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2024-09-22

山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精选6篇)

山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篇1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由于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中国也被迫卷入了世界经济的浪潮中, 开拓着自己的工业进程。

唐山因矿藏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而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成长历程。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 那些曾经为民族自强和城市发展立下头功的工业遗迹已经不能适应今天城市发展的脚步, 唐山如果失去城市发展的“记录”, 将失去城市记忆。因此, 如何保护、利用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遗产, 就成为目前在城市建设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唐山近代工业及工业遗产的产生

1. 唐山近代工业与唐山市

光绪二年 (1876) , 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清廷遴选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候补道唐廷枢, 勘察开平一带煤铁储量及开采情况, 并于次年招股集资, 创设官督商办的开平矿务局。光绪七年 (1881年) , 桥头屯一、二号井建成出煤。年底, 矿属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胥各庄修车厂制造的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投入运行。不久煤河通航。开平原煤经铁路、煤河运至芦台, 一部运达塘沽供北洋海军舰船, 一部运抵天津, 初步形成了生产、流通、销售一条龙的经营体系。从此开平煤矿声誉日隆, 在全国居显赫地位, 并促使桥头屯村 (今市区乔屯一带) 由一个荒僻小村逐步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城镇。

煤炭工业发展和唐胥铁路东西延伸, 使境内有了廉价的“工业食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加之唐山的资源优势, 近代工商业便逐步发展起来。唐山修车厂迅速扩大, 细绵土厂、华记唐山电力厂、德盛窑业厂、马家沟耐火砖厂、华新纺织厂等大企业相继建立, 机械、冶金、铸造、造纸、食品等工业竞相问世。工矿企业大量招收工人, 山东、广东以及河北等地农民纷纷来唐谋生, 使唐山镇人口骤增。

唐山这座城市并没有完整的城廓和城门, 而是一直以开平矿务局、启新水泥厂、铁路工厂等一些近代企业为中心点逐步向外扩展。由于人口的增加, 促使唐山周围的贸易逐渐向唐山转移。虽然, 清末时唐山周边已有“拉不败的建昌营, 填不满的开平城”等重镇的存在。但是, 由于开平煤矿等大型近代企业在此崛起, 唐山很快便成为城乡货物云集, 商旅骤增之地。由于开平煤矿把西方技术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 引进和聘用了许多外国工程技术人员, 洋货也开始流入唐山。商品的流通, 打破了唐山乔屯一带古老的封建经济的封闭模式, 促使城市商业形成, 很快取代了开平等历史重镇, 成为当地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唐山市由此建立。

2. 唐山工业遗产的产生

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开始, 唐山就成为了“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又经过多年发展, 唐山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 工业门类较全的工业重镇。

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兴衰的历史规律。曾经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传统工业则逐渐衰落, 城市中的制造业比重日趋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 新兴产业逐渐取代传统的产业门类, 金融、贸易、科技、信息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日趋成为城市的主要职能。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被迅速成长的信息、国际交流和全球经济的新纪元。唐山作为我国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同样不会例外。特别是近十多年来, 唐山的工业企业经过战略转移和嫁接、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得到更新, 技术含量不断得到提升, 地理布局不断得到优化, 顺利完成了老工业基地走向新生的过程。

唐山另一个特殊情况就是经历了地震, 震后工业老建筑存留不多, 部分存留的都成了地震遗址或危房, 使仅存的工业遗产建筑就变得弥足珍贵。

唐山市城市建设正在大规模的展开, 大量建设为工业遗产老建筑的再生与改造提供了机遇与条件。因此,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和利用问题上, 要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尊重唐山历史的路子。

二、唐山工业遗产的调查与保护

1. 唐山工业遗产调查

(1) 开滦煤矿开平煤矿的建立文章开始时已经讲过, 但它的发展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开滦煤矿于2006年开始, 在市中心的唐山矿矿区, 以1878年开凿的唐山矿“一号井”、建于1899年的“百年达道”、矿区原有老建筑等三大矿业遗迹进行原址抢救性保护和开发, 努力将其打造成“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开滦煤矿已在建设“国家矿山公园”项目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2) 启新水泥厂启新水泥厂原名细棉土厂。1886年 (光绪十二年) , 由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出面集资兴办 (即中国第一家使用机器生产的水泥厂) 。1891年投产, 后接办者贪污渎职, 水泥质量下降, 1893年被迫停工关闭。1906年天津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周学熙招股成立了唐山洋灰公司。1907年组成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1911年“马牌”水泥销量即占全国总销量的92.02%。从而成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和“支柱”。

目前, 启新水泥厂面临整体拆迁。现存5条水泥窑生产设备、发电厂汽轮机及欧式高大厂房建筑仍然可以给久居于城市中心区的人一种极其强烈的工业化的震撼。但是厂内已经没有大生产时的样子, 所有设备都停止了运转, 只有值班人员在厂区内巡视。

(3) 唐胥铁路开平煤矿的创办, 是修建中国准轨铁路的一个契机。唐胥铁路起自唐山矿一号井外煤场, 止于胥各庄 (今丰南区境内) , 全长9.76公里, 是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 也是我国铁路总里程的源头。1881年 (清光绪七年) 动工兴建。同年6月9日开始铺轨, 年底投入使用, 共耗银11万两。1887年, 唐胥铁路向南展修到了芦台经塘沽到达天津, 1888年秋, 津唐铁路130公里全线贯通。此后, 津唐铁路继续延伸, 向西次第展筑至丰台、卢沟桥、北京;向东次第展筑至山海关、新民、奉天 (今沈阳) , 总长达841公里, 成为连接关内外的交通大动脉。

今天的唐胥铁路因“压煤改线”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部分路基下陷的厉害, 它已由正线改为支线。现在这条线已不叫京山线, 叫七滦线, 就是从丰南区的七道桥至滦县。

(4) 唐山机车车辆厂1881年 (清光绪七年) 唐山通往胥各庄的唐胥铁路建成通车。为适应修理机车的需要, 早在1880年, 开平矿务局在丰润县 (今丰南县) 胥各庄建立修车厂, 制造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1884年 (清光绪十年) , 修车厂由胥各庄迁至唐山西马路, 改称唐山修车厂, 这是我国铁路史上第一个机车车辆厂。1899年动工兴建新厂。1903年修车厂由老厂陆续迁至新厂。1907年, 唐山修车厂更名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1929年5月, 工厂更名北宁铁路唐山制造厂。1948年12月唐山解放, 称唐山铁路工厂。1976年的大地震, 百年老厂全部被夷为平地, 震后在新区辟新址建厂。老厂现有地震遗址, 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还有地震未毁的老水塔等遗迹。

