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法在语文教学中

2024-06-24

朗读法在语文教学中(通用9篇)

朗读法在语文教学中 篇1

朗读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语文教学中,通过示范性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魅力

一、朗读的依据。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古代多少成功的文人墨士,就是用这种读书方式,诵背课文,挥洒文章。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以充分说明这一切。从教学系统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论上,“学生中心论”已经逐步代替“教师中心论”,学生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学过程的发动和维持,全在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参与。专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罗杰斯指出,在重视认知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样重视情感的发展。高声诵读是一个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做法,而且在激昂的读书中,不断冶炼感情,不断获取“背诵”的成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致,树立起乐于学习的坚定信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高声朗读不仅仅是口头的运动,它是一种综合思维调动的枢纽,是神经系统激活的有力工具。高声朗读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能说会道,是当今学生的一个新要求。但课堂上大胆举手,大声发言,清晰地流利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的学生却越来越少,换之的是沉闷的气氛,稀疏的举手,小声的回答,词不达意的分析。朗读可以说是治疗这个顽症的良方妙药。在大声朗读中,各种音节的发音,为学生的口形全面、系统训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锻炼机会。而且在大声朗读中,背熟了不少课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熟能生巧,如果嘴巴经常大声说,加上丰厚的素材作为底蕴,肯定可以嘹亮地谈吐。

二、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古人云:“夫缀文者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情感共鸣,体味其中的独特之处,才能准确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悲愤之情,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的绵绵乡情,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淡雅闲情,学生们都应该好好把握,方能读出味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清静中寄悲凉,莫泊桑《项链》同情中喻讽刺,《诗经?硕鼠》痛恨中含警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的第四部分“天气愈冷了„„”一节。当得知时刻怀念、牵挂的战友忽然被枪毙了,柔石“身上中了十弹”,作者的悲愤与仇恨之情,思念和痛悼之意是何等的强烈而复杂,但鲁迅只写了“原来如此!„„”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在标点处生情,读出其中内涵: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往往不太十分注重标点,因为他们太普通了,每篇文章中都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标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只注意了它的作用,或者只是在理解感悟文章内容时注意它的身影,其他的时候标点便成了陪衬。其实,我认为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也应给予标点更多的关注。虽然标点符号的很不起眼,但往往许多情感都融于其中,等待我们去发现。李清照《声声慢》最后一句,老师在学生朗读课文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刚才这个句子你读的是句号,不是感叹号。学生恍然大悟,重新读时明显有了进步。虽然老师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学生至少知道了自己读得不到位。老师这一提醒,学生便会自己去体会怎样读出问句的感觉,这样才真正把指导学生朗读落到了实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当是诵读。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诵读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例如《阿Q正传》中“土谷祠畅想曲”一节,初读觉得好玩;联系背景及前后文方觉阿Q可笑;后来才明白鲁迅先生的用意:阿Q之所以有这样可笑的想法,是因为革命者并没有发动下层愚昧的劳动人民;再读是时便觉阿Q可怜、可悲;涵泳再三,又读时阿Q的心态已了然于心,尚未张口已觉阿Q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仿佛不是自己在读,而是阿Q在倾吐“革命心声”。无论朗读者还是听众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双方都受益匪浅。

三、朗读的魅力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提倡充分关注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应关注自己。教者的泛读,浓缩着教者对教材的独特感悟与体会。伴随着泛读,课文中那优美的意境、美好的向往、高尚的道德情操,就会像甘泉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教者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会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情感想像,而且会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注重泛读,并在泛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可见,提倡诵读教学意义重大。那么,如何进行诵读教学呢?我认为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教师要加强范读,子师以“读”,孰敢不“读”?好的范读不仅可以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还能给学生一种美的精神享受,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威信。笔者音质不佳,普通话也不很标准,但我用心动情的范读,常常博得学生们的满堂喝彩,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要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应针对学生朗读中音量偏小,速度过快,破句多,缺乏感情的缺点,进行个别的针对性的辅导。笔者对学生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在很大程度上有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特点,不要怕人笑,要大声地大胆地忘情地旁若无人地甚至“肆无忌惮”地朗读。这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朗读氛围,有效地调动了朗读的积极性。

