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2024-07-16

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共12篇)

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篇1

社会保障信用是社会信用系统建设中的一部分。目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 促使社会应用系统建设工作也在不断地提升, 其中社会保障信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 社会保障信用系统并不完善, 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形势不符。因此,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问题和需求, 创造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信用体系建设方式。

一、提升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系统建设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 提升社会保障区域的诚信制度构建。完善经济适用房、廉价房、公租房等具备保障性的住房申请、退出工作的诚信制度构建。完善救灾、救助、低保、慈善、彩票、收养等工作的诚信制度。第二, 更好的构建全面规范信用信息记录、完善、管理等工作的信用法规制度。提升社会保障中信用信息记录、管理、安全保护等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度等文件。第三, 构建全面的信息和技术要求, 明确全面的多样化信用主体识别标志、信用信息目录和标准、数据信息、技术条码等。构建征信服务相关的合同规范、服务质量等标准[1]。

二、提升社会保障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 提升社会保障多项工作的信用信息系统构建和全面工作。依据社会保障各个区域的多样化工作管理信息系统, 结合网络、系统软件、硬件等能源, 结合完善的规定、信息标准和技术要求、不相同的构建原则, 不断创新基础设备, 结合信用信息资源规范、技术要求、信用信息划分标准, 提升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各个区域的信用信息系统, 从而促使信用信息可以向电子化管理方向发展。第二, 引导构建社会保障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制度。促使社会保障各个区域的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和革新系统, 提升实际信用信息共享和整合工作。分析制定社会保障信用信息共享化和整合信息, 构建或者完善整体具备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从而确保各个区域的信用信息资源得到共享。第三, 促使社会保障各个区域的信息系统和公用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得到有效的连接, 让社会保障信用信息趋于公共信息平台, 从而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 让其与其他的行业产生关联性。

三、构建社会保障领域信用联合奖惩系统

其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第一, 提升对守信主体的奖励和支持。提升政府对社会保障行业的信用工作的激励。政府各个部门在实际实施社会保障行业市场管理和公共服务责任的时候, 更多的应用信息和多样化信用服务, 提升对守信者的奖励, 构建完善的守信名单系统, 并且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对守信者的问题进行优先办理、简化工作等方案, 以此提升守信工作的宣传和表扬。第二, 提升对失信者的管理和制约。提升行政监管性惩处工作, 政府在整体社会保障行业中的管理和公共服务, 提升并且实施信用划分管理制度, 依据制度对失信者进行制约和管理, 提升失信的成本。提升司法性的惩处工作。社会保障各个部门结合司法部门提升失信违法案件的管理制度, 司法机关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对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查询应用程度, 依据法律研究失信者的责任。同时, 提升行业性的惩处工作[2]。

四、分析构建社会保障信用评价系统

创造信用评价系统标准和评价方案。支持和组织信用服务系统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整合、获取以及创新社会保障信用信息, 依据完善的信用评价构成和评价方案对实际社会保障信用实施划分和评价, 从而构建社会保障信用评价系统。

构建信用信息查询应用系统。深入实施信用信息和信用服务产品, 在社会保障相关部门的应用, 在确保隐私的情况下, 依据相关的标准提升对社会保障信用信息的整合和分析, 构建完善的评价系统和公开制度, 确保社会保障各个部门都可在多样化的领域汇总提升信用信息的工作程度, 其中包含了个人待遇、慈善工作、企业参与社会保障行业中的生产和服务、企业残疾人安排就业等。以此依据规章重视度更好的对社会人群推广信用信息, 促使社会居民更多的应用信用信息, 从而提升守信和失信的奖励以及惩处制度的实施[3]。

五、实施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工作

提升诚信文化的宣传和遍及。依据我国独特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发展价值观念的宣传理念, 提升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的传播程度, 从而全面化的多方面的进行社会保障领域依据法律法规和诚信文化进行发展, 以此构建完善的、优质的发展环境。提升宣传工作面, 从而更好的发展理念, 以此引导社会保障信用体系得到有效的宣传, 并且创造优质的社会诚信宣传环境。

更多的实施诚信创造活动。深入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学工作, 选择社会保障领域诚信存在的问题, 以及诚信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而更好的实施专项管理工作, 更好的建立社会保障领域诚信风格。不断实施“社会保障信用”诚信组织的活动, 构建全面化的社会医疗保险定点系统分级管理工作, 以此更好的实施评估工作。依据评价工作更好的实施建设工作, 从而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完善的企业诚信经营环境和氛围[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创新, 促使社会保障信用体系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同时, 在发展的时候需要结合社会市场经济环境和居民发展需求不断的创新, 从而构建优质的社会保障信用系统, 并且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为居民发展提供有效的需求。因此, 全面化的社会信用系统是现代市场经济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并且具备无法取代的规范市场主体能力的引导和管理能力, 也是确保市场经济有效发展的依据。

摘要:分析社会保障信用系统建设方式, 有助于社会管理工作人员明确社会保障信用系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并且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社会发展需求和特点, 不断的创新建设形势, 从而为实际发展提供优质的社会保障信用系统。

关键词:社会保障,信用系统,建设方式

参考文献

[1]吕智宇.社会保障信用体系建设现状探讨[J].学术论坛, 2016, 02.

[2]余源培.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危机的必要反思[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4, 01.

[3]刘袁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D].大连理工大学, 2013.

[4]李乖琼.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6.

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篇2

根据京山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关于落实《京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为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将我镇2014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和2015年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做如下汇报:

一、主要做法

重点围绕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与应用,协助建设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信用制度为保障的征信系统为主体、诚信文化宣传教育为支撑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按照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成和工作重点,着力推进以下六项主要任务:

(一)推进信用制度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以信用信息的记录和整合、信用信息的共享和披露、信用监督和奖惩、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监管等主要工作和关键环节为重点,建立起守信激励制度与机制,让信用变得有价值,从而为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二)推进行业和部门信用建设。推进有关行业和部门依托现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系统,重点围绕市场准入、信贷、纳税、合同履行、产品和工程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人事管理等领域。依法依规对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的信用信息进行记录、整合和应用,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加强对行业协会、促进行业信用建设和守信自律。建成全镇统一的农户信用信息库,实行“一户一档”的农户信用信息库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引导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完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推行企业、重点涉信人群、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公开承诺制度。

(三)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按照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政府内部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全面整合有关行业和部门所记录的社会成员信用信息,建立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共数据库,实现行业和部门间信用信息的互通共享,推动行业、部门和镇广泛应用信用信息,实现对守信行为和失信行为的联奖联惩,强化对失信行为的威慑与制约。

(四)加强信用服务市场培育和监管。推动政府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带头使用信用产品和服务,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经营规范、认知度高的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加强对信用服务市场的全面监管,形成群众投诉举报收集工作机制。以信用服务机构为监管重点,制定信用服务机构基本行为准则,规范信用服务机构运作。

(五)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示范带头和引领推动作用。加大政府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的力度,构建权利阳光运行机制。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完善守信践诺机制。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建立完善政府绩效考评制度。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完善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建设勤政廉洁、守法守信、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

(六)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识。加强诚信宣传,褒扬诚实守信,揭露作假失信行为。注重文化引领,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京山精神。面向全社会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加强专业信用教育和应用研究,提高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和信用认知水平,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强化协调配合,2 及时研究、解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加强领导。成立了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部署和指导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各专项工作安排,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统筹协调小组实行联络员制度;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所涉及的重要环节和重点领域,对应部门职能,推进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征信建设和信用监管工作。

(二)加强舆论宣传。要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各种手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宣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工作进展情况,宣传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督查考核。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督查和考核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列入工作考核,努力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重点做好试点单位的督促工作,建立起考核机制。

三、工作机构和职责分工

(一)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领导小组。组

长: 江诗文(武装部长)副 组 长: 张光文(经发办主任)

成员:党政办、纪检监察办、综治办、宣传办、组织人事办、经贸办、社会事务办、农业办、计生办、派出所、财政所、人力资源中心、建设分局、工商所、司法所、食品药品监督站、广电站等负责人。

责:统筹协调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织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专项工作的实施,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督促协调各成员单位根据本方案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推进相关工作。

统筹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日常工作。统筹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经发办,由江诗文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 3 室工作人员从专责小组牵头单位各抽调一名,作为专职工作人员。

(二)成立工作任务专责小组。

根据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任务和工作安排,统筹协调小组下设5个专责小组,合力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专责小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制定本小组具体工作方案,细化职责任务,推进相关工作。

1、综合规划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经发办、镇财政所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组织编制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在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与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实现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信用服务机构培育、信用信息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其创新的政策建议。

2、信用法制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党政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组织研究起草《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制定规范石龙镇社会信用体系的规范性文件,组织修订和起草规范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公开和应用等行为的规范性文件。研究起草政府部门征信管理和考核办法,建立政府部门征信考核和奖惩机制。组织起草石龙镇信用服务业管理办法,规范对信用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管。

3、社会组织信用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社会事务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组织有关行业和部门,建立完善各自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信用档案,并及时向公共联合征信系统提供和更新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探索实行社会组织信用分类监管,建立完善社会 4 组织信用公示、警示制度,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部信用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推行社会组织守信公开承诺制度。

