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2024-06-30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精选12篇)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篇1

作为一门艺术, 教学本身有着独特的节奏。一节课通常都会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终结四个阶段, 如果我们采取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 就不能显示出课堂教学应有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了。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有把握好教学变化的节奏, 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张弛有度, 才能弹好课堂进行曲, 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 把学生分散的精力集中在课堂上。节奏和课堂教学之间, 存在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不同的教学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适宜的教学节奏, 可以使教学获得充分的表达, 吸引学生进入课堂, 认真听讲, 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不当的教学节奏, 则会是教学的内容表达得不充分, 让学生产生一种不适应的感觉, 进而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那么, 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控制教学节奏, 使之与学生的思维节奏更为合拍呢?笔者认为, 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教学手段, 使课堂气氛张弛错落。

所谓“张”, 即指课堂上紧张、急促的气氛;所谓“弛”, 即指课堂上轻松、舒缓的气氛。如果课堂教学一味的“张”, 则会导致学生的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如果一味地“弛”, 则会使学生的精神涣散, 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课堂, 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运用知识竞赛、课堂辩论以及自己紧张、急促的语言等, 营造紧张的课堂气氛;又要运用游戏、故事等放松学生的心情。通过张与弛的错落, 使课堂教学具有韵味美, 从而让学生乐此不疲。

二.合理配置时间, 使教学内容疏密间隔。

所谓“疏”, 即指间隔大、频率小;“密”, 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换的快慢, 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隔变化。比如, 在基础训练时要做到“密”, 即速度要快、内容要多, 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在讲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时, 要做到“疏”, 即放慢教学速度, 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 使学生即不至于过分紧张, 又不会太过松懈, 积极兴奋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

三.把握课堂全局, 配合学生思维的起伏变换。

所谓“起”, 即指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和谐、最融洽的高潮部分;所谓“伏”, 即指高潮退却、学生的情趣相对平稳的状态。事物运动是有节奏的, 同样, 人的思维也是有节奏的。人们在思考问题时, 常常出现此时百思不得其解、彼时却突然豁然开朗的情况。学生的思维亦是如此, 出现一个高潮后, 通常要再过一段时间才能出现另一个高潮。因此, 教师在讲课时, 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思维节奏去控制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这样才能弹好课堂进行曲, 才能让学生有精力、有兴趣去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节奏, 将学生带入跌宕起伏的教学艺术情境中, 使他们深入课堂, 感受教育的魅力。

四.掌控教学速度, 适应教学进度的快慢变换。

教学节奏的快与慢是针对教师教学速度而言的。如果教学节奏太慢, 学生的思维就会变松散, 就会阻碍他们的认知发展;而如果教学节奏过快, 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进程, 而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状况。所谓快节奏, 就是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 可以加快讲课节奏。此外,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秩序, 以免因为不必要的琐事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所谓慢节奏, 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放慢步伐, 详细地甚至反复地给学生讲解, 让学生练习, 直至学生读懂、学透。教师讲课的节奏应该有快有慢, 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教师的快节奏拽着跑, 也不会被教师的慢节奏弄得昏昏欲睡。

五.适度设计活动, 保持听课状态的动静交替。

所谓“动”, 即指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积极参与、踊跃答题和激烈讨论等的一种活跃的听课状态;而所谓的“静”, 则指在课堂教学上, 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的一种相对安静的听课状态。如果一堂课上, 学生一直处于一种状态, 就会出现或因兴奋过度而使课堂失控, 或因自始至终的静寂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而抑制他们的思维发展。这两种课堂状态, 都不能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听课状态, 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要想让学生一直认真听课, 就应该采取符合教育美学的教学节奏———即在听课状态上保持动与静的有机交替。

一节课好比一曲交响乐, 教师就是这台交响乐的总指挥。教师只有把握了课堂节奏, 这节课才能才能魅力四射, 既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 也能够深深地陶醉自己。

朱旭红, 语文教师, 现居湖北孝感。本文编校:黄碧斋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篇2

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的能力,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控制论的反馈原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丰富多彩、新颖多变、起伏有致的活动形式。下面谈谈如何控制数学课堂教学的节奏。

一、数学课堂教学节奏的优化

好的方法能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使整堂课环环相扣,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目标、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以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综合智能活动取代单

一、乏味的你说我听的“灌注”,在方法上既要运用比如限时口算,夺红旗,开火车,抢答案等手段,以及教师短促的语言,严肃的表情来营造紧张的课堂气氛,又要运用讲故事,课中操以及幽默的语言,活泼的表情,让学生时时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鲜好奇感,让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调整,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任何讲课中,学生们都能轻易地记住开头、结尾和任何一个激发他们想象的突出例子。经常的“ 状态变换”,这就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会厌倦,也就为课堂节奏提供了可能。

