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环境

2024-10-15

山地环境(精选12篇)

山地环境 篇1

摘要:本文正是从建筑艺术与山地环境相互协调的设计观点出发, 结合作者在人民检察博物馆暨国家检察官学院井冈山分院方案设计的心得展开论述

关键词:人民检察博物馆暨国家检察官学院井冈山分院,建筑,山地环境,和谐统一

2005年2月份, 笔者设计的建筑方案有幸在人民检察博物馆暨国家检察官学院井冈山分院 (以下简称“项目”) 设计招标中脱颖而出。时隔两年, 项目在革命圣地———井冈山顺利落成, 建筑从形体、功能、环境艺术的结合等角度受到各方领导的称赞, 我们为项目倍感欣慰的同时, 有必要就设计的构思、理念梳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项目基地位于革命圣地井冈山市茨坪茨坪长坑路10号, 场地南、西、北三面环山, 仅有东侧临近城市道路, 场地豁口面尺寸较小, 背靠五指峰, 用地面积约15亩, 总规划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原场地基地地势较为复杂, 场地西东高差近4米, 西北角有一处约6米高的台地, 西面山体陡壁, 高度差近20米。这是一处较典型的赣南罗霄山脉地貌, 凸起的山脊和凹下的洼地及冲沟, 使场地显得极具特殊性

设计立意沿着解读场地, 尊重环境的角度展开, 以“融入自然”为旨意。针对场地的山地特征和项目规划的功能要求, 我们将诸多因素综合分析并加以利用, 最终形成依山就势, 与山地自然环境相融共生的总体布局。建筑沿场地长边方向布置, 随场地尺寸呈回字形, 建筑入口设在场地东面以一入口广场与城市道路连接。场地反馈建筑呈“回字形”布置, 在内部布置景观中庭, 使建筑内外融入自然, 从而达到建筑景观、建筑空间最优化。设计规划中充分利用现有山体的水文地貌, 对现有的水系进行整治, 使山谷游步道同山涧的跌落水系交错布置, 相映成趣。

道路系统规划本着最短、最便捷的设计原则, 并充分考虑步行的方便。沿山地场地设置环路流线, 合理组织机动车流线和停车场;场地面向城市道路设置入口广场, 在内部形成环行车道车道;

建筑功能按建筑的使用性质进行分区, 建筑三层以下主要以餐饮、培训、会议功能为主, 三层及以上以住宿功能为主。平面布置以建筑功能为先导, 利用场地高差, 设计一个独立架空层 (地上建筑空间) , 在这一空间内布置员工宿舍、设备用房和厨房及开放式活动场地 (兼室内临时停车场) , 减少了对主体功能的干扰。建筑的一、二层为公共使用功能区, 大堂、餐厅、小卖部、检察官发展史陈列室、大型会议室 (360座, 630平方米) , 在平面“回”字中采用景观中庭组织空间, 独立大堂近700平方, 层高约9米, 两部电梯可直达建筑各楼层。建筑三至六层集中布置建筑标准客房 (客房数共为123间) , 在南部客房楼每层退台部位布置商务套间, 每层设置一个小型会议室。考虑日照、环保、人文要求, 在南半部的客房楼采用退台处理, 结合入口广场形势布置屋顶花园, 观景休闲长廊, 既丰富了建筑的形体又满足了建筑的日照通风要求。建筑在二、三、六层均设置了通向后山别墅的交通廊。使建筑同山体浑为一体, 互相溶和, 交通十分便利。

项目建筑造型设计

设计充分考虑检察系统的特点、性质同井冈山革命传统的结合, 采用现代建筑的手法组织空间, 以简洁的传统民居特征及符号使建筑溶入山体, 又突出于山体, 建筑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 相得一彰。建筑入口结合了阶梯形建筑空间的大型会议室 (360座) , 使建筑形象犹如“蛟龙出海”的巨轮, 又如“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火炬, 建筑入口气势宏伟。由于场地只有东侧较为狭小的宽度邻近城市道路, 设计考虑建筑后退形成楼前广场并布置旱喷水景、停车场, 更使建筑显得端庄、秀丽。

总之, “基地的特征是那些追求建筑艺术的房屋的开始” (现代建筑大师赖特语) , 具有鲜明特征的山地环境以其较大程度的原生性和独特性展示在设计者面前, 当我们以尊重其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与协调性, 虔诚地用对于山地环境的知觉感受和情感交流溶入我们的实体创造中, 这样将促使建筑与山地环境建立起新和谐的统一关系, 我们的建筑作品必然伴随着时光的脚步, 沐着自然的风雨, 与环境相存共融。

(在此, 向杨水生院长、邓晓阳总工、邱鸿川结构师等为项目付出努力的领导、同仁表示感谢)

山地环境 篇2

山地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环境问题的探讨

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垃圾填埋场进行调研,结合相关资料对渗滤液进行水质水量分析;探讨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引起的岩土体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从化学、力学角度分析渗滤液对岩土力学性能及岩土工程的影响;从渗滤液成分出发,分析渗滤液对填埋场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过程和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山地城市垃圾渗滤液对填埋场周围的岩土环境和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污染.文章对解决重庆市主城区现有和规划中的`固体垃圾处理场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 者:李秀兰 刘东燕 罗云菊 LI Xiu-lan LIU Dong-yan LUO Yun-ju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45刊 名: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UNDERGROUND SPACE AND ENGINEERING年,卷(期):2(5)分类号:X7关键词:垃圾 填埋场 渗滤液 环境

山地环境 篇3

当接近空地地面时,飞行员们用他们的精湛技术操作滑翔降落伞,将滑翔降落伞陆续滑入空地上空,然后向下拉制动手柄将滑翔降落伞停在空地上。降落后,飞行员们立即准备好随身武器,形成一个全面防御队形,仔细侦察周围区域是否有敌人行动的迹象。在5名飞行员进行防御的同时,另外1名飞行员快速收起滑翔降落伞,依次轮换,直到所有飞行员都将各自的滑翔降落伞收起之后,再依次退出空地,进入树林。

这些驾驶滑翔降落伞的飞行员正是法国第27山地步兵旅下属的山地突击队的队员,他们正在执行一项侦察任务,驾驶滑翔降落伞渗透到山顶树林边的空地只是此次侦察任务的开始。

进入树林之后,队员们在黑暗笼罩之下向山顶远处的一座农场前进,这个农场早前被一群恐怖分子占据,并成为了他们的一个集合地和武器藏匿点。队员们的任务是在农场周围建立侦察点,监视农场及其附近地区,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恐怖分子活动的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传回第27山地步兵旅总部,作为制定进一步行动计划的基础,比如旅总部会根据山地突击队传回的信息来决定是否需要派遣更多的山地突击队队员与恐怖分子作战;或是需要直接派遣一个步兵营开展突击行动,直接捣毁恐怖分子的集合地。

山地突击队结构组成

第27山地步兵旅是法国陆军的一个下属部队,其于1944年由被解散的第27山地师部分精英队员组成,并于1945年再次改称为第27山地师。但好景不长,改名之后,第27山地师于同年再次被解散。1976年第27山地师被重建,但仅仅短暂存在一段时间后又被解散。1996年组建为第27山地步兵旅,目前现有人员大约6300人。

第27山地步兵旅的常规部队包括第4轻装甲团、第7山地步兵营、第13山地步兵营、第27山地步兵营、第93山地炮兵团、第2外籍工兵团和第27指挥和信号连。山地突击队简称为GCM,其并不是第27山地步兵旅中一般意义上的常规部队,而是由第27山地步兵旅各下属部队中抽调出一部分经特殊训练的精英士兵组合到一起合并而成,目前约有150人。平时,山地突击队队员仍各自归第27山地步兵旅下属部队管辖。

根据行动类型和规模的不同,每次行动中山地突击队的布署都有很大不同。其通常在第27山地步兵旅执行任务的同时开展行动,但如果第27山地步兵旅的某下属部队被派遣独立执行任务,那么山地突击队也可以随这支部队执行任务——这完全根据每次任务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山地突击队在执行任务时以一个5人小队作为标准行动单位。在5人小队中,每名队员都掌握有独特的技能,如有的队员是突击专家、有的队员是通信专家、有的队员是工兵专家,还有的队员是专门的小队医生等等。

山地突击队行动任务

总体而言,在正式行动前执行侦察任务是山地突击队的主要职责之一,可以说,山地突击队是第27山地步兵旅的眼睛和耳朵。在执行侦察任务期间,山地突击队的主要职责包括在行动开始之前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如有关敌方的行动、作战地形,以及任何可能影响第27山地步兵旅在高山及极寒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开展行动的因素等等。

关于收集敌方信息,山地突击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开展,比如通过渗透深入到敌占区域并在其周围建立侦察点;深入当地居民,取得他们的信任并探查有关敌方行动的情报;通过开展攻击、突袭敌人指挥点等直接行动收集必要信息等等。而关于收集地形方面的信息,除了包括查探作战地形、前进地形、撤退地形等之外,还包括查明一条通过山区的路线或道路是否可行。除了路线或道路本身的情况之外,天气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因为在有些极端天气,如暴风骤雨下,有些路线或道路是非常危险、不能通过的。

山地突击队并不仅仅只是执行侦察任务,其实际上还是第27山地步兵旅内部的旅级特种行动部队,能够执行各种类型的特种行动,如直接打击行动、突袭行动、破坏敌方军事设施等等。此外,由于山地突击队中的很多队员都是训练有素的山地指挥官,因此山地突击队的队员也经常在第27山地步兵旅行动期间被部署为行动指挥人员,负责在艰难地形下建立行动路线等等,以加强第27山地步兵旅其他下属作战部队的机动能力。

多种多样的武器装备

山地突击队队员装备的武器,除了法国陆军标准装备的FAMAS 5.56×45mm突击步枪之外,还包括HK4177.62×51mm突击步枪、贝内利M4半自动霰弹枪、LV AG HK416 40mm榴弹发射器、格洛克179×19mm手枪、MP5 SD69×19mm微声冲锋枪、米尼米5.56×45mm轻机枪、FR-F2 7.62×51mm狙击步枪以及PGM HecateⅡ12×99mm反器材步枪等。

除上述标准配发第27山地步兵旅所有装备之外,山地突击队队员还配发有各类特种装备,如闭路式呼吸水肺等潜水设备、各类攀爬设备、监视设备以及佳能EOS数码相机、维克多激光测距仪等。

当然,山地突击队最重要的装备还包括滑翔降落伞。滑翔降落伞设计比较简单,由一个SNAP 100发动机驱动。在山地地形开展行动的一大问题就是部队经常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跨越海拔差距很大的山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法国山地步兵部队自1990年代初期就开始在侦察部队中试验采用滑翔降落伞。如今,滑翔降落伞已经成为山地突击队的标准配发装备,经常用于渗透和撤退,以及在短时间内跨越长距离行动。为了便于在夜间部署,驾驶滑翔降落伞的飞行员们还配备有泰利斯公司制作的Lucie夜视仪,可加载在飞行员的头盔上使用。自2007年开始部署到阿富汗以后,山地突击队多次在阿富汗执行行动时使用滑翔降落伞。

除了标准的单人滑翔降落伞之外,山地突击队还配发有双人滑翔降落伞。双人滑翔降落伞的搭乘座位位于飞行员座位之后,这样,飞行员可以搭载一名队员,一起投入作战行动。

频繁执行任务

山地突击队参与行动的机率非常频繁,近些年,法国陆军每次开展任务,都会部署山地突击队。如山地突击队曾于1990年代与联合国保护部队、美特种行动部队等一起在南斯拉夫开展行动,此后又参与到巴尔干半岛的行动中。2004~2007年间,山地突击队被部署到科特迪瓦象牙海岸执行任务,参与了在乍得和中非共和国执行的行动。自2007年起,其多次被部署到阿富汗执行任务。山地突击队可谓是法国最繁忙的陆军山地部队之一。

