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节奏的把握(共11篇)
历史课堂节奏的把握 篇1
有教育学家曾经说过: “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 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 不到一两年, 很快就忘掉了. 然而, 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 唯有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终身受益. ”可见数学在教育领域内的不可或缺性. 而数学课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体系中是一门严谨的、抽象的课程, 讲究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构建能力及思维发散能力等. 但正常的“推理———验证———列举”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我校的学员背景, 所以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课堂节奏的控制会显得很重要.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造成的情况
( 一) 学员迷惑, 不知所云
受种种因素影响, 大部分学员的理论知识体系并不完整. 教员不可能用有限的一个学期的课时去重述基础数学的所有入门内容. 所以在“断章”的环境下采用课堂中大量理论推理式的教学方法会让学员摸不清头脑, 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 二) 学员抵触, 渴望生活
学员在日常的专业课或其他基础课中受到大量知识的冲击, 难免会有枯燥、单调的思想的出现. 例如, 在一次实用教学活动中, 笔者分别采用了物理电学的例子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导数应用”方面的知识. 而学员在课下交流时反馈来了建议: “教员, 下次能不能不要讲物理方面的例题, 听到物理我就晕. 你那个买飞机票的例子很有意思, 我听得懂, 也很感兴趣. ”类似此种情况多有出现. 可见, 学员在日常的学习训练过程中, 十分渴望接触生活中的知识.
( 三) 学员犯困, 期望参与
由于我校活动较多, 学员在日常的学习训练之外, 还要加班加点出公差或组织参加一些活动, 经常会在夜里一两点入睡, 从而导致第二天上课过程中不由自主的没精力而犯困. 这种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在“项目训练”“一站到底”这样的学员自主参与度较高的课程中却很少出现.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摈弃传统的教学方式, 合理地调整课堂节奏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节奏调整的依据标准及方法
( 一) 把握知识要点, 合理分配时间
要控制好课堂节奏, 必须把握每一节课的知识容量. 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材, 明确知识点, 确定好一节课的知识容量. 确定好知识容量, 就为形成良好的课堂节奏创造了条件. 但是, 这些知识如何传授, 哪些是重点, 须浓墨重彩; 哪些是非重点, 该轻描淡写, 需要合理控制时间. 一节课45分钟要有个总体安排, 开头结尾要灵活机动, 重点难点要留有充足的时间, 具体到每个课时则应根据该课的实际需要分配时间. 既要定时定量, 又要机动灵活, 才可能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 节奏鲜明. 教师切不可上随意课, 漫无边际地谈天说地. 浪费时间的“马拉松”式教学, 是良好课堂节奏的大忌.
( 二) 根据教材特点, 选择适当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良好的课堂节奏的主要条件.一节课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应主要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来确定, 只有与教材内容的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节奏,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们之所以强调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是因为应用数学课教材从第一章函数的概念到最后一章多元函数微积分, 包括选修中的线性代数, 从内容、体系到风格都有所不同, 其方法也就不可能一样. 应用数学课教学要善于分析教材特点, 选择恰当方法, 才能使教学得心应手, 学生喜闻乐见. 例如, 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的内容, 应采用略讲少看的原则;对常识性、知识性多的内容, 可采用自读多练的方法; 对涉及现实生活或热点的问题, 可采用讨论式或辩论式的方法等等.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出现明快的教学节奏.
( 三) 利用教学机智, 调节学生情绪
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节奏的重要因素. 课堂上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烦躁心乱, 教师即便是口若悬河, 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反, 若一节课洋溢着积极热情、欢快喜悦的情绪, 那么, 这就为优化课堂的氛围, 形成良好的教学节奏打下了基础.
首先, 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打动学生, 征服学生. 其次, 教师要有良好的课间过渡技巧, 开始、中间、结尾应浑然一体. 再次, 教师要善于学会举例、善用比喻等手段. 运用比喻可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枯燥的论述变得形象有趣, 能启发学生产生联想, 拓展思路, 掌握知识. 最后, 教师要有幽默感. 数学教员语言的幽默, 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 缓解紧张情绪, 融洽师生感情, 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 四) 按照认知规律, 控制课堂节奏
课堂讲授必须考虑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的变化趋势, 尊重人自身的客观规律, 不能要求学生每时每刻集中精力, 要有张有弛, 劳逸结合.