4、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党政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牵头配合市电子政务办推广应用征信系统。利用现有党政外网搭建政府内部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推广应用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对外发布查询平台。整合企业、个人、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公共数据库,并依法向社会公开披露。推进公共联合征信系统与银行信贷征信系统等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维护公共联合征信系统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公共数据库等系统安全。

5、政务诚信建设专责小组

牵头单位:镇纪检监察办、镇组织人事办

成员单位:由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研究确定。

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会商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推进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的证物诚信建设。加大政府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力度,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并加强监督检查。推动政府部门实施服务承诺制度,建立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信用评估制度,推进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健全行政监督体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做好政府性债务统计、风险评估及预警、存量债务化解、将政府性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等工作。严格公务员考核考评制度,逐步将公务员诚信状况列为干部考核、任用、评优的重要内容,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强化领导责任,建立失信案例统计调查制度,对政府失信行为以及高发地区建立信用风险预警和警示惩戒制度。

2015年工作要点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诚信政府。政府信用在社会中具有示范效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政府”建设,促进政府部门加快转变职能,提高政府信用程度。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一要加强政务公开。全面实行政府部门公共信息向社会公众开放,实行政府决策公示制、预告制和通报制,通过决策听证会、专家咨询会、电子政务网等途径,不断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二要廉洁高效。要结合我县正在进行的“转变作风抓落实年”活动,要坚持作风建设与各项工作“两手抓、两促进”,扎实推进“转变作风抓落实年”活动,全镇干部职工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取信于民;要清正廉明,高效务实,方便百姓,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三要强化行政责任。加大权力监督、司法监督及民主监督力度,加强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失信违约行为的查处工作,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

(二)加强全民诚信教育,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要结合全镇远程教育活动,在全镇大张旗鼓地开展“诚信石龙”系列教育活动,并把它作为我镇今年改善投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健康产业亟需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篇3

第一、我国健康产业潜力巨大但处于初级阶段。健康产业是当代各国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涉及医疗服务、医药产品、保健用品、医疗器械、健康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生产和服务的领域,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GDP的10%以上,但是在我国还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

健康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的朝阳产业。众所周知的卫生医疗服务,健康产业增长点突出表现在营养保健品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老年健康产业将占重要的地位,健身娱乐成为大众化的健康途径。此外,健康产业的一些相关行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和劳动者的收入等有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国健康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处于比较传统的初级阶段,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一是高端医疗资源较少,集中在大中城市;二是社会对健康产业的投资严重不足,特别是养老产业;三是全民健康水平亟待提高,目前中国1/4以上的人面临着肥胖病症的困扰,此外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成为主要健康威胁,因此具有治未病功能的各种健康产品和服务产业必须加快发展。

二、快速成长的健康产业需要社会信用体系保驾护航。健康产业涉及众多的领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法律法规的标准严重滞后,特别是信用体系的建设落后,导致了健康产业相关行业的经济秩序混乱,如保健品、健身、美容、休闲旅游等行业,都出现不少食用安全、商业欺诈、侵害消费者的权益等事件,制假售假,虚假广告等现象,在一些行业普遍存在,行业的潜规则不断浮出水面。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消费的基础,市场化水平越高,对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也越高。健康产业关系到食品安全和消费安全,是重要的民生行业,要想获得又快又好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方面下大力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为行业的加快发展保驾护航。

三、健康产业的信用体系正逐步规范完善。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政府相关部门,指导行业组织建设信用建设工作,商务部和国资委在指导行业协会,包括健康产业有关的协会开展信用建设工作,其中信用评价是其中重要的工作之一;二是行业组织要发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帮助企业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三是行业自律,要大力开展信用评价工作,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目前,保健行业的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行业信用体系逐步形成。由于保健行业涉及领域宽广,企业众多,虽然在信用建设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但是人们对保健品信用的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往往有极少数企业被曝光或者是媒体的不实报道,使整个行业的形象受到损害,甚至导致重大的危机。

健康产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任重道远。政府相关部门要履行职能加强沟通,行业组织发挥作用,各企业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我相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做保障,我国的健康产业一定能够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住房保障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篇4

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对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对象和标准进行了严格限定;2008年民政部等11部委出台《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民发〔2008〕156号),对保障房申请审核的信用档案管理作了进一步的表述;近几年,国家加快发展公共租赁房的步伐,《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11号令)等文件,对建立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档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出台的《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办法》(建保〔2012〕158号),明确要求住房保障对象按照“一户一档”、住房保障房源按照“一套一档”的原则建档,并对归档范围、归档管理、信息利用、监督管理等作了明确要求。可见,住房保障档案管理是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未健全个人信用体系的住房保障风险

虽然住房保障内部关于申请、审核、分配、管理等工作档案不断得到完善,但在现有条件下以部门为主的档案信息建设,距离完全的信用体系建设仍有较大差距,并可能对住房保障工作的提升带来影响和风险。

一是准入风险。建立在个人诚信申报和人工要件审核基础上的申请方式,耗费申请人和审核人员的大量时间。为准备申请材料并现场提交,申请人需要从工作单位、户籍地、居住地等不同渠道搜集住房、收入等证明,而审核人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审核要件的形式、数量。由于材料不齐备或形式不正确,往往造成审核人员的大量解释和申请人的多次往返。若申请人有伪造相关证明的,通过人工审核受理材料,还不能完全发现。另外,有些行为习惯,如在家养鸽子,可能在入住保障房后继续产生不良影响,由于目前未有效纳入信用管理,无法在准入时就采取预防措施。

二是分配风险。由于没有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申请家庭通过审核后,住房保障部门只能根据家庭结构、收入、住房及是否是老弱病残特困对象等有限的几项要素进行分类,无暇从家庭信用等级、家庭需求强烈程度进行更细化的分类。在分配方式上,除去优先特殊困难家庭,其他符合条件家庭的住房需求被视作均等对待,从而一般采用摇号制为基础的随机分配方式,缺乏精细管理。

三是超标风险。申请家庭在轮候或选房入住后,住房、收入等保障资格发生变化,特别是超出保障标准后,家庭往往没有动力主动向住房保障部门申报变化情况,而申请家庭的住房、存款、纳税、消费、就业等信息分散在社会的很多领域,涉及多个部门,住房保障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变动情况。如果按照申请程序,定期开展复核工作,不仅存在类似准入的风险,家庭配合度不高,而且随着申请量的积累,审核人员工作量将越来越大,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也将难以为继。因此,现实中靠人工核实的方法无法及时发现超标风险。

四是监管风险。保障房入住后的不良信用行为,包括拖欠公共租赁房租金、不交水电气暖及物业费、改变房屋结构或用途、违规出租等,涉及发现、调查、取证、查处及向司法机关移送等环节,房屋使用监管存在点多面宽、环节长的特点,管理单位和部门不仅涉及一线的日常管理单位和产权单位,也包括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城市管理、工商等部门及法院等司法机构,没有统一的信用管理平台和处理流程,监管过程中的失信行为如破墙开店等,不能得到有效制止和处理,极易造成管理被动,提高处理成本。

五是退出风险。目前政策文件对于骗租骗购、违规出租保障房等严重失信行为已经有了明确的处理意见,主要包括取消保障资格、罚款、要求退出保障房或补交租金、5年内不得再次申请保障房等,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保障家庭仅有这一套住房,强制执行退出面临很多困难,而其他措施违规成本较低,不能起到应有的惩处作用。如果仅仅从保障房入手,可采取的措施不多且效果有限,如果不能有效制止或处理违规现象,容易引起“破窗效应”,使其他家庭效仿。而且,违规家庭占用有限的保障资源,对于社会公众特别是其他轮候家庭极为不公。

二、建立住房保障个人信用体系的意义和愿景

一是进一步健全公开透明的住房保障管理体系。应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其准入、分配、管理、退出等规则和管理信息全程公开。对于个人信用信息有异议的,可以申诉并要求及时给予核查、答复。个人信用评价记录作为家庭分配保障房的优先因素之一,在房源供应类型、轮候时间、租金补贴等方面予以统筹考虑。

二是进一步健全多部门联网的社会管理体系。2013年3月起实施的《征信业管理条例》是目前征信领域层级较高、较为全面的信用管理法规,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应用于个人信贷等金融领域。201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建立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随着《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发布和国家不动产登记局的成立,对于全国不动产的统一登记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全国对于房产、金融、法院执行等信用信息正不断趋向完善和统一,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也都有自己的信息数据库,当务之急是在目前的部门信息数据库基础上,打破地域、行业、领域限制,建立共享互动、动态监管、实时更新的统一信用信息管理平台。这样不仅能把住保障房的“入口关”,更能及时预警保障家庭的人口、再购房、大额消费等变化情况,对于拒不配合查处、退出的违规家庭,形成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局面,加强监管力度。

三是进一步健全社会综合信用体系。完整的信用体系由信用制度、信用机构、信用产品、信用标准、信用平台等组成,从信用管理流程上包括信用信息的采集、评价、运用等环节。如美国商业信用评价报告由企业性质的征信机构提供,征信机构通过收集个人分散的信用信息,按信用评价模型整理加工后,出售给银行等信用使用机构,后者将之作为是否向个人发放贷款的依据,从而建立了市场化的信用管理体系。借鉴此思路,住房保障部门可以购买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信用产品,加强准入审核,同时也可以将保障房的信用信息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按规定向有关单位提供。

