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节奏

2024-06-18

课堂教学的节奏(共8篇)

课堂教学的节奏 篇1

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

廖邦辅

课堂教学是为一个完成教学任务而有节奏的变量过程,有较强的灵活性,其节奏调控应同教学本身规律相一致。因此,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节奏的调控。

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容量,必须课前熟知其在某学科知识结构上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其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合理布局,切忌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平铺直叙,造成教学内容节奏的失控。

因此,课始,课中,课尾要精心设计,做到重点内容突出,节奏鲜明,有开端,有发展,更有高潮,使一堂课象一首美的诗。

二、教学时间的节奏调控。

每课有时间限定。如复习过渡,演示教具,利用电教器材等多种手段讲授新知识,组织讨论,进行小结,巩固练习等,所占时间,必须进行调控,但调控不是固定的,因教学内容,因人,因境,因势导之,并利用课堂各种反馈信息,即时抓住学生有意注意的,短暂的,持续时间,组织学生认知最佳时间出现,紧抓机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语言的节奏调控。

教学语言必须讲究节奏感,需准确、简洁,赋予启发性,适应性、通俗性和时效性。因此,课堂语言应做到,抑扬顿挫,快慢得当,疏密交织,有张有弛,声调起伏跌宕,使之风趣幽默,浑然一体且有序。学生听之,不燥,不疲,不麻木,自始至终处于轻松,愉快,爽心的思考、记忆的最佳兴奋状态,因此,教学语言的节奏调控,必须适当得体,达到师生语言、心灵、思维相通,和谐自然的境界。

四、注意反馈信息,进行节奏调控。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应注意双方间信息反馈,并及时加以处理。如学生听课效果,可从学生面部表情、动作、眼神或回答问题的灵敏等表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善于准确捕获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反馈,洞察学生思维所处状态,及时准确地调控有效信息输出,或变讲述,或变教法,或及时容纳学生突现灵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的节奏 篇2

一、调控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被教师激发出来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节奏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无法有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适合从事紧张的脑力活动,教学节奏放慢一些反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分配好教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一些自由发展的阅读时间,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学应该以稍快或者是稳定的节奏,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较高的专注度,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而学生可以利用课间时间进行调节性休息和放松。此外,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角度出发,教师的性格决定了教学节奏的快慢,有的教师性格活泼,有的教师沉着稳重。教师教学节奏的安排可以结合教师的喜好和性格特点综合确定,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调控课堂节奏要结合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难易不一、题材形式多样、写作手法迥异。例如,古诗词语言精练,朗朗上口,内容十分紧凑,结构变化多样,跳跃性很强,修辞手法应用更是多姿多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内容进行适当地扩展,教学节奏要适当放慢一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而议论文比较抽象,结构紧密而逻辑性强,教师教学时应该节奏适中,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把握中心句和重点段理解文章的结构关系,从而掌握作者的思路、观点和写法。对于描写手法多样、写作技巧丰富、情节比较容易理解的记叙性文章,课堂节奏应该收放有度,做到重点鲜明突出,难点反复讲解推敲,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高低起伏、节奏明快,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思维也具有节奏感,不断产生兴奋情绪,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三、调控课堂节奏要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宽一方面是指听不到教师对学生的苛责,看不到教师严厉批评学生和课堂难以进行下去的僵持局面,整个课堂教学师生配合默契,关系融洽,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要无所顾忌,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应该积极接受并做出改正。而所谓的严就是对宽的一种控制和调节。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学生在进行问题探讨中经常会出现开小差、跑题的现象,他们的思维常常会游离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对于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严格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适度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提示,合理地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思路回归到课堂教学中,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宽是对学生的放松,严是对教学节奏的调控,做好两者的协调配合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节奏得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四、充满艺术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沟通都是采用语言进行双向互动交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恰当的语言,保证语气适合,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的发展。教师语言在课堂教学调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调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语言要徐疾有致,快慢合适,高低起伏,声调要有情绪的波澜。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像瀑布一样有落差,有时溪水潺潺,有时奔腾而下。总之,教师在进行课堂节奏调控的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调控课堂节奏,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小学教师要调控好教学节奏,采用科学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如何调控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进行分析,以期引出更有效的策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参考文献

[1]郑亚成.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J].教育现代化,2015(17).

