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诚信建设

2024-09-28

加强诚信建设(通用8篇)

加强诚信建设 篇1

加强诚信建设,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创建的重要指标,也是 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一贯要求。建设具有公信力的诚信公安 机关是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是加强公安责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如 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公安责任、提升公安机关的公信力,进而推动和谐社会 建设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明确职责任务,担起历史重任 稳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与条件。如何保障社会的和谐,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能。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建设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因此,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职能部门,预防和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就是抓发展、抓稳定,同时也抓住了新时期公安机关 与社会经济建设的结合点,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文明、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也 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公安机关工作如何在新形势下不辱使命,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建设和 谐社会作出贡献,是当前我们在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基层公安机关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 为指针,明确职责任务,从提高民警的执法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 入手,切实增强民警的服务意识、法律意识、效率意识。从查找服务意识、执法 行为、工作作风、队伍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真正树立起良好的执勤执法 形象,窗口服务形象,真正担负起维护社会秩序,预防和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的历史重任。必须强化“责任胜于能力”的责任意识。公安机关作为解 决民难、化解民怨、维护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公安民警要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性,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始终保持不胜不休的进取精神,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 众,时刻关心群众,努力贴近群众,从群众最盼的事干起,从群众最怨的事改起,切实提高“把小事做大,把大事做好”的能力,认真思考、精心谋划,狠抓落实,努力解决一个一个的实在问题,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

二、打造诚信公安机关的重要意义 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的政治和社会责任,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公安机关要不辱使命,获得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尊重、理解与支持,必须善于严格按照法律 规定的程序、内容和手段行使职权,真正把执法行为和执法方式纳入法制轨道,切实提高公安机关诚信度和公信力。

(一)打造诚信公安是取信于民、得民之心的重要举措。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和管 理社会治安的重要职能部门和刑事司法的重要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承担着重要职责,特别是在构建民主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实现社会 安定有序等方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公安机关只有言行如

一、竭尽忠信,那么 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推进各项公安工 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二)打造诚信公安是惩恶劝善、教育群众的根本保障。在打击违法犯罪过程中,公安机关公正执法,不仅能有效地惩治违法犯罪、匡扶正义,也能使群众受到警 示教育,起到震慑预防违法犯罪的作用,鼓舞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打击违法犯罪 的行动中。在治安行政管理中,减少行政审批程序,严格依法管理,坚决杜绝冷 硬横推现象,不断提高机关工作效能,人民群众会更加服从管理,治安管理也会

更加井然有序。对各种见义勇为、支持公安工作行为及时进行褒奖,能更大地调 动公众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

(三)打造诚信公安是密切警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诚信的公安机 关必然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公正、言而有信的,无疑会得到人民群众的 信赖支持。通过诚信公安机关建设,公安机关公信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警民关系 会更加和谐,警民之间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和谐氛围会更加浓厚,从而为推动全社会诚信风气的盛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打造诚信公安是树立良好形象、提升战斗力的必然要求。大力提高民警的 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服务大局意识和为民执法意识,教育引导全体民警将无意识 体现人民警察的工作成果转化为有意识、积极

地、创造性地树立良好形象的行动,在执法工作或服务群众的工作中自觉维护和树立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通过健全 执法机制、严格执法程序等措施塑造严格执法的人民警察形象,组织开展形式多 样的爱民实践活动,树立公安队伍亲民爱民的光辉形象。

三、影响公安机关公信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公安机关在转变执法理念,树立诚信公道、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 作出了很多努力,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在不断增强。但是,距离党委、政府和人民 群众的要求,距离诚信公安机关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一)个别公安民警素质低下。一小部分民警“官本位、警本位”思想观念根深蒂 固,背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法理念,以执法者、管理 者自居,特权思想严重,对群众感情薄、敷衍多,漠视群众利益,甚至冷硬横拖,引发群众的反感情绪。极少数民警经常接触社会阴暗面,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逐渐淡薄,出现了人民群众不满意的不正之风,极少数民警身上甚至存在违纪违法问题,极大影响了公安机关在群众中的诚信形 象。

(二)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尚未彻底摆正。维护社会治安和热情为民服务是公安机 关的重要职能。过去,有些公安民警注重严格管理,认为管得越多,对社会贡献 越大,而往往忽视规范执法,经常事与愿违,动机与效果相背离。近年来,在强 调服务时,有些民警又不敢管理,怕投诉,执法失之宽、失之软。不能正确处理 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不能正确坚持依法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公安机关 执法连续性和均衡性不强。

(三)警察公关的理念尚未普及。当前公安机关没有确立全员公关的理念,与公 众的沟通联系不十分密切,公安机关感到做好群众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公众对 公安机关的整体评价不高,平等互动的新型警民关系有待进一步发展。一些办理 证照、受理案件、综合服务的“窗口”单位,由于形象不佳、服务质量差、办事效 率低,直接影响了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互信。

(四)部分群众对公安工作期望值过高。部分群众认为有困难找了警察就能解决 问题,而一旦个人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在频繁的警民接触 过程中,极少数群众对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形成对整个警察队伍的错误认知,对民警工作绩效的不满导致对整个公安机关公信力的怀疑。随着法治社会建设的 不断深入,群众用法意识不断提高,但部分群众在掌握刑法等实体法的同时,对 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却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罚执行等 有关法律了解不深,以致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误解,进而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