二、课堂教学师生语言中的节奏

教学中教师长时间的单一的语言往往会让小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模仿孩子化的语调,或高或低、或轻或重、变化有致,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学得开心。如:对法则的指导,规侓的揭示,结论的归纳等重点部分,可采用高亢激昂,洪亮起清脆的声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难点知识时应和风细雨,低语轻声,循循善诱,化难为易。这样通过语调的强弱变化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教学活动中,推动课堂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把握时机,创设活动情景,掀起“小高潮”。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借助课件或投影仪进行演示,把圆沿其半径剪开分成若干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近似长方形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再让学生利用圆纸片进行剪、拼、想,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后。分组讨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以此让学生加深对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印象与理解。然后利用圆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通过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伴随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使学生的认识活动行象直观,印象深刻,应用自如。

灵巧把握教学语言节奏 篇3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的专业特色除了深浅适度,极富针对性,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情真意切,富有感染性,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外,它还必须具有张弛有致,富有节奏感。

“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会使读者兴趣浓厚,步入胜境,领略无限风光。”教学语言也应如此,也应讲究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化,以及句子的长短、语调的升降等有规律的变化,使教学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宛如涓涓细流,恰似淙淙流水,具有一种委婉和谐的音乐美、强弱缓急的节奏感。它有利于学生边听边记边思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语文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把握教学语言节奏主要从把握有声语言节奏和辅助运用体态语两个方面加以调控。

把握有声语言节奏

一要急缓相间,轻重相宜。在教学过程中,讲授应以中速为主。一般起始阶段宜舒缓徐进,高潮时宜趋于紧亢,结束时宜微昂稳收。当讲解教材的关节点(重难点),或需要强调突出某个问题时,应放慢语速,提高声调,使教师的语速与学生的思维节奏同步。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课文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音量大小应恰如其分,适当掌握。特级教师斯霞说:“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就形成了一种节奏。这种节奏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神经,就能导致大脑皮层不断产生兴奋,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语调只有高低有别,错落有致,学生听起来才能精神饱满,兴趣盎然。

教师的音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色彩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合理掌握。教师的语调也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而变化,使之产生美感。不同形式的语调变换,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音乐般的旋律美,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转换其兴奋中心,集中其注意力的效果。

二要适当停顿,行止有度。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必要的停顿,这是增强教学节奏感的重要一环。停顿,即教学演讲行与止中的“止”。停顿分为自然停顿、逻辑停顿和情感停顿三种。自然停顿指教师表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后的停顿,逻辑停顿是指教师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做出的停顿,情感停顿是教师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做出的停顿。它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教师有间隙“换口气”, 它相当于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它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课堂具有音乐美、韵律美;它能给学生一个思索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以便对知识进行消化以强化记忆,或让他们体会出重要的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或让他们享受一下因听课而带来的满心欢乐。这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止有度,就形成了教学中的鲜明节奏。

辅助运用体态语

把握课堂节奏追求高效课堂 篇4

问题源于听了一次化学学科的同课异构的公开课, 两位教师应用相同的教学素材和同样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而最终给人的感受却不尽相同。一位教师的课堂让人觉得舒服, 学生反应积极主动;而另一位教师的课堂则让人感觉不够舒展, 找不到应有的韵味。到底问题出在哪呢?

通过课下与同事讨论, 对比两位教师的授课过程我们发现, 第一位教师就像摸准了学生的脉搏, 按照学生的思维规律进行教学, 上课声音抑扬顿挫, 节奏有张有弛, 时而微笑, 时而沉思, 深情时摸摸同学的脑袋, 幽默时与学生一起欢笑, 学生们和着她的节拍一步步地进入了学习的世界;而第二位教师的感觉略显逊色。我们分析得出, 这是课堂节奏出了问题。

分析问题

节奏原是音乐上的概念, 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教学节奏, 简而言之, 就是教的节奏与学的节奏有机整合而成的一种组织型节奏。教的节奏必须根据学的节奏, 在教的过程中, 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整和处理好动与静、言与行、轻与重、缓与急、张与弛、强与弱、冷与热、长与短等方面的教育行为与度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节奏的诸多因素在时时变化, 教师无疑是执行者。善于把握课堂节奏的教师往往会使听课者的心中产生的节奏和课堂的节奏相吻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何打造具有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节奏呢?

1.轻重、快慢节奏之美

教学语言应流畅连贯、语速适中、语调清晰。节奏应时重时轻、有板有眼、抑扬顿挫, 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一般来说, 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时, 应放慢语速, 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的内容, 应加快语速, 放轻音量。何时快何时慢,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 不能刻意追求形式。一堂课如果只是平铺直叙, 没有波澜起伏, 就会像平淡无味的文章一样, 缺少艺术的魅力和美感, 让学生昏昏欲睡。要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既获得丰富的知识, 又精神抖擞, 就需要讲究课堂节奏的艺术。公开课中的第二位教师虽然在课前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展示素材, 吸引学生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但在讲解过程中未注意到对自己的语速、声调的控制, 原本精彩的视频引入被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 未能激发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厚兴趣, 严重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2.张弛节奏之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中小学生在每堂课的最佳状态一般持续20分钟, 因此, 注意学生思维的张弛结合是很有必要的。“张”, 即教学过程要环环紧扣, 教学语言要干脆利落, 知识的形成要一气呵成, 不慢条斯理、冗长拖沓;“弛”, 即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自主探索, 教师不急于给出结论代替学生思考, 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张”的时间不应太长, 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 以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为度。同样是上述的化学公开课, 第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把控自然, 学生有疑问的时候, 她就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有想法的时候, 她就让各组进行观点说明;学生有争执的时候, 她就用演示实验来给大家验证, 再由学生分析问题, 总结出结论。教师教学的一张一弛,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究问题、得出结论, 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 每一位学生都在努力地思考,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动静节奏之美

