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体育产业

2024-10-24

山地体育产业(通用9篇)

山地体育产业 篇1

本文以泉州聚龙小镇体育中心项目的设计研究为契机, 分析山地建筑契合山地的场地设计方式, 解决山地地形的“斜面”与体育场馆空间所需“水平面”的矛盾, 强调建筑与外环境和谐共生的同时, 增加山地建筑空间的适应性和山地建筑造型设计的趣味性。希望本文能对山地体育场馆设计及技术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项目背景

聚龙小镇位于泉州城北, 距泉州市中心只有十五分钟的车程, 西北为蜿蜒数十里的大寨山, 小镇中心为三百亩聚龙湖, 状若围屏, 抗北来之寒流, 载四方之佳气, 总用地面积近万亩。本着“森林、湖泊、运动”的造镇理念, 营造人文和自然和谐的生态休闲环境, 帮助人们在游憩中享受天伦之乐、运动之益、养生之趣, 挑战没有人情味的都市生活圈。

整个园区将来规划围绕自然山水和生态环境打造“8大养生主题公园”, 其中的20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公园, 为泉州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完善的运动基地, 供小镇会员使用, 同时也可为小规模体育赛事提供各种比赛场地。在体育运动公园内建设恒温标准游泳馆、多功能体育馆、400米标准运动场及多个室外篮球、排球、网球等运动场地 (见图1) 。

2 设计思路和原则

在山地建造体育场馆必然引发山地与体育场馆之间的磨合和关联, 从而产生了不同于平地的山地体育场馆空间。山地环境具有复杂型的特点, 地形与气候、人文、植物等共同组成了自然环境, 它们同山地建筑、场地、空间、环境均有密切的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即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 山地地形对体育场馆的修建有一定的局限性, 却又为体育场馆的设计带来了许多创新。体育场馆与其外部环境构成了山地建筑特色, 与环境和谐共生, 在建筑场地设计中对山地地形及环境进行有效、合理利用, 不仅能营造出丰富、变化的建筑空间及建筑形态, 而且能够节约建设成本的投入, 保护山地环境, 同时增加了建筑及山地地形相融合的空间趣味性。

体育中心建设用地现状为山坡地, 用地西南高、东北低, 高差约6米,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将体育场馆空间形态创作与所处的山地环境相结合, 从山地环境中吸取创作灵感, 是山地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一大特色。这就需要考虑体育场馆与地形的同构关系,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同时还要适当表现山地的地域特色和建筑功能的形象体现。

3 总平面布局

结合地形、削减体量:根据山地起伏的地形和空间形态, 合理布置各功能区域, 将400米运动场布置在盆地地形的底部平台, 两侧随坡建造看台 (图2) ;游泳馆与体育馆沿坡地采用错层的形式嵌入山体 (图3) ;单个的室外篮球、网球、排球场依照山势, 单个或成组布置在不同台地上。各种运动场地区有序、完美地隔合到山地地形之中。

利用山体背景、拱托形态:山地环境中的山水背景是体育场馆形态设计的有利衬托, 将体育场一侧及游泳馆长边置于开阔的流动水系旁, 背后起伏的山体脊线, 使其建筑形态更鲜明地表达, 场地、建筑、水系融为一体 (图4) 。

恰当隐喻、体现大环境特色:小镇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观, 山地的地域特色, 都是体育场馆空间形态创作可以好好借用的背景材料, 也是展现建筑休闲、富有动感个性的思路来源。

互相渗透、界面自然过渡:山地体育场馆的界面与环境之间不是生硬的对接, 而是自然的过渡, 体育场馆与环境互为因果, 使得山地体育场馆空间形态更融于自然。

4 建筑单体设计

应建筑单位要求, 在体育运动公园建一多功能综合性体育馆, 体育馆内设一恒温标准游泳池及多种室内运动场地, 该馆的主要功能为小镇会员健身运动和小规模的体育赛事 (篮球、排球、手球、乒乓球、羽毛球等) 提供比赛场地。与多数以体育比赛为唯一内容的体育馆不同, 馆内多功能使用设计空间旨在提升其使用效率与经济效益, 达到以馆养馆的目的, 同时有利于发挥设施的社会效益, 实现设施群众化, 功能多样化。

场地采用削坡、筑填两种重构措施 (图3) , 根据地形高差的变化采取嵌入地下一层的场地设计方式, 将不同功能运动区的入口错开, 第一层游泳池入口从地势较低的西北角进入, 第二层多功能场馆主入口设在地势较高的东南角, 两个入口错开一层的高度, 两层间通过室外楼梯及建筑内部楼梯竖向串联在一起。避免对场地的大挖大填, 将建筑完美地镶嵌在坡地中。

恒温标准游泳池设相对独立地设在场地最低处的东北角 (考虑游泳池下挖) , 主体为单层门式钢架结构, 跨度30米, 净高7.5米;二层 (局部三层) 的多功能主馆设在西南面, 一层布置乒乓球、台球等运动功能区, 两跨分别为14米和16米, 层高5.5米 (净高为4.7米) , 大梁采用预应力结构;二层为主入口门厅及多功能运动场, 场地长40米, 宽32米, 净高大于12米, 屋顶采用网架结构, 满足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的空间使用需求, 并在西北面留出大面积的观景露台, 提供了一个运动之余观赏、休闲、交流的户外空间;三层为体育馆及整个体育公园管理用房 (图5) 。

建筑造型上努力创造自在自为、有机共生, 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体育建筑群, 如飞羽般挑檐, 线条流畅的弧形折角, 前倾式厚重的实块体, 无不展现飘逸、动感十足, 刚柔相济的平衡美, 与周围的山体、水系、绿化景观完美隔合交织在一起。

5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 在山地上建设体育场馆, 通过结合山地地形削减体量;有机结合现有地形、进行建筑及运动场地布置, 解决体育场馆体量过于庞大的问题;巧妙地将山地人文融入到体育场馆建设形态中来, 避免了体育场馆形态趋同的问题;利用场地高差立体组织交通, 能较好地处理体育场馆复杂的交通流线及功能分区;利用山地的自然植被, 结合周围景观, 有助于创造良好的体育场馆景观。该项目现已建成投入使用, 为聚龙小镇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梅秀魁, 体育馆建设刍议[J].城市建筑.2007 (11) .

[3]白朝晖, 王兵.体育场空间造型设计初探[J].ARCHICRATION, 2007 (5) .

[4]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奥林匹克与体育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山地体育产业 篇2

—我读《山地回忆》

都说孙犁的小说如优美的抒情诗,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曾经在课文中学过《荷花淀》的节选,大概的总体印象是淡淡的朴素、真挚。于是便想拜读一下其他短篇作品。《山地回忆》,宛如一束馨香的茉莉花,缕缕清香扑面而来,让人感觉到一种与众不同。孙犁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在他的小说没有残酷的战斗、激烈的场面、血腥的遭遇。作者更愿意写战争环境中人民群众多方面的丰富的生活情态,尤其抒写女性的真善美。她们也参加战斗,但她们有他们的生活以至爱情。她们面对残酷灾难,她们更珍惜自己的盼求和幸福。《山地回忆》同样是战争年代的作品,也同样发生在革命时期的农村。每一个人都那么淳朴,军民间充盈着满满的爱。不涉及爱情,只是单纯的革命友谊,那股热情暖人心田。

《山地回忆》以我为重逢“十年不见面”的旧友买几尺布而自然地联想到阜平的回忆。阜平的山水风貌、那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岁月、抗战的艰苦斗争、与妞儿一家亲密相处的历历往事、天真爽快的小妞儿、淳朴憨厚的大伯大娘„„文中妞儿的伶牙俐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完全文一直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她的父亲也只是称呼她“妞儿”,这是极为普通的称呼,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女孩子身上。然而她的性格是吸引人的。

