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精选12篇)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篇1
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美化城市环境的必要条件之一。甘肃城镇基础设施存在总量不足、设施老化、运行管理水平低、新建设施质量差等问题。加强甘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提高城镇运行效率,促进节能减排,扩大就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甘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1.1 城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城镇作为交通运输网络的结点,其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对交通运输状况具有限定作用,一个地区主要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和旅客运输量也是衡量城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好坏的标准。由于缺乏城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量化指标,这里用主要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和旅客运输量来衡量城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劣。2009年以来,甘肃综合交通继续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货运量从2009年的2.55亿吨增加到2013年的5.15亿吨,年增长率为25.5%。货物周转量从2009年的1477.06亿吨公里上升到2013年的2379.66亿吨公里,年增长率为15.3%。客运量从2009年的5亿人次减少到2013年的3.39亿人次吨,年增长率为-6.6%。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以前客运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13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公路客运量下降明显。同时,航空客运量大幅度上升,2009至2013年增长率高达175%。旅客周转量从2009年的469.99亿人公里增加到2013年的613亿人公里,年增长率为7.6%(见表1)。
截至2013年底,全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744亿元,其中铁路280亿元,公路455亿元,民航9亿元。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36万公里,其中二级公路7369公里,高速3000公里,农村公路11.56万公里,公路网密度29.26公里/百平方公里。100%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其中58%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全省拥有国道7302公里,省道6416公里,县道16332公里,其余为乡村路及专用公路。全省航道总里程913公里,其中等级航道381公里。铁路营运里程3013公里。拥有通航机场8个,航线80余条(其中兰州中川机场70余条)。雷家角至西峰、武都至罐子沟、营盘水至双塔、金昌至武威4条高速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400公里,陇南等地区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与此同时,农村公路建设和客运建设同步推进,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1.56万公里以上。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开始实施。兰州、天水、平凉、张掖等地一批公路场站项目启动实施,国家公路枢纽项目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临洮至渭源、兰州南绕城、兰州北绕城东段高速公路和金昌至阿拉善右旗、瓜州至敦煌公路等项目顺利获批并启动实施;京新高速白疙瘩至明水、兰海高速渭源至武都高速公路前置性手续继续完善,为争取国家早日批复创造条件;平凉至天水、景泰至中川机场、甜水堡至庆城至罗儿沟圈、武都至九寨沟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利用国开行贷款实施建制村通油路工程正式启动,7个试点县的部分项目已先期实施。
资料来源:2009~2013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省在建重大铁路项目8项,包括兰渝、西平、天平、兰新第二双线、宝兰客专、兰州至中川机场、敦煌至格尔木等7条国铁干线及中川至马家坪地方铁路,总里程3971公里,总投资3262亿元,其中甘肃境内总里程2157公里,投资1875亿元。截至2013年底,西平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马家坪至中川建成试运行,全省新增铁路营运里程133公里,并结束了庆阳革命老区不通铁路的历史。抢抓国家优先建设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的有利机遇,经积极争取,银川至西安铁路项目建议和干塘至武威南增建二线、额济纳至哈密铁路可研报告先后获得批复,兰州至合作铁路可研报告完成修改完善;多次向国家相关部委呼吁早日启动兰州至张掖三四线,牵头会同青海、四川两省完成西宁至合作至成都铁路方案研究,并向国家上报了启动项目前期工作的意见,协调推进包兰铁路银川至兰州扩能改造、酒泉至额济纳等铁路项目前期取得一定进展。这些规划项目总里程达3345公里,估算总投资2386亿元,其中甘肃段总里程1721公里,投资1121亿元。此外,兰州城镇轨道交通1导线一期工程顺利获批,试验段工程稳步实施。在建民航项目2项,总投资22.3亿元。夏河机场建成并正式通航,兰州中川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开展前期民航项目5项,包括庆阳机场航站区扩建、敦煌机场扩建、天水机场迁建、新建陇南成州机场、平凉机场,总投资47亿元。
1.2 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甘肃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对本辖区污水管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按照近、中、远期规划和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完善管网建设和改造规划,研究制定分年度管网建设和改造规划,加快管网建设和改造步伐,不断扩大管网覆盖面积,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已建成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最大限。度发挥污水处理设施的减排作用。稳步探索改善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模式,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且具有运管经验的各种所有制投资者、经营者,参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的市场化进程。
截至2014年5月底,全省设市城镇、县城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57座,污水处理能力约153.8立方米/日,其中,16个设市城镇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共计21座,污水处理能力约125.3立方米/日;65个县城共建成污水处理厂36座,污水处理能力28.5立方米/日。试运行15座,全部为县城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12.25立方米/日。在建20座,其中,设市城镇在建污水处理厂有5座(张掖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已建成投运,正在进行二期工程),县城在建污水处理厂共有15座,污水处理厂已全部覆盖16个设市城镇和65个县城。
全省纳入系统的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164.5万立方米/日,实际投资33000万元,配套管网1319.9公里,月处理水量2388.04万立方米,运行负荷率为46.33%。其中,嘉峪关市、武威市、临夏州负荷率不足35%,CODcr削减量为12359.52吨,吨水削减量为0.518公斤/立方米,吨水用电量为0.36度/立方米,脱水污泥0.9公斤/立方米,达标率为91.52%。
全省纳入系统的在建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40.11万立方米/日,计划投资291838.5万元,配套管网长度1448.71公里,投资额为6534.11万元。其中,兰州市、白银市、武威市、酒泉市累计投资额为163877.9万元;累计管网长度为769.75万元。
全省纳入统计的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第一季度投资额为5179.36万元,第一季度管网增加长度70.88公里,在建项目拟建长度为529.19公里。
积极探索城镇垃圾处理新方式,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以全省16个设市城镇为重点,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镇,提高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确保垃圾处理设施规范运行,防止二次污染。到2014年底,兰州市城镇生活垃圾全面实现无害化处理,全省设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提高了城镇生活垃圾的处理质量。已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1 5个城镇、9个县城以完善垃圾收运系统、规范填埋作业为重点;已列入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计划正在建设的57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进一步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和项目法人责任制,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建成投用;还未列入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计划的6个县区的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并在“十二五”时期全部建成投用。
1.3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项目增多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各级政府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面的投资逐年增长,年增长在28%以上(见图1)。其中,2012年的投资与上年相比,增长51%。2013年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4.43倍。
2014年,甘肃省政府确定省列重大项目160个,总投资9043.5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87.34亿元。这些重大建设项目中,城
镇基础设施项目48个,占总项目的30%。其中,除了兰州新区供水项目引大渠道除险加固工程,兰州至定西输气管道,兰州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民乐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平凉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天水城区应急供水工程,天水曲溪城乡供水工程之外,其他都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交通设施项目中,省上重点推进的省列重大项目是续建项目兰州至重庆铁路(甘肃段)等14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干塘至武威南铁路增建二线(甘肃段)等7个,预备项目包兰线兰州至银川扩能改造工程(甘肃段)等7个。省上督导、市州重点推进的省列重大项目有续建项目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等8个,计划新开工项目西峰至合水二级公路改建等2个,预备项目有国道310线秦州至甘谷至武山段升级改造等3个。
1.4 政府更加重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5月,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省政府的相关规定,制定了《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镇道路(桥梁、隧道)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镇防汛排涝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镇供热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镇供水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镇燃气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镇污水及垃圾处理系统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和《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镇公园和风景名胜区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七项预案,印发各市州建设局组织实施。
2014年6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的通知》(国发明电[2014]1号)、《关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关于做好城镇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的相关要求,省住建厅下发《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督查城镇建设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通知》,要求市州建设主管部门组织自查,并对落实情况各地进行督查。
2014年6月,省政府发布了《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69号)。结合甘肃实际,提出了甘肃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确定了48项有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并分解到甘肃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环保厅等相关部门。
