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中节奏运用

2024-09-18

朗读中节奏运用(精选9篇)

朗读中节奏运用 篇1

一部动画片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故事的精彩,更取决于动画片内外结构的有机组合,从情节到造型设计再到色彩、 音乐与其风格的统一与深化,为动画的整体气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影片叙事节奏

人物、情节、环境组成叙事三要素,引领者动画片的主要节奏。外部节奏与内部节奏是节奏表现的两个方面,外部节奏是表象的节奏,如人物动作和语言、画面的设计和镜头的调度等。内部节奏则指角色心理活动及影片内涵所产生的节奏。

(一)人物性格的表现。人物性格表现在内外节奏两个方面,角色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肢体表达是外部节奏在影片外在形式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则是影片内部节奏的体现。如美国迪斯尼影片,善良战胜邪恶是其不变的主题;日本宫崎峻的动画片会贯穿一种禅文化的体系,弘扬正能量;中国动画喜欢用代表性的角色设计充分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二)故事情节对节奏的影响。故事情节发展一般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规律进行。叙事整体结构是矛盾冲突逐渐显现的过程。情节的基础是矛盾冲突,如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角色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在宫崎峻动画中主要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冲突。 矛盾由产生到爆发到解决的过程,不同强度,不同时间,不同的差异组合在一起,这就形成剧情的节奏。

中国经典动画片《三个和尚》矛盾从一个和尚有水喝, 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节中逐渐升级,在寺庙起火后进入故事高潮而又回复平静。整个故事节奏在不断递进中转折平缓,用人们熟知的道理贯穿整个动画的节奏。 在日本动画片《千与千寻》中,主要矛盾是主角千寻要救回因为贪婪而变成猪的爸爸妈妈,这条主线中贯穿着各种次矛盾,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层一层地拨开,节奏强而清晰。

(三)环境的设计对节奏的影响。环境的设计风格在叙事节奏中也很重要。故事背景决定了发生的地点与背景以及场景的样式,而场景的风格决定了整部动画的基调。《三个和尚》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其场景采用了中国写意画的美术形式和其特点鲜明的人物设计和故事完美统一。 《大闹天宫》的场景设计则借鉴中国古建筑的元素,极具视觉艺术性,突出了神话故事的意境。

二、画面调度对节奏的影响

画面的调度即画面的整体布局。对于动画影片来说,画面的构图就是主体与衬托的关系集合。构图的设计是设计师对画面从抽象到具象的一个过程,也反应出创作者对故事、 情节的理解。对动画片来说,镜头中物体的主次关系、大小疏密、虚实处理,直接影响着整部影片的空间深度即画面构造的节奏。合理的画面调度往往使主体突出,意图明确, 并具有较强的视觉美感和感染力,能够增强影片的画面表现力,更好地表达故事内容。

三、背景音乐和音效对节奏的影响

动画中音效的节奏可以使动画作品从听觉上富有生命力。音乐用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等变化,作为它的独特语言表现情感、表达思想、传递信息。音乐所具有的非造型性和非语义性、在感情上有概括作用。

不同的音乐节奏感会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运用到动画中,就会赋予不同角色产生不同的性格。在作曲创作前,动画设计人员需按照导演的所规定的情节、动作和节奏的要求以及自己的具体设计处理与作曲交流,使作曲对每个镜头的内容以及情节发展的速度都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认识。动作设计再根据作曲的意见,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把握好影片音乐与画面动律节奏和谐统一,关键在于动画设计者对节奏的把握和感觉。《三个和尚》中的是音乐和动作情节完美呈现的成功例子。例如在三个和尚出场时,伴随以节奏欢快的主题音乐或其变奏,把人物急切赶路时的动作和情绪渲染得有声有色。动画艺术是视听艺术,国内外许多优秀动画的成功与动画片本身的音画效果是分不开的。

四、结语

总之,一部好的动画作品要用视听语言来合理掌握和控制其节奏,表现动画的主体思想和达到艺术性的视觉效果。 通过动画的节奏把握,让观众产生共鸣,达到艺术美学和商业价值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葛玉清.动画电影叙述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夏衍.电影论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3]朱光潜.西文美学史[M].海南:海南美术出版社,2006.

