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镇建设(精选12篇)
山地城镇建设 篇1
1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高速的经济发展对我国山地城镇的绿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山地既是自然资源、文化、生物物种的聚集中心, 又对平缓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而作为山地地域经济文化管理中心的城镇, 其规划和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
2 山地城镇绿化模式的建立及其主要特点
山地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变, 山峦、河床、森林等自然要素往往要穿过城镇, 造成城镇用地出现一定的零散性, 且由于山地地区地势不平坦, 很难形成大面积的“环状绿地”, 也无法进行统一的管理。针对城镇绿化的这种现状, 相关专家和学者探讨出了“绿核+绿廊+绿网”的绿化模式, 它是针对山地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以山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为分析基础而建立的一种适应山地城镇绿化特点的绿化建设模式, “绿廊”是指绿化地区在形态上呈现出宽窄变化的廊状结构, “绿核”是指这些宽窄变化的廊状结构连接成块状绿地, 这些块状绿地有彼此之间结合成了不规则、开放式的“网状”结构。这种绿化模式成分考虑到了山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生态系统的特点, 与传统绿化体系相比,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2.1 适应性强
“绿核+绿廊+绿网”绿化模式相较于平原地区“环状+楔形”的绿化模式更见适应千奇百怪的山地地貌, 将相对零散的城镇地域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使人为绿化与自然、人文景观充分的融为一体, 不仅改善了城镇环境, 也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空气, 缓解了温室效应。
2.2 渗透性好
这种绿化模式从自然生态的内在机制出发, 可以遍布山地城镇的每一个角落, 见缝插针、遍地开花, 将城镇绿化切实落实到每一个角落,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性。例如, 山地城镇的街道多劈山而筑, 往往一面靠着悬崖, 一面倚着深渊, 普通的绿化植物在这种环境中根本无法成活, 更别提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这时可以充分利用喜欢攀岩的植物, 如爬山虎等作为街道绿化的主要对象, 并在最下层辅以灌木等矮小的植物, 形成错落的自然景观, 既美观又有实效。
2.3 系统性高
由于山地地区的地貌的错落性和差异性, 山地城镇往往被分割成碎块状, 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而“绿核+绿廊+绿网”的山地绿化模式可以使用不同的绿化植物将整个城镇地区的地貌覆盖起来, 促使生态结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有效的提升了绿化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2.4 文化性优秀
一个城市的文化韵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然人文景观, 而城镇绿化又是自然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绿化体系的建设可以与城镇中的特色建筑和历史文化相互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绿网, 更是突出城市特色, 心因外资的重要手段。绿化规划中要注重结合现代文化设施的建设, 把握文化主题, 突出文化内涵, 将人类的情感充分考虑在内, 通过绿廊将城镇建筑文化与绿色景观有机结合起来, 使本地区发展成为可游、可居、可赏的文化名城。
3 新时期山地城镇绿化模式的探讨
在新时期工业革命大力发展的前提下, 对山地地区的地貌环境以及自然生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绿化模式的建设应该与时俱进, 适应当代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策略, 为山地城镇的建设添砖加瓦。以山地重庆为例, 重庆坐落在我国喜马拉雅山脉与平原的交界处, 且与长江和嘉陵江相毗邻, 地势起伏错落有致, 外围扩展区沟壑交错、山岭纵横, 呈现出长条形山脉与丘陵相间的“平行岭谷”景观, 这些沟壑将整个重庆城区分割成了许多块状结构, 且每一个块状结构又被分割成若干个地图单元, 是典型的山地城镇地貌特征, 绿化建设更具典型性。
4 结语
山地城镇的绿化建设既有复杂性又有规律性, 在改善山地城镇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以重庆地区的绿化模式建设为例, 重点探讨了适应我国山地城镇地形地貌特点的“绿核+绿廊+绿网”绿化模式, 希望对我国山地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蔡云楠, 郭红雨.山地城镇绿化模式的探索[J].中国园林, 2000 (01) :43-46.
[2]吴勇.山地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重庆大学, 2012.
[3]杜春兰.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D].重庆大学, 2005.
山地城镇建设 篇2
张登利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经所
建设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对于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打造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探索山地特色城镇化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依托国家对贵州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长期制约贵州城镇化推进的限制性因素逐步消除,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平台建设进一步坚实,贵州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为建设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自然地理条件,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属近海近江近边的浅内陆地区,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山地和丘陵占92.5%,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呈现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特点。二是经济社会条件,2014年全省GDP达9251亿元,增速10.4%,排名全国第二,人均GDP为26393元,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3亿元。依靠经济总量的增加和投资规模扩大,城镇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进一步夯实。三是历史文化条件,贵州历史文化悠久多彩,夜郎文化深远神秘、屯堡文化独枝绚丽、土司文化特色淳朴、“三线”文化厚重鲜明、长征文化光彩夺目、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城镇化发展的文明形态进一步丰富。四是城镇化空间格局条件,黔中城市群进入国家战略,贵安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全省城镇化空间初步形成以黔中城市群为主体、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为极核、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为中心、小城市和城镇为节点、小城镇为基础的空间发展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初步实现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空间分布进一步均衡。五是区域基础设施条件,2014年,贵州铁路通车里程2490余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79个县通高速。推进水运建设三年会战,建设等级以上航道2402公里。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进
出港游客增速全国第一。黔中水利枢纽一期主体工程、滋黔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建设,开工骨干水源工程40座。电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缅气入黔”工程实施,贵州迈入管道天然气时代。路、水、电、气等一系列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城镇化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六是已有发展平台,“5个100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成效明显,“33668”扶贫工程、教育“9+3”计划稳步推进,“7+N朵云”工程推动大数据产业落地,全省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获得国家批准,发展要素进一步聚集,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平台建设进一步坚实。
主要实现路径如下:
尊重山地文化。围绕贵州山地特点,规划编制突出利用山地资源,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契合碎片化土地的集约利用,体现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布局特点;鼓励城镇用地功能适度混合,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动节约用地;注重对地方文化元素的提炼和运用,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强化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和城乡一样化。推进“多规融合”创新,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城乡规划由扩张型规划逐步向精明增长型规划转变。
建设山地城镇。优先划定田园、水系、湿地、林地等自然生态景观资源红线,限定城镇开发边界,引导城镇、村庄向坝子边缘、山地发展,向山要地、向天要地,提高山地在建设用地中的比例。规划建设省域绿道系统,绿道建设与山水环境、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山地体育等有机结合。支持有条件的小城镇创建以“生态、怀旧、文化旅游”为特征的“国际慢城”。建设生态型多梯度运动训练基地,发展新型生态体育城镇。
建设人文城镇。支持安顺屯堡—黄果树、仁怀茅台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支持安顺、黎平等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立一批文化产业基地。鼓励个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和传习所建设。实施“城镇脸谱”计划,各县(市、区)规定有地方特色或历史文化记忆的地区,创建城市标识“脸谱”。加强17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研究,提炼应用地方文化元素符号,增加建筑的阅读性和可识别性。
实施1000个传统村落保护,构建城—镇—村多层次的人文城镇体系。
建设海绵城市。积极应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建设城镇人工湿地、下凹式绿地、植草场、可渗透路面、透水性广场等可透水项目,构建城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提高城镇蓄水、滞水和渗水能力,减少对城镇地形地貌和水系的破坏。大力推进贵安新区海绵城市国家试点建设,建成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考核一体化、建设前后径流量不增加、城市开发径流管理排放管理和收费制度配套的国家级示范区。到2017年,争取新增1—3个海绵城市国家试点;积极开展海绵城市省级试点,到2020年全省设市城市海绵城市试点全覆盖。
推动城市新区与老城区衔接协调差异发展。科学定位城市新区,合理确定与环境容量相匹配的发展规模,注重与老城区的衔接协调、差异发展。在产业培育上,借助开放平台,以教育和科研支撑,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在景观形态上,坚持“保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万亩良田就是特色景观”的理念,实现产业、新区与自然“浑然一体”;在规划建设上,以品质和文化为核心,统筹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彰显山地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政策措施上,深化城市与新区统分结合的政策体系,以“多规融合”统筹资源要素,以投融资体制改革集聚资金,以行政事权并轨为政策激励。
创新城镇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城郊环境治理。积极发展城郊产业,配套城镇基础设施,均衡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促进郊区农村人口有序转化。加强城镇交通治理。按照组团布局特点,综合功能配套,强化组团功能复合,促进职住平衡,减少钟摆式交通。大力打造公共交通,推行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组合,提高公共出行比例,引导绿色出行。加大城镇停车设施建设力度,引导发展多层机械式停车场,有效解决停车难问题。探索建立城市中心区拥堵区域积分管理制度,加强赌点治理。全面推行数字城镇管理。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推行数字城镇管理,促进“三网融合”,城镇管理过程控制现实全天候、无缝隙。
依托产业聚集增加就业。以园区聚集产业增加就业。将产业园区纳入城镇总体规划范围实施统一管理,以产业集聚吸引人口集聚。推动现有产业园区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强产业园区物质装备和设施建设,扩大园区就业容量。
依托现代服务业扩大就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着力提升金融业,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撑;紧紧围绕资源深加工、特色优势工业等发展研发设计、会展广告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集聚区,有效增大城镇就业容量。紧紧围绕城镇服务需求,重点发展教育培训、创业就业培训、城市商贸等商务服务,以及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医患陪护、家庭用品配送维修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强城镇商业网点建设,提供有效就业。
依托新兴产业拓宽就业。大力培育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绿色有机物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物技术、节能环保个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际山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努力拓展新的就业岗位。
依托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增加就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优质白酒、烟草、民族制药、特色食品、茶叶等“五张名片”为重点的特色轻工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轻工业基地,拉动就业。
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城镇化建设。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大城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确保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大力整治重点流域水污染,实施八大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实施草海综合环境治理工程。到2020年全省重要江湖功能水区水质达标率85%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
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实施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改造升级工程,整治石化、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煤炭清洁利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到2020年全省13个设市城市和所有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85%以上、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