三、发展住房保障个人信用体系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是个人信用体系制度建设。个人信用制度应是包括法律法规到一般政策性文件的系列制度,包括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评价、运用等,应明确信用来源如何采集、如何采用第三方信用产品、如何确定信用指标和评价标准、家庭如何参与信息采集和申诉等系列问题。在信用信息采集方面,应建立信用信息溯源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信息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信用信息评价方面,应建立信用指标分档评价标准,通过公开公平程序,科学合理遴选评价指标和确定信用评价模型,充分保障家庭的隐私权、申诉权和参与权;在信用信息运用方面,应建立工作机构和人员权限制约和廉政风险防范机制,防止信息的泄露、滥用和工作人员失职、违规。由于住房保障信用管理相对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应加强与已有法律法规的衔接,提升立法层级,对于严重失信行为,从法律层级进行严处。

二是个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现有的部门信息数据库,建立跨行业、跨地区、跨领域的综合信息平台,相关信用信息实现联网运行,各部门实时共享。统一信用信息产品标准,规范信息源的交互和使用,各部门根据实际需求,提出相应的信用指标遴选体系及信用评价模型,做到记录、采集、评价与运用工作相对独立,确保信用信息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信息建设部门加强信息数据的兼容和维护,同步开发信用信息运营监管系统,建立信息使用追踪记录,确保信息安全和使用规范。

三是信用信息管理流程。主要在于四个阶段:

第一,准入阶段。家庭只需通过身份认证信息即可提出住房保障申请,住房保障部门通过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查询家庭住房、收入、户籍等基本情况和信用记录,包括是否有以往使用房屋的违规信息、欠交费用信息、未处理罚单、犯罪记录等,以此评价家庭的申请资格及轮候序列。住房保障部门可以把工作重点放在申请信息的疑点排除上,减轻申请人的举证负担。对于有骗取低保、社保及骗租骗购保障房等严重失信行为的,住房保障部门可以依据规定拒绝受理申请。

第二,分配阶段。住房保障部门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建立保障房分配先后次序的具体操作办法,在对特困家庭优先、无房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加快分配速度的基础上,根据家庭结构、年龄及信用评价等级等因素,优化分配措施。在准入、分配的轮候时期,家庭相关信息发生变化或有异议的,通过信用信息平台申报,经后台审核比对后,按程度予以调整,并及时反馈到分配过程。

第三,管理阶段。住房保障部门通过信用信息平台,接收保障房日常管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信用信息数据,及时监测家庭住房、收入、信用等变动情况。对于入住保障房后又购买其他住房,或者购买豪车等大额消费,以及违规使用保障房等行为的,启动调查处理程序,可以暂停家庭的公共租赁房租金补贴、房屋交易过户等手续,并要求保障对象在向住房保障部门说明、澄清原因前,相关部门暂缓或限制办理与其保障条件不符的行为。

第四,退出阶段。一方面鼓励收入超标的保障家庭通过市场承租房屋、购买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退出住房保障体系,有关部门在贷款利率、购买自住型商品房中签率等方面予以优惠和鼓励;另一方面,对于拒不接受处理的违规家庭,公开曝光力度,加重其失信等级,暂停其他社会福利,限制开办信用卡、大额消费等活动,加大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约束力度。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篇5

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有效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制度之一。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经济快速发展,非人格化交易越来越频繁,交易的价值越来越高,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却明显落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备不仅会妨碍经济的正常运行,严重时还会造成整体经济的混乱和衰退。因此,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保障我国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有效缓解其融资难

2011年以来,在信贷持续向常态回归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所凸现,其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信用合作呈现雾里看花的局面。好在我国从2006年开始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引导金融、非金融信贷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系统的建设也有助于防范风险、优化信贷环境,有助于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中小企业的信用行为;系统的健康运行,还有助于当地政府出台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提供信息服务。

工作实践中,我们主要面对的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其个人及经营企业的征息查询,必将成为我们决定是否给予信贷支持的先决条件,也将是我们掌握其外部融资多少,还可承担负债多少不可或缺的参考。

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为经营者提供了“经济身份证”

近年来,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大幅度提高了社会信用意识,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方式有所改变,对征信系统的信用度积累十分重视,有的企业和个人主动归还欠税、欠款等,这对于改善融资环境、防范金融风险以及提高社会信用意识都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我们日常办理贷款业务过程中,如果企业经营情况较好,生产或经营的产品、商品是人们生产生活必须的;经营者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或素质;再经其授权查询个人征信,即“三品”好,是我们考量能否发放贷款的三大重要条件,其征信系统获得的信用报告,我们视为其个人的“经济身份证”。

三、继续完善全民信用体系的建设

尽管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离完善的全民信用体系还有较大距离,尤其与其他信用体系好的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明显。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因此,在当前国务院出台了对中小企业纳税及融资等方面的诸多政策前提下,要跟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以此作为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为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小贷公司风险部

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篇6

关键词 信用体系 信用制度 信用信息系统

一、信用体系的涵义及其作用

(一)信用体系的涵义

信用体系是指以独立中介机构为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收集和分析个人及企业的信用资料。为客户提供当事人的信用状况等证明材料的社会信用系统。本文所及主要是狭义信用体系。

(二)建立信用体系的作用

信用体系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降低信用风险。信用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基础上的,具有公平、公开、公正性。通过这种“三公”原则,对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城市的信用状态将会有一个较准确的掌握,以便能正确地估算出授信方所承受的风险系数,从而做出合理的预期收益。②建立信用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建立信用信息系统,调出所需数据,并使之进入一个分析平台;再由分析平台提供的技术,得出一整套风险控制措施,以此来修正整个产业策略。这一整套循环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计划的商业目标和宏观的信贷政策来进行。③信用体系的建立将使整个社会经济的高效、低成本运作成为可能,而且,它也会在道德和法律的轨道中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使交易活动正常化,从而使经营者无论是在投资还是在消贽过程中都充满信心,其结果必定会大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信用危机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我国信用危机的表现

1.商品信用危机。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部分商品,其信用程度低下。虚假的广告宣传,促销人员的胡编乱造和产品说明的夸大其词等极县欺骗性。即使步步为营、小心谨慎,仍然是防不胜防、屡屡上当。商品市场混乱,商品信用下降。

2.金融弃用危机。日前我国大量资金不能与产业迅速有效地结合,其根本原冈在于没有金融信用金融企业放贷投资患得患失,如履薄冰因为屡屡现的恶性骗贷、逃债和拖债让人提心吊胆。这种金融环境不改变,就谈不上资巾流动、融资行为干¨风险投资。银企合作很难文现。

3.商业信用危机。市场经济体系就是契约经济,苇合同,守信,一言九鼎,严格履约是商家最基本的品质和素质,没有这一规则就没有市场上的一切运作行为。信用的丧失,使整个商界处于一种高度戒备和严重无信任状态,严重地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4.企业、相关部门、部分官员信用危机。首先是固有企业,由于它足所有者缺位,所以信用丧失;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它可以一次不讲信用之后,关了门再开另一个:第二是有砦政府官员不能正确地掌握相关法规。在接待或处理圈内外商务时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使得整个社会对这些企业、相关部门技其部分政府官员的承诺缺乏起码的信任。

(二)造成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

1.体制上的原因。多年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非市场经济。而世界各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大致都不同程度地小现过信用缺失现象。

2.信仰上的原因。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信仰基本上是共产主义。打开围门以后,大量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使人们缺乏了共同的信仰,一方面造成丁许多人相信“钱是惟一可信的东西”;另一方面,也造成厂许多人的浮躁心态,从而导致信用价值的沦丧。

3.思维上的原因。几千年中网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养成了“尊权蕈势”的思维模式,对当权者信用水准的高估,客观上造成了中国社会对当权者信用状况缺乏应有的评估、监督和制裁,而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这电是造成政府信用危机的直接原因。

4.金融意识上的原因。汁划经济体制时期,几乎所有的信用关系都是在公有产权结构框架下以“公对公”的形式实现的。这样的经济环境必然造成企业普遍存在着金融意识淡薄的问题。

三、建立中国信用体系的对策

(一)从转变观念入手,树讲信用的社会之风

一个国家市场化程度越高,对信用的要求也就越高,信用观念也会显得越重要。当我们已经踏上了市场经济的时代列车的时候。因此,我们必须从构建以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观念人手,加大宣传力度,以强化整个社会公民的信用观,并达成共识,从而加速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以政府立法为先导,强化法律对信用的保障作用

第一,要制定规章制度,明确相关条例和法规,让信用小良的人受到制裁。第二,在立法中首先要解决的是信息公布的问题。哪些信息可以公布,哪些信息不可以公加。以前这方面不是很清楚。第三,在立法中应尽快出台促进信用企业发腱的扶持政策,信用好的企业应该优先得到政府公开的相关信息及其应有的保护。信用好的企业是其产业发展的关键。

(三)构建以独立中介机构为主体的信用体系

在构建信用体系的初期。不可否认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但政府的作用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制度的建没上,而不应该插于于具体的事务。信用体系主体应该也必须是民间没立的独立巾介机构。