[4]刘彦婷,陈伟.寻找中国动画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文化报,2002.

[5]杨晓林.世界电视动画名片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6]彭巍.动画艺术的节奏美[M].吉林:文艺争鸣,2010.

朗读中节奏运用 篇2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奏动机在巢湖民歌中的运用 篇3

在动机的运动过程中,由不同音乐元素所组成或者是音乐元素任意组合二成的动机的运用和处理都是不同的。巢湖民歌的数量之庞大,能保证完整的音乐特性的音乐元素之多——任何能够保持音乐完整特征型的音乐元素或它们之间任意的组合都能够形成动机。都决定了要研究这个课题必定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以不同区位、不同种类的巢湖民歌为出发点,挑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民歌加以分析;可以从构成民歌的动机的音乐元素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上着手,选择合适的出发角度——音高动机、节奏动机以及这二者相结合的动机等等来进行分析。这样不仅仅可以使得研究工作尽快的进入实践阶段,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收获到宝贵的经验,从而使自己在分析对象和分析角度的选择上日渐趋于完善和成熟。

动机分析法是音乐分析学学科中的主要分析手法之一,目的是通过对音乐中不断重复变化着的动机来观察音乐材料内在的性质和运动中如何有机结合的。通过观察动机与细胞、动机与变体、细胞与细胞的变体之间的关系来认识音乐内所蕴含的结构和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变化的。这种分析方法不同于申克的原始框架理论和梅尔斯曼的相同本质理论,它通过认知音乐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发展的过程来直接的展示作品的特质,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作曲者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富含逻辑性思维的心理和更好的理解作品是如何保持结构上的统一的。

在此我必须要说明一个事实。即我们所说的用音乐分析法分析作品,是为了理解作品的内在结构和作曲家的逻辑性的思维,但不可否认的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仍然是西方的音乐作品(艺术音乐作品)涉及到部分的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的作品的分析多半都是将原有的音乐素材经过加工而成的艺术作品。从这些作品的表面来看,基本可以忽略这些艺术作品在演唱过程中的变异和记谱上的不确定性。从这些作品的内在来看,它已经是经过专业的作曲技法加工之后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动机是一定和音乐发展到最后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包含着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动机如何发展的逻辑性思维的。

笔者是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开展各类巢湖民歌演唱活动中发现大部分的歌手只注重巢湖民歌的演唱,节奏方面却是相当自由。这在原始民歌中虽然很常见,但是节奏动机在听觉上比音高更加明显。节奏动机在巢湖民歌的音乐中自然也存在的。基本上这类节奏动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节奏动机的变体精确的重复,一种是变体变化的重复。

一、节奏动机的变体精确的重复

变体的精确的重复从字面上看就是将动机的节奏完整的进行重复,这种节奏动机的特征型在它所有的变体中都被精确的保留下来。这样说起来的确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节奏动机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长时间的保持一成不变的精确的重复而没有任何细微的改变,会让听的人觉得单调和乏味,觉得这不符合音乐的逻辑、没有前进的动力。但是巢湖民歌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这样的例子:

谱例1《缧丝旋顶》(船夫号子)采集地:无为县汤沟地区记谱:沈仁浪

这首采集与无为县汤沟地区长江沿岸的船夫号子,是典型的精确模仿的节奏动机,通过旋律不断的互换来进行音高上的变化,但是节奏上却没有任何变化。

这首船夫号子同样采集与无为县,除了变体M-1没有精确的模仿动机的节奏之外,其余的变体都完整的呈现了动机的节奏。

从上面的2例民歌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种结论:这种精确的重复节奏动机的旋律往往都是篇幅短小的,这样才能不在精确的重复给人带来枯燥冗长的感受。其实,不仅仅是节奏动机,只要是动机都应该去考虑到变化这一问题。因为这不仅仅是音乐的审美感受所要求的,更是人们的生理反应要求的,因为如果长时间听一成不变的音乐就一定会造成听觉疲惫等不好的感受。这一点,在勋伯格也是十分认同的,他也曾在《作曲基本原理》一书中不断强调:“动机的运用要求变奏”“变奏是一种重复”等观点。