协同推进精准扶贫与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扶贫生态移民减少农业人口数量。采取资源补偿、资源交易、用地保障等措施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搬迁不适宜人居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的贫困人口,依托县城、乡镇、园区等适度规模集中安置,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到2020年,通过扶贫生态移民减少农业贫困人口200万人左右。
通过产业扶贫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将贵州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旅游扶贫实验区”打造,设立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加大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开发力度,集中培育农家乐、渔家乐、精品采摘园、开心农场等,加快乡村服务业发展,降低农民对农业的依赖。争取国家支持,将我省规划非耕地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1000元左右。推动贫困地区农业规模化发展,探索合作、公司化、园区化等经营路子,培育壮大山地特色农业企业,推动贫困地区农民转化为现代农业工人。
通过教育扶贫提升城镇化人口素质。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职教脱贫工程”,加大职业院校建设力度,采取贴息贷款或生活补助等方式,对农村家庭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免费中职、高职教育,培育新一代产业工人。推动对口帮扶城市在帮扶地区助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全额补助在校期间学费、基本生活费,推动农村贫困学生毕业后在城镇就业、定居;在每个市(州)各助建一个农民工培训基地,对外出务工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为贫困地区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创造条件。每年选送一批贫困家庭学生赴发达地区和省内大城市接受免费职业教育。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发行地方债券支持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推动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与省级财政共同出资设立城镇发展基金。降低政府融资门槛,放宽信贷、发债等限制条件。探索一般债券与专项债
券相结合的举债融资模式。
推进金融主体建设。大力推动私募基金发展,加大“引金入黔”工作力度。组建贵商银行,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开展农民资金互动组织试点。
加大城镇化信贷供给。积极争取运用差别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贵州的信贷投入。地方性商业银行要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加大对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通过发展城镇化产业基金托管业务等,探索以信托理财和设立资金池的方式。引导保险资金、养老基金、PE基金以及其他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定城镇化金融专项业务经营风险偏好,设定风险容忍度,加大城镇化金融的信贷支持。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以市政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扶贫生态移民、石漠化治理等领域为突破口,推出民间资本投资项目。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给予各类投资主体在市场准入和扶持政策方面的同等对待。
山地城镇建设 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黔东南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14-01
一、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堅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准确把握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对加快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具有重大意义。表现在: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特色新型城镇化是要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镇化。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优化布局的城镇化。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特色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推进城镇化,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文化传承的城镇化。体现区域文化禀赋,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二、黔东南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自1956年建州以来,黔东南城镇化发展历经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归纳起来大体呈现出基本停滞、平缓发展和快速增长三个阶段:基本停滞阶段(1956-1977):城镇化建设基本处于停滞发展阶段,城镇化率仅由1956年的7.1%发展到1977年的7.8%,年均增长仅0.06%,不足0.1个百分点;平缓发展阶段(1978-2000):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8.2%提高到2000年的16.35%(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3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46个百点);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16.35%提高到2010年的26.39%。“十二五”以来,城镇化水平由2010年的26.39%提高到33%,年均增长2.2个百分点,城镇化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总体上来,黔东南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飞速的进展,但新形势下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区域布局不够科学。黔东南县多县小、能力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区域布局不科学,在发展上各自为阵,城市规模难以做大做强,州府所在地凯里市的市区人口仅为30万人,仍处在小城市层面。二是发展水平不均衡。总体上北部县好于南部县,中部县好于接边县;县城周边乡镇好于边远地区乡镇,平坦地带乡镇好于两山腹地乡镇,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三是辐射带动不明显。县多县小,资源不够集中,园区多而不强,产业聚集度不高,产城互动能力弱,缺乏大城市带动,城市内需不足。四是制约瓶颈难突破。城镇化建设面临用地和资金两大瓶颈问题突出,破解难题困难重重。五是管理能力跟不上。城镇功能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化进程速度,城镇管理的体制机制严重滞后,城镇脏、乱、差现象和拥、堵、闹的问题较突出。
三、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结合黔东南实际,坚持“五个统筹”,探索“五个结合”,深化“五项改革”,加快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切实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化路子。一是坚持“五个统筹”规划建设特色新型城镇化。坚持统筹城乡联动发展,使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相互促进,加大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彻底消除进城农民工生活、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壁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任何一个地区、城镇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与本地区的中小城镇、周边市州的城市、全省乃至全国都会有联系,在规划中,必须将自身置于更大区域的农业、工业以及产业环境中加以统筹看待。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虑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电子信息、金融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全方位的支持。坚持统筹人与自然发展,做好城市水源的保障和保护、地质灾害防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等,都需要统筹考虑。坚持统筹对外开放发展,以国际化的视角来对城市进行规划。二是探索“五个结合”规划建设特色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结合,探索与历史文化彰显的结合,探索与文化旅游开发的结合,探索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结合,探索与交通体系建设的结合,增强城镇的发展动力。三是深化“五项改革”配套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深化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推动人口网城市聚集。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落实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深化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规范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PPP等多种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各级财政保障性住房稳定投入机制,不断完善租赁补贴制度;通过调整完善住房、土地、财税、金融等构建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深化环境保护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参考文献:
[1]统计数据均来源于黔东南州统计局。
作者简介:邹增文(1986.9-),男,侗族,贵州黎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
山地城镇排水体制的选择研究 篇4
我国规范与手册规定, 对城市旧有街区的合流制管网, 应逐步改造为截留式合流制, 对于新建区宜采用分流制。近年来我国排水工作者不断地对其合理性提出质疑。实际上, 城市排水体制既与城市地形地质、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有关, 也与城市水环境保护的预期目标有关, 同时还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制约。
1 排水体制的发展
合流制和分流制这两种传统排水体制均十分昂贵。为了减少造价, 在特殊地区人们又开发出两种非传统的排水体制:沉淀式的排水系统和简化的排水系统。沉淀式的排水系统即从一户或几户排出的生活污水首先进入单室化粪池 (通常这是一个固体截留池) , 而沉淀后的出水则排入浅而小的城市污水管。简化的污水系统在形式上与传统排水系统并无多大区别, 但其设计概念则不同于19世纪出现的较为保守的设计概念, 如设计坡度、设计年限参数选择等。这种系统在高人口密度、低收入地区非常适用, 如巴西北部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 其设计概念已写入巴西国家规范 (The Brazilian National Norm 9649/1996) 。
2 重庆山地城镇排水管网现状
重庆山地城镇大都依山傍水, 被分成许多组团, 地形高差大, 沿江成条形分布。由于这种地形特点和历史上的经济因素, 重庆山地城镇排水管网极为不足, 且相对老化。据报道, 目前重庆市 (包括16区、4县级市) 排水管道总长1484km, 人均管网长度约为0.37m/人, 管网面积覆盖率为0.07m/m2, 大都是合流制管道或管渠。万县、涪陵等地新区和老区都采用雨污合流排水管渠。老城区采用砌在街道两旁下面的砖石结构暗渠排水, 新区则采用条石结构的暗渠。笔者了解到, 石柱县南宾和西沱两镇管网系统为合流制, 年久失修, 缺少应有的更新和维护, 管径普遍偏小, 已不敷使用, 这种情况在库区城镇相当普遍。在库区的很多城市, 街道边沟、小溪或冲沟常被用作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沟。
3 重庆山地城镇排水体制选择
我国对分流制和合流制的污染效应缺少详尽的研究, 对两种体制通常在环境效应、造价和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认为: (1) 合流制管网系统雨污合流, 在降雨较大时一部分生活污水和雨水的合流污水要溢入河流造成污染, 这种污染一般要大于分流制初雨水的污染; (2) 虽然合流制只用一套管网, 初期造价费比分流制低20%~40%, 但分流制在分期上可先建污水管, 再建雨水管, 初期基建投资费用可以降低, 投资灵活, 而且合流制由于后期泵站提升设施等, 运行费用高; (3) 在维护管理方面分流制要比合流制简单。德国、荷兰等国家在实际的情况下对合流制和分流制的污染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亚热带或温带气候地区, 由于管网的在线贮水能力和污水处理厂的水力负荷的可变性, 合流制在瞬间污染、年度污染总量、某一类污染物等方面都不一定比分流制高, 在特定条件下, 合流制的污染效应还低一些。对于流速在0.1m/s以上的河流, 两种系统的间歇式污染大体相当, 对于COD等指标, 合流制高于分流制, 而对于重金属元素, 合流制要低于分流制。若管网的在线贮水能力为2mm (20m3/ha不透水面积) ~5mm (50m3/ha不透水面积) , 合流制溢流所产生的年度污染负荷可以减半。对于荷兰, 由于地形平坦, 管网的在线贮水能力达7mm, 污水厂的水力负荷约为1mm/h, 合流制的年度污染大大小于分流制。Karl Imhoff也认为两种体制的有机污染总负荷大致相当。因此, 不能总是一成不变地认为合流制的污染效应大于分流制。
重庆山地城市地形坡度一般较大, 管网的在线贮水能力较小, 但这可以通过对管网进行合理设计及对污水处理厂的构筑物型式选择得到一定弥补。同时, 重庆山地的排水管网, 特别是生活污水, 由于城市建设和规划与实际发展水平的差距, 生活污水管往往达不到设计充满度。加之重庆山地地质坚硬, 岩基居多, 地下水渗入管道中的比例相应较少, 雨季时管网的在线贮水能力也可能相应有所提高。此外, 由于坡度较大, 提升泵站费用可相对减少, 因而合流制系统的运行费用不一定比分流制高。
山地城市原有排水体制大都是合流制, 在新旧结合上, 若新建区采用分流制管网, 就会导致新建区初雨水和老城区雨污溢流两种污染问题, 在控制上复杂程度增加, 也不便于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从管网建设上看, 库区中小城镇居多, 街道较窄, 地下空间紧张, 不便布置太多的管道系统, 合流制系统更能适应这种情况。笔者在参加某经济开发区排水管网规划和设计时, 发现10m以下的街道较多, 由于地下管线之间要求一定的防护间距, 布管非常困难。对于管网的设计年限, 巴西专家Azevedo Netto认为不应超过20年, 这种设计概念较符合重庆山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实际状况。在分流制管网的运行过程中, 人们发现误接的现象几乎不能避免。临街的城市居民习惯于将一部分生活污水倾倒于街面, 这样雨水管中就会混入相当数量的生活污水, 分流制管网实际上变成了两套合流制管网。发达国家如此, 发展中国家亦然, 分流制的优越性往往不能体现出来。重庆山地的城镇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一般不高, 不合法的连接更难避免, 合流制在维护管理上较适合这种现状。
综上所述, 合流制排水体制较适宜于重庆的大多数城镇。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重庆山地城镇排水体制宜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 对于具体城镇, 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化粪池的居住区, 污水流量应适当考虑其沉淀作用, 在设计流量时可以有所减少; (2) 对于高人口密度、低收入地区, 在分析其未来流量时, 不应考虑太高的系数; (3) 应加紧山地城镇两种体制的污染效应和基建投资比较研究。对重庆市, 这种研究更显得必要和迫切。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确定合流制管网的溢流倍数和重庆山地两种排水系统选择的临界效益投资比, 用以指导城镇排水系统选择和设计, 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山地城镇排水体制研究的相关心得, 以重庆山地城镇排水体制选择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排水体制的发展历史, 重庆山地城镇排水管网的现状, 探讨了重庆山地城镇排水体制选择的思路,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山地城镇,排水体制,管网
参考文献
[1]潘国庆, 车伍.国内外城镇排水体制的探讨[J].给水排水, 2007 (S1) .