四、提升公安机关公信力的几点对策

公安机关要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管理者、维护者,更要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示范 者、实践者。要开展以创建“好班子”为重点的核心工程、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民 心工程、以打造一流公安队伍为目标的警营工程,致力推进警营内部的和谐、外 部的和谐以及内外的和谐,实现公安工作各种要素、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相互促 进,促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一是以富民强家为已任,提高服务发展能力。作为和谐社会的保 障者、建设者、促进者,公安机关将始终站在服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平安法治社会的高度,积极防范、严厉打击各种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和不和谐 因素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牢固树立“社会治安也是投资环境”、“公安工作 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着力在简化手续、方便群众、提高效率、转变态度、办事 公正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服务经济建设,操作规范、管理透明、服务 高效、执法公正的公安行政管理体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切身利益。以“大走访”、“构建警民和谐关系”等工作为载体,不断疏通和拓宽 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渠道,把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呼声转变为执法执政的自觉行 动,让人民群众从内心里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二是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积极实践诚信之行。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转 变优化行政职能,改进创新管理方式,建设管理型、服务型公安机关。坚持解决 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就是最大的政绩这一理念,做任何事情都设 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使公安工作真正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认真实施 《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颁布的依法行政纲要,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 思想,在管理理念上完成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责任本位的转变。按照合理、合法、效能、责任和监督一致的原则,因势利导,因情制宜,科学调整、确定公 安行政管理的职能定位,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公安机关介入管理的要积极承担责 任、落实管理职责,对不应由公安机关管理的要坚决退出,对需要加强管理的要 切实管住、管好。三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牢固树立诚信之本。全力以赴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提升公安机关在群众中的亲和力、对违法犯罪 活动的震慑力。公安机关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要严格依据法律赋予的职责、权 限,规范执法行为、管理活动和用警行为,逐步杜绝因参与非警务活动的“乱作 为”造成行为“越位”、“错位”,避免在当前刑事犯罪多发时期因警务资源分散而在 正常执法活动中“不作为”,造成职责“缺位”。克服对“有求必应”承诺的片面认识,把相对有限的警务资源从兑现“大包大揽”式的“有求必应”中解放出来,充分投入 到履行法定职责的警务活动中,确保在法定职责范围内的“有求必应”,实现从“全 能”警务向规范警务的转变,推进警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增强警 务工作独立性、权威性。注重改善执法的策略方式,尤其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要坚持“三个慎用”原则,疏缓警民关系,防止矛盾激化事端升级,切实提高公安 机关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四是提高民警队伍素质,锻造修练诚信之德。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 根本,也是保证。公安机关要认真履行好“三大历史使命”,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建设的顺利进行,提高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必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 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诚信公安队伍。深入推进“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主 题教育活动,牢固树立一切公安工作都要取信于民的理念,广泛开展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正执法、热情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 法治理念、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和岗位实践活动,引导全体民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恪 守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努力做新时期诚实守信的模范,提高公安机关在人民群 众的信誉。五是切实转变作风,努力树立诚信形象。始终把勤政为民、公正执法、优质高效、服务群众作为公安民警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提升公安机关 的公信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以正确的政绩观检验工作,以紧迫的时效观 推进工作,努力多干群众所急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察民情,知民意,讲真话,出实招,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 好事。把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与对法律负责统一起来,本着有什么问题就重点 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认真排查在规范执法和为民服务中存在的不足,认真排查 在服务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治安环境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存 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警务公开,向社会公开警务流程,让民众了解和熟悉 警务规程,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破除警察执法的神秘性,消除 警民隔阂,融合警民关系,树立公安机关诚信的形象.

加强诚信建设 篇2

1 维护高校科研诚信的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其创新性思想的传播、创新性成果的产出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推动社会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十五”期间, 按资助金额统计, 7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以上的973计划、40%以上的863计划均由高校承担;同期, 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 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1%、64.4%和53.6%[1]。2006年, 高校又囊括了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的全部3项一等奖。高校的资源条件和所处的战略地位决定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因此, 高校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创新性将直接关系国家创新体系的水平和实力, 决定国家创新的效率和竞争力。科研诚信[2]作为创新活力的基本行为规范和核心价值,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制度要素, 就尤其值得高校关注和警惕。

2 高校科研管理诚信缺失的表现

随着高校科技活动形式的不断丰富, 科研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 涉及科技资源审批、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发表等若干机构, 涉及科技立项、执行、产出及评价的相关环节以及涉及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研究生等各类人群, 给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根据高校科研诚信缺失行为主体的不同, 表现在:

2.1 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是目前高校诚信缺失中被揭露得最多的问题。2007年1月16日中国科协七届三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 (试行) 》中将“学术不端”界定为: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具体指:故意捏造研究数据或结果, 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中造假说明, 对科研预定指标、前期研究基础、经费预算的虚假陈述以及提供获奖证书、论文发表文献引用的虚假证明;成果排名与实际研究贡献不符;成果发表一稿多投以及低水平重复等。

2.2 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

随着高校科研投入力度的加大和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问题也越来越普遍。由于科研成本预算缺乏前期调研, 科研经费的申请额度不能真实体现项目研究的成本需要, 使具体科研活中无法按照合同预算进行经费使用, 从而造成项目验收时科研经费花不掉或不够花的结果。甚为严重的是, 项目组将结余课题经费用于个人旅游、招待、办公设备采购等与科研无关的支出[3], 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

2.3 科研项目的拖延超期

高校科研人员为了完成个人科研工作量及满足个人职称晋升的需要, 在对项目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创新性没有充分把握和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没有进行合理评估的情况下, 利用各种途径四处“揽项目”。项目立项后, 无法正常履行合同, 相关技术指标、成果指标自然不能如期完成。尤其是对于经费自筹的高级别科研项目, 项目负责人在达到职称评聘或科研考核的目的后以各种拖辞长时间延期, 给学校后期项目的资助及声誉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2.4 学术腐败行为

和前面三方面不同的是, 高校学术腐败的行为主体是对科研资源有一定支配权、控制权或话语权的科研管理机构、学术机构或专家评审组织等, 利用其所掌握的公共权利为自己或相关人员谋取私利而造成学术不公的行为。如:项目或奖励评审时, 出于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做出违背客观事实的评价等都属于学术腐败的范畴。

3 高校科研诚信缺失的原因

3.1 科研发展的急功求利

随着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依赖, 科学发展逐步从“小科学”向“大科学”演变, 科学活动规模从小作坊式的个体独创性研究发展为由政府投入、多部门协调参与的全社会行为。由于过分强调短时间内科学研究的市场贡献、经济效益, 科研主管理部门将项目拆分为资助金额少、技术指标低的短小型项目, 注重短期利益, 从而滋生了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科研风气, 无法形成自由、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因此, 高校中甘心坐冷板凳、苦心钻研基础研究的人越来越少, 同类成果的原始创新性与国外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3.2 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相对落后