2014年7月,省住建厅对市政公用相关行业(主要包括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燃气/天然气)的改革发展情况,以及供水与污水处理企业、垃圾处理企业、燃气/天然气企业进行全面调查,进一步总结经验,研究存在问题,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和决策参考,科学推进甘肃城镇建设领域改革。结合今年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制定了《全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执法督查调研暨新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无害化评定工作方案》。从8月4日起,在全省开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执法督查调研暨新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无害化评定工作,严格落实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和城镇基础设施业主单位各自的主体责任,查处城镇基础设施运营中违法违规和违反技术标准的行为,防范和遏制城镇基础设施运营安全事故的发生
2014年9月,省住建厅通报了未建成的19个和已建成但未正常投运的15个污水处理设施,全面督查以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针对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滞后,工程进度缓慢等问题,组织专门力量对本地区在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项目逐项进行实地督查,分析查明工程进展滞后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促其加快建设步伐。
2 甘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镇基础设施总体上水平较低,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基础设施为城镇生产和生活提供公共条件和公共服务,是城镇价值功能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城镇竞争力的物质支撑。2012年,甘肃城镇用水普及率、城镇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城镇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等6个反映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的指标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的位次比较靠后。其中城镇用水普及率为92.7 7%,低于全国4.39个百分点,居中全国第25位;城镇燃气普及率为77.81%,低于全国15.3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8位;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为10.04标台,低于全国2.10标台,居全国第22位;人均城镇道路面积12.56平方米,低于全国1.83平方米,居全国第21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52平方米,低于全国2.74平方米,居全国第26位;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2.36座,低于全国0.53座,居全国第19位。说明甘肃城镇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综合承载能力相对较弱(见表2)。甘肃16个设市城镇和65个县城的城镇基础设施都存在总量供给不足,设备老化,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口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也不断增加。城镇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生产主要依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由于甘肃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财力有限,提供的城镇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2.2 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仍显不足,通达深度需进一步拓展
甘肃公路网、铁路网密度分别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5%和79%,以兰州为核心单极化的区域运输通道布局,造成省域次级节点培育不足。虽然初步形成以兰州为中心、多向放射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但外围次级通道缺乏,制约除兰州外主要节点枢纽功能发挥;反映在运输特征上大尺度空间特征下兰州引领省域发展的能力不强,但单一通道下天水等次级节点枢纽缺乏培育。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与城镇发展结合不足,庆阳、陇南、甘南、临夏等主要城镇的综合交通体系不够健全。到2013年底甘肃尚有庆阳市(已通)、甘南州不通铁路,陇南、临夏铁路服务较弱,省域铁路覆盖率低,运输组织灵活性和机动性较差。覆盖省域主要地区的机场体系初步形成,但航线资源和航空运输主要集中在兰州、敦煌、嘉峪关等三大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省98.7%),东部、南部和河西走廊中段等地区仍缺乏有效航空服务。
资料来源:甘肃省统计局.统计数据与统计知识(全省“两会”参阅材料),2014
2.3 垃圾处理设施与管理水平较低
一些已投入运行的垃圾填埋场,未按规定建立运行、管理和评估制度,运行监控不到位,导致垃圾填埋场不能正常有效运行;一些垃圾填埋场管理不善,未按规范进行分区、分单元填埋作业,乱填乱倒现象严重;个别一些填埋场存在导气管堵塞损坏,渗滤液池常年淤积外溢,防渗膜损坏,场区内雨污混流,场区周围飘扬物飞散,蚊蝇成群,进场垃圾不计量、检验、消杀等现象,达不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垃圾处理设施运行费用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着垃圾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目前,绝大部分城镇(县城)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靠有限的财政拨款,远不能满足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需要。虽然部分城镇制定了垃圾收费政策,但收缴率很低,而大部分县城至今未制定垃圾收费政策。
2.4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投资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政府公用事业建设只靠城镇建设维护税单一来源,致使基础设施差,严重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多,投资不足和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仍然突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对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城镇化率不断上升,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所占总投资的比例上升较慢,甚至出现回落现象(见图2、表3)。
3 进一步加快甘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措施
3.1 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科学编制城镇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展开城市国土资源开发与地下基础设施状况调查与信息采集,并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库,在分析评估与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统筹各类设施布局,全面协调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巨大质量问题的企业和管理决策者实行问责制度,对问题严重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决策、管理和实施者,追究刑事责任。总结“十二五”规划中城镇供水设施、燃气、生活垃圾处理回收利用和污水净化重复利用等落实与发展状况,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确定重点任务并保障实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制度,把设计民生与城镇安全的饮用水供给、排水设施、垃圾污染、交通运输等重点项目纳入政府党政领导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指导,定期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改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转变。
3.2 改革投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纳社会投资
切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用好市场的手段、采取多元的方式解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问题。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与市场补偿相结合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境外资本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资总量,解决投资不足问题。改善投融资方式,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供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探索建立城镇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债券融资,重点发行市政债券,创新融资工具,满足城镇化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资料来源:2005~2013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3 全面推进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2012年6月,《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20)》得到了国务院批准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批复。中心城区线网由1、2、3号线组成,总长约90公里;市域线网由4号线、5号线、6号线3条线组成,总长约1 17公里。1~3号线组成中心城区线网,4~6号线组成市域线网,总长约200多公里。发挥轨道交通主导作用,推动城镇公共交通和相关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提升城镇公共交通保障水平,推动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加快相关停车站、专用线路、调度中心的建设。将公共交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城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同步推进。定期开展城镇桥梁加固改造与安全检测,预防与整改各类安全隐患。推进城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3.4 提高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能力
全省各城镇都应该尽快编制城镇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统筹安排城镇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设施的布局、用地规模,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尽快建成完善的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和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督促各地强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争取项目早日建成投用。落实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运营机制,确保项目正常运营。加强对新建项目初期的运行指导,使新建项目尽快形成处理能力。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镇(区)和生活垃圾存量治理示范项目,加大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3.5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城镇建设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干部素质,确保已经确定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结合甘肃实际制定考核体系,对各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建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激励机制,每年对先进市州、县市区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加强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重大问题的综合协调,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赵春.2014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5).
[2]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填报情况的通报(甘建城[2014]293号)2014.
[3]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69号).2014.
[4]甘肃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2012.
[5]甘肃省统计局.统计数据与统计知识(全省“两会”参阅材料).2014.
