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目标(精选8篇)
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目标 篇1
“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何精准把握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和目标?
石门寨中学 戴春艳
确定教学目标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读教材,知道教材这一课讲什么内容;第二步看课标,尤其是课标解读,看看每一内容要求的范围、程度;第三步做学情分析,了解在这个问题上学生的已知、需求和困惑。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谈一谈吧。先从教材说起,教师应该怎样围绕教材内容设定教学目标?
一.如何围绕教材内容恰当设定教学目标
我们所用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的认真思考,层层的审核,应该说其中的教学资源是非常典型和有价值的,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最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根据课标及具体教育目标,精心安排且适合学生学习、参与、活动、体验、内化及实践应用的综合内容。在“我与他人和集体”这部分内容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材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情境化:教材以图片、故事、心理测试等方式创设了学习的情景,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平台。
生活化:教材的设计就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背景,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为背景,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注重从学生生活感受中总结提高,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得出结论。
思维化:教材用设问思考、讨论争辩等方式呈现了思维的过程,在过程中注意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帮助学生体会与感悟,避免灌输给学生,即使是有些定论性的东西,也要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活动化:教材的每一个观点的介绍和形成都是借助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使课文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和操作性;而且使学生能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综合化:综合性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体现在教材上,如一册教材中,既有心理、品德的内容,也有法律方面的内容。体现在问题中,如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角度去探讨。
“我与他人和集体”的教材内容,是围绕学生的交往展开的。必须理清教材内容,才能找准知识点,才能明确教学方法,从而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要准确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领会,从对教材整体性的把握,如一册书或一个单元的设计意图、逻辑结构、中心内容等,到每一课到底讲了几个问题,关系是怎样的,重点内容是什么等都要梳理清楚。理清教材内容,可以简要地概括以下几点。
1、研读教材,首先要读标题,标题是其下面内容的中心思想,帮助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如八年级上册第五课课题为《多元文化“地球村”》,通过课题名称可以看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其次读内容,以明确每一个中心思想下面包涵哪几个知识点。如第五课下面有两个框题《世界文化之旅》和《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可以看出本课包括两大内容:一是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文化,体会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二是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如何在保护好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加强不同文化沟通了解,使本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读标题,要讲究顺序,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从单元到课到框题到目,只有按照这种顺序读,才能不丢失任何一个知识点,才有可能正确理解所讲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而把握好教学的侧重点和角度。读内容:具体到每一课,首先要看正文宋体字,共分几段,都有哪些内容,每点内容有几个层次。再看虚线框部分,展示了什么案例?设计了什么样的活动?提出了什么问题?与正文是什么关系?教材中的资源链接和名言警句是什么?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选取这些连接和名言警句?——这些为知识目标的设定提供依据。
2、把握教材还要理清关系,也就是要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教材正文内容有两种字:宋体,用于表达和分析基本事实,一般概念、观点和结论。楷体,用于提供教学活动所需资源,如介绍有关事例和资料等。宋体字内容是教学的结论和正确导向,要求学生懂、信、用,文字表达准确、规范。如:
楷体字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或为学生活动提供活动设计、引导和素材,增强教材的可读性,活动围绕教学内容,趣味性强,文字活泼。
教学中准确分析其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点,如对学生 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的培养、学生与父母沟通技巧的培养等,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确保能力目标的设定具有实效性。
3、挖掘教材就要 “找讲点 ”即教育价值。比如说,教材讲解是否到位?哪些点可以忽略?哪些点可以补充进来?归纳的结论有无其它可能?特别是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等方面能否带来改变与提升?“我与他人和集体”部分,主要体现在八年级的教材中。八年级是学生向青春期过渡的主要时期,面临因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各种问题引发的心理矛盾,需要帮助他们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指导他们处理好不断扩展的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交往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八年级教育的主题是学会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弄清楚这些,就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找到了支撑。
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第二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教学中,清华附中朝阳学校的常鸣老师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
这样的问题设计并不是引导学生关注某一个知识点,也不是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引导学生理解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时,如果大家都嫌麻烦、费事、抱着没多少钱就算了的态度,那么我们就无法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更无法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市场环境。这里面渗透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深入理解。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常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环节: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作为消费者个人,不要发票可以得到优惠,如一瓶饮料等,于自己是有利的;但是从国家的角度而言,餐馆就是在偷税漏税,损失的是国家利益。教师在这里是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个消费者的责任。这一课的教学中,常老师对教材教育价值的挖掘很到位,而且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贯穿了教学始终。
二.如何依据课标恰当设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部分由三方面内容构成。一是“交往与沟通”,这一主题主要围绕青春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而设计,共分为五个教学内容点。前两个内容点介绍了交往礼仪、交往与友谊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后面分别从与父母、老师、同龄人交往的三个侧面,提出了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进感情与建立友谊,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等要求。与这一主题相对应的总体目标是:知道交往、礼仪与友谊对个人生命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意义,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孝敬父母,增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与能力;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
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第一框《礼貌显魅力》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从两个字“您”和“怹”入手,解释了对人的礼貌首先是尊重,就像这两个字一样——把人放在心上!而且,这个设计还引导学生理解,礼貌绝不是个人的事,它一定是在与他人交往、在社会交往中不容忽视的。
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快乐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愿意做有礼貌的人,乐于以礼待人。
能力目标:逐步学会以礼待人,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气、举止优雅,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
知识目标: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不难发现,教师的这一设计,准确的切入到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所以精准把握《课程标准》对教师恰当设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在集体中成长”,这一主题主要围绕初中学生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设计。五个教学内容点分为两个层面的关系问题:一是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二是在集体生活中正确处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在集体生活中正确处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要求学生自觉做到换位思考、宽容他人、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平等待人,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实现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更好成长。与这一主题相对应的总体目标是: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的力量;学会理解和宽容,尊重、帮助他人;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努力做富有正义感的诚实人。
视频:清华附中朝阳学校的 常鸣老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第三框《平等尊重你我他》的教学片段。常老师创设的三个情境:
在学校遇到校长、老师、清洁工和保安,你会怎么做? 平等待人与尊老爱幼是否矛盾?
