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节奏

2024-10-09

情感节奏(精选6篇)

情感节奏 篇1

表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话剧表演中,节奏既是内心活动的规律,又是肢体动作的表现形式。话剧节奏不仅直接制约着演员的表演,与此同时,演员的表演节奏又影响整个戏剧作品的节奏,由此可见,节奏在话剧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奏之于表演的意义

节奏无处不在,它是伴随着有明确目的的活动而产生,节奏的存在使某一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相反,节奏紊乱就是无意义的活动的堆积。但是需要弄清楚的是,速度与节奏的区别与联系,尤其是对于演出来说,节奏松不等于速度快,节奏紧不等于速度慢,二者有时相辅相成。

节奏之于表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节奏掌握得好,戏才能好看。演员创作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研究剧本,在领会导演构思的基础上找准戏的速度和节奏,把握戏的整体脉络,从而使自己的角色能够与剧本的节奏、速度达到完美的结合,这样表演出的节目才能够更具看点,更加耐人寻味。

二、表演节奏的多样性

在表演的艺术中,节奏分为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内部节奏,即心理节奏,是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的强弱、快慢、长短和张弛。外部节奏,则是表现在形体和语言上的强弱、快慢、长短和张弛,具体包括动作的速度节奏和言语的速度节奏。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的根本动因,外部节奏是内部节奏的外在表现。

外部节奏是演员表演外化的窗口,一切形体和语言的快慢、松弛都是来自于内部的反应。形体动作速度节奏是表演时的肢体运动的规律。同样,语言速度节奏是语言外部动作的规律,它也是心理速度节奏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演员来说,影响言语节奏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台词处理中的速度与节奏,二是文学语言中的速度和节奏。要想准确地掌握表演速度与节奏,把剧本中的文字转化为真切的、带有感情的表演,则首先需要对语言的规律进行深入探究,对语言的使用技巧进行深度把握,这样才能轻松驾驭角色,准确地运用语言、台词去表现人物内心。

三、节奏在话剧表演中的重要性

毕业大戏《灵魂拒葬》这部戏是描述战争时期六名为了自己的国家奋不顾身的战士,在战场上英勇奋战,最后却牺牲在自己人的炮火之下。于是他们的灵魂拒绝被埋葬,为了让他们被埋葬,将军找来了他们的妻子、母亲、情人、姐妹来劝说他们安息。本剧主要体现了战争时期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人的丑恶嘴脸。同时也体现了人们之间的亲情、爱情的伟大与至高无上。

笔者在剧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位士兵的情人,名字叫裘丽亚。裘丽亚与士兵摩尔根从小青梅竹马,十分相爱,摩尔根像亲人一样存在于她的生活。但是为了国家能够取得胜利、获得安宁,摩尔根这位勇士奔赴了战场,并在临走前向裘丽亚许下诺言,等战争胜利了他就会回到家乡与裘丽亚结为夫妻。但战争残酷,为了取得最后胜利,残忍的将军下了一道炸死所有人的命令。就这样,那些可怜的士兵死在了自己人的炮火之下。摩尔根就这样离开了裘丽亚,而裘丽亚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和弟弟。所有的亲人都离她而去,这时候她得到了一个消息,就是将军让她见摩尔根一面,然后劝说摩尔根被埋葬。

此时的裘丽亚心情无比激动,也无比复杂,因为她不相信摩尔根就这样离开了自己,更不想摩尔根被埋葬。最后,她决定与摩尔根一同埋葬,在去坟墓前自己准备好了一把手枪。这段戏的整体节奏是,从开始裘丽亚见到摩尔根时的高兴与激动,到确定摩尔根已经死亡不愿意接受的心理过程。直到摩尔根再次证明自己已经死了,她才从梦幻中醒来,决定去天堂寻找摩尔根。这是裘丽亚这个人物整段戏的心理节奏,那么通过心理节奏的体现,就要外化出台词与形体语言。只有把这三者结合得至善至美,才会把这段戏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展现出来,才会与观众产生共鸣。因此,一部戏的整体节奏很重要,而一段戏的节奏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整部戏的节奏。

