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节奏与速度

2024-09-16

音乐中的节奏与速度(精选7篇)

音乐中的节奏与速度 篇1

摘要: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着相应的教育阶段,而幼儿阶段的教育可以说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对孩子加以教育不但能够使孩子的创造力得到培养,最主要的是能够使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进而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在这当中,对孩子进行相应的幼儿教育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课程中重要的部分,因为该课程不论是在培养孩子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节奏感知,表达

音乐主要是由音符构成的,在进行创作音乐以及对音乐有所感知的阶段中,我们只有把音符不断地进行变化才能使其产生不一样的节奏,进而产生人们喜爱的音乐。由此可知,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对节奏加以重视,特别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的音乐教育时要着重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使其对音乐有着极强的感知,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对幼儿节奏感知与表达能力加以 培养的作用

1.促使幼儿全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幼儿进行教育跟其他的教育阶段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幼儿的年龄还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他们同化事物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学习时并不能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思维。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幼儿的这种随意性,在选曲时以那些有活力,且情感丰富的音乐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在幼儿对其产生强烈兴趣的同时,加深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具有自身的创新思维,并使其情感充分得到发挥,增加他们的思维活跃度。音乐是让幼儿的身心得到统一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也正好充分地体现出这一点来,加上这一时期是让幼儿的情感从初级向高级转换的重要时期,所以说幼儿的节奏感加强能够帮助他们对周边的事物加深理解。

2.使幼儿创作能力得到培养。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虽然是由后天养成的,但是这种能力每个人都具有,是每个人潜在的能力。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培养才能使创造力的优势被充分发挥出来, 不然就会让生活其他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也是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来使这一效果得到实现。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的情感得到激发,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在进行实际的幼儿音乐教学中,使幼儿拥有节奏感的培养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唱歌、跳舞拍打等,这样可以在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还能通过这些形式来增加幼儿对音乐的喜爱。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们还要遵照相应的规律, 这些规律能够帮助我们使音乐的不同美感充分得到体现。因此,在实际的学习当中,幼儿可以使自身的节奏感得到有效培养,使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当幼儿对基本的方法有所掌握和了解之后, 他们能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创造能力,针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自行解决,使身心健康发展。

二、对幼儿的节奏感知与表达加以培 养的方式

1.使幼儿对声音的节奏感得到加强。

自然界中以及在社会中存在的声音, 如对固有音乐的节奏感知我们就可以把他们当做是音乐,因为音乐本身就是来源与此。特别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节奏,比如说河流的水声以及虫鸟的鸣叫声,这些都可以被当作是对幼儿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行培养的因素。我们可以把这些声音带到教育课堂中,进而让孩子对自然界中存在的节奏感进行仔细的聆听,从而使孩子产生一定的思维与感知。之后再对不同种类声音进行筛选,让幼儿去体会声音节奏的变化,并发现其中的不同,对各种音乐类型加以辨别。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幼儿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 同时还可以使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强,进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

2.使幼儿的身体动作充分得到锻炼。

幼儿本身就是特别爱动的,他们有着特别充足的精力来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 而且他们的感知力也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我们可以对其各个感觉器官加以培养来提升幼儿的感知力。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让幼儿通过行走或者是跑的方式来对身边的节奏加以感知。比如说,在进行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幼儿对平行线的特点进行感受,之后再根据不同的节拍来进行运动。让他们把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到的节奏感和对音乐的理解相融合,构成他们自己的感知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内容更加吸引幼儿,才能培养幼儿的感知力和表达能力。但是,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幼儿的音乐教学时,要根据幼儿年龄和动作实际难度进行相应的调整,让幼儿对不同节奏感加以感受。

总而言之,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表达能力,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成长特征以及实际能力的特点,进而探索一种最恰当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对音乐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促进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使音乐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节奏感知与表达在不同的年龄段有所差别,我们要运用那些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向需要的方式实行教学,进而使幼儿的整体音乐素质得到提高,促进幼儿身心全方位地发展。

