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重在基础建设

2024-06-08

社会信用重在基础建设(精选12篇)

社会信用重在基础建设 篇1

摘要:我国社会诚信的严重缺失肇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债务危机 (俗称“三角债”) 。现在, 诚信危机所涉及的范围包括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司法公信以及慈善、学术等社会各个领域的诚信, 其恶劣影响直接危害了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虽然, 我国政府治理诚信危机的努力始终如一, 社会各界也在努力参与, 但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 在于没有抓住治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与核心问题, 即没有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本文就治理我国社会诚信危机应当从市场信用抓起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市场信用,诚信危机,社会信用体系

1 信用分类与市场信用

1.1 信誉分类

历经十几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国关于信用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社会各界在信用基本范畴方面逐渐达成共识。在信用的分类上,有以信用主体为标准的分类,将信用分为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国家信用;有以信用内容为标准的分类,将信用分为人际信用、家庭信用、职业信用、商业信用、金融信用等;有以信用活动领域为标准的分类,将信用分为经济信用、政治信用、法律信用、伦理信用。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要“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这里,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域为标准,将信用分为政府信用、商务信用、社会信用、司法信用。

1.2 市场信用

市场信用是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给予信任、履行承诺的状态。非市场信用则是不具有市场交易因素的信用。市场信用包括银行信用、企业商务信用和消费者信用。银行信用是按照货币信贷进路发展的市场信用,企业商务信用是按照商业赊销进路发展的市场信用。在现代社会,由于消费信贷、赊销构成了银行信用与商务信用的组成部分,因而,与市场相关的消费者个人信用也进入到市场信用之中。银行信用以货币信贷为特征,企业信用以商品购销为特征,消费者信用以预约消费为特征。不难发现,只要交易活动在时间上发生变化,或在空间上发生位移,简言之,交易不是即时清结,就会出现潜在或现实的风险,需要市场主体的信用加以弥补,以维护交易秩序。

2 市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

我国社会诚信危机的根源在于市场信用的严重缺失。市场信用是我国社会信用中最重要、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社会信用的绝大部分内容。当市场信用严重缺失的时候,社会诚信必然随之危及。构建社会信用应当从市场信用抓起,市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

2.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基础是市场信用制度,我国市场信用制度能否建立健全,决定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成败

毋庸讳言,我国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初衷就是“以健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其中,信贷属于银行信用,纳税属于企业与个人信用,合同履约和产品质量属于企业的商务信用,无不与市场信用密切相关,建设市场信用秩序即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直接目标。同时,社会公众对弄虚作假、巧取豪夺等市场失信行为深恶痛绝,从市场信用入手治理社会诚信缺失,不仅相对其他领域简便易行,而且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同时,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源头就在于市场信用的严重缺失。我国在确立市场经济制度伊始,并未同步确立相应的信用法律制度及信用道德文化,当市场主体释放各自能量追逐市场利润时,既无内在的信用道德约束,又无外在的完备法律规范,失信成本远低于收益。在营利动力和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不法分子的坑蒙拐骗与一般市场主体的放任自流,构成了市场信用的严重缺失或信用危机。在此基础上,商业机会与行政权力发生重合,产生权力的腐败,造成政务失信于民。经济利益与上层建筑各领域发生不当融合,产生学术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造成社会诚信的整体缺失直至诚信危机。当司法权力受到市场商业贿赂的侵蚀,产生司法不公,造成司法公信的缺失。

2.2 从市场信用与社会信用的关系看,市场信用是社会信用中最重要、最主要的基础和内容

经济领域中的信用问题是市场信用的根本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市场信用制度运行的约束作用,体现于法律 (合同、契约等) 和道德 (信誉、诚信) 的功能,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和扩张需要有序的市场环境,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机制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资本是信用的基础,信用可以带来新的收益。离开信用制度的资本运行是空中楼阁,缺乏信用保障的市场交易是天方夜谭。信用制度作为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机组成部分或基础部分,其对市场经济有序运行,乃至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作用无论如何评价也不为过。

3 市场信用制度是治理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

市场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的规则及信息传导机制,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与核心。对市场信用进行立法规范,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3.1 治理市场信用缺失的手段

包括道德和法律两种规范,道德规范的功能在于引领和扬善,但社会主义信用道德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待时日。法律规范的功能在于规制和惩恶,虽然不能解决市场信用的所有问题,但可以针对大部分问题立法规范而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对市场信用的法律规范,包括直接规范和间接规范。直接规范是指法律对市场主体在交易中履行诺言、给予信任的行为予以鼓励、允许,对失信行为予以否定、禁止,以维护市场信用、确保市场秩序的调整方式;间接规范是指法律对市场信用信息征集、披露、流转、使用、矫正等环节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予以规范,以确保市场信用机制有效运转的调整方式。运用信用信息传导机制,将失信人排除市场的间接规范方式,在我国尚属前所未有的全新方式,亟需进行顶层设计。

3.2 市场信用制度的落实

市场信用制度是直接以市场信用为规范对象的法律体系,其权利义务的落实有赖于一整套社会机制予以配合,包括市场主体的严格自律、信用中介机构的配合参与、政府的监督管理以及信用文化观念的认同。市场信用是市场交易的基础和前提,维护和规范市场信用需要信用法律的规制与信用道德的弘扬,而信用市场的规范发展与政府对信用市场的规范管理,又是市场信用体系构建和完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3.3 市场信用体系在实践中的意义

一方面,我国政府对市场主体的行政管理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已经成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最权威、最基础、最主要的征集者。同时,广大市场主体对政府相关部门或机构的征信活动也基本认同。另外,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构建市场信用活动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可以直接复制或借鉴。所以,从市场信用体系的构建入手相对便于操作。另一方面,我国银行系统成功的构建了金融信用体系,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而已经完美地解决了市场信用中银行信用体系的构建问题。

4 总结

总的来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全面、长远、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需要分清轻重缓急,集中制度资源优势,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市场信用制度抓起,由易到难,逐步深入,以有效地实现我国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预定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内涵、模式与路径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1 (03) .

[2]余源培.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危机的必要反思[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0 (01) .

[3]王艳玲.论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完善[J].中国住宅设施, 2011 (12) .

社会信用重在基础建设 篇2

一、我国信用体系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比较困难的原因

(1)信用法律法规缺失。信用如果没有法律作为保障就很难有效实现,法律法规的确立和健全(金融有关立法非金融有关立法失信惩罚机制)是社会信用制度及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社会征信体系方面的法律框架和系列法规,对信用信息征集、使用和管理的权利与义务没有作出法律规定,这使得整个征信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监管部门责任不明确,领导不统一,协调不一致,建设不到位。

(2)信用管理部门分散。目前,全国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没有制订一套全国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缺乏对各领域,各地区信用信息整合的统一指导、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没有形成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对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信息整合的合力,存在着多头建设的问题。

(3)信用标准规范模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对各地的信用评级的统一化本身就带有不公平性,怎样把握才能恰到好处,这更增加了统一标准的难度。

(4)信息发布共享障碍。政府信用信息封闭,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客观上要求微观经济主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我国征信行业没有建立行业协会组织,行业内普遍缺乏自律机制,各个行业各行其是,行业自律程度松紧不一,中介业务标准程度不一。此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等等原因都导致了信息共享的障碍。

(5)失信惩戒机制薄弱。支撑社会信用体系正常运作的经济政策法规得不到严格的执行,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信用体系缺乏会导致各个方面出现问题

(1)从企业来说,信用缺失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与企业间诚信水平低甚至诚信失常,会使交易过程中契约的有效性时刻面临挑战,让快捷现代化的交易手段和交易方式

受到限制,阻碍贸易的扩大,企业发展的路子越来越窄。企业的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守诚信规范,损害的只能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从金融环境来说,信用缺失加大了金融风险。

(3)从社会来说,信用缺失使道德失范,影响社会稳定,对社会道德体系形成强大冲击,还会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影响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4)信用缺失使经济秩序混乱。在信用机制不健全及相关法律缺位的环境下,必然会有一些人不遵守市场规则,不讲信用,并因此获得更多的利益。此种现象一旦成风,则会导致企业的恶性竞争,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从而使社会信用整体水平下降,造成一种很难治愈的社会创伤。社会的经济秩序必然会陷入混乱之中,经济活动主体也就无疑要步入畸形发展的道路。

(5)信用缺失导致相应制度的扭曲。信用缺失往往影响到整个社会相关制度的正常运作(银行的借贷制度商业的交往习惯法律制度的构建政府行政管理的运作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整个社会制度是基于信用而构建的,一旦信用被打破,则原有的平衡必然陷入混乱,相应的制度就会出现扭曲,我们反思今天的制度构建往往最后会追根溯源至诚信这一最基本的话题。