《山地回忆》教案 篇5
《山地回忆》教案
孙犁 学习目标: 1、把握小说结构,概括故事情节 2、把握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语言 3、了解作者风格,理解小说主旨 学习重点: 1、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把握小说中“妞儿”的形象特点 2、把握小说作者质朴的语言却饱含深情的特点 教学方法:“诱思教学法” 教学时数: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及作品风格(课前作业检查) 2、概括情节把握结构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 在我们的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密码箱”,里边收藏的东西不是珍珠,却比珍珠还纯洁,不是金银,却比金银还珍贵,这些宝贝叫做“回忆”。大作家孙犁,用清新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朴实而又感人的“山地回忆”(板书题目) 二、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与阅读情况(板书作者及关键词) ①乡土小说 ②荷花淀派 ③散文化小说 ④真善美 三、 概括情节,把握结构 ㈠送故人山地蓝布――怨气 (倒叙) ㈡忆往事,河边冲突――故事开端 ㈢忆往事,深情厚谊――故事发展 ㈣见故人,谈及现状――故事尾声(照应) 讨论:㈠倒叙手法和开始对山地生活环境的描写,对小说来说有什么作用? ㈡叙事是讲究“节奏”的,小说情节“㈡忆往事,河边冲突”部分又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你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四、 作业。课下细致阅读小说,评价一下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评价小说中“妞儿”的形象特点 2、评价小说的语言特点和小说主旨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 根据小说内同,说说自己对“妞儿”的人物形象的理解: 要点:①泼辣野性 ② 开朗外向 ③善良真诚 ④有主见 热爱劳动 不服输等等 二、 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文讨论小说的语言特点: 要点:①质朴简洁――小说开始部分,对山地环境特点的描述,用于简练准确朴实无华 ②一字传神――写“妞儿”在河边时候的表现时,重点突出了“喊”、“笑”和“低声说”,却使人物形象得以凸显。 ③言语朴实却包含深意――“心疼我们八路军”一句;“女孩儿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一句标点的用法;“纪念着我对那女孩子的纪念”一句 总结:作者注重一字一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因为质朴简洁准确的语言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用质朴简洁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真善美,从而突出了小说的主旨。(参看课后连接部分,领会孙犁小说的一贯主旨在于“如实地渲染高昂浓重的感情”――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三、 讨论: ㈠在“河边冲突”一节中,是什么原因使彼此的矛盾冲突不断缓和最后化解? 要点:对日寇摧残下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抗击侵略包保卫家乡的共同憧憬;对善良的人民的感激和热爱。 ㈡作者回忆的中心是“妞儿”呢还是她们“一家人”? 四、 讨论总结小说主旨 ――小说通过回忆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与冀中山区一家人的深情厚谊,表达了对冀中山区人民的由衷赞美,歌颂了真挚的“军民鱼水情”,如实地“渲染了这种高昂浓重的感情”。 五、作业。 写作小练习。用三四百字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可以写肖像,也可以写语言及动作。要求语言质朴简练,争取“一字传神”。
山地城镇建设 篇6
早期的德军山地步兵部队是轻步兵单位,最早成立于1907年,由早期的高山山地营重组转变而成。二战时期,德军设立了多个山地步兵单位,并于1941年11月合并成立了一个山地步兵军团。该军团采用轻型化装备,最早使用骡子等牲畜进行输送。该军团中的山地步兵相比于常规步兵来说装备的自动武器较少,但其MG34或MG42机枪配备的弹药要比普通步兵多得多。这个时期的山地步兵曾参与多次战斗,如高加索行动、北极狐行动等。
二战结束后,西德陆军于1956年成立了一支山地步兵部队。东西德统一后,该山地步兵部队于2001年重组为德军第一山地师,但该师后来在德军全面重组中被解散。几年以后,德军又再次重建山地步兵部队,并于2008年正式将其更名为第23山地步兵旅。第23山地步兵旅现有士兵6500人,总部基地位于巴特赖兴哈尔市。该旅下辖各营被部署在巴伐利亚南部各地,因为此处是德国连接阿尔卑斯山脉北部的惟一山地地区。
第23山地步兵旅的职责范围比较广泛,其主要任务是在极地、山地、沙漠地区和极端气候条件下开展战斗,在一般地形开展冬季战斗,以及在城市地区战斗等。目前,其下属单位包括总部连,基地位于巴特赖兴哈尔;第231山地步兵营,基地位于巴特赖兴哈尔;第232山地步兵营,基地位于贝希特斯;第233山地步兵营,基地位于米藤巴尔德;第230山地侦察营,基地位于菲森;第210山地信号营,基地位于巴特赖兴哈尔及贝希特斯;第8战斗工兵营,基地位于布兰堡;第230连级训练中心,基地位于巴特赖兴哈尔。
其中,每个山地步兵营现有士兵大约1000人,其下辖6个连,其中1个连负责人员及支援任务;3个连为传统的山地步兵连;1个连为重型装备连,其装备有鼬鼠装甲战斗车,可为大部队提供迫击炮火力支援、加农炮火力支援等;还有1个连负责训练任务,为营内的士兵进行为期3个月的基础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除第23山地步兵旅外,德军中的山地步兵单位还包括基地位于米藤巴尔德的山地及冬季战斗国际训练中心,以及基地位于肯普藤的第42山地医疗支援团。
第230山地侦察营
第230山地侦察营成立于2007年,其基地位于非森的富辛小镇,这个小镇位于通往阿尔卑斯山的道路上,毗邻奥地利边境。第230山地侦察营是德军中惟一一个专门为山地地区开展行动提供侦察的营级单位,同时也是德军中惟一一支下辖高海拔山地侦察排的营级单位。
第230山地侦察营的任务主要是开展地面战斗及雷达侦察、使用无人机开展低空侦察以及收集敌军人员情报等。其可为第23山地步兵旅提供有关敌军部队人数、装备和部署等情报;对作战地区的地形及基础设施进行侦察,如当地的道路状况、桥梁的载重限度和河流的涉水区域等等;分析友邻部队间接火力袭击及空中打击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执行战区监视任务,在大范围行动期间为友军提供火力掩护及侧方保护等。
目前,第230山地侦察营下辖总部连、后勤支援连、第2地面战术侦察连、第3人员情报连、第4雷达及无人机侦察连。其中,后勤支援连下辖总部排、1个信号排、1个供应排、1个运输排、1个维修保养排以及1个拥有超高技能的高海拔山地侦察排。
第2地面战术侦察连主要负责山地地区地面战术侦察及短距离空中侦察,其下辖1个总部排、4个侦察排和2个山地侦察排,主要装备包括SF轻型装甲侦察车、BV206S全地形装甲车、ALADIN小型无人机和BOSA地面探测设备等。
第3人员情报连下辖1个总部排、3个情报排和1个轻型侦察排。其中,情报排通过对敌军情报文件和俘获的设备进行评估,分析有关敌方的各种情报。轻型侦察排负责在城市及困难地形条件下进行下车侦察。第3人员情报连的主要装备包括澳洲野狗2型装甲车和MIKADO迷你无人机等。
第4雷达及无人机侦察连的任务是开展雷达侦察及低空空中侦察,其下辖1个总部排、1个雷达排、1个KZO无人机排和1个LUNA无人机排。其中,雷达排装备TP 1A5 Fuchs轮式装甲车,车上安装有Panzer雷达及RASIT战场监视雷达;KZO无人机排装备有KZO全天候无人机,该无人机飞行距离65km,飞行时长3.5小时;LUNA无人机排装备LUNA无人机,该型无人机飞行距离50km,飞行时长6小时。
山地风电场建设施工道路选线概论 篇7
1 风力发电概述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蕴量巨大, 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 MW, 其中, 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 MW, 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 再通过增速机提升旋转的速度, 来促使发电机发电。依据目前的风车技术, 大约是3 m/s的速度 (微风的程度) 便可以开始发电。风力发电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热潮, 这是因为风力发电没有燃料问题, 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
2 施工道路选线原则