[6]甘肃省委督察室.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督查调研报告.2014.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篇2
昨日,笔者在上杭县古田镇集镇防洪堤改造施工现场看到,多部钩机和运输车来回穿梭,工人师傅们有的在挖土,有的在搬运泥土,现场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这是古田镇实施小城镇建设的一个缩影。该镇自去年被列入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以来,围绕区位、人文、气候、交通等优势,确定了“一红一绿”即建设“红色圣地,生态古田”的发展定位,突出古田镇红色旅游及历史文化名镇特色,强化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古田镇以突出规划为关键,扎实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按照高档次、高标准、超前规划的总体思路,今年重点实施古田会议会址群第四期维修保护工程,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做活现有25家农家乐旅游接待点文章,加快建设星级酒店等旅游服务设施。着力培育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目前已实施“文元花田”50亩、会址周边核心景观区120亩。突出项目带动,今年以来,共实施了商业主题街主体工程、停车场、休闲长廊、园林式休闲公园、客家茶文化长廊、五龙村整村推进等30个项目,完成投资3.6亿元。(通讯员 唐育华 丘德全)上杭网 YSXY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篇3
关键词:城镇;污水管理;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41-2
“十一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总体上提前实现;污水处理设施数量不断增长,处理能力显著增强;污水处理量逐年增加,污水处理率和运行负荷率稳步提高;COD减排效果显著;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领域民间投资不断壮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负荷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设施升级改造的压力较大、管网配套建设相对滞后等。“十二五”我国城镇污水处理面临怎样的形势?发展思路怎样,应主要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是我国各级城镇污水处理单位及其工作者应该作以思考的问题。
1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面临的形势
1.1 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在水体污染物减排指标方面,虽然“十一五”COD减排10%的目标能够基本实现,但自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出现了COD下降趋势明显减缓的情况。考虑到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十二五”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资源能源消耗仍会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各类污染物产生量还会增加,因此,“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其中对水体污染物仍以总量控制为重点,除继续坚持削减COD外,还可能把水中的氨氮纳入到总量控制中。如何合理有效促进污水再生利用也是“十二五”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2 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求增长依然显著
随着我国城镇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我国城镇市政基础设施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污水处理设施作为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也将随之大量增加。
1.3 环保投入将进一步加大
据有关预测,“十二五”我国环保投入将达到3.1万亿元。其中用于各项处理设施的投资将达1万亿元。可以预见,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2 “十二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的基本思路
2.1 针对设施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按需求有重点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应注重提高现有能力利用水平,新增能力应突出重点。但由于区域性差异,有些地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低,有的城市至今还有没有污水处理厂,因此部分城市还存在新增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求。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增量需求显著,应进一步提升处理能力。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基础薄弱,需要加强建设。总之,应根据设市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不同发展阶段、水平和污水处理实际需求确定新增规模,并从总体上合理控制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和效果。要强调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平衡发展。防止出现部分地区能力过剩,另一部分地区又存在能力不足的局面。
2.2 注重设施建设质和量的统一
“十二五”既要依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新增建设规模,更要结合污水处理设施水平现状和水环境保护目标需要,通过现有设施能力挖潜,提高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负荷。根据经济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对部分水平落后设施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以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出水指标和排放标准要求。对国家和省级重点流域范围的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建设。针对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部分接纳工业废水的特点,规划及建设阶段应有针对性地提高设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确保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2.3 加强管网建设,重视污泥稳定化处理、安全处置和合理利用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的前期规划和同步建设,使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充分发挥效益,确保污水能够真正得到收集。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规划研究经济有效、合理可行的排水体制,切实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染物削减效率。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指导下,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分类提出“十二五”污泥处理处置能力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提倡污泥合理利用,避免水体污染物的二次转移和污染。
2.4 设施建设应突出节水先行理念
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优先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特别对于北方缺水城市以及工业产业聚集区域,污水再生需求显著,应从总体规划和合理布局的角度,开展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并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调节手段,确保设施运行正常。在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加快制定适用于我国的污水再生利用指南,提供有关污水再生利用项目规划、设计和运行方面的指导。对有关的标准、特别是水质标准要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修改现有的标准或制定新的标准,以确保污水再生利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3 树立科学的设施建设理念
3.1 要满足未来城镇规划发展的需要与可能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到城镇既有市政基础设施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又要满足未来城镇规划发展的需要与可能。一要强调污水设施建设的开放性,要把设施建设的需求放在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及生活条件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大的需求变化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二要注重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的系统性,从污水的产生、排放、收集、处理,到污泥的处理处置,再到污水再生利用,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其内在关系理清;三要充分考虑城镇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布局、规模确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做到既满足城镇发展需要,又不过分超前。
3.2 进一步深化污水处理行业体制机制改革
继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力推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招标制度,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加快推进包括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和利用、污水再生利用在内的价格和收费制度改革,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污水处理领域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3 大力加强科技对设施建设的支撑作用
水专项作为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关键科技创新及应用示范项目,其研发推广重点将从点源污染物削减为主转向面源和点源削减控制并重,从提高集中式污水处理效能为主转向大型集中式与小型分散式高效技术开发相结合并重,从单纯污染物削减为主转向节地、节能、节材式污水处理技术转变。应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对水专项中相关创新技术和实用成果加以推广和充分利用,在降低设施建设成本,提升设施科技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和污染物减排效果。
3.4 明确责任、加强监管,确保设施运行效能
通过建立健全污水水质监测机构,完善相关制度,防止由于进水水质问题影响设施运行效率,并确保出水水质达标。加强和规范城镇排水管网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城镇配套排水管网设施的完好和正常运行。明确政府和污水处理厂在污泥处理处置方面的责任。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再生水利用制度体系,实现再生水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3.5 加大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在鼓励民间投资的基础上,国家财政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继续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对设施运行成本进行测算和管理,并依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在收费不足以支持污水处理设施良性运营时,地方政府财政要给予适当补贴。此外,各级政府应在规划、土地等方面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促进各级政府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3.6 进一步做好“绿文章”和“水文章”
应将污水治理与环境治理紧密联系起来。如从环境的绿化和美化着手,真正做到“有空就栽树、见缝就增绿”,让城镇成为“森林城市”,城市污水要“全截污、全收集、全处理”,提高污水处理出水标准,推进环城水系贯通和入湖河流综合整治,营造一个“碧水穿城”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坚持群众利益优先,坚持走群众路线,大力推进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保持住房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新建一批基础设施,优化现有资源布局,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進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改善村镇环境,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清洁家园”行动,借鉴城市社区的管理标准和模式,加强村镇管理尤其是卫生管理,力求更加整洁、干净、有经验。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篇4
根据《意见》, 2014年, 河南省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2015年, 掀起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高潮, 全省设市城市基础设施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 赶上或部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意见》要求各地端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统筹, 推进海绵型城市建设, 实施公共交通导向 (TOD) 开发建设模式, 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建设, 防止无序开发。
