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艺术

2024-07-16

节奏艺术(精选12篇)

节奏艺术 篇1

节奏是完成舞蹈动作的最简单的形式。“节奏”形成舞步, 舞步构成组合。它是舞蹈动作的规律, 简称“舞律”。它包括动作上力度的强弱, 速度的快慢, 幅度的大小、沉浮等方面的各种对比关系的规律。舞律的各种对比形成了舞蹈形式上美的特点。

节奏是许多表情艺术抒情的手段, 如音乐、诗歌、戏剧等。但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 节奏所组织的对象不同, 在音乐中它组织旋律, 在诗歌中它组织语言, 在戏剧中它组织人物的心理矛盾.而在舞蹈中它组织的却是形体动作。舞蹈可以没有音乐, 但舞蹈不能没有节奏, 可以说节奏是舞蹈的生命。

一、节奏是舞蹈艺术的主要特征

舞蹈从它第一天诞生就和节奏同时存在, 任何舞蹈都是在一定节奏中进行的, 如果没有节奏, 舞蹈就不能形成, 可见节奏是舞蹈艺术的主要特征。

19世纪德国美学家艾格罗塞讲:“舞蹈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动作的有节奏的程序, 没有一种舞蹈是没有节奏的”。实践证明, 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常说的舞蹈动律, 就是指舞蹈的动作规律, 一定的动作规律是以一定的节奏体现出来的。节奏是联系动作的纽带, 如果说动作像一串分散的珠子, 那么通过节奏这条线就把它串联起来, 并形成规律的动作组织。舞蹈动作是通过节奏化才能有组织、有规律地表现出来。

舞蹈能够与音乐结合, 最基本的联系就是节奏。它将音乐与舞蹈融化为一个整体去表达内容。无论是原始社会击石伴舞的舞蹈, 或是现代复杂的乐器演奏来伴舞的舞蹈, 它们都离不开节奏这个基本要素。如:长征组舞中《突破封锁线》、《过雪山草地》等舞蹈, 把风声、枪炮声等多种自然音响用乐器模拟出来, 营造战斗激烈的场面, 表现了红军战士突破敌人重重封锁, 爬雪山过草地, 历尽险恶, 艰难跋涉, 坚强不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也有一些舞蹈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殊需要, 部分用不同乐器伴奏。如“新疆舞”的乐曲开头或结尾, 时常用鼓点伴奏, 演员踏着鼓点节奏来跳。还有的舞蹈通过演员脚上的装饰品, 如脚铃等发出声响或演员双足颤地, 踢踏打点来伴舞。

自古以来就是歌舞不分家, 乐舞长相随, “有乐而无舞, 如瞽者知音而不能见, 有舞而无乐, 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 (引自孙景珠主编《古乐舞论文选编》) 。因此, 视觉的舞蹈与听觉的音乐互为补充, 共同创造着直观可感, 有声有色、优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 更增加了舞蹈的抒情能力, 使舞蹈造型的形体律动更富于韵味。

二、舞蹈动律源于生活

舞蹈动律是在生活节奏基础上产生的, 能够反映出丰富的生活内容, 展示人们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过生活的节奏是自然状态的, 不规律的, 而舞蹈的动律是经过编导的提炼加工、升华、美化, 是一种集中的、鲜明的、有规律的、能够典型地表达出某种特写感情和意境的艺术节奏。因此, 舞蹈的动律并不等于是生活的节奏, 然而生活的节奏, 却是产生舞蹈动律的基础。

如《担鲜藕》舞蹈动作, 来源于生活中的挑担动作, 是作者对生活深层的观察、感受, 对生活的再造, 主要在舞步节奏变化中下功夫, 表现了一个乐滋滋的农村姑娘, 担着鲜嫩的“藕筐”的情景。她那跳动的舞步, 使人感到生气勃勃, 充满生命的活力, 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而那轻盈、欢快的舞姿变化和动律, 创造了性情明朗、勤快干练的江苏农村姑娘的艺术形象。

又如杨丽萍的独舞《雀之灵》, 她甩脱了表层的描摹, 运用了手臂多关节, 魔术般有节奏、有层次地节节律动, 表现了孔雀的机敏、精巧、轻盈, 令人叫绝, 让人领略到了—个纯洁、高尚、典型的精灵, 它飘游在森林中, 浮现在小溪边, 那样坦荡自如、高洁妖媚。这一独特的形象创造, 它不仅来自杨丽萍得天独厚的身体素质和先天条件, 而且来自对新生活的感觉和体验, 来自对物态模拟对象深层的挖掘, 新的观察, 新的认识, 新的审美, 新的处理。我认为这才是舞蹈艺术追求之所在。

三、音乐节奏与舞蹈节奏的配合

音乐节奏与舞蹈节奏的配合, 其基础首先在于要塑造共同的艺术形家。例如, 用雄壮、急速的节奏, 表现强烈、紧张、激情;用平稳、徐缓的节奏, 表现爱情、思念、温柔;用强烈突发的节奏, 表现激动、坦野、无情……其次, 二者配合的基础在于它们都是时间的艺术, 它们都是在时间中层叠的, 音乐旋律的节奏型与舞蹈动律的节奏型, 在基本形态 (长短疏密) 上, 在基本的线条、重要的“棱角”的位置上, 都应该很好地配合。但是, 这种配合不能理解为局部细节的配合, 不能要求音乐节奏的每个因素与舞蹈动作的每个因素机械的结合。一个长音符可以配合一个长时值的动作, 也可以配合几个时值加起来相等于这个长音符的组合。同样, 一个长时值的动作, 可配以一个相等长度的长音符, 也可以配以一连串时值相加等于这个长时值动作的短音符。

“节奏”并不等于“拍子”。“拍子”本身是没有生命力的, 只有把不同长短的音符组织到“拍子”里来, 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节奏”。而进一步把这些节奏赋予一定的音符, 最终才形成具有起伏、疏密、强弱, 更具有艺术价值的旋律。在编舞的思维中, 以及整体的舞蹈艺术表现中应充分重视“节奏”这一重要的艺术表现作用。那些按“八”为周期的机械的数“拍”的作法, 如果说在基本训练中为了加强对某一技巧的磨练尚可以用以外, 在进入舞蹈的艺术创作实践时, 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妥的。因为这种办法, 只包括了“拍子”的呆板程式, 而不能体现具有充分表现力的节奏因素, 对于进行艺术表现思维活动是十分不利的。人类思维的工具是语言.舞蹈思维所用的语言是在音乐的节奏中展开和用音乐的节奏所规范的舞蹈动作。所以, 音乐中的“节奏”因素, 在舞蹈的艺术表现过程中起着先导的作用。

