺少完备的制度体系。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和权力的执行者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道德高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内圣”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否要实现“外王”,大多数官员对此则不屑一顾。我国官员道德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性格耿直、认真负责的官员不但得不到重用,反而受到冷落;而善于溜须拍马、政绩平平的人却能够飞黄腾达。这就使得在政府官员政绩的评估过程中出现大量的不公正现象,致使一部分官员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不是在为人民群众服务方面下功夫,而是处于复杂的政治关系中不能自拔,政府工作效率也就难以提高。

(四)官员权力过于集中

邓小平同志指出:“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法决定,少数有权决定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在我国政府官员甚至是广大人民群众中,权大于法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中国社会严格说来就是人情社会,讲理、讲法就是无情。能够依靠法律制度解决的问题,即使依靠人情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人们也在所不惜,这就为集权于一身的官员以权谋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得官员在利益面前,行为偏离公众意愿,权力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利益的无限制追求使官员的道德也逐渐超越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而在实践中,官员的很多腐败活动在其初期已被群众和媒体发现,但远远不能起到有效监督的作用,使得某些官员无所顾忌,甚至道德腐败的官员仍然被提拔重用,这不仅侵害了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合法利益,而且使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受到严重影响,使党的领导权威受到削弱。

nlc202309031544

(五)官本位思想的腐蚀

官本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官员的级别来衡量官员的人生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官位标志着身份、权力、财富、荣誉、势力,于是就出现了跑官、要官、买官和卖官等不良现象。在社会中,人们注重权力,崇尚权力,认为只要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使得权力与各种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驱使部分人争官夺权。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官员专横跋扈,颐指气使,常常摆出居高临下“作指示”、“发命令”的威严,下属只能惟命是从,甚至形成人身依附关系,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危害了党群关系。

(六)错误的价值观导向

拜金主义、享樂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侵蚀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开始注重个人利益,而忽略了它们实现的前提和条件,这既是官德腐败的开始,又是官德腐败的根源。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一些官员放松了理论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没有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这种现实强化了人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对金钱的向往和崇拜,使少数意志薄弱的官员尔虞我诈,政治上产生迷茫,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为满足物质和精神上过分膨胀的私欲,不惜破坏乃至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而沦为腐败分子,误入贪图享乐、贪赃枉法的歧途。

三、新时期加强官德建设的对策

官德之重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因此,以民主化为途径,以法治化为抓手,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提升官德建设,有利于维护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形象,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一)加强民主监督,制约权力行使

首先,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主力军作用,在组织上保证其独立行使监督职能,将派驻纪检组、监察室从所驻单位中独立出来,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统一管理,并赋予其相应的职权。同时以纪检监察人员为主,建立各种形式的官德建设巡查组,加大监督力度。其次,加强人大的监督职能,提高人大代表的地位。国家及地方的重大事项必须经过人大审议通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官员在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行为必须接受人大的检查、监督;还要加强人大对政府的经常性监督,推动官员作风的迅速好转。最后,强化群众监督,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官员道德评估中去,广泛开展民意测验、基层工作调查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官员道德的舆论导向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引导并制约官员道德发展方向。

(二)完善法治机制,加大执法力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官德建设不仅要强调官员的自觉和自警意识,而且更应该强调与法治等强制手段的结合。首先,要根据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完善法治机制。社会在发展中,需要形成一套比较健全的保证静态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的动态机制体制,这要求整个国家必须是健全的法制国家,做到在官员活动的一切领域,都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形成“不敢腐”的社会氛围。对于官员的腐败行为,无论涉及到谁,无论地位多高、权力多大,都要依法惩处,尤其是要惩处买官卖官、贪污腐败等对社会风气有严重影响的恶劣行为,以形成强大的社会震慑力;还需要通过查处典型案件的成果,以案说法,对全社会加强法制宣传,从而扩大办案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治的威慑力和教育作用。

(三)建立官德规范体系,促进官德建设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官德规范体系和评价机制,使官员有德可依。首先,树立官员道德模范,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和优秀的权力道德。要从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富有时代特色的具体形象中大力总结、归纳良好的道德准则,如任长霞、王瑛等。同时,要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继承有关官德建设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有效成分,为我所用,以提高官员的道德水平。其次,量化官员道德,明确奖惩机制,并将其与官员的升迁、收入等挂钩起来,促使官德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官德评价机制的可操作性,不断地创新。比如江苏省沭阳县对96名乡科级“一把手”进行年终考核,首次将“忠于配偶”等个人品德情况列入其中,一些地区也快步跟上将“是否孝敬父母”的道德指标纳入了官德评价机制。

(四)强化官员自身教育,提高官德水平

首先,官员要做为人民服务的模范,要做甘于奉献的模范,要做清正廉洁的模范,要做艰苦奋斗的模范。其次,官员必须端正权利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时刻牢记他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属于人民的,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必须按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行使人民赋予自己的神圣权利。最后,通过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对官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对官员上岗前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对岗位的道德认识和责任态度,从而加强党的建设、端正党风、提升官员道德水准。

在当前,“官德”建设是“德治”的关键与重心。它的发展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不仅需要加强官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更需要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以维护官员道德的良性发展。在“以德治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只要抓住了“官德”建设这个重心,我国就能建立起一支思想先进、团结活泼、道德崇高、作风正派的领导干部队伍,进而依靠他们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更好的实现“德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伦理学会编.以德治国与道德建设[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2]江泽民.党员干部学习十六大报告讲座[R].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2,(1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王淑芹.市场经济的道德性解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2).