浅析山地旅馆与环境的共融问题 篇4

和一般城市旅馆相比, 山地旅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由于它是山地风景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应与当地的地段环境、整体山势相协调, 尤其不能破坏山地的生态环境;当然, 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山地建筑, 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接待大量的游客住宿, 并适当的满足其餐饮、娱乐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这些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又使它在设计要求上与其他山地建筑, 如亭台楼阁、山地园林别墅等有本质的区别。鉴于此, 笔者认为对于山地旅馆和环境的共融问题的探讨十分有必要。

1 因地制宜, 因势取形

这里的“地”指地形地貌, 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环境, 山地旅馆所处的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特殊性, 其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做出反应的可能性要比平地环境大得多。所以它对建筑技术的依赖性要比平地建筑更加明显, 比如在山地建筑的交通组织方面, 为了适应山地地形的起伏多变, 我们要尽量使山地地表成为山地旅馆的背景或组成部分, 山地绿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山地旅馆的景观效果。也就是说建筑布局在总体上应适应地形地貌特征, 依山就势。“建筑也只有结合地形, 才能犹如在地上生长一样千姿百态、优美动人”[4]。

如嘉兴学院某学生作品 (见图1) :此学生把不同建筑按线形布局于斜面坡地上, 旅馆客房部平行于等高线布置, 有的是自成一栋, 也有的因为客房数较多或建筑高度受到限制, 而将其分为多栋, 平行布置于不同标高的台地上, 客房楼标准层多为板式, 或直或折则根据地形走向而定, 使旅馆各个功能部分沿山体坡线展开。这种方式容易与地形结合, 如果坡向与风向以及景观无矛盾, 则全部客房都可有良好的朝向, 通风效果良好, 道路和管线也容易布置。当然, 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 由于这种平面形态较规则, 当地形坡度坡形非常复杂时, 适应性较差, 而且如果大规模使用易形成单调、平淡的建筑群体形态, 容易堵塞有限的自然空间, 所以我们对于建筑形体的处理, 需格外谨慎, 争取使我们设计的山地旅馆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在一些山地建筑设计中, 很多建筑师一般遵循“小、散、隐”原则, 将建筑“化整为零”的布局方法就是很典型的因地制宜, 因势取形的例子。他们提出“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 建筑层数宜低不宜高, 建筑布局宜疏不宜密”, 使山地建筑融于自然山体环境之中[2]。这种布局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建筑用地, 适当地突出主要建筑, 隐藏次要建筑, 使建筑掩映于山林之中, 有利于保持风景区的自然情趣。比如我们设计任务书中的基地为坡地, 植被多为杂生灌木, 其中有高大乔木, 有良好的景观价值。基地内有山溪穿过, 终年长流, 水质极佳, 中间还有约3 m高的瀑布, 自然环境可说极为优美[3]。为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设计中若能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 尽量减小建筑体量, 将各个功能部分分解, 使低矮分散的建筑在绿化丛中若隐若现, 与环境协调统一, 最终将形成一幅完美的构图。

2 自由灵活, 合理布局

在实际工程运用中各种布局其实都是各有利弊的, 例如上面所述的几个案例虽然可因地制宜, 与环境达到和谐的效果, 但同样存在交通路线长、对地形要求较苛刻的弊端, 以及我们常提倡的在山地环境下比较适合的散点型布局也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感的现象, 因此我们应根据基地情况, 把各功能部分进行灵活地组合, 可把建筑分为多个组团, 穿插分布于各主要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中。这种布局总体上还是要求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 形成一种山水田园式的景观环境效果。

例如嘉兴学院另一位学生的设计方案 (见图2) :此设计方案根据环境特点, 在山坡较高之处布置了一座以餐饮为主的小楼作为构图的中心, 很好地借用了周围的溪流、瀑布和树林等原有景观。以小楼为中心点在偏东和偏北坡顺应山势沿等高线各自布置了逐层叠落的台阶状圆形和方形的院落式空间作为客房部分, 不仅适应了山地地形的变化, 也保持了山体的自然形态。基地的东部和北部由于地貌复杂、等高线变化较大, 不适于大体量的集中式布局, 因而在设计中北部空地以点式布局方式设置了一游泳池, 将公用和行政部分分为两组相对独立的环形建筑, 散置在偏西和偏西北的平缓的基地中。基地中的各个功能用房沿梯道布局, 随地势的起伏而层层升高, 自然地顺应了山地的起伏, 也满足了对南边溪流瀑布的观景之需。而且此学生将福建的土楼和廊桥以及一些吊脚楼的概念运用到了本设计中, 注重传统建筑, 创造出了符合地区建筑风格, 又具时代感, 并和环境相融合的山地旅馆。

3 统一规划, 留有余地

我们的课程设计建筑用地位于福建武夷山区的天峪谷或假定为其他风景区, 对于风景区的旅游旅馆在总平面布局中最好留有发展余地, 因为风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一般都会采用分期分片开发的方式, 开始时对住宿设施的规模要求较小, 随着景区的不断发展成熟, 客源市场逐渐稳定再逐渐加大。例如设计任务书中要求山地旅馆的床位为180床~200床, 而此旅馆配备有银行邮电、多功能大厅以及一些暂时归属于公用部分的必要的康乐设施,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此旅馆有可发展的潜力。另外比如我们用地范围内有瀑布和溪流, 河对岸一狭长的地块对于设计来说较有难度, 用来设计功能用房也稍显局促, 最好留有余地, 可暂时用来做点融于环境的景观小品。这样不但避免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能很好地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

4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我们的创作活动就是一种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过程。我们应遵循“建筑不是凌驾于环境之上, 而是融于环境之中”的环境观[5], 首先读懂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充分考虑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 融人工于环境, 在不允许破坏山溪景观的条件下来体现朴实、灵巧、活泼、丰富的建筑风格。

参考文献

[1]唐玉恩, 张皆正.旅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2]卢济威, 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77-81.

[3]李延龄.建筑课程设计指导任务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143-153.

[4]钱江林.西南山地风景区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5:53-59.

山地环境 篇5

摘要: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为应对人类学面临的危机,由著名学者格尔茨提出的概念,它的.出现具有相应的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中国是一个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国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域,产生了多样的地方性知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知识与当地生态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出发,分析中国西南山地文化区中的刀耕火种农耕方式,探讨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 者:杜娟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期 刊: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10, 33(3)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    文化区    刀耕火种    环境保护   

★ 生态公园作文

★ 美丽的生态公园

★ 春天的江寺公园三年级作文

★ 游龙背山生态公园作文500字

★ 公园作文

★ 公园承诺书范文

★ 欠发达地区山地小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初探-以巴中市南江县为例

★ 游石燕湖生态公园之感想作文

★ 写梁祝公园为主题的范文

浅析山地建筑 篇6

关键词:山地建筑,特征,设计理念

“山地建筑”存在于山地环境中,山地丰富的现状,肌理变化,赋予山地建筑独特的形态感染力和魅力。依山而建,层次有序,错落有致成为山地建筑与众不同的特色。如今,山地建筑风越来越流行,山地建筑不是开发商兴之所致的产品,坡地的自然特征——原生、稀有、有所保留不能被破坏,决定了建筑的珍贵及气质。

不同的山地建筑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在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宗教信仰、材料技术、美学观点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但在其发展与演变中,也具有很多共性。深入研究这些共性,对今后提高山地建筑的文化品位,发展地域建筑文化特色,将具有严格的有重要的意义。

一、山地建筑与自然的共生

1、自然环境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高空气流不畅,加之是两江交汇处,水系纵横,因而造成空气湿度大、冬暖而夏热,是属于典型的是热气候地区。因而重庆地区传统建筑用轻巧通透、通风良好的围护和青瓦作坡、四周悬挑屋顶来适应这种气候特点,建筑形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2、人文地理

通过代代人民创造了许多复杂巧妙利用地形的山地建筑手法,筑台错层、跌落错跌、架空附岩,使得空间柳暗花明,轮廓此起彼伏,依山就势的吊脚楼民居、悬挑奇险的道观佛寺、蜿蜒盘旋的堡坎石梯,皆是结合和依附的结果.

3、文化习俗

重庆建筑很少有见平原地区那样有严格的臭腺对称和方整的院落、广场等,却有更多的是自由豪放、不拘一格,更深入地融合于自然的建筑形式。吊脚楼民居在维持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创造了建筑屋顶鳞次栉比,顺坡而上,颇有意味的人文景观。

二、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

诺伯格·舒尔茨说过:“建筑语言包括三个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构筑成的形式、被组织的空间和建筑类型,对这三者的研究分别为形态学(moprholgoy)、拓扑学(otpolgoy)和类型学(typoofgy)。”由此可见,舒尔茨把建筑实体归入形态学的研究范畴,而将建筑空间组织的研究归入拓扑学;与之不同的是,在国内有些学者经常把建筑形式和空间组织看成是一个整体,把建筑的实体部分和空间组织看成是构成形态的有机统一体。

建筑作为一种人工构筑,依托于山地环境,与山地共构,作为自然的构成要素存在,塑造附合山地环境的景观。隐藏—对自身存在进行削弱,对建筑体量以适当的手段进行隐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建筑和人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如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便很好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环境观,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理,大多建筑都能因地、因时、因材、因人而宜,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沿山、顺水、就弯,使建筑内外空间结合、组织得巧妙,从而能创造出人间极品。

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主要基于山地建筑所赖以生存的山地环境。山地的坡度、山位、山势、自然机理等构成山体形成的主要因素。经典的山地建筑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往往有三方面:1)不定基面:山地建筑的不定基面是山体所具有的基本形态特征。主要是由于地形的坡起,基底表面崎岖不平,使许多山地建筑采取“天平地不平”的作法,以错层、掉层、吊脚等形式与山体地表发生关系使建筑根据坡度的陡缓、跨越等高线的数量来调节山地建筑的底面,产生出高低变化,差参错落的不平底面。2)山屋共融:建筑能适应各功能空间划分需要,形成与山体形态协调的建筑风格。3)减少接地:山地建筑要尽量保持地表的原有地形和植被,有效地保护地貌,可以避免工程产生较大土石方量。4)城市阶梯:构造城市的天际轮廓同平地建筑不大一样的是,山地建筑往往构成城市的天际线,需要从三维角度充分考虑自身的视觉形象,才能满足城市景观特有的审美要求。

建筑因山就势,就必须随高就低,进行竖向组合,建筑层数也随地势拔高或延伸、或依崖、或附岩、或爬坡、或错层、或筑台、或架梯,出现了高低起伏、跌宕多姿的变化,体现了“法无定法”的特点。或挑、或吊、或突、或空,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格局。其高低起伏的轮廓,明暗阴阳的变化,可以与自然比美,可以与环境争胜。

人们说,山地建筑,富有灵气,具有“仙气”。的确,山地建筑的造型,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气象万千,各显其势。

三、山地建筑建造理念与原则

山地建筑不同于平地建筑,有着地形、地貌、经济、功能等方面的综合约束。因此对待山地建筑的创作也应不同于平地建筑,不能单纯地套用平地建筑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法。地形固然是一种制约因素,但同时又是一个创造契机换句话说制约性可引发创造性。因此,因地制宜地利用建筑所处的山形地貌,尽量契合山地的起伏变化,不去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使建筑成为融入环境中的有机景观,这就是山地建筑创作的首要设计理念。

1、建筑应融合于环境之中,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最突出特点,因此大自然的要素,如山、水、风等无不被中国人视为与生存息息相关的要素。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宗旨,传统山地居民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美国华人建筑师赖特认为:“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像从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维护山地生态平衡,即生态观。

为了充分体现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完美和谐,给人以天人合一的感觉,应尽可能地保护山体形态和地段自然特征。做到“保护植被、保持水土、谨慎动土”。

3、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即技艺观。

山地建筑技术应与艺术结合,一方面由于地形的特殊,山地地表成了山地建筑的背景或组成部分,山地绿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山地建筑的景观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地形的特殊性,山地建筑对建筑技术的依赖性要比平地建筑更加明显,比如交通组织方面。

此外,正确的处理好构成建筑环境的三个基本物质要素:山体,植物,建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处理好人工的建筑物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是取得山地建筑设计成功的关键。山地建筑的设计在于不只是要考虑到很好的保护了原有的“基形”,如山体地形和很好的植被等艺术素材美,个体形象的片段美,而在于进行了整体艺术上的再创造,使局部的美有机地结合一体而成为整体的美。

有了传统的建造理念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尊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现面向未來的现代化、生态式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2)在现代化的社会,城市的规划、设计、建筑、园林的整合将在人类的物化活动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3)提倡群众参与规划与设计,不能只有政府部门说了算,更不能只是规划设计者的事,应贯彻群众参与的原则,采取访问、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吸取群众的意见。

四、小结

通过对山地建筑的发展、设计理念及原则、形态特征等方面的总结和思考,山地建筑可以将生态和浪漫融为一体,使其充满现代感和艺术感,还可以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山地特点进行创作,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希望对于山地城市,如西部的多山多丘陵的省市,如何去利用坡地地形,城市地理环境,创造更好更宜人的山地城市形态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济威,王松海.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

[2] 黄光宇.山地建筑城市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韩晓庆.浅谈山地建筑[J].山西建筑,2010,36,(13)

[4] [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 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

[6] 郑沂.山地风景区的建筑空间组织[J].建筑师,2008(9):28-29.