速度与节奏对于人物塑造的影响 篇2

结合速度与节奏来分析繁漪这一形象,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人物关系对速度与节奏的影响;第二情绪起伏对速度节奏的影响。首先是人物关系对速度和节奏的影响。对老爷周朴园繁漪是既怕又恨, 可是却不敢太过于反抗, 对待老爷的问话和命令, 随不愿意服从却不得不屈服。对待大少爷周萍, 她确实另外的样子, 周萍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她情感上的波动, 她会高兴会开心会生气会难过甚至是绝望。在对待周冲上, 繁漪又是一种节奏, 她耐心又慈善, 是完全的一幅慈母形象, 她的语速平稳, 动作轻柔, 语气也是轻声细语的, 这是因为她是周冲的亲生母亲, 对待自己的儿子她完全是一个母亲的形象。对待下人鲁贵, 她确实一幅主母的形象, 她的语速缓慢, 语气严肃, 动作只有一个就是端好主母的架子, 一种威严和高贵的形象。在对待四凤的时候则又换了一种节奏和速度, 四凤与繁漪的关系既是上下级又是情敌, 繁漪对待四凤是既戒备又仇恨的。这表现出了繁漪的反抗和她主母的架子, 虽然她开明, 可是她还是脱离不了她封建的一面, 那就是地位尊卑问题。

情绪的变化也会引起速度和节奏上的变化。在第一幕中, 周朴园逼着繁漪把药喝了, 繁漪开始的节奏是平稳的, 不急不躁的反抗着, 后来周朴园让周冲去求他母亲喝药, 繁漪的节奏开始出现了变化, 她的语速变得有些急促, 她说:“我留着晚上再喝不成吗?”最后周朴园看繁漪不肯喝药, 就让周萍去繁漪面前跪下请她把药喝了, 这时候繁漪的节奏彻底的变了, 她的语速急促, 并且站了起来要阻止周萍给她跪下:“我喝, 我现在就喝。”这句话几乎没有用时间就说了出来, 节奏非常快。在最后一幕中, 繁漪问周萍是不是真的要走, 开始繁漪的节奏是很平稳的, 她义正言辞地来批判周萍的不负责任, 说周家做了那么多的龌龊事情, 现在还来说她做的不对, 说她脑子有病说她疯了。后来周萍执意要走, 繁漪的情感开始发生了变化, 她的节奏也随之改变了, 她开始哀求周萍不要走, 只要留在她身边, 哪怕把四凤接来一起住也可以的, 因为她生怕周萍会抛下她, 所以她速度很快, 急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 让他留下来。最后周萍还是拒绝了她, 并且说她是个疯女人, 说她有病, 繁漪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 她彻底的绝望了, 这时候她的速度降下来, 动作也变得缓慢了, 这是一种高度紧张后的松弛状态, 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了, 彻底的绝望让她产生了报复的心理。由于繁漪的情绪有了这么大的变化, 才导致了她在表演节奏中的改变。在第二幕中繁漪与周萍有一次争吵, 她开始是的节奏慢得, 她说我可以请你坐坐吗?我就是想请你坐一坐, 难道这样也不行吗?可是周萍还是拒绝了跟她交谈, 繁漪开始的平静被无情的打破了, 因为周萍的拒绝她变得激动起来, 她的节奏不能再跟开始的那样平稳安静了, 她的速度开始变得快速起来, 她的动作也变得多起来, 她的语速急促, 身体紧张, 语气也变得尖锐。情绪的变化影响了节奏, 节奏的变化对于人物心理的变化也起到了表现的作用。在戏剧表演中, 节奏对于人物的塑造是必不可少的。演员在舞台上动之以情, 最终目的是要感动观众而非演员自己。让观众感觉到由演员创造出来的情感所带来的艺术享受, 从而得到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 而观众的欣赏感受是直接体验舞台情感是否成功的标准。节奏就是体现人物内心变化的最重要的渠道, 它可以体现人物内心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感受, 也能渲染人物与人物之间, 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关系, 节奏的变化使得戏剧的表现能力更加的强烈和真实,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节奏的快慢, 紧凑等表现出来, 让观众明确的感觉到他们之间的亲疏远近。

摘要:《雷雨》是曹禺先生从1929年到1933年最终完成的创作, 前后用了五年时间。它是曹禺先生的第一部话剧, 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剧中的繁漪是该剧中最有特色的一个人物形象, 她自身就是一个集中的矛盾综合体, 她既有先进女性的开明, 可是又有着旧时代封建社会给她的思想影响, 她的行动是体现她性格最好的方式, 她的节奏是她行动的主要表达手法, 本文通过对繁漪这一人物节奏的分析, 来说明节奏对于人物塑造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繁漪,性格,节奏