[5]胡金发,王星.和谐社会与市场经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6]江泽民.关于改进党的作风[J].求是,2001,(1).

【作者简介】

王娜(1986— ),女,陕西淳化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拓宏伟(1964— ),男,陕西安塞人,延安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当代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等。

新时期高校体育的文化建设 篇7

长久以来, 国内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普遍都集中在强调其“强身健体”的作用方面, 而将文化的传播寄予了文化课程方面, 带有偏见的认为, 体育的教学不能起到“文化”的内涵, 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将文化的内涵人为的进行了限制, 也限制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西方国家将文化概念引入体育教育的探讨和研究, 世界上如今正在兴起一门新兴的体育研究领域:体育人类学。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关注点就在于将文化的概念涵盖在体育发展之上。顺应着这种国际研究趋势。我们国内的高校体育教育也在这个领域进行大胆的探讨, 在文化的关注下, 对新时期高校的体育的发展从结构、功能及转型上作深入的探讨。

1 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

1.1 认知体系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 认知结构的变化属于学习进展的结构。当学习者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在他头脑中就会相对应的形成一种认知结构, 这种认知结构是在先前已有就够基础上进行的“变革”。因此, 这样看来, 认知结构是一种深层的精神文化现象,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当中, 是应该被普遍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是高校体育文化改革中的灵魂以及核心, 也是衡量形成高校体育文化的最终标志。

1.2 表意体系

表意是一个语义学上的概念, 将这个概念引入体育文化的研究, 主要是突出一种浅层行为文化。结构语言学中, 将符号视为具有表意功能的基本单位, 可以将具体的能指以及所指联系起来。将这个含义引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 就是要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向学生以及教师进行体育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组织群体性的竞赛活动。利用这种活动活跃校园的体育氛围, 利用体育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 以此来让高校的体育教育具有一种文化特征。可以说, 表意体系在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主要目标就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和体育精神的的动态反映。

1.3 评价以及规范体系

评价和规范体系属于制度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制约性的文化。我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就是意识到“规范”一个学校合一个课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 我们在高校发展体育文化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 就要不遗余力的将不符合现代化体育教学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制度、发展章程以及传统运作模式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 确立具有活力的现代化体育教学评价和规范体系。使得体育教学富有竞争性的同时, 展现出现代化的活力。并且要通过这些规范章程有效地反映出学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的价值观, 充分地弘扬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精神。

按照更加精细地划分, 规范又可以分成正式性约制和非正式性约制。在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 我们认为更加严格的正式性约制应该被放置在最后, 应该是一种不能轻易进行应用的强迫性制约。而对于非正式的约制要进行有效地开发, 尽可能地进行灵活的原则制定, 充分保证学生和校方的多方面利益。充分地利用非正式性约制, 通常可以达到比正式约制更加具有效力的作用。有助于保持体育教学灵活性和生动性。

2 高校体育教学的文化功能

文化人类学派中的功能派, 在多年的研究中总结出, 人类在世界上的主要目的是生活, 而文化是人类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的重要手段。虽然在形式上, 文化有种种的变异, 但是如果考虑它们对人类生活需要的满足上, 即使形式不同, 但是最后的功能效果却是相同的。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的履行, 可以极大程度上规定一个特定的文化特征。

2.1 文化的导向性功能

人们的意识对于自己的活动通常具有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 利用这种原理,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体育价值观。利用这种价值观形成一定的体育文化导向功能, 并且促进学生将这种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体育学习动力, 形成一种外在逻辑。指导自己的体育学习以及锻炼。

比如, 在对新生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首先在学生中间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 了解学生基本的体育学习倾向以及自己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程度, 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各种运动的学习态度, 找出学生基本的兴趣点。然后根据这些基本的情况安排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请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兴趣项目进行学习。

这样做的最大优点就是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呆板的课程安排, 了解学生主要的学习动向, 利用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兴趣, 形成一种有效的兴趣导向型机制,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一种积极的体育学校价值观。

例如, 在高校女生中,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一些体力性的对抗项目都有着一种排斥性情绪, 而对于健美操、瑜伽以及竞技舞蹈则有很大的兴趣。结合这种调查结果, 我们在对女生的教学安排中将瑜伽学习以及舞蹈培训放在首要的位置, 将球类的学习只放在掌握基本技术的阶段。这样的课程安排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出勤率一直都有非常好的保证, 而且学生的学习态度良好, 练习主动。

可以说, 我们通过这种紧密结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 打破了学生在心理上形成的对于体育课程的一种轻视心理, 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体育学习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好的导向作用。

