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础设施(通用12篇)
社会基础设施 篇1
摘要:没有农村的“小康”不可能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 农村赶上小康社会有一定难度, 特别是山区小康社会建设难度较大, 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山区小康社会的瓶颈。作者阐述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山区小康建设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山区小康社会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地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山区农村,小康社会,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是影响和制约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山区自然条件差, 基础设施建设造价高、难度大、效益低, 基础设施是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基础设施建设对山区小康建设的意义
基础设施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了条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 和加快小康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㈠基础设施与农村城镇化由于山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差, 外面的人才、技术不愿意进入山区, 山区的优势产品找不到市场, 既是找到市场也难卖出去。山区农民居住分散, 缺资金、缺信息、缺技术、缺发展。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改善, 生活质量就难以提高。要改善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就得让山区农民适当集中起来, 走出山村到城镇。现在山区小城镇基础设施也差, 对农村的带动功能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山区城镇的功能, 为技术、资金、人才的引进创造条件, 为开发山区资源的企业到山区和小城镇落户搭造平台, 从而吸引山区农民到城镇居住和工作, 实现农村城镇化。
㈡基础设施与农业产业化山区垂直气候明显, 生物多样性, 资源丰富, 为生产具有山区特色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种类多样的资源、农副产品加工的传统工艺、山区的特色风味, 再加上现代化的生产、经营、管理, 充分发挥山区农业产业化优势。但目前由于基础设施落后, 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及生产技术进不去, 山区特色产品没有开发出来, 无法展现山区特色。基础设施的建设, 将伸展山区农业产业链, 增强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联和山区与外界的物资流与信息流, 引导农民走上农业产业化链条, 通往小康之路。因此, 加强基础设施是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㈢基础设施与旅游资源开发山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由于基础设施落后, 旅游亮点无法展示, 旅游线路不通, 致使游客费用较高, 而且旅游活动比较单调, 旅游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 (如交通、信息、水、电等) 创造条件。因此,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促进旅游热线的建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 加强山区与外界的沟通, 促进山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与经济合作。完善的旅游产业将是山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旅游业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㈣基础设施与增加农民收入山区人口稀少, 人均土地面积和拥有资源的种类与数量都多。但目前受基础设施的制约, 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商品优势。一是对资源的开发能力弱;二是市场观念薄弱, 产销不对路。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才能沟通山内山外的信息流和物资流, 转变思想观念, 把资源优势引向市场;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才能把市场需求引到山区, 才能增强对山区资源的开发能力;只有加强基础设施, 才能打破传统农业社会的自然地理屏障, 改善流通和消费的环境, 缩短与市场的距离, 给工农产品提供贸易支撑, 为信息传播和物质流通创造基础条件。
二、山区基础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㈠主要问题
1. 交通落后。
山区公路里程长, 通车少, 有些地方通路不通车, 公路的经济效益低。山区公路等级低、公路网络体系差、断头路多、路况差、通行力弱, 缺乏停车场。
2. 电力不足。
山区农村水电严重不足, 区域间调节性能不强, 供电保证率不高, 农民用电水平低。农村电力需求与电力供给的差距很大。
3. 水利设施差。
山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水利工程配套不全, 年久失修, 农业基础十分薄弱。水利化程度低, 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不高, 供水保证率低。水利工程病险隐患多, 渠系不配套, 洪灾、旱灾交替发生, 水土流失严重,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村镇供水设施落后, 供水能力不足, 农村缺乏安全、优质、方便的饮用水源, 农民用水质量差, 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饮水不安全。
4.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差。
通讯和农民获得信息的路径落后, 对农民有用的信息到农民手中往往成了“马后炮”。农产品流通不畅, 农民信息不灵,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在已通电话和广播电视的乡村中入户率低。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主要靠广播电视, 但山区广电设施不健全, 大部分农村没有建立有线广电设施, 农民需要了解国家政策方针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很多山区农村没有建立闭路电视, 大部分农民无法收看到与自己相关的有线电视, 这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
5. 村镇公共设施落后。
农村垃圾处理体系、污水处理体系、园林绿化体系和消防、救灾体系还是空白。文化、体育、教育基础设施投资不足, 村镇文化馆、体育场及公共体育设施几乎为零, 山区农民体育运动基本没开展 (也无法开展) , 严重制约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㈡主要原因首先, 山区地理条件差, 村镇体系规模布局过于分散, 村镇数量多, 规模小, 基础设施体系配套设施投资代价高、效益低。另外, 规划滞后, 使广大农村各类基础设施难以综合配套和加快发展。其次, 地方财力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多, 需要改造的多, 大多数地方尚未按照市场化、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新思路筹措建设资金, 也未能充分发挥出地方资源的生财作用, 单纯依靠上级帮助和政府投入的依赖性严重, 基础设施资金短缺是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再次, 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不顺、行业垄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的现象普遍, 严重阻碍了地方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开展;然后, 国家对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未能全面落实, 有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被挪用。小城镇建设的档次低、配套差, 与当地的自然特点、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结合不紧, 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力不强。最后, 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上级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强, 深入地方和基层实际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不够,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对地方和基层帮助扶植不力。
三、对策与措施
㈠基础设施超前发展基础设施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山区矿藏、生物、旅游等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流通大市场等建设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 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 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超越经济发展水平, 以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会积累更多的资金, 又加强、改善和提高了基础设施, 这样以此往复, 滚动发展。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 为农村城镇化创造条件, 农村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打造一个平台, 山区农村通过农业产业化之路达到小康社会。
㈡搞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 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投入到急需建设的项目中, 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这就需要靠规划来解决。通过规划, 可以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通过规划, 可以避免急功近利, 使建设的基础设施发挥出既能为生活服务、又能为生产服务的双重功能;通过规划, 可以拉长战略眼光, 从全局的观点出发, 使基础设施能从高起点、高质量进行建设。基础设施规划要与产业布局的规划相衔接, 基础设施规划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规划设计, 基础设施规划即对现有的部分基础设施改造重组的规划, 优化资源利用效果, 提升整体服务功能。基础设施规划要构造出一个基础设施体系———以大、中城市为枢纽的、以中心镇和建制镇为基点的、向集镇和自然村延伸辐射的道路供电、供水、供气、通讯、广电、水利、市镇环卫、环境绿化等相应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础设施规划要正确处理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规划之间的辩证关系, 科学制定区域总规、控制性详规、建设性详规和专业设施管网布点规划, 加快编制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网络规划。基础设施规划要突出中心镇基础设施的辐射能力, 大力加强中心镇、建制镇的基础建设, 明确区划功能, 使各级各类基础设施体系做到优化配置和综合配套, 大力减少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
㈢改革营运机制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公共物品, 长期以来由政府部门或垄断性国有企业投资建设, 而这些经营部门普遍存在着业绩不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投资配置不当、供不应求、管理不善、消费巨大、技术效率低等方面。其根源在于竞争环境的缺乏和政府机构管理能力的缺乏, 导致经营效率低下。因此, 必须重构激励机制, 革新管理体制, 进行基础设施营运机制的重大改革。首先, 改革经营方式, 根据公、私、部门的不同机制能力和不同基础设施的“可销售性”大小, 可分别实行国有公营、公有私营、私有私营以及社区和使用者提供四种不同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关系的方案。其次, 改革融资方式, 以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过分依赖财政资金, 改革的重点是在原来主要由政府承担投资的基础上, 发展项目融资, 设立基础设施专项基金, 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通过基础设施营运机制的改革, 可以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提高投资效率, 更大程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㈣抓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 消除阻碍城乡沟通的障碍。提高公路等级、连接断头路, 建设和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打通出口, 完善交通网络, 强化枢纽节点, 提高通达深度和快捷程度。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 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功能。建设山区高速宽带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山区通信干线网络建设, 提高通信能力。
㈤加强管理改革和创新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权利。市级有关部门应抓好规划指导、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宏观调控、服务监督和市级重点项目及综合网络的建设, 区县和乡镇政府应拥有对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自主权, 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破除和纠正行业垄断、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多头管理、建管脱节等弊端, 切实加强城乡基础建设和管理, 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大力倡导和运用市场化、多元化和社会化的筹资方式, 切实解决地方财政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 认真抓好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的建设和改造。
社会基础设施 篇2
一、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交界处,北接四川省泸州市,西邻云南省昭通、曲靖地区,东南西分别与本省遵义、安顺、贵阳地区、六盘水相连。全区总面积26846平方公里,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八
个县市,250个乡镇,4202个行政村,2004年年末总人口715万,农业人口占94.7,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1.2。2004年,全区GDP实现196.03亿元,年均增长11.45,其中第一产业为68.12亿元,年均增长4.15,第二产业为69.79亿元,年均增长18.5,第三产业为58.11亿元,年均增长15.31;三次产业的结构比由2000年的44.3:30.5:25.2转变到2004年的34.8:35.6:29.6,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结构比趋向好转。全区2004年财政总收入为26.38亿元,年均增长17.48;社会消费口零售总额29.4亿元,年均增长1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57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8以内。实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现状-http:///
(一)农村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县、乡两级都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在乡、村两级逐步配备科技行政副职,并成立以农、林、牧、水科技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农技服务中心,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组成的农村科技队伍正逐渐壮大,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和经营为一体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正逐步形成。一批以科技为依托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发挥。
(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民办、高等、职业、成人等教育逐年发展。近年来,通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义教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等,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许多学校校园设施、普通教室、专用教室、行政用房等基本齐全,学校厕所、课桌凳、黑板、讲台达标率,实验、体育器材配齐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全区除威宁、赫章两县外(注:威宁、赫章两县将于2006年通过省政府达标验收)皆顺利通过了省“两基”评估验收。全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75.3,初中毛入学率达到89.1,基本实现了省规划的目标。到2004年,全区青壮年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两基”人口覆盖率为,高中阶段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返乡率。在“十五”期间,全区国债实施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中央专项资金投资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义教工程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省专项资金投资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省专项补助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正进一步扩大,“十五”期间,全区新建农村寄宿制中学所,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全区通过招聘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西部志愿者等行动进一步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民办学校发展迅速,毕节学院正式挂牌招生,地直各中专学校和县市各职业高中规模不断扩大,成人教育体系得到相应发展。
(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加强。全区医疗卫生机构310个,其中:医院31个(县医院8个、中医院8个、专科医院5个、其他医院10个)、乡镇卫生院241个(中心乡卫生院104个、一般卫生院137个)、采供血机构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个、卫生监督所9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5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村卫生室4047个;现有病床5557张,其中:综合医院2127张、中医医院762张、乡镇卫生院2111张,妇幼保健院187张、其它326张;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6125人,其中:县级以上医院2784人,乡镇卫生院2580人,妇幼保健264人、其他497人;村卫生人员5738人。各县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中医院、村卫生室分别有业务用房59122m2、2258m2、118933m2、23408m2、5724m2;现有设备总额分别价值3112万元、490.5万元、1084.46万元、1569万元、55.6万元。在“十五”期间,全区国债实施卫生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中央专项资金投资卫生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省专项资金投资教育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省专项补助资金亿元,地方配套亿元。
各县市卫生服务除县(市)中心医院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等机构正逐步完善。我区乡镇一级均有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都有专(兼)职的防疫、妇保人员。乡镇以下的村有招聘的防保人员与卫生室人员,县、乡(镇)、村的三级防保体系正逐渐形成。
(四)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我区在“十五”期间通过国家的投
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两馆得到逐步改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也有一定的发展。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广播电视覆盖率有了大幅度提高,2004年底全区广播覆盖率为80.4,电视覆盖率为82.77,“十五”期间全区共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套,国债投资亿元,地方配套亿元,农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文物、文庙的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设施有一定的改善,到2004年,全区新建体育场馆个,投入体育器材套,总价值亿元,各县市农村中小学均有了体育运动场地和一定的体育设备。在县城部分社区有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器材,全民健身运动有新普及和加强。
(五)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旅游服务体系得以建立。旅游业在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区依托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等著名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如农家乐、民族文化旅游、水上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皆得到不同程度发展。逐步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到2004年,新修旅游公路公理,新建宾馆个;加大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十五”期间,共引资亿元;积极开发新的旅游线路,挖掘“红色旅游”潜力。