[7] 黄光宇.山地建筑城市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 吴俊杰.谈山地特色校园的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09,35(8):33-35..

山地环境 篇7

关键词:山地环境,三维地震,技术研究

1 前言

由于技术原因,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采用地震方法进行油田勘探一直无法在地形较为复杂的山地环境下开展, 因此山地环境下探采工作的进展也受到一定的阻碍。近几年, 平原地区的油田资源在遭受到过度的开采后, 于目前可继续开采的油田资源面积越来越小, 因此山地复杂地区的油田探采工作又重新被纳入油田开发的考虑范围中。其中, 西南地区的油田开采技术已从二维地震勘探技术突破至三维, 并且获得的很好的勘探效果。

2 山地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的特性

复杂山地环境下的地表类型一般可分为以下的种类:

(1) 岩石裸露较多的地形环境;

(2) 黄土覆盖较多的地形环境;

(3) 黄土和砂砾的混合、砂岩与砾岩的混合、胶结的河床和山前的破碎地带。

由于砂砾和黄土的地表覆盖厚度不一, 山地环境下的表层结构都比较复杂, 被覆盖的下地表地层性质也复杂多变, 因此在进行地震勘探过程中施工难度非常大, 难以采用常规勘探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工作[1]。

2.1 山地地区的干扰波

山地地区的干扰波一般有:声波、折射波、面波和侧面波等几种类型, 对于这些干扰波, 一般采用潜水面以下闷井激发的手段进行预防或减弱, 主要是在降速效果较低的地层中进行激发, 并采取偏移距离较大的激发方式, 这样获取的数据会比较准确。

2.2 山地地区的激发方式

根据山地环境下不同的地质表面结构, 空气液压冲钻和山地钻是常用的钻井手段, 还可以用人工钻井和凿眼机来进行[2]。在黄土覆盖的区域中, 钻井到潜水面的地下时, 较强能量的反射波就不能被激发出;在岩石裸露的地区通过风化地层钻井到原生基层内的1米后, 由坚固系数来牵制岩石的激发结果。如果将炸药直径调成和岩层介质一样的钻井直径, 使其较好的贴合, 就能将较强的地震波激发出来, 所以应尽量使炸药形状与岩层介质孔径达到最佳的契合度。采用扁状和点状的炸药震源来引爆, 会比柱状的更加合适。

2.3 山地地区的接收方式

山地地区的地质环境都是复杂多变的, 因此检波器的精确安置和测线的实际部署通常会面临很多困难, 检测出的反射波其相应频率宽度也不一致。面对这种复杂情况, 经常采用谐振频率相对高的检波器来接收反射波, 其中块状矩阵检测系统, 是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高差变化较大的山地中进行反射波接收的一项技术, 而管束状规则检测系统则是用来接收高差变化不大的山地反射波[3]。

3 采集方法设计及采集参数选定

(1) 观测系统的设计。山地环境下的地质地貌较为复杂, 在对野外观测系统进行相应的数据采集设计时, 一些地质条件相对特殊的地段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施工方式来进行, 比如蜘蛛网型观测方法、“L”型观测方法等。采用这些观测手段进行数据的采集工作, 其设计是依据激发效果以及反射波接收情况来开展的, 如此一来, 我们不仅可以很清楚的对检波点和炮点做实时观测, 还能根据反射波接收的实际情况, 及时的确定和修正检波点和炮点的准确分布。

(2) 采集参数的选择。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时常会面临一些参数的选定和, 比如:炮点距、道距、最小炮检距、最大炮检距、最大非纵距、空间采样间隔等, 每一项都需要提前设定好, 以便施工过程的有效实施。

一般情况, 我们根据噪音和多次波的生长状况及在数据采集时选用的压制方法来选定叠加次数;最小炮检距的选择, 不仅要思考炮点激发因素和检波点受到的干扰因素, 还要考虑最浅目的层的掩埋深度;最大炮检距的选择, 需要思考反射系数、动校正拉伸、共面元内弥撒半径等方面的因素;最大非纵距的选择, 则需要考虑目的层的掩埋深度、地层倾向角度、地层的速度等因素。

(3) 检波器类型和检波器组合方式的选取。在加速度检波器分别和频率为100Hz、60Hz、40Hz自然频率的检波器做相互比较观察后, 可以得出结论:频率为60Hz的检波器较合适山区环境的地震方法数据开采。

在山地环境中, 地表分布情况复杂, 接收点的可埋置面积大小、横纵向的分布范围, 很可能都不能满足检波器标准图形摆放的要求, 致使其埋置的组合图形很难达到最佳的契合度。针对检波器埋置位置必须保证已经获取测量数据的要求, 灵活的依据实际地形因素调整图形摆放和组合形式是需要认真研究和面对的, 如此才能保证复杂山地环境下的地震数据的采集质量[3]。

4 施工方法

针对复杂山地地区特殊地质地貌环境, 在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开展数据采集工作时, 应注意到以下内容, 以保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

(1) 山地环境下的数据采集工作, 应将特殊观测方法和规则观测方法相互结合一起使用, 以确保叠加次数能够满足数据采集的需求。同时, 保证反射点都能够分布在所需观测的范围中。

(2) 岩层掩埋程度较浅的地区可以应用空压机在进行钻井, 确保岩层内激发的效果;在岩层裸露的地方, 可以应用凿岩机来钻井, 以保证有效的激发深度;如激发井位井深较浅, 则可以使用组合井的方法, 保证激发强度。

(3) 如果是面波干扰较大的山区, 应该选择合理的最小、最大炮检距来开展数据采集。如:在砾石较多的山区, 为避免砾石对施工人员的伤害, 在选取最小、最大炮检距时, 应该结合激发点附近的地形倾向来组织安全的施工方案。

5 结束语

目前, 在山地环境下的勘探和开采工作正步入正轨,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此方面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和普遍, 但在实际探采的施工过程中, 还是会面对很多复杂问题。本文对复杂山地环境下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做了简要的分析研究, 希望为山地环境下的油田勘探和开采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国忠, 王金泉, 何黄生.山地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J].能源技术管理, 2009, 19 (10) :76-77

[2]盛帮春, 袁海廷.山地复杂地形三维地震勘探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41 (7) :317-318

山地环境 篇8

中国的历史古村落在长期的渐进式演化过程中, 依托较低生产力条件, 通过长期的自然适应和人工改造, 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相融合, 充满自然和人文灵气的人居生态环境典范, 是集聚传统生态智慧的一座宝库。

这些传统生态智慧凝聚着前人营建与自然共荣美好家园的创造性经验, 为古村落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 成为村庄不可缺失的灵魂。对其进行研究, 不仅可以在快速城乡一体化发展浪潮中, 保存乡村独特魅力, 为乡村的自身生存和持续发展提供一种经过历史检验、高效低成本的适应性方法, 同时也可以借鉴传统生态智慧经验, 结合现代技术措施, 为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不同程度的城市化问题探讨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和手段。

1 京西山地古村落的水适应性生态智慧经验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部山区, 历史上被称为“京西矿区”, 因此也被广泛的简称为“京西”地区。门头沟区传统古村落数量众多, 约占北京市总量的70%, 随着京西古道交通商贸等历史功能的丧失和传统采矿业的衰退, 地处山区、交通相对封闭的古村落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发展相对缓慢, 尤其是深山区古村落受到快速城镇化影响相对较小, 依然保留了比较完好的传统聚落形态和风貌, 成为北方山地古村落的典型代表。2这些山地古村落由于具有相似的地域特征, 聚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村民意识形态也基本一致, 使得这些村庄在适应性生态环境营建方面采用的一些习惯性手法或延续传统的经验手段具有很强的共性3, 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水问题一直是影响传统村落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 村庄对水的依存关系体现在生产、生活、生态、安全等多个方面。尤其是京西古村落所处的山地环境相比平原地区环境条件更加复杂, 受到的影响更加显著, 与水的联系往往更加清晰且密切, 从每个村落都在核心位置修建有龙王庙就可以体现出来。京西古村落位于永定河和清水河流域, 降水季节性分布严重不均, 75% 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7-8月, 多暴雨, 容易出现山洪和水土流失, 而每年12-2月的降雨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 致使冬春季旱情严重。4历史上京西古村落在与自然水文限制因素的长期协调过程中进行了适应性改造, 不仅要综合考虑生活用水与农业灌概用水的供给, 还要考虑洪水的防范、雨水的排放以及蓄水抗旱防火等多方面问题, 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相对稳定、和谐的村落水适应性环境特征, 积累了大量生态智慧经验。

2 京西山地古村落水适应性环境营造生态智慧措施

在长期的生存经验积累过程中, 京西古山村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水适应环境建设的生态智慧措施 (思想、工程和技术) , 共同构成实现村落长期发展的一个高效、适用的综合性功能系统。

2.1 高明的村落选址和规划

选址是古代村落建设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对村庄的影响。水是其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村落选址必须趋利避害。一方面需要临水, 靠近水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并改善村庄的微气候环境;另一方面又要避水, 防止因水而生的次生灾害对村庄造成灾难性影响。

京西山地古村落的选址注重“因形就势、顺应自然”, 基本都满足“背山面水”的中国传统理想风水格局特征。根据现状地形和水系布局规划, 限制村庄的形态和规模, 注重将村庄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利用水系满足生产生活需求, 并最大限度的降低洪灾风险。

(1) 充分考虑自然水系形态确定村庄选址

京西古村落选址首先会明确区域的主要和次要汇水路径, 针对不同的汇水路径采用不同的取位策略。对于河谷的主要汇水溪流往往采取避让的策略, 让其绕村庄流过, 村庄选址于主汇水路径的内侧凸岸, 形成“金城环绕”的风水布局形态, 最大限度的减少水流冲刷和溢洪风险。对于次要汇水路径往往考虑将其纳入村庄布局内部, 穿村庄流过, 有的与主要街道相结合, 形成别具特色的“水街”, 成为村庄公共景观的一部分;有的保留自然植被, 与村落环境营造相结合, 作为村落的“绿轴”。

