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节奏

2024-05-18

教学节奏(共12篇)

教学节奏 篇1

一、节奏的概念

通常意义上在美术教学中将造型现象的反复、对应和起伏等排列特征结合感受因素加以组织, 构成前后连贯有序或整体对比变化的视觉现象即称为节奏, 而节奏在生活中又是有形和无形并存, 视觉听觉、直觉并存的感受性审美, 是我们研究造型艺术的重要审美表现手段。

二、美术构成教学中研究节奏的目的

美术构成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审美规律的非具象性感受, 初学时往往运用多种简单的抽象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切入点不准确的时候往往会造成学生接受的巨大障碍, 对形式美的掌握变得抽象化, 缺乏目的性不能理解节奏概念, 无法进行实际应用和设计创作。所以对于构成审美的掌握, 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三、节奏的途径

解读节奏, 往往是我们触及审美的第一根敏感神经, 节奏来源于生活, 经过研究整理, 又用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都哪存在节奏呢?

我们漫步在公园的步道板上, 看着整齐阵列排队的地砖时, 空气中飘来悠扬的音乐, 心情也会随着音乐跌宕起伏着。又看到有舞者翩翩起舞, 那起伏婀娜的身姿和各种舞蹈的造型让我们陶醉其中。当我们面对武术高手张弛有度的精彩表演我们会激动不已而大声喝彩。在这些时刻, 我们的视听感官会在我们内心勾勒出不同的心情画卷, 而这种心境, 构成了其特有的美感形式。而这种美的潜在形式规律表达就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最朴实最亲切最真实的艺术感受, 节奏。

下面我们针对性的来分析一下节奏与美术, 节奏与生活的关系。

四、美术节奏的构成

前边现象举例中, 步道板排列特点体现了重复排列节奏的视觉现象;舞者和武术家张弛有度的动作, 用行为规律来体现了节奏美感。音乐节拍的连续和强弱缓急的变化 , 侧重强调了同一因素的反复交替。这一点几乎等同于绘画中的节奏规律, 是指绘画构图结构中物象长短、强弱等变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观众的眼睛在追视这些反复出现的形式要素时会产生波动的情绪, 即韵律感 , 而这种情绪上的感受来源于对大自然的体验。昼夜星空的运动、一年四季的季节轮回、大海的波涛、山峰的高低错落、层层的梯田、城市房屋结构的纵横交错等 , 这些无不以波状错落、层层渐递的形式而使人产生运动的节奏感。

构成教学中节奏感的识别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点、线、面的节奏感。好的绘画作品一定会给人一种韵律感、节奏感。这种韵律感通过画面形象构成的点线面关系中的线条、造型创造画面的视觉顺序与创作思想感受传达作者创作意图。点的重复, 点的大小渐次变化, 点的起伏运动, 使点充满丰富的情感节奏。线是表现力很强的情感轨迹, 线条或刚或柔、或曲或直, 线条的松紧、虚实、排列等, 这些都构成了画面中的节奏。当我们看到一个面时 , 节奏感弱, 看到两个, 节奏感开始萌生, 再看到三个以上时, 节奏感便产生了。很多美术作品都是利用点、线、面的有机组合 , 使平静的长线与欢动的短线及小圆点等几何形协调起来 , 于是产生了节奏感。绘画大师毕加索笔下的抽象形象究其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明暗 , 所有这些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用“韵律”来概括。印象派绘画中的冷暖关系 , 古典主义画中明暗调子的虚实对比 , 马蒂斯的画中点、线、面的互衬 , 都是构成韵律节奏的元素。如果没有韵律 , 所有这些要素就不能组合起来。

(二) 色彩的节奏感。色彩自其被人类认识的那一天起, 其色彩规律与人的色彩心理之间的作用就一直作为我们研究的重点。那么色彩可以同造型一样使人产生节奏性心理效应么?答案是肯定的。当我们看到不同色彩特性的色彩面积, 形状、排列产生在美术作品与设计作品中时, 节奏往往蕴含其中。例如, 西方野兽派画家马蒂斯作品中, 天空用蓝色, 大地用绿色 , 人物用朱红色 , 强烈的色彩对比排列以及画面内容的起伏跌宕使作品更具有节奏感。

(三) 明暗的节奏感。光线的明暗也会使我们观察到的色彩与造型显现出这一类宜于表达欢快、舒展、简洁、神秘、恐怖等情调的主题。合理运用明、中、暗调之间的各种冷暖色调 , 是最富变化并运用广泛的审美节奏。例如:在普通光线下 , 装点我们生活环境时使用的色彩 , 若想达到舒缓清新的色调时, 就可以考虑明调系列的色彩。所以, 明暗形式处理, 必须服从表达主题的情景需要, 同时也要运用明暗对比手段, 显示出主体部分和陪衬部分的正确关系。

五、节奏感的设计和应用

创作中的节奏设计 , 体现的是画面内容的基本情感 , 通过节奏环节的设计效果展现其作品造型及色彩的起伏关系 , 以此衬托和丰富画面的节奏感的过程。节奏是构成教学的灵魂, 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是有形或无形物象在欣赏者心理上情绪连动的产物。因此它应用在生活中一定受时代、民族、社会和流派的制约和影响。

摘要:美术教学中的构成学是研究人的审美习惯的艺术形式, 对初学者来说构成教学的瓶颈, 莫过于如何找到学习的目的性和切入点。在这里我们初步把构成审美教学的切入点定义为培养学生对节奏性审美习惯的掌握, 从这里为起点进行研究, 打开形式美艺术创作研究的大门。

关键词:美术教学,节奏,艺术

教学节奏 篇2

五.2班 班主任

音乐 是人类美丽的音符,是 开启心智,启发大脑的良好手段。有句话叫做“音乐造就天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音乐带来美好享受的同时,我不禁想到如果借助音乐帮助教学会怎样?带着这个问题我大胆尝试,经过近一个月的试验,受益匪浅。现在将具体做法记录如下:

一、在音乐中开始学习

每节课开始之前,为了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里进入课堂,首先是课前一支歌,在音乐班长的带领下,学生满怀激情演唱歌曲,这这些曲子都是催人奋进向上的爱国歌曲,进行曲等。师生共同演唱,用夸张的口型和表情带动他们忘我的演唱。伴随上课铃声时,我们一起随节奏动起来,这时同学们已经完全进入角色,他们绝对不会再去说话或者有其他小动作,而是全神贯注的期待老师上课。万事开头难。首先我们有了良好的开端,并且再这样的条件下,教师本身也已经完全投入。大大提高讲课的积极性,让师生的心情共同飞扬起来。

二、在音乐中进行学习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大胆使用音乐和节奏辅助教学。比如:给积极优秀的学生鼓励时,用带有节奏性极强的掌声鼓励或者跺脚鼓励。这样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程度,并且让其他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里,不知觉完成学习任务。在读题或者完成教学时,也把音乐和节奏性加进去,他们读时,我用手势给他们强烈的节奏指示,让他们读出乐感来。这样,就提高了题目本身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数学本身就单调,枯燥,乏味,而如此以来却上出了音乐课一样的美感。何愁他们的吸收及掌握能力?极大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率,甚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音乐中结束学习

学生自身是很累的。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深深体会这一点。力求让他们能开心一些,快乐一些,轻松一些。所以,我尽量让他们时时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里。快下课时,我们静听一些轻音乐,或者用简单的旋律或律动让自己紧张的心情放松一下。然后随下课的铃声缓缓走出课堂。孩子们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优美的享受。那么,他们就会上完这节课想下节课,盼下节课。我总是听到孩子们不由自主的说:怎么又下课了?每当听到这样的 话语,我总有一种淡淡的成就感。是的,“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特别喜欢期盼上你的课时,你还担心他会学不好,不写你的作业吗?反正,我基本不愁孩子的作业,当然,作业也要想出即美妙又艺术的方法来。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了祖国花朵健康成长,为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孜孜不倦,上下求索。

