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的信息化(共9篇)
浅谈历史课堂的信息化 篇1
浅谈信息技术和历史课堂教学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它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思维;怎样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有效整合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也要注意科学性、互动性、实效性。才能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有利于创设问题情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有利于崇尚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建立交互反馈,体现信息技术优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 ; 优势 ; 方法 ; 问题
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历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这就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师生的交流工具及评价工具。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将有利于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有利于创设问题情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有利于崇尚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建立交互反馈,体现信息技术优势。
一、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可以使知识变抽象为形象。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一张嘴”的历史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充分感知,而信息技术却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料的综合运用,再造历史景象,使历史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效对接,将沉寂的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面前,这正是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比较优势所在。通过使用丰富的影象资料,融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娱乐性为一体,把教材上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让逝去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得以“重现”,让学生轻松地走近历史,既有助于学生形成较为深刻的历史表象,又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形成鲜明的历史观念。
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过程”时,制作一个Flash课件(一张空白地图、二个按钮代表战争的二个阶段、战船代表英国侵略军)。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按钮,战船就会沿着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走下去,并且会在每一个重要战场闪烁和模拟爆炸声。这样,真实而动态的演示过程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战争的具体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
(二)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可以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将信息技术引入历史课堂,一方面教师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轻松获取丰富的课程资源,扩充课堂知识容量,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便捷地再现那些无法重演的历史情景或场景,真正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体悟,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学习巴黎和会时,我投影显示了一张参加巴黎和会原各国代表团参加者会议的景况图片,并指明操纵国是英、法、美,画面上乱纷纷的场面使学生一看就明白了与会国之间充满了矛盾。在学习到《凡尔赛和约》中对德领土问题时,为了使学生能明确阿尔萨斯、洛林的位置,我设计制作了一张地图,用一个大箭头批示位置,箭头内写上阿尔萨斯、洛林,用旋转的效果出现,以增强直观性。又如在学习《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时,为突出美国获利最大,这设计制作了这样一幅画面:右边是一艘军舰,左边是五国海军主力舰吨位比例,用红色突出美国,使学生一看就明白,通过这样的设计,充实直观内容,使学生扩大直观视野,强化直观效果,丰富了感性材料,大大增强了课堂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媒体素材,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反映历史人物和事件,可以创设异常生动的教学情境,这绝非传统教学模式所能比拟。通过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切实提高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个体学习向自主化、个性化发展。
如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在屏幕上投影显示一辆隆隆作响的坦克,并提问学生是在哪一次战争中开始使用的?画面上出现了一群正在作战的士兵,战火纷飞的场面,自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向学生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性质、结果等思考题,从而导入新课,这样既显得很自然,又使学生兴趣盎然,激起要进一步学习下面知识的欲望。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自觉自愿地去学好它。
二、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方法
(一)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古代埃及》这课时,教师首先利用首页向学生展示的是多幅古代埃及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在输入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引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古代埃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BBS论坛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比如讲埃及金字塔时,在网站的思考园中,让学生通过对金字塔的建造方法以及监工残酷对待奴隶等三幅图片进行观察分析,说明其反映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浏览网页(含超链接)主动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尤其是挖掘静态图片后的动态信息,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崇尚合作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开动脑筋各抒己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信息技术和历史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的科学性
历史学科有其科学性、真实性。网络资源的运用要有选择性和准确性,千万要避免一些不真实甚至是错误的信息资源的引用和使用,否则就是误人子弟!