“你不看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去!”“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未见其人,倒是先闻其声。语言是如此的尖刻,口气是这般的生硬。读至此,我不禁想:这么厉害的嘴!一定是个长舌、凶悍的泼妇。然而出现的竟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农家姑娘。初见面,“我”与妞儿那看似互相攻击的一段对话,令人感觉这个女孩子并不友善,甚至还透露着点泼辣。慢慢读下来,才明白这只不过是她坦率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正如她的姥姥说的“她不会说话”。这是个爽快率直的女孩子。细细回味,两人对话的字里行间都充满关爱之情。在这一场“唇枪舌剑的激战”矛盾冲突中,妞儿由佯怒到戏谑,最后为关切;“我”则由愤怒到哭笑不得,最后为高兴。当妞儿主动提出为“我”做袜子后,“我”的感情升华了,一种亲切、感激、留恋的鱼水之情油然涌上心头,“我看了看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的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人民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来让军队里的抗战士兵过得好一点,士兵想用胜利来回报人民。女孩儿的热心与善良在战争记忆中是一段美妙的不可复制的回忆。这么浓烈的暖意与爱情无关,只关乎单纯的友情!

接下来几天,“我”和这一家人逐渐熟了,和妞儿的感情也渐渐加深了。妞儿为“我”做袜子,使得大伯来年才有新袜子,大伯也乐意;待“我”的饭食很好,大伯说因为“我”而跟着“沾光”。即使生活条件再辛苦,也要拿出家里仅有的物资支援抗战士兵,其中蕴藏着浓浓的军民情。这是个质朴善良的女孩子。妞儿不仅会干一般的家务活计,任劳任怨,而且要强好胜,什么都想学会。四天的功夫便手工缝制出“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的袜子。有了织布机,她很快地学会纺织的全套手艺:纺,拐,浆,落,经,镶,织。尽管中间有些工序我难以确定其准确含义,但能分明感受到她的踏实肯干和聪慧。就算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依旧“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这是个勤劳能干的女孩子。

《山地回忆》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 原本以为跟战争有关的词汇是“残酷”、“艰难”、“困苦”,小说应是沉重的基调。但是阅读后并没有看到硝烟弥漫、炮火轰鸣,也没有看到血腥的屠杀,反而感受到一种温情,一种诗意。小说没有华丽的词藻,而是用最平易的文字写出了人物身上的内在美。在那样的年代里,像妞儿这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他们来自农村,身上带着农村人特有的品质。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与抗战士兵建立淳朴真挚的军民情,温暖人心。在《山地回忆》中,这种感情在妞儿一家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虽然孙犁没有写战争年代残酷的一面,但也绝不是回避现实,他要表达的感情是真实的。描绘妞儿的“真善美”,便是对人民美好品质的赞颂。

那些优美的句子:

1.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

2.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

3.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

山地体育产业 篇3

近年来, 奉节县抓住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时机, 以特色效益畜牧业为主线, 以山羊产业为龙头, 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草山草坡、秸秆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奉节白山羊和波杂肉羊特色品牌,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相对集中、财政扶持和技术支撑的原则, 建成年出栏山羊5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 (户) 2230个。其中年出栏山羊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 (户) 1135个, 年出栏山羊2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 (户) 430个, 年出栏山羊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 (户) 96个;建成年出栏种羊400头以上县级种羊场10个, 年出栏1000头市级种羊场1个;建成国家级标准化肉羊示范场1个。2015年全县存栏山羊达29.6万只、出栏山羊达42.2万只, 实现产值4.6亿元, 使近5000家农户通过养殖山羊脱贫致富。

1抓主体培育, 固产业发展基础

(1) 抓产业基地培育。近年来, 奉节县按照全县畜牧业发展规划和畜牧产业布局, 在草多、草茂、秸秆丰富、山羊养殖密集的连片集中区, 建立了青莲、红土、公平、康坪、草堂、吐祥、长安和五马8个优质肉羊生产基地, 基地年出栏山羊10万只以上。

(2) 抓适度规模发展。近几年来, 借助中央现代农业山羊专项和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等项目的支持, 积极引导企业推广“5121”适度规模养殖模式 (即饲养50只基础母羊, 年出栏肉羊100只, 建有200m2高床羊舍, 人工种草100亩) 。按照资金、技术、资源发展标准化养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养羊水平。全县累计发展适度标准化羊场180多个, 适度规模发展成为全县山羊产业发展的主流。

(3) 抓新型经营组织培育。近年来, 全县培育山羊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 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个, 县级龙头企业5个。具有专业合作社105个, 家庭牧场355个, 提升了奉节山羊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2抓良繁体系, 提升山羊品质

(1) 抓种羊场建设。近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补助资金600万元, 建成县级种羊场10个、市级种羊场1个, 年供种能力达到5000只以上。

(2) 抓种公羊轮换配种。在养殖户中建立公羊定期轮换制度, 每年对公羊实行甲-乙-丙轮换交流一次配种, 有效提高了优质种公羊的使用效益。

(3) 抓山羊三元杂交推广。推广“南×本”和“波×本”模式, 用杂交母羊做母本, 更新母本血源。推广肉羊杂交技术, 提高个体产肉性能。

3抓技术指导, 突出生产效益

(1) 推行草畜配套、种草养羊。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种植优质牧草, 鼓励将荒山、荒坡、退耕地向养殖企业、家庭牧场和种草大户流转, 推广“草当粮种”、“羊像猪养”模式, 大力发展家庭“小草园”、“小牧场”。强化牧草种植、青贮和加工调制。

(2) 推广“高床舍饲养羊”。改变传统“靠山吃山、产啥吃啥、板圈积肥”的传统养殖模式, 大力推广高床羊舍, 添加牧草、补饲精料等舍饲、半舍饲养殖技术, 缩短饲养周期, 提高山羊经济效益。目前, 全县高床普及率达到95%以上, 极大地推动了山羊产业的发展。

(3) 抓技术培训。每年定期举办3期山羊标准化养殖专题技术培训, 就山羊品种选择、杂交配种、羊舍建设、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牧草种植及加工调制等进行技术培训。还利用扶贫培训、妇联养殖能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培训养殖户, 提高农户山羊养殖技能。

4抓机制保障, 促产业健康发展

(1) 建立山羊保险保费补贴机制。为促进山羊产业健康发展, 减少因自然灾害和疫病造成的损失, 奉节县出台了牲畜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 给予保险保费80%的财政补贴, 以降低山羊养殖户的养殖风险, 调动其养殖积极性。

(2) 完善疫病防控机制。一是准确了解引种地疫情监测情况, 严格引种审批制度, 防止外来疫情进入。二是建立挂牌兽医、驻场兽医和科技特派员驻场制度。各乡镇 (街道) 为每个山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户) 配备了1名以上的挂牌兽医, 每月到户巡查2次以上, 做到“就地诊治, 对症下药”。对大型山羊养殖场实行驻场兽医和驻场科技特派员制度, 做到就地指导、就地服务。三是对常见传染病免费提供疫苗和免费预防注射, 降低山羊疫病发生的频率, 降低山羊的死亡率。四是严格消毒, 减少病原。

(3) 完善污染治理机制, 实行健康养殖。羊舍建设实行“净污分道、干湿分离、雨污分流”, 通过这一措施, 极大地解决了山羊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促进了山羊产业的健康发展。