幽默机智的课堂

五二班班主任

做一名老师容易,但是做一名优秀的老师却很难。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守三尺讲台,不曾也不想当逃兵。从一个稚嫩肤浅的新老师逐渐向骨干模范型教师发展。随着时间和经验的递进,我的业务水平也逐步提高。熟悉的教材,清晰的思路加上自己认真积极的态度,也能让每年 的教学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学无止境,更何况我仍是无名小卒。在不满足的向上心理中,我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努力使自己的教学一步一个新台阶的向上发展。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教师本身应具备千变万化的能力。最近网上对新东方英语教师周思诚的炒作很大。周老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有吸引力,有激情,有新意,他不惜在课堂为学生表演艳舞。当dv在网络曝光的时候,媒体对此的评价也是各有千秋,褒贬不一。且不去评论他的课堂价值,但见老师上课的态度确实在发生变化。已经有很多老师认识到:老师已经不再是传说中板着面孔的教书先生,也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着。而是能和学生真正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的良师益友。能和他们一起唱,一起喊,一起跳的哥哥姐姐,阿姨,叔叔和家长..自从踏上讲台的 那

一刻,我立志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并为此而努力着,不曾停止。为了人类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时刻践行着。

课堂上,为了能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我放下架子,总是走在他们中间,俯首贴耳,聆听他们的心声。巧妙搞笑的动作,机智幽默的的语言,滑稽亲切的表情,时时激发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总是 在扮演一个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思考的角色,时刻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上课时,为了让他们能快速有效的学习,我 力求每节课高效有趣。多少个夜晚,我 安臵

好乖巧可爱的宝贝,偷偷打开电脑设计课件,钻研教材。把枯燥乏味的数学课设计的生动有趣,形象直观。讲题时,我 把单一的题目变得多元好玩。例如:为了让学生对讲过的题目记忆犹新,让他们在题目旁边做上更漂亮的符号;当觉得自己做题比较好时,在题目旁边写上积极的话语及时鼓励。很多学生对这个方法感觉特别好,他们在作业上的记录也更是巧妙新颖。:“我真是太棒了。”“今天的作业真有趣”“我 真了不起,这么难的题目我都会做。”他们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学习的 乐趣,找到了支持点。我把请孩子做几道数学题说成“我今天又给你们上几道菜。”这样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做数学题的兴趣。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

每当下课时听到学生意犹未尽的话语,听到他们畅谈数学课的收获,看到他们脸上荡漾的笑容,我觉得这不得不是一种为人师的骄傲。而长此以往又何求不桃李芬芳呢?我高兴,我骄傲,我原意长此以往……

付出着,收获着

五二班班主任

“娘,我们去玩了”“娘,我的作业写完了。”“娘,我去帮大鹏扫地了”。记不清从哪一天开始,五二班的孩子开始这样叫我,只有一个女儿的我一下子多出那么多孩子。我每天开始激动的不知所措。

在最初接到这个班的时候,我曾几天彻夜难眠。孩子的习惯,孩子的知识基础,孩子的接受新知能力,等等让我发愁。特别是第一单元的测试成绩出来之后,更是吓我一跳。那一刻,我没有想到怪罪,没有想到推诿,而是觉得这些孩子可怜,他们拿比别人多几倍的钱,却仅此收获,我深深的感到歉疚,虽然这好像与我无关。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每当看到他们对已有知识的懵懂和对新知的渴望,我觉得自己非常荣幸,我要解救他们,改变他们。又一个新的奇迹等我来创造。。。

我开始了,也无从说起都做了什么,那点点滴滴好像太平凡了,对我来说好似呼吸一样正常,不肖提及。只是有一天我发现女儿在挠头,使劲的挠,批评过她又觉得不对劲,趴过来一看,天哪,不知什么时候长上了亟子。我吓坏了,连续清理了三天才算干净,一再的安排她别告诉爸爸和外婆,怕他们埋怨自己。只发现五二班的孩子越来越爱护自己的班级,只觉得他们长大了。该吃饭了,我没怎么讲勤俭节约,他们会把饭菜吃的一干二净,从不挑食,把个菜盘子用馒头擦的曾明洼亮的,简直不用刷了。每当午饭,五二班就是一道风景,那个狼吞虎咽的样子会让你大开眼界,大开胃口。

无论上什么课,劲头十足,那个读书声就像猛虎下山一样势不可挡。看到带课的老师们下课后高高兴兴的离开,我的心里那个美呀,没人告状了,我好省心呀。真有母以子贵般的自豪。看到那个孩子都觉得顺眼,心里暗自夸他们:“真给娘争气”

做操了,虽然他们做的不够到位,不够标准,也不够美,甚至有点孩子就是瞎比划,可是没有一个孩子不做,他们都会看着我,模仿着我也不够到位的动作,乐此不疲。从刚开始的做操减分到现在每个孩子都因做操加分。

记得有两个班长找我辞职,原因是每天加分的人太多了,有时不排队加分会把他们围的喘不过气来。作业写的好了,加分的人多,班长找我辞职,呵呵,我笑着说“原来你不能胜任了,那就写1000字的辞职报告吧,我再培养一个。领导都是锻炼出来的,你把这个机会让给别人,真傻。”没有人辞职了。还高兴的大声喊:“老师,你真好!”“将来你们要给我打工或者做我的部下了。”在我们班有一些滑稽的说法,比如,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把机会让给别人,等于一次给人家100

元钱。或者心甘情愿给他们打工。因为你现在把学习的机会让给同学,就等于他比你多了一次成功的机会,将来他肯定比你有出息,比你挣的钱多。

仔细想来,孩子们单纯幼稚,我们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会让他们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学习生活。而且会让我们好有成就感。教育是千秋万代的大事,我们做好了,会恩泽几生几世,不知道怎样才会有这样做好事的机会。我们太幸运了,同志们,加油吧!

感动在心底

--------有感于拔河比赛

懂得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会比别人更幸福,懂得感恩的人会把幸福加倍的回报给别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懂得生活,学会体会生活的人,才能比别人多一些感动多一些幸福。无论 你身居高官还是一介布衣,无论你大名显赫还是平庸之辈,你只有用心才能收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平凡的教育战线上,我和其他很多老师一样墨守三尺讲台,三十好几了,依然平凡,依然默默无闻,然而,我在平凡的生活中得到了许许多多珍贵的礼物,感受到好多强大的震撼,也正是这些来自于心底的收获和感动激励着我默默向前,默默为教育奉献,努力……

周四的时候因为身份的特殊,我例行去下乡。每到这一天,我会上完前两节课,匆匆赶往几十里外的小村庄,同班的潘老师会加倍的辛苦,但从没有怨言,让我很感动。我们工作的默契与和谐也同时给我们很大的愉快和收获。而孩子们的成长也很快,他们像渐渐羽毛丰满的鸟儿,渐渐学会独自展翅,独自飞翔。

又一个周四到来,在刚下第一节课的时候,寇丰旭就跑到面前对我讲:“老师,你今天别回去了好吗?在家陪我们吧?”“老师,你就答应我们吧,”“就这一次,你别走了。”很多孩子跑到我 面前,连说带求的。看到孩子们热切的眼神,我真的不忍心拒绝,真的想留下来陪他们。然而工作是没有理由的,鱼和熊掌怎能兼得?我没有说什么。在第二节课的时候,我静下来跟同学们好好讲几句话。我告诉他们,“现在你们长大了,没有家长的时候,你们就是一家之主,你们就是这个家的主人。”因为平常我就训练我们班男生的男子汉精神,现在,我告诉他们,一展雄风的时刻到了。展现他们男子汉气概的时刻到了。后来,每个孩子都在记事本上写上这样一句话“今天我娘不在家,我要当家做主人了,为五二班争光,为我娘争气。”当李帅等几个孩子扯着嗓子喊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孩子长大了,知道给自己一心了。

“老师,李帅把绳子都跳断了。”“老师,杨自衡、黄培、寇丰旭、王训、王贺勇的手都拔河拔烂了,磨出泡来了。”下午,我刚进校门口,几个孩子便飞快向我跑来,诉说着……当我把这几个孩子叫到身边,当他们的小手伸到我的面前,我无语……此刻,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名次才能取代他们给我带来的震撼。我没有亲临现场,没能目睹那振奋人心的场面,可是我已经完全看到孩子们为了五二班,为了给班级争光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他们的小手上写下了辉煌的成绩。也许他们没有得到第一,没有拿到鲜亮的奖状,然而,他们却为自己赢得了力量,为集体争得了荣誉,为他们自己赢得了在我心里永远的位臵。

