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

2024-07-03

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精选9篇)

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 篇1

2002年我局成立以来,对县城内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开展了药品安全信用建设工作,经过3年来的规范和督促,县城内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药品安全信用建设初见成效。为促进我县农村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我局近期组织人员对寒葱沟镇、浓桥镇、抓吉镇、别拉洪乡、前锋农场、前哨农场等九个乡镇政府、3个农场场部,66个村委会、26个农场连

队及350位农民,开展了全县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我县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经营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我县农村现有药品经营企业25家,各级医疗机构102家,真正具有现代经营理念、掌握现代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体制完善的药品企业和医疗机构寥寥无几。众多的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规模偏小,经济实力有限,这些导致了整个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综合实力较弱。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与发展,一些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揠苗助长”,少数药品经营企业和村级医疗机构甚至“饮鸩止渴”,时而会做出一些如经营使用假冒伪劣药品、隐瞒欺诈等不讲信用、不计后果的行为,以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从而影响了自身的信用建设。

药品安全信用水平偏低。一是农民对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评价总体较低。在本次抽样调查的350位农民中,对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予以评价的有326人,其中,认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良好的43人,占总体的13.2%;认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状况一般的81人,占总体24.8%;认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较差的202人,占总体62%。二是乡镇、农场机关及村委会对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认可度较低。在104个乡镇、村委会、农场机关及农场连队的调查中,认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良好的有16家,认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一般的有33家,认为农村药品安全信用较差的有55家,分别占总体15.4%、31.7%和52.9%。

药品安全信息渠道不畅通。我县区域面积6262.48平方公里,分布着五乡四镇,三个国营农场,128个自然村、屯、农场连队,全县总人口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6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0%,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村屯偏远,经济欠发达,所以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对外界的信息较闭塞。农民获取的信息微乎其微,对经营者个人信誉信息更是所知甚少,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不良行为也未见披露,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特别是药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就调查的326人当中,了解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有无失信行为的人员几乎为零。

农村药品安全中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诚信缺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些原本就是劣质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思想动机不纯,获取最大利润是其唯一目标,蒙骗欺诈农民患者是他们惯用的卑劣手段。另外一些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由于同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再加上有些低价的假冒伪劣药品充斥于市,企业和医疗机构无正常利润可得,以至亏损时,一些企业和医疗机构就往往会做出一些失信的行为。

农村药品经营和医疗市场规则不健全也是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诚信缺失产生的另一因素。虽然医疗机构诚信缺失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然而就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而言,它不但不能给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带来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相反建立诚信体系和处理诚信缺失还要支付成本,增加行政费用,这无疑对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是没什么眼前利益可言的,由此,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诚信体系建设上的积极性不高。

药品安全信用意识普遍淡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在大多数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负责人的头脑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是大多数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负责人不够重视提高自己企业的信用水平。二是多数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对自身的发展前景感到非常渺茫,抱着干一天算一天的态度。

经营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影响农村药品安全信用建设。经营者既是普通公民,又是企业的核心力量,是企业的领导者。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是左右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个人说了算的私营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县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绝大多数是个体经营,经营者均没有经过严格、规范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业道德意识,法制意识也比较淡薄,因此在药品经营和医疗服务中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使用假冒伪劣过期失效药品等现象在农村时有所见。就我局2002——2004年查办的86起药品违法案件中,有50起发生在农村药品经营企业和农村医疗机构中,占案件总数的58.12%,从非法渠道采购假冒药品的案件占总数的75%,个别批发企业向农村药品零售企业和医疗机构销售假冒伪劣药品的案件

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 篇2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状况

一是将农户电子信用档案的建立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搭建了农村信用信息平台。1996年蚌埠市农村信用社试点小额信贷贷款业务, 农户信用信息档案作为小额信用贷款评定的基础逐步建立起来。截止2009年末, 全市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333331户, 占全辖634736户农户的53%。

二是将完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开发了农户信用档案及评分系统。结合实际, 在对农信社系统的网络、人员等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注重做好征信标准化落实, 开发了“农户信用档案及评分系统”。目前, 该程序已经在试点社进行试运行, 系统初次评分测试工作已基本完成, 并根据基层评分及使用情况, 对评分权重进行了试算。

三是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 营造了农村信用环境氛围。如辖内五河县推出争创“百村千户”信用工程建设活动, 把信用评审机制向农业辐射, 向农村推广, 向农户拓展。通过搭平台, 建机制, 创新了信用培育载体, 缓解了县域融资难矛盾, 增强了农民的信用意识, 促进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截至2009年末, 3个试点信用村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1200多个, 审核认可信用农户557户, 优秀信用农户110户。试点工作开展以来, 信用社共计为3个信用村的信用户发放贷款223笔、累计997万元, 占其贷款投放总量的25%。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及障碍

1、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保障不够充分。

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相关政策和地方法规也存在空白, 农村信用信息的采集、评估、管理和运用等的法律依据不足。如个人征信系统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 企业征信系统仍在沿用1999年出台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 没有相关法规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给予政策支持, 同时对政务信息公开和国家秘密的保护, 对企业信息的公开和商业秘密、个人信息的公开和个人隐私等, 也都没有明晰的界定, 影响了信息的采集和披露, 信息的完整性和征集面受到影响。

2、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平台不够完善。

农户信用信息档案信息采集难度较大, 使得农村信用体系难以获得全面的信用信息, 农户信用评级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一方面, 由于宣传没有完全到位, 许多农户对信用意识认知度较低, 部分农户与涉农金融机构没有发生借贷关系, 信用知识淡薄, 对信用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不愿参与信用信息征集、评级等征信业务, 也有的农户觉得银行采集的一些信息是其隐私, 在信息提供上不全面或不准确, 农村入库信息只有农户基本识别信息和借还款信息, 信息采集范围相对狭窄。另一方面, 对涉农金融机构而言, 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偏少, 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管理成本相对大客户较高, 对信用档案难以进行及时更新、实时监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此外, 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贷前调查很大程度上依赖乡村党政组织的推荐、介绍和信贷员的主观判断, 对农户信用状况的评估更多是建立在定性而非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信用评级的准确率大打折扣。