据研究统计, 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变化规律为: 在一节课的前10分钟处于逐步增强阶段, 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逐步引入. 在10 ~ 20分钟期间达到高潮, 此时适合进行枯燥的概念解释, 逻辑推理. 而到20 ~ 25分钟期间时, 学员会疲惫, 此阶段适合进行一些讨论、试验演示, 学员动手参与. 到25 ~ 35分钟期间, 进入第二个黄金时间段, 再次进行稍微枯燥的概念陈述. 最后的5分钟, 最好进行总结或者为引入下节课做铺垫. 课堂节奏比较理想的是: 松—紧—松—紧—松, 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控制, 安排教案和内容.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实际应用中, 情况千变万化, 肯定是活学活用了.
总之, 课堂节奏的把握与调整必须遵循学员的能力水平与客观认知. 只有设身处地地为学员考虑, 尊重学员的思想,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陈琦主.当代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曹南燕.认识学习理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1.
历史课堂节奏的把握 篇2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仅要有精确的内容,精湛的形式,精巧的方法,精美的语言,精当的引导和精密的整合,还必须有变化有致、和谐流畅的节奏来调度,方能使它像一首优美的乐章那样,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使人感到身心愉悦。数学课堂教学也要有节奏,适度的课堂节奏能自始至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找准出发点,科学设计节奏
上一堂课,就像演一场戏,如何把它演好,需要我们在课前作通盘考虑,并进行科学设计。好的方法能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酸蚕窜联起来,使整堂课环环相扣,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目标、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以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综合智能活动取代单
一、乏味的你说我听的“灌注”,在方法上既要运用比如限时口算,夺红旗,开火车,抢答案等手段,以及教师短促的语言,严肃的表情来营造紧张的课堂气氛,又要运用讲故事,课中操以及幽默的语言,活泼的表情,让学生时时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鲜好奇感,让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调整,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任何讲课中,学生们都能轻易地记住开头、结尾和任何一个激-发他们想象的突出例子。经常的“ 状态变换”,这就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会厌倦,也就为课堂节奏提供了可能。科学设计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学生,二是文本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一定的年龄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和吸收也有一定的限度,而且在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曲 线上,其兴奋点也是不同的。鼓要敲在点子上,教也要教在 点子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师要教的,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难以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因此,设计课堂节奏时要考虑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而要根据上述要求,进行合理的有机的再创造,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抓住着力点,合理调整节奏
教学中教师长时间的单一的语言往往会让小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模仿孩子化的语调,或高或低、或轻或重、变化有致,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学得开心。再精心的设计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再科学的节奏也无法全部带动精彩的生成。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有心里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设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课堂信息的重组者,需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合理调整节奏,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把它变成教学的亮点,变成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从而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调整的着力点有两个一是学生的“错误”,二是学生的质疑。抓住机会让学生探讨,如:对法则的指导,规侓的揭示,结论的归纳等重点部分,可采用高亢激昂,洪亮起清脆的声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难点知识时应和风细雨,低语轻声,循循善诱,化难为易。课堂节奏轻松而欢快,形成了活泼热闹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既掌握了难点知识的意思和一些公式的特点,又深入理解了其他知识的精髓,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这就是抓住着力点,合理调整课堂节奏的好处。
三、在教学活动中,推动课堂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把握时机,创设活动情景,掀起“小高潮”。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借助课件或投影仪进行演示,把圆沿其半径剪开分成若干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近似长方形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再让学生利用圆纸片进行剪、拼、想,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后。分组讨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以此让学生加深对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印象与理解。然后利用圆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通过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伴随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使学生的认识活动行象直观,印象深刻,应用自如。、研究教材、了解学生是“教为主导”的基础。要教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备课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胸中有法。”
“心中有本”就是教师要把握住教学大纲的要求。大纲是教学的尺度,没有大纲就掌握不住教学深浅难易,造成教学的随意性。是教学活动的桥梁和中介,是大纲的具体化。