二、节奏动机的变体变化的重复

变奏意味着变化,变奏也是一种变化的重复。即是指作品之中的节奏动机在音乐前进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具体是指那些处于次要位置特征型的节奏上的变化。

谱例3《倒冲号子》采集地:无为县汤沟地区记谱:沈仁浪

《倒冲号子》里M和M-2是精确的重复,但是虚线处的M-1用一个附点音符对原本的节奏进行了些许的改变,之后又用八分休止符缩短了本该三拍的长音。

在《小摇橹号子》中除了M-5、M-6、M-7等三个变体为动机的变化重复之外,其余的变体均为动机的精确重复。这种变化的重复手法是采用了减少节奏的发音点完成的。

列举出这些变化的重复的例子,主要是为了阐述一个事实。那就是,节奏动机在听觉上给人的印象比音高动机的音响更为明显。这也许是因为节奏动机在音乐运动的过程中更好的保留住了原本动机节奏方面的主要特征型。但是,这样的说明并不是要求动机中的节奏特征型在运用的过程中保持精确的重复。有时候,一点点微妙的变化不仅不会影响到节奏的特征型在音乐中的保留和听觉上的延续,而且能够避免长时间保持重复动机中的主要节奏特征型所带来的单一的感觉。

参考文献

[1]臧恒,主题-动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2002,04.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姚恒璐,勋伯格关于主题动机的作曲技法理论[J]1998,2.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3]蒲亨强.民歌地方色彩辨析.[J]2003(2).中国音乐.

[4]吴凡.民歌的流传变异性刍议——以民歌《打花鼓》与《凤阳花鼓》为例.[J]2006,9(3).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5]孙来法.当涂民歌研究.[D],2007,5.安徽师范大学.

[6]李梅.江淮地区乞丐音乐的初步研究.[D]2001,4.福建师范大学.

[7]吴丹.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主题动机贯穿发展研究.[D]2012,4.西南大学.

[8]崔文玉.音乐分析法研究.[D]2008,5.贵州大学.

[9]冶鸿德.二十世纪(五种)音乐分析法研究[D]2003,4.西北师范大学.

[10]鲁立.莱蒂“主题的过程”分析法评介.[J]2008,(04).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1]张建华,张春林.巴赫《371首四声部众赞歌》的和声处理手法[J]2004,(03).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河中石兽朗读节奏划分 篇4

方法: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采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这是我提出的第四种划分方法。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省略句

2.求之(于)地中 省略句

3.(僧)棹数小舟 省略句

4.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倒装句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省略句)“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朗读中节奏运用 篇5

1 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及发展

电视民生新闻在新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和舆论影响力。电视民生新闻走大众化路线,关注社会、民生,做的是大众新闻,新闻报道内容多为社会事件或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具有市民属性、综合属性及市场属性特点,报道内容以综合类新闻为主,涉及内容非常广泛[1]。电视民生新闻属于市民新闻,服务市民,再现都市生活,内容与社会息息相关,强调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以民生为主要报道对象,满足受众关注社会的心理需求,贴近生活,代入感强,受众以普通市民为主[2]。与其他专题新闻栏目相比,电视民生新闻信息量更大,内容更全面,也更丰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电视民生新闻有:辽宁都市频道的《新北方》、吉林长春电视台的《城市速递》、河北都市电视台的《今日资讯》、中央电视台的《共同关注》、江苏电视台的《零距离》等。