(2) 依托高地势发挥村庄防洪功能

居高是一种最简单和有效的村落防洪策略。京西山地古村落的选址多数位于主汇水路径内湾的二层台地之上, 高于常年的泄洪水位, 引水方便但不易受到洪水影响, 并利用山坡形成多级台地的建筑布局形式, 最大限度的利用山地空间。一层台地属于山坡之下的河流冲击扇区域, 多为季节性滩涂, 离泄洪区较近容易受到洪水影响, 不利于村庄居住, 但由于常年河流沉积, 此区域往往土壤肥沃, 水源丰富, 在京西古村落的发展中通常作为农业生产, 主要对外交通, 取水水源、水井等用地。

2.2 多功能的路网排水系统

道路网络是整个村落的基本组成骨架, 构成整个村落环境空间结构的脉络。山地村落路网通常考虑与等高线相呼应, 街道布局一般与等高线相平行, 巷道通常与等高线相垂直, 形成一个完善服务网络。5在北方山地干旱区域, 由于降水季节性变化大, 总量相对较少, 故通常采用与道路相结合的排水系统, 体现了村庄物尽其用的节约态度。

京西古村落道路网络一般肩负自然排水组织的功能, 与自然山势相呼应, 主要形成鱼骨形主轴结构或交错的网状结构, 既“严谨有序”, 又“活泼多变”, 是一个具有交通组织、公共生活、防洪排水等多种复合功能的“景观基础设施系统”。

(1) 主次街布局与周边区域汇水相衔接

京西古村落的街道依山形和河流的走势确定, 主、次街通常平行或垂直于地形和河道, 形成一个环形网络, 构成整个山村的主要泄洪通道。主街的布局和线路选择除了满足村庄自身的排水需求, 更多的考虑了与村庄外围山地的汇水路线相衔接, 当遭遇强降雨时, 可以迅速、直接的对周边山体汇集的雨水进行截留引导, 发挥排洪功能, 降低村庄遭受山洪影响的风险。

(2) 巷道构建村落传统分区排水组织模式

京西古山村的巷道通常与主街平行或垂直连接。各村落建筑组团沿巷道依地势层层跌落布局, 首先依托高差将雨水向中心院落汇集, 随后排放到与其相连接的巷道, 并最终汇集到主街向村外泄洪渠道排放。巷道将整个村庄划分为若干区域, 与现代的城市分区排水理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包括川底下、马栏村等在内的多个古村落的排水分区设计非常精巧, 在划分时考虑了地势、水形、院落尺度等多种因素, 各个分区的大小也基本一致。6

(3) 采用丰富的街道形式发挥排水功能

在京西古村落中的街道设计中, 可以看到运用传统智慧创造性的采用了多种简单而实用的设计形式以满足其排水等多种功能需求。主要街道因肩负村庄的集中排水功能, 部分采用路边明渠与暗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排水, 垮桥进入院落, 形成别具特色的北方水街;或采用分层设计的形式, 主街设计成两层平台, 平台间通过挡墙分隔。在非降雨时期, 下层空间主要作为街道通行使用, 上层空间作为街道与院落间的过渡空间, 通过种植树木、设置井台、磨盘等方式, 形成村庄居民的公共交流休闲空间;在降雨时期, 下层空间则作为主要排水通道, 挡墙可以有效抵御洪水, 上层空间依然可以满足通行的需求。巷道因排水压力较小, 一般不设置排水沟, 许多村庄只是将路面设计一定的横坡, 降水时保证部分路面仍可通行。在主要的排水通道转弯处, 村庄通常会修建弧形石砌挡水墙, 以降低水流冲击, 保证排水通道顺畅。

2.3 池塘增强水的调蓄利用

水量丰沛的京西山地古村落通常在泄洪溪流的交汇处、沿主要泄洪溪流和自然地势低洼区域修建池塘, 或作为鱼塘、水田。池塘位置往往与村落的风水布局相协调, 营造“背山面水”的理想人居环境模式, 兼具防洪和蓄水功能。

川底下村在村东、西侧两条南北向的泄洪主街与村前泄洪溪流相交汇的凸湾区域, 形成半月形的种植区, 与风水中的半月塘格局相似, 在半月形区域的东西两侧各设水井一口, 寓为“龙眼”与龙头山相对应6。根据记载, 川底下村前河流曾经水量丰沛, 历史上半月形农田有可能作为村前池塘, 而随着水量的减少逐渐演化成为农田。同时, 半月形种植区明显低于村前泄洪主街, 当遭遇高强度降雨时, 可以有效地滞留村落的汇集雨水, 作为临时的雨水蓄积区, 缓解对下游泄洪河道的冲击, 体现了传统的雨水生态管理智慧。

2.4 山地复合农业生产模式

北方山地环境土地资源极其匮乏, 水资源也相对短缺, 自给自足的山村生存模式要求其视土地为生命, 尽可能扩大可耕作土地面积, 高效利用水资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珍惜土地、节约用水”成为北方山地村落生存的重要法则。

京西古村落为了争取更多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 主要利用山坡地营建住宅, 充分利用村落周边有限的河谷滩地、缓坡地、山谷地进行改造和耕作, 形成“山—水—田—居”这一山地聚落生存的典范。在山地农业发展中, 古村落时刻追求土地的最大化利用, 不仅发挥农业生产的功能, 也需要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综合效益。

(1) 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的旱地梯田生产模式

门头沟山区坡地多为岩石, 土层薄且干旱贫瘠, 不适宜开展农业耕作。村庄一部分农田位于村前容易发生水灾, 不适宜居住的一层河谷台地之上。这里地势平坦, 土层肥沃, 离河水较近, 且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 便于灌溉, 适宜农作物生长。另一部分农田通常位于村庄周边的山腰内凹处所形成的小块冲积扇区域。这里经过长期沉积土壤肥沃, 可以就地利用丰富的山石资源修建挡墙, 将其平整为可用于耕作的梯田。这种旱地梯田模式肩负雨水收集和暴雨防洪的功能。在北方山地水资源短缺和人工灌溉困难的环境条件下, 梯田可以更加高效的利用水资源, 对雨水进行滞纳续集, 并通过对汇水谷地的地形梳理, 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 固土防洪。

(2) 防洪、生产、生活一体化的节约用水模式

京西古村落所在山区土壤蓄水保水条件较差, 降水季节性变化明显, 常常面临缺水问题, 水资源极其珍贵。因次, 村庄发展异常重视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注重“开源、引水和节流”, 形成防洪、生产、生活一体化的节约用水模式。“开源”指村庄通常选址于多条汇水溪流的交汇区域, 依托丰富的地上和地下水资源满足村庄的生存发展需求。村庄在规划中非常注重“引水”, 通常会将次要的汇水溪流引入村庄内部, 顺应自然地势, 串连上游山地汇水区、坡地梯田、村庄住宅、河谷滩涂耕地, 并最终汇入下游池塘、河流, 水源被层层“节流”利用。7

2.5 朴素的水环境管理理念

为了保护水系, 维护村庄的水环境生态安全, 许多京西古村落还提出了朴素的水环境管理理念, 以口头相传或村规的形式世代相传, 以维护整个村庄的关键公共利益。在《川底下村志》中记载了自建村以来就规定“村后不许挖土, 前山不得砍柴”, 以防止造成水土流失, 破坏村庄环境。8在灵水村灵泉汇集的火龙王庙八角水池, 为了保护水源不受污染, 早在300年前的清康熙辛未年 (1691年) 在水池边立碑一块, 上写“水池三禁:凶波投跳, 愚顽搅混, 儿童汗溺”, “庙前池边, 禁止污秽, 堆粪洗衣”, 如有违禁则“鸣钟议罪, 罚供奉神, 使知警畏”, 并要求“凡我村民均相劝诲, 刻铭于石, 流传后辈”。9

3 古山村水适应性生态智慧对现代城镇发展的启示

在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在向城市发展, 城市也在不同程度的遭受城市病的困扰, 在探寻城镇发展理想模式的道路上, 可以从传统京西古山村生态智慧的基本思想和理念中以小见大获得新的启示。

3.1乡村的城市化困境——对乡村自身保护和更新发展的意义

在京西古山村的调研过程中, 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村庄都在自身条件的制约下, 发挥想象力对环境进行改造, 形成了丰富多彩、富有创造力的村落生态环境, 越是在自然条件残酷的环境下, 越会产生巧妙且优雅的环境营建生态智慧。

但是, 这些传统生态智慧正在粗暴的“乡村城市化”过程中遭到破坏。伴随着古村落的旅游发展和现代服务设施建设, 道路拓宽、排水系统被切断, 村前池塘被停车场占据, 原有传统院落结构被新建建筑破坏, 村庄扩建放弃传统布局模式, 原有生态智慧被忽视, 转而应用类似于现代城市建设的工程化基础设施模式, 采用忽视环境的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尺度和形式, 与原有古村落形成鲜明对比。

传统智慧经验是村庄的宝贵财富, 是长期适应性进化而产生的策略, 未来的古村庄发展应当延续一种“谨慎的适应性渐变发展模式”, 必须克服一种“断裂式、变革式”的发展方式10, 根据村落的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发展理念, 而且需要寻找一种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手段。而构成村庄个性基因和创造性策略的一个很重要的源泉应当是村庄千百年积累的经验智慧, 应当给予强大的措施予以传统和挖掘, 并结合现代需求进行再创造。

3.2城市向乡村学习——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价值

在现代山地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 现代工程技术迅速发展, 但洪水、内涝、干旱、水利用不足等问题仍然对山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威胁。尽管城镇与乡村具有显著不同, 可以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一个超自然的支撑系统, 来实现更加高聚集性的发展, 但古村落的智慧经验依然具有可供参考的价值。

“与自然相协调”和“多目标相融合”是古山村水适应性环境智慧经验的核心主导理念。这正是目前在快速现代城市化中主导“快速化单一目标”和“对自然过度改造”的城市营建方式所应当反思的。

“与自然协调”是一种在当时生产力状况下, 人不可能对自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 并要尽可能微小和低成本的改动实现生存目的, 而采取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适应性策略。但正是在其影响下, 京西古村落的环境仿佛自然生长一般, 以一种最贴近村庄生活和最简单高效的措施来解决村庄的水生存问题。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 与自然共生、尊重自然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改造自然仍不失为一种未来城市化的明智发展策略。

“多目标相融合”体现了古村落在环境营建中的物尽其用的节约态度。山村街道在作为交通流线的同时, 也承担村庄的排水和防洪功能, 还是整个村落的公共生活空间;旱地梯田的生产模式发挥生产、蓄水、防洪和保持水土等多种综合功能。在以单一目标主导和统一标准建造的现代城市中, 应当向传统乡村学习, 通过更加因地制宜而富有创造性的手段实现城市各功能基础设施更加深层次的效益叠加, 发挥“1+1>2”综合效益。

4 结语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 很多村庄功能需求都已经发生改变, 但依然有很多需要我们“留下”的东西, 这些传统、看似简单的生态处理方式被证明最“人性化”且“经济实用”的措施, 浓缩了村庄长期发展的智慧精髓。如何从传统生态经验中寻找灵感, 将生态智慧与现代技术进行创造性的结合, 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浪潮下, 探索适合现代乡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水适应性环境建设策略模式, 将为未来生态城镇规划建设提供一种更加具有积极实践意义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坚.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2

[2]谭喆.门头沟地区乡土景观研究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4:1, 18

[3]庄浩.京西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门头沟区为例[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0:17, 40

[4]门头沟区水资源局.门头沟水旱灾害[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3, 45

[5]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57

[6]业祖润.北京古山村川底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7]朱余博.京郊传统村落水环境空间探析[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2:84