5抓政策扶持, 助产业快速发展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把山羊产业作为特色效益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重点培植, 制定出台了一系优惠政策, 对圈舍改造、品种引进和牧草种植等给予项目扶持。“十二五”期间, 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近3000万元, 扶持发展了180多个山羊养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山羊规模养殖大户。同时将山羊养殖列入微型企业扶持范围, 调动了一大批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 全县山羊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q在项目扶持中, 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严格扶持资金管理, 制定项目扶持实施方案, 做到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验收程序和统一兑现补助。

山地承包合同(范文) 篇4

为了充分利用好土地,加快林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繁荣。衡阳县乡村组(简称甲方)经过群众会议讨论通过,现将(小地名)等山地承包给(简称乙方)进行营林生产等活动。有关具体事项,双方协商如下:

一、承包期限

从年月日至年月日止

二、经营方式

在承包山地区域内进行林业生产含育苗造林等。

三、双方责任

1.甲方确保乙方承包山地区域使用权不受群众的干扰,同时协助乙方管理。

2.甲方负责组织第一次造林的整地及造林等活动。

3.乙方负责组织造林所需的苗木及其它必需费用。

4.乙方负责造林成活后的后期抚育管理。

四、收益分配

1.造林的成林在采伐时,出售后的纯利润7:3分成,即甲7乙3。

2.在承包期限内,因国家工程需要,征占用林地所赔偿的款项,进行2:8分成,即甲2乙8。

3.在承包期限内,如国家对该承包区域内经营的林地进行补偿,该补偿款项进行2:8分成,即甲2乙8。

五、本合同未尽事宜将按合同法办理或双方再次协商解决。

本合同一式陆份,双方各执一份,送村委会一份,乡镇一份,乡镇林业站一份,县退耕还林办一份。

签字 甲方:

乙方:

山地体育产业 篇5

1 山地苹果产业现状

志丹县发展山地苹果30多年, 其间一直走不出栽上、毁掉的恶性循环阴影。到20世纪90年代初, 全县苹果挂果面积还不足2 666.67 hm2。2000年开始, 市县高度重视苹果产业的发展, 对新建果园果苗全部进行补贴, 建成后每年补50元/0.067 hm2管理费, 县相关部门还为主要种植区域聘请技术人员, 进行长期技术指导。截至2013年底, 全县山地苹果面积已达9 333.3 hm2, 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苹果产区农民仅靠苹果获得的人均收入就达6 500元以上, 全县普遍重视发展苹果产业。经过精心管理, 逐年增产增效, 所产苹果不论是内在品质还是外观表现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志丹县, 其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加之山地通风透光条件好, 生产出的苹果具有含糖量高、硬度大、色泽艳、口感好等优点。

近年来, 志丹县积极响应延安市委、市政府“苹果北扩”战略的号召, 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部门进行了认真调研、科学论证, 并根据论证意见研究制定了苹果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 确立了全县发展优质山地苹果基地县的总体目标。因此, 成立了专门的果业发展领导机构, 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在对现有挂果园全面实施“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大关键技术管理的同时, 突出引导、扶持、服务, 实行“区域化布局, 规模化发展, 科学化管理, 标准化生产”。狠抓技术服务、防雹减灾、苗木繁育、市场营销四大体系建设, 着力培育“苹果产业大乡”、“66.67 hm2苹果示范带”和“一村一品”典型, 广泛推行“果、畜、沼、窖、网”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全面落实了“三长”办点、干部包园责任制, 一级抓给一级看、领导带着群众干, 示范引领全县苹果产业向着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迈进。目前, 全县苹果面积达到5 795.68 hm2, 其中老园555.87 hm2, 幼园5 239.8 hm2, 苹果产业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实现了良好发展。苹果进入稳产期后, 年产量将达到13×104t以上, 产值突破2.4亿元, 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 发展山地苹果的建议与对策

山地苹果作为主导产业, 就应建立一整套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来做大做强这项产业, 打出名牌产品, 开拓销售市场, 最大限度地增加果农收入, 降低投入成本, 使志丹县山地苹果得到较快发展, 让山地苹果造福于民,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1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全县上下都要树立发展山地苹果提高农民收入的思想认识, 大力发展山地苹果。要逐村召开会议, 真正把果农思想统一到发展山地苹果产业上来, 调动果农发展山地苹果的积极性。引导和帮助果农不断掌握新技术、应用新技术, 提高科技务果能力和果园管理水平, 真正走上科技致富之路。同时, 还应组织乡村干部深入农户, 广泛宣传省、市、县发展苹果产业的优惠政策, 通过算账和对比身边典型示范户等形式来教育果农。发展山地苹果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要认真分析全县发展山地苹果产业的优势和不足, 让每位果农真正认识到发展山地苹果对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坚定发展山地苹果的信心和决心。

2.2 抓点树样, 带动发展

要按照抓点树样、效益促动的要求来培育样板田, 作为推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的最有效方法, 继续坚持和完善县、乡、村共同联抓的长效机制, 以抓老园效益为重点、抓幼园管理为突破口, 以建设苹果专业村、专业户和高标准示范园为抓手。要学习借鉴山地果园成功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建设示范园过程中, 要明确目标责任, 实行县级总负责, 各级责任明确, 将各项责任落到实处, 确保各项指标按时保质完成。在建立示范园的过程中, 要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通过媒体、报纸、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来扩大其影响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 举办形式不同的培训班, 以及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等形式, 提高农民管理果园的整体水平。同时, 要通报表扬山地苹果发展中成绩突出、示范作用明显的带头人, 让其切实发挥楷模作用, 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如, 李家湾、南洼两村10户农民就是典型代表, 这些农户舍得给苹果树投入, 精通苹果管理技术, 一年四季辛勤劳作在苹果园里, 他们的苹果产量逐年增加。李家湾村5户果农的梯田地挂果面积为19.13 hm2, 优果率平均为89%, 平均收入为7 386.7元/0.067 hm2;南洼村5户果农坡地果园挂果面积为3.34 hm2, 优果率平均为88%, 平均收入为7 325.3元/0.067 hm2。这充分说明只要投入跟上、技术精通, 山地苹果就一定会增产增效。

2.3 加强培训, 提高技术

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培训果农, 修剪老园子, 培育新园子, 坚持不懈地抓好新旧苹果园的管理, 提高苹果园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用工业化的理念管理好苹果树, 走精细化管理模式, 从而提高苹果的产量, 增加果农收入。还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田间农民培训班、对乡村技术骨干进行集中培训等形式, 提高果农的整体管理水平。要充分发挥技术服务人员能力强、素质高、懂技术、善管理、热心服务群众的特点, 加大对苹果园的科学管理。此外, 县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 及时为技术服务人员“充电”, 把技术服务人员的劳务报酬与基地发展、管理、服务的效果挂钩, 要提拔重用成绩突出的技术人员, 充分调动专业人员参与苹果产业发展的主动性。

2.4 制定政策, 明确目标

要制定发展规划, 坚定不移地、科学地、大规模地发展山地苹果产业。在巩固提高老果园生产能力的同时, 加快新果园建设步伐。按照“山地建园、集中连片、高点起步、打造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 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发展苹果产业, 自愿将平整的梯田用来发展苹果产业。同时, 要以建设苹果产业乡 (镇) 、示范村、典型户为重点, 实现全县苹果发展总体奋斗目标, 有效扩大全县苹果产业规模, 最终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各级政府部门要整合项目资金, 出台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 把涉农金融部门真正推在苹果产业发展的主导位置, 有效保障山地苹果产业发展资金。要将果农投入与政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发展山地苹果的过程中, 县上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 大力扶持果农在园建水窖、果洞和生产道路, 为产业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2.5 建立机制, 常抓不懈