(六)计生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明显成就。近几年来,全区加大计生服务阵地建设力度,全区250个乡镇均设有计生服务站,能独立开展计生服务,部分乡镇计生服务站达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站标准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计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0年的21.8‰下降到2004年的8.17‰,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三、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毕节地区各项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因素多,因此,存在以下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区农村科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体制创新活力不足,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体制,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够;二是科技项目资金在农村比较缺乏,贷款手续繁琐,政府对农村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部分乡镇不能保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基本办公条件,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科研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科技人员学非所用;四是人才匮乏,科技人员技术陈旧,知识老化,缺乏必要的培训;五是农村涉农乡镇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使毕节农村地区丰富的农产品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二)我区农村教育事业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加上历史欠帐比较大,农村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太少。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由于农村税改后,取消了农村教育税附加,再加上实行“一费制”收费,学生收费和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均没有设置教学设备和教学业务专项经费,而乡镇财政有限,学校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力,在一些乡镇基础条件改善了,但教学设备、业务还存在拖后腿的现象。
2、农村远程教育进展缓慢,部分课程设置缺乏。全区农村初中虽然部分开始装备了电脑,但农村小学装备电脑的极少,且农村学校专业的计算机老师寥寥无几,不能让其发挥本身应有的效用。农村小学英语没有开课的达到95以上,且严重缺乏专业英语教师。
3、“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难度加大。一是教育负债多,由于在“普九”中,县级财力紧张,部分政府是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解决建设资金,以致在建设后缺乏一些必要的投入,使学校运行困难;二是实行“以县为主”的体制后客观上削弱了乡镇一级对教育的积极性,导致与教育有关的实际工作基本上由学校包办代替。
4、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数量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招生规模小,师资相对匮乏,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村初中生的需求。
5、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住下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吃不起饭,住不下来;二是燃煤、用水、用电等设施的维护、维修等费用较大,学校支付较为困难。三是由于学校有寄读生,每校需增加炊事员、医务人员等,增加学校编制和财政负担。
6、民办学校场所小,设施设备简陋,投资小,资金短缺,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不能有效地分流更多的适学儿童。
7、农村职校办学点严重缺乏,规模小、专业单
一、专业教师缺乏、无实验基地、教学资金短缺,不能有效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
(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由于受我区地广人多,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扶持困难等因素制约,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卫生技术人员补给机制欠灵活,专业技术骨干缺乏,人员素质偏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主要有血压机、体温表等简单设备,少数卫生院仍靠“老三件”来诊治疾病。三是农村卫生体制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四)由于我区许多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农民看电影难、看书(报)难、听广播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农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给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留下了空间。
(五)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由于基础设施不足,缺乏一定的机构和人员,加上政府资金投入极少,在农村全民健身运动只是宣传而也,没有落到实处。
(六)农村旅游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低,基础差,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前农村旅游业发展多数为自发性、零星的发展,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也没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投入,在基础设施方面较为落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监督机制。二是旅游经营管理体制落后,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的状况,资源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缺乏统一的战略决策及经营过程中权责明确的制度。
(七)我区农村社区建设到目前为此,基本是空白,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太远,由于我区农村贫困面大,农民收入低,各级对建设农村社区的认识普遍不足,无论是从思想、机制、投入等方面都欠缺较大,没有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
(八)农村计生服务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人口基数大,人口的增长与计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二是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养子防老”等观念难以在短期内根除。三是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还不充足。
四、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指
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继续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突出教育和卫生两个重点,加大力度解决计划生育、公共文化、农村科技三项难点,积极关注群众体育、乡村旅游、广播电视、社区建设四个热点,要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制定我区“十一五”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提高社会事业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
2、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合理规划配置,充分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
3、坚持“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以最优化的投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使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资源向需求量大的公共服务领域流动,做到资源共享,依靠科技和现代管理,提高资源共享率。
4、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引导和发挥好广大干部群众思变革、谋发展的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要依靠自身力量与积极争取国家和其它外部支持结合起来,整合内外部力量,走出一条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新路。
五、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目标
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总目标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把教育、科技、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注重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毕和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争取国家支持,提高政府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比重,加强社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社会事业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力争到2010年,教科文卫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全区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乡村旅游、计划生育、社区建设等社会基础设施总体落后的状况得到基本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基本趋于协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目标是:
1、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以解决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应用,加快形成全区科技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重点科研条件平台和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结合,加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和集成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技普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乡镇科技活动经费比例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管理,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大力开展科技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力争到2010年,关键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值占GDP比重有所提高,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和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2、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区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为宗旨,以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出青壮年文肓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巩固和提高初等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努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充分发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全区人民的文化素质;要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全区以政府办学为主,公民办等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把教育作为一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切实抓好校舍建设及教学设施改善工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继续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的实施,作为切实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切入点,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覆盖面,增加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同时,大力推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努力促进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力争到2006年,赫章、威宁两县通过省“两基”验收;到2010年,力争60以上的乡镇建有幼儿园,4-6周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40左右;全区创办2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9所地级示范性幼儿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7以下;80以上的乡镇建成寄宿制初中,初中生入学率达98以上,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8以下,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62,“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5以上。到2010年,各县市城区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以县市为单位每6万人左右要新建或立足初级中学改、扩建一所完全中学,确保全区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40左右,全区力争创办5所省级示范性高中、10所地级优质高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全面推进“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定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增加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议民办学校的农村贫困学生可同等享受农村“两免一补”的国家经费补贴。
3、发展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要以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为重点,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居民享有与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争取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要的卫生体系,完善各级医院、传染病院(区)建设,健全各类医疗和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完善和加强乡级卫生服务站。要把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作为重点工作领域,重点抓好以基层乡镇卫生院尤其是中心乡镇为主体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力度,对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充分利用医疗救助体系和医疗救助基金,大力推进和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减少因病返贫的发生。要积极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多种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加强医药市场管理,整顿医疗秩序和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不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在农村继续坚持以改水改厕改厨为重点,预防和养活疾病发生,促成文明村镇建设。
力争到2010年,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得以提高;基本完成县级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房屋和设备改造,每个县市建成一所传染病区,把地区医院建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中医院为三级中医院,黔西、威宁两县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本条件,改建和扩建乡镇卫生院,完成227个(其中104个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的房屋改造和基本设备配置;建设和完善4047个卫生室。使全区每千人口医生数提高到人,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提高到张,的村级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儿童免疫率达到;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50;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农村安全饮水达到,农村卫生厕所所占比重达到40。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长效公共卫生机制。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卫生事业科技进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卫生人员技术培训力度。
4、大力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推广“集团承包”等有效措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作为重点,坚决制止计划外生育。要继续把改善计划生育基础服务设施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加快乡镇计生业务用房改造步伐,按照“八化”要求,逐步建立完善、更新、配备必要的手术器械和医疗仪器。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消除农村独女户、二女户的后顾之忧。要加强宣传教育,用科学知识引导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婚育观,提高全民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健全计划生育基层网点,特别是乡级计生站,搞好培训,提高计划生育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水平,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把生育条件、节育措施、奖励和处罚政策,落实到家庭和生育对象。要加强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工作,增加投入,完善医疗设备,为节育、生育、治疗不育等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和保健服务,使计划生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继续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健全完善各种计划生育配套措施,强化计划生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坚持推行生产、生活、生育“三结合”的利益导向机制,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扶贫资金、物资和项目、技术等优先扶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户和贫困户。要逐步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家庭养老、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保证计划生育工作正常进行,实现人口有计划的增长。力争到2010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8.3‰左右,全区总人口控制在758万人以内。
5、积极发展文化事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为目标,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对文化系统的投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全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影剧院、文化广场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村级文化室、公众娱乐室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成立农村文化宣传队和村级文工队,巩固农村文化阵地,加大破除农村不良习俗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文物的保护、维修、抢修的投入力度。
6、努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10年,力争把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86和90以上,积极发展数字电视和有线电视,整合全区有线电视网络,并延伸到乡镇,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节目制作和服务质量。
7、推进群众性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增强人民体质,强调体育在精神方面和文化方面对人的影响,加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地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及全民健身运动,既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又强调群众的娱乐活动。努力改善体育设施,加快建成毕节地区体育馆和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要鼓励集体、私人兴办体育事业,充分发挥体育的商业性,使体育事业与经济效益结合充分地在一起。要增加到乡镇、村、社区的体育器材的投放和人员培训,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引导健康有益的农村大众体育活动。力争到2010年,建成地区体育馆,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和农村乡镇建立起体育指导站,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以上。
8、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要进一步提高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认识,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投入上支持,以加快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引导乡村旅游向规范化、特色化、现代化、娱乐化方向发展。要结合地方实际和资源状况,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旅游产业。
9、积极推进社区事业的建设。要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参与社区建设,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力争到2010年,以上的乡镇建立社区,以上的社区达到规范化建设的标准。
六、实现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1、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社会事业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切实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弘扬试验区精神,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艰苦创业,积极进取,不断更新观念。