调节课堂教学节奏的方法 篇3

一、准确把握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一般由“导入-铺叙-高潮-终结”四个环节构成,它是教学节奏跌宕起伏的清晰脉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张弛有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一味的紧张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停滞,甚至对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情绪;一味松驰则容易使学生精神松垮,注意力焕散,影响教学的进程。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策略来调控教学节奏,能够使教学产生一种动态的流动之美,消除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疲劳,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采用张弛有度策略,学生在思维的张弛、起伏中,求知欲被调动起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层层深入。

“起伏有致”这里所谓“起”和“伏”是就教学过程的态势而言的。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动静相生”课堂教学中的“动”是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动”应该是有控制、有节律、有针对性地对问题的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静”是与“动”相对而言的,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认真钻研的凝思苦想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静中有动、动中求静、动静相生的节奏变化%有助于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节奏主要还是通过教学内容的呈现而得以呈现。为此,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是有效调控教师课堂教学节奏的重要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疏密相间”这里的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疏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若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势必影响知识的吸收;而疏而不密,知识容量少,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驰,注意力就难以集中,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

“快慢得宜”这里所说快、慢是指教授教学内容的速度而言。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时间的分配大体要适当。重点要突出,则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则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则简明地讲;新课引入宜快,时间不能拖得太长;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应适当放慢速度;学生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难懂的问题则要重锤敲打。

三、有效使用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学节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和调控工具,教师要想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需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语言优美性,而优美性语言的起码条件就是要抑扬顿挫。这里所谓“抑”和“扬”,是就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而言的,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交替变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还可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摹仿。

基础钢琴教学的节奏训练 篇4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只要我们注意学生的实际特点,从节奏入手,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音乐与生活充分结合,使音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基础钢琴教学的开展会更加顺利。论文关键词:节奏教学,元素性,无限性,任意组合

这几句看似平常的话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解读其中的含义,是正确理解元素音乐精髓所必需,也是基础钢琴教学的节奏训练应该掌握的。

所谓元素性就是将音乐这种多因素集合的艺术还原成最初始的状态;也就是还原成,音高、音色、音强和音值等原始素材。不难看出,奥尔夫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简化学习难度。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技巧最难的艺术,特别是素有乐器之王称为的钢琴。如果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简化教学方法、降低教学难度,用学生最熟悉的方法学习,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是不可能的,也就必然形成学生喜欢音乐但又不想学钢琴的现象。

元素性音乐是综合性的。应该包括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基本知识的学习、节奏读谱训练、技巧练习等等都可以将其还原为最初始的状态,用学生最熟悉、最简单的方法来学习。

这一线索,可以给基础钢琴教学的节奏训练提供一个完整的教学思路。

节奏和人的生命有着本源的联系,“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才能,只要加以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2)无数的音乐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从节奏训练开始是一条捷径,可以用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原因就在于它最贴近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方法。

在自然界和人生活中,无不存在着各种节奏,这些都是音乐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一旦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按照节奏和声律的要求组合就是音乐艺术出现的时候。只要将音乐中的节奏还原成生活中的声音,变成学生所熟悉的,节奏训练就简单多了。行走、拍手、儿歌等学生熟悉的行为方式都可以作为训练的手段,让学生用身体动作体验音乐、体验节奏,并以动作表现独特的音乐体验为基础,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臻细腻敏锐,激发想象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各方面的学习。音乐中的节奏组合是无限的、也是任意的,体会和掌握节奏组合的基本规律是训练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分析节奏组合的规律,有几个问题是其中的关键。

用数学的观点分析,节奏组合是矩阵的表现形态,其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变量。如时值的分解,每一种都是新的变量,只要增加一种变量,其组合形态就呈现出倍数的增长。换句话说,一元一次方的组合形态为一,而二元二次方的组合形态为四,三元二次方的组合形态为八,三元三次方的组合形态为十六,……。所谓任意的也就是说,只要是能够准确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任何节奏的组合形态都是可以使用。可见,节奏组合的基本要求是合情,其次才是合理。

节奏的组合形式的时值关系是倍数,也就是倍加或是倍减。学生在学习中的种种困惑,都是因为对节奏组合的倍数关系了解、认识不够充分所致。了解了组合的基本规律,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能够尽快掌握节奏练习的方法的思路。初学时,学生往往容易将节奏的速度和时值两者混淆,容易读的节奏谱不由自主地加快,而不易读的节奏谱又放慢了速度,很难体会到乐曲的整体速度,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此,练习初始就应该训练学生正确把握节奏的时值,使他们充分认识在单位拍中,不管是那种时值的音符构成,在一拍中它们所占用的时间是一样的。通过不断地训练,提高他们对节奏的把握能力,并逐步内化为内心的节奏感觉。

