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的改进(共12篇)
历史课堂教学的改进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也箭在弦上,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 从而得到锻炼, 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历史教学, 我深感历史教学任务艰巨复杂, 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点浅见。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才能乐在其中, 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 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初中学生年龄偏小, 活泼好动, 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个小故事, 调节学生的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 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 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 教的不应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 那些学生都能通过自学知道, “读史可以明志, 学史可以鉴身”, 现在教给他们的应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 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因此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 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在历史课堂教学上, 要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 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一个导演, 每堂课的总体框架由教师设计, 但具体的过程则由演员———学生来阐释。教师就是导演, 你所设置的悬念越引人入胜, 那么作为演员的学生也就越能融入其中, 并且乐此不疲。教师要不断设置让学生感兴趣的悬念, 然后引导学生一一解开, 在解疑的过程中, 一方面学生会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另一方面, 学生的真正融入会让他们记忆深刻。为此, 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 它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 每节课“悬念”的积累, 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实践, 我真真切切体会到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 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 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 做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
历史课堂教学的改进 篇2
科学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材观,具备源于教材、高于教 材的课程开发意识。现在教材是一纲多本,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在认真研究、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调整。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充实科学、典型、生动、详略得当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结合各类相关课程资源,以实现课程的再开发。 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与要求,准确把握教 学重点、难点,这是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基础型课程的教 学,除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 际,以丰富、典型的史料(材料),通过归纳或演绎,使学生掌握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养成历史学习中史料、史实和史观的证据 意识、逻辑意识和科学意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改革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升学史能力的前提, 是教师的 重要责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 学习的关系。 要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最基础的历史知 识是学生学史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石。 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 出发,适当而必要地传授历史知识。同时,教师要充分重视历史 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心感受和自我体验的客观影响, 着力培养学生 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要创设机会,设置情景是教学环境,让学生 参与历史学习的实践活动,通过自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交流 成果等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学 会科学的学习历史的方法。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 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领悟学习的方法,通过合作、实践、探究 与作业、练习等途径,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自主学习的一般方 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升史学意识,为终身学习打 下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作业设计,发展学习成果
重视作业设计,发展学习成果。 作业设计要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理念。要遵循 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历史知识、 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 思想和方法、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距离的原则。作业设计 的基本思路是: 淡化题型分类, 以材料情境、 学习情境引出问题, 为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提供机会;引用不同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进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转变观念;讲究方法;利用资源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对于几千年的历史要有正确且系统的认识,仅仅通过简单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要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将历史教学与现代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结合,指导教学实践,以此来实现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面优化,促进历史教学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质疑和探究的欲望。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知识。
问题教学策略是双向和多向的,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教师答;还可以学生问,学生答。比如在复习《古代政治制度》时学生就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几个问题:分封制为何在西周前期和后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形成的背景和区别;君主专制制度为何在明清时期会走向极端等等。我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找准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得到答案。
(2)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回答和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当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标准答案,而是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由驰骋。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3)开展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合作和竞争的意识。 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设疑,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也可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专场课堂讨论或辩论,还可以让学生分工查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再分享“智慧成果”。
二、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只有注重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巧设开放的气氛使师生平等互动。历史学科需要互动,依靠互动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这种互动是一种“灵动”,是课堂的生命力。这种“灵动”,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重心下移,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实现。
(2)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如在上《戊戌变法》时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辩论。
三、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我认为,现代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另外,媒体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会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作出深入细致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这样一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实现了。
总之,历史课堂效率的高低,既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也取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发挥,取决于教者是否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并学会参与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宇迪.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现代阅读,2012(4).