再次,不要忘了技巧训练。对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进行专门指导。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范读、领读、带读、接读、齐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总之,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阐述了朗读在培养学生注意力、自信心、张扬学生个性等方面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恰当地运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能增加语文及语文教学魅力的观点。

朗读法在语文教学中 篇2

一、多读精读, 读得准确、流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要有独立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包办代替学生自己读书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更新教学方式, 从绝对权威的管理者向善于引导的组织者转变, 在教学组织上要坚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朗读的活动中来, 使他们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基于此, 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朗读的时间, 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的过程中自主地感悟和体验课文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点拨和指导, 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以多样的方式进行朗读,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比如, 首先要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 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去读书。学生自己借助于拼音读准汉字的读音, 然后个别检查, 看看学生是否读得准确, 对比较容易读错的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精讲, 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经过以学生读为主要形式的朗读训练, 使整堂课都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在教学《小鹰学飞》时, 我首先有针对性地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领读等, 在读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 力求让学生百读不厌, 每读一次都有收获。

二、重视范读, 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带讲, 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而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感悟能力有限, 需要教师通过范读, 为学生营造一种气氛, 创设文章的情境, 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因此,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比如, 像《一株紫丁香》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 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 甚至结结巴巴, 那就无法表达出诗中以一株紫丁香为依托, 表现人民教师勤工作、爱学生的美好形象, 以及少年儿童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教师声情并茂的领读, 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 学生在跟读中受到感染, 不但能学会断句, 学会纠正方言, 而且能领悟文意, 展开想象, 体验情感。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教师范读, 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 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得就越快,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就越深。

三、以读带说, 以说促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 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 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 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 更难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我先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课文中的语句, 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 再指导他们运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时就能做到语言表达流利, 语意表达确切。这样, 既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了课文内容, 又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说的训练, 做到读说结合。如我教《狐狸和乌鸦》时, 先向学生提出:狐狸是怎样讨好乌鸦的?为什么乌鸦会上当?接着, 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狐狸三次讨好乌鸦的话作标记, 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 (1) 第一次狐狸是怎么说的? (亲爱的乌鸦, 你好吗?) 乌鸦的反应是怎样的? (没有回答) (2) 第二次狐狸是怎么说的? (亲爱的乌鸦, 您的孩子好吗?) 乌鸦的反应有什么变化? (看了狐狸一眼) (3) 第三次狐狸是怎么说的? (亲爱的乌鸦, 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 乌鸦的反应是怎样的? (非常得意, “哇……”得唱出来) 由此可见, 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读说的训练, 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的问题, 这样不仅促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投入朗读中, 而且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引发了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在认真读书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并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 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读后又说出来, 这样提高了说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有了进一步阅读探究的良好愿望。

四、以演促读, 激发兴趣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式, 要坚持以生为本, 把课堂由“教”堂转向“学”堂, 教学要从灌输走向点燃智慧, 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采用情景教学法, 创设与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环节的情景化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的重要措施, 是使学生注意力持久集中的有效途径。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 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 进而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发展。如在教学《小鹰学飞》一课时, 我通过让学生分组推选代表, 来扮演课文中的老鹰和小鹰, 学生不但积极参与, 而且表演得很投入, 不但能读出语气来, 还能加入适当的动作。如“拼命地飞”, 学生便使劲地挥舞双手;“急促地喘着气”, 学生便上气不接下气地喘着, 演得惟妙惟肖……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五、拓展延伸, 走进经典

中国古典文化浩如烟海, 在古典国学走向复兴的今天, 我们要在复兴古典文化的过程中, 让我们的小学生走近经典, 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加深小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教育部推荐的古典诵读篇目《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等, 是小学生接触经典文化的启蒙篇目, 这些篇目音韵和谐, 内涵丰富。小学生在这些篇目的朗读中可以理解和接受音韵学知识和古代经典文化。学校和任课教师应该做好定期考核, 过程要完整, 内容要落到实处。

朗读法在语文教学中 篇3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方面,能够为课堂教学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为真实地理解文本教学内容,增强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主要体现在:(1)创设自由学习的乐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自由地学习和交流;(2)营造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深入体味文本中的思想情感;(3)创设互动交流的和谐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尽情发挥,以展现他们的语言学习才能,增强学习信心。