(5) 唐山南站唐山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起点的火车站。1882年初, 唐山火车站建成营业, 站址选在市内天桥东侧老站道口处。后来由于开采煤炭, 造成路基塌陷影响行车安全, 唐山站于1907年西迁1公里到现在的地址。

地震后在原址重建的唐山站于1983年11月15日建成交付使用。唐山新华西道西端的新客运站唐山站, 于1994年11月11日建成并办理客运业务。原址的唐山站改称“唐山南站”。

站台上天桥保存完好, 为露天式, 完整保留了上世纪初建时的风貌。天桥主体为钢结构, 桥身为钢桁架, 桥身阶梯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桥面阶梯则为木结构。

(6) 滦河铁路大桥滦河大桥位于滦县滦州镇老站村, 是我国当时建设跨度最大的跨河铁路桥, 也是我国第一座采用气压沉箱来修建桥墩基础的钢结构桥, 设计建造者是我国杰出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滦河大桥“为单线铁路桥, 全长670.6米 (2200英尺) , 共17孔, 1892年5月开工, 1894年2月竣工。设计载重等级约合古柏氏E—28级。全都工程造价合白银575000两。

为对大桥加强保护, 该桥退役时, 东西两端各拆除一孔钢梁, 整个大桥保存现状完好, 各式钢梁保存完整, 两侧石雕未受破坏。该桥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7) 唐山陶瓷厂、建筑陶瓷厂等陶瓷企业唐山陶瓷历史悠久, 素有“北方瓷都”之誉。唐山陶瓷厂原为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的附属厂。民国3年 (1914年) 建立, 1924年德国人汉斯.昆德独立经营, 并正式定名为启新瓷厂。1927年后开始有少量铺地砖和内墙砖出口, 1935年起所产卫生洁具销往香港等地, 1936年2月职工增到450人, 时为华北最大的陶瓷厂家。

唐山市建筑陶瓷厂始名德盛窑业厂唐山工厂, 由民族资本家秦幼林于民国19年 (1930年) 投资创办。初有工人百余名, 生产耐火砖、大缸和少量日用瓷。1943年改为德盛窑业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工厂, 解放后生产卫生陶瓷、釉面砖、卫生洁具配件等。

还有一些其他陶瓷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建筑为70年代震后建筑, 部分地震未毁建筑已列入地震遗址, 如唐山陶瓷厂办公楼地震遗迹, 列入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8) 华新纺织厂等纺织企业民国8年 (1919年) , 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工厂招股筹建, 民国11年正式投产, 当年8—32支三松牌机械棉纱面市, 大量销往冀东和东北各地。之后, 织布场、漂染厂相继建成, 所产白三燕和彩三燕棉布成为市场热门货。几乎和华新同时开业的大顺染厂, 日产色布72000码 (197280市尺) , 产品三侠青畅销辽西走廊, 阴丹士林供不应求, 售价一度超过天津。华新和大顺染厂的经营效果, 有力地推动了唐山市家庭织染布副业向专业过渡的步伐, 传统的手搬机逐步为脚踏铁轮织布机所取代, 产品品种由窄幅向宽幅、格布、色织布和印染麻花布等多品种规格发展。

当前纺织行业不景气, 大企业处于破产关闭状态。市内棉纺厂虽是震后原址复建, 新区华新纺织厂虽是异地新建, 但其老厂房都具备上世纪特殊形态的特点, 尤以侧立面为锯齿形的“锯齿楼”最为著名。

2. 唐山工业遗产的特点及状况

(1) 珍贵的历史价值。工业遗产是这段历史的幸存者, 是历史的遗存物, 成为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的载体, 因此这些实体的遗存就显得格外珍贵。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工业遗产确切的解释和引证许多历史事件, 传递历史信息。

(2) 可观的经济价值。一般建筑的寿命总是比其功能寿命更长, 例如启新水泥厂大型水泥窑和高大的厂房如果对其进行拆除, 所需费用显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而如果对这些工业遗址进行改造、再利用, 可能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收益。

(3) 完美的艺术价值。北京798艺术家工厂是成功的范例。原来工厂设计师的设计在当今艺术家的眼中转化为了创意与灵感。而通过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则可将其蕴涵的艺术价值进行完美的升华。

(4) 时代精神的传承。近代工业落户中国以来, 唐山首当其冲的囊括了几个第一。长期的工业发展为唐山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唐山人民在享受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财富和便利生活的同时, 也对唐山这一传统工业城市产生深深的归属感并以此为傲。

(5) 地理分布相对集中。唐山这些老工厂地理分布跨度不大, 基本上都在市内路南、路北两区, 稍远些的也在古冶区、丰润区等地。

(6) 经营状况不同, 保护水平不同。开滦煤矿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投入了巨额资金, 已取得了经验。启新水泥厂面临整体拆迁, 厂房年久失修, 漏雨沐风, 5条水泥窑老设备多年闲置, 均出现锈蚀现象。

3. 唐山工业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表示, 当前各地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重视不够, 工业遗产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较低;家底不清, 对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和经验严重匮乏;认识不足, 认为近代工业污染严重、技术落后, 应退出历史舞台;措施不利, 工业遗产首当其冲地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的《无锡建议》提出“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评估工作;将重要的工业遗产及时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或登记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 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区别对待、合理利用工业废弃设施的历史价值”等措施。黄崖洞兵工厂旧址等九处近现代工业遗产入选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 唐山已驶入城市建设发展的快车道, 而原来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一些企业也面临拆迁, 如何即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 又为这些旧工业遗产找到一条新生之路, 树立保护遗产的观念, 是摆在城市发展决策者和全体市民面前的一道现实性课题。

三、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情况

1. 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实例

国内外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成功范例,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福建省马尾造船厂、北京798艺术家工厂等。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 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离我们最近、最为称道的是北京798艺术家工厂。

798过去是大型国有军工企业。在北京酒仙桥有一片建国初期由前苏联援建、原民主德国工程师设计的工业厂房, 在规模、技术和建筑艺术上, 其价值都不言而喻。况且, 这里又凝结了很多人的劳动与智慧。工厂内横七竖八的管道, 高耸的烟囱, “文革”时期的标语, 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 以及不断传来的机器轰鸣声, 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工厂;而艺术展览的宣传海报, 画廊、工作室的指示标牌, 引人注目的雕塑作品, 时髦的青年和穿梭往来的外国游客, 一切又构成了极强的艺术和时尚氛围。使人不自觉的回想起少时记忆中的工厂环境与奇思幻想的艺术构思的组合, 让人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对于像798一样具有工业特色的唐山老工业建筑, 我们要借鉴它的成功方面, 保留现状、多做保护。