[8]门头沟区党案史志局.川底下村志[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9:22

[9]彭世强, 万钦.北京古山村:门头沟斋堂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

山地环境 篇9

关键词:人居环境,古镇,街巷空间

引言

平乐古镇位于成都市西南面的邛崃市境内, 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平乐古称“平落”, 在史前蜀王开明氏时期, 平落四面环山的绿色小盆地因修水利、兴农桑而起聚落, “平落”由此而得名。平乐古镇旧城区主要集中在白沫江的两侧, 依山傍水, 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 是西南盆地内难得的山地聚落。

1 特色空间格局特征

平乐古镇在选址和布局上都比较考究, 拥有自然山峦、水网相互交融的格局。而西南地区大部分城镇大部分都是采用的居住聚落与自然山水相互渗透的空间格局。

1.1 选址

平乐古镇主要街区的选址是顺延白沫江两侧, 它严格按照古代城镇的选址要求, 背山面水, 临水而居。这样的选址不仅可以满足平时生活及灌溉的需求, 也保证了防洪安全。

1.2 布局

古镇背靠山体, 中间低凹平坦。街巷布局因山就势, 沿白沫江两侧呈带状发展。古镇街道垂直于白沫江与山体之间形成延伸的脉络, 古镇建筑布局顺应街道脉络自然生长。

2 古镇空间分析

平乐古镇整体空间布局都较为均衡, 居民生活空间与商业空间, 滨水休闲空间浑然一体又互不干扰。这些空间组成了平乐古镇张弛有度的空间形态。

2.1 街巷空间

古镇街道网络在城镇空间体系中起“骨架”的作用, 平乐古镇整体位于丘陵地带, 地形起伏与高差均不大, 整体街巷网络呈自由有机式, 古镇内部主要以步行为主。

2.1.1 街面坝子

平乐古镇街道狭窄细密, 但由于其自发形成的建筑肌理, 偶尔会形成一些比较宽的街面空间, 这种较开敞的空间称为“坝子”。它们的作用主要是承载交通集散等功能, 在适逢集市的日子里它们还兼具小型市场的功能, 这种集市空间的形成满足了当地居民买卖蔬果的生活用品的需求, 具有浓厚的川西地域特色。

2.1.2 商业街

平乐古镇受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影响, 自古就形成了商业街。街道两面的建筑前院用来进行商品交易, 后院作为居住。

街道与建筑围合成的空间尺度也比较亲切怡人, 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的比例在0.8-1.2之间, 街道两侧建筑也主要以两层为主。这样的商业街道网络格局最大限度地限制了机动车的进入, 满足了行人的步行需求。

2.2 水系

2.2.1 沿河堤岸

平乐镇沿河的堤岸与河道紧紧相邻形成了一条滨水的景观线状空间。亲水的一侧河道边设置了安全栏杆, 另一侧修建川西吊脚楼与休闲设施, 凭栏而望, 江景、山景、川西民居尽收眼底。岸边高大的树木为在堤岸上喝茶、赏景、棋牌娱乐的游人提供了阴凉的环境。

2.2.2 河滩

平乐镇内的白沫江, 江面宽广, 原本就具有水上运输的功能。每条于河岸相连接的下河台阶都是曾经的货运码头。由于近代水量逐渐变少、水位降低、河滩裸露面积扩大。使白沫江失去了原有的航运功能, 但也因此形成了满足游人的亲水行为的休闲空间。

2.2.3 桥头

平乐古镇临江而建, 桥自然就成为了古镇必不可少的通行空间。桥与镇内街道的焦点所形成的点状空间自然成为了古镇内部重要的节点。如兴乐桥与街道的节点处有一棵古榕树, 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许愿, 在桥与街道连接处形成了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节点空间。

3 历史变迁中出现的问题

平乐古镇随着历史的前进, 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越来越现代化, 古镇传统格局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人为的改造使古镇有了新的景观元素, 使其更具有游玩性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3.1 原有建筑的破坏

在历史上的平乐古镇曾经有许多民俗、文化活动, 为此镇上还修建了许多供祭祀、集会等活动的建筑。镇上的大部分会馆都是明末清初兴建起来的, 而会馆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供不同地域来此安居的人保留其宗族文化和聚会的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限制, 曾经的会馆、寺庙等建筑物由于缺乏定期的养护, 逐渐破败, 如今保存较完好的就只剩下江西、湖广两座会馆。

3.2 水系的破坏

平乐素有川西水乡的美誉, 而水系是水乡古镇最重要的灵魂。平乐古镇内由于排水、净水系统的不完善, 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流入了河道, 是江水水质不断降低。而为了增强岸线的娱乐性, 滨水商铺的构筑物的修建不断向河道内延伸, 致使白沫江的水量日渐减少。

4 结语

通过对平乐古镇山水人居环境的空间体系分析, 可以看出在古镇人居空间环境的保护和整饬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而如何切实地延续历史古镇文脉, 同时尽可能满足历史进程中古镇更新带来的问题, 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对于未来的人居环境建设而言, 只有做到了人居与环境事物间关系的相互统一, 才能产生优秀的人居环境建设成果, 才能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刘明鑫, 李湘.从公共空间整治到古镇复兴[J].规划师, 2006 (8) .

[3]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朱子瑜,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赵万民, 韦小军, 王萍, 等.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之一[J].华中建筑, 2001, (2) :87-91.

[5]戴彦.对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整合思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 (2) :34-37.

[6]阮仪三, 邵甬, 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学

[7]刘明鑫, 李翅.从公共空间整治到古镇复兴[J].规划师, 2006, (8) :20-24

山地环境 篇10

国外环境承载力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以丹尼斯·梅多斯为代表的“罗马俱乐部”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研究区范围内的资源环境与人的关系进行了评价。随后,来自经济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环境承载力开展了大量研究,环境承载力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关注[3]。我国学者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从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并运用经验模型法、遥感、系统动力学等方法对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和实证分析[4]。目前,环境承载力研究大部分基于特定要素进行,如矿产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旅游资源承载力等[5]。现阶段关于山地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研究鲜见。本研究尝试结合“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和山地城市的环境特征,建立山地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在重庆市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综合水平和变化特征。

1环境承载力评价的 PSR 概念模型

PSR模型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提出的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的概念模型,基本思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压力,导致自然资源数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变化,并通过各种政策和管理措施等人类行为对这些变化发生响应,以维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6]。由于PSR模型能较好地通过“原因—效应—响应”三者来体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也使该模型广泛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等领域。

从山地城市环境承载力角度出发,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从环境中获取必须的资源,并向环境排放资源消耗剩余的废弃物,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会对环境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山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加剧了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压力改变了自然资源的储量和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进而改变了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福利和活动。当环境状态因为压力因素作用发生改变影响到人类正常活动之后,人类社会就会通过出台政策措施、改变自身的意识和行为等活动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以期改善环境让其达到理想状态,努力将环境引入良性循环,这一系列过程就构成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压力—状态—响应”关系[7]。

2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按照PSR模型框架,结合山地城市的实际情况,将评价指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压力指标,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主要由每年产生的污染物指标构成,这类指标不采取措施处理就会改变环境成分,形成不良冲击;第二类是状态指标,由反映生态环境现状的指标构成,主要包含水质、空气质量和环境噪声等级等;第三类是响应指标,指决策主导者和管理者面对环境质量变化做出响应,包括污染处理、绿化、清洁能源使用等[8]。

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既遵循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原则,同时又充分考虑山地城市的特点,努力减少指标之间的信息重复[9,10]。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压力、状态和响应三大类,共计28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压力类指标由COD、废水、二氧化硫、工业固废 等污染排 放指标组 成;状态类指 标包括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年酸雨频率和年度水质指标,这一部分主要反映年度环境质量;响应类指标则涵盖了绿化、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清洁能源使用率、能耗等反映人类社会应对环境质量变化所采取措施的情况[11],具体指标设置见表1。

2.2指标权重的确定

参照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在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收集完成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处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问题,在判断过程中融入决策者的判断和经验,通过使用线性代数方法和理论对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并把它作为抉择依据,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实用性[12]。计算过程通过比对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设定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进行一致性检验,形成较合理的判断矩阵,尽量消除人为因素对权重设定的影响,最后计算得到较客观的权重设定(表1)。

2.3评价模型

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目的是采用一定的方法从大量统计数据中得出规律,量化人类活动与区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区域环境规划提供依据[13]。由于指标体系中各个分量的量纲不同,所以不能直接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为了消除量纲对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影响,必须使经过处理的值限制在0—1之间,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14]。当指标为“越大越优”时,按照式(1)计算:

式中,Xi为第i项评价指 标,Yi为Xi的标准化值,A、B分别为评价标准的下限值和上限值(A<B)。当指标为“越小越优”时,按照式(2)计算:

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按式(3)将无量纲化后的值与其所对应的权重乘积进行加权求和,所得的值即为环境承载力指数[15,16]:

式中,C为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

3实证研究

3.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重庆市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境内降水丰富,日照少、湿度高,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多坡地,是典型的山地城市[17]。全市土地面积8.24万km2。2013年,重庆市总 人口2970万人,GDP12657亿元,人均GDP为42795元,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自19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同时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也给重庆市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1999—2013年的相关统计资料,主要数据来自1999—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重庆市环境状况公报》、《重庆市环境统计公报》和《重庆市环境保护规划》等。

3.2重庆市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本研究基于PSR模型框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利用式(1)—(2)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利用式(3)进行加权求和得到重庆市环境承载力综合 指数,评价结果 见表2。结果表明,2012年重庆市环境承载力指数为0.773,处于较高水平,环境状况整体较好,其中压力指数在可控范围内缓慢上升,状态和响应指数增长迅速。

从压力方面来看:2012年重庆市废水排放总量10.17亿t。其中,COD排放量40.28万t、氨氮排放量5.34万t,过量的COD和氨氮都会破坏水体平衡污染水质,现阶段治理压力仍较大。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114.89万t、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60万t,表明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带来的压力在不断增加。大气污染物方面,氮氧化物排放量38.27万t、烟粉尘排放量18.23万t、二氧化硫排放量56.5万t,三项排放指标均达到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说明随着传统工业外迁,新能源的使用和工业自身的转型,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18],这一变化趋势也体现了压力指标内部变化方向的不一致性。

从状态方面来看:2012年重庆市三类及以上水质断 面比例79.2%,饮用水源 地水质达 标率100%,水体整体状况 良好,饮用水安 全系数较 高,这也肯定了重庆市 在保护水 质安全和 治理水体 污染方面取得的成效。2012年重庆市 全年空气 质量优良天数比 例为92.9%,优良天数 增加到了330天以上,三项大气污染物指标连续 五年达到 国家二级标准,处于全国 的中上水 平。同时,降水的酸 雨频率虽有回落,但仍高达52.9%。大气指 标整体持续好转,但部分指 标受制于 传统产业 布局、地区气候等因素作用,仍需要逐步改善。

从响应方面来看:响应类指 标反映的 是人类社会面对 环境问题 所做出的 积极响应,包括污染 处理、环保投入、节能减排 等方面。2012年污水集 中处理率为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率为99.3%、工业固废处 置利用率 为96.8%,均已提前 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说明重庆 市在污染 治理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了较为明 显的效果 。同时,该年度重庆市环保投入达到232.3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04%,环保在社 会经济中 所占有的 地位显著 提高。在绿化和能 源方面,重庆市绿 化覆盖率 达到41.1%,清洁能源 的使用比 例增加,能源使用 效率提高,万元GDP能耗降为0.7t标准煤/万元,这些数据都体现了重 庆市在节 能减排和 从源头控 制污染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3.3重庆市环境承载力的变化特征

