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教学

2024-06-28

节奏教学(共13篇)

节奏教学 篇1

11.14音乐舞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非洲鼓,了解乐器击奏方法。

2、理解节奏型的概念,学会听辨节奏型,掌握基本节奏型。

3、理解“卡农”的概念,并通过《He is god》进行卡农(轮唱)。

教学用具:

非洲鼓、弹琴歌唱赞美你间奏,He is god镜面版视频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件新的东西……(最后回顾规则)新课学习:

1、教师演奏非洲鼓

2、拍手节奏模仿游戏(1)与在场老师合作示范(2)解释节奏型的概念

(3)学生一起模仿老师的7组节奏型

(4)教师与每一个同学单独互动,教师出节奏型,学生随后模仿(5)教师与每一个同学单独互动,学生出节奏型,教师随后模仿

3、拍手节奏诗歌排练:《弹琴歌唱赞美你》间奏部分

4、地面拍打节奏模仿

5、学生轮流体验非洲鼓演奏

6、卡农诗歌排练:《He is god》

(1)熟悉阶段: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2)熟练阶段:大班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总结回顾:

1、复习音乐术语“节奏型”和“卡农”

2、唱下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节奏教学 篇2

通常意义上在美术教学中将造型现象的反复、对应和起伏等排列特征结合感受因素加以组织, 构成前后连贯有序或整体对比变化的视觉现象即称为节奏, 而节奏在生活中又是有形和无形并存, 视觉听觉、直觉并存的感受性审美, 是我们研究造型艺术的重要审美表现手段。

二、美术构成教学中研究节奏的目的

美术构成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审美规律的非具象性感受, 初学时往往运用多种简单的抽象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切入点不准确的时候往往会造成学生接受的巨大障碍, 对形式美的掌握变得抽象化, 缺乏目的性不能理解节奏概念, 无法进行实际应用和设计创作。所以对于构成审美的掌握, 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三、节奏的途径

解读节奏, 往往是我们触及审美的第一根敏感神经, 节奏来源于生活, 经过研究整理, 又用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都哪存在节奏呢?

我们漫步在公园的步道板上, 看着整齐阵列排队的地砖时, 空气中飘来悠扬的音乐, 心情也会随着音乐跌宕起伏着。又看到有舞者翩翩起舞, 那起伏婀娜的身姿和各种舞蹈的造型让我们陶醉其中。当我们面对武术高手张弛有度的精彩表演我们会激动不已而大声喝彩。在这些时刻, 我们的视听感官会在我们内心勾勒出不同的心情画卷, 而这种心境, 构成了其特有的美感形式。而这种美的潜在形式规律表达就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最朴实最亲切最真实的艺术感受, 节奏。

下面我们针对性的来分析一下节奏与美术, 节奏与生活的关系。

四、美术节奏的构成

前边现象举例中, 步道板排列特点体现了重复排列节奏的视觉现象;舞者和武术家张弛有度的动作, 用行为规律来体现了节奏美感。音乐节拍的连续和强弱缓急的变化 , 侧重强调了同一因素的反复交替。这一点几乎等同于绘画中的节奏规律, 是指绘画构图结构中物象长短、强弱等变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观众的眼睛在追视这些反复出现的形式要素时会产生波动的情绪, 即韵律感 , 而这种情绪上的感受来源于对大自然的体验。昼夜星空的运动、一年四季的季节轮回、大海的波涛、山峰的高低错落、层层的梯田、城市房屋结构的纵横交错等 , 这些无不以波状错落、层层渐递的形式而使人产生运动的节奏感。

构成教学中节奏感的识别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点、线、面的节奏感。好的绘画作品一定会给人一种韵律感、节奏感。这种韵律感通过画面形象构成的点线面关系中的线条、造型创造画面的视觉顺序与创作思想感受传达作者创作意图。点的重复, 点的大小渐次变化, 点的起伏运动, 使点充满丰富的情感节奏。线是表现力很强的情感轨迹, 线条或刚或柔、或曲或直, 线条的松紧、虚实、排列等, 这些都构成了画面中的节奏。当我们看到一个面时 , 节奏感弱, 看到两个, 节奏感开始萌生, 再看到三个以上时, 节奏感便产生了。很多美术作品都是利用点、线、面的有机组合 , 使平静的长线与欢动的短线及小圆点等几何形协调起来 , 于是产生了节奏感。绘画大师毕加索笔下的抽象形象究其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明暗 , 所有这些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用“韵律”来概括。印象派绘画中的冷暖关系 , 古典主义画中明暗调子的虚实对比 , 马蒂斯的画中点、线、面的互衬 , 都是构成韵律节奏的元素。如果没有韵律 , 所有这些要素就不能组合起来。

(二) 色彩的节奏感。色彩自其被人类认识的那一天起, 其色彩规律与人的色彩心理之间的作用就一直作为我们研究的重点。那么色彩可以同造型一样使人产生节奏性心理效应么?答案是肯定的。当我们看到不同色彩特性的色彩面积, 形状、排列产生在美术作品与设计作品中时, 节奏往往蕴含其中。例如, 西方野兽派画家马蒂斯作品中, 天空用蓝色, 大地用绿色 , 人物用朱红色 , 强烈的色彩对比排列以及画面内容的起伏跌宕使作品更具有节奏感。

(三) 明暗的节奏感。光线的明暗也会使我们观察到的色彩与造型显现出这一类宜于表达欢快、舒展、简洁、神秘、恐怖等情调的主题。合理运用明、中、暗调之间的各种冷暖色调 , 是最富变化并运用广泛的审美节奏。例如:在普通光线下 , 装点我们生活环境时使用的色彩 , 若想达到舒缓清新的色调时, 就可以考虑明调系列的色彩。所以, 明暗形式处理, 必须服从表达主题的情景需要, 同时也要运用明暗对比手段, 显示出主体部分和陪衬部分的正确关系。

五、节奏感的设计和应用

创作中的节奏设计 , 体现的是画面内容的基本情感 , 通过节奏环节的设计效果展现其作品造型及色彩的起伏关系 , 以此衬托和丰富画面的节奏感的过程。节奏是构成教学的灵魂, 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是有形或无形物象在欣赏者心理上情绪连动的产物。因此它应用在生活中一定受时代、民族、社会和流派的制约和影响。