2、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方法

综合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 公共休憩空间模式:在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 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如修建成景观公园或主题性公园等。 (2) 主题性博物馆式:主要是以博物馆的形式, 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 从中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同时也激发参与和认同感。 (3) 组合开发模式:将工业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非工业旅游资源有效结合, 形成特色旅游线路。

四、对唐山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建议

1、唐山工业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工业遗产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 具有不可再生性, 只有认定和保护工作先行, 才能防止对其随意废弃和盲目拆毁。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工业遗产一经认定, 应当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 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功能和景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优先考虑原状保护。当前应尽快甄别和抢救濒危工业遗产, 以便采取措施降低其继续破坏的风险。对已面临危险的工业遗产, 应迅速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制定相应的保护修缮以及合理利用的方案。此外, 工业遗产保护材料和技术应用也十分重要, 我们要在实践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问题。

2. 唐山工业遗产改造、利用原则

(1) 景观与科教相结合的原则工业遗产的景观功能与科教功能是改造后所具备的前提。改造后的产物应具有城市景观欣赏的价值。老工业旧建筑是用来机械化大生产的, 但如果将其改造为公园或其他场所, 就必须站在现代人欣赏角度考虑, 提取老工业建筑中的元素进行合理装饰和改造, 才能实现其改造后的景观功能。

而科教功能的实现则是对工业遗产开发利用设计者的更高层面的要求。要实现美学与科教价值并举却并非易事, 即要做到使人们流连忘返, 又要在陶冶身心的同时在科学、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所收益, 这就要设计者去根据每一个案例进行特殊的分析, 设计富有创意的设计形象, 寓教于乐。

(2) 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唐山工业遗产的特点, 我们对其进行改造、利用时就应该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如工厂占地面积大, 对其进行主题公园式的改造, 这样就可以把面积大、工业景观多而新奇的特色表现出来, 并且对周围整体地块的提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处于市区内的老工业厂房则可以改造为博物馆、艺术家工厂甚至卖场等。这样可以更好的将老厂房室内宽阔、层高、光照条件理想等优势发挥出来。

3. 唐山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建议

(1) 加大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唐山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保护现有工业遗产资源, 将工业遗产的更新、利用作为工业旅游这种新的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利用它的开发带动唐山老工业区的生态复兴。

(2) 变拆迁和废弃为合理开发。由于诸方面原因, 唐山一些老企业面临着拆迁和改造。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问题。因此, 我们要变拆迁和废弃为合理开发, 不能走为开发而毁损工业遗产的老路, 要“自上而下”的作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3) 加大公众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力度。从规划、立项到施工、经营等各个阶段建立多渠道的公众参与途径, 对市民提出的疑问和建议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明确认真的答复和反馈, 使市民的意见真正落实到实际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唐山市志/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

[2]唐山城市建设志/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

[3]中国近代工业史/祝慈寿,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9

[4]老上海工业旧址遗迹/薛顺生、娄承浩,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5]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策略探讨/蔡晴、王昕、刘先觉, 现代城市研究, 2004 (7) :16~19

[6]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若干问题研究/庄简狄,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04

山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篇2

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大中型城市, 在一定历史时期起到了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甚至在人类的发展史上都添写上了浓重的一笔。但是在人们有了优雅的生活, 美丽的城市, 幸福的生活之后, 也开始注重身边的环境是否与时代相符。在城市建设振兴中, 这些曾经功勋卓著的老的工业厂区必然会遭受到无情拆除的命运。他们曾经是城市发展的象征, 是人们心目中一个时代的缩影, 因此如何在老东北工业基地城市振兴中, 对这些曾经的“功臣”相应地加以保护和利用, 在使其功能上既不破坏污染环境又能起到能让后人永远记住它曾经的存在, 便成为当代城市规划设计中着重探索的内容。

1、国内废旧工业厂区的遗存现状

废旧工业厂房区曾是我国某一时期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代表, 是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一环, 是城市完整形象和历史沿革的见证, 仍然承载着重要的精神功能。20世纪上半叶, 我国完成了工业化积累的重要阶段, 在积极地向世界科技先进国家学习的过程中, 工业厂房建筑的设计更多地受到西方新建筑的影响, 较多地采用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 代表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废旧工业厂房区遗存在城市特别是大工业城市的城市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后,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很多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使传统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很多老的工厂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另一方面, 城市的扩张使老的工业厂房建筑夹杂在新建成的区段中, 显得格格不入, 城市规划也有意识地将老的工业区向新兴工业区或郊外转移。这样, 许多工业厂房建筑就丧失了其物质功能, 并因为长时间地被空置、遗弃而日渐破败, 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负担。

2、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的意义

改造是一种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之间的抽象交换, 且本身也能创造可见的经济效益。废旧工业厂房区改造在成本上, 节约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建造成本和节约大量的公共营造成本。在拆除旧工业厂房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如运输建筑垃圾、处理建筑垃圾、拆卸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等。可以说, 如果在原地新建一座相同的建筑, 其浪费的和额外消费的能源几乎等同于建筑现蕴含的能源与城市基础设施能源和拆卸所需的耗能能源的相加总和, 而这些却都可以通过改造节省下来。

不论工业建筑单体还是工业厂区地段, 都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城市文脉的延续和环境的完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从文化生态角度将文脉也理解为一种资源, 改造则提供了保护文脉资源的有效途径。

3、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原则

尊重的设计原则是指在废旧厂房区改造再利用工程中, 尊重原有建筑的历史和空间逻辑关系。对于那些具备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旧厂房的改造设计, 尊重的原则体现在维持原有厂房的历史文化气息、空间秩序、形态以及建筑风格;尊重的原则体现在对原有建筑的体量关系、空间特点、结构体系和技术设施的尊重。这些元素在内容上可能是建筑的空间、墙面的肌理、结构构件, 甚至是一些以前遗留的不起眼设备。但是, 只要设计师敏锐的将他们捕捉到, 并通过色彩、灯光、肌理、材质、视线、流线的控制等一系列室内手法加以处理, 这些东西就能够为改建项目室内空间做出特殊的贡献。

匹配的设计原则是指改造设计在满足新的功能要求下, 要做到结构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维护上方便的原则, 从而使新的使用功能与建筑旧有空间形式二者之间相互匹配。因此, 在对待每一个具体的改造项目时, 我们应该首先通过对功能与形式的关系进行分析, 探寻现有厂房的空间规律, 挖掘空间的潜在用途, 了解可用面积与业主的需求, 进而确定改造设计的基本意向, 满足新的建筑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匹配原则。