在风电场建设的过程中, 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是将整个风电场的所有机组和外界的公路相连接, 这样就能在施工期间保证各个风机塔筒、机舱、叶片等运输车辆的运输和吊装, 才能实现风电场施工的有序、安全进行。由此可见, 道路的设计和施工在风电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 风电场内的道路主要分为干路和支路两种, 干路是为了将整个风电场的各个机组串连起来, 而支路则是每个机组到干路的连接道路。在风电场建设道路选线时, 应该遵循道路建设的一般原则, 除此之外, 还应该根据具体工程量的大小以及各类技术指标的难易程度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 选择出最佳方案。所以, 如果工程量增加不大却可以显著提高技术指标时, 应当着重考虑该方案;但是当工程量较大且技术指标无法达到或者是虽然达到了技术指标, 但是程度极低时, 应该充分考虑地形、地质、地物等各种实际条件, 重新设计风电场道路的选线。
3 选线的方法和步骤
在山区风电场, 道路的设计受地形、地质的影响较大, 加之山区的气候复杂, 暴雨多、山洪急, 给道路的布线和定线造成了影响。根据这样的现实特点, 一般可遵循以下的步骤和方法: (1) 收集风电场所在位置的各种资料, 例如地质资料、地形资料、水文资料、气象资料等,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风电场区范围内的风机布置图对干路和各个支路的各种可能走向进行研究, 尽量将研究重点放在地质、地貌、地形、用地、环保等不同的方面, 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备选。 (2) 对每一个备选方案进行现场踏勘, 做到“跑到、看到、调查到, 真正做到”“一千米外选线, 五百米外看路”, 而且在踏勘的过程中, 还应该在地图上做标记。对于地形图上没有的东西, 应该在地图上标示出来。另外, 在选线时, 一定要注意对水土的保持和对环境的保护。虽然在新建道路时, 不可能不对道路两旁的植被造成破坏, 但一定要将这种破坏降至最低, 同时还要避开水库、池塘等, 在设计的过程兼顾环保和水土保持, 例如增加挡墙、护坡、绿化带等。 (3) 结合实地踏勘情况测出线路沿线的地形和地质, 计算相关的土石平衡, 并充分考虑系统排水方案和边坡支护方案的设计。然后细化方案, 对其经济性进行比较, 最终选择出最佳方案。
4 注意事项
除了遵守上述原则、方法和步骤之外, 还要考虑以下注意事项: (1) 应该严密组织、严格把关施工过程。由于山区地形复杂, 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 不但要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还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所以在组织设计、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上一定要严格把关, 在保证上述的基础上按期完成工程。 (2) 做好安全施工工作。在施工现场, 应该设有专职的安全员和交通管制员, 并在各个施工段设立明显标识, 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型机械, 应该要求操作者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进行操作。另外, 还要在施工中注意安全管理, 做到文明施工, 尽量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使工程可以顺利进行。 (3) 在施工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工作, 避免水土流失。路基开挖成型后应该立即进行排水沟开挖工作,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完成排水项目的施工, 形成排水系统, 避免雨水、洪水对路面和边坡的冲刷。另外, 在道路填方区施工时, 应该进行挡墙施工, 回填施工时, 应按照技术要求分层碾压, 以避免水土流失。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我国的风力资源丰富, 所以在新的形式下加紧对新能源的开发是很有必要的。随着我国风力发电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风电场的数量越来越多。另外, 针对风电场建设的特点和山区的地形地质特点做好风电场的道路设计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实际出发, 对山地风电场建设施工道路选线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说明, 希望可以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摘要:山区风电场由于地形特殊, 在选择路线的过程中, 所秉持的原则就是行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而在道路的施工建设方面, 应该综合考虑山地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 以实现山区风电场道路建设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目的, 最后确定执行方案。从实际出发, 结合工作经验, 对山地风电场建设施工的道路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风电场,选线原则,方案选择,新能源
参考文献
[1]程鹏, 张志强.风电场道路技术参数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11 (10) .
浅谈山地果园的规范化建设 篇8
1 水平梯地开发
1.1 园地选择
该水果基地坐落在浙江54省道 (龙庆线) 15km处的公路边 (离公路约100m) , 交通便利, 海拔高度240~290m, 相对高度约50m, 坡度在15°~25°之间, 连片面积107hm2, 土层在100cm以上, 既适合柑桔生产, 又适合机械化作业。
1.2 山面清理
该山片虽已成为荒山, 但仍有大量灌木、杂草和杉木砍伐后抽发的萌芽条, 需进行全面劈山炼山, 把山面植被清理干净, 以便机械化作业。
1.3 水平梯地挖掘
水平梯地全部采用挖掘机挖掘, 在挖掘过程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选择有开发山地果园经验的司机和性能良好的挖掘机, 这是达到开发效率高、建园质量好的关键。二是选用机身底部宽度在300cm左右的挖掘机, 用这样的挖掘机挖掘, 梯地最窄处的宽度能保持在300cm以上, 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三是要求梯地水平, 梯面外高内低, 以便下雨时雨水在梯面上自外而内流向内侧的“竹节沟”, 再由“竹节沟”流向梯地两端的排水沟, 以防梯地水土流失和梯壁倒塌。四是梯壁的垂直度要适当, 过直容易导致梯壁倒塌, 过斜则土地利用率低, 理想的做法是, 上部填土 (松土) 部分控制在65°左右, 下部实土部分控制在75°左右。五是树蔸不能埋于梯地下, 应全部清除出去, 以免日后树蔸腐烂造成梯地下陷和梯壁倒塌。六是当一条水平梯地挖到头后, 挖掘机倒退, 在倒退过程中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在梯地中央进行壕沟式松土, 深、宽不少于100cm, 以利今后果树根系伸展。二是按照规划设计的种植密度挖好种植穴, 种植穴长×宽×深不少于100cm×100cm×80cm。
水平梯地采用挖掘机挖掘, 不仅建园速度快 (从开工到竣工只用了4个月时间。如采用传统的建园方法, 就算每天100人上山挖掘, 起码也要两年时间) 、而且基地质量高 (由于挖掘机机身宽度就达300cm, 因而挖出来的水平梯地宽度至少在300cm以上。梯地外侧填方的泥土经挖掘机来回两次重压, 因此梯壁比较牢固) 。
2 主要配套设施建设
2.1 道路建设
道路建设是继劈山、炼山和总体规划后的第一项工作。道路分公路、简易公路、小区路和包边路。
2.1.1 公路。从省道公路至基地中心管理房的1 060m建成三级公路。
2.1.2 简易公路。建简易公路22 000余m, 宽4.5m以上, 通到每个山头和小区, 与公路相接, 农用运输车和5t货车可以通行。
2.1.3 小区路。小区路 (人行道) 宽2.5m, 与公路或简易公路相接。小区路根据山地坡度的大小建直路或弯路, 坡度在15°以下一般建成直路。坡度在15°以上一般建成“S”形弯路, 每个弯的坡度、长度基本保持一致, 以求实用、整齐、美观。
2.1.4 包边路。包边路即基地四周外沿的道路, 与小区路或简易公路相接, 宽约2.5m, 既是人行道, 又能起到防火隔离带的作用。
2.2 水利设施建设
生活用水接到每幢管理房。生产用水靠建造蓄水塘、蓄水池和蓄水沟解决。一是在有水源的地方建了两个各能蓄水3 000~4000m3的水塘。二是在每个小区的道路 (路沟) 交汇处建一个能蓄水10m3以上的蓄水池。水池底部和四周用水泥砂石浇成, 以确保不渗漏。整个池体藏在实地下, 以便下雨时果园水沟的水自然流入池内, 并避免因蓄水时水压较大涨破池壁。三是在每行梯地的内侧开挖一条深×宽约为20cm×25cm的排水沟, 然后在排水沟上每隔3m左右 (在种植穴内侧) 挖一个长×宽×深为80cm×40cm×40cm的土坑, 使之成为竹节状的排 (蓄) 水沟, 以起小雨蓄水, 大雨蓄土的作用。
2.3 高压电架设
高压电接到每个山头和小区, 确保基建、生产和生活用电。
2.4 管理房与仓库建设
管理房与仓库按每6~10hm2果园建设200m2的比例建造, 建在基地公路或简易公路边。
3 精心种植
每个种植穴施饼肥2kg, 垃圾或栏肥25kg, 钙镁磷肥1kg, 另施石灰1kg以调节土壤酸碱度。先将肥料和石灰均匀地撒在种植穴四周的土壤上面, 然后肥、土拌匀填入种植穴。选用粗度在0.8cm以上, 生长健壮, 根系发达的柑桔苗。尽量当日起苗当日种植。种植时一般留40cm左右定干, 剪除过密和不充实的枝条, 留完整无缺、生长健壮的叶片10片左右, 其余自叶柄剪除 (切勿用手拉除叶片, 以免伤及芽眼和枝条) , 以减少水分蒸发。解除嫁接口包扎物, 短截过长的主根, 修剪伤残的粗根。不在土壤干燥和太阳猛、气温高、风力大时栽植, 以减少苗木水分蒸发。栽植时根系向四周理匀、理顺, 避免扭曲和上翘。苗木用磷肥蘸根, 细碎肥土填根, 分层踏实。种植深度以嫁接口露出地面为限。定植后浇一勺20%的人粪尿, 以增加水分和养分, 并使根系与土壤结合更加紧密。