要以实现苹果苗木自繁、自育、自用为目标, 加快建立苗木繁育体系;要健全苹果管理技术服务体系, 为果农发展苹果产业提供技术保障;要加大苹果贮藏设施的投资力度, 延长苹果销售时间, 提高果农收益;要向果农贯穿优质高价观念, 对生产的果品实行分级销售, 以增加其效益;要在苹果深加工上加大投入, 推动苹果产业向工业化方向发展, 提升产业附加值;要加大对环境、农资准入、检疫性病虫害、农药使用等进行有效监管, 为生产无公害绿色苹果提供保障;要大力扶植苹果种植专业村建立苹果专业合作社, 壮大苹果经纪人队伍, 提供产、供、销、技术等服务, 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要高度重视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努力改善气象基础设施条件, 全面加强气象预警, 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 适时开展防雹或增雨作业。

2.6 创立品牌, 提高质量

苹果的质量决定其价格, 也决定其效益, 因此必须发展优质品牌苹果, 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要按照上级提出的苹果“北扩战略”的总体要求,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依托, 以提高苹果产业竞争力为核心, 加强山地苹果优势区域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的支持, 多方筹措资金, 抓点示范、点面结合, 整体推进山地苹果产业稳步发展, 应抓好以下工作: (1) 从选择品种入手, 把适宜山地发展的优质果苗选准、进行栽培, 创出优质品牌果品。在品种选择上, 优化布局、合理搭配, 以培育幼苗为主, 选择一级壮苗进行栽植。品种以富士系列为主栽品种, 以千秋、嘎啦为授粉品种, 栽植密度为33株/0.067 hm2, 株距×行距为4 m×5 m为宜。 (2) 加大山地苹果品牌的宣传力度, 以志丹县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加之山地通风透光条件好, 生产出的苹果含糖量高、硬度大、色泽艳、口感好等优点为主要内容, 加大宣传报道。 (3) 抓好品牌的推销工作, 打开市场、推向各地。坚持信誉第一、诚实经营的原则, 对经纪人和促销商进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培训, 树立依法经营、互利互惠的经营理念。大力培育市场, 靠质量取胜, 凭诚信赢得客商, 形成产、供、销, 加、贮、运一条龙产出和灵活多变的经营新格局, 为做大做强山地苹果产业夯实坚实基础。

2.7 行政推动, 加快发展

对马龙县山地苦荞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6

1 马龙山地苦荞产品

曲靖纯苦荞食品是糖尿病、“三高” 和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最佳主食,苦荞食品在日本被誉为“长寿食品”,纯苦荞食品味苦,能清热明目。其中,马龙荞丝从清代开始就在青海地区享有盛名,到民国时期荞丝生产普及到各家各户。马龙荞丝色泽黄亮透明,营养丰富,香脆可口,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是理想的馈赠亲友的礼品和美容健身食品。马龙荞壳枕选用纯天然荞壳,具有明显改善胰岛功能和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对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有较好的疗效,能达到降糖、降脂、降压、清热解毒的神奇功效,是现代家庭理想的保健用品。另外,马龙苦荞炒面是当地民间流传的一种简单食材,当地人把磨好的荞面用干锅炒熟。依个人喜好加入热牛奶或白糖,用开水调匀成糊状即可食用。在当地的农贸市场,人们还喜欢购买苦荞糕和荞饼。苦荞糕金黄色,酥松,口感极佳,荞饼是亲朋好友馈赠时的佳品。苦荞还是当地酿酒不可缺少的材料,有的将其用作辅料酿酒,也有单独用苦荞酿酒的,当地苦荞酒零售到60 元/kg。随着人们对苦荞营养价值的逐渐熟知,以苦荞为原料的各种产品不断开发,马龙山地苦荞将会迎来一个更加广阔的种植开发市场。

2 马龙县苦荞种植情况

马龙县地处云南省东部,属于乌蒙山系,当地多山谷河槽,具有山区、丘陵、河谷等地形特点。平均海拔1 980 m,最高海拔2 493 m,最低海拔1 772 m。秋季雨水适中,天气凉爽,自古以来就有荞麦种植。当地群众习惯种植山地秋苦荞,每年8—9 月利用前茬烤烟地、马铃薯地种植一茬秋苦荞,既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又有效利用烤烟、马铃薯种植时未吸收的肥料,节省了肥料成本。当地群众大多习惯撒播或条播,平均单产1 500 kg/hm2左右,全县每年种植面积达1 400 hm2。随着苦荞产品的不断开发,市场收购价也在逐年攀升,2015 年当地市场已达3.5 元/kg,远高出玉米、豌豆和小麦的价格,具有很高的市场开发价值。当地农民和企业加工的荞丝、苦荞茶和荞枕,市场价值一路攀升到了每千克数百元。

3 马龙山地苦荞的特性

苦荞属直根系作物,根系浅而不发达,叶片呈倒三角形,茎杆直立,呈圆型。多年来,一直是当地的旱地经济型粮食作物。马龙山地苦荞的生长期一般在70~90 d,具有种植方法简单、易于管理和回报率高的特点。全县以当地红花和白花2 个农家品种为主,株高70 cm左右,皮壳率含量在9%~14%之间,千粒重正常年景在20 g以上,双子叶出土幼苗,幼苗生长细弱、顶土能力差。播种出苗后30~35 d开始开花,异花授粉,为虫媒花,花期较长,授粉率低。苦荞籽粒成熟不一致,在同一植株上茎下部种子完全成熟而顶部仍在继续开花,且成熟的苦荞种子易落粒。秋季种植全生育期70 d左右,是典型的低投入、低产量、高营养价值作物,山地栽培产量只有1 350~1 650 kg/hm2,大田栽培也仅有1 950~2 550kg/hm2。但苦荞生育期短、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寒耐瘠、省工省本,开发加工苦荞茶、苦荞酒、荞丝等食品效益高,前景十分广阔[1,2]。

4 马龙山地苦荞种植技术

4.1 整地

苦荞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结构良好、通透性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良好。苦荞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一般要求土壤的p H值为6~7。土壤条件和耕作方式对苦荞的生长影响较大。

在马龙山地种植苦荞,种植前要适时进行整地,应于前茬作物烤烟、马铃薯收获后进行深耕1 次,增厚熟土层,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蓄水保墒和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促进山地苦荞发芽出苗。同时,可减轻病虫害对山地苦荞的危害。马龙县山地苦荞产区地处半山区,有山丘,迷雾、冬季低温出现早。一般烤烟、马铃薯等前茬作物收获后需抓紧深耕20~25 cm,利用晚秋余热使植物秸秆根叶及早腐烂,促进土壤熟化。第2 次整地一般在播种前10 d进行,通过翻耕山地、疏松耕作层、平整地面,使土温升高,让有机质充分分解释放出养分,以为种植苦荞打下良好的基础。马龙地方群众秋播山地苦荞种植[3],耕地一般于8 月中下旬至9 月上中旬进行。

4.2 种子处理

4.2.1 晒种。马龙县山地种植苦荞前应该进行晒种。晒种在播种前7~10 d进行。选天气晴朗的时候,将苦荞种子薄薄的摊在向阳干燥的水泥地板和草席上,连续晒种2~3 d,晒匀晒干后收装待种。

4.2.2 选种。选种是将空粒、 秕粒、 破粒、 草籽和杂质剔除,选择大而饱满一致的种子,以获得较高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选种的方法主要有风选、水选、筛选、机选和粒选等。当地群众一般选择水选、风选。风选可借用风箱、风机、簸箕等工具的风力,把轻重不同的种子分开,除去混在种子里的杂物和秕粒。水选一般利用清水,使用簸箕等容器漂出秕粒、杂质等。