在废旧厂房区的改造利用中, 各种新旧元素通过整合而成为一个整体, 通过新旧元素的重组与弥合, 为新生体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与自由度。新旧空间的共生是旧厂房区改造利用的必要前提, 也是城市设计中新旧建筑关系处理的主要内容。不论是旧建筑的内部更新, 新建筑与旧建筑之间, 还是新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 都应遵循新旧共生的原则。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我们的城市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的记忆。一些有意义的传统的场景被破坏, 城市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场区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文脉, 被成片地拆除, 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难道我们的城市发展到只有依靠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去寻找那曾经的记忆不可了吗?其实, “立新”不必“破旧”, 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有意识地保留和利用这些传统遗产, 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与发展不会再有遗憾。

摘要:本文主要对多元价值观下的老工业城市空间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并结合已有理论与现存案例做了具体的分析。选题的最终意义, 在于以现代城市的空间、时间遗产为主体的实践性研究, 并探索出一套可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与再利用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山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篇3

20 世纪末至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市场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内容,也随之得到长足发展。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已成为旅游业新的亮点。它是以工业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工业与旅游业的整合开发,满足旅游者科普教育、观光、休闲、娱乐等旅游需求,并为政府和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专项旅游产品。工业旅游是将第三产业引入到第二产业的发展中,拓展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提高了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工业旅游的发展为企业增加了利润,有利于工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企业通过工业旅游向游客宣传企业的历史、文化,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升品牌形象。

因此发展工业旅游可谓一石多鸟,铜陵市也应抓住机遇,不甘人后,加快工业旅游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特建议如下。

1 以政策服务为引领,促发展

1. 1 机制为基

成立 “市工业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有计划地开展政策制定,经费筹措,督导实施,宣传教育等工作。尽快完成铜陵市工业旅游资源普查建档工作,重点查明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旅游企业,针对部分现当代工业遗产,市规划局、住建委、经信委、文旅委等部门要联合介入,以保护为手段,以发展为目的,进行妥善处置。针对当前工业旅游意识不强,要组织新闻媒体开展宣传,让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都能够认识到工业旅游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工业旅游意识。

1. 2 调查为先

一方面,为吸引铜陵市知名企业参与 “工业游”项目,丰富铜陵市工业游资源,拓宽旅游线路,促进旅游产业纵深发展; 另一方面,使更多的企业了解工业旅游,并为铜陵市工业旅游发展规划提供依据。铜陵市发改委和经信委应设计“铜陵市工业旅游调查问卷”,初步选择了一些有影响力、可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进行第一批发放。针对企业的所属行业、接待能力、计划开展的项目、需要外部配合改造的基础设施条件、人员培训、计划开发的旅游线路、企业宣传语,以及需要政府给予哪些扶持政策等进行调查,并对企业回馈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为铜陵市工业旅游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1. 3 示范为标

积极按照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标准,在铜陵市开展申报市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工作。争取在3 ~ 5 年内打造2 ~ 3 个市工业旅游示范点。对成为市工业旅游示范点的企业,可以参照其他省市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标准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如对确定为市级观光工厂的企业,给予一次性20 万元奖励; 工业旅游示范点接待经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队,每接待1 人给予10 元奖励,每家每年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 万元; 开发具有铜陵市特色的旅游商品并获全国、省级、市级旅游相关部门奖项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具体标准为获国家金、银、铜( 或一、二、三等奖,以下等同)的分别奖5 万元、4 万元、3 万元; 获省级金、银、铜的分别奖3 万元、2 万元、1 万元; 获市级金、银、铜的分别奖1万元、0. 8 万元、0. 5 万元等。

1. 4 设施为要

铜陵市在城市建设中,也应充分考虑工业旅游发展的需要,以完备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要尽快建立健全中外文旅游标识引导系统,尤其要完善铜陵各个出入口的旅游标识。要切实加强旅游景区( 点) 的停车场和公共汽车站建设,努力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旅游景区( 点) 要强化供水、供电、旅游厕所、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旅游宾馆饭店要完善相应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2 以铜官山国家矿山公园为切入点,突主线

打造由人文展示区、特色观景区、矿山游览区、休闲度假区、森林保护区、综合服务区6 个主要功能区组成的公园。在10 年内将公园建成集 “矿业文化、科普体验、观光游览、极限运动、保健疗养、休闲度假” 于一体的华东地区知名的国家级矿山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点。

( 1) 人文展示区( 石栈天梯看史迹) 。铜官山国家矿山公园东至铜九铁路、南至铜汤高速、西至铜都大道、北至学士路,人文景观丰富。在这片区域中,普查、整理和展示人文史迹。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创造性展现由古至今的铜官机构、保佑矿工的灵佑王庙、与铜官山有关的历史名人、与铜相关的历史故事。

( 2) 特色观景区( 寻望踏勘好风景) 。在铜官山国家矿山公园最高峰的山顶建设观景亭,建造时一方面利用山体高度优势,营造城市标志; 另一方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游行道,达到便民的效果。从这一观景亭中可一览矿山公园的全貌和滔滔东流、烟波浩渺的长江风光,在轻绡数幅间领略皖南特有的重峦叠翠以及壮观雄伟的铜陵长江大桥。

( 3) 矿山游览区( 神工人工总相宜) 。为矿山公园的主景区,分布有采矿所留下的峭壁、陷进、巷道及崖壁上保留的地质遗迹。利用地质遗迹打造开放式自然博物馆,游客可直接感知地质形态如多种形态的层间构造( 层间褶皱、层间断层、叠锥构造、平行层理) 、断裂构造等; 利用工业遗迹打造开放式工业博物馆,如凹陷式开采平台、巍巍壮观的矿山开采断面和爆破遗痕等矿业遗迹; 利用采矿产生的垂直巷道、倾斜巷道和水平巷道进行安全改造与重新设计,让游客可以通过巷道体验采矿的整个过程; 利用悬崖峭壁开展一系列的极限运动,比如蹦极、攀岩、悬崖跳水等。

( 4) 休闲度假区( 三谷涧清有空明) 。由铜官山、棋盘山、牛山等山体所合围而成的生态谷地,主要可以分为惠溪谷地区、郎冲畈水库区、梅冲谷地区三个部分。地处青山绿水间是绝佳的休闲、度假疗养场所。拟建的休闲、度假别墅与小型购物商场及超市,方便游人休闲度假生活之需。

( 5) 森林公园区( 抱拙归园观山色) 。位于矿山公园的西南与东北,以棋盘山、乌木山和大青山等山体构成,终年为林木覆盖。在这个区域内设立森林保护区,使之成为铜陵取之不尽的天然氧吧,同时也可组织以林木与鸟兽为主题的观览活动。

( 6) 综合服务区( 真知真挚真去处) 。位于矿山公园的入口处,拟建停车场、矿山公园博物馆、购物商场和铜工艺品企业体验馆。在矿山公园博物馆里,游人通过实物、图片和标本,详细了解地质发展过程、岩石构造类型和特征、矿业开发利用历史及由人工到机械化的生产加工演变过程。在工艺品企业体验馆里,让消费者亲自体验设计、制作,将创意设计变成现实。“体验”成为该馆的亮点,在这里市民和游客可以体验铜工艺品的制作,也可以自创个性工艺美术品,打造专属物。