节奏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和人的生活最接近的是四分、八分和十六分音符。其他的都可以看作是这三种音符的变体,都离不开这三种基本的节奏形态,都是时值的延长、音符时值的拆解和组合。如:用走、跑、快几个学生熟悉的字代表不同的节奏即形象又能够准确地表达乐谱的含义。

例: 2/4 走 走 ∣ 跑跑 走 ∣ 快快快快 快快快快 ∣ 跑跑 走 ‖

用学生熟悉的一二一走步训练形式,让学生掌握四分音符的时值和四二拍、四四拍的节拍感觉。这是训练的开始,也是训练时必须把握的一个问题。二拍、和四拍是人生活中最常见的,学生从学习走路开始对一二一就十分熟悉了,当然也就更容易掌握了。

训练时,要把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内心节奏感的培养统一起来。钢琴演奏是身体的高度协调,包括思维和动作的协调、双手之间的协调等。有人形象地说,演奏器乐是二次反映,和人的一次反映有着明显的不同。训练伊始,就必须将学生思维和动作的协调性作为训练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如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不同的声部,表现不同的音符时值。具体的做法可以采用脚代表基本节拍(四分音符或是按照具体的节拍形式约定),手或是用声音代表音符的具体组合形式,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尔夫的声势教学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基础钢琴教学的节奏训练应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

需要注意的是,三拍子的教学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由三拍子组成的表现形式,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困难,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奥尔夫的节奏朗读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用儿歌朗读进行语言节奏的体验,提取其中的节奏基石。把儿歌的语言作为音乐发展的基础,从语言活动的组成、强弱、音高模式和节奏活动来学习的概念,这对儿童来说是一个最自然的过程。

例:小小 饺 子 ∣ 两头 尖 尖 ∣ 两头 尖 尖 ∣ 像 小 船∣你吃 一大 碗 ∣ 我吃 一大 碗 ‖

艺术的民族性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音乐也有不同的节奏表现形式,这是节奏训练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随着学生的学习程度的不断提高,应该有意识将这一问题作为教学内容逐步向学生传授,提高学生对音乐中节奏的理解,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从音乐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来看,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成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声音的节奏化。由于生产和生活环境与方式的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审美欲求和审美标准。从自然界与生活中提取的节奏元素千差万别,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事物都必须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尽管音乐中的节奏繁复多样,其实都可以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线索还原成最初的基本元素。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不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化,增加教学的复杂性与难度就成为必然。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有着明显的区别。年龄越小认知能力水平和思维形式的形象化特点越突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生活化、形象化要求也越高。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学效果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语言的生活化程度高度相关。音乐是非具象化艺术,专业化的教学语言对初学者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初学者来说,由于认知水平和思维形式所限,根本不可能准确理解。因此,只有学生最熟悉的、最生活化的语言和手段才是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掌握的。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节奏训练基础后,要及时深化节奏的教学内容,可以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用身体动作将音乐节奏模仿、表现出来,引导学生使自身体动与音乐律动和谐吻合,利用整个身心体验音乐流动的脉搏。同时,还可以将模仿、接龙、重组等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节奏训练引入教学,增加训练的音乐性和趣味性,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教学论文 篇5

1.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又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2.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比如,有位教师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时的课题板书时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说:“今天,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略停),那是一处印刷所(板书)。不过,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书)印刷所。而且,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板书)去。”教学板书与教学语言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3.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4.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如她讲《雨中登泰山》一文,一开始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幅奇景,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七真祠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于老师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争着介绍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她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以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于老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要他们边“攀登”边谈感受。此后再次加快节奏,又推进一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们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马上就有学生抢先回答,引起全班学生的欢声笑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作为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奏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篇6

一、节奏及节奏的意义

我们到教室里去观摩别的老师上课,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上课的老师和学生,有时在轻松地对答着,或在紧张地讲述和记录,教师有时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有拙拙逼人之势,有时又任凭学生自由发问,没有一点拘束之感;教师有时讲课如机关枪,学生听不清、记不下,有时又讲得慢条斯理,令学生昏昏欲睡。这些,都可以说是课堂教学节奏的表现。

