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节奏

2024-08-06

语文教学的节奏(精选12篇)

语文教学的节奏 篇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调节控制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取得既定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教学反馈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教学控制活动。课堂教学节奏调控是教师对课堂的因势利导,是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因为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致使小学课堂节奏调控难度比较大,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来说,需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情境和教学时间的需求,有效地对教学进度和方向进行控制,拿捏好力度和高度,保证完成教学目标。

一、调控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被教师激发出来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节奏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无法有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适合从事紧张的脑力活动,教学节奏放慢一些反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分配好教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节奏。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一些自由发展的阅读时间,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学应该以稍快或者是稳定的节奏,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较高的专注度,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而学生可以利用课间时间进行调节性休息和放松。此外,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角度出发,教师的性格决定了教学节奏的快慢,有的教师性格活泼,有的教师沉着稳重。教师教学节奏的安排可以结合教师的喜好和性格特点综合确定,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调控课堂节奏要结合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难易不一、题材形式多样、写作手法迥异。例如,古诗词语言精练,朗朗上口,内容十分紧凑,结构变化多样,跳跃性很强,修辞手法应用更是多姿多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内容进行适当地扩展,教学节奏要适当放慢一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而议论文比较抽象,结构紧密而逻辑性强,教师教学时应该节奏适中,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把握中心句和重点段理解文章的结构关系,从而掌握作者的思路、观点和写法。对于描写手法多样、写作技巧丰富、情节比较容易理解的记叙性文章,课堂节奏应该收放有度,做到重点鲜明突出,难点反复讲解推敲,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高低起伏、节奏明快,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思维也具有节奏感,不断产生兴奋情绪,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三、调控课堂节奏要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宽一方面是指听不到教师对学生的苛责,看不到教师严厉批评学生和课堂难以进行下去的僵持局面,整个课堂教学师生配合默契,关系融洽,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要无所顾忌,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应该积极接受并做出改正。而所谓的严就是对宽的一种控制和调节。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学生在进行问题探讨中经常会出现开小差、跑题的现象,他们的思维常常会游离于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对于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严格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适度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提示,合理地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思路回归到课堂教学中,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宽是对学生的放松,严是对教学节奏的调控,做好两者的协调配合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节奏得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四、充满艺术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沟通都是采用语言进行双向互动交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恰当的语言,保证语气适合,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的发展。教师语言在课堂教学调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调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语言要徐疾有致,快慢合适,高低起伏,声调要有情绪的波澜。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像瀑布一样有落差,有时溪水潺潺,有时奔腾而下。总之,教师在进行课堂节奏调控的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调控课堂节奏,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小学教师要调控好教学节奏,采用科学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如何调控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进行分析,以期引出更有效的策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参考文献

[1]郑亚成.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J].教育现代化,2015(17).

[2]马学良,范德生.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

语文教学的节奏 篇2

1.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又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2.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比如,有位教师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时的课题板书时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说:“今天,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略停),那是一处印刷所(板书)。不过,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书)印刷所。而且,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板书)去。”教学板书与教学语言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3.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4.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如她讲《雨中登泰山》一文,一开始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幅奇景,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七真祠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于老师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争着介绍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她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以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于老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要他们边“攀登”边谈感受。此后再次加快节奏,又推进一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们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马上就有学生抢先回答,引起全班学生的欢声笑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作为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奏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

教学中“节奏”的变换 篇3

一、动静交替

所谓“动”,即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的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辩等;所谓“静”,即课堂教学活动中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如,学生专心听课、静心思考和认真演练等。如果一堂课从头到尾始终处于动态,以致学生兴奋过度,极易造成课堂教学的“失控”;如果一堂课自始至终处于静寂状态,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的思维将受到抑制,两者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教育美学的教学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和有机结合。

二、张弛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缓。如果一堂课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心里紧张,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如果一堂课一味地“弛”,学生就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以环环相扣的教学、短促的语言、严肃的表情营造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诸如讲故事、课中操、游戏以及教师幽默的语言、活泼的表情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通过“张”与“弛”的互相错落,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韵味美。

三、疏密有间

“疏”即间隔大,频率小;“密”即间隔小,频率大。语文课堂教学应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教学节奏疏密有间隔地变化。一节优秀的语文课既要有“密”,如,教学容量大,训练速度快,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娴熟程度,板书简洁扼要等;也要有“疏”,如,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要“放慢镜头”,充分展开,一步一个脚印,防止出现知识断层而造成认识缺陷。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疏密”要得当,教学进程的快慢要适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提高教学效果。

四、强弱分明

“强”即“强度”,是指突出教学重点,抓住知识的本质属性并能突破难点;“弱”是指教学内容中次要的、非本质属性的东西。倘若一节课只是泛泛而讲,无主次轻重之分,势必使学生学得茫然,甚至索然无味。所以,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材料中把握好主次关系,区分出主要的、本质的内容。对教学重点要不惜时间和精力,讲彻讲透,反复练习,精心品味,强化巩固,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起伏跌宕

“起”是指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畅通的高潮阶段;“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衡,兴奋稍微退落的阶段。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节奏,适时创造“小高潮”,科学地利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采用启发、议论、尝试等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感受波澜起伏的教学艺术之美。

教学中“节奏”的变换,可以使学生兴奋、愉悦、激昂,注意力在审美感染力影响下向更高层次集中。因此,把握好节奏,对促进学生顺利掌握知识、培养审美情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一节课应如此,一段教学生涯亦如此。

语文教学的节奏 篇4

节奏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可谓伴随人的一生而存在。节奏也是每个儿童生而有之的本能。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一一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对于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但对于儿童节奏部分的教学却又有相同之处。