(二)组织保障
1、切实加强对农村社会事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实行农村社会事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同时把农村社会事业工作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考核,确保农村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
2、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填平补齐,按照上级规定及标准进行合理设置,合理建设,做到统一标准,规范建设,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经济合理。达到满足群众对农村社会事业服务的需求。
(三)政策保障
1、抢抓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发展试验区农村社会事业的政策优惠和扶持。
2、充分发挥毕节地区作为“试验区”及“老、少、边、穷”地区的政治优势和政策优势,继续争取来自中央的各方支持、帮助与指导。
3、继续争取和充分利用深圳待发达地区、国际机构、民间组织对试验区的帮扶、援助与合作,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的条件,提高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经费保障
1、积极争取中央、省对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投入,努力构建与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事业投入保障机制。
2、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积极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农村社会事业融资能力。认真组织实施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贷款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继续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社会事业,把社会事业向市场化、商业化推进。
3、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审计与监督,杜绝挪用、挤占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现象。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加强规划,防止结构性浪费,提高农村社会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制度保障
1、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责任明确、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制。积极引导非营利性民间机构参与社会管理和为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2、深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大力整合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完善以县市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重点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大对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切实保证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就学,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政府公益性医疗机构、社会性公益机构和经营性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村计生室与卫生室的合并。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和执法监督,规范医疗医药市场秩序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公平有序竞争,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长效公共卫生机制。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促进文化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
社会基础设施 篇3
通化县农业发展银行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作为“三农”服务的信贷工作重点,特别是农村民生工程项目上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从根本上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止7月末,发放贷款2100万元,共扶持两个项目,为促进通化县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密河烟窑沟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洪水经常泛滥,粮食产量不高不稳。道路年年随着河流的变化而改变,资料运不进,产品难运出,农民致富无门,严重威胁区域农田、居民、公路和铁路安全。只有从治理基础设施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业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三农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化县政府把二密河烟窑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立项,由通化兴源企业管理服务公司承办,工期一年,该公司缺少资金工程无法上马,县农业发展银行把该项工程作为服务“三农”农村基础设施改造的重点,会同省、市行专业人士对该项工程进行考察论证,确定符合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条件,又能确保贷款按期偿还,及时发放二密河烟窑沟农业基础设施工程贷款1000万元,使该项工程顺利投产,具体建设工程一是加固和建设烟窑沟防洪堤坝3000米,坝顶宽度为11米,坝底宽17米,坝高3米,防洪等级为20年一遇;二是道路硬化工程,修建堤坝顶路一条2700米,在原路面硬化两条600米,道路设施配套建设,如路灯、护栏绿化等工程;三是电力工程。从二密马当变电所引入10KV电力线路25公里,采用架空方式,延集锡公路埋设电杆200根。从根本上治理烟窑河流,修整道路,架设高压电路,解决“三农”为中心的根本,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社会基础设施 篇4
关键词:BOT,社会资本,基础设施建设
一、引言
2008年11月5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 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落实这些措施的投资额到2010年底约需4万亿元人民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万亿投资计划虽然鼓舞人心, 但资金从何而来都将成为未来各方最为关心的问题。尽管此前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消息, 为扩大内需, 到2010年底中央将拿出1.18万亿元进行投资, 但是由1.18万亿引出的高达数万亿的资金从哪来, 怎么来, 无疑又成为当前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以及城市给、排水、供气、供电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 它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和生活的共同物质基础, 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证, 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 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1]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很大一部分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往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依靠政府财政或者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的。这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提高了政府的债务风险, 都不是一种理想的方式。而BOT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 无疑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二、BOT融资方式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 (建造―经营―移交) 的缩写形式, 是一种新的项目融资和运营管理模式。
有人将BOT定义为:“国内外的投资人或财团作为项目发起人与项目所在地政府签署特许权协议, 获得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特许权, 组建项目公司, 负责项目建设的融资、设计、建造与运营, 在特许期内以整个项目的现金流量来偿还筹资的本息并获取一定利润。在项目特许期结束后, 由项目公司将整个项目移交给当地政府。”
其核心内容是: (1) 政府规划批准项目建设实施:批准并监督项目公司建设开发和经营项目, 并给予使用土地, 获取原材料等方面的便利条件。 (2) 政府提供一定经济利益保障:按照固定价格购买项目产品 (如发电项目) 或政府担保项目可以获得最低收入。 (3) 政府提供一定的融资信用担保:融资安排中一般要求项目公司特许权协议的权益转让给贷款银团作为抵押, 有时贷款银行要求政府提供一定的从属贷款或贷款担保作为融资的附加条件。 (4) 投资人是项目投融资主体:由本国公司或外国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筹集资金和建设基础设施项目, 承担风险。 (5) 确定特许期限等:项目公司在特许期限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这项设施, 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用或者服务费用, 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特许期满后, 这项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无偿或固定价格移交给政府。
特点是: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社会受益, 项目风险企业承担, 政府不负债务责任 (只有必要的时候, 才有政府提供必要的担保) , 社会事业得到发展。
由于BOT融资的“项目导向”使得BOT融资与项目所在国的经济环境更为密切。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资金的需要量大, 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多, 运用BOT融资方式筹集项目建设资金的风险小, 成功率高, BOT融资活动增加。
虽然目前世界经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出现了下滑, 但是我国经济依然处于较快发展时期。而且我国又及时推出4万亿的刺激经济的计划, BOT必然在我国有广阔的前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运用, BOT投融资方式在世界各国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我们也不妨可以将BOT模式引入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活动中, 让BOT方式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 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有限投入“杠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能有效的解决政府大量的资金缺口。
三、BOT方式有利于加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
1.可以缓解政府财力的紧张和不足。
来自财政部的资料显示, 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 同期财政支出4.98万亿元, 当年全国实现财政盈余1540.43亿元。按照2007年的数据, 仅此前中央政府确定的今年四季度增加安排的中央投资1000亿元就将花掉全年财政盈余的三分之二。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肯定是有限的。而大部分地方政府也只是“吃饭财政”, 没有多少富裕的钱。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是不大现实的, 因此充分利用大量的社会资本成为了必然的选择。BOT融资方式作为一种灵活的项目融资方式可以充分实现投资、经营权与最终所有权分离的问题, 可以有效地节省政府的建设开支。
2.BOT可以提高项目的效率。
由于BOT融资方式使工程项目由私人投资者承包, 从而存在一种激励机制, 能有效提高建设、管理和运营的效率, 并可有效控制建设成本, 避免盲目追求大规模、高标准。
3.可以优化我国经济的投资结构。
以往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大多由财政拨款或国家贷款来进行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及公共部门自身财力紧张, 而且经营管理效率比较低下。引入BOT融资方式, 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本, 改善投资结构, 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建设。
4.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本, 为社会资本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
社会资本是指除了政府资本以外的所有资本, 但不包括国外资本。包括私人民间资本和国有民间资本。国有民间资本最常见的就是国有企业资本和国有商业银行资本。而社会资本则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由于一些项目 (如,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大多有自然垄断、回报稳定、收益率高等特点, 对社会资本有较强的吸引了。
5.利用BOT可以较好的规避和分散风险。
除去BOT融资模式自身的风险不谈。就单从BOT这一方式的使用出发, 这种方式可以将原先政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承担的各种系统和非系统的风险通过特许经营合同与项目承接方共同分担, 有效地使由于建设资金需求量大、跨度长、经营状况不确定而导致的风险集中得到有效分散。[2]
6.有利于解放思想, 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一直以来是改革的重点, 协调好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首先, 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创造投资环境, 包括软环境建设和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主要是创造公平、公开的投资政策和体制环境, 硬环境建设主要是满足公众需要, 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其次, 政府投资对满足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有限的, 即使能勉强满足需要也会出现挤出效应。社会资本所有人通过BOT模式成为了建设项目的业主, 和政府之间不再是上级与下级、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关系, 而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这是政府职能一次大的转变, 也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社会资本从而可获得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7.促进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大量社会资本通过BOT方式参与社会经济建设, 必然会进一步扩大内需, 拉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就能增加80多万个就业岗位。所以, 通过BOT方式充分调动我国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能够解决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 稳定社会发展。
四、BOT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
1.社会资本的不断壮大。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资本的规模不断壮大, 质量不断提高, 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经营良好的中小企业可以供充裕的资金支持。仅2007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就为172534亿元。这也为寻求保值和增值的社会资本通过BOT融资投入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前提。
2.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
1995年, 我国国家计委、电力部、交通部联合发布《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首次由国家部委出台相应政策文件) 。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办法》 (首部地方政府立法规定) 。2004年5月1日, 建设部开始实施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可以通过招投标的市场竞争机制, 经营某项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依法实施特许经营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作为我国第一项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 该《办法》的出台意味着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走上快速干道。2005年初国务院出台的“非公经济36条”就明确提出, 凡是法律法规未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 非公有资本都可进入。
3.社会资本自身的优势。
首先, 社会资本具有外资所不具有的优势。比如, 文化上没有太大的差异, 对本地区的发展了解较为深入, 还可以避免外汇汇率变动风险和兑换性的约束, 可以更有效地开展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其次, 社会资本投资比政府投资更能提高项目建设、管理和运营的效率。
4.国内外有成功的实践和经验。
我国模式的BOT实践是从地方省市开始的。1985年, 深圳市以中外合作方式第一次从国外引进商业贷款建设沙角电厂B厂, 取得了成功。虽然未直接称之为BOT项目, 但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次BOT模式的实践运用。1995年6月, 原国家计委批复广西来宾电厂二期工程采用BOT方式建设, 使该项目成为我国第一个经国家批准的BOT项目。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的也是BOT模式。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BOT项目英法海底隧道, 以及澳大利亚悉尼港区隧道采用的也是BOT融资方式。
国内外BOT融资工程项目的实践, 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为我们将BOT融资方式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可能。
五、适应新形势要求大规模推进BOT项目急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BOT在国外的应用相当广泛, 相对我们而言却是较新的融资方式。特别是目前我国法律、政策尚不完善, 国内社会资本成功的BOT案例也不多的情况下, BOT融资方式在我国的运用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从而对我们大规模利用社会资本提出了挑战。
1.完善关于BOT融资模式的法律法规。
这既包括对基础设施企业的约束, 又包括政府对企业的承诺。设立专门BOT项目管理法, 可为BOT项目的运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框架。在“有法可依”的同时, 也应“执法必严”。这样才能使得BOT模式健康地成长。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借鉴澳大利亚、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3]
2.加快推进BOT的政策措施。
由于我国至今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BOT融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 目前我国的BOT融资在法律上仍是一片空白。而且就算从现在开始制定一部关于BOT融资方式法律, 也需一年多时间。所以在我国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之前, 中央政府可以适应新形势要求, 大力推进有关BOT的政策框架, 并督促地方政府提出相应政策和具体措施, 来推动BOT方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如:允许BOT项目投资主体 (有实力的大型企业) 发行项目债券, 政府财政按一定比例认购, 作为政府投资;对BOT项目的融资贷款进行政府贴息, 等等。
3.改善管理体制和投资环境。
BOT项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所在地政府是否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政府在BOT项目过程中扮演着两个角色, 既是项目的参与者, 又是项目的管理者。所以政府在实施BOT项目中要避免自己职能和角色的错位、缺位和越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杜绝与民争利、为己争利; (2) 保护公众利益; (3) 杜绝直接插手或行政干预BOT招投标运作; (4) 杜绝政府直接 (财政或行政权力) 担保或指令商业银行贷款、担保; (5) 杜绝政府不作为、乱作为或信用缺失——项目决策、规划失误, 擅自更改特许协议内容, 逃避责任和义务; (6) 避免政出多门引发混乱; (7) 加快政府立法工作; (8) 杜绝政府“看的见的手”不合理地伸向BOT运营全程——指定项目供应商。
4.提高认识。
BOT对于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它的认识还需一个熟悉、认识, 探索、提高的过程。人们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对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等中运用BOT还存在疑虑, 有人担心BOT的运用会导致国家对基础设施项目控制权的丧失, 还有人担心把基础设施等给私人投资建没和经营会带来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 如项目使用费用公众是否能承受等。 (2) 对项目融资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有些人不熟悉其具体内容和操作规范的要领, 认为谈判既费时又费力, 还要给项目一定的担保和政策优惠, 不如传统的贷款或拨款省心, 因此对BOT兴趣不大。[4]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BOT方式对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BOT才能更快、更有效的参与并发挥其作用。
5.人员方面。
BTO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 在许多方面都有一套独特的运行规则和方法, 需要专业人员来实施, 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而我国引入BOT的时间不长, BOT的专业人员相当匮乏, 急需加以培养。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才能保证BOT项目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仁杰, 高中军.BOT融资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J].宁夏工程技术, 2008, (3) :44-47.