坐地铁,遇到衣服很脏、汗味很重的民工,你是什么态度?
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得出:“平等尊重——尊重他人的劳动、不用语言和行为侮辱他人”。
这一设计是在对《课程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完美地落实了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突出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学科价值。
三是“权利与义务”,这一主题围绕与初中生密切相关的权利和义务而设计。五个课程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其行使的要求,进而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受教育权、经济权利、消费者权益,并促使其履行相应的义务。与这一主题相对应的总体目标是: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认识到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教育权利、经济权利和消费者权益受法律保护;树立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各项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公民的权利,态度是积极的,但是对义务会忽视。这就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即学生不断的强调自己的权利,把自己在生活遇到的一点点的侵权行为就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觉得任何人对自己的一点侵权行为,都应该告到分院、赔偿损失。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在八年级下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老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出示材料,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些姓名给生活带来的是便利还是不便?
学生认为姓名权就是名字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愿望、喜好、个性等来决定,是纯粹自己的事情。面对越来越多奇、特、怪、异、生僻等姓名的出现,带来的社会交往的问题和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明确权利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姓名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乎个人与他人、社会的交往。于是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张幻灯片,引导学生不要忽略,即使个人的姓名权,其中也包含着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而这正是教师教学目标的落脚点。
三.怎样分析学情为恰当设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现在大家基本上有这么一个共识,依据教材确定教学重点,依据学情来确定教学难点,可见了解学情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也知道,学情除了是确定教学难点的依据,它还是确保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关键。
了解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科学的分析学情,才能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依据。学情,就是包括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学习方法及已有知识经验等在内的总和,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情况的分析,还应该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状况)、思想状况、道德发展水平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等。一般在思品学科的学情分析中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主要内容:
(1)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学习教材的认知障碍;
(2)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和道德需求,把握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分析学生学习教材的思想疑点和道德认知困惑;
(3)了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亮点,将之作为教学资源。在“我与他人和集体”这一部分内容中,学情的分析主要应该围绕学生在交往中遇到的烦恼、问题展开。只有准确的了解了学生的状况,才能使教学设计有针对性,设定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并能通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否则,往往使得教学目标成为一句空话。
首先,当前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和存储知识。这必然要求老师更加关注学情,才能制定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其次,学生自身特点不断发展变化。现在的学生有着丰富的信息来源,头脑中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之学生个性的自由释放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多样化,社会上的一些影响会通过家庭传导给学生,掌握住学生的真实思想,才能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要做到有效分析学情,应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观察,并经常做一些小问卷、简单的访谈,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整体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育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日常教学中,还需要特别注意观察了解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情的准确分析与把握,与恰当设定教学目标、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等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
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的方法很多,很多老师日常教学主要是凭借教学经验和随意性观察,但是要使得对学情的分析更具科学性,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有意识观察法及建立学情档案等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应本着短小、简单、易操作的原则,在帮助教师有效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又不给教师增加过多负担。如针对一课时教学内容设计问卷,问题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年龄和认知水平,不引起学生反感;把有主题的访谈落实在与学生的随意交流之中,但要及时做好记录;教师养成平时有意识观察的习惯,日积月累,就会增强对学情的准确把握的能力。
四.如何把握教学重点
1、什么是教学重点 ?
所谓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教师安排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是教师必须着重阐明的部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部分。
2、教学重点应具备哪些特点?
(1)应当是对完成教学任务最具有影响、起关键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带有结论性的基本观点。
(2)应当是与当前社会生活或学生思想实际密切联系的、能够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的那部分概念、原理和观点。
(3)应当是教材中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交叉或有关联的、对多学科综合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有影响的概念、原理和观点。
3、教学重点确立的依据有哪些?