一、儿童节奏教学的指导理念

在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卡尔·奥尔夫认为,“教授节奏是困难的,只能把节奏引发出来。”[1]

在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达尔克罗兹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2]

在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柯达伊认为,“节奏是人的本能,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3]在音乐节奏训练的初学阶段,教学中不进行抽象概念的讲授,而是通过音节的声音使儿童首先从感性上体验、识别。

三大音乐教学法关于儿童的节奏教学,都是从诱导和激发儿童节奏本能的角度出发,主张感性先于理性,节奏的教学训练不是由谱面开始,而是从音乐体验,情感体验来感受节奏律动,把儿童的节奏本能通过练习,诱发出来。变被动的重复练习,为积极的主体体验,这样更易于儿童掌握所学节奏以及感受到节奏的美。

二、儿童节奏教学的方式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节奏教学采用“声势”训练,所谓声势,就是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包括拍手、拍腿、捻指、拍腿、跺脚等等,通过身体这件打击乐器发出声响,组织节奏进行教学。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主张首先通过身体运动,感知节奏,再现节奏,唤起儿童的音乐本能,继而获得敏锐的音乐反应能力,获得良好的感知和体验音乐美的能力。达尔克罗兹认为身体运动是进行节奏训练行之有效的途径。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主张配合身体律动对儿童开展节奏学习以及训练,在律动中获得节奏的认知和体验,身体动作是帮助儿童建立节奏感的手段和内心听觉的途径。

对于儿童节奏的教学,三大教学法不仅在指导理念上如出一辙,在教学方式上也都是强调通过身体动作训练、律动的学习训练而达到讲授节奏的目的。由此可见,身体动作与节奏是密不可分的,在身体运动的张弛之间其实已经孕育了节奏。

三、儿童节奏教学中多声部思维训练形式

三大教学法在儿童学习音乐的早期就开始强调多声部思维的建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关于多声部节奏的训练首先是从短小的节奏卡农开始,不断重复。奥尔夫教学法主张不抛弃每一个学生,直到每个学生都掌握了现有学习内容后再去尝试新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不是单纯的重复,在每一遍重复练习中都包含有新的意义。就像节奏卡农一样,把儿童分为两组,进行隔开一小节的身体动作练习,例如拍手练习。待其掌握后,可将儿童分为四组,进行隔开一拍的节奏卡农训练,如此,就由二声部变为四声部。也可将分组更加细化,变成八组或十六组,每组相隔一拍,交替出现,形成庞大的节奏卡农。在这种简单的变化重复中,利用身体动作,更为形象地帮助儿童形成音乐的多声部概念。除了节奏卡农外,奥尔夫教学法还采用不同拍子的多声部组合训练来帮助儿童建立多声部音乐思维。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强调以节奏为核心,以体态律动方式为依托,进行音乐教学。达尔克罗兹把动作与节奏紧密结合,把节奏训练细化,并制定了节奏运动的练习项目。对于多声部节奏训练,同样采用卡农形式进行。同时配合以对位节奏和复合节奏的动作练习,将复杂节奏符号转换为动态的运动,给儿童多声部的节奏体验。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多声部训练是以回声模仿、节奏卡农和歌唱时节奏与歌唱的二声部卡农训练开始,以身体动作与声音和身体的配合使儿童感知、理解多声部的概念。柯达伊认为节奏训练的方法应尽早采用多声部形式进行。

从节奏入手建立多声部思维的概念,可以使儿童更好地感知多声部音乐,无论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是达尔克罗兹、柯达伊音乐教学,对于多声部节奏的训练,都无一例以卡农形式开始,运用身体运动,形成二声部以及多个声部节奏交替。

通过以上三点,可以发现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法都主张激发、诱导儿童的节奏本能;运用身体动作去感知、体验节奏;同时在儿童音乐学习的早期就强调多声部节奏的训练,身体动作同样在多声部节奏训练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三大音乐教学法的节奏训练,首要的出发点就是身体动作。虽然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这种“身体动作“称之为“声势”,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被冠以“体态律动”的名称,但究其根本,就是儿童自己的身体运动,通过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再现节奏,通过身体动作,感受节奏律动,体验节奏之美。身体动作是节奏教学的起点,身体律动伴随音乐学习的始终,这是人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最原始、最真切,同时也是学习音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通过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儿童节奏部分教学的比较分析,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产生三点启示。

一、“玩”中学

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可以让儿童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相关的知识,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和感知音乐,继而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表现音乐,再现音乐,从儿童的天性中诱导最真切的节奏律动,激发最朴实的音乐元素。音乐游戏是一把可以开启儿童感受音乐的金钥匙。

二、“动”中学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建筑,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既然音乐是流动的,音乐的学习也应该在“动”中去完成。音乐的性质决定了音乐学习的方式方法。儿童的天性又是活泼好动的,这就更加决定了音乐必须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去理解。

音乐知识的讲授是枯燥的,尤其是节奏的教学,儿童被动的接受知识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让他们亲身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完成音乐知识的传递。音乐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或是背诵,而是一种审美体验。不仅是节奏的学习要在“动”中进行,整个音乐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是在“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三、参与集体音乐活动,感受多声部音乐

我国的音乐,无论是民歌、戏曲还是民族器乐作品,多以旋律为主,黑人音乐是以节奏见长,西方音乐则是以和声为依据。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于多声部音乐的理解是缺乏民族大背景的。在此基础上,儿童想要很好的理解掌握多声部音乐,首先需要的就是参与集体音乐活动,而对于单独授课的音乐课程,儿童更加偏爱集体音乐活动。集体节奏卡农,是多声部音乐的基础,童声合唱是儿童感受多声部音乐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集体音乐活动为多声部音乐的学习与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儿童在学习音乐的早期就开始建立多声部音乐思维的概念,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音乐是流动的,节奏是运动的。节奏是音乐学习的起点,身体动作又是节奏教学的起点。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关于儿童节奏教学方面的观点是共融互通的。节奏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需要通过学习把这种本能给能激发出来,身体动作是激发这种本能的手段,通过集体音乐节奏活动,开展多声部音乐思维的训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共性。这些共同之处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乃至于音乐教育都有所启发,有所助益。