随着科技创新对科技资源的依赖, 科技的竞争也逐渐演变为科技资源的竞争。由于我国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目前还主要是以计划配置为主, 科研投入主要还是来源于政府, 所以就为利用权钱交易获得科研资源的做法提供了契机。尤其是科研项目的评审、立项、资助金额的审批等一般是通过行政组织来实现, 行政手段对资源分配有绝对的话语权;再加上“马太效益”的运行, 科技资源自然很难按照制度和程序进行公平分配。

3.3 科研评价机制的错位

对高校整体而言, 社会的认可范畴中, 科学研究是关键指标, 科研成果是量化载体, 是高校政绩的直接考核对象, 无论是教学质量的评估、博士点的申报还是高校排名, 无不是对某一时间段的科研经费、成果数量进行审查;对教师个体而言, 年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直接与工资、津贴、岗位挂钩, 职称晋升的标准也对科研成果数量做了最低要求, 任何个人荣誉的评选也将科研业绩作为关键考察内容。这种违背科学规律和学术精神的考评措施和评价标准, 使教师不得不为重复申报项目而疲于奔命、为重复编造文章而搅尽脑汁。由此产生的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造成稀缺科技资源的人为浪费以及效率和公平的双重失效。

3.4 科研管理的信息不对称

高校科研管理中, 信息不对称尤其体现在项目及成果的评审环节。由于由上级科研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科研评审目前只是停留在对纸制或电子申报材料的审核和评估上, 无法对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进行完全的考证, 因此专家也仅仅只是就材料而打分。另外, 再加上社会经济分工的细化使科学研究更趋向于专业化, 专家对所评材料研究内容的可行性、前沿性、创新性未必能充分把握, 所以也无法做出完全公平、公正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的不畅通也给高校科研人员创造了违规操作的机会, 从而使真正优秀的项目承担人丧失获得项目的机会。

4 各国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成功经验

早在20世纪80年代, 国外就开始关于科研诚信缺失问题和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举措的研究, 在管理机构设立和政策法规制定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科研诚信监管体系的完善有很好的借鉴作用[2,4]。

在管理机构设置方面, 美国联邦政府在“廉洁与效益总统委员会”下设立“科研不端行为工作组”;同时, 前10所研究型大学均设立了学术诚信机构, 建立规范的组织体系 (见图1) , 并通过严密的举报和审查程序, 调查、处理大学科研中的不端行为;在美国南卡罗那州还成立了学术诚信中心, 对学术诚信相关理论进行研究。芬兰的“国家研究道德委员会”致力于解决科研道德不端问题, 并帮助公众了解和参与讨论。在印度, 科研人员与大学教授是国家公务员体系的一部分, 针对科研诚信问题, 印度有关部门通常是将其纳入公务员腐败范畴进行监管和处理。德国科研理事会成立了包括外国科学家在内的12人国际委员会, 授权该委员会从科研体制上研究产生不端学术行为的原因, 制定防范措施。

在法规政策制定方面, 澳大利亚发布的《澳大利亚负责的科研行为规范》, 对研究数据和记录的管理, 研究人员的培养监督以及对研究报告的发表、署名、同行评议、利益冲突和合作研究等作了全面的规定, 使科研人员具体的科研行为有据可依。印度、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在国家审计和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中都有涉及到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处理规定。通过法制手段约束科研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已经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2009年初,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社论文章[7], 从科研不端行为状况、预防和处理机制、科研评价体制的透明度和客观度等方面来建立标准体系, 对国家科研诚信度进行衡量。这一标准体系包括多组标准:首先是欺诈、造假、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状况, 以及对这些行为的预防、调查和惩罚措施;其次是一个国家在科研评价、资助和人员任命等方面的透明度和客观度;第三是评估一个国家的整体科研政策框架, 以及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待遇是否有利于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工作。据社论报道, 无论一个国家处于何种科学发展程度, 都可以利用这套标准来衡量其科研诚信状况。

5 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对策研究

5.1 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总体情况

在我国, 科研诚信监管也陆续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早在1999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设立了监督委员会, 对专家评审的公正性、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予以监督;2006年, 科技部成立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 对科技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不端行为接受举报和开展调查;2007年, 科技部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建立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联手推进科研诚信建设。法制配套方面, 2004年, 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 》无疑是一个里程碑的举措;2006年11月,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的试行, 以及《科技进步法》中关于科研诚信建设内容的修订, 也大大推进了我国科研诚信法制化建设的步伐。

5.2 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对策

针对高校科研发展的特点和科研管理的需要, 在国家科研诚建设体系下, 高校自身还应该在如下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

第一, 充分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的作用, 对于凡是上级主管部门限额申报的项目或奖励以及职称评审的相关材料, 应该经学术委员会讨论认定后, 方可推荐;对于相关科研制度、政策还未涉及到科研行为或科研成果形式, 应该经过学术委员会界定后, 方可办理, 从体制上杜绝高校内部科研腐败的产生, 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第二, 设置独立于任何行政部门的高校科研诚信监管机构, 直接对学术委员会负责, 专门收集和处理关于科研材料真实性、科研管理工作公正性的投诉等事务, 并对科研管理部门的项目申报、评审、立项以及科技资源的分配等事务予以监督。第三, 加大公共监督力度, 增强项目申报、奖励评审、科研考核审查的透明度, 通过建立公示机制, 给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真实性的考证提供平台, 规避科研管理部门因为审查任务过重而造成的疏忽, 也给有意进行科研违规的人员或行为予以警示。第四, 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 完善诚信自律制度, 要求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或科研奖励、提交科研成果时, 对材料的真实性予以承诺, 秉承后果自负的原则;对诚信违规行为予以惩罚, 可采取撤消科研计划、收回科研资助、否认科研成果等措施, 并对相关涉及人员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科研活动予以限制。第五, 改革高校科研评价机制, 延长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周期, 改变“重结果、轻过程”, “重数量、轻质量”的现状;将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改为对科研团队、研究所的考核, 减轻科研人员的压力, 保证科研成果的水平;放弃职称评审设最低门槛的做法, 真正根据科研人员成果的水平、成果与研究专业的相关程度来考察职称资格;尊重学科差异, 不同学科的评价标准制定严禁“一刀切”。第六, 加强高校教师科研道德宣传和教育, 将科研道德知识和法律法规写入《教师手册》、《研究生手册》, 并作为青年教师培训的必修课, 同时加强对研究生、本科生的诚信辅导。