(1)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的确定教学重点。
(2)学生实际: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应该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确立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通过课堂提问、课后辅导、分析试卷等方法,分析学生的疑难所在,以之作为今后教学相应内容是确定重点的借鉴。
4、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
(1)分清主次。特级教师支玉恒说:“那种把教材所有内容无巨无细都钻得深而透之做法,并非聪明之举。如果进而把这些内容都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则更是弊多利少。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式的教学,也是绝对不可取的。因此吃透教材,首先是吃透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可以围绕中心问题合理变动顺序,力求从系统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做到既有中心、又有向心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2)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以求课堂讲授内容具体、深入、明确,使重点更加突出、丰满。对于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则予以适当精简,概而述之。
(3)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予以切实保证,使重点部分得以讲清讲透。
5、课例
课例 1:《做诚信的人》 课标要求:“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障碍分析:
1.“怀疑”:现阶段的初中生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当前社会诚信的失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小被家庭和学校告知,要提防社会中的不诚信行为,使得他们对社会产生一种怀疑和提防的心态。
2.“矛盾”:学生渴望得到的与其说是诚信的人格,不如说是防止欺诈侵害的技巧;他们既期盼社会诚信状况的进步,有时自己又做出不诚信的行为。
3.“盲目”:学生尚未把自身行为与诚信明确建立联系,对自身行为所带来的诚信后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根据这样的学情,可见,帮助学生认识到诚信是赢得社会信任的基础,赢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对于提升自我价值、抓住人生机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很必要的。最终确定的教学重点:诚信与人生价值的关系,产生追求诚信人格的渴望。
课例 2:《心有他人天地宽》
确定的教学重点:在我与他人关系不同层面的问题情境中,如何做到宽容,宽容的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重点,分层次设计问题情境,突出教学重点。
五.如何确立教学难点
1、什么是教学难点 ?
教学难点是相对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思想实际水平来说的,是指教材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或接受的那部分概念、原理和观点。
2、教学难点确立的依据有哪些?
(1)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不能较快较好地理解。
(2)在学习新的概念、原理时,缺少相应的已知概念、原理作基础,或学生对已知概念、原理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所以,让学生明白这些概念的内涵是教学时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3)已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即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原理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原理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
(4)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是教学中的“大难点”。因此这类内容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选择上都是难点。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
课例一:《做诚信的人》
教学难点:领会诚信的核心是善,能在不同的生活情景中做到诚信。
确立的依据是: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诚信具有复杂性和情境性,学生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各种诚信行为背后的核心,才能真正增长诚信的实践智慧。
课例二:《心有他人天地宽》
教学难点:宽容是有原则的,宽容不能突破维护社会正义的底线,这要求学生既要宽容大度,又要坚持原则。确立的依据是:初中生尚未建立牢固的是非观,缺少辩证智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因此,帮助他们理解“宽容要有原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例三:《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学难点: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确立的依据是: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往往关注自身多,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别人的情感世界,在实际的道德实践中,不会换位思考,也难以与人为善,以致伤害他人情感的事时有发生。所以要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教育。
课例四:《我有肖像权》
教学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权的义务。
确立的依据是:初中学生刚接触法律知识,对法律赋予公民肖像权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而现实生活中对别人肖像进行恶意丑化的行为,或在网络中恶搞别人肖像、擅自使用他人肖像、以营利为目的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行为,又给学生的认知带来的混淆。而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的观点又较为抽象,故成为难点。
课例五:《财产留给谁》
教学难点: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既要依照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确立的依据是:初中学生刚学习完法律之后,倾向于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一切问题,这对启发他们从道德的角度思考问题来说,之前的内容可能会起到负迁移的作用,故成为难点。
3、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为熟悉,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运用直观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如多媒体辅助法。
(2)创设情境、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
(3)补充材料、化解难点。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化解的方式是需要引进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
(4)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运用对比方法区分各自的特点,如表格比较法。
(5)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如分层设问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解为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问题,小坡度式地层层递进,化难为易,由易到难。
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目标 篇2
目前, 一些思想品德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重视程度不够。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作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 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的安排和开展, 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 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和学生特点分析, 使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例如《平等尊重你我他》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理解人人平等是指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并懂得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 尊重社会, 尊重自然。
能力目标: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平等和尊重他人的公民意识, 体会平等重在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这个教学目标, 第二条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框题。教案所设定的总的教学目标, 没有衡量学生现有知识状况与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仅仅依一种课堂模式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教学, 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习惯、原有能力。不分析学习需要, 就难免在课堂上做重复工作, 甚至抑制学生的积极性, 自然会使教学目标落空。