生活处处有节奏,生活时时有音乐,使儿童能够真正体验音乐,享受音乐,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们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育》第6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第6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尹爱青,曹理,缪力编著:《外国儿童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4]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快乐课堂”教学的节奏控制 篇5

曹正琼在《语文教学通讯》第5期撰文认为,“快乐课堂”教学的节奏控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在教学过程处理上,要注意快慢适当、详略得当。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安排内容要错落有致,分配时间要大体适当。二、在教学态势的处理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做到起伏有致。调查表明,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在课的开头,设计问题的难度要适当;而强度大的`思维训练,要放在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间进行;下课前几分钟,不妨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小活动。三、在教学语言运用上,要注意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就课堂教学语言的一般规律而言,讲定义、概念速度要匀要慢,描述情景叙述事情要快要生动,议论分析要激扬有力,抒情要真切感人,过渡要平实简洁,总结要清晰明朗,起始要沉稳有力。四、在教学的情感把握上,要自然流露同频共振。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这种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五、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注重动静相生。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妙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摘自《语文建设》)

调控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艺术 篇6

一、教学流程节奏的调控艺术

(一)教学流程的节奏调控首先要做到“三定”:定向、定量、定时

定向,就是确定方向、目标、教学重难点,实现“定向”控制。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具体课文、作文、知识短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等确定出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做出合理的教学安排,突出重难点,通过“定向”控制,使每个课堂教学环节“百川归海”。

定量,就是确定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和练习总量,在教学内容和练习对象上实行控制。一节好课应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并且接受较多的信息。但这个“多”不是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是通过教师的精密组织、认真筛选实行数量的控制和质量的追求。

定时就是时间控制。课堂教学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每个教学环节都应科学合理地安排,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活泼得体。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合成最佳课堂结构,才能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发现了一条学生的学习心理流程:我们称之为“课间兴奋中心”,即课前十分钟的兴奋小高潮,进而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兴奋低潮,之后又出现一次获得知识满足感的兴奋高潮,随后便是等待下课,注意力又回到减弱状态。所以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兴奋中心变化的三个关键点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调控课堂节奏,以便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至少一堂语文课的起始、高潮、结尾要明确。

(三)控制语文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

其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控制。学生的年龄、年级不同造成其心理特点的不同,教师对教学节奏的控制也应有所不同。初一、初二的节奏以轻松跳跃、循序渐进为宜;高一、高二以自然节奏为宜;初三、高三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张弛结合。

其二,根据教学内容来控制,重难点应放慢速度,节奏宜缓,让学生利用“缓”的时间来思考和消化问题。一般之处,节奏可以放快些,一次性过去。

其三,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控制。由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当教师感情奔放、激烈时,速度要急骤,以起到推波逐浪的效果,与学生产生共鸣。当教师感情舒缓平静时,速度缓慢些,给学生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四)突出重点,力避面面俱到

有的教师在设计教案或上课时,为了让学生多学些知识,每节课都面面俱到,到头来什么也没有掌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点,让学生明了每节课应掌握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与学。对于精华部分,可用“解剖麻雀”的方法,要“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获取扎实的知识;对于次要部分,不妨采取“走马观花”的方式,“轻轻掠过”。

二、教学语言对课堂节奏的调控

教学语言对课堂节奏的调控,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表达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及其形成的回环往复”。

1. 根据各环节内容,选用不同的语体和节奏,让语文课中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美。作为语文教师,应把握好每堂课语言节奏的一般规律:讲述语均匀平缓,描述语轻快生动,议论语激扬有力,抒情语真切感人,过渡语平实简洁,概括语强调精练,多种语言交替使用,富于变化,这样自然就能增强表达效果。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还离不开教师教学语言节奏的变化。课堂教学靠语言组织调控,它是联系各个教学环节的纽带。特别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能如一池静水,无波无澜,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这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情绪,而适时适度的语速、语调的快慢、强弱变化,却能使课堂教学变得起伏有致。语调语速的高低快慢,语气的轻重缓急,都会令人感到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节奏之美,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 课堂上教师可用说话语音的轻重强弱变化来调控节奏。同一句话,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使用不同的音来说,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富于变化的语音显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生的情绪,使课堂节奏趋于变化又富有弹性。

三、以师生心理互动与互控来调控课堂节奏

1.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注意表现为对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指向和集中,教师的注意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调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要注意整个教学内容的进程,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是否遵循了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有效调控课堂节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集中自己的各种智力因素,专注于教学活动,自然是教师注意的重要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能进行注意的分配,也就是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如何按备课计划进行教学,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教学调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将注意力投射到学生的反应上。同时,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自己注意的广度,使自己在同一时间内,能关注更多的对象,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心理进行灵活自如的调控,才能将课堂节奏调控自如。

2. 师生间心理的互动与互控。在教学中,师生间的和谐统一得力于师生双方心理的相互协调。实际上,教师和学生中的一方在调控自身心理的同时也在调控着对方。当双方心理互相碰撞,产生强烈的共鸣时,课堂教学节奏就能得到完美的调控。