历史课堂教学的改进 篇4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离
“以史为鉴, 可以知古今”, 历史不仅仅反映的是过去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 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当代人通过学习历史知识, 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因此历史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而事实上, 高中历史教学明显地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学生即使学了历史知识, 最多也就是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人物, 并逐渐产生“学习历史就是浪费时间”的思想, 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能够认真学进去的前提就是要有浓厚的兴趣, 否则将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
(二) 教学模式落后
虽然国家很早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 但受当前考试制度的影响, 大多教师仍在以分数论“英雄”, 大多学校仍在把分数作为教学质量评定的唯一标准, 很少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考核因素。基于此, 高中历史教学仍然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 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否认, 历史学科确实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 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朝代、年代、地点以及关键人物等, 这些知识非常繁杂琐碎, 有些知识记起来还容易发生混淆, 由此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 为了应付考试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 致使学习效率不高。
(三) 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在课程衔接上不够紧密, 在课程过渡上不够自然, 给人感觉好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且从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和规划上来看, 其教学目标以理论为主, 缺乏实际操作环节, 教学型的课程设置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
(四) 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仍需改进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和传达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应用, 从而大大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仍需进一步创新和改进。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照当前的历史教学实际, 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 现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 创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落后必然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 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髓, 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 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 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丰富的表现形式,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要结合教学需要, 积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 把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任务式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 积极构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还要积极创设情景, 促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 创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历史课本为载体, 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课程改革要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教学目标一一细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 这样既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创新教学内容
因为历史课程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搜集多方面的资料, 学习多方面的知识,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拓宽和充实自己的知识视野和信息量, 把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 拓展历史学科的教学内涵, 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总之, 在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国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使得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为此, 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 对原有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进行革新, 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实现教学过程的转型升级, 如此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许多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对历史教学提出了许多挑战。针对这些问题, 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明确教学目标,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模式, 以不断促进学生的提高和进步, 推动新时期历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唐岸映.新课程改革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科教文汇, 2011 (9) .
[2]辛志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 (6) .
历史课堂教学的改进 篇5
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有着很大的区别,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加强了对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考查。本着这一目标,在本学期教学中,我们时刻注意了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一周仅两节课的条件下,既要当堂落实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兼顾能力,往往很难在短短45分钟内两者处理的恰到好处。尤其是在今天“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课改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游刃有余,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当下我们高一历史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方面。
反思前一阶段的教学,有几个方面做的不是很到位:
1、课程赶的过快,课堂教学环节中,补充的内容过多,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三到五分钟的巩固时间。如果学生在课下不及时复习的话,对学过的内容就很容易遗忘。
2、在作业批改方面,对批改过的做得不是很理想的同学,受时间和课间的限制,只是在试卷上附以相应的语言文字,没有当面落实到本人,没有再次收交复查,使学生表现出了太多的惰性
3、没有能够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历史学科学习不是很好的同学。这样就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分离
4、对学生要求不是很严格,部分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强,要求重点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引不起学生的充分重视。
综合上述,这就要求下一阶段我们必须努力改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工作: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联系社会生活 改进历史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庭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18-01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这些校外的资源由于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新课程改革以来,众多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对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重视,家庭资源成为其中重要的部分。“家庭课程资源属于校外资源,它包含丰富的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说,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很必要的。下面,就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进行探讨。