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下同)7A Unit 4 Food“Reading B, A healthy lifestyle”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首先,笔者要求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或者水果,并能够制作成一定的模型;其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这些模型,能够运用英语向同学介绍:What is good when you eat the food?最后,要求学生就如下的题目进行探究交流:(1)What is your favourite food?(2)Why do you like it?(3)How to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交流中,不仅能够深化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提高知识和技能。

2.倡导朗读,增强学生理解感悟

朗读教学作为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方法,其重要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集中精力记忆语言内容,还能够让学生在朗读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感悟,促进自身知识和技能的生成。注重朗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改进策略。

在教学中,倡导朗读,增强学生理解感悟,主要体现在:(1)还学生朗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感悟余地;(2)鼓励学生运用自主朗读、集体齐读等更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理解;(3)鼓励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感悟,通过朗读来提升他们的感悟力。

例如,在7A Unit3 Let?蒺s celebrate!的“Reading A 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教学中,运用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悟力。首先是,要求学生放声朗读,并能够概括出文章表达的大意;其次是,要求学生通过同桌朗读的方式进行朗读,并各自提出不懂的地方;最后要求学生据自己认为最值得朗读的地方再读,并能够体味其中的主题思想。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不仅能够了解西方节日庆祝的具体方式,还能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果。

3.运用模拟,增强学生运用技能

在教学中,根据文本教学情境进行适当地模拟再现,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意义,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技能。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素材的敏锐度,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激活他们英语学习的潜能,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笔者在7A Unit1 This is me!的教学中,我们可采用模拟生成的方法进行学习:首先,要求学生按照漫画卡通的对话形式进行模拟表达;其次是对“Reading A Welcome to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中的Mille、Simon、Kitty等人物的口吻进行模拟表达;最后,建议学生进行分小组合作对话练习,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运用水平。

在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上述的教学方法,在围绕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更能够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这些方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高玮.浅谈初中英语教学方法与途径[J].校园英语(教研版),2009年第8期。

在朗读中感受语文美 篇4

金东区孝顺镇中心小学

张莹悦

语文是美丽的,教材中的语文则是文质兼美的典范。她汇聚了古今中外语言文字的精华,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符合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她肩负着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提升母语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并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的重任。然而这些蕴涵种种审美因素的文字,并不都能为学生所理解识别,就像煤一样,需要教师悉心引导,促使学生去用心挖掘和体会,只有当煤和学生的心火相遇时,灿烂的艺术光泽才会发出夺目的光彩。

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本中的语文美?朗读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这里的朗读,不是一个简单的见字读声的过程,而是指导学生沿着课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课文作者的精神境界的高峰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品的言语积淀为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显然,这样的朗读过程是一个“美读”的过程,即“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充分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的过程。如何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朗读进行审美感受?下面我们从三方面进行阐释:

一、感受音韵美

中国古来即为一个诗的国度。自先秦以后,代代都有诗歌杰作,其中唐代杰作最多,名家也最多,而构成唐诗的重要部分就是格律诗。最能代表唐诗的是绝句与律诗,可以说,没有五律就没有王维,没有七律就没有杜甫,没有绝句也不会有李白。

格律诗自唐朝逐渐定型之后,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传承不衰,受人青睐,这是因为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平仄交错、起伏有变,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朗读,朗读几乎是感受诗歌音韵,走进诗歌意境的唯一途径。《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学了半天,找不到门径。那林黛玉就教导她了:“先读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诗,再读一两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再读一两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功夫,成了”,“不愁不是诗翁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典诗歌,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其间的音韵

美,从而由音及情,由情及意,由意及人,充分感受语文的美丽,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首先我们可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平仄。在格律诗中,平仄的交错出现体现了诗词的音韵美。如五绝: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其格律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观其格律,平仄交错结合。吟之诗文,音韵抑扬顿挫,高低跌宕起伏,产生了一种音韵回环美。如此,产生音韵的旋律线:根据旋律线产生了音韵的旋律美,而这种旋律美非朗读不足以体现,不足以感受。