参考文献

[1]《戏剧艺术》1990年, 第7期, 第56页。

音乐中的精灵——节奏 篇3

音乐教学活动中, 音乐教育可以贯穿整个教育活动, 也是对幼儿全面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 节奏是重要的主体。所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很重要。同时, 也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这一点也是较为重要的, 如果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毫无兴趣, 那么就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师就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法来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那么如何训练和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幼儿对节奏的兴趣

活动中要不断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幼儿很难理解, 但是幼儿对音乐中的节奏却是很敏感的, 为了使幼儿能够很快地理解节奏, 并对节奏感兴趣, 我们必须从身边的生活入手, 引导幼儿从自己的周围去寻找节奏, 如拍皮球的“咚咚”声;在地板上走路时发出的“哒哒”声等;并告诉幼儿有规律的声音就叫做节奏, 鼓励幼儿大胆地在自己的身边去找节奏, 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 很快就举手说出了很多的节奏:闹钟的“答”“答”“答”声;树上知了叫的“鸣鸣”声;妈妈切菜时的“当当”声等, 他们发现一种新的节奏声, 就感到很自豪。通过在身边的生活中去寻找节奏, 使他们对节奏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也更愿意参与活动。

二、对音乐的倾听

引导幼儿用耳朵去倾听音乐, 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掌握与他们对音乐的倾听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生活在有声音的环境里, 当然节奏也是随处存在的, 所以教师要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去寻找节奏、倾听节奏。在一节“声音”的音乐教学活动中, 让幼儿通过———倾听, 去了解火车开动时所发出的“咔嚓咔嚓”声;下雨时屋檐上落下的“嗒嗒”声;闹钟走动时的“滴答滴答”声;电话响起时的“铃铃”声, 并让幼儿在生活中去找节奏。在幼儿了解了节奏的基础上, 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去听和辩别节奏。在听音乐时, 先让幼儿初步倾听一边音乐, 然后再让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打节奏 (如拍手、肩、腿等) , 了解了音乐的节奏后, 可以一边打节奏一边伴唱, 用节奏和歌词来帮助幼儿更快地掌握音乐节拍, 最后, 对音乐熟练后幼儿可以自己创编打节奏的方法, 同时加上歌曲。

三、动作表现

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节奏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一首歌曲里, 让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来表演自己的动作, 并通过动作来巩固节奏。其次, 让幼儿听音乐, 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出这首音乐的节奏 (如拍手、扭胯、摆头等动作) 。他们的动作比较随意, 做到真正的懂得用动作去表现节奏, 而不是由教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去教,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他们的动作加以肯定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可以了, 一定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动作去表现节奏。幼儿身体的大肌肉运动也是表现节奏的很好方法。根据歌曲的节奏, 可以让幼儿的身体动作按难易程度来表现,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 自由节奏。

比较适合于小班, 让幼儿倾听音乐自由的用身体来做有节奏的动作, 教师只需要鼓励和指导动作完全不能与音乐相协调的幼儿, 也可以让节奏感强的幼儿来带领整体幼儿做动作, 教师要特别关注不协调的幼儿, 并要帮助他们动起来, 让他们被动地去感受音乐中的节拍与节奏。他们对节奏的主要动作是用手拍打身体的某一个部位。

2. 均匀节奏。

适合中班。幼儿按教师的要求做一字一动均匀的进行节奏练习。动作与节奏不要过快, 要让幼儿完全掌握音乐中的节奏。

3. 歌曲的节奏。

歌曲本身的节奏, 比前两种都要相对的难一些, 所以刚开始学习时可以选用一些节奏较为明显、简单的音乐来练习, 这样幼儿能较容易的掌握动作。如《我是一个大苹果》《小蜗牛》等音乐。

4. 双层节奏。

就是指同一首音乐中要进行两个部分来完成节奏。这种形式可以合作完成。如一部分幼儿打音乐本身的节奏, 另一部分幼儿则按教师只定的动作来均匀的打拍子。两个声部同时进行。

5. 动作表演节奏。

动作表演节奏是指幼儿所做的动作即要反映出音乐本身的节奏, 又要表现出歌词的内容。这个节奏训练适合在大班进行, 如《小鸡啄米》《我是小画家》都可以进行动作的表演练习。