(二)教学流程的互动性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结构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完成当堂学习任务,而且还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有助于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新时代素质教育的主旨不谋而合。
总之,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使历史课教学避免了枯燥的文字说教,加大了信息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同样一节课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浅谈历史课堂的信息化 篇2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 强化德育功能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众所周知, 历史学科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发展的历程, 其内容极其丰富,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等, 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 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老师们一直比较棘手的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 凭借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优势就把这一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从而促进课堂高效。我在教学中经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为切口, 联系历史, 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同时为加深理解现实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执教《鸦片战争》时, 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19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成果展示给同学门, 这样学生从直观的材料就能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落伍了, 不仅填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盲区, 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 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和奋发图强信念, 同时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也会增强。
二、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课堂高效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好奇性, 乐意接受新事物, 容易吸收新知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显示某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人物的形象等内容, 为历史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 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干巴的历史概念活起来, 生动而迅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形成感性认识, 好奇心被激发起来, 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如我在教授《日本无条件投降》一课时, 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幅幅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某些片段, 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 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多媒体教学中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 优美动听的声音, 色彩鲜艳的图片, 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促进课堂高效。
三、运用信息技术, 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促进课堂高效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 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 学生感到陌生, 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 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声为有声,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 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 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如讲“三国鼎立的形成”内容时, 对于赤壁之战交战双方进退路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 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并配以声音讲解, 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 从而突破学生难以树立空间概念这一难点。
四、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践行时有一定的约束和阻碍, 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能更好地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在高昂兴奋的状态;能有效创设历史情境, 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再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适时点拨, 便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 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快速提高。
五、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提高记忆力, 促进课堂高效
历史学科知识是过去的事情, 它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 记忆容量大。理论研究表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 只能记忆15%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 能记忆25%的内容;但同时调动视觉与听觉就能记忆65%的内容。我们的学习所得有94%左右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而来的。也就是说, 通过多种感官用多种信息形式向学生提供信息, 是最好的传达方式。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历史,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它通过剪辑了的电影电视画面、动画画面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 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播放纪录片《邓小平》片断, 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 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 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浅谈 篇3
一、备课运用预测信息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预测信息,即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单元基本特征、每节课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课堂目标检测练习,预测出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也根据以往教学所获得的经验,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际出发,优化教法,注重扶、引、放、收,巧妙安排历史课堂结构,引导点拨恰到好处。这样,既能让教师将学生可能出现的失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游刃有余,又可以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基础与契机。