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运作机制不够科学。

地方政府的主导和领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金融生态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政府工程, 创建中的很多问题和矛盾需要政府协调解决, 其工作机制是政府主导、人行推动、部门配合、金融机构参与。目前, 各级政府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都有一定的认识和行动, 但在建立健全地方信用制度体系、规范约束各主体的行为, 协调相关部门配合参与征信体系建设、扩大信用信息征集面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协作机制不够健全。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涉及面广, 需要财政、司法、工商、税务、国土、房管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各类会计、评估等中介机构的积极配合和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一方面, 信息不够对称。各管理部门、中介机构、司法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之间信息交流和共享不充分。另一方面, 责、权、利不够明确。对农村信用体系创建工作中各政府职能部门、司法部门、各金融机构的责任、义务等都没有明确规定。人民银行虽然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 但缺乏手段和权力, 不利于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

5、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服务不够配套。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三农”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目前, 在农村地区依然有金融机构盲点, 使农村企业和农户在存贷、开户、结算、信用评级、信贷扶持和金融政策引导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严重缺乏, 不利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对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组织, 形成高效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机制。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单靠政府或涉农金融机构任何一方都很难将工作顺利推进下去, 要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 整合各方优势和资源, 进行科学的机构设置和角色定位, 才能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统筹上, 政府要牵头制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 加大推动力度。在实施上, 要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之中, 由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 为深入开展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注重宣传, 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宣传是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要针对农村特点, 以金融法律知识和信用知识为主要内容, 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利用“征信知识宣传周”、联手“金融知识进乡村”等, 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和普及, 大力培育农村企业和农民的良好信用意识, 使广大农民提高对信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营造全社会诚实守信的氛围。

3、突出重点, 建立完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

一是要落实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征信法律法规, 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 明确规定企业和个人资信数据资料采集、等级评定、征信提供的合法程序, 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信用资源归集整合, 完善信用数据归集、共享、使用等制度, 将征信系统建设和征信服务覆盖到所有机构和广大农村。二是要搭建平台。要突出重点, 以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为突破, 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 疏通渠道, 全面采集农户和农村企业信息, 形成准确、全面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 并在此基础上, 完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和农村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守信得益、失信受惩”的正向激励机制和反向惩戒机制。三是要创新服务。注意发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作用, 加强主动收集农村企业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信息, 提升企业信用价值, 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征信服务, 提高信贷资金投放效率。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支持, 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 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金融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

[1]如何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落到实处[J].当代金融家, 2010, (01) .

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 篇3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在金融。加快农村发展的最大出路也在金融,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实在成效,加快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当前政府、人行、涉农金融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我们对黑龙江省林口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林口县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东北部,县辖12个乡,200个行政村。全县人口为4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9万人,占全部人口的72.71%,占牡丹江市全市农业人口25.68%,农业总户数68733户。2009年,林口县农村经济总产值322563万元,占全县经济总收入的33.47%;全县农民人均收入8439元,同比增加27%,预计2010年将增加收入1350元。2010年,农业种植面积12.96万公顷,预计产量48万吨,各占牡丹江市的19.9%、21%。主要农作物有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经济作物以烤烟、白瓜子、甜菜、滑子蘑、万寿菊为主。其中:优质大豆、烤烟为省级基地;奎山粉条、岩手滑子蘑系列产品已注册国家绿色农产品商标。

林口县内有金融机构7家,营业网点共计46个。其中,作为支农主力的林口县农信社是省级一级社,网点覆盖所有乡镇,对单一农户最高授信额度为20万元,粮食仓储户贷款最高授信额度为2000万元。2009年,林口县农业贷款为71506万元,同比增加32.24%,各金融机构获得收益3800万元,同比增加41.15%。2010年9月末,全县新增农业贷款48621万元。农业贷款的增加,为金融机构也相应带来巨大的收益。

二、政府高度重视。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利保障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快捷、有效途径就是获得金融支持,为农民创业注入发展动力。面对涉农金融机构“不敢贷”和操作层面“不好贷”等问题,林口县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把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思想认识、组织保障、政策支持等层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1、统一思想,深化认识,齐心协力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人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引起了林口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上,县委领导高度赞扬和肯定了人行在服务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并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作为优化县域金融环境的重点推手,进行全面贯彻和落实,要求全县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积极配合人行大力推进此项工作。明确了以“政府领导、人行主导、多方参与、多方受益”为指导思想,按照“统一部署、健全机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革创新、支农惠农”的原则,扎实、有效地推进林口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为全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健全体系,稳步推进,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为保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和建设质量,林口县政府常务县长亲自抓落实,出台了《林口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由政府主管财税银的县长任组长、人民银行行长任副组长、金融办、涉农部门、金融机构等部门参加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在县、乡两级设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办公室,逐级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金融强县”年度考核之中。

林口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按季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听取各成员单位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随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部分乡镇领导重视不足、征信宣传活动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发布全县经济工作动态,互通企业与农民需求,公布政府、人行政策及涉农金融机构举措,使涉农企业及农业种植、养殖大户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善,协调机制的建立并不断完善,确保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目标按期实现。

三、人行主导。政府参与,“三步举措”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快发展

根据总行和哈中支会议精神,人行牡丹江市中支对四个重点联系行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加快步伐、提高效率、举措有效、稳步推进”的新要求。为此,人行林口县支行立足县域农民人口数量占比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等实际情况,采取了“三步走”的具体举措,积极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1、做好信用信息录入工作

农户的信用信息采集、录入工作,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县政府支持下,人行林口县加大了对农信社的指导和监督力度,以农信社信贷员为主力,积极开展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