二、着力建设我国的信用体系,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失信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证的社会信用的三维制度模式

(1)将道德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是讲信用,无论是法人主体或公民个人,都应树立守信的公众形象,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

(2)以产权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就没有真正的能力讲信用;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也就没有动力讲信誉、守信用;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也没有内在的压力守信用;市场主体对其财产权没有信心,就必然产生不讲信用的短期行为;市场机制不完善使市场主体没有外在的约束,讲信誉、守信用就缺乏感召力。因此,要彻底解决我国的信用问题,最根本的措施只能是进行产权改革,使我国的微观经济主体成为真

正拥有独立财产的所有者或产权主体。

(3)以法律作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以比较完备的行政管理规定的形式颁布,尽早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奠定制度框架;抓紧研究,出台与社会信用直接相关的基本法。此外应注意政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巨大作用

(1)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制度与规则要靠政府。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与规则的核心形式是相关的立法和执法。法律法规起草的主体,是政府授权的有关政府机构和部门,通过大量的立法调研起草法律草案,并依据相关的规定进入立法程序。

(2)政府在促进并实施征信数据的开放,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做出努力。在我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实施对相关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开放。

(3)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信用信息开放的同时,政府还需考虑旨在为社会提供相关信息的电子政务建设,信息集中的政府部门(如工商局、质检局)应整合内部信息资源,实现公开开放的数据的上网,推动电子政务。

(4)加强对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政府是很重要一个角色。

社会信用重在基础建设 篇3

一、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的表现及其危害性

一是恶意逃废债务现象屡见不鲜,使债权人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掘统训,2001年全国企业三角债逾1.5万亿元,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在国有有四大商业银行开户的6万多家改制企业,有一半以上有逃废债行为,致使银行产生了大量的呆坏账。二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使消费者权益经常遭受侵害。因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等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6000亿元,使得无效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为10%一20%。三是合同欺诈现象时有发生,合同当事人屡遭暗算,猝不及防,相互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据统计,我国目前经济合同履约率仅有50%左右,每年同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5亿元。四是偷税漏税、走私骗汇,直接侵蚀国家经济肌体,大宗案件令人惊心动魄。五是企业虚假披露,包装上,训圈钱,严重影响证券市场净化,使公众蒙受损失。六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全国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市场的形成,制约了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此外,还有诸如黑市交易、价格陷阱、有偿新闻、虚假广告、政绩掺水、盗窃知识产权现象等层出不穷。据统计,我国每年发十对失信行为的投诉高达十几万件,我们的信用基础正在遭:受着严重的冲击。由于信用缺失,使信用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削弱,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制约了对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还增加丁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了企业经营效益;使投资者不敢放手投资,银行过分慎重授信,减少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个人消费等行为也囚没有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而经常受阻。信用缺失还影响着我国对外开放、形象。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朝令夕改、欺瞒偏袒等行为,使外商无所适从,望而却步。山于信用缺失,我国在国防;贸易中不能广泛采用国际通行的以信用为基础的贸易结算方式。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信用交易方式只占全部交易额的20%,现汇结算方式占80%。而西方国家90%以上的贸易采川信用方式进行,只有不到10%的贸易以现汇结算。不利的结算方式使我国失去了许多商机,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社会信用缺失的成因

1.信用基础薄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资源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进行:配置,而且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是被严格限制的,信用更多表现为人们传统道德范畴的诚信观念,根本不存在社会信用机制。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虽然市场的发展客观—卜对信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由于受以往儿十年计划经济模式和思维的影响和制约,整个社会并未意识到信用对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同时由于缺乏现成的社会信用机制可供我国借鉴以及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信用机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使得我国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2.信用建设立法滞后。在规定对失信的处罚和监督方面,虽然我国《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法律中作出了有关规定,但是涉及面窄,不能对失信者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因为信用建没立法滞后,缺乏明确各种行为主体信用责任和对各种失信行为具体惩罚措施的有关规定,缺乏有关信用数据建立、开放、管理和使用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以及便于统一进行信用评定的行业标准和指标体系等方面的规定,不利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依法、规范、系统开展,更不利于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

3.信用服务社会化水平低。我国目前仍是非征信国家,社会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一方面社会和企业迫切需要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较大的能够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的中介机构。与国际成熟的信用叶,介机构相比, 目前我国中介服务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

4.行为主体失信成本太低。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西方国家,行为主体非常重视自己的信用。如果企业在信用方面出现问题,将会受到市场的严厉惩罚,甚至导致破产。而在我国目前失信被发现并被追究的可能性小,因失信遭受的惩罚也相对少,失信付出的成本小于失信产生的收益。因此,失信成本太低,没有提高到“无利可图”的地步,导致了部分行为主体信用意识淡薄。

5.企业产权界限不清。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起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尚需时日。在企业产权方面仍然存在界限不清的状况,企业负盈不负亏,经营者收益’和经营成果相关性差,权利和义务不对称,缺乏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和持久战略定位,更缺乏对信用的重视,再加上对经营者经济行为约束软化,企业甚至出现严重的短期经营行为,导致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从而使企业信用时时受损。

6.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山于我国当前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有些地方政府依然习惯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必然有意无意之间丧失公平性和公正性,助长和保护了失信行为。例如在制订规章制度时,有意保护特殊部门的利益,在执法中实行区别对待的原则。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局部利益,甚至保护本地企业的造假、违约等失信行为,使许多判决得不到公正执行。由于竞争不充分,使行为主体失去了依托信用开展竞争的平等条件,—部分人不是依靠信用,而是想方设法争取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撑,通过垄断方式牟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三.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

1.强化信用观念教育和培养,树立全民维护信用意识。要把诚信观念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减信作为伦理道德观念,是人们必须追求的美好精神境界。诚信作为内在于市场经济活动,卜的客观因素,是行为主体必须遵循的客观经济规律,是推动建设我国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对于失信行为特别是恶意失信行为,要敢于揭发、制止和通过合法途径予以打击,积极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形成失信可耻、维信光荣的良好行为理念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2.建:止严密的信用法律体系,严格信用管理执法。要立足于我国同情,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尽快研究制订完善、系统的信用法律体系,从信用体系的建立、运行、管理等各方面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用于指导、规范社会信用行为,使各种信用活动有法可依。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各种行为主体的信用评级结果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其他信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使全社会重视利用信用评级结果,推动信用管理活动的稳步开展。要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执法机构,努力落实齐项信用法规,加强信用法规执法检查,使所有行为主体接受法律评判和检验。

3.加强统一规划和指导,建止全同性的信用服务体系。在信用服务体系的建立中,国家一定要统一规划、统一指导。一是要明确信用机构和信息披露对象。信用机构应由国家组建,形成几家全国性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信用机构,具体负责信用记录、管理、评价和披露。信用披露的对象既应包括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级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个人甚至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还应包括地区和行业。二是要分别不同的信用信息披露对象,明确有关全国统一的信用记录、管理、汗价、披露等方面的内容、方式、途径和指标体系,以便使各种信用信息具有可比性和可用性。三是要采用远程通讯和大型数据库技术,在各信用机构内部实行统—的信息网络管理,使信息记录、管理、评价和披露具备可操作性和及时性,并能够降低信息成本,为下一步与国际接轨奠定基础。四是要引入信息服务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信息披露有偿服务,使信用机构经受市场考验,不断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4.加强信用评级管理和监督,保证信用信息质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信用评级机构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评级活动。要采取国际先进讦级技术和评级方法,提升评级管理水平,保证信用评级质量。在建立信用服务机构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对信用评级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以确保信用评级结果的客观、公正。

5.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政府要从建设市场经济的全局出发,切实转换职能,发挥政策导向、宏观调控、监督引导、维扩秩序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实行政务公开,依法行政。还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让所有失信于民的政府行为都置于国家法律法规的监控之下。要加强执法的统—管理和协调,减少行政审批,打破地方保护,为企业捉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依法坚决打击各种失信行为,努力树立信用政府形象。

6.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企业守信的内在动力。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产权制度,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从根本上矫治企业信用缺失现象的发生。作为企业经营者要树立诚信观念,掌握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知识和防范手段,珍视自己的每一个商业行为,打造牢固的企业信用结构,全面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7.发挥公证部门在维信中的特殊作用,推动社会信用结构的不断完善。公证要通过其服务、预防、监督、保障等功能,引导当事人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进行民事、经济活动,督促当事人遵守诚信原则,履行承诺,并可利用公证特有的强制执行效力,强制那些不守信用的行为主体依法履行义务,维护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经济秩序,防范和制止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公证活动中积累的公证业务档案资料,可以为信用机构提供真实、准确、可靠、有效的信息米源,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重在基础建设 篇4

