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资源综合开发

2024-08-10

山地资源综合开发(精选3篇)

山地资源综合开发 篇1

一、山地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简介

山地旅游的研究近些年来成为整个旅游学研究中较为活跃的一个领域,这与我国的旅游业尤其是山地旅游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关于山地旅游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山地旅游研究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当前的山地旅游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山地旅游地生命周期、山地旅游资源与开发、山地旅游市场分析、山地旅游空间容量以及旅游影响等方面。而与此同时在地理学的研究中,“文化转向”近些年内表现得尤为突出。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即在表面影响着旅游地的客源和旅游地形象,又在深层次影响着旅游地的进一步开发和长期发展。所以如何利用好山地旅游中的文化资源,将直接影响山地旅游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

文化旅游在近些年来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应与旅游文化作出区分。一般认为,文化旅游应侧重于一种参与的过程,旅游文化则强调一种共享的结果;动态的有形的文化旅游产生静态的无形的旅游文化,对这种概念和关系上的明确区分将有助于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而本文拟在对几种山地旅游中的文化资源的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山地旅游中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

而在此之前,我们应明确的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山地旅游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的开发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山地旅游的深层价值,提升山地旅游的品位;另一方面,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山地旅游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有效补充,二者相互结合,将使山地旅游的形象更加生动有活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旅游地的影响力,提升其知名度。从这些方面考虑,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掘山地旅游中的文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山地旅游的持续合理健康发展。

二、山地旅游中的几种文化资源

文化这个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可以认为其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应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的精神领域活动及其结果。在本文中我们采取广义的文化概念。文化从其层面上分析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从时间角度分析包括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而文化旅游可以理解为以文化为核心承载物并以文化体验作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魏小安提出在旅游业的竞争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也是最低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的竞争;第二层次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

在山地旅游尤其是文化名山的旅游中,文化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以山地旅游中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和茶文化为例,具体地介绍其在山地旅游中的地位、作用和具体表现。

(一)山地旅游中的宗教文化

宗教是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有其基本仪式、教规和核心思想的,以对神的崇拜和信仰为核心标志的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三大宗教,而在我国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五种主要宗教。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宗教文化源远流长。而在山地地区,更是有十分丰富和极高质量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正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在我国的山地中,有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有四大道教名山——武当山、龙虎山、青城山和齐云山,这些名山集中而又突出地反映了我国的宗教文化在山地旅游中的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

以九华山为例,可以对宗教文化在山地旅游中的角色及意义作出一般分析。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被世人公认为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菩萨的道场,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唐开元年间,朝鲜王室近族金乔觉东渡而来,驻锡九华山,其圆寂后,肉身不腐,众僧又观其貌正如佛典中所述之地藏菩萨,遂被认为是地藏菩萨化身,称为“金地藏”。这一典故如今已成为九华山开发旅游时最重要的文化招牌。不仅对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有重大吸引力,而且对普通游客也是颇具吸引。这一典故可被认为是九华山宗教文化中的信仰资源。

每年农历的七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是地藏菩萨的诞辰,这一天遂成为九华山一项重大的宗教节日,即“地藏法会”,一般持续一周左右。自1978年以来,九华山每年都会举行“地藏法会”。届时,世界各地佛教徒及普通游客会聚一山,其场面甚为壮大。普通游客既能看到重大佛教节日的庄严场景,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这一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九华山宗教文化中的节庆资源。步入九华山的名寺宝刹,充盈耳间的是悦耳动听的佛教音乐。这些音乐以吟诵唱和为主,辅以部分乐器,格调清新,旋律优美。其佛教音乐既是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又整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整体上体现了其教俗融合的特点。从精神层面看,九华山佛教音乐实际上是对宗教精神的艺术化体现,它为实现人们与佛沟通的心态创设了极佳情境。九华山的佛教音乐可以被认为是九华山佛教文化中的艺术资源。

总之,九华山的宗教文化对当地的旅游开发总体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宗教文化的核心是体现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域不空,誓不成佛”的普世价值精神。这种宗教精神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催人奋进的人生观和劝人行善的价值观。对其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能从形式上促进九华山旅游的优化升级,又能从实质上推动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二)山地旅游中的建筑文化

建筑既是人们对居住空间的创造性设计,又是人们对地表面貌的建设和改变。从时间上看,建筑应包括古代建筑和当代建筑;从形式上看,建筑主要有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而接下来要讨论的山地旅游中的建筑,主要指的是传统的古代建筑。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包含艺术家和工匠的精心设计和创造的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别具一格,独领风骚,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古典建筑艺术。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在名山大岳修建各式建筑的传统,从规模上看,既有宫殿式大建筑群,又有小型的单体建筑,从宫殿、寺庙、道观、别墅到普通民宅都有分布。而古人对山的崇拜,又造成客观上的一种刻意的塑造建筑意境,这种文化心态对山地建筑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接下来以武当山为例,分析山地旅游中的建筑文化。武当山作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传说中是真武神的修仙得道之所。自历代封建王朝尤其是明朝几位帝王的大力推动,武当山形成了极具规模的古典宗教建筑群,其作为明朝皇室家庙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国道教中的地位。在游客看来,如此大规模的古建筑群不仅可以带来视觉上的极大冲击和享受,更可以带来心灵上的强烈震撼,感叹古人的建筑手法之高超精妙。