从图1可知,重庆市环境承载力在研究区间总体保持稳定上升态势,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达到8.8%,其中最低值是1998年的0.218,最高值为2011年的0.811。重庆市的整个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0年,环境承载力总体较低,维持在0.2—0.3之间,该阶段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较差;第二阶段是2001—2005年,综合指数从0.379增长到0.486,这一时段承载力指数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整体处于匀速上升通道中,环境状况日渐改善;第三阶段是2006—2012年,综合指数从0.560增加到0.811,该阶段为快速上升阶段,各项环境指标持续好转,环境状况维持良好水平。结果显示,重庆市环境承载力在研究期内一直处于上升过程,但各阶段的增速和增幅有一定差异,这是城市、产业规模扩大与响应措施协同作用的结果。压力指标主要囊括了废水、垃圾、烟尘等人类生产生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状况。该类指数在研究区间内经历了增幅从强到弱的变化过程,指数最小值是1999年的0.413,最大值为2008年的0.728,年均增幅2.92%,增速较慢,且不同阶段的差别较大。从1998年的0.436到2001年的0.626,压力指数一直处 于较快增 长过程,之后增速 放缓,从2001—2005年保持稳中小幅回落态势,下行至0.566之后略有回升,到2008年之后总体处于较平稳状态。这一现状首先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所出台和实施的措施,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压力因素快速增长势头;其次,随着技术进步等新兴因素的作用和产业转型的推进,有效抵消了产业规模扩大带来的冲击。

状态类指标反映的是研究区域的环境状况现状,本次研究的状态类指标主要选择自大气、水、环境噪声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方面。状态类指标的最低值是1998年度的0.243,最高值为2012年的0.918,研究期内状态指数年均增幅9.28%,增幅较大,说明环境状况在 快速好转。 指数最低 的阶段为1998—2000年,整体低于0.3,环境状况 差;从2001—2006年,环境状态指数有了显著的提高,并呈现出大幅度上升趋势,这一阶段的环境状态快速好转;2007年之后指数处于稳定上升通道中,环境质量也达到了整个研究区间的最好阶段。研究表明,重庆市环境质量在过去十几年里处于显著提升过程中,当前环境状况处于直辖之后的最好时期。

响应类指标是指人类社会面对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积极应对。这些指标包含绿化、清洁能源、污染物处理等。响应指数的最小值出现在1998年,为0.069;最大值是2011年的0.86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2.5倍,年均增幅17.5%,增速为三 大模块第 一。其中,1998—2004年增幅相对较小;之后,2005—2011年指数从0.325快速提升到了峰值0.860,增加了0.535,为增幅最大的阶段,说明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响应强度持续提高,呈现非常良好态势,这对重庆市环境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是很好的信号。

3.4重庆市环境承载力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

为了更加深入探讨重庆市环境承载力的内部结构特征和变化过程,本研究分别选取1998年、2003年、2008年和2012年这4个年份的数据,利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更加直观地描绘出不同年份中各组成部分的状态和变化情况(图2)。

压力:从图2可见,COD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压力指数的主要决定因素。工业固体废物的增加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下降一方面说明重庆市工业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表明产业转型的推进和清洁工艺的应用在控制污染物产生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产业结构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

状态:图2表明,III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和三项大气污染物指标是影响状态指数的主要因素。其中,III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从1999年的40.6% 增长到2012年的79.2%,饮用水源 地水质达 标率从59.8% 到2006—2012年连续保持100%,这些都说明重庆市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气方面,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从1998年的46.2%上升到2012年的92.9%,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三大空气污染指标也有明显下降,空气质量总体保持好转态势,但酸雨频率仍较高。

响应:从图2可见,污染处理指标是响应指数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其中,城市污水处理率从1998年的7% 增加到2012年的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2000年的7.3%增加到2012年的99.3%。污染处理率的快速提高,体现了现行政策措施在污染治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随着城市面积同步快速增长,万元GDP能耗则从1.32下降到0.73(t标准煤/万元),清洁能源使用比例逐步提高,说明重庆在转变能源结构和节能减排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效。总体上看,重庆市在污染处理能力、环保投入等方面的进步有力促进了重庆市环境承载力的持续提高。

4结论

本研究在PSR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山地城市的资源和环境特征,构建山地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市为例,进行环境承载力及其变化特征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8—2012年在压力、状态和响应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庆市环境承载力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具体表现在: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不断产生压力,衍生出诸多环境问题;之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了积极响应,如出台各项污染治理措施、加大环保投入、转变能源结构等,这些措施的展开使状态指数快速提高,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但研究发现,压力指数仍随着城市发展在不断增大,酸雨频率居高不下,清洁能源使用率仍较低等,这些问题都是改善环境质量和切实提高重庆市环境承载力水平面临的当务之急[20]。

李解 山地的“翅膀”飞翔 篇11

从《笑做江湖》到《射雕英雄传》,从《新白发魔女传》到《武媚娘传奇》,正派、反派,以及从正派变成反派的角色,都被他收入囊中,绝对无愧于“古装男神”的称号。尽管,他会开玩笑地说:“其实我演的古装戏和时装戏数量基本相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古装戏一播出,就反响火爆,给大家形成了我一直在演古装戏的印象。能被认可很好,很开心,但是作为演员,心里还是挺害怕被定型的。”

对于每一个角色,都将心比心,然后在拍戏的那段时间里,他就是剧本中的他,这是李解给我的真实感受。《武媚娘传奇》中,吴王李恪的结局在播出时被删减,网络上一片惊呼与疑问,而他似乎比任何人都要更加心痛。关于李恪,他分析得深入骨髓,关于结局,他无比生动地回忆了拍摄当天从清晨到午夜的全程……近20分钟都是他一个人在讲述,犹如再次回到了那个时刻,又或许,这样能够略微填补未能播出吴王结局的遗憾。

在剧本中,默默爱着武媚娘的李恪,被设定了一个为爱情、为亲情而“谋反”的结局,近一集的戏份,左右了许多人后来的结局。电视机前,不知删减计划的他,满心期待全情投入的演出,换来的却是简单的几行字幕,虽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人生总是有许多不能左右的事情吧。就像最近一直被人们叨念的他与范冰冰的初恋,如今,正以另—种方式存在着。

因为范冰冰的邀请,他没有看剧本就欣然前往,以为真的只是她口中说的“来玩玩”。看到剧本后,他方知自己角色的重要,一次次地揣摩人物的内心,以及与武媚娘之间“柏拉图式的爱情”。对此,他常说的一个词就是“随缘”,而我不知道的是,他指的仅仅是武媚娘,还是包括饰演者范冰冰。

终究是不忍心掀开一个人过往恋情的伤口,思量许久,打太极式地在问题中夹带出关于他与她是否真的拥有共同的过往。他的回答令我颇为感动,他说:“能够成为知己,成为亲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与经历到的。我,或者她的人生中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仍要感谢老天,感谢缘分!”

在他的微博里,已经至少连续两年的“光棍节”中,标明单身的状况。一个人,可以很快乐,可以很潇洒,可以幻想着约一众好友共同骑着自行车去郊游,却不会为了结束单身而盲目寻找。他说:“如果现在去找一个女朋友,不会像青春期时单纯是由荷尔蒙引起的爱,会更多地寻找身心的依靠,会有顾虑与要求。假如是能够共同骑着自行车去闯天涯的人,在遇到的时候,会有感应的。所以,还是随缘吧!”

提及情感,他都会说到“随缘”,似乎与他畅谈时的开朗不同。然而,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进攻”?一种对过往感恩,对未来期许的最佳方式。

Specialized Stumpjumper FSR

Stumpjumper FSR的创造灵感源于对野外山路挑战的热衷。这些专门挑战艰难路段的赛手,需要一台具有较高平衡能力的车型,并且可以以此来面对世界上的每一段路途的挑战。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Specialized将Stumpjumper FSR提升为既能以轻便的身躯挑战艰难的爬坡路面,又能以坚固的结构对付急速颠簸的下降路程。

李解说:“一个人,可以很快乐,可以很潇洒,可以幻想着约一众好友共同骑着自行车去郊游,却不会为了结束单身而盲目寻找。”

BF=《骑行风尚》L=李解

BF:与自行车共同拍摄大片的感觉怎么样?

L:我觉得特别酷!我真的很喜欢自行车,不仅是因为参加了这次杂志的拍摄。我脑袋里一直有个梦想一一目前更准确地说应该叫“幻想”,想在山间骑行,感觉一定会很惬意、自由,一种深深的自由!所以,我一定会买一辆自行车骑着去玩的。拍片时我问编辑自行车多少钱,他们告诉我要几万块,还系统地给我讲了专业性。拍摄的经过和学到的知识,我一定会讲给家人和朋友,让他们有机会去看一看现在的自行车,不是只有发烧友才这么做的。

BF:你的第一条微博是在香港看到一辆二八自行车的内容,还记得写这条微博的情形吗?

L:当时看到这辆自行车的时候,就感觉回到了小时候,特别亲。跟咱们常见的自行车不同,它的前边是双梁的,有什么作用我不太清楚,但是觉得很洋气。那辆自行车会那么干净,一定是主人经常拿油擦拭的,显然对车有很浓的情感。人有时候是怀旧的,自行车就像是抓住过去时光的参照物,生活中有这样的东西摆在那里就会具体了,感觉过去的时光都在自己的身边——恋旧的感觉特别好!

BF:这辆二八自行车似乎让你回想起许多往事……

L:人到了这样的年龄,就会有了归属感,没有那么浮躁了,我觉得怀旧的感觉特别好。看到那辆自行车,就想到小时候有一年春节的晚上,我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睡着了,脚就伸进了前边的轮子,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坐在车大梁上了。后来看到有复古情怀的自行车,我就会拍下来,像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BF:所以你应该会珍藏最心爱的自行车吧?

L:记得十五六岁的时候,刚开始流行山地车,距离现在已经20多年了,当时一辆山地车卖600多块钱,至少等同于现在的几千块钱吧。我在百货公司里看上了一辆迷彩花纹山地车,喜欢至极,但是我爸不同意买这么贵的自行车,我就跟他闹,说要断绝父子关系。哈哈,心里有很深的越野情结啊!最后父母给我买下了那辆山地车,直到现在,它还放在家里。

BF: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自行车,你会用哪个词?

L:翅膀。我相信它真的是可以带着我去飞翔的,因为自行车方便、自由,都能够随时随地说走就走。

BF:你这么喜欢自行车,会怎么建议更多的人,比如你的亲友、粉丝,成为自行车的爱好者或者行动派?

L:我不会对他们说绿色的口号,就是希望大家借着骑自行车找回属于自己的心情,用骑行去还原过去的生活。现在一线城市的交通已经不太适合在马路上骑行,但是可以在家附近的公园骑一骑,或者骑车去市场买菜,寻找过去的感觉,感受当年不堵车的心境。从现在开始,为时不晚。我有一个愿望,就是约上三五好友,因为一个人会感觉枯燥,很容易打个车就回去了。大家一起在骑行的过程中,感受自行车带来的乐趣,以后就会越骑越远越自由。

BF:你是一个很恋旧的人,那么因为出演《武媚娘传奇》被挖出来你与范冰冰的往事,会是怎样的想法?

L:这个就不说了吧!其实,能够成为知己,成为亲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或者经历到的。我,或者她的人生中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仍然要感谢老天,感谢缘分!

BF:这是你与范冰冰18年来的第5次合作,与之前的4次相比,觉得你自己和她都有哪些改变?

L:觉得都成熟了吧,除了岁月带来的本身成熟外,更是人格魅力的成熟。我们合作第一部戏是在2001年,那时候拍戏的状态与现在对角色的诠释和工作人员相处的氛围都更加成熟了,我们都在变,包括我们在一起交流的方式,大家都是更成熟,更有味道了。这次合作原本以为就是冰冰跟我说的那样是“很久没合作了,来玩玩”,结果没想到角色那么重,她说,觉得这个角色就是为我写的,拍戏的时候,范冰冰、李治廷他们都格外投入,即便搭戏的时候,也都是认真地在演,她的演技也是越来越成熟了。

BF:在男人眼中的“女神”,从你自己的角度来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

L:从我的角度来看,不想讲得很虚,既然被叫作“女神”,首先要有外在的美的东西在,毕竟外在的美是给人第一眼的感受。不是说必须像冰冰这么漂亮,但是应该赏心悦目。同时,“女神”应该是完美的综合体,还应该具备知性、独立、真诚、善良、善解人意等等。其实,人都不会很完美,“女神”通常是人心目中的想象,由自己赋予她完美。也许走到了身边,会觉得没有那么“神”,但是有这样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就是很积极,很好的一种感觉。

BF:再来聊一聊你被称作“古装男神”的事儿吧,你怎么想?