四、器乐演奏

利用乐器来演奏, 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音乐活动形式, 不同音色的乐器可以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 也可以更好地表达音乐中的内容。每种乐器都有着不同的节奏形式和演奏方法, 然后将多种乐器分声部配合在乐曲中, 会使整首曲子更加饱满, 也给幼儿一种新的听觉感受, 同时也培养了幼儿间的相互倾听、相互配合的能力, 也能更好地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合作的能力。

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教师要在教室的布置中增加音乐区, 投放的材料可以是自制的, 如露露罐里放一些石子, 能让幼儿随用随取。教师不要把对幼儿的配乐演奏想得过于难, 音乐的教学活动不是为了让幼儿来表演, 而是我们利用乐器的演奏来达到对幼儿节奏练习的目的。初步操作时可以让幼儿拿着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品 (如木块、筷子、瓶子等) 敲打着玩, 让幼儿从中发现各种不同的物品所发出的不同声响, 接着再引导幼儿去认识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及使用方法等, 让幼儿自己操作, 并从中发现敲打乐器的方法不同就可以产生不同的声音, 如铃鼓能拍、能摇、能敲击鼓边;鼓棰敲击鼓面和敲击鼓边所发出的声音实截然不同的。这些发现更能使幼儿对音乐活动产生兴趣, 并愿意主动去探索和发现音色与节奏, 愿意积极参与打击乐器的演奏活动当中。接下来就可以组织幼儿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乐。首先让幼儿通过倾听去找出歌曲中的节奏, 边听边打节奏, 然后再学唱歌曲, 最后让幼儿每人手拿一件乐器, 配合着节奏敲打, 幼儿兴致极浓, 并积极地投入到配乐所带来的喜悦当中。

音乐中的节奏与速度 篇4

节奏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可谓伴随人的一生而存在。节奏也是每个儿童生而有之的本能。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一一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对于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但对于儿童节奏部分的教学却又有相同之处。

一、儿童节奏教学的指导理念

在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卡尔·奥尔夫认为,“教授节奏是困难的,只能把节奏引发出来。”[1]

在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达尔克罗兹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2]

在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柯达伊认为,“节奏是人的本能,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3]在音乐节奏训练的初学阶段,教学中不进行抽象概念的讲授,而是通过音节的声音使儿童首先从感性上体验、识别。

三大音乐教学法关于儿童的节奏教学,都是从诱导和激发儿童节奏本能的角度出发,主张感性先于理性,节奏的教学训练不是由谱面开始,而是从音乐体验,情感体验来感受节奏律动,把儿童的节奏本能通过练习,诱发出来。变被动的重复练习,为积极的主体体验,这样更易于儿童掌握所学节奏以及感受到节奏的美。

二、儿童节奏教学的方式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节奏教学采用“声势”训练,所谓声势,就是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包括拍手、拍腿、捻指、拍腿、跺脚等等,通过身体这件打击乐器发出声响,组织节奏进行教学。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主张首先通过身体运动,感知节奏,再现节奏,唤起儿童的音乐本能,继而获得敏锐的音乐反应能力,获得良好的感知和体验音乐美的能力。达尔克罗兹认为身体运动是进行节奏训练行之有效的途径。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主张配合身体律动对儿童开展节奏学习以及训练,在律动中获得节奏的认知和体验,身体动作是帮助儿童建立节奏感的手段和内心听觉的途径。

对于儿童节奏的教学,三大教学法不仅在指导理念上如出一辙,在教学方式上也都是强调通过身体动作训练、律动的学习训练而达到讲授节奏的目的。由此可见,身体动作与节奏是密不可分的,在身体运动的张弛之间其实已经孕育了节奏。