一、通过合作交流教学方式,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
“合作交流”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指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一般包括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全员合作教学三种主要形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交流,促进学习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而合作交流教学方式的效果如何,收集科学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资料的来源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校外的更贴近生活,显得有新意和说服力。因此,家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鼓励合作开发,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如鼓励家长与子女共同阅读、收看电视新闻、浏览电脑网页,搜寻可以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在家长的亲子教育活动中发掘可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之间在家庭生活中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等方面的交流互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将这些素材性资源引入历史学习中,将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将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作为合作交流课时,可先让学生在家里与家长等长辈交流,收集有效资料,再在课堂上交流、整合。这样的合作交流方式,使学生对此课堂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并牢牢把握基本知识。
二、通过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
问题探究教学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问题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校内资源比较丰富,但显然是不够的,校外资源如家庭资源对某些历史问题探究起着重要的佐证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组织学生围绕家庭范围内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例如,讲屈原和端午节时,让学生讲述各自家中庆祝端午节的独特方式,如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等。然后,要求学生探讨各地的端午节纪念活动的不同,并和以前课本讲的过端午节的习俗做比较,寻找文化差异。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增进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有重要的意义,也增强了师生开发和利用家庭历史课程资源的意识。
三、通过情境陶冶教学方式,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
“学习产生于某些特定的情境中”,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以往简单的“填鸭式”转变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丰富的家庭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掌握基础知识。历史就存在于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家庭长辈都是历史的当事人,家庭中的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等就是历史的遗物。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这些丰富的家庭课程资源,让他们深入历史,与历史对话交流。例如,要求学生向爷爷和奶奶了解在民间初期剪辫易饰、禁缠小脚等往事;请父母、祖父母介绍改革开放前后的家庭生活状况,尤其是衣食住行方面,收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期家庭生活的资料和信息。这些教学活动面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增加与现代家庭生活密切关系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接触生活和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必要空间;把历史学习过程与认识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责任感,对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历史课堂教学的改进 篇7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 教师教学观念过于陈旧。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 相比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和家长更重视其获得的成绩。因为在中考中历史所占分值不高, 所以大部分师生未给予历史学科足够的重视,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 并未讲解历史教学的情感、价值等, 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二是, 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脱离。历史课本中有许多涉及人们生活的内容, 但是教师往往没有把握好这一点, 导致教学与生活相脱离, 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许多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 没有深入理解和记忆知识。
三是,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各不相同, 而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 始终采用统一的方式教学, 硬性要求学生记忆课本知识, 却未将历史实际价值纳入教学的考虑因素之中, 未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四是, 师生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学校对历史课程的重视度不高, 没有向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 导致教师没有自我提升的空间, 工作积极性不强、专业素质不高。而且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也处于被动状态, 缺少学习热情, 单纯地死记硬背, 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教师不能因循守旧, 依旧采用传统模式, 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体作用, 使其逻辑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意识得到提高, 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要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 熏陶和感染学生;另一方面, 教师要讲解基础历史知识, 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现实价值, 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以及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 提高其语言表达、归纳、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 有机联系历史与生活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大多以教材为依托, 所以历史课堂显得乏味、枯燥, 严重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长此以往, 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 甚至导致其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 引导学生发现实际生活与历史知识间的联系, 使其找到生活中的历史, 同时教师也要科学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服务于历史教学, 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学习内容, 展示更加直观、鲜活的历史知识。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校园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馆、纪念馆、历史博物馆、遗址、历史遗迹等地区进行参观。教师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 可以使原本死板的历史知识形象化, 赋予历史教学鲜活的生命力。
(三)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的推进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出发,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进而有效解决问题。为达到该目标,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创造足够的空间与时间供学生交流和互动, 在学生讨论与合作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使学生深入理解与记忆知识。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融入其中, 比如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要求学生扮演历史人物, 在对话过程中对发生事件的时间、背景、过程与结果等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四) 有效发挥双主体作用