3 以棚户区改造为契机,育亮点

铜陵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先生产、后生活”观念的影响,在各工矿企业周边先后建设了大量简易平房,形成了今天棚户区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现状。根据前期调查摸底,全市共有大小棚户区57 处,总建筑面积达205 万平方米,居民约3. 8 万户。成片的低矮平房,披屋比比皆是……成片棚户区曾经是铜陵人非常熟悉的场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工作,将其列为 “一号民生工程”,明确目标,细化措施,强力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在,成片的棚户区正逐渐从市民的眼中消失,成为城市的历史。

然而在发展工业旅游的背景下,工矿型棚户区的保留显得意义非凡。首先它是矿企工人半个世纪生活与工作的载体,留存了他们无数的记忆; 其次它是铜陵市发展阶段性的产物,保存了城市的历史; 最后它能够担负记录城市变迁、了解城市历程、传承和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任务。因此建议在区分 “危” “旧”的基础上保留1 ~ 2 个工矿型棚户区以及工矿企业厂区,对棚户区和企业厂区老旧建筑的内外设施进行改造,既保留外观样貌,又对功能进行重新设计,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化生活设施的需求,努力在5 年内把保留点打造成以棚户区为圆,以工矿厂区老旧建筑为核的没有围墙的 “活体博物馆”,力求呈现 “老铜陵旧生活”与 “新铜陵新生活”。

改造后的棚户区( 暂称为青铜巷) 应是最铜陵、最市井的民间文化: 原住民、低矮的平房、房前屋后的窄院落、散落在巷头巷尾的采矿工具、老理发馆和小吃店……构成了这里独一无二的吸引元素和铜陵语汇,这一切都呈现了我们对于一个城市的记忆。在青铜巷中,老铜陵本真生活体验馆将成为这里的封面和游览中心。它将集中展现这里所代表的铜陵生活精神。体验馆里将展示建市初期一户普通铜陵工人家庭一天的生活场景,用一个院落复原这个家庭的厨房、堂屋、卧室等,向参观者呈现老铜陵的生活状态。在巷内的布景上突出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90 年代的特色,从一个视角展示城市文化变迁,如服饰、歌曲、生活用品等,给游客一种身临其境的 “穿越”感。在业态上,可以打造私房餐饮、特色民俗餐饮、特色休闲茶馆、特色客栈为主题的情景消费游区。

对核心的工矿厂区老旧建筑进行重新设计与功能改造,着力体现 “新铜陵新生活”。通过规划改造,老旧建筑除外观保持外,内部功能焕然一新,成为该区域的现代界面,青铜街( 暂称) 是最开放、最多元、最动感的消费空间———在这里,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 在这里,享受声色斑斓的夜晚; 在这里,享受自由创意的快乐。青铜街将形成以酒吧、甜品店、婚庆、小型特色零售、文创工作室、轻便餐饮为主题的时尚动感娱乐创意区。

4 以铜陵工业特色为抓手,强品牌

铜陵市根据城市职能进行分类可以称之为专业化城市,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是相对于上海等综合性城市而言的,因为其产业结构具有相对单一性,主导产业占绝对优势。专业化城市工业旅游开发有其特殊性,主要特征是工业本身体现出工业旅游资源属性,工业所在城市也处处浸透着工业性质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因此,专业化城市在开发工业旅游时,更应该凸现工业的特色即主导产业的特色。

要充分体现工业旅游的工业特色,必须深入挖掘工业旅游资源,打造一批工业旅游精品项目。铜陵在铜冶炼、铜材料加工等行业中创造了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是其他工业城市所没有的,所以要优先、重点发展关于铜冶炼、铜材料加工的工业旅游项目,使之成为铜陵市工业旅游的品牌产品。因此在今后5 年内应着力发展现代工业园区参观与生产流水线参观两个重点工业旅游项目。

现代工业园区参观指的是对现有的与铜冶炼、铜材料加工相关的企业厂区进行综合美化、绿化,开展工业观光旅游。工业园区按照CIS形象识别及现代企业管理的标准,对厂区大门、厂房、厂区管道、设备、路标系统、园林等进行整体美化、绿化和亮化建设; 注重企业形象和文化理念设计,将企业标志、标徽、厂旗、经营理念、吉祥物、户外灯箱、公共标识牌等在工业园区进行充分合理的展示和表现,将整个生产工业区作统一管理,建成花园式的现代化工厂,供游客进行参观游览。

生产流水线参观指的是以 “铜怎样变成铜产品”为主题吸引游客参观生产流水线。对现有生产线流程,设置便于参观的游道,包括从原料的输入到产品的输出,使游客能看到完整的工业生产流程。对工作现场进行整治,绘制生产工艺流程图,配备讲解员为游客讲解生产原理、指标要求和产品品质等。提供本厂产品与现行国内几大品牌的同类产品在组成、性能、价格等方面的对比图,取得游客对本厂产品的认可,起到现场广告促销的作用。铜陵市的金隆铜业有限公司、金蜗牛铜工艺品厂、九鼎雕塑有限公司等铜加工企业可以开展此类参观。同时,他们也有能力开发一些代表铜陵特点、反映企业特色、做工精美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赠送给游客或供其选购,如各类铜工艺品,以加深游客对铜陵特色工业的感性认识。

5 以组合设计为平台,提效应

在一个地区内,应把几个互有差异、各具特色的工业旅游点组合起来形成 “工业之旅”专项产品,纳入城市旅游线路,形成 “集聚效应”和社会吸引力。

铜陵市除了开展以铜冶炼、铜材料加工为主题的工业旅游之外还可重点进行开发的工业旅游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生态工业类。项目拟建在铜陵循环经济园区,以铜陵有色集团公司、铜陵海螺水泥等重点企业为重点,展现传统工业城市如何走向现代生态工业。项目旨在通过生产线、图片、知识讲座、现场展示等旅游产品的开发,集教育、知识普及、生产体验为一体,打造铜都零排放、深挖潜、向科学要产品、向技术要效益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形象。项目内容有建设标志性的节能环保建筑; 开辟若干有代表性的参观路线; 建立企业生产模拟控制室; 建造循环经济新产品展览厅等。

第二,遗址文化类。在金牛洞采矿遗址及周边,以青铜文化为背景,扩展至农耕文化,在馆内设置观赏型、互动型等不同性质的景区,同时通过定期大型实景演出、节庆活动等策划,将青铜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更生动地向游人展示古代青铜文化、农耕文化的历史和价值。分历史展示区,趣味互动区,娱乐休闲区,虚拟旅游区,节庆活动策划,青铜编钟奏乐演出,春秋风情民俗村———铜陵凤凰山影视基地。

通过这三类工业旅游产品的组合利用,既能整合现有工业旅游景点,打造多条工业旅游产品线路,形成铜陵工业旅游核心产品; 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对工业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炯华.专业化城市的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以独山子为例[J].干旱区地,2005(2).