四、结语

实践出真知,对于一名演员来说,表演技巧的提升,就是需要在每一次演出结束后,不断总结反思,只有合理地掌握了节奏与速度,将二者作为打通内外的一座桥梁,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找到合适的创作方法和表演形式,让演出真正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摘要:速度,即是运动的快慢与张弛,在表演中,它与节奏关系密切,同时又有区别,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节奏对于一个演员的表演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表演节奏也是演员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条渠道。本文就结合本人参演的毕业大戏《灵魂拒葬》中的人物,浅析节奏是表演艺术的情感脉搏。

关键词:节奏,剧本分析,表演,舞台艺术

参考文献

[1][俄]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2][俄]玛·克尼别尔等著.马华等译.戏剧理论译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情感节奏 篇2

一、情感节奏之行云流水

一堂课45分钟,单纯的传授知识容易造成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沉闷窒息。据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在机械性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稳定性最多只能保持20分钟左右,这样的课严重违背生态课堂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提倡趣味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5分钟的课堂十分紧凑,每一分钟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巧妙运用。首先是课堂导入,由于学生刚上课,一开始很难进入教学情境,用什么办法安定学生的心呢?我认为首选是音乐,罗马尼亚大音乐家文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音乐能够通过人的“耳闻”、“神听”感知于大脑,美好的旋律创造幽美的意境,使学生渐渐地被带入所学课文的情境之中。

《绿》的作者朱自清像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醉人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对绿的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教学这一课时,为了唤起学生对梅雨潭的绿的想象和联想,我用绿笔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绿”,让学生闭上双眼,打开轻音乐《绿袖子》,轻松柔缓的音乐在学生的耳畔轻轻响起。看着学生渐渐进入了无尽的遐想之中,我知道,虽然绿不在他们眼前,但已经在他们的脑海里、心里烙下了美好的“绿”印。此时的学生已走进课文《绿》的情境之中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中巧妙地引入与课文内容契合的音乐,不仅是学生课间十分钟兴奋后的休息,教师更能抓住契机运用音乐行云流水般地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育家斯卡特金说:“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百分之百地使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学习,那么我们的成绩率就是全优的了。兴致勃勃的学习,不仅是孩子的幸福,而且是教师们的幸福。”所以说一堂课的导入宜在“静”中展开,舒舒缓缓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情感节奏之激情四射

一池河水不可能一直波平浪静,微风徐徐吹来也会涌起阵阵涟漪,泛起微微的小浪。课堂亦如此,有舒缓也有激情。教学过程最忌平铺直叙、亦步亦趋,它应该有起有伏、高潮迭起。惟有如此,方能给人以错落有致的节奏美。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心雕龙》也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渐入佳境的学生在慢慢地对课文内容有所学习之后,具有了深一层次的理解,各个感觉器官也会兴奋起来,思维的火花也即将迸发,属于“导演”身份的教师只要创设一个情境,提供一个平台,就能看到学生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

下面是我在上泰格特的《窗》时的课堂实录,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魅力四射的激情时刻。

师:现在大家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能不能告诉我你最想评价哪一个?是靠窗的?还是不靠窗的?最好能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小组交流一下。(学生讨论后交流)

生:靠窗的病人是有着美好心灵的人。这个病人乐于和别人分享快乐,很无私。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的无私?

生:“这时,他开始为同伴描绘窗外所看到的一切……”还有下文中“栩栩如生的描绘”中,可见这个病人能描述美妙的景象,说明他很乐观。

生:我评价不靠窗的病人,第9段的“纹丝不动———仍然盯着”这些词突出了不靠窗的病人缺乏同情心。

师:大家找到这些词没有?你能不能把这几段读给我们听呢?按照你的理解读一读。

师:刚才他有一句话读得很有感染力,大家听出来没有?

生:“他凭什么……”

师:对!他把语气读出来了,这时候大家感受到这个病人什么样的心理呢?

生:妒忌。

师:刚才他在文中发现了一个词———纹丝不动。

师:你们从这个词中读到什么?

生:冷漠无情!

生:冷血!

生:没有人性!

生:见死不救!

生:麻木不仁!

师:大家还从文章中读出别的什么味道没有?

生:文章写不靠窗的病人写得十分真实,通过他的想法和行为写出了人的弱点:自私和嫉妒心。文章最后的结果揭示了自私心和嫉妒心遭受的结果多么残忍!

生:第6段描写了他一系列的想法,充分写出了不靠窗病人的心胸非常狭隘。

师:好,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你看出这个病人的心理有什么变化吗?