有史可查的武当山早期建筑始于唐初,当时只是作为地方的祈雨词;至宋时,才作为道教活动场所而兴建宫观建筑;到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扶持,武当山开始大兴土木,形成了九宫八观、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连片成群的大型整体建筑群,迅速上升成全国道教中心。其建筑本身就记录了历史的痕迹,对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政治的发展有深刻的反映。

武当山建筑的特点也很明显。作为明朝皇室的家庙,其建筑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应用了皇家建筑的大气设计,全山形成以顶峰金殿为中心,周围建筑加以配合烘托,从而表现出帝王气概的特点。而武当山本身是道教名山,其建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宗教文化的直观反映,主要体现在其建筑在整体上与山势相适应,遵从了道教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观点,其规划在实际上体现了人间、仙山、天国的三者合一,即从古均州到天柱峰120华里的路程按照3:2:1的比例营造了人间、仙山、天国三种境界。

可见,,武当山建筑文化巧妙融合了封建帝制文化和宗教文化,将二者结合起来营造建筑,既能从宏观角度实现对整体建筑群的合理规划,又能从微观角度体现出其独具特点的文化品位。与此相类似,在我国的山地旅游中,可以归纳出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必将极大地丰富山地旅游的文化内涵。

(三)山地旅游中的茶文化

在我国的山地中,尤其是南方山地,往往随处可见大小茶园,山与茶几乎是相伴而生,名山与名茶二者的有机联系促进了多种旅游产品的出现。我国居民大多有饮茶之习,招待客人更是离不开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茶文化,山地旅游中的茶文化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以安徽省为例,对山地旅游的茶文化可作出一般概括。安徽省是我国的产茶大省,其茶叶不仅产量大,而且质量好、种类多,在十大名茶中,安徽独占四席: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而这些名茶无一例外都产自山地区域,主要包括皖西的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两大茶区,如大别山区的六安瓜片、霍山黄芽,再如皖南山区的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

这些山地区域的茶文化也已发展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特色产品。例如在九华山,将茶文化与当地的宗教文化相结合而创造的“九华佛茶”品牌,已成为九华山旅游的一大重要招牌,其关键之处在于将茶文化的修身养性与佛教文化的平心静气相融合,从而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文化产品。而在古徽州也即现在的黄山地区,巧妙地将茶文化与当地的名山旅游相结合。在茶文化的具体形态方面有佛家茶、道家茶、农家茶、文士茶等。在具体的开发手段上,将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相结合,形成文化体验的全过程。而在宣传层面,则通过举办各种茶文化节、茶乡风情游等形式实现对游客的旅游宣传与促销。通过以上手段,可以实现山地旅游中茶文化的深度开发,以此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中。

应该指出的是,山地旅游中的茶文化是以资源的富集性为基础的,所以其开发也应是在对资源条件的客观分析基础之上,不具备条件的旅游地不可盲目模仿。而开发得当,就可使名山与名茶相得益彰,从而取得更好的预期效益。

三、开发策略

鉴于山地旅游中的文化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资源,其特殊性决定了其开发策略也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普通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故在其开发策略上,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我国的名山大川大多风景秀丽,在宜人的自然环境中往往孕育着众多颇具特色和美感的自然景观。而与此同时,我国又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历代文人雅士多喜登览大山名岳,所以我国的山岳旅游地往往是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所以在开发山地旅游的文化资源时,切不可就文化论文化,应充分与各地的自然风景相联系,将二者有机融合,做到寓情于景,由景及情。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让自然风光与文化资源的互补性更好地发挥,从而达到优化开发的目的。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

山地旅游的复杂性在于其本身往往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而在此生态系统之上又往往生成一个与此相适应的文化系统。而这种相对独立的特点决定了其脆弱性,所以在开发时应注意因地制宜,从自身条件出发。换言之,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也即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开发山地旅游文化资源时,一方面应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也应符合当地的文化背景,推出文化产品时,应尽量做到修旧如旧,切忌修旧如新。只有做到此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生态旅游。

(三)深度开发,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在当前的旅游行业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即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太过流于形式,流于表面。这一点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大多旅游开发者无法准确把握文化的深层内涵。所以在山地旅游的文化产品开发时,更应做到注重发掘文化的深层含义,在深度开发上下功夫,从而力求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和自身文化品位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在当前的实践中,已有众多山岳旅游地开始从此点出发,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文化旅游发展道路,少数成功者已能吸引大量游客。