[2]杨艳慧.唐山市发展工业旅游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13).

[3]黄敬军.废弃露采矿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盱眙象山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为例[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2).

山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篇4

一、齐齐哈尔工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 工业场地、工业建筑、机械和设备以及其他工业遗产作为工业社会时代的历史见证, 其历史、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和审美等价值是被许多人忽略的。

齐齐哈尔市工业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存在着认识上的不到位

工业遗产的价值过去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很多人认为, 工业场所只是生产加工和劳动就业的地方, 而被废弃或即将停产的工业场所更是代表着过时和落后, 难以接受它们应作为文化遗产而列入保护之列。更有一些不同层次的决策者认为它们是从生产领域淘汰下来的废弃物, 既形象丑陋, 又有过噪声、粉尘、有害气体等污染, 是城市以及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包袱和障碍, 应将它们彻底拆除清理, 代之以新的开发项目。这种认识的不到位, 导致一些珍贵的工业遗产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二) 在齐齐哈尔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中, 工业遗产一度面临着威胁

近年来, 随着齐齐哈尔城市空间结构和使用功能需求的变化, 新型工业建设项目开始向城外工业园区转移, 城内的旧工业遗址日渐废置。在城市改造的热潮中, 在推土机的轰鸣中, 一些尚未被界定为文物、未受到重视的工业建筑和相关遗存, 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正急速从城市中消失。

(三) 在技术不断更新或更替中, 工业遗产面临着冲击

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彻底改变了工业厂房、机器及工具的制造方式及使用方式, 同时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也经历了剧烈的变革, 短短数年间, 旧的生产方式已然过时, 我们的社会面目一新。上世纪末我们还能在城市的个别企业里, 看到世纪之初的机器仍在进行生产或闲置在车间的某一角落, 但现在, 这些最后的痕迹也正在从工业生产领域中消失。

(四) 不少企业面临保护主体不明确和资金缺乏的挑战。

在搬迁、转产、转制的企业, 不少是身处困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转让土地使用权, 从而用转让金安置分流人员, 清理债务, 投资发展, 几乎是这些企业共同的唯一出路。这些企业的工业原址成为房地产开发商跟进的目标, 昔日的厂房、设施往往面临被拆除、被损毁的命运。谁是保护的主体, 保护资金从哪里来, 这成为当前困扰工业遗产保护的最大难题。

二、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 认真做好对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论证工作

对工业遗产的界定, 应认为是在一个时期一个领域领先发展、具有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工业遗存。这样界定, 既注重了工业遗产的广泛性, 避免因为认识不足而导致文化遗产在不经意中消失, 又注重了工业遗产的代表性, 避免由于界定过于宽泛而失去重点, 保证把那些最具典型意义、最有价值的工业遗产保留下来。在历史价值方面, 对形成年代可以给予合适的尺度, 同时还需要注意不同工业领域生产工艺流程的多重价值, 其中的科学技术与人工技艺是重要的遗产资源, 在普查中需要详细记录并加以传授。要广泛征集可移动的工业历史文物, 并纳入记录档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工业遗产记录档案, 作为未来研究和保护工作的依据。此外, 还要加强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系统研究。

(二) 研究制定工业遗产保护的法规和规划

鉴于工业遗产既是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此在立法保护方面将充分考虑其特殊性, 以使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切实的保护, 并设立专家顾问机构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有关问题提出独立意见。

(三) 加强工业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对已面临危险的工业遗产, 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制定相应的保护修缮以及合理利用的方案。必须注意到, 近现代工业遗产所用材料相对于历经风雨的古代文化遗产, 往往性能寿命更短, 老化的速度更快。要组织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力量, 分类研究保护工业遗产的办法。

(四) 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只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融入城市建设, 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 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得到有效保护。保护性再利用是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的必要途径。

可以根据工业遗产原有产业及产品性质, 设立各种门类的工业技术博物馆、厂史展示馆、企业纪念馆或专题博物馆。同时, 还要根据不同工业遗产的性质, 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 如建立美术馆、展览馆、社区文化中心等;还可以针对工业遗产建筑所特有的历史底蕴、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 创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 开展美术创作、产品研发设计、科学普及教育, 既体现工业遗产特色, 又使公众得到游憩、观赏和娱乐。

总之, 工业遗产的改造和再利用成为齐齐哈尔再生的一个契机, 从深层意义上说工业遗产改造表现出对现代城市问题的一种反思, 表层意义上说它更表达了城市人的一种文化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转变。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 让它们成为齐齐哈尔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 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法与设计原则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 成为我市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汪瑜佩.上海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西方经验的借鉴[D].上海:复旦大学, 2009.27.

山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篇5

关键词:上海,工业遗产,城市更新,再利用,保护

上海位于东海之滨和长江入海口, 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一个多世纪以来, 伴随着上海城市和社会的变迁, 上海工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 不仅影响着上海的城市面貌,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上海的城市生活。

一、上海工业遗产概况

19世纪中期以前的上海工业以棉纺织手工业为主, 多采用作坊式、家族式的经营模式, 建筑多为传统的木结构和砖木结构。19世纪中叶开始, 外商纷纷涌入长江门户, 修船厂、造船厂、丝绸纺织、印刷等由外商开办的近代工业开始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工业建筑类型多样, 组织管理体制完善, 规模也日趋庞大, 建筑形态受西方文化影响显著。至20世纪30年代, 上海工业生产规模已近全国总数的一半, 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

新中国成立以后, 冶金、化工、石油、机电等工业迅速发展并产业化。城市近、远郊开辟了大量规模庞大的工业区及配套服务的工人生活区。与此同时, 城市内部大力发展街道工业, 以解决市民就业问题和促进经济复苏, 上海市区因而涌现出数量可观的小型街道工业, 对城市风貌、功能结构和街道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末以来, 随着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的调整, 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市区大量工业企业逐步停产、外迁, 城市中出现了数量可观的产业遗存, 包括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不同时期形成的工业建筑, 也包括滨江、沿铁路的带状工业用地, 还包括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大规模工业区。如何处置这些工业地段和产业建筑, 成为上海城市更新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其中, 具有一定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如何得到妥善保护与科学的再利用更成为问题的焦点。