《意见》有针对性地对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排水防涝设施和供水节水设施、城镇燃气和供热设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电网建设、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生态园林建设等十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了明确。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篇5
县财政局:
2010年是**镇党委政府确定实施“城镇建设2年行动”计划的攻坚之年。今年,全镇明显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了多项城镇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共投入资金609万元,**的城镇建设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资金缺(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
口达351万元。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延伸(至**中心小学)工程105万元、镇政府门前街道改造工程67万元、城镇自来水管道改线工程134万元、绿化工程45万元。
鉴于上述情况,我镇财政形势十分严峻,财政资金的确难以运转,故特向你局报告,要求帮助解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0万元。
特此报告。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篇6
【关键词】城镇化 基础设施 融资创新
一、引言
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等机制。”目前,河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2014年,河北省发改委提出将在铁路、公路、机场、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电力、天然气等领域相关项目,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1]。在河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立适合河北省的高效、安全的创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模式,来对城镇化建设提供长期而稳定的资金支持。
二、积极推行市政债
发行主体和偿还来源。市政债已经成为一个共识,但是在发行主体方面存在争论,有的认为由上级政府代替下级政府发行融资,有的认为是“谁偿债,谁发债”。河北省市政债的发行主体可以是省或市政府,任命一个国家承认的法律专业机构担任法律顾问,解决在发行债券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法律问题。偿还来源一是一般性财政收入,包括财产税。二是对地方政府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采用“谁使用,谁付费”的形式。
发行渠道。市政债券发行渠道可以通过公募和私募两种方式,河北省可以先采用公募方式,通过竞标和协议方式,将债券打包投入到证券市场,增强债券流动性。在美国一般责任债券通常是竞标方式,收益债券发行方式较多样化。同时,省政府寻找商业银行作为托管行,通过建立金融创新渠道,如可赎回债券、可转化债券等来吸引投资者,尤其是鼓励河北省当地人投资本地的市政债。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担任托管人和承销商角色,托管人负责保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代理保管资金和证券,承销商从政府手中购买债券,在信用增级后将债券打包再次发行债券,并在二级市场销售债券,拓宽了市政债的销售渠道,也解决了单一债券的发行风险。
三、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基金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金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但是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资金回收期长、风险程度较高、利润率低,对投资者吸引力低,因此,地方政府的政策对基础建设发展的支持尤为重要。河北省应健全相关法规和项目评估体系,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金或产业投资基金提供相关政策:一是制定税收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金的投资收益免征所得税。二是制定保险政策,鼓励保险公司开设基金保险业务,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金提供保障服务。三是加快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资产评估公司等相关社会中介的发展,保障基金的成功运作。
四、征收房产税势在必行
房产税征收在中国进行积极推行,2011年,上海、重庆出台了房产税试点方案,两地试点房产税都将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河北省在推行房产税征收后,税率可以遵循“以支定收”原则,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指示,制定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再进一步确定房产税税率。第四,税率类型。分为差别税率、定额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河北省可以采用差别税率,这也是目前各国大部分采用的税率类型,将房地产划分为住宅、公共设施、重工业、轻工业、商业、林业等,根据不同的支出规模确定相应税率,不同类型的不动产的征收比率不同,如住宅类的税率较低,商业、工业等适用的税率较高。
目前河北省正在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房产税收入与城镇化建设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未来土地和房屋价值提升,对应的财产税也会增多,城市建设就会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可见,房产税是河北省未来城镇化建设融资的重要渠道。
五、公私合作制(PPP模式)
设立专门PPP管理机构。仿照澳大利亚的PPP项目运作模式,由省或市设立专门的PPP管理机构,定期发布政府拟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息,并负责与私人企业进行项目沟通,组织相关专家对PPP政策、私人机构选择提出建议。各方要保持充分沟通,讨论风险管理安排、项目运行方案等。
政府补贴或补偿。在选择PPP项目时,要测量其价值和规模,以及项目所有者的实施管理能力,平衡私营部门和政府公共部门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私人部门投资的积极性。政府要根据项目不同阶段的需要,利用土地收入对其投资者进行补贴或补偿,私人部门可以利用多余土地进行商业开发,收回投资成本。尤其是在确保私人部门利益方面,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私人部门进行资金投入和运营,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向私营部门付费;二是政府让利给私营部门,使其在参与项目建设中有利可图。再次,注意政府和私人部门的角色和职责,在签订项目合同时事先约定好双方权利和义务,公共部门主要承担土地风险,私人部门承担建设和运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发改委.河北:2014将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J].河北日报,2014(1).
[2]大智慧阿斯达克通讯社.蓝皮书:河北未来七年城镇化资金缺口1.1万亿元.网易财经,http://money.163.com.
[3]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燕赵都市网,www.yzdsb.com.cn,2012-01-10.
[4]巴曙松.城鎮化大转型的金融视角[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7.
[5]杨琪,黄凡.房产税:国外怎么收[J].环球杂志.2013年第16期.2013-8-16.
[6]郭兴平,王一鸣.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县域城镇化的启示[J].上海金融.2001(5).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资金项目(SZ141222)《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PPP融资模式研究》;2014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GL018)。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篇7
城镇基础设施是构成城镇存在和发展的硬件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建设等, 它具有公益性、垄断性和竞争性。公益性、垄断性决定了它们提供产品和服务是社会性的;竞争性的特点决定了这类设施的建设可以通过市场来实现。
一、目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投资总量严重不足。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会长金德钧指出,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严重偏低, 投资总量明显不足, 导致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城镇经济发展极不协调。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 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最好占固定资产投资10%~15%的比例, 占GDP (国内生产总值) 的3%~5%。据统计, 我国目前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比重为9%, 占GDP的比重平均为3%, 未达到合理水平”。“十二五”规划中, 虽然加大了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但相对于社会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大量需求来看, 我国对于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还是偏低的,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2. 基础设施缺乏统筹考虑且标准较低。
目前大部分城镇规划水平不高, 在定位、功能分区等方面缺乏科学设置和安排, 供水、排水和热力、燃气以及电力等基础设施专项发展与统一规划缺乏相互衔接。同时, 大多数城镇限于财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 可建可不建的就没有建设, 可推后建设的就没有提前建设, 只是从保证基本使用的角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在建设标准上相对较低, 缺乏前瞻性。
3. 投融资主体单一, 融资渠道狭窄。
我国城建资金的传统筹资模式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城建维护费的使用;三是土地收益;四是银行贷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性, 使得这方面的投资, 无论其是否具有竞争性和可经营性, 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在包揽。同时, 由于投融资政策、环境不成熟或者利益刺激不足等原因, 民间资本很难进入。
二、引进民间资金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对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来说, 民间投资具有增长潜力大、投资效率高的特点, 从长远来看, 民间投资必将成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民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有必要。
1. 有利于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 改变政府投资效率相对低下现状。
将大量非政府资金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能迅速地改变基础设施投资总量不足的现状, 解决建设、维护、更新基础设施与服务的资金瓶颈, , 使政府规划建设资金不到位的项目尽早实施, 提前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同时, 相对于民间投资而言, 政府资金使用者的利益与收益并无直接的利益关系, 无法做到与民间投资那样精打细算, 导致政府投资的资金重复建设严重, 使用效率低下等现象。
2. 有利于风险的有效分担。
尽管大多数基础设施的服务需求稳定、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等诸多特点, 但是同样存在投资风险。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 双方依据分工和回报各自分担风险, 将建设项目的一部分风险转移给私人企业, 从而减轻政府投资风险。
3. 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领域里的市场化运作。
引进民间资本将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市场化, 可以改变传统体制下我国城镇基础设施的发展政府包揽过多的弊端, 更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破除基础设施产业的垄断性。