动与静是指教学活动的一种状态。“动”是一种活跃状态, 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等。“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 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自主探究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应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将听、看、讲、想、做这些动静要素有机组合起来, 才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 保持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率。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会设计动静的交替, 但这里想强调的是动静交替的节奏。公开课中的第二位化学教师的课堂也有让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动静交替的环节, 但没有把握好节奏。如在“静”的引入环节没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在“动”的小组讨论环节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小组讨论只是流于形式, 未达到教学预期的效果, 不恰当的动静交替节奏使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受到较大的影响。

教学实践

基于对课堂节奏的探讨, 我决定在教学实施中加以实践。于是在初二信息技术教学《曲线运动—引导层的使用》的设计中, 我更加注重课堂节奏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快慢得宜, 抑扬顿挫

在新课的引入时创设情境, 播放秋天落叶的动画, 并配有理查德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此时, 教师缓缓地描述情境, 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秋天意境, 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创作动画表达情感。当学生进入情境后, 教师展示运用剪辑元件制作的秋天落叶的动画, 引导学生对两种动画效果进行对比,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曲线运动—引导层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设计课堂导入语, 引趣激学, 启迪思维, 注重教学语言的语气、语调的变化, 由弱到强, 依次递进, 使得说话的感情渐趋强烈, 最后达到顶点的方法。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反应, 依据课堂走向而有效地调节教学节奏。

2.张弛错落, 疏密相间

在教学中我注重设计“张”、“弛”环节。

“张”:引入后我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九个问题。引导层上有什么、播放动画时是否显示引导线、引导层的作用是什么等九个问题诱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调节思维态势, 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对引导层的概念逐渐清晰。

“弛”:概念清晰后, 我抛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有了引导层, 绘制了引导线, 被引导层上做了运动对象的动画就可以使运动对象沿所绘制的引导线运动了?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实践。经过大约十分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 学生已基本完成任务, 但也有不少学生出现了问题。

“张”:我安排一位已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操作演示, 并小结操作步骤。同时分析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问题, 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做成文件演示,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总结出引导层动画制作的要点。

“弛”:学生在了解问题的原因后, 再实践练习完善作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 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抓准问题, 引发深层思考外, 还应掌握好节奏, 设计适当的问题,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有铺垫, 有过度, 使学生逐渐达到高潮, 避免使其不知所措、神经高度紧张, 产生疲劳。

3.动静交替, 和谐统一

本节课我设置了六个环节, 对学生的强度和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 引导学生自主发挥,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即静 (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动 (师生互动,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静 (学生上机实践探究) 、动 (师生讨论分析问题) 、静 (学生上机完善作品) 、动 (学生展示评价作品) 。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教师要设计好不同层次的教学环节, 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于学生自主探索的, 放开手脚让学生去探究;不适于的, 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导, 带领学生去思考, 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知识。

如何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节奏 篇5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仅要有精确的内容,精湛的形式,精巧的方法,精美的语言,精当的引导和精密的整合,还必须有变化有致、和谐流畅的节奏来调度,方能使它像一首优美的乐章那样,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使人感到身心愉悦。数学课堂教学也要有节奏,适度的课堂节奏能自始至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找准出发点,科学设计节奏

上一堂课,就像演一场戏,如何把它演好,需要我们在课前作通盘考虑,并进行科学设计。好的方法能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酸蚕窜联起来,使整堂课环环相扣,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目标、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以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综合智能活动取代单

一、乏味的你说我听的“灌注”,在方法上既要运用比如限时口算,夺红旗,开火车,抢答案等手段,以及教师短促的语言,严肃的表情来营造紧张的课堂气氛,又要运用讲故事,课中操以及幽默的语言,活泼的表情,让学生时时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鲜好奇感,让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调整,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任何讲课中,学生们都能轻易地记住开头、结尾和任何一个激-发他们想象的突出例子。经常的“ 状态变换”,这就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会厌倦,也就为课堂节奏提供了可能。科学设计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学生,二是文本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一定的年龄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和吸收也有一定的限度,而且在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曲 线上,其兴奋点也是不同的。鼓要敲在点子上,教也要教在 点子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师要教的,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难以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因此,设计课堂节奏时要考虑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而要根据上述要求,进行合理的有机的再创造,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抓住着力点,合理调整节奏