高校科研诚信建设任重道远, 在科研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 需要在长期、曲折的过程中高校发展与道德约束的博弈协调;无论是组织体系的构建, 还是法律法规的制定都不能急于求成, 也不能流于形式, 更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成功经验, 需要在充分认清发展差距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和高校科研发展的现状, 通过高校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来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谢焕忠.深入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 总结“十五”高校科研工作, 推进“十一五”高校科技发展——在2006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06-05-19.

[2]王志学.科研诚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制度保障[J].中国软科学, 2007 (11) :19-22.

[3]杨杰.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 2009 (3) :41-43.

[4]董建龙, 任洪波.国外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学基金, 2007 (4) :223-228.

[5]李彩霞.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诚信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6]Academic Council of Duke.http://academiccouncil.duke.edu/members-committees/trustee-committees/.

加强诚信建设 打造诚信社会 篇3

针对诚信缺失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随后,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部署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加强诚信建设,已经摆上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加强诚信建设,打造诚信社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其关键则在于政务诚信。如果政府不讲诚信,企业诚信就难以做到,个人诚信更无从谈起。因此,政府要率先垂范,不断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同时,要通过强化制度、完善法律、加强教育,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

——朱艳秋

公交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初探 篇4

行业分会参评获优秀研究成果奖论文*

公交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初探

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第一汽车公司高永祥

摘要:本文分析了诚信公交的涵义及基本要求,阐述了公交企业加强诚信建设的意义,并从企业内、外部诚信及其保障机制等方面,对创建诚信公交的思路与模式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诚信公交;服务;保障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这是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新突破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公交客运市场逐渐放开,国有公交的垄断市场地位渐失,正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但应清醒地看到,旧经济体制在公交领域的影响力依然很大,社会经济中新旧体制的结构性冲突与矛盾,制约了公交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制胜市场的锐利武器,诚信建设对公交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审时度势,加强企业诚信建设,高起点、高要求打造诚信公交,是新形势下公交企业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

1诚信公交的涵义及基本要求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诚信作为一项普遍使用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建立社会各行业、单位、成员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

诚信公交属经济诚信范畴,其涵义及基本要求包括:依法设立的城市公交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经营和纳税,按合同办事,提高企业资信;牢记企业宗旨,确立“诚信经营,乘客至上”的经营理念,恪守信誉第一,有诺必践,诚信服务,以诚立业;以公交职业道德、精神文明建设和服务规范要求,教育和提高员工素质,优化完善企业内、外关系,全面提升企业形象,以良好的信誉和卓越的服务制胜市场。

2公交企业加强诚信建设的意义

现代社会中,诚信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对公交企业来说,加强诚信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诚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立足之本。随着城市公交客运市场的放

开,国有公交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市民出行乘车有了“货比三家”更多的选择空间。国有公交应发扬光大长期积累起来的良好企业信誉,恪守诺言,取信于民,以企业诚信的“不变”应对市场风云的“万变”,牢牢扎根市场。

(2)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证。在高度商业化的现代社会中,对企业而 言,诚信是一块金子招牌,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赢得诚信基础上的乘客认同感,企业才能长期受益。

(3)诚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制胜武器。公交客运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信誉战。企业讲规范,信誉好,服务优,不仅能稳固地实现低成本运作,还必然能更多地赢得乘客,进而最大程度地占领市场。

(4)诚信是企业自我创造、建立、形成的无形资产。诚信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它体现在企业宗旨和服务理念、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市场形象塑造、社会资源利用乃至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等多个领域,比有形资产更加可贵,是企业自我创造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它赋予了传统诚信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诚信公交的创建思路与模式

创建诚信公交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包括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负责,员工对企业负责,下级对上级负责,上级对下级负责,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相互负责以及企业外部对市民、乘客、合作伙伴的承诺,进一步还需要政府政策扶持与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总之,要把诚信贯彻到企业上下左右每一个环节。

3.1企业内部诚信

要将诚信落到实处,关键要在企业内部培育和创新诚信的企业文化,用诚信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自我创新能力。

(1)正确的舆论导向。

● 因势利导,培育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在广大员工中深入持久开展公交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以人为本,乘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在公交服务中的含量。

● 广泛发动,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员工是企业诚信建设的主体力量,员工的内在需求是诚信建设生机和活力的源泉。要通过各种方式造舆论声势,树良好风气,做到全员投入、全面覆盖,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如开展“诚信公交为什么?诚信公交是什么?我为诚信公交做什么?”大讨论,举办诚信公交论坛,征集道德格言,组织诚信公交知识竞赛、演讲等活动,使广大员工明确创建诚信

公交的目的意义和基本要求,强化“诚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的理念。

● 褒贬分明,弘扬正气。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诚信意义的一般论述 宣传上,还必须发挥典型的作用。对恪守诚信典型的人和事,应大力予以褒扬,营造氛围树立标杆;对失信的典型则给予曝光谴责,使失信者寸步难行,形成千夫所指的舆论批判,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视诚信为呆傻、愚笨,视失信为聪明能干的不良舆论导向和社会心理氛围。

(2)良好的组织示范。

● 干部要以身作则。“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干部的诚信决定着企业的诚信。在诚信建设中,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盲不背实、口不违心,言必信,行必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 职能部门要走在前列。企业职能部门是创建诚信公交的具体策划和组织实施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前列意识。一要吃透上级有关加强诚信建设的精神,结合公交实际策划好有本企业特色的创建方案;二要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带头执行诚信规范,把各项创建措施落到实处。实践中,有的企业推出“科室与基层(车队)结对”的共建方式,职能部门既能起好创建示范作用,又能及时掌握基层创建情况,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作借鉴。