4 幼龄柑桔树培育管理要点
4.1 合理施肥
4.1.1施肥次数和时间。种植当年的3~8月和10月 (10月下旬) 每月施肥一次。种植第二年至第四年, 每年追肥4次, 分别于春梢、夏梢、秋梢发芽前10~15天和10月下旬施下。
4.1.2肥料种类与用量。种植当年, 用人粪尿10~20kg+尿素0.5kg+水30~40kg, 每次每株施5kg。种后第二年至第四年, 根据树冠大小每次每株施尿素0.2~0.4kg。10月下旬结合施速效肥每株施腐熟栏肥50kg或腐熟饼肥5kg。
4.1.3施肥方法。种植当年, 根系生长尚弱, 成活与否难以保证, 肥料最好采用浇施。浇施前在主干周围浅松土, 深度为1~2cm, 以防肥水流失, 提高肥水利用率。种后第二年起, 采用环状沟施或两向 (前后向或左右向) 直状沟施, 沟深约15~20cm。挖施肥沟时, 一般先从外围枝条顶端垂直下方下锄, 如此处不见根系, 再逐渐、小心地向主干方向挖, 挖到略见根系为止, 这样既能将肥料送到植株“嘴”上, 又能避免因挖沟不当而损伤根系。将肥料均匀撒在施肥沟里, 然后复土。要做到一边挖沟, 一边撒肥, 一边复土, 不让根系、肥料长时间遭受风吹、日晒, 以免根系损伤和养分挥发。栏肥或饼肥采用扩穴深施, 施肥坑长×宽×深不少于100cm×50cm×80cm, 肥土拌匀施下。扩穴深施范围逐年外移。在根际施肥的基础上, 单独或结合喷农药, 用0.5%尿素、0.2%磷酸二氢钾等根外追肥。
4.2 控果促梢
一年生早熟温州蜜柑苗种植后, 通常第二年即少量开花结果, 第三年、第四年大量开花结果, 如果不加以控制, 势必分散树体养分, 影响枝梢抽发和树冠扩大, 因此, 2~4年生幼龄树必须做好控果促梢工作。
4.2.1 以氮控花。1~3年生幼龄树以施氮肥为主, 其中10月下旬这次肥要重施, 这对抑制生殖生长, 促进营养生长十分重要。
4.2.2 化学控花。2~4年生幼龄树彻底控花, 方法是:于11月中旬和12月中旬各喷赤霉素 (GA3) 一次, 浓度为200×10-6, 以抑制花芽分化, 促进叶芽的形成和春梢营养枝的抽发。
4.2.3 化学疏果。如未采用化学控花, 可在谢花后10天内用吲熟酯 (Figarin) 或萘乙酸 (NAA) 200×10-6喷雾。
4.2.4 人工疏果。化学控花或化学疏果后还需要及时检查结果情况, 必要时加以人工摘除。
4.2.5 摘除有叶结果枝。幼龄树有叶结果枝多, 长度一般在2~10cm之间, 如果采用化学疏果或只摘除花果, 留下的结果枝很短, 对扩大树冠作用不大。而对有叶结果枝连梢带花 (蕾) 自基部及早摘除, 能利用柑桔复芽的特性, 促使重新抽发大量健壮的春梢。连梢摘花后10天左右开始抽发新梢, 梢量较多, 抽发整齐, 平均长度20cm左右, 与留梢疏果相比, 梢量约增加一倍, 总梢长约增加八倍。
4.3 整形修剪
采用自然开心形整形。重点做好种后1~2年树形骨架的培养工作。首先在定干剪口芽以下约20cm的整形带内, 培养方位角约120°, 垂直角约60°, 上下枝距约10cm的主枝3个。为确保选好3大主枝, 分三次选留:第一次于定干时在整形带内选留5~6个饱满芽, 其余芽抹除;第二次于新梢长约2~3cm时, 选留4~5个梢, 其余删除;第三次于梢长约15cm时, 选定3大主枝, 其余作为辅养枝 (辅养枝用拿枝、拉枝的方法开张角度, 防止与主枝竞争) 。对主干不正、主枝方位角和垂直角不理想的用拉、吊、撑等办法予以调整。幼龄柑桔树修剪宜轻不宜重, 否则, 不利根系生长和主干增粗。修剪重点:一是及时抹芽, 促使枝梢数量适当, 分布均匀, 通过多抹少剪的方法, 可减少养分浪费。二是及时打顶, 以防枝条下垂, 促使枝条增粗, 芽眼饱满, 有利分枝。由于顶端优势的关系, 打顶后顶端第一个芽往往抽发最早, 长势也最旺, 如顺其自然, 下方的芽难以抽发, 这样对枝梢打顶也就失去意义, 因此, 打顶后还要配合抹芽, 只有把抽发最早、最旺的顶芽及早抹除,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摘要:龙泉市90%的果园建在山地上, 为了树立样板, 提高建园质量, 促进果业发展, 在龙泉市兰巨乡开发了连片面积为107hm2的标准化山地示范果园。为山地果园规范化建设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山地果园,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浅谈山地建设中的成本造价控制 篇9
一、工程基础部分造价成本加大的主要内容
(一)土石方工程量加大。众所周知,目前工程设计图纸一般楼房主要是从±0以下2.5米左右的基础垫层开始,对于-2.5米以下的土石方工程未加考虑,然后根据施工后的验槽情况,出具基础变更图纸,据此施工。因此,投标报价时一般不含土石方工程,更不含-2.5米以下的土石方工程,这在平原地带,一般到±0以下2.5米,基本上也就达到了原土位置,符合基础的施工要求,没有多大出入。但在山地、山坡地带,这部分工程量则相当大,受岩石构造影响,有的地方需要爆破六、七米深才能达到施工要求。如:我院3号学生公寓楼西半部分由于岩石比较松软,经地质勘探部门勘探,需要进一步下挖,爆破深度平均比该楼的东半部分下4米多深。同时,由于在山坡上建设,坡度大,最低的地方可能需要下挖2米,而最高的地方可能要爆破十几米。如我院第一餐厅,北面爆破2米多,而南面爆破达11米多,呈三角形态势,且需整体爆破挖运。一方面爆破挖运本身价格较高,另一方面加上工程四周的延伸、放坡,使土石方工程量相当大,造价惊人。
(二)毛石混凝土和独立混凝土工程量加大。对于基础加深以后如何施工,设计单位给出的方案往往是对于特深的部分,先用满堂毛石混凝土找平到一定高度,然后再用独立混凝土和条形混凝土按1:0.5的比例做基础大放脚,一步步直到基础垫层的设计标高,这又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量。因为基坑深,面积大,所以造成满堂毛石混凝土基础厚度达1至2米深,并且呈阶梯型“金字塔”结构的独立混凝土基础也达3至4米高。如:基顶截面为1.5米×1.5米的独立基础,3米下的基础大放脚的基底截面则为3.5米×3.5米,基坑越深,混凝土基础越大。这样,混凝土基础工程量成倍加大,造价成本也成倍增大。
(三)条形基础加宽加深。对于砖混结构的公寓楼来说,由于基坑加深,则条形基础深度远远超过-2.5米以下,有的可能超过-3.5米,对这一部分加深的条基,也往往要加宽加大,从而加大了工程量和工程造价。
(四)基础回填工程量增大,且运输困难,也增加了工程的造价成本。
二、如何降低基础造价成本的几点思路
(一)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合理选点。规划设计是降低基础造价成本的一大关键,规划好了,能极大地降低基础造价成本,否则,就会增加基础造价成本。因此,规划要充分深入现场,查看地形地貌,力求节约造价成本,充分论证,避开一些能增加基础造价成本的地方,合理布局,合理规划。
(二)要根据勘探情况,适当调整规划布局,以求节约成本。目前,我们的建筑规划主要根据等高线来进行规划布局,并未考虑地质结构,然后由勘探部门根据规划布局进行实地勘探,最后由建筑设计部门根据勘探报告进行图纸设计。这样,就造成了一旦规划位置确定,无论勘探结果如何,都必须在此建造,只是由设计部门调整基础设计而已,往往不会考虑基础造价成本,只是按照设计规范,加大基础。既然这样,就不如根据勘探结果,适当调整布局,稍加移动,选择地质条件相当的地点进行建设,节约造价成本。
(三)加强规划、设计部门的责任心,推行设计监督制度。由于规划、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利益关系脱节,规划、设计单位只注重规划、设计费的收取,而很少注重建造成本的高低,所以,往往设计保守,不重节约,造成肥梁、胖柱、厚板等浪费现象。同时,由于我们目前的建筑设计和设计审核又都是一个设计单位的工程师,很难起到真正的审核作用。如何监督设计部门的责任心,节约建设成本呢?我认为应推行设计监督制度,由一个设计单位负责设计,而由另一个设计单位负责设计审核,让竞争者监督,以加强设计人员的责任心,降低建筑成本。
(四)对图纸设计进行充分论证,集思广益,以求达到结构合理、成本最低的效果。在投标前,应组织专业人员对图纸设计进行充分论证,若单位内部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可邀请外部专家进行论证、修改,以完善图纸设计。尽量在施工后,不随意变更设计,因为建筑是一个整体工程,一个地方的改动,往往会影响到其他地方的变更,增加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必要时可做一个详细的结构和建筑模型,从直观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成本。
(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顺应地势,因势利导,不求面积大,而求数量多,采取“布达拉宫”式的阶梯建筑。因为在山坡建筑,面积大了,势必造成占地面积大,在地形复杂的山坡上,面积大了,必然造成爆破的土石方增多。而占地面积小了,就可以在一个相对较平坦的地方施工,从而减少土石方工程量。或利用阶梯式结构,梯级而上,最低处的基础在一层下,高处的基础依次在二层下、三层下或四层下,从而降低基础的造价成本。
(六)严格按照勘探结果放炮炸石,提高爆破的准确性。严格控制每一个炮眼的深度和装药量,防止因爆破深度不准确,而造成基础加深、成本加大的现象。
山地自行车赛道的规划建设探讨 篇10