(二)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忽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例如某教师设计的《严也是一种爱》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师应让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 正确看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 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情感目标, 实为教师灌输的内容, 而非学生学习此文产生的情感升华。因而也不是建构, 而只是“填鸭”。
由此可见, 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 应该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执导下, 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 注重内外因素的结合去设计教学目标, 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缺乏理论指导的学生活动往往会走向形式主义, 不注重学生活动就只能局限在灌输教学的低级状态。
(三) 没有把握目标的可操作性, 使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教学成果难以考查
例1:《做情绪的主人》
(1) 了解情绪是可以调适的, 认识到情绪与个人的人生态度是紧密相连的。
(2) 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例2:《维护消费者权益》
(1) 通过教学, 使学生了解消费者享有哪些合法权益, 知道什么是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依法结社权、获得知识权、维护尊严权、监督批评权。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是符合要求的, 案例2则存在“认知目标”过多的问题, 几乎把教材中的内容都罗列进来, 未能突出重点;“能力目标”有些抽象, 缺乏针对性, 修改为“培养学生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知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就比较具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制定得不恰当,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这节课的内容不符合, 不是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三、解决的策略
为避免和减少上述问题, 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 应该要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首先, 要依据课程标准, 对全课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和教学目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其次, 在这个前提下, 再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 合理地制定课时的教学目标, 具体操作步骤为:
(1)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弄清本课时基本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基本要求是什么;
(2) 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结合点;
(3) 分析、思考、挖掘蕴含在教材内容中的基本观点, 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因素是什么;
(4) 把上述内容按照认知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整理和概括, 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5) 适当参照教师教学用书 (参考书) 中对全课教学目标的表述, 纠正、充实、完善自己所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
据此, 以下为笔者对《生命需要彼此尊重》一框的教学目标设计, 仅供参考:
知识与能力:
了解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存状况, 了解环境恶化的现实, 懂得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 珍爱自然生命, 保护自然环境, 学会和自然和睦相处,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地的观察与探究或者上网查找资料, 感悟生命世界的多彩;知道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状况, 通过讨论与分享, 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引导的“社会环境综合分析”懂得生命是彼此联系的, 需要彼此尊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加深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了解生命个体间的相互依赖性, 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 建立起对生命的责任意识;从小养成爱护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达到他人、社会、自然的良好互动关系。
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目标 篇3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要努力达成的预期教学效果,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导向作用。那么如何设定《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来有效地提高课堂实效呢?
一、教学目标设定——整体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内在统一。在教学浙教版三年级《世界真奇妙》时,开始感到这一主题教学内容太多太杂,很难在一节里上完,对这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空、大、泛,后来通过研讨单元目标后发现本单元的目标是“追根溯源”,旨在让学生从高山、大海、森林、草原、沙漠……感受我们家园的面貌多姿多彩;通过和平、发展、运动、激情……让学生体会我们家园生活的多姿多彩。结合这个单元的总目标,思考本课时在单元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重点挖掘世界各国典型的科学成就、地貌特征等,重新制订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世界上分布着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了解各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艺作品、动植物和矿产、科学成就、地貌特征。(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通过阅读和搜集一些关于各大洲重要国家了解各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艺作品、动植物和矿产、科学成就、地貌特征。(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世界真奇妙”这人主题,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国家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各种资源以及多姿多彩的文明成就的情感。
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基本把握住每一课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教学中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了学生生命整体投入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设定——多元性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道德知识和基本规范的认知目标;(2)培养世界观和道德、审美、劳动等观念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的情感目标;(3)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行为目标。绝不能把认知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轻视甚至排斥学生其他素质发展的要求,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要多元化定位目标。如我在执教六年级《小脊梁大希望》中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认知目标:感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惨烈,学习抗震救灾中英雄少年的优秀事迹;(2)行为目标:培养学生在灾难面前机智勇敢、敢于承担的优秀品质;(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少年强则国强”的爱国意识和信念,肩负起民族未来的希望。
三、教学目标设定——针对性
综合课程的教育价值是多元的,而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是我们教学的主导价值所在。例如《我们的地球》《圆明园在哭泣》《我们者龙的传人》等课文,虽然是以社会文化知识为主要教学点的,但我们在教学中都把它视作是为学生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服务的,没有上成单纯的社会文化知识课,努力体现了品德教育在综合课程中的主导地位价值。
但是,品德教育在综合课程中的主导价值是对整个课程而言,并不是每篇课文、每节课一定要机械地凸现这个主导价值。还是以教学《我们的地球》为例。课文分为“万花筒”“故事屋”“环球行”“求知园”四大内容,整篇课文教学一般分为两课时。对整个学习主题而言,教学目标必须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对每课时教学则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环球行”主要引导学生借助地图或地球仪进行假想环球行,从而知道地球是圆的;“求知园”则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地球表面有海洋和陆地,形成了七大洲和四大洋。虽然在这两块内容的教学中也包含了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它是隐含着的,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地球知识的教学。教师切不可为了体现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的思想性,进行穿靴戴帽、生拉硬扯的品德教育。