[2]张杰.上海世博会BOT融资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浙江金融, 2008, (4) :57-58.
[3]张洁.民营企业应通过BOT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J].现代企业, 2002, (3) :35-36.
社会基础设施 篇5
为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我们组建了社会实践小分队,对辽宁省本溪市的城市基本设施建设变化进行调研。本人将从建国六十年来本溪市城市基本设施变化的事实着手,根据本溪市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本溪市的电讯事业建设,本溪市的住宅区、别墅、公寓等居住建筑项目的建设,本溪市煤炭、电力等能源动力项目的建设以及水库、大坝、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水利项目的具体情况,抽丝剥茧,找到书中的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之处,从而切实地体会本溪地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妙所在。
(一)天造仁赐,山城本溪
本溪,因其独特的地理地貌使城市别具一格。山在城里,城在山中,楼在山上,峰在楼底。本溪坐落在辽宁东部山区,是一座风光秀丽的山城。本溪辖本溪、桓仁两个满族自治县和四个城区,总面积8420平方公里,汉、满、朝、回等35个民族的157万本溪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存、创造。本溪历史悠久,庙后山考古挖掘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表明,在四五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本溪物产丰厚,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水利资源和旅游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是丰饶的煤铁之城;本溪自然景观奇特,高山、怪石、洞穴、林海=地热、泉水、瀑布,应有尽有,美不胜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本溪打破了封闭的“内陆意识”,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目前已同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几百家合资企业,并与世界59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和文化往来。本溪走出了山城,走向了世界。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产品结构的调整、旅游资源的开发,本溪又在构筑新的“山水工业城”。本溪这座城市正以它的独特身姿展现于世人。
(二)本溪城市好规划,条条大道通罗马
过去的本溪,寒酸破败,满目凋零。建国六十年来,本溪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用于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设。道路拓展延伸,桥梁加宽扩建。近年来,经过改造的裕明路宽敞、明亮、平坦,路边绿草盎然,雕塑生动;东明路“三线”入地,“蛛网”消失;路边高楼粉饰一新,彩色的人行道边新式钢化路灯亮化山城;东明文化一条街成了一处新的风景;滨河南路时一条亮丽的彩带,沿边的太子河水上乐园荡漾着城市的欢笑声。虽说本溪是群山环绕,但密如蛛网的公路和铁路、先进的光缆通讯传输却使它与外部世界紧紧相连——它东与吉林省通化市和集安县接壤,南与凤阳市、宽甸县为邻,西与辽阳市相接,北与沈阳、抚顺毗连。沈本、沈丹高速公路的开通与建设,使得本溪的交通更为便捷,大连港、营口鲅鱼圈港、丹东港来去方便,从沈阳桃仙机场沿沈本高等级公路到本溪,仅需30分钟;本溪至朝鲜平壤的国际列车拉近了本溪与海外的距离,增进了山城与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城市间的友好往来。走进“十五”,本溪公路里程已达2448公里,二级以上公路393公里,全市拥有黑色路面1370公里,公路桥梁879座,计31602米,桥涵配套率达97、5%。目前,本溪已形成以沈本、沈丹高速公路和本桓等干线为框架的四通八达、干支结合、功能完备、便利快捷的公路网路,长达28公里的卧龙至小市一级路于XX年9月正式通车,1060公里的村通油路工程也于XX年年全部竣工。国际互联网的开通、程控交换机、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的普及使本溪这座山城成为了地球村光亮的一点。有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本溪城市道路和城市邮电通讯建设已经今非昔比。
(三)人居玉宇,碧水蓝天
六十年来,本溪的金融、保险、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广播、电视、餐饮、旅游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国初期,本溪市的住宅面积仅有88、4万平方米,到XX年,全市住房面积已达到1355万平方米。1978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仅2、3平方米,而改革开放20年后的1998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16、25平方米。今天,低矮的小平房成了历史的遗迹,林立的高楼展现着现代城市的雄姿。过去,本溪最高的楼只不过三四层,而十年前,32层的高楼已矗地耸天。“本溪长高了”每个久居山城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每一个阔别的游子有这样的感叹。现如今,32层已经不是最高的建筑了。
他们是社会平安的基础 篇6
日前,北京警方官方微博“平安北京”也发布博文,称赞“朝阳群众”积极向警方提供线索的举动。
这個“神秘组织”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了朝阳区一个样板社区,为读者还原这个可爱又神秘的“情报组织”。
警方案情通报多次提及“朝阳群众”
“朝阳群众很神秘,因为警方会保护举报人的隐私,因此就不要刨根问底了;朝阳群众很可爱,因为他们嫉恶如仇,耳聪目明;警方工作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配合,不论是案件线索收集还是交通、消防、治安隐患排查,大家都可以来做朝阳群众。”这是北京警方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对朝阳群众的评价。
2015年3月9日,北京警方根据群众举报,在朝阳区某小区将涉嫌吸毒的张某查获,此后经过警方工作,又将演员王学兵查获。而在此之前,演员张默、高虎涉毒被抓时的官方通报中,案件的缘起都来自“朝阳群众”的举报。
仅从涉毒案件上来说,近期朝阳警方惩治的明星涉毒案件中,不乏“朝阳群众”的身影。其实早在2014年9月10日,为调动群众举报涉毒违法犯罪线索的积极性,北京警方制定了《群众举报涉毒违法犯罪线索奖励办法》,因为线索处置环节属涉密内容,所以警方不接受对奖励情况的咨询。
然而,“朝阳群众”却已经是实实在在出现在街头路面的一支发现违法犯罪线索的重要的力量。在重点街区里,“朝阳群众”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可能是商场超市里身穿制服的保安,可能是戴着红袖标的“小脚侦缉队”,又或者仅仅是晨练遛弯买菜时所见的一个个平凡的芸芸路人。
一张由“朝阳群众”组成的“地网”
今年5月,朝阳警方表示,警方紧密结合区情实际,对全区治安防控重点部位进行梳理,在市公安局要求的常态巡控的近10处重点部位基础上,又将6处点位纳入日常巡逻控制范畴,每日组织民警、保安员及群防群治力量1500余人,加强周边防范控制,并部署治安力量外围动态巡逻,及时盘查、过滤可疑情况,有力维护了区域稳定,4月份以来全区街头警情、发案同比分别下降59.6%和28.9%。
在此基础上,朝阳警方加紧开展20个新增巡逻警务站建设,配齐配强专职保安员队伍,进一步织严织密街头防控网络。依托全区监控平台,强化24小时实时监控,实现视频巡控“天网”与街面巡逻“地网”的有效衔接。4月份以来,在社会面第一时间发现、查处各类违法人员160余人。
除了警方通报中提及的千余名街头“群防群治力量”,其实,还有成千上万的“朝阳群众”隐秘地居住在社区中,他们源源不断汇集起的各类线索,成为首都警务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信息。
一方面是更多“朝阳群众”的积极举报,一方面是警方对基层线索的重视研判,让众多社区的居民平安感也逐步加强。为了从更加直观的角度上还原“朝阳群众”的构成和组织方式,
《北青报》记者近日探访了位于北四环健翔桥附近的一处多年刑事警情零发案的样板社区,揭秘社区里的那些“朝阳群众”。
一位社区民警是如何发展“朝阳群众”的
早在2011年,根据北京警方的统一部署,朝阳警方就在各个社区开展“社区民警驻区制”工作,这些驻区民警居住在管辖社区,全天候为居民提供社区管理服务、社区矛盾化解、安全防范组织等治安服务。
华严北里西社区是这种制度下的一个典型社区。社区警务站里,驻区民警宋万周为了社区安全,组建了一支由210人组成的社区巡逻队,长期在社区巡控,保证社区连续多年零发案。从成为社区民警开始,宋万周就天天扎根在社区,节假日也经常“泡”在社区。
2013年,华严北里西社区加入了朝阳区开展的“平安示范”居民小区创建工作。之后,小区主要出入口设立的治安岗亭内会有专人24小时值守,小区也会建立和完善专业力量、专职力量、群防群治力量实名制管理工作台账。而这些基层安保力量中,就不乏“朝阳群众”的身影。
在华严北里西社区警务工作室里,四个灰色大铁皮柜子里,密密麻麻地摆放着宋万周整理的各种社区资料:常住居民登记、地下室使用情况、出租房屋登记、门店情况汇总、消防安全排查、社区义务巡逻队花名册等等。
聊起网友们热议的“朝阳群众”话题,老宋也颇为自豪。小区里住着7000余人,而热心小区治安的居民多达近千人。数量如此众多的群众力量,是如何发起成立的?宋万周警官说,在社区工作这么多年来,他逢会必讲,逢人便说,向大家宣传群防群治、邻里守望的精神。经过他的努力,这只“朝阳群众”力量日益壮大发展,也为小区的零发案贡献了不容小觑的力量。居民发现了可疑人员深夜在小区游荡,就会立即向宋万周告知情况,居民发现楼道里存在消防隐患,也会立即和他取得联系。
此外,宋万周也知道要以人心换人心。逢年过节,他都会登门拜访社区里的孤寡老人,每年腊八节他还会给老人送腊八粥,他对大家的关怀也换来了社区居民对治安工作的积极参与。
小区里五股力量构成“朝阳群众”
社区里这些“朝阳群众”是如何构成的?