二十一世纪是提倡健康的世纪,自行车运动是一项健康、环保、时尚的绿色运动,山地自行车运动集速度、耐力、力量、意志于一体,骑行于青山绿水之间,既强身健体,又陶冶情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行车运动已成为一项群众性的全民健身运动。同时,由于生活观念的转变,人们开始寻求一种“亲近自然、健康人生”的户外运动。骑自行车具有锻炼内脏器官的耐力和提高心肺功能,可使大脑功能均衡协调发展,从而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捷性的作用;加之山地自行车运动刺激和置身野外的两大特点,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健身运动方式。建设山地自行车赛道,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然而,如何建设合乎标准的赛道以承办省级、国家级甚至国际级别等高规格的比赛,则需要参考国际自行车联盟的相关设计要求来建设。目前,山地自行车赛道的建设还没有现行的国家标准规范,主要参照国际自行车联盟的相关设计要求。作者在规划建设厦门仙岳山山地自行车赛道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就本案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利弊得失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管理提供借鉴。
1 山地自行车运动的发展概况
1.1 国外的发展情况
山地自行车,英文名为“MounTain Bike”,缩写为MTB。起源于美国,是美国青年为了寻求刺激,在摩托车比赛的越野场地上驾驶自行车进行花样比赛而派生发展起来的车型。以后越野运动逐渐在欧美流行,并形成赛事。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举行了首次山地自行车比赛,1990年国际自行车联盟承认这项运动,1991 年首次举行世界杯赛,第二十六届亚特兰大奥运会首次将其列入正式比赛项目。
1.2 国内的发展情况
自从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山地户外运动”成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以来,到2012年,北京、贵阳、杭州、苏州、安徽省黟县、遵义凤冈县、安徽肥西、桂林千家峒等地建立了十余条山地自行车赛道,并举行了各种级别的比赛。
厦门市山地自行车爱好者已达到两万余人,拥有十余家山地自行车运动俱乐部,且该项运动的爱好者数目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参与群体庞大,逐渐成为厦门市继国际马拉松赛后另一张城市名片。促进了厦门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吸引了更多国内外游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提升居民的身体素质。仙岳山山地自行车赛道位于厦门市湖里区仙岳山南麓,全长5.8公里,是厦门乃至全省首条地处城市中心的专业山地自行车赛道。
2 山地自行车主要比赛类别与比赛线路
国际自行车联盟对山地自行车比赛分成以下几类:
2.1 越野赛,包含越野绕圈赛(XC ),超长越野赛(PP),短程赛(SC);
越野绕圈赛(XC):比赛路线至少6 公里一圈。
超长越野赛(PP):比赛路线应至少25公里,不超过100公里,有明显的海拔高度变化。
短程赛(SC):短程赛路线每圈最多6 公里。起、终点须设在同一个地方。
2.2 速降赛(DH);
速降赛必须全部为下坡。比赛路线应由单人道、跳跃地段、田野、森林道和砾石道混合组成。理想的路线长度应为最短1.5公里,最长3.5公里。
2.3 爬坡赛(HC);
比赛路线中至少应包括80%的上坡骑行路段。
可以看出,不同的比赛类型,对赛道的要求有些不同,赛道的设计,要尽可能满足这些差异,使得各种比赛都可以在这里举行,充分发挥出场地的价值。
3 山地自行车赛道的建设
3.1 山地自行车赛道的选址
山地自行车赛道应尽可能包括森林公路、跑道、原野、土或砾石小道,需要有一些高低起伏较大的地形,以提高挑战性。
仙岳公园位于厦门岛几何中心,南临仙岳路,北靠南山路,东接嘉禾路,西至疏港路,面积233公顷,是一座以山林景观、自然野趣为特色,以登高揽胜、休闲度假、健身养性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公园。
仙岳公园赛道选址主要基于以下优势:首先,地理位置优越,仙岳山地处厦门市中心,交通便利,便于爱好者训练、比赛和交流;第二,仙岳山的山体土质基本为红土拌少许的砾石,这样的土质条件“软和”,既便于建设施工,而且赛手摔倒后不容易受伤;第三,仙岳山上下山道宽敞,山体坡度不是很大,无悬崖峭壁,而且在仙岳山南麓的道路上,有很多天然路障,非常适合赛道建设,是一个理想的山地自行车运动场所。
3.2 山地自行车赛道节点设计
山地自行车运动的比赛场地主要由起点、赛道、修理站、补给区、终点及其他设施等几部分组成。赛道起始点及线路的选择,须经现场踏勘,以尽量保持原生态、少破坏植被为原则,进行决策。赛道起点和终点均设在天竺岩寺的天街广场,整体为循环车道,设一处补给区、两个修理站,一座综合服务楼(图1)。
3.2.1 起点
起点开始段必须足够开阔,以便运动员能够安全出发,还要设置运动员的签到区和验车区。该区域在起点线后,并清楚标明。本案起点线前用垂直线划出8条宽75cm,长10m的停车道,使运动员按顺序排列。起点后250m(即:0+000—0+250)的宽度为6m。此段路较直且没有陡峭的下坡。出发后第一个狭窄处较平滑,运动员易于通过。第一个拐弯角度为85度(图2)。
3.2.2 赛道
由高速度下山路段、爬山路段、乡间路段、砂石路段、森林路段和短暂的水泥路段组成的环形赛道,要求不论何种地面和气候条件,赛道100%能够骑行。本案设计赛道总长度约5.8 km(即0+000—5+800),其中0+000—0+250和5+550—5+800重合,宽度为6m;0+250—5+550宽度为3m,而0+250—0+600与5+520—5+550重合。中间利用原有短暂的水泥公路和旅游步道(图3)。
3.2.3 修理站、补给区
修理站是赛场的一部分,可供运动员更换车轮或整车。修理站和补给区应设置在骑行速度较慢,且地域开阔的平路或上缓坡的路段,不宜设在多石子路段或下坡段。修理站和补给区要足够宽、足够长,保证通过的运动员在进行修理时或取食物时相互间不受干扰;必须有清楚的开始、结束标记。
本案修理站为60m长、4m宽的区域;分为2道,彼此间用护栏分开。每道至少有2m宽度以备机械修理。此处为直道,没有人工障碍物。
补给区1处,长20m、宽4m,80m2,保证通过的运动员在取食物时相互间不受干扰。(图4)
3.2.4 终点
终点线前须有一个直的冲刺区,长度至少为200m,宽度至少6m(与起点后路段重合),须为平的或上坡路线。
起终点前后区域须无任何障碍物。以保证运动员有足够长的直道和开阔的视野,为运动员的终点冲刺、冲刺后的缓冲提供安全保证。终点线前100m与后50m区域须有护栏。
3.2.5 辅助设施
主要是为比赛提供方便的配套设施,本案的辅助设施主要包括:
(1)综合服务楼:综合服务楼为一固定设施,三层建筑。一层布置公共休息间和医疗设施,以满足休息等待及公告的功能;二层布置办公室、会议室及相关人员休息室;三层则是裁判、贵宾和官员休息室。
(2)观礼台和主席台:观礼台和主席台为砖砌水泥抹面,3排,长25m。
( 3)护栏:护栏为临时设施。
(4)路标:赛道路标(含标志牌及警示牌)要准确指明比赛路线和随后出现的路况变化,以及交叉路口和所有存在潜在危险情况的地段。路标要清晰、确保运动员沿正确的路线骑行。路标为宽20cm,长40cm。放置于地面高度1.5m的位置。指示箭头和文字要用对照鲜明的颜色在白底上印出来。
(5)宣传牌:宣传牌可以使用钢架结构。
4 问题与讨论
在山地自行车赛道的建设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4.1 路线要求
这项运动利用山体的自然道路进行建设,其间蜿蜒曲折、坡陡路难,充分展现体育运动的艰难之美和人克服困难的过程之美。因此,比赛场地要求越自然越好。赛道不求精雕细刻,整条赛道处在被郁郁葱葱的植物覆盖的山体中间,曲折蜿蜒的山间小路,路上还夹杂着砂石和杂草,走在赛道上有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4.2 对自然环境、现有植被的影响
赛道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植被,应尽可能地把这种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尽量少挖土方,保留树木。对于新开挖的赛道形成的裸露路面,由于新的植被没有形成,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以利用工具来加固和夯实路面,也可种植各种耐踩踏的植物。
4.3 气候对施工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气候施工,掌握场地的水文、地质、气象资料等,以便均衡施工。厦门地处沿海,台风暴雨季节较长,因此选择适于建设施工的季节非常重要,以免在施工期间的暴雨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及其它自然灾害。本案选择在9至12月期间组织施工,正是厦门秋高气爽的时节,台风暴雨季节已过,雨水较少,利于赛道的土方施工。
4.4 建设施工队作业的要求
山地自行车的赛道大部分在树林中绕行,防火是第一要务。山林中枯木、落叶较多,施工前须制定完善的防火措施,需切实落实禁用烟火的规定,在施工队进场前对安全用火做了明确要求,防止工程期间发生火灾等意外。比如,林中严禁吸烟,禁止林区生火做饭,把工人的生活区设在用火安全区内等。
4.5 赛道建设质量
回填路段要压实,回填土中不得含有草根、树根、垃圾等腐殖土;做好排水管涵,防止雨水会流后的冲刷,造成路基破坏;赛道下有陡坡的地方要做好加固;松软路段要清除软土,揭露出实土层。一些路段处在山林中间,不适合大型机械施工,效率较低。所以要提前做好人力、材料组织,做到有备无患,即使在使用人力施工的情况下也能保证质量,避免工程建设因组织不力而中断。
4.6 现有山道的利用
赛道不必全部重新开挖,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山步游道,既可以节约投资,又可以缩短工程建设周期。一些环山步游道已经过长时间的游人行走、踩踏,路面坚实,经简单拓宽、修整后就是很好的赛道。
4.7 赛道周边绿化