师生间心理的互动与互控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①语言的互动互控。②表情的互动互控。③动作的互动互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是在教师的组织下有计划地进行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应保持动态平衡的态势,双方围绕着同一课题、同一目标,以同样的节奏进行。因此,教师对教学心理的调控必须掌握动态平衡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开始认知活动前,其认知心理处于平衡状态。当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打破学生认知心理上的平衡,使学生产生“没有了解”“没有掌握”某方面知识的不满足感时,就会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当教师通过讲授,并与学生共同解决“没有了解”“没有掌握”的知识时,学生心理上又达到了某一平衡状态。因此,教师对课堂节奏的调控艺术主要体现在控制教学活动的动态平衡上。

把握节奏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关键 篇7

什么是节奏?“或作或止, 作则奏之, 止则节之。”火车行进中连续的“咣当、咣当”声, 是单调的节奏;悦耳动人的音乐声, 是优美的节奏。节奏的本意就是交替出现的急缓行止、强弱长短等现象。语文教学中的节奏, 则主要指教学结构的张弛起伏, 教学内容的虚实详略, 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等。是教学的“紧张度”与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在教学过程中富有美感的有规律的变化。语文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学生反应, 依据情感进行调控课堂教学节奏。总之就像乐队的指挥一样, 要善于调节, 让语文课堂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

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调控、把握课堂的教学节奏, 使语文课成为艺术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呢?不妨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 调控课堂教学的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艺术学习语文的生命, 把握原则是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 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 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精美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力。在这方面, 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 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 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 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会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 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十分直接的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 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 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 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语言运用的调控, 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 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教学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言简意赅地阐述知识的精华。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 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文字的多少平铺直叙、不分详略、不按主辅地讲解, 就会使学生如同嚼蜡, 收不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一般地说, 讲解教材重点和比较深奥的内容, 应放慢语速, 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 应加快语速, 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 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 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项链》一课, 重点难点是情节布局之巧与人物心理刻画之妙, 在这两方面应从容解析, 其他内容则不妨轻描淡写。《听潮》一课, “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 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一月的哀思》一课, 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 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 要用慢速降调, 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 要用快速升调, 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 急缓相间, 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 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 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第二, 掌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的节奏舒缓, 如讲练法、导学法、情境法;有的方法节奏紧密, 如讲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更有多媒体法的辅助运用, 使课堂节奏的调控如虎添翼。教师应当从教学内容出发, 将这些方法在教学方式中进行交替地变换, 灵活地运用, 互相地调节, 这非常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 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 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 使之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切不可用注入式一讲到底。教学方法的单一必然会导致教学节奏单调, 教师也就只能“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了。如《我与地坛》, 要引导学生感受作为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悼念之情和母亲对儿子那毫不张扬的母爱, 并且把握住作者珍惜生命, 勇于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道路的精神。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法, 发挥音乐对情感的牵动作用, 先播放颂扬母爱的抒情音乐感染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与母亲的生活, 唤起他们体谅母亲珍惜母爱的觉悟;最后播放陈百强的《念亲恩》再次唤醒学生对母亲的爱, 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时选择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和感悟课文情理, 从而达到利用音乐、图片来优化课堂节奏的效果。《孔乙己》一文, 第一步用讲授式, 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 体味文章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 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 整堂课讲练结合, 动静相生, 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第三, 运用板书调整教学节奏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 频率过快或书写太慢, 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教学板书会从视觉上刺激学生, 增加信息接受。巧妙运用适时的板书, 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和行动上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 由听变写, 边听边看边写, 这样可以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的节奏。理想的板书是与教学语言节奏的密切结合, 边讲边写。如《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板书时序可以这样安排:“今天, 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 (略停) , 那是一处印刷所 (板书) 。不过, 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 而是建筑在地下的 (板书) 印刷所。而且, 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 (板书) 去。”这样既起到控制节奏的作用, 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

第四, 顾及学生情绪的反映

教学作为信息的传导与输入过程, 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反映, 依据课堂动向进行节奏调控。如发现学生疲备紧张, 则以舒缓的节奏加强调节;如学生情绪松懈, 则应加快节奏, 让其情绪高涨。同样, 构成教学节奏的疏与密, 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 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 给人以急速、紧张的感觉。疏密相间, 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 保持旺盛的精力。否则, 教师课前预设的方案再好, 若不顾及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突发的学情, 瞬息间可能就使你追求的“艺术课堂”化为乌有。遇到学生感到措手不及的新难点, 一定要放慢速度, 循循善诱, 逐步突破;解读顺利处, 要言简意赅, 加速推进;学生情绪低落时, 要妙语风趣, 激情飞扬, 慷慨激昂。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学生在结合事例谈如何面对磨难的看法时, 不少学生提到霍金, 但除知道他残疾外对其成就不甚了解, 这就易使课堂陷入尴尬局面。此时教师不妨及时点拨, 简述霍金, 让学生知道他是被推崇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并以畅销一千万册的巨著《时间简史》把他的观念带入了千家万户, 立足剑桥大学。寥寥数语就介绍了他的成就、著作和工作。然后马上展示霍金残疾的图片与“身体无力地蜷缩在轮椅里, 思想却在宇宙最深处飞扬”的文字, 借助感性认识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悟。这样就很好地调控了课堂的节奏, 避免了长时间的无效的消耗。

语文教学的节奏 篇8

本文力求从幼儿本身的内部因素——“语言节奏”出发, 立足于钢琴的演奏技术, 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节奏在各种情境下的钢琴教学实践中表现的各个方面, 尝试分析语言节奏对幼儿内心节奏感知发展的影响。