四、舞蹈节奏的多变性

舞蹈的艺术美表现在节奏形式的多变上, 它最忌讳从头到尾不变的节奏。舞蹈如果没有多变的节奏和起伏变化, 就没有新颖感, 就很平庸。舞蹈节奏同音乐一样, 需要有打破常规的节奏、切分节奏、疏密相同的节奏、符点节奏、突发性的节奏、嘎然而止的节奏等等。如《俺从黄河来》、《黄土黄》之所以很受当代观众的欢迎, 就是运用节奏上的巧妙变化, 一瞬间的突变, 嘎然而止的节奏变化, 突发性的放与收, 疏密相间的节奏、强与弱、快与慢的节奏对比等手法, 造成一种形体的多变、刚柔相间流动的造型美, 表现出黄河两岸男儿们的粗犷豪迈健壮和女儿们温柔、美丽似行云流水般的精神风貌, 就像一幅幅美的雕塑图画、青春脱俗的水墨画。法国著名舞蹈家诺维尔曾经说过:“舞蹈正如音乐一样, 舞蹈家也正如音乐家一样, 舞蹈基本步子不是太多, 正如音乐中的音符也不太多, 我们也有各种音符, 也有要计数的拍子, 要遵循的节奏, 少量的舞步, 少量音符组合排列, 就构成无数序列, 构成千变万化的特色, 只要有高雅情趣和天赋, 以千差万别的方向, 千变万化的方式排列组合和反复运用这少量音符和舞蹈步, 就永远有创新的源泉, 因此, 正是那些徐袭而稳重的舞步, 那些急促而紧张的舞步, 以及间距长短不等的节拍, 构成了无穷无尽的差异。”这就是编导和舞蹈者所要遵循的原则, 追求节奏动律变化的真正价值。

综上所述, 节奏在舞蹈中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没有节奏也就没有舞蹈。公孙氏于在乐记中说:“或作或止, 作则类之, 止则节之。”节奏是舞蹈的动作规律, 只有“动”才能直接地、最鲜明地传达出人体的美, 让自己的形体随着不同的节奏动得“自由”、“自如”、“绝妙”。

舞蹈艺术同其它事物一样是动态的、发展的。舞蹈艺术比其它任何东西的变化性更大, 更强烈, 总是处在一种快变、多变的状态中。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中国人民的思想不断解放, 观念不断更新, 他们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变化, 舞蹈艺术要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 必须在“新”上不断开拓与发展, 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新的节奏程式和语言, 创造新的形体动作美感, 只有这样, 才能使舞蹈这朵艺术的奇葩永远璀璨。

摘要:节奏是舞蹈的生命, 舞蹈从它第一天诞生就和节奏同时存在。节奏也是舞蹈和音乐结合的纽带, 它们相辅相成, 共同创造着直观可感、有声有色、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

节奏艺术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尝试用声音、动作来表现歌曲的强弱差异。

2.初步根据图谱为乐曲进行简单的伴奏,体验演奏打击乐器的乐趣。活动准备: 幼儿已经会唱《大猫小猫》的歌。大猫、小猫的图片;大喇叭、小喇叭图片;大猫、小猫的图谱一份;音乐《大猫和小猫》,播放器;铃鼓一半、碰铃一半。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趣。

师:今天我们小1班来了两位动物朋友,一起来看看会是谁?

(出示大猫小猫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感受大猫小猫形体上的差异。)

二、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尝试用用声音、动作来表现歌曲的强弱差异。

1.播放《大猫小猫》歌曲,幼儿欣赏,感受演唱大猫、小猫时的不同力度。

提问:“歌曲里面的大猫唱歌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小猫的呢?我们一起学大猫小猫叫。”(大喇叭及小喇叭)

2.尝试用声音表现歌曲的强弱。

(1)幼儿用声音的大小来表现歌曲的强弱。(2)师幼分角色演唱歌曲。

3.尝试看图谱,用动作来表现歌曲的强弱。(1)幼儿尝试看图谱拍打节奏。

(2)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给歌曲伴奏。

师:除了拍手,你还可以用身体的哪儿来打节奏?

三、初步根据图谱用乐器为歌曲进行简单的伴奏。

1.出示碰铃和铃鼓,引导幼儿为大猫小猫的音乐匹配合适的乐器。

提问:“铃鼓和碰铃谁为大猫伴奏合适,谁为小猫伴奏,为什么?”

2.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演奏铃鼓,一组演奏碰铃,在教师指挥下初步练习演奏。

(1)师清唱,幼儿看图谱用乐器演奏歌曲。

(2)幼儿看指挥演奏歌曲。(播放音乐)

(3)幼儿换乐器边唱边演奏歌曲。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篇3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

二、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動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三、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如她讲《雨中登泰山》一文,一开始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幅奇景,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七真祠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于老师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争着介绍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她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予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于老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要他们边“攀登”边谈感受。此后再次加快节奏,又推进一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们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马上就有学生抢先回答,引起全班学生的欢声笑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语文课堂节奏艺术浅谈 篇4

一、课堂节奏与课文内容有关

对语文课来说,有的课文冲突尖锐,紧张激烈,大起大落;有的课文则恬淡优雅,轻松徐缓,娓娓道来,从容不迫;有的课文则开头平淡,蕴藉蓄势,结尾异峰突起民,振聋发聩……课堂节奏就应与之合拍或基本合拍,造成课文情感与课堂氛围共振,产生良好的耦合效应。

如《社戏》这篇课文,根据教学重难点,如此安排:第一课时,先用两分钟导入新课。接着要求学生大容量地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线索,把握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用二十多分钟布置学生研读第二部分,着重讨论:(1)出门看社戏前,“我”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外祖母和母亲的态度有何变化?(2)作者对双喜等小伙伴又是如何描写的?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小伙伴,你可以谈谈你的理由吗?第二课时,要求学生研读第三部分。前二十分钟,讨论分析课文怎样生动描写赵庄沿途中的两岸景物的,又怎样描写“我”的心情?这样一来,设置的问题难易相间,而且所要讲的内容没有直接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自我阅读来解决一些问题,如果一些问题暂时解决不了的,学生又可以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进一步作出答案。最后,经过师生的共同点评明确答案,又使得学生在肯定中加深理解和自信起来,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二、课堂节奏与学生心理、情感有关

有的课文,学生感兴趣,喜欢读,喜欢学;有的课文,或失之枯燥,或从无了解接触,学生不感兴趣,不愿读,不愿学。针对不同的学习心态,课堂节奏有时应火上浇油,有时应雪中送炭,有时应缓缓降温,有时应暖风微送……将学习心态调到最佳境界,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课堂节奏与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

如四、五月份气候转暖,甚至炎热起来,学生容易产生春困现象,这时的课堂节奏应紧张活泼,而不宜舒缓滞重,否则学生恹恹欲睡。

四、课堂节奏与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有关

如何诱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调节思维态势,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创设一定的说话、想象思维的空间,以激起学生参与教学的极大兴趣,是把握课堂节奏的一个重要方面。巧妙而又灵活地设计课堂导入和结束语,引趣激学,启迪思维,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总之,每堂课有每堂课的节奏。节奏艺术就是如何控制课堂进程的缓急张驰的艺术。一般情况是,开头激越,发展舒缓,高潮迅疾,结尾紧凑。但课堂节奏千变万化,大的环节下又有小的起伏,所以还应根据课堂实际需要控制适度的感情,掌握准确的信息传输和接受的程度。对于节外生枝、偶发事件等临时性因素的影响,教师应胸有全局,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节奏,使课堂教学出现新的和谐与共振。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具有活力。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学的节奏性不仅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而且也体现了教学的协调性和新颖性。

节奏艺术 篇5

关键词:动画分镜头内容节奏作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动画作品前期工作――分镜头的重要性,并就分镜头中内容与节奏的把握作了详细说明。同时指出,分镜头脚本的绘制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每个环节都需要细心制作和设置安排,以体现创作者的意图及导演的理念。

电影与动画的表现形式近似,都是由一个个镜头衔接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动画的分工较为复杂,分镜头作为一个表现导演意图,还原创作剧本构思,使剧本的内容呈现影像化的工作。在影视动画前期创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分镜头脚本