2015 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关于发挥试点先行、央企引领作用,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 一年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 各地区、 各行业信用体系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建设正加快进行, 诚信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一些成绩, 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要达到党中央、国务院“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褒扬诚信, 惩戒失信”“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下面以电力行业为例加以剖析。

1 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十三五”期间,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以互联网+、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的增长点, 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电力行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

(1) 新一轮 “ 电改” 对信用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 年11 月30 日, 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6个配套文件, 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了中央9 号文有关要求, 通过输配电价改革、电力市场建设、交易机构的组建和规范运行、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放开售电侧竞争、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监管等措施, 明确市场竞争的主体、机构, 建立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规则。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市场主体将大量增加, 在政府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 需要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手段, 对市场主体实施事中、事后的有效监督。 要进一步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就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性、服务性和责任性的作用, 运用信用信息和信用等级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 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活动效率。

(2) 电力行业信用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企业认识参差不齐。 企业对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一致, 不少企业对信用建设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对参与信用评级缺乏自觉性与主动性。二是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导与主体、任务与目标、征信与采信、 监督与奖惩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协调与联动机制。 三是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比较薄弱, 实用性不强, 对正反两方面典型宣传和曝光力度不足, 没有做到互联互通、开放共享, 联动奖惩机制尚未形成并发挥应有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2 原因分析

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信用平台建设滞后, 信用信息采信不足, 联合奖惩机制缺乏刚性, 没有形成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的氛围, 从而影响企业参与信用建设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二者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正向互动。 也就是说, 坚持依法经营、诚信守诺、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 而失信取巧的企业也不一定被曝光、被惩戒。

比如, 2015 年山西省经信委印发 《关于对2014 年度电力行业AAA级诚信发电企业奖励电量的通知》, 对电力行业AAA级信用企业给予5000 万千瓦时的计划电量奖励。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及时将这一情况上报国家发改委,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向全国各省 (市、自治区) 发改委、经信委转发推广, 为电力行业扩大采信范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示例。 但由于对信用信息没有统一的、强制性的采信要求, 据统计, 截止到目前, 还没有第二个省 (市、自治区) 采取过类似的激励政策。

又如, 国家对绿色低碳发展要求越来越高, 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成为火电企业的硬约束, 但个别企业仍然存在偷排、超排、环保设施不投运等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也是因为对企业环境信用信息采信应用不到位, 对环境违法“黑名单”企业曝光不够、惩戒不足, 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而造成的。

3 建议

(1) 建议由国家发改委商财政部设立信用建设专项资金,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 牵头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整合政府部门及有关行业掌握的企业数据信息, 明确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主体作用, 规范行业信用评级, 避免重复评价, 减轻企业负担, 建立行业信用评价结果互认制度, 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及企业信用信息披露机制, 形成涵盖企业工商管理、金融信贷、税收缴纳、社保缴费、合同履约、产品质量、招标投标、服务承诺、安全环保等信用信息的企业信用档案, 使银行、工商、司法、税务、环保、社保、建设、铁路、航空等部门的信用信息实现互联互通。 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保密的前提下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用信息共享查询、分析和统计等服务, 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类别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力度, 完善失信行为记录, 形成震慑力和约束力, 真正、尽快营造“有信者荣、无信者忧、失信者耻”的社会氛围, 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2) 建议国家发改委牵头出台大范围、宽领域的联合奖惩机制, 重点解决信用等级采信问题, 使信用建设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①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商工信部, 指导各地方政府在电力体制改革中推进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将行业信用建设的统一性与各地的区域要求结合好。 推广山西省经信委的作法, 在电量交易、日常监管中对信用等级高的发电、供电、售电企业, 给予明确的倾斜政策和保护措施, 推动电力行业信用建设奖惩措施的落地生效。

②制定切实措施, 促进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在社会信用建设中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由国家发改委商国务院国资委, 制定 《中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将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的信用建设状况纳入其经营业绩考核范围; 在对企业的资质审核中明确对企业信用状况的具体要求, 将施工、设计企业信用等级状况纳入工程招投标评分项, 并实施动态管理;推进电力投资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在项目核准、融资等环节推动应用信用信息, 改善电力基建市场环境;在现有的《电力企业信用评价规范》行业标准基础上, 尽快制定售电侧信用评价指标, 由国家能源局出台相关政策, 由行业协会主导对售电企业开展信用评价及信息采集, 并汇集至国家级信息平台, 助力售电侧电力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篇5

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于5月10日在北京举办“诚信·和谐”论坛。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人民日报社、中央党校、共青团中央、新华社、广电总局等8个单位,以及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在论坛上围绕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发言。中央直属机关工委领导、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央直属机关各单位机关党委负责同志,以及有关专家共120余人参加论坛。

一、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性

第一,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没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就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信用为基础所形成的一整套规范和制度,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市场经济,信用为本。没有良好的社会信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市场秩序,更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通过清理、修订和新颁布与涉外经济、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初步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统一、透明的涉外经济法律体系。国务院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全面清理、减少和规范了行政审批。想方设法为建立开放型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在对外开放中,当前受到制约和影响的主要是信用关系紊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不按合同履约,侵权盗版,冒用商标和企业名称,商业欺诈,不讲商业道德窃取商业机密,在国际市场上互相拆台自相残杀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信誉和形象,我们必须遵循国外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严格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改善投资和经商环境。只有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对外开放的健康发展。

第三,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新旧体制的交替中,旧体制虽然已无法发挥主导作用,但又经常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新的体制框架虽然已经确立,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又存在许多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因此,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真正形成全社会的奖优惩劣机制,有效维护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状况,使守信者得到奖励,失信者付出代价,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制约;事事守信,路路畅通”的社会氛围,实现社会经济生活的长治久安。

第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约束机制。我国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的人”变为“经济的人”和“社会人”,对人事管理

已经成为转轨时期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新课题。征信国家对于“社会人”的管理,是靠严格的征信系统和完整的信用记录进行的,对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形成强大的压力和威慑力。如:无人与其做生意,无人给予其贷款,无人租给其住房,无人聘用其为雇员,甚至加入各类保险的保费也要比他人高得多。由此,加强全社会对“社会人”的监督、制约和管理,某种意义上说,信用记录就是“紧箍咒”,对于失信的人就等于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

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包括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现代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信用市场监管体系、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诚信教育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等七个体系一个机制。必须把加快建立我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全力推进。

(一)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

我们认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社会信用制度。与现代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信用服务企业主体、信用制度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基本形成,信用市场体系有较大发展。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失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初步建立。

社会信用包括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公共信用(主要指政府行政和司法的公信力)。企业信用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点和突破口,个人信用是基础,政府信用是关键。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应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指导,以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目的,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突破口,以法制为基础,以建立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培育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为重点,以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信用服务企业为支撑,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培育市场,完善法规,严格监管,有序开放,维护安全,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规范有序地向前推进。

(二)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措施

第一,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把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作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到议事日程。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规划工作,做到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建立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管理机构、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三落实。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协调的指导机构,国务院办公厅牵头建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指导推进这项工作。根据具体业务范围和部门职责分工,指定有关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监管,落实监管责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各地、各行业协会和征信机构的试点工作应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试点经验,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方面先行一步。

第二,培育现代信用服务体系。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信用服务业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目前应重点发展大型信用评级公司、企业信用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信用服务企业这三类企业。对上述三类信用服务企业,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政策。

第三,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信息化建设。社会信用信息公开和共享,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政府部门公开的信用信息,应当主要是对市场主体身份及其行为客观描述的原始记录。

第四,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统一的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目前我国有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大多还是由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掌控,我国信用信息商业化、社会化的法律环境和市场条件还不具备,单靠信用专业机构难以开展征信业务。政府应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第一推动力”.第五,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标准化管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避免各地自搞一套、重复建设,造成资源和财力的浪费。

第七,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建设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各地要进行诚信教育,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长期坚持,抓出成效。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广泛普及信用知识,开展培训活动。组织力量编写现代信用知识的普及性教材,会同党校、行政学院(校)搞好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负责人和试点单位的人员培训。教育社会成员牢固树立诚信守法意识,重视社会对自身的信用评价,增强对各类失信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

社会信用重在基础建设 篇6

一、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注重强化保障 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