至2009年4月, 上海共有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 (2处为遗址) ,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 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5处。2009年, 上海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对市区范围内的工业遗产进行了重点调查, 共新发现工业遗产200多处, 这些工业遗产历史延续性强、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建筑特点突出, 其中一些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10年,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开始着手建立工业遗产的清单 (名录) 电子文件管理与存档系统 (表1) 。

二、上海工业遗产空间分布和类型

上海工业遗产从空间分布上看, 有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 沿黄浦江和苏州河狭长地带, 呈连续带形分布的工业遗产占据了上海工业遗产的很大比例。借水运之利, 滨水区的工业遗产与码头运输和水资源供给关系密切, 苏州河沿岸和黄浦江市区段工业遗产最为集中, 其中有相当数量工业遗产有百余年历史 (图1) 。

其次, 广大的城市腹地内陆, 分布着许多规模较小、个体散落的传统工业和街道工业。普通百姓留恋的传统手工作坊和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街道工业厂房与住宅交错分布, 形成了混杂的城市功能空间。这些产业遗迹质量参差不齐、风格各异, 有的拥有宽阔的堆场和院落, 有的则被隐没在街头巷尾, 成为了中心城区更新改造过程中的主要对象。

另外, 在广大的郊区及卫星城, 分布着一些规模庞大的国家重型化工业。譬如20世纪70年代, 先后在金山县和宝山县建设的占地超过10 km2的金山石油化工总厂和宝山钢铁总厂。目前, 上述工业地区仍延续着一定比例的工业生产, 但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整体功能结构的调整, 日趋衰退的老工业区成为制约上海城市发展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规模庞大的老工业区往往涉及较为复杂的历史因素和体制因素, 是各种矛盾集中的区域, 调整和改造的难度较大。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上海的产业结构经历了重要调整—从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策略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转变。政府通过政策和规划实施干预, 迫使原来位于中心城区的厂区向更远的郊区搬迁。如位于浦东的立新船厂主体整体搬迁至崇明县, 今天的陆家嘴滨江绿地只留下了铁锚守望着黄浦江的波涛。

根据《下塔吉尔宪章》 (1) , 工业遗产通常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能源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 还包括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上海工业遗产几乎囊括了上述所有产业类型,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作为全国工业中心的产业布局的完整性和先进性。

三、上海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

上海的产业遗存具有分布分散、类型多样、数量大等特点。近年来在实践中涌现出一批成功保护和再利用工业遗产的案例, 但相对于产业遗存的总量而言却不尽如人意, 用途和类型较为单一, 实践中亦面对缺乏资金或相关技术规范的困境, 亟待形成系统的技术体系和工作方法, 以服务于城市的经济、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城市功能结构的调整而缩减、终止生产活动或退出市区的中小型工业企业遗留下大批工厂厂房、仓库等, 其中一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厂房率先被企业出于经济自救目的转租改造为家具城、建材城或餐饮场所, 成为第一批被商业性再利用的产业遗存。而真正引起广泛关注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的苏州河边艺术家仓库的实践活动, 从艺术家、设计师为主的群体自发聚集于苏州河畔的旧仓库, 形成了颇具社会影响力的苏州河“艺术仓库”群,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引发了政府有目的、有计划的介入。

21世纪初, 一批利用空置厂房和仓库创建的创意产业园在政府扶持下成立, 采取整体更新、转租分摊的方式吸引创意产业和小企业落户, 选址大多在城市腹地。至2010年10月, 上海市政府批准的75个创意产业园中有63个是在改造旧厂房、旧仓库基础上形成的。低廉的租金以及空阔的厂房、仓库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 本已废弃、破败的空间获得了新生, 经过改造后的工业地段或产业建筑成为上海的时尚地标之地。

成片工业遗址也是上海工业遗产的一大特色。譬如黄浦江沿岸大规模滨江工业带在世界范围内也为数不多, 其中仅位于下游的杨浦区境内的滨江岸线15.5 km内, 老厂房面积就达100多万平方米, 产业码头、工业仓储鳞次栉比, 几乎占据了全部岸线空间。而位于市区内上游两岸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园区内也同样涉及大量依江而建的工业用地, 原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港口机械厂等临江大型工业建筑被作为永久保留的历史文化建筑, 奠定了新世纪黄浦江沿线以近代工业为主要元素的景观风貌特征的基础。近年来, 杨浦区、普陀区等上海工业用地集中的行政区陆续开展了工业遗产的调查和规划, 标志着政府投入和参与力度正在逐步加强, 同时也意味着系统性、整体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被正式纳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

四、困境与出路

2012年10月, 世界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TICCIH) 的第15届全球年会在亚洲召开, 成为历史上中国与会人员最多的一次, 标志着亚洲和中国城市工业遗产问题得到空前重视。无论从工业遗产资源的丰富性, 还是从已经取得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工作进展来看, 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无疑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然而, 上海的实践也反映出中国城市在处置工业遗产方面仍普遍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 由于缺乏综合、系统的研究, 特别是专业工业考古调查的缺位, 中国城市在发现、建立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方面仍存在不足, 不少工业遗产处于边发现边利用的边缘状态, 缺少科学、系统的保护策略。缺乏系统的调查和资料, 缺乏资金和相关的技术规范, 致使保护与再利用工作举步维艰, 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 或长期闲置或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遭到破坏乃至永久消失。

其次, 现阶段的研究和实践仍聚焦于对历史工业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思路, 如何从针对历史建筑单体的保护转向工业地段整体环境的保护, 以及系统性地从用地结构和国土资源的角度看待工业遗产问题仍未得到充分的考虑。

第三,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曾在《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生产危险物的工业企业在改变原用地使用限制时, 需要进行土壤环境情况调查、确定修复方案, 并着重指出原生产经营单位必须负责治理并恢复土壤的使用功能。然而由于该通知并非强制实行的法规, 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因此绝大多数废弃的工业场地在进行再开发时并未实施环境调查和修复。事实上, 中国城市还缺乏场地调查的污染物范围、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和土壤污染的清除标准, 特别是有关废弃的工业污染场地再开发的法律法规还亟需健全。

最后,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涉及到多个利益群体。上海的工业遗产保护最初是由民间发起的, 后来由于其积极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引起了城市管理部门的关注并吸引了部分地产公司的投入。如何采取积极政策, 强化市场化运作中民间和团体的力量, 鼓励创新机制和多元文化机制合理利用自发的、企业的、民间的有效资源, 是产业建筑保护需要继续深思的问题。

工业遗产的出现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工业遗产再利用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是同时存在的:一方面, 改造性再利用为工业遗产保护带来了升级和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 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过程仍旧缺乏理性和系统的工作方法, 工业地段的整体复兴和城市产业风貌的留存需要通过有效途径来实施。中国城市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形成一套全面、系统、可持续的工作方法, 通过改造性再利用的策略实现工业遗产生命周期的延续, 发挥其多重价值, 应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阮仪三, 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城市规划汇刊, 2004 (4)