摘要:美术教学中的构成学是研究人的审美习惯的艺术形式, 对初学者来说构成教学的瓶颈, 莫过于如何找到学习的目的性和切入点。在这里我们初步把构成审美教学的切入点定义为培养学生对节奏性审美习惯的掌握, 从这里为起点进行研究, 打开形式美艺术创作研究的大门。

节奏教学 篇3

关键词:节奏训练 打击乐 教学方法

节奏包含节拍和速度。当前培训机构的节奏训练主要以小班化的集体训练为主,班级人数大约在2-8人。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主要起引导和示范作用。相对而言,集体课程的训练模式较之学员单独训练更具趣味和游戏性,因而培训效果也会更好一些。一般地,节奏训练主要含节奏型和节奏片段的演奏训练;节奏感以及律动感和不同时值关系的训练。因此,对于培训教师而言,以节奏型和节奏片段训练学员快速感知和熟练掌握打击节拍、速度以及时值是至关重要的培训目标,故相应的教学、训练方法的研究也就成为必要。

一、打击乐节奏训练主流教学方式

借助教学器材、教学工具和辅助工具,由学生自主训练,教师示范引导并实施学习过程监控、学习效果评估这一模式仍旧还是当前打击乐训练最主流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认为,对初学者实行理论教学是不可思议的,它更倾向于让学员在自我习练的过程中认知和体会下一个阶段即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培训教师一般会有意识地引导学员向着这个理论学习方向靠近,以提高学员学习效率,增强、增加培训机构声誉和效益。从这个角度而言,该模式是适合人们的学习心理和对事物认知规律的。

对于该教学效果的评估,我们认为存在即是合理,就是有支撑其存在的理由。教学模式仅仅是一种教学套路,是否能够发挥较佳的培训效果?首先需要教学前培训教师对该模式做到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并且对所有学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熟稔于心,以便制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学模式并非是教条式的框框条条,照搬也是搞不好培训工作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随时对学院的学习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监控以及合乎科学和逻辑的评估;最后,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后,必须时刻对前一阶段的教学进行全程反思和评估,并对之前的教学方案加以补充、修订,使之更加适宜学院的学习实际。

二、打击乐节奏训练的思路、方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学习的第一阶段实际上并非是要教会学生多少理论知识或实践能力,而是应先培养其兴趣,至少不要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否则不仅不利于后期的教学工作的展开,还会影响到培训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但同样,培养兴趣这事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如果长时间不交给学员干货,可能也会遭到学员的抛弃。由于这个圈子实际是狭小的,当一个学员被机构“伤害”,并对其失望之后,那么他必然会给其圈子所在的打击乐爱好者传播不利于本机构的信息,并且这一信息将会呈现几何倍数传播,最终机构无人光顾,关门大吉。因此,当大部分学员的学习欲望或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以后,就应该开始正儿八经地传授知识了。

(一)遵守由简到繁,先易后难的培训思路

对于初学者而言,苛求其准确顺畅地演奏节奏型或是节奏片段是不可思议,因此培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遵循由简到繁、先易后难;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程序,循序渐进地展开打击乐的教学活动,不致让学员失去学习的信心或丧失学习的兴趣。例如:全音符和全音休止符、二分音符和二分休止符、带连线的节奏组合作为初学者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若我们一上来就直接开始相应的学习,则由于部分初學者甚至连这些音乐专业称谓都不曾听过,那么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针对具有较大难度层次的教学内容,我们更加主张先向初学者展示一段优美的打击乐曲,勾起学员跃跃一试的学习欲望之后,再由简单的4个十六分音符、2个八分音符、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三连音等节奏组合,在学员掌握这些最基本最简单也最容易有学习成就感的基础知识之后,再根据学员实际,一步一步地递进学习难度,最终实现上述学习内容的学习。

(二)打击乐节奏的训练方法

音乐前辈奥尔夫认为,打击乐曲可以作为常规教学工具,以帮助学员建立合作、齐奏、合奏等多形式的教学,大大提升学员学习效率。打击乐器按有无固定音高分为两类。音条琴和小钟琴是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的典型代表;而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则多如牛毛。根据材质分主要有木质类、金属类、皮革类和其他类。奥尔夫认为,这些打击乐器可以促进学员对节奏和节奏感的认知和掌握。

一般认为,打击乐器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借助多种乐器挖掘乐器本身声色,以满足和适应不同学员不同的音色喜好,从而树立起对打击乐的兴趣;第二种则是在同一件乐器上强化训练学员的演奏能力。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两种形式绝非是相互矛盾的。因为他们实际是针对不同学员的具体实际或是同一学员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具体情况来采用的驯良方式。简单说来,如果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对打击乐一无所知的初学者如懵懂孩童,那么吸引他兴趣的方式一定是让他在多种乐器当中找寻出他喜欢的乐器。而针对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学员而言,则有必要加强对某种特定的乐器的训练,在精炼当中习得最有价值的体会和知识。并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应该适时切换这两种模式。

三、结语

兴趣始终是最好的老师,与其把一大堆的理论知识或是实用技能一股脑地交给学员相比,不如我们努力培养学员对打击乐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员自身的学习天赋、特质,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最终实现培训效果的大幅上升。

参考文献:

[1]王巧.刍议打击乐教学与训练得以升华的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2]李亚培.幼儿节奏感培养及其能力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党钰林.打击乐在新民乐中的应用与创新[J].音乐大观,2014,(08).

《美术的节奏》教学反思 篇4

本课的学习要求是让学生观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用绘画或剪纸的方法表现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纹样,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接受即一种规律排列,这与他们一、二年级数学学科所学的找规律有相似之处,因而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本课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课前我并没有刻意要求学生带什么学具,但是仍然有少数学生自觉得准备了彩纸和剪刀,采用剪纸的方式快又好的完成二方连续纹样。其他的学生则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还有少量的四方连续纹样作品。78%的学生获优、良等级可以说明本课难易程度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合适的。也有极个别的学生以没有带学具为由没有完成作业。

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篇5

2.学会调整自己的节奏,融入集体的旋律,排除角色冲突带来的烦恼。

3.正确认识“小群体”和“小团体主义”,坚决反对小团体主义。

二、自主预习

1.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不同的??,承担不同的??。

2.当遇到班级、学校等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应从 出发,自觉地让局部利益服从,个人利益服从。

3.在小群体中,彼此?,?,找到自己的位置,体会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三、合作探究

王萌萌这周“日程”安排很满:周日要参加一年一次的钢琴考级,每天要加抓时间练习;学校选派她为主角的话剧团参加市里“六一”儿童节慰问演出,每天放学后要排练一小时;下周二要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的演讲比赛。可周二刚到家却发现妈妈正在生病高烧,需要送医院、需要照顾,而爸爸又出差在外。王萌萌真是崩溃了……

(1)针对上述材料,在排解角色冲突时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2)怎样处理这样的角色冲突?