分镜头中脚本也称之为摄制工作台本,也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中间媒介。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解说词和电视文学脚本,来设计相应画面。即是用图片和文字来叙述故事内容,可描绘的内容范围包括导演的要求,音效以及对白的说明。

分镜头脚本可分为三类:文字分镜头,画面分镜头,色彩分镜头。文字分镜头脚本是指一些导演对剧本的构思所做的说明和编号,为后期制作提供依据。画面分镜头是指导演把文字落实到画片上,形成连续的画面剧本。色彩分镜头顾名思义就是把分镜头上色,主要为后期的灯光渲染提高色彩和灯光参考。

一般而言分镜头的绘制要做到以下要求:

一是需要充分体现出创作意图,创作思想与创作风格。二是分镜头运用必须流畅,画面与画面之间需要交代清楚。三是形象须简捷易懂:目的是要把导演的基本意图和故事以及形象大概说清楚,不需要过多的细节。过多反而会影响到总体的认识。四是连接必须明确,一般不表明分镜头的连接,只有分镜头序号变化的,其连接都可为切换,如需要淡入和淡出。在分镜头的剧本上都要标识清楚。五是对话,音效等标识需明确。对话和音效必须有明确标识,且应该标识在恰当的分镜头画面下方。

二、分镜头内容的创作

剧本当中的语言是文字,行之有效的动画剧本为动画片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分镜头的语言是各种景别设计,景别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每个镜头的调度变化,移动规律,推拉摇移构成了一个个运动的画面。以镜头画面作为情节叙事的主要手段是包括动画影片在内的影视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显著特征之一。

例如,文字“夜空的雄鹰”,在由文字向画面转化过程中会考虑很多的问题,如夜空下的场景风格,在何种地形上,夜空和雄鹰是什么位置和空间关系,在镜头画面当中如何呈现,选用什么机位和角度等各方面因素。

分镜头的创作大多以剧本作为依据,在剧本的意图下进行画面的再创作,可以在文字分镜头的基础上进行绘制,把文字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用行之有效的画面表现出来,但剧本与文学作品的形式不同,文学作品中往往运用了较多的形容词性的描写,如复杂的心理活动描写,类似的描写在剧本中却无法存在,因为这类非具象的.状态很难通过演员的外部简单的语言、表情和动作去表现。对于人物形象、环境、时间、语言、动作、行为、事件等较为具象的内容,则较容易通过视觉和听觉呈现。这部分工作在前期动画创作中是很重要的。

三、分镜头中的节奏

动画的节奏形式是很复杂的,因为动画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在动画画面中影像的形态多种多样。节奏在艺术作品中以特定的形式存在,在动画中,节奏主要体现在叙事结构、分镜头等等方面。 节奏也是一个美学范畴,是各门艺术的一个构成元素,从而成为常用的艺术学术语。它也成为动画艺术的重要艺术元素之一。动画艺术离不开节奏,动画的节奏主要体现在叙事结构、分镜头、动作、音乐等等方面。然而对叙事结构节奏和分镜头节奏的把握是动画片前期工作的重点,直接关系到未来动画的成败。

根据剧情内容的发展,在一组镜头中,要知道如何选择运用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不同视距,而且要能够用得十分贴合实际,做到合理搭配,使观者感到非常自然,是进行画面分镜头节奏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当观众在看到一个镜头的时候,首先感知的就是分镜头画面的景别形式。

观看远处的人和景物的时间要比观看近处的人和景物的时间长些。一个远景镜头上的行动需要的时间可能长些,一个近景由于易被人领会它的内容,因此,近景比远景的长度可以短一些。由此可见,景别会直接影响画面延续的长度,如果在视觉上把特写当成是突出动画片感受重点的振动,那么全景和远景就不仅仅只是认为在描写环境和气氛,还应该把它们作是视觉节奏感受中的停顿。分镜头也是一种节奏形态。节奏的停顿,连续影响着故事的发展。

四、结语

分镜头也是导演用来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拍摄风格的重要手段。是向其他部门人员传达思想和意图的重要途径。动画制作人员能够从分镜头剧本中了解到摄影机拍摄的角度、镜头运动的状态、人物的对白及动作,如何确定两个镜头之间的衔接。所以我们在做短片的时候,不能忽视分镜头的创作。对无论是人力与物力都投入巨大的动画艺术而言,在一部动画片的创制并正式生产之前,先做几分钟的试验性镜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试验性镜头检验从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以确定各个环节的配合关系,对造型、背景等设计进行实际的组合搭配、对设计的各个部分进行修改,并为正式生产提供经验。同时,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试验性镜头,向一定层面的观众征询意见,获得反馈信息,这对于动画片的风格定位是很好的参考依据。一部动画片从创编、设计、绘制、后期等各个环节都渗入了参与者的创造性的工作,但具体的技术及制作管理又是科学、理性的,目的是提高工作的效率。而脚本制作的意义就是要从中摸索、总结出最佳的模式。

所以,我们需要重视前期的剧本分镜头脚本的绘制,为后期复杂的工作开个良好的开端。分镜头脚本的绘制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每个环节都是需要细心制作和设置安排的,需要把前期工作做到完善,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孙立.影视动画镜头画面设计[M].北京:海军出版社,2008.

[2]栗丹倪,丘隶.动画的分镜头设计[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盘剑.影视艺术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探究 篇6

教师应该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题材、课题类型等,合理安排教学节奏,同时充分考虑到初中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度调整教学节奏。

一、语言节奏

1 教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

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要通俗易懂、准确、精炼外,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根据初中生的语速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快时亦清晰,慢时也紧凑;讲话的语调应高低起伏,突出某一问题时,可重音强调或变换语气声调;阐述完成时,语气要庄重、严肃、铿锵有力;表现宁静优美或者沉郁悲哀等基调时,语言节奏要慢。

整齐的句子激越,散句子舒缓;短句子激越,长句子舒缓。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使用长短句和排比句,附以多种修辞手法,调节语言节奏。

2 恰当使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一种辅助形式,是一种极为微妙的沟通师生情感、强化师生联系的工具。适度运用体态语言,能调节课堂节奏,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奇作用。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些犹豫时,老师一个坚定的眼神,一个微微的颔首,都能转化成巨大的能量,迅速地传递给学生。

二、内容节奏

1 突出重点,难易相间

每节语文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我们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眉毛胡须一把抓。有的教师唯恐讲授知识技能时有所遗漏,所以不分主次,使整堂课平平淡淡。安排的内容要错落有致,分配时间要大体适当。重点部分详讲,浓墨重彩;非重点部分略讲,轻描淡写。难点部分详讲,或找准文章难点,减少坡度,精心点拨,有的放矢;容易懂的部分略讲,或者让学生自学感悟,做到难易相间。

例如,学习《背影》一文,“南京送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上课时,紧紧抓住描写父亲背影的词语,深入分析,重锤敲击,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其余内容则三言两语一带而过。至于课文的字词、段落划分等内容,则留给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整理。

2 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白居易赞赏琵琶女的高超的弹奏技巧的诗句,正因为“大弦”与“小弦”的音色特点相异,“大弦”与“小弦”交错使用才让人销魂与陶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内容安排上也要有“密”有“疏”,疏密结合,营造波澜起伏、层层推进的气势。若内容过于松散,则学生情绪会松弛,注意力容易分散,若内容密度太大,则学生精神会由于长时间紧张而疲劳,事倍功半。张弛有度,疏密相间,才能保持学生旺盛的精力,更好地接受信息。教学中,讲授、讨论、思考、提问、练习、课件演示等各种推进手段要灵活运用。