[2]王建国, 戎俊强.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世界建筑, 2001 (6)

[3]刘伯英, 冯钟平.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阙维民.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4)

[5]于一凡, 李继军.城市产业遗存再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城市规划, 2010 (9)

山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篇6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起步较晚, 其指导理念自发性较小, 其过程体现为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相关理论的发展接轨。我国正式提出工业遗产保护概念始于2006年4月18日国际文化遗产日, 当日在无锡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 并颁布了《无锡建议》, 同年5月, 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此后的2007年,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正式启动, 工业遗产作为新型遗产受到特别重视。鉴于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体制, 以及在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所依据的现行法律法规, 能否列入国家体系内的文保单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业遗产的存续, 并影响着其再利用的模式。因此当前存在的工业遗产在面对再利用选择时, 可分为列入国家体系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类工业遗产, 以及未被定级体系外的非文物类工业遗产两类考虑。

本文选取案例所在地为京津冀地区, 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京津冀历史上曾同属于一个行政区;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三个“增长极”之一所在区域, 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一直是学界讨论的议题;2014年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为该区域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从城市、产业、交通布局到生态环境建设, 真正把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 再由各地进行战略对接、规划对接、政策对接。因此本文从京津冀地区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案例中遴选已付诸实施的, 对分属不同保护层次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的发展与变化进行分析。

2 京津冀地区文物类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

文物类近现代工业遗产依据其分布和保护范围可分为两类:工业遗产点, 指的是在科技、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的建、构筑物及设备设施;工业遗产聚集区, 即通常所谓的历史风貌区, 范围通常体现为线性或是区域性, 遗产地群性的, 尺度变化比较大, 也相对灵活, 因在这一场所中集合了工业景观设施、场地空间肌理、活动事件等表现更为整体和综合。

在第七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 京津冀地区入选的工业遗产有9处, 主要为建材、交通、矿业、造船行业, 其中工业遗产点4处, 工业遗产聚集区5处 (表1) 。

表1中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通常具有杰出的或卓越的价值, 以及非同寻常的代表性的建筑物, 此类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其它文物建筑保护有相似的地方, 根据文物保护法中规定, 对此类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一般以原貌保护为主, 较完整保存保护区域内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设备设施及整体环境, 仅加以适度的修缮。通过修缮后, 进行展示利用, 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如果必须作为其他用途的针对不可移动文物, 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 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但在参照采用文物修缮、保养维护策略的同时, 工业遗产又有其特殊性, 很多列入国保单位的工业遗产仍在生产使用中, 对其采取科学的再利用模式是保持其活力并更好保护的重要手段。上述工业遗产中, 目前已进行有效的再利用的工业遗产有三处如 (表2) 所示。

地方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层面已实施再利用的典型案例为唐山启新水泥厂。唐山启新水泥厂是我国第一家机械化生产水泥的企业, 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企业整体搬迁后, 2011年开始按照“水泥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将博物馆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合二为一。在原址建立了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及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其中水泥工业博物馆中保留了拥有百年历史的水泥生产线及厂房车间。实现了专题博物馆与文化创业产业的结合。

3 京津冀地区非文物类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

对于保护体系外的非文物类工业遗产, 即便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 由于不受保护体制的约束, 通常在城市更新与“退二进三”的过程中被推倒重来, 面临着日渐消亡的命运, 通过功能置换、局部改造或是地段景观文化的重现及生态环境的恢复等适应性再利用方式使其不断为社会提供新的价值和效益是对其进行保护与延续的最佳手段。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近年来, 在京津冀地区已进行了很多针对非文物类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的实践活动, 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图1) 。在宏观理念上有动态保护, 有机更新, 可持续发展, 延续城市文脉等指导;在整体策略上有功能置换、空间改造利用、设施利用、景观再生与利用、遗址保护与展示等使之通过适应性再利用与工业用地更新紧密相连;在具体再利用模式上有工业遗产博物馆, 工业遗产旅游, 创意产业, 城市公共空间, 第三产业服务设施, 区域振兴活化开发或多功能综合开发。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非文物类工业遗产再利用实例如表3所示。

4 京津冀地区文物类与非文物类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比较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在京津冀地区文物类与非文物工业遗产再利用中存在以下的几点不同:

首先是文物与非文物类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开发运营模式上存在很大区别。前者多由政府牵头或支持开发, 呈现出“自上而下”的模式。而后者则往往由企业开发运营, 呈现出“自下而上”的模式。此外, 非文物类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规模也比文物类工业遗产更受到区位与城市开放强度的影响, 表3所统计的33处再利用案例中, 河北地区所占比例仅为6%, 天津地区为30%, 北京地区则占了64%。

其次是再利用模式选择上的不同。前者趋于静态保护, 后者则更多体现为动态保护, 有机更新。对于价值层级比较高的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近现代工业遗产, 为避免过度开发对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破坏, 再利用时可供选择模式的回旋余地不多, 主要侧重点在于开发遗产的科学教育、历史文化功能。根据表2所遴选案例,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 进行了展示利用的案例只有三处, 其中只有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一处功能较为全面, 融合了主题博物馆与工业遗产旅游的功能。地方级的文物类工业遗产则相对灵活, 如唐山启新水泥厂结合博物馆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的再利用模式。而非文物类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倾向于多样化, 有工业遗产博物馆, 工业遗产旅游, 创意产业, 城市公共空间塑造, 第三产业服务设施, 房地产开发, 区域振兴活化开发等多种模式 (图2) 。

最后是再利用中所体现与重视的价值不同。对于文物类工业遗产, 其所具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产业价值、经济价值, 是在保护再利用中均需要加以考虑和体现的。并且对其价值的重视也不仅体现在对工业遗产物质与场地构成, 更体现在对非物质记载的重视上。而非文物类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的过程中则更多重视的是经济价值与工业美学价值, 着眼于业主的喜好与建筑测绘中所重视的价值。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5 结语

根据2014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 京津冀地区将面临一批城区的老工厂搬迁后原厂区的搬迁改造问题。上文通过梳理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不同层级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并进行比较研究为今后更好地保护与再利用工业遗产提供科学引导的建议,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 有针对性的选择更适合不同保护层次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模式, 以更好的保护工业遗产, 丰富城市公共空间, 提高地区活力, 助力地区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伯英, 马钟平.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Carol Berens著, 吴小菁译.工业遗址的再开发利用[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3]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季宏, 徐苏斌, 青木信夫.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认定与分类初探-以天津近代工业遗产为例[J].新建筑2012 (2) :28-33

上一篇:绿色养老建筑下一篇:调查的时间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