教学中教师长时间的单一的语言往往会让小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模仿孩子化的语调,或高或低、或轻或重、变化有致,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学得开心。再精心的设计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再科学的节奏也无法全部带动精彩的生成。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有心里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设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课堂信息的重组者,需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合理调整节奏,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把它变成教学的亮点,变成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从而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调整的着力点有两个一是学生的“错误”,二是学生的质疑。抓住机会让学生探讨,如:对法则的指导,规侓的揭示,结论的归纳等重点部分,可采用高亢激昂,洪亮起清脆的声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难点知识时应和风细雨,低语轻声,循循善诱,化难为易。课堂节奏轻松而欢快,形成了活泼热闹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既掌握了难点知识的意思和一些公式的特点,又深入理解了其他知识的精髓,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这就是抓住着力点,合理调整课堂节奏的好处。

三、在教学活动中,推动课堂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把握时机,创设活动情景,掀起“小高潮”。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借助课件或投影仪进行演示,把圆沿其半径剪开分成若干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近似长方形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再让学生利用圆纸片进行剪、拼、想,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后。分组讨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以此让学生加深对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印象与理解。然后利用圆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通过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伴随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使学生的认识活动行象直观,印象深刻,应用自如。、研究教材、了解学生是“教为主导”的基础。要教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备课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胸中有法。”

“心中有本”就是教师要把握住教学大纲的要求。大纲是教学的尺度,没有大纲就掌握不住教学深浅难易,造成教学的随意性。是教学活动的桥梁和中介,是大纲的具体化。

“目中有人”就是要研究教育对象,除了解学生年龄、知识基础和家庭等一般情况外,还要深入了解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方法以及训练中能力的变化发展情况,掌握学生求知的心理特点。我们要着眼于群体,但又要照顾个体差异,坚持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注意使优等生“吃得饱”,为差等生“开小灶”,同时对中等生热情鼓励,把转化后进与培养兴子同步进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如何把握数学教学课堂节奏 篇6

一、数学课堂教学节奏的优化

好的方法能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酸蚕窜联起来,使整堂课环环相扣,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目标、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以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综合智能活动取代单一、乏味的你说我听的“灌”,在方法上既要运用比如限时口算,夺红旗,开火车,抢答案等手段,以及教师短促的语言,严肃的表情来营造紧张的课堂气氛,又要运用讲故事,课中操以及幽默的语言,活泼的表情,让学生时时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鲜好奇感,让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调整,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任何讲课中 ,学生们都能轻易地记住开头、结尾和任何一个激-发他们想象的突出例子。经常的“状态变换”,这就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会厌倦,也就为课堂节奏提供了可能。

二、课堂教学师生语言中的节奏

教学中教师长时间的单一的语言往往会让小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模仿孩子化的语调,或高或低、或輕或重、变化有致,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学得开心。如:对法则的指导,规侓的揭示,结论的归纳等重点部分,可采用高亢激昂,洪亮起清脆的声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教学难点知识时应和风细雨,低语轻声,循循善诱,化难为易。这样通过语调的强弱变化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教学活动中,推动课堂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把握时机,创设活动情景,掀起“小高潮”。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借助课件或投影仪进行演示,把圆沿其半径剪开分成若干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近似长方形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再让学生利用圆纸片进行剪、拼、想,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后。分组讨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以此让学生加深对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印象与理解。然后利用圆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通过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伴随一起一伏的教学节奏,使学生的认识活动行象直观,印象深刻,应用自如。

课堂节奏的控制既是一门教学艺术,又是一门复查的学问。只要有利于提高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达到数学教学的最优化。课堂教学节奏把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节奏中快乐主动地学习,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

课堂节奏的调整与把握 篇7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造成的情况

( 一) 学员迷惑, 不知所云

受种种因素影响, 大部分学员的理论知识体系并不完整. 教员不可能用有限的一个学期的课时去重述基础数学的所有入门内容. 所以在“断章”的环境下采用课堂中大量理论推理式的教学方法会让学员摸不清头脑, 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 二) 学员抵触, 渴望生活

学员在日常的专业课或其他基础课中受到大量知识的冲击, 难免会有枯燥、单调的思想的出现. 例如, 在一次实用教学活动中, 笔者分别采用了物理电学的例子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导数应用”方面的知识. 而学员在课下交流时反馈来了建议: “教员, 下次能不能不要讲物理方面的例题, 听到物理我就晕. 你那个买飞机票的例子很有意思, 我听得懂, 也很感兴趣. ”类似此种情况多有出现. 可见, 学员在日常的学习训练过程中, 十分渴望接触生活中的知识.