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 在闲暇时间自主学习、不断进步, 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学校要建设、完善外部环境, 加强资源支撑, 采用有效的体系培养与评价教师, 制定激励机制, 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要定期开展培训, 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切忌将考试成绩当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终极标准, 要科学制定评价体系, 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全面考虑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 达到预期的三维教学目标。除此之外,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互动性, 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促使学生自主探索, 增强其学习动力。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以及改进措施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措施
0 引言
初中历史课程经历过多次改革,每次改革都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更充实,目标更具体、准确,让初中历史教学体现出活力和生机。但是基础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究其根本,是没有完全脱离“应制”教育的影响和惯性,因为应试教育循序渐进的实施,初中历史教育存在较多问题。
1 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现状
1.1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历史学科的功能和价值的认识方面,一直存在无用论,这种忽视历史教育价值的落后思想制约着教学。初中历史教师没有意识到历史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以应试为导向,以历史事件、知识点以及记忆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对历史教学的价值与情感、方法和过程、能力和知识等三维目标涉及较少,制约学生了解历史的积极性,时间长了教师也会降低教学热情。
1.2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新课改后历史教材内容更加科学化,进而产生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是在时间条件和物质准备等环节,实施这些教学方式困难重重。例如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此方法要求学生具有自我构建性和主体性,要丰富历史资料等技术准备和物质准备,资金支撑、资料提供、时间保障都等的约束和限制,增加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的难度,也限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1.3教学主体存在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师资源匮乏是现在历史教学面临的现状之一。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素质较差,加之学校轻视对历史教师的培养,让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较窄、空间较小,这影响着历史教师的进取心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历史就是应付考试,没有学习的热情,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对和自身成长具有密切关系的历史学习方法的了解、历史思维的培训以及历史价值观的认识较低。现在历史教学仍然运用传统教学方式,没有按照教学内容运用有效资源进行新教学方式的研究,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2 初中历史教学改进措施
根据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发挥出教师、学生“双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历史课摆脱困境,达到三维教学的目标。
2.1 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育具有的本质,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初中历史教学不但向学生传授基础历史知识,也要促进初中学生生成智慧、生成完美感情,更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历史在现实的使用能力,特别是分析、归纳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推动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生成健全的人格。
2.2初中要系统建设起历史学科体系
在目前初中教育中,转变历史课以升学为目标以及衡量学科作用的传统观念,要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历史教学观,对历史学科进行完善、系统的建设,除了建设资源环境外部条件外,更要加强评价体系建设等内部建设。由于传统评价体系严重影响着现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不改变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积极性难以在本质上得到发挥。另外为了提高历史教学具有的实效性,在教学中要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能力,积极的和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知识面,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将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到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国情教育体系中。
2.3 发挥出教师、学生“双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从师资角度看,初中历史教师要对目前教学观念予以转变,提高教师素质,学校要从资源支撑和建设外部环境等方面,提供能够促进历史教师发展的环境,运用有效的历史教师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增强初中历史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从学生角度看,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转变传统历史教学将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历史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建设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但重视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程度,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在现实中的能力,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另外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按照教学内容构建起情境体验和合作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体现出学生的有效互动和主动参与,将历史学科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起来,有助于增强教学情境,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3 结论
历史课堂教学的改进 篇9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进步, 影视这种动态的历史课程资源被应用于历史课堂的新课教学中已经非常普遍, 利用优秀历史影视作品辅助历史教学, 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的知识面, 盘活历史课堂教学等各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利用视频进行复习课教学倒是不多见。最近在一次历史教研活动的公开课观摩中, 笔者听了一节《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单元复习课, 该课就利用视频材料对甘地和孙中山两个人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复习。下面笔者就针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教学现场片段
教师展示甘地和孙中山的头像, 进行年龄对比。要求学生阅读《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导语, 同时思考问题, 对专题进行总体分析。
教师播放《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视片段 (播放时间为6分15秒) 。
学生观看片段, 并按要求给影视片段取名, 同时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播放《食盐进军》的影视片段两段 (播放时间为6分5秒) 。
学生观看片段, 并按要求给影视片段取名, 同时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出示相关问题进行剖析。
教师播放《武昌起义》的影视片段 (播放时间为3分22秒) 。
学生观看片段, 并按要求给影视片段取名, 同时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播放《走向共和》影视片段 (播放时间为5分40秒) 。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
二、精彩之处
(一) 选择经典的影视片段
本课教学共选择了4个视频镜头, 分别是电影《甘地》中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食盐进军的视频镜头,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武昌起义片段以及孙中山的一段民国六年以来的独白镜头。授课教师精选这4段视频镜头, 目的是利用视频来说明相关历史问题, 可以说选得非常精致贴切。如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有关片段中, 焚烧英货反映了“不合作”, 在《食盐进军》的片段中, 大批印度人赤手空拳地在英国士兵的暴力下成片倒下, 这样的场景再现充分体现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 无需教师再用语言进行说明。武昌起义的片段中集中展现了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的被迫与无奈, 体现了旧官僚混进了革命的队伍, 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孙中山那段长达近6分钟的演讲, 囊括了1912年到1918年中国的历史, 涵盖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耐人寻味。
(二) 利用有效的视频资料
在视频中甘地有一段演讲, 授课教师抓住演讲内容中“peace, no violence, no cooperation”这几个词设计问题:有位政治家在领导一场政治运动时说, 这场运动的宗旨是“peace, no violence, no cooperation”, 该运动发生在哪个国家?