浙江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多次就“信用浙江”建设作出论述和批示,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信用建设,努力打造‘信用浙江”。张德江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指出,“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必须把建设‘信用浙江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善发展环境的重点来抓”。

2002年,浙江省成立了“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系统规划、全面推进的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发改归口管理、部门齐抓共促、地方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二)注重规范发展 构建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制度体系

浙江省先后编制出台“十一五”和“十二五”信用专项规划,对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不同时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引领作用。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出台《浙江省企业信用联合奖惩实施办法(试行)》,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印发《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指导目录(2014版)》,省发改委、省信用办相继出台《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应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对信用信息归集、信用信息应用、信用联合奖惩等工作起到了极大的规范和推动作用。

(三)注重夯实基础 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2002年6月,建成浙江法人和其他组织信用信息库,是全国率先开通的省级企业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目前汇集了46个省级部门报送的近249万家法人和其他组织信用记录,数据库指标项达257类1794项,数据量达到3亿余条。

2007年,建成自然人信用信息系统,目前汇集了20个省级部门报送的近5612万户籍和流动人口信用记录,数据库指标项达到35类352项,数据量达到6亿余条。

同时,“信用浙江”网实现了与“浙江政务服务网”对接,在“浙江政务服务网”开通了法人和自然人信用信息查询功能,工作日均查询量达到10万次。

2015年7月3日,“信用中国”网开通浙江宣传周,全面展示了 “信用浙江”建设的政策法规、典型事例、红黑榜单及服务市场培育等信息,实现了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与“信用中国”网的互联互通。

(四)注重以用促建 全面推进信用信息在重点领域的应用

信用信息应用是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必然途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信用浙江”领导小组成立以来,信用信息的应用得以不断地推广和深化。在行政管理领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33个省级部门提供信用记录查询服务,为各部门加强信用监管提供了信息支撑;在重点工程招投标领域,积极推广使用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企业信用报告,探索信用服务机构排位制度,有效规范了工程招投标行为;在司法领域,省法院利用信用信息平台公布未执行案件信息,通过各部门、各金融机构查询应用联合惩戒,有效缓解了“执行难”;在金融领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通过为各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有效满足了全省金融系统对信贷领域之外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需求。

(五)注重联合惩戒 初步建立重点领域失信黑名单制度

2014年以来,为切实加大对严重失信行为主体的惩戒力度,浙江省积极推进失信黑名单制度的建设工作。

制定印发了《浙江省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组织省政府新闻办、省信用办、省文明办联合召开了浙江省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新闻发布会,为失信黑名单制度的推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信用浙江”网开辟失信黑名单专题专栏。目前,已上网公示省级部门黑名单制度文件8份,重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消防安全、旅游、税务、行贿犯罪等领域失信黑名单企业46家。

(六)注重培育创新 推动信用服务市场有序发展

通过在重点工程招标投标领域推广使用企业信用报告,浙江省本土信用服务机构发展空间得以拓展。同时,鼓励和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创新信用产品,使得信用信息加工服务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目前,全省备案的各类信用服务机构达38家,行业年营业收入总计超过3亿元,从业人员1000余人,逐步形成了以商业征信、信用评级、信用管理等为主的信用服务机构集群。此外,以阿里巴巴“芝麻信用”为代表从事个人征信的信用服务机构新军蓬勃发展,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大数据挖掘和线上线下信用信息相结合,探索为社会提供信用服务的经验,比如“芝麻信用分”依托支付宝平台,在花呗、借呗、签证办理、传统信用卡合作等方面探索“互联网+信用”模式。

(七)注重全面动员 部门和行业信用建设稳步推进

在“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的全面动员下,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得到各部门、各行业的大力支持、积极推进。

浙江省地税局、国税局深入推进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共同实施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联合惩戒措施;浙江省工商局积极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建立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浙江省公安厅在交通、消防、经侦、人口管理等领域全面开展信用建设,积极做好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应用工作;浙江省质监局积极开展千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承诺活动;浙江省食药局构建信用管理信息化平台,目前已建立23个信用管理和业务系统,针对掺杂掺假、夸大宣传、非法添加等食品药品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格遏制食品药品失信行为。

(八)注重地方联动 各设区市信用建设全面展开

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方立足本地实情,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已取得了可喜成效。杭州市将市民卡打造 “诚信卡”,将志愿者服务、义务献血等纳入诚信分,积极推进在医疗卫生、公共交通、公园年卡等领域的信用便民服务应用;宁波市积极推进县(市、区)信用试点,在“道德银行”信贷、旅游、汽车销售和维修等领域做出有益探索;温州市结合金融综合改革要求,将“诚信”视作“一座城市的生命”,将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视为金融综合改革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义乌市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始终坚持“质量立市、信誉兴市”,推动诚信建设项目化、常态化、大众化。

随着信用研究和信用工作的深入,我们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是信用立法相对滞后,信用管理缺乏标准支撑;二是失信惩戒力度不够,各类严重失信行为时有发生;三是信用信息共享力度不足,部门和省市县一体化共享模式尚未建立;四是信用产品应用不广,社会潜在需求尚未有效激发。

同时,创新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新趋势等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给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动态调整过程中不断寻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之道。

二、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下步工作重点

(一)以信用代码制度建设为突破,规范社会信用管理机制

推动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为每个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放一个唯一的、兼容的、稳定的主题标识代码,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为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奠定基础。到2017年底前,浙江省将实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对全省所有公民(含常住户口居民、华侨、港澳台居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全覆盖。

建立行政处罚决定书文号统一代码制度。统一行政处罚决定书文号管理,建立行政处罚决定书文号代码数据库,实施统一编码,规范政府行政处罚行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依托政务服务网和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

(二)以内生政务服务网为契机,建立一体化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服务平台和交换系统。以省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信用数据库,实现信用信息“一次录入,共同使用”。依托省政府政务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信用信息的统一归集和交换共享。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整合省发改委的“信用浙江”信息查询系统和省工商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完善全省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完善信用信息分类标准和归集共享机制。立足浙江省社会信用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信用信息分类管理制度,完善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和应用标准。全面落实《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指导目录》,健全信息记录、归集、整合的督促通报机制,提高信用信息归集的及时性和全面性,逐步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省所有区域的统一平台。

(三)以构建大数据评价体系为支撑,发挥信用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

构建村级自治组织信用评价体系。整合基层信用数据,结合村规民约示范文本,细化构建村级自治组织信用评价体系,实地辅导村级自治组织建立信用管理体系。通过诚信建设将法治、德治与自治相结合,广泛发动城乡居民参与,培育居民法治意识、规矩意识,为评分较高的村级组织授予“诚信自治”示范村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便利。

探索行业、地方信用状况评价。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整合信用大数据,探索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地方政府信用治理状况及社会信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对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状况的有效监测。进一步完善“平安浙江”和“法治政府”建设考核中有关信用建设的内容,调整考核指标,细化评价标准,发挥考核的约束和导向作用,推动各部门各行业信用建设和地方政府信用治理水平提升。

(四)以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为抓手,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

加强企业和重点人群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失信黑名单认定规则》,编制完成失信黑名单目录清单,完善“信用浙江”网失信黑名单专栏,依法将企业和重点人群严重失信行为向社会公开披露。预计到2020年,应建立失信黑名单的31家单位全部完成本行业领域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失信黑名单实现在各行业领域的全覆盖。

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推动相关部门单位签订失信黑名单联合惩戒备忘录,明确各行业、各领域信用奖惩牵头部门和联合奖惩部门,完善各行业、各领域信用奖惩细则和联合奖惩措施。通过奖惩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实施,在日常监督检查、评优评先、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新增项目核准审批、政策优惠、扶持性资金安排、企业融资、招投标活动等方面实施联合奖惩,使黑名单企业与个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五)以连接“信用中国”网为推力,促进信用信息交互共享

实现“信用浙江”与“信用中国”网有机对接和信息共享。将浙江省法人与自然人信用信息在“信用中国”网站公开,实现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与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无缝对接,推动信用信息及时共享和一站式查询,为社会了解市场主体信用状况提供便利。