二、两种语言节奏对于幼儿内心节奏感树立的影响

笔者认为, 语言节奏包含两种定义, 一种是非语义性的, 即肢体语言节奏, 一种是语义性的, 即有声的语言节奏。

(一) 肢体语言的影响

早在幼儿牙牙学语的时候, 肢体语言已然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一部分内容。当他们无法准确用语言 (这里指的是有声语言) 来描述内心对外界的感知时, 肢体语言就是最好的选择。根据这一特点, 在幼儿钢琴的节奏教学中, 将幼儿的日常行为动作与所要教授的节奏相结合, 使他们对该节奏产生一种亲切的熟悉感。

(二) 有声语言的影响

在有声语言中, 与音乐关系最密切的应该是声调。“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 四个声调符号分别是:第一声, 阴平, 或平调, “ˉ”;第二声, 阳平, 或升调, “ˊ”;第三声, 上声, 或上音, “ˇ”;第四声, 去声, 或去音, “ˋ”;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 叫做轻声, 有时也叫第五声, 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 (1) 从发声的音响来看, 这些声调由高低、长短组成, 换句话说, 声调与音高、节奏有一定关系。由于本文中侧重于对节奏的分析, 因此, 音高关系不在表述范围中。在这个前提条件下, 笔者通过收集幼儿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 按照声调与节奏之间的关系, 组成一些语汇, 辅助幼儿形成内心的节奏感。

(三) 结合两者共同作用于幼儿内心节奏感的树立

当然, 在具体的钢琴教学实践中, 以上两种语言节奏并不是孤立发展的, 而是互相关联, 互相促进。在面对相对复杂的节奏时, 可能单一地运用其中一种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此时, 应该考虑综合两种语言节奏, 使之共同作用于幼儿内心节奏感的树立。

三、语言节奏在幼儿钢琴节奏教学中的运用

下面将以两种典型的节奏型为例, 呈现语言节奏在幼儿钢琴节奏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 逆分型节奏 (2)

手腕断奏《跳舞的雨滴》 (3) 包含两组不同类型的均等型节奏。

第一组:

第二组:

“这种类型重拍上的音符时值, 短于轻拍上的音符时值, 而且在细分的情况下重拍仍然在强拍上, 形成阻断型, 带给节奏以活力, 推动音乐向前继续发展。” (4) 由于该节奏的这一特点, 间接导致有些学生最初视谱时, 所演奏的节奏型没有任何间歇:

第一组:

第二组:

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 虽然有以上间接原因的影响, 但更直接的原因在于幼儿的内心节奏感知, 一方面, 缺乏节拍律动的认识, 另一方面缺乏一定量的音的长短的比值关系的意识, 将四分音符全部演奏成八分音符。正是由于这个节奏感的树立与三拍子的节拍律动关系密切, 因此, 笔者通过以下途径解决这一现象:

1. 三拍子的律动练习, 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首先, 把幼儿从钢琴凳子上解放出来, 我拉着她的手一起跳圆圈舞, 她显得很高兴, 我们以三拍子第一拍的强拍为支点, 开始旋转, 做好第一个动作之后, 不断地重复, 直到熟悉这个动作为止。与此同时, 加入了三拍子曲子的哼唱, 载歌载舞。做完这些事情, 当我们再次回到钢琴凳上的时候, 她马上就弹出了三拍子的律动感。

2. 节奏型方面, 与有声语言相结合。

从谱例上可以看出, 该曲以跳音练习为主, 模仿雨滴落到地面上溅起的感觉。为了帮助幼儿树立对该节奏音型比值的感知, 笔者在该节奏型下方填上歌词, 如图:

第一组:

第二组:

然后告诉她:小音符在快乐地在雨中跳舞, 当它跳得特别开心的时候, 会在空中停留, 这个时候我们用“啊”来表示它快乐的心情。就这样, 采用四分音符拆分成两个八分音符的方法, 使她意识到这两个小节完整的时值, 接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她记住念到“啊”这个字的时候手应该在空中停留, 不碰触琴键。

(二) 点分型节奏

在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4, 幼儿将第一次接触到附点节奏 (在没有使用其他教材的情况下) , 与之前较为规整的逆分节奏相比, 大多幼儿遇到的学习困难在于无法准确演奏该节奏型。这种附点节奏在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一书中, 被归类于点分型, 其定义为, “用附点或相当于附点的连线造成轻拍上的短音。这就使短音在节奏上非常不稳定, 促使向下一强拍上进行;同时这一进行加强了了强拍重量, 使之更加突出。” (5) 了解这一节奏的特性之后, 通过分析附点节奏在具体作品中的作用, 帮助学生掌握这个节奏。

1. 三四拍中的附点节奏

首先, 用语言与肢体语言结合的方式帮助她形成初步的音乐记忆。在语言当中, 有轻声音, 比如“我们”一词, “我”是第三声“上声”, 时值较长, “们”轻声念读, 时值较短。念“我”时先低头后抬头, 抬头后轻声念“们”, 这样, 就形成一个时值长短的节奏组合, 让她对节奏的长短组合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其次, 在第一步中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她从感性上形成一个大致的节奏轮廓, 然后再用理性分析的方法使她准确地掌握这个节奏。在《小河的歌》 (6) 这首乐曲中, 当右手附点节奏时, 左手以均等的三拍子进行, 当左手附点节奏时, 右手则以一拍一个和弦跳音的形式进行。这样, 节奏呈现的是一种复合的形态:

此时, 如图所示, 齐代表双手齐奏, 左代表左手弹, 右代表右手弹, 用喊口令的方式帮助幼儿指挥两手一起配合完成这个附点节奏。当左手演奏附点节奏时, 则反之。

2. 四四拍中的附点节奏

在三四拍中的附点节奏学习中, 借助了左右手一起合作的特点, 帮助幼儿掌握了附点节奏, 但在四四拍子《顽皮的小妖》 (7) 这首乐曲中, 情况又大不相同了, 需要幼儿单手独立完成附点节奏。很多幼儿将以下的节奏演奏成:

如图所示, 这些幼儿的演奏使得四四拍变成了四三拍的节奏音型, 同时后两拍的四分音符与附点节奏中的八分音符一起变成连续的三个八分音符, 这是由于附点节奏向前运动的不稳定性使幼儿造成的一种节奏运动的错觉。此时, 结合上例《跳舞的雨滴》中逆分型节奏的学习方法, 将语言节奏进行适当的组合, 通过念读的方式掌握该节奏音型。如图:

四、总结

音乐的学习并不是无中生有, 而是由一个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幼儿钢琴演奏学习亦是如此。通过以上的分析, 揭示了两种语言节奏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各种情境下的实践活动, 二者对于幼儿内心节奏感的树立起到基础建设的关键作用, 为幼儿日后学习更为复杂的节奏型埋下伏笔。此外, 以上所举的例子不过是语言节奏在早期幼儿钢琴教学实践中的沧海一粟, 另有众多相关的语言节奏亟待挖掘。

参考文献

[1]http://www.baike.com/wiki/%E6%8B%BC%E9%9F%B3%E5%A3%B0%E8%B0%832013.1.723:23

[2]节奏型归类的分法均引用P16-29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9.

[3]P5《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 (4)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5.10.

[4]P19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册[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9.

[5]P18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上册[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9.

[6]P10《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 (4)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5.10.

[7]P11《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 (4)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5.10.

物理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篇9

一、物理课堂教学节奏把握的重要性

“节奏, 谓或作或止, 作则奏之, 止则节之。”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也比喻工作过程的规律。“节奏是一件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节拍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一步步地激起欣赏者的注意, 始终如一地引导他们接近艺术家的最终目的中对节奏阐述得更为具体”。所以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指一节课的张弛快慢及具有规律的变化, 它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算你有很好的课堂内容, 没有了节奏的陪伴也不会有人去欣赏, 节奏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很多学生反映物理学科比较枯燥无味, 感觉物理难学。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理解能力决定的。其次物理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发现、概括, 都需要思维的加工, 与一般的思维过程相比较, 在共性之中, 物理学科的思维又有其个性, 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所以讲授物理应该把握好课堂节奏, 将知识情景弱化。要使我们的课堂有感染力, 能吸引学生, 让学生津津有味地跟随老师的思维听好课,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二、物理课堂教学节奏要把握的要点

1. 利用知识结构安排来设置课堂节奏

教学过程受到学生认识能力的制约, 因而知识结构安排应具有阶段性。在扩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到教学的阶段性, 贯彻量力性原则, 有计划、有选择、有步骤地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着力掌握物理知识间的相互关联, 相互制约的关系, 沟通物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将各个孤立的物理知识融合起来, 形成物理知识的有机结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 教师经常设置问题情景,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并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的认知结构, 为学生思维指引方向, 能够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构建知识结构的正确的思维方法。

2.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调节课堂节奏

“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 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观察有关的现象, 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要调节课堂节奏不可以忽视实验的作用, 学生的课堂思维是需要刺激的, 所以我们要努力寻找有效的物理实验, 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课堂思维, 使之呈高效度的节奏思维。

3. 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控制课堂节奏

利用教学方法控制课堂节奏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 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 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如果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乏味, 提不起精神。一堂课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来调控, 教师都必须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 恰当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 从而使教学节奏变化活泼、富有新鲜感,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教学质量。

值得指出的是,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特点作为唯一依据去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以致造成课堂节奏单一化模式。总之, 要把握好课堂节奏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积累, 深入探究, 才能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节奏, 使之服务于教学。

摘要:物理课堂教学节奏要把握要点。首先, 利用知识结构安排来设置课堂节奏;其次, 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调节课堂节奏;最后, 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控制课堂节奏。

关键词:课堂教学节奏,知识结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礼乐记》.

[2]美国的理查德·泼列斯拉夫斯基.《演技六讲》.

钢琴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篇10

1. 节奏的含义

涅高兹曾说:“音乐是声音的过程, 是时间的艺术, 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瞬间, 它在时间上是进行着的。万物之出先有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 广义的节奏意味着时间的匀称划分, 它包括和声的节奏, 音乐的脉动, 节拍, 乐句, 语气, 结构的安排, 速度, 乐段乐章等要素。

2. 节奏和节拍的区别

节奏不同于节拍, 节拍是节奏的局部情况, 是机械性的匀称。音乐的脉动有时不和节拍吻合, 有基本的节拍才有音乐的脉动。在音乐作品中, 节奏应当是演奏者对作品艺术形象理解之后的节奏, 是有依据的, 有情感的, 有逻辑性的, 这样才有可能演奏出真正的, 生动的, 富于情感的艺术性表演, 而机械的像节拍器一样的节奏只会使表演更加单调枯燥。

二、节奏的教学与训练

在弹奏任何音乐作品时, 首先要确立的就是节奏和速度。确定了节奏和速度, 也就确定了作品的基本风格, 所以要弹好一首钢琴作品, 节奏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1. 对基本节奏的训练

对初学者而言, 准确的掌握强弱拍, 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切分音, 附点节奏是和必要的。可以利用节拍器来影响学生在内心建立正确的节奏感和基本的节奏观念。

对于节奏元素也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什么是四分音符, 八分音符, 切分音符, 附点音符, 三连音等。