在看了孙中山的演讲后, 授课教师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问题一】视频中, 孙中山先生满怀悲痛地表达了民国六年来对哪些历史事件的不满? (1) 刺杀宋教仁案; (2) 袁世凯称帝; (3) 张勋复辟; (4)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问题二】民国六年来, 为捍卫民主共和, 孙中山领导了哪些运动? (1) 二次革命; (2) 护国运动; (3) 护法运动; (4) 新文化运动。
【问题三】孙中山希望民众享有的直接民权是什么? (1) 行政权; (2) 立法权; (3) 司法权; (4) 考试权; (5) 弹劾权。
这些问题学生只要认真观看视频资料, 就能很直观地解决。由此可见, 授课教师选择的这些视频资料都是为他的教学服务的。
(三) 挖掘深刻的视频内涵
影视是动态的, 观看影视学生获得的是直观而感性的场景, 如何让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为之教, 不在于全盘授与, 而在于相机引诱。”案例中, 教师因势利导地抓取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的一个镜头———甘地从海边抓起一把盐, 进而设计问题:甘地从海边抓起一把盐, 这把盐被拍卖到多少卢比?为什么这是世界上最贵的一把盐?是谁成就了世界上最贵的一把盐?是甘地还是历史?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样, 通过问题分析, 学生得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要肯定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贡献, 另一方面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授课教师利用这一直观的镜头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进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感性发展到理性。
(四) 事件之间联系密切
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是孤立的, 相互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案例中, 授课教师非常注重历史事件与大历史背景的联系, 以及同一时期中外相似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1. 注重时代背景的联系
视频中出现了1930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 教师就利用1930年这个时代来设计相关问题。
【问题一】1930年, 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 当时的英国正面临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B.经济危机
C.第二次世界大战D.法西斯的威胁
【问题二】甘地领导食盐进军时, 下列有可能发生的是 () 。
(1) 美国记者打电话告知同行 (2) 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经济危机中 (3) 英国殖民当局被迫放弃食盐专营 (4) 孙中山发去贺电表示支持
【问题三】当甘地领导印度进行食盐进军时, 英国民众有可能通过哪些媒体获得这一信息? ()
(1) 报刊 (2) 广播 (3) 电视 (4) 网络
2. 注重中外历史的联系
在视频中有焚烧英货的场景, 利用这一视频场景, 教师提示这是发生在1919年, 并出示了1919年清华大学学生在校园焚烧日货的图片, 整理出了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相关三大事件:1919年5月9日, 清华大学学生在校园焚烧日货;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爆发;1915年5月9日, 北洋政府接受《二十一条》。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印两国这一时期都有焚烧外国货物的事件发生?师生对中外历史进行了横向联系, 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全球化背景下, 各国历史是相互联系的。
三、商榷之处
笔者认为利用视频进行《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单元复习, 是一种复习课课型的很好尝试, 以上列举了这样的课型有许多可取之处, 但还有些环节是值得商榷的。
(一) 课型结构不合理
本节课为复习课, 共播放了4个视频, 用时21分22秒, 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 占据了一半多的时间。作为一堂单元复习课, 教学的重心应该是复习, 而非视频, 视频最多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本课中, 视频占用的时间和授课教师讲授复习内容的时间是平分秋色的, 由于课堂中大量使用影视资料, 视频时间过长, 必然会冲淡知识点的教学,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也无法将本节课的复习重点体现出来, 很多应该深入挖掘的复习内容都因为时间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因此, 利用视频教学, 特别是复习课上利用视频资源教学应该把握一个适度性的原则, 如果将视频时间缩短为15分钟左右, 则不仅能使学生全面、中心突出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 提高学习质量, 同时还可以使整节课的结构更合理些。
(二) 内容整合不到位
本课是一节单元复习课, 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对甘地和孙中山这两位人物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复习。而授课教师的授课程序是先复习“甘地”, 再复习“孙中山”, 等把两个人物都一一讲完, 将近课的结束, 这时才对两个人物就事件、背景、领导组织、斗争方式、斗争的侧重点、群众基础、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列表对比分析, 但对两个人物出现的共性问题没有时间继续深入探讨。所以从设计安排上看, 几乎没有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复习效率就不高了。
(三) 学生思考的空间过小
历史课堂教学的改进 篇10
一、中学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基本要求
1. 评价准则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业评价的基本准则。在具体的学业评价活动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更有针对性、指导性、发展性,更积极有效的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业评价细则。不仅要完善以往常用的终结性评价和教师评价,更要积极试行和推行与日常学习、训练、生活融为一体的过程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的直接参与者。
2. 评价对象
中学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对象是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行为变化。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如历史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及其品质等,更要充分考虑学习的其他效果,如对所学历史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历史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和对学习氛围的人格体验,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迁移情况,直至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取向、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模式,如基准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适应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目的和任务。
3. 测评方法
学习测量是中学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必要前提。团体测量,如以往常用的各种测验或考试、问卷调查等方法固然是有效的,但仍需进一步加以研究,充分提高其效度、信度和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乃至创造能力的个别化测量,如观察、谈话、研究活动等,以及综合测量,如成长记录、“档案袋”等则更应成为重点研究和试行的方法。要特别加强与之相配套的效度、信度、社会认可度和通晓性、交互性等可行性研究。学习测量的定量与定性是不可分的。数学处理也并不意味着必须有一个“绝对”的数字,在许多情况下,一个置信区间或许更符合事实,也更具评价意义。
4. 评价结论
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业评价不仅要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历史学习的状况,而且要反映学生学习的效能;不仅要反映认知领域的情况,而且要反映非认知领域的情况;不仅要反映每个学生的达标水平、在学生群体中的横向比较情况,而且要反映每个学生自己的纵向变化与发展情况;不仅要努力发现、认真分析和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及原因,而且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隐私权,用他们愿意并能够接受的方式,指出其不足或尚需努力的方向,提出供他们参考的有益经验或合理建议。
二、中学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组织要领
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业评价方案取决于评价的对象、目的、任务和各种有关的条件。评价方案的选择与制定应当具体考虑“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谁来评价”“评价的时间、地点与场合”等问题。同时,要有侧重地贯彻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他评与自评的统一、定量与定性的统一、检查与指导的统一、褒贬与激励的统一。