除诗歌外,其他的体裁的优秀作品同样也有优美的音节、音律潜在其中,我们同样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以《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为例,这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历来为人们称道,其语言朗朗有声,如深山潺潺流水,似长空阵阵行云,抑扬顿挫有序,轻重缓急合节。文中长句平稳舒缓如千里月下之碧野,短句急促有力似西楚霸王舞刀枪。长短句交错,则缓中有急、急中有缓,真是倾海为墨难详其妙!请看:“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又如:“又一阵风,比以前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我们读到这些句子,情不自禁手之足之舞之蹈之,仿佛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欣赏贝多芬的交响乐!这样,我们便在朗读中获得愉悦,在愉悦中吮吸知识的甘露,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丽。

二、感受形象美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没有形象性,就没有叙述和描写,也就没有什么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感可谈了。高尔基说:“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的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作家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等,能浮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也能够各式各样地去‘想象’它们,而以读者自己的经验、印象及知识积蓄去补充和增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内心视象,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或者知道时间的发展、空间的移动、事物的运动等等,这就是形象感受。感受形象的过

程是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过程,也是深入挖掘、引发情感、产生审美体验的过程。下面就以《国殇》为例说说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形象。

⑴注意调动多种感官体验

“战争”一词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说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如此,他们从电视影像、语言文字或者他人的讲述中,自己的思考想象中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认识和积累,借助这些我们可以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内心视象:

教师:透过这些描写战争的文字,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战鼓声、兵器的撞击声、战马的嘶叫声、将士们的冲杀声、射箭的嗖嗖声、你死我活的拼杀声、受伤时的惨叫声„„

教师:你们嗅到了什么味道?

学生:尘土味、血腥味、烧焦味、浓烟味„„

教师:看到了什么颜色?

学生:敌军黑鸦鸦的、兵器白刃刃的、满面尘灰色、受伤的鲜血色„„

教师:这样的战斗场面给你们什么感受?

学生:悲壮、惨烈。

教师:生活中或者书本中、影视里有没有看过类似的场景?

学生1:有。甲午海战中“致远号”带着浓烟烈火向日军舰艇冲击而不幸被敌人鱼雷击中沉没的情景。

学生2:我想起了抗日战争中的狼牙山五壮士。

学生3:还有《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松骨峰战斗时,志愿军战士与侵略者同归于尽的场面。

教师:中华民族这种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真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啊!好,让我们怀着对所有爱国烈士的崇敬把课文齐读一遍。

通过这样的引导,激活学生的联想想象,丰富了对战争的认识,战争成了具体的、立体的富有情感的形象,惊心动魄、惨烈无比,这时候,学生清楚的看到了内心形象,对这一形象产生无比的崇敬之情,朗读时语言自然会生动活泼,丰富有趣。

⑵注意呈现丰富的景别变化

《国殇》描述了一场战斗的全过程,用语凝练,总共才十句话,但其中景别 的变化却十分丰富。这里有近景的描绘“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有远景的展示“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有中景的刻画“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挚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有全景的统揽:“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生动地展现出战士由威武出征到英勇杀敌再到壮烈牺牲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不同景别的丰富内涵以及运动变化,把握住诗人情感转换的脉络,对战士的英勇精神和爱国情操自然会有形象的感受、深刻的认识。

学生原本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面对文字,教师不妨将学生的一切感官调动起来,让他们的眼睛去看,让他们的耳朵去听,让他们的鼻子去嗅,把他们的生活储备调动起来,让他们的联想想象活跃起来,让他们用心灵去感受、去丰富作者用情塑造的形象,当他们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感受到了,学生与作者之间生命的交流碰撞也便自然产生了,文字也便生动鲜活起来了,这时,让学生去朗读课文,想无动于衷也很难了。

三、感受逻辑美

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文字能否成为学生感受的对象呢?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看看王尚文在《语感论》中的一段话:

人们一般总是怀着求知识、求真理的愿望去读这类文章的,而优秀的议论文字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满足感甚至是惊奇感,特别是如果解答了读者长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其惊喜之情决不亚于文学作品的效应。此外,优秀的议论文字都并不只是简单地向读者告知某一道理,而表现为一个探索、论证的过程,通过破与立、开与合、正与反、擒与纵、进与退、藏与露、虚与实、疏与密、扬与抑之间的对立统一,形成一个立体的动态平衡结构,如同建筑艺术那样千姿百态,新奇迭出,但都显得匀称、均衡,体现了适用和美观的统一。这种探索、论证的过程自然而然形成一种特殊的“旋律”、特殊的“形象”,时时叩击着读者的心弦,牵动着读者的感情。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逻辑美”

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的逻辑美?