“目中有人”就是要研究教育对象,除了解学生年龄、知识基础和家庭等一般情况外,还要深入了解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方法以及训练中能力的变化发展情况,掌握学生求知的心理特点。我们要着眼于群体,但又要照顾个体差异,坚持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注意使优等生“吃得饱”,为差等生“开小灶”,同时对中等生热情鼓励,把转化后进与培养兴子同步进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把握英语课堂中情感渗透的节奏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2-0078-0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应该将情感因素融入英语课堂,努力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一节课中教师要考虑把握好情感渗透的节奏。
1.“诱”情——充分调动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导课设计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拔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以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下同)8A Unit 4 Do it yourself Welcome to the unit 为例,课堂开始,需要学生学习几种工具的名称(brush,scissors,string,glue,tape)。如果教师直接带读并强制学生识记,学生很难对没有语境的单词的使用产生印象,容易记住更容易遗忘。笔者尝试拿一个装有工具的箱子进课堂,先让学生猜箱子里面可能是什么。再让学生上来摸,通过触觉更准确地猜出工具名称。最后让学生演示使用这些工具,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用英语描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一个“箱子”大大地诱导出来。每一个学生都希望有上台试一试、摸一摸的冲动。
2.“激”情——不断增强学习信心。通常情况下,在导课“诱”情之后,学生的高涨情绪有时会出现一个小“低潮”。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再一次的激发、激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这种不断补充的“正强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后继动力”。
利用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可以不断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教8A Unit 7 Seasons Welcome to the unit时,学生在初步了解部分天气的表达方式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不同的天气。鼓励学生描述课件中所呈现的天气,并谈论个人喜好。教师通过小组竞争和记分的方式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此教学环节中,不仅需要关注先进学生,对于精彩回答双倍加分;还可以鼓励平时不太爱开口的学生,给予特殊的肯定和嘉奖。
3.“控”情——贯穿调节学习状态。“控”情,即调控学生的情绪,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情绪的观察,伸缩有度,调节氛围,帮助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扮演情绪“调控师”。
如7B Unit 5 The ghost in the park Reading课文,第一次在阅读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一般过去式,学生在阅读时面临了很多阅读障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静心阅读,熟识动词过去式的转换之后,插入一个游戏活动。邀请一名学生根据事先写在提示板上的动词逐一做出动作。其余学生根据动作报出动词,并同时报出原型和过去式。轻松的活动缓解了阅读的紧张氛围,而紧扣课堂主题的动词时态转化活动又帮助学生再次巩固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4.“燃”情——促进提升学习成效。英语教师的一堂课,也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育机会。同时,通过课堂结课助推课堂,升华情感态度,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如7A Unit 7 Shopping Integrated Skills,课堂从学生谈论自己零花钱的使用习惯入手,了解课文中同龄孩子的零花钱使用状况。再通过听力材料,知晓山村同龄孩子的生活状态,从而反省自己对零花钱的支配情况。结课时,教师通过视频展示大山里的孩子对学习的渴求,号召学生写一份“为大山孩子做些什么”的倡议书。写的训练不仅是训练学生听读技能后的提升,更借助这种训练方式促进情感态度的升华。
把握课堂节奏打造魅力课堂 篇4
那么, 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控制教学节奏, 使之与学生的思维节奏更为合拍呢?笔者认为, 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教学手段, 使课堂气氛张弛错落。
所谓“张”, 即指课堂上紧张、急促的气氛;所谓“弛”, 即指课堂上轻松、舒缓的气氛。如果课堂教学一味的“张”, 则会导致学生的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如果一味地“弛”, 则会使学生的精神涣散, 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课堂, 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运用知识竞赛、课堂辩论以及自己紧张、急促的语言等, 营造紧张的课堂气氛;又要运用游戏、故事等放松学生的心情。通过张与弛的错落, 使课堂教学具有韵味美, 从而让学生乐此不疲。
二.合理配置时间, 使教学内容疏密间隔。
所谓“疏”, 即指间隔大、频率小;“密”, 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换的快慢, 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隔变化。比如, 在基础训练时要做到“密”, 即速度要快、内容要多, 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在讲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时, 要做到“疏”, 即放慢教学速度, 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 使学生即不至于过分紧张, 又不会太过松懈, 积极兴奋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
三.把握课堂全局, 配合学生思维的起伏变换。
所谓“起”, 即指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和谐、最融洽的高潮部分;所谓“伏”, 即指高潮退却、学生的情趣相对平稳的状态。事物运动是有节奏的, 同样, 人的思维也是有节奏的。人们在思考问题时, 常常出现此时百思不得其解、彼时却突然豁然开朗的情况。学生的思维亦是如此, 出现一个高潮后, 通常要再过一段时间才能出现另一个高潮。因此, 教师在讲课时, 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思维节奏去控制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这样才能弹好课堂进行曲, 才能让学生有精力、有兴趣去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节奏, 将学生带入跌宕起伏的教学艺术情境中, 使他们深入课堂, 感受教育的魅力。
四.掌控教学速度, 适应教学进度的快慢变换。