(四)我国的中小企业应构建自己的信用体系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不是很好,它没有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作保障。所以,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了解自身所处的信誉环境,要意识到不讲信誉就没有生路,在此基础上全力以赴,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诚实守信意识,提高履约信度,树立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品牌和信誉形象。

(五)尽快建立起我国的信用信息系统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加人WTO以后,中国的银行、保险和金融信息服务业都将开放。所以应尽快在我国广泛地建立起信用信息系统已成为发展新经济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赵艳.马克思信用理论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期刊论文]-当代经济研究.2008(01)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

社会信用体系与信用管理专业教育 篇7

一、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建立中国特色信用体系

在目前的国际背景中, 我国亟待建立独立自主的信用体系, 掌握资本市场的话语权。2010年6月27日, 在新华社等机构主办的“中国信用评级高峰论坛”上,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信用评级与国家金融安全》课题组组长吴红警告说, “美国正在大规模收购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 目前已经控制了中国信用评级市场2/3的份额, 严重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

信用评级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一环, 它通过对企业和政府的债务偿还风险进行评价, 引导金融资本投资和经济决策, 直接关系到金融产品的定价权, 并影响一国信贷市场利率及汇率形成, 与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它的定价功能使评级机构掌握着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生杀大权。

迄今为止,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市场洗礼, 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四家全国性评级机构, 有大公国际、中诚信、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利用中国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 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 大肆收购这些中国本土的评级机构, 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2006年, 穆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 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 实现绝对控股。同年, 新华财经 (美国控制) 公司收购上海远东62%的股权, 实现了对该机构的直接控制。2007年, 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穆迪、标普、惠誉三巨头也都曾提出对大公控股或控制经营权, 但都遭到拒绝。这样, 目前中国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 其余已经或正在被美国控制。

美国评级机构目前对中国评级市场的控制, 直接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美国评级机构有意压低中国的信用级别, 增大了海外融资成本。如:2003年底, 正值中国银行业谋求海外上市之际, 美国标准普尔宣布维持其十年来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BBB级, 即“适宜投资”的最低限。还将中国13家商业银行的信用级别都评为不具备投资价值的“垃圾等级”, 同时美国评级机构又高调肯定境外投资者参股中国银行, 使其在与中国商业银行谈判时压低价格, 为国际垄断资本攫取中国的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据最新统计, 仅2006年, 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赚了7500亿, 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 保守估计, 外资一年从中国银行业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

令人担忧的是, 美国评级机构往往采取双重标准:一方面, 在美国本土评级时, 主要依据被评估公司自身或经美国会计公司发布的财务报告, 但是, 对于美国以外的企业, 除少数进行“自愿评估” (需要付费) 外, 大多数则依据评级机构的独立评估。另一方面, 这些评级机构对美国本土市场存在的问题经常视而不见, 而对他国尤其是美国不喜欢的国家的资本市场动态往往“明察秋毫”。2001年底, 美国资本市场爆发了一连串知名、巨型公司财务欺诈丑闻, 三大评级机构也备受质疑。连美国国会和联邦调查人员都出来指责信用评级公司的失职, 没有在“大厦将倾”之前发出警告。安然公司造假始于1997年, 而信用评级公司在安然申请破产前4天仍然把其债券评级为有“投资价值”。2000年美国开始大规模发行次级债以来, 各评级机构就一直认定其与普通抵押债券的风险并无二致, 并给予最高信用评级, 这直接刺激着次级债市场爆炸式的增长。然而从2007年春季开始, 各评级机构开始将新发行的次级债的评级调低, 在7月份以后又大范围调低几乎全部次级债券的评级。仅在2007年7月10日一天, 穆迪就调低了超过400种此类证券的评级, 标准普尔在同一天将612类证券列为“观望”, 并在随后两天内调低了大部分证券的评级。这也就成了次级抵押债权危机造成全球范围内投资者恐慌的直接导火索。

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认识到信用评级的重要性。德、法、俄、日等国纷纷制定相关法规, 扶持保护本国评级机构发展。这不但促成了世界各国对如何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国家信用体系这一现实问题的普遍反思, 随后也使得许多国家增加了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国, 如果没有评级话语权, 也就没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市场定价权。因此, 必须加强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监管, 我们须尽快建立中国特色的信用管理体系, 才能更好地控制风险, 使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加快高等院校信用管理人才培养的推进速度, 满足中国实现全方位尤其足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对风险管理人才的需求, 已迫在眉睫。

二、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培养信用管理人才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 没有信用关系作基础, 是难以建立一个高效而完善的市场机制的[1]。在当代欧美发达国家, 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十分健全, 信用法律制度非常完善, 信誉良好的征信服务极为普及, 这些都保证了信用交易得以健康发展。据统计, 在欧美国家, 目前个人信用消费已占全社会消费总量的10%以上, 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社会经营活动的80%以上, 纯粹的现金交易方式已越来越少。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 我国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信用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企业间的交易方式已经从以现金方式为主, 向以信用方式为主过度, 消费者个人信用也有了很大发展。信用管理行业, 如征信服务业、资信评估业、信用担保业等, 逐渐发展起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需要: (1) 以诚信文化建设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2) 完善行业信用记录, 加强对不讲信用行为的惩罚力度; (3) 建立健全全国范围的信贷征信机构与社会征信机构并存、服务各具特色的征信机构体系; (4) 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和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懂信用、懂管理、有技能的专业人员,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征集分析信用信息数据, 制定执行信用政策, 加强信用管理, 防范信用风险, 以实现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目的。据国家商务部统计, 到2015年, 我国将至少需要50万名信用管理经理, 200万名信用管理人员。特别自国家劳动人事部门公布信用管理师这一新的职业类别以后, 几乎所有企业都将建立起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管理部门, 因此, 信用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极大。

目前, 国内已经建立了一些信用管理服务企业, 如征信公司、信用评估机构等, 但是多数企业都惨淡经营, 本来到手的生意眼睁睁被国外的信用公司揽走, 根本原因是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才。信用管理人才由于具备信用管理专业知识, 理论功底扎实, 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较强, 且熟悉相关的国际惯例和法则, 掌握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是能够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与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沟通的高层次金融管理人才而倍受市场青睐。此外, 像银行风险管理也需要大批的信用专业人员。据业内人士称, 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信用机构能达到国际认可, 为国内银行进行适合国情的评估。而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必须要由专业人才提供可靠的信用管理, 因此, 建立自己的信用体系以及使用专业人才是当务之需。同样, 政府的服务机构需要大量的熟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针, 政策和法规, 懂得信用管理国际惯例及相关法律、规则的专职信用管理人员。比如, 各级工商部门都需要这类信用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经营资格、资质的认证和评估工作, 各类行业协会、商会也需要这类信用管理人员核定相关的职业标准, 加强对该领域的规范管理。由此看来, 随着信用体系的建立, 这些机构都会成为将来信用人才的“消费群”[2]。

三、借鉴国际经验, 大力发展信用管理专业教育

自2001年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重要成员, 中国经济就开始了全面融入世界的过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 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我国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也必须借鉴欧美经验, 学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形的信用管理产业发展经验、健全的信用法律体系、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现成的有关信用管理专业术语、机构、运作与发展模式, 走规范发展的道路。

信用管理专业教育是信用管理人力资源的基础, 信用发达的国家都高度重视信用管理的教育。发展信用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适应就业市场需要, 培养和造就信用管理专业人才。西方国家的信用管理行业的工作岗位分布于各个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资信调查、市场调查、信用评级、数据库、信息检索、信用管理咨询、统计模型、信用管理教学、信用管理法律咨询、信用保险服务、财产评估保理服务、专业软件开发等技术或技术服务岗位, 以及市场开发、信息产品生产、销售、客户服务、商账追收、风险控制、现场调查的制造和服务性岗位。美国的长春藤大学之一的达特矛斯学院 (Dartmouth College) 培养信用管理专业的硕士生, 美国的国家信用管理协会 (NACM) 在达特矛斯学院内开办的信用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 主要以培养大中型企业的各级信用管理经理人员为目标[3]。纽约大学金融系长期进行世界领先的资本市场和企业信用的教学和研究。欧洲有专门从事信用管理教育的“信用管理学院 (ICM) ”, 它只教授信用管理学科的课程, 培养信用管理专业的硕士生, 比如英国的里斯大学 (Leeds University) 。

除研究生水平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以外, 一些大学的经管学院还在财务管理专业开设适合在资本市场上从事信用管理服务的专业人员和市场调查专业人员选修的风险管理、市场调查、资信评级等课程。美国的一些学校和专业机构, 还开设中初级信用管理专业课程, 以及信用管理专业的函授教育, 适合在职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和消费信贷放贷人员学习。课程的设置注重企业实践和实用性。通过函授教育取得的学分, 也可以取得NACM的认可, 有资格参加信用管理从业执照考试。