人行林口县支行召开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部署工作会议及县委领导、农信社主任及基层信用社主任参加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录人工作会议。依据各乡镇农户总数,把采集、录入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基层信用社。在进行了初步的基本信息采集后,信贷员走访每个农户,采集生产经营、收入来源、住房状况等信息,按照要求统一录入到信用信息系统内。在农户信用信息录入工作中,人行林口县支行建立了两项制度(办法)、一项应用机制,保障采集录入工作顺利开展。

2、做好诚信舆论宣传工作

为加快林口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与社会共识,人行林口县支行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提高诚信意识,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利用农村“集市”、“正月十五元宵灯展”等时机,采用散发宣传单、诚信灯谜竞猜等形式,广泛宣传征信知识。开展了送征信知识下乡活动。以政策讲解、农民互动、专题采访等板块为主,让农民了解信用体系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利用“征信知识大篷车”这一特创载体,走进县域各乡镇、村屯,进行征信专题巡回演出,助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3、做好金融政策支持工作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构思 篇4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农村的发展、农民增收是党中央、国务院非常关注和极力解决的问题。而农村信用体系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它的建设好坏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基层金融机构的引领者,基层央行应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呢?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统一部署、健全机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革创新、支农惠农”为原则。立足于上述原则,经过和龙市支行党组和集体的研究,对和龙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了一些构想。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思

(一)加大农村地区信用宣传力度。联合政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等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信用知识宣传,宣传对象包括农民、农村经济组织乃至中小企业。我们在日常办理征信业务当中发现,很多中小企业及个人对自身的信用重视度还是不够,他们不知道一条不良记录将给他们的经济活动及至日常生活能带来多大影响。有一家企业因当时没能全面考虑,在农村信用社核销贷款时把陈欠贷款给核销了,现在因这条记录而影响他再次申请贷款。有一个自然人向我们咨询,他因迟交几天按揭贷款而申请不了信用卡,问我们能不能抹去这条记录。这些事情都让我们感到对征信知识的宣传还远远不到位,远远不够。

我们行已经组织建立了“农村金融信息网络”,信息采集对象暂时为几十户农户。我们将逐步扩大农村金融信息网络中的信息采集单位,其涉及到的行业也将包括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农村工商业及农村中小企业。对他们进行征信知识的教育和宣传,通过他们再进一步扩大影响面,把我市辖区各个行业的经济主体对征信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我们打算把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为“征信周”,在征信周期间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栏、走进农户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征信知识宣传力度。今年的“征信周”活动我们计划在5月份进行。

另外我们注意到,给企业办理贷款卡是宣传征信知识的好时机。因此,我们在办理过程中有意给企业的经办人员灌输征信知识,让他们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更加重视。

(二)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以和龙市为例,涉及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而他们对农户信用的管理互不相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几年来积累了宝贵的农户信用信息,而这部分信用信息还未能纳入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数据库,各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没能形成有效共享。这将是我们今后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目前初步想法是由农村信用社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出具个人信用报告,可以收取一定的工本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市农业生产还属于低层次操作,靠天吃饭因素很大,这有可能造成一些农民没能按期偿还贷款。

而按照目前的做法,这些记录势必给这些农民再次获得贷款造成障碍。因此我们建议,对农户生产费贷款应从轻考虑。

(三)积极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工作。我们计划联系农村信用联社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农户信用评价工作,给他们出谋划策,提高农户信用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性。据我们了解,和龙市农村信用联社对农户的信用评价工作刚刚起步,具体方案已经出台,我们将继续关注,积极参与。

(四)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电子信用档案和信息采集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经济主体的新生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农村经济产业化调整也具有强大影响力。因此,需要掌握和了解其真实的发展情况。我们正与农业局有关部门联系,先掌握和龙市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情况,并逐步建立他们的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

(五)提高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服务水平。3月份,我市居民卢某到我们行来咨询信用卡诈骗案,我们通过上级行查询到他的信用报告之后,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给他出谋划策,最终上海某大银行撤销了对他的起诉。虽说我们在中间起的作用有限,但此事在社会上反响很强烈,社会各界对人民银行有了新的认识,也提高了人民银行在社会上的公信力。我们将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征信知识宣传,让更多的人和企业利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高基础数据库的服务效率。

下山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小结 篇5

为全面推进下山镇农村信用体系建没,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加大对“三农”经济发展的有效投入,促进下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我镇农村信用体系建没得到有序推进,现将开展以来的的情况小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成立了由镇人民政府镇长黄奇同志担任组长,分管金融的副镇长毛宏兴同志担任常务副组长,下山信用社主任秦枫同志担任副组长,成员由镇政府有关工作部门负责人、金融机构成员等组成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加强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

充分利用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评定标准、程序步骤等有关内容,加强对贷款农户的宣传,教育广大农民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重视积累自身良好信用记录。

三、做到程序公开透明。

一是严把数据采集关,采取“一人登记一人核实”的办法,凭相关有效证件,做好采集工作,为信用体系建设夯实基础;二是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维护信用评价工作秩序。

四、工作进展概况。

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 篇6

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我行确定天祝县为全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在该县范围内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新政策、新要求、新措施。※※※等行有关领导多次到天祝县进行现场办公,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困难和问题。天祝县人行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职能定位,大力推广小额农户贷款,开展信用农户评定、信用村镇创建活动,有力的推动了天祝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近日,我们按照有关领导的指示精神,就天祝县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调查和分析。主要情况如下:

一、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情况。天祝县位于武威市东南部,处在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世界白牦牛的唯一产地,是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实验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辖域面积7149平方公里,居住着藏、土、汉等16个民族,共22.14万人。下辖19个乡镇,172个行政村居,758个村民小组。境内海拔最高处4874米,最低2040米,全县有耕地33万亩,草原587万亩,天然林地355万亩,素有高原金盆之称。今年6月份以来,天祝县启动了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以信用评级、授权授信、贷款证发放、征信系统建设、信用村镇创建等工作为重点,着力打造农村信用工程,优化城乡信用环境,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逐步建立了风险评价、计量和防控工作机制,在遏制冒名贷款、禁止以贷收息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有效控制了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和能力风险。通过盘活存量贷款,优化增量贷款,调整信贷结构,全面提高了全县涉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巩固扩大了农村信贷市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解决富余资金闲置问题,带动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全面提高了金融机构经营效益,从真正意义上培育了农村信用体系,改善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广大了农牧民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目前,全县共建立农户资信档案37653户,评定优秀信用户35572户,占全县农户的87%,核发贷款证29002本,对已经评级的农户授信总额达47145万元;评定信用村组14个,评定信用乡镇2个;已授信农户贷款总额38580万元,占贷款总量的42%,有力的支持了农民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及城乡发展,真正走出了一条政府满意、农民高兴、信用社增效的三赢之路。