健全长三角区域内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依托国家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构建形成覆盖区域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的信用信息网络。在保护隐私、责任明确、规范有序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大数据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加快探索跨省市的“互联网+信用”服务和监管模式,协同加强对区域内信用主体的服务和监管,逐步健全区域内信用联动奖惩机制。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思考 篇7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褒扬诚信, 惩戒失信”, 2014年6月14日, 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4-2020) 》, 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 我国的经济组织方式正经历着根本性的转轨, 以契约化交易为基础, 以健全、高效的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为依托和补充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而原先植根于人格化交易的“身份信用”体系则因市场半径的急剧扩大而日益丧失其规范性作用。在这种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下, 如何继承传统的信用道德资源促进我国信用体系的顺利转轨, 如何构筑适应我国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 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研究课题。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们主要运用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作为中国社会公共信用综合指数的评价指标, 其中“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主要从政府公信力、人际信用、企业信用等方面进行测评。从表1可以看出, 本年度我国政府公信力、企业信用分别比上年提升了5.71和16.58个百分点, 人际信用却下降了3.42个百分点, 呈现出10年内最大的降幅, 但是社会公共信用整体上提升了5.7个百分点。 (表1)

我们分别对10年间我国不同层次的信用变化进行分析。其中, 政府公信力一直处于上升区间, 从2005年刚刚及格的60.5上升到了2014年的74.1, 政府公信力指数的平均值为64.53, 总的增长幅度为22.5%, 每年的平均增长幅度为2.07%。可见, 这与政府在公开透明、依法行政、打击腐败、功能转型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分不开, 但是如果政府变革的速度跟不上公众意识觉醒的速度, 政府公信力就会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 目前政府信用问题仍然存在, 在作为一般市场参与者的场合, 少数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政府采购等环节, 存在制度不规范, 或者有制度不能完全执行, 草率甚至寻租现象, 在政府作为公权力行使者环节, 少数地方政府和部门存在政策缺乏连续性, 缺位错位情况, 特别在实施涉及群众利益行政行为过程中, 少数地方政府承诺不能兑现, 诚信缺失, 造成了较坏的影响。所以, 我国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各项改革, 让人们进一步的得到改革的红利, 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

企业信用在2005~2008年间出现小幅度下降, 在2009年呈现出一波增长势头, 而2012开始进入了增长区间, 特别是在2014年增长幅度创历史新高, 十年间企业信用指数的平均值为55.81, 处于不及格的水平。但是, 企业信用平均增长幅度为2.53%, 总体增长幅度为27%。可见, 一方面与政府的不懈努力分不开, 我国政府通过前期不断地推进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逐步培育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 使更多的小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诚实守信、守法经营、规范管理, 并为其提供各方面的资金支持, 最终于2014年2月“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很多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主要是面对我国宏观经济整体结构上的进一步调整, 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等, 以及我国金融市场中IPO注册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直接融资的占比将会呈现大幅度提升的趋势下, 各家企业都提前布局, 不断提升自身的企业信用。但是, 我国现阶段企业信用体系仍存在很大问题, 如立法和执行环节存在很大漏洞, 征信资料尚未放开, 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资料未能实现共享, 征信企业和中介组织不发达等等。

资料来源:2005~2014年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整理和计算而得, 其中社会公共信用指数是由政府公信力、人际信用和企业信用加权得到, 三者权重分别是40%、30%和30%

值得注意的是, 人际信用指数的平均值为67.31, 高于政府公信力和企业信用, 但是人际信用变化率在2008年开始进入增长区间并在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的3.24%, 但是2014年该变化率突然下降了3.42%, 10年间中国人际信用整体增长率为2.26%, 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0.24%, 与企业信用和政府公信力整体变化率相比, 人际信用变化率只占其9%和11%。可见, 随着我国政府与企业信用的不断提升, 我国人际信用一直处于一种较差的环境下, 而社会环境的急功近利成为主要的“杀手”。而整体上, 我国社会公共信用从2005年及格的60.2提升到2014年的70.2, 该指数的平均值为62.77, 基本处于及格线, 但总体增长幅度为17.1%, 平均年增长率为1.61%。可见,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我国商业环境的改善、同时企业的商业伦理意识和公民的社会公共意识的不断提升, 我国社会信用的建设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的, 同时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改革压力。

三、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对策建议

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采用政府推动与市场培育相结合的思路, 积极探索政府推动, 循序渐进, 市场化的原则, 最终建立涵盖国家、地方和行业三个层次, 政府为主体, 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为补充, 实现联合征集、权威评估、信用公示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 政府信用的构建。

建立政府信用体系, 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一是制定规则、搞好规划、培育市场需求和服务主体、加强协调监管、提供基础服务;二是牵头并动员社会力量持之以恒地开展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和制度化规范宣传, 使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道德文化蔚成风气。提高政府公信力, 推进政府诚信建设, 以党政机关的诚信服务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以诚信办事、诚信服务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也是各级党政机关加强诚信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企业信用的构建。

企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企业信用本来就已经包含个人信用的内容和因素, 企业信用建设好了有利于推动个人乃至全社会信用建设。

1、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强化企业信用意识。

政府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外部平台, 企业还应进行自身的信用管理建设。建立诚信经营管理理念。

(1) 完善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体系。建立工商、税务、物价、统计、技监局、海关、外汇管理局、金融、公安、财会、信息产业局等行政执法部门等多家单位联网形成的企业信用信息网是由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体系。

(2) 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当务之急。一方面要以强化约束监督, 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 建立以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状况调查、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外部信用制度;另一方面要培养和树立企业的信用风险意识, 加强内部信用风险管理, 防范来自外部的信用风险。

(3) 有关政府部门积极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不断提高监管水平。金融管理、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分别建立信用登记系统、红盾信息网、CTA工TS税务管理系统、企业质量档案和质量信息库, 不断完善企业信用评价、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等信用制度, 科学评定企业的信用等级, 提高市场经营主体的资信透明度。同时, 还利用举报投诉系统、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和监督处理系统, 向全社会公布企业不良行为, 促进企业守法经营。

2、净化企业外部信用环境,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1) 加强生产和流通等经济领域的诚信建设, 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生产企业要把诚信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严格生产标准, 完备生产条件, 确保产品质量上。流通行业要在继续改进服务态度、完善售后服务的基础上, 着力解决好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的问题。不断增加示范街、示范店的数量, 同时把活动向批发市场、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延伸, 进一步扩大活动覆盖面。

(2) 加强服务行业的诚信建设, 努力做到规范服务、优质服务。各类服务行业要根据诚信建设的要求, 全面推广规范化服务, 制定出适合自身工作特点、简明具体、易于操作、便于考核的规范化服务标准和保证措施, 落实到每个服务企业和每个服务人员。

(3) 加强社会中介组织的诚信建设, 促进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积极探索在各类中介组织中加强诚信建设的有效方式, 把发挥政府部门的管理作用同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结合起来, 加强对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他们自觉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开展经营服务活动。

(三) 个人信用的构建

1、在重点行业重点人群中进行个人信用建设。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构建社会诚信奖惩信息平台:建立了失信约束监督机制和过错追究制度、责任赔偿制度、违规违纪警示制度。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全国正在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试点, 为全社会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健全个人信用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积极引导人们维护自身诚信形象。要特别注重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和诚实守信品质的宣传教育, 从娃娃抓起, 要从孩子懂事开始, 深入浅出地进行诚实守信品德的宣传教育。

(四) 中介组织信用的构建。

政府应认真抓好中介组织的诚信建设, 按照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方式, 研究制定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管理办法, 促进其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促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社会信用信息调查、资信评级和信用管理服务制度建设。另外, 政府部门还应为中介组织积极开放公用信用信息披露系统, 促进并规范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楚男.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2]叶永刚, 张培.中国金融监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金融研究, 2009.4.