节奏,原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又拿来比喻为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教学节奏是指课堂教学进程的快慢、缓急、强弱、张弛等等。掌握好教学节奏,对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节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起伏感和富于动态变化,因此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指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时,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变化讲授的方式和速度,使整堂课处于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之中。课堂教学中的节奏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主次的组织、传授时顺序的先后和教学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等方面(组织得好便使课具有较强的节奏感,组织得差便杂乱无章,形不成节奏),主要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以及课的不同形式结构灵活地加以掌握。

教师讲课要注意节奏,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本身是有着一定的节奏感的——除一般内容外,既有重点内容,又有难点内容(有些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讲解时不应平均使用力量,对一般内容只要作简单介绍,而对重点、难点内容则应加以强调,这样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节奏。

2、从教学过程方面看:一堂课至少包括这样三个阶段——导入、讲解基本教学内容和收尾,其中讲解基本教学内容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又可采用教师系统讲述或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加以回答等不同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显然,整堂课是不可能自始至终持续保持在某种稳定状态之中的。

3、从学生听课心理方面看:学生不可能一堂课自始至终高度紧张地听教师的讲解的,如果没有适当的放松,听不了半堂课便会产生疲倦的感觉;而如果富有变化,产生一种节奏感,那么学生即使专注在教学内容上较长的时间也不觉得吃力的。因此,教师讲课时一定要十分注意有节奏,使要传授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毫不费力地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一堂课从导入、讲解到收尾环环相扣,富有吸引入的“动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意图关注在教学内容上面;一堂课紧张与松弛多次交替出现,使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灶”不断转移和变换,持续保持最佳思维态势,能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二、课堂教学节奏的基本要求

1、要能体现明确的教学意图

教师要根据本堂课的教学意图来确定节奏——本堂课要传授哪些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其中哪些知识和问题是着重要传授和解决的?在此基础上决定讲课时的主次轻重,这样形成的节奏有利于教学意图的顺利贯彻。

2、要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来安排好讲课节奏——这堂课有哪几个主要环节,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讲课时怎样做到“张”和“弛”交替出现,声调高低起伏变化,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便会变得异常清晰而流畅。

3、要做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节奏的内在因素,教师一定要对其内在逻辑联系有个明晰的了解;而教学形式则是安排课堂教学节奏的外在因素,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加以选择,在此基础上达到的结合才是最完美的结合——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的讲课节奏,对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三、课堂节奏调控的原则

讲课要保持适当的节奏。所谓“适当”指的是这种节奏要适合一般学生的听课心理,该紧张时紧张,该舒缓时舒缓,紧张和舒缓交替出现,既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他们接受起来毫不费力,又不至于因精神持续高度紧张而引起过分疲劳,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随时调节课堂节奏。要使一堂课具有鲜明,恰当,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的节奏,必须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师讲解主要内容、传授重要信息时应紧凑些和紧张些,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而引用材料对主要内容、重要信息进行讲解时语气可舒缓些,以有利于学生体会和吸收。

1、快与慢有变换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

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如: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上书写好课题、例题、习题,可以节约板书时间;课中的严格要求是施行快节奏的保证。基本训练的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课后的作业时限是施行快节奏的关键,如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注上完成时间。

慢节奏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应经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充分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对于法则、性质、定律、规律等,应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充分暴露公式的推导过程。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不同途径来推导公式。充分暴露思路的选择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想,经历思路的剖析、矫正、定型等过程。

2、动与静有交替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谓“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以至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或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教学美学的教学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

3、张与弛有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缓。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紧张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弛”,学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运用课堂比赛、课堂辩论和教师紧张、急促的语言等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游戏、故事、活动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通过张与弛的互相错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韵味美。

4、疏与密有间隔 “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隔变化。课堂教学既要“密”,如基础训练速度快,密度高,使学生达到娴熟,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如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深思熟虑的时间。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教学效果。

5、起与伏有波澜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灵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景中去,使学生享受教育艺术的美。

四、课堂教学艺术节奏的主要表现

1、快慢得宜

这里所谓“快”和“慢”,是就教学过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个部份,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更强调对教学过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时间和分配大体要适当。重点要突出,可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则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可简明地讲;新课引入宜快,时间不能拖得太长;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应适当放慢速度;学生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难的问题则要重锤敲打;两个小步骤之间的过渡可以快些,而两个大步骤之间的过渡就需慢些,怎样才算教学艺术节奏快慢得宜呢?(1)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