(3)针对上述冲突,请你设计具体的解决方案。

四、随堂演练

1.人类生活离不开集体,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生活在人类的各种集体中。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我们同时属于多个集体 ②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旋律 ③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 ④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同的责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当自己的生活节奏和集体的旋律存在差异时()

A.无关紧要,任其自然??

B.需要调整集体的旋律

C.需要调整自己的节奏??

D.应服从个人的节奏

3.生活好比一个大舞台,每个人同时属于多个集体,在这些集体中又有不同的角色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的集体有不同的旋律 ②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旋律 ③我们应调整自己的节奏,和上集体的旋律 ④我们应调整集体的节奏,和上自己的旋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小群体关系在社会中大量存在。研究表明,规模小的群体比规模大的群体更有凝聚力和稳定性。小群体的积极作用有()

①在小群体中可以相互接纳,相互欣赏 ②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③不再有矛盾和冲突 ④我们可以体会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⑤与同伴互学共进,增长才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日常生活中有些小群体往往以“________”的面目出现()

A.个体 ?? B.团体 ?? C.集体 ?? D.组合体

6.“学霸班级”“学霸宿舍”不断见诸网络等新闻媒体。对此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在集体生活中,一些志趣相投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小群体有利于他们互学共进

②小群体的成员间有亲密的友谊,有利于互帮互助

③集体中的小群体都有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

④小群体的节奏与集体旋律一致时,有利于推动集体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在集体生活中,我们面对矛盾、冲突,解决问题的过程是()

①我们学习过集体生活的经历 ②不可取的 ③会产生麻烦,影响学习,没必要 ④集体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在集体生活中,当小群体的节奏与集体的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应该()

A.首先维护小群体成员的利益

B.拉帮结派,建立自己的小团体

C.明辨是非,坚持集体主义

D.将自身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

五、课后反思

【答案】

合作探究?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当自己的节奏和集体的旋律和谐时,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融入集体;当自己的节奏和集体的旋律存在差异时,为了保持旋律的和谐,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节奏。当我们面对不同集体中的角色无法统一节奏时,就可能因角色之间的冲突给我们带来烦恼。

(2)当遇到班级、学校等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时,应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地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我们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节奏中学习过共同生活,在解决不同集体的角色冲突中学习过集体生活,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感受集体生活带给我们成长的快乐。

(3)解决办法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随堂演练

小学音乐教学之节奏练习 篇6

小学音乐教学之节奏练习

通过近期河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河北教师资格考试时间与考试科目,河北教师资格考试一般一年进行两次,上半年1月报名,3月考试;下半年9月报名,11月考试。河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资格笔试真题供考生备考学习。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构建旋律的重要基础,在音乐中节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但旋律却离不开节奏。在音乐教学中,节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音乐素质过程中,对音乐感觉的培养很关键的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小学是学习音乐的起步阶段,是开始步入系统的音乐知识学习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是从简单的节奏中开始对音乐产生兴趣,所以节奏训练在中小学的音乐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的就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问题。

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节奏,学生对节奏的学习和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对音乐的兴趣和发展,还有我们教师在上课时的教学质量和进度。所以音乐教学活动中进行节奏训练是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既然是培养音乐素质必修课又是课堂的重要环节,那就要有合适的方法去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挖掘学生潜在的节奏感,让他们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结合想象 感知节奏(一)形象感知

(二)理解感知

河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河北教师考试网

汇总>>>河北教师资格历年真题

二、结游戏活动、多种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根据小学生好动、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等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各种节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熟知的事物相结合,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教学,让节奏训练变得生动、有趣。

1.语言节奏练习

教师可以通过朗诵诗歌、民谣等,让学生从语言出发掌握节奏。如有节奏的朗读诗歌:

教师也可根据各班学生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创朗诵,让学生觉得本来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不一样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会促使学生走进节奏的世界,对节奏产生兴趣。

2.声势练习

当代的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不是旋律,而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架,他强调要从节奏入手着手音乐教育。声势训练就是奥尔夫提出来的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方法。学生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形式可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学生自己创造节奏型为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第一步可以进行节奏模仿,可以是师生间的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模仿的节奏可重复做,标准是学生对节奏是否掌握。模仿的节奏也是有简单到复杂,慢速到快速,要适时为止,时间不要过长,否则学生的兴趣减弱,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一年级的学生的音乐素质还不高,但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带歌词试读节奏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好节奏练习的同时,又能活跃音乐课堂,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步,在模仿训练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加动作的节奏训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手、脚等能发声的肢体做动作来加深多节奏的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最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记忆能力。

河北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河北教师考试网

汇总>>>河北教师资格历年真题

第三步,可以用声势为音乐旋律伴奏。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中最具特色的多声部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四种手势动作的训练方法。

3.多声部合作练习

在对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进行多声部的节奏练习,既培养节奏感又锻炼了集体合作。在实施多声部节奏训练时,可以通过动作和语言两方面进行训练。在动作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跟着音乐的旋律或节奏进行体态律动,几个同学为一组跟着旋律做动作。在语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几个声部组合起来的和声节奏让学生合作唱打节奏,产生和声共鸣。

音乐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表现,音乐无处不在,节奏无处不有。让学生觉得节奏训练并不那么枯燥无味,就是给了孩子更多兴趣的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更多的乐趣。

以上介绍了小学音乐教学之节奏练习,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中公讲师解析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河北教师资格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河北教师考试网与辅导老师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招教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河北教资格笔试真题邀请您一同刷题!