孩子们,现在你们还是小孩子,但是你们身上凝聚的力量却让我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和辉煌,小小的一次拔河比赛或许不能代表更多,但它却会成为你生命中一次有意义的经历,让你懂得团结,懂得凝聚,懂得友谊,懂得拼搏,懂得付出……

夜已深了,女儿早已熟睡,我转过身去掖掖被角,轻轻亲吻她的额头。宝贝,睡吧、妈妈心底的那份芳香会让今夜变的更加温暖,让你的梦更加香甜……

五二班班主任

2009-11-6

正比例的教育

一次去理发,在理发店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能力把你的能力使出来;如果你没有能力把你的时间和力量使出来;如果你没有能力又不愿付出时间和力量,那么请你走开。”

今天,我们学到了正比例这节课,下午做练习的时候有这样一道题:“时间一定,工作总量和工效成正比例;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时间成正比例”。突然灵感我想到了那句话,我立刻想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机会,也是可以更加清楚讲明白这个知识点的好时候。我先把这句话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开始讲解,“时间一定,能力代表工效,谁的能力大,谁的收获就多;工效一定,勤快的员工原意比别人多付出的人收获就多。”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聪明的孩子看起来没有太过努力。可是成绩很不错,如果你不太聪明,那么你就要比别人多用功些,多花一些时间。所以,我教育同学一定用正确的方法去学习,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无论做什么都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方法不对,努力白费;但是每个孩子的资质不同,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智力方面不如别人,也不要担心,只有你稍微多花一些时间,你照样可以赢在赛跑的终点,正所谓“笨鸟先飞”

教学中“节奏”的变换 篇3

一、动静交替

所谓“动”,即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的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辩等;所谓“静”,即课堂教学活动中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如,学生专心听课、静心思考和认真演练等。如果一堂课从头到尾始终处于动态,以致学生兴奋过度,极易造成课堂教学的“失控”;如果一堂课自始至终处于静寂状态,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的思维将受到抑制,两者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教育美学的教学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和有机结合。

二、张弛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缓。如果一堂课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心里紧张,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如果一堂课一味地“弛”,学生就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以环环相扣的教学、短促的语言、严肃的表情营造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诸如讲故事、课中操、游戏以及教师幽默的语言、活泼的表情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通过“张”与“弛”的互相错落,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韵味美。

三、疏密有间

“疏”即间隔大,频率小;“密”即间隔小,频率大。语文课堂教学应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教学节奏疏密有间隔地变化。一节优秀的语文课既要有“密”,如,教学容量大,训练速度快,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娴熟程度,板书简洁扼要等;也要有“疏”,如,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要“放慢镜头”,充分展开,一步一个脚印,防止出现知识断层而造成认识缺陷。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疏密”要得当,教学进程的快慢要适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提高教学效果。

四、强弱分明

“强”即“强度”,是指突出教学重点,抓住知识的本质属性并能突破难点;“弱”是指教学内容中次要的、非本质属性的东西。倘若一节课只是泛泛而讲,无主次轻重之分,势必使学生学得茫然,甚至索然无味。所以,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材料中把握好主次关系,区分出主要的、本质的内容。对教学重点要不惜时间和精力,讲彻讲透,反复练习,精心品味,强化巩固,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起伏跌宕

“起”是指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畅通的高潮阶段;“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衡,兴奋稍微退落的阶段。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节奏,适时创造“小高潮”,科学地利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采用启发、议论、尝试等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感受波澜起伏的教学艺术之美。

教学中“节奏”的变换,可以使学生兴奋、愉悦、激昂,注意力在审美感染力影响下向更高层次集中。因此,把握好节奏,对促进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培养审美情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一节课应如此,一段教学生涯亦如此。

教学节奏 篇4

节奏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可谓伴随人的一生而存在。节奏也是每个儿童生而有之的本能。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一一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对于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但对于儿童节奏部分的教学却又有相同之处。

一、儿童节奏教学的指导理念

在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卡尔·奥尔夫认为,“教授节奏是困难的,只能把节奏引发出来。”[1]

在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达尔克罗兹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2]

在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柯达伊认为,“节奏是人的本能,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3]在音乐节奏训练的初学阶段,教学中不进行抽象概念的讲授,而是通过音节的声音使儿童首先从感性上体验、识别。

三大音乐教学法关于儿童的节奏教学,都是从诱导和激发儿童节奏本能的角度出发,主张感性先于理性,节奏的教学训练不是由谱面开始,而是从音乐体验,情感体验来感受节奏律动,把儿童的节奏本能通过练习,诱发出来。变被动的重复练习,为积极的主体体验,这样更易于儿童掌握所学节奏以及感受到节奏的美。

二、儿童节奏教学的方式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节奏教学采用“声势”训练,所谓声势,就是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包括拍手、拍腿、捻指、拍腿、跺脚等等,通过身体这件打击乐器发出声响,组织节奏进行教学。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主张首先通过身体运动,感知节奏,再现节奏,唤起儿童的音乐本能,继而获得敏锐的音乐反应能力,获得良好的感知和体验音乐美的能力。达尔克罗兹认为身体运动是进行节奏训练行之有效的途径。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主张配合身体律动对儿童开展节奏学习以及训练,在律动中获得节奏的认知和体验,身体动作是帮助儿童建立节奏感的手段和内心听觉的途径。

对于儿童节奏的教学,三大教学法不仅在指导理念上如出一辙,在教学方式上也都是强调通过身体动作训练、律动的学习训练而达到讲授节奏的目的。由此可见,身体动作与节奏是密不可分的,在身体运动的张弛之间其实已经孕育了节奏。

三、儿童节奏教学中多声部思维训练形式

三大教学法在儿童学习音乐的早期就开始强调多声部思维的建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关于多声部节奏的训练首先是从短小的节奏卡农开始,不断重复。奥尔夫教学法主张不抛弃每一个学生,直到每个学生都掌握了现有学习内容后再去尝试新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不是单纯的重复,在每一遍重复练习中都包含有新的意义。就像节奏卡农一样,把儿童分为两组,进行隔开一小节的身体动作练习,例如拍手练习。待其掌握后,可将儿童分为四组,进行隔开一拍的节奏卡农训练,如此,就由二声部变为四声部。也可将分组更加细化,变成八组或十六组,每组相隔一拍,交替出现,形成庞大的节奏卡农。在这种简单的变化重复中,利用身体动作,更为形象地帮助儿童形成音乐的多声部概念。除了节奏卡农外,奥尔夫教学法还采用不同拍子的多声部组合训练来帮助儿童建立多声部音乐思维。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强调以节奏为核心,以体态律动方式为依托,进行音乐教学。达尔克罗兹把动作与节奏紧密结合,把节奏训练细化,并制定了节奏运动的练习项目。对于多声部节奏训练,同样采用卡农形式进行。同时配合以对位节奏和复合节奏的动作练习,将复杂节奏符号转换为动态的运动,给儿童多声部的节奏体验。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多声部训练是以回声模仿、节奏卡农和歌唱时节奏与歌唱的二声部卡农训练开始,以身体动作与声音和身体的配合使儿童感知、理解多声部的概念。柯达伊认为节奏训练的方法应尽早采用多声部形式进行。

从节奏入手建立多声部思维的概念,可以使儿童更好地感知多声部音乐,无论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是达尔克罗兹、柯达伊音乐教学,对于多声部节奏的训练,都无一例以卡农形式开始,运用身体运动,形成二声部以及多个声部节奏交替。

通过以上三点,可以发现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法都主张激发、诱导儿童的节奏本能;运用身体动作去感知、体验节奏;同时在儿童音乐学习的早期就强调多声部节奏的训练,身体动作同样在多声部节奏训练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三大音乐教学法的节奏训练,首要的出发点就是身体动作。虽然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这种“身体动作“称之为“声势”,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被冠以“体态律动”的名称,但究其根本,就是儿童自己的身体运动,通过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再现节奏,通过身体动作,感受节奏律动,体验节奏之美。身体动作是节奏教学的起点,身体律动伴随音乐学习的始终,这是人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最原始、最真切,同时也是学习音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通过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儿童节奏部分教学的比较分析,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产生三点启示。