首先,在华严北里西社区里,有着200余人的治安志愿者这批力量,他们或是社区里戴着红袖标的热心居民,或是门店小卖部的店主,买菜的路上、遛弯的间隙,只要是发现可疑情况,他们就会立即向社区民警汇报。
除了治安志愿者,社区里120余人的党员巡逻队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别看党员巡逻队里大多都是老年人,可有些队员在社区打防管控上的想法不少。曾有党员巡逻队的老队员对宋万周说,“是鼠都会避猫,所以我们巡逻不能戴袖标。”在队员的倡议下,这支队伍也显得格外神秘。
除了这些力量外,社区里还有专职巡逻队,这支队伍成员为70到80人之间,和志愿者相比,他们是24小时上岗的队伍,宋万周还根据小区的特点在社区里设置好了固定的“打更点”,队员在固定的时间便要到这些地点现身确认。此外,小区里还有300余名义务巡逻员,200多名治保积极分子,虽然这些群众力量在人员构成上存在交叉,有人甚至身兼数职,但庞大的群众队伍在社区里形成了一股有效的安防力量,小区里时刻都会有警觉的眼神,帮着宋万周观察着社区里的一切可疑情况。
数量庞大的社区安防力量,在发现可疑情况后又是如何运作?宋警官说,这得分情况来说。首先,巡逻员们要是在社区里发现小的可疑情况,或者是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便可向所在的巡逻组组长反映,组长在接到线索汇报后,也会和责任区的负责人继续沟通,最终,社区里8个责任社区的负责人,也会将搜集到的线索及时反馈给社区民警。
要是遇到紧急突发的情况,所有的巡逻员都有宋万周的电话,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向民警反映情况,宋万周接到电话后会立即赶到现场对可疑情况进行排查。“还有一种情况,巡逻员直接拨打了110报警,我也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出警处理的。”老宋说,对于发现的警情现场能够处理的及时处理,如果需要警力支援,还会向属地派出所反映,如果出现重大线索,派出所还会逐级向上级单位反映。
社区悬疑小警情热心群众帮“破案”
在热心居民组成的众多治安防控力量的作用下,华严北里西社区多年来保持着刑事案件零发案的记录。但“朝阳群众”在不少小案情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力量。2013年5月份,小区一处停车场里,一居民轿车的车玻璃被砸。此后一个月,近30个家庭的50余辆汽车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宋万周调阅监控后,又调集了熟悉社区的居民、物业人员,开始逐门逐户地走访排查分析。
一个月后,住在18号楼的居民在回家时差点被从天而降的石块击中。这位居民猛一抬头,发现楼里一户居民家的男主人的头缩回窗内。发现这一情况后,这位居民立即向宋万周汇报。宋万周觉得那户家里的男主人胡某有重大嫌疑。胡某已75岁高龄,是名离休干部。宋万周上门与胡某沟通后发现老人的异样,于是带他去做精神鉴定。最终,胡某被认定精神抑郁症,家属同意赔偿所有车主的损失。50辆被砸车辆的车主得到全额赔偿,居民们得到了满意的处理结果。
还有一次,在社区办事大厅,一名前来办事的老人言语暴怒,说话逻辑不清,老人之前是位科学家,谈吐说话总是温文尔雅,有社区居民发现这一反常情况后,也立即向老宋汇报。因为老宋身穿警服,不好天天跟在老人身后。于是,巡逻员们此时便发挥了作用,在巡逻员连日的观察中发现,老人似乎是精神上出现了问题。老宋这才登门拜访,联系到老人的家屬一起,将老人送到医院。经过医院的诊治,确认老人患上了精神疾病。“群众把这种小事一一和我汇报,把小事都化解在萌芽阶段,社区自然就不会出现大警情了。”老宋说。
社会基础设施 篇7
城市扩张呈燎原之势,郊区化趋势迫在眉睫,城市可持续发展期待战略性的市政、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城市化速度以惊人速度发展,在未来近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36%达到65% (吴良镛,2002;胡序威,2000;周一星、曹广忠,1999)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深入,城市可持续发展期待战略性的市政、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2 基础设施的概念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讯,水利及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设施和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于科教文卫等部门所需的固定资产,它既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基础设施分为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基础设施。
市政基础建设包括交通系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通讯系统、给排水系统、能源系统(供电、燃气等)等。
生态基础设施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Mander, Jagonaegi, et al.1988;Selm and Van, 1988) 。本质上讲,它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 (Natures Services) (Costanza等1992, Daily, 1997;俞孔坚等,2001) 的基础,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
3 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1 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城市资源、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指在一定的资源约束下,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在不断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承载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满足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又拉动社会经济发展。那么基础设施建设是怎样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下面将就此问题以天津市、广州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3.1.1 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一个城市要实现其功能,需要交通系统提供与外界沟通的渠道,需要能源系统提供充足的电力、燃气等能源,需要信息系统提供最新的社会市场信息,需要生态基础设施提供自然服务……可见基础设施对城市建立及发展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3.1.2 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首先,按照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即:GDP=C+I+G+NX (C代表消费支出、I代表投资支出、G代表政府支出、NX代表净出口),基础设施投资是投资支出(I)的组成部分,从而成为整个GDP的构成之一,在一定条件下它的总量大小直接影响到GDP的总量变化,可以通过先行基础设施投资来扩大将来的经济总量。再者,在一个城市中,基础设施投资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一般的设施和条件,是城市进行各“软件”条件建设的“硬件”前提,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根据1980-2006年天津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GDP数据等一系列经济指标资料进行研究,初步测算结果如下:
(1)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高达98.9%。经过测算,GDP与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关系数为0.98913,为高度正相关。由此表明:尽管经济增长并非完全依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必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2)基础设施投资周期一般先行于经济增长周期1年左右。从下图1991-2006年天津市GDP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出基础实施投资周期看作一个大的循环周期(Ti),可以看出Ti的波动先于Tg的波动,相差时期为1年。表明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
以上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天津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而广州市通过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绿色经济发展。
3.1.3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河流整治拉动生态经济发展。
广州市通过对珠江河流的整治及广州番禺区小谷围岛的生态开发,形成了全新的生态旅游线路:珠江—广州大学城—黄埔军校:具有旅游观光、文化教育、健身娱乐、了解历史功能,开发4年以来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仅广州大学城内餐饮业年收入就达到1000多万元。
3.2 生态基础设施投资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
正如城市开发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 ,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如果这城市的市政生态基础不完善或前瞻性不够,在随后的城市开发过程中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促进经济发展,还站在人文的角度上关注整个城市形象、品位、氛围。
3.2.1 增强了城市自我调节功能。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运行管理水平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标志。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投入,天津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存量水平大幅提高,城市载体功能不断增强。通过对动力系统的投入,先后建成了芥园、凌庄、新开河等水厂,自来水生产能力由1980年的83.2万吨/日提高到2006年的357.3万吨/日,增长了3.3倍;建成污水处理厂14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76.1万吨/日。通过对市政绿化系统的投入,完成了堆山公园、塘沽碱渣山、铁路沿线等绿化和市内公园改造工程,2006年全市园林绿化面积达到1.65万公顷,比1980年增长15.3倍。完成了月牙河、卫津河等多条市内河道治理工程,改善了市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3.2.2 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任何一个城市,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为其整体环境的依托。城市是区域山水基质上的一个斑块。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因此,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大地之胎发育不良,以至失去生命。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失也被归因于此。因此,生态设施建设承担起了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等的任务。
3.2.3 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环境系统。
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道路修筑、及水利工程以及农田开垦过程中,我们毁掉了太多太多独特色而弥足珍贵、却被视为荒滩荒地的乡土植物生境和生物的栖息地。然而,在此同时我们却忘记了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Mosaic, Forman, 1995;Hansson and Fahrig, et al。, 1995), 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哪怕是一种无名小草,其对人类未来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可能不亚于熊猫和红树林。因此,生态设施建设将从系统的高度上,建立一系列生态保护设施以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环境系统。
3.2.4 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而尤以污染最难解决。于是治理城市的河流水系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对待。然而,人们往往或用水泥护堤衬底,或对河流裁弯取直等,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应采取生态的方法维护和护肤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这样有利于:
(1)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
(2)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消弱洪水的破坏力。
(3)尽显自然形态之美,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
只有通过生态建设才能实现城市依河而建,河流给城市增加光彩,城市也因河流而闻名。
4 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思考和建议
4.1 加大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基础设施投资的迅猛增长。
原来基础设施由政府单一投资,建设资金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在这种体制下会出现投资决策主体单一,项目的安排与实施受政府财政预算的制约,资金短缺成了制约项目规划与建设的瓶颈问题。为了解决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很多城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从2003年开始,天津市组建了“天津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天津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承接国家开发银行500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大额贷款合同和工商银行两笔共计231亿元贷款,负责海河、地铁、快速路、地下管网和城市环境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由此实现了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的突破,依托土地出让金、城建专项资金及经营性收入等多渠道筹集、融通资金,推动了天津市基础设施投资迅速增长。
4.2 基础设施投资应该适度先行。
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是国民经济的先行指标,随着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以及各个新区开发开放的发展战略的要求,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采取适度的超前的投资政策。
2008年的冰冻灾害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反映出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在春运、暑运、节假日运输等时段,铁路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再加上连接主要经济区域的铁路通道单一,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情况,势必造成运输秩序混乱,也势必对经济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提高铁路抗灾能力,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加快铁路建设,快速扩充运输能力。基础设施投资要增加投资,更要考虑其自身的规律性,其发展变化是经济社会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投入不能一味的追求投资增量,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兼顾规划性和长远性,并且符合其周期性的阶段特点要求。
4.3 注重生态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对异常快速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师和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不应只忙于应付迫在眉睫的房前屋后的环境恶化问题,街头巷尾的交通拥堵问题。而更应把眼光放在区域和大地尺度来研究长远的大决策、大战略,全方位的注重整个城市的生态设施建设,哪怕是牺牲眼前的或局部的利益来换取更持久和全局性的主动,因为只有这样,规划师才有他的尊严,城市建设和管理者才有其从容不迫,城市的使用者才有其长久的安宁和健康。当然,对战略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本身和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是建立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前提。
5 结论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利用的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也存在着滞后发展的状态。
因此,城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针对各地实际加大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开发和建设力度,进一步促进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如同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只有全面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设施,并在城市的发展实践中不断去弥补和完善,使其真正成为城市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共同支撑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李迪华.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杭州城市绿色论坛论文集,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5568.