(二)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中的主要作法

1.明确目标,理清工作思路。按照武威中心支行印发的《关于开展武威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武威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实施方案》的要求,天祝县明确了用1年左右时间,初步形成信用宣传、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贷支农的农村信用体系框架的总体目标。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按照统一部署、健全机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革创新、支农惠农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评价体系,以试验区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主体为主要实施对象,建立信用档案和评定信用等级系统数据库,实现各涉农金融机构均可查询,整合和引导政府部门、银行机构等组织所掌握的经济金融资源向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村经济主体倾斜;通过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带动并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村、信用乡(镇),有效促进农村信用环境在整体上显着改善;鼓励、引导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参与第三方外部信用评级。推动行政资源、金融资源、社会资源与守信农村经济主体的有效对接,提升广大农户、农村经济主体的诚信意识和守信能力,实现信息共享、资源统筹、机制创新和信用提升四大突破,促进我市农村地区信用与经济良性互动、农村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

2.协调联动,健全工作机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建立了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农信落实、各方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天祝支行行长为组长,主管副行长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负责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和具体实施。创新信贷产品,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制定具体配套支持政策,主动运用评价结果,出台激励惩戒措施;依据农户基本状况、自有资产、诚信记录、经营能力及项目等情况逐户建档,并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和数据定期更新机制。积极推广应用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创新农户信贷管理体制,主动打造新型信贷业务管理流程。

3.夯实基础,推进工作落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对广大群众来说也是一项新事物。为此,该县积极做好一些基础性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为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民众信用意识,打造诚信天祝,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报纸等公共舆论工具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和引导力度,突出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评定标准、程序步骤等有关内容。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觉采集信息的积极性。先后举办了22期征信知识培训班,对全县农村村委会的村支书、村长和具的贷款需求的农民进行集中、全面培训,培训总人数达70000人次。二是建立激励和惩戒机制,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根据对农户的评价结果,金融机构在授信额度、审批权限、服务种类、适用利率、抵质押物、推荐评优等方面实行差别政策,信用评价工作实行动态管理,避免一评定终身。对守信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优惠和便利,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便、利率优惠,对信用不良予以限制。根据对信用乡(镇)、信用村的评价结果,制定行政性惩戒和奖励措施,信用乡(镇)、信用村可在农业项目开发、优惠利率、农村配套服务等方面优先享受优惠政策;涉农金融机构优先向信用乡镇、信用村等信用基础较好的农村地区投放金融服务网点和机具,使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村、信用乡(镇)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将各地信用评价状况与支农再贷款限额分配挂钩,支农再贷款重点向信用状况较好的地区倾斜。

4、试点引路,带动工作开展。坚持先易后难,重点突出的原则,选择特色经济优势明显,信用条件较好的抓喜秀龙乡为试验区试点乡镇,选取该乡的代乾村等两个村为试点村,按照农村信用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信息指标要求,组织开展农村经济主体信息的采集、真实性审核、录入工作。由于所在试点村属于农牧区,居住较分散,逐户采集难度较大,市、县两级人行主要领导多次带领有关人员深入村户进行调查、走访,与乡、村干部及信用社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召开村委会及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进行研究,决定分批、分时间、分方式对农户信息进行采集。一方面,趁农牧民当前分村、按期限集中在该乡便民服务大厅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的时机,支行工作人员到便民服务大厅设立办公台,等候农户通过询问方式进行信息采集;另一方面,对采集不到或不全的农户信息,借助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担保贷款、农户信用评级等相关资料,通过翻阅、查找有关农户基本情况进行采集。在采集过程中,工作人员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仔细询问农户基本情况,同时耐心细致向农户解释、宣传采集其信息的原因和好处,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经过支行工作人员近一个月紧张有序的努力工作,试点乡2个试点村的农户信息采集工作顺利完成,共采集并建档农户信息202户,每户均得到了当地农村信用社发放的3至8万元之间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有效地解决了农牧民发展特色养殖业资金短缺的瓶颈,极大地增强了农牧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信心。这既为以后全面采集农户信息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又为农户征信系统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成效及作用

一是提高了涉农金融机构资金投放积极性,农民增收明显。信用创建活动,不仅优化了信用环境,促进了涉农金融机构业务的长足发展,而且盘活了涉农金融机构资金存量,破除了惧贷、惜贷瓶颈,减轻了信贷人员工作负担,提高了收贷效率。截止11月底,天祝县涉农贷款余额14.68亿元,本年累放近5亿元,农业贷款金额持续增长(见下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对畜牧养殖业的支持,全县19个乡镇3.8万户农民从事这项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3.8亿元,户均增收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多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9%,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

天祝县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情况表

季度贷款金额(万元)同比增长(%)环比增长(%)

(比上季度)

第一季度12828657.633.77

第二季度14253361.7011.1

1第三季度14684616.863.0

3二是资金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该县农信社不良贷款下降,资产质量逐步优化。截止11月底,天祝县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1642万元,比年初下降86万元,不良率为1.9%,比年初下降0.67个百分点,收回表外核销及票据置换不良贷款181万元。不良贷款比年初大幅下降。信用体系建设使涉农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质量不断提高,不良贷款大大下降,支农资金实力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已真正成为农牧民的银行。