生:他最先是惭愧,后来变成妒忌,他巴不得那个病人早点死去。

师:当妒忌的念头第一次冒出来,大家读“为什么偏偏是他?”这时他———

生:惭愧。

师:他拼命想控制这个不光彩的念头,可是没有控制住,念头变成什么?

生:“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师:到最后面对病友的生命即将消逝,他还在想———

生:“他凭什么占据窗口的位置。”

师:上面这三句话,有区别吗?

生:程度越来越加深了,显露出人性的弱点:贪婪、自私、妒忌。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刻得到突破,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热烈的探讨中,这时的我也是眉角飞扬,倾情其中,或点头默许,或击掌赞扬,或手势会意,或疑惑再叙,语调亦是抑扬顿挫。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对知识的领悟力最好,师生的感情交汇也最融洽。

课堂上流动着热烈的教师情、学生情和作品情,教师应怀着对语文和语文作品的深刻的领悟,怀着对学生的爱,用富含情感的教学方法,激动传神的表情,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引领学生感受、体验、领悟课文所富含的语言美、情感美、人性美。

三、情感节奏之丝丝入扣

一幅山水泼墨画,亦有“疏可走马”的空间空白;一首动人的乐曲,总有骤然“休止”的时间空白。课堂教学亦如此。短暂而适时的“空白”实际上是一种“合理的链接”、“内容的升华”,是师生情感节奏的“伏”。

在兴奋地探讨课文重点难点之后,学生会有短暂的满足感,也会形成情感的倦怠期,可是课还没有结束,教师依然要“导演”,维系学生的情感交流。俗话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在“冷”与“热”的交替中,教师能巧妙过渡到下一个相对平抑但能升华教学内容的环节。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只要教师的稍加点拨,即能“入境”,升华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学习黄飞《甜甜的泥土》这篇课文时,我们一起感受了文中妈妈对小亮无奈却深挚的爱,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父母亲,虽絮絮叨叨,但蕴含深深的父母之爱。《枣核》中华侨们以一颗小小的枣核寄托对祖国的思念,故土的眷恋,学生通过学习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培养了深厚的爱国情感,立下长大后要报效祖国的宏志。

丝丝入扣的情感节奏渐趋平稳,深入人心的教育在情感上用心交流,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积极、敢于竞争、感恩图报、善于合作的人生态度。

情感节奏 篇3

通常意义上在美术教学中将造型现象的反复、对应和起伏等排列特征结合感受因素加以组织, 构成前后连贯有序或整体对比变化的视觉现象即称为节奏, 而节奏在生活中又是有形和无形并存, 视觉听觉、直觉并存的感受性审美, 是我们研究造型艺术的重要审美表现手段。

二、美术构成教学中研究节奏的目的

美术构成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审美规律的非具象性感受, 初学时往往运用多种简单的抽象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切入点不准确的时候往往会造成学生接受的巨大障碍, 对形式美的掌握变得抽象化, 缺乏目的性不能理解节奏概念, 无法进行实际应用和设计创作。所以对于构成审美的掌握, 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三、节奏的途径

解读节奏, 往往是我们触及审美的第一根敏感神经, 节奏来源于生活, 经过研究整理, 又用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都哪存在节奏呢?

我们漫步在公园的步道板上, 看着整齐阵列排队的地砖时, 空气中飘来悠扬的音乐, 心情也会随着音乐跌宕起伏着。又看到有舞者翩翩起舞, 那起伏婀娜的身姿和各种舞蹈的造型让我们陶醉其中。当我们面对武术高手张弛有度的精彩表演我们会激动不已而大声喝彩。在这些时刻, 我们的视听感官会在我们内心勾勒出不同的心情画卷, 而这种心境, 构成了其特有的美感形式。而这种美的潜在形式规律表达就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最朴实最亲切最真实的艺术感受, 节奏。

下面我们针对性的来分析一下节奏与美术, 节奏与生活的关系。

四、美术节奏的构成

前边现象举例中, 步道板排列特点体现了重复排列节奏的视觉现象;舞者和武术家张弛有度的动作, 用行为规律来体现了节奏美感。音乐节拍的连续和强弱缓急的变化 , 侧重强调了同一因素的反复交替。这一点几乎等同于绘画中的节奏规律, 是指绘画构图结构中物象长短、强弱等变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观众的眼睛在追视这些反复出现的形式要素时会产生波动的情绪, 即韵律感 , 而这种情绪上的感受来源于对大自然的体验。昼夜星空的运动、一年四季的季节轮回、大海的波涛、山峰的高低错落、层层的梯田、城市房屋结构的纵横交错等 , 这些无不以波状错落、层层渐递的形式而使人产生运动的节奏感。