[2]罗放.试论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建设, 2007, 3:1318.
社会基础设施 篇8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监管,对策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事关城市功能、载体能力、政府形象, 涉及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 是营造和谐人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作为城乡统筹环境下的西部直辖市, 由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监督管理, 增强了工程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重庆市政基础设施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同时, 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公众参与方面, 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号) 对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对战略任务加以明确, 探索建立市政基础设施的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监督机制, 以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展开对市政基础设施监管问题的调查分析的, 检视当前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探究其成因, 并作出回应。
一、当前市政基础设施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在市政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单位的监管上尚属空白, 缺失市政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市场准入条件和相应管理制度。重庆市现行《条例》对此也未作规定, 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2、城市建设与日常管理并重的指导思想未能在政府监管体系中得以体现, 市政基础设施并联审批制度有待完善。市政部门对市政基础设施的设计和竣工验收参与不够或无法参与, 造成“问题市政基础设施”成为既成事实, 造成“接管即整治”的现象时有发生。
3、市政基础设施监管主体过多、缺位、错位导致的监管效果不佳。从监管主体上看, 一方面监督主体的过多容易导致职责不明, 互相踢皮球的现象;另一方面在监督体系方面, 自上而下的监督强化, 平行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弱化, 往往造成监督不力;一些领域监管主体重复交叉, 而有些领域监管主体缺位、错位, 甚至存在监管主体对市政基础设施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承诺落实不及时或推诿不予以落实的情况。
4、监管过程和效果缺乏成本-效益分析, 经济性和科学性不强。没有对监管活动进行专门的成本-收益分析, 造成目前高昂的行政监管成本、消费者受到的大量不公正待遇以及监管过多导致的巨大遵守成本等现象。
5、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若干问题。目前, 重庆市的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有限, 存在着如下缺陷: (1) 形式上公开多, 实质上公开少; (2) 结果公开多, 过程公开少; (3) 原则方面公开多, 具体方面公开少; (4) 公众被动接受的多, 主动参与的少; (5) 公开政府正面信息多, 负面信息公开少。
6、公众参与存在的若干问题。目前, 重庆市的公众参与还处于低层次, 存在很多不足, 广大民众普遍对自己所应该享有的法定权利和社会服务内容等认识模糊, 对是否要参与、如何参与、参与的内容等了解的很少。
与城市基础设施经营者相比, 广大消费者处于一种天然的劣势, 因为需要进行听证的项目通常具有一定的技术性, 消费者在专业方面缺少与经营者相抗衡的知识, 因而在意见表达上也苍白无力, 信息不对称导致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二、市政基础设施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1、地方性法规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发展需要或法规暂时空白。《重庆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已运行达十年之久, 在管理方式、管理措施等方面变得滞后, 诸多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市政基础设施作的相关新的规定, 需要在地方性法规中结合实际情况予以衔接。
2、政府身兼市场监管、投资主体双重角色, 形成依法监督的“瓶颈”局面。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公益性的特点, 决定了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方式主要是政府投资方式, 而政府又是作为市场监管的主体, 因此, 就会形成市场监管和投资主体之间的矛盾。在这种矛盾的约束下, 质量监督机构公正执法、依法监督将形成“瓶颈”。
3、城市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性质。由于城市基础设施自然垄断性质的存在, 作为行业主管的政府部门, 无法对自己有准确定位, 市政工程监督机构的“依法行政”受到干扰, 无法真正体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公正执法原则。
4、导致消费者天然的弱势地位。与城市基础设施经营者相比, 广大消费者处于一种天然的劣势, 因为需要进行听证的项目通常具有一定的技术性, 消费者在专业方面缺少与经营者相抗衡的知识, 因而在意见表达上也显得苍白无力, 信息不对称导致公众参与流于形式。
三、市政基础设施问题解决之道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市政基础设施作的相关新规定, 需要在地方性法规中结合实际情况予以衔接。市区两级政府关于市政基础设施建立定期沟通机制, 针对相关问题会商解决办法或将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中取得的制度创新及时总结出来, 并能够在地方性法规中加以规范。
2、城市建设与日常管理并重的指导思想不仅体现在立法的体例结构上, 在市政基础设施的实际操作中也要充分体现。积极吸纳建设领域并联审批制度的积极成果, 提高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市政基础设施设计、竣工验收的参与度, 并增补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在某些环节无法参与的相关规定。
3、加快推进政府非经营性投资项目代建制, 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完善社会资本投资激励机制, 采取建设—经营—转让 (BOT) 、项目收益债券、业主招标等方法, 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 规范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
4、在推行招投标和特许经营制度基础上, 加大市政设施监督检查力度, 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适应市政设施市场化改革趋势。在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 进行有效的后评估, 并推进典型案例分析制度化、常态化, 及时将经验教训总结, 并在其他同类项目中予以推广。
5、建立与各协办部门之间的定期和不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和建议反馈机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介建立相关部门与公众的互动机制及跟踪机制, 以解决日常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接受社会监督, 提高行政效率, 体现执政为民意识。
6、转变政府信息公开理念。 (1)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的激励、监督及考核机制; (2) 构建政府监管的信息平台, 减少信息不对称; (3) 建立公众参与的激励机制, 降低公众参与成本; (4) 在必要的时候, 扩大公众参与的途径, 可借助座谈会、论证会、甚至网络等方式。
此外, 听证会、论证会和座谈会等涉及到参与者的选择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不仅因政府监管决策的目标不同而有所差异, 而且还会受到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的制约, 一般来说要考虑“适当均衡性”, 一方面可以防止权力寻租, 减少监管机关被企业所捕获的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监管机构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科学民主地决策。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督部门强化自身建设, 创新改革, 转变观念, 强化监督工作, 做好“监帮结合”, 实现“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监督管理。在时机成熟后, 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激励方式和协商方式进行监管, 通过引入竞争或明确奖惩的方式给予企业提高效率的刺激和诱导, 强调的不仅仅从监管的目标出发设置监管措施, 同时也参照被监管企业的经营目标, 把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市场约束也纳入政府监管的范畴, 引导他们来支持监管目标的实现。协商监管, 即监管机构与被监管企业之间就如何进行监管达成协议, 即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监管转变为主动参与决策, 制定监管政策。
参考文献
[1]王保乾, 李含琳.如何科学理解基础设施概念[J].甘肃社会科学, 2002.02.
[2]强青军.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监管机制创新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建筑经济, 2009.06.