(四)培养专门的文化旅游人才

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等特点,对于一般游客而言,很难把握其内涵与外延。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导游等旅游工作人员为游客提供更为细致和全面的旅游服务,包括导游词的完善在内的景点介绍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而当前的旅游专业院校在培养旅游人才时,往往过于注重服务的具体化、形式化,而对旅游人才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积淀则不够重视。在现阶段中国旅游产业面临产业升级的情况下,提出了对旅游人才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文化旅游领域中,需要更多专门的文化旅游人才。所以,国内的旅游教育和培训机构应从此出发,转变理念,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化、专门化人才。

以上即是本人对山地旅游中的文化资源的一些认识。当然,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只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总之,对山地旅游中的文化资源,有必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视起来,为山地旅游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山岳型旅游地是集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场所。而文化旅游资源在山地旅游中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能彰显出山地旅游的文化内涵。本文简单介绍了山地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在具体介绍了几种山地旅游中的文化资源,一一分析它们的特点,并举实例证实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全文试图就文化视角下的山地旅游提出笔者的看法,期望能对山地旅游的合理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山地资源综合开发 篇2

1 缙云县忍冬科野生植物资源

据调查, 缙云县山地有忍冬科野生植物24种, 1个亚种, 3个变种及1个变型[1,2], 这些野生植物的主要用途、花色及地理分布见表1。

2 忍冬科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

2.1 园林绿化

忍冬科植物形态优美, 枝叶繁茂, 花香果艳, 适于园林应用。如蝴蝶戏珠花、合轴荚蒾等开花早, 芳香四溢, 果色红艳, 适于庭院观赏;南方六道木为优良的观枝叶植物, 可栽培在建筑背阴面或配置林下、石隙及岩石中;忍冬可附在山石上、植于沟边、爬于山坡用作地被, 其花期长、芳香, 又值盛夏酷暑开放, 适应性强, 茎着地即可生根, 极富自然情趣;水马桑、接骨木可孤植林缘、草地或水边;七子花的花萼在开花后期变为紫色, 远看似第2次开花,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下江忍冬或糯米条可丛植于林缘、草坪、角隅、假山旁或于树下配置[3]。

2.2 药用价值

缙云县忍冬科野生植物资源中可供药用的种类有13种, 隶属接骨木属、荚蒾属和忍冬属。如忍冬可全株入药, 尤其花, 为清热解毒良药;荚蒾根、枝、叶及果实供药用, 枝、叶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之功效;接骨木全株入药, 具有接骨续筋、活血止痛、祛风利湿等功效, 对骨折的治疗有特效。

2.3 工业原料

忍冬属植物的花可提取芳香性挥发油, 做香料, 金银忍冬的种子可榨油、制肥皂;接骨木属的种子可榨油供工业所用, 含油率高, 质量好[4]。

3 开发利用忍冬科野生植物的建议

3.1 做好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

要在资源保护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进行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忍冬科植物大多生长在林区, 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气候条件、控制水土流失、确保农业生产的作用。对忍冬科植物的开发利用应在不超过其天然更新能力的基础上进行, 以免过度利用致使野生资源枯竭, 造成水土流失。如作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的七子花, 其开发利用应重在保护, 特别是要以保护和扩大野生种群数为主, 禁止采取掠夺式的开发利用[5]。

3.2 加强对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利用研究

为了加大对忍冬科植物的栽培、繁殖和应用, 林业、园林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合作, 加大对这些植物种质基因的研究和利用力度, 通过人工繁育扩大种群规模, 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绿化树种, 为迁地保护和园林利用创造条件, 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 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可以利用接骨草生长速度较快、繁殖力较强、对生存环境要求较低的特点, 将其应用于新开公路的裸地绿化和废弃地的植被恢复;可利用水马桑具有抗氟化氢的功能, 将其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先锋树种。

摘要:缙云县山地有忍冬科野生植物24种, 1个亚种, 3个变种及1个变型, 该文叙述了这些野生植物的主要用途、花色及地理分布, 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以为当地的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忍冬科,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浙江缙云

参考文献

[1]浙江植物志编委会.浙江植物志:第4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421-456.

[2]罗建良, 蓝锦富, 雷声宏, 等.浙江省忍冬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中药材, 1996, 19 (5) :223-224.

[3]刘巧玲, 周桂玲, 田刚.新疆忍冬科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新疆农业科学, 2005, 42 (B6) :84-86.

[4]施冰, 刘晓东.忍冬科植物在哈尔滨市绿化中的开发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 2002 (2) :64.

