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节奏感强的音乐(通用8篇)
幼儿园节奏感强的音乐 篇1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养成教育、情感教育、感官教育和社会性发展、智力发展、动手能力的发展,所以,我选择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音乐教育作为研究课题。
我主要对幼儿进行音乐书奏感方面的培养。音乐是听觉艺术,我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幼儿用耳朵去听、去感知。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幼儿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嘀哒嘀哒;上楼时:嗵嗵嗵嗵;下楼时:踏踏踏踏。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走路不同的 节奏。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雪花飘》、《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 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 长音、是短音,这样敲就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以上这些内容孩子们都熟练到一定程度后,我又让幼儿自己在试着创编节奏。除了这些教育培养外,我还把对幼儿的音乐素质练习穿插在一日生活中,如早上体检时欣赏优美的乐曲,不仅陶冶了情操,还使幼儿尽快醒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早上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之做优美的律动,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动作。久而久之,孩子们无论是在对音乐的喜爱上,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如在音乐教育活动《到全国各地去旅行》中,孩子们一会儿骑上小车去游览天安门,一会儿又在草原上快马加鞭,一会儿又在长城上挥汗如雨。在活动《看大海》中,孩子们一会儿划船学习海军,一会儿又下网捕鱼;在《冬天》中,孩子们一会儿是狂风怒吼,一会儿是雪花纷飞,一会儿是热火朝天的堆雪人,一会儿又抒情地载歌载舞。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用耳朵去听音乐,而且用身体去表现音乐,从而提高孩子的音乐节奏感。
幼儿园节奏感强的音乐 篇2
一、对节奏概念范畴的理解
节奏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节奏包含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规则的声律运动。节奏具有生命要素, 从呼吸、心跳到各种劳动、运动, 从万物的生长到衰减以及它们的生生不息, 无一不具有节奏性。狭义节奏是指音乐节奏, 是不同时值音响的艺术组合。简单地说, 在曲调运动中音的长短、强弱、快慢等关系构成了音乐的节奏, 并借助人的听觉形成对人心理上的感受。节奏是音乐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是曲调的骨架。具有明显特点和表现力的节奏会赋予曲调鲜明的性格, 使人易于感受、记忆, 有助于音乐形象的塑造。在音乐中曲调脱离了节奏是不能存在的, 而节奏具有一定的程度的独立性, 可以脱离乐音自成“音乐”。在我国有许多民族民间打击乐器, 它们大多发音没有高低, 但却能够发挥长短、强弱等特长, 即使单独演奏也能表达出不同的情绪, 深受人们喜爱。如下面一段锣鼓点:
这段没有高低曲调特性的鼓点, 用锣、鼓、铙、钹等乐器敲打演奏起来, 同样能表达出喜悦和欢乐的音乐情趣。这是因为其偏重发挥了和乐音具有同样长短、强弱的节奏作用, 再加上皮革声动人心弦, 铜器声比较悦耳, 使人听起来精神振奋, 欢腾鼓舞, 兴致勃勃。由此看来, 在音乐中节奏是不同时值音响的艺术组合。乐音仅用它的高低, 还不能成为乐曲, 只有再加上他的长短, 造成丰富多彩的节奏, 才能使它插上翅膀。
节奏感, 指感受音乐长短、强弱、快慢的能力。在音乐中不同的情绪、情感来源于不同的节奏, 而认识音乐、驾驭音乐的基础是需要拥有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 其主要原则为“节奏第一”。纵观儿童音乐节奏感的发展现状, 我国儿童节奏感的欠缺, 究其原因有两点:
第一, 中西音乐之间的节奏差异。西方音乐的节奏感以严谨、方正为首要的审美原则。中国音乐的节奏感, 受中国诗歌、语言和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影响, 旋律大多围绕音韵进行, 节奏大都具有装饰性特点。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完全取决于说话般的歌词朗读节奏, 当年人们传唱这首歌时, 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它是五拍子。这是由中国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旋律性决定的。因此, 中国人对节奏的感受远不及对旋律的感受强烈。而西方的语言声调变化少, 语义大都依附于语言节奏, 歌词讲究节奏韵律的抑扬。在西方声乐作品中节奏的重要性远胜过语调。
第二, 教师对儿童节奏感培养不重视。中国当代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廖乃雄教授认为:“在这一方面一向重视不够, 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和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从而造成了广大的群众、学生和儿童往往只看到音乐中的旋律因素, 而忽视了它的节奏性因素。一般中国学生的节奏感较差, 尤其是对保持音乐持续不变的节奏——节拍进行往往难以做到, 而在这方面远不及西方学生严谨、有把握, 这和中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忽视节奏有关。”
如前所述, 音乐节奏之所以重要, 源于节奏同人的自然生理感觉相关。牙牙学语的幼儿听到音乐就能手舞足蹈地随音乐律动, 这是人对音乐节奏天然的生理性反应、情绪反应。实验表明:“自然而然地对音乐做出反应是幼儿的本能, 也是幼儿的兴趣所在。”对于幼儿来说, 节奏比音高更容易被感觉, 轻松愉悦的音乐节奏不仅适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和生理需求, 更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 有利于大胆、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并能促进幼儿的反应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尽管中西音乐在节奏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但基本的音乐节奏、节拍在中西音乐里仍然是共同的。因此, 廖乃雄教授主张:“向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学习, 充分重视节奏的因素和节奏训练, 尤其对我们中国学生和儿童很有必要, 这样可以弥补我们世世代代以旋律性为音乐和语言主宰的缺陷。这丝毫不会影响或妨碍我们保持中国语言和音乐以旋律性为主的基本特征, 相反只会使我们发展得到更全面。”
二、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
幼儿时期是形成欣赏趣味、打下长期烙印的关键年龄, 也是实施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儿童对音乐的表现有时候比成人更加敏感, 他们会对音乐节奏做出本能的、直接的反应。如小班幼儿已具有运用身体动作来配合唱歌节奏的能力, 随着音乐表达能力日益增长, 到了大班已具备最基本的节奏概念和理解音色的能力。所以, 对儿童节奏感的培养应从幼儿园期开始, 早期的音乐节奏体验和经历, 对日后孩子的反应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敏锐的听觉能力都大有裨益。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我们以语言、动作和唱歌这三种幼儿最容易入手的方式为例, 对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 语言节奏训练