把握教学节奏 提高教学质量 篇7

一、根据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把握教学节奏

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先讲什么, 后讲什么, 安排什么样的教学活动, 以及安排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 用什么方法, 让课堂教学的节奏感既有强快的节奏, 也有舒缓的地方, 强中有弱, 急中有缓, 形成起伏明显的节奏, 是教员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的基础。课堂教学环节有一定的模式, 一些人已经对很多教学模式进行了总结和自己实践的创造, 课堂教学的过程基本上可以概括成“质疑—释疑—解疑—再生疑”这样几个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可以把教学节奏设计为“缓—急—缓”来相对应。首先分析质疑环节,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发散思维, 节奏不能太快, 让学生多思考, 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再质疑环节节奏太快, 课堂上是教师不断的提出问题而没有让学生主动思考, 会对学员的思维活动造成干扰。然后在释疑和解疑环节, 此处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这个环节承担着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责任, 达到教学目的也是主要靠教员和学员在这个环节的努力。在这个环节中, 教员除了在总体上处理好波澜起伏外, 为了激起课堂高潮, 最好还要设计一个“课堂兴奋点”。“课堂兴奋点”是指能够将课程内容表达的最佳的地方, 一般“课堂兴奋点”应该设计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者疑点处。此时的教学节奏, 应该是快的节奏, 此时是学员学习效率最高之时。当然, 从细节的角度出发, 在这个环节中节奏是快的急的, 相应的也应该要添加一些小的舒缓的、轻松的因素, 使教学节奏急中有缓、强中有弱。在最后的练习环节, 课堂的节奏总体上可以缓慢下来, 让学员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 并且积极动手做练习, 知识的理解能够有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 同时激发出新的问题。当然, 也不是每一堂课都刚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并不是所有的课堂节奏一定得遵循“缓急缓”的过程。有的一堂课, 可能停在急、紧张的节奏中;有的一堂课, 也有可能一直处于舒缓之中。

二、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节奏

传授教学内容, 是教员讲授的重要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必然需要不同的教学节奏。教员在讲授教学内容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传授的多寡和方法等, 恰当把握教学节奏, 如果按照教材原封不动地平铺直叙, 不分轻重主次, 就会犯淡而无味的毛病, 收不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教员在驾驭和处理教材内容时, 必须抓住难点, 突出重点, 做到详略得当, 适当调整行进的速度, 准确把握教学进程。速度快, 会使学员思维不及, 紧张疲劳, “消化不良”, 甚至前功尽弃;速度慢, 会使学员思维松散, 厌倦无聊, “缺乏营养”, 甚至昏昏欲睡;速度单一, 会使学员思维呆滞, 漫不经心, 索然寡味, 印象不深, 甚至这个耳朵听进, 那个耳朵冒出。要启发学员主动地探索和总结知识内容的结论或规律, 在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上, 既有知识的连贯性和覆盖面, 又有内容的阶段性和章节性, 做到有主次, 有章法, 有坡度, 有创新。不断激发学员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此外, 教员在讲授内容时, 还应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节拍”, 举止落落大方, 语调抑扬顿挫, 神情庄重典雅, 使举止、声音、神情融合, 相得益彰。如讲到重点内容时, 加强语气声调, 满腔激情;讲到难点内容时, 缓和语气声调, 言语要委婉清晰;阐述实际经验时, 语气宜庄重生动, 铿锵有力;剖析故障、事故等失败教训时, 语气应严肃、沉重, 诚然有理, 发人深思。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三、根据学员认知规律把握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是一项共同活动,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 也要和学员认识问题的程度、学习规律不同有对应关系。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认识问题的顺序一般是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一过程。把这一过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相对应的感知、巩固、应用这三个阶段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 而理解阶段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这样, 一条有节奏的曲线由不同的节奏形成了。如果课堂中只有一个过程那么节奏就简单, 反方向的, 课堂中有两个或者以上的过程, 那就形成了波浪形起伏的教学节奏。此外, 在课堂上看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有没有变化, 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验过程可以总结出:课的开始阶段, 学员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 因为刚刚上课, 学生的注意力可能还在课堂之外;课的中间阶段, 学员往往注意力会相对集中, 可能会达到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课的结尾阶段, 学员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 因为疲劳, 等着下课。从以上学员注意力变化来看, 课堂教学的节奏, 应该把握住开始舒缓, 中间加速, 结尾适当放慢的过程, 这样一节课能让学员学到知识, 也有思考的空间, 一堂课愉快地结束。

四、根据学员反应随时调整教学节奏

教师对于教学节奏的设计是合理且合适的, 但是能否像教师设计的那样顺利实现, 还和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有很大关系。教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很好的掌握课堂节奏如设计中的那样, 同时还要注重学员在课堂上的反应, 并能随机应变的对节奏进行有效的调整, 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发现学员学习兴趣很高, 就算此时是在一堂课的节奏应该是开始放慢, 那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一直维持强节奏教学, 帮助学员避开或者跳过“疲劳区”。同样, 如果再在快节奏地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时, 学员表现出疲惫状态, 就不要不管不顾的强节奏继续教学了, 不妨放慢节奏, 调节一下学员情绪, 使其提起学习精神。有时候, 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 教员也要适当调整教学节奏。如天气炎热时学员心情烦躁, 教学节奏可以稍微放慢一些。

另外, 把握教学节奏也要应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 在课堂节奏的处理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不强制必须保持一致性。虽然课堂节奏是教师设计并把握的, 但是学员的学习习惯与气氛也会对教学节奏有影响。比较缓慢的节奏会有人喜欢, 快的节奏也会有学员适应。根据当下我校学生的学习习惯特点来看, 大多数学员喜欢快节奏、强节奏, 而对于教员的缓慢结果、讲课啰嗦表示不习惯。作为教员应当根据他们的特点和要求去努力适应, 将课堂教学中比较有限的简短时间把握好利用好, 掌握好教学节奏, 让学员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 无论处于何种情况下, 无论上什么课, 什么时候上课, 都能让学员跟上教员的教学节奏、喜欢教员的教学节奏, 这样才能让学员学有所得,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把握好教学节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本文就如何把握好教学节奏, 提高教学质量, 从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教学内容, 学员认知规律, 学员课堂反应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把握,教学节奏,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诸培英.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氛围的营造[J].高教论坛, 2004, (5) .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漫谈 篇8

课堂教学节奏,通常是指课堂教学进程中的速度及其规律性的变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要做到有张有弛,张弛得法;有疏有密,疏密得当;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新颖多变,起伏和谐。这种恰到好处的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思想活泼、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么,如何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呢?