四、教学目标设定——主题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活动课程,在教学中形式,主要竭力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实践中来学习生活的知识,感情做事、做人的道理。而我们一些教师在一节课中没有一个切合目标的主题活动,而是活动环节多乱,学习内容杂碎。在活动中学生被告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虽然在活动中显得兴奋,但缺少自己静心的思考,真情的投入。一场热闹过后,留给学生的东西却很少。因此,教师设计组织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考虑活动内容及达成目标的。如上四年级下册《和睦相处》一课,教师拍摄了一组图片,制作成课件。课上让学生看课件,找出社区美好的事物及不文明不友好行为。学生在找找说评评的过程中达到引导学生懂得“社区是我们的家园,邻里和睦对社区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很重要”的道理。
五、教学目标设定——生成性
生成问题的课堂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永恒的,教学过程不是预设不变的。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一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教学会经历一个从有序到无序的过程,也许会影响某些教学任务的完成,但这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师设计教案时要有一定的弹性,为教学的生成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生成问题,关注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并在生成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智慧、创造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生成”,加以选择,及时引导,至促进目标的达成。
如执教《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师让学生看广告:一场关于水的拍卖会,让学生说说你又有什么感受?最想说什么?从师生的收集的资料中,再让学生读读“缺水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水资源的匮乏,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课堂上看似师生间的对话、学生自己对生活周围和世界各地缺水或浪费水源的了解和交流,使他们得到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升华。“生成”是课堂的生命,它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非常透彻,教学的目标十分明确,这样才能围绕目标,因势利导。
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目标 篇4
梅建芳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在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环境下,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和交流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关键词】小班化
教学
德育渗透
随着农村孩子跟父母一起大量外出,以及教育布局的调整,农村小学的生源出现了自然的萎缩,很多学校形成了人数少于20人的小班。那么在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环境下,如何有效的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
《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下面针对自己几年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探索,谈点体会。
一、在情境活动中渗透德育:
小班化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内所平均占有的时间成倍增加。这样,在课堂上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情境活动教学。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我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这种教学途径很容易把德育渗透在教学中。
如在教二年级《长大真好》这个单元时,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展示会,让学生展示一学期来的学习成果,教育学生积极向上,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二、在模拟生活中渗透德育。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并在模拟活动中渗透德育。
例如,我们班级有一位肢体残疾的学生,他平常的坐立行走,让人看心酸落泪,但在学生眼里却成了非常滑稽的搞笑对象,我的心里留下极深的印象。因此在教学《我帮你,你帮我》前,我就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为上课做好准备。在课中游戏场一环节时,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一节课上,演盲人的小朋友连简单的从讲台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了。而其他的学生也真实的感受到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不幸啊!晚放学时,有学生向我打小报告:“老师,××小朋友又笑话他呢!”那个被打报告的小朋友马上反驳:“老师,我马上就不笑了的,我觉得他有点可怜!”孩子的话是幼稚的,也是真实的,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
三、在动态讨论中渗透德育
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在班级人数较少的优势下,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动态讨论中,为了达到集体优胜的目的,每个成员都要动手动脑,积极参加讨论,贡献自己的智慧,为本组的成功尽最大的努力。这样既给了学困生机会和权利,也赋于了义务和责任,并能激发起学困生表达的欲望,产生内驱力;同时在合作竞争中,由于小组的综合实力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这就能促进组员团结协作、相互激励、彼此帮助、默契配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也为德育的有机渗透创造了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渗透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如一年级《平安回家》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一些手段,学习一些提防坏人、不要上当的方法。我在播放视频《防止上当》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假如你也遇到同视频上的小朋友相同的情况,你会怎么?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说要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有的说不贪小便宜……虽然这些想法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德育也就成功的渗透于讨论中。
四、在社会实践中渗透德育: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领学生在校园内外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课间捡垃圾”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在社会实践中渗透德育。由于小班化人数少的特点,更便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如教学第四册《美好的家园》时,我就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村里及校内的环境进行调查。了解环境的污染情况。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内分工,1、2号同学负责寻找污染源;3号同学负责记录观察到的情况;4号同学负责拟订防止污染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团结合作,用许多办法了解到了小组所关心的问题,找到了美好的家园要有哪些条件。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懂得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德育效果。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这是教育认知名言,可见体验是多么重要。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依托活动,生动地开展活动,实现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就可以促成了有效的德育渗透。【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黄宏才;小班化教育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 2006年
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目标 篇5
“效率”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杠杆。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尊重学生主体,主导课堂有效教学
追求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在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强调学生对知识有渴求、质疑和探索的精神;对学习保持强烈的自信、兴趣和勤奋;在探究活动中能学习、体验和自主建构。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功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授“做个成熟的消费者”时,笔者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或家人遭遇过的消费陷阱的事件,并告诉学生课堂上将模拟扮演巧拒消费陷阱的情景剧。结果在课堂中,有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消费智慧生动地扮演了智慧的消费者角色,其他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点评并谈了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开展活动,放手学生走进课堂,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知识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优化建构知识,提高课堂有效教学