( 三) 学员犯困, 期望参与

由于我校活动较多, 学员在日常的学习训练之外, 还要加班加点出公差或组织参加一些活动, 经常会在夜里一两点入睡, 从而导致第二天上课过程中不由自主的没精力而犯困. 这种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在“项目训练”“一站到底”这样的学员自主参与度较高的课程中却很少出现.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摈弃传统的教学方式, 合理地调整课堂节奏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堂节奏调整的依据标准及方法

( 一) 把握知识要点, 合理分配时间

要控制好课堂节奏, 必须把握每一节课的知识容量. 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材, 明确知识点, 确定好一节课的知识容量. 确定好知识容量, 就为形成良好的课堂节奏创造了条件. 但是, 这些知识如何传授, 哪些是重点, 须浓墨重彩; 哪些是非重点, 该轻描淡写, 需要合理控制时间. 一节课45分钟要有个总体安排, 开头结尾要灵活机动, 重点难点要留有充足的时间, 具体到每个课时则应根据该课的实际需要分配时间. 既要定时定量, 又要机动灵活, 才可能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 节奏鲜明. 教师切不可上随意课, 漫无边际地谈天说地. 浪费时间的“马拉松”式教学, 是良好课堂节奏的大忌.

( 二) 根据教材特点, 选择适当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良好的课堂节奏的主要条件.一节课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应主要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来确定, 只有与教材内容的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节奏,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们之所以强调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是因为应用数学课教材从第一章函数的概念到最后一章多元函数微积分, 包括选修中的线性代数, 从内容、体系到风格都有所不同, 其方法也就不可能一样. 应用数学课教学要善于分析教材特点, 选择恰当方法, 才能使教学得心应手, 学生喜闻乐见. 例如, 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的内容, 应采用略讲少看的原则;对常识性、知识性多的内容, 可采用自读多练的方法; 对涉及现实生活或热点的问题, 可采用讨论式或辩论式的方法等等.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出现明快的教学节奏.

( 三) 利用教学机智, 调节学生情绪

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节奏的重要因素. 课堂上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烦躁心乱, 教师即便是口若悬河, 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反, 若一节课洋溢着积极热情、欢快喜悦的情绪, 那么, 这就为优化课堂的氛围, 形成良好的教学节奏打下了基础.

首先, 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打动学生, 征服学生. 其次, 教师要有良好的课间过渡技巧, 开始、中间、结尾应浑然一体. 再次, 教师要善于学会举例、善用比喻等手段. 运用比喻可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枯燥的论述变得形象有趣, 能启发学生产生联想, 拓展思路, 掌握知识. 最后, 教师要有幽默感. 数学教员语言的幽默, 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 缓解紧张情绪, 融洽师生感情, 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 四) 按照认知规律, 控制课堂节奏

课堂讲授必须考虑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的变化趋势, 尊重人自身的客观规律, 不能要求学生每时每刻集中精力, 要有张有弛, 劳逸结合.

据研究统计, 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变化规律为: 在一节课的前10分钟处于逐步增强阶段, 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逐步引入. 在10 ~ 20分钟期间达到高潮, 此时适合进行枯燥的概念解释, 逻辑推理. 而到20 ~ 25分钟期间时, 学员会疲惫, 此阶段适合进行一些讨论、试验演示, 学员动手参与. 到25 ~ 35分钟期间, 进入第二个黄金时间段, 再次进行稍微枯燥的概念陈述. 最后的5分钟, 最好进行总结或者为引入下节课做铺垫. 课堂节奏比较理想的是: 松—紧—松—紧—松, 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控制, 安排教案和内容.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实际应用中, 情况千变万化, 肯定是活学活用了.

总之, 课堂节奏的把握与调整必须遵循学员的能力水平与客观认知. 只有设身处地地为学员考虑, 尊重学员的思想,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陈琦主.当代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把握课堂节奏实现有效调控 篇8

一、因文制宜, 合理预设课堂教学节奏

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载体, 把握教学内容是前提, 这样才能有节奏有秩序地进行教学。对一个单元的重点、难点、兴趣点的有效合理的梳理和分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关键是在整体上掌握教学内容, 分清主次内容, 有所取舍, 合理选择一堂语文课所要讲解的内容, 这样才能为课堂节奏的调节做好前期准备。

在一堂课中, 确定好教学内容, 首先是掌握课堂教学坡度。课堂教学坡度过大, 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坡度太小, 则容易使学生有轻而易举之感, 造成学生思维肤浅, 不善于深入思考问题, 不宜于学生求知欲的萌生。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根据教材、教学目标, 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控制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 突出重点, 主攻难点, 解决疑点, 做到详与略巧妙安排。教师所要避免的就是平均安排教学时间、教学阶段、本末倒置等状况, 不然就会导致课堂气氛过于平淡, 无法激起学生活力, 甚至达不到教学目标, 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二、因人制宜,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新课程倡导“一切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心理学研究表明, 中小学生在每堂课的最佳状态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课堂节奏的控制调节与学生的情绪变化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 并及时找出原因, 通过课堂环节的变换和教学内容的穿插来调动学生情绪, 从而有效控制课堂节奏。所以,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 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 使之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一堂课如果一直处于安静的状态, 课堂气氛沉闷、乏味, 学生就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学习效果。反之, 整堂课始终处于动态, 缺少教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学生就会兴奋过度, 造成课堂处于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实践中, 我们看到有些课堂读、讲、练结合, 学生的口、手、脑并用, 学生一直表现出旺盛的学习积极性, 那就是因为这样的课堂动静结合, 节奏分明, 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态势张弛有度, 才保持了课堂的勃勃生机。