2.2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性文化功能

将竞争意识引入高校的体育教学, 主要的目的不是增强学生的好战心理。而是在更加深刻的意义上, 提升学生的一种责任意识。对于一个社会来讲, 责任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的形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我们完成既定任务的效果提升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气质。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将这种责任意识和体育活动最鲜明的竞赛性质联系在一起, 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体育中体会责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比如, 在每个学期的最后两节课中, 我们都要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对抗的活动。在学期开始, 我们都会让每个项目按照参加学生的人数自由的结成不同的小组, 在学期末的对抗赛中, 这些小组就是主要的参赛成员, 并且我们还邀请相关的领导进行观摩,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的对抗活动, 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在无形中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 每个基本动作都要求自己可以做到尽善尽美。

在跆拳道项目的学习中, 教师在每节课都会被学生问很多关于技术上的问题, 而且学生到馆的时间非常的早, 利用课前以及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练习。不让自己成为全队的“拖油瓶”。我们对于学生的这种对抗没有名次排列上的压力, 只是希望这种机制可以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并在同时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责任感。

3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文化转型特征

首先,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 体育教学中生物观念向人文观念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在只关注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上。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更加人文化发展的趋势。

其次, 在教学内容上, 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中, 从死板的球类以及田径类项目为主, 扩展为以学生的兴趣以及需要为中心, 扩散式的进行课程的设置, 充分体现出对于学生主题性地位的尊重以及对于体育发展的全方位认识。

最后, 由单纯的教学目的向体育教学的文化多元化功能方向拓展。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 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课程设置, 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自己都对于这门课程设置的具体涵义缺少深刻的认识。在引入了相关的文化概念后, 我们在进行高校体育时, 更加注重的是对于学生进行一种体育科学文化、群众体育文化、社会体育文化等多元功能的培养。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积极地进行体育教育的文化性延展。

参考文献

[1]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

[2]郝勤.论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历程内涵及基本经验[J].体育科学, 2009.

[3]秦勇.力效和谐:高校体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新时期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思考 篇8

高校篮球文化在中国策传播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经过进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完善,篮球运动已经初步形成其特有的文化形态和完善的文化系统。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篮球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集合和文化载体,篮球运动成为其重要的文化结构和主线,篮球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都可以深入展开,进而可以通过篮球运动的开展,将其内在的文化底蕴挖掘出来。与此同时,篮球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大学生的培养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篮球运动能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影响高校学生行为规范,引导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熟与发展,其文化功能与教学作用也日益显现。

1 高校篮球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高校篮球文化作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人才培养、学生价值观引导、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改变篮球文化仅限于竞技能力培养和运动感官刺激的传播现状,建设多样化的文化系统,其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篮球文化推广与传播能够推动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激发内在的运动活力与激情,实现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高校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的同时,也会对自身的身心健康给予高度的重视,良好的高校篮球文化建设也能够引领学生更加科学、清晰、认证地学习而后掌握健康知识,形成自觉参与体育运动和自我保健的意识,从而更加契合了高等教育智育、体育的综合目标。

其次,篮球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推广和传播篮球文化也是教育功能的延续与发展。篮球文化可以以篮球运动为主线,通过篮球运动和篮球学习,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知识传递给学生,尤其是其通过运动规则和运动意识所隐含的社会责任与社会规范等方面的道理,这些信息一旦得高校学生所掌握和理解,定能够促进他们的社会生存与交往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此外,篮球运动所具有的放松与情绪疏泄功能,也能帮助大学生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最后,和其他的体育文化一样,篮球文化其中也蕴藏着的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主要是指“体育文化为同一参与者确立,产生凝聚力,提供凝聚剂,从而使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追求共同的理想,齐心协力,开拓前进”。从这个角度不难发现篮球运动开展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与情感流动的过程,篮球文化能够在无形之中对高校学生起到一种陶冶和教育的功能,这也成为篮球文化发展的重要的功能之一。

2 新时期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策略

高校篮球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的多元系统构成,涉及到篮球运动基础性条件、篮球运动规则与管理以及篮球氛围环境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也成为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篮球运动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篮球文化传播的重要物质条件。随着新时期篮球运动的快速发展,对目前篮球场馆、篮球运动设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篮球运动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信息化和现代水成为建设的重要目标,如此方能为篮球运动开展和篮球运动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要想使得篮球运动设施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高校相关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还应当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诸如:篮球场馆的市场化运作和科学运营,不仅有利于篮球交流,还提升了利用效率;篮球设施的科学保养和运动资源的合理配置等,从而达到促进高校篮球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目标。