对赛道周边地区进行绿化,增加植物的种类与数量,并选用了后期维护费用较低的植物品种,还种植了大量具有即时景观效果的常绿树、花、灌木及一、二年生花卉等。在一些区域,种植大面积抗旱性强的野生花卉。比如,适应山体南坡原来的树种情况,适量种植风铃木、火焰木、黄栌、毛叶杜鹃花、红花繼木等乔灌木,美化赛道两边景观,提升运动员行进中的视觉感受,在陡坡的地方还可以起到防护栏的作用。
4.8 赛道定期维护
定期对赛道进行维护管理,有些路段因雨水冲刷或人为破坏后要及时修复,安全防护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5 结语
山地自行车赛道的建设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工程,它不同于一般的建筑或市政工程建设,赛道的不同路段对路面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选址、规划和建设时要因地制宜,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掌握当地的气候、水文地质、气象资料等,这对节约投资,缩短工期、保证质量和后期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川西山地大串烧 篇11
到达甲居藏寨的过程绝对不舒服,虽然路程只有300公里,但是由于修路造成的堵车,我们从成都总共花费了10个小时才到这里。到达已是晚饭时分,可是我们骑车的瘾却越来越大,吃过晚饭后我们进行了夜骑,带上专用的自行车灯具,在漫天繁星的陪伴下穿梭于藏寨间是件非常美妙的事情。第二天从美味的藏家餐开始,饱餐之后我们就开始骑车上山,甲居藏寨海拔2000米,对于我们经常上高原的人来说,这不是一件难事。顺着机耕道向上骑,踩踏效率较高的YETI SB66和CANYON NEVER AM在这里占尽了优势,上坡非常给力,当然两位DH骑士可是受苦不少。路上我们在每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都做了停留,反复尝试一些难点、交流讨论着,这对骑行技术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经历了四个小时的上坡后,我们到达了一处平台,随即畅快的林道下坡就开始了。在林道中,我们借助小路的起伏,时而飞跳时而下坠,甚是快哉。而两位DH骑士在这里也稍微找回了些优势,表情从推车时的苦脸转而变成了笑脸。其实玩重型车就是这样,上坡如吃屎,下坡如拉稀。在爽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完成了下坡骑行,然后开始骑车在甲居藏寨中穿行,欣赏这种独特的藏式建筑。藏房一般坐北朝南,有的三五成群相依相偎,有的远离群楼,孑然独立。寨楼占地约200平方米,高十五余米,石木结构。甲居藏房的现存形式,完整地保存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如使用原始的材料,采用原始的技术,保持传统而古朴的风貌。虽然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在局部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一点也没有影响其传统风格和后代藏族风韵。甲居民居的木质构架部分和屋檐均为红色。在二层以上的墙体刷白色或墙体原色与白色相间。整个建筑物外形犹如虔诚的佛教徒盘腿正襟危坐诵经的姿态。每年春节前夕,寨房主人们依照传统习俗,以当地的“白泥巴”为主要原料,通过配方煎制成白色染料,精心涂染寨楼墙面,使整个藏寨披上洁白的盛装。
骑行路线
沿丹巴甲居藏寨景区土路到达山顶,然后找小路尽情畅欢吧。
如何到达
你可以选择客车或者自驾,成都市新南门客运站有直达丹巴的客车,自驾路线(成都—都江堰—卧龙—日隆—小金—丹巴)约300公里,有烂路,最好使用SUV。
难 度
★★(海拔适中、路线安全、风景秀丽)
景点相关
丹巴甲居藏寨是一个深藏于横断山脉中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壮丽迷人的风光、无限神秘的美人山谷、恬静如诗的乡土民居、独具一格的古石碉楼、多姿多彩的风情,惊现出丹巴的神奇和美丽。这里的古民居以甲居、布科、大桑、大寨、小巴旺、邛山、梭坡、蒲角顶、中路等地最为集中和突出。几百幢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注意事项
上山以后没有餐馆,一定自己准备饮用水和干粮。
贡嘎雅哈垭口
完成了甲居藏寨的骑行后,我们继续驱车西行,来到了四川第一高峰—贡嘎山的脚下。同以前经典的贡嘎西南坡穿越路线不一样,我们这次选择了甲根坝乡进去的雅哈垭口路线,从雅哈垭口往下,有当地人挖虫草走出来的长达五公里的连续下坡小路,这里的速度感和乐趣感都非常大。在高海拔骑车,气压避震的内部压力和平原有很大的区别,如果维持平原的设定,那前叉会非常硬,此时我们需要重新调节避震,所以带气压表的前叉气枪是高原骑行必不可少的东西。在垭口调整好自行车后,我们六人穿戴好护具,争先恐后地开始了下坡速降。这里巨大的海拔落差让下坡变得非常有趣,路上天然隆起的土包变成了一个个美妙的抛台,两位DH骑士也变成了绝对的主角,畅快地飞跳于壮美的山峰下。高速下坡非常有快感,转眼间我们就来到了一个落差前,之前夏天我来这里,这里是个小瀑布,非常漂亮,而在冬天这里直接冻住,变成了一个小的冰瀑布。冰瀑布下,整个泉华滩上面都被冰面覆盖,非常震撼。在冰面上,我们的自行车丧失了抓地能力只能推行,推着推着不过瘾,队友们便一屁股坐在了冰面上,直接滑冰而下,玩得不亦乐乎。
骑行路线
贡嘎山雅哈垭口自行找路推车上山脊最高点,然后延山脊开始骑行,全线找小路向下骑,最后抵达雅哈垭口下的小村庄。
如何到达
你可以选择客车或者自驾,客车需要先从成都坐客车到达康定,然后康定换乘到九龙的客车,途中在甲根坝乡下车,再包车前往贡嘎雅哈垭口。自驾路线(成都—雅安—二郎山—泸定—康定—新都桥—甲根坝)约600公里。
难 度
★★★★(极高海拔、大量裸露岩石、部分高速路段)
景点相关
雅哈旅游景区,位于甘孜州康定县甲根坝乡及贡嘎山乡境内,海拔4568米的雅哈垭口距贡嘎山主峰直线距离约30km,是观赏“蜀山之王”贡嘎山主峰及贡嘎群峰的极佳点。
雅哈景区由亚龙沟泉华滩、雅哈垭口贡嘎山观景点、玉龙溪草原、玉龙溪泉华池等四个分景区组成。景区入口的其卡村也是著名景区——“新都桥摄影天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内的力邱河峡谷浓郁的木雅藏族风情和优美的高原田园风光,再加之这里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和驿站,使雅哈景区又兼备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注意事项
高海拔地区,运动前请首先评估自己的高海拔活动能力,以免出现严重高反。
泸定二郎山
离开了贡嘎山,我们前往最后一个目的地,二郎山羊道。二郎山羊道的入口位于二郎山隧道外面G318国道的2769公里界碑石后面,很容易找到。当我们准备向下骑行的时候,旁边的大妈不停地说,走公路下去,这是放羊的路,自行车骑不下去。众人无语,其实内心都在对大妈说,跑这么远就是为了这条羊道。这条羊道由于山体险峻,小路上有悬崖路段和大量陡坡回头弯,对于车手的技术和胆识都有一定要求。虽然二郎山海拔相对较低,但是大家依然不能畅欢,需要集中精力去攻克那数不尽的小回头弯,骑车的乐趣也从之前的速度感和乐趣感转变成了成就感,如果不下脚,通过定车和摆车尾成功通过陡坡回头弯,那自我的成就感是非常强烈的。这种危险路段,更考验的是团队配合能力,在这里大家交替保护尝试着一个一个的难点路线,玩得不亦乐乎。在不长的距离上,海拔下降很快,前段均为沙石路段,路窄,坡陡,弯又多又急,荆棘遍地的羊肠小道。由于这次是探索型玩法,全队都不知道具体路线,在到达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后,有多条路线可以供我们选择,如果继续选择下的话,会很快到达大路,而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于是简单地询问了当地百姓后,我们选择沿318平行的小路向西继续骑行。一出村庄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处万丈深渊,我们迎来了悬崖路段,其实路面也还算宽,将近一米了,但是合着旁边的深谷,骑在自行车上就不是那么好受了,在骑行技术过关的前提下,悬崖路段讲究的是胆大心细,骑的时候看前方5~10米比较合适,选好路线快速通过。通过悬崖路段后又是一番密集回头弯阵,我们就抵达了山脚冷蹟镇。
骑行路线
二郎山隧道往泸定方向走三公里左右,看见2769公里界碑石的地方小路下山,沿小路一直穿行到达冷蹟镇。
如何到达
你可以选择客车或者自驾,成都市各大客运站都有直达泸定的客车,再由泸定包车或骑行上二郎山隧道。自驾路线(成都—雅安—二郎山)约300公里。
难 度
★★★★★(有悬崖路段和大量陡坡回头弯)
景点相关
二郎山是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距成都172公里,位于青衣江、大渡河的分水岭上,周围的喇叭河、红灵山、白沙河等三大景区各具特色,这里自古就是汉藏文化的交融之地,有古碉门茶马旧市、茶马古道、紫石关旧城墙、红灵山庙群、慈郎寺等众多文化遗址。
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量力而行,此路段风险较高。
车 型
我们这次的六辆单车,风格迥异,其中AM四辆:SANTACRUZ NOMAD,CANYON NEVER AM,YETI SB66,RANSITION BOTTELROCKET;DH两辆INTENSE 951,KONA OPERATOR。在甲居藏寨如此多变和复杂的地形上,AM车能更好地带你体验,前后160左右的行程能够上下兼顾,玩味感也更强。四辆AM车中,NOMAD和BOTTLEROCKET更有玩味一点,略短的后叉设定能让你为所欲为,做出很多漂亮的动作,而TT值更长的SB66和NEVER AM则是上下坡比较均衡。
山地城镇建设 篇12
关键词:山地造林,种苗培育,现状,问题,对策,安徽休宁