教学节奏的快与慢是针对教师教学速度而言的。如果教学节奏太慢, 学生的思维就会变松散, 就会阻碍他们的认知发展;而如果教学节奏过快, 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进程, 而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状况。所谓快节奏, 就是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 可以加快讲课节奏。此外,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秩序, 以免因为不必要的琐事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所谓慢节奏, 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放慢步伐, 详细地甚至反复地给学生讲解, 让学生练习, 直至学生读懂、学透。教师讲课的节奏应该有快有慢, 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教师的快节奏拽着跑, 也不会被教师的慢节奏弄得昏昏欲睡。
五.适度设计活动, 保持听课状态的动静交替。
所谓“动”, 即指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积极参与、踊跃答题和激烈讨论等的一种活跃的听课状态;而所谓的“静”, 则指在课堂教学上, 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的一种相对安静的听课状态。如果一堂课上, 学生一直处于一种状态, 就会出现或因兴奋过度而使课堂失控, 或因自始至终的静寂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而抑制他们的思维发展。这两种课堂状态, 都不能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听课状态, 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要想让学生一直认真听课, 就应该采取符合教育美学的教学节奏———即在听课状态上保持动与静的有机交替。
一节课好比一曲交响乐, 教师就是这台交响乐的总指挥。教师只有把握了课堂节奏, 这节课才能才能魅力四射, 既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 也能够深深地陶醉自己。
历史课堂节奏的把握 篇5
杨佳佳
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有效的集中学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要想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数学教学中的“教”为教师的合理引导,“学”为学生学习探索为主。重在学生的“学”。
如何把握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节奏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前自学,进行知识储备,课前学生自学可以让学生了解新课的内容,明了新课知识的目标,老师可作相应的预习指导。表面上看,一年级的孩子还很懵懂,课前布置任务似乎有点过于紧张学习了。其实一年级的孩子正是处于模仿好学的年龄阶段。也许他们并不太清楚模仿学习的用意是什么。但是如果是好奇有趣的活动,往往他们很乐意去学。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用一些学生喜欢的吸引他们眼球的活动形式奏响课堂教学的前奏。
比如,我在讲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时候,我会设置一些情景动画,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摆小棒的形式来进行自学,学生会自己总结如何凑十,怎么得出得数,这样子接下来的练习就会轻松很多。
2、控制课堂的内容安排,合理安排时间,节奏张弛有度
一节课给学生的知识容量应以学生能接受、能消化为限度。知识容量过小,学生吃不饱,节奏松弛,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知识容量过大,学生消化不了,煮成“夹生饭”,课堂教学的思路要清晰。
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有合理安排,时间控制紧凑。把握主次。主要内容应该重点探究和讲解,学生能理解的要多让学生探究和讲解。防止出现主次颠倒的低效课堂。把握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的时间进行分配,要遵循“主多次少”的原则,重点的和难点的内容多花时间,次要的内容少花时间。最好在进课堂前,在头脑中先给自己上上课,划划时间,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应对课堂中的突变。把握教态。
课题导入环节,要能恰如其分地创设一些问题、故事、游戏等情境,让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新课的状态,对新课学习有一个初步了解,很多课在引入方面不必大动干戈。
一年级的孩子天真可爱,特别是问题多,突发事件多。往往有时老师很精心的设计很完美的课堂设计,却因为孩子的离奇的问题或事件给扯离课堂内容。这是需要老师灵活处理突发事件。不能一味训斥孩子,或者打断他们的好奇心。
巩固提高环节,低年级孩子好动注意能力差,尤其在练习环节,很容易让他们失去解题的动力,此环节要在内化知识、加深理解上多下功夫,选题要切合实际,要利于学生接受,绝不能选用偏题、怪题,从而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荒乱感。
总结拓展环节,对于新课比较简单易懂的知识,可以加快学习时间,对于深难懂的知识,可以稍微放宽一点时间。具体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上合理的把握。
3、方法应用灵活,课堂节奏指挥巧妙
单
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慢有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为主。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不超过20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做小动作或小声讲话等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唱歌、做动作、抢答竞赛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对知识记忆得也特别牢固,教学效果自然较好。
4、教师善于调控课堂,学生充分展示能力
课堂的教学内容安排,有时并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很快的接受。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可能就因为窗外经过的人,或者外面突然的响声而愣了神。也许正巧是新课学习最关键的时刻,他没有听。如果在学生新知效果展示时老师不注意引导,可能他就不会了。往往课堂上积极踊跃的孩子很容易接受新知,而对于内向或者智力发展迟缓的孩子,一遍的学习并不能掌握,这时老师就需要在课堂中适当调整,不必把同一题多讲几遍,因为这样反而使小孩产生厌烦的感觉,可是在练习时稍微提醒,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教学生,往往他们很乐意接受同伴的帮忙。
历史课堂节奏的把握 篇6
一、教学语言应有轻有重、有疾有徐
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科学化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做到简练、严谨、富有逻辑性,而且要根据选择材料的内容不同,做到有轻有重、有疾有徐。比如对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教师在讲述时可以适当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而对教材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教师应该提高分贝,放慢语速,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课时,笔者结合案例,从小明钱包被偷的事件进行导入。在这一环节,应适当加快语速。在随后的过渡语句中,“社会是复杂的”“我们要学会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笔者适当提高了语调,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也为导入新课做了准备。在最后的归纳、总结环节,笔者放慢语速,并语重心长地强调,拥有一颗警惕的心,一个智慧的头脑,才能让侵害远离自己。