中学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一般程序可以概括为:确定评价目的、任务、类型和评价的使用范围分析学习目标,并尽可能使之行为化、操作化;研究被评对象的一般与个别特征;制定具体的评价方案;编制或挑选能够反映评价对象的测量方法与处理技术;试评和调整评价方案、测量方法与处理技术;实施评价方案,进行具体的测量;整理测量结果,并用恰当的方式显示或表述;重新审视整个测量过程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并界定其误差与解释范围;参照既定的标准或要求进行价值判断,并做出必要的解释,提出评价结论及建议。
历史课堂教学的改进 篇11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改进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繁难偏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繁杂、无序,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鉴于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高中历史课程积极借我国新一轮教学改革之机,在教学内容简化、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改革,上述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改进,但是由于缺乏具体可用的教学策略、方法,所取得的效果离预期目标还很远,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探讨,继续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为此,笔者结合丰富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经验,在重新理解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内涵基础上,分别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效果提升三个方面,就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与改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探索性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与改进建议。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策略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着“三多”,一是内容多,教材中各种字体的文字资料、图片、说明、讨论材料等,都要求学生要注意到,学生很难判断重点,也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资料多,与教学相关的纸质资料、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的诸多文字、视频、图片资料,以及学生自己查找的网络资料等,学生选择起来可谓是目不睱接;三是考题多,学校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题海战术”是被应用最多、也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全国各地名校的模拟题、高考原题,甚至是某个学校、某位名师与学生的教案、笔记本,等等。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必须“精简”教学内容,将学生从众多内容中解放出来,从而有精力、有时间开展更多的自主、探索学习。
1.提炼内容主线
主线指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主要线索,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有一根主线,学生抓住了教学内容的主线,就可以沿着主线自主找到教学重点,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主线如何确定?有效的方法就是“提炼”;要求教师先要吃透教学内容,厘清教学线索,确定教学内容的主线,并围线主线设计教学环节。
2.浓缩内容要点
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教学内容“少而精”的课堂,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化,除了“少”以外,更要注意“精”,要想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精”的目标,只有进行“浓缩”。一般做法是针对预期教学内容“减字找规律”;所谓减字就大胆的进行舍弃、凝练,用最少的文字精准表达内容本意和知识。
3.精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一般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和多媒体课件等,同时也包括教师所用的各类教具、基础设施等。实践证明,教学资源越多、教学效果越好的说法是错误的,教学资源不在多而在有效,面对越来越多的、优劣难辨的历史教学资源,有必要进行“精选”,基本原则就是“贴近实际、简单高效”,不仅能佐证史观,更能拓展知识。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策略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环节基本都是固定的,依次从前向后推进直至教学过程结束;所带来的问题就是教学过程异常枯燥、学生逐步丧失学习兴趣,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提高陷入停顿;非常不利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
1.精简课堂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安排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关注,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学环节太少,只有一个环节的话,学生学习难免出现疲态;而如果教学环节过多,整个教学过程又显得“碎片化”,不利于教师掌控教学过程。从实践效果看,二到三个环节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2.精准科学设问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整个教学活动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如果设置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经过深入思考就可以回答,难免失去了设问的意义,反之如果设置的“提问”过于复杂、难度过大,既使学生经过深入思考也是无法回答,那同样也失去了设问的价值。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提问”的精准性、科学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明确提问目的,是强化知识还是检查效果,或者是激发学生关注和兴趣,不同目的的语气和要求不同;第二,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依据学生认知水平高低控制提问难度;
第三,采用生成式提问,依据教学需要设问、提问。
3.精心组织活动
“满堂灌”是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当前“满堂问”又成为另一种形式,普遍存在一种课堂教学活动组织混乱的问题。课堂活动,除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外,还有学生的学习活动,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应该是贯穿始终、同步进行的;要求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适时的指导、引导,切实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策略
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及改进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除了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方面外,还应该注意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多方入手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而努力。
1.突破概念瓶颈
概念教学是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厘清了某些历史概念就明确了历史内容、事件的范围,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历史的前提;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概念教学、厘清其内涵、突破其瓶颈,扩大历史知识的宽度,为学生主动探索所学知识奠定基础。
2.联系生活实际
实践证明,现实生活内容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以致用”是最高的学境界,也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有必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所教内容不同,引入不同的生活情境、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为了便于学生思考、探索,可以结合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总之,借生活化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参与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培养良好态度
学习态度始终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话,那么良好的学习态度就是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效度,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关键。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长期、细心的引导和培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应该有意识的观察学生学习所得,适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逐步尝到学习探索的“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自信,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李俊花,王翠.浅谈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求知导刊,2016,(54).