二、信息反馈必须及时
信息反馈贵在及时,否则时过境迁,作用就会太大减弱。如将学生做过的作业或试卷放置很久才去讲评,讲解时学生早已忘记做题时的感觉,一些错误的认识经过时间的沉淀也可能已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形成定势,进而影响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因此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就会对后续教学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及时进行目标检测、反馈、矫正。
三、信息反馈务必真实
真实,是信息反馈的生命。有的教师上课,讲完某个知识点后总爱问学生懂不懂,学生都回答懂了,但这个信息极有可能是不真实的。作为教师,在进行信息反馈时要注意联系多方面的实际,力争做到客观有效。面对几十名学生,不易了解每个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情况,若想得到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的反馈信息,教师就必须要注意反馈好、中、差各层次学生的接受情况,而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减少麻烦,就一味地提问好学生,冷淡中、差生,这样往往会欲速则不达。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反馈信息,当学生有了失误时,教师要指点迷津,矫正补救,帮助学生克服弱点、树立信心,发挥信息反馈的真正效用。
四、信息反馈要多渠道
要获取学生学习历史的真实情况,掌握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渠道来进行:
1.表情反馈。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了解各层次学生的课堂反应。例如在讲授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时,许多学生的眼神是迷茫的,这表明他们没有领会教师输出的信息。这时教师应放慢讲授速度,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以排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
2.语言反馈。教师针对学情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掌握反馈信息,也可让学生当堂讨论质疑,或用批改作业及试卷、课后交谈等方式掌握反馈信息。
3.活动反馈。寓历史教育于活动中不失为掌握反馈信息的一种重要而必要的策略。通过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办历史小报、展览图片邮票、参观当地文物古迹、排练历史知识小品、制造简单的文物模型等,使课堂内外衔接起来,既反馈了信息,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分析、判断、表述、动手操作能力,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历史教学信息反馈也体现了同样的道理。历史教学仅仅依靠教师系统归纳反馈信息是不够的,要“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调控,使学生从完全接受教师的反馈逐步转变为进行独立的自我反馈,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历史”为“会学历史”。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馈,将训练中出现的失误填入每次一式两份的错题集中,并及时对比总结,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六、反馈信息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当代中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善于思考、自我意识较强、渴望被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征,在反馈信息时与学生平等相处,诚恳地和学生一同探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当学生回答问题思维受阻时,教师应耐心引导、鼓励他们。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因此,在反馈信息时,教师应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鼓励、赞扬,使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4
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新颖、成功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作为历史老师,我们应努力追求导入艺术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导入
课堂教学
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而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它在于激励和引导学生。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更容易接受课堂教学知识,挖掘出学生自主学习潜力。在多年的教学中经过摸索学习,对于新课的导入环节我有如下的一些探索。
一、巧设疑问,悬念导入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斯多德也曾说过:“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人新课,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历史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妙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会激起求知欲望而“愿闻其详”。
例如,在讲授《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课时,我先问:“在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共得到几块金牌啊?”学生几乎众口齐答51块,我紧接着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谓从何而来呢?”学生都哑口,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谓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好好学习今天的课,我们就知道一切了。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学生好奇心,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
二、结合热点问题,时事导入
学生比较关注现代,关注时事,有些调皮的学生把历史课戏称为“翻陈年老黄历”。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事,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系的。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史实来导入新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例如,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节时,⒐11事件刚刚发生,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利用多媒体放映⒐11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提问:“大家刚才看到的录象是什么事件?”学生齐声回答:⒐11事件。接着阐述:当⒐11事件发生后,美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人们都在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由此爆发?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前两次世界大战,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导入就深深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图片、影视资料等,多媒体导入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生的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书本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课堂教学的“导入”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例如,在讲《文艺复兴运动》这一课时,先给学生出示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图片,并进行描述:“这幅画描绘了耶稣在和他12个门徒最后一次晚餐时.对他的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在这一刹那.众门徒的表情和内心活动顿时流露出来:有的愤慨,有的悲叹,有的则在表白自己的纯沽无辜。叛徒犹大神态惊愕,手中握着出卖老师而得到的钱袋,位于图中最阴暗之处。这幅图画歌颂了殉道精神.鞭挞了叛徒行为,从而表现出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那么,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之间是什么关系?”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会迅速阅读课文,自主解决问题,由此进入新课。