其次,篮球运动管理水平提升、运动员技战术的提高以及篮球人才的培养都是篮球运动发展和篮球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础,也是篮球文化制度方面的重要内容。新时期,高校要想实现篮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方面,高校必须要提升自身的运动管理水平,将广大师生对篮球运动的热情与激情转化为篮球文化的发展的动力,将篮球的群众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篮球运动纳入到制度化管理的路径上来;另一方面,篮球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体育运动形式,其竞技性、战术性与运动性成为主要特点,要想提升篮球运动水平也就必须提高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技战术水平、心理素质、运动能力,并且将这一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管理中去,只有技战术水平提高其篮球运动能力才能提高。还有,对于篮球运动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以及篮球人才的培养也要形成制度化管理局面,彻底打破院系管理学生、体育部门管理运动教学和设施、团委学生部门管理篮球活动的分立局面,要是他们加强协作、增进沟通、打破多重管理局面,从而是管理协调机制能够统一到篮球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来,真正促进篮球运动的教学、训练、活动的有机统一。

最后,篮球文化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篮球运动和篮球文化的推广与发展,也就必须不断地挖掘篮球文化的内涵,提升其文化品位,形成良好的篮球运动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要不断地挖掘篮球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使其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有机结合,成为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求学、上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要不断地转变和更新篮球文化理念,使其由原来的竞技刺激与运动感官的欣赏传统理念之中走出来,要更加重视篮球文化所具有的修身、养性、健身的功用,将高校人才培养实践与篮球运动理念实现融合,从而形成独特的篮球文化精神。此外,篮球运动和篮球文化的推广是建立在一定的运动环境和篮球氛围之中的,要不断地扩展篮球基础,加大宣传、增强认识、构筑和谐及融洽的篮球运动氛围,不断地为篮球运动发展凝聚力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篮球文化作为一种多样化的文化形态,不仅涉及到了篮球活动所需的物质基础,又包含了篮球运动的相关的制度管理环境、开展篮球运动所需的文化氛围等等,因而,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动态发展流程。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过程中,(1)高校要加强篮球运动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篮球文化传播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2)还要加强篮球制度文化建设,在篮球运动管理水平、运动员技战术以及篮球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3)还必须要具有一个地域化发展过程,也就必须不断地挖掘篮球文化的内涵,提升其文化品位,形成良好的篮球运动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薛孟哲.试论高校篮球文化建设[J].北方文学,2011(9).

[2]陈冬亮.周文凯篮球文化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J].科教导刊,2011(3).

[3]吴恒星,申怀松.从新篮球观探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5).

[4]李月娟.高校篮球文化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设[J].体育世界,2009(10).

[5]刘霞,何航飞.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探索[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6).

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究 篇9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

1 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发展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文明的象征,它的作用就是指导企业发展的方向,为企业增加更多的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在全球化的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走向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之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可以分为“硬竞争力”与“软竞争力”。硬竞争力是指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质量,软竞争力即指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引导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的基础,只有做好了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使企业不断经营与发展。

2 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2.1 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加深,我国企业的数量开始蓬勃发展,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变的非常的激烈,由此可见,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软实力”,其能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促使企业更加的团结。但现在有些企业虽然发展的很不错,却不够重视企业文化,甚至没有建设企业文化,这就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文化的建设就像是一个人没有灵魂,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建设,这个企业也必将没有发展潜力。

2.2 缺乏系统的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的建设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并不是只要形式上拥有企业文化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文化理念扩散与发展出去,使得企业的员工以及广大消费者都知道并了解企业文化的理念,更加快速有效的推广企业。目前,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后,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文化传播系统,导致企业的文化传播不到位,使得企业文化形同虚设,对企业的整体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3 企业文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掌握时代的实效性是最重要的,不仅仅这样,时代的变迁对于企业也是具有选择性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但目前仍有很多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经济快速发展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没有及时改变与创新企业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使得这些企业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遭到市场的淘汰。

3 新时期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创造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在现在的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出现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领导企业前进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创造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在诸多企业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对企业具有凝聚力的作用,是企业之间竞争的基础以及动力的源泉。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产品与质量之间的差距了,而开始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非常重要,尤其是拥有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领导者的象征,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所以创造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来说势在必行。现代企业建设必须围绕企业战略制订一套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企业文化实施计划与实施步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在服务过程中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提升。

3.2 切实落实企业文化,充分体现其作用和意义

企业必须切实落实企业文化制度,用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企业实践、促进企业发展,确保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文化只有对企业的发展真正产生作用,才能实现其根本价值。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有专门机构,还要有专人负责,确定目标,有规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建设与落实企业文化,促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3 创新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企业文化要随着时代的变迁来进行更新,使得我们的企业能有最好的企业文化来支撑企业发展。竞争实力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本,而企业文化的优劣与企业竞争实力的强弱是密不可分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构建企业竞争实力,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自身企业文化,以创新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竞争实力的发展,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构建企业竞争实力的坚实基础,强化企业竞争实力的优势。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增强和巩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帮助企业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能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竞争实力的延伸与提升,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获得长远的发展。