西方国家的信用管理职业教育一般采用专家给企业部门进行短期培训。其中提供职业执照的培训是信用管理的主流培训。美国的国家信用管理协会分别设有三个级别的从业人员执照:初级信用管理业执业 (CBA) 、中级资深信用管理业执业 (CBF) 和高级公证信用管理主管 (CCE) 。在英国, 信用管理学院 (ICM) 是唯一在信用管理方面提供专业执照的机构。该机构的教育计划经过精心设计, 向信用从业者提供他们的执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并提供认证考试。国外一些大型的征信专业公司如邓百氏公司也进行一些信用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 它们比较注重教授信用分析、信用管理和商账追收的各种实用技术。穆迪公司提也供资信评级的培训课程。此外, 研讨会和企业内部培训也是常见的形式 (如花旗银行内部的信用风险培训课程和研讨会) 。

除了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以外, 还有远程教育。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 很多教材被做成光盘版, 并且通过网络学院提供信用管理课程, 从而形成了多方位、立体式教育模式, 以满足市场对信用管理的需求。在美国, 已经开始出现网络学院, 提供“风险管理”等课。

信用管理的研究方面。国外信用管理的科研主要分理论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信用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信用管理有关法律、信用经济学、信用管理哲学、信用管理对于企业和社会伦理的影响等。信用管理的应用研究包括资信评级的数学模型及新技术手段、新服务方法、行业标准等。各种专业基金支持的研究项目、高等院校、专业协会、信用管理专业公司、专业评级公司、银行和金融机构、国家实验室和大企业的研发部门, 共同构成了信用管理研究的主体。

借鉴国际经验, 配合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 依托高校, 开设信用管理专业, 培养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大势所趋。为此, 2002年教育部正式将“信用管理专业”列入高等教育的目录外专业学科, 并确定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首都经贸大学作为首批开设此专业的院校, 从而拉开了高等院校争夺信用管理人才培养资格的序幕。在我国, 高校信用管理专业虽才刚刚起步, 但其发展势头异常强劲, 已成为高校专业教育的一个新亮点。目前已有11所高等院校从2002年开设了信用管理专业大学本科教育。它们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审计学院、浙江财经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广东金融学院。2006年6月, 随着上海高校第一批信用管理专业学生 (30多名本科生) 尚末毕业已被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外资企业争抢一空成为事实, 学历正规教育推出的信用管理人才成为企业倾力争夺的“紧俏物资”。

随着我国信用体系的逐渐建立与完善和信用理念、信用知识的教育与普及, 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激增。然而只有为数较少的高校开设有信用管理专业, 几乎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 而且招生规模有限, 学生就业也大都在这些发达地区, 一些处于边远地区的省市, 社会对信用管理人才的存在极大需求。开展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教育, 是培养大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2005年3月, 由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 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已作为国家职业向社会发布。“信用管理师”作为国家职业的设立, 及作为职业教育的开展, 基于其培养人才所具有的特点, 可较好较快地满足社会信用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成为服务领域宽, 受益面广, 最具成长力的培育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方式。2006年1月, 《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亦经该部批准颁发施行。此后, 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监督指导下, 由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试验性培训、鉴定, 并取得成功, 受到广大信用管理从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朱毅峰, 吴晶妹.信用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05) :101-102.

[2]吴晶妹.对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06) :85-86.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研究 篇8

第一是银企信用关系恶化, 银行信用循环梗阻, 风险加剧。第二是信用供需脱节, 阻碍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指新兴的经济主体 (如民营企业) 和新生的金融需求 (如消费信用) , 由于没有合适的信用方式和有力的信用制度支撑, 使银行过剩的金融资源与新兴的有效需求无法有效支接, 形成信用脱节和金融低效。第三是优良企业出现金融转移, 信用需求开始减弱。第四是为支撑信用循环, 国家信用空前回归, 社会信用领域日趋狭窄。第五是信用萎缩导致金融资源游离经济实体, 信用日益畸化, 金融风险不断堆积。信贷资金大量进入以国家政策为支撑的证券市场进行投机。信用恶化直接造成银行经营乃至整个经济、金融的萎缩、高险与低效。客观上, 社会信用与银行业务存在着高度的正向关联, 它们相互依存, 同盛共衰。由于当前信用恶化和减弱, 严重阻碍银行的业务经营。首先恶化了信贷资产, 加剧了经营风险。其次制约了银行的融资手段, 降低了资产盈利能力。信用环境恶化使银行融资方式保守、领域狭窄, 银行大量资金因脱媒而滞留体内, 不但资产收益率极低, 而且直接形成信用、经济的双重萎缩。再次畸化了银行信用行为, 催生出新的金融泡沫。最后束缚了金融产品的创新, 制约了银行创收能力。

2 分析我国社会信用恶化的原因

微观层面看, 信用关系是由授信者、用信者和信用工具 (如借据、合同、存单等各种契约性金融工具) 三大要素组成。主观上信用意识淡漠导致有钱不还, 或客观上信用能力不足造成无钱可还, 都直接造成信用的失效和恶化。造成当前社会信用恶化的主要根源有:

2.1 银企产权的模糊性和主体的同一性, 使银企债权俩务缺乏体制硬约束。

由于产权结构的单一性和主体的同一性, 银行、国企资产债权债务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存续性”和“抵消性”, 最后总可通过国家政策进行债务清理 (如呆账核销、俩转股、清理三角债等) , 即使形成损失也债有其主。

2.2 地方经济与银行条块利益的分割性,

造成地方政府、企业联合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日益严重。如政府企联手通过改组、转制等各种形式大肆悬空、逃废银行债务, 使银行的债权维护、保全工作层层受阻, 信贷资产大量流失, 银企关系不断恶化。

2.3 银行的授信能力相对带后, 形成大量的经营风险损失。

a.授前决策带后。b.授后监控乏之。c.授中管理存在缺陷。d.授信手段带后。

2.4 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备, 无法满足有效的信用需求。

a.个人信用制度尚为空白。b.企业信用制度不健全。目前, 银行对企业建立了信用评级制度, 但这种制度尚未社会化、系统化, 评估依据的信息水平较大, 缺乏真实性和操作性。c.金融企业信用等级制度尚未空白。不利于银行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 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d.缺乏完美的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是解决用信者信用能力不足, 推动社会信用循环的有效途径。当前, 我国的信用担保制度极度残缺, 除国家信用 (国债) 、银行信用 (银行承兑汇票、存单、信用证) 、机构信用 (保险) 可作信用担保之外, 只能下条件苛刻的实物担保。

2.5 信用运行缺乏有力的法律及道德环境支持, 是违约失信行为大行其道。

a.信用立法尚为空白。b.信用执法不力。c.信用运行缺乏良好的道德支持。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观念不断弱化, 信用运行缺乏有力的道德环境予以支撑和维护。

3 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

3.1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是使企业主体法人

化、人格化, 通过对经营权责的硬性制约, 形成企业守信经营的内生机制。a.深层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当前, 许多将股份制改造作为上市“圈钱”的主要手段, 企业体制行改而神未改, 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不仅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而且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的“瓶颈”。b.对国有商业银行产权进行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率低, 竞争能力弱, 资产质量差, 已从分暴露出国有银行的产权体制缺陷。b.建立企业经营者引用的束制约。为规辟经营者人为造成的企业失信行为, 当务之急是要建立社会化经营者用登记制度。将企业信用视同经营者个人信用进行捆绑考核登记, 对违约及失信企业的经营者, 在以后个人任职、就业乃至申请信用援助时实行严格制约。

3.2 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银行授信能力。

a.优化内部授信制度, 强化授信责任。b.建立科学的信用准入机制, 尽力规辟企业制度、政策和市场风险。c.加强对企业的监控管理, 规辟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d.银行自身要加强信用评级和风险制度。要建立银行信用等级评估制度, 通过国内或国际权威资信评估机构对银行对银行信用等级进行认定。e.提高授信能力, 按市场需求和主体信用能力进行授信。一方面, 对国家产业政策倡导的投资领域, 要结合本地域经济特点来决策, 避免盲目跟从而引起新的重复投资;另一方面, 对新兴的经济主体和融资领域 (如消费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各种中间业务等) , 要主动适应市场, 积极研究、开发各种有效产品, 满足需求, 开拓新的业务和盈利领域。

3.3 建立个人信用及社会担保制度, 广泛链接信用需求。

首先, 要迅速建立社会化的个人信用制度, 满足消费信用需求.个人信用制度是通过构建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档案, 一信用记录生成个人信用级别, 作为个人在获得社会信用援助的资格证。其次, 要建立社会信用担保体系, 从信用保障的角度你补信用能力及其用意识的缺陷。

目前, 国家对建立社会化的信用担保体系进行了政策规范和引导, 有些地方也初步尝试试性地建立了一些担保体系的建立以社会化、规模化、规范化、法制化为目标,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担保体初建时期的启动作用。社会化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 将极大地拓展银行的融资范围, 特别是将融资对象扩充到充满活力和前景的民营企业, 有效放大了银行的业务空间和盈利空间, 并实现银行融资重心的市场化转移。