四、结合文艺作品,引文导入
诗词、歌曲等语言精辟、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当引用,能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1、诗词导入。利用集中反映历史事件发生背景和时代特征的诗词导入新课,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如讲述《开元盛世》一课时,引用杜甫《忆昔》一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繁荣富庶景象,天下太平,远行安全。那么这种景象是怎么得来呢?进入新课。
2、歌曲导入。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大都喜爱唱歌,所以用歌曲导入新课,既新颖又最容易赢得学生的共鸣。如在讲抗日战争有关内容时,笔者播放音乐《保卫黄河》。这首激昂的歌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到这种昂扬的激情,一下子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一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五、联系生活,节日导入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示。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一说到节日,学生就会有很多话题,但要准确说出每个节日的来由他们就不一定知晓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就可以通过节日的来历导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国之心。例如,用“五四”青年节引入对《五四运动》的学习,用10月1日“国庆节”引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世界史上,用7月4日美国国庆日,引入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用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引入学习《法国大革命》。
总之,巧妙的运用导入方法是培养学习兴趣的良好开端,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基础。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开启学生兴趣的闸门,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
参考文献:
[1]张素绢,巧设导入
事半功倍,学术研究,2013
历史课堂教学与信息科技整合发言 篇5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下午好。由我来代表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交流一下课堂教学与信息科技整合方面的体会。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与信息科技的关系:准确地说是辅助历史教学,而不是整合历史教学。在科技和教育迅速发展并相互结合的今天,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历史教的是过去,但过去的事情是无法重演的,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借助其它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其中一个必然的选择。因为,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创设历史情境,再现历史现象,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历史课的活跃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可以补充资料加大容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增强历史课的渗透性和开放性;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角色转换,增强历史课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可见,运用多媒体辅助中学历史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我们高一的历史课堂教学基本上做到了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上下两册教材,共有6大主题,52课内容。从2004学年开始,我们有系统有分工的进行课件制作。每个老师负责一部分,首先独立完成课件制作,然后进行备课组讨论分析,看是否有改进商榷之处,之后其他老师再根据各自的教学风格进行修改。这样两年下来,对于每节课,都有了好几个版本的课件值得借鉴。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历史资源库,一方面对以后的历史教学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对新入门的历史教师也是一个参考,可以帮助新老师较快地融入历史教学。这是指的新授课的课件制作部分。新授课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因为历史注重史料教学法,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感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每节课史料教学方法的运用,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独立的阅读史料,并能较准确地从史料中提取有用的历史信息。而且,课件制作美观,图片、视频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对历史课的兴趣,提高了历史成绩。现在师生都已经习惯了历史课的多媒体教学,如果哪天不用多媒体上课,师生都会感觉不习惯的,就像这段时间教室多媒体无法用,可苦了我们历史老师了。关于练习课或者说训练课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尝试了半个学期后,我们决定放弃,改为传统的试卷练习。因为多媒体技术不是万能的。多媒体练习题目,对于某些上课注意听讲的学生来说,是可行的。但是大部分的学生上课容易走神,而且题目又做得快,一不留神就听不到或者说看不到了。对于程度稍差的同学来说,也跟不上课件练习的速度。关键性的一点还有课件练习学生无法保存,如果后来想自己复习看看也找不到资料。由此可以看出,多媒体课件只有使用得当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可能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不是“万能的法宝”,它不可以代替传统的试卷练习。历史课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成败的关键主要在于课件的思维含量,即它能否有效地实现人机“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能否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能否较好地发挥教师课堂组织和点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人机“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目前历史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最大也是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正在努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当然,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应该继承发扬,不能因引入多媒体技术而邯郸学步、数典忘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辅助作用,教师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系统优美的板书设计更能帮助学生提炼史识,适时巧妙的启发诱导更可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巧妙结合,有机统一,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构建历史有效课堂 篇6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历史课堂教学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中师历史学习的过程,主要就是学生个体智力活动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必须把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提高中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粗浅的探析。