时间不良贷款

(万元)不良率增减备注

年初17282.57下降0.67个

百分点收回表外核销及票据置换不良贷款181万元

目前16421.90

三是推动了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机制的转变。依据农户信用评价系统评价结果,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授信农户进行贷前审查。在农户信用评价过程中,不仅对信贷相关信息进行评分,而且对家庭信息、综合信息等能表明农户非信贷情况信息进行评分,从而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对农户进行评价。贷款营销机制的变革,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资金的合理使用,扩大了信用贷款的覆盖面,提高了对农民贷款有效需求的满足度,促进了农村信用社探索适合农户特点的信贷新产品。

四是全县农户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几年来,在政府和人行的主导下、天祝农信的积极推动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培育信用环境、加强诚信宣传为手段,立足实际,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与金融的双活双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架起了信用社与农牧户之间的连心桥,农村信用社赢得了农牧户的信任与支持,各乡、村普遍与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农牧户信用意识得到加强,农牧区信用环境得到改善,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了金融机构与农牧户双赢的良好局面。此外,政府信用形象和行政公信力明显改善,社会公众信用意识和信用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信用体系建设的认知度不够。在天祝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虽然以政府为主导,但是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从一定角度来讲,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关乎民生和县域经济发展,所以,政府引导、社会重视、全员参与是势在必行,也是解决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的根本所在。

二是信用体系的社会化程度不够。从信用本身来说,信用体系不仅仅是信贷的诚信程度,还包括信用人各方面的信用状况,所以,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包括社会各方面的信用程度,这也就要求信用体系建设中不但要维护金融信用环境,还要维护公众认知的诚信。政府缺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期规划和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要从社会全方面入手才双绞线取得最好效果。

三是信用缺失的惩戒力度不够。对失信行为一直以来是以道德范畴的指责为主旨,但是相应的惩戒没有到位,失信人没有根本的利益损失,所以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力不足,形成人人喊打却没有动手的局面,也就对失信行为形不成威摄力。

四是信用观念的培养力度不够。中华古国以信为本,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来人生观、价值观及人际公共关系的影响,对固有信用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从社会公众的根本意识入手,培养诚信理念,树立诚信价值和践行诚信行为。

三、关于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以信用文化建设为基点,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以增强农民的诚信观念为基础,强化征信宣传教育,实现征信宣传常规化、扩大化。在征信宣传教育过程中应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征信宣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信用关爱日、征信宣传周、诚信兴商宣传月等活动,提高农村诚信意识,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二是征信宣传与信用户、信用村建设相结合,创新宣传模式,将信用户、信用村建设作为征信知识宣传的前沿阵地。三是征信宣传与推广征信产品相结合,开辟金融知识角,工作人员即时为农民解答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的疑问和开展征信知识宣传,不断强化农民的信用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的农村信用文明,为营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是以法制建设为重点,改善农村信用建设的法律环境。一是根据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失信约束机制,形成银行、司法、税务联手制裁和打击不守信行为的合力;三是以行政引导为切入点,政府带头建设信用政府,有效传导信用建设的措施及实施效应,为农村地区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以基础建设为落脚点,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覆盖面。一是加快农村信用社发展步伐,普遍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大力推进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二是规范农户信用等级评审和《信用证》制度,加大对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财政支持,不断完善农村地区投融资的激励保障体系;三是加强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逐步扩大《信用报告》的使用范围,把《信用报告》打造成农民的第二身份证。

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 篇7

1 目前农村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现状

1.1 对防疫灭病缺乏科学认识

农民对防疫灭病缺乏科学认识,特别是散养户,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防疫与不防疫一样。有的看见别人没搞防疫也没发生疾病,则认为自己搞防疫花了钱吃了亏,来年再养畜禽便不再愿意搞防疫了。

1.2 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和防疫灭病的常识

农民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和防疫灭病的常识,不懂得免疫程序,不知道畜禽在什么日龄应该防什么病,用什么疫苗,用多少疫苗,用什么接种途径;许多养殖户平时不懂如何给畜禽圈舍等环境消毒,只是在动物发病时或发生死亡后才知道给圈舍环境消毒;有的认为,我家的畜禽往年也打了预防针,还不照样发病死亡,而他们不懂得不同的疫苗预防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疫苗的免疫有效期不同,以为只要打了一针预防针,所养的畜禽就终生不会发病或死亡了,这是对动物防疫的一种错误认识;有的认为,本来自己养的畜禽好好的,怎么给兽医打了一针防疫针之后,畜禽的采食量就减少了,打防疫针还把畜禽给打坏了,他们不知道这是免疫的正常反应。

1.3 疫苗市场不规范

疫苗市场不规范导致管理有漏洞,养殖场(户)没有防疫计划和措施,他们怕花防疫费,又因目前市场上到处都可以买到畜禽疫苗,他们通常是自己买回疫苗,凭着对疫苗和防疫的一知半解认识,自充兽医给自家养殖的畜禽搞防疫,他们往往不懂得防疫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也不懂得科学的免疫程序,更不知道买回的疫苗是否质量可靠,他们的出发点只是为了省钱,目前在市场上一些兽药门市隐蔽地销售疫苗,或是一些药厂将疫苗直接送到兽药店,甚至送到规模养殖场或养殖户手中,疫苗良莠不齐,真假难辨,造成了疫苗市场的不规范。

1.4 基层畜牧兽医站不健全

畜牧兽医站是一个为民服务的服务性行业部门,专业性非常强, 但是收费项目不多,由于缺少资金,福利待遇低,使他们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动物防疫等专业技术工作上。造成乡镇动物防疫力量不够或在职的不能全心全意投入。

2 农村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对策

2.1 加大科普推广和科技普及的力度

2.1.1 加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力度。

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班、技术讲座等。

2.1.2 健全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体系,建立村级专职疫病防治员。

村级专职疾病防治员既要对农户负责,也要对镇畜牧兽医站和镇党委政府负责,同时更要对县业务部门负责,

2.1.3 动物防疫工作的舆论宣传力度不够。

很难看到一条宣传标语, 所以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尤其大力宣传重大动物疾病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强制性和政策性。