要训练这些节奏元素可以应用一些教材来完成, 例如, 《汤普森》和《拜尔初级钢琴教程》, 这两本教材都对针对各种节奏元素进行练习和训练。

2. 对附点节奏的训练

附点节奏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有难度的, 教师可以将正拍的“一, 二, 三, 四”读成“一哒, 二哒, 三哒, 四哒”的分拍, 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节奏概念。有时候, 学生会将附点音符弹得过快,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把单附点弹成双附点进行辅助练习。

3. 三连音的教学与训练

三连音的学习应该遵循“均衡”的这个原则, 通常学生容易把三连音弹成前十六分音符, 这主要是学生掌握不好三连音在四分音符中的比例造成的。我们可以把三连音当成6/8拍子的八分音符,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了。还有的学生常常把三连音的第三个音弹得过短, 使节奏很仓促, 这种情况只需把第三个音强调出来, 就可以改掉这种节奏上的错误了。

三、如何解决节奏的常见错误

学生在节奏方面常犯错误, 根源于学生没有用心去听钢琴的“歌唱声”, 即作品表达的音乐和情感。所以当音型比较密集, 进行略快时, 弹奏者就容易把“短” (时值较小) 的音符弹成快的, 反之, 音型不密集, 进行略慢时, 弹奏者就容易把“长” (时值略长) 的音符弹成慢的。而要解决这种错误, 首先就需要我们在弹奏作品时, 尽量把那些时值较小的音符保持足够的时间, 让每个音都好像难分难舍般。其次, 弹奏者需要理解作品的音乐性, 善于发掘音乐的歌唱性, 可以多听一些歌唱家, 小提琴家的表演, 感受音乐的魅力, 善于在旋律中把时值较小的音符弹得更动人, 更有表情, 而不是依据它们的时值错误的加快或减慢。

1. 混淆渐慢与渐弱, 渐强与渐快

如果没有特殊标注, 力度改变时速度不应随之变化而变化, 反之, 速度的改变也不应当引起力度的改变。不可把渐强 (crescendo) 和渐快 (accelerando) , 渐弱 (diminuendo) 和渐慢 (ritardando) 这些表情术语等同和混淆。渐强时, 音响逐渐增强, 移近。渐弱时, 音响逐渐减弱, 离开。当然, 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 也有渐强并且渐快的情况, 这些表情作曲家通常都会标注。所以在弹奏作品时, 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曲谱, 参照作曲家的标注, 准确的表达情感。

2. 如何掌握复节奏?

掌握复节奏中的节拍, 就像掌握复调音乐中的声音一样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想要均匀的弹出二对三, 三对四, 11对7, 9对5等这些复杂的复节奏, 可以参照一下几点建议:第一, 当面对的是简单的复节奏, 例如, 二对三, 就可以用算术法来处理它们。即1/2和1/3的公分母是6, 如果不能一下子弹对的话, 那么对于简单的复节奏来说也不难计算出什么时候该弹哪个音符。第二, 遇到复杂的复节奏时, 建议学生左右手轮流弹奏复节奏的音型数次, 分解式的体会音型的节奏感。例如, 五连音的练习方法, 可以把它在内部分解成三连音, 然后再弹五连音。

3. 延长记号在节奏上需要注意的事项

从“音乐的时间上的逻辑性”来看, 延长记号在音乐的发展上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延长记号的作用1可以是作品的间歇, 停顿或者休止,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 音乐都不能终止, 演奏者应该利用延长记号使听众对作品更加陷入沉思, 更加回味和更多的想象, 决不能断了音乐的线条。

4. 其他技术问题对节奏的影响

弹奏者对某些并不复杂的节奏总是爱弹错, 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在技术方面还没有过关, 也就是说, 技术上的困难阻碍了节奏的正确弹奏。因此, 弹好节奏的前提就是技术层面要过关, 只有技术方面的难题都解决了, 才能演奏出更正确、更好听的节奏。

结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内在的听觉来听音乐, 即需要用心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 从整体把握作品的概念, 才有可能使他们在节奏和速度方面与原作者取得一致, 而不是从物理的角度机械的听作品。一个有“节奏感”的音乐家宁可省略某些细节的东西, 而无论如何也不中断, 不让音乐断掉, 因为他们能感觉到音乐的过程, 能感觉到音乐的进行, 而不是死守着机械的节奏不放。

指导教师:朱廷丽

参考文献

[1]朱廷丽.西方钢琴艺术教程.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月.

[2]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9月.

如何把握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 篇11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72-01

课堂教学是一种活动,作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就应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时间,灵活运用教学语言,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有展有收、有疾有徐、有疏有密,像一首和谐的乐曲,具有一种节奏美。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国国画布局历来提倡“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课堂节奏控制艺术是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标志。节奏艺术炉火纯青的教师,课堂设计精巧,节奏把握张弛有道。他们擅长依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情绪来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生活语言和教学语言能区别开来,不仅能够演好本色角色,而且能够扮演与自己性格反差较大的各种角色。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握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

1、动静交替,疏密间隔。动与静是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比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激烈地讨论等。“静”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再如,学生静心听课和深入思考等。一节课若一直处于动态,缺乏教师适时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就会造成教学琐碎零乱和课堂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条理化地掌握知识。但若一节课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则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必定不够明显。因此,当学生大脑渐趋疲惫时,教师应及时变换教学方式,动静适宜,寓教于乐,避免使学

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疏与密是针对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疏”指间隔大、频率低、速度慢,给人以徐缓和轻松的感觉;“密”是指间隔小、频率高、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会过于松驰,注意力难以集中。为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其在课堂上更好地接受信息,教师应注意课堂教学信息输入的疏密相间。为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听、说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其智力活动的质量,学生需要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输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给学生提供源于书本但又多于书本的语言材料,并加快课堂操练的速度和加大操练量。与此同时,在教学中还注意遵循量力性原则,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放慢进度,减小密度,让学生有深思熟虑的时间。