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先驱,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就会入迷,就能钻进去,就会全神贯注,执着一念,专心致志,变被动为主动,满腔热忱,忘我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乏味之事,还可以弥补智力不足,学习就会大见成效。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课上的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要想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必须从“激发和培养兴趣”入手。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用他的一言一行,一顾一盼,举手投足,使学生学习动机始终处于激发的状态,让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和爱的关怀,如沐春风,从而努力向前不断进步,将学习活动发展为一种自觉的追求活动。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历史学习妙趣横生,进而就能积极主动克服困难,以苦为乐,顽强拼搏。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以生为本角色转换
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应该为“学”服务。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教师控制、主宰着全部教学进程,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服从和听命于教师的安排。久而久之,学生不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而是把它当作教师的事情,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学生的学习动力逐步变弱,学习兴趣日益消减,学习质量不断下降。为此,教师首先必须自觉地意识到学习是学生的学习,并有效地加以引导,帮助每个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产生学习的持久动力,真正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是讲述、板书、念课文,带着学生从课文中划答案,教师充当了灌输者,而学生则充当了某种容器。学生对此反感而又无奈。《历史课程标准》主张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和推广学生探究学习的方这样,历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感知与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掌握正确探究方法的伙伴。教师可以历史为平台与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兴趣中思索、体会、成长。比如,笔者在讲解秦朝的皇权与中央官制时,让三位学生上台表演一个短剧,分别扮演秦始皇、丞相、御史大夫。短剧的主题是讨论赢政统一六国以后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与权力问题。在短剧表演前,先提出问题:“皇帝的由来”是什么?皇帝制度的内容是什么?学生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短剧,一边认真地寻找着问题的答案。这样,既避免了教师枯燥地讲解,调节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使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合理整合开发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课程实施者转化为课程开发者,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赋予教材以个性化的意义,教师要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施教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把教学内容合理地调节、整合,让学生看得懂,听得明白,感觉知识完整的美。比如,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6课《抗日战争》,课文有三个标题“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笔者在讲解的时候,把它重组为“日军的侵华与暴行”、“中国的抗战”两大标题。“中国的抗战”又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中国战场与国外战场。通过这样的整合,使学生对日本的侵华与中国的抗战一目了然。再比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时,提问学生: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会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连起来: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学生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过程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在重新整合书本内容时,内容有跳跃性,学生为了找到教师讲解的内容,必须很认真地去阅读课本,找到问题的答案,找到了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以把学生积极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经历从无知到有知,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而且,对教材必要的开发与调整,还能节约教学时间,适合学生头脑中知识的链接,衍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参与
我们认为,从学生主体分析,要使学生产生行为参与,就必须有明确的行为要求指令,如观察„„、制作„„、讨论„„、表演
„„;要使学生产生思维参与,更要有明确的问题设置,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如获取„„信息、描述„„事物、论证„„问题等等;即便是情感参与,也需要一定的问题或任务。一堂课如果没有明确的要解决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要完成的任务,那么学生的参与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实践证明,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持久性、广泛性和有效性,往往取决于是否有比较良好的学习问题和适度的学习任务。在执教人民版必修1第七单元第2课《美国1787年宪法》,我创设了以下教学问题情景。
某同学撰写介绍美国中央政府职责的历史小论文,作了如下的表述。请你指出文中的错误之处。
18世纪晚期,美国有一位总统在位期间,没经国会同意就任命一位同窗好友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后因个人私怨,他又免了该法官的职务。后该总统为了争取连任,特意讨好选民,否定国会提出的“增加个人所得税”的立法草案,国会不服,经国会再次讨论,最后以2/3以上的总人数通过。总统很不高兴,再次行使否决权并宣布解散国会,却被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宣布总统的这一行为是违宪的,该总统十分郁闷„„
师::请大家找出“论文”中的错误之处。
生:„„
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画出美国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结构示意图。
多媒体展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示意图。
浅谈历史课堂的信息化 篇7
一、教师必须具备的“三力”
1. 感召力。
作为教师, 要提高自身的感召力, 首先要身正为范, 做学生的好榜样。当挫折和失败出现时, 老师要表现出强者的风范, 不能沉溺于暂时失败中不能自拔。当成功来临时, 也不能陶醉于成功之中不求上进。其次, 老师要善于总结自身的优、缺点, 吸取经验教训, 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 用汗水浇灌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具备较强的感召力。
2. 说服力。
作为教师, 要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效率,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流畅, 能够吸引学生。另外, 应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出发,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以便于学生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调动他们浓厚的兴趣, 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与此相反, 抽象、呆板、拖沓的课堂语言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不利于教师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因此, 要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教学必须具备较强的说服力。