一、“玩”中学

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可以让儿童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相关的知识,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和感知音乐,继而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表现音乐,再现音乐,从儿童的天性中诱导最真切的节奏律动,激发最朴实的音乐元素。音乐游戏是一把可以开启儿童感受音乐的金钥匙。

二、“动”中学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建筑,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既然音乐是流动的,音乐的学习也应该在“动”中去完成。音乐的性质决定了音乐学习的方式方法。儿童的天性又是活泼好动的,这就更加决定了音乐必须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去理解。

音乐知识的讲授是枯燥的,尤其是节奏的教学,儿童被动的接受知识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让他们亲身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完成音乐知识的传递。音乐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或是背诵,而是一种审美体验。不仅是节奏的学习要在“动”中进行,整个音乐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是在“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三、参与集体音乐活动,感受多声部音乐

我国的音乐,无论是民歌、戏曲还是民族器乐作品,多以旋律为主,黑人音乐是以节奏见长,西方音乐则是以和声为依据。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于多声部音乐的理解是缺乏民族大背景的。在此基础上,儿童想要很好的理解掌握多声部音乐,首先需要的就是参与集体音乐活动,而对于单独授课的音乐课程,儿童更加偏爱集体音乐活动。集体节奏卡农,是多声部音乐的基础,童声合唱是儿童感受多声部音乐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集体音乐活动为多声部音乐的学习与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儿童在学习音乐的早期就开始建立多声部音乐思维的概念,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音乐是流动的,节奏是运动的。节奏是音乐学习的起点,身体动作又是节奏教学的起点。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关于儿童节奏教学方面的观点是共融互通的。节奏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需要通过学习把这种本能给能激发出来,身体动作是激发这种本能的手段,通过集体音乐节奏活动,开展多声部音乐思维的训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共性。这些共同之处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乃至于音乐教育都有所启发,有所助益。

生活处处有节奏,生活时时有音乐,使儿童能够真正体验音乐,享受音乐,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们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育》第6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第6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尹爱青,曹理,缪力编著:《外国儿童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4]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切分节奏》教学反思(定稿) 篇5

《牧童》这首歌曲每一乐句中都有一处切分节奏,为了让学生深刻掌握切分节奏,我便把这一小知识点的微课设计运用其中,效果非常好。

1、生动有趣,学生易懂。

开头节奏问答的形式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贴近生活,孩子们容易掌握,所以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歌曲《牧童》中主要的节奏型就是“切分节奏”,老师把“切分节奏”的设计运用到这首歌曲中非常合理,在边听边拍手的合作中让孩子们不知不觉便掌握切分节奏。

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有如这种枯燥的音乐知识,我们教师都可以设计成趣味性的方式,来让孩子们认知、体验,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灵活的设计,让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较强。

教学中教师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自觉地走进音乐, 从而达到了让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活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与音乐鉴赏能力。

一堂让孩子们喜欢的音乐课,需要老师灵活巧妙的设计。今后会更加努力。

3、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一首歌曲离不开节奏,生活中处处有节奏,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你有勇于探索的勇气,节奏的趣味性便会充满我们的课堂,乐在孩子们的心中。

不足之处:

浅谈课堂教学节奏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节奏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能传播大量知识,而且能使人享受到强烈的节奏感。

教学节奏是指均匀的有规律的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与课堂教学节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课堂教学节奏,对提高教学质量富有积极意义。怎样才能实现教学节奏的协调和谐?笔者认为,教学内容上,要有疏有密,有主有次;课堂气氛上可以有张有弛,有严有活;教学环节上可以有快有慢,有板有眼;教学组织上可以有动有静,有讲有练。把课堂教学艺术的节奏转化为学生心理节奏,引起共鸣,产生美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它的意思是说:在国画中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而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讲究“疏”与“密”的技巧。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任何一节课都有难易及重点与非重点之分的,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内容,放手让他们自己学,或者一笔带过,这是教学上的粗线条。然而,对于重点、难点内容,则必须浓墨重彩,尽心尽力,力求讲深讲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全面把握教材的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记巨细无遗、面面俱到、平衡用力的作法。重点和难点是教学中的高潮,需要用“重锤敲打”,非重点和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低潮,可用“和风吹拂”。总之,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才能使教学内容疏密有致,使教学活动节奏鲜明。例如,机械制图教学中,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要通过直观的演示一带而过,学生记住结论,以后会应用即可。而三视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刚接触的时候比较难,是学科学习的重点和基础,应力求讲透。教学中要通过多媒体、模型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具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讲练结合、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达到掌握落实知识的目的。这样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才能形成一种韵律和谐的教学节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张与弛

张和驰,是课堂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所谓“张”就是紧张、急促;所谓“驰”就是轻松、舒缓。张与弛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一味的张或一味的驰,都有损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完美。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学生绝不能从头到尾都精神高度集中,应当给学生适当的放松时间,这样的课才能上“活”。张弛结合,一堂课既有心平气和的轻松气氛,又有紧张激动的高潮,只有这两者交替出现和逐步推进,才能扣人心弦,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古语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是颇有道理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一般来说,应该让学生在教师讲课的时候集中精力,大脑处于紧张状态。而到讨论或练习的时候,让学生状态适当的松弛。教师讲课时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有利用知识的接受,练习时的适当放松,有利于发挥,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对学生加以合理引导,并以各种方式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例如,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学习机件的综合表达方法这一内容时,这一内容是以往知识的综合应用,综合性高、实践性强,教师一味的讲就会枯燥。为使学生能更好的表达机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的方式组织教学,每一个小组讨论出一个表达方案,然后分组进行汇报,相互评论,大家讨论选出一个相对比较好的表达方案,这样,学生既有比赛的紧张激烈,又有合作过程和成功后的轻松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也通过课堂教学的张弛有度,使课堂教学活动产生韵律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动与静

动与静是课堂教学的外部表现。所谓“动”是指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练习、讨论,甚至出现争论的场面。所谓“静”是指教学过程中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这种状态表面看来鸦雀无声,实际是学生在积极思考,是一种“外静内动”状态。由此看来动不意味着乱作一团,是有组织、有秩序的动,静不意味着死水一潭,是静中有动,是有生气的静。

例如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在学习带圆锥及带切口的圆锥三视图的画法这一教学内容时,在学习圆锥的投影、圆锥被与轴线垂直的平面和被過顶点的平面分别截切,三视图的画法时,要通过模型演示、板图落实等方法,让学生认真分析,仔细思考,这时学生表现为静。当学生掌握了基本形体的投影,也相对疲劳的时候,让学生练习,圆锥被以上两种平面同时切割三视图的绘制,是学生动起来,当学生练习了有一定综合性,体现了知识应用的习题后,精神又一次的兴奋起来,这时,再讲解圆锥被截切的另一种情况,学生回归于静,然后把以上三个面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综合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又一次的动起来。这样讲练结合,动、静状态交替出现,知识不断的深入、落实,并使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形成最强的共振,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永恒的课题,也是一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势必将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方式方法,有限的时间、有效的教学必将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但是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节奏,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节奏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掌握好并非易事。只要我们不断的参加教学实践,加以科学的总结,必将使教学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教学节奏 篇7

一、节奏问候, 学会主动交流

清晨, “老师早! 老师好! ”伴随着清脆的问候, 孩子们如飞跃的小鸟般飞进不同的教室, 这是一天活动的开始。我们小二班的问候在这清新的晨间, 也给幼儿、老师、家长带来别样的感受, 我们采用特殊的方式和幼儿相互问候, 将节奏的元素融入到问候语中: “你早, 你早, 小朋友你早! ( × × × × ︱ × × × × × ) ”而幼儿则要根据你的问候节奏给予回应, 这样的节奏问候不但是师幼间的, 还有幼儿与家长间的互动, 幼儿随即会以相同的节奏型与家长再见: “再见, 再见, 爸爸/妈妈/奶奶再见! ( × × × × ︱ × × × × ) ”一段时间下来, 他们已经能根据你的节奏进行互动, 不同节奏的变化不但能引起幼儿的高度注意, 而且能激发幼儿主动和同伴、教师交流。