[2]李红.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与实践[J].学周刊,2016,(20).
[3]陈风格.浅论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的教育[J].亚太教育.2016,(12).
[4]邹晓星.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政治学科整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5.
历史课堂教学的改进 篇12
长期以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着很大问题,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期间,学生的学习时间基本被课堂教育所占满,到了四年级期间,许多学生又忙于求职、报考研究生,对于本科生重要学习阶段的毕业论文写作难以重视,再加上学校只将毕业论文写作安排在四年级期间,无论精力和时间,大学生们都难以做好毕业论文。于是,许多学生往往采用网站上下载、书本上摘抄等方式来拼凑论文,再加上论文写作时间短促,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不受重视,使得毕业论文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这些行为谈不上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相反,还会严重败坏学风。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内蒙古师范大学,而且,在其他高校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一、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方案
针对大学生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各高校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些高校从本科一年级起,就要求学生练习写作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论文,每学期一篇,完成七篇后,始得申请撰写毕业论文,实为提高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项有力措施[1]。作为内蒙古地区一所培养师范学生的本科院校,内蒙古师范大学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也摸索出了不少有效途径。以该校历史文化学院为例,要培养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外,还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即能够完成一篇高水平的毕业论文。200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出台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化管理细则》,对历史学专业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化训练,具体做法就是实行论文指导导师制———本科论文写作四年的论文指导模式。这一模式的含义是指学生从入学后的第一篇学年论文到毕业时的学士学位论文都由同一位指导教师相对稳定地进行指导,实行四年不间断的指导模式。具体做法是:第一年学年论文:论文索引。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学生共同选定研究方向,确定论文题目,并指导学生做好论文资料搜集工作,写好索引。第二年学年论文:撰写研究综述。在做好索引的前提下,通过阅读材料撰写研究综述。内容包括该论文的研究现状、不足、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第三年学年论文:选定题目撰写专题论文。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选定学年论文题目,撰写论文。第四年专业毕业论文:把三年级的专题论文深化成专业毕业论文。通过进一步地搜集资料充实内容,反复修改,深化成专业毕业论文。以2010届历史学汉班一名学生的论文写作为例,该生于一年级写了题目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雪灾对经济的影响》文献索引;二年级写了题目为《近二十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雪灾研究综述》;三年级写了《1947—1987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及其对畜牧业经济的影响》;四年级的毕业论文为《浅析1947—2008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雪灾对畜牧业经济的影响》。从论文的题目可以看出该生四年的论文基本围绕着同一课题撰写,很有连贯性。这些规定的出台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作风。因为,要做好一篇论文,学生们必须要有高深的专门知识。这就促使他们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专心地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根据论文研究的方向,有意识地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运用自己所学的本学科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同时,也达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对于这一改革及其效果,历史文化学院教师的认识是肯定的。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55.5%的教师认为这项改革很有必要,效果很好。另外45.5%的教师认为这项改革是必要的,效果良好。[2]经过几年的实践,“本科生论文写作四年的论文指导模式”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方案也相继被该校其他院系所采用。实践证明,论文写作过程化比学生在四年级一年仓促撰写毕业论文要好得多,既减轻了学生做毕业论文的困难,也降低了教师的指导难度,是循序渐进的模式。
二、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一模式效果明显,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由于时间较短,许多问题并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不少学生在写作论文时仍旧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1. 论文题目选择不当,造成论文写作的困难。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每学年第二学期时,就要求一年级各班级学生报送自己的论文选题方向,不少学生由于专业知识不够充实,选题仓促,所选题目要么过大,要么空泛,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困难重重,不得不中途改换题目,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无法完成论文写作,只得延期答辩。