(3)全员的认同参与。

● 重视集体行为。企业是一个整体,想要办成功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全员 的努力。公交企业具有优良的民主管理传统,在创建诚信公交过程中,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管理,深化厂务公开、经理接待日、民管委等民主管理方式,调动广大员工的创建积极性;各职能部门要目标一致,相互协调,加强沟通,消除部门间的隔阂,在竞赛中争先,在协调中共进。

● 企业对员工的忠诚。企业运作中的“忠诚”是企业-员工双向、全方位的 忠诚,企业要求员工忠诚于企业,企业首先对员工要忠诚。忠诚是以真诚为核心的。企业要尊重员工个体主体性人格,视员工为企业的财富,承认员工创造的劳动价值,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企业制度的安排要注重员工的利益,公正且透明,为员工创造施展才华的公平环境;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关心下属,倾听群众呼声,认真履行对员工的承诺并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 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培养员工的忠诚要从源头抓起。招募新员工时,要 严格按标准测试,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新员工培训时,要加强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业绩评估中,在考核员工绩效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潜在能力和对企业的综合贡献,进行全方位评判。作为员工首先要正确进行自我定位,个人的— 3 —

成功离不开企业的成功,只有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为企业建设发挥聪明才智作出贡献,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的提高;要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员工进企业工作,不是为“坐享其成”,而是要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大河有水,小河不干”,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财富才真正值得自豪。

3.2企业外部诚信

创建诚信公交过程中,客户(即乘客)诚信建设是重中之重。公交的发展壮大无不依赖于乘客的支持与信任,“乘客是衣食父母”。面对广大乘车消费者,公交企业始终要确立诚信经营理念,把为乘客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经济的出行服务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1)服务诚信。

● 搞好规范服务。公交营运规范是有序、优质运营的保障。依法制订和健全营运规范,宣教到位,落实到人;作为城市交通参与者,公交司乘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敬畏生命,尊重人权,不开“自由车”,禁绝“霸王车”,确保行车安全;明码标价,规范操作,加强对“有需要照顾的乘客”规范服务,运行秩序良好;衣着规范,语言文明,举止礼貌,热情周到,展示良好形象;规范使用车辆设备设施,服务标志标识齐全、完好,车容车貌、站容站貌整洁,车辆内外卫生,乘车环境舒适;培育员工良好职业习惯,提高规范服务自觉性。

● 扩大承诺服务。承诺服务是优质服务的延伸,旨在增进乘客满意,是企业自信的体现。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公交企业乃至客运车队、线路,推出形式多样的承诺服务作为打响品牌、提升竞争力的手段。承诺服务能否兑现,是对企业诚信的考验。因此,企业承诺服务应定位准确,杜绝炒作;一旦推出,就是一种契约,就必须“一诺千金”,把好事办实,取信于民。

● 从乘客满意到乘客信任。乘客满意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乘客信任则是乘客满意的行为化。搞好规范服务、扩大承诺服务增进了乘客满意,但这仅仅只是迈上了乘客信任的第一个台阶,不断强化乘客满意才能成就乘客信任。在促进乘客信任的因素中,个性化的产品和及时性服务是两个决定性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生活多样化的发展,市民已不再满足于惯行的出行方式,快捷化、舒适化、个性化已成为市民出行的新需求。公交企业要积极应对,导入人文关怀理念,加大差异性服务投入,不断更新车辆和引进特型车辆,开辟假日线、游览线、校园线、医院线等特色线路,推出社区巴士、班车化服务、小巴叫车服务、门对门服务等便捷服务┅┅,这些新颖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设计上凸显了人性化特点,强化了出行服务的辅助性功能,不仅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乘客需求,— 4 —

还有利于增强乘客体验,增进乘客信任,提高乘客忠诚度。

(2)营销诚信。

● 过硬的产品。营销的目的是要把产品推荐给顾客并让顾客购买。产品质 量有优劣之分,把劣质产品推销给顾客,是缺失诚信的行为。公交服务营销要突出引导消费,必须把优质的、创新的或精品、亮点服务项目推荐给公众,以此为突破口,发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真实的信息。信息是市场营销的命脉。企业有采购需求时,希望得到的 是真实的产品信息,同样,企业在营销活动中也要确保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如果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透明,或者说信息失灵,就会给假冒伪劣、欺诈等行为以可乘之机。为确保信息的真实,必须建立信息收集、评审、追溯责任制,借助网络技术,加强源头控制,把好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关,杜绝虚假信息。

● 有效的营销手段。现代营销注重供需双方互动与共赢。要加强市场调 研,及时了解乘客的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并迅速作出反应,满足乘客需求;经常性结合公交经营动态,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乘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提高乘客忠诚度;实施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度,规范企业采购行为;注重关系营销,重视双方的长期利益,通过创新服务或承诺服务让乘客得到超值的服务与享受,从而与乘客建立起互惠互利、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3)竞争诚信。竞争诚信就是靠公平竞争招徕客户。首先要知彼知己,靠信息、靠实力、靠优势竞争取胜;其次,要正确地分析、评价自身的利益,评价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同行同城竞争尤其是跨区域竞争中,要立足长远,携起手来开发市场,在互惠互利中取得双赢。全球计算机行业巨头“苹果”与“微软”在竞争中合作双赢,是个极好的例子。“苹果”与“微软”一直是一对竞争对手。在微软开发出视窗系列之后,苹果一直指控微软剽窃它的麦金托(MAC)。但在近年苹果公司走下坡路时,1997年8月,微软购入了1.5亿美元的苹果股票,与正处于逆境的苹果公司携手开发软件,结果双方都从这种合作中获得了好处,从而使研究与开发(R&D)力量壮大,共同分享市场利益。

3.3诚信建设保障机制

(1)决策机制。企业决策层首先要有创建诚信公交的前列意识,统一思想,确定创建方针、原则、工作机构、实施步骤;确定最优创建方案,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提供资源(人、财、物)保障,确保创建活动的进行。在创建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对决策内容进行优化调整。