社会信用重在基础建设 篇8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道德,产权,法律,和谐社会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的社会实施机制, 也是具体作用和影响于市场经济的一种行为规范。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 人们交往和交易的规模越来越大, 但是有限的现金越来越成为制约交易的“瓶颈”, 传统的“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信用交易必然产生并越来越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方式。但是交易的不安全性和交易的风险也同时增加了, 当授信人 (债权人) 授信失当或受信人 (债务人) 回避自己的偿付责任时, 就会产生信用风险。因此, 任何现代社会都需要一整套严格而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同时, 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 在我国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虽然强调“人无信义、无以立足,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以及“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等道德准则, 但从未形成完善的商品经济信用制度。自明清以来我国也曾出现过以“晋商票号”为代表的高风险的金融业, 并以其良好的信用高效率运营, 在国内、国际享誉一时。但因其不能顺应社会发展建立现代银行制度, 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昙花一现就湮没了。清末至民国时期, 随着外国银行业进入国内, 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信用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商品经济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但由于国内战乱不断, 未能正常发展。新中国建立后, 我国又很快效仿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所有的商品经济法律制度被消灭殆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社会商品交易关系被抑制萎缩, 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非商品经济的垂直信用关系。这种信用关系在本质上是基于计划经济指令性特征的信用关系, 具有显而易见的可靠性, 但由于这种信用关系对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极度限制和对生产力的捆绑约束, 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 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信用关系已不利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重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信用体系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三、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的现状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虽然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 但是现代市场经济所必备的社会信用体系却没有相应建立起来, 导致经济生活中失信的行为越来越广泛, 情节越来越恶劣:从生活消费中的假烟、假酒、假药, 到生产过程中的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从经济领域中的假批文、假发票、假币, 到政治领域的假话、假数字、假政绩等等。因此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信用状况不容乐观, 我们这个历来以道德诚信为本的文明大国, “诚信”却遭到了空前的大损伤。如今, 从国家信用到金融机构的信用, 从企业信用到个人信用, 无不受到质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国家信用受到怀疑

政府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本应成为社会信用的典范, 但有的地方政府出现朝令夕改、甚至公然指使授意企业作假的失信行为, 而大部分腐败行为就是根源于个别官员对于社会与公众的失信。政府信用缺失现象也由官僚主义的行政作风盛行, 贪污受贿, 徇私舞弊得到了验证, 这些现象影响了国家信用。

(二) 金融和企业信用发生危机

大量企业逃避银行债务, 意味着银行无法对广大储户负责, 银行信用也不再是金字招牌。企业为逃避债务而失信的行为如: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拒不履约行为等, 造成了经济秩序混乱。有资料表明, 我国每年因企业信用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 占我国GDP的10%-20%。毁约、违约、欺诈性签约、假冒伪劣问题时有发生, 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形象。

(三) 消费信用发生危机

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一些违法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 大肆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如前几年在安徽阜阳发生的伪劣奶粉事件、2008年发生的粮食供应缺斤少两、“三鹿”事件等, 这些都属于偏离市场经济的行为, 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 信用的缺失还直接破坏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环境。如果市场中充斥着尔虞我诈, 谁也不相信谁, 那还怎么去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社会信用缺失的成因

当前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将信用作为社会最重要与最基本的行为标准, 并将其作为一个普遍习惯;而在我们这样一个道德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却有许多人和许多行业不讲信用,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 以往信用主要是由道德进行规范, 在我国目前经济转型过程中, 原有道德规范体系受到冲击, 新的规则还没有完善起来。所以社会信用缺乏坚实的支撑。因为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不同, 其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假设绝大多数人都在社会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因此传统道德观念难免出现滑坡, 这也是导致人们背离诚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 产权界定模糊, 信用缺乏必要的基础。目前, 我国虽然进行了政企分开、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等重大改革,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但是, 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权制度并没有真正消除, 至今国有企业产权界限仍然有些模糊, 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者和经营者不是企业家和银行家, 而是政府官员, 在他们眼里, 企业和银行都是国家的。因此, 企业举债要么千年不还, 要么是假破产真逃债。这不仅无助于信用制度的建立, 而且破坏了人们心目中的借债还钱的理念。

第三, 缺乏建设社会信用制度所必须的法律手段。与不同的社会背景相契合, 信用本身也经历了道德化和商业化两个阶段。在信用道德化阶段, 法律对信用的调整并不占主导。在信用商业化阶段, 对个体而言, 信用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诚实与否的道德评价, 而是由个人与社会经济交往的具体行为构成的。信用直接对应经济利益, 是一种商业资源, 大量交易都必须建立在守信之上, 然后才谈得上交易的安全和迅捷问题。信用商业化了, 但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还几乎是空白。

第四, 国家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 政府的信用监管力度不够。受旧体制的影响, 我国国家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 尤其国家信用监管体系缺乏法律法规约束, 失信行为没有及时处罚, 专门的信用监管机构缺乏, 信用信息掌控缺乏有效管理, 这些都表明政府的信用监管力度不够。

五、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和谐社会相协调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议

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 建立规范的、富有活力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关系和信用制度, 形成良好的信用秩序, 是一个涉及文化和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国国情, 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建立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 加强道德教育的制度建设, 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信用教育可从道德教育着手, 诚信是信用制度的中心环节, 诚信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作为市场主体, 对人对事都要诚心实意, 在生产经营中, 讲信用、信誉、信义, 才能可持续发展。“讲信用”是我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美德, 是“人立之本, 业兴之据, 国强之基”。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自愿诚信基础上的信用关系。诚信是信用关系的基石。开放的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弘扬“讲信用”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加强道德教育的制度建设, 我们应深入农村和城市的各个方位, 开展多种活动, 利用多种渠道, 让广大群众认识到“遵守诚信”对社会信用和个人权益的保障的重要性, 认识到信用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和理性经济行为, 使“讲信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一种操守, 一种理念, 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 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为社会信用奠定必要的产权基础

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因为,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就是一个履行契约的信用行为的过程。在信用建设中必须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明晰的产权界定, 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交换和竞争的高级形式是信用, 产权界限模糊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换和竞争, 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信用, 因此产权是信用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只有产权明晰, 企业才能够真正成为重视信用形象和观念的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目标。

(三) 加强信用立法和执法, 创造一个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于信用的保障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 信用应该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通过法律的强行履约机制来维护社会信用, 对于严重违反道德不讲信用的行为, 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予以惩戒。信用立法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作用制度和作用体系的保障和基础,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立法先行。同时还要加大执法力度, 使市场交易中的失信行为无便宜可占, 以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加大信用执法, 要严格信用监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在公、检、法部门和银行税务系统等机构之间建立网络执法监管体系, 提高对失信者的行为信息掌控和市场监管力度, 努力创造一个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

(四) 完善政府的信用监督管理体系, 树立国家信用的良好形象

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还应逐步完善政府的信用监督和管理体系, 加快信用信息的市场化、公开化。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 我国社会信用的缺失与国家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和滞后性有着直接关系。在维护国家和政府的管理职能的情况下, 进一步建立政府和民众信用互动机制, 颁布和出台系统、现代的规范信用活动的法律法规, 有利于政府的信用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现代化的国家只有进一步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加强政府信用监管力度, 才能在群众心目中建立起心悦诚服的国家信用、政府诚信的良好形象, 从而完善政府提供公平服务的公共职能, 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总之,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而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取向的完善和发展。只有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构筑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 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谐。

参考文献

[1]、王椿阳, 朱永新, 张建波.和谐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思考[J].理论探索, 2007 (2) .

[2]、夏善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J].国际经济合作, 2008 (1) .

[3]、广东经济学会.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论如何建设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篇9

关键词:信用缺失现状及危害,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我国信用缺失现状及危害

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现象严重, 一些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 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 消费领域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信用缺失对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危害。

第一, 信用缺失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 降低了效率, 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信用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 甚至一些企业为防范风险, 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 也不愿采用信用结算方式。

第二, 信用缺失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信用缺失导致的信用风险在金融体系中不断积累, 特别是向国有银行集中, 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

第三, 信用缺失阻碍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近20年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稳健地推行, 但一些企业借改制、破产之名大肆逃废银行债务, 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 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造假更是触目惊心, 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影响了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第四, 信用缺失导致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下降。由于信用缺失现象的普遍存在, 我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成本将加大, 参与国际市场的难度将增加, 将不得不在价格等多方面做出较大牺牲。信用缺失还会引起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担心, 加大我们吸引外资的成本。

二、我国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 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助推器, 是支撑现代市场经济高效运转的基础和必要的安全装置。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则会阻碍和破坏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 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总量的扩大, 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各行各业将广泛运用信用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才能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才能更好地拉动内需,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三) 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新经济顺利发展的要求。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必须以社会成员之间高度的信用依赖和信用确信为基础, 网上各项业务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支持和保障。在社会大规模的信用规范未建立的背景下, 无法谈什么电子商务, 网络再安全也难以得到真正发展。

三、建设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一) 建立系统、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

我国现有的《刑法》、《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商业银行法》、《企业破产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行政管理规定对部分信用问题作了规范, 但这些法规的目的、管理内容以及约束的问题并非专门针对信用, 对社会上各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准则与约束体系。因此, 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 加快信用立法步伐, 制定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

(二) 明确政府监管部门, 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政府各部门如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大多从本部门的工作职能需要出发, 制定相关管理规定, 管理相应的信用活动, 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管理全国信用活动的综合管理部门。因此, 当务之急是明确政府各部门在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其信用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并明确一个部门作为主管部门, 承担综合管理和监管职责。

(三) 发展信用中介机构。

近十余年来, 我国的信用管理行业逐步发展。我国现有征信机构大体可以分为3类:一是民营征信机构;二是外资、合资征信机构;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建立的有关中介机构。客观上, 我国的征信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作用与功效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应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 奉行“超脱、公正、独立”的原则, 高起点、高标准地扶持培育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

规范的信用管理服务是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或缺。在西方国家, 系统的、深层次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信用管理服务, 是信用经营机构的后勤保障。目前我国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发展很不平衡, 信用保险等行业刚刚起步, 国家应该鼓励发展这些机构与有关业务, 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四) 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我国现有的信用经营机构主要是金融机构, 其中主要是商业银行, 信用活动也主要是信贷。而在美国的企业, 特别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 内部往往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 控制企业的信用风险情况。所以我国企业可以考虑从两方面加强信用管理:一是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 加强企业的自我信用控制能力, 建立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和应付账款管理制度, 防止自身发生失信行为;二是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 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 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五) 加强信用宣传, 开展信用管理教育和科研活动。

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固然需要法律体系的支持, 但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的信任和诚信的道德理念来维系。我们要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 让“诚实守信”深入人心, 增强全民信用观念。

当前, 应该加强信用管理教育, 在中小学直至大学开设信用管理课程, 培养人们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培养专业化的信用管理人才。同时还要加强信用管理科研活动,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菁菁.中国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 (.11)

[2]、邓郁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 2002-07-04.