三、儿童节奏教学中多声部思维训练形式

三大教学法在儿童学习音乐的早期就开始强调多声部思维的建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关于多声部节奏的训练首先是从短小的节奏卡农开始,不断重复。奥尔夫教学法主张不抛弃每一个学生,直到每个学生都掌握了现有学习内容后再去尝试新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不是单纯的重复,在每一遍重复练习中都包含有新的意义。就像节奏卡农一样,把儿童分为两组,进行隔开一小节的身体动作练习,例如拍手练习。待其掌握后,可将儿童分为四组,进行隔开一拍的节奏卡农训练,如此,就由二声部变为四声部。也可将分组更加细化,变成八组或十六组,每组相隔一拍,交替出现,形成庞大的节奏卡农。在这种简单的变化重复中,利用身体动作,更为形象地帮助儿童形成音乐的多声部概念。除了节奏卡农外,奥尔夫教学法还采用不同拍子的多声部组合训练来帮助儿童建立多声部音乐思维。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强调以节奏为核心,以体态律动方式为依托,进行音乐教学。达尔克罗兹把动作与节奏紧密结合,把节奏训练细化,并制定了节奏运动的练习项目。对于多声部节奏训练,同样采用卡农形式进行。同时配合以对位节奏和复合节奏的动作练习,将复杂节奏符号转换为动态的运动,给儿童多声部的节奏体验。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多声部训练是以回声模仿、节奏卡农和歌唱时节奏与歌唱的二声部卡农训练开始,以身体动作与声音和身体的配合使儿童感知、理解多声部的概念。柯达伊认为节奏训练的方法应尽早采用多声部形式进行。

从节奏入手建立多声部思维的概念,可以使儿童更好地感知多声部音乐,无论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是达尔克罗兹、柯达伊音乐教学,对于多声部节奏的训练,都无一例以卡农形式开始,运用身体运动,形成二声部以及多个声部节奏交替。

通过以上三点,可以发现世界著名的音乐教学法都主张激发、诱导儿童的节奏本能;运用身体动作去感知、体验节奏;同时在儿童音乐学习的早期就强调多声部节奏的训练,身体动作同样在多声部节奏训练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三大音乐教学法的节奏训练,首要的出发点就是身体动作。虽然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这种“身体动作“称之为“声势”,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中,被冠以“体态律动”的名称,但究其根本,就是儿童自己的身体运动,通过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再现节奏,通过身体动作,感受节奏律动,体验节奏之美。身体动作是节奏教学的起点,身体律动伴随音乐学习的始终,这是人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最原始、最真切,同时也是学习音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通过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儿童节奏部分教学的比较分析,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产生三点启示。

一、“玩”中学

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可以让儿童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相关的知识,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和感知音乐,继而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表现音乐,再现音乐,从儿童的天性中诱导最真切的节奏律动,激发最朴实的音乐元素。音乐游戏是一把可以开启儿童感受音乐的金钥匙。

二、“动”中学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流动的建筑,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艺术。既然音乐是流动的,音乐的学习也应该在“动”中去完成。音乐的性质决定了音乐学习的方式方法。儿童的天性又是活泼好动的,这就更加决定了音乐必须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去理解。

音乐知识的讲授是枯燥的,尤其是节奏的教学,儿童被动的接受知识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让他们亲身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完成音乐知识的传递。音乐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或是背诵,而是一种审美体验。不仅是节奏的学习要在“动”中进行,整个音乐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是在“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三、参与集体音乐活动,感受多声部音乐

我国的音乐,无论是民歌、戏曲还是民族器乐作品,多以旋律为主,黑人音乐是以节奏见长,西方音乐则是以和声为依据。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于多声部音乐的理解是缺乏民族大背景的。在此基础上,儿童想要很好的理解掌握多声部音乐,首先需要的就是参与集体音乐活动,而对于单独授课的音乐课程,儿童更加偏爱集体音乐活动。集体节奏卡农,是多声部音乐的基础,童声合唱是儿童感受多声部音乐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集体音乐活动为多声部音乐的学习与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儿童在学习音乐的早期就开始建立多声部音乐思维的概念,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音乐是流动的,节奏是运动的。节奏是音乐学习的起点,身体动作又是节奏教学的起点。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关于儿童节奏教学方面的观点是共融互通的。节奏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需要通过学习把这种本能给能激发出来,身体动作是激发这种本能的手段,通过集体音乐节奏活动,开展多声部音乐思维的训练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共性。这些共同之处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乃至于音乐教育都有所启发,有所助益。

生活处处有节奏,生活时时有音乐,使儿童能够真正体验音乐,享受音乐,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们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育》第6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第6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尹爱青,曹理,缪力编著:《外国儿童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4]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音乐中的节奏与速度 篇5

一、摩登舞关联音乐基调

1. 摩登舞团队的建设者们大都具备亮丽的外形和专业的舞蹈技能,但在摩登舞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却屡屡碰壁,究其原因在于这些舞蹈爱好者没有真正领会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微妙关系,即音乐节奏处理在舞蹈展现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摩登舞教师自身更需要提高专业技能,单纯地依靠简单节拍起舞已经不合时令了,僵化的操练式摩登舞需要升级,配套培训需要专业的舞蹈老师指导,将呆板、枯燥和嘈杂的操练间变成促成合作的洽谈处,健美的身材会不会更有舞动的活力。