三、民间资金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2010年3月24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确定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这将为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春天”。现笔者就如何启动民间资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实现政府与民间资本之间的效益“双赢”, 增强民间投资意愿与信心。一般来说, 影响民间投资主体决策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服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 该因素直接决定着民间资本的盈利能力;二是基础设施投资的风险程度, 该因素直接决定着民间资本的投资成本。由于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通常较大, 回报期较长, 不确定因素多, 对于政府的财政而言, 希望民间资本参与到项目投资中来, 从而可以实现资金上的保证, 提前完成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 民间资本又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 为了让民间投资者有合理的投资收益, 就必须推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市场化运作, 实现政府与民间投资者之间的效益最大化。在经济发达的美国, 政府允许基础设施企业自主定价, 使民间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市场一般利率水平,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基础设施的投资风险, 使民间资本可以“大胆”向基础设施投资, 如私人投资近80亿美元修建的阿拉斯加石油管道, 被认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项私人资本投资的基础设施工程。此外, 美国政府还制定了刺激投资和保障投资者权益的法律规章, 灵活运用财政和金融政策工具, 保持宏观经济的基本稳定, 增强民间投资者信心。在经济景气时期, 实行比较稳健的财政支出政策, 以平衡的财政政策为目标, 避免过大赤字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20世纪9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 克林顿政府的基本财政政策目标是实行预算平衡, 提高高收入阶层的消费税以削减赤字, 联邦赤字大幅度减少, 最终出现大量盈余, 宏观经济出现低通胀、高就业和高增长的局面, 造就了民间投资大繁荣的形势。在经济景气下滑时期,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用, 财政上实施扩大支出与减税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上则实施低利率水平等刺激融资和投资的措施, 以维持和刺激经济景气, 维护民间投资的意愿与信心。
2. 创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筹资机制, 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 构建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的新格局。从一定意义上讲, 基础设施同其他商品一样, 一经建成就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它既要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也要在服务中实现价值补偿。因此, 必须根据不同项目性质, 制订不同的政策, 助推民间资本与政府投资项目的有效对接,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作、联营、集资、参股以及特许经营等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1) 对预期有收益或通过建立收费补偿机制可以获取收益的基础性项目, 采用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方式向民间资本开放, 由投资者负责筹资、建设、运营、回收投资、偿还债务等一揽子事务, 经营期满后该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 (2) 对已建成投产的政府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 可采用转让给民间经营, 以提高政府投资能力。例如日本出售国营电报电话公司股份所获取的资金, 用于某些无力自筹资金的基础设施部门。日本的这种NTT资本模式 (即资产盘活式) 并没有因民营化而丧失, 而是转化成为公路等形式的另一种基础设施。 (3) 对投资额大的交通 (公路、港口) 、卫生 (医院) 、教育 (学校) 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 主要用两种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流向, 分担项目风险、共享投资收益。一是“筑巢引凤式”, 比如日本在进行鹿岛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时,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直接投资4000亿日元, 引导私人企业投资1.5万亿日元;二是“联合投资式”, 即将民间资本和经营能力, 引入政府的投资事业, 如日本的关西机场, 就是由中央政府、地方公共团体和民间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
3. 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政策、法规, 保障民间投资的合法地位和投资退出机制。2010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有利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有利于激发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但部分地方政府实施细则出台缓慢, 配套政策和执行力度不够, 使得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可操作性不强。此外, 对于投资中小基础设施项目的民间投资者来说, 通过项目公司上市套现而退出基础设施领域的可能性不大, 政府也应有责任建立一个规范、便利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 使民间投资者在需要资金的时候, 很容易退出部分或全部股权, 解除投资者进入投资领域的后顾之忧, 也为所持有的股权提供了一个客观的价格, 对于投资决策具有指导作用。因此, 笔者认为必须尽快制定民间投资促进政策、法规, 规定民间资本能够进入的领域、方式、比例、规模、地位及退出机制等一系列内容, 使民间投资有一个平等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保障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和退出机制。
摘要: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 由于它建设投资周期长, 资金需求量大, 仅靠财政支出目前无法满足要求。因此, 要实现城镇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 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投资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就我国目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及途径进行了探讨。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篇8
一、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现状
1999年以来, 盐城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城镇污水处理列为民办实事工程, 切实加大投入, 加快污水管网、泵站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 着力改善城镇水环境, 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 全市9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 日COD削减量达35吨左右。目前盐城市区和所辖7个县 (市) 已有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 其中市区建成城东、城南和市开发区共3座污水处理厂, 大丰市建成城北、开发区共2座污水处理厂, 东台市、建湖县、射阳县、阜宁县分别建成1座污水处理厂。累计投资达8.65亿元, 总设计处理能力达23万吨/日, 已建成污水管网总长度达242.85公里, 现日处理量为17万吨, 每日削减COD达35吨左右。
(二) 污水处理成效显著, 城镇水环境得到改善。全市9座投入使用的污水处理厂自运行以来, 运转良好。各污水处理厂严格控制运行参数, 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出水水质基本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一级标准B标准。2008年, 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达74%, 实际污水处理总量达6300万吨, 削减COD量13202.37吨, 出水水质达标率接近99%。大丰城北污水处理厂、射阳县污水处理厂等部分设施运行负荷率超过80%。主要污水处理指标BOD、COD、SS、PH等均能达到国家综合一级排放标准, 大大降低了污水对全市水环境的污染, 对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再提速。目前全市正在建设之中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共计13项, 全部建成后, 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近30万吨/日, 每日削减COD增加到近80吨左右。今年市政府出台了《2009年度全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 全市将投入8亿多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全面治污。市区启动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城北污水处理厂和市开发区河东污水处理厂建设, 同时全面推进污水管网建设, 努力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东台市污水处理厂、大丰市城北污水处理厂、大丰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射阳县污水处理厂、建湖县城北污水处理厂、建湖县城东污水处理厂、阜宁县污水处理厂纷纷新上二期工程, 江苏丰港生化水处理公司污水处理厂、滨海县润海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工程、响水县城市污水处理厂也在加快建设之中。
二、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管网、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污水收集能力受到制约。由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泵站等设施建设滞后, 尚未形成完整的污水收集处理网络系统, 难以保证城镇污水及时足量收集, 导致污水收集能力与设计处理能力相差甚远, 污水处理厂实际生产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以盐城市区为例, 目前市区自来水日供应量约17万吨 (含向周边乡镇供水约2.5万吨) , 每天产生的污水量约10.2万吨, 但实际能够通过管网收集进厂处理的每天只有7.6万吨, 污水处理率不足75%。各县 (市) 城普遍存在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吃不饱”等现象。
(二) 投融资渠道不宽, 建设和运行经费严重不足。一方面,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市区城东污水处理厂曾经作为市区污水项目的银行贷款主体, 为缓解城东一、二、三期工程建设资金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污水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只有国家和省对新开工项目补助, 但这一渠道是不确定的, 项目能有多少资金, 都难以确定。另一方面, 现行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偏低。目前市区污水处理费标准依据自来水用水量按0.93元/吨水征收, 2009年可征收约3170万元, 而城东、城南两个污水厂的运行费用需2770万元, 需偿还的国债本息530万元, 需偿还的银行贷款本息1100万元, 硬缺口1230万元, 呈现倒挂现象, 已不能满足市区污水处理厂运行和项目建设的需要。
(三) 监管主体缺失, 难以对全市污水处理实施有力、有效的管理。目前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中, 除盐城市以外均已建立了供排水管理机构。多年来, 盐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与管理一直由市建设局污水处理工程筹建处负责, 抽调有关人员临时负责实施政府污水处理项目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各县 (市) 污水处理监管或由建设部门或由水务部门负责, 也未有专门的监管机构。由于缺乏明确而有效的建设与管理主体, 全市供排水规划、排水许可等工作难以实施, 直接影响全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 相关政策法规不配套, 监管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近几年来,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城镇供排水管理、水污染防治、污水处理费征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实施意见, 但地方配套的相关政策、规章未能配套跟上, 特别是污水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排污许可制度、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特许经营制度等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 导致污水管网建设滞后, 施工中矛盾和困难较多, 执法监管缺乏依据, 乱排放现象难以得到有效制止。
三、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坚持把污水处理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正常运行是关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是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每一个污水设施项目, 都事关节能减排工作大局, 直接关系到本地区“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能否完成。当前, 国家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投资拉动战略, 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如果在建的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按时建成投运, 已建的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发挥效益, 导致总量减排指标不能按期完成, 将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而且, 治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政府部门, 也需要社会各方面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已建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作为当前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来抓好落实, 齐抓共管, 形成污水治理的强大合力。