构成教学中节奏感的识别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点、线、面的节奏感。好的绘画作品一定会给人一种韵律感、节奏感。这种韵律感通过画面形象构成的点线面关系中的线条、造型创造画面的视觉顺序与创作思想感受传达作者创作意图。点的重复, 点的大小渐次变化, 点的起伏运动, 使点充满丰富的情感节奏。线是表现力很强的情感轨迹, 线条或刚或柔、或曲或直, 线条的松紧、虚实、排列等, 这些都构成了画面中的节奏。当我们看到一个面时 , 节奏感弱, 看到两个, 节奏感开始萌生, 再看到三个以上时, 节奏感便产生了。很多美术作品都是利用点、线、面的有机组合 , 使平静的长线与欢动的短线及小圆点等几何形协调起来 , 于是产生了节奏感。绘画大师毕加索笔下的抽象形象究其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明暗 , 所有这些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用“韵律”来概括。印象派绘画中的冷暖关系 , 古典主义画中明暗调子的虚实对比 , 马蒂斯的画中点、线、面的互衬 , 都是构成韵律节奏的元素。如果没有韵律 , 所有这些要素就不能组合起来。

(二) 色彩的节奏感。色彩自其被人类认识的那一天起, 其色彩规律与人的色彩心理之间的作用就一直作为我们研究的重点。那么色彩可以同造型一样使人产生节奏性心理效应么?答案是肯定的。当我们看到不同色彩特性的色彩面积, 形状、排列产生在美术作品与设计作品中时, 节奏往往蕴含其中。例如, 西方野兽派画家马蒂斯作品中, 天空用蓝色, 大地用绿色 , 人物用朱红色 , 强烈的色彩对比排列以及画面内容的起伏跌宕使作品更具有节奏感。

(三) 明暗的节奏感。光线的明暗也会使我们观察到的色彩与造型显现出这一类宜于表达欢快、舒展、简洁、神秘、恐怖等情调的主题。合理运用明、中、暗调之间的各种冷暖色调 , 是最富变化并运用广泛的审美节奏。例如:在普通光线下 , 装点我们生活环境时使用的色彩 , 若想达到舒缓清新的色调时, 就可以考虑明调系列的色彩。所以, 明暗形式处理, 必须服从表达主题的情景需要, 同时也要运用明暗对比手段, 显示出主体部分和陪衬部分的正确关系。

五、节奏感的设计和应用

创作中的节奏设计 , 体现的是画面内容的基本情感 , 通过节奏环节的设计效果展现其作品造型及色彩的起伏关系 , 以此衬托和丰富画面的节奏感的过程。节奏是构成教学的灵魂, 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是有形或无形物象在欣赏者心理上情绪连动的产物。因此它应用在生活中一定受时代、民族、社会和流派的制约和影响。

摘要:美术教学中的构成学是研究人的审美习惯的艺术形式, 对初学者来说构成教学的瓶颈, 莫过于如何找到学习的目的性和切入点。在这里我们初步把构成审美教学的切入点定义为培养学生对节奏性审美习惯的掌握, 从这里为起点进行研究, 打开形式美艺术创作研究的大门。

情感节奏 篇4

一、模仿, 成就高起点

爱模仿是人类的天性, 可以说刚出生几个月的人就开始了模仿:模仿父母的语言与动作、模仿成人的习性与脾气、模仿伙伴的语气与神态。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 我们也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天性。

奥尔夫音乐是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以下简称“我园”) 的一大特色, 在教师外出培训带回来的资料中, 我们可以选择出很多首适合幼儿园年龄段发展水平的音乐, 如《我的身体会唱歌》《小跳蚤》《欢迎你来我家》《小黄鸭》等。在小班年龄段我们可以尝试节奏音乐《我的身体会唱歌》:我的小脚“哒哒”、我的小手“啪啪”、我的肚子“咕咕”……在幼儿觉得比较难的地方, 教师可以亲身示范要求幼儿通过视觉感受来模仿, 通过让幼儿听音乐、看示范, 模仿音乐中各个身体部位发出的声音并努力跟上音乐的节奏, 来达到让幼儿参与音乐、融入音乐的目的。在这里看似简单的模仿过程让幼儿切身感受到了节奏之美、活动之乐。