(2)约束机制。创建诚信公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创 建管理网络和监管责任制,其职责范围不仅涉及到内部,还应延伸到有关与外部组织的接口、活动协调及检查验证;服务诚信管理重心前移,管理者要深入基层,把宏观调控与微观整改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服务诚信预警,减少和杜绝营运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非诚信行为;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作为员工评定、考察的依据;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强化依法治企,规范和约束公交经营、服务行为。

(3)沟通机制。公交服务天天与乘客打交道,但相对而言乘客是个体的,无法清楚地把握公交营运信息的全部内容或者说自己需要的信息,客观上造成了信息的非对称性。恪守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诚信,是新时期创建诚信公交的必然要求。必须建立多层面、立体交叉、公开互动的信息沟通渠道,如:利用新闻媒体、摆服务台、张贴公告,设立公交网站、服务热线、公共电子触摸屏以及建立公交新闻发布、新线开辟意见征询制度等,一方面,最大程度地平衡信息非对称考量,让公众更多地拥有公交信息,真实地把握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多层面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主动、坦诚地将公交经营面临的困难、服务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公之于众”,以寻求政策扶持和社会各界配合,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形成公交-公众良性互动局面,使公交更好地服务于市民。

国务院关于加强诚信建设 篇5

2011-10-19 17:38:21 来源: 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核心提示:10月1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相当突出,人民群众十分不满。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会议指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国发展进程中一次重要的会议,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全会精神,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会议对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作了重点部署,指出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十分不满。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

会议强调,“十二五”期间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

(一)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设。抓紧制定《征信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制定信用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异议处理、投诉办理和侵权责任追究制度。

(二)推进行业、部门和地方信用建设。有关行业、部门和地方管理部门要通过建立信用信息系统,依法依规有效采集、整合和应用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各地区要对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平台,实现对失信行为的协同监管。当前,尤其要结合市场主体准入、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和社会保障、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各领域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尽快改善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的信用环境。

(三)建设覆盖全国的征信系统。在实现行业内、地区内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四)加强监管,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发展信用服务机构和评级机构,有序推进信用服务产品创新。制定信用服务机构基本行为准则,严格征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准入标准,依法查处提供虚假信息、侵犯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行为。

(五)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中要起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决策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公信力。

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6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现代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行为准则.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并已造成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极大危害.本文在分析诚信缺失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作 者:杨晓玲  作者单位:中共江津市委党校,重庆,江津,402260 刊 名: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年,卷(期):2003 12(2)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社会   诚信体系   建设  

加强诚信建设 篇7

一、当前诚信建设存在问题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诚信状况不容乐观, 失信行为四处滋生。说假话、考试作弊、买卖假证、学术造假、借钱不还、喝牛奶喝出三聚氰胺、买家具买到假进口的“达芬奇”、连捐款都可能落入“郭美美”们的腰包, 领导干部中也存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搞形象工程等现象。祖先们留下的这笔精神财富似乎在这个时代沦落, 公众不得不以怀疑的态度看待身边的人事物, 信任危机不断蔓延———谈“食品安全”即色变, 对发布的至关重要经济数据抱以怀疑、投放贷款不得不依赖资产抵押、对听闻到的“事实”质疑不断、对别人许的承诺掂量又掂量、对部分地区政府的公共形象评价负面……这无疑对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运行造成极大地冲击, 长此以往, 必将危及到实体经济的健康、社会的和谐。

二、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建议

重振公众信心, 缓解这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可能还需从根本上改进, 从质上提升, 多方协同努力, 构建“诚”的观念体系与“信”的行为体系。

(一) 基础:注重个人信用理念塑造

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元素, 亦是社会诚信建设的中坚力量, 其诚信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社会的诚信水平。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应从个人抓起。首先, 注重从小教育培养。日本是一个可借鉴的范例。日本整个社会基本以诚信为本, 实现的基础是良好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日本就非常重视诚信教育, 说假话被认为是最大的耻辱, 家长也很配合学校的教育, 不许孩子说假话, 这种教育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到了社会上, 说假话、造假数被认为是最大的问题, 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可见, 诚信理念要深入人心, 个人成长、教育的整个过程都应注入诚信内容。其次, 注重舆论引导, 促进信用理念根植。守信之人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了很多便利, 如贷款审批时间更短、向亲友邻里求助很快得到回应、为自己的企业赢得更多发展机会等。因而, 信用对市场经济主体来说即是一笔财富, 但这笔财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 需要慢慢积累。同时, 随着人类道德底线屡受冲击, 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人员采取抵制措施, 让失信人付出巨大的代价和成本。在市场经济中, 应向个人灌输以上信用财富及失信成本观念, 引导其牢固树立诚信理念, 规范自身行为, 珍爱每一次信用活动。具体舆论引导措施, 可采取如各级党委、政府及各单位、学校、社区、村镇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形式进行诚信观的宣传教育, 使诚实守信深入人心;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公民诚信行为守则》, 建立诚信制度, 规范民众行为;有意识地宣传和推广一批诚信及失信典型, 搞好示范和警示, 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

(二) 主体:强化“三位一体”建设

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司法诚信“三位一体”构成社会诚信的核心内容。以政务诚信为先导、商务诚信为重点、司法诚信为保障的诚信体系建设, 推动整个社会诚信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政务诚信建设, 一是在于执行力建设, 完善首问责任、限时办结、一次告知、专项督查等服务机制, 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推进党务公开, 以政务网站、公开栏、新闻媒体等为载体, 畅通群众了解政策、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的渠道, 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公开操作, 提高政务透明度;三是避免执法不公,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而导致的司法不公是对政府形象的最大损害;四是规避政策多变, 出台政策前要科学论证, 避免政策行为多变导致的市场主体预期和行为短期化。