2.2 加强疫苗市场管理

规范疫苗管理, 各规模养殖场、个体养殖场、乡镇畜牧兽医站都应严格执行疫苗垂直供应制度,杜绝从药贩子等别的途径购进疫苗。加强疫苗源头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出售假疫苗的违法行为,对违反疫苗直供制度的单位或个人从严处理。

2.3 增加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的投入

由于各级政府对动物疾病防疫体系的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农村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疾病诊断难,化验设备短缺,疫情监测、通报系统存在漏洞。因此,要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增加动物防疫经费,在资源配置上向基层防疫倾斜,如完善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冷柜、冰箱和冷藏包等冷链建设,确保疫苗从生产厂家到使用环节的安全。

2.4 建立健全和强化农村动物防疫体系

各级政府不要把动物防疫认为仅是业务部门的任务或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任务,而应将其视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重点在乡镇,难点也在乡镇,大部分措施要靠乡镇来实现,乡镇畜牧兽医站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 政府应高度重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专业技术员用全部精力去搞,充分发挥好基层防疫作用。同时, 村组干部必须充分配合,凡不配合、不支持动物防疫工作的,由乡镇追究责任。因为动物防疫工作是政府行为,各地方政府要对本地方动物疾病防治工作负总责,要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和加大对动物防疫灭病工作的投入。

2.5 推广饲养小区、规模养殖等饲养方式

做好动物防疫工作要与改进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大力推广科学的饲养方式,引导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饲养方式即生产方式的改进,养殖业也应朝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布局方向发展。引导和帮助农民逐步改变人畜禽共居的养殖模式;探索定点和集中饲养,推行饲养场的饲养规范,推广饲养小区、规模养殖等饲养方式;提倡科学的养殖方式,防止各种染疫动物的交叉感染;鼓励养殖户成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在动物防疫方面的组织和宣传工作。

2.6 加强疫情监控体系建设

现有疫情监控体系过于依赖基层的报告,是一种被动监控,通过严格管理,可以大大增强养殖场、相关企业等报告疫情的及时性与主动性,但对于农民家庭散养,则效果显然不佳。必须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设立疫情监控员,由村防治员兼职,及时发现,及时报告疫情。

2.7 严格遵守报检和准调制度

各畜禽养殖场(专业户)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以及出售或者运输动物产品前,货主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对病死家畜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所有经营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业主都必须凭《动物准调证》外调动物及其产品;调入动物,在到达经营场所之前都必须向当地畜牧兽医站报检,以便基层畜牧兽医站能及时安排动物检疫员对动物进行验证查物,确认动物及动物产品来自非疫区,重检健康后才准卸下经营,对证物不符或疑似染疫的就地留栏观察或无害化处理,以确保流通环节的安全,从源头杜绝疫病。

2.8 畜禽养殖场应依法经营并建立养殖档案

畜禽养殖场应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依法经营,并建立养殖档案,载明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等。

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 篇8

安化县位于湘中偏北,隶属于益阳市,面积在湖南县(市)中排第三;辖5个乡、18个镇,总人口103.16万。自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来,该县小淹镇创建信用村30个,占行政村的65%;评级授信农户7900多户,评级面达91%;信用村贷款余额2亿多元,增长114%,农户享受利息优惠800多万元;形成了金融机构增效,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多赢格局。

制定1个方案。人民银行益阳市中心支行切实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的指导作用,制定了《益阳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将安化县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县。人民银行安化县支行结合实际,牵头制定《安化县“个十百千万”支农惠民行动方案》,明确由政府牵头、人行推动、多方参与的原则,以安化县农村信用联社为重点实施机构,以小淹镇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创建为试点,推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

搭建2个平台。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平台。定期召开由镇政府、村委班子、银行机构等部门参加的碰头会、协调会,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工作督导,加强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做到一周一调度,半月一总结。二是建立村级信用管理平台。由对农户情况熟、信息准的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贷款大户以及村民代表组织成立村级信用管理小组,负责协助清收不良贷款、采集更新农户信息、推荐信用贷款户、审查农户贷款项目等。信用管理小组作为农户和金融机构的纽带,对农户是否贷款具有一票否决权和监督管理权,充分保证农户贷款的安全。

完善3项机制。一是建立农户信用等级评价机制。市县两级行通过制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及授信管理办法》等,从制度和技术上明确农户信息采集内容、信用等级标准、信用评价流程等。村级信用管理小组对农户信息进行一年一更新,银行对农户的评级授信实行一年一评定,有效提高了农户信用评价的公信力。二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村级信用管理小组组织贷款户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由参与免抵押担保的贷款农户按贷款额度缴纳2%的风险补偿金,避免某一农户无法按期归还贷款,影响其他农户借贷的情况,既加强了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和相互监督,又确保了贷款安全和信用村的各项优惠。三是建立信贷扶持机制。引导地方金融机构采取“一户一策”推进农村村农户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开发,如根据信用村土特产品、黑茶产销等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推出“企融通”、“仓乐通”等金融产品;为信用村农户设计“创业贷款”、“外出务工人员贷款”等特色产品。

强化4个主体的作用。一是政府作为组织主体深入一家一户为农户算经济明细账,让每位农户充分认识到创建信用村镇的好处;全力支持金融机构保全和维护金融债权。二是通过与国土、林业、农业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细化对林权、农房、特色农产品的评价办法,并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力推动信用乡镇创建。三是农户作为贷款主体,通过向信用管理小组填报财产、经济能力等信息并经信用管理小组调查审核后,即可办理便民卡小额信贷和项目贷款等。四是农村信用社依托村级信用管理小组和农户信息系统,对农户是否授信全权授权给村级信用管理小组,减少了贷前调查、资产评估等环节的人力、物力耗费,有效降低了业务成本和信用风险,简化了贷款手续,提高了贷款发放效率。

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 篇9

一、基本情况:

(一)业务概况:截止2008年10月底,**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17.04亿元,较年初净