例如,学习《看云识天气》时,笔者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引入新课,绘声绘色地介绍“看云识天气”方面的经验,学生对笔者“渊博”的学识、精彩的描述能力羡慕不已。在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再组织学生阅读。阅读时变换不同的形式,同时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就学生的反馈进行拓展与延伸,将学习进一步引向深入。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和互相释疑。

三、情感和思维节奏

月有阴晴圆缺,海有潮起潮落。学生的思维、情感也应起伏有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每篇课文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形成鲜明的情感节奏,就可使文章的内在情感得到充分外现,使学生在感情的律动中融入作品,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合理安排思维的“张”与“弛”,创设教学高潮,使教学过程形成节奏,以增强感染力。有时采用比赛、抢答等活动形式和使用紧张、急促的语言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有时运用游戏、故事、歌谣等活动形式和使用活泼、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总之,要做到“张”与“驰”交互有致、有度,才会使课堂教学活动产生韵律美。

四、动静节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有动也有静。学习活动中,思考、朗读、叙述、回答、讨论、操作等都需要学生“动起来”,即动脑、动手、动口;默读、沉思、倾听等都需要学生“静下来”,集中注意力。

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篇7

一、准确把好教学节奏的脉络———教学程序

一般地, 教学程序可以由“导入、铺陈、高潮、终结”四个环节构成, 它也是教学节奏跌宕起伏的清晰脉络.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想准确把握这一脉络, 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使其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制造波折, 促成教学高潮的到来.在这一动态生成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起伏有致

潮有涨落, 山有峰谷.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应有曲折起伏, 跌宕有致, 富于变化, 才能整体和谐, 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 形成节奏, 在教学的黄金时间里出现高潮, 在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如在八上“函数2”中, 为使学生在和谐起伏的教学流程中了解函数关系的表示方法, 笔者对该课堂节奏进行了艺术性的调控.首先教者带领学生穿越时空来到宋朝的布庄, 由卖布的故事导入新课,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象, 形成第1个波峰:“宋朝时期, 有一王记布庄出售一种布匹, 每尺4文钱.你能列一个式子来表示出购买这种布匹所需的金额数y (文) 与所购买的数量x (尺) 之间的关系吗?”学生静思, 寻求解答, 形成波谷.于是教者话锋一转, 形成第2个波峰:“有一天王掌柜要外出进货, 只有不会算账的王夫人在家营业, 怎么办呢?”于是教者接着引领学生用图1中的表格表示了金额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王夫人对照表格又可以正常营业了.最后教者再次推进一步形成第3个波峰:“有人知道王夫人的底细, 故意为难她, 问买2.5尺的布匹需多少钱呢?这一下把王夫人愣住了.”于是教者引领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用图2所示的图象, 表示了金额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样王夫人对照此图又可以正常营业了.整个教学过程中, 真可说是波澜起伏, 环环相扣, 把课堂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既掌握了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及其优缺点, 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向纵深.

2. 收放有度

“放”,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问题, 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收”, 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理解的基础上, 教师对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综合, 从而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明确化、系统化和完整化.一堂成功的数学课, 应该表现为教师引导得法, 既放得开, 又收得拢, 即“放”与“收”的高度和谐统一.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 ”的教学片段: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对边平行且相等.即有: (1) AB//CD; (2) AD//BC; (3) AB=CD; (4) AD=BC.在以上4个条件中, 若只有1个条件成立, 能得到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首先教者放手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气氛非常热闹, 有的列组合, 有的写证明, 有的举反例……很快有学生举手发言:两两组合共有6种, 分别是: (1) (2) 、 (1) (3) 、 (1) (4) 、 (2) (3) 、 (2) (4) 、 (3) (4) .其中能推出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的有 (1) (2) 、 (1) (3) 、 (2) (4) 、 (3) (4) .接下来教师先请学生对不能推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两种组合举出反例, 再对能推出四边形ABCD一定是平行四边形的四种组合一一加以证明, 随后, 教师进一步指出, 组合 (1) (2) 即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叫定义法;组合 (1) (3) 、 (2) (4) 即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组合 (3) (4) 即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2.整个活动中, 教师先放手让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条件, 等到探索活动接近尾声时, 教师及时请学生归纳出探索的成果, 再引领学生对不能推出是平行四边形的组合举出反例, 对能推出是平行四边形的组合加以证明, 进一步对最后得到的结果进行分类巩固.学生由此深刻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判定定理.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准确地“收”, 起到了关键作用.

3. 动静相生

高明的电影导演, 总是在闹场之后安排一个静场, 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 数学课堂亦是如此.课堂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 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 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 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把师生间的双边教学活动, 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在讲授两圆的位置关系时, 其中用数量表示两圆相交是这节课的难点.已知⊙O1、⊙O2的半径分别为r, R, 且R>r, O1O2=d, 结合图形讨论:怎样用d, r, R的数量关系来表示⊙O1与⊙O2相交的位置关系呢.多数学生能很快得到d<r+R.那么d比哪个量大?当时, 学生踊跃发言, 讨论热烈, 有的认为d>0, 有的认为d>R-r.争论不下, 教者要双方派代表说明理由, 当坚持d>0的一方说明理由后, 反对方指出d>0时包括了两圆内含这一情形.此时教者插入两圆动态演示课件, 引领学生结合图形观察, 终于一致认为d>R-r.紧接着问为什么?学生又静下来深入思考.约一分钟后, 有一位学生举手发言, 他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说明了R-r<d<R+r等价于两圆相交.每当我们听了一节优质课后, 总得到一种美的感受, 这些优秀教师把课堂的动与静有机地结合起来, 呈现出课堂的内在美和形式美.

二、合理设计教学节奏的载体——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节奏主要还是通过教学内容的呈现而得以实现.为此,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也是有效调控教师课堂教学节奏的重要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

1. 疏密相间

中国画讲究空间艺术, 有“疏可走马”和“密不透风”的说法, 是说画面上有的地方留白很多, 稀疏得可以走马;有的地方几乎没有一点空隙, 密得风都吹不进.一疏一密之间, 画面反而有张有弛, 和谐统一.数学课堂教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是说, 数学课堂教学也应注意“布白留空”, 即有意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内容, 造成一种“完而未完, 意味无穷”、“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教学境界, 以激发学生困惑、联想、注意的心理状态.如“勾股定理”中, 课题已揭示, 在一系列问题的诱导之下, 学生猜想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由于该命题的证明有多种方法, 因此, 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剪一剪、割一割、拼一拼、算一算.在教师提示下, 出现了古代数学家赵爽、李锐的证法, 印度国王、美国总统加菲尔德的证法, 《几何原本》中的证法等.在这里, 教师只是提供图示, 加以点拨, 具体操作则放手给学生.在本节课结束时, 可留这样的思考题:勾股定理作为千古第一定理, 除了以上所述外, 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因而引起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深入思考.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深入展开, 课堂结构紧凑, 节奏协调, 穿插合理, 呈现数学课堂“疏密相间”的美感.