通过在教学语言上把握节奏,注意轻重张弛之分,渲染出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内心相应的情感,摆脱了政治课说理的单调与乏味,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应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如讲解、谈话、小品表演、视频欣赏等等。如果教学方式单一不变,容易使学生早早产生听课疲劳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交替变换使用教学方式,动静结合,让学生始终以旺盛的精力参与课堂教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学会调控情绪》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引用了“秀才与棺材”的故事,引出情绪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烦恼,如每天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一时间,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做个问卷小调查:你和自己很久没联系的好朋友约好周末一同去打球,可就在你刚准备要出门的时候,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这时,你会很生气,还是会平心静气地和朋友改约或作其他安排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出人的情绪原来是可以调控的。最后再结合课本66页的内容与学生一起为排除不良情绪出谋划策。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穿插了讲故事、自由谈话、合作探究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内容安排应疏密相间、有张有弛
疏和密是针对教学活动信息量而言的。疏给人以轻松、从容之感,密则容易使人感到压力和紧张,课堂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感受,只有做到疏密相间,才会让学生思维集中,却又不疲劳应战,保持旺盛的精力。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重点难点要重锤敲,把握好“张”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而对于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可适当地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
例如在教学《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时,考虑到现在的学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娇生惯养,没吃过一点苦,受过一点委屈。因此,笔者在课堂第一环节“认识挫折”中,让学生观看2005年“感动中国”颁奖礼中黄伯云、邰丽华、洪战辉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这一环节,语速可适当加快,在学生简要说出自己遇到过的不如意事情的基础上,以“你是如何渡过难关的?”的问题过渡至下一个环节“挫折的两面性”。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放慢语速,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卧薪尝胆”,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受挫折者有坚强的意志,就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将挫折转化为成功的契机,正如“吃一堑,长一智”。最后,“战胜挫折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以起伏有致的教学语言使学生积极思考面对挫折的积极心态和正确的处理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到疏密相间的教学安排,以体现“弛”中有“张”,“张”中有“弛”,不仅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也能使学生在合理的布局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总而言之,万物皆有节奏,课堂教学也一样。完美的教案、智慧的教法都离不开教师精心合理、井然有序的课堂布局,正如中国传统的绘画、小说、建筑等艺术一样,合理的布局才能体现它们的美感和艺术感。因此,我们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和逻辑顺序进行精彩授课,做到科学解读文本内容,巧妙安排教学环节,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散发布局的“节奏美”。
浅析数学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 篇7
一、动静交替
所谓“动”, 即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例如学生的主动参与、踊跃发言、热烈讨论、激烈争辩等。所谓“静”, 即课堂教学活动中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如学生专心听课、静心思考和认真演练等。如果一堂课从头到尾始终处于动态, 以致学生兴奋过度, 课堂教学“失控”;或自始至终处于静寂状态, 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 两者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教育美学的教学节奏, 应是“动”与“静”交替进行的。
二、张弛有度
“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缓。如果数学课堂教学一味地“张”, 会造成学生产生紧张心理, 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数学课堂教学一味地“弛”, 学生就会精神涣散, 注意力不集中。所以,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既要运用诸如限时口算、小竞赛、抢答等手段以及教师短促的语言、严肃的表情等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 也要运用诸如讲故事、课间操、游戏以及教师幽默的语言、活泼的表情等使学生轻松、愉快。通过张与弛的互相交错, 促使数学教学具有韵味美。
三、疏密有间
“疏”即间隔大, 频率小;“密”即间隔小, 频率大。数学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与信息交流, 使课堂教学节奏疏密有间。数学课堂教学既要有“密”, 如基本训练速度快、密度高, 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娴熟程度, 板书简明扼要等;也要有“疏”, 如对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要“放慢镜头”, 充分展开, 一步一个脚印, 防止出现知识断层而造成认知缺陷。因此, 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疏密要得当, 教学进程的快慢要适中,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强弱分明
“强”即“强度”, 是指突出教学重点, 抓住知识的本质属性, 并能突破难点;“弱”是指教学内容中次要的、非本质属性的东西。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材料中把握好主次关系, 区分出主要的、本质的内容。对教学重点要指出其重要意义, 可通过加重语气、择取重点、板书圈点等手段及时强化巩固, 还可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辨析, 引起学生重视。如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线段”能否改成“直线”或“射线”?“围成”能否改成“组成”?从而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五、起伏跌宕