一、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依据。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授课时节奏宜缓,要做到缓而不松、缓而不虚。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提醒学生想好再说、想好再讨论、想好再辩论。教师要看准火候,及时进行点拨,这样既可以解决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又可以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论辩和思维应变能力的目的。对教材中浅显的内容,讲课时节奏宜快,让学生不觉得拖沓,不感到厌烦。对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反复咀嚼,认真品味,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做到长文短讲,短文深教,有张有弛,张弛相间。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长文较多,如果教师整堂课都毫无侧重地讲析,学生势必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样既浪费教学时间,又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长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选编的意图,精选一些段落在课堂上精讲,以突破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进行《阿Q正传》教学时,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把握可以通过学生速读课文来完成,而教师只需要借助提问的方式就可以了解学生是否了解故事情节和达到督促学生继续看书的目的。对于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关键语句则需要“重磅出击”,放慢教学节奏,具体分析。这种抓住重点确定教学节奏的教学方法,可以加大课堂教学“信息”的输出和输入的强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差,不喜久坐和久思,不宜长时间处于过分紧张的状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旺盛的精力和积极活跃的思维,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时缓时急、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一般来说,一堂语文课最好能每隔十至十五分钟就有一个小停顿,观察学生接受课堂信息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讲课的程序和深度广度,一节课要做到教学中心突出、节奏鲜明。设置新颖的课堂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时就可以先出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子,让学生思考该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以前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句子以及如何理解等问题。以前没有见过此类句子的学生一定会全神贯注地去思考,以此导入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一定会好。因为一个人在急切盼望时,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学习兴趣也最为浓厚。教师在教学时,讲解要舒缓如山泉流水,娓娓道来,逐渐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高潮时要节奏明快,明白晓畅,力达语文教学的高峰。既要浓墨重彩,又要言简意赅,把教学信息顺畅地输入学生的心田,结尾处要紧凑,留有余味引人思考。总之,语文课堂教法多变,节奏和谐,就能创设一种独特的情境,使学生能愉快地、自觉地领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三、掌握学生的表情反馈和语言反馈是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重要一环。所谓表情反馈是指对学生察言观色。眼神是情感的反映和流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会隐瞒,不会说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明亮的眼神是心领神会的表现,表明教学信息正顺利地输入学生大脑,效果很好;迟疑游移的眼神是困惑不解的表现,说明教师输入的信息受阻,未能有效地与学生原有知识联结;茫然呆滞的眼神则是学生缺少注意和理解教师授课内容的表现,表明教师输出的信息还未与学生的大脑建立联系。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反馈来调整教学节奏。如果不少学生因为熟悉正在讲授的内容而表现出来松懈情绪时,教师则可以加快教学节奏,让学生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绷紧思维的弦;如果不少学生因为听不懂所讲授的内容而表现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时,教师就要放慢节奏,甚至回头再讲,让学生听懂。一般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节奏以稍微紧张为好,因为略显紧张的节奏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表情反馈往往是感性的、初步的、概括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通过适当的提问,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听讲情况进行一点“火力侦察”,从而获得学生的语言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节奏。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通过采用突然式提问的方式,可以让其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将其暂时中断的信息重新连接并使之重新流通。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同学,可以采用准备式的提问,通过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帮助学生排除障碍,使教学信息稳步进入学生大脑。对于理解难度大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分解式提问,以减缓教学信息输入的速度和密度,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教师在教学讲授告一段落时,可以采用总结式提问,以便加大教学信息输入的强度,增强信息储存的实效性。

如何把握数学教学节奏 篇9

一是以教学内容安排的张弛错落形成数学课堂的节奏感。内容决定形式,教学内容决定课堂教学节奏的基调。如音乐一般,旋律和节奏都是为表现一定的主题服务的。对初中数学而言,似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相对固定的,教师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但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教材如此,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固有的模式呈现。作为优秀的数学教师,要把握《课标》使用教材,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必要时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如华师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8章第一节,教材安排两课时,内容包括圆的相关想念、对称性、等对等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相关定理等,这些在以后的学习中应用都非常广泛。在两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以上内容往往是以讲授为主,学生缺乏探索与练习。笔者在安排此部分时,就分为三课时,增加练习与变式训练,形成以“探索-点拔-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增强节奏感。

二是以教学方式的动静结合凸显数学课堂的节奏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指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讨论、争辩等;所谓静态,指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一节课如果动态占了优势,学生就会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造成课堂过于失控;反之,如果静态超时,就合造使得课堂气氛沉闷,进而抑制学生的思维,教学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好调控课堂教学中动静交替的节奏,使整个教学过程潮起潮落,如波涛起伏。动静结合,才能让持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

三是以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渲染数学课堂的节奏感。语言的节奏感表现为语速、力度、语调等。教学时,语速上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应该比日常讲话的速度稍慢。同时要结合语调,语调是增强语言生动性,体现感情的主要因素。在讲解重、难点或转移话题时,语速应慢些,语调要高些,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有思考的余地。而声音的恰当力度则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楚听课、集中精神的保证。要特别注意的是,作为数学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数学语言。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2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加强逆向思维,优化理解

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学生已潜移默化的获得方法,但有时教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是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加减法性质,明明都是减法,为什么又可以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学生理解困难,运用时经常出错。在教学中我注意以实例为原型,启发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加以理解。例如:学校里买课外书,爸爸有100元钱,哥哥向爸爸要了32元,小青又要了28元吧,爸爸还剩多少元钱?学生列式:100-32-28,这时我启发学生,小青怕把钱装丢了,让哥哥保管,爸爸应该给哥哥多少钱?