3. 亲和力。
在我国, 有一位叫夏沔尊的教育家讲过:教育如果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池塘里没有水, 就无法成为池塘, 教育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俗话说得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不仅教学生如何学习, 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善良和慈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爱学生、信任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它能让学生树立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让他们有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学习态度。
作为教师, 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天职, 我们要容得下性格脾气各异、兴趣爱好不同的所有学生。我们不但要成为学生的好老师, 还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还要关心学生思想品德的好坏, 更要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健康状况放在心中。对于那些学习落后, 调皮、捣蛋的学生, 要尊重他们, 采取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扬长避短。要贴近学生, 用教师的亲和力感化学生, 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让学生喜欢你进而喜欢你所教的历史学科。
二、教师必须把握的“五性”
1. 再现历史, 注重生动性。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 只是教师讲解, 学生听、做笔记。这种教学方式, 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的有机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多媒体课件中, 我时常把我收集和自己制作的幻灯片, 比如:表格、歌曲、视频等, 展现给学生。这样我就可以在有限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视野开阔, 思维拓展, 知识量大大增加。例如:在讲解《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课时, 我先播放一首歌曲《春天的故事》, 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受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接着, 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春天的故事》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崛起这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 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请思考: (1) 歌词中的“一九七九年, 那是一个春天”指的是中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 “老人”指谁? (3) “神话般崛起这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 (4) “一九九二年, 又是一个春天”指的是哪一重大事件?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不但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也使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设计和运用有关歌曲、录像等, 再现历史情景,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深入浅出, 注重难易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有许多难点知识, 如果直接传授给学生, 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也就失去了对该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因此, 就必须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法, 学生就容易听懂了。例如, 在讲授《走向整体的世界》这一课中有一个难点概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这个概念包含的内容跨度很大。我在上这一课时是通过提问的方法逐步推进的, 步骤如下: (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个概念中, “世界体系”指的是什么?同学答:“世界体系”就是指“整个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 (2) 在这个整体世界里, 那类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同学答:“资本主义国家, 如:美、法、英等”。 (3) 这类国家是怎样让世界连成一体的?同学答:“通过对外殖民扩张, 输出资本, 瓜分世界, 占领殖民地。” (4) 那么, 这类国家占领殖民地又是为了什么?同学们答:“他们是为了倾销廉价的工业品, 掠夺当地宝贵的原料, 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5) 根据以上内容, 请你们归纳一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经过上面的分析, 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归纳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即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的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接着, 再分析这三方面内容的形成及原因。最后, 这个难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只要学生在上课时能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思维自然就活跃了, 从而提高了听课效率。
3. 论从史出, 突出趣味性。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 有很多总结性的内容, 比如: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老师若直接灌输这些结论给学生, 学生就会一头雾水, 听不明白。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厌烦这门课程。所以对历史结论的导出, 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许多历史材料中去分析、归纳, 使学生有顺其自然的感觉, 而不须死记硬背, 学生的兴趣也就自然被调动起来。我在课堂教学中, 尽量把历史课本中的结论跟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结合起来, 抓住学生的思维, 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 在讲授《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 我通过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让学生进入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的场景, 了解西周的灭亡, 引入东周的建立,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通过讲故事, 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就被调动起来,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启迪教育, 培养自主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我们想要极力屏弃那种“教师口沫横飞, 学生收效甚微”的教学模式, 就应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上下功夫。高中生在思想观念上和行动上都表现出极强的自主性。他们自尊而又自信, 热衷于彰显自我。不管是在个人生活上, 还是在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上, 都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已不再满足于父母的说教、老师的讲解, 或者是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或建议不轻信、不盲从, 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并勇于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