4.2.3 浸种和拌种。 一般用35 ℃ 温水浸种15 min, 若用40℃温水浸种10 min,则可提早4 d成熟。有条件的播种前用0.1%~0.5%硼酸溶液或5%~10%草木灰浸出液浸种,能获得良好的增产效果。采用烤烟地和马铃薯地块种植秋苦荞,容易诱发病虫病害,必须用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苦荞病害。用种子量0.3%~0.5%的退菌特拌种,可防治褐斑病。用种子重量0.3%~0.5%的吡虫啉拌种,可防治蝼蛄、蛴螬和金针虫等地下害虫[4,5,6,7]。

4.3 播种

播种是否适时,对苦荞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影响很大,播种过早、过晚都会影响苦荞的产量。只有适时播种,才能克服不利因素,使苦荞获得高产。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苦荞对温度的要求不同。苗期要求气候温暖,开花结实期宜昼夜温差较大的凉爽天气。播种期要满足以下2 个要求:一是冷尾暖头播种,即在终霜期前后4~5 d播种,早霜到来之前收获。二是开花结实期,阴雨天较多,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温度在18~22 ℃,有利于开花结实。马龙县的苦荞种植主要是秋播,种植在海拔1 500~2 000 m的半山平坝区,无霜期较长,气温也适中,其适宜的播种期为8 月上中旬,原则是“春养霜后种,秋养霜前收”。

苦荞的播种方法有条播、撒播和点播3 种。通常条播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合理密植,有利于个体与群体的协调发展,提高荞麦产量。一般撒播因撒籽不匀,出苗不整齐,通风透光不良,田间管理不方便,因而产量不高。而点播虽然播种质量高,但因太费工不利推行。不管哪种方式播种,都要控制好播种量。一般苦荞种子7.5 kg/hm2, 可出苗22.5万株/hm2左右,因此,播种量控制在60~90 kg/hm2为宜。

4.4合理密植

定植密度对苦荞的通风透光、营养供给都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决定着苦荞的单位面积产量。在实际生产中,定植密度一般根据种植地的地力情况、气候条件、品种特点和栽培技术确定。马龙的秋苦荞一般种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下,留苗密度以180 万株/hm2为宜。据试验,苦荞在90 万~210 万株/hm2密度范围内,光合物质向籽粒的分配比值增大,单株粒数和粒重会增加,进而使产量增加。密度超过210 万株/hm2,光合强度逐渐减弱,有效分枝数和千粒重下降,由于经济性状变差而使产量大大下降。

4.5 大田管理

4.5.1 施肥技术。马龙山地秋苦荞生育期短, 生长速度快,肥料需以基肥为主,看苗追肥,增施磷、钾肥的原则。(1)重施基肥。基肥是山地苦荞的主要营养来源,一般占总施肥量的50%以上。马龙苦荞多种植在农村山地理,土壤旱薄,农家肥一般满足不了山地苦荞基肥的需要,还应结合一些无机肥作基肥。当地村民通常是农家肥配用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酸二铵、硝铵和尿素等。在播种前深耕时施入,对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有利。(2)适施种肥。施用种肥的作用是为山地苦荞生长初期提供充足的肥料,以有利于其根系发展和产量提高。一般种肥施尿素75~120 kg/hm2、 过磷酸钙225 ~300kg/hm2。将尿素作为种肥的过程中,不能让尿素和种子直接接触,以免烧苗。(3)看苗追肥。在苦荞的生长过程中,要根据其生长状况,适当进行追肥,以保障苦荞的正常生长。追肥的种类多为尿素等速效化肥,施用量为75 kg/hm2。尽量选择有降雨天,防止烧苗。苦荞生长后期不宜大量施用氮肥,以免出现开花结实延迟以及倒伏现象。(4)增施磷钾肥。在苦荞生长过程中要适当补充磷、钾元素。磷肥和钾肥既可以作基肥也可以作追肥。

4.5.2 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是重要的管理措施,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苦荞生长。中耕除草的次数根据田间实际情况确定。马龙山地秋苦荞种植地方一般气温低、湿度大、田间杂草多。第1 次中耕在苗高7~10 cm时进行,主要是疏去较弱的幼苗。第2 次中耕除草可结合培土,把行间表土培在植株基部,促进植株不定根充分发育。

4.5.3 灌水。苦荞是抗旱能力较弱, 需水较多的作物。 据研究,每形成1 g干物质需要消耗水363~646 g。在全生育期中,以开花灌浆期需水最多。因此,在营养生长季节,要及时进行灌溉。但在地势低洼和多雨的地方,要注意开沟,及时进行排水。

4.5.4 病害防治。褐斑病、 白霉病、 立枯病、 籽实菌核病、 轮纹病等都是危害马龙山地苦荞的主要病害。粘虫、草地螟、钩刺蛾是危害最大的虫害。要保证山地苦荞生长良好,就要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防治的方法主要是农业防治,辅以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合理轮作,清洁山地,实行深耕,以减少病虫来源。二是培育壮苗,增加幼苗的抗病和抗虫性。化学防治的药剂及用量主要是用40%五氯硝基苯粉0.5 kg拌种50 kg,或者苗期喷洒1∶1∶200波尔多液能够起到防治苦荞轮纹病、褐斑病、白霉病、立枯病等病害的作用。

用粉锈宁溶液525~1 500 kg/hm2能够起到防治苦荞叶部真菌和细菌危害的作用。用90%敌百虫800 倍液或溴氟菊酯4 000 倍液喷雾防治3 龄以前的草地螟虫;采用90%敌百虫1 000~2 000 倍液喷雾除治钩刺蛾幼虫,均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汝法.发挥苦荞种植优势做大做强苦荞产业[J].作物杂志,2008(5):1-4.

[2]刘礼兵.半坡乡冬季苦荞高产种植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5(23):26.

[3]苦荞绿色原生态倡导健康好生活[J].公关世界,2015(12):101.

[4]张明先.苦荞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13(4):36-37.

[5]熊斌,普春.昭通苦荞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4(3):35-37.

[6]李君保.酉阳县荞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4(24):98-99.

山地体育产业 篇7

1 发展优势

1.1 气候适宜, 光照资源充足

子长县年日照时数为2 570.9 h, 比关中地区多505.5 h, 日照百分率为58%;总辐射量为512.54 k J/cm2;年平均气温为9.1℃, 昼夜温差大, 气温日较差为13.1℃, 高出西安14%, 有效积温高, 有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 降低呼吸消耗, 增加有机物的积累, 容易形成“温室效益”, 为蔬菜、瓜果反季节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1.2 水源较丰富

秀延河横贯全县, 地下水资源充足, 容易开发作用;子长县属黄河流域, 境内有清涧河、无定河、延河三大水系。清涧河由秀延河、永平河两大支流组成, 总面积1 631.1 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68%, 多年平均径流量2.4 m3/s, 年净流总量7 421.5万m3。水资源为扩大蔬菜生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1.3 坡地资源丰富, 交通条件便利

子长县属黄土高原沟壑地区, 坡地资源丰富, 符合种植要求30°以下的坡地3 153.22 hm2, 全县有农业劳动力6.7万个。县城距西安445 km, 延安95 km, 205省道穿境而过, 神延铁路贯穿其中, 子横、子靖、子安公路穿境而过, 公路网四通八达。

1.4 产业发展的需要

川道地已趋于饱和, 棚体退化, 土壤盐碱化加重, 连作障碍突出, 病虫害严重[1,2], 发展山地大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随着大棚菜的推广, 有很多农户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建棚技术和管理大棚的技术和经验。

1.5 服务体系健全

子长县蔬菜开发公司成立于1993年9月, 科级建制, 现有职工28名, 其中农艺师6名, 助理农艺师12名, 县内聘请了12名当地种植经验丰富的菜农组成的技术服务队, 每个乡镇配备2名技术员, 每个重点村配备1名蔬菜技术员, 建立了“宝塔型”结构服务体系, 并联合科技局开通绿色“110”服务体系。