3.4 依法、依政、依德治信, 全方位整治信用环境, 通畅信用梗阻。

首先, 要加大依法置信, 严惩赖债、废债行为。一是加强信用立法, 为信用法治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二是加强信用执法力度, 极大维护债权人利益。执法不力是失信行为大行其道的症结所在。使债权人特别是银行的债权利益得到法律保护。其次要依政治信, 全面整肃社会信用秩序。信用重整需要政府的全面参与和积极推动。一方面, 地方政府要加强信用自律, 规范行政行为;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角色和职能, 将建立健康有序的信用秩序作为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投融资环境的基础工程, 为整治信用秩序鼓与呼, 以信用工程的发起人和推动者的角色, 积极调聚各领域各部门及一切社会力量, 统一整治手段, 严厉制裁措施, 形成一张整治信用的社会之网, 让失信者无处立足。最后要加强依德治信。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最原始、最广泛的社会规范, 是铸信用自律的根本力量。让诚实守信的观念深入人心。一是要加强信用教育, 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道德。二是要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 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使信用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尺, 重信履信成为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摘要:针对我国社会信用存在的问题, 分析其恶化的原因, 阐述了如何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思考 篇9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褒扬诚信, 惩戒失信”, 2014年6月14日, 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4-2020) 》, 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 我国的经济组织方式正经历着根本性的转轨, 以契约化交易为基础, 以健全、高效的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为依托和补充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而原先植根于人格化交易的“身份信用”体系则因市场半径的急剧扩大而日益丧失其规范性作用。在这种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下, 如何继承传统的信用道德资源促进我国信用体系的顺利转轨, 如何构筑适应我国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 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研究课题。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们主要运用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作为中国社会公共信用综合指数的评价指标, 其中“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主要从政府公信力、人际信用、企业信用等方面进行测评。从表1可以看出, 本年度我国政府公信力、企业信用分别比上年提升了5.71和16.58个百分点, 人际信用却下降了3.42个百分点, 呈现出10年内最大的降幅, 但是社会公共信用整体上提升了5.7个百分点。 (表1)

我们分别对10年间我国不同层次的信用变化进行分析。其中, 政府公信力一直处于上升区间, 从2005年刚刚及格的60.5上升到了2014年的74.1, 政府公信力指数的平均值为64.53, 总的增长幅度为22.5%, 每年的平均增长幅度为2.07%。可见, 这与政府在公开透明、依法行政、打击腐败、功能转型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分不开, 但是如果政府变革的速度跟不上公众意识觉醒的速度, 政府公信力就会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 目前政府信用问题仍然存在, 在作为一般市场参与者的场合, 少数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政府采购等环节, 存在制度不规范, 或者有制度不能完全执行, 草率甚至寻租现象, 在政府作为公权力行使者环节, 少数地方政府和部门存在政策缺乏连续性, 缺位错位情况, 特别在实施涉及群众利益行政行为过程中, 少数地方政府承诺不能兑现, 诚信缺失, 造成了较坏的影响。所以, 我国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各项改革, 让人们进一步的得到改革的红利, 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

企业信用在2005~2008年间出现小幅度下降, 在2009年呈现出一波增长势头, 而2012开始进入了增长区间, 特别是在2014年增长幅度创历史新高, 十年间企业信用指数的平均值为55.81, 处于不及格的水平。但是, 企业信用平均增长幅度为2.53%, 总体增长幅度为27%。可见, 一方面与政府的不懈努力分不开, 我国政府通过前期不断地推进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逐步培育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 使更多的小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诚实守信、守法经营、规范管理, 并为其提供各方面的资金支持, 最终于2014年2月“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很多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主要是面对我国宏观经济整体结构上的进一步调整, 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等, 以及我国金融市场中IPO注册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直接融资的占比将会呈现大幅度提升的趋势下, 各家企业都提前布局, 不断提升自身的企业信用。但是, 我国现阶段企业信用体系仍存在很大问题, 如立法和执行环节存在很大漏洞, 征信资料尚未放开, 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资料未能实现共享, 征信企业和中介组织不发达等等。

资料来源:2005~2014年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整理和计算而得, 其中社会公共信用指数是由政府公信力、人际信用和企业信用加权得到, 三者权重分别是40%、30%和30%

值得注意的是, 人际信用指数的平均值为67.31, 高于政府公信力和企业信用, 但是人际信用变化率在2008年开始进入增长区间并在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的3.24%, 但是2014年该变化率突然下降了3.42%, 10年间中国人际信用整体增长率为2.26%, 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0.24%, 与企业信用和政府公信力整体变化率相比, 人际信用变化率只占其9%和11%。可见, 随着我国政府与企业信用的不断提升, 我国人际信用一直处于一种较差的环境下, 而社会环境的急功近利成为主要的“杀手”。而整体上, 我国社会公共信用从2005年及格的60.2提升到2014年的70.2, 该指数的平均值为62.77, 基本处于及格线, 但总体增长幅度为17.1%, 平均年增长率为1.61%。可见,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我国商业环境的改善、同时企业的商业伦理意识和公民的社会公共意识的不断提升, 我国社会信用的建设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的, 同时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改革压力。

三、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对策建议

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采用政府推动与市场培育相结合的思路, 积极探索政府推动, 循序渐进, 市场化的原则, 最终建立涵盖国家、地方和行业三个层次, 政府为主体, 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为补充, 实现联合征集、权威评估、信用公示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 政府信用的构建。

建立政府信用体系, 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一是制定规则、搞好规划、培育市场需求和服务主体、加强协调监管、提供基础服务;二是牵头并动员社会力量持之以恒地开展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和制度化规范宣传, 使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道德文化蔚成风气。提高政府公信力, 推进政府诚信建设, 以党政机关的诚信服务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以诚信办事、诚信服务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也是各级党政机关加强诚信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企业信用的构建。

企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企业信用本来就已经包含个人信用的内容和因素, 企业信用建设好了有利于推动个人乃至全社会信用建设。

1、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强化企业信用意识。

政府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外部平台, 企业还应进行自身的信用管理建设。建立诚信经营管理理念。

(1) 完善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体系。建立工商、税务、物价、统计、技监局、海关、外汇管理局、金融、公安、财会、信息产业局等行政执法部门等多家单位联网形成的企业信用信息网是由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体系。

(2) 改善企业信用状况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当务之急。一方面要以强化约束监督, 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 建立以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状况调查、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外部信用制度;另一方面要培养和树立企业的信用风险意识, 加强内部信用风险管理, 防范来自外部的信用风险。

(3) 有关政府部门积极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不断提高监管水平。金融管理、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分别建立信用登记系统、红盾信息网、CTA工TS税务管理系统、企业质量档案和质量信息库, 不断完善企业信用评价、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等信用制度, 科学评定企业的信用等级, 提高市场经营主体的资信透明度。同时, 还利用举报投诉系统、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和监督处理系统, 向全社会公布企业不良行为, 促进企业守法经营。

2、净化企业外部信用环境,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1) 加强生产和流通等经济领域的诚信建设, 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生产企业要把诚信建设的着力点放在严格生产标准, 完备生产条件, 确保产品质量上。流通行业要在继续改进服务态度、完善售后服务的基础上, 着力解决好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的问题。不断增加示范街、示范店的数量, 同时把活动向批发市场、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延伸, 进一步扩大活动覆盖面。

(2) 加强服务行业的诚信建设, 努力做到规范服务、优质服务。各类服务行业要根据诚信建设的要求, 全面推广规范化服务, 制定出适合自身工作特点、简明具体、易于操作、便于考核的规范化服务标准和保证措施, 落实到每个服务企业和每个服务人员。

(3) 加强社会中介组织的诚信建设, 促进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积极探索在各类中介组织中加强诚信建设的有效方式, 把发挥政府部门的管理作用同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结合起来, 加强对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他们自觉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开展经营服务活动。

(三) 个人信用的构建

1、在重点行业重点人群中进行个人信用建设。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构建社会诚信奖惩信息平台:建立了失信约束监督机制和过错追究制度、责任赔偿制度、违规违纪警示制度。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全国正在建立人口基础数据库试点, 为全社会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健全个人信用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积极引导人们维护自身诚信形象。要特别注重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和诚实守信品质的宣传教育, 从娃娃抓起, 要从孩子懂事开始, 深入浅出地进行诚实守信品德的宣传教育。

(四) 中介组织信用的构建。

政府应认真抓好中介组织的诚信建设, 按照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方式, 研究制定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管理办法, 促进其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促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社会信用信息调查、资信评级和信用管理服务制度建设。另外, 政府部门还应为中介组织积极开放公用信用信息披露系统, 促进并规范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楚男.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2]叶永刚, 张培.中国金融监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金融研究, 2009.4.