二、练习, 巩固真基础

俗话说“熟能生巧”, 在节奏的学习中我们不妨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让幼儿多练习来达到扎实幼儿基本功、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在“苹果和梨”的活动中, 让幼儿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组合进行听辨的过程中, 我就运用了多次练习的办法来加深幼儿对这种节奏性的认识。但如何让幼儿在枯燥的多次练习中一直保持高调的情绪成了节奏活动的重点:

(1) 手法多样。在以往的节奏教学中, 甚至是在音乐、语言活动中, 我们经常会听到或亲自说这么一句话:“再来一遍!”可能在第一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幼儿们都能积极配合, 但次数一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于是我们不妨变着花样来说这句话, 比如在“苹果和梨”这个活动中, 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导:“小朋友们, 我们用说水果名称的方法来念念这个节奏。”“拍拍手、拍拍腿呢?”“小舌头也想来参加我们的聚会, 它会怎么做呢?听……”通过说水果名称、拍手拍腿和说“ti、ta”来配合打节奏, 不仅多次训练的目的没有改变, 更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让幼儿加强了对这种节奏的记忆。

(2) 代入灵活。幼儿并不像我们成人那样因为先入为主而对某种概念产生不可逆的固定思维, 幼儿的可塑性非常强。在发现他们掌握了“苹果和梨”的节奏后, 我将同是两个字的“葡萄”代入练习, 因为同是两个字, 幼儿很快就掌握了。这样做一来可以起到多次练习的作用, 二来让枯燥的“一遍又一遍”成为了探索与乐趣。接下来就是加大难度, 将“哈密瓜”代替“苹果”加入到节奏的队列中, 让幼儿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节奏, 幼儿也对不同的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

三、创新, 拓展新视野

奥尔夫的教学法之所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正是抓住了幼儿生性好动、精力充沛这一年龄特点。而身体动作也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用得最多的, 他的教学法理念是开发幼儿原本性的教育, 它的目的是激发每个幼儿的生命活力, 每个幼儿和老师一起参与, 以节奏为基础, 结合身体律动, 将动作、舞蹈、语言联系起来创造出属于幼儿的音乐, 这也是幼儿天生的表现形式。

(1) 化繁为简。如游戏“虫虫虫虫飞”, 老师无需借助任何身外之物, 示范用手指有节奏地玩一次游戏, 幼儿们就能自己发现游戏的趣味性:用手指做成的大虫在另一个手臂上爬呀爬, 小虫爬着爬着就到了背上。非常简单的规则, 非常简单的操作过程, 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2) 合作创新。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创新的部分无非是让幼儿个人表现出自己的节奏感受, 而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 非常注重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 在音乐活动中如何将创新与合作结合起来呢?于是在“虫虫虫虫飞”这个游戏环节中, 我从开始的老师将手指头走到小朋友的手臂上, 让小朋友感受游戏的趣味性;到小朋友之间的两两合作, 逗一逗坐在身边的好朋友;再到走得更远些去逗一逗从来没打过招呼的幼儿, 使得原本陌生的幼儿之间有了一些亲密的肢体接触, 化解了幼儿们初入园时的不适应, 让幼儿发现与同伴间合作创造的乐趣。

四、感受, 提升好乐感

幼儿园评优课上小陆老师以一堂充满诙谐与笑声的音乐游戏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她将活动名设计为“欢沁”, 音乐选用舞蹈大赛上青年才俊孙科的《孔乙己》片段, 节奏鲜明极富感染力, 这不禁让我有了让从未见过此段视频的幼儿们自由感受节奏的冲动。“闭上眼仔细感受音乐, 把脑袋中想到的东西说出来。”这是我的要求, 幼儿们也真乖乖地闭上眼睛煞有其事地来感受音乐。以下是幼儿们的一些感受, 我将其罗列出来:

(1) 母鸡带小鸡。“X X X X X X XXXX”的节奏像极了母鸡带小鸡在草地上捉虫的节奏, 你看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草地上走走停停, 走七步发现小虫马上啄三下。而在B段音乐时, 音乐的节奏发生了变化, 我们可以将这段设计成小鸡间的互相嬉戏、梳理羽毛等动作, 这个部分的动作完全可以迁移幼儿已有的经验并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音乐的第三段也就是C段, 乐段相较前两段较短且更活泼, 可以是发现一只会飞会跳的虫子, 小鸡们为啄到这只虫子跳上跳下、争先恐后地随处啄, 有助于幼儿利用自己的体位来填充活动室的空间。

(2) 洋娃娃和小熊。“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跳呀跳呀一二一”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也是儿童歌曲的代表之作, 活泼的曲风带给幼儿欢快的感觉, 如果让幼儿听着《欢沁》想象洋娃娃与小熊跳舞的场面, 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我们不妨试一试。

(3) 巨人与拇指姑娘。看过绅士彬彬有礼地弯下他们笔直的腰, 诚恳地邀请高贵的淑女共舞吗?在幼儿园教育中, 蒙台梭利的教学理念不就是要把幼儿们培养成小绅士、小淑女吗?也许是看过中大班的哥哥姐姐在圆圈上的彬彬有礼, 幼儿们有了这样的感受。

圆圈舞在幼儿园中是司空见惯的, 《斗牛士》《公共汽车》等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几乎都被聪明的老师们改编成了属于圆圈上的集体舞。而我想《欢沁》更是适合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曲调。因为相比其他音乐来说, 它有更加能被幼儿感受出来的固定节奏, 也有供幼儿自由发挥与交换朋友的音乐空间。在这个设计中, 我想不妨把原来的《欢沁》剪辑成ABABABC的回旋式曲风, A段音乐就运用原来的A段, 重复地以固定的舞蹈形式出现三次有助于幼儿感受和初步理解回旋式曲风的特点。另外加上原本C段改为的B段, 让幼儿从与好朋友间的互动 (内圈与外圈分别往中间走2个八拍) 到与身边另一个朋友的游戏 (通过与同伴间的炒黄豆的游戏转身到背后与原来站在自己后面的幼儿互动) , 再到与离开自己稍远的朋友之间的打招呼来提升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舒缓的结尾被运用成C段音乐, 巨人们学小绅士缓缓弯下腰伸出一只手来邀请自己面前的拇指姑娘共舞, 这就是适合中班幼儿的圆圈舞。

情感节奏 篇5

那么, 我们在日常活动中应如何把握住机会, 如何更好地进行节奏教学, 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呢?

通过一段时间地尝试及探索, 现谈谈我的看法, 和大家共享。

一、多渠道寻找节奏, 感受节奏的无处不在

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 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的.节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 要让幼儿理解节奏, 对节奏感兴趣, 教师必须从幼儿的现实生活入手, 引导幼儿观察,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节奏, 寻找节奏。

动物的叫声:如小鸡会发出叽叽叽。小羊发出咩—。公鸡会发出喔喔, 喔———等声音。

自然界的声音:下大雨了, 哗啦啦;下小雨了, 淅沥沥—吹风了“呼啦, 呼啦”等。

交通工具的声音:火车:“呜—”, 汽车“嘀嘀嘀嘀”等。在寻找活动中, 幼儿产生了模仿节奏的兴趣, 如用摇铃, 小棒敲打东西, 幼儿对音乐的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更好地学习节奏打好了基础。

二、多种途径学习节奏

(一) 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 学习节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艺术目标的要求之一是:要求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因而, 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 可以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如学习《小兔和狼》中的节奏X O│X O│, 让幼儿做兔跳的动作, XX│XX│的节奏型做吃草动作, X--│X--│学大灰狼走路, 在愉快的模仿活动中, 幼儿自然掌握了以上节奏, 感受了音乐的性质及特点。

(二) 利用图谱学打节奏。

图谱是一种视觉符号材料。它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复杂的音乐材料具体形象化的过程。由于幼儿的思维发展尚处在直觉形象阶段, ??他们以无意注意为主, 一切学习欲望从兴趣出发, XX│XX│的节奏谱, 缺乏形象性, 生动性, 因而将乏味的节奏谱, 用图谱的形式来表现, 不但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易于幼儿理解。如用一个苹果表示一拍, 半个苹果表示半拍, 幼儿一次就能记住, 而且不会忘记。图谱的利用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 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音乐的结构、内容、情绪, 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幼儿的音乐经验来设计图谱。