三、因时制宜, 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再精心的设计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就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课堂教学中, 也就难免会出现意外。教师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设计, 应不断捕捉、判断、重组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 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变成教学的亮点, 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及时排除, 对学生思维中的创新加以大胆肯定, 对肤浅的问题进行深入引导和挖掘, 对似是而非的回答给出明确的评判, 用自己的智慧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宝贵的生成资源。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篇9

一、明确教学目标,预设教学节奏

教师备课时应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生的语文基础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等,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节奏的把控进行预先设计。预设教学节奏时,除了要考虑课标、教材、学生之外,还要在保证教学内容在规范化结构程序的前提下,注重教学过程的节奏美。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预设,必须在关注目标明确之后,对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重点在哪、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做到胸有成竹。例如,在学习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其学生自身修养,以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为最终落脚点,以“小说主要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写作特点为目标,先用故事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再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最后通过归纳情节看人物特点。

二、整体感知内容,精心设计导入

课堂导入就像交响乐里的序曲、戏剧里面的序幕,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时,应该能瞬间抓住学生的心,一下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迅速进入学习情境,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享受课堂之美。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写作时,我们常常提倡不要凭空捏造,要写自己亲眼所见的人,亲身经历的事。但是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之前根本没亲临过岳阳楼,而是仅凭借友人的一幅描绘岳阳楼的图画写出了这篇佳作。可是,这篇文章为什么这样的广为流传呢?”于是,学生们怀着巨大的疑惑和好奇心来反复阅读此文,最后他们体会到作者意图不在于岳阳楼风景怎样,而是要告慰与己一同被贬官的友人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是要借此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绪的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教学的25-30分钟内,要集中精力、加大密度,紧锣密鼓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并自然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而这个阶段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感情容易达到最高峰,这时教师要调动一切手段,想方设法强烈刺激学生的大脑,让智慧的火花不断地迸射出来,让学生情感的浪潮汹涌澎湃。

此外,还要妙用课堂的结尾来个点睛之笔。课堂教学的结尾,就像赛跑时的冲刺,教师不仅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总结本课内容,让其深深刻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还要运用一个巧妙的提升,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能回味无穷,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语言生动幽默,营造轻松气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如果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一些,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在教授《看云识天气》一课,说到“云好比是天上的招牌”时,说招牌是店铺的标志,这就是抽象的表述,学生比较难理解。假若说成招牌就是店铺名称,如“渝乡干锅鸭头”,顾客一看这块牌子,就知道这家店铺是饮食行业,并且干锅鸭头是它的主打菜。这样一说,就显得生动多了。教师如果善于将晦涩难懂的内容简单化,就能够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也能让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例如,在讲授《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父亲,这是个刚性的称呼,我们感觉到的是坚定。确实,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儿女成长的坚强后盾,一直坚强地、默默地屹立着,无怨无悔,令人感叹,令人敬畏!接着就引导出下面的比喻:父爱是一座雄伟的大山,父爱是一片广袤的草原,父爱是燃烧的太阳,父爱是汹涌的江河;父爱是厚重的抚摩,父爱是深情的凝望;父爱是一首歌,父爱是一杯酒。这些充满诗歌韵味的语言,运用了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

幽默诙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课堂运用幽默语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长注意集中时间,增强学习兴趣,有位老师在教学《如梦令》时,因为刚好赶在下午,班上有好几个同学都困得睡眼朦胧,老师没有训斥他们,而是先叫所有同学大声朗读一遍课文,用声音刺激一下同学,然后重填了该词:曾记骄阳西悬,定律公式盘旋,呼噜因瞌睡,梦里周公讲解,疲倦,疲倦,如此怎把书念。醒着的同学哄堂大笑,睡眼朦胧的同学为之一振,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教师如果能将生动幽默的语言和严谨的课堂语言结合起来,创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节奏,就会收到“寓庄于谐”的教学效果,还能形成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讲解即兴而起,变换教学手段

新课改理念强调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讲授,定会因学生的审美疲劳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教学时要善于用多变的教学手段来创造教学节奏。如有的老师在教授语文基础知识时让学生画“知识树”,用树干、树支、树叶代表各级不同的语文知识,把枯燥的语文语法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还有的老师在讲解《死海不死》一课时,让同学做“鸡蛋浮起来”的物理实验,让同学对“死海不死”的原理有了感性认识。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合理的调控课堂的节奏是一门学问。把握好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产生共振,就能谱写出语文课堂的华丽乐章,而这充满节奏旋律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意犹未尽,甚至流连忘返。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合理的掌控课堂的教学节奏是一门学问。把握好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产生共振,就能谱写出语文课堂的华丽乐章,而这充满节奏旋律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意犹未尽,甚至流连忘返。