1.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优化开发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把握教材深度,掌握教材精髓,尊重教材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知识储备特点,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误区都是源于对文本的误读。这是课堂中催生学习效率的前提。
2.增加教材内容的热度。教材编写时利用的时政热点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失去其时效性。这就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升温”处理,及时把时事热点话题渗透到课堂中。
三、采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性
1.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可见引入学生熟知的生活是新课程标准的体现,是符合“三贴近”的,更反映了“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而具体生动、丰富多彩、触人感官、扣人心弦的生活情境,能够使枯燥、抽象的哲学和政治教材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丰富生活、提高认识,投入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
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生活性、时政性素材为学生搭建有趣、生动的情境平台,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体验、认知、创新。为此,教师可以将真实的生活事件、鲜活的时政材料引入政治课堂。
(1)真实生活引人入胜。例如在教学习“追求公平”的知识时,以真实的生活场景“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做个阑尾炎,白种一年田。大病拖,小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由此说明收入差距,社会不公平,不利于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从而使学生有所感悟、体会,提高对公平重要性的认识。
(2)鲜活时政扣人心弦。例如:以“南京省运会”讲授每个公民都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担负自己应尽的责任,不同身份不同责任;以我国部分省区遭受自然灾害造成蔬菜价格上涨及大蒜、绿豆价格上涨甚至出现哄抬物价现象,讲授做个成熟的消费者等,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刻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巧妙设疑,学生乐于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若能选择时机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形成不同层次的疑难,就能刺激学生本能的认知冲突,造成积极的“心理紧张”,这样才会让学生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种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强调问题的重点,把握教学有效性。问题过多,只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把握如“蜻蜓点水”,最后敷衍了事,这对学生深入分析、合作探讨、获得认识极为不利。因此,教师的问题应该突出重点,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重难点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机会,让他们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应通过对比分析、联想拓展、总结归纳,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设计能够拓展思维宽度和深度的问题,启迪学生思考。学生在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精心设计能拓展学生思维宽度和深信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教学实效性。
3.合作探究,是提高效率的平台。学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改变了学生获得知识由直接告诉,而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相关知识和体验。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不仅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收集和处理能力,增强学生求真务实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因此开展合作探究非但与提高课堂效率不冲突,相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体现有效教学的内涵。学生的探究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提问、讨论、辩论、演讲、调查等,选择何种方式要因材而定,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定。
(1)要突出合作探究方法的指导。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应教会学生善于倾听,抓住学生的要点;教会学生说的能力,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综合的能力,使小组谈论结果形成体系;教会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使合作探究有效发展。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要注重探究中的知识整理归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还是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指出知识之间、理论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尤其要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落实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有深刻体会。
四、教学反思有助课堂有效教学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学生课后的反馈信息;课堂教学中寻找自身缺点;反思课堂教学中某个细节的处理是否有精彩之处,等等。并进一步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提升为一定的教学理论。信息反馈的分析与提升,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保证作用。
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目标 篇6
河南省内乡县第三高级中学
樊忠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恰当而精彩的课堂导入能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轻松向上的氛围,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反之,平淡且乏味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都会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的。
什么样的课堂导入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课堂导入呢?我们课题组认为,有效的课堂导入必须具备“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导入学习课题”三个方面的作用。那么如何提升思想品德课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呢?我们课题组近二年来分三个层次(学习——研讨——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课堂导入方法,现作一个简单的汇报和呈现。
1、游戏导入,趣引新知
游戏是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如果我们能根据课堂内容,精心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来导入新课,一定会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例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翁慧俐老师在《集体生活需要合作》一课中是这样导入的:
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游戏,让我们在课堂里一起完成这个游戏吧!
[游戏] 闪光的彩球
游戏要求: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每个小组桌上放一个肚大口小的瓶子,瓶内装6个彩色的小球,每个小球上拴着一根线,每位同学拉一根线。听老师号令,先把珠子全部拉出来的小组获胜。
邀请两位同学和老师一起担任“观察员”兼“计时员” [多媒体] 桌上有个瓶,瓶中有六球,代表六个人,小球欲出逃,只待命令下,老师说开始,六球齐努力,看谁逃的快,六球全逃出,小组获第一!
学生小组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逃得快!
老师:我们请观察员公布一下哪个小组胜出了? “观察员”:公布游戏结果———最快的小组是:XXX小组。老师: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并请接受老师的独家采访
————“你们是怎么获胜的?”“有何获胜感言?” 学生:答(在游戏中由xxx指挥,同学们一人拿一绳,指挥一声令下,大家一个一个往外拉….)老师:在这个游戏中我们有的小组用时较多,他们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继续采访
————“你们在游戏中遇到了什么困难”“用时较长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答(大家都急着要出来,结果在瓶口卡住了,再调整战略,可惜来不及了!)