(2)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

(3)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唤,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2、动静相生

这里所谓“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运动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高明的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优秀教师的教学也很重视动静的合理搭配与巧妙转换。如在学生答问、讨论之后,教师作一总结,写板书,学生做笔记,课堂气氛由闹转为静,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理解,把讨论问题条理化,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达到动静相成,动静相生的好效果。此外,在小学低年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可以加些课中操、唱歌、游戏、休息等活动,来调节学生大脑,减少疲劳,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

3、疏密相间

这里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人的认知心理的基础是有效记忆。一节课,学生接受信息的量度,最终还是看他可以记忆贮存多少新的知识。按照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人的短时记忆均值为 7± 2个组块(chunk)。但组块又是因人而异的相对单位。比如,初识汉字的儿童,一个汉字可能就构成一个组块,那么一节课学习5~9个汉字就是适宜的密度。而当他们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后,词就可能成为他们的记忆组快。那么一节课学习5~9个词就变成适宜的密度了。“疏可走马,密不通风”,是清代书法家兼篆刻家邓石如的立论,原指金石里的笔画排列,美术家也常用于画面的处理。所以中国画是很讲究疏与密的节奏变化的。有所谓“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之说。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教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也应注意疏密相间。因为构成教学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疏密相间,则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4、起伏有致 这里所谓“起”和“伏”,是就教学过程的态势而言的。潮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平铺直叙,那就乏味了。前苏联的调查研究表明:45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之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衰退。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耶克斯——多德森定律(The Yarks—Dodson Low)又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较长时间处于较高激动水平,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有干扰。这又提醒我们设计教学起伏要注意时间阈限。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在教学的黄金时间里出现高潮,在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如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捕蛇者说》,“高潮”与揭示课文的立意是一致的,论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为了达到“高潮”,前面又设计了几个“浪头”,作为“蓄势”:第一个“浪头”是揭示蛇之“异”,“黑质而白章”是色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是毒异,“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是用途之异。第二个“浪头”是捕蛇之利与害,利在可以“当其租入”,害在被蛇咬死者多。第三个“浪头”是“赋敛比蛇还毒”。

5、抑扬顿挫

这里所谓“抑”和“扬”,是就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而言的。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正如古人所讲:“唱曲之妙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还可引起学生心理的内摹仿,“当我们听到有节奏的声音运动时,不仅注意力集中于它,而且肢体的肌肉,以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会随之引起运动上的变化。人体运动机制的改变,又会引起精神上、情绪上的变化。”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着载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的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学生也会随着教师语速语调的变化,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教师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要有适当的调控,不致过强过弱、过频过缓。做到流畅连贯、富有动感,宛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地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是打破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6、整体和谐

课堂教学艺术探讨无止境,例如教学启发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板书艺术、教学提问艺术、教学幽默艺术等等,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每一位教师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而成为专家。

课堂教学“起承转合”的每一细节,都应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才能真正把一堂课“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课堂教学的艺术节奏也必须综合考虑,巧妙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有一定的章法,如一首乐曲,不可乱弹。应像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所说:“曲之徐疾,亦有一定之节,始唱少缓,后唱少促,此章法之徐疾也;闻事宜缓,急事宜促,此时势之徐疾也;摹情说景宜缓,辩驳趋走宜促,此情理之徐疾也。”课堂教学的节奏还应存在于每一课时自始至终的渐变之中,符合一种有生气的变化规律,正像音乐里的“渐强”、“渐弱”一样,通过规律性变化,体现出一种流动美,使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分明、充满活力。教学艺术节奏的整体和谐程度,体现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教师在讲台上,犹如乐队指挥,要用心调动每一种乐器,演奏出节奏和谐、旋律优美的乐曲。具有整体和谐的教学艺术节奏的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美妙的艺术享受,在身心愉悦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五、掌握课堂教学节奏的艺术

1、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掌握节奏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学生的学习规律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只从两方面来看。

从学生认识问题、学习知识的顺序来看。大概都经过“感知——理解——运用”这一过程。把这一过程放到课堂上,感知阶段的节奏就应该舒缓一些,而理解阶段就应急速一些,到运用阶段,应舒缓一些。这就形成了节奏的一条曲线,假如一节课只经过一个过程,节奏的处理比较简单。假如一节课经过两个这样的过程,或者几节课连起来经过好几个这样的认知过程,那就形成了波浪形的教学节奏。