2、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

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教学板书与教学语言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3、保持快慢适中的教学速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以及时调节课堂节奏,提高教学效果,当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兴趣不大、热情不高时,就要加快速度,增加难度;当发现学生神情迷惘、气氛沉闷时,就要适当放慢节奏,降低难度。当学生精神疲乏、注意分散时,就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变换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注意。教师要对各部分教学内容和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做到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分配教学时间,对重点内容和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要放慢速度,详细讲解。对一般交代的内容,则要简明扼要地讲。导入课和教学环节之间的过度,宜快不宜慢,不要花费太多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师已习惯于过去那种呆板的教学程式和缓慢的教学节奏,课堂教学囿于耗时多、收效差的怪圈而不能突破。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训练学生从小适应在快节奏的环境中学习与思考,课堂教学要适当加快节奏。适度紧张的节奏能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兴奋性,使注意力、思维力和求知欲保持旺盛状态,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建设人才。课堂教学节奏控制是一门学之不尽的艺术,掌握好它,课堂教学将异彩纷呈,学生求知的火花将绚丽夺目。

语文教学的节奏 篇12

小学语文课本当中的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样式,本身就有其精妙的节奏艺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故在古诗的课堂教学中,更要突出它的节奏艺术。

如何调控古诗课堂教学的节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就教学内容而言,要因文而异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古诗内容丰富,深浅有别,故小学古诗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地做到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掌握古诗的字句,而应根据不同篇目、不同年级,讲读的内容应该有所侧重,体现出每一首诗的个性。有的应侧重于字句,有的应侧重于历史背景,有的应侧重于感情朗读,等等。

比如《早发白帝城》等一些抒情诗,因其“古”性,学生不了解诗中所反映的是怎样的社会生活及作者的生平,即使将诗读得再熟,字面含义落实得再清楚,学生对诗情还是体会不到的。像这一类诗,我们在教学时,应着重扣住历史背景来品味全诗,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悟出诗情。

着重朗读也是古诗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只有反复地朗读、吟诵,才有助于进入诗的意境,这种效果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所达不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骆宾王的《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如临“群鹅嬉水”的池边,如闻“鹅声震天”的喧闹,如染“白绿红青”的色彩,如见“曲歌拨浮”的动作,让学生觉得《鹅》不是诗,而是一幅活的画。

明确了一堂课的侧重点,就重锤敲打,精读精讲,工笔似地细描。对古诗内容的非重点、非难点部分略讲,言简意赅地讲,粗线条地勾勒,甚至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根本不讲。这样就做到了难易相间,深浅适度,快慢得当。

二、就教学情感而言,一堂课要有高有低,有浓有淡,有起有伏

古诗教学中,一方面要根据每一首诗规定的感情变化线索来调控情感节奏。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选取了闪烁着不同灿烂光芒的古代诗作。这些优秀的诗篇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色彩。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住诗中的情感因素来调控教学情感。

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古诗课文教学目的,分清主次轻重,要敢于取舍,一课一得,不必面面俱到。教学重点处正是教学节奏中要强调的高潮,在这些地方,教师的情感倾注的成分要浓一些;一般处是教学节奏的低潮,感情表达的程度可淡一些。

教师处理感情的节奏,还应视学生心理上的张弛、读练的容量等因素而定。遇到学生心理、情绪上的兴奋点,课堂安排的密度要大一些,可达到“密不透风”的程度;遇到心理、情绪上的松弛点,课堂气氛可以徐缓一些,粗疏一些,放松到“疏可走马”的程度。这种教学节奏的合理调控可以使师生都感到有条不紊。

三、就课堂结构而言,要有快有慢,动静结合

明快紧张的教学节奏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情绪感染,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增大教学内容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强调教学活动总体上应有一个恰当的快节奏的时候,是否还应在某些教学环节上保持慢节奏,或者说,教学的某些环节必须以慢节奏进行呢?

古诗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短短几十字,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以及“高深新”的主题,为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的空白”,这就需要教师匠心独运,启发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中去进行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造。这就要求在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中,除了要有强烈、活泼的课堂气氛,又要有肃静的“空白效应”。

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巧妙设计课堂结构,一会儿把学生引向热烈的讨论,一会儿让学生进入深沉的思索。讨论时,课堂生动活泼;沉思时,课堂上鸦雀无声。这样,就容易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活泼和静思相互交替的气氛之中。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一诗,注重字句锤炼的二十字,只闻言语之声,而不见回答之人,为读者留有再创造的条件。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展开讨论,补全诗人三句问话:“你师父到哪儿去了?”“他到哪座山采药去了?”“到底在山的何处呢?”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联想高山巍峨、云雾缭绕、松柏挺拔的景象,任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驰骋。最后再让学生把这幅画描写下来。这样,就做到了动静交替、读想结合了。

四、就教学语言而言,要有音乐的节奏,注意体现音乐美

在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中,与音乐联系最密切的是诗,同时诗歌和音乐又同属于情感艺术、旋律艺术,它们都要求表达真情、善情,也要求寄予情感的艺术载体—节奏、音韵及旋律的完美。所以在古诗教学中,作为第一要素的教学语言一定要体现出这种音乐美。

一方面,在朗读古诗时,一定要注意重音、语调、语速、停顿、间歇等问题,这就要求除了掌握古汉语的一般语言现象外,还要认识诗歌中的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教师的范读一定要能读出节拍,读出诗味,才能指导学生读好。另一方面,教学语言要渲染出与古诗内容相吻合的富于变化的课堂气氛。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流露出微笑;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低沉;讲到紧张的地方,神色惶然,声音颤抖……做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

上一篇:安防集成下一篇:三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