老师:刚才小组成员按照秩序、相互配合取得成功的过程,也就是合作的过程,是我们这个游戏获胜的关键,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有关合作的问题:集体生活需要合作(板书课题)由此可见,用游戏导入新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欲望强烈,开课伊始即意气飞扬,而且能使学生亲身感知,可能获得终生难忘的体验和记忆。但游戏导入是一柄双刃剑,好的导入固然使人赏心悦目,如果教师学情分析不到位,课堂掌控能力不够,则容易偏离主题,甚至造成课堂秩序混乱。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功力——对课堂的驾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学生能力的了解,对班级学生学习习惯的规范等。
2、音乐导入,心旷神怡
音乐是极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也深受中学生喜爱,用音乐来导入新课往往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华师大第四附属中学的徐晓霞老师在《建立真挚的同学友谊》一课中是这样导入的: 【热身音乐】:《友谊地久天长》(视频:湖南长沙场铁一中和上海华师大第四附属中学学生交往情景)
老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在画面中看到的是同学们平时交往的情景,而听到的歌曲名字叫?……是啊,《友谊地久天长》。友谊是人生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历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友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你们还知道哪些歌曲是歌颂友谊的? 学生:(略)
老师: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句歌词? 学生:(略)
老师: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吧!我现场采访一下第一位发言的同学,请你告诉我,在班级里,谁是你最要好的朋友? 课代表:(略)
老师: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欣赏他什么方面? 课代表:(略)
老师:哪位呀?……你好。老师还想再采访一下我们的(课代表、班长)。请告诉我,从小学到初中一路走来,谁是你最要好的朋友? 班长:(略)
老师:他现在我们班上吗?……他哪里吸引了你? 班长:(略)
老师:如果和好朋友分开了,你会有什么感觉? 班长:(略)老师:是啊,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当朋友离我们远去,我们怎么能不感伤呢?同学之间这一份真诚的感情弥足珍贵。那么,怎样看待这份真挚的友谊?真挚的同学友谊在班集体建设中起什么作用?如何建立和发展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这些就是本节课上我们将要讨论的话题。
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的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音乐,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能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对于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有较大的帮助。例如,笔者在讲授《自强自立》这一课之前,分别赠送给男生、女生各一个小礼物,即男生的《男儿当自强》歌曲片段欣赏,女生的《铿锵玫瑰》歌曲片段欣赏,那高昂、激动
学生:(鼓掌)
老师:掌声还是比较热烈的,维持了大约十秒钟时间。老师默数了一下,在这十秒钟里,我大概鼓掌二十几次,你们呢?我想,你们的速度和老师差不多,大概也是二十几次吧。按这个频率算,十秒钟二十几次,那么三十秒是多少次? 学生:回答略。老师:可是有人做过统计,在三十秒内可以鼓掌一百二十次,你们认为可以吗?我们试试吧。学生:(学生鼓掌,教师用“加油”等语言进行鼓励。)老师:(提问)你刚才鼓掌多少次?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你认为自己能达到一百二十下这个目标吗?
学生:回答略。(根据学生的回答“达到”、“没达到”分别进行引导)老师:(小结,同时PPT显示自信的含义及重要性)
由此可见,在生活中,我们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不断取得进步,相信自己是能有所作为的,这就是自信。自信的人乐观向上,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因此,有了自信,你就可能完成最初看起来不太可能的事。
在这节课的导入中,沈老师通过对比设疑(“在这十秒钟里,我大概鼓掌二十几次”,“可是有人做过统计,在三十秒内可以鼓掌一百二十次,你们认为可以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不少学生可能在想,十秒钟二十几次,三十秒钟也就六七十次吧,那我们究竟能不能在三十秒内鼓掌一百二十次呢?学生肯定急于探究。那么,原来认为不可能的同学,通过努力尝试而达到了一百二十次,肯定就增强了自信,这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更有效!
5、案例导入,使人警醒
我们思想品德课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各种典型案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从而促进每位学生健康成长。譬如,2016年03月19日,许多媒体都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学生郑德幸赌球陷“校园贷”巨债跳楼死亡》为题,报道了我们河南省邓州市21岁大学生郑德幸跳楼自杀的消息:“他以决绝的方式,从8楼跳下。他欠下60多万巨款,而父亲一生的积蓄只有7万。生前,他试图通过打工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赎。临死前,他只有38.5块钱。一个缺乏约束和自制力的男孩,遭遇野蛮生长的贷款网络,‘合谋’之下,走向毁灭”。看到这则案例,我们是不是就会想到《学会合理消费》、《善待生命》等课题?
以真实案例导入课堂,更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也更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如若能以真观的视频形式导入,效果则更佳。但这种导入方式,需要我们老师平日多积累典型案例,并能进行适度的提炼或剪辑,工作量较大。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一是要提高我们每位政治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二是我们教研组的同志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
6、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成语、历史、传说、寓言等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让学生在仔细听故事时,浮躁的心理静下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很有好处的。
比如在讲《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在天堂门口,一位中国老太太和一位美国老太太相遇了。上帝让她们说出自己一生最高兴的事。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一辈子的钱,终于住了一天新房子,我这辈子活得也不冤啊!”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在我去世前终于把买房的贷款还清了!”