4 结语

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日益全球化、一体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想长久生存与发展,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促进企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一定要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的深层次意义,以指导企业更好地建设与创新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1]马萍.论城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10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 能够为企业员工树立一个共同的信仰和目标, 为其未来的发展找到一个方向, 同时,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创新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企业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却是孤立的, 其发展的时间较短, 至今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 这严重影响了企业文化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 且企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 和社会现实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这就导致大多数的人对企业文化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除此之外, 企业文化还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精神信仰, 其包含的精神文化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和生存, 通过企业文化这种无形的信仰, 能够使企业更加团结一致, 共同发展, 为企业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二、新时期企业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 企业文化管理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 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所以, 改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急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文化建设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战略部署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 企业逐渐认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并对其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在进行企业文化管理的过程中, 为了保证企业文化的建设质量, 通常会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战略发展相区分。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大部分的企业在对企业文化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完善的战略部署, 最终结果是投入的财力和物力很多, 但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 一个完善的战略部署能够大大增加企业的成功几率, 若将企业的文化建设和整体的发展部署相分离, 极易出现两者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导致企业文化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离, 这样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甚至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

(二)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

对于一项工作来说, 完善的制度是保证其成功的基础, 而通过对大多数的企业进行调查可以发现, 其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制度的缺乏往往是影响企业文化建设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大部分的企业仅仅将文化建设停留在表面工作上, 在进行宣传和实施的过程中, 没有一个健全的工作制度, 这种情况导致大部分的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宣传, 而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实际性的东西, 其变革基本没有。一个企业没有自身的发展文化, 长此以往, 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制约。

(三) 企业文化建设传播方式缺乏创新性

对于我国大多数的企业来说, 其在进行企业文化的传播时, 往往是通过纸质传播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同时, 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在传播的过程中, 大部分的企业员工都不会对其太过关注, 且由于其中涉及到的内容较为空洞, 导致其对员工基本没有影响。因此, 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改进传播方式, 打破传统的纸质传播, 是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 将多种科技融入其中, 这样既能吸引员工的关注, 还能够将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员工, 使员工自觉参与到其中。

(四)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理念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人是其最重要的组成, 优秀的人才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将员工放在第一位, 通过设置激励制度, 使员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 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帮助建设一个优秀的企业, 因此, 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 需要不断改善员工的外部工作环境, 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对于企业文化建设, 若能够从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解决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 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效, 帮助企业更好的成长。

(一)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 才能发展和提升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 文化和战略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其文化建设是对企业的一种软管理模式, 通过这种管理方式能够将企业全部员工的人心凝聚在一起, 促进企业的正常发展, 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而企业的战略是企业制定最终奋斗目标, 是一个需要具体去实施的发展计划, 需要员工坚持不懈的去为之奋斗和拼搏, 是保证企业发展的最高理想。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共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通过品牌效应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而企业战略的实施又能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提高员工的素质。因此, 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之间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发展方式, 通过两者之间的结合, 促进企业观念和行为上的全面进步, 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文化建设工作, 需要制定完善的发展策略, 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制度, 并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一套可以实施的具体措施, 确保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更好的帮助企业发展。

(二)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解决“落地”问题, 才能体现其价值

所谓的企业文化落地指的是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 能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真正的促进作用, 通过企业文化的指导能够更好的帮助企业成长, 保证企业生存的基本功能。企业文化想要能够长久的发展和生存, 就必须能够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 帮助企业更好的面对困难和挑战。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对相关制度进行落实, 一个政策想要有力的实施, 完善的政策制度是最基础的保证, 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先制定完善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 使虚幻的企业文化变为能够被所有企业员工所理解的实质性物质。然后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办法, 将企业文化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心中, 通过长期的演变, 使企业文化变为员工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种常识。想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企业组织专业的人员去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 然后根据目标有计划的进行,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提供充足的资金基础, 然后将整个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这种方法形成一种全面覆盖的网络体系, 促使企业文化建设向着一种良性的方向发展。另一个则是靠企业的创新, 创新是维持企业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同样如此, 通过各种创新性的活动和措施, 引导企业员工不断向着企业的新目标前进, 帮助其形成全新的发展理念。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建设, 使整个企业的所有员工都能融入到其中, 并将自己看做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去实现企业的文化建设。

四、总结

对于新时期的企业发展来说, 文化建设是其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一个好的企业文化, 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将整个企业的人心凝聚到一起, 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目前, 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帮助企业发展, 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摘要:伴随着新时期的开始, 企业文化发展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整个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本文中, 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研究, 对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爱兰.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 2013, Z1:46-48.

[2]王艳妮.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4, 35:359.

[3]沈梅, 李东升.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情报, 2002, 05:115-117.