“起”是指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 师生情感交流最畅通的高潮阶段;“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 兴奋稍微低落的阶段。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节奏, 适时创造“小高潮”, 科学地利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如采用启发、议论、尝试等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 感受到波澜起伏的教学艺术之美。
把握课堂节奏实现有效调控 篇8
一、因文制宜, 合理预设课堂教学节奏
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载体, 把握教学内容是前提, 这样才能有节奏有秩序地进行教学。对一个单元的重点、难点、兴趣点的有效合理的梳理和分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关键是在整体上掌握教学内容, 分清主次内容, 有所取舍, 合理选择一堂语文课所要讲解的内容, 这样才能为课堂节奏的调节做好前期准备。
在一堂课中, 确定好教学内容, 首先是掌握课堂教学坡度。课堂教学坡度过大, 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坡度太小, 则容易使学生有轻而易举之感, 造成学生思维肤浅, 不善于深入思考问题, 不宜于学生求知欲的萌生。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根据教材、教学目标, 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控制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 突出重点, 主攻难点, 解决疑点, 做到详与略巧妙安排。教师所要避免的就是平均安排教学时间、教学阶段、本末倒置等状况, 不然就会导致课堂气氛过于平淡, 无法激起学生活力, 甚至达不到教学目标, 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二、因人制宜,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新课程倡导“一切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心理学研究表明, 中小学生在每堂课的最佳状态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课堂节奏的控制调节与学生的情绪变化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 并及时找出原因, 通过课堂环节的变换和教学内容的穿插来调动学生情绪, 从而有效控制课堂节奏。所以,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 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 使之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一堂课如果一直处于安静的状态, 课堂气氛沉闷、乏味, 学生就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学习效果。反之, 整堂课始终处于动态, 缺少教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学生就会兴奋过度, 造成课堂处于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实践中, 我们看到有些课堂读、讲、练结合, 学生的口、手、脑并用, 学生一直表现出旺盛的学习积极性, 那就是因为这样的课堂动静结合, 节奏分明, 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态势张弛有度, 才保持了课堂的勃勃生机。
三、因时制宜, 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再精心的设计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就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课堂教学中, 也就难免会出现意外。教师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设计, 应不断捕捉、判断、重组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 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变成教学的亮点, 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及时排除, 对学生思维中的创新加以大胆肯定, 对肤浅的问题进行深入引导和挖掘, 对似是而非的回答给出明确的评判, 用自己的智慧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宝贵的生成资源。
把握课堂节奏,学好聋校语文 篇9
一、手语、口语的使用
教学语言强调要轻重隐显、张弛有度, 这样才能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 同时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直接的、积极的影响。比如讲解教材的重点和较难理解的内容应放慢语速, 增强音量, 同时手语也要慢打;讲解浅显易懂的内容应加快语速, 放轻音量, 用中速手语;讲解紧张、愤怒、兴奋的内容, 用快节奏的口语和手语;讲解深情、优美、宁静的内容就用慢节奏口语和手语。如讲《巨人的花园》一文中巨人外出回来看见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玩耍一段, 为了突出巨人“霸道、自私”的性格, 就需要用明快的语言渲染气氛:“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再如讲《繁星》一文, 整篇课文的基调比较深沉, 内容也较难理解, 所以就需要用慢节奏, 很轻柔、很陶醉的样子, 故音量要轻些, 手语稍慢些, 这样, 经过调控后的教学语言就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氛围, 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 在聋校课堂, 还必须突出优美、和谐的表情、动作和手势, 教师只有通过规范得体的手势, 丰富、有趣的表情动作, 口与手的协调一致, 然后把握好语调与手势的配合, 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师的自然与亲切, 愉快地向思维更深层次挖掘。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要求交替变换、合理调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一种单一的行为刺激下, 大脑皮层容易进入抑制状态, 而间隔、变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打破这种催眠刺激。所以必须讲究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搭配、有机结合, 使课堂有动有静、动与静相生, 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动与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讲《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 先用直观教学法和讲解法简单介绍西沙群岛的全貌和交通作用, 然后用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最后用谈话法总结课文。这样安排, 整堂课就会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板书的相机出现