2 子长县山地大棚产业现状

1993年子长县从山东引进大棚蔬菜种植以来, 主要经过3个发展阶段, 即1993—2000年起步摸索阶段、2001—2005年的大力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稳步发展阶段。

2.1 投石问路、取得成效

子长县的山地大棚蔬菜产业是在2002年全县大棚蔬菜大力发展阶段时杨家原则镇蜜蜂峪村郭生宏在自家院前的坡地上开挖建成的第一座山地大棚取得成功后, 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发展, 2003年和2004年周边群众陆续建造, 从2005年开始推广。

2.2 初具规模、稳步发展

截至目前, 全县现有山地大棚812座, 占全县大棚数量的9%。其中杨家原则镇蜜蜂峪村207座, 野家沟村147座, 玉家湾镇刘来沟村272座, 古家河村132座, 余家坪乡贺家川村54座。

2.3 高产高效、经济效益突出

山地大棚蔬菜产量高、质量好、效益好, 从2002年起的10年来, 山地大棚蔬菜收入由2004年前的6 000元左右提高到2008年前的9 200元左右, 目前已达2.2万元以上, 大部分达到2.5万~3.0万元, 达到4万~5万元的也不在少数。2012年杨家原则镇蜜蜂峪村郭生宏种植2座山地大棚番茄收入达6.85万元;玉家湾镇刘来沟村的薛秀平种植2座山地大棚春季甜瓜收入7.6万元, 余家坪乡贺家川村常平种植2座山地大棚黄瓜收入达7.4万元, 玉家湾镇古家河村薛栓虎种植4座山地大棚番茄收入高达15.2万元。种植效益比川道地大棚高出11%, 比坝地大棚高出15%。

2.4 配套齐全,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子长县山地大棚山地蔬菜大棚全部采用全钢架结构, 其中87%的大棚配备自动卷帘机, 21%配备小型旋耕机, 86%配备自动喷雾器。

3 山地蔬菜大棚的特点

一是采光时间长。山地大棚早晨见光早, 日落时间迟, 据统计, 比川道地和坝地大棚可延长3%的采光时间。二是空间大、跨度长、占地面积小、土地利用率高。山地大棚后屋面高3.3 m, 跨度达10 m, 长度在60~110 m, 比川道地和坝地大棚土地利用率高出7%。占地面积比川道地和坝地低30%左右。三是保温性能高。由于山地大棚后屋面墙体依山而建, 保温性能好, 比川道地和坝地高2°~3°。四是病虫害低。山地大棚地势高, 排水性好, 透光率高, 因此病虫害发生低。五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子长县2007年国庆期间连续10 d的阴雨天气, 2008年元旦期间连续7 d的强降雪造成全县8%的大棚不同程度受害, 而山地大棚受灾率为零[3]。

4 子长县山地蔬菜大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前期农民投入高, 资金缺口大

由于山地大棚依山而建, 在建造时需要动用大型机械挖出土方, 以80 m长的大棚为准, 需求资金约为5 000元, 而且还需要修建水渠, 资金为2 000元左右, 道路建设4 000[1]元左右, 按照目前的标准计算山地大棚比川道地和坝地大棚造价高17%。按照子长县产业扶持政策和省市相关的补助, 只能承担20%的资金[3], 而且还需在验收合格后才能兑现, 农民需要一次性投资30 000元, 资金缺口大。

4.2 种植结构单一

子长县山地大棚蔬菜种植品种简单, 目前只种植东圣番茄、法国冬玉西葫芦、津忧8号黄瓜、龙甜2号香瓜等4个品种的蔬菜, 种植结构单一。

4.3 配套设施不完善, 品牌意识低

子长县山地大棚地势较高, 出路不方便, 水资源匮乏, 有些棚户甚至拉水浇棚。子长县大棚蔬菜虽然品质好、产量高, 但只在本地出售, 没有形成品牌。

5 子长县山地大棚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5.1 政府提高资金投入力度

山地大棚造价比川道地和坝地高, 子长县只能保障18%的建设资金, 剩下的需要农民自筹, 政府在建造完成之后验收合格后兑现, 资金缺口大。首先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尤其是前期建设资金, 由政府出面向银行作担保, 为农民提供贴息、低息和无息贷款, 降低农民资金投入, 提高农民大棚建造的积极性。其次, 政府须加大机械化装备的资金投入, 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效益[4]。

5.2 拓宽种植领域

长期的连续重茬种植容易引起病虫害, 应当引进好的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拓宽棚内种植领域, 发展大棚草莓、西瓜等经济效益更好的种类[5,6]。

5.3 完善配套设施, 树立品牌意识

政府出资修建水塔、完善道路建设等相关措施的扶持, 减轻棚户的劳动强度, 提高种植积极性。山地大棚蔬菜品质好, 应当树立“蜜蜂峪”山地大棚蔬菜的品牌, 打响品牌战略, 走出子长。

摘要:阐述了子长县山地大棚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 论述了其现状及特点, 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山地大棚,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陕西子长

参考文献

[1]冯永军, 陈为峰, 张蕾娜, 等.设施园艺土壤的盐化与治理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 2001 (2) :111-114.

[2]耿海龙.日光温室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与综合防治对策[J].中国果菜, 2012 (10) :26-27.

[3]郭小东.子长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9) :267-268.

[4]杨培权, 蒋毅敏, 赵昀, 等.浅谈桂林市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农学报, 2012, 27 (4) :76-78.

[5]傅潇霞, 程湘虹, 朱彩娥.萧山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浙江现代农业, 2012 (5) :24-25.

山地体育产业 篇8

关键词:山地运动,休闲旅游,产业融合,风险投资,产业投融资

《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把体育健身休闲业当作发展体育产业的先导性产业, 其中体育旅游是发挥体育产业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的重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也提出, 积极稳妥开展新兴的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项目的经营活动,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 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作为有潜质与文化旅游复合经营的户外运动, 喀斯特地区山地运动以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 其产业化可以体育旅游的方式增进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发展。本文选择体育休闲产业作为议题, 重点考察喀斯特地区山地运动与休闲旅游的产业融合, 从而提出政府投融资和风险投资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 探讨政府投融资与风险投资的边界, 为其他体育休闲提供产业化的分析范式。

一、理论基础

作为强调体验和享受的休闲方式, 体育休闲自2002年就受到体育专家和旅游学者的共同关注 (谭白英、邹蓉, 2002;汪德根等, 2002) ,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和体育社科项目也先后资助了《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研究》和《产业融合视角下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研究》等7项相关课题。体育休闲以休闲的方式让大众获得体育健身的益处, 也以消费的模式使体育有坚实的产业基础 (朱树豪, 2004;胡小明, 2004) 。陈正 (2005) 研究发现, 体育休闲的时间支出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加, 对体育功能的认识由单一强调健身变得更为丰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将极大地促进对体育休闲的消费需求, 体育休闲作为一种新兴产业, 前途光明。

国外体育休闲研究视角主要是从经济学和产业分析的角度, 把体育休闲视作为一种消费型经济和消费性产业 (Cooke, 1994;Smith and Stewart, 2007;Chen, 2010) 。体育休闲的产业化是国内焦点, 滨海的海滩运动、西部山地运动和民族运动都有潜力发展体育休闲, 易形成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新产业 (林永革, 2004;周道平, 2005;张迪功和马赞甫, 2012) 。肖红青 (2008) 以西部民族地区为重点, 探讨了产业投资基金对西部地区体育休闲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与此同时, 陈同先 (2006)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提出, 体育产业需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因此, 作为消费性产业, 体育休闲需要从经济学和产业视角进行深入分析体育与休闲旅游的产业融合和产业化过程。