如何搞好新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 篇11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其业务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和企业产品等等。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文化通常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部分,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特色精神财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传统习俗,精神风貌等;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包括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企业中有关文化建设的措施,组织,制度,企业的技术力量,物质财富等等。所以,广义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所创造的具有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门新的管理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有美国学者提出来的。最早提出“企业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迪尔。第一部深入系统研究日本企业文化及其优势的著作,是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伏格尔教授的《日本第一》,在这之后便有很多关于企业文化的著作相继问世,如《z理论》、《未来的企业》、《追求卓越》、《员工理论》、《公司文化》、《日本的管理艺术》、《一分钟经理》、《56秒员工》等等。在理论上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应归功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迪尔和管理公司顾问肯尼迪和著的《公司文化》一书。在该书中除了重申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关键等观点外,还对企业文化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提出构成企业文化的五要素:(1)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最重要因素;(2)价值观是企业的基本观念和信念,它是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3)英雄人物使企业文化价值观人格化,是员工模仿、效法的具体典范;(4)要有典礼和仪式;(5)要有良好的文化沟通网络。根据企业文化的作用,提出了“理想经理人”概念,他们应具有以下特征(1)对文化及其长期影响十分重视;(2)十分信任自己的员工,并预期他们的成功;(3)对企业文化来说,既是演员又是导演;(4)经常思考适当的企业文化、重塑企业文化。

搞好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办法

1创建企业价值观

新时期企业的价值观念应当是企业直接追求经营成果中所奉行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可以说是企业为获得发展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它主要是指一种被该时期企业员工所公认的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观,并以它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

企业价值观的形成至少有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时代特征。新时期企业的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特征。在资本主义早期管理阶段,企业追求的是本身最大的利润,在其后的发展阶段,企业的价值取向不是简单的最大利润,而是长远发展,我们新时期企业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可持续良性发展。

第二,经济性。企业是个经济组织,它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尽量推出社会和顾客满意的产品。如果不把经济效益的观念纳入企业的价值观中,是不可能评估一个企业和员工的好坏的。

第三,社会责任。现代企业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成员,社会与企业是密切相关的。现代企业价值观中通常含有社会责任的观念,并作为企业和员工行为准则之一。例如:“一切为了顾客”这样一个价值观,就是要对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保证物美价廉、质量可靠、服务周到,而这本身就是履行其社会责任最根本的表现。

2创建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外化,利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现出企业在一切行为和一切观念中的主导意识,体现了企业群体价值观的取向。它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一种信念和追求,是企业基于自身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使企业获得长期更大的发展,经过长期精心的培育才能逐步形成。

企业精神表达符合这样的五个要求:要具有自己的个性;符合时代与民族的特点;体现自己企业的价值观;寓意深刻;便于宣传于记忆。比如:日本日立公司所立的“和、诚、与开拓精神”的“日立精神”,体现了现代意识与日本文化的巧妙结合;我国上海的“上海——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经过广大员工反复讨论,根据公司主导产品是“幸福牌摩托车”和摩托车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特点,并根据该公司的价值观以及中国国情,提出了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企业精神——“创造幸福”。

3创新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产权界定问题,它还包括反映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领导体制,组织结构设置以及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与规范。企业的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一样的。每个企业都会因生产领域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技术特点、市场情况、领导方式和员工素质等情况而异。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要客观实际,要具有可操作性。在进行企业制度建设时应有意识的引入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使企业制度成为一种规范,让企业精神融入到每个员工行为和思想中去,这样的企业制度才是成功的。

4创新企业的物质文化

现代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各种物质设施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及企业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两个部分组成。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将企业创造的文化品位、文化理念通过具体的物质产品表达出来,以其直观形象被更多的人感知。

新时期企业文化设施的内涵是:

第一,企业的容貌——它是企业文明的一种标志和象征,要美观、大方、独特。

第二,劳动环境的优化——包括生产机器设备的安排顺序,办公室及车间的色彩、照明、安全保险装置等。

第三,生活娱乐设施——指文化娱乐场所,体育设施,图书馆,职工学校和食堂等等。

第四,产品文化,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产品的实质层。指产品的实际构成,它具有实用价值的基础,也是产品基本效用的基础,它含有一种美学成份因此而产生了品位的问题;二是产品的形式层。指产品的外观,包括其造型、商标、品牌和包装等。它是产品文化价值的主要载体,它能反映企业的价值观和消费者的文化层次;三是产品的扩展层。是指产品的超前或伸延,即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

搞好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所遵循的原则

1建设企业文化要体本现企业的个性。包括三个方面:(1)有企业自己的理想和目标;(2)有企业自己的标准和要求;(3)有体现企业精神的统一的价值观。

2建设企业文化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以尊重职工的人格、劳动价值、尊严和权利为前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的价值观。

3建设企业文化要坚持吸收、借鉴和以我为主相结合的原则。要学习吸收国外优秀的企业文化,总结我国过去成功的企业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企业文化。

4建设企业文化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文化重在建设,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成功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提炼,不断地丰富企业文化内容,逐步建设和完善企业文化理论。

5建设企业文化要正确认识,处理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对象、内容、职能等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对象上,企业文化的着力点是人,是人的精神的塑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也是人,是人的思想。在内容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注重职工的思想和精神方面;在职能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通过思想和精神的作用,引导和影响职工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开阔视野,拓宽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企业文化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管理、经营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和企业具体任务化为企业的行为规范,激发起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斗志,并变成职工的实际行动。

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篇12

一、向“美”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最显现且最可感的,也是文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层面。本世纪以来,我们充分利用新校区建设的契机,注重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向“美”是核心的价值追求,尽最大可能地让师生在“美”的环境熏陶中生活、成长,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塑造美好心灵。