增5.55亿元,同比增长5921万元,增幅达6%,各项存款在**县金融市场份额占到42%,较年初增加2个百分点,当年净增额占全县金融机构净增额的50%,较去年同期增长4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达92772万元,较年初净投放20213万元,同比增长4667万元;各项贷款占**县市场份额的90.62%,较年初增长5.77个百分点,新增贷款市场份额占120%,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

(二)贷款结构状况:截止2008年10月底,**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农业贷款5079户,9811笔,金额9.3亿元。农业贷款中:农户及农业经济组织贷款 4224户,8384笔,余额6.9亿元,占比分别为83.17%、85.46%、75%;农户小额信用贷款855户,1427笔,余额 2.3亿元,占比分别为16.83%、14.54%、25%。

(三)信用工程建设指标完成情况:截止2008年10月底,全县农村信用社累放支农贷款5.5亿元,完成全年任务12亿元的46%;创建省级信用村6个,完成全年创建10个的60%;支持县域优质龙头企业20个,完成全年任务数10个的200%;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完成全年任务数10个的90%;创建信用市场1个,完成全年任务数10个的10%;支持农户总数达到2.2万户,完成年任务数1万户的220%。

二、**县“信用工程建设”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以支持涉农企业为龙头,带动“三农”发展

截止2008年10月底,全县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贷款11.4亿元,支持优质涉农企业20个。在开展该项工作的过程中,他们首先坚持把资金优先向有特色的产业、公司及项目倾斜,努力为广大农民群众搭建致富平台。如麻田顺康天然农产品有限公司就是他们大力支持的一家集收购、加工、销售核桃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到目前为止,他们共向该公司提供贷款1200万元,公司生产的核桃油、花椒油等产品畅销10多个省市,经济效益良好,被省、市农业产业化领导组评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全市十大农副产品加工重点扶持企业。公司总投资5120万元的核桃深加工项目已立入全省“两区开发”项目、“三千三百惠农工程”和晋中市双百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365万元,利税2583万元,安置300多名劳动力,带动六个核桃生产乡镇7100余户农民的核桃种植。其次,他们还将大量资金优先投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兴、新型产业项目。如**县太行野山果饮品有限责任公司也是我们重点扶持的一家实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企业。该公司实施的“太行山沙棘产业综合加工项目”,总投资10180万元,年设计生产原果3万吨,原汁6万吨,果肉900吨,籽油48.75吨,胶囊48.75吨。公司开发建设马家沟下交村、赵家庄、高家庄等三十个自然村区域内50000亩荒山、荒坡、荒地基地,人工种植“中国杂交”50000亩无刺大果沙棘良种,同时对基地内原有野生沙棘资源进行科学管护。目前他们已向该项目发放贷款300万元,项目全部完工后,可拉动4000余名农民增收,解决500余个就业岗位。第三,他们还把资金向自身实力强、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的优势企业倾斜。近几年,该社一直把**县委、县政府重点监控的二十户重点企业和三十户中小企业作为优先扶持对象。先后投放贷款500万元扶持通宝煤化有限公司,该公司利用**县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从事洗煤行业,现公司已拥有职工80多人,总资产达到了2000万元,年洗煤4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2个亿,上交税款2000余万元,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以创建信用村(镇)为依托,营造信用环境

在巩固2007年5个信用村的基础上,今年他们重点提升了寒王乡平王村1个省级信用村。一是在宣传工作上,平王村省级信用村工程创建开展以来,寒王信用社深入该村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在平王村村口显著位置刷写宣传“信用工程”墙体标语两条,并开辟“信用工程”宣传专栏,指定专人,定期更换宣传内容,让村民熟知信用工程开展评定情况。成立了“信用村管理委员会”,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建立了明确的书面制度,“信用村管理委员会”有定期活动记录。二是在评定程序上,**县联社以及县、乡两级政府高度重视省级信用村及信用工程建设工作,均以文件形式下发“农村信用工程建设领导组”,明确了具体职责,寒王信用社以文件形式成立了

领导组,具体职责明确。通过走访农户,实地查看,审查调查表反映,寒王信用社初评工作做到了逐户走访,调查表填制齐全,并对平王村信用户评定结果做了张榜公布,提出了初评意见。县联社组织人员按照省级信用村的标准层层做了认定。三在评定标准上,验收小组通过实地查看有关资料,与当地农户、村委会进行座谈了解,平王村两委班子健全,村两委制定有协助农村

信用社组织资金和收贷收息制度。全村符合评定条件户数110户,其中,评定信用户90户,达到总户数的81%,全村贷款(含农户)余额17.5万元,无不良贷款。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400元,所在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00元,高于所在乡镇平均水平。四是在经营规模上,根据寒王信用社有关报表资料计算显示,平王村全村贷款余额为17.5万元,所在乡镇所辖村平均贷款余额为274万元。该村存款余额为450万元,所在乡镇存款平均余额为397万元,存款比例高于其他村。近两年来,平王村存款增幅为10%、12%,贷款增幅为1%、2%,均依次递增。五是在优惠政策上,自信用工程开展以来,寒王信用社坚持利率优惠、资金优先,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足额发放。目前,平王村有贷款需求的信用户10户,全部满足其资金需求。该村利率水平为9.87%,所在乡镇信用社平均利率水平为12.06%,充分体现利率优惠。寒王信用社确定的平王村贷款限额为3万元,高于其他信用村2万元的贷款限额。六是在改善程度上,平王村是**县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推进村之一,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管理民主,干群关系和谐。平王村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粮食种植连年丰产,近几年来,在村两委带领下,大力发展运输业,并以种养业为其主导产业,占到全村总产值的60%以上。