(三) 用具体、形象的活动来教幼儿学节奏。

幼儿地学习以兴趣为主, 而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 利用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运用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 如教节奏乐《火车呜呜开》时, 我们可以把这首乐曲比作一辆火车, 引导幼儿玩开火车游戏, 火车出站比较慢, 模仿节奏X-│X-│。火车平地上开的过程比较快, 模仿节奏XX│XX│等。此外还可以运用切菜、吹喇叭、洗衣服等游戏活动来加强对幼儿的节奏训练。由于幼儿对这些游戏活动感兴趣, 因而注意力会比较集中, 比较投入, 在玩的过程中会主动开动脑筋, 从而在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下捕捉到节奏型, 掌握好节奏。

(四)

将节奏教学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新纲要》中明确指出, 幼儿园的各科教学是紧密联系, 互相渗透的。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节奏教学不但能巩固节奏, 同时也为其它学科增加了一份乐趣。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舞蹈、时, 要让幼儿仔细欣赏曲子, 学会听辨曲子的节奏, 掌握节奏, 幼儿学的就比较快, 而且会把握得很准;在语言教学中, 让幼儿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幼儿会朗诵的更有兴趣。如朗诵诗歌《七个阿姨来摘果》, 让幼儿按节奏XX│XX X│进行朗读, 他们幼儿的积极性非常高, 情绪非常饱满。在故事教学中, 引导幼儿模仿动物有节奏地走路, 有节奏地为小动物喊加油, 不但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节奏地掌握;在数学的《排序》教学活动中, 还可以引导幼儿用节奏型替代排序内容, 从而更好更快地发现、寻找出排序规律……

三、放开手脚, 引导幼儿大胆创编节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 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因此, 当??幼儿掌握了一些节奏后, 就可以引导幼儿来创编节奏。如在《去郊游》活动中, 我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歌词地理解, 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 大胆地为乐曲配奏, 配器;并及时地给予肯定, 表扬.在不断地尝试活动中, 幼儿创编节奏的兴趣越发浓厚, 创编节奏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他们的节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学习变得更加主动, 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情感节奏 篇6

一、节奏藏于问好中, 可谓藏形匿影

问候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 在幼儿园的师幼、幼幼之间也不例外。每天早晨来园的问候能给师幼带来一天美好的心情, 更能让幼儿带着好的情绪参加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这样一种好的方式当然少不了在集体活动中加以运用, 如歌唱活动中有问候歌。语言、社会等活动中一旦有小动物出现, 大多都会和幼儿打招呼问候, 这里的问候往往都是无节奏的普通问候。但是在开展“在花园里”这一活动中, 教师一改以往的问候方式, 变无节奏问候为有节奏问候。

(1) 导入小鼓问好。活动一开始, 教师便以鼓声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请幼儿猜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请出小鼓后便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小鼓和小朋友打招呼了,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他们很自然地会认真倾听小鼓是怎样打招呼的, 瞬间便把幼儿的兴趣提升了。与此同时, 小鼓的问好声X—∣X—∣ (你—好—) 这一节奏型, 也在幼儿和小鼓的问好中被幼儿所掌握。

(2) 变换节奏问好。在小鼓和小朋友打招呼后, 又过渡到和小花、大树等问好, 这时教师便很自然地引导幼儿学习另外两种不同的节奏X X∣X—∣ (小花好—) , X X∣X X∣ (大树你好) 。小花、大树的回答分别是X X∣X—∣ (小鼓好—) , X X∣X X∣ (小鼓你好) 。在互动问好中, 幼儿不知不觉中已初步记忆并掌握了三种节奏型。

(3) 倾听鼓点问好。待幼儿初步掌握三种节奏型后, 倾听鼓点问好在加大难度的同时能更好地帮助幼儿进行巩固。这个过程要求幼儿在听清鼓点后要快速地反映出是跟谁在问好, 并准确地回复问好, 不仅锻炼了幼儿认真倾听的能力, 还提升了幼儿的反应能力, 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可谓一举多得。