2 悬念与节奏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运用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电视民生新闻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职能,但在新媒体形式的冲击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面对新市场环境,电视民生新闻要想增强竞争力,必须提高节目可看性,走故事化报道路线,巧用悬念与节奏,将生活中的戏剧性和丰富性交织在一起,像讲故事一样将新闻讲述出来,设置能调动受众兴趣和好奇的悬念[3]。《新北方》栏目在报道中就是走故事化报道路线,悬念与节奏的运用,使其大获成功,巧妙吸引了受众。

2.1 巧设悬念吸引受众

新闻报道如果没有悬念,就不能吸引受众,而失去受众,就是失败的报道。在电视民生新闻中设置悬念,可增强新闻的戏剧性与趣味性,使受众更愿意看下去。但悬念设置不能随意设置,不能偏离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符合基本逻辑,报道要严谨,强调真实性与客观性。在悬念设置中,要主动挖掘新闻事件中的戏剧性,以受众心理需求为导向设置悬念。要避免新闻娱乐化,过分追求悬念,导致新闻失去真实性。故事化民生新闻报道,设置悬念,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无可厚非,但决不能偏离新闻报道的初衷,不能违背新闻报道的原则,杜绝虚假新闻,把握好故事化与悬念点的平衡,否则只会沦为噱头,悬念设置与结尾不协调,便会导致新闻报道失去精神实质,反而会引起受众反感。悬念点要突出受众兴奋点,强调反差,将独特的观点与立场清楚传达出来,解答受众疑问。

2.2 把握节奏松弛有度

节奏上要把握报道尺度,做到松弛有度,既要有悬念,也要有悬念的解答,平缓与波动要相互结合,通过有序的故事发展,让受众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进而提高新闻传播效果,但要注重叙事的完整性,灵活运用叙事手法,使节目节奏富有变化,构建复杂的视听关系,准确阐述新闻,同时,也要给受众留出思考的时间,避免受众产生疲劳、厌倦心理。

2.3 悬念设置手法多样

电视民生新闻,其悬念设置方法有多种多样,获得的效果也有一定区别。目前,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常用的悬念设置手法有反差法、倒置悬念法等。反差悬念设置,往往以超出常理的现象,引起受众思考,使受众产生兴趣;倒置悬念法,以不同的视角切入新闻事件,先将故事结局呈现给受众,再来揭示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吸引受众继续观看。这种方式往往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3 结语

悬念与节奏的运用,能有效增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可看性,进而有效吸引受众。在当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电视民生新闻应积极运用悬念与节奏。但悬念与节奏的设置,要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合理设置悬念点,把握好报道节奏。

摘要: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使媒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类媒体形式让受众群体应接不暇。电视媒体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职能,是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虽然,当前新媒体形式的出现,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是,电视媒体依然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应加强节目改革创新,增强节目可看性,吸引更多的受众。悬念与节奏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运用,能调动受众的观看欲望,使受众对新闻内容产生兴趣。本文对悬念与节奏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运用,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悬念,节奏,电视媒体,民生新闻

参考文献

[1]赵敏.巧用“悬念”与“节奏”彰显电视民生新闻的魅力[J].当代电视,2010(2).

[2]王季红.巧用“悬念”与“节奏”彰显电视民生新闻的魅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

论运动节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6

一、运动节奏的特征

节奏存在于一切运动之中, 它是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反映……运动节奏感又包括准确掌握和再现运动节奏的能力, 是心理与生理因素统一作用形成的。它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时空判断能力、运动的协调能力、速度、力量等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1]。

节奏自始而终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中, 分为生理节奏、运动节奏和教学节奏。生理节奏主要表现在呼吸节奏和心率节奏上。在体育运动中错误的呼吸方法与呼吸节奏, 对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心率作为测量运动负荷大小的简捷方法, 间接反应出运动参与者的运动量与心理状态, 可以作为观察、分析体育教学情况重要的参数。

节奏存在于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是技术、战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反映。运动项目不同对节奏的要求也不同, 不同的人在同一项目中所表现出的节奏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 节奏反映出技术风格, 技术风格呈现出一定的节奏。例如, 武术课的教学中太极拳节奏是行云流水缓慢而不间断;而青年拳的节奏是快速而刚劲。