(三)以评级授信为载体,引领农民参与

信用户评定工作具有覆盖面广、层次性多的特点,因此决定了该项工作是“惠农工程”整体工作中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年初他们制定了评定10000个信用户的目标,截止10月底,全县共完成评定信用户2000余户,比二季度末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开展评定工作的工作中,他们着重把好两道关口。一是把好评级关。按照《**县农村信用社信用等级评定办法》,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深入到全县各个自然村,进行评级授信,为了尽快完成这项工程,年初制定了聘用农民客户经理的办法,从村里以及企业选择威信高、文化水平高的“两高”人员担任农民客户经理,具体在本辖内信用社的指导下,对本村农户及本企业进行评级。二是把好授信关。在认真评级的基础上,根据农户的经济状况、经济收入和资信程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农户的小额贷款额度,进行授信为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信用农(商)户。农户授信额度分别5万、3万、1万,商户授信额度分别为10万、8万、6万。目前已建档3290户,评级2466户,发证2466户,授信7000万元元,贷款342万元

已评定57户信用商户,其中:一级信用户27户,二级信用户17户,三级信用户13户。贷款金额110万元,执行利率为9.27%,其他商户平均利率水平为12.06%,充分体现利率优惠政策。

(四)以支持专业合作社为手段,打造合作意识

截止10月底,全县信用社共支持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是桐峪信用社支持的恒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由5个农户成员组成,能带动周边500户农民增收,桐峪信用社累计对其发放贷款40万元;芹泉信用社支持的芹泉镇西黄漳蔬菜开发合作社,该合作社由10个农户成员组成,能带动周边500户农民增收,芹泉信用社累计对其发放贷款20万元,扶持其健康发展;羊角信用社支持的永盛百灵菇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由5个农户成员组成,羊角信用社累计对其投放贷款30万元;联社营业部支持的**益民核桃产业发展合作社,是由1500户农户组成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它的发展带动了周边乡镇5000余户农民的核桃种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营业部已累计发放540万元贷款用于支持该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其贷款余额为390万元;城关信用社支持的**双丰农资专业合作社,由100户农户成员和6个团体成员组建而成,自1997年其成立以来,一直是**县农村信用社大力扶持的对象,累计对其发放贷款350万元,截止目前该合作社的款余额为290万元,其中部分成员也得到了170万元的贷款支持,**县茂丰生态经济开发专业合作社是城关信用社支持的又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由5户农户成员和1户团体成员组成,当前贷款余额为360万元;麻田信用社支持的麻田农业综合服务社,由231户农户成员与1户团体成员组成,麻田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120万元,当前贷款余额为80万元,麻田信用社还支持了麻田镇康恩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由87户农户成员组成,能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民增收,麻田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230万元支持其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在组织宣传方面

部分乡镇党政机关重视不够。“信用工程建设”开展以后,当地党政部门积极支持配合,随后召开动员会并成立了领导组,为推动此项工作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作为组织部门的部分乡镇、村委重视不够,宣传不力,使老百姓对“信用工程建设”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入,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二)在具体实施方面

信用社作为“信用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在具体实施工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省级信用村80%农户达到信用户评定比例难以实现。经调查主要原因是当地住户多为年老体弱者,基本没有十分充裕和稳定的经济来源。

2、按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五级分类)标准,全村不良贷款率低于5%,无欠息难以保证。由于过去贷款大部分没有实行责任制,债务难以落实。现在村里没有收入来源,难以消化贷款沉淀。

3、农户贷款需求少。主要原因是村里没有优势项目,主导产业不突出。农田所需资金,大多数靠自身积累就能解决,对小额贷款需求越来越少。加之目前农村普遍存在:有知识的考学了,身体好的当兵了,年纪轻的打工了,年老体弱守村子。据统计,抽查的五个信用村,上学,打工占到全村人口的51%,面临“空壳村”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在协调方面:

这项工作主要靠村委负责,但大部分村委班子成员在外务工,承包工程常年不在家。村里的情况不能及时反馈到信用社,加之信用社信贷人员少,而服务范围却较广,难以做到走村串户,使农户认识不足,配合不力,严重影响了“信用工程建设”的整体推进。

(四)在受益方面:

在信用工程建设上农(商)户是直接的受益者,但由于信用村服务不到位、农户认识不到位、当地党政部门配合不到位,因而工作开展难度较大。自去年以来,省联社开展“三千三百惠农工程”活动在全省形成了浓厚氛围。农户认识普遍提高,在有一定规模和项目的村镇能够及时响应,逐步推开,然而在比较贫穷落后、土地贫瘠,无任何矿产资源的乡村,工作受阻,推进难度较大。被评为信用户的农户,无致富项目,没有经济头脑,即使贷上款,也无法产生效益。

(五)在贷款发放方面:

农村信用社对小额支农信用贷款实行“谁发放,谁清收”的“零风险”包赔制,信贷人员在对千家万户不能做出准确评级授信的情况下,为了规避风险和自身利益,不愿意发放此项贷款。

四、深入开展“信用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与党政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信用工程的长效机制。一是定期与乡镇党政部门以各种方式积极交流,尽量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更大支持;二是建立对信用社宣传工作的考核机制,加大对信用社宣传工作的监督与考核力度;三是强化激励措施,增强发展活力,促进信用工程持续开展。

(二)加强业务品种创新,拉动农户有效贷款需求。信用社在开展信用工程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及时改变坐等放贷的贷款营销观念,积极为农户寻找好项目,切实解决农户贷款需求低迷的状况;其次,在信贷权限管理和政策上要尽力向农户倾斜,降低农户贷款门槛,科学实施利率优惠等策略,逐步打开小额信用贷款的市场。

(三)加强与乡村负责人的协调互动,紧密与关键人群的联系,多汇报、多交流、多探讨,增强其创业信心,增进其与信用社的感情,帮助其共建乡村支农惠农的良好环境。

(四)尽快提升典型,让农民朋友见到实实在在的收益。选择1至2个主导产业突出的信用村,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严密跟进产业发展形势,或者积极为其需找产品销售市场,使其在短期内获得相对丰厚的收益,以此唤起其他农户创业的激情,同时也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积累人气,奠定产业基础。

上一篇:初一数学活动课案例下一篇:十九大安保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