2. 如果说舞蹈是一种身体语言,是一首流动的配乐诗,那么它就应该有小节、乐句、乐段、乐章之分。在一个小节中跳几个舞步,几个动作组成一个乐句,一个乐段中有几个组合步型,这些都必须与乐曲的结构规律相吻合。

二、华尔兹音乐节奏处理

1.L.F.CLOSED CHANGE(左足并换步),如可以根据特定审美情趣对华尔兹音乐节奏进行处理,其中左足并换属于基础步型,需要进行时值处理,为凸显节拍上的高低对比度,提升整体美感,可将后两个弱拍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代符点的节奏变化:

处理后会凸显出华尔兹的叠升态势,以处理后的节奏去舞蹈会有一种第三拍消失的感觉,更圆滑了华尔兹、增添华尔兹飘逸流畅的美。

2.WHISK(拂形步)。进行第三步时,会形成三步跳级到位的情况,形成重心偏坠,容易摇晃,需要有才能的教师和助手帮扶促成格调的调整,按部就班地调配资源控制节奏,趋近指定位置,也许会稍微出现点拖拍现象,但却增加了舞步的表现形态的完整性。

3.NATURAL SPIN TURN(右旋转步)。这一步型属于2小节中的6拍,通过节奏时值处理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经过前3步的节奏变换后,紧接着就是4步的抢拍向前,5步稍缓,6步顺行,放缓节拍才能给舞步转换容留一定的空间,这样步行的调换,会创造出一种空间滑行式运动的韵律美感。通过快速流动转换,发展到滑旋、徘徊的运动形态远比基本节奏所表现出的美感更具有魅力。

4.分式激转———侧行位迂回步(OPEN IMOETUS TURN-WEAVE FROM PP)。这一步需要进行滑转训练、徘徊技法首选步行训练。这组训练中共有3个小节9拍9步。一步男士后挪左脚,右手带动女士靠近自己的右侧向前摆动。

三、探戈音乐节奏处理

1. 走步——直行连步(WALK——OGESSIVE INK)。

这一组步是6拍4步,两慢两快,即“SSQQ”(S=2拍,Q=1拍,总共是6拍)。如果舞者有较高的节奏处理能力,根据探戈舞曲音乐的特定审美情趣,对基本节奏的拍式进行一些处理,情况就大不一样。为体现探戈舞带有强烈攻防意识和快慢舞步的对比反差,塑造其抑扬顿挫、刚健有力、敏捷而洒脱的舞蹈音乐形象,可将节奏处理成在第1拍的后1/2拍和第2拍上完成第1步,在第3拍的后1/2拍和第4拍上完成第2步,在第5拍上完成三、四步,抢回第6拍作为一个休止性的停顿。

2. 并式滑行步(CLOSED PROMENADE)。

其基本节奏为“SQQS”,共6拍4步,通常是在1~2拍上完成第1步,在第3拍上完成第2步,在第4拍上完成第3步,在5~6拍上完成第4步。第5拍上完成第4步,抢回第6拍来稳定重心,同时又为下一步型的进行赢得了力量内聚的时间。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将音乐节奏处理融入舞蹈教学中,舞蹈会变得柔美动人。要做到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首先,应具备一定的舞曲音乐鉴赏能力,能从共性化音乐节拍形式中区分出个性化的音乐形象及其韵律特征。

参考文献

音乐中的节奏与速度 篇6

参考文献

[1]周大冈.欣赏音乐的知识和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2]艺术体操专修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

音乐中的节奏与速度 篇7

一、重视节奏于图谱训练中———节奏感培养的基础

一切学习的愿望都是从兴趣出发,只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往的节奏图谱都很单一,由简单的音符组成,幼儿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如果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片代替音符进行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如:音乐教学活动《咚咚锵》,一开始我直接以“锣”和“鼓”这两种乐器导入课题,询问幼儿:“它是谁?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幼儿一看到我拿出鼓和锣,他们就顿时有兴趣了,有的说“咚咚咚”,有的说“锵锵锵”……积极性非常高。接着我说:“下面老师就来敲一敲鼓和锣,请你们来听听老师敲的是什么节奏?请你来学一学!”让幼儿在听听拍拍中初步感受节奏,然后逐步出示节奏谱:鼓XXXX∣XX X∣ (X用一个鼓的图片表示,X用半个鼓的图片表示);看到这样的节奏图谱,幼儿一下子就会知道一个鼓的图片,念得时候速度要慢一点;半个鼓的图片,念的速度要快一点。锣:X X∣X X∣(X用一个锣的图片表示)。接着让幼儿边看节奏图谱边进行打击……最后我将幼儿分成两组,分角色边根据图谱敲乐器边进行对唱,在看看、唱唱、奏奏中,幼儿的节奏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二、活用节奏于语言节奏中———节奏感培养的方法