2. 导师对论文指导不够精细,一些论文仍存在抄袭现象。
一般情况下,历史文化学院教师每人指导各年级学生的学年论文总共6~10篇(还不包括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论文),负担比较重。而且,每个教师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无法同学生选择的论文研究方向完全一致,教师本人还有课业、科研负担,甚至,一些正高和副高职称的教师还有研究生的论文需要辅导,由于精力有限,不少老师无法精心辅导本科学生的论文,对一些学生的论文写作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少学生论文出现问题时,教师却往往没有发现。
3. 不少学生学习态度不够严谨,对毕业论文写作采取应付措施,论文粗制滥造。
目前,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不少大学生在入校之初,就开始谋划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对于大学的课程学习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往往对计算机、英语,甚至驾驶等技能方面的学习投入了很大精力,本专业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专业知识浅薄,对于反映本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毕业论文,采取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的方式来完成。学校为了毕业生就业率考虑,没有对学生严格要求,往往对于这些行为睁只眼闭只眼,使得一些粗制滥造的论文顺利过关。
三、毕业论文指导方案的改进措施
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历史文化学院也不断采取一些新举措,试图纠正这些不良倾向。为此,2011年11月,历史文化学院召开教师工作会议,商讨历史学专业论文写作的改革问题。不少教师提出了新的建议。笔者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
首先,毕业论文选题所具有的可行性原则,要求学生所选题目要专业对口、可控性要大。因此,对于一些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有一些盲目性的问题,学院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选题方向,就如同科研工作者在申报国家或省部级课题时,都有一定的选题方向一样。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为一些没有确定研究方向的学生提供一个参考,同时也不限制学生自由选题,可以避免学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陷入误区,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其次,在学生初步确定论文方向后,根据学生的选题,结合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给每个老师分配与其教学研究方向大概一致的学生毕业论文,做到教授中国史的教师能指导有关中国史的论文,世界史教师指导有关世界史的论文,近现代史教师能指导近现代史的论文。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每个教师负担的论文数量多寡进行调剂,做到平均分配。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论文时,在学生的论文方向与自己的研究课题一致的情况下,也可将学生纳入自己的课题组中,教师根据研究需要,可分派学生一些任务,如查阅搜集资料等。这样,通过课题研究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又可高质量地完成学生的毕业论文。再次,学年论文与学生的各项荣誉以及就业、升学挂钩。作为毕业论文一部分的学年论文,学校可考虑提高学年论文的学分值,计入学生每学年的学习成绩之中。在评选各项奖学金中,也应将学年论文成绩作为参考标准,促使学生重视论文的写作。同样,学校也应考虑到学生的现实需求,毕业论文成绩与学生的就业和深造结合起来,毕业论文成绩可在评选优秀毕业生等各项荣誉中作为参考标准,成绩优秀者在报考本校研究生时可免试推荐。最后,学校需要完善对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主要是规范有关论文的写作标准,杜绝论文写作中的弄虚作假现象。在此方面,不少高校采取了措施。“北京化工大学探索构建了大学生论文写作‘三位一体’措施性保障机制,包括构建论文写作学术委员会、论文写作指导中心和论文写作标准化参照体系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诚信教育”[3]。这一措施关键在于使学生们端正论文写作的态度,这也可作为其他高校参考的一种管理方式。就内蒙古师范大学而言,各学院也应建立论文写作委员会,委员会的工作除了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之外,主要是监督检查学生的论文,凡是发现有抄袭现象的,要有相关的纪律处分,做到及早预防。
总之,毕业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最主要的环节。通过学校各种有效的改革,不仅提升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更重要的是能改变学生只重视考试,敷衍论文写作的态度,使他们认识到论文写作也是认识问题、参与实践、培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更能在高校大学生中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林晨.21世纪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要义[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2.
[2]白玉双.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过程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9).
【历史课堂教学的改进】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论文08-12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08-19
历史课堂气氛的调节10-15
历史课堂语言的魅力05-13
历史课堂的提问策略07-23
历史课堂提问的艺术08-05
历史课堂节奏的把握11-05
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究10-13
历史课的课堂教学05-22
历史课堂的反思教学论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