二、整理歌谣, 督促自觉高效

出于对幼儿安全和活动有序的考虑, 在一日活动中我们会根据需要排队整理, 有秩序的参加各种户外锻炼活动。为了幼儿能快速排整齐队伍, 我们特意为排队编排了一段有节奏的歌谣: 排队了, 排队了, 小朋友们排队了; 学小鱼, 游游游; 学小鸡, 叽叽叽……学解放军, 站神气! 边有节奏的朗诵边给予时间调节, 对于学什么动物, 教师可以灵活调整, 幼儿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排队, 那歌谣里面填充的动物会多一些, 给幼儿充足的时间; 如果排队时幼儿一会就能全部到位, 那歌谣里面的内容只要略带一两个即可, 马上衔接到最后一句结束等待, 提醒幼儿站神气, 进入下一活动。这样的整理歌谣起到了督促、提醒的作用, 不但在安全的前提下消除了幼儿许多不和谐行为的发生们, 而且大大缩短了排队时间, 有助于幼儿自觉高效的行动。

三、手指游戏, 避免消极等待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 小班幼儿还不能够自主完成相应的活动, 点心、午餐前后的的入厕、洗手环节, 户外活动后的喝水环节都需要分批进行, 为了防止幼儿的消极等待, 我们将特色手指游戏穿插到这些环节之中。手指游戏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玩耍的益智游戏, 不仅方便、简单、易学, 还可以有效的锻炼幼儿的手指肌肉群, 提高幼儿手指的准确性, 灵活度和控制能力。另外, 手指游戏的内容节奏明朗、用词押韵, 幼儿在边玩边朗诵时始终以节奏先行, 潜意识将不同的节奏印记在心中。最后, 幼儿学习事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不停的重复和反复才会记的更深刻, 所以一个手指游戏幼儿可以百玩不厌, 在不同的等待环节使用, 让幼儿在玩中等待。

四、多彩教学, 跨领域知节奏

人因为有了节奏才让心变的年轻并且英姿勃发。因此, 一切的节奏都是一部美丽的交响乐, 节奏这一重要元素不但能在音乐活动中诠释体现, 还可以跨领域在很多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一) 歌唱教学

《纲要》中指出: 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在歌唱教学活动中, 抛开旋律, 每一首歌曲都能变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 实践表明: 在新授歌唱活动时, 节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幼儿只要能够按照有节奏的进行歌词内容的朗诵, 在旋律的伴奏下, 幼儿即可完整演唱了。首先, 情节导入。小班幼儿年龄小, 单调的教学不能得到关注, 所以情节导入势在必行。其次, 难点前置。教学活动中都有相对比较难的内容, 我们将此称为教学难点, 这时抓住重点以多种形式进行练习, 避免单调和注意节奏的掌握, 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再次, 节奏朗诵。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仔细看小班的歌曲内容, 读起来会朗朗上口, 所以, 在解决难点后, 就是全面铺开朗诵了, 这是掌握整首歌曲的关键部分, 因为朗诵的时候需要根据歌曲的节奏, 两三遍下来, 歌曲就可以说掌握了一大半了。最后, 旋律伴奏。歌词内容掌握了, 节奏掌握了, 剩下旋律没有解决, 这时琴声响起, 教师的范唱一下就能引起幼儿的共鸣, 完整两遍下来, 歌曲即可成功呈现。

( 二) 特色教学

每周一次的特色教学活动, 重点针对不同的节奏让幼儿聆听、感知并表现, 在进行练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声势动作来表现节奏, 除了身体动作, 不同的声音也能表现不同的节奏, 提高节奏练习的趣味性。在幼儿表现不同节奏时, 要注意观察不同幼儿对节奏的掌握情况: 节奏的快慢、稳定与变换都是重点, 教师要针对幼儿在节奏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加强指导, 让幼儿学会聆听, 聆听自己的节奏声音是否和别人相同, 学会辨别声音的整齐与杂乱。

五、餐前活动, 复习巩固两相宜

餐前活动的组织是一日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餐前的十几分钟, 是教师自由发挥“教育”的最好良机。在这餐前十几分钟, 教师可以不受教学的约束,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可以是已经学过的歌曲、儿歌, 也可以是手指游戏, 其中的一个“送信”游戏深受的幼儿喜爱。此游戏分成邮递员和收信人两个角色, 当教师第一次将信送给其中的一个幼儿, 就开始了游戏的传递, 依此类推, 想被送到信的幼儿会安静坐神气, 等待信的到来。这个有节奏的儿歌被幼儿一遍又一遍的朗诵, 潜移默化的给幼儿一个节奏的意识, 直至游戏终止。

浅谈节奏教学 篇8

在日常生活中, 经常听到一些人在哼唱一些歌曲, 但当中有的随意把音的时值延长或缩短, 这些现象在教学中也会有所发现。我曾在一次听课中见识了一位老师把《红蜻蜓》中的第一句:这是很明显的对节奏掌握不好所致。我们知道, 在音乐中, 将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 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叫做节奏, 它是有逻辑的运动。如何帮助孩子们掌握节奏, 尽快跨进音乐大门, 为其今后创造音乐, 鉴赏音乐打下良好基础呢?虽然世间万物都存在节奏, 但要学生真正认识和掌握节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 总算对节奏教学有了初步的体会。

1 识别节奏

1.1 认识节奏

要儿童认识节奏最好是引导儿童把日常生活体验到的各种声响引入到音乐中, 即通过学生的行、走、跑、拍手点头等身体运动来感知节奏。也可利用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因为语言本身就有旋律与节奏的因素, 把语言节奏作为节奏教学的手段, 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节奏的气氛中建立节奏感。在初接触节奏时, 让学生注意听一些节奏感较强的自然的声音, 感受大自然的节奏, 如钟表的滴答声、人的心跳声、各种动物的叫声和脚步声等。

1.2 归纳节奏

在学生认识节奏后, 就要把节奏归纳化简, 把学生常用常见的节奏分类进行练习, 加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比较能力, 使之易辨易记, 为以后的节奏组合和节奏切换练习打下基础。具体可通过图1让学生辨认节奏。

2 节奏训练

2.1 朗诵与模仿

人的言语抑扬顿挫, 韵味丰富, 节奏明朗。儿童天性活泼好动, 爱说话。把二者有机结合进行训练,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1.2 模仿。儿童模仿能力极强, 也非常好动, 节奏的模仿能把他们迅速地带到音乐学习中。节奏模仿主要以跟读式为主, 即一人拍读完后, 其他人跟着拍读。这种模仿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更好:一组找一人把他想好的节奏先告诉老师, 然后再回到组里的第一位同学那里, 用击手心的方法把节奏“告诉”他, 之后一个一个往后传, 最后一个同学把节奏写在黑板上, 老师把之与第一位同学的节奏对比, 正确的组别胜出。

2.2 节奏游戏

游戏是儿童喜欢的活动, 把节奏渗透在游戏中, 让他们在玩中乐, 在乐中学, 轻松自然地掌握知识, 在不经意中尝试创新。

2.2.1 节奏接龙:

学生按老师提供的几种节奏进行节奏组合, 每人负责两小节, 后面的同学第一节必须是前面同学的后一节, 第二小节不能与前面的相同, 边读边拍, 流畅不重复者胜出。

2.2.2 看乐器拍节奏:

教师把常用的几种节奏分别用几种打击乐代替。如三角铁 (×-) 、沙棰、圆舞板、木鱼、双响板、碰铃 (×) 等游戏时, 教师可先出示乐器让学生回忆一下每种乐器的节奏, 然后把这几种乐器随意排放 (也可以由竞赛的对方来摆放) , 让学生按乐器顺序把节奏拍出来, 又快又对者为胜。

2.3 节奏多层次训练

2.3.1 个人立体化训练:

乐谱上可有五个声部, 即旋律、左手、右手、左脚、右脚, 要求学生眼看、口唱、耳听, 同时手、脚按各自声部要求进行。

个人立体化的训练实际操作有很大的难度, 但它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身心协调性、对事物的反应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创造的“声势”教育体系, 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它通过有声音有姿势的拍手、跺脚、捻指等动作, 充分运用人体的肢体乐器进行节奏的敲击。这样既能发出各种不同音色和力度的声响, 又能体现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姿势和体态, 从而以游戏方式达到训练的目的, 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 培养精确敏捷而生动的节奏感。如沿海版教材第七册中的练习 (见图2) 。

2.3.2 团体节奏多声练习。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听力, 快速反应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如沿海版教材第八册中的多声练习。我在练习前是这样告诉学生的:有位老阿伯, 骑着一辆破自行车, 车篮上放着一个塑料盆, 盆里放着个酒瓶, 车走在崎岖的小路上发出了各种声响, 阿伯把车停在路边想办点事, 哪知车支架立不好, 摔在了地上。我们现在就把这首“自行车与盆、瓶交响乐”演奏一遍。分组负责各声部的敲击, 为了使效果更加逼真, 允许学生敲钢杯、文具盒、桌子的铁腿等。如图3、4。

3 节奏训练难点及解决

在训练过程中, 学生对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准确时值的掌握是比较难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可采用划拍和给读音加尾巴的方法。如:

也可以数数:首先按节数数, 待基本熟练后, 把过渡化的数变为心中默念, 变成

而节奏汉字化则是解决休止节奏的好办法。如:用木鱼敲击

时, 学生对八分休止符掌握得不是很好, 加上汉字边读边敲问题就解决了:

得唔?唔得, 得唔?唔得, 得, 得, 得!