感受文章的逻辑美,必须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作品的逻辑关系,主要指全篇各层次、各段落、各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犹如文气,顺畅地贯穿全篇;犹如经络,紧密地布满全身。朗读这类文章时,不论是时间顺序、空间

顺序,还是情节、矛盾、问题的连绵起伏,都应在头脑中形成强烈的感受,而不应仅仅是清楚明白。

由此可见,优秀的议论文字的语言,往往富有气势情韵,这同样能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发强烈的审美体验。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5

泗泊河小学 何学平

高效的语文课堂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美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对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书名,不了解其内容,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但对一些漫画故事、港台小说却如数家珍。为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要使学生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美的,情节也不逊于言情武打小说与漫画故事,使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在指导学好课文的同时,可介绍前后相关情节,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到自觉地去读,提高阅读生活气息浓厚的名著的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可结合阅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寓言二则》时推荐《寓言故事》,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或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开设赏析课,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或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分别向他们介绍各种读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同时还可结合课外活动,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朗读比赛以及“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也就会逐渐养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他们从热爱读书和主动读书开始,从小就做一名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新时代少年。

朗读――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篇6

李海春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玉兰分校)

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淡化了朗读这一环节。原因是他们认为,朗读时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愿意起来朗读,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充当听众,因而朗读在教学中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并且在课堂上的朗读会占用大量时间,妨碍正常教学进度的完成。

然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在我国传统的古代私塾语文教学中,私塾先生往往采取朗读、背诵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中去体悟语言的魅力和文章所隐含的深意,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这也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千法读为本。

由此,重新引起教师对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视是相当必要的。如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要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一步在日常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中朗诵这一环节切实有效地一经贯之呢?

一、树立朗读教学观念

教师是否对朗读教学正确而充分地认识,是决定朗读教学能否有效开展的第一环。因此,应当先行的就是树立教师的朗读教学观念,引起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教师首先要明确,讲解和朗诵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同时还要进一步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果说讲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那么朗诵则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个人感受,可以带领学生跃出纸外,更好地把教师的讲解加以综合。

讲解前的学生试读,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讲解后的.学生试读又可以检验教师的讲解效果,发现薄弱环节,采取补救措施。与此同时,寄寓在文中的某些细致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朗读,凭借朗读过程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升降变化和速度的快慢才能让学生得以体会。

因此,语文教学中,朗诵可以发挥讲解之不能,补充讲解之不足,万不要弃,朗诵教学时也不可囫囵吞枣,草草收兵。

二、注意朗读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只是任由学生一味盲目地反复朗读,不仅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抵触情绪,并且难以让朗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1.示范朗诵

教师的示范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陶冶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能让学生在模仿中领悟朗诵要领。因为教师范读的声音真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也将作为一种信息,即时以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易感染学生。

如,朗诵《匆匆》一文,其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来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段话中有多处要求采用轻声的读法,因受方言的影响,许多学生读不出轻声的味道,此时教师的范读便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范读只是起示范、启用的引路作用,不是要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而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遁“自得”而读,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角色朗诵

通过师生共同扮演角色朗读,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会各种文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更好地融入课文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朗读《去年的树》一文中的小鸟与树、树根、门先生、小女孩的四次对话,就可采用分角色的方法来朗诵。课文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有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啊,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可是当寒冬来临时,它们不得不分手,这是多么无奈、多么的伤感!树和鸟的对话中饱含着请求与期盼:“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的回答信誓旦旦,语气肯定而坚决:“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因此,在这里第一次树与鸟的对话要读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

紧接着,后面的三次对话,是鸟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而当它一次又一次地找不着时,心里又是非常焦急的,因此读鸟向门先生和小女孩的问话时,要读出鸟的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的感觉。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它的内心又转为忧伤。读时要突出情感的层次性,伤心难过的情感在一层层地加重。

三个角色的回答,因其身份不一样,朗诵时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因为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则要显得平淡,因为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不以为然了;小姑娘的回答,声音则要稚嫩些。

通过这样的分角色朗诵,可以让学生学会情感的酝酿,加深体验,与文中的角色进行心灵碰撞,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朗诵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音像朗诵