(二) 进一步修订完善供排水规划修编工作, 科学、有序推进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和城镇规模进一步做大, 原有的城镇供排水规划需要适时作出调整和完善。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按照“科学规划、厂网并举、管网先行、综合治理”的原则, 牵头组织设计单位对城镇供排水规划进行修编, 努力使污水处理能力适应城镇发展要求, 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 不留死角和盲区, 让盐城的水更清、天更蓝。
(三) 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制约因素。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资金要改变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单一投资的局面, 理顺收费渠道, 使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有固定的资金渠道。要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力度, 集中力量主攻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 尽快实现收集系统全覆盖, 收集污水全处理;要强化污水排放监管, 按照“污水者付费, 利用者补偿, 破坏者恢复”的原则, 对排入污水管网的污废水要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 实行排水许可管理制;要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 尽快出台《盐城市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保证足额征收, 实行专款专用。针对现行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与污水处理成本差距较大的状况, 可以适当提高征收标准, 将污水处理费由0.93元/吨水上调到1.15元/吨水左右, 以弥补污水厂的运行费用和偿还贷款本息的资金缺口。
(四)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增强污水处理工作活力。根据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等部委《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精神, 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工程的市场化、产业化建设, 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基础上,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采取多种方式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目前国内通行的模式是采用BOT或TOT形式, 污水处理厂区与管网分离建设, 管网由政府投资, 厂区建设则通过授予特许经营的形式, 以公开、公平的方式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投资者建设和管理污水处理厂。采取这种方式, 一方面可以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另一方面, 可以引进先进管理经验, 确保建成后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 同时还可以鼓励采取转让产权或特许经营权的方式, 回收建设资金, 用于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以及今后的设施维护工作。盐城市区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可采取BOT模式招商建设, 城东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可实行TOT招商, 整体转制。招商改制收回资金应用于弥补市区污水设施建设资金缺口, 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建设, 保证市区污水得到全面收集和处理。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篇9
关键词:金融体系,基础设施,城镇化
一、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兰州市城镇化中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 我国金融产业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然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金融产业在我国GDP中的贡献值有限, 没有真正发挥出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更多体现在量的层次, 金融体系并没有在质的层次取得较大突破, 确切来说, 我国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
具体到兰州地区, 建设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更是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有助于缓解兰州在资本流失方面的劣势。兰州地处经济发展欠发达的西北地区, 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 在吸收储蓄转化为生产资本和吸引投资等方面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 在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地资本在转化为生产资本时, 除了考虑投资回报率之外, 还要考虑时间成本和风险成本。没有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 很难保证金融交易的效率、成本以及交易的安全性, 与金融基础设施相对健全的一线城市相比, 大大增加了投资的成本, 从而降低了投资回报率, 这也就加大了兰州当地资本外流的现象。其次, 建设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有助于兰州市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健全。近年来, 随着全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健全, 兰州市的金融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然而和很多一线城市相比, 兰州市的金融机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明显落后。一方面, 金融机构的入驻与一个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个金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城市很难吸引到金融机构的落户;另一方面, 一个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当地金融机构的质量。
二、兰州市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以央行为主体的信用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来, 以央行为主体的征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就兰州地区来看, 信用体系的建设有待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 完备的征信体系不仅能够大大提高金融机构业务开展的效率, 同时也为金融监管创造了便利的条件。目前, 在兰州地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仍然没有正式走进公众的视野, 这在阻碍交融交易体系健康有效的运行的同时, 也没有起到对公众金融交易意识的约束作用。然而在北京、上海等一些一线城市, 已经可以看到可以查询信用状况的自助设施。这些自助查询个人信用的设施的出现, 一方面体现了征信体系的发展状况, 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提高公民个人信用维护, 加快优化金融环境的作用。因此, 在兰州市金融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以央行为主体的征信体系的建设有待加快进程。
(二) 金融支付平台建设滞后
目前来看, 兰州市金融支付主要集中在银行网点支付和网上支付两个方面, 而银行网点支付占据着统治地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这两种支付方式愈来愈显得低效和滞后。银行支付的低效性决定了以银行支付为主体的地区需要大量的银行网点, 而兰州作为西北地区的城市, 银行业的发展又相对落后, 这也就导致了兰州市的银行网点每天人满为患, 大大降低了人们支付的效率, 增加了很高的时间成本。相对于银行支付, 网上支付虽然相对高效, 但在兰州网上支付在支付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又相对较小, 这两方面导致了兰州市金融支付平台建设的相对滞后。通过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比较可以发现, 目前发达城市支付平台的建设更为完善和健全。在北京, 网上支付手段的使用比例大大超过了通过银行网点支付手段, 同时支付宝、微信支付、手机支付等更为快捷的支付手段使用也相当频繁。以北京出租车为例, 在北京乘坐出租车到处可以看到人们使用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手段进行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 一方面大大加快了金融支付平台的建设, 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公众金融支付的效率。由此可以看出, 兰州市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 金融支付平台建设滞后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针对兰州市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信用查询机制
目前为止, 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体系框架已经形成, 北京、山东、广东等9个省市已经开通了个人信用网上查询系统, 而甘肃省尚且没有形成这一机制。加快完善甘肃省信用体系的建设, 尽快实现信用查询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应该从两方面着手。
以甘肃省人民银行为主体, 进行对甘肃省所有公民、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记录系统的建设, 加快形成包括所有省内居民、金融机构的信用记录平台。一旦这一系统建设完成, 甘肃省内所有居民、投资者、金融机构的信用情况都可以被记录, 这有利于甘肃省金融信用环境的改善, 对金融系统稳定性也会有很大的裨益。其次, 在信用记录系统建设完成的基础上, 还要加快查询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一个信用记录系统并不足以使每个居民、投资者的金融行为得到约束, 只有把保持良好信用的观念和意识真正深入内心, 才能达到约束金融行为、改善金融环境的作用。如果投资者和消费者可以通过网上平台、自助终端等手段随时查到自己的信用记录, 随时了解自身的信用等级, 信用的意识就会深入所有人的内心。因此, 加快信用体系的建设、加快信用查询机制的设立和运行是完善信用体系的必要途径。
(二) 加速金融支付平台的建立和推广运行
金融支付平台是金融基础设施重要硬性条件, 加速兰州市金融支付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是兰州市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
金融支付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平台的数量和质量, 二是金融支付平台的推广和使用。在金融支付平台的数量和质量方面, 兰州市与一些发达城市的差距十分明显。目前, 兰州市主要通过银行网点这一平台进行支付, 缺少质量较高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另一方面, 在既有支付平台的推广和使用上, 兰州市同样存在着严重的滞后。在发达城市和地区使用较为频繁的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快捷支付手段还不太被接受和认可, 由此可以看出应该在支付平台的推广和使用上加大力度。因此, 想要加快兰州市的金融支付平台的建设, 一方面需要建设高质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既有支付手段的推广和使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兰州市金融支付平台的数量和质量, 同时也可以缓解银行网点的业务压力, 提高兰州金融系统运行的效率。
(三) 制定和使用标准统一的会计准则, 加强信息披露的公开透明化
会计基础设施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全完善的会计基础设施是金融系统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兰州市会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使用, 信息披露机制的制定着手。
由于会计准则的多样性, 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性比较明显, 标准统一的会计准则是金融规范性和金融监管的前提条件。只有使用统一的会计准则, 才能对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情况做出横向、纵向的把握, 才能有效避免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利用会计准则漏洞违法的现象。同时, 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也是会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兰州市相应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统一、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 涉及企业每次信息公开的时间、披露信息的各个方面、以及重大事件的信息披露等等, 同时也要做好这一机制的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欧阳岚.关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 2005, 01:68-70.