板书的出现时机应与教学语言手势密切结合, 边讲边写, 让学生的视觉与感觉相统一, 这样不仅适合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 也能引导和把控课堂, 使学生跟上老师的节拍。比如《鸟的天堂》一课, 我是这样讲的:“今天, 老师要带你们去天堂转转, (天堂) (板书) , 不过, 大家千万别紧张, 因为这个地方是鸟的 (板书) 天堂。现在大家放下心来, 我们一起到那里去看一看。”这种巧妙的板书时序的安排, 顿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的思路和课文的思路合拍共振。此外, 还要讲究板书的书写速度和板书频率。恰到好处的板书能给学生以重点的提示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四、教学内容的安排
语文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是有“密”有“疏”, 疏密结合。有的教师往往会担心学生不会学习, 就会在课堂上只“密”不“疏”, 一味盲目加大单位时间的教学量, “马不停蹄”地跑, 这个问题还未解决好, 那个问题又抛出了, 学生也只能“上气不接下气”地赶, 时间一长, 造成脑力劳动超负荷, 产生抑制, 效果适得其反。也有的课堂教学“疏”而不“密”, 教师慢条斯理, 像温开水, 一步一踱, 一堂课能解决的问题非要拉长到两节或两节以上的课。
历史课堂节奏的把握 篇10
一、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设置兴趣型授课方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无疑是他们步入高效学习的有效开端,在兴趣的驱动之下,学生能够更认真地去倾听教师的讲解,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因此,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应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富有趣味的导课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例如,一年级中对汉语字母的学习,教师不能生硬地教学生读与写,而是要巧妙地引入字母后面的故事,如“O”的口型对应表情教学,“Zh”、“Ch”等的舌头新玩法。
兴趣的培养是学习得到高效的有效方式,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是兴趣持续下去的推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最多的就是汉字与拼音,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这种兴趣,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同时结合并应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针对学生好动的特点,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安排游戏。在古诗两首《锄禾》和《悯农》的学习中,授课教师安排学生分别扮演诗中所描述的人物,使得学生深入学习到诗歌的情感内涵,让每个学生能在游戏中充分表现自己。二、多种教学环节结合,创建自主型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要求授课教师要不断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语文教学不能大意,因为这是培养小学生个人认知的重要课堂,因此授课教师要使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同时不断地缓解教学环境中出现的尴尬气氛,而其方式就是对学生进行鼓励。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中《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课文时,学生可能不喜欢授课教师的机械式引入,因此授课教师可以引入《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曲,授课与音频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得教学氛围达到高潮。
同时,要促成教学中自主型学习方式。教师要改进教学策略,以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授课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是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有效性与自主性结合的重要保证。如在《揠苗助长》和《郑人买履》的课堂中,这些涉及与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导向的文章学习,授课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讲课,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授课教师再进行相关的引导。
三、学习成果多样性展示,巩固型的课后练习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读与写是分不开的,授课教师适当的引入方式能够使得读与写达到最好的效果。如稍带竞争意识的读与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更好地保证学生课后学习效果,但是授课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习与练习中的“度”。课后的学习成果是课堂学习的延续,也是评价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方面。假如授课教师能将课后作业的布置转变成课堂最后的一个环节,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心情得到更好的改善,还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针对古诗的学习《元日》和《江雪》,要求学生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并结合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情景流利地朗诵并背诵下来。
学习成果的展示可以是辩论式的,可以是演讲式的,也可以是背诵式的,主要以学生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为出发点,要求要不断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但要注意,低年级的学生以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中年级的学生以深入探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为主;高年级学生则从整体的思路,包括文体、表达、作者思想体悟来深入把握。
四、结语
高效课堂的构建一方面要注重课堂的引入和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的安排;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的协调性;此外,教学成果的展示也不能够太单一,要突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是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它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完成学习计划和教师能否实现教学目标,也决定了学校是否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作为学生求知、成长的主要舞台,课堂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努力构建广泛而高效的课堂,以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促使学习热情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当下所有学校和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论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堂节奏,策略探析
参考文献
[1]许爱琴.融教师、学生、文本于一体——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6(02).