二、山地运动与休闲旅游的产业融合分析

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的产业融合性强 (吴倩, 2012) 和有潜力带动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 休闲旅游也进入实务和学界的视野 (马剑平, 2012) , 本节重点分析山地运动休闲旅游。

(一) 山地运动与休闲旅游融合前景

国内体育休闲项目主要是滨海运动和山地运动, 滨海体育休闲已经初步形成产业, 然而山地运动休闲产业却还处于探索阶段, 主要集中在喀斯特地貌的贵州。但是, 在国发[2012]2号文件支持贵州民族地区休闲旅游度假的指引下, 在贵安新区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引领下, 山地运动与喀斯特地貌的旅游结合前景明朗、优势突显。

1. 山地运动与喀斯特地貌的贵州旅游产业结合有基础, 历届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全国山地运动会均在喀斯特地貌占61.9%的贵州举行, 峰林、峡谷、天坑、石林、溶洞、湖泊遍布, 是开展徒步、露营、登山、漂流等户外运动的理想之地。

2. 山地运动与喀斯特地貌的贵州旅游产业结合有品味, 从历届山地运动会来看, 山地运动集人文性、趣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 不仅能观赏到高水平的赛事, 享受到山地户外运动的快乐, 还能深切领略到喀斯特地区青山绿水原生态自然景观的无穷魅力。

3. 山地运动与喀斯特地貌的贵州旅游产业结合有前景, 有文化的旅游才有底蕴, 与山地运动相融合的旅游才有激情, 国家体育总局也将重点支持喀斯特地貌的山地运动产业化。

4. 山地运动与旅游产业结合也有据可循, 阿尔卑斯山地运动成为法国旅游的重点, 聚集了全世界分布最密集的山地旅游, 这些旅游商业模式正以法国阿尔卑斯山地合作项目形式在西南民族地区推广。

(二) 山地运动休闲的投融资问题

从历届山地运动会来看, 国家体育总局的财政资金和贵州省地方政府资金在喀斯特地貌地区积淀了巨额的山地运动基础设施, 2008~2011先后在黔西南、遵义和黔南投资多项体育设施, 期间贵州累计体育文化投资达72亿元, 但是这些设施利用效率并不高, 也没有对山地运动休闲产业形成有效支撑, 这种政府投融资模式缺乏商业活力, 效率远达不到预期, 也难以实现体育总局推动山地运动的宗旨。

与此同时, 国内外研究也表明, 体育休闲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 可作为我国消费型经济的重要组成, 其产业化意义重大。从产业的视角来审视体育休闲, 投融资问题是培育山地运动休闲产业的是关键。一是山地运动休闲突破体育比赛的传统思路, 向全民传播大众化户外运动, 提高民众的身心健康;二是山地运动休闲是继人文景观、自然风景之后培育旅游者兴趣和爱好的新亮点, 也是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支点;三是山地运动休闲融合体育、旅游、休闲三个领域的精华, 不仅创造了一种运动休闲模式, 而且形成了以体育活动为支撑的休闲旅游消费模式, 消费模式的实现需凝聚各种商业模式, 方能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四是山地运动休闲产业化依赖于创业者的进入, 引导手段有政府和市场两种, 政府投融资培植产业环境, 市场化的风险投资增强产业活力;五是政府投融资与风险投资的边界要依靠著名战略管理学家波特的战略分析框架, 即产业经济学、战略管理和金融学多学科的研究结合, 才能理顺山地运动休闲产业的战略思路和投融资问题。

(三) 山地运动休闲产业融合关键

针对山地运动休闲的产业前景及其投融资效率问题, 根据波特的战略分析框架、产业投融资和风险投资的特点及规律, 产业结构、政府角色、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是山地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的关键。

1. 山地运动休闲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依据波特战略分析框架, 进入障碍、替代品威胁、客户价格谈判能力、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是山地运动休闲产业结构的主要竞争因素。

2. 山地运动休闲产业的政府角色及其政策空间。依据波特的钻石模型, 从四要素和两变量构成的菱形关系出发, 政府政策空间及恰当的政府角色是界定政府投融资平台与市场边界的前提。

3. 天使基金和引导基金的策略。从行业生命周期来看, 天使基金和引导基金促进山地运动休闲产业的萌芽, 因此天使基金和引导基金的运作策略是重点。

4. 风险投资的动机分析。风险投资逐利动机极强, 潜在的投资收益率是关键, 因此积极利用风险投资的动机, 解决风险投资和创业者进入山地运动休闲产业的障碍, 增强产业活力。

三、山地运动与休闲旅游的产业融合思路

在山地运动与喀斯特地貌旅游产业结合前景明朗的趋势下, 针对国家体育总局在扶持山地运动休闲面临的投融资效率问题, 结合战略分析和产业投融资分析的关键点, 未来提高山地运动休闲产业的商业化、产业化水平, 增进投融资效率,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山地运动与休闲旅游的产业融合思路。

首先, 山地运动休闲产业应由多种商业模式凝聚而成, 商业模式间错位竞争和错位互补, 从而形成多种商业模式的专业化分工和多元化扩张为驱动的产业链, 才能提供高体验的体育休闲服务, 也才能实现体育、旅游、休闲等三个领域精华的融合。因此, 山地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 需要通过体育局、旅游局、发改委多部门协调、共同实施, 以促进山地运动休闲产业化、体育活动全民化。

其次, 培育产业的商业模式仅靠政府投融资难以为继, 也需要风险投资的商业活力和商业氛围, 政府投融资提供基础设施投资和引导基金, 培植产业环境, 而风险投资辅导企业, 提高管理效率和运作效率, 吸引更多的创业者, 增强产业活力。

再次, 政府投融资应以基础设施投资、天使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作为发展山地运动休闲产业的着力点, 构建产业的投融资环境, 进一步明晰政府引导性角色定位。政府投融资平台和风险投资作为山地运动休闲产业的支点, 可提高产业运作效率和质量, 从而培育和壮大体育休闲产业。

山地体育产业 篇9

河南省地处中原, 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大省。河南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复杂, 在省内分布着大面积的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全省总面积中, 平地略多于丘陵山地, 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总面积的44.3%。据资料显示, 河南省有42个县分布在这些地方, 这也能表明我省有着很大一部分的农民生活在这些地区。虽然目前有关河南省农村学校体育的调查和研究有了一部分的成果, 但是专门针对这些山地丘陵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开展现状, 至今也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调查和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河南省山地丘陵地区的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 寻找这些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特点, 为进一步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寻求对策。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的25个丘陵县、17个山区为主的县的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学作为研究范围, 选择80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 尽可能使这些学校平均分布在这些山地丘陵地区。

2.1 研究方法

2.1.1 问卷调查法

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 广泛征询专家的意见, 以求使问卷的设计更加合理。问卷的设计严格按照问卷设计原则, 对所设计的问题通过“特尔菲法”进行筛选, 并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于2010年10月期间对所选择的80所学校 (10高中、70所初中) 的教师及相关领导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见表1。

2.1.2 访谈法

通过电话或者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和被调查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 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2.1.3 数据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所得的信息运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 以其为本研究提供数据上的支持。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师资现状特点

3.1.1 体育专职教师人数少, 且有兼职教师

在被调查的80所学校中, 体育教师人数明显偏少, 只有120名体育教师。这和河南省其他的农村中学调研结果相比, 教师人数明显偏少[1]。一小部分的受调查中学只有一名体育专职教师, 但是却要承担全校几百人的教学任务, 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其它学科教师兼任体育教师的现象十分普遍, 据统计占30%。由于上述这些学校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 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所以很难吸引高校毕业生来当地从事教学工作, 导致这些地区中学体育师资的严重不足。本来应该有专职体育教师来担任的教学任务, 却由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杂牌军”执行, 不能因地制宜地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教学。在教学上, 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 随意性、“放羊式”剥夺了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和受良好体育教育的权利[2]。