1. 美化校园环境。

寓教于境,寓情于景,创造一个优美而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激励和教育师生积极审美,努力向上。学校新校区整体布局,没有过分追求单幢建筑的新奇与个性,而是采用统一和谐的造型元素与主题,表现了建筑的造型美与环境的和谐美。具体呈现为“四个结合”,即悠久的办学历史与现代化建筑的结合,运动形态与静止状态的结合,整齐划一与错综布置的结合,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的结合。校园色彩以“九华红”为主色调,间以乳白色和墨绿色,表达的是热情、明快、活泼的情感。校园景观,则有山水,有亭阁,有树木,有花草,处处体现文化品味,块块体现美的追求。仅就绿化而言,讲究了“点”的凸现、“线”的排列和“面”的普及,兼顾品种、颜色、空间层次和四季花开花落、叶绿枝黄的搭配。现在可谓是十年树木,渐次显现出其调色板的精彩。

2. 再现历史文化。

我们学校有着107年的历史,近些年来,强调的是百年历史文化在新校区的传承与创新,让师生们在历史氛围中享受美的文化传统。一块长14.8米、高2.2米的石贴屏风,正面刻着“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背面则镌刻着扬州大学李坦先生用文言文撰写的《江苏省东台中学碑记》。碑记开篇记述了北宋时期晏殊、范仲淹两任丞相在东台西溪莅职盐官时兴办书院、讲学杏坛的佳话,其后分为发轫之期、承续之期、救亡之期、发展之期和腾飞初期五个部分,叙写学校百年来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绩效。学校校史陈列室则图文并茂,再现了学校经历的晚清、民国、共和国三个时代和走过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风雨历程,突出了虽然校名数经更迭,校址几度迁徙,但学校独有的清晰历史脉络:开校于1905年11月8日,始终保持公办性质,“东台中学”四个字一直见诸校牌,36任校长前后传承,弦歌不辍。

3. 创造雕塑艺术。

校园雕塑是学校物质文化的一种表达。基于此,我们特别聘请了中国雕塑馆馆长吴为山教授设计了系列雕塑。最主要的是学校前庭广场上,一纵一横、一西一东两组雕塑。其一,《天道酬勤》以“百年树人,世纪东中”为主题,以沧桑巨变的历史为素材,以新时期校训“勤”为重要表现对象,建成16.8米高的碑柱。基座是九级石阶,并有三幅校舍变迁的青铜浮雕图案,柱身四周用青铜铸刻着著名书法家言恭达作篆的“百年树人,世纪东中,学海无涯,天道酬勤”标语,柱顶盛开着一朵硕大的锻铜鲜花,8个花瓣上镂空刻着“勤”字。其二,《夸父逐日》堪称中国壁画史上独一无二的青铜浮雕。她以四个变形篆体形象地表述“夸父逐日”的故事,诠释“永不言弃,永无止境”的学校精神。这些雕塑无疑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其中丰富的艺术内容和文化价值需要我们身处校园里的每一个人认真去欣赏,用心去审视,从而获得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二、向“善”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和维系文化多层面所构成的整体。而文化整体的协调互动又必须通过制度文化才能达到。于此,我们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努力向“善”,继承、改革已有制度,又与时俱进努力健全、创新,以期制度的完善生成和制度的妥善执行。

1. 坚守传统规范。

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学校拥有着优良的传统,也有着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据“规范”说话,按照“制度”办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思想原则,已成为我们工作的信条。平时大多根据相关制度,在“质化”比较的同时,最终让“量化”决定。每学年都要“量化”出各级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在强调有好的思想素质和学习成绩等前提下,比较谁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或三好学生次数多,同等情况下再看谁的进步大。坚持“量化”提拔的干部,常常是大家意想得到又意想不到的人选。说“意想得到”,是因为某某所带班级先进,教学和教研水平领先,甚至聚焦到获得表扬的次数、发表论文的篇数等。说“意想不到”,是指被提拔的对象,也许是默默无闻的,不存在任何特殊的背景和社会关系。这样的评优提干,有利于积极引导师生们注重平时的思想行为,用功于长期的工作和学习。

2. 改善相关做法。

新时期,我们与时俱进改善相关做法,突出体现理解人、尊重人和激励人的思想,既有刚性的约束,又有柔性的关怀。如,我们健全了学生奖学金考试制度———扩大了参考的人数。由过去“年级前200名”,修改为“年级前500名”可以参考,同时提倡自主报名和班主任、科任老师特别推荐;扩大了奖学金的发放面,由过去的“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修改为“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每个年级总有三四百人能获得奖学金;适当降低了奖励标准,缩小了等级差距,其中三等奖只发放了100元。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拥有成功感,得到无法估价的激励。再如,过去学校田径运动会入场式的班级方阵,为了“六六”成整,往往有一些“特殊”的学生不能参加。现在我们要求全班全员参加方阵,对照班级花名册检核,不允许落下一个,意图是尊重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个体幸福感。