二、节奏隐于游戏中, 此乃小隐于野

幼儿音乐游戏化教学是音乐教学的新的尝试,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 正确、有效地采取游戏化的教学方法, 将教学与游戏的优点有机整合, 其实质是指在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活动中, 尊重幼儿, 发挥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自主性, 让他们积极、主动、活泼地学习。然而音乐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培养会有一定的枯燥与乏味, 要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高兴地上课就要充分利用幼儿爱玩的天性, 采取游戏的形式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它不仅能保证音乐活动有序地开展, 还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发展。采取游戏化的形式进行节奏训练活动更能让枯燥乏味的节奏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1) 小小体验, 难点前置中的节奏练习。新小班幼儿刚接触节奏练习, 需要老师将各种节奏型化繁为简, 抽丝剥茧般地教予幼儿掌握, 这往往就会采用难点前置的教学方法。在“小鸟排队”节奏活动中, 基本的节奏型是X—∣X—∣X X∣X—∣, 如果活动开始就直白地跟幼儿一起练习这一节奏, 2~3遍过后幼儿肯定会失去兴趣, 更别说掌握了。所以教师请幼儿用小手学小鸟飞为切入点, 慢慢飞是X—∣X—∣, 快快飞是X X∣X—∣, 逐步引导幼儿用拍手来表示小鸟飞得快和慢, 通过这样一个游戏, 幼儿对活动中的基本节奏型掌握得既快又熟练。

(2) 多多实践, 巩固加深中的节奏练习。有些节奏活动由于有了形象图谱的介入, 无需难点前置, 但是活动结尾是需要进行巩固加深, 这时就必须借助有趣的游戏巩固加深。

三、节奏匿于图谱中, 所谓匿迹潜踪

(1) 以实物形象为主的图谱。这类图谱通过形象的图案将歌谣与节奏巧妙地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苹果和梨”这一节奏活动中, 歌谣内容是“苹果苹果梨梨, 梨苹果, 梨苹果, 梨梨苹果苹果, 苹果梨, 苹果梨”。教师先出示了两个苹果两个梨, 很神秘地告诉幼儿今天这两样水果要出来排队了, 看看他们是怎样排队的, 然后请幼儿说出他们排队的顺序, 后面几句以同样的方法进行, 水果排完队, 整首歌谣也完整出现了。接着教师再提出念苹果的节奏是XX, 应该念得比较快, 梨的节奏是X, 应该念得比较慢。在形象图谱的引导下, 幼儿对这首歌谣节奏的掌握就快而准确。

(2) 以动作符号为主的图谱。这类图谱指示幼儿用动作来表现整首歌谣的节奏。如“丫头丫”这一节奏活动, 在幼儿基本掌握歌谣后, 教师及时出示贴有手和脚的节奏图, 与歌谣图片匹配后, 幼儿马上从图谱中看懂了动作的分配, 为他们的练习降低了难度。另外手和脚的小图片是活动的, 可以供幼儿自由创编节奏动作, 随时更换排列秩序, 给他们的学习带去了充分的自主。

四、节奏遁于模仿中, 此为遁阴匿景

心理学理论认为, 模仿是动物界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 是创造的开始。幼儿正处在学习、成长和模仿阶段, 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塑性强。小班的幼儿模仿能力强这个特点是他们的共性, 喜欢在模仿中学习。教师巧妙地将节奏游戏融于模仿中, 让幼儿在情趣盎然的模仿中练习节奏, 不仅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节奏练习的乐趣。在“动物音乐会”节奏活动中, 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模仿小牛、小猫、小狗三种小动物的歌声, 帮助幼儿掌握了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三种节奏。三种动物的歌声对应的节奏分别是小牛X———∣、小猫X—X—∣、小狗XX X X∣。由于以小动物歌声为切入点, 幼儿学习模仿的兴致很高, 很快就掌握、理解了三种节奏。之后, 教师又以小牛的口吻提出合唱, 先是任意两种动物合唱, 再过渡到三种动物一起合唱。这时, 教师只利用三种动物的图片, 就变换出了不同的节奏型, 让幼儿时刻保持练习的新鲜感, 整个模仿过程既轻松又有趣, 节奏的掌握既准确又快速。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而节奏是一种最有力的展示音乐快乐的形式,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多少都有过这种感受与体验, 走步时忽然听见了轻快的音乐声, 自己的步履也随之变得矫健起来;当围着圆圈集体跳舞时, 会因动作的一致, 合拍而感到集体的力量与欢乐。经过一段时间的节奏教学, 幼儿的音乐节奏感、音乐表现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同时也使幼儿在集体活动和配合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及分享。

上一篇:枯草芽孢杆菌下一篇:散热器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