“得”粤语意即:行, “唔得”即:不行, 学生读“得”就敲, “唔”便放开手。这样处理后, 学生觉得有意思, 一下就学会了。

在节奏教学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课堂组织问题。节奏教学均要求学生动口动手。很多学生贪玩, 一味拍掌跺脚或拼命地敲击打击乐器, 课堂上会出现一片乱哄哄和不可收拾的局面, 任你老师声嘶力竭地喊叫, 也难以让他们平静下来。老师即使有天大的热情和希望, 学生也很难在这混乱的状况下受到真正的训练, 更谈不上感受多声练习的美妙效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引导学生做到动静结合, 该动则动, 该静一定要静, 并分组记录守纪情况, 按要求做到的同学享受最先拥有打击乐器或先律动的特权。具体做法:a.教师动, 学生静。教师作念或奏的示范, 学生看谱听师示范的声音, 听看结合, 初步体会曲谱的速度和节奏的疏密。b.教师仍作示范, 生则作无声的念或以拍大腿进行“奏”, 让学生对曲谱有进一步的了解。c.选出优秀学生作示范, 其余学生可跟着做无声的念或奏, 教师作出简单的评议, 让学生改正错误。d.做得好的组让他们持乐器敲击或律动, 激励其他组继续做好, 最后可以把各小组的纪律分和演奏分加起来评出优胜组。

节奏教学就是要按节奏规律认识节奏, 有易有难, 由易到难, 先学平均型节奏, 再学长短型、短长型节奏, 之后是常用节奏型的组合。即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认识节奏、归纳节奏, 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和训练, 进行节奏的重新组合和创作, 并把学到的节奏知识运用到歌曲 (乐曲) 的处理中, 把知识学好、用活, 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 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摘要:本论文主要讲述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教学问题。全文由总起, 识别节奏、节奏训练、节奏训练的难点及解决、结束语等五部分组成。总起: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识别节奏:①认识节奏, 音乐的节奏源于生活, 要引导儿童从生活中认识节奏。②归纳节奏, 把常见常用的节奏归纳化简, 让儿童易于记忆。节奏训练:节奏训练的一些方法:1、朗诵与模仿;2、节奏游戏:①节奏接龙②看乐器拍节奏。3、节奏多层次训练:①个人立体化训练②团体节奏多声练习。这些方法主要是以儿童易于掌握和乐于掌握的方式进行节奏中各种节奏型 (平均型、长短型、短长型) 的组合练习。节奏训练难点及解决:符点节奏、切分节奏的掌握是训练的难点, 解决办法有划拍法、给读音加尾巴 (数字过渡) 、节奏汉字化等。结束语: (1) 节奏教学中值得注意的课堂组织问题———要做到动静分明及具体做法。 (2) 全文的总结归纳。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教学

参考文献

[1]节奏游戏、儿童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等.

[2]儿童音乐.

把握教学节奏 提高教学质量 篇9

一、根据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把握教学节奏

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先讲什么, 后讲什么, 安排什么样的教学活动, 以及安排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 用什么方法, 让课堂教学的节奏感既有强快的节奏, 也有舒缓的地方, 强中有弱, 急中有缓, 形成起伏明显的节奏, 是教员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的基础。课堂教学环节有一定的模式, 一些人已经对很多教学模式进行了总结和自己实践的创造, 课堂教学的过程基本上可以概括成“质疑—释疑—解疑—再生疑”这样几个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可以把教学节奏设计为“缓—急—缓”来相对应。首先分析质疑环节,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发散思维, 节奏不能太快, 让学生多思考, 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再质疑环节节奏太快, 课堂上是教师不断的提出问题而没有让学生主动思考, 会对学员的思维活动造成干扰。然后在释疑和解疑环节, 此处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这个环节承担着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责任, 达到教学目的也是主要靠教员和学员在这个环节的努力。在这个环节中, 教员除了在总体上处理好波澜起伏外, 为了激起课堂高潮, 最好还要设计一个“课堂兴奋点”。“课堂兴奋点”是指能够将课程内容表达的最佳的地方, 一般“课堂兴奋点”应该设计在教学的重点、难点或者疑点处。此时的教学节奏, 应该是快的节奏, 此时是学员学习效率最高之时。当然, 从细节的角度出发, 在这个环节中节奏是快的急的, 相应的也应该要添加一些小的舒缓的、轻松的因素, 使教学节奏急中有缓、强中有弱。在最后的练习环节, 课堂的节奏总体上可以缓慢下来, 让学员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 并且积极动手做练习, 知识的理解能够有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 同时激发出新的问题。当然, 也不是每一堂课都刚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并不是所有的课堂节奏一定得遵循“缓急缓”的过程。有的一堂课, 可能停在急、紧张的节奏中;有的一堂课, 也有可能一直处于舒缓之中。

二、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节奏

传授教学内容, 是教员讲授的重要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必然需要不同的教学节奏。教员在讲授教学内容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传授的多寡和方法等, 恰当把握教学节奏, 如果按照教材原封不动地平铺直叙, 不分轻重主次, 就会犯淡而无味的毛病, 收不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教员在驾驭和处理教材内容时, 必须抓住难点, 突出重点, 做到详略得当, 适当调整行进的速度, 准确把握教学进程。速度快, 会使学员思维不及, 紧张疲劳, “消化不良”, 甚至前功尽弃;速度慢, 会使学员思维松散, 厌倦无聊, “缺乏营养”, 甚至昏昏欲睡;速度单一, 会使学员思维呆滞, 漫不经心, 索然寡味, 印象不深, 甚至这个耳朵听进, 那个耳朵冒出。要启发学员主动地探索和总结知识内容的结论或规律, 在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上, 既有知识的连贯性和覆盖面, 又有内容的阶段性和章节性, 做到有主次, 有章法, 有坡度, 有创新。不断激发学员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此外, 教员在讲授内容时, 还应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节拍”, 举止落落大方, 语调抑扬顿挫, 神情庄重典雅, 使举止、声音、神情融合, 相得益彰。如讲到重点内容时, 加强语气声调, 满腔激情;讲到难点内容时, 缓和语气声调, 言语要委婉清晰;阐述实际经验时, 语气宜庄重生动, 铿锵有力;剖析故障、事故等失败教训时, 语气应严肃、沉重, 诚然有理, 发人深思。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三、根据学员认知规律把握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是一项共同活动,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 也要和学员认识问题的程度、学习规律不同有对应关系。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认识问题的顺序一般是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一过程。把这一过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相对应的感知、巩固、应用这三个阶段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 而理解阶段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这样, 一条有节奏的曲线由不同的节奏形成了。如果课堂中只有一个过程那么节奏就简单, 反方向的, 课堂中有两个或者以上的过程, 那就形成了波浪形起伏的教学节奏。此外, 在课堂上看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有没有变化, 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验过程可以总结出:课的开始阶段, 学员的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 因为刚刚上课, 学生的注意力可能还在课堂之外;课的中间阶段, 学员往往注意力会相对集中, 可能会达到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课的结尾阶段, 学员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 因为疲劳, 等着下课。从以上学员注意力变化来看, 课堂教学的节奏, 应该把握住开始舒缓, 中间加速, 结尾适当放慢的过程, 这样一节课能让学员学到知识, 也有思考的空间, 一堂课愉快地结束。