这样,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100-﹙32+28﹚,也很容易就理解了。有时学生解题时不善于进行逆向思维,是因为对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理解不深刻,缺乏深入的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学会以“顺、逆”两方面的分析方法,拓宽思维的路子。例如:有一道判断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一定等底等高。”很多学生判断这道题是对的,原因何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当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时,是否一定“等底等高”?三角形可以进行等积变形吗?学生作出正确判断后,再要求举出实例加以证明,使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间的联系加深理解,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多种思路去思考,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引导学生想问题

在教学中,我经常注意观察和研究学生动脑时的一些表现。思维积极的同学一般有这样的表现:上课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反应快,发言积极,爱提问题,爱回答问题,爱算难题,有时一道题能提出各种算法和简易算法。特别是一些结合实际的问题,他们最感兴趣积极动脑思考。所以在教学中,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自己动脑思考,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例如:讲圆周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圆周率这个概念,我给他们布置一个实际测量和计算的家庭作业,自己说出物体,量一量各自的直径和周长,并求出比值。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进行了实物测量和计算,有的测量了脸盆、自行车轮,有的测量锅盖、盘子、碗口等等。

在教学中,我也经常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激发起他们强烈的释疑要求,使孩子们自然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例如:在讲分数大小比较之后,教学前我布置这样一道题:“写出一个大于1,小于1?的数。”有个学生回家后怎么也想不明白,晚上打电话问我:“老师,这道题我觉得有毛病。”我说绝对没有毛病,当我要给他讲解时,他阻止我说:“如果没有毛病,请老师先不要讲,晚上让我好好想想,咱们明天见。”他在家一个晚上,又看书,又画线段图,终于找到了比1大比1?小的数有无数个,第二天到学校就告诉我,他明白了。

3数学创新教学方法

引导质疑、解疑,发展创新思维

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告诫我们: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师能否针对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效的加强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得以实施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我在讲“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说:“老师,你讲的和课本上讲的都是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后然后再除,而我是先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然后再把除数移动相同位数的小数点,也一样能计算出结果来。”对于这个学生,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创新能力,表扬他不迷信课本和老师,敢于提出异意,能独立思考且言之有理。这位同学又说:“课本上为什么不采取这种方法呢?”对于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并没有急于给予回答,而是出了这样一道题:5.328÷1.2=让大家用两种方法计算出来。通过对比,大家一致认识到,课本上讲的移动除数的小数点更具有普遍意义,在计算中也更简便,这位同学在两种方法比较的过程中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小学生的创造萌芽是稚嫩的,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细心扶植。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见解的空问,为学生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勇气而喝彩。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正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尔斯特姆所说:创造性受到鼓励和培养时它就会迅速生长和扩充。

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创新

思维从动作开始,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的环境,多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潜能。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将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排成一个长方体,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过程。

填写每一次排列的长宽高的数据,即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分别是多少,最后根据表中数据,引导学生得出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真可谓水到渠成。

4数学兴趣的培养

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同时刺激人的感官,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快而清晰,而且会引起学生的探索意向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保持积极的情绪去从事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材活化教材,栽培和丰富有趣、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刺激大脑,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营造最佳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心驰神往、情动于衷,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中,才能消除人格、心态上的种.种障碍,迸发出想象、创造的火花。如果教师只对学优生关心,而冷落学困生,就会使学优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如自以为是、经不起挫折的考验、情绪不稳定等;学困生灰心丧气,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对学科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热爱、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提问、练习等各方面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地位和机会,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尤其对他们学习上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其体验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若每个学生经常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尊重,就会迸发出蕴藏在自身的巨大的学习力量,就会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节奏教学 篇10

今年《快乐节奏》社团的成员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因年龄小,所以好奇好动是每个孩子必不可少的,因此,我第一堂课就“将错就错”,给他们一条简单的.节奏,让他们随意拍击,接着把自己生活中喜欢的事物,以填词的方式加入到节奏中。这下可热闹了:

一个说:“红苹果,绿苹果,酸酸甜甜真好吃”;另一个说:“大西瓜,小甜瓜,呼噜呼噜甜如蜜”;还有的把《洗刷刷》的歌词填了进去,也非常贴切。接下来,我让他们继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编创词语,并边读边拍。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练习,好多孩子都还是离不开“吃喝”,只有宋志豪编创了这样一个句子:“宋志豪,帅帅的,萌萌酷酷傻傻的”,而且一边读一边做动作,真的帅极了,其他孩子看着他的表演,都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喝彩。

古诗教学,从感知节奏起步 篇11

一、强化理解,顺应感知节奏的规律性

一般说来,小学低年级古诗都是以五言、七言为主,五言诗以“二三”划分节奏,七言诗以“四三”划分节奏。很多教师都是通过直接告知的方式,诗歌语言停顿的方式,并配置以小“/”标注,这种机械刻板的方式显然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诗歌教学的根本宗旨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多少知识,而是在实践过程中提升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鉴于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自主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掌握诗歌停顿的节奏。

例如:在教学《村居》时,教师紧扣“春天”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深入诗歌,从诗歌语言中寻找春天的痕迹。有的学生觉得天气转暖,草地上满是青草,绿意盎然;有的学生则从黄莺的飞翔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有的看到婀娜多姿的杨柳,烟花迷蒙……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没有直接划分节奏,而是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自主诵读,从诗歌意蕴上着力表现诗歌内在的节奏。在学生初次诵读之后,学生读出了“四三”节奏,但显得不够鲜明。教师则顺势为学生进行了朗读示范,并引导学生思考第一句:前面四个字展现春天事物的生长质态,而后面三个字则表明了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让学生继续尝试诵读,从而强化对七言古诗“四三”节奏的感受。

古诗教学的终极价值在于诗歌内在意境的体认,节奏的划分与体验也不应该脱离这一终极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节奏感知与理解故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诵读体验中获取成功体验,感悟诗歌语言节奏变化的魅力所在。

二、激发联想,凸显感知节奏的灵动性

很多五言诗虽然有“二三”的节奏划分,其中后面的三个字却有着极强的独立性,即依据不同的诗句大意,会呈现出丰富的变化。但不管怎样变化,都应该裹挟在具有独立意义的意蕴整体中。

以《江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北”这四句诗的教学为例,在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成功划分出“二三”节奏之后,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这四句诗中哪些内容是相同的,哪些内容是变化的?当学生从诗句中提炼出“东西南北”四个表示方向的词语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出鱼儿围绕着莲叶来回穿梭的情景,鱼儿或在莲叶周围倏忽穿梭,或在水面上下浮沉。随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在“东西南北”四字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基于自身想象的基础上,成功地将每行最后三个字的节奏划分为“二一”式,学生再次诵读时,眼神中突然亮了起来,鱼儿轻松自在、生趣盎然的图景仿佛也已经映在了他们头脑意识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古诗内在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固定格式,引领学生依托诗歌语言想象画面,在大胆的联想中化解诗歌后三个字的变化规律,从而在结构诗歌节奏中更好地走进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三、增设形式,强化感知节奏的生动性