3.1.2 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

通过对数据的结果进行统计, 发现受调查学校的教师年纪普遍较大, 40岁以上的人群占60%, 而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只有20%, 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脱节和青黄不接的现象。虽然这部分教师精力还比较充沛, 且由于教学时间长, 其中相当部分教师又有着一定的教龄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年龄普遍偏高的现象, 不利于传帮接代的实施。相比较而言, 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太少, 虽然他们的教师履历较短, 但是他们有着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 是将来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力, 由于他们人数较少, 对于稳定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学质量都有不利的影响。

3.1.3 学历普遍较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 高中教师要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初中教师要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据调查统计:上述地区农村高、初中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70%和85%, 低于2003年全国平均水平[3] (全国普通高、初中专职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75.71%和91.98%) 。除此之外, 在上述初中还有一部分教师的第一学历是中专, 甚至是中专以下的学历, 虽然他们后来通过自学以及函授的方式取得了大专或者是本科学历, 但是他们毕竟缺乏系统的训练, 这些学历的含金量大大降低。

3.1.4 职称结构不合理, 高职称的人数少

在职称结构方面, 不论是高中还是初中, 体育高级教师占的比例明显低于其它学科, 高中占3.5%, 初中占3.3%。此调查结果与其他学者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结果非常相似, 不论是河南省的调研, 或者是其他省市的研究, 都具有明显的雷同[4]。这也能间接表明, 体育教师在中学中的地位较低, 而学校的重点更多的放在了能够提高升学率的学科上, 不论是资金投入, 还是职称的分布都有很大的偏倚。

3.2 体育教师待遇现状

3.2.1 教师工资及课酬补贴

经过财政改革, 农村体育教师的工资同其它各科教师的工资一样, 不再是由当地乡镇政府发放, 而是由各县或区通过银行发放到个人账户上, 如果教师之间的职称和教龄等因素一样, 在工资方面各科教师之间一般不存在差别。但是在体育教师的课酬补贴、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以及业余训练的补偿等方面, 50%的体育教师都认为明显低于其它学科, 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现象, 大大的降低了教师上课以及业余带队训练的积极性, 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学秩序的稳定。

3.2.2 职称晋升受到影响

据调查, 60%的体育教师都表示在职称的晋升过程中受到了歧视和打压, 没能受到与其他学科的同等待遇。这也能从侧面表明中学高级体育教师普遍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由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造成的, 一切都以升学率来考核一个学校的政绩, 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分布的极大不公,

3.3体育课教学现状

3.3.1 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

在日常教学中, 河南省山地、丘陵地区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按照大纲进行教学, 而80%的人群只能部分的执行大纲的教学要求。从实际操作来看, 完全按照大纲教学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地的实际教学条件限制大纲的实施。因此在执行体育课《教学大纲》的时候, 我们应该和当地农村学校的具体情况有机相结合的进行教学。

3.3.2 教师教案的撰写

据统计, 受调查的所有对象都有自己的教案,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会定期检查, 而一些上级的教育部门在教学评估时也将教师教案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进行参考, 因此受调查体育教师一般都有教案。有60%的人认为, 教案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撰写的, 这也导致教案流于形式, 并不能真正的贯穿于教学当中, 一个本应该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环节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3.3 教师工作量大,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较少

与其它学科相比, 体育教师的人数较少, 有10所初中只有一名体育课教师, 所以他们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 调查显示, 70%的体育教师每周上课达到16学时。

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中学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 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含体育课) 。但是在所调查的农村中学里面, 高中可以完全保证两操的正常进行;但是初中两操正常开展的仅占60%, 只有早操的占20%, 只有课间操的占15%, 两操都没有的占5%。这说明农村初中两操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而课外体育活动更是形同虚设。

3.4 器材场地建设情况

3.4.1 运动场地相对缺乏

在受调查的80所学校中, 没有田径场的有10所;并且受调查的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拥有标准的400m田径场。而其他70所学校的田径场的跑道也主要是200m和300m的, 其中25所学校拥有300m的田径场, 45所学校拥有200m的场地。通过交流知道, 一些学校由于缺乏场地, 学生在日常的体育课中往往是在山间或者田间的小路上跑步, 放羊式的体育课经常出现。相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田径场而言, 篮球和乒乓球场地占地较小, 而且成本低, 在这70所学校中, 每个学校都有多少不等的篮球场地和乒乓球场地。其中篮球场地有100块, 乒乓球场地达到300块。

3.4.2 体育器材较少, 使用率较低

篮球、跳绳、垫子、跳箱等器材在受调查的学校都有一定的配备;而足球和排球只有20所学校进行了购置, 但是由于缺乏场地, 这些器材也只能保存在仓库里面。但通过调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部分器材比较破旧, 一些学校的单杠和双杠年久失修, 已经不能使用;二是器材利用率低, 很多新购置的器材都存放在仓库里, 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使用, 而教师日常上课、学生的课外活动是禁止使用的。

3.5 体育教师科研氛围不足

科技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科技成果既是自我评价素质与能力的依据, 也是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尺度[6]。据调查, 只有20%的体育教师近三年内在公开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过论文或者是参加过论文报告会, 另有10%的人申请并主持过课题。虽然个别教师表现突出, 但是总体水平低下。究其原因来说, 60%的体育教师认为学历偏低、自身学术素养较差是导致科研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另有30%的教师认为专业资料匮乏、信息资源不畅通, 不能及时了解当前相关科研的最新成果, 也是导致科研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从当前其它的研究成果来看, 农村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低下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如赖红升[5]等人对河南省农村中学的调查表明被调查教师仅有17.2%的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过论文。

4 结论

4.1 河南省山地、丘陵地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青年教师占的比例小, 其他学科老师兼任体育教师的现象比较普遍, 同时学历层次普遍偏低, 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人数少。

4.2 河南省山地、丘陵地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不被学校领导重视, 待遇、酬劳以及职称的评审都低于其它学科的老师, 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4.3 河南省山地、丘陵地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人数少, 导致工作量巨大;而日常教学中起指导作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也不能完全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在大多时候都成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

4.4 河南省山地、丘陵地区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投资力度不够, 同时存在使用不合理的现象。

5 建议

5.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受调研的学校中, 教师匮乏是制约学校体育更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为了推动当地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开展, 学校应该引进更多专职体育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同时, 提高体育教师职称和待遇, 以吸纳更多的人才来从事体育工作。

5.2 加大自制体育器材和自建体育场地的力度

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经费投入不足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 我们应该鼓励学校和教师自制一些教学用具, 同时建设一些简易的场地, 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5.3 因时因地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因受场地、器材所限, 各学校的体育教师完全按照教材或者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是不现实的, 所以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而不是完全照搬教材的内容, 只要使学生达到了锻炼身心的目的, 都是殊途同归。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文献资料法对河南省山区、丘陵地区的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 河南省山地、丘陵地区的农村中学师资欠缺、体育教师人数少、待遇低, 同时教学水平低下, 缺乏场地器材, 没有科研氛围等现象。并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以促使上述地区农村中学的学校体育更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山地、丘陵地区,农村中学,体育,现状

参考文献

[1]石展望.河南省农村中学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6 (3) :84---88.

[2]李慕白.河南省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学与管理, 2010, 3:53—54.

[3]翟水保, 陈秋丽.陕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 2004, 24 (7) :78-79.

[4]薛海红.陕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教学与管理, 2006, 11:30—31.

[5]赖红升, 张辉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3 (1) :121—122.

上一篇:井巷掘进下一篇:煤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