2. 快慢相宜

这里所谓“快”与“慢”是就教学内容的速度而言的.教学的速度通常有两种极端倾向, 若速度太快, 急如骤雨, 学生反应跟不上, 只能干瞪眼, 造成学生“消化不良”;若速度太慢, 慢条斯理, 迂缓拖沓, 搞得学生无精打采, 这样的教学很难成功.一节课前紧后松, 或前松后紧、虎头蛇尾、草率收兵的“超前”或“滞后”都是不正常的.讲课的速度宜快慢交替, 使人听了有错落之感.如“分式方程1”的教学, 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 课的后期需安排较长时间的课堂练习, 若节奏掌握不好, 容易造成先松后紧.在刚上课时, 由于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能迅速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 故在学习分式方程的概念时教学应是明快的.而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 需多安排一点时间, 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每个步骤, 不至于囫囵吞枣.故在学生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之后, 先通过复习一道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然后进行类比.尝试解一道分式方程, 引导学生参照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自行探索、归纳分式方程的解法.最后出示几组练习加以强化, 从而使本节课的节奏紧凑而不失重点.

三、有效使用调控节奏的工具———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学节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和调控工具, 教师要想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 就需要锤炼自己的语言.教学语言通常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即口头语言, 课堂中教师的口头语言要规范准确、通俗易懂、抑扬顿挫、幽默风趣、富有激情.如讲解数学概念时, 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总结数学性质时, 要抓住要领, 言简意赅, 必要时编成口诀;讲述重点时, 可提高音量, 减慢语速, 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可暂时变换声调, 几句幽默, 提醒注意.无声语言指书面语言、体态语言等.书面语言即课堂板书, 体态语言即肢体语言, 是人的身体、手势、眼神、表情传递出来的信息.在教学中欲突出重点, 强调某些关键词语, 可以在有声语言抑扬顿挫的同时, 配上恰当的手势, 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加以区别,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时, 教者可面向学生, 右手表示大数, 左手表示小数, 用手势表示解集的四种情况:两手都向右, 取大数表示的解集;两手都向左, 取小数表示的解集;两手相抱, 解集在两数之间;两手摊开, 表示没有解集.实践证明, 教师讲课有声有色, 加之体态语言、板书、练习的配合, 更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 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 达到教学内容与师生思路合拍共振.

四、密切关注教学节奏的生成——课堂反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存在许多难以预设的因素.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敏于判断学生的课堂表现, 灵活、及时、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时, 说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就要及时变换节奏, 穿插一些生动有趣、轻松活泼的内容, 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当学生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时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 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 改变教法, 变换角度, 努力避免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厌烦情绪;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或准确无误地回答时, 说明学生已经掌握教学内容, 教师就要加快节奏, 否则就会出现学生情绪松懈的现象.同时,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面部反应, 尤其是眼神, 当学生对讲课内容感兴趣时, 眼神是闪光、兴奋的, 教师就可以保持讲课的节奏, 或适当增大知识的传授量;不感兴趣或疲劳时, 眼神是呆滞的, 教学节奏应有变化, 可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 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注意力分散时, 眼神是漫不经心的, 应加快节奏, 增加密度;听不懂时, 眼神是困惑、茫然的, 教师就应该放慢节奏,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或变换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讲解;能回答问题时, 眼神是直视教师、充满自信的, 教师可以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 启发学生的思维节奏;不能回答问题时, 眼神不敢正视教师, 甚至会低下头去等等, 教师就要考虑换一个问题, 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

物理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 篇8

一、物理课堂教学节奏把握的重要性

“节奏, 谓或作或止, 作则奏之, 止则节之。”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也比喻工作过程的规律。“节奏是一件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节拍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一步步地激起欣赏者的注意, 始终如一地引导他们接近艺术家的最终目的中对节奏阐述得更为具体”。所以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指一节课的张弛快慢及具有规律的变化, 它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算你有很好的课堂内容, 没有了节奏的陪伴也不会有人去欣赏, 节奏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很多学生反映物理学科比较枯燥无味, 感觉物理难学。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理解能力决定的。其次物理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还是规律的发现、概括, 都需要思维的加工, 与一般的思维过程相比较, 在共性之中, 物理学科的思维又有其个性, 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所以讲授物理应该把握好课堂节奏, 将知识情景弱化。要使我们的课堂有感染力, 能吸引学生, 让学生津津有味地跟随老师的思维听好课,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二、物理课堂教学节奏要把握的要点

1. 利用知识结构安排来设置课堂节奏

教学过程受到学生认识能力的制约, 因而知识结构安排应具有阶段性。在扩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到教学的阶段性, 贯彻量力性原则, 有计划、有选择、有步骤地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着力掌握物理知识间的相互关联, 相互制约的关系, 沟通物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将各个孤立的物理知识融合起来, 形成物理知识的有机结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 教师经常设置问题情景,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并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的认知结构, 为学生思维指引方向, 能够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构建知识结构的正确的思维方法。

2.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调节课堂节奏

“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 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观察有关的现象, 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要调节课堂节奏不可以忽视实验的作用, 学生的课堂思维是需要刺激的, 所以我们要努力寻找有效的物理实验, 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课堂思维, 使之呈高效度的节奏思维。

3. 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控制课堂节奏

利用教学方法控制课堂节奏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 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 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如果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乏味, 提不起精神。一堂课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来调控, 教师都必须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 恰当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 从而使教学节奏变化活泼、富有新鲜感,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教学质量。

值得指出的是,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特点作为唯一依据去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以致造成课堂节奏单一化模式。总之, 要把握好课堂节奏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积累, 深入探究, 才能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节奏, 使之服务于教学。

摘要:物理课堂教学节奏要把握要点。首先, 利用知识结构安排来设置课堂节奏;其次, 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调节课堂节奏;最后, 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控制课堂节奏。

关键词:课堂教学节奏,知识结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礼乐记》.

[2]美国的理查德·泼列斯拉夫斯基.《演技六讲》.

节奏艺术 篇9

黑与白,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或简洁或复杂, 总能通过不同的形式显现出它不同的风格。“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 (鲁迅语) , 我力图从版画本体和自律方面深入探求可能性、可变性的途径与空间, 开启我与黑白木刻艺术的未知旅程。

在黑白木刻中, 黑与白是最基本的原色, 何谓黑?何谓白?这从没有一个绝对的区分, 没有绝对的黑, 更没有绝对的白, 黑中有白, 白中有黑, 两者相互勾勒交织, 遇黑变白, 逢白衬黑;如何在黑白中找出平衡点, 体现出自身的美感。黑白艺术, 正是这样的一个存在。黑与白的简单结合、单纯的相依, 或许只能称得上是一张黑白画, 却不能称之为一幅艺术作品。说到要体现出其之美、其之精, 却是不易的。何谓艺术, 有人说它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好坏限定, 但在我心中, 好艺术就是一种美, 让人从心里察觉到的美, 它可以是复杂的块面分割, 丰富的画面层次, 亦可以是很简单的几笔, 这也能体现出一种形态的美, 就像在插图画家克拉萨乌丝卡斯木刻作品《歌中之歌》中, 我曾欣赏到其刀下所显现的线条灵动之感, 以平面造性方式, 在大面积的黑环境与流畅的白线简练结合, 刀锋光洁流动, 果断、有力, 宛如流动中的水, 一气呵成, 形式感很强也很有冲击力, 明明如流水流于画面, 但却也能稳处于画面之上, 构成一种静态的平衡, 张弛有度, 这就是美, 这就是艺术。