二、运动节奏在技、战术中的作用

完整的战术体系都是由若干个基础技术动作构成, 而每一个技术动作存在着一定的节奏。在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运动训练学》中, 对动作节奏作如下表述:指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特征[2]。在体育教学中, 对技术动作或战术体系进行学习时, 技术动作的执行时机与战术空间位置的把握既时间与空间, 如何使之准确有效地联系起来, 是完成技、战术的重要条件。技术动作与战术体系的难度系数越高, 对运动节奏的要求也随之升高。技术动作节奏是运动的快慢, 用力的大小, 肌肉收缩与舒张与时间间隔的长短合理交替的一种综合特征。它既具有时间特征、空间特征, 也具有动力学特征, 是一种综合性特征[3]。例如径赛运动中运动节奏的快、慢, 会对运动员速度和强度的要求产生较大影响;如短跑项目中技术节奏快而有力, 对速度的要求较高;长袍项目中技术节奏相对短跑项目较低, 因此对速度的要求相对也较低。因此应根据项目的技、战术特点和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去选择适宜的节奏。运动节奏感越强, 技、战术执行成功率越高。由此看来, 合理的动作节奏是技、战术成功的保证。

技、战术运动节奏在一些非直接对抗项目中, 其表现为各个技术环节的衔接。如跳高助跑的节奏, 三级跳远起跑后的三步节奏及篮球行进间上篮的三步节奏等等。在直接对抗的项目中, 其表现为攻防转换及战术的变化。这些节奏既要符合战术指导思想, 又要衔接不乱, 变换自然。只有保持技、战术运动节奏的合理、准确, 才有可能在竞赛中保持优势。

三、运动节奏在体育教学课堂中的作用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过程, 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节奏。重视这个节奏, 掌握好这个节奏, 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大有益处。

体育课教学的节奏从生理负荷上来看, 由运动负荷和运动密度两个因素决定。运动负荷是指学生练习量的生理负担, 反映着身体的生理变化;运动负荷包含练习的强度。运动量是由练习的次数、时间的多少、距离的长短等因素决定的。练习的次数越多, 时间越长, 距离越远, 其运动负荷就越大。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课堂教学的密度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在一般密度中, 教师合理运用的时间包括了学生练习、教师示范与指导、学生观察和帮助同伴做动作、合理的休息以及课堂上必要的组织措施等所用的时间;专项密度是指学生练习的密度, 也就是运动密度。如果课堂教学的运动负荷不够, 密度太小, 就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预期效果。同样, 如果运动负荷和密度过大, 就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反面影响。只有正确地、合理的掌握运动负荷和密度, 掌握科学的运动节奏, 才能使学生身体机能得到发展和增强。

节奏与运动负荷、密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地说, 运动负荷越大, 密度越大, 其节奏也越快, 反之亦然。但运动负荷大的课也可能只是强度大, 但节奏并不快。练习量大, 但强度小的课仍然可以显得“紧张”。因此, 我们在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时, 不仅要考虑课的运动负荷和密度, 还要考虑体育教学中的节奏。一般地说, 课堂教学的节奏以紧张为宜。因为紧张的节奏不仅加大了课的容量,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堂节奏松散的课堂教学, 很难使学生发生兴趣, 也达不到锻炼的效果。

可以得出节奏是保证体育教学、训练并获得良好效果的核心, 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艺术和教学规律。在体育教学中掌握好节奏, 有计划合理安排运动量、训练强度、训练密度、时间和次数, 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4]。

四、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把握好运动节奏,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技、战术动作体系的掌握, 以及对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 作为体育教师, 应对运动节奏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需不断引导学生体会和掌握各种运动的节奏, 这将对体育教学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节奏与运动负荷、运动密度密切相关, 而运动负荷、运动密度与教学节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因此正确处理运动节奏与教学节奏的关系, 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节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9.