商务诚信建设, 注重两环节。一是引导市场中的商业活动主体以法为纲、守法经营, 在信贷、纳税、履行合同等方面讲究诚信, 维护自由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优化外部信用环境;二是引导商业活动主体以确保质量安全、防范失信风险为重点, 健全信用管理体系, 着重在原料采购、产品质量、流通销售、用户投诉、债权债务管理等环节健全信用管理制度, 强化内部信用管理。对于司法诚信建设的重点, 一是要严格执法, 完善程序公开、评议考核、执法投诉、过错问责等监督措施, 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二是要公正执法, 以法律为准绳, 以事实为依据, 严格履行受理立案、案件查处、诉讼审理等程序, 加强法律中介服务;三是要加强社会管理, 落实领导干部公开接访、下访制度, 健全定期排查、分级负责和联动调处机制, 以诚信理念抓管理。

(三) 关键:推进征信业长效发展

征信业是市场经济中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行业, 其在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中国征信业发展起步晚, 基础薄弱, 对诚信社会建设而言, 我国征信业发展任重而道远。首先, 法规制度待健全。2013年出台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对我国征信业发展来说无疑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其提供了一个法律制约大框架, 解决了我国征信业发展中无法可依的问题。但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而言, 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社会主体在金融、经济、社会领域的信用信息采集、共享、评级、应用、监管, 评信机构培育与管理、跨境征信交流与合作等法规体系尚待健全。其次, 基础工作———信息系统建设需深入推进。国外以诚信为本理念的形成, 受益于该国完善的征信体系, 连续、完整、可持续性地记录着每个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目前国内主要依托全国统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各职能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法人、自然人的信用行为, 但存在主体覆盖面不广、信息不全、共享程度低等问题。我国征信系统的建设, 急需从信贷领域逐步扩展到整个金融领域, 并延伸至经济领域、社会领域, 在多方共建共享的基础上, 为每个经济主体建立真实、完整、连续的信用档案。再次, 私营征信亟待培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 信用是一种商品, 多由独立的私营评信机构从银行、政府机构、保险公司、商家等多种渠道收集原始信息以及与信用相关的交易信息, 加工、分析生成信用产品, 然后出售给市场的需求者, 信用记录会被传播到社会每个角落, 成为制约失信行为的有效工具。国内评信行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征信业的发展急需从制度和政策上扶持评信机构设立、成长, 使其成为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共征信的有效补充。

(四) 保障:推动联动奖惩机制建立

丹麦多次被权威机构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这与丹麦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和信用体系密不可分, 其中机制之一是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在丹麦, 社会信用记录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价值表现在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 有负面信用记录者, 处处受到制约, 想办任何事都非常困难。严厉的失信惩罚机制有效地制约了违信行为的发生, 让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到最大作用。可见, 只有一个能让公众对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充分了解的信息共享机制及失信者处处受限的惩罚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缓解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当前失信行为四处滋生, 信用奖惩机制不完善是诱因之一, 因其加大了失信者投机成功的概率, 抑制了诚信者的积极性。为促进诚信社会建设, 建立行政性、司法性、市场性以及通过信用信息的广泛传播形成的社会性联动奖励和惩罚机制势在必行, 以提高失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和失信成本, 强化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基础。

(五) 提升:加强信用文化培育

信用文化与法律规章、惩戒约束不同的是, 此是一种软环境的塑造, 形成过程是渐进的, 引导人们自觉做到诚信守信, 并以此为荣, 其对整个社会诚信建设极具促进作用。从诚信行为主体看, 信用文化的培育涉及到政府、企业、民众诚信文化的全面推进。

政府部门作为征信建设的先导者、示范者, 需要做到政策的连续性、透明性、公平公正性和践诺能力, 而公务员作为政府诚信文化的具体载体, 应严格践行政策的公正、透明性, 规范自身行为, 塑造好政府代表的形象。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 关键在于公司声誉、产品、社会责任等方面做到不失信于民, 除健全规章制度, 企业高管的信用管理理念形成也是关键。而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 对其加强信用教育也非常重要, 如此才可强化员工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使企业信用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民众诚信文化是形成社会诚信文化的基础, 只有民众真正做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才会使整个社会诚信建设有质的飞跃。民众诚信文化建设的突破点在于社会各环节活动的教育引导及奖惩机制的建立贯彻。

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同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基础。当前失信行为四处滋生、公众信任危机蔓延之际, 应基于理念塑造、行为规范、制度引导、机制约束、文化培育“五举措”加强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关键词:诚信建设,信任危机,建议

参考文献

[1]陈若莉.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路径浅探[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2) .

[2]唐红丽.失信事件频发呼吁诚信社会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 (8) .

加强中小企业诚信建设的途径研究 篇8

关键词:诚信;中小企业;政府;企业家

1强化中小企业自身的诚信建设主体作用

诚信建设必须首先发挥企业自身的主体作用。中小企业本身的诚信建设也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其诚信不仅表现为个别中小企业的行为,还应成为中小企业群体的行为规范;不仅表现为中小企业对内或对外的行为,还应成为内外统一的社会行为准则;不仅表现为中小企业的行为现象,还应表现为企业稳定持久的行为理念,并符合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良好境界;不仅表现为中小企业某一层面的特征,还应表现为涵盖企业各种行为的要素体系。

1.1更新诚信的价值认知

1.1.1要把诚信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建设来对待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诚信在保障交易正常进行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市场经济越发展,企业的诚信形象的作用越重要。

1.1.2要把诚信作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一项重要措施来对待

一方面,企业良好的诚信形象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节省时间成本、提高反应速度和灵敏度,使企业得到更好的效益。

另一方面,就企业内部而言,企业良好的内部诚信形象可以减少管理层级和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制定的政策会得到快速良好的执行,减少了企业管理费用。

1.1.3要把诚信作为打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来对待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诚信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另一方面,诚信是企业员工价值的重要体现,企业的诚信度高,该机构的员工就会充满自豪感、荣誉感,就容易对企业的行为产生认同,建立与企业共命运的感觉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同样,只有全体员工都表现诚信行为,才会有企业的诚信形象体现。

1.2建立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这些企业面对规范化的市场运作日益力不从心,开始陷入艰难之境。建立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在竞争中争得主动和优势,是中小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1.2.1要确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