为什么人们会对一幅看似简单的画作离不开眼?会对单调色彩的黑白配衣服爱不释手?会对现代简约黑白空间如此执着?也正因其美的艺术。简单来说, “味道”归根到底就是一种美的形式, 没有美的形式也就没有真正的艺术, 只有在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遇产生的画面才能碰撞出让人们产生共鸣的火花。其中对于“节奏”的把握更像是画作记叙的旋律, 时缓时急, 引人入胜。节奏蕴含在宇宙的一切事物之中, 让不同的事物相互联系在统一和谐的秩序里, 对比生节奏。然而, 木刻版画中的节奏, 则体现在构图、黑白、线条、刀法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中。点的移动变化构成线, 线的排布阵列则构成面, 在黑白的世界里除了黑与白, 更多存在的是黑白交织成就的灰色空间, 从强烈黑白惯性中走出来, 层次丰富的灰色调构成缓冲了人们的视觉。不同疏密的线, 表现出不同色值的块面, 浅色使人感觉扩张、放松, 深色使人感觉收缩、紧张, 密线使人感觉紧凑, 反之则觉得平缓迟钝, 同样的, 水平感觉安逸、倾斜则感觉动势与不安定等等, 这些不同的元素同处于画面中, 相互对比, 正是这些不同色值的块面构成就产生了画面的节奏, 使欣赏者在观画时除了把握到整体的色调情感之外, 还能让自己的心情在细微之处随着画面变化。以张敏杰木刻作品《平原上的舞蹈之一》为例, 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明显形式节奏的追求, 画中人物被主要分成两个密集的方块, 各自呈相反的方向向画框外奔去, 还有一些松散组合的人物成对角线从两个方阵之间穿过。从构图节奏上看, 两个方块处于一种预设的张力关系中, 相互以一种涌动的生命活力对抗着, 而对角线上的人物则显然起到了一种缓冲紧张节奏的缓冲作用, 形成了力的起伏与节奏。这种视觉关系不是纯粹的构成, 而是生命的律动, 一种粗狂原始的表现力。画家康宁的版画创作是在对我国的黑白木刻的突破与超越, 呈现出个性特征的。在早期强烈黑白对比的四川版画发展环境中一反常态, 舍弃大块黑白的对比, 着力于灰色的绚丽, 在作品《延续的片段》中展现出丰富的刀法, 强化各种线条的力度, 创造出一种与传统木刻不同的审美品味, 以精致的线穿插, 复杂的结构分割构成画面的律动。它是视觉的碎片, 截开然而又关联、纠葛, 完全是画面的无限叠化、绵延过程的演绎和交契。以不同的刀法、形状相互结合与对比, 或穿插或迂回或互补, 为古老的木刻注入了新的审美涵量。

艺术在于变化, 在于创新。正如康宁所呼吁的“版画应恢复锐气, 拒绝平庸”, 艺术品价值的高低, 不仅看你从传统中挖了多少, 从生活中吸纳了多少, 还要看你创造了多少。在一般的绘画艺术形态中, 直接性的描绘是构成画面最终形式的主要手段, 也可以说是以“加法”为主的手段, 而木刻, 则可以看作是典型的“减法”艺术, 正是在这一点上, 木刻就区别于其他的绘画形式。版画中一切的物象, 似乎都要经过一番特写语言的翻译, 这种翻译就是艺术处理, 也就是把一般的绘画语言变为版画语言。由于黑白木刻直接“以刀代笔”, 正是用刀镂刻的局限性, 使木刻不能像油画那样自由地运用多层次的覆盖式画法, 也不可能像中国画那样, 进行多次擦、点、染的描绘, 这种局限性使木刻不易达到客观物象的逼真再现, 而使艺术家在表现“力之美”的独立世界里找寻自己的天地, 就像同样是对于黑白的创作, 钢笔画与木刻版画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 木刻印痕中的线与形是通过刻刀镂刻空白而“挤压”出来的, 这种线与形与一般的绘画形态的笔绘效果有着完全不同的审美意趣, 钢笔画无论是怎样去模拟刀法也画不出那种利索, 而木刻版画无论怎么刻意营造也刻不出手工绘制的线条, 木刻艺术表现出来的感觉更为单纯、强烈、鲜明。在《中国美术全集。版画卷》序言中写道:“古代版画的制作, 由于经过刀在版画上的镌刻, 它的线条、它的艺术形象都绝不会等同于绘画的画稿, 正因为这样, 凡所刻印的作品, 都具有它独特的刀味与木味。这便是它之所以在历史上重点被人们称之为有独立艺术价值的重要依据。”以刀具通过所描绘物象的“负型”的镂刻, 保留出物象的“正形”来创造物像和结构画面。

木刻刀一次次的镌刻, 刻的是白, 留的是黑, 刀木之间相互厮杀、碰撞、融汇的过程, 即是艺术家呕心沥血创作艺术生命的过程。每一道痕迹的排列与组合都是一种新的烙印, 一丝一缕、一刀一划的刻痕成为木刻最重要的审美元素。如何对线进行排布, 利用线的粗细虚实来营造我画面所需的黑与白, 表达我心中所想?线产生于物象的实体与艺术家的想象探索之间, 正是画家的主观概括力和想象力, 使线的表现获得了美与魅力。木刻中的用线与刀法表现二者既是紧密相关又是相辅相成, 因为线的变化最终靠刀法完成, 由于对线认识的局限性, 往往会使画面显得单调, 所以在每一次创作时, 对线的发掘与技法的尝试是对作品形式的创新表现, 也是对自己水平的提升。不同的刀具, 其形式感与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处在不断的尝试摸索阶段的我也经常对于画面的形式做不同探索, 游走于刀与木之间纯粹材质与刻痕的视觉体验中。

对于同一题材的创作, 表达不同的情感, 其形式也不具相同, 怎么样的运刀会有一种怎么样的不同的形式与美感?这是我一直以来对用刀法的研究与追寻。黑白木刻版画这种艺术, 正因为它失去了色彩的干扰, 所以在形式构造、构图美和形态美上就显得尤其重要。我特别爱莲, 莲花, 作为我常用的创作题材, 爱而观之, 它常以不同的姿态紧紧吸引着我, 时而娇美、时而坚韧, 面对多姿多态的它, 《风吹雨打尘不染》《风骨》《昨日的回忆》等作品灵感开始涌现, 既是抒发自我, 更是对于不同手法的历练, 使手中刀与心中形式手法磨合。对于《风吹雨打尘不染》作品的创作, 最初我尝试用三角刀与圆口刀的结合尝试对作品进行阐述, 风雨中荷叶摇曳, 却仍有荷花枝头正茂, 叶已残可花却依然挺立, 纤细的密线却让我觉得缺点什么。那是一种雨水温润的体现, 一种风雨中生命力的绽放, 于是我用圆口刀进行了下一次的尝试, 几经波折后, 让我找到了所想的这种表达方式。圆口刀下, 粗短浑圆的线条别有一番风味, 一样的敦厚, 却有着源源不断的力量感。“圆”作为这一艺术主题的主体符号, 再一次以质朴厚重的形象, 在画面中呈现或跳跃、或冲刺、或涌动的活力, 暗藏着滚滚向上的生命力, 以相近角度的顺向线条变化, 产生一种柔和的韵律感, 将整体的形式旋律有效的增强起来。利用刀具, 通过自身变化可以演变出不同的效果, 如李桦先生在刀法十四种所概括的正切刀、旋刀、摇刀、压刀、浮沉刀……刀法组织的不同形式, 形成了艺术语言的丰富多彩, 这种的思维碰撞使我一次又一次沉迷在这黑与白的混沌之中, 一次又一次欣赏着这黑跟白的缠绵与依偎。于我, 是一种无形的吸引, 不断地捉摸, 怎样才能让线条美得自然, 重新把木刻中的“刻”摆在重要的位置。《昨日的回忆》正是利用“刻”之刀法, 主要运用三角刀的线性组合, 利落, 有力, 利用线的粗细表现, 穿插、覆盖, 把荷叶残落, 根茎直挺的形态渲染上一份凄凉之美, 窗边、黄昏、残荷, 一份回忆, 一份平和。同样是残荷的题材作品《风骨》, 不同的用刀尝试, 迥异于圆口刀的厚重、干脆;三角刀的锋利、动势, 平刀的刀法更为多样与考究, 覆刀与刮刀的大量运用, 使板材纤维融入画面, 摇刀的尝试更是把荷叶凋零的美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丝丝连连, 似破实不破, 这是对于刀性能的探索, 刻画动作的果断、有力, 把手中刀运用得更娴熟, 有意识的限制在一种刀的表现上。带着镣铐跳舞, 一面看是增加了难度, 另一面看是争取自由的突破, 找到更多的表现形式, 避免落入黑白处理的惯性和程式化, 其实也是对画面需求和用刀技法上的开拓与延伸。这种对于刀法的探索与尝试在不同程度上为黑白艺术作品争取了一份艺术性与独特的味道, 使得黑白木刻版画更具有了逼视夺人的现代气息。