朗读中节奏运用 篇7

关键词:支架式,低年级,音乐教学,运用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笔者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积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架”,并借助支架,适时、适当、适量地为学生的学习给予支持和帮助,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对音乐节奏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并在学生积极参与节奏的活动中及时调整“支架”,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在协作活动中获得快乐,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一、做好课前学情分析,巧设教学支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不关注学生的课堂是无效课堂。在备课中不进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将无立足之地。只有当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前的各种情况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巧搭支架,才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各项学习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在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低年级学生对这些音符的名称、时值没有任何的概念,教师必须将这种符号概念转化为一个活动、一个任务、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习。其实,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接触到不同时值长短的节奏,比如:学生模仿小猫叫“喵—(X—)”时,我便及时出示这种声音,并让全班同学一起模仿。接着继续启发学生从动物中去发现不一样的声音:狗的叫声“汪(x)”,鸡的声音“叽叽叽叽(XX XX)”,再在琴上打乱顺序,分别弹奏这些声音节奏,请学生边听边说出这是什么动物的叫声,然后再唱一唱。接着将三种动物的叫声组合成旋律来让学生表现动物的叫声,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呈现出这些节奏名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符号的时值:请学生分别进行慢走、速度走和跑步走,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加深对这些时值的感受。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节奏训练。

二、在教学互动中,调整生成新支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与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一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临时性、辅助性的帮助。在三年级《树叶儿飘飘》音乐教学中,歌曲中出现了两条基本节奏乐句,1 2/4 X XX X X. |和2 2/4 XX X——|。学生对这两条基本节奏乐句中的四分节奏、八分节奏、附点四分节奏这些基本节奏已有一定的感知、表现。但由于考虑到“X X.”这个节奏组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新的切分节奏,同时又与其他基本节奏组合在一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由于已预知了这个教学问题,因此,在课前我预置了支架,通过将这个切分节奏用串铃的方式击一下铃然后晃动串铃的方式来让学生去了解、练习并感知这个节奏,在学习过程中,用模拟树叶飘落的声音“沙沙 .”辅助。而第2节奏乐句中有一个长音“X——”,我同样让学生击一下铃,然后双手在空中停留两拍。借助串铃用不同的动作来边读边演示,较快解决了这两个节奏问题。但在后面的按节奏读歌词的教学环节中却出现了我事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当我在课件中呈现了歌词的节奏图谱,并让学生读歌词时,第一句歌词“树叶儿飘飘 . ︱荡到天空 . ︱”,学生却把“飘飘 .”读成了“飘飘”。课堂出现了问题,那说明我的预置支架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状况,就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安排,必须解决当前发生的新问题。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划拍符号,并把这两个“飘飘”按节奏时值写在对应的符号下,然后请学生自己尝试着练习(这里说明一下划拍符号是学生经常使用的符号),并指名交流读,然后齐读,最后再加入到这句歌词中读,最终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让我们——”中的“们”字也同样出现了学生未读满时值的情况,也作了调整。经过这两个非预置性支架的搭建,在歌曲的第二、第三段中,学生自主按节奏读词就没有再出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也使得教师对课堂、对学生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敢于承认自己在教学中的失败,并提出进一步的教学策略。

三、在巩固复习中,创造性搭建支架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有两大独创,其中一项是声势活动。即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比如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感受音乐的肢体美、和谐美。节奏教学渗透在音乐教学中,在学生学习后也需要进行巩固复习。如果纯粹反复进行节奏练习,学生会因疲劳而失去对节奏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歌曲自身特点搭建支架,事先为学生准备一些基本节奏型,然后让学生根据歌曲的特点自己选择最合适的节奏,先尝试进行一声部为声势伴奏。在这个基础上,我又以图谱支架形式将学生选择的节奏分别罗列出来,组成一条二声部甚至三声部的声势节奏谱,创造性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声势伴奏,然后以小组互相协作的方式进行声势伴奏,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活动,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节奏的掌握与运用。