[3]、陈文玲.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N]中国经济时报, 2002-09-09.

社会信用重在基础建设 篇10

1.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 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对于打击恶意拖欠和逃避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失信现象非常重要。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基础,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相适应。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建设和完善以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号码等为基础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做到谋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是社会信用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使用者。2007年我国提出,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2005 年以来,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息基础数据库先后上线运行,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防范社会信用风险、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在提高金融机构审贷效率、降低信息成本、方便广大企业和个人借贷、辅助信贷决策、防范信贷风险及根据信用风险确定利率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仅在信贷部门建设和应用信用体系已远远不够,市场交易、政府审批、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向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各级政府正在推行产品质量信用、环境质量信用、合同履约信用、纳税信用、价格信用等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并逐步形成独立的信用记录,为强化信息共享、信息交换、信息分类,逐步建立公共服务和信息管理交互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做准备。为市场主体建立诚信档案,让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向社会公开,使守信者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使失信者无处藏身,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

3.建设中国和谐社会对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要求

市场主体的信用如何, 是由其具体行为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随时间而积累的真实记录对综合判断行为主体的诚信与否、信用程度等尤为重要。因此,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对信用信息记录的获取、使用等就有更高的要求。

3.1 信息记录的可塑性、不可抵赖性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 被考量的对象是作为市场主体的组织机构和自然人,其市场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被客观地记录下来,作为评定其信用程度的第一手资料。单个行为主体的行为记录应当是真实的,并可以进行历史性的查阅、追溯,确保与行为主体一一对立,不能被随意更改,应该形成永久性的档案。同时,这些证明其信用的信息记录使行为主体不可抵赖,不论优良记录还是不良记录都不能因时间或行为主体的角色转换和主观意志而不被认可。

3.2 信息记录的电子化、标准化

各类组织机构和自然人的活动或行为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是鲜活的。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需要筛选其中涉及信用的那部分信息,并以电子化的形式记录并保存下来,不至于随时间的流逝被遗忘或丢失。同时,对大量的信用信息进行统一的分类、整理、归档等标准化处理,便于使用。

3.3 信息记录额网络化、共享和交换

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系统效能,使信用信息网络化,改变我国政府各部门间大量可以开放的组织机构和个人信用信息处于分散和相互屏蔽的状态。有条件的实施网络信息交换和共享。在社会各个部门和领域间形成“系统互联、信息共享、业务联动、交叉稽核、统一监管”的社会监督机制。

3.4 信息的安全与应用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 信息的安全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比信息本身更重要。在信用信息采集、查阅和调用、共享和交换等阶段的安全都很重要。一是在采集时,确保对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实效性审核,避免差错。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信息应当保密,杜绝随意泄露。二是在查阅和调用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避免因随意性或缺乏安全意识而造成泄密。三是加强网络安全,不断升级完善软件,从而提高安全技术含量,保证信息共享和交换在网络安全状态下运行。

总之,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做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工作,确保信息的标准性和可塑性,安全性与实效性,便捷性与共享性,为建设和谐社会打好夯实基础。

摘要: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建设内容,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命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谐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广乾周刚司琳华洪悠悠袁东明.我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电子政务,2011年Z1期:11-23.

社会信用重在基础建设 篇1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均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扬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国务院专门发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这次印发的《指导意见》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具体举措。

《指导意见》制订出台的目的,是有效治理失信行为高发问题,使失信者付出足够的代价,并通过实施正面激励让守信者受益,做到让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从而形成引导社会成员诚实守信的正确导向。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机制,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提高社会治理能力,都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一,这是第一部关于信用联合奖惩的规范性文件。国内外实践表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信用体系的支撑。而信用体系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就是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对守信者予以激励,对失信者进行惩戒。在许多发达国家,人们一般不愿失信、不敢失信。因为一旦失信,读书、就业、创业、信贷、保险、租房、租车、出入境等都会受到影响,可以说是“处处受限”,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形成了使人们自觉守信的倒逼机制。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十分管用和有效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指导意见》充分总结借鉴了国内开展的试点探索和国外行之有效的经验,对激励惩戒对象、可采用的激励惩戒措施、协同运行机制等做出了规范。

第二,《指导意见》体现了激励与惩戒并重的原则。《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要求,在加大对严重失信主体惩戒力度的同时,充分运用多种措施对诚实守信主体进行激励。对诚实守信者进行联合激励,重在褒扬,重在提供优先机会,重在减轻社会负担,比如,优先办理行政审批,优先享受优惠政策,优先提供公共服务,减少审批环节,减少监管频次,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使守信者在市场中获得更多机会和实惠,让信用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考量因素。

对违法失信者进行联合惩戒,《指导意见》提出的措施包括行政性、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四大类,重在约束,重在限制,重在提高失信成本,包括降低信用等级,在行业内公开,面向社会公开,依法依规限制行政许可,限制市场准入,限制新增项目审批核准,限制担任法定代表人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限制股票上市,限制发行债券,限制银行信贷,限制发起设立或参股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限制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限制申请财政性资金项目,限制参与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限制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限制评先评优,限制出境,限制购买不动产,限制乘坐飞机和高等级列车,限制旅游度假,限制入住星级以上宾馆等。可以说是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一时失信、长期受限,失信将付出巨大代价。

第三,《指导意见》既明确了联合惩戒的重点,也明确了必须将惩戒措施落实到人。受到联合惩戒的严重失信行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严重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包括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强制性产品认证等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二是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包括逃税骗税、恶意逃废债务、恶意拖欠货款或服务费、恶意欠薪、非法集资、合同欺诈、传销、无证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故意侵犯知识产权、出借和借用资质投标、围标串标、虚假广告、侵害消费者或证券期货投资者合法权益、破坏网络空间传播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等严重失信行为。三是拒不履行法定义务,严重影响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公信力的行为,包括当事人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作出判决或决定后,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逃避执行等严重失信行为。四是拒不履行国防义务、危害国防利益的行为,包括拒绝、逃避兵役,拒绝、拖延民用资源征用或者阻碍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进行改造,破坏国防设施等行为。

在联合惩戒的对象上,《指导意见》还明确,要完善个人信用记录,推动联合惩戒措施落实到人。对企事业单位严重失信行为,在记入企事业单位信用记录的同时,记入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负有直接责任人员的个人信用记录。在对失信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惩戒的同时,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相应的联合惩戒措施。

第四,《指导意见》既明确了奖惩的落实机制,又明确了协同联动的要求。为了将奖惩措施落到实处,《指导意见》明确了建立健全九个方面的落实机制,包括触发反馈机制、部省协同和跨区域联动机制、信用信息公示机制、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使用机制、信用红黑名单制度、激励惩戒措施清单制度、信用修复机制、信用主体权益保护机制以及跟踪问效机制等。

联合奖惩的核心在“联合”二字,没有协同联动,仅在某一个方面受到激励或者惩戒,享受的利益或者付出的代价就不够大,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激励约束作用。因此,《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要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形成政府部门协同联动、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社会共同治理格局。

第五,《指导意见》既体现了激励约束,又体现了权益保护。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和信用主体权益保护机制的具体任务。要建立信用纠错修复、自新修复、主动修复的机制。要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异议、投诉制度,有效避免信息失实和“误伤”等情况发生。一旦因错误采取联合惩戒措施损害有关主体合法权益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其信誉、消除不良影响。