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的建构 篇9
社会心理学认为, 社会心理是由不同的社会个体心理与社会群体心理共同构成而又超越于社会个体心理与社会群体心理, 其中社会个体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构成的基本单位, 也是社会群体心理的基本构成单位;特定的社会心理以及作为其构成单位的社会个体心理与社会群体心理都是人的生理精神因素与一定的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中人所处社会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对社会心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 在加强社会综合大环境建设, 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的产生奠定物质与制度基础、文化基础的同时, 要注重培育、构建社会主体的社会心理支撑与维护网络, 帮助社会主体形成和谐、健康的个体人格, 则是构建和谐的社会心理的必然之路。
一、构建出造就和谐性社会心理形成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基础
(一) 构建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尤其是“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 人的特定的现实心理与行为状况是由人所处社会与地理环境、生理状况、心理因素等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其中人的过去经历 (尤其成长经历) 及现实的社会状况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人不是一个完全独立存在的个体或群体, 人的问题也不是单个人或群体的问题, 而必须把他放在现实的社会情境中, 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社会环境中去综合考虑。某一社会特定阶层结构当然也是决定人的心理与行为状况的重要社会情境因素之一。阶层间差距过大的社会现实会自然地形成阶层间在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及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这种差距会直接阻碍阶层间的相互认同的形成, 进而会在阶层间形成对立、敌意甚至仇恨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扭曲人们看待与分析社会现象的理性, 将直接使得人们的攻击、侵犯等非和谐性社会行为处于随时爆发状态。这将严重地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 我们要建构以中间阶层为主体的橄榄球形状的社会分层结构、避免阶层间权力与财富差距过大化, 消除阶层之间误解、对立与仇恨心理, 进而在各阶层之间形成相对一致的理解与认同, 使人们能相对理性地分析与看待社会现象, 从而为建构稳定和谐的社会心理打下坚实的社会结构性基础。在当今贫富分化严重、社会断裂等社会现实条件下, 这则是构建和谐社会所急迫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二) 构建民主的政治制度、自由公平的市场经济体系及普遍的社会保障体系
正如邓伟志教授所指出那样:“和谐社会不是无冲突社会, 关键是要正视冲突, 解决冲突。”“和谐社会是一个冲突到融合, 再冲突再融合的过程。”[2]物质与精神利益分享的和谐是解决矛盾走向社会和谐的关键。推进政治民主化, 使各个社会阶层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为社会各个阶层 (尤其农民阶层) 提供一个自由、畅通的利益表达与利益协商的政治与社会平台, 则是协调和解决个阶层之间矛盾、消解非和谐性社会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将为和谐的社会心理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客观性政治基础。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还存在许多如垄断、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不自由、不公平的现象, 导致“市场的非自主性分化作用”还广泛存在, 通过积累“市场非自主性分化价值”而致富现象相当普遍[3], 广大普通百姓对因这种市场非自主性分化作用而积累起大量财富的富人阶层并不认同, 使得富翁的财富来源合法性问题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不平心理与仇富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广大民众的心里。因此, 建立自由公平的市场经济体系, 消除市场经济中非自主分化现象, 实现人们在市场经济中成败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能力, 而非其他不公平因素, 在中国当今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这将有利于减少建立在不公正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分层现象, 进而有利于减少因对社会不公平性的归因而诱发的不平与敌视心理及敌对与侵犯行为。这将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心理奠定客观的市场经济基础。
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效率为取向的淘汰性经济机制, 在市场条件下, 必然存在无能力就业者、失业者与破产者, 失业与破产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 不简单是个人能力问题。建立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无就业能力者、市场失业者及破产者应给以基本的生活保障。其一, 这是作为社会再分配重要手段之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市场初次分配缺陷的一种弥补;其二,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必然要求;其三, 这可以帮助社会无就业能力者、失业者与破产者度过难关, 防止其因基本生存问题而诱发种种非和谐性行为。人在生存受到威胁时会产生铤而走险实施如偷窃、抢劫等非和谐性心理与行为, 此乃人性之使然也。“仓廪实而知礼节”则揭示出人的道德法律情感心理是建立在人的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的道理。因此, 建立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社会成员, 尤其是社会弱势成员, 给以基本的生活保障, 进而消除社会成员因基本生存危机而诱发的种种非和谐行为, 则是培育社会成员的社会道德法律情感的基础。这将为和谐的社会心理奠定社会制度性基础。
二、构建出和谐性社会心理产生的文化基础
中国以儒道文化为主导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思想博大精深, 其中贯穿着和合文化思想主线。和合文化思想包括以下四大基本内容: (1) 指导调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 即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 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 都已经不复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辨证意蕴主要源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2) 指导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思想。这是和合文化思想的核心。“现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认为,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而不同’, 这体现着中国人的大智慧。”[4] (3) 指导国家治理关系的“仁爱”、“民本”思想。仁爱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本质与核心, 其一则表现为人人之间要相互关心, 具有爱他人之心, 二则表现为统治者要对百姓具有仁爱之心, 要以民为本, 要实行仁政。其中治理国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仁爱思想的侧重所在。 (4) 指导个人修身的“克己”“寡欲”“自省”“礼仪”思想, 主张以“克己”、“寡欲”、“自省”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 主张以“礼”来要求人们在各自的职业与生活领域要有规则意识, 行为要文明, 要遵循相应行为领域的道德与法律底线。
“中国和合传统文化思想, 概括而言, 就是要求人们求同存异, 相互理解, 和平共处,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这与当今中国政府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相契合。”[5]文化对个人及社会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巨大潜移默化的形塑作用。中国民众的举止言行、思维心理无不留下了和合文化形塑作用的影子, 这无疑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心理, 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因此, 我们要用重视并善于运用传统和合文化来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通过对传统和合文化宣传与应用, 运用和合文化的形塑功能来形塑出温和、稳健、睿智、克己的和谐人格、构筑起和谐的社会心理, 进而构建出和谐社会。和合文化对和谐的社会心理的形塑功能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辩证思想有利于形塑出社会主体的客观的社会认知心理, 同时为构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克己”、“寡欲”思想可以避免社会主体心理需要的恶性膨胀, 形塑出温和理性的常态心态;“自省”、“礼仪”修身思想可以形塑出社会主体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法律情感心理;“仁爱”、“非攻”、“和而不同”等国家治理思想及人际关系思想有利于形塑出良性国家治理关系及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同时使社会主体形成的稳健合理和谐的行为模式, 并有利于社会心理健康和谐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总之, 我们要大力进行和合文化的建设与推广, 为和谐的社会心理的形成奠定社会文化基础。
三、构建出和谐性社会心理的心理支撑与维护网络
随着消费主义思潮的盛行, 加之市场经济本身是以对人的经济利益刺激为动力的一种经济形式, 使得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体的经济消费欲望不断增长甚至膨胀, 使人们膨胀的消费欲望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的巨大差距, 而充满挫折感;市场经济把人带进了一种激烈竞争的高节奏的生活方式, 使人们因高节奏的竞争生活方式而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随着乌尔里希·贝克所指陈的风险社会的来临, 使得人们因面临诸多不可预知的社会风险常处于身心应急状态。所有这些境况, 最终使得社会主体易处于心理失衡的危机状态。当其没有必要的心理知识与技能来自我化解心理危机时, 也无法从适宜的相关机构来获得心理救助时, 这种心理的非和谐性危机就必然引发出许多非和谐性社会行为与社会事故, 直接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存在。如韩国留美学生枪击事件, 据相关部门分析研究后透露, 此事故制造者存在心理问题, 人格不健全[6]。因此, 加强对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构建稳定、温和、理性的社会社会心理, 在和谐社会语境下,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加强社会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下转228页) (上接206页) 与咨询, 构建社会心理的支撑与维护网络, 可以从以下三个相互密切联系的层面同时进行:首先, 国家及有关组织要在社会上普及相关的心理知识, 使得社会主体懂得心理活动的规律, 帮助其自觉地形成比较客观合理的社会认知, 形成温和而乐观、平常而积极的心态, 使其掌握比较好的心理调节知识与技术以应对心理危机, 进而形成稳定、温和、理性的心理品质, 促进自我人格的健康和和谐。其次, 在社会上成立一定数量的具有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功能的社会机构与组织, 给社会主体提供一个解决心理问题的机构。其中, 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工作机构与工作者方面的作用。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社会改良为取向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性方法与事业, 是社会稳定的调节器, 它具有帮助社会个体与群体缓解社会压力、克服工作与生活困难与挫折、维护心理健康等重要作用。其三, 社会主体也应该积极学习掌握一定心理知识与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工作与生活难题及心理问题时应积极向有关机构求助, 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心理的平衡与健康, 以良好的心态来对人对事, 形成稳定、温和、理性的和谐心理及健全的人格。
总之, 和谐的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存在的心理基础。从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科学民主的政治制度、自由公平的市场经济体系及普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等方面构建出一个有利于和谐的社会心理产生的社会综合大环境, 为和谐社会心理的形成造就出一个环境性的社会物质与制度基础和文化基础, 同时加强对社会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注重培育与构建和谐性社会心理的心理支撑与维护网络, 则是构建出稳定、温和、理性、和谐的社会心理的必然之路。我们可以相信, 当稳定、温和、理性、和谐的社会心理形成之时, 一个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以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和谐社会必将屹立于东方!
摘要:和谐社会, 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 其形成与存在也需要一种具有稳定、温和、理性、和谐等特征的社会心理来支撑。这种起支撑作用的社会心理需要通过社会结构与各种制度建设、社会文化建设、社会心理支撑与维护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建构来获得。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心理基础,建构
参考文献
[1]邓遂.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心理基础[J].齐鲁学刊, 2008, (6) :83-86.
[2]邓伟志.和谐社会是阶级斗争熄灭论吗[J].社会观察, 2006, (12) :46.
[3]邓遂.市场分化作用的经济社会学分析——社会分层的动力机制研究之市场篇[D].中国期刊网 (优秀博士硕士论文文库) , 2003, (9) :23-25.
[4]胡海波, 魏书胜.从和合文化传统到和谐社会理想[J].社会科学战线, 2005, (5) :242-246.
[5]邓遂.论和合文化及其现实功能[J].兰州学刊, 2008, (6) :146-165.