朗读中节奏运用 篇8

1、展开强化训练的几点思考

1.1、为学生阐述健美操运动中节奏的构成

健美操节奏是由音乐、动作、呼吸等三大节奏有机的统一构成的, 对于音乐来讲, 又具有三个重要元素, 即节奏、旋律、声音。就健美操而言, 在音乐上主要涉及到的元素包括两大类:节奏、旋律, 因为只有在节奏的基础上适当的给予情调才能够保证旋律的形成, 练习健美操时, 需要在强劲的音乐伴奏中展开, 而音乐的节奏会对健美操训练动作的幅度与力度造成严重影响, 音乐的节奏又直接的与健美操的幅度与力度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音乐来讲, 音乐的节奏能够帮助运动员加强动作记忆, 让运动员的动作与节奏更加统一、协调, 已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1.2、为其传授更多的乐理基础知识

传授乐理知识时当前强化训练的最有效举措。在展开健美操有效教学的过程中, 倘若要让学生保持一定的节奏感, 还需要掌握更多的乐理知识, 深入剖析学生对音乐与内在联系的关系, 并为健美操运动员讲述更多的关于音乐、动作、呼吸等节奏之间存在的众多关系, 以此来达到提升健美操教学与训练质量的目的。

1.3、运用快节奏的舞蹈训练法

在健美操的准备环节上, 将过去的慢跑等活动逐步演变成为快节奏的集体舞蹈训练, 这类型的舞蹈最大的特征就是训练过程中需要重复练习的动作较多, 简单易学, 随音乐舞动的节奏较快, 但是健美操的音乐节奏较为清晰、欢快动听, 此举措对音乐、动作的节奏两方面的训练都有着较好的促进效果。

1.4、手势训练练习法

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对学生展开理论讲解与针对性的实际操作训练, 来让学生自己不断的摸索音乐节拍, 并逐步学习打拍子与各种手势的训练, 并逐步领略音乐指挥手势的意义与功能作用, 并与音乐有效的结合起来展开各种健美操的手势训练, 在整个健美操教学环节中, 此举措的使用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1.5、身体素质配乐训练

身体素质的配乐训练在健美操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时他们快速完成健美操中部分具有技巧性、复杂性动作的有力基础, 不过身体素质训练通常都较为单调、枯燥, 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感, 倘若在做此类练习的过程中伴着相当优美的音乐, 便会让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出现严重的“负诱导”现象, 这样不仅能够达到减轻学生疲劳感的作用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够让健美操练习者在音乐伴奏的肌肉活动中具备相当强的节奏感。

2、在健美操训练中展开节奏强化训练的注意事项

2.1、贴近学生实际, 掌握好节奏

跳健身操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舞步的节奏, 不可过快或者过慢, 展开节奏感较快的健美操训练不仅不能够达到锻炼的目的, 还会让训练者自身的身体运动量超负荷, 部分健美操的节奏太快, 部分健美操练习者无法跟上这种快节奏的训练步伐, 那么练习者在完成这一系列的训练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肌肉过渡紧张, 而出现拉伤、扭伤等事故性伤害, 伴随着练习者熟练程度的增加, 才能够逐步增加练习者的动作与音乐节奏配合的难度, 以此来达到增强教学质量的目的。

2.2、将音乐、动作节奏二者有机的融合起来

健美操是健、力、美三者的集合体, 更加注重“美”与“力”的融汇与结合, 因此, 健美操音乐节奏的旋律应该具备“强劲”“动听”的特性, 并具备着“新颖”“鲜明”的特点, 健美操在动作、速度、方向、幅度等四个内容上的变化颇多, 所以在选择音乐时, 一定要依照多样化的动作, 选择具有差异性的节奏的音乐, 音乐的节奏风格与动作等务必要与练习者融会贯通, 相互交融, 才能从本质上保证音乐与健美操风格的有效融合。

节奏时联系健美操与音乐的桥梁与枢纽, 音乐的节奏又与动作的节奏紧密相关, 这些都是提升健美操艺术感染力的有效举措, 在健美操训练中不断的强化节奏训练, 并保持节奏在风格、效应、结构等上面的有机统一, 才能够达到调节练习者心境, 提升联系着的学习质量和进程的目的, 完成有效教学。

摘要:健美操的音乐节奏感极强, 健美操运动员总是会在这种有节奏的音乐声中展开各个关节、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 健美操训练时当前学生首选的运动项目之一, 本文主要通过对“节奏强化训练在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这一重心展开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节奏强化训练,健美操,教学,运用

参考文献

[1]郑笑容.节奏强化训练在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0, (02) .