诗歌内在结构的体验,诵读的策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路径,由于低年级学生控制意识较为薄弱,自我约束行为的能力较差,加之古诗内容和言语习惯与当下又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增设多种多样的形式,在顺应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集中注意力,从而真切感受古诗的基本节奏。

以教学骆宾王的《鹅》为例,教师按照以上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力量,成功地划分出较好的节奏。此时,教师意识到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于模仿更是乐此不疲,所以教师设置了动作诵读的环节,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向天歌”“浮”“拨”等表示动作的词语,并在朗读的过程中与自己的动作形成律动的协调统一,通过表演的方式凸显出诗歌的内在节奏。

当然,有的诗歌表现的是幽静深远的境界,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通过音乐的渲染,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播放,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契合诗歌的节奏韵律。诗歌有着字数、情境和类型的不同,内在结构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引领学生对诗歌节奏进行感知体验。

总而言之,节奏是诗歌重要的外显特征,理应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走进诗歌意境的高速桥梁。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基本的认知规律出发,引领学生在理解诗意、体验想象的过程中,感知诗歌节奏,从而为诗歌教学效益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组节奏教学活动 篇12

郭淑红 (设计) 冯燕妮 (执教)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小手小脚探索不同的声势节奏, 并用动作表现出来。

2.感受用声势节奏为拍乐曲伴奏的乐趣, 形成初步的节拍韵律感。

活动准备

教具:小手小脚图片, 指挥棒, 拍音乐, 磁性黑板。学具:幼儿每人一套小手小脚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手小脚图片,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引导语:老师请来了和我们关系很密切的两位好朋友, 它们是小手和小脚。小手、小脚要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 你们看见小手图片就拍拍手, 看到小脚图片就请跺跺脚, 看谁看得清, 做得对。 (教师交替出示小手和小脚图片, 并且不断变换节奏, 请幼儿随图片的变化有节奏地拍手、跺脚。)

二、给小手小脚排队, 创编不同的声势节奏

1.请幼儿拿出印有小手和小脚的图片, 把图片排排队, 并尝试用拍手、跺脚的动作把排出的节奏表现出来。 (幼儿自由操作排图片,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鼓励幼儿排出不同的声势节奏。)

2.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的排列方式,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 并引导幼儿集体用拍手、跺脚的动作表现。

3.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 总结出“小手和小脚共有六种不同的排列方式”, 让幼儿试着把这六种不同的声势节奏连起来, 并用动作表示。

三、尝试用声势节奏为拍乐曲伴奏

1.请幼儿欣赏音乐, 感受音乐节拍。

2.在小手、小脚节奏图的提示下, 幼儿第一次尝试用创编出的六种声势节奏为音乐伴奏。

讨论表演的情况, 请幼儿找出不足并想出解决的办法。

3.提出新要求, 请幼儿再次练习用声势节奏为音乐伴奏。

4.变换声势节奏顺序, 让幼儿继续学习为乐曲伴奏。

5.讲评活动情况自然结束活动。

大班节奏活动:小小导游

李莲萍仝建绒 (设计) 赵明 (执教)

活动目标

1.熟悉两种节奏, 并能用语言、声势动作来表现。

2.能大胆、自信地尝试创编新的节奏型。

3.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二分、四分、八分音符, 节奏卡。

2.运城市的景点, 如关帝庙、鹳雀楼等的投影图片。

活动过程

一、熟悉并巩固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时值

1.教师带领幼儿拍手、拍腿表现两种节奏。

2.巩固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时值。

提问:谁能告诉我, 刚才拍的节奏里都有哪些音符呢? (用展示台逐一出示音符, 复习其时值。)

小结:单个八分音符表示半拍, 连在一起的两个八分音符表示一拍, 四分音符表示一拍, 二分音符的时值是两拍。

二、熟悉两种节奏, 并尝试用语言来表现

1.熟悉节奏。教师出示节奏卡, 请幼儿拍节奏。

2.介绍家乡景点, 表现节奏。

师:小朋友都知道, 我们的家乡运城有很多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今天老师请你们来当小导游, 给大家介绍我们美丽的运城。

教师出示运城旅游景点的图片, 引导幼儿尝试有节奏地介绍。如:

3.以游戏“游客和导游”的形式来巩固两种节奏型。

(1) 教师与幼儿互换角色练习节奏。

师:现在我来当游客, 请小导游们有节奏地介绍景点。

(2) 幼儿分组表现两组节奏。

三、尝试用声势动作来表现节奏

1.用一种声势动作来表现。

师:现在, 游客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了, 请导游介绍景点时不仅要有节奏, 而且还要加上一种声势动作来伴奏, 谁来试一试? (幼儿边拍手边介绍景点, 或边跺脚边介绍景点。)

2.教师示范用两种声势动作有规律地进行伴奏, 请幼儿欣赏。

3.幼儿用两种声势动作表现节奏。

四、尝试创编并表现新的节奏

师:刚才游客和导游介绍景点时都用的是这两组节奏, 谁还能想出不一样的节奏来介绍? (教师对幼儿创编的节奏型进行记录, 并和大家一起拍一拍。)

幼儿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研究论文 篇13

【摘要】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核心是让幼儿能够根据音乐节奏来感受音乐的律动,体会音乐的意境。节奏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理解。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小、天性活泼好动的特点,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采用趣味性强的游戏来满足幼儿的好玩心理,提高幼儿音乐节奏训练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音乐节奏;训练

音乐的生命来自于节奏,节奏感是幼儿音乐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元素,而不是旋律,缺少了节奏的音乐旋律就会变得乱七八糟。根据他的结论,幼儿音乐教育首先应该从节奏训练开始,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的节奏训练来增强幼儿的节奏感,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我在自己的小班音乐教学中根据以下几点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激起幼儿对节奏的兴趣,引导幼儿发现节奏