使用电教手段,让学生的视听器官受到复合刺激,目见其形(图画),耳闻其声(音乐)地朗诵课文,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如,《草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但是很多学生面对语言文字的描写,难以领略到大草原之美。通过腾格尔的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的MTV,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草原上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的白色羊群。这些听觉、视觉上的刺激,可以使学生深刻地领略到课文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美丽景色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真实情感。

4.朗诵欣赏

播放录音磁带,让学生感觉示范朗读鲜明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充分体会语言的韵味和文章中热烈而真挚的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诵技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如,《观潮》一课的朗诵,在粗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诵欣赏,伴着音乐朗诵,学生犹如亲闻潮来时先是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的声响,亲身感受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的气势,亲见潮头过后“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的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知道了怎样朗诵才能很好地表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此外,朗诵教学中还可采用齐读、领读、自由读等方法。总之,在朗诵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朗诵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重视朗诵教学评议

评读亦是取得良好朗诵教学效果所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的主体意志,学生才能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才会有自己的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所以,老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培养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能真切表达出其所理解的朗诵内容,都应该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

刘勰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诵,语文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采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诵。

参考文献:

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 篇7

语文教学中读的方式很多, 有泛读、齐读、领读、自由阅读、竞读等。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呢?

首先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范, 就是标准示范, 这就需要老师普通话必须标准, 吐字清晰, 否则会错误引导学生的读音, 使他们经常读错。对于生字难词教师要提出来, 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查词典, 让他们养成自学的能力, 扫清文字障碍。而且在泛读时要饱含丰富的感情, 用方言土语读课文, 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学生通过教师有感情的泛读, 才能对文章有初步的认识。

其次需要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的泛读只能给学生留下初步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我们常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通过多读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 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要指导好学生, 用心去感知课文, 体会每一个字词, 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 这样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 和他们一起学习, 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接下来就要进行竞读或者分角色朗读。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 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个性。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 竞读或分角色朗读就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错误, 读错字, 断错句, 轻重音不明显。老师要认真听, 对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对于同学们的朗读,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也可以检查他们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和文章的理解程度。

最后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在读之前要设置一些问题, 可以分小组进行解决。让他们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去读, 与小组的同学讨论、解决, 让他们感到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从而增强其阅读兴趣。

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 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语文教学离不开读, 少一点分析、说教,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还给朗读, 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 让琅琅读书声再次回到明净的教室。

(高唐职教中心)

次方程组来解。于是把两个字母看成一个未知数, 就得到2x+5y+4z=3x+y-7z, 即由2x+5y+4z=0, 3x+y-7z=0, 求得x=4y+11z, 再把它代放x+y-z=5y+10z=5 (y+2z) , 到此就可以把方程组32"x+yx+5y7z=0+4z=0中的y和z看成一个未知数解这个方程组, , 消去x, 得y+2z=0, 这个题也就解出来了。

四、设立数学课外小组, 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数学知识作为生活中最凝炼、最富表现力的语言, 必然体现出它的多姿多彩。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 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 不经过亲自体验, 仅靠听讲或观察他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祝淑萍

适时、适度、适量地运用多媒体, 使电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促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一、运用多媒体指导朗读

初中课本中朱自清的名篇《春》, 既是语文朗读训练的极好教材, 也是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教材。教学时教师可配以音乐让学生朗读。那潺潺的流水, 清脆悦耳的鸟鸣, 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春暖花开、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这样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春天的美好。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些文章仅靠文字分析是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 如果借助多媒体, 不仅可以使学生接受得快, 而且能引起情感共鸣。如《故乡》这篇文章, 通过对比手法, 引起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刻思考, 激发了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可用课件先放映两幅故乡的彩图:一幅现实中萧索故乡图, 一幅记忆中美好的故乡图, 让同学们感到截然不同的故乡面貌。然后教师顺势加以引导:为什么记忆中如此美好的故乡, 竟在现实中变得如此悲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 再用课件展示闰土刺猹图和20年后的闰土图, 让学生观察彩图阅读课文, 找出20年后的闰土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20年前的那个机智勇敢的小闰土, 会变成“木偶”似的闰土呢?通过图像所创设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为理解闰土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打下牢固的基础, 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主题。