3. 创新评价制度。

我们与新课程同行,生成并形成了一系列评价制度。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再是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尺,而是把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作为评价的重点,从学生是否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一堂课的优劣,设计和使用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和《课堂教学观察检核表》。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多少为标准,而是重在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包括了日常学习评价、考试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和月度、学期综合性评价等。对教师的评价,评价方式由过去静止的鉴定式评价向动态发展的“增值”式评价转变,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转变,评价主体由少数领导评价向多数师生、家长乃至全员评价转变。每学期结束时,都形成客观性评价一览表和主观性意见,以信件方式反馈给每一位教师。

三、向“好”的课程文化

劳顿曾说过,课程就是学校选择文化的过程。显然课程文化是学校教育所特有的文化,也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载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十年,我们坚持向“好”地建设课程文化,在创新和探索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其内涵,进而为课程改革提供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1. 实施必修课程。

开全、开足和开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起码的要求,重要的是要实施好。在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指引下,我们注重实施有效教学,努力上好必修课程。一是教学内容在“取”与“舍”上花力气,突出依据文本价值、教学目标、学生需求等去“舍”。因为有“舍”,才有“取”;会“舍”,才会“得”。二是教学方法在“出”与“入”上做文章。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都是理想的境界,而“出”则是基于“入”更高层次上的追求。其“出”路在于教学的延伸探究、对读比较、多元解构等诸多方面。三是教学节奏在“张”与“弛”上下工夫。相比较而言,教学中更要思量、更要讲究“弛”之有度,做到紧张中见宽松,激越中见舒缓,或在学习期待之时,或在方式转换之间,或在动态生成之中等多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2. 开发选修课程。

新课程特点是多样性和选择性。这些年,我们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以及学校教育人文、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融入学校自己的教学哲学与教学思想,指导教师既能认真实施课程和研究教育教学,又能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会选择,主动发展。多年来,我们依据必修课程,或点击,或链接,或刷新校本选修课程。现在每门学科都有三至五门,分为学科课程拓展和兴趣爱好两个大类。学科拓展又有基础训练、专题强化和学科竞赛辅导等三个不同层次的类型,以给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机会;兴趣爱好则体现为多角度促进全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多维度促使不同潜质的学生获得成功感,赢得自信心,有个性地发展。2011年我们又加入到江苏省仅有三十一家的课程基地建设中,正在聚集和优化各种课程资源配置,以选修课程为重点,建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体系。

3. 重视活动课程。

相对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要求做好的。它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如,作为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确定需研究的主题、选聘指导教师、落实研究步骤和进行课题总结、评价等过程。这些年我们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目的,运用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方式开展活动。其课题涉及广泛,有从学校到社会的,有从农村到城镇的,有从微观到宏观的,有从现实到未来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促进了他们以多维的视野、多向的思考获得认知上的洞见和实践中的创见。

四、向“上”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层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我们基于百年校史的积淀和选择,以及师生们长期形成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以向“上”为主旋律,用心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1. 建设学校特色。

当今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势在必行。拥有百年历史的我校,“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生生不息,“永不言弃,永无止境”的学校精神代代相传。本世纪开始,我们把握住学校第五次搬迁新校区的契机,努力在做大中做强,继承中创新,生存中发展。全体师生和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的精神融通,更是指向于学校的特色发展。我们坚持全面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内在性原则,基于规范管理的办学水平,依托丰富多彩的课程载体,最大限度地释放学校教育改革的活力,最大可能地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实力,以赢得有质量的数量和有数量的质量。努力从规范化、现代化做起,走向国际化、特色化,维护和促进学校整体利益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形成有追求的办学理念、有水平的教育管理、有质量的教研成果和有品位的学校文化等四个特色。

2. 打造教师专业。

我们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包括理论素养、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等在内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树立现代教师专业发展观,营造教师“想专业发展,能专业发展,会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构建“学习、实践、反思”的校本培训机制,通过实践中自我认识和反思、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理论学习和准备、实践和行动研究、自我评价和提升等五个阶段,促进教师教有思想,教有所长,并且业有收获,业有提升。在长期形成的“严谨、创新”教风中,加强教与教、教与学、教与研、教与管等多方面的合作,引导教师能够将想出来的做出来,做出来的写出来,写出来的展示出来,进而领悟教育的真谛,拓宽教学的视野,努力成为教育理念新、教育教学水平高和教育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以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水准,促进学校、学生和课程的共同发展。

3. 促进学生自主。

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活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我们应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全面,面向学生全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多年来,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分层次推进,分等级教学,高一年级着眼“勤奋、求实”,高二年级着力“勤恳、求真”,高三年级着重“勤勉、求是”,以突出教育的全面性、主体性和差异性,体现教学的有序性、科研性和独特性。落实新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有选择学,重合作学,能自主学,会应用学,逐步形成“勤奋、活泼”的学风,做到不同潜质的学生能够量力而行,努力而为,优秀生学有所长,普通生学有所能,学困生学有所得,培养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上一篇:诚信政府建设下一篇:虚拟私有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