对于艺术, 其表现语言是艺术发展形式的基础, 在现代与当代艺术中, 越来越多独立承担其表现语言的主流担子, 已成为现代绘画的主要叙述形式。而平面性极强的版画, 块面肌理, 纹理质感一直是其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版画由此呈现的现代语言表述性特征, 也是现代与前卫等革命性艺术潮流中的活跃者, 对百花齐放的艺术浪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新的版画形式发展, 更多的向版画的平面性、间接性的本体特征去挖掘, 从而展现出中更为本质的印痕性的语言特色。一种形式之所以成为只是一种对技术的玩弄, 是因为它不说明问题, 不能抒发艺术情怀, 没有本真, 只是概念化的呆板重复, 是没有生命的。任何一件事物其所承载的含义越多, 那么实现这件事物的形式所包含的美感力量就越强烈, 真正有生命的形式是要体会到对象本质语言的含义, 尊重造型艺术的规律, 从视觉本体特征出发:画是看的, 不是说的, 这才是他不可替代的形式表现力所在。

回顾自己和前人的创作历程, 无论是对于刀法还是形式、内容等, 都是一个积累的量变过程, 也不可能是天马行空、凭空出现。我喜欢从生活中发现、找寻个人的方位, 面对自然浮现联想, 绵绵不断, 时而被突生的想法震撼, 一束光, 一棵树, 一座山, 一条河, 一度斑驳的老墙都能让我忘情出神, 经久萦绕心头, 勾起心中的记忆, 引发出闪光的灵感, 萌发出新奇的意境, 这意境并非出自匠心, 而是有对自然的体悟中闪烁而来, 这心领神会得之无我、无心, 取之则又有我、有心, 当属期而至之。

在黑白木刻版画的世界里, 形式的面孔不停地在变, 越来越多的新形式、新手法充斥着, 然而要在其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正是要不断的自我变更, 不断积累, 在一次次的尝试与提炼中打破原有框框, 寻求新的视觉形式感。在画面中把握节奏, 舞动生命的韵律, 让作品说话, 使每一次的欣赏都是一次次视觉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齐凤阁主编.《个性图式与理性探求:2011中国当代版画家文献展》, 岭南艺术出版社.

[2]谭权书著.《木刻教程新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3]范国华著.《当代学院黑白木刻教学研究》, 岭南美术出版社.

把握节奏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关键 篇10

什么是节奏?“或作或止, 作则奏之, 止则节之。”火车行进中连续的“咣当、咣当”声, 是单调的节奏;悦耳动人的音乐声, 是优美的节奏。节奏的本意就是交替出现的急缓行止、强弱长短等现象。语文教学中的节奏, 则主要指教学结构的张弛起伏, 教学内容的虚实详略, 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等。是教学的“紧张度”与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在教学过程中富有美感的有规律的变化。语文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学生反应, 依据情感进行调控课堂教学节奏。总之就像乐队的指挥一样, 要善于调节, 让语文课堂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

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调控、把握课堂的教学节奏, 使语文课成为艺术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呢?不妨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 调控课堂教学的语言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艺术学习语文的生命, 把握原则是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 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 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精美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力。在这方面, 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 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 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 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会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 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十分直接的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 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 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 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语言运用的调控, 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 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教学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言简意赅地阐述知识的精华。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 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文字的多少平铺直叙、不分详略、不按主辅地讲解, 就会使学生如同嚼蜡, 收不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一般地说, 讲解教材重点和比较深奥的内容, 应放慢语速, 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 应加快语速, 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 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 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项链》一课, 重点难点是情节布局之巧与人物心理刻画之妙, 在这两方面应从容解析, 其他内容则不妨轻描淡写。《听潮》一课, “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 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一月的哀思》一课, 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 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 要用慢速降调, 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 要用快速升调, 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 急缓相间, 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 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 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第二, 掌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的节奏舒缓, 如讲练法、导学法、情境法;有的方法节奏紧密, 如讲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更有多媒体法的辅助运用, 使课堂节奏的调控如虎添翼。教师应当从教学内容出发, 将这些方法在教学方式中进行交替地变换, 灵活地运用, 互相地调节, 这非常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 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 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 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 使之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切不可用注入式一讲到底。教学方法的单一必然会导致教学节奏单调, 教师也就只能“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了。如《我与地坛》, 要引导学生感受作为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悼念之情和母亲对儿子那毫不张扬的母爱, 并且把握住作者珍惜生命, 勇于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道路的精神。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法, 发挥音乐对情感的牵动作用, 先播放颂扬母爱的抒情音乐感染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与母亲的生活, 唤起他们体谅母亲珍惜母爱的觉悟;最后播放陈百强的《念亲恩》再次唤醒学生对母亲的爱, 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时选择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和感悟课文情理, 从而达到利用音乐、图片来优化课堂节奏的效果。《孔乙己》一文, 第一步用讲授式, 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 体味文章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 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 整堂课讲练结合, 动静相生, 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第三, 运用板书调整教学节奏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 频率过快或书写太慢, 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教学板书会从视觉上刺激学生, 增加信息接受。巧妙运用适时的板书, 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和行动上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 由听变写, 边听边看边写, 这样可以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的节奏。理想的板书是与教学语言节奏的密切结合, 边讲边写。如《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板书时序可以这样安排:“今天, 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 (略停) , 那是一处印刷所 (板书) 。不过, 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 而是建筑在地下的 (板书) 印刷所。而且, 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 (板书) 去。”这样既起到控制节奏的作用, 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