作为文化约束,它要求企业要始终做到诚实守信,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及“童叟无欺”等等,并把这一理念落实到企业活动的每一环节之中。恪守诚信文化虽然有可能在某些方面一时吃亏,但讲诚信终究会使企业实现其发展的长期目标。

1.2.2要树立诚信为本的竞争观念

无论是同行业企业之间还是买卖方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企业要想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树立诚信竞争的观念,靠公平竞争招揽生意。同时,要有不断完善经营活动中的信用制度,规范契约行为,抵制形形色色的损害社会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不讲信用乃至违法行为的内在素养。

1.2.3要将诚信文化深入人心

诚信行为要靠企业全体人员来共同体现,诚信文化要靠全体员工来共同建设和维护。这就要求必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守信的文化氛围,让守信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和习惯。

1.3将诚信理念和要求纳入企业制度体系

企业诚信缺失的根源在于制度的缺陷,完善企业诚信体系应以企业诚信制度的建设为突破口。要把诚信制度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制度来建设。

1.3.1要把诚信建设放在企业制度建设的基础位置、

诚信制度处于保证企业正确决策、稳定收益和市场竞争中长期生存的基础地位。其建设的目的是取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而不是一时的利益。企业正确决策建立在对正确信息的理性分析上,并因此使企业做出正确决策。诚信制度的确立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信息来源的正确性,正确快速信息反馈机制,形成增强企业应变能力,产品的优缺点被正确的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理性的购买信息又被正确传递回决策者。近年来,由于企业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诚信制度,一些企业缺乏诚信所导致企业信用崩溃的事件,如不久前发生的以三鹿为代表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对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造成恶劣影响甚至使企业消亡,而且也使整个行业险遭灭顶之灾。其教训是深刻的。

1.3.2要把诚信制度作为规范企业行为的最高准则

诚信制度是直接产生于社会经济的一项制度,其能动性对企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在对经济交换过程中的规范作用,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据诚信

2强化企业家自身的诚信建设核心作用

企业家包括企业全部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诚信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他们在诚信方面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榜样示范乃至言传身教,无不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企业的诚信状况。搞好企业家自身的诚信建设,发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诚信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是塑造企业诚信形象的关键所在。

2.1企业家要改变对诚信准则的“自觉违反”

一些企业家由于缺乏必要的诚信观念,在经营活动中自觉地进行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积极地去违背诚信经营准则。他们只考虑自己眼前的现实利益,不考虑消费者利益、其他企业的利益及国家利益,出现了种种损害消费者利益、其他企业的利益及国家利益的行为。由于上梁不正下粱歪的示范效应,其企业诚信状况是不言自明的。

2.2企业家要改变对不诚信经营行为的容忍态度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在自己的企业经营中应该制定诚信经营规则,并认可诚信经营是重要的,强调诚信经营是企业经营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但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者对自己企业中存在的违反诚信的经营行为又采取了高度容忍的态度。

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这类企业经营者的动机也是完全自私自利的,对于自己企业各层面违反诚信经营准则的事实,他们也是知晓的,但为了眼前利益、自身利益宁愿选择容忍或默许不诚信。

改变对诚信准则的自觉违反,改变对不诚信行为的默许容忍态度,是社会对一个合格企业家的基本良知和社会正义感的起码要求。

2.3企业家个人要做诚信原则的捍卫者和诚信行为的垂范者

3强化政府担当的诚信建设监管者的主导作用

3.1外部约束作用弱化是企业不诚信行为横行的社会温床

由于没有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长期以来只能依靠企业自律意识来规范诚信行为,结果由于外部约束作用弱化导致企业不诚信行为横行。其表现在:

第一,没有通过建立和完善整个诚信制度体系使诚信制度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第二,信用制度建设

方面的立法滞后,对失信行为的约束惩治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在诚信制度立法及执法方面都还存在制度漏洞。在执法中对违反诚信制度的企业存在以罚代法、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这些行为产生的后果,势必造成更严重的企业失信行为。第三,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由于市场监管力度不够,一方面,使一些不法企业觉得有机可乘,为企业制假、贩假等不诚信的行为提供了温床。另一方面,又使信誉好的企业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不诚信的企业却能凭着不诚信的行为畅通无阻。久而久之,许多企业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就向着“低诚信、高收益”的路径发展。

第五,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舆论过多披露失信企业的失信行为,比较忽略企业诚信建设的正面宣传,挫伤了企业树立诚信价值观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传媒的教唆效应,一旦企业在经济交往中受骗,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它又会用同样的伎俩去骗别的企业,从而使坑蒙拐骗形成恶性循环。同时,社会中介机构普遍的不诚信或造假行为也成为中小企业造假行为的温床。

企业诚信体系作为企业与经济主体间交往行为的规则,只有内化为企业交易准则和秩序,外化为法律、法规等制度,才会成为整个社会诚信机制的重点。

3.2强化政府的诚信建设监管者的主导作用

3.2.1政府要加强诚信价值的认知

政府应该认识到,企业诚信体系虽然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市场和利润,但它是企业的一种资源,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和保障,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该积极推动企业走诚信经营道路。

3.2.2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法规体系

强化信用监管,整治危害社会信用的各种行为,构建信用激励机制,着力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充分发挥政府信用管理职能。

3.2.3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诚信监管

政府要推动社会中介机构诚信经营,完善自律机制,维护良好的社会中介秩序。要尽快研究制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开展社会中介机构清理整顿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失信惩戒机制,从业管理制度和信用记录制度,促进信用中介组织的规范发展。

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公证等事务所,是提供社会公共信用的重要载体,对社会诚信影响重大,政府尤其要加强对其的诚信监管工作。

3.2.4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夯实“信用社会”基础

第一,要强化社会公众诚信教育,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公民个人的信用素质。第二,着眼于未来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个人信用制度,积极开展个人征信运作模式和政策法规的研究,研究制定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培育个人征信的外部环境。第三,进一步强化企业经营者和中小企业主的个人信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经营者和企业主的信用记录、评估、警示,惩戒制度。

上一篇:2016骨科护士实习鉴定下一篇:身边正能量的作文:雨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