从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变化来看,根据试验和经验,在45分钟的一节课里,分为五个小段,一般有这样的变化规律:

(1)开头5分钟。注意力分散。因为上一节是别的课,又经过课间休息,一下子转不过弯来。

(2)第6一15分钟。注意力比较集中。

(3)第16一20分钟。疲劳,注意力较分散。

(4)第21一40分钟。注意力集中。

(5)最后5分钟。疲劳,又等着下课,注意力分散。

根据以上变化规律,教学的节奏,在开头5分钟可以松弛一些,慢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第二阶段就要充分利用,加强紧张度,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第三段是疲劳区,可再把节奏放松,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轻松地渡过;第四段是一节课里的黄金时刻,学生的注意力有可能高度集中,教学节奏应该加强、加紧、加快;最后五分钟,节奏自然放慢,让一节课愉快地结束。

2、根据课堂教学结构来掌握节奏

课堂教学结构,向来有个自然形成的模式。过去的说法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新课、课后小结——布置思考题”。现在人们又总结了许多模式,其中比较简单的是把它归结为“发问——解疑——练习”,根据这样的结构,教学节奏可以相应地设计为:“缓——急——缓”,发问阶段,要诱导学生思考,作发散性思维,节奏就要舒缓,让学生的脑子多转几个圈,想出问题来。假如这时节奏过于紧张,老师不断地提出新要求,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解疑阶段,是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在这个阶段解决,教学目的的达到也要靠这个阶段的努力,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节奏,从总的来说,应该是急的、张的、强的、快的。当然,从细节来说,在这一段里也应加插些缓慢的、轻松的因素,使教学节奏强中有弱、急中有缓。最后的练习阶段,总的来说可以舒缓下来,让学生自己消化知识,动手做练习。

以上是从一节课的结构来说的。假如是一个单元(一章)的课,它的结构也可以是“发问——解疑——练习”,或者是好几个这样的过程的反复。这样从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来看,它的每一个课时(节)就不一定刚好是完成一个过程。即不一定刚好是“发问——解疑——练习”。也就是说,每个课时的教学节奏就不一定是“缓——急——缓”。有的课时,可能在急节奏、紧张的节奏中嘎然而止;有的课时,可能一直处于和缓之中,当然也可能一直处于紧张之中。

3、设计课眼,激起高潮

每个课,除了总体上要处理得波澜起伏之外,最好还能设计个课眼,激起高潮。诗歌创作讲究“诗眼”,散文创作讲究“文眼”。“诗眼”是最能表达诗的意境的一个词,“文眼”是能统帅全文思想感情的一句活。课,也有“课眼”,“课眼”在何处?这主要从教学内容上来定,要在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处设计课眼。比如,能举一反三的,把它解透,其他就迎刃而解的问题,都可以设为课眼。课眼之处,要设法激起个教学节奏上的高潮。课的高潮,应该是学生精神最亢奋、情绪最高涨、脑子最灵活之时,是学生学习最入神,学习效率最高之处。激起高潮的方法,可以为解决某个问题讲一段精彩动人的话,可以为解决某个难点而作一次演示或一次实验。有时,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举个生动的例子,既令学生发笑,又令学生豁然醒悟,这也是激起高潮的好方法。

一节课以有一个高潮为好,当然“高潮迭起”也未曾不可。不过,切忌高涨不断。全是高涨,就等于没有高潮。

4、注意学生反应,随时调整节奏

教学节奏的设计,只表达了执教者的良好愿望,能否按设计实施,还要靠执教者努力。执教者在具体施教时,一方面要按计划掌握节奏,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随时作节奏上的调整,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这包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就要考虑是教学内容太浅,太浅,就得加快节奏,转入学习新的内容;是否教学内容太深,学生素性不听,是的话就要放慢节奏,力求把难点讲解明白。如果发现学生学习兴致很高,精神奕奕,即使在一节课的“疲劳区”,也可以不改变节奏,一直维持强节奏,帮助学生避开“疲劳区”。但在快节奏地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时,如果学生显得疲惫,就要想办法提起学生的精神,不妨放慢节奏,说个笑话,调节一下。现在有些学校搞大小课配搭,即一天之内排一点半小时一节的小课,和大课(45分钟)穿插,这也是一种节奏的调整。有时候,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迫使教师要调节教学节奏。如天气酷热,学生心情烦躁,无法安定下来学习,教学节奏只好放慢一些。有一位语文老师上课,当天气骤然乌云密布、电光闪闪、大雨倾盆、课室里靠电灯照明才能看得见书本时,并没有放慢节奏,而是叫学生马上拿起笔来,描写当时天气骤变的情景。学生兴致勃勃,涮涮地写个不停。虽然教学节奏加快了,写作的效果仍然很好。