信用体系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惩戒不是目的,目的是营造更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让守信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每一个法人和自然人的行为自觉。在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的同时,要大力培育诚信理念,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大力加强诚信教育,通过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的方式,潜移默化,将诚信理念深植人心,真正以守信为荣、以失信为耻。

为了做好《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更详细的分领域具体措施。在此之前,有关部门和一些地区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比如,税务总局与有关金融机构合作,开发“税易贷”产品,对诚信的纳税人提供融资便利,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共青团中央与保险机构合作,对优秀青年志愿者提供更加便利的保险服务。发改委、人民银行会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证监会、最高人民法院、安监总局,先后与40多个部门联合签署了针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失信企业、违法失信上市公司、失信被执行人、安全生产领域严重失信生产经营单位的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部门对失信主体,限制乘坐飞机411.5万人次,限制乘坐列车101.6万人次,阻止出境边控443人次,限制申报政府性投资上百亿元,限制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等职务2.7万多人次,一些失信企业及其法人代表被取消“劳模”等评先评优资格,一批失信案例被媒体曝光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些惩戒措施对违法失信主体形成了强大威慑,大量失信纳税人补缴了税款,约40万失信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或者与申请执行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社会信用重在基础建设 篇12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概述

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 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是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为探索智慧城市建设、运行、管理、服务和发展的科学方式, 2012年底, 我国开展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4月, 住建部公布3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 共计确定290个城市 (区、县、镇) 和41个专项试点。上海市成为首批国家试点智慧城市之一。

上海作为信息化发展水平领先的城市, 十分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早在2010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中已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应用于园区的交通、服务和管理等各个方面。2011年发布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的战略性目标, 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制定了2011年~2013年、2014年~2016年两轮3年行动计划。经过5年多的建设, 上海智慧城市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普惠化智慧民生、智慧型城市管理等方面均已获得阶段性成果, 特别在智慧政府方面, 通过人口信息库、法人数据库和空间地理信息库三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以及上海市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二期) 的启动、法人“一证通”数字证书的应用、网上政务大厅的建设等, 深入推进了上海电子政务应用体系, 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但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短板”和瓶颈问题。2016年2月,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鸣波在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专题会议上指出:“信息孤岛”限制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和业务协同。而目前正在开展的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登记制度改革, 将有助于解决“信息孤岛”, 促进协同共享。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登记制度改革历程

2013年3月, 国务院在《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出要求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

2014年6月4日, 《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随后, 全国范围内二十多个省市陆续开展了“三证合一”改革试点。

2015年3月20日, 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工商总局考察时强调要抓紧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年内务必实现“三证合一”。

2015年6月4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6月11日,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宣布实施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6月29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 明确了通过“一窗受理, 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 将由工商、质监、税务3个部门分别核发不同证照, 改为由工商部门同一核发一个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2015年10月1日, 工商部门开始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 2016年1月1日, 民政部门开始实行“一照一码”登记制度。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构成及特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由18位构成, 其中第一位是登记管理部门代码, 第二位是机构类别代码, 第三位至第八位是行政区划代码, 第九位至第十七位是主体标识码, 也就是组织机构代码, 第十八位是校验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主要特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唯一性。

统一代码及其9位主体标识码 (组织机构代码) 在全国范围内是唯一的。一个主体只能拥有一个统一代码, 一个统一代码只能赋予一个主体。

2.兼容性。统一代码最大程度地兼容现有各类机构代码, 既能体现无含义代码的稳定可靠, 又能发挥有含义代码便于分类管理的作用, 最大程度地减少改造成本。

3.稳定性。统一代码一经赋予, 在其主体存续期间, 主体信息即使发生任何变化, 统一代码均保持不变。

4.全覆盖。对新设立的法人和其他组织, 在注册登记时发放统一代码;对已设立的法人和其他组织, 通过适当方式换发统一代码, 实现对法人和其他组织全覆盖。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在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智慧城市建设依靠的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而在如此海量的信息资源中,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是实现信息检索、追溯的重要基础, 它将应用于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 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促进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

如今, 食品的供应链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也越来越复杂。因此, 提高食品生产、供应链的信息化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其中, 开展食品安全追溯是构筑食品安全坚实“大堤”的一项有力举措。通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基础信息, 可以方便地追踪到全市的食品生产企业、物流配送企业、食品销售商, 从而建成覆盖全市的食品安全监控网。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统一社会代码找到对应的企业, 查找问题出现的根源, 从而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在需要对产品撤回或召回时, 也可以方便地追溯到产品的流向, 保护市民的餐桌安全, 同时也保护了无辜环节的声誉。

2. 助力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公共信息服务的实质是促进相关行业系统内信息资源的交互, 以加强全市各政府职能部门及各类法人机构集群的全部属性信息的数据存储和实时应用。政务信息共享要求对不同职能部门政务信息的及时掌握, 这将有助于各职能部门之间协同办公, 提高行政效率, 提升地方政府的服务效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的建立和广泛应用, 为各部门之间的系统互通、信息共享提供了可能, 打下了基础。通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可以将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有效整合, 避免多方采集而产生的人力资源及软硬件成本浪费, 有利于构建节约型社会。信息的高度共享, 及时有效地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储备, 从而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 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打下良好基础。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条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上海已经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市场交易以诚信为前提, 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 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以信为本, 无信不立。

显然,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运行将推进整个社会和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并对整个社会治理体系进行完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具有全覆盖的特性, 这就为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平台。通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可以将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的信用记录归集整合到当事主体的名下, 形成完整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档案, 创造“一处失信、处处制约, 处处守信, 事事便利”的信用环境, 为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实现商业决策和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有效应用提供重要支撑, 为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发展环境创造条件。

3. 助力支撑大数据平台

按照“一照一码, 三证合一”制度改革要求, 各登记管理部门负责在法人和其他组织注册登记时发放统一代码, 赋码后将统一代码及相关信息按规定期限回传汇总至组织机构代码管理部门。不难看出,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息, 不仅包含了工商、编办、民政等机构注册部门的数据总和, 而且包含了超出上述部门管理范围的其他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基本信息, 基本上覆盖了我国每个依法成立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合法的社会组织及机构。因此,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与“大数据”一样具有范围广、数量大的特点, 如此量大面广的数据, 能够满足社会各界信息的需求。同时,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息采集并非一次采集终身不变, 各类机构的登记管理部门会通过各种手段要求信息承载的个体及时通过相关部门将新增、变更及删除等信息收集起来, 因此,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又符合“大数据”快速化的特点, 能够为全市政府、机构、个人提供精确的信息。通过对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的统计、分析、追溯, 可以了解全市各区域产业结构、资金分布等情况, 进而把握全市经济运行的情况, 为各级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可见, 支撑大数据平台建设, 推动大数据的应用,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可助一臂之力。

展望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的建立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撑, 但作为一项新的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在推进力度、标准规范、共享范围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1.推进统一代码全覆盖

从全国范围来看, 截至2016年3月底, 根据国务院《总体方案》的要求, 工商、民政和机构编制部门已逐步实现了《民法通则》所规定的“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发放和信息回传工作。但对于工会、律师事务所、宗教寺庙等机构, 尚未明确该项工作的计划安排, 这势必造成登记信息缺失或形成新的“信息孤岛”, 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各登记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 全面推进各类机构统一代码制度的改革进程, 早日实现统一代码的全覆盖性。

2.完善统一代码国家标准

此次统一代码制度改革将我国全部登记部门均纳入了改革范围, 并要求以此建立统一代码数据库。但由于各登记部门的行政事项性质、采集字段、字段定义都不尽相同, 统一代码数据库的建设亟待制订相应的国家标准以统一规范。目前, 统一代码国家标准仅实施了《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编码规则》 (GB 32100-2015) 。下一步应加快术语、元数据、数据库建设等基础标准的制订, 完善统一代码标准体系, 指导统一代码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应用。

3. 实现全国范围数据共享

智慧城市就是通过“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部门间进行互联互通, 达到信息的高度融合。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应局限于行政区划的城市概念。同样, 统一代码的应用共享也不应局限于各省市政府部门, 要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 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推进统一代码信息全社会开放应用, 实现全国范围的信息共享。

摘要:“互联网+”时代,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各种信息资源。本文探讨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作为各类机构的身份标识, 在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息,智慧城市

参考文献

[1].周钢, 刘乃昊.“小”代码顺应大数据时代.标准科学.2014 (10) .

[2] .孟魁荣.破解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难题的三剂良方.中国信息化.2015 (5) .

上一篇:节能专项投资技改项目下一篇:电力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