L:没啥想法,都成神了,已经不接地气了,哈哈!其实,我演的古装戏和时装戏数量基本相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古装戏一播出,就反响火爆,给大家形成了我一直在演古装戏的印象。能被认可很好,很开心,但是作为演员,心里还是挺害怕被定型的。我还是希望饰演的角色能多变一些,否则永远是公子王孙,会让观众觉得乏味的。

BF:近两年接拍的时装剧《青年医生》《给幸福下订单》都以医疗为创作背景,是想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同的李解喽?

L:最近努力在接拍时装剧,相信大家在那个世界里会看到不一样的我。生活中的我是一个特别接地气的人,在街上走的时候,不常被别人发现,反倒是我会观察其他人。比如坐在咖啡厅的某个角色,捕捉不同人的信息,感受市井人物的生活和形象。我在拍《新白发魔女》之前,已经有四五年没有接古装戏了,就是怕被定型。不过,有时候我也会告诉自己没关系,一定会有更多机会的。

BF:说了这么多的拍戏、通告,工作之外的你,又是什么样的呢?

L:保持健康身体,科学的作息时间很重要,但演员这个职业却做不来。剧组里的生活方式的确不是特别健康,包括我自己。有时候起大早,完全没有进入状态,就必须喝浓咖啡,也不可能保证只工作8个小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休息的时候就要适当调整自己。多吃水果、多做有氧运动.多喝柠檬水,少吸烟。在饮食方面,也要合理调配一些东西,做个水果沙拉很容易也很好吃。

BF:说到运动,夏天马上就要来了,好多人都在忙着塑身。作为必须保持好身材的演员来说,对读者们有哪些好的建议?

L:我觉得不要贪多,很多人特别贪心,想迅速减多少斤,但是贪心往往导致减不下来。可以先从15分钟开始,这个时长不难完成,但是身体却开始发生变化。等到运动15分钟后不再觉得疲劳,就变成20分钟、25分钟、30分钟,循序渐进,慢慢地身体机能就调整好了。当你发现运动很短的时间也会有收获的时候,心理上会很愉悦,也不会觉得是被强迫的,就更有信心坚持了。

BF:好吧,这么积极、上进、努力的你,怎么到现在还会是单身呢?我在你的微博上,至少连续两年看到你在过“光棍节”!

L:其实坦白地讲,人到了这个年龄,就会更加注重心里上的感受,本能地对情感的依靠和需求、对家的眷恋。如果现在去找一个女朋友,不会像青春期时单纯是由荷尔蒙引起的爱,会更多地寻找身心的依靠,会有顾虑与要求。假如是能够共同骑车去闯天涯的人,在遇到的时候,会有感应的。所以,还是随缘吧!

BF:你似乎特别喜欢说“随缘”这个词!

山地环境 篇12

研究区域位于黔北山地西北部,属于中低山峡谷地貌,林地覆盖率高,分布有小型的山区农业,但耕地面积小且分散。总体上,山区水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小于其他地区,更多为天然水体。故文章从水化学的角度入手,系统分析了黔北山地某农业区各水体的主离子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水化学特征及成因[3],以期为区域水化学、地球化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12],同时为山区农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黔北地区位于贵州省北部,地理位置在27°09′~29°11′N、105°35′~108°13′E之间。 与川、渝、湘三省接壤。 总面积约30 753km2,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65.08%,丘陵占28.35%,盆地及河谷坝子占6.57%[13],属于典型山地地形。本文选取的研究区域位于黔北地区的西北部,行政区划上位于贵州省习水县东北部,与重庆市江津区交界,以东为习水县寨坝镇,以西为江津区柏林镇。从水文地质来看,境内主要为侏罗系、白垩系陆相沉积层分布区,属四川盆地分区的泸州小区,地下水多为碎屑岩类裂隙水,赋存于上统侏罗系蓬莱镇组(J3p)、上统白垩系夹关组(K1)砂岩、泥岩及长石石英砂岩裂隙中。从地貌形态来看,该区域整体上处于新构造运动强烈、近期不断隆起的贵州高原北部,大娄山山系西北坡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过渡地带,地表受到河流切割剧烈,原始高原面被破坏,地势复杂多样,属于典型中低山峡谷地貌区[14]。研究区内以碎屑岩组成的中低山,形成地表分水岭,地势呈东高西低,南北呈带状延伸,最高点大茅坡分水岭1 350m,最低点770m,相对高差580m。在大茅坡沟谷中发育有一条常年性地表溪流。根据地貌特征,该区域属于侵蚀构造类型,为强切桌状中山峡谷,形成由山原、中山、低山、台地及山间坝地构成的山地结构,山高谷深,平地狭窄,地貌复杂多样,导致耕地比较分散,梯田坡土占该区耕地面积的70%。

黔北山地属于亚热带湿润型季风高原山地气候,热量充足,水资源丰富,冬季温和夏季凉爽,秋冬多细雨、云雾,多年平均气温14~19 ℃,多年平均降雨量1 000~1 300mm,全年无霜期为280~300d,光热水组合较好,适合农作物生长。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以水作耕地和林地为主。按习水县[14]计算,农用地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2.3%,其中,林地占63.4%、耕地占27.5%;建设用地占全县面积的2%,其中,城镇居民点用地占82.1%,交通运输用地占13.2%。

2 样品采集与测试

作者于2014年8-10月在大窝凼、大茅坡及后槽顶三处采集地表水与地下水水样,受山区水环境整体状况限制,采样点分布见图1。总体而言,采样点基本覆盖研究区。地表水水样主要有:水库、蓄水池、沟谷溪流、灌溉渠水。

取样方法分为现场测试和室内实验分析,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 《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15]。在野外现场,使用德国WTW公司生产的multi350i便携式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测定温度(T)、pH值、电导率(EC)、TDS、溶解氧(DO),测量精度分别为0.1 ℃、0.001、0.1μS/cm、0.1mg/L和0.01mg/L;重碳酸根(HCO3-)使用德国Merck公司生产的便携式试剂盒滴定,精度为0.1mmol/L。同时,每一个采样点分别用洁净的50和500 mL高密度聚乙烯采样瓶,先润洗三遍后采集。用于阳离子测定的水样经孔径为0.45μm、直径为47mm的硝酸纤维滤膜过滤后,加1∶1 HNO3酸化至pH<2左右密封保存,由于酸化后通常会溶解溶液中存在的胶体物,并把离子在容器壁上的吸附减到最小,从而防止待测元素附着瓶壁影响实验结果[16],因此分析前要将样品保存在4 ℃ 的冰箱中冷藏保存。在实验室,常量元素K+、Na+、Ca2+、Mg2+的质量浓度采用Perkin Elmer,Optima.2100DV全谱直读型ICP-OES测定,检出限为0.001mg/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微量与痕量元素Fe、Mn、Cd、Cr、As、Co、Ni、Se的质量浓度采用Per-kin Elmer,DRC-e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Cl-采用AgNO3滴定法测定,检出限为0.1mg/L;NO3-、SO42-采用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UV2450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其中,NO3-为紫外分光光度法,检出限0.046mg/L,SO42-为硫酸钡比浊法,检出限0.01mg/L。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5%,可以保证此水样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17]。

3 结果与讨论

3.1 主要离子特征

(1)地表水。研究区各水体主要离子组成见表1。本文主要选取了4种地表水类型:(1) 大窝凼水库,按位置和形成条件划分,属于小型山谷水库,海拔1 248m。pH值为7.24,呈中性,电导率为76.6μS/cm,TDS(以溶解于水中主要离子之和来表示天然水的矿化度)处于75.4~77.8mg/L范围内,低于世界平均值100mg/L[18],按天然水矿化度划分标准来看,属弱矿化水,总硬度(以Ca2+、Mg2+浓度和计)介于15~20 mg/L之间,属极软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2)天然蓄水池,两处位于大窝凼,四周为林地,海拔1 137m;两处位于大茅坡山顶,海拔1 348 m。pH值在5.69~7.45 之间,均值6.55。其中大茅坡山顶的两处蓄水池的pH值均小于5.8,呈弱酸性,HCO3-含量未检出。TDS均值为60.1mg/L,变化范围为47.6~84.2mg/L。(3)自大茅坡山顶发育有一条常年性地表溪流,沿沟谷而下。从pH值来看,pH均值为7.5,呈中性偏弱碱性,TDS平均值为160.3 mg/L,TDS介于128.4~167.8mg/L之间,属低矿化度水。总硬度变化范围在24~30 mg/L之间,亦属于极软水,达到饮用水标准。pH、TDS变化幅度均不大,表明该沟谷溪流在流经过程中离子浓度变化较小。(4)受中低山峡谷地貌的影响,位于后槽顶的农耕区,主要为梯田作业,而且以水作耕地为主。本文选取了4处主要的灌溉渠水采样点。由表1可以看出,渠水的pH值在7.34~7.87,均值为7.64,呈明显的弱碱性,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标准(pH值在5.5~8.5之间)。电导率最高达到684μS/cm,平均值为493μS/cm,由于电导率的大小可以很好地反映出离子的浓度,电导率越高,说明水中的离子含量越多。NO3-浓度的明显增加,可能与农业活动过程中化肥的使用有直接的联系。农田灌溉区受农业活动影响,土壤中的物质易被溶解进入水体,促使灌溉水中离子和化合物含量增加。

从大茅坡山顶到农耕槽谷区,地表水中离子浓度呈一定的空间变化规律:随着海拔降低,地表水的总离子浓度逐渐增加,Ca2+和HCO3-的优势性比重逐渐下降,Na+、Cl-和NO3-含量增多,所占比重上升。

(2)地下水。地下水为砂岩地区的碎屑岩裂隙水。本文选取了4处不同海拔高度的地下水采水点:A2点位于大茅坡山顶,为地表自然出露地下水,靠近山顶蓄水池,四周为林地;C1、C2和C4点位于海拔较低的农耕槽谷区,均为浅层地下水。从地下水pH值来看,pH值在4.47~7.47之间,平均值为6.38,整体上呈弱酸性,其中A2点的pH值为4.47,呈酸性,与A1蓄水池位置相近,水的酸碱性一致。 电导率的变化范围为79.5~326μS/cm,平均值为175.4μS/cm,TDS介于80.4~326.7mg/L之间,均值175.2 mg/L,整体属于弱矿化度水。从表1可知,C2点电导率最高,表明水中离子浓度很高,由于其位于海拔最低的谷地,四周有小型村庄和大面积的耕地,受地表土壤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多,地下水受上部地表水下渗作用,将土壤中的离子携带进地下水,使其离子浓度增高。总硬度范围在7.9~80mg/L之间,平均硬度为27mg/L,后槽顶处地下水同时也是当地农村日常饮用水,按国家饮用水标准(450mg/L),地下水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可以看出,地下水离子浓度也表现出随着海拔降低而增加的趋势。