把握课堂节奏,学好聋校语文 篇10

一、手语、口语的使用

教学语言强调要轻重隐显、张弛有度, 这样才能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 同时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直接的、积极的影响。比如讲解教材的重点和较难理解的内容应放慢语速, 增强音量, 同时手语也要慢打;讲解浅显易懂的内容应加快语速, 放轻音量, 用中速手语;讲解紧张、愤怒、兴奋的内容, 用快节奏的口语和手语;讲解深情、优美、宁静的内容就用慢节奏口语和手语。如讲《巨人的花园》一文中巨人外出回来看见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玩耍一段, 为了突出巨人“霸道、自私”的性格, 就需要用明快的语言渲染气氛:“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再如讲《繁星》一文, 整篇课文的基调比较深沉, 内容也较难理解, 所以就需要用慢节奏, 很轻柔、很陶醉的样子, 故音量要轻些, 手语稍慢些, 这样, 经过调控后的教学语言就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氛围, 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 在聋校课堂, 还必须突出优美、和谐的表情、动作和手势, 教师只有通过规范得体的手势, 丰富、有趣的表情动作, 口与手的协调一致, 然后把握好语调与手势的配合, 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师的自然与亲切, 愉快地向思维更深层次挖掘。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要求交替变换、合理调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一种单一的行为刺激下, 大脑皮层容易进入抑制状态, 而间隔、变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打破这种催眠刺激。所以必须讲究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搭配、有机结合, 使课堂有动有静、动与静相生, 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动与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讲《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 先用直观教学法和讲解法简单介绍西沙群岛的全貌和交通作用, 然后用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最后用谈话法总结课文。这样安排, 整堂课就会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板书的相机出现

板书的出现时机应与教学语言手势密切结合, 边讲边写, 让学生的视觉与感觉相统一, 这样不仅适合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 也能引导和把控课堂, 使学生跟上老师的节拍。比如《鸟的天堂》一课, 我是这样讲的:“今天, 老师要带你们去天堂转转, (天堂) (板书) , 不过, 大家千万别紧张, 因为这个地方是鸟的 (板书) 天堂。现在大家放下心来, 我们一起到那里去看一看。”这种巧妙的板书时序的安排, 顿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的思路和课文的思路合拍共振。此外, 还要讲究板书的书写速度和板书频率。恰到好处的板书能给学生以重点的提示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四、教学内容的安排

语文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是有“密”有“疏”, 疏密结合。有的教师往往会担心学生不会学习, 就会在课堂上只“密”不“疏”, 一味盲目加大单位时间的教学量, “马不停蹄”地跑, 这个问题还未解决好, 那个问题又抛出了, 学生也只能“上气不接下气”地赶, 时间一长, 造成脑力劳动超负荷, 产生抑制, 效果适得其反。也有的课堂教学“疏”而不“密”, 教师慢条斯理, 像温开水, 一步一踱, 一堂课能解决的问题非要拉长到两节或两节以上的课。

如何把握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节奏 初中生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而言,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门艺术,而节奏又是艺术的灵魂,因此,课堂教学节奏便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果老师善于根据学生的特征和心理进行教学,善于调节语文课堂节奏,便能够和学生一起演绎出语文的华美乐章,呈现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有效的运用每节课的40分钟,准确做到迅速而有效的传递信息,且能够让学生喜欢学习,保持学习的热情。以下是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有效调节课堂节奏的方式。

一、 把握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意义

课堂教学节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语文课堂中老师知识的传递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情感的传递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所以教学节奏也要随之变化。我们能够发现老师展现出的教学节奏如果非常紧凑,那么教学的环节便是环环相扣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提高,课堂参与度也会随之提高。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教学节奏对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学生的表现也会非常活跃,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如果老师能够科学的掌握教学节奏,也会使老师的教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二、 把握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方式

1.老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节奏的主导地位

老师是课堂教学节奏的调节者,因此,初中语文老师需要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同时着手,掌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理念、语言、风格、时间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节奏的因素。比如,优秀的初中语文老师会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懂得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在课堂中不会自说自话,而是会随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当感受到学生学习困难时,会及时把课堂节奏放慢一些。当感受学生自注意力不集中时,会及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活动,尽量把节奏放慢一些或者更换教学形式,让学生逐渐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另外,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老师往往会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节奏变化以及注意力的集中情况。上课时,老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思想情感得到沟通、交流和碰撞,久而久之,课堂节奏便会变得丰富多彩,也使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使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可以不断得到提升。同时,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老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要结合当节课所讲的课文内容采取抑扬顿挫、快慢结合、高低和谐等各种语言形式,使学生能够被课堂教学节奏所引导,进而更好的学习。