山地资源综合开发 篇3

一、山地立体式综合开发的意义

河北省山体大多为石山, 植被较少, 南方单纯的农业思路方向并不适合北方。在国家推行清洁能源政策的引导下, 我们发现北方的山地开发更适宜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能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方向。两种发电方式各有其优点, 基于我省季风气候地区一般冬季风大, 太阳辐射强度小, 夏季风小, 太阳辐射强度大的特点, 适宜开发新能源, 且两种发电方式相互补充, 能够提高发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改善山地资源的“单一”开发利用现状, 从农、畜、旅游和新能源多方面结合对山地进行立体综合开发, 是我省解决利用与护理、当前与长远的矛盾,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有效途径。

二、山地新能源利用发展现状及问题

1. 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 河北省具有较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00~5850MJ/m2, 开发潜力很大[1]。2013年河北省最大的山地太阳能光伏电站在邢台皇寺镇建成, 总容量为50兆瓦, 每年为国家电网输送约6200万KW清洁能源, 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与粉尘的产生;

(2) 河北省的风能资源储量陆上达1700万KW, 风能资源丰富。例如我省的太行山区, 除风能储量最小区东部山麓区域外, 其他大部分中山、低山以及丘陵地区的风能密度在50~150W/m2, 有效风速累计时数可达2000~4000h[2], 可利用风力数量巨大, 多用风能发电。蔚县南部山区山体中上部开发建设多家风电场, 风电装机总量约40万KW[3]。除此还有风能提水等。

2. 山地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实际项目及其后期维护情况进行调研后我们发现, 由于区域的地貌、气候差异、太阳辐射以及风强度的不同, 再加上季节时间变化, 在实际项目中, 多方面存在缺陷与问题:

(1) 山地架电难、水资源贫乏而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 建设条件优秀但实际项目操作中成本过高, 与实际的经济效益不成比例;

(2) 技术水平不先进, 创新能力弱, 专精型技术人才缺乏;

(3) 结构不合理, 缺乏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

此外, 这类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所占面积通常较大, 会对山体原有景观整体造成一定的破坏, 如何保证景观的完整性与协调统一也是利用新能源产业设计难点之一。

三、山地立体式综合开发

河北省山体植被较少, 多集中于中上部区域, 纵向空间差异较为明显。对河北省大面积的山地应分层开发利用, 充分考虑植被与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区块差异, 形成差别化的山地立体开发模式。大体上分为:中高山地开发——太阳能和风能互补发电;低山丘陵地开发——有机农畜产品的输出以及“农家乐”旅游模式的开发。

在中高山地区域, 通过对风电功率的预测, 选择尽可能有效作用的点进行建设活动且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尽少量对环境、植被造成破坏。推荐采用混合风力-太阳能发电系统。先对单个组件建立性能模拟模型, 然后才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利用太阳能发电阵列输出功率在太阳辐射不同强度下的变化和不同风条件情况下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影响, 研究太阳能和风能互补以及在启动、退出和扰动情况下, 太阳能和风能互补配电的暂态稳定。

对于低山丘陵地, 主要以发展有机农畜产品与“农家乐”为主。需要注意即便属于同一海拔高度层次同基面立体结构也需要安排合理, 形成类似于“桑基鱼塘”的生态循环系统。由于山地的自来水的输送有一定难度, 部分是水泵抽水, 可改进为风能提水。对于水资源贫乏而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仅依靠蓄水池和风能提水设备, 就可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 节约了电能, 减少了能源转化传递中的进一步消耗, 确实是解决山区饮水、灌溉的有效途径。

此外开发规划前期要注意山地的产权地类上是否统一。山地有些区域在林地和园地的划分上存在争议, 而不同标准划分补偿实行存在差异, 这导致重复上报审批的现象, 影响山地开发成本。

四、建议

太阳能、风能是存在范围广、易获取、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对于河北省来说开发大面积的山地区域, 对其风、电、农畜结合, 立体式开发是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经济、环保的措施手段。我国新能源利用中存在高新技术产业追求科技含量, 不注重造价等误区, 山地开发利用风能这种节能惠民的产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开发成本与收益 (包括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 , 达到自然环境与山地开发、城市发展三者协调发展。

摘要:现今推行开发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政策对于促进河北省减轻环境污染、解决能源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河北省面积广大的山地为例, 对其立体综合开发适宜的模式、方法进行探讨与实践, 以供参考。

关键词:河北省,山地区域,新能源,立体式开发

参考文献

[1]李丹.河北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金融支持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22) .

[2]潘英书, 王秀英, 阎庚波, 宋永昌, 孙振清, 武仲.河北省太行山区风能资源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1 (04) .

【山地资源综合开发】推荐阅读:

山地资源11-28

资源综合开发利用05-16

水资源综合开发10-31

山地环境10-15

山地经济06-23

山地果园07-26

山地景观08-19

山地医院09-13

复杂山地10-04

山地核桃11-06

上一篇:企业文化构建措施下一篇:多属性决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