幼儿年龄小,理解力比较差,对于节奏这个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但是正因为年龄小,好奇心强,所以他们对节奏的敏感度很强。任何学习活动中,兴趣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幼儿掌握节奏,增强节奏感就必须激起幼儿对节奏的兴趣。[1]教师可以结合人们生活中的节奏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比如屋檐下的雨水滴答声、动物的叫声、各种乐器的声音等。我在教学中告诉幼儿,节奏指的就是类似于这样的有规律的声音,我还会让幼儿课后总结,去寻找生活中的节奏,绝大部分幼儿都会很感兴趣,积极地去寻找,他们很容易就从生活中找到像火车铁轨的声音、钟表的滴答声等很多形式的节奏。幼儿在寻找发现生活中的节奏过程中,好奇心、成就感得到了满足。他们常常会骄傲地跟我说这个节奏是他们发现的。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对于生活中各种节奏的探索兴趣。最后,我通过击掌或者敲打的形式将这些生活中的节奏表现出来,幼儿通过反复倾听,理解和感受越来越深刻,节奏感也就慢慢地形成了。虽然此时幼儿并不能理解节奏本身的意义,但是他们能感性地认识到生活中的节奏,并喜欢上了节奏,这就为接下来更深入的节奏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各种听觉训练,养成听节奏的习惯

每个幼儿对于音乐的听觉敏感度是不同的,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幼儿对节奏的认知水平,让幼儿根据听到的音乐来作出指定动作,比如行走、站立、奔跑等动作来提升幼儿对于节奏的听觉敏感度和节奏意识。在教学中我让幼儿听着锣鼓声走,规则是每击一次掌向前走一步,当击掌声停止时停止脚步。刚开始我会带着幼儿一起走,等幼儿熟悉了游戏规则后在旁边用掌声指挥幼儿的行动。慢慢地加快击掌的速度,当幼儿的行走步伐来不及随着掌声变化时自然就会跑起来,通过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节奏的.开始、持续、结束过程的感受。这时我再用节奏鲜明的音乐比如模拟下雨的曲子代替掌声,让幼儿根据对节奏的理解自由做出动作,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游戏提高幼儿对于节奏的感知,增强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提高幼儿学习节奏的兴趣。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故事和乐趣,养成倾听音乐节奏的意识和习惯。

三、提高幼儿发现音乐节奏强弱的能力

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关于声音节奏强弱的例子,教师可以结合这些例子来引导幼儿感受音乐节奏的强弱。比如电视里播放动画片,教师问:你们仔细听一下,听到了什么声音?幼儿答:电视的声音。教师在问:你们觉得声音大不大?能听得清楚吗?幼儿答:当我们慢慢靠近电视机,声音就会慢慢变大,听得就越清楚。教师接着问:除了电视机,你们还在哪里听到过越来越大的声音呢?这时幼儿热烈讨论,有幼儿答:有一天,我走在路上,我身后的洒水车从我身边开过的时候,我听见的音乐声越来越大,当洒水车离我远去的时候,声音就慢慢变小了。通过这样问答,听到幼儿明白声音均匀地变大称为渐强,声音均匀地变小称为渐弱。当幼儿能够准确识别节奏强弱变化后,我用击掌的方法让幼儿来表现声音的各种强弱变化。虽然对于声音的强弱变化绝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击掌表现出来,但是他们还不能深入理解声音的强弱变化。这时我用图片表示各种生活中的声音变化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图片来表现声音强弱变化。最后使用音乐符号,让幼儿根据音乐符号来表现节奏的强弱变化。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进一步丰富节奏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用画图和更多的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的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来提高幼儿判断音乐节奏强弱和表现音乐节奏强弱变化的能力。

四、通过儿歌来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教师可以结合儿歌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在训练幼儿节奏感的过程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就十分丰富,也是幼儿最先学会的表达方式,因此使用语言编写的音乐可以显著地提高幼儿节奏训练的效果,而且相对来说很简单。比如教师可以搜集或者自己编制一些节奏感很强的儿歌,然后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节拍将儿歌念出来或者让幼儿反复吟唱这些儿歌,充分利用儿歌节奏感强、简单顺口的特点帮助幼儿提高节奏感。当幼儿学会了基本的节奏之后,教师再进一步使用语言来慢慢提升幼儿对节奏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对节奏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感受,使幼儿学会运用节奏,把握节奏。比如,除了儿歌,教师可以让幼儿听一些简单、节奏鲜明的流行歌曲,让他们根据歌曲的节奏、速度来朗诵歌词,从而锻炼他们对于音乐节拍、强弱、速度的把握能力。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在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通过语言来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只有幼儿对于音乐节奏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节奏,从而增强音乐水平,提高音乐审美和音乐创造能力。

五、通过动作来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除了前面提到的击掌,还可以用其他的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无论是否有音乐伴奏,都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因此这种方式比较灵活。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用各种动作来表现节奏,而不用一招一式地教,只需要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比如在训练aaaaa、aaaa、aaaaaa这样的节奏时,可以让幼儿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比如击掌、拍大腿等。通过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不同类型的节奏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如aaaa、aaaaa、aaaaa等,幼儿对这样的训练方式很喜欢,大部分幼儿都能根据不同节奏做出不同的动作。除了这些,教师还要注意通过教学环节设计让幼儿的嘴巴、身体、思维都动起来,充分调动和维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幼儿根据歌曲编出舞蹈动作进行表演,或者用身体作为歌曲的伴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音乐想象力和节奏把控能力。

六、借助乐器来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当幼儿掌握了基本的音乐节奏之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简单的乐器,例如锣鼓来帮助幼儿理解节奏,在课堂教学时,教会幼儿简单的操作这些乐器,最常用的乐器就是锣鼓,因为它操作相对简单,节奏感非常强,非常有助于幼儿的音乐节奏学习,而且自己敲打乐器是个趣味性很强的活动,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结合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尝试让幼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自己动手制作乐器,其实生活中很多物品可以改造成打击乐器,比如装水的杯子、长短不一的钢管,敲击装着不同质量的水的杯子发出来的声音是不同的,长度不一样的钢管敲击后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让幼儿利用这些东西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然后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编制一些简单的节奏并通过自己制作的乐器演奏出来,然后教师再对各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幼儿学习节奏的同时,增加幼儿的课外知识并且锻炼了他们使用乐器表现音乐节奏的能力。

上一篇:金老师谢谢您作文下一篇:每季度查漏补种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