我紧接着问学生:中国老太太攒钱买房,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你认为哪种消费观念比较合理?学生们先交流讨论,然后发表各自的观点。有的说:“贷款买房消费好。”有的说:“攒钱买房消费好。”最后我总结:“关于贷款买房,它的优点是可以提前享受,提高生活质量,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贷款要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否则就会因还贷而影响生活质量。对于攒钱买房,它的优点是没有还贷的压力,精神上和心理上都会轻松很多,但是攒钱买房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这两种消费方式无所谓好坏,关键要做到量入而出,适度消费。”这样导入,自然合理,既拓宽了教学内容,把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又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和多向思维的能力。
7、时政导入,关注生活
运用时政热点导入,就是把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热点时事与书本知识密切结合,设计精短的导语。这种导入的方式,把教学的相关理论与当前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让学生进行简短讨论,待到学生遇到争议,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就及时引入新课,从而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效率 篇7
一、语言幽默动作生动化,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然而“思品”课本中, 绝大多数知识是通俗易懂的, 如果再照本宣科讲这些知识, 学生听了无动于衷引不起学习的兴趣, 没有了兴趣思维便不活跃, 教学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我认为教师更应该是一个表演者。因此我在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表演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牢牢牵制学生的注意力。
二、贴近身边实际生活化, 培养学生真实情感
贴近身边实际生活化, 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并使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得到更好的树立, 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比如在讲“悦纳自己生理变化”时, 我将真实的例子引入课堂, 一女生因相貌吓人, 过度自卑寻了短见。讲完后我让同学们讨论“怎样要悦纳自己, 充满自信地学习与生活?”同学们热情高涨, 积极举手发言“寻找自己的优势, 努力追求内在美”等, 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情境创设戏剧化, 调动学生主动性
戏剧性的情境创设就能给学生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的创设要做到形真情切、意境广远、相互联系、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一组连贯的精致的情境。比如在讲“我们需要法律保护”中的家庭、学校、社会保护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品, 让学生去刻画生活中的老师、学生、家长及工厂老板的形象。通过小品让学生理解有关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有关规定。
总之, 在“思品”教学中, 教师应多在备课上下工夫。采取多种形式,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目标 篇8
关键词:问题;目标;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中,课堂教学目标是最重要也是最简明的,是最不应该被教师所忽略的。教师只有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才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和解决上述问题和摆脱上述问题带来的困扰,否则只能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概念界定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三、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陈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二要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完整的教学目标,必须坚持三个领域一体化。
2.主体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但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上,许多教师仍然以教师为主体的陈述方法。例如,“通过对参与民主政治方式和途徑的了解,引导学生正确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在积极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政治社会的同时,自觉遵纪守法,养成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等。
3.可测性原则。
“可测性”是指某一条目标要有明显的测标标记,表现为:“一是测标点要明确具体,二是测标方法要明确具体”。学生习得能力的反应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内隐反应,是人的内应心理活动;二是外显反应,是学生某种有形的可观察到的行为方式。要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关键就是要把那些反映内应心理活动的教学目标外显行为化。
(二)科学编制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
1.采用结构化策略,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确保目标的完整性。
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2.采用动词界定策略,选准描述教学目标的动词,使行为的表述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只有把教学目标转换成行为目标,目标才能被观察或评估。同样对制定与落实三维目标这个抽象体,也只有把它转换为具体的行为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执行,学生在学习后所表现出来的预期行为才能为教师所观察或评估。
3.采用融合化策略,融合性陈述“三维”目标,确保目标具有效性。
教学目标必须明白地告诉学生自己“要在什么活动情景”中学习,明白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学习行为”,还要知道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什么程度”,即构建融合性“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表述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目标太笼统、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可观察性以及可测量性,不能有效发挥指导教学的作用。
2.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着重认知目标,轻情感、动作技能的目标。
3.部分教师过分重视“教”的目标,忽视“学”的目标,教学目标高于或低于学生的学习水平。
4.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比较陈旧,不够规范,不符合新课程要求下的三维目标要求。
5.完全割裂表述上述三维目标,认识不到上述三个目标的融合性。
五、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的事项
1.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实现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整合。
3.我们制定目标应该具体、可操作性强。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设计中,应以“学”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唯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成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导航仪。
参考文献:
[1]王雪玲,浅谈思想品德新课改中的问题与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65).
[2]张健.新课改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中小学教育,2012(7).
【如何把握品德课堂目标】推荐阅读:
在美术设计中如何准确把握好三维教学目标08-24
如何把握数学课堂教学节奏05-26
浅析如何把握新高考下的化学课堂教学09-10
语文课堂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08-03
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6-06
《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及其教学把握10-29
把握精神实质明确目标任务10-27
高考诗歌题如何把握11-04
再婚如何把握幸福法则06-04
如何把握工伤申请时限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