[2]张承惠.金融改革须重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3, 10:1-4
[3]黄志强.夯实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新一轮金融改革[N].金融时报, 2014-01-03003.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篇10
1 国内外PPP模式的实践经验
PPP模式兴起于英国,普遍运用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是国际社会在基建领域广泛采用的投融资模式。PPP模式在国内也并不是新鲜事物,国家体育场(鸟巢)等是我国社会公益设施,也是政府投融资首次尝试PPP模式的项目,实现了政府少投资、企业市场化运作相对高效的投资效果。通过国内外一些PPP模式实践案例,可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政府选择和确定适合应用PPP模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制订实施方案;二是政府组织测算和审查项目投入产出模型和盈亏平衡点,确定收费定价、私人部门利润率、政府补贴标准等谈判底价;三是政府以公开招标方式,公布公私合作基本要件,对参与招投标的私人部门进行资格审查,并确定对象进行谈判;四是谈判成功后,政府的项目实施单位与私人部门共组合作公司,政府与合作公司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五是私人部门负责合作公司运营管理,获取收益的方式是在特许期内项目的运营收费和政府补贴;六是政府确定服务交付规范,监督私人部门建设运营,按协议约定,政府和私人部门定期就收费和补贴、利润分配问题进行协商调整;七是特许期结束后,私人部门将基础设施无偿向政府移交。
2 PPP模式在西藏应用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现实意义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广人稀,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各项建设投资主要依靠国家。据了解,西藏每支出100元人民币中,其中就有92元来自于中央财政。“十二五”以来,西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度不断加大,从2011年的549.27亿元到2015年的1 342.16亿元,年均增长23.8%,从投资主体的结构看,2011-2015年西藏固定资产投资共4 642亿元,其中1 204.20亿元属于民间投资,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25.94%,远低于全国民间投资占到64.20%的水平,表明西藏启动社会投资的效果还很不理想。社会的非政府性投资比例小,使西藏经济发展缺乏内在活力。推广PPP模式,可以盘活社会存量资本,激活民间资本(如供水、供电、通信、交通等)的投资潜力,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因此PPP模式在西藏的推广应用,无疑将为西藏建设投资注入新生活力,有效化解政府投资的各种压力。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PPP投融资环境落后
西藏产业基础差、城市化水平低,资金短缺、投融资方式传统、投资渠道狭窄,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融资环境较差,客观上制约了西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融资。
2.2.2 PPP专门管理机构缺乏
我国正式开展PPP模式才刚刚起步,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尚未建立专门的PPP管理机构。2015年5月,财政部正式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工作领导小组。西藏还未成立该类管理机构。
2.2.3 相关法规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是PPP模式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增强投资者信心、降低项目风险的有效措施。但现阶段中国尚没有成文的关于PPP应用的法律法规。法律不健全、不完善是制约PPP模式在西藏发展的主要因素。
3 PPP在西藏推广应用的建议
3.1 打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沿海各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现行的投融资体制不利于扩大西部地区的资本积累和提高配置效率。在创建“平安西藏、和谐西藏、美丽西藏”和全面建设“小康西藏”的进程中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投融资体制,具体如下:①明确划分政府投资的领域和范围,严格限制政府的投资行为,把建设资金主要投向重大公益项目和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非经营性的基础设施项目;②政府投资应充分发挥诱导作用,竞争性项目的投资,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由企业自主决策;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扩大投资领域,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商、私营、个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增加投资;④放宽外资银行在西藏设立分支机构的准入条件,鼓励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投资中介机构,增加融资渠道。
3.2 尽快设立自治区级PPP管理机构
PPP不仅仅是一种融资机制,更是一种管理机制、合作机制。政府要成功推广应用PPP,需要制定完善的PPP政策和战略,参与PPP项目的筛选准备、招标采购、合同管理、实施监督等全生命周期(这一过程长达20~30年,甚至更长)的管理,要求政府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相对稳定的政策。因此,西藏应抓紧成立省级PPP管理机构,在国家PPP机构支持、指导下,以有效的组织机构积极稳妥地开展PPP工作,确保工作方法的一致性和最佳实践经验的及时分享与推广运用。省级PPP管理机构主要职能应包括提出政策建议、参与项目审核、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政府能力、支持项目融资、建立信息平台等。
3.3 构建适宜PPP模式发展的制度环境
从国内实践看,现行与PPP相关的法规政策多为部门规章或者地方性法规,权威性不足,部分文件之间甚至相互矛盾,如各种模式的称谓和内涵、项目所有权的转移与归属等。推广运用PPP模式,西藏各有关主管部门要紧密结合西藏实际,按照“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原则,结合西藏的区域实情,制定相关的文件制度、操作指南,要对现行法规政策进行梳理,消除有冲突的制度障碍,进一步明确PPP项目操作规则,包括市场准入、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风险分担、流程管理、绩效评价和争议解决等,最终实现“有法可依,规范操作”。
3.4 建立分类指导的PPP项目库
在西藏推广应用PPP模式,要在借鉴国际国内经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行业发展状况和监督管理体制,挑选合适的项目,尽快组织开展一批真正的PPP项目试点。对列入国家和自治区试点的项目,政府要跟踪了解进展情况,通过争取政策支持、技术援助、外国政府贷款、财政补贴等多种渠道给予支持,加强操作指导,并及时总结完善,以提升西藏PPP融资水平。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PPP整体规划,并对相关项目进行梳理分类。要把收益性项目作为PPP模式推广的重点,优先选择收益比较稳定、投资规模比较大、长期合同关系比较清楚、技术发展比较成熟的项目,如市政供热、供水、供气、城市公共交通、停车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保障房建设、城市地下管廊与养老服务设施等,尽快建立PPP备选项目库,形成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3.5 深入有效做好PPP模式的宣传与培训工作。
从国际经验看,宣传、培训作为PPP协调管理机构一项重要职责,对PPP模式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切实做好西藏PPP模式的实施与推广,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①构建专门人才团队。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PPP业务的专家型干部,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PPP模式。②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深入细致、扎实有效地组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增进政府、社会与市场主体共识,提高公众对PPP模式的认可度,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积极踊跃参与其中。③及时总结国际国内开展PPP的经验教训,积累数据,建立公开高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对PPP推广运用工作给予支撑和借鉴。
摘要:目前,PPP融资模式已在我国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而西藏对于PPP融资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PPP模式实践经验的分析,指出了PPP融资模式在西藏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用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使PPP融资模式在西藏基础设施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城镇基础设施,PPP模式,应用前景,西藏
参考文献
[1]王雪青,喻刚,赵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PPP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8(4).