四、根据学员反应随时调整教学节奏

教师对于教学节奏的设计是合理且合适的, 但是能否像教师设计的那样顺利实现, 还和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有很大关系。教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很好的掌握课堂节奏如设计中的那样, 同时还要注重学员在课堂上的反应, 并能随机应变的对节奏进行有效的调整, 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发现学员学习兴趣很高, 就算此时是在一堂课的节奏应该是开始放慢, 那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一直维持强节奏教学, 帮助学员避开或者跳过“疲劳区”。同样, 如果再在快节奏地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时, 学员表现出疲惫状态, 就不要不管不顾的强节奏继续教学了, 不妨放慢节奏, 调节一下学员情绪, 使其提起学习精神。有时候, 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 教员也要适当调整教学节奏。如天气炎热时学员心情烦躁, 教学节奏可以稍微放慢一些。

另外, 把握教学节奏也要应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 在课堂节奏的处理上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不强制必须保持一致性。虽然课堂节奏是教师设计并把握的, 但是学员的学习习惯与气氛也会对教学节奏有影响。比较缓慢的节奏会有人喜欢, 快的节奏也会有学员适应。根据当下我校学生的学习习惯特点来看, 大多数学员喜欢快节奏、强节奏, 而对于教员的缓慢结果、讲课啰嗦表示不习惯。作为教员应当根据他们的特点和要求去努力适应, 将课堂教学中比较有限的简短时间把握好利用好, 掌握好教学节奏, 让学员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 无论处于何种情况下, 无论上什么课, 什么时候上课, 都能让学员跟上教员的教学节奏、喜欢教员的教学节奏, 这样才能让学员学有所得, 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把握好教学节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本文就如何把握好教学节奏, 提高教学质量, 从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教学内容, 学员认知规律, 学员课堂反应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把握,教学节奏,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诸培英.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氛围的营造[J].高教论坛, 2004, (5) .

足球攻防节奏教学探析 篇10

1 足球攻防节奏重要性

从国足如今一直表现来看, 正是因为没有跟上快速的攻防节奏其表现成绩一直不佳, 我们来最终归纳一下其主要的原因, 还是因为国内足球教学中的训练阶段节奏性比赛太少, 从而才导致了我国足球队很难把训练当中的所学到东西可以运用到比赛当中来, 拼抢也不激烈, 无法跟上快速的攻防节奏。那么,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时代, 在足球攻防节奏变的越来越快情况下, 有时, 可能因为一秒钟的停顿, 就会失去控球权, 与射门擦肩而过, 导致在整场比赛中失利。如果我们在足球教学中跟不上这种节奏变化的话, 那么终究有一天会被淘汰出局。因此, 在足球教学中要注重攻防节奏的训练。

1.1 战术组合

足球的战术主要组合:快速反击进攻法、层次进攻法、破密集防守进攻法、中前场逼压式法、逐步回撤防守法、快速防守法。 (1) 快速反击的进攻打法的特点是:在获得控球权以后, 趁对方还没有组织好防守之前, 趁机创造良好的射门时机。 (2) 层次进攻法特点是:在对方较严密的防守组织情况的下, 队伍可采用有层次的进攻方式, 通过边、中路进攻加上短传紧密布局的三角式或墙式配合, 以突变的方向与繁琐的寻找空间, 给对方防守还来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当球到前场区域时, 在加以最快速度突然反击, 为射门创造良好的机会。 (3) 破密集防守进攻法主要是在双方实力相差不是太大的情况的保守式打法, 主要为:拉开式的防守进攻、墙式2过1的配合、空中传递、远射、传接配合或个人带球的突破等打法。 (4) 中前场逼压式法是当失去控球以后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它抢回来的打法, 在前、后场一直都积极抢夺, 通过围抢打乱对方持球队员的传球方式。 (5) 在双方队员实力相当情况下, 逐步回撤防守法与压迫进攻相比, 逐步回撤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一些。当失去控球权后, 可根据场上情况有计划性的逐步撤离保存实力。 (6) 快速防守法是当实力确实与对方相差太大时或都是当自己处于劣势状态时所采用的通常性打法, 这需要运动员要有较高的防守意识, 可以合理的把队员之间的距离缩小, 封锁住对方的防线, 当对方失误时积极夺回控球权。

1.2 力量优化

力量对于一个足球运动员来说是很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速度力量在现代激烈的足球比赛中, 运动员在克服自身的体重、球以及冲撞的阻力同时, 所要去完成各一项技术动作, 如果是在没有足够的体能力量素质下是很难去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所需的质量要求的。而力量的优化可通过, 肩部负重物、腓肠肌训练、腿部前后肌肉群、臀部肌肉群、腹部肌肉等练习来完成。

2 足球攻防节奏教学方法

现今, 在足球赛场上比赛中的节奏变化, 也开始变的越来越复杂, 传统单一的攻防打法很显然的已经很难适应现代足球的发展了。能过足球攻防节奏教学, 通过节奏的创设、保持、转换训练等在提高运动员战绩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足球意识, 使他们在今后比赛中可以爆发出自我的核心力量出来。攻防节奏一直贯穿于整个比赛的全部过程当中, 一定要教育学生, 做为一名合格运动员要不断的去适应节奏, 要随时做到快中有慢、慢中有快, 在各种突发情况中不断变换节奏。

2.1 培养全面技术

技术可以说是节奏的基础, 运动员无论是比赛还是训练中协调的节奏能体现技术的协调与娴熟, 在足球教学中, 不光要让学生加深对技术节奏的理解, 还要使他们掌握好技术的节奏运用, 提高团队意识以及其自身的足球意识, 让他们以后在各式各样赛场上能很快融入到整个足球战术行动中。

2.2 增强节奏意识提高在场上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知觉的自然条件反射, 观察力的发展是可以在通过比赛过程中得到提升的, 足球做为运动一项视野开阔、思路广泛的运动, 他要求运动员要在每一秒, 甚至是在每一瞬间至少要同时观察到两个人以上的有关对象, 有时一个不注意可能就会给对方造成了一次有机可称机会。因此, 足球教学过程只有在不断训练学生提升自我观察的能力才能完成技术动作与战术的配合, 当我们观察清楚场上的情况以后, 才能更好的去适应今后赛场上千变万化的节奏。

2.3 培养场上跑动意识和能力

在足球比赛的过程当中, 一个运动员不管是在有球或在无球的情况下, 积极大量的跑动并有一定速度以及动作的跑动, 才能显示节奏的威力, 在通过与双方的节奏变化, 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因此在足球教学中也要加强培养学生跑动意识, 鼓励学生无论在有球或无球的情况下都要勤跑、多跑, 但是也要注意合理分配体力。

2.4 发挥核心队员职能作用

核心球员不仅只是负责调整和掌握赛场节奏的组织者, 在训练的过程当中也要培养核心队员对每场比赛中的每种技战术所表现出的特定的节奏做出准确的判断能力, 在做到心中有数的同时, 不仅仅只是自己一个置于进攻和防守之中, 还要根据随时的比赛进展去及时控制好攻守的速度并能掌握攻守转换时机, 可以随时协调好全队节奏, 才能真正发挥发其核心队员的职能作用。

2.5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为运动员最基本就是要有良好心理素质, 如果一旦自我的心态失控就会造成情绪激动, 攻防节奏也会就随之失控。一个球员的心理因素与比赛节奏相互之间会有很大的影响, 当一个运动员心理失常时, 其战术水平自然而然地也就会很难发挥到位, 赛场上的攻防节奏自然就会随之失控。有时, 可能会因为求胜心切心理或是胆怯畏惧以及丧失斗志等诸多种心理原因, 打乱了攻防的节奏以及战术的发挥, 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失误, 最后自然也就错失了赢得比赛的机会。所以, 足球教学中, 一定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心理调节水平, 也可以通过球场上控制比赛节奏对心理来进行调整。如:当运动员因为急于求成急躁的时候, 就要有意地去放慢进攻速度, 先缓解一下运动员的情绪, 心态调整趋向平稳才能更有效的进攻;当运动员在场止“松懈疲沓”情绪欠佳时, 这时可采用主动加快进攻或加快退防速度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兴奋度, 进而激发他们自身潜能。

2.6 提高队员的战术应变能力

在足球比赛的过程当中双方的攻守转换都是非常迅速的, 如果想控制好比赛的主动权, 就要有目地的、有计划的、合理的去选择不同的技战术打法, 这就需要运动员要有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 战术节奏同时也会影响到比赛节奏。因此, 在教学训练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增强他们对比赛节奏意识。

3 结语

在高速对抗的足球比赛过程当中, 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也开始变的越来越高了, 而体能是一个足球运动员的基本素质也是技战术发挥的基础, 但是, 一个运动员的体能却又是极为有限的, 在足球教学的过程中, 教育学生控制好比赛攻防节奏, 就可以使其在今后比赛当中, 学会适时调整以及恢复自我的体能, 从而在更有利于在节奏突然变化时, 有充沛的体能可以合理地分配体力, 在千变万化的赛场上学会控制、把握比赛攻防时的节奏性。

参考文献

[1]尹文.论足球运动攻防的节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 :122-124.