把握课堂节奏?也谈有效教学 篇11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节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堂好课,就像一曲优美动听的旋律,拨动着孩子们的心弦,浇灌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美的旋律的熏陶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课堂教学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节奏犹如一个顽皮的精灵,跳跃在于每一节课中,有人巧妙地指挥它,总能够让课堂如行云流水般夺人眼球;有人却无奈地受制于它,让人感觉上课好像老牛拉车般力不从心。控制好教学节奏,便是巧妙地掌握课堂的起—承—转—合。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的详与略
例如我们在教学《莫高窟》一文时,彩塑、壁画、藏经洞的三部分教学无疑体现了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教学时,注意运用好了“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这句提纲挈领的句子,始终贯穿于教学的伊始,不断地在学生头脑中加深印象。理解、掌握好这句话,有利于把握住课文的精髓。以这句话为引领,学习课文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完莫高窟的每一个段落,依旧以这句话作为总结,进行反复地朗读,加深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它就像是课堂中串起的闪亮的珍珠,在不知不觉当中,它成了本堂课所突现的一个亮点。潜移默化之中,学习的重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密”与“疏”
教学容量的“疏”与“密”,是指单位时间内教学内容数量的多少。一般在一节课的单位时间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每一分钟的价值,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与回味的余地。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也应疏密相间,即有疏有密,疏密有致。在课堂上只“密”不“疏”,一味盲目加大教学量,“马不停蹄”地跑,这个问题未解决好,那个问题又抛出了,学生只能“上气不接下气”地赶,效果适得其反。课堂教学“疏”而不“密”,慢条斯理,一步一踱,一节课能解决的问题非要两节以上的课去解决,这则会导致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难以集中。
例如《艾滋病小斗士》一文,讲述了一位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坦然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动人事迹。教学时,第一课时围绕“为什么一位12岁的名叫恩科西的南非儿童去世了会引起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框架结构,然后归纳了文中的具体事情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学习字词,朗读课文,了解概括每部分的内容,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完成习字册,课堂上当堂完成,作业质量比平时高多了。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依然以贯穿全文的问题为统领,抓住字词感悟,朗读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文中恩科西的可贵精神。让恩科西坦然面对天灾、勇敢坚强、关心他人的人物形象在各自头脑中呈现。因而在第三课时,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题目,进行写一写的练习。在120分钟的时间里,既学完了课文,又完成了相应的作业,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率也很高,这真是一举两得呀!
三、课堂教学速度的“快”与“慢”
课堂教学速度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调整频率,以准确把握好教学过程。速度过快,会使学生思维紧张疲劳,造成“消化不良”;速度过慢,则会使学生思维松松散散,厌倦无聊,“营养缺乏”;速度平稳,则会使学生漫不经心,肃然乏味。所以,教师要从整体节奏上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使其速度快慢交替,形成有规律的变化。
四、课堂教学行为的“动”与“静”
“动”与“静”是教学活动、教学方式的外部表现。“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包括教师的讲解、板演和学生的讨论、争辩、回答、朗读等;“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包括学生的观察、思考、做笔记、看书等。“动”与“静”的和谐结合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
五、课堂教学坡度的“大”与“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桥设阶,铺石修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对课堂坡度的最好注释;朱熹也曾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坡度过大,学生无法接受,容易产生惧怕心理和厌倦情绪;坡度过小,则容易使学生有“轻而易举”之感,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问题,不利于学生求知的意志和品格的培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往往总能有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围绕这条主线,再逐一深入学文。例如:在学习《天火之谜》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富兰克林是怎样做风筝实验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要学生从第四节中概括回答好这个问题也的确有些难度,所以我设计用“先……再……然后……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做铺垫,也为学生把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说话范本,因此,对于教学坡度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借助规范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降低说话难度。
六、课堂教学流程的“连”与“断”
例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理解“呜咽”一词。这个词语本来是讲人低声哭泣,那大海怎么会呜咽呢?联系上文,学生很快能说出是因为人们心情悲痛,所以感到大海也在低声哭泣。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人的心情,这是一种好的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想想,涛声中你好像听到大海边哭边在说些什么?拓展理解省略号。这就需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了。只有让学生思维稍作停留,才能有一个个精彩的课堂发言。
总之,课堂教学的节奏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难易的安排,对教学进程快慢的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张弛等多种因素的调节上。经验丰富的教师都非常善于把握教学节奏,从而做到难易适当,快慢结合,张弛有度,使整个教学过程既紧张活泼,忙而有序,又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中,让我们争做语文课堂教学的自由人,让我们轻松自如的驾驭语文课堂,让我们在充满灵动的语文课堂中自由驰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从有效走向高效。
【历史课堂节奏的把握】推荐阅读: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06-30
如何把握数学课堂教学节奏05-26
历史课堂气氛的调节10-15
历史课堂语言的魅力05-13
历史课堂的提问策略07-23
历史课堂提问的艺术08-05
历史高效课堂的探究10-13
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07-31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07-18
课改下的历史高效课堂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