根据学生的这一阶段特点, 教师可采用设问教学方法, 即:老师把课本的内容变为有一定梯度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问教学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设问教学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例如:在讲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时, 学生对三民主义的概念、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等问题都基本上能理解。但对“新三民主义”学生却难以理解, 根本无法讨论下去时, 这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进行设问:孙中山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在何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5. 因材施教, 注重实效性。
历史课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即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要提高这些能力就必须有的放矢、关注实效。坐在同一个班级学习的学生是各不相同的, 有的同学学习基础较差;有的同学学习方法不当;有的同学接受新知识较慢;有的同学理性思维不好。这就要求老师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依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比如:我在上课时就比较注重提问的方式、方法。从课本中可以找到的答案的、较简单的问题, 我就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 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有会的问题, 从而使他们的信心倍增, 也有了学习的兴趣;而对于那些学习程度好的学生, 就把难度大的问题留给他们, 活跃他们的思维。如果提问不具有针对性, 课堂就会死气沉沉, 活跃不起来。由此可见, 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就必须关注到不同层面的学生, 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失。
总之,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具备“三力”, 把握“五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自身的素质, 设计多种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 把过去的历史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使历史课堂活泼、生动, 大大提高了45分钟的教学质量。
以上所谈仅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尝试, 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 我将不断实践, 继续探索, 使所有的学生在我的历史课堂中都能热情参与, 盆满钵满。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上好每一堂历史课, 是我们历史教师肩负的责任。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高效率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本人认为, 教师应具备“三力”, 注重把握“五性”。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沔尊, 译.广州出版社, 2009.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浅谈历史课堂的信息化 篇8
历史能打通古今的变化,能明瞭人在天地之间施展身手的奥秘。历史拉近了古今的距离,中外的距离,将人类千年万年的经历浓缩到方寸之间。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离开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就如同失去翅膀。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高度融合在一起,让信息技术成为历史课堂隐形的翅膀。
一、历史课的自身特征决定运用信息技术的必然性
历史的英文名称为History,一位老师这样讲它的含义:将History分开,hi,story!(嘿,故事!)我听了,好像一下子明白了历史的真谛!从故事的角度去讲解历史,我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学生很想上我的课,更盼望着上下一节课。历史史实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得到实现的,这毋庸置疑。任何社会历史现象都可归之于人的活动。如果我们能以人物为载体,以人系事,把枯燥无味的教材内容变成形象化的、有血有肉的、充满精神力量又迸射着情感火花的、激动人心的故事,就会使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看出是非曲直,认清事件的本质和历史意义,并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靠历史教课本能做到吗?
历史教学,要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或完善。所谓“信息技术”,泛指任何用来传播知识的通讯手段,包括文字材料和视听辅助材料等。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每个家庭现在都有电脑,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学校现在有“班班通”、“校内网络平台”、“乐教云”等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所有这些技术手段,真的能让历史课教学如虎添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除搜集文字材料、考古材料外,还查阅历史题材的图画、戏剧、电影、录像等视听辅助材料,形象地再现了历史场面和过程,在历史课上尽情地分享。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历史课的再现教学,定会更加受到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和发展趋势。
二、培养学生具有历史学科的信息素养
首先,学校开有信息技术课,并且这门课程成为中招考试的必考科目。信息技术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方法,以及如何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交流展示信息等等。特别是讲授计算机的操作技巧,比如如何上网查找信息资源,word基本操作等等。通过授课,还要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信息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其次,作为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历史课本的资源有限,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前预习课本,并利用家庭电脑或有关的史书资料来查阅相关资料,学生有了必备的信息素养,做起这些事情来,一来轻车熟路,二来还很有兴趣。我记得在全县进行的继续教育培训中,有位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妈妈把自己上小学的孩子带到美国读书,美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仅仅是上网查阅资料方面的作业。小学毕业时,美国教师布置的最后作业是通过上网查资料介绍自己国家的文明史。这位孩子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一周后,写出了几千字的文章来。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至关重要,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信息技术无疑是一叶轻舟。
三、在历史课上尽最大限度开拓展示平台,让学生共享信息资源