3.2 水化学类型

根据O.A.阿列金分类法,对研究区不同类型水样进行水化学类型划分。从表2可知,大窝凼水库中SO42-占阴离子组成的55.4%,阴离子质量浓度大小依次为SO42-> HCO3->Cl->NO3-,Ca2+为明显优势阳离子,占其阳离子总量的76.73%,其次是Na++ Mg2+,比重为16.6%,且HCO3-<Ca2++Mg2+<HCO3-+ SO42-。水库的水化学类型为SO42--Ca2+,即[S]CaⅡ型水。大窝凼蓄水池中SO42-占阴离子组成的42.11%,Ca2+占阳离子组成的74.29%,水化学类型同样为[S]CaⅡ型。但位于大茅坡山顶的蓄水池,HCO3-含量均未检测出,应属于第Ⅵ型水,即酸性水。由于相同的地质背景环境,相邻的地下水也同样属于酸性水。总体上看,位于后槽顶的地下水中,HCO3-占阴离子组成的30.45% ~76.5%,Ca2+占阳离子组成的77.37%~84.29%,并且HCO3->Ca2++ Mg2+,可知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型水,即[C]CaⅠ型。地下水采样点按海拔由高到低划分,分别是A2、C4、C1、C2,由表2可知,HCO3-、Ca2+和Mg2+离子浓度逐渐增加,可能是由于地下水在流经过程中,沿途地表水下渗,溶解了土壤中的许多物质,导致地下水中含盐量和硬度增加。位于后槽顶的地下水中阴离子以HCO3-为主,阳离子以Ca2+为主,尤其是C2点,Ca2+浓度是山顶地下水的7.5倍,Mg2+浓度的8.4倍。沟谷溪流的水化学类型同样是[C]CaⅠ型,HCO3-和Ca2+分别占主要阴、阳离子组成的38.37% ~67.06% 和81.69% ~83.36%。灌溉渠水中,HCO3-占阴离子组成的52.52% ~55.21%,Ca2+占阳离子组成的66.75%~67.12%,水化学类型为[C]CaⅠ型。

从以上水化学类型划分可以看出,除去两处酸性水,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主要有两种,即[S]CaⅡ 型和[C]CaⅠ 型。随着海拔高度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类型亦不同。若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茅坡山顶和大窝凼的水体水化学类型为[S]CaⅡ型,由于这两处位置相邻且为海拔较高的山顶(1 137~1 348m),四周为林地或裸地,基本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推断该区域水质类型及离子浓度与其地质背景环境有关。大茅坡沟谷和后槽顶的水体水化学类型是[C]CaⅠ型,与农业活动有较大关联。

3.3 水化学成因初探

3.3.1 自然影响因素

为了更简单有效地判断水体的化学组成和形成机制,Gibbs[20]在20世纪70 年代通过对世界地表水化学组成的分析,设计了一种半对数坐标图,通过TDS与Na+/(Na++Ca2+)或TDS与Cl-/(Cl-+HCO3-)的关系来反映水体中元素组成的控制因素。他归纳出3 种成因类型:大气降水控制型、岩石风化控制型、蒸发-结晶控制型。在Gibbs图中,低矿化度的水体通常具有较高的Na+/(Na++Ca2+)比值或Cl-/(Cl-+HCO3-)比值(接近于1),分布在图的右下角(见图2),表示该区域主要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溶解性固体含量中等(TDS为70~300 mg/L)的水体具有较低的Na+/(Na++Ca2+)比值或Cl-/(Cl-+HCO3-)比值(小于0.5),分布在图的中部偏左,表示该区域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释放;溶解性固体含量很高,并且具有很高的Na+/(Na++Ca2+)比值或Cl-/(Cl-+HCO3-)比值(接近于1)的水体,一般分布在图中右上角,表示该区域主要位于蒸发作用强烈的干旱地区[10]。将研究区各水体水化学数据绘制于Gibbs图中(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所有水样的Na+/(Na++Ca2+)比值小于0.4,且TDS含量中等,表明研究区水体的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相比而言,大气降水和蒸发-结晶的作用十分微弱。

为了进一步探究岩石风化对离子组成的影响,结合之前的水化学类型分类,通过SPSS软件对上述两种水化学类型分别进行离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在[S]CaⅡ 型水质中,pH与HCO3-呈明显正相关(r=0.838)(见表3),pH值降低HCO3-含量减少,大茅坡山顶蓄水池和地下水的pH值低至5 以下,以致HCO3-含量未检出,水体呈现明显的酸性。pH与SO42-呈负相关(r=-0.61)(见表3),即随着pH降低水体中SO42-含量增加,同时A1点和A6点的Fe、Mn离子含量明显高于研究区其他水体(见表4),且SO42-是总溶解固体(TDS)的主要贡献者。可以推断,水体较低的pH值可能是受地层中硫化物矿物的氧化作用所影响。周围岩层主要为泥岩、页岩和砂岩混合,夹薄层碳质页岩及煤线,像黄铁矿等硫化物在H2O和O2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中硫被氧化成硫酸盐,释放出铁离子,当亚铁离子被氧化,以Fe(OH)3形式沉淀,从而导致pH值下降[16]。

Fe3++3H2O= Fe(OH)3+3H+

FeS2+8H2O=Fe2++2SO42-+16H++14e-

在pH值相同的环境下,某些重金属之间存在显著的伴生关系,如Fe、Mn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3中,Fe、M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12),Mn与pH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在酸性水环境中,有利于Mn在水体中的迁移。大茅坡山顶蓄水池的Mn含量明显高于研究区其他水体,随着海拔的降低,可以看出地表的沟谷溪流中Fe、Mn离子的浓度有明显的下降,可能是由于河流的稀释和沉淀作用。当pH值逐渐升高,地表水中金属离子浓度也逐渐降低。

mg/L

从表2还可看出,研究区水体阳离子间关系均为Ca2+>Na+>Mg2+,Na+浓度明显高于Mg2+,而水体中的Na+和K+一般来自长石和云母等硅酸盐矿物[22],这与研究区地层中分布的正长石(KAlSi3O8)、钠长石(NaAlSi3O8)、钙质斜长石(CaAl2Si2O8)相一致。从表3可以看出,海拔较高的林区各水体阳离子以Ca2+为主,均值为7.4mg/L,占阳离子浓度总和的75.3%,并且,Ca2+与Mg2+之和平均占阳离子总量的85%。研究区地层主要为陆相沉积的钙质砂岩、页岩,由于碎屑岩具有较强的抵抗化学风化作用的能力,纯质石英砂岩区的水体往往所具有的可溶固体浓度都很低,导致河流和湖泊的砂质沉积物被方解石胶结成岩后,胶结物沉积在颗粒表面及粒间空隙中。可以推断,大窝凼和大茅坡山顶水体中的Ca2+主要来源于地层中方解石等碳酸盐类的风化溶解[20]。

3.3.2 人类活动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产物输入水体,亦会影响水体离子浓度和化学组成,主要以农业活动和工业活动为主。位于农耕区的水体相较于海拔较高的林区的水体,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从Ca2+浓度来看,沟谷溪流以及农耕区的水体Ca2+浓度均值为32.8mg/L,是大茅坡山顶和大窝凼水体Ca2+浓度的4.4倍,从TDS均值来看,高海拔处的水体可溶固体浓度(均值61.7mg/L)远低于低海拔处水体可溶固体浓度(均值292.2 mg/L),推断,沟谷溪流和后槽顶水体中的Ca2+更多地受到表层土壤离子交换、大气输入及人类活动干扰[21]的影响,浓度随之增加(见图3)。A1点SO42-除了来自硫化物的溶解释放外,还可能与雨水、大气的输入有关。贵州习水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少量的SO42-还可能来源于大气酸沉降[23],随着大气酸性降雨,地表水中SO42-含量增高[24]。相比较,后槽顶水体中SO42-浓度明显高于大窝凼和大茅坡,由于其处于农耕区,受农业活动影响较多,农业中化肥的大量施用使土壤中硫含量增加,同时,土壤中硫酸盐受降雨淋溶进入水体。从表1也可以看出,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后槽顶处水体中的K+、Na+、Cl-、NO3-浓度明显增加,其中,Na+、Cl-浓度的增加与化肥和生活污水中氯盐有关;NO3-浓度偏高,与农业活动关联度大,耕地大多施用动物粪便等有机肥,其中作为肥料的氮素经微生物硝化作用变为硝态氮[25],易溶的硝态氮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在雨水的淋洗作用下运移或下渗至地下水。

综上所述,研究区水体随着海拔降低,土地利用方式从林地为主转化到耕地为主,植被覆盖减少,农业活动对水中离子浓度的贡献增加。SO42-除受岩性、大气沉降影响外,农业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K+、Na+、Cl-、NO3-浓度的明显增加,也与农业活动有直接的联系。大气降雨冲刷地表物质和土壤,使土壤颗粒和可溶物质随水流发生运移,或者下渗至地下,使渠水和浅层地下水各种离子浓度增加。

4 结语

(1)研究区各水体:大窝凼水库和蓄水池整体呈中性,大茅坡山顶蓄水池和地下水呈弱酸性,沟谷溪流呈中性偏弱碱性,灌溉渠水呈明显的弱碱性,离子浓度最高;地下水主要为碎屑岩裂隙水,pH整体呈弱酸性,电导率变化范围较大。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即随着海拔降低,总离子浓度逐渐增加。

(2)对主要离子化学组成进行分析,按照O.A.阿列金分类法,农业区水化学类型主要分为两种:大茅坡山顶和大窝凼的水样水化学类型是[S]CaⅡ型,阳离子间浓度关系为Ca2+>Na+>Mg2+,阴离子间浓度关系为SO42-> HCO3->Cl-;大茅坡沟谷和后槽顶的水样水化学类型是[C]CaⅠ型,阳离子间浓度关系为Ca2+>Na+>Mg2+,阴离子间浓度关系为HCO3->SO42->Cl-。

(3)通过Gibbs模式图分析得出,研究区水体的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相比而言,大气降水和蒸发- 结晶的作用十分微弱。进一步对主要离子做相关性分析得到:大茅坡山顶Fe、Mn离子含量明显偏高,且pH与HCO3-和SO42-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推断低pH是受地层中硫化物矿物的氧化作用影响形成,SO42-除了来自硫化物的溶解释放外,还可能来源于大气酸沉降;大窝凼和大茅坡山顶水体中的Ca2+主要来源于钙质砂、页岩地层中方解石等碳酸盐类的风化溶解,沟谷溪流和后槽顶水体中的Ca2+还会受到表层土壤离子交换、大气输入及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浓度明显高于前者;研究区水体阳离子整体上Na+浓度高于Mg2+,部分由于地层中长石和云母等硅酸盐矿物的溶解,同时也会受到地表土壤输入和人类活动等影响。

(4)随着海拔降低,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转化,从以林地为主到以耕地为主,植被覆盖减少,农业活动对水中离子浓度的贡献增加。此外,K+、Na+、Cl-、NO3-浓度的明显增加,也与农业活动有直接的联系。

摘要:系统采集了黔北山地某农业区地表水与地下水水样,分析测定各水体主要离子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地表水中除大茅坡山顶水体呈弱酸性之外,其余水体整体呈中性偏弱碱性,地下水主要为碎屑岩裂隙水,pH整体呈弱酸性。水体中离子浓度均呈现出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离子含量增加的规律。根据阿列金分类法,大茅坡山顶和大窝凼的水体中,Ca~(2+)和SO_4~(2-)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的75.3%和57.9%,水化学类型是[S]CaⅡ型。相比,大茅坡沟谷和后槽顶的水体中,Ca~(2+)和HCO_3~-是优势离子,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6.7%和53.4%,水化学类型是[C]CaⅠ型,研究区阳离子间浓度关系均为Ca~(2+)>Na+>Mg~(2+)。通过Gibbs模式图分析,该农业区水体主要受碳酸盐类和硅酸盐类风化作用控制。农耕区水体中的Ca~(2+)和Na~+还会受到表层土壤离子交换、大气输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的影响,K~+、Cl~-、NO_3~-浓度也明显增加。随着土地利用方式转化,农业活动对水体离子浓度的贡献值增大。

上一篇:作者思想和感情下一篇:二级学院分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