2.课堂节奏要和课文相结合,要以课文为依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半以课文解读为中心。课本是语文教学的依据,课本也因为课文内容和抒发情感的不同而产生差距,便形成了课文内涵的节奏差距,课文的节奏差异也是教学节奏调节的重要根据。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课文中的内容多样,感情丰富,课文中的情节节奏,课文的开始、高潮、结局等都呈现出不同情节的起伏,每个情节中也都要有不同的教学节奏的掌控。对于文中1923年,便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对于这些讲述之时,老师便要慷慨激昂,运用较快的教学节奏,让学生感受到对敌人的痛恨;再如课文中最后一段:“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这段话便用扬子江、黄河精神高度概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战斗风貌,号召民众以雄健精神,用顽强斗争创造未来。老师需要用抑扬顿挫的口气进行描述,让初中生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感情,使学生能够真临其境的看到这些情景,通过情景交融的过程中,感受到老师教学节奏的变化和课文情感的变化。使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真正的做到课堂节奏和课文相结合。

【结 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老师课堂教学要把握好教学节奏,设置出好的教学情境,逐渐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从而真实的从课堂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善春.课堂教学节奏艺术中美的意蕴及其价值【J】.教育探索, 2011(10)

幼儿教师如何把握教学活动的节奏 篇12

一艺术教育活动教学节奏概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 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后来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 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幼儿天生就是艺术家,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给幼儿创造充分条件和机会, 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 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艺术教学活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 教学节奏把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善于把握教学节奏, 能不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教学效果将很好。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把握教学的节奏, 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二把握教学节奏的策略

1. 使幼儿的大脑处于最佳的唤醒状态

所谓“适宜唤醒”理论是指人脑处于最佳的唤醒状态, 这是进行高级神经活动的需要。要达到一种“最佳唤醒状态”, 就必须使兴奋集中于与现有活动关系密切的脑区, 并使与活动无关或关系疏远的脑区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这样人们就能够注意集中、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行动迅速并且主动。相反, 在一种“不适宜唤醒”状态下, 一方面人的情绪和行为便出现失调或失控, 如幼儿在活动中过于兴奋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人的情绪低落和缺乏行动动力的情形。如幼儿在活动中过于安静、反应迟钝的表现, 这两种表现在教育活动中都是非理想反应, 它是由“不适宜脑唤醒”引起的心理反应的外在表现。

如何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最佳状态呢, 下面用例子加以解释。在大班歌唱活动《十二生肖歌》中, 教师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 询问小朋友今年是什么年, 自己及父母的属相是什么, 进一步让幼儿说出一年中十二生肖的顺序, 这样顺利导入新歌《十二生肖歌》;第二个环节是请幼儿伴随音乐有序地喝水, 喝完水后跟着老师一起进行发声练习, 这个环节教师用了5分钟;这样10分钟过去了教师才开始播放《十二生肖歌》。这样的教学节奏就把握得不好, 一般情况一节大班的教学活动课最多不超过30分钟, 因为大班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在30分钟内。本节活动导入就进行了10分钟, 在导入活动中没有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活动就很难进行下去。

2. 教学环节要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 如果教学不能体现游戏化、情景化, 教学方式呆板单一, 就很难抓住幼儿的眼球, 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会进行困难。在一节幼儿园的中班绘画作品欣赏活动中, 教师在活动中始终都是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幼儿欣赏, 并且提问的都是班上反应比较快的幼儿, 完全没有关注到其他幼儿的反应, 就好像这次活动是专门给这几个幼儿进行的, 活动持续没多久教学秩序就开始混乱, 幼儿完全不听老师在说什么了。这个案例反映出的问题是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他们不能长时间进行安静的活动, 要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不断寻找孩子的兴奋点。

3. 教学衔接要自然流畅

一节教学活动课很重要的一条评价指标就是教学环节是否流畅, 教学活动给人一气呵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感觉。但很多老师不能很好地做好教学活动环节间的过渡和衔接, 致使整个教学环节给人脱节的感觉。教学除了教学环节安排的恰当之外, 教师还必须注意每个环节之间恰当的衔接语使用。比如在一节小班歌唱活动“碰一碰”中, 教师在最后创编了一个关于碰一碰的游戏, 只让一组幼儿进行了游戏, 其他幼儿正跃跃欲试想参加游戏时教师却说:“今天我们玩得很开心, 希望你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做一做这个游戏, 同学们再见!”这个教学设计就很不完整, 让幼儿有一种被抛到了空中, 又被突然摔下来的感觉。优秀的教学活动是先让孩子兴奋起来, 但在教学结束时又让幼儿回归到正常的状态中。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 学会把握教学的节奏, 让自己的教学活动舒缓有度, 富有节奏感。

摘要: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但在现实活动中许多幼儿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节奏, 使得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 幼儿兴趣不高, 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针对这一现实问题, 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

关键词:教学活动,兴趣,教学节奏

参考文献

[1]代蕊华编著.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美]肯尼斯·莫尔.课堂教学技巧 (刘静译)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复合绝缘下一篇:中国钢琴练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