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篇10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道德,产权,法律,和谐社会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的社会实施机制, 也是具体作用和影响于市场经济的一种行为规范。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 人们交往和交易的规模越来越大, 但是有限的现金越来越成为制约交易的“瓶颈”, 传统的“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信用交易必然产生并越来越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方式。但是交易的不安全性和交易的风险也同时增加了, 当授信人 (债权人) 授信失当或受信人 (债务人) 回避自己的偿付责任时, 就会产生信用风险。因此, 任何现代社会都需要一整套严格而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同时, 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 在我国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虽然强调“人无信义、无以立足,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以及“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等道德准则, 但从未形成完善的商品经济信用制度。自明清以来我国也曾出现过以“晋商票号”为代表的高风险的金融业, 并以其良好的信用高效率运营, 在国内、国际享誉一时。但因其不能顺应社会发展建立现代银行制度, 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昙花一现就湮没了。清末至民国时期, 随着外国银行业进入国内, 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信用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商品经济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但由于国内战乱不断, 未能正常发展。新中国建立后, 我国又很快效仿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所有的商品经济法律制度被消灭殆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社会商品交易关系被抑制萎缩, 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非商品经济的垂直信用关系。这种信用关系在本质上是基于计划经济指令性特征的信用关系, 具有显而易见的可靠性, 但由于这种信用关系对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极度限制和对生产力的捆绑约束, 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 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信用关系已不利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重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个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信用体系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三、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的现状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虽然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 但是现代市场经济所必备的社会信用体系却没有相应建立起来, 导致经济生活中失信的行为越来越广泛, 情节越来越恶劣:从生活消费中的假烟、假酒、假药, 到生产过程中的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从经济领域中的假批文、假发票、假币, 到政治领域的假话、假数字、假政绩等等。因此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信用状况不容乐观, 我们这个历来以道德诚信为本的文明大国, “诚信”却遭到了空前的大损伤。如今, 从国家信用到金融机构的信用, 从企业信用到个人信用, 无不受到质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国家信用受到怀疑

政府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本应成为社会信用的典范, 但有的地方政府出现朝令夕改、甚至公然指使授意企业作假的失信行为, 而大部分腐败行为就是根源于个别官员对于社会与公众的失信。政府信用缺失现象也由官僚主义的行政作风盛行, 贪污受贿, 徇私舞弊得到了验证, 这些现象影响了国家信用。

(二) 金融和企业信用发生危机

大量企业逃避银行债务, 意味着银行无法对广大储户负责, 银行信用也不再是金字招牌。企业为逃避债务而失信的行为如: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拒不履约行为等, 造成了经济秩序混乱。有资料表明, 我国每年因企业信用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 占我国GDP的10%-20%。毁约、违约、欺诈性签约、假冒伪劣问题时有发生, 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形象。

(三) 消费信用发生危机

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一些违法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 大肆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如前几年在安徽阜阳发生的伪劣奶粉事件、2008年发生的粮食供应缺斤少两、“三鹿”事件等, 这些都属于偏离市场经济的行为, 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此外, 信用的缺失还直接破坏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环境。如果市场中充斥着尔虞我诈, 谁也不相信谁, 那还怎么去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社会信用缺失的成因

当前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将信用作为社会最重要与最基本的行为标准, 并将其作为一个普遍习惯;而在我们这样一个道德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却有许多人和许多行业不讲信用,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 以往信用主要是由道德进行规范, 在我国目前经济转型过程中, 原有道德规范体系受到冲击, 新的规则还没有完善起来。所以社会信用缺乏坚实的支撑。因为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不同, 其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假设绝大多数人都在社会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因此传统道德观念难免出现滑坡, 这也是导致人们背离诚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 产权界定模糊, 信用缺乏必要的基础。目前, 我国虽然进行了政企分开、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等重大改革,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但是, 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权制度并没有真正消除, 至今国有企业产权界限仍然有些模糊, 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者和经营者不是企业家和银行家, 而是政府官员, 在他们眼里, 企业和银行都是国家的。因此, 企业举债要么千年不还, 要么是假破产真逃债。这不仅无助于信用制度的建立, 而且破坏了人们心目中的借债还钱的理念。

第三, 缺乏建设社会信用制度所必须的法律手段。与不同的社会背景相契合, 信用本身也经历了道德化和商业化两个阶段。在信用道德化阶段, 法律对信用的调整并不占主导。在信用商业化阶段, 对个体而言, 信用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诚实与否的道德评价, 而是由个人与社会经济交往的具体行为构成的。信用直接对应经济利益, 是一种商业资源, 大量交易都必须建立在守信之上, 然后才谈得上交易的安全和迅捷问题。信用商业化了, 但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还几乎是空白。

第四, 国家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 政府的信用监管力度不够。受旧体制的影响, 我国国家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 尤其国家信用监管体系缺乏法律法规约束, 失信行为没有及时处罚, 专门的信用监管机构缺乏, 信用信息掌控缺乏有效管理, 这些都表明政府的信用监管力度不够。

五、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和谐社会相协调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议

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 建立规范的、富有活力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关系和信用制度, 形成良好的信用秩序, 是一个涉及文化和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国国情, 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建立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 加强道德教育的制度建设, 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信用教育可从道德教育着手, 诚信是信用制度的中心环节, 诚信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作为市场主体, 对人对事都要诚心实意, 在生产经营中, 讲信用、信誉、信义, 才能可持续发展。“讲信用”是我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美德, 是“人立之本, 业兴之据, 国强之基”。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自愿诚信基础上的信用关系。诚信是信用关系的基石。开放的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弘扬“讲信用”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加强道德教育的制度建设, 我们应深入农村和城市的各个方位, 开展多种活动, 利用多种渠道, 让广大群众认识到“遵守诚信”对社会信用和个人权益的保障的重要性, 认识到信用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和理性经济行为, 使“讲信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一种操守, 一种理念, 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 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为社会信用奠定必要的产权基础

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因为,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就是一个履行契约的信用行为的过程。在信用建设中必须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明晰的产权界定, 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交换和竞争的高级形式是信用, 产权界限模糊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换和竞争, 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信用, 因此产权是信用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只有产权明晰, 企业才能够真正成为重视信用形象和观念的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目标。

(三) 加强信用立法和执法, 创造一个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于信用的保障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 信用应该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通过法律的强行履约机制来维护社会信用, 对于严重违反道德不讲信用的行为, 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予以惩戒。信用立法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作用制度和作用体系的保障和基础,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立法先行。同时还要加大执法力度, 使市场交易中的失信行为无便宜可占, 以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加大信用执法, 要严格信用监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在公、检、法部门和银行税务系统等机构之间建立网络执法监管体系, 提高对失信者的行为信息掌控和市场监管力度, 努力创造一个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

(四) 完善政府的信用监督管理体系, 树立国家信用的良好形象

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还应逐步完善政府的信用监督和管理体系, 加快信用信息的市场化、公开化。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 我国社会信用的缺失与国家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和滞后性有着直接关系。在维护国家和政府的管理职能的情况下, 进一步建立政府和民众信用互动机制, 颁布和出台系统、现代的规范信用活动的法律法规, 有利于政府的信用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现代化的国家只有进一步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加强政府信用监管力度, 才能在群众心目中建立起心悦诚服的国家信用、政府诚信的良好形象, 从而完善政府提供公平服务的公共职能, 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总之,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而构建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取向的完善和发展。只有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构筑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 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谐。

参考文献

[1]、王椿阳, 朱永新, 张建波.和谐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思考[J].理论探索, 2007 (2) .

[2]、夏善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J].国际经济合作, 2008 (1) .

[3]、广东经济学会.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篇11

一、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注重强化保障 建立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

浙江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多次就“信用浙江”建设作出论述和批示,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信用建设,努力打造‘信用浙江”。张德江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指出,“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必须把建设‘信用浙江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善发展环境的重点来抓”。

2002年,浙江省成立了“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系统规划、全面推进的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发改归口管理、部门齐抓共促、地方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二)注重规范发展 构建全面系统的规划和制度体系

浙江省先后编制出台“十一五”和“十二五”信用专项规划,对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不同时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引领作用。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出台《浙江省企业信用联合奖惩实施办法(试行)》,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印发《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指导目录(2014版)》,省发改委、省信用办相继出台《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应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对信用信息归集、信用信息应用、信用联合奖惩等工作起到了极大的规范和推动作用。

(三)注重夯实基础 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2002年6月,建成浙江法人和其他组织信用信息库,是全国率先开通的省级企业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目前汇集了46个省级部门报送的近249万家法人和其他组织信用记录,数据库指标项达257类1794项,数据量达到3亿余条。

2007年,建成自然人信用信息系统,目前汇集了20个省级部门报送的近5612万户籍和流动人口信用记录,数据库指标项达到35类352项,数据量达到6亿余条。

同时,“信用浙江”网实现了与“浙江政务服务网”对接,在“浙江政务服务网”开通了法人和自然人信用信息查询功能,工作日均查询量达到10万次。

2015年7月3日,“信用中国”网开通浙江宣传周,全面展示了 “信用浙江”建设的政策法规、典型事例、红黑榜单及服务市场培育等信息,实现了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与“信用中国”网的互联互通。

(四)注重以用促建 全面推进信用信息在重点领域的应用

信用信息应用是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必然途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信用浙江”领导小组成立以来,信用信息的应用得以不断地推广和深化。在行政管理领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33个省级部门提供信用记录查询服务,为各部门加强信用监管提供了信息支撑;在重点工程招投标领域,积极推广使用由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出具的企业信用报告,探索信用服务机构排位制度,有效规范了工程招投标行为;在司法领域,省法院利用信用信息平台公布未执行案件信息,通过各部门、各金融机构查询应用联合惩戒,有效缓解了“执行难”;在金融领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通过为各金融机构提供查询服务,有效满足了全省金融系统对信贷领域之外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需求。