三、运用多媒体指导作文教学

传统作文教学已经落后, 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教师虽然精批细改, 学生却不愿品味体会, 只注意分数。如果运用多媒体, 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次作文后, 教师可选取好、中、差三篇作文制成课件, 让全体同学共同讨论评改, 了解哪些地方可以借鉴, 哪些地方值得商榷, 常见的毛病有哪些, 如何修改, 然后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减少教师课下批改的负担, 而且能让学生从评改中找出差距, 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运用中是多面的, 只要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 合理地加以运用, 就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

(长垣起重工业园区第三初级中学)

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和大自然, 与社会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当努力设立课外小组, 开辟第二课堂, 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空间, 广泛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广阔天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当中去, 到社会上认识、发现各种数学现象, 使学生产生数学的激情与创造动机, 产生积极的联想和深刻理解, 从而迸发出思维创造的火花。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篇8

关键词:示范朗读;移情换位;创设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56-01

曹文轩先生说:“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汉语的音乐性、汉语的特有声调,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可见朗读有其众多的益处。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高质量的学习,我们称之为学习的高峰体验。一个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艺术家,而朗读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完成,朗读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帮助学生一起对“美”进行创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审美的情趣与能力。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那如何让学生读好书呢?

一、示范朗读

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的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一位能驾驭语文课的老师,他能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通过朗读来紧紧地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成有声的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比如《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此时深情的范读更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从而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师范读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教师在朗读上一定要入情入文,重音、低音,语调缓慢急速停顿都要处理恰当。

二、移情换位

朗读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入境的水平。因而力求做到因文而异、灵活多样,对不同的课文用不同的方法。像朗读郭若沫的诗文要气势磅礴,朗读矛盾的小说要细致入微,朗读巴金的散文要犹如耳边絮语……总之,随课文的变化和情节的发展而变,做到有急有缓、有轻有重、有长有短、有快有慢、力求真实、清晰、明白、亲切地读出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朗读《背影》一文,可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你的记忆中,你的父亲如何关心你?等学生说出他们记忆中的父亲后,再引导他们共同来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感受和留恋,这样他们在朗读中很容易进入“角色”。又如朱自清的《春》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朗读时要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读得满怀深情。对其中第一句中"新的""生长",第二句中的"笑着、走着"第三句中的"健壮""上前"等词语应重读。

三、创设氛围

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电子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投入感情,真正感受到语言美、意境美。例如:教朱自清《春》这一课时,就可以准备一段春天到来、冰雪融化、柳树发芽、百花盛开的录像。一边播放美丽春景的录像,老师一边配以动情的朗读,这样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春天的美、语言的美,有了这种切身的感受再去朗读,定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利用现成的录音磁带或CD片,比如朗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配以昆曲演唱的《琵琶行》。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配以CD片中《明月几时有》的乐曲。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景,自然就读出“味道”来,而且印象深,记忆牢固,长久不忘,学生爱不释手,这样他对课文了解会比较深。

四、引入竞争

浓厚的兴趣,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想读好书的愿望,并能使学生发挥出最佳的朗读水平。如果能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都给他点评、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利用晨读和课外活动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朗读大王三名,让得奖的选手尝到成功的喜悦,鼓励没有得奖的学生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的夺冠。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 篇9

题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院系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师范教育分院姓名 :

学号 :

班级 :

指导教师:

020209012009语文教育刘帅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下面就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性

首先,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过去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朗读确实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能将文章读懂,而且能在读的过程中渐渐理解文意,掌握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如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其次,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再次,朗读教学便于发挥“有声语言”的教育作用。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他们如同站在作者的位置,替作者说出这一番话。反复的读,把文章读的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这时,学生的语言就真正成了作者的语言了。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受到启迪、、、、、、最后,朗读可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因此,朗读是衡量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尺度。在阅读教学中所处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发挥教师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例如在教学童话故事《丑小鸭》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收集到的图片,结合文中的插图,制成动态的画面,通过声、像、形、感同步的“动态”画面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

在不同的情绪体验中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化“要我读”为“我要读”。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让给学生。又如:《月光曲》

8、9节一位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同学们,8、9两节写得最美、最动人。贝多芬的美妙琴声仿佛把兄妹二人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下面请听一听贝多芬的《月光曲》,我想大家一定也会有和兄妹俩同样美妙的感受。听过之后,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有感情。(放《月光曲》片断。生静静地听着。)