历史课如果缺乏了生动性、故事性、参与性,如果少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很快会变成学生厌烦的科目。开辟好历史课堂的展示平台,创设宽松的历史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学习历史。比如,在讲到《中华民族的祖先》时,这里有很多神话故事,那么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讲故事。信息技术成了搜集资料的得力工具。课上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故事,所有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对于河姆渡原始居民采用的企口拼接技术,学生倘若不去上网查一下,还真的不知道这是什么工艺呢?学生课上展示了企口拼接图样,并像是这方面的专家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起这道工艺,还指出了现代的实木免漆门就用了这些工艺技术。真的让大家开了眼界啊!还比如,讲到《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我布置给学生的信息作业是查看北魏孝文帝的资料或影视作品,编排情景模拟剧再现当时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朝会。一声“上朝”声起,整个课堂变成了朝堂,孝文帝表明欲迁都洛阳,鲜卑贵族、文武大臣、汉臣等展开了激励的争辩,各抒高见,最终是主迁派的呼声高,理由充足,孝文帝趁势宣告:迁都洛阳大势所趋,明日开拔!透过现象看本质,若非有信息素养,哪来思想的碰撞和对决呢?在《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一课中,如果单纯运用讲解法,学生很难理解皇帝如何利用内阁、军机处等加强君主专制独断统治。克服这一困难的利器还是信息技术,任务下发给学习小组,学生分工协作,课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四方搜集信息素材,课上还给学生展示的空间与时间。学生有扮演皇帝的,有扮演殿阁大学士的,有扮演太监的,还有读旁白的,惟妙惟肖地展示了皇帝办公的程序。当学习小组将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一一表演结束,不但迎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就连教师也忍俊不禁,我不失时机地追问:通过刚才的情景展示,国家大小事谁做主,谁的权利大?答案就可想而知了。
历史是鲜活的史实,信息技术就是历史课堂隐形的翅膀,给学生一个自由飞翔的羽翼,历史的天空将会越来越明朗!
浅谈历史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9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除了正文部分外,教科书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取了许多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等史料。这些史料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对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情感,促进道德修养的提升,形成多元意识是大有裨益的。因此,用好历史史料,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翻开新编历史教科书,一篇篇精彩的导言,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详实的文献资料,大大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史料,精心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文,导读框中引用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体会画中人温柔、宁静的微笑中散发的人性的魅力,感悟画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作品所彰显的强大生命力。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历史史料在这一课中就有十多处,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它们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来探求历史的真相,寻找历史的规律。
二、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中学生很难理解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十万年前人们的生存状态,再加上中学生的心理、智力水平发展有限,领悟历史的能力教差,便一知半解地死记硬背教材中已有的结论,这严重制约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历史学习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历史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文中引用了歌谣《炮子谣》、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奏折、《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英国鸦片走私船等丰富的图文史料。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些图片、歌谣、统计表,发掘其内涵,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正文内容,学生就不难理解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教学实践证明,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史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和时空概念,获取正确的历史知识,还能使他们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促进学生归纳、分析、判断、综合等各种能力的提高。
三、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史料教学对于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学习《汉谟拉比法典》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法典的条文来了解法典的内容,从而认识法典的本质特征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比让学生记住教科书上的结论效果更好。
新教材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许多制表、填图、填表的训练。例如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上填写南昌、井冈山根据地的位置;描出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进军的路线。在《红军长征路线图》上找出瑞金、遵义、吴起镇的位置;数一数红军长征走过多少个省等等。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边学边做,这样的训练既使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史料教学还是构建探究式课堂的桥梁,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就必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接触史料,通过阅读、分析、鉴别,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不同的描述,学生通过对这两段史料的比较、分析、探究,再结合课文内容,就不难得出结论。
四、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之一。历史教材中蕴涵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相对于抽象的文字表述而言,历史史料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更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例如近代史上《邓世昌》、《孙中山》、《林则徐》、《李大钊》等爱国者的历史图像很丰富,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正文内容,对他们的爱国事迹进行生动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当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灾难的时候,总有不少先进的中国人以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己任,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中还有许多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也是情感教育的极好素材,例如从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中感悟其铮铮铁骨,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体验生命的意义,激励学生思考如何善待人生、珍惜人生;从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中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
【浅谈历史课堂的信息化】推荐阅读: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05-28
浅谈提高历史课课堂效率的方法08-26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7-17
信息化历史课堂09-14
历史课堂气氛的调节10-15
历史课堂语言的魅力05-13
历史课堂的提问策略07-23
历史课堂提问的艺术08-05
历史课堂节奏的把握11-05
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究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