[2]杨庆辞, 曾华.健美操教学中影响学生表现力的因素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 2009, (05) .

朗读在《羚羊木雕》教学中的运用 篇9

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四个朗读环节。

第一步: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读得响亮, 专注投入。目的是让学生进入作者营造的紧张、起伏的矛盾冲突中。

第二步:读出场景,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注意时空的转换、人物的出场及对话并理清情节。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把握情节:追问羚羊木雕---赠送羚羊木雕---要回羚羊木雕---伤心难过, 而矛盾的核心就是要不要去要回羚羊木雕。

第三步:围绕要不要回羚羊木雕这个矛盾冲突分角色朗读, 要求学生根据场景, 读出人物各自的语速、语调、重音、神态, 把握人物的心理, 感受人物的性格。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五处对话的双方、对话的背景、重要旁白, 再指导朗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对话一:

对话双方:“我”和妈妈

对话背景:发现羚羊木雕不见了, 知道“我”将羚羊木雕送给万芳了。

重要旁白:妈妈突然查问, “我”心怦怦跳, 小声说;妈妈十分严厉地追问, “我”声音有些发抖;妈妈坚定地叫“我”要回羚羊木雕, “我”哭喊着“不!”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求把握双方的语调、语气、神态。妈妈声调高昂、语音重, “我”软弱、害怕、发抖、带着哭腔, 并感知对话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对话二:

对话双方:“我”和爸爸

对话背景:爸爸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

重要旁白:静静地点燃一支烟, 慢慢地说。声音很平静, 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求把握双方的语调、语气、神态:爸爸静中带威, “我”心理难过, 却没理由、更加软弱。

对话三:

对话双方:奶奶和爸爸、妈妈

对话背景:奶奶耳闻目睹了事情的经过。

重要旁白:奶奶一定想说什么, 可她没有说。见妈妈拿出糖果去换羚羊木雕, 突然说。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求把握奶奶的说话语速慢、语重心长。

对话四:

对话双方:“我”和万芳

对话背景:从不知道事情之前“我”家发生的事情, 被妈妈批评了。

重要旁白: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愣了一下, 没接小刀, 被妈妈批评拿了人家东西后, 跑进屋, 拿着羚羊木雕出来, 然后不见了, 后又出现在“我”回家的路上。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求把握万芳说话时疑惑、责怪、到理解的心理变化。和“我”的无奈、支支吾吾。

对话五:

对话双方:万芳妈妈跟“我”跟万芳

对话背景:凭大人的直觉知道事情的大致情况。

重要旁白:万芳妈妈看着万芳和我们的样子, 立刻明白了, 待看到羚羊木雕后进一步明白了。当我告知羚羊木雕是我送的时, 彻底明白了真相。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求把握万芳妈妈说话语速快、声调高昂。

通过以上五步分角色朗读学生们读出了:

一个贵重的羚羊木雕

一个固执、严厉的妈妈

一个沉稳、威严的爸爸

一个通情达理、慈爱、但又无可奈何的奶奶

一个软弱、珍视友情的“我”

一个仗义、明白事理的万芳

通过刚才分角色朗读, 学生们懂得了文中的父母坚决要回羚羊木雕是因为羚羊木雕贵重, 由此可见成人世界重财轻义;而“我”不想要回羚羊木雕是因为“我”和万芳是好朋友, 由此可见少年世界重情重义。在此基础上归纳主题思想, 揣摩作者的立场就水到渠成了。

上一篇:技能探讨下一篇:计划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