试想,对由《月光曲》产生的美妙想象仅靠语言的点拨,学生朗读是难以到位的,而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听其乐,见其景,生其情,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学生掌握学生朗读技巧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的朗读有着积极地作用,以下就是教学工作者在课堂实践中常运用的方法 指导技巧:

1、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因文而异、灵活安排,展开阅读活动。例如 可以经常开展“朗读会”“故事大王”“儿歌表演评比”等朗读比赛活动,在学生中评出“朗读擂主”“故事大王”“最佳演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受读书的欢乐,提高朗读能力。像《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课文中多有总起的排比句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朗读“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这样的总起句加以引导,学生顺着老师的语气朗读具体描述的句子,就会起到水到渠成、大雪无痕的情感带动作用,如在课文中读 惊险 磅礴 不拘一格 等词语就要 显现出 重音 停顿 等朗读技巧

2、在教学中,要提倡提倡“以读为主。阅读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读的次数多、时间长就算完成了任务。我们应该做到每一次指导学生读的时候,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做到有效的朗读。例如 “在领读中”,由老师或读得好的学生领着大家读,可以读句子、读一个层次或一个段落。低年级可以是一句句或一段段地领读全文,高年级可以是领读重点的片段,也可以是引读,即由老师读上句,学生接读下句,或师生双方根据课文中的逻辑关系,加入适当的词语串读。如 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可以这样引读: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什么?)一手(拿着什么?向人们(怎样做?)跟人们(说些什么?)傣族人民(干着什么?)一边向周总理(怎样?)祝愿他(怎样?).通过引读,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逐渐感悟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哲理或情感。有如《观潮》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有四个分句,可以把学生分成四组来做游戏,第一组全部读,读第二分句时第二组加入,读第三分句时第三组加入,第四组只读最后一个分句。这样的朗读符合浪潮由远及近,潮声由小到大的实情,容易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阅读中要注意 语速 重音 等方面的阅读技巧,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高。

3、阅读教学中还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注重阅读的语调。例如我在训练学生读《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让学生将“连忙招呼老山羊”“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半闭着眼睛、摇尾巴、咧开嘴、龇着牙”等表情、动作表演出来,增强了朗读的效果,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像《再见了,亲人》、《匆匆》这些饱含着深情的课文,可以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场

景或者表演,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分角色的进行情感朗读。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搭建一座体验的桥梁,打开一个情感的世界,开拓一方思维的天地。让我们以满腔的热情赋予学生多元的智慧,开启学好语文的窗户,通过朗读,读出学生的童趣,读出学生的真情,读出学生的心声。

4、在阅读中创设情境,以创设情境此方法来指导学生朗读,在开展各种活动时还要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小溪流的新家》一文的基调是欢快活泼的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基调是深沉悲痛的,学生分角色读时要安排 不同性格不同声调的学生来读,因为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文章的内容不同采用的基调也不同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别。又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小白兔说:“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读这篇课文时可以使两位学生扮演两只小兔子的情景剧 ”其中读“自己种、吃不完”要读重音.重音是表示情绪或情感的重音,它一般落在句中的修饰语上,如课文《一粒种子》中“啊,好个光明的世界!”重音应落在“光明”。也可以在停顿和语速方面指导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作品.。例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中“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桥有一人多高。没有放炸药包的支架,也找不到棍子,炸药包放在哪儿呢?”因为董存瑞已经来到桥下,形势非常紧迫,不能从容观察和慢慢考虑。所以,描写这种情境的字句,不能机械地按常规来读,停顿要缩短。后面的“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此时,因为董存瑞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眺望远方”包含着英雄崇高的革命理想,“用尽力气高喊”及喊的话,反映了英雄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这篇课文要找班级声音大地男同学来读 因为,要那这段课文 读得响亮饱满,而且每个停顿都应比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一般停顿稍长。表现兴奋及愤怒感情的句子,读时一般用快速;表示庄严、沉痛、宁静内容的句子,读时一般要慢些。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积极探索朗读指导的方法并要灵活运用,使学生悦读、爱读,在朗读过程中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增加语言积累,充实文化底蕴。

四、结论

上一篇:昔阳县地税局多项措施加强煤炭企业资源整合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征管下一篇:初一月考年级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