5、节奏的掌握因人、因课而异

节奏的快慢、张弛、轻重。缓急。强弱,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也不能要求人人一律、课课相同。不同的教师,掌握节奏各有特色,有的人上起课来,知识如淙淙流水,缓缓渗入学生的心田;有的人上课如重捶敲响鼓,声声敲在学生的脑海里。人的性格、习惯不同,处理节奏也就有不同的特点、风格,不能强求一律。学生的学习习惯、气氛,对节奏的掌握也有影响。有的班学生适应于较缓慢的节奏,有的班学生却喜欢快节奏。当然,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看,他们还是爱好快节奏、强节奏,而不习惯于老师的慢吞吞。作为教师应该尽量适应他们的特点和要求。

不同的课型和不同内容的课,其节奏也是变化不一的。我们常说的课型,如起始课、阅读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等,有的侧重于慢节奏,有的则重于快节奏。课的内容不同,节奏的处理也有所不同。知识传授性的课,如历史课、地理课,多采用慢节奏;感情浓烈的课,如语文科的诗歌教学、抒情散文教学、政论文教学等,随着课文的感情变化,节奏也常常比较快而急。

高效课堂的节奏控制 篇7

一、学习任务的设置难易适中

在高效课堂中, 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传道授业”的知识传承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依学定教, 让课堂回归学生主体, “我的课堂我做主”。因此, 教师“教”的节奏应服从于学生“学”的节奏, 根据当时课堂的不同情境灵活安排课堂内容。体现在教学方法上, 应从传统的知识讲解员, 变为“任务鼓动家”, 在吃透教材、理清章节重点及难点内容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任务和项目, 引导学生在课下充分查找材料, 课堂进行汇报讨论, 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中小学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现实状况下, 我们的课堂需要面向大多数学生, 教师的课堂任务设置应该以思维水平处在中游后的同学为基准。以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判断底线, 避免和消除传统教学、精英教学的“短板效应”。教师不应当以极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掌握了某一教学内容为依据来操作教学进程, 不能因为个别学生思维较快就剥夺了大部分学生的思考时间及思维训练的机会。笔者曾读过一位留学人士写的文章, 文章谈到西方有些中学不太欢迎中国学生, 因为这些学生“水平太高”, 上课老是抢先发言, 因而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思考。让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教学任务的完成, 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学习中激发潜能、激荡思维、享受快乐、健康心智。

二、课堂气氛张弛适度

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 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 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主体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但是, 这种“动”也必须张弛有度。比如一些“大容量、高密度”的课堂, 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层层推进, 容量大、密度高、负担重。这样的课堂, 师生高度紧张, 无片刻闲暇, 就像缺少变化的音乐, 也像没有留白的字画, 让人感觉紧张、压抑、疲倦, 毫无美感可言。因此表面上容量很大, 实际上效率不高。

从认知心理上分析, 任何一个人的注意力都不可能长时间高度集中, 何况新的内容都需要学生内化迁移。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律动的、变化的、富有节奏感的, 像一段美妙的乐曲:快的时候嘈嘈如急雨”, 慢的时候“切切如私语”, 整节课时快时慢、时紧时松,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的课堂才会让人心驰神往, 回味无穷。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是课堂的理想境界, 不仅带给学生美的、愉悦的感受, 而且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的“身”、“心”、“神”在和谐、舒畅、轻松的氛围中律动起来, 学生变“厌学”为“乐学”, 教师变“厌教”为“乐教”, 课堂回归于“知识狂欢”的本质之意。

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互补

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传授, 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多。高效课堂除师生互动外, 还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培养他们的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

生生互动是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之上交流思想, 互相切磋。这种交流是在教师营造的平等、公平、民主、轻松的氛围之中进行的。学生的思想没有羁绊, 个性自由张扬, 在畅所欲言的互帮、互辩、互说、互评、互考、互促中开阔了思想、培养了人格、锻炼了品质, 使高效课堂真正从知识灌输的狭隘观念转向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能力, 转向关注学生精神与心智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有效互动之中生成的新型课堂, 才是真实的、开放的、充满生命力和智慧的课堂, 才能形成生生之间学习的“共振效应”。教师如何把控生生互动的节奏, 设计生生互动的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共振效应”的深浅。