[2]罗凤.PPP模式及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6).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篇11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 基础教育
城镇化是一个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城镇进化、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1]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进程必然对农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使农村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城镇化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
城镇化的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城镇化不仅仅意味着农村人口的转移,也意味着农村人口素质和能力的转型。因此,城镇化对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农村教育的目标还定位为“为农村经济服务”,“为农村培养人才”,显然不能满足社会转型的需要,也没有充分发挥教育优先超前发展的特点。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教育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只是定位之一,而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全部目的。在全球化进程中农村日趨边缘化的困境中,我们不能苦守乡土教育而漠视农村城市化的大趋势。[2]城镇化的提出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教育需要抓住社会转型的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
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农村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在城乡一体化的冲击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
(一)生源减少
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适龄儿童自然减少。再加上很多农民工外出务工,把子女带到了流入地,也减少了农村的生源。我国从2001年开始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农村高中学校向城市集中,初中学校向城镇集中,小学向村镇集中,导致农村学校数量极少。这项措施虽然优化了教育资源,却增加了学生负担。由于村镇之间距离较远,学生上学增加了交通、住宿等成本,很多家庭无力承担教育费用,最终辍学。随着城市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和城市的交通变得更为便捷。而且农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很多农民有条件选择让子女到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也造成农村生源大大减少。
(二)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也是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差,造成教师队伍的流失。部分教师选择到条件比较好的城市从事教育工作,部分教师选择离开教育领域。由于农村条件艰苦,广大毕业生也不愿意到农村教育。这就导致原有的教师不断减少,新的教师队伍也很难补充进来。所以,农村所剩教师数量很少,而且部分是没有条件流动的师资,比如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等因素。因此,留守农村的教师总体来说力量比较薄弱。对于留守教师来说,农村学校基础条件较差,往往一个教师要兼几个班级、几个学科的课程,工作量很大,但工资待遇极低,个别地区还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存在。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存在负面情绪,简单应付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农村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再加上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比较落后,他们很难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农村相对比较封闭,教师很难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较低,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问题比较严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开始向城市流动,导致留守儿童的出现,这也是我国城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规模巨大,据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较之曾经有大幅度地增长。[3]由于父母流动和家庭环境的变化,留守儿童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般年龄偏小,留守儿童的身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一般是由隔代进行教养,委托人一般无法进行正常的课业辅导和监督,使儿童学习动机不强,自制力差,学习成绩较差;另外,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少正常的家庭环境,委托监护人过于关心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导致很多留守儿童性格不健全。很多儿童出现沉迷网络、逃学等偏差行为,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较差,也容易出现溺水、车祸等安全事故。总之,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沟通和看管,导致他们学业成绩普遍较差,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违纪行为不断出现,安全问题凸显等。所以,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四)教育文化问题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升学价值。在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农村教育也主要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任务,应试教育目标凸显。学校教育主要培养“学习型”学生,忽视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参加生产劳动的需要。现阶段,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采取同样的教材,缺乏地方特色。教学内容城市化倾向非常严重,教学内容多数带有城市取向,乡村特色缺乏。有学者曾经对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下册进行分析后发现,“在选文内容上,能够大致反应农村文化的只有 7 篇,占 4.1 %,而直接阐述农村文化或以农村文化为主题活动的几乎没有,内容中有表达亲近自然的课文也只占 6%”[4].这说明农村基础教育基本脱离农村的本土文化,存在严重的文化困境。学校课程内容不能体现农村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与农村生产和生活关联不大,出现了农村教育和学生互不适应的局面。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路径
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经验表明,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促进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因此,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优化程度。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教育经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尤其是提高农村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总体来看,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有所提高,但和城市教育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积极拓宽教育投资渠道,调高财政在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目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农村教育经费对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场化、民营化取向成为世界各国公共教育体制重构中的共同特点”。[5]我们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农村教育的投入。一方面吸引资金直接投入到农村基础教育,化解当地教育投入的压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投资教育的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其投资,拓宽农村教育經费的投资渠道。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确保教育经费能够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环境等。
(二)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但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师队伍出现很多问题,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素质的提升。首先,农村教育要想留住优秀的教师,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就必须增加投入,提高教师的福利水平,缩小城乡教师的工资差异,解决同级别、同工龄教师的城乡待遇差距问题。其次,还要加强城乡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定期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还可以和城市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学习,充实知识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这样有助于逐渐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素质,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村教育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才能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三)关心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隔代抚养家庭中,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存在严重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作为监护人必须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仅仅关心儿童的温饱问题,过于溺爱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他们必须与留守儿童经常进行沟通,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防止心理缺失和性格缺陷。学校应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避免意外的发生,学校教育应更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此外,学校还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和儿童进行沟通,疏通心理问题,保证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四)优化农村教育结构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结构的调整要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在农村教育为升学做准备的同时,还要兼顾农村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为城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农村教育特色。农村教育环境和城市有很大差别,不能简单套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必须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教育模式。调整农村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教科书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突出当地经济特色,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体现乡土文化。
【参考文献】
[1]高书国.中国城乡教育转型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济洲,孙天华.论农村教育目标定位的困境与出路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J] .2006,(1):32.
[3]张然,徐冬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经济师[J].2015,(5).
[4]王勇.社会转型期乡村学校教育的文化困境与出路 教育探索[J]2012,(9).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篇12
由此看来, 各地各部门只有认真反思, 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加快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 尽快转变思路, 一步一个脚印, 踏实开展工作, 才能扭转我区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被动局面, 确保2010年全区所有市、县的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行目标的实现。
据自治区建设厅的统计, 截至今年9月底, 全区119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中, 已建成项目18项, 正在施工71项;其中2009年之前开工的23项, 今年新开工的48项, 已完成前期工作的27项, 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3项。全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共82项, 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9项, 正在施工的37项;其中2009年之前开工的10项, 今年新开工的27项, 已完成前期工作的25项, 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11项。
从资金到位和投资完成情况上看, 截至9月底, 全区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累计到位资金约60.12亿元, 占计划总投资的47%;完成投资约40.66亿元, 占到位资金的67.6%;全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到位资金约18.14亿元, 占项目总投资额的30.6%, 累计完成投资约14.55亿元, 占项目累计到位资金的79.6%。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 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
为切实配合各市县解决好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第三季度以来, 自治区污垃办召开了25次办公协调会议, 全力推进污水垃圾项目建设;由专人每月定期收集全区201个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协调解决, 共解答各市、县污水垃圾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20多个;并采取以下四项必要措施, 使全区污水垃圾工程建设按节点有步骤推进。
一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制度, 要求自治区污水垃圾处理办在5个工作日内答复办结各市县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强化周例会制度, 每周召开1次项目协调会, 协调解决各市县报来的有关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需要协调解决“三改” (改规模、改工艺、改开工和竣工时间) 及其他需要自治区层面解决的问题;三是完善月例会工作制度, 月例会总结当月项目进展工作情况, 部署下月的工作计划;四是简化办文程序, 缩短时限, 提高效率。
同时, 为加快建设进度, 确保全区所有县 (市) 级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必须在2010年建成并投入运行, 自治区污垃办提出了“三个确保”目标——
确保14个县区市全部建成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并尽快达到设计处理能力, 尚未完成项目的必须尽快完成, 污水处理负荷率尽快达到60%以上。
确保2009年6月30日前开工建设的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市县, 及地处主要江河的县和国家级园区的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年内全部建成投产。
确保所有列入“十一五”计划的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在今年年底全部开工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荐阅读:
浅议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29
望高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07-02
城镇基础07-24
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11-28
经济基础下的城镇化05-10
关于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2010年第四季度建设和运行情况的通报09-05
城镇污水建设05-25
边境城镇建设10-16
山地城镇建设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