(五)注重联合惩戒 初步建立重点领域失信黑名单制度

2014年以来,为切实加大对严重失信行为主体的惩戒力度,浙江省积极推进失信黑名单制度的建设工作。

制定印发了《浙江省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组织省政府新闻办、省信用办、省文明办联合召开了浙江省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新闻发布会,为失信黑名单制度的推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信用浙江”网开辟失信黑名单专题专栏。目前,已上网公示省级部门黑名单制度文件8份,重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消防安全、旅游、税务、行贿犯罪等领域失信黑名单企业46家。

(六)注重培育创新 推动信用服务市场有序发展

通过在重点工程招标投标领域推广使用企业信用报告,浙江省本土信用服务机构发展空间得以拓展。同时,鼓励和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创新信用产品,使得信用信息加工服务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目前,全省备案的各类信用服务机构达38家,行业年营业收入总计超过3亿元,从业人员1000余人,逐步形成了以商业征信、信用评级、信用管理等为主的信用服务机构集群。此外,以阿里巴巴“芝麻信用”为代表从事个人征信的信用服务机构新军蓬勃发展,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大数据挖掘和线上线下信用信息相结合,探索为社会提供信用服务的经验,比如“芝麻信用分”依托支付宝平台,在花呗、借呗、签证办理、传统信用卡合作等方面探索“互联网+信用”模式。

(七)注重全面动员 部门和行业信用建设稳步推进

在“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的全面动员下,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得到各部门、各行业的大力支持、积极推进。

浙江省地税局、国税局深入推进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共同实施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联合惩戒措施;浙江省工商局积极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建立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浙江省公安厅在交通、消防、经侦、人口管理等领域全面开展信用建设,积极做好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应用工作;浙江省质监局积极开展千家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诚信承诺活动;浙江省食药局构建信用管理信息化平台,目前已建立23个信用管理和业务系统,针对掺杂掺假、夸大宣传、非法添加等食品药品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格遏制食品药品失信行为。

(八)注重地方联动 各设区市信用建设全面展开

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方立足本地实情,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已取得了可喜成效。杭州市将市民卡打造 “诚信卡”,将志愿者服务、义务献血等纳入诚信分,积极推进在医疗卫生、公共交通、公园年卡等领域的信用便民服务应用;宁波市积极推进县(市、区)信用试点,在“道德银行”信贷、旅游、汽车销售和维修等领域做出有益探索;温州市结合金融综合改革要求,将“诚信”视作“一座城市的生命”,将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视为金融综合改革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义乌市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始终坚持“质量立市、信誉兴市”,推动诚信建设项目化、常态化、大众化。

随着信用研究和信用工作的深入,我们发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是信用立法相对滞后,信用管理缺乏标准支撑;二是失信惩戒力度不够,各类严重失信行为时有发生;三是信用信息共享力度不足,部门和省市县一体化共享模式尚未建立;四是信用产品应用不广,社会潜在需求尚未有效激发。

同时,创新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新趋势等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给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动态调整过程中不断寻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之道。

二、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下步工作重点

(一)以信用代码制度建设为突破,规范社会信用管理机制

推动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为每个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放一个唯一的、兼容的、稳定的主题标识代码,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为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奠定基础。到2017年底前,浙江省将实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对全省所有公民(含常住户口居民、华侨、港澳台居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全覆盖。

建立行政处罚决定书文号统一代码制度。统一行政处罚决定书文号管理,建立行政处罚决定书文号代码数据库,实施统一编码,规范政府行政处罚行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依托政务服务网和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

(二)以内生政务服务网为契机,建立一体化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服务平台和交换系统。以省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信用数据库,实现信用信息“一次录入,共同使用”。依托省政府政务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信用信息的统一归集和交换共享。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整合省发改委的“信用浙江”信息查询系统和省工商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完善全省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完善信用信息分类标准和归集共享机制。立足浙江省社会信用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信用信息分类管理制度,完善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和应用标准。全面落实《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指导目录》,健全信息记录、归集、整合的督促通报机制,提高信用信息归集的及时性和全面性,逐步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省所有区域的统一平台。

(三)以构建大数据评价体系为支撑,发挥信用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

构建村级自治组织信用评价体系。整合基层信用数据,结合村规民约示范文本,细化构建村级自治组织信用评价体系,实地辅导村级自治组织建立信用管理体系。通过诚信建设将法治、德治与自治相结合,广泛发动城乡居民参与,培育居民法治意识、规矩意识,为评分较高的村级组织授予“诚信自治”示范村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应的政策便利。

探索行业、地方信用状况评价。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整合信用大数据,探索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地方政府信用治理状况及社会信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对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状况的有效监测。进一步完善“平安浙江”和“法治政府”建设考核中有关信用建设的内容,调整考核指标,细化评价标准,发挥考核的约束和导向作用,推动各部门各行业信用建设和地方政府信用治理水平提升。

(四)以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为抓手,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

加强企业和重点人群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失信黑名单认定规则》,编制完成失信黑名单目录清单,完善“信用浙江”网失信黑名单专栏,依法将企业和重点人群严重失信行为向社会公开披露。预计到2020年,应建立失信黑名单的31家单位全部完成本行业领域失信黑名单制度建设,失信黑名单实现在各行业领域的全覆盖。

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推动相关部门单位签订失信黑名单联合惩戒备忘录,明确各行业、各领域信用奖惩牵头部门和联合奖惩部门,完善各行业、各领域信用奖惩细则和联合奖惩措施。通过奖惩信息共享、部门联动实施,在日常监督检查、评优评先、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新增项目核准审批、政策优惠、扶持性资金安排、企业融资、招投标活动等方面实施联合奖惩,使黑名单企业与个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五)以连接“信用中国”网为推力,促进信用信息交互共享

实现“信用浙江”与“信用中国”网有机对接和信息共享。将浙江省法人与自然人信用信息在“信用中国”网站公开,实现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与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无缝对接,推动信用信息及时共享和一站式查询,为社会了解市场主体信用状况提供便利。

健全长三角区域内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依托国家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构建形成覆盖区域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的信用信息网络。在保护隐私、责任明确、规范有序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大数据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加快探索跨省市的“互联网+信用”服务和监管模式,协同加强对区域内信用主体的服务和监管,逐步健全区域内信用联动奖惩机制。

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篇12

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有序并良性运行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入,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信用法律制度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保障, 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建设进程。在这一背景下, 各界开始了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 对我国健全社会信用法律制度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

一、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初始期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运行到21世纪, 这段时期是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初始期。

1978年, 我国开始改革开放, 开始了对市场经济的探索。伴随市场经济的运行, 出现了有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研究。在这些研究成果中, 有一些学者开始提出对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构建。如《浅议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文章中指出社会信用法律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段时期, 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制度的研究开始萌芽发展。在这一时期, 对于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主要出现在一些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研究的论著中, 没有学者把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作为单独的命题进行研究, 研究成果较为零散、单薄。

二、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快速发展期

进入21世纪, 从2000年开始,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这段时期, 有关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成果较20世纪90年代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增长,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近20年的发展, 已经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下,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十六大上, 政府提出“五年内把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和框架建立起来”。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性开始显现。这一时期,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并呈现出如下特征:

1. 研究成果数量激增。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及市场经济良性运行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迫切要求, 催生了各界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研究。以“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为关键词进行知网检索, 仅2001年“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论文有154篇, 超过2000年之前所有年份论文数量的总和, 而到2002年“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论文达到555篇。这些大量涌现的研究成果开始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这一独立研究命题进行了研究。

2. 研究成果综合性、多样化、多角度。

该时期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明显增多的同时, 较前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呈现出综合性、多样化、多角度的特征。

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中, 有一部分是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进行总体性概况的研究, 如余涛《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构建》, 对建立社会信用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概括。还有一些成果从角色机制的角度对社会信用法律体系进行研究。如童天武《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应当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丛中笑《论政府在健全社会信用机制中的作用》等文章, 对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立的主导角色、建立机制, 以及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现阶段存在的机制障碍进行了研究。

3. 出现了对国外先进经验成果的借鉴性研究。

国外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要久远于我国, 在社会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领域有大量的经验和成果, 在这一时期, 有一些学者对国外该领域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介绍。余辉在《论美国的信用立法—兼论我国信用法律体系的建立》中, 对美国的信用立法和美国的信用立法对我国信用法律体系建立的借鉴意义进行了阐述。同类文章还有边鹰《中美信用法律体系比较研究》等。这些文章结合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立的实际情况, 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了介绍和借鉴。

三、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深化发展期

2007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组织领导”“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体系, 是信用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同时,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入发展。

1.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出现了总结和回顾性研究。

经过前期的研究积累,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深化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李晓安的《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结构缺陷及演进路径》从法律结构本体研究的角度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进行了纵向梳理。

2. 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

随着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的深入, 学者们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姚志伟的《社会信用法律规制的理论依据》等文章, 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3. 在梳理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 也进行了对策的探讨研究。

随着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实践的深入, 一些研究成果从现实角度对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研究领域进行了问题和对策分析。如温海芳《加快我国信用法律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董慧萍《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文章, 在对实际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对健全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董慧萍.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11)

[2]李晓安.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结构缺陷和演进路径[J].西法学, 2012 (3)

上一篇:重大民生工程下一篇:市场经济中的蛛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