[2]王朝信.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决赛阶段西班牙队攻防特征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 :73-78, 84.

[3]季六生.足球专项课战术组合教学方法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 1995 (3) :37-40.

[4]欧阳宏.浅谈足球战术的最优化教学[J].湖北体育科技, 1999 (2) :95-96.

[5]陈存志, 李克, 林燕荣.我国足球运动员力量训练存在问题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12) :22-24.

[6]周酉元.足球运动攻防态势的力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0 (3) :47-51.

[7]徐家林, 浦春艳.当今世界足球运动进攻战术特点及发展态势[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 :61-63.

数学课堂教学节奏刍议 篇11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节奏 教学效果

节奏,而作为数学教学,也有它本身特有的教学节奏。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握教学节奏,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气氛,就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下面我从数学教学中的角度,来谈谈如何把握教学节奏。

一、快慢相宜,张驰有度

快与慢,张与驰是对教学进程的速度而言的。从课堂教学的内容来看,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要将内容安排的张驰有度,波澜起伏。从学生的认识问题和学习知识的过程来看,重、难点是教学活动高潮,要缓慢地讲,用“重锤敲打”;非重点和非难点则应是教学活动的低潮,可以一带而过,如“和风拂柳”。

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构来看,一般分为引入阶段、学习新知阶段、巩固练习阶段。根据这样的教学结构,教学节奏可以相应的设计为舒缓—强烈—再舒缓。例如,在教学“异分母的分数加法”时,通过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明确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后,才能进行新授,这时节奏要轻松、舒缓,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做好认知的准备;然后结合题目“1/2+1/3”进行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学习,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所以教学节奏应该加强、加快。当然也应穿插少量轻松的因素,使教学节奏强中有弱,急中有缓,让学生在张弛有度,快慢适宜的学习气氛中解决重、难点,掌握新知识;最后又在比较舒缓、轻松的气氛中,通过练习以消化知识,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二、动静交替,相得益彰

这是的“动”和“静”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思维状态。如在学生答问、讨论、动手操作等活动中产生的思维是“动思维”;而其后学生在专心听讲、积极思考等活动中产生的思维就是“静思维”。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握师生的双边活动,按照科学的顺序,使之动静结合,就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为过分的“静”,说明老师讲的多,学生“动”的少,这样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思维和大胆探索。因此只有做到动静交替,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后有静,静后有动,才能给学生提供自行探究的空间。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有这样三道题:“23-7、46-9、30-8”,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根据所学知识是不可能张口就得出答案的,而退位减法又是计算教学的重难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摆小棒,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如果三道题都由学生亲自摆的话,极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疲劳,从而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如果适时的把其中一个例题的摆法放到投影仪上去演示,这样动静相辅,就可以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使学生在动静交替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浓淡相宜,疏密相间

浓与淡是指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神、情、行、态而言的。因为教师的任何一种表情都会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老师的语气要轻重分明,急缓有度,语调要抑扬顿挫,神态要浓淡相宜,这样学生就能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产生不同的学习节奏,探求更多的知识。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一课时,我设计了3次分一分的活动,第一次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多少个?第二次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第三次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层层递进,难度逐步增加。首先我用比较舒缓的神态语言,把前两次分苹果的活动放手给学生,学生都能用较快的速度轻松的完成分一分的任务;当第三次分一分时,学生茫然了,多数同学认为是四分之一个,到底正确的答案是多少呢?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老师要放慢讲解的速度,让教学节奏变得疏缓一些,把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分散,此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了正确答案,真正掌握了分数与除法两种不同意义的表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恰如其分的讨论,声情并茂的智慧交流碰撞,无拘无束的合作交流氛围,再加之老师犹如重锤打鼓,声声敲在学生脑海里的语调,达到了各个击破的教学效果。只有在这样浓淡相宜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才会保持愉悦的心理节奏,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的疏密程度,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信息。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掌握好教学节奏的张与驰,快与慢,浓与淡,疏与密,做到动静结合,详略得当,就能使学生在和谐优美的课堂教学节奏中学有所得,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漫谈 篇12

那么, 如何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呢?

一、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必须以教材为基础, 以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依据。

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授课时节奏宜缓, 要做到缓而不松、缓而不虚。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去思考, 提醒学生想好再说、想好再讨论、想好再辩论。教师要看准火候, 及时进行点拨, 这样既可以解决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又可以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论辩和思维应变能力的目的。对教材中浅显的内容, 讲课时节奏宜快, 让学生不觉得拖沓, 不感到厌烦。对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反复咀嚼, 认真品味, 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做到长文短讲, 短文深教, 有张有弛, 张弛相间。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长文较多, 如果教师整堂课都毫无侧重地讲析, 学生势必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样既浪费教学时间, 又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长文教学时,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选编的意图, 精选一些段落在课堂上精讲, 以突破文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进行《阿Q正传》教学时, 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把握可以通过学生速读课文来完成, 而教师只需要借助提问的方式就可以了解学生是否了解故事情节和达到督促学生继续看书的目的。对于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关键语句则需要“重磅出击”, 放慢教学节奏, 具体分析。这种抓住重点确定教学节奏的教学方法, 可以加大课堂教学“信息”的输出和输入的强度,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自我控制力差, 不喜久坐和久思, 不宜长时间处于过分紧张的状态。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旺盛的精力和积极活跃的思维, 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和时缓时急、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一般来说, 一堂语文课最好能每隔十至十五分钟就有一个小停顿, 观察学生接受课堂信息的效果, 以便及时调整讲课的程序和深度广度, 一节课要做到教学中心突出、节奏鲜明。设置新颖的课堂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授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时就可以先出示“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子, 让学生思考该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以前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句子以及如何理解等问题。以前没有见过此类句子的学生一定会全神贯注地去思考, 以此导入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一定会好。因为一个人在急切盼望时, 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学习兴趣也最为浓厚。教师在教学时, 讲解要舒缓如山泉流水, 娓娓道来, 逐渐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 高潮时要节奏明快, 明白晓畅, 力达语文教学的高峰。既要浓墨重彩, 又要言简意赅, 把教学信息顺畅地输入学生的心田, 结尾处要紧凑, 留有余味引人思考。总之, 语文课堂教法多变, 节奏和谐, 就能创设一种独特的情境, 使学生能愉快地、自觉地领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三、掌握学生的表情反馈和语言反馈是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重要一环。

所谓表情反馈是指对学生察言观色。眼神是情感的反映和流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不会隐瞒, 不会说谎。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明亮的眼神是心领神会的表现, 表明教学信息正顺利地输入学生大脑, 效果很好;迟疑游移的眼神是困惑不解的表现, 说明教师输入的信息受阻, 未能有效地与学生原有知识联结;茫然呆滞的眼神则是学生缺少注意和理解教师授课内容的表现, 表明教师输出的信息还未与学生的大脑建立联系。所以,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反馈来调整教学节奏。如果不少学生因为熟悉正在讲授的内容而表现出来松懈情绪时, 教师则可以加快教学节奏, 让学生振奋精神, 集中注意力, 绷紧思维的弦;如果不少学生因为听不懂所讲授的内容而表现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时, 教师就要放慢节奏, 甚至回头再讲, 让学生听懂。一般来说,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以稍微紧张为好, 因为略显紧张的节奏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从而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思维活跃,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上一篇:生态农场的建设下一篇:应急水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