节奏是幼儿认识、感受、表达音乐的重要工具,掌握好节奏能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因此,我们要有效地运用语言节奏促进幼儿节奏感的提高,不断培养幼儿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如:音乐活动《买菜》,首先,我进行情境导入:“今天‘奶奶’要和大家一起去买菜,‘奶奶’好高兴,想要买很多的菜,‘奶奶’想买什么菜呢?”出示菜谱图片:鸡蛋、青菜、母鸡、鱼,提问:“鸡蛋是什么样的?青菜是什么颜色的?母鸡是怎么叫的?鱼儿做了什么动作?”让幼儿根据图片逐个进行回答,我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有效地归纳,并及时将菜谱图片在十六宫格图中进行呈现,然后让幼儿有节奏地进行朗读歌词:鸡蛋圆溜溜呀,青菜绿油油呀,母鸡咯咯叫呀,鱼儿蹦蹦跳呀……幼儿在边看图谱边有节奏的朗读中逐步熟悉了歌词内容,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渗透节奏于律动活动中———节奏感培养的策略

《纲要》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激活幼儿的欣赏兴趣,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运用身体动作去表现音乐,从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如:幼儿纷纷回答“可爱”、“喜欢”,于是,我便接着问:“那有谁知道小蜜蜂有哪些本领?”有的幼儿说:“小蜜蜂会采蜜!”有的幼儿说:“小蜜蜂会飞!”“那么小蜜蜂是怎么飞的呢?”我顺势让幼儿想象小蜜蜂各种飞的样子,然后进行总结:小蜜蜂飞的时候,我们要用脚尖点地,脚跟轻轻地踮起踏步,这种脚的步子大家称之为“小碎步”。“让我们一起再来试一试吧!”紧接着全班幼儿跟着音乐有节奏地随我一起表演着小碎步。“小蜜蜂飞呀飞,小蜜蜂终于来到了花园里,它们是怎么采蜜的呢?”继续让幼儿自由地创编小蜜蜂采蜜时的各种动作,最后总结采蜜动作:我们要弯屈膝盖微微下蹲,把腰弯下来,头低下轻轻摇晃,两只手臂向后轻轻摆。让我们来试试。全班幼儿又一次跟随音乐有节奏地做采蜜动作,看着幼儿尽情地飞着、舞着,我也陶醉了……

四、巧融节奏于角色扮演中———节奏感培养的契机

节奏练习是幼儿音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日常的音乐活动中,我们经常运用拍手、拍腿等方式来表现音乐,但这些形式难免显得枯燥和单一。于是,我在《厨房音乐会》这次教学活动中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幼儿喜欢的厨师这一角色引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在学做小厨师的过程中练习打鸡蛋、切番茄的不同节奏,让幼儿体验现实生活中的音乐。如:在教学活动“发现节奏型”这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幼儿观看厨师工作的视频。接着提问:“看看厨师在厨房里干什么?”幼儿纷纷举手,有的说“他们在准备烧番茄炒蛋!”有的说:“他们在烧番茄蛋汤!”“对呀!那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厨师们是怎样打鸡蛋和切番茄的?”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厨师们在打蛋和切西红柿时的动作是有节奏的。然后我让幼儿观看“打蛋”视频,引导幼儿模仿打蛋的节奏,并出示相应的节奏型图谱。紧接着让幼儿说出节奏:打打打|打鸡蛋|。再让幼儿观看“切番茄”视频,同样的方法,最后让幼儿模拟切番茄的动作,并说出节奏:切切|切番茄|……幼儿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愉快地模仿厨师“打鸡蛋”和“切番茄”的样子,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并帮助幼儿掌握和巩固新的节奏型。

上一篇:隧道抗震下一篇:平面广告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