第四, 顾及学生情绪的反映

教学作为信息的传导与输入过程, 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反映, 依据课堂动向进行节奏调控。如发现学生疲备紧张, 则以舒缓的节奏加强调节;如学生情绪松懈, 则应加快节奏, 让其情绪高涨。同样, 构成教学节奏的疏与密, 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 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 给人以急速、紧张的感觉。疏密相间, 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 保持旺盛的精力。否则, 教师课前预设的方案再好, 若不顾及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突发的学情, 瞬息间可能就使你追求的“艺术课堂”化为乌有。遇到学生感到措手不及的新难点, 一定要放慢速度, 循循善诱, 逐步突破;解读顺利处, 要言简意赅, 加速推进;学生情绪低落时, 要妙语风趣, 激情飞扬, 慷慨激昂。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学生在结合事例谈如何面对磨难的看法时, 不少学生提到霍金, 但除知道他残疾外对其成就不甚了解, 这就易使课堂陷入尴尬局面。此时教师不妨及时点拨, 简述霍金, 让学生知道他是被推崇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并以畅销一千万册的巨著《时间简史》把他的观念带入了千家万户, 立足剑桥大学。寥寥数语就介绍了他的成就、著作和工作。然后马上展示霍金残疾的图片与“身体无力地蜷缩在轮椅里, 思想却在宇宙最深处飞扬”的文字, 借助感性认识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悟。这样就很好地调控了课堂的节奏, 避免了长时间的无效的消耗。

感知节奏 训练节奏 创作节奏 篇11

一、在生活中感知节奏

音乐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表现,节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存在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幼儿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动作表现。

1.倾听、寻找节奏

自然界、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节奏:风声、雨声、走路声、切菜声、汽车的喇叭声、动物的叫声、闹钟的滴答声……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只有在倾听音乐中,才能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各种听觉训练,让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如火车声:轰隆轰隆;大雨声:哗啦哗啦;小狗叫:汪汪汪汪;小鸭叫:呷呷呷呷等。

2.体会、模仿节奏

好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听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模仿它。因此,我们让孩子们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通过模仿这些声音来体会节奏。

这些都是幼儿熟悉的声音,在模仿的过程中,幼儿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和提高,对一些复杂的节奏型在这些活动中也初步掌握了。

二、在各领域中训练节奏

孩子们有了一定的节奏意识后,就会有把节奏表现出来的欲望,于是,我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满足幼儿训练节奏的欲望。

1.生活中的节奏运用到音乐活动中

(4)让幼儿联系生活中的声音,来解决难点节奏。教师稍作启发,如:“咯咯-嗒,咯咯-嗒,”像母鸡下蛋的节奏引发到“︳× × ×-︳”。

2.在语言活动中渗透节奏

语言活动中的儿歌,艺术活动中歌曲的歌词,都有一定的韵律性,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所以学习跟念歌词时,我们用奥尔夫的教学方法朗诵歌词,幼儿就能很快掌握歌曲的节奏。

这些活动,孩子们非常喜欢,表现得异常好,尤其在单个表演的时候,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些幼儿的闪光点,气氛特别高涨。让不同的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节奏的魅力,从而表现音乐的节奏。

三、在潜能中创作节奏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关键是如何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所以,我注重了对幼儿创作节奏的潜能的开发,让幼儿在自主的音乐节奏创作中,发展学习的兴趣,进而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节奏教学的效果。

1.在生活中创作节奏

(1)走路的脚步声。

(2)动物的叫声。

2.在打击乐中创作节奏

孩子们特别爱玩,通过探索各种乐器的声响和节奏,自由、即兴地创作出许多节奏乐曲。如,打击乐曲《大象和小蚊子》,感受其中用打击乐器表现的音乐形象:乐器演奏的轻和重,体验到打击乐器的表现魅力。《一千零一个喷嚏》《加油干》,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了自己喜欢、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节奏。

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节奏表现的能力明显提高了。虽然孩子们的作品不完整、不符合音乐的逻辑,但我们却看到了孩子身上惊人的节奏感。我们应该给孩子留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尽情地表现,从而让他们爱上节奏学习,爱上音乐。

节奏艺术 篇12

一、明确教材内容及特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凡是比较好的课堂教学, 其教学节奏必定是波澜起伏, 清新活泼, 张驰得当的。如果45分钟都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学生就会感到乏味, 提不起精神。因此, 我们英语教师在每堂课上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变换课堂教学结构, 有时采用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纵式渐进的教学结构, 有时采用横向联系、分层讲析的横式并进的教学结构等等。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例如, 讲练法、听说法、交际法、讨论法、辩论法、发现法、情景法等。一般说来, 一堂课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或两三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来调控, 都必须使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传送给教师, 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 恰当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 从而使教学节奏变化活泼、富有新鲜感,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教学质量。

在讲授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的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Unit2 Topic3中的Section B时, 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始终以听、说、读、写为训练形式, 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 采用听说法、交际法、讨论法等。在教学活动中, 我也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 围绕所学语言内容和知识进行具有交际性特征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整体理解课文1a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扮演Operator和kangkang展开对话操练。然后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根据所学内容由小组合作的形式自编一些电话的对话, 然后分组汇报。最后, 展示学习成果。这一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感性又有趣, 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既缓冲了对话操练带来的疲劳, 又训练了听说的语言技能, 培养了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热烈的课堂气氛将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这样, 整个教学活动围绕教学重点, 从感知、理解、操练到表演、运用, 教学流程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节奏明快中见舒缓, 学生获得了独特而丰富的审美享受。

二、把握知识容量, 合理控制好教学时间

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是很紧张的, 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学生有时难免会感到压力过重或疲劳, 因此教师要把握知识容量, 以便能自始至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 保持趣味性, 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 张驰有度, 从而轻松愉快地达成教学目标,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地研读教本, 明确知识点, 熟悉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同时还应该考虑在此基础上强化什么知识、弱化什么知识, 补充什么知识。一定要把握的是:一节课的容量既不能过大, 也不能过小。一般来讲, 一节课所给学生的知识容量, 以学生能够接受、消化为限度。

确定好知识的容量, 就为形成良好的课堂节奏创造了条件。但这些知识如何传授, 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 都是必须要讲究的。教师需要合理控制时间, 一节课45分钟要有一个总体安排, 开头和结尾要灵活机动, 重难点要留有充足的时间, 尽量具体到每个课时,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井然有序。

在讲授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著的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Unit3 Topic1中的Section A之前, 我仔细地研读教材, 明白这节课的重点是:Learn som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Use“prefer, like, love, enjoy, be interested in, be fond of”to express likes and dislikes。难点是:Use“prefer, like, love, enjoy, be interested in, be fond of”to express likes and dislikes。因此, 在这节课我通过用听说法、分角色表演

nterested in, be fond of”的用法。然后按学习小组为单位, 进行听力练习比赛, 最后通过一定的习题练习来突破重难点。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中, 我有松有紧, 将教学的重难点融入到竞赛中。并且在设计本课时, 我安排好各个环节的时间, 使我的教学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摘要:教学有其本身特有的节奏。一节课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终结, 如果平铺直叙便缺乏课堂教学应有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合理控制教学时间, 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节奏,控制艺术

参考文献

[1]昝淑华.巧妙把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节奏.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

[2]顾忆恩.把握英语课堂教学的节奏[J].教育科研论坛.2007 (.05)

[3]陈生萍.英语课堂教学浅议[J].青海教育.2005 (.Z3)

[4]张梅.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03)

[5]贡欣.汉英节奏比较——兼论英语节奏教学[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03)

[6]陈琳.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7]李静纯.教学艺术讲座.山西春秋音像出版社.2001年5月版

上一篇:外贸市场下一篇:智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