孔子“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的教学思想, 可作为高效课堂师生互动的最好注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主线, 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 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师生互动的主要目 的就是引导和激发高效课堂的生生互动, 而生生互动可谓是高效课堂的主要特色和认证的标识。

数学课堂教学的形象与节奏 篇8

要搞好初中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研究初中教学的各种规律,并加以有机综合,形成适应自身教学的有效方法。如何让数学课上得更理性,更科学有效?我认为要真正做到“功夫花在备课上、精力放在研究上、本领显在课堂上。”我们要在行动的“实”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课程教学改革下局面。

首先,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其次,现实告诉我们,大胆改进学习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改进身处应试教育的怪圈,每个教师和学生都不由自主地陷入“题海”之中,教师拍心某种题型没讲,中考时做不出,学生怕少做一道题,万一考了损失太惨重,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往往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正确的方法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听讲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积极的思考和参预,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而之前的备课则不应当受教材思路的影响,重新组织教材,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学习过程学生有知识的掌握,个性的解读、情感的碰撞,且创新火花不断闪现。

再次,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少年期,机械记忆力较强,分析能力仍然较差。鉴此,要提高初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务必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每一个初中数学老师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相适应,通过我对新课程这几年的研究,结合我平常的教学工作,有了以下几点工作体会,谈谈个人的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看法:

第一方面应从思想工作着手,我觉得要教好学生,应先让他们尊重老师,这也是做学生的基本准则,所以我第一天当他们老师起,就首先要求他们尊重与理解老师的要求,但要达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教师要运用自己各方面能力,包括个人品格,口才,知识各方面吸引孩子,因为学生喜欢一个幽默,知识广博,品德高尚,善解人意,肯助人的老师,让他们觉得老师就是正义与公理的化身,他们也最肯服这样的老师。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绝对禁止打骂体罚学生,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老师离心离德,那就谈不上搞好教学了,但爱学生同时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他们有错误绝不可听之任之,该及时批评就得批评,方式就是讲道理,影响一个学生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真心真诚的关怀与帮助。

例如当有后进学生成绩跟不上或受不良影响,我找他们来首先指出他的不足,让他们认识其结果的严重性,同时用启发式办法帮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千方百计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学习方面,重点是树立学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要让他们知道,老师决不嫌弃他们,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优良的班风与周围的学习气氛对引导后进生进步起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班主任与课任老师的有效配合,没有这些,个人再努力也是不行,管理学生是一门艺术,我目前仍在探索。只有当以上思想工作基本过关了,奏效了,才能使教学效果上去。

第二则是教学方面,我主要从以下六点入手:

第一点:总体把握教学要点,如该学年,该学期有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平常教学中才有目标。

第二点: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习劲头就上来了,如每节课后如有时间,我都出几题有新意,又不难的相关题型,与学生一起研究。

第三点:每节新课后注意反馈,主要作业与小测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订正。

第四点: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我反对题海战术,但用相当数量题目进行练习却是必要的,练习时要有目的,抓基础与重难点,渗透数学思维,强调一点是老师在练习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锻炼,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与打好基础,可以做到用一把钥匙开多道门。

第五点:就是考前复习中要认真研究与整理出考试要考的知识点,重难点,要重点复习的题目类型,难度,深度。这样复习时才有的放矢,复习中什么要多抓多练,什么可暂时忽略,这一点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复习效果与成绩。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把握得准,必须要有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与总结,甚至挫折,否则不行。而我仍在不断摸索中,但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就会有所领悟。

第六点:抓好后进生工作,后进生会影响全班成绩与平均分,所以要花力气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后进生跟得上。例如在课后,只要有时间,我一般会留部分成绩不足的学生再进行一次复习讲解或小测,时间不要太多,十几或二十分钟,但一学期下来,就积少成多,对提高成绩会有帮助,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其它科任老师协调好时间,二是被留下的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过关,以免因被留下产生抵触情绪,就会影响复习效果。以上六点教学方面的看法只有根据自身与本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有机结合,才可能有一定效果。教与学是双长的,教的技巧怎样高,也需要学的配合,对于现代中专生学习基础较差,怎样让他们以更好的学来配教,需要不断地探索前行。

上一篇:放爆竹作文450字下一篇:接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