基础网络全面转型拥抱网络社会 篇10
网络社会的搭建, 涉及到具体的网络层、业务层以及各行各业间的互相渗透, 网络规模的扩大化对于基础承载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技术的快速演进也都在遵循着有效承载未来网络的发展需求。
从现有的基础网络建设来看, 整个城域网扁平化趋势不断加剧, 网络的IP化转型也逐步提速, 同时大带宽业务对于网络传输能力的要求也促使骨干网、接入网向着更高传输速率演进, 作为整个网络社会的根本载体, 整个系统网络架构都在快速转型, 并逐步适应新的网络承载需求。
超高速传输已成主流
自上而下, 基础网络的根本性变革可以从几个层面来逐步解析, 包括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三个层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
骨干传输技术的快速推进在今年得到了全面验证, 高速传输技术已经彻底从技术论证、实验室测试走向全面商用。2013年也成为100G技术全面商用的重要拐点。国内三大运营商自2012年以来, 通过系统化的实验室测试以及现网试点, 基本上验证了100G技术在国内现网已经具备商用能力, 步入2013年, 几大运营商的系列集采为整个100G产业的推进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移动总计集采超过1500块板卡, 总金额超过30亿元 (人民币, 下同) , 现已进入全面部署阶段;中国电信4月份启动了100G的全面集采, 据了解集采总量或超中国移动, 对于整个光通信产业带来新的动力;中国联通目前已经完成了100G的现网测试的相关集采, 虽进程略慢, 仍对整个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于骨干网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 为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 三大运营商陆续启动100G集采以应对这一挑战, 而结合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 数据流量依然会进一步增长, 100G技术的引入只是骨干传输技术迈入超高速传输时代的节点, 随着IEEE通过400G技术标准, 后续更高速率的传输技术也将为应对挑战做准备。
网络分组化转型加剧
由于业务层面对于网络调度能力、传输能力的新诉求, 在整个网络架构的发展演进中, 城域网的变革也已经迫在眉睫。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此前指出, 现有网络架构在传输承载能力方面的主要瓶颈将集中于城域网, 城域网承载能力的提升是整个网络架构转型的重要一环。
无论是基于对固网业务的有效调度需求, 还是对于3G、LTE网络的回传需求, 城域网的分组化转型趋势已日益显著, 并逐步得到国内各运营商的认可。
中国移动在分组承载技术的应用最为前沿, 尤其是在无线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其移动回传网络的建设需求不断显著, 通过4年来的大规模建设, 中国移动的移动回传技术已基本实现全面向PTN技术转型, 包括对于后续TD-LTE的承载方面, 相关设备也具备了有效承载能力;中国联通目前也已经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分组设备集采, 虽然技术选择上倾向于IP RAN技术, 然而也全面认可分组承载转型的趋势;中国电信方面也在各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IP RAN试点, 虽未有较大规模的集采, 然而现网应用方面已基本认可IP RAN的承载能力。
与此同时, OT N设备的进一步下沉, 使得PTN+OTN的融合组网得到更深层次的应用, 虽然三家运营商的应用定位略有不同, 然而整体的演进策略趋于一致, 网络的IP化转型趋势下, 分组承载技术有效适应了这一需求。
百兆接入走向普通用户
相比城域网、骨干网的升级演进, 接入网的用户感知更为显著。尤其是随着大宽带业务的普及应用, 普通用户对于宽带接入速率的需求在逐步提升, 同时更为强调良好的用户感知。
近两年来, 宽带提速得到运营商的全面贯彻, 尤其是自去年以来, 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的快速实施, 三大运营商都在加速推进光纤入户的改造, FTTH成为宽带接入的新趋势, 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 2012年FTTH覆盖家庭新增超过4900万户, 总共达到9400万户, 超额完成年初目标, 使用4M及以上接入带宽的用户占比提高了23个百分点, 超过63%, 网速提升效果显著, 同时全国单位带宽平均资费水平同比下降超过30%, 宽带性价比有效提升。
随着FTTH的普及应用, ODN网络的建设也成为重要一环, 尤其是网络生命周期较长以及网络改造难度较大的背景下, 如何做好ODN网络的布建也成为运营商重点关注的问题。智能ODN技术也随之得到快速应用。
思想幂律、社会结构、道德基础 篇11
最初在私人沙龙里形成的“维也纳小组”,总共不超过三十名成员,他们提出的各种思想在二十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的影响。
在十九世纪末叶至二十世纪初叶的英国,形成了主要以罗素、摩尔、凯恩斯为核心的一个小组,各种新鲜并事后证明是富于成果的思想,借助于这样的亲密交往过程,迅速并且大量地形成,然后扩散到英语世界的其余部分。凡英语世界占优势的学科,例如经济学和分析哲学,在至少半世纪的时间里,无不受到这些思想的致命影响。
在具体的各学科领域之内,我可以列举更多的案例。例如,决定了现代数学二十世纪发展路径的首先是哥廷根大学以克莱因和希尔伯特为核心的几位数学家,然后是所谓“布尔巴基小组”的数学家。在中国当然有类似现象,例如,宋代最重要的学术发展,源自相互之间有亲密关系的几位学者。
如果将世界想象为依照重要程度排序的事件的集合,那么,幂律的意思是:在发生了许多许多最不重要的事件之后,必定会发生一些重要性排序在最不重要之上的事件。在发生了许多重要性在最不重要的事件之上的事件之后,必定会发生一些更重要的事件,类推,在发生了足够多仅次于最重要事件的事件之后,必定会发生至少一次最重要的事件。所以,幂律描写了世界的一种价值结构。
我相信存在着“思想幂律”,在现实社会里,通过思想的交流,倾向于将各种思想依照重要性排序为阶梯。并且,那些最重要的思想汇聚在一些人数极少的“小组”里。这些小组的成员,我称之为具有精英意识的精英。注意,我的解释意味着,在这些小组之外当然可以有许多有重要社会地位的精英,但他们当中的许多甚至大多数,早已丧失了精英意识。凯恩斯在私人信件里担忧:我们的文明,其实仅仅维系于少数人的内心。
当代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精英往往不再有精英意识,而使这一问题变得格外严重的是迅速官僚化的制度和我们有悠久传统的官僚政治。如果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思想交流只能依附并局限于官僚化制度的某一部门,那么,假以时日,我们必定不再有自由的观念流动,从而只能有一套观念的科层。具有强烈科层结构的社会网络,不可能“涌现”思想幂律。试想,我们全体学者承认党的总书记最有资格提出最重要的思想,并且依照官僚科层的级别,次一级重要的思想只能由次一级重要的官僚提交给全体学者,最后,“全体”学者其实来自官僚机构的不同阶梯,所以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流从来不是平等的。
这样,我的初步结论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保持足够高的观念流动性,于是可涌现由幂律定义的最重要思想。一个病态的社会,由于不能获得最重要的思想,在不确定的生存环境里,很容易被致命事件摧毁。
假设社会成员有充分的流动自由性,社会网络是否能够保持水平的而不形成科层的结构吗?网络社会科学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有“黏着性”偏好——新来的人更喜欢接近那些已经有更多人喜欢接近的人,而只要有很小程度的黏着偏好,我们的社会网络就会有强烈的科层化倾向。
网络社会科学家最近发表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科层化的社会网络里,越是占据上层位置的社会成员,越缺乏激励去感知他们所在社会的真实结构。与此相反,那些社会地位很低的社会成员,需要努力获取稀缺资源从而有强烈激励去感知他们所在社会的真实结构。
资源的稀缺意味着资源总是流向价值更高的机会。机会的科层化意味着权力和财富的科层化。一旦处于权力和财富科层的较高位置,这也是人类通有的本性——“图方便”,我们便倾向于弱化我们认识和改造既有社会结构的激励。
因此,精英,也就是在社会科层里占有较高位置的那些社会成员,原本要有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应的道德承担。也就是说,他们必须超越人类通有的“图方便”本性,努力维持和不断改善社会结构以便让观念自由流动。我理解的“精英意识”,大体而言是以这样的道德承担为核心的。如同苏格拉底面对雅典的审判和死亡判决那样,这样的道德之所以是“承担”,就因为它不仅是道德的言语而且可能要求以生命为代价。惟其如此,在中国传统官僚体系里,文官地位高于武官。事实也如此,文死谏,横眉冷对,千刀万剐,这是何等的勇气!
健康的社会,需要相应的道德基础,而承担着这一道德基础的,是具有精英意识的社会精英。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免于陷入病态,一个社会需要何种机制来淘汰那些丧失了精英意识的精英呢?
社会基础设施 篇12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及具体内容
关于保障, 我们可以理解为保护生命、财产及权利不受侵犯.社会保障不仅包括社会保障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还包括各部分的关系, 即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之一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它影响改革、发展及社会安稳的全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分为社会救济、优抚安置, 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互助、个人储蓄保障, 它们是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出现形式是社会安全网, 它对社会安定生活的意义是没有办法代替的.
中共十七大报告会议上指出:“社会保障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是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重点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 慈善事业、商业保险可以作为补充.新时代要求我们要加快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慢慢完善.完善建设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社会保险处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位置, 构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部分.社会保险对于社会成员的保障责任有普遍性的特点.主要体现为 (1) 目的:保障被给予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这是最基本的; (2) 对象:法定内的社会劳动者; (3) 基本特征:对劳动者的收入损失进行补偿; (4) 资金来源:劳动者自行缴费, 用人单位, 社会募集和国家资助.社会保险不仅仅是现金支付, 还有提供劳动者医疗护理、职业培训, 伤残康复及组织老年活动等服务.政府不管受益者的收入水平, 年龄, 健康状况及就业年限, 如果他们没有劳动能力或失业, 就主动给予收入损失补偿, 目的是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这样才能稳定社会秩序, 这是实施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
社会保障的最终层次是社会福利.它是由福利公共设施、津贴补助、社会服务和福利事业这几部分组成, 这些部分的举办权是国家及各种社会群体.社会福利是为了增加群众福利, 提高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它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社会福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及社会群体.
社会优抚安置是专门为特殊阶层的人民服务的, 它是社会保障的特别组成成分.所谓社会优抚安置指的是优待和抚恤;军人及其家属是其优抚对象;它的基本特点是把军人和他的家属作为优待对象;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保障的最低级别是社会救助.保证受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是社会救助的目标;受助的对象大多数是丧失生活能力的人、遇到不幸的人;扶贫是其基本特点;它的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社会群体.社会救助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需要经常救助的专门项目, 主要有农村五保供养、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 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等. (2) 发生自然灾害时对灾民的紧急救助, 即紧急救助制度.它不仅给予灾民延长一段困难生活的援助而且它还帮灾民重建危房. (3) 对低收入人群和生活没有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临时性救助, 流浪儿童也在其内.
社会互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帮助贫困户脱贫, 走向致富道路.基层政府还举办社区服助是中国人民的优良品质.为了鼓励社会捐赠活动, 并使其规范化, 政府还专门立法了,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公益捐赠法》.除此之外, 政府还积极鼓励机关、企业单位, 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 帮助贫困户脱贫.
二、社会保障工作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基础教育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属于社会保障体系范畴, 是国家对低龄公民受教育权的一种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开展的好坏, 基础教育工作又从社会的另一个角度反映着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以及保障力度.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并在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进行了修订.此法规的颁布从宏观角度上看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完善和补充.不仅仅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医, 并且从法律的角度, 根本上确保了人人有书读, 给了全社会成员一个受教育的机会.有力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构建, 确保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 大幅度发展.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了保障民生.又说明了社会保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 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 规范教育收费, 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以上内容中不难看出, 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 社会互助在基础教育事业当中有着不可轻视的重要力量, 一所所希望小学的建立, 一所所公益性教育机构的诞生.无不说明这社会保障在基础教育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而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正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方面.
三、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保障及基础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核心是处理好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则是协调好平等与效率关系的重要保障, 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 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 完善基础教育, 强化基层社会保障工作的落实.
中共在2004年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四次会议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名词, 简称为“和谐社会”它是指组成社会的每个部分、每种要素处在互相和协的状态, “和谐”这种价值理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十分重要, 和谐社会主要包含安稳有序、民主和法治、诚信友好、充沛活力、正义公平、人和自然和平相处这几个方面, 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中共在2005年强调“和谐社会”的战略地位, 即它能使社会每个方面利益关系和谐发展, 不断创造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从而使社会安定有序.到2020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目前,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以接济贫民, 给贫民雪中送炭为重点.社会的救济, 社会的保险及社会的福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它们是来解决居民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社会救济针对的对象是一些贫困人口, 其目的是满足贫民的最低需求;社会保险则针对劳动人口, 目的是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而社会福利面对全体社会成员, 满足他们的享受需求.可是满足了全社会的物质需要并没有构筑了和谐社会的牢固根基.同时切不可忽略了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基础教育, 可为人民群众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大学的普及, 一刻不停的提高这全社会的受教育程度.当全社会的受教育程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量变必将导致质变.全社会的素质将呈现一个新的高度, 包括物质, 精神.成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在我国发展和谐社会的的过程中, 要注意汲取那些福利国家的教训, 不单单要抓吃穿住, 更要注重教育, 发展教育.但那是以后的事情, 当务之急是要把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建立起来.要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到构建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 甚至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只有思想高度重视, 才有可能去解决其他具体问题.
【社会基础设施】推荐阅读:
社会建构基础06-08
基层社会基础工作07-30
社会文化基础09-03
社会学基础11-05
党的社会基础论文08-14
社会信用重在基础建设06-08
社会工作实务基础童敏11-05
夯实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11-20
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产生加理论基础论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