休宁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 皖浙赣三省交汇处, 是一个以中低山为主的山区县和传统的商品材生产大县, 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79 824.4 hm2, 活立木蓄积9 710 242 m3, 森林覆盖率81.32%。虽然在进入21 世纪以后林业实行了分类经营, 停止了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改造, 山地造林规模大幅缩减, 但每年仍有逾1 000 hm2的采伐迹地更新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 用种用苗量仍然十分可观。如何保证更新造林的高产稳产, 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良种壮苗是基础, 必须常抓不懈。
休宁县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曾有“安徽木材仓库”之称。全县国土面积21.43 万hm2, 森林覆盖率81.32%, 林业用地总面积17.98 万hm2, 活立木蓄积971.024 2 万m3。每年生产商品材5 万m3, 毛竹600 万根, 油茶籽953 t;食用菌139 t。此外, 还有一定数量的竹笋、板栗、香榧等林特产品。境内有天然林面积3.5 万hm2, 其中面积在33.33 hm2以上连片的天然阔叶林或天然针阔混交林近1.2 万hm2。休宁县森林资源具有植物种类繁多、古老孑遗植物多、珍稀群落多、珍稀物种多等明显特点。丰富的森林资源, 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休宁县的工农业生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日益巩固强化。
1 休宁县山地造林种苗建设现状
1.1 杉木良种繁育情况
杉木是休宁县最重要的山地造林树种, 在广大林农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为了培育杉木良种, 该县国有西田林场从1973 年开始在山斗营林区建立杉木种子园, 该园1984年被确定为安徽省唯一的部省联营杉木良种基地, 总面积88.7 hm2, 其中种子生产区58.1 hm2。先后累计收集了全国杉木中心产区 (包括本省选优) 达到一代种子园水平的优良品系300 余个, 其遗传增益均在15%以上。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平均每年生产良种300 kg左右, 可育苗10 hm2以上, 能供应2 000 hm2山场的人工造林用苗。
1.2 苗木培育情况
“十一五”以来, 该县园林绿化用苗呈现出火热的发展态势, 林苗两用基地从无到有, 现已发展至800 hm2以上, 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传统的山地造林用苗培育却呈现出严重的萎缩局面, 没有定向于该县的育苗基地, 主管部门也没有明确的育苗任务和计划, 每年的育苗规模、品种及苗木销售基本由育苗户自己掌握。当前山地造林用苗培育的基本情况是育苗规模偏小, 用种优劣混杂, 树种单调雷同 (缺乏优质阔叶用材树种) , 品种落后缺乏竞争力 (如油茶) 。近10 余年来, 主要山地造林树种如杉木、枫香和油茶等育苗量多数年份都不够本县使用, 需要从外地大量调进, 以弥补用苗缺口, 满足采伐迹地更新及低产低效林改造的需要。
2 当前山地造林种苗培育与用种用苗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良种繁育体制不顺
山斗杉木种子园隶属于国有西田林场, 由于该场已于2006 年实施了全员买断改制, 此后种子园的生产管理每况愈下, 近年来已几乎处于半停业状态, 杉木良种年产量也一直停留在300 kg左右的低位徘徊, 优良种源的社会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
2.2 良种应用比例偏低
该县虽然有部省联营杉木良种基地, 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杉木良种供应社会, 但由于良种与普通的商品种相比, 价格非常高昂, 育苗户难以承受, 主管部门也没有强制性措施或其他补偿性政策, 从而导致该县生产的良种本县反而无法使用的怪象。据调查:“十二五”期间该县杉木育苗用种良种使用率不足20%, 这对于一个有着1 000 余年杉木栽培历史和40 余年杉木良种培育历史的林业大县而言是很不正常的, 对于林业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2.3 外调苗木保障不足
由于休宁县对山地造林育苗缺乏强有力的计划安排, 育苗户自己掌握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为保险起见, 育苗规模普遍偏小, 且品种不全, 尤其是近几年来大力倡导发展的油茶育苗仍停留在以传统的实生苗培育为主阶段, 对引进优良品种和培育嫁接苗积极性不高。每年春季造林期间, 该县都要从外地调运大量的杉木、枫香和油茶等苗木。然而, 从外调苗木的品质来看, 杉木苗普遍存在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育苗户为了提升苗木的外观卖相, 在苗木生长后期催长过度, 苗木普遍偏大, 地径一般大于0.5 cm, 苗高大于35 cm, 不少苗高已超过60 cm, 远远高于杉木Ⅰ级苗标准[1] (杉木Ⅰ级苗地径大于0.5 cm, 苗高大于25 cm) 。然而, 就休宁县而言, 且不说外调苗木用种是一个未经选择的良莠不齐的原始群体, 单就超级苗造林效果来看, 在土层较浅薄的山场难以挖出超级苗所需要的宕穴规格, 造林成活率低在所难免;即使在土层较深厚的山场, 开挖超级苗所要求的宕穴, 其成本也要高出很多, 在当前对用材林培育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的背景下, 很难在生产实际中做到, 因此造林成活率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他树种也会因为育苗与实际造林衔接不够, 经常出现余缺年现象。每逢缺苗年份, 只能使用Ⅲ级苗造林, 对林木速生丰产非常不利。
3 对策
3.1 完善体制, 重整良种基地
要充分认识到良种在商品林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切实改变当前该县对杉木良种繁育与应用重视不足的状况, 尽快把完善杉木种子园管理体制纳入议事日程。一是把山斗杉木种子园从西田林场剥离出来, 成立县林业局直属全额事业单位———休宁县林木良种繁育中心, 专门从事林木良种繁育与研究工作;二是利用好国家给予该县杉木良种繁育的各项扶持政策和项目, 对种子园实行一次全面复壮管理, 尽快恢复提高杉木良种产量;三是凡是用于该县造林的杉木育苗用种, 应当统一使用种子园的良种, 其差价由县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补助, 以充分发挥良种的遗传增益, 为提高该地区的造林成效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3.2 恢复传统, 实行定向育苗
定向育苗就是由县林业主管部门根据第2 年造林用苗的大致情况, 选择调运线路短、田块条件好、有土地轮作、有一定育苗经验的苗圃或育苗户作为对象, 与其签订育苗用种、树种、品种、面积、质量标准及销售、价格等事项的书面协议, 约定双方的权利和责任[2]。定向育苗曾是该县种苗建设史上的成功举措, 在20 世纪80—90 年代对高质量建成3万hm2的速生丰产林和世行项目林等工程造林项目提供了坚强可靠的用苗支撑。进入新世纪以后, 市场化育苗占据了主导地位, 定向育苗的传统被丢失。然而从10 余年的实践看, 完全的市场化育苗对常规的山地造林影响很大, 不仅用种、品种、规模及生长控制等难有保障, 且经常出现由苗木决定造林树种的不正常现象。因此, 对山地造林用苗实行定向培育是非常必要的[3,4]。
3.3 结合林情, 扩大育苗品种
要紧密结合该县当前山地造林是以杉木采伐迹地更新为主的实际情况, 扩大培育经济价值高、前期生长快且适合与杉木混交的阔叶树种苗木, 如檫树、枫香等。同时要紧紧抓住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的历史性机遇, 加大对油茶、山核桃和香榧等经济林树种优质种苗的引进和培育力度, 力求实现本县山地造林用种用苗能够保证全面自给自足。
3.4 因地制宜, 纠偏苗木评价
要根据造林地的具体情况, 对用苗质量实行分类评价, 改变当前由于部分林业工作者片面认为苗木越大越好, 从而导致育苗户想方设法无限制地提高苗木规格, 最终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不正常现象。实践表明, 杉木实生苗造林, 苗高18~35 cm, 地径0.5 cm以上最有利于苗木成活, 苗高超出35 cm时, 不仅会增加挖宕的工时, 在土层稍差的山场很容易引起成活率下降, 苗高超出45 cm时影响会更明显, 要慎重用于山地造林。对其他树种用苗规格也应当根据各树种的根系特点和造林地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相应的上限标准, 做到既要符合壮苗标准, 又要有利于苗木成活和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丁肖兰.干旱地区石山地造林绿化对策及成效[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17) :272-273.
[2]王秋凤.国有林区山地造林技术要点[J].北京农业, 2013 (18) :82.
[3]杨威, 马俊春, 张雪松, 等.东北地区山地造林技术解析[J].科技传播, 2013 (19)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