“从小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 不仅容易, 而且最富于生命力。”因为音乐节奏的产生和语言、诗歌密切相关, 特别是我国汉语中的四个声调比其他国家的语言更具备强烈的旋律性。因此, 借助语言直观性、旋律性的特征来帮助幼儿理解、表达对节奏的认识是很有效的。对于幼儿来说, 最熟习的语言就是自己的名字, 无论是发音还是汉字的书写, 最先学会的都是自己的名字。而且名字中常常是由两个字符或三个字符构成, 利用名字进行节奏的初步认识会使幼儿更容易接受。
例1:
除了名字以外, 教师可引导幼儿寻找熟悉词汇, 并按照节奏说出来, 培养其对节奏的敏感性。
童谣、儿歌被称为幼儿精神的大自然。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均具有鲜明的节奏性, 每个儿童从婴儿开始就听过大人们给他们说、唱的童谣和儿歌。对于较小的幼儿来说, 歌唱具有一定局限性, 而用他们熟悉的童谣、儿歌进行有节奏朗读则可以在难度、长度上打破歌唱的局限, 并可以在节奏感、听觉反应能力方面得到发展。
例2:
这种将幼儿熟悉的姓名、童谣、儿歌运用到语言节奏练习中, 可以让孩子们逐渐认识和感受到节奏时值的长短变化, 同时也能够培养幼儿在周围的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寻找生活中的节奏以及运用节奏的能力, 并使其享受生活中节奏带来的乐趣。
(二) 动作节奏训练
生性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 在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中, 教师可结合童谣、民谣中出现的动物、动词让幼儿掌握一定的节奏型, 然后再按照节奏型配合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不仅会使幼儿感到惊喜并十分感兴趣, 同时也会提高孩子对语言学习和表达的兴趣。以两首童谣为例:
例3:
例4:
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 还具有情绪性。如例3和例4中“青蛙”“小白兔”以及“蹦蹦”“跳跳”等词语的肢体动作可由幼儿自由创编, 教师对他们的动作给予节奏上的指导。通过一边念歌谣一边做身体动作, 有助于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敏感性。
(三) 唱歌与动作节奏结合
唱歌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 唱歌占的比重最大。唱歌不受条件约束, 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幼儿不识谱、不认字, 在唱歌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歌词和旋律节奏的特点, 编排简单的肢体表演动作来配合歌唱。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加深其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 使演唱效果更加生动、活泼, 同时能促进幼儿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的发展。
例5:
这首歌第一段结尾的“咚咚咚”具有较强力度, 第二段结尾是有较弱力度的“懂懂懂”, 教师要引导幼儿用动作节奏把歌曲的强弱表现出来。这种唱歌与动作节奏相结合的形式, 不仅使幼儿感受到了乐句中出现的强弱规律、音高的起伏和歌曲的情绪变化, 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了歌曲的内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为歌曲设计的表演动作要简洁、有节奏感, 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突出以唱为主的原则, 动作能够引起幼儿参与表演歌曲的强烈兴趣。
总之, 幼儿节奏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幼儿的音乐潜能, 促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节奏感的训练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只要我们有开放的视野和用心的态度, 就能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为幼儿打开通向音乐的大门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139.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507.
[3]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508.
幼儿园节奏感强的音乐 篇3
关键词:培养;幼儿;节奏感;音乐;主要策略
音乐学上的节奏感是指通过声音的长短和有规律的组合,借助人的听觉形成的对人的心理上的感受,由节拍、速度、律动等多种因素构成。它包括对音乐进行中的拍子、重音、小节、拍子中的音符组合、小节中的拍子组合、乐句中的小节组合等诸多综合感应。对幼儿来说,音乐节奏感主要体现在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直接伴随着这种或那种能比较准确地表达音乐节奏的运动反应。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探索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主要策略。
一、设置整合性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
通过设置整合性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能够实现对于幼儿音乐教育各要素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密切联系。在整合性音乐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多样化,防止仅仅以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为目标的局面的出现,而必须重视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具体来说,对于采用不同的音乐教学的两个班级,应该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单一性音乐教学重在让幼儿理解各种音乐节奏类型。相对来说,对于实验班,一方面应该引导幼儿充分掌握所有的音乐节奏类型,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如何培养幼儿的情感,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的良好的生活情趣,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上好音乐课,让他们熟练掌握音乐中的节奏,科学有效地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二、循序渐进地进行音乐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了解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掌握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音乐教学,保证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确保音乐节奏的类型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掌握音乐节奏。具体来说,在幼儿音乐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幼儿所接触到的节奏类型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简单的二拍子节奏类型的强弱程度比较简单,是幼儿能够非常轻松地学习和理解的。
但是,在引导幼儿感受三拍子节奏类型的教学过程中,三拍子的强弱程度为强、弱、弱,一般都是在较为悠扬、富有旋律感的乐曲中出现,这时候必须逐步地对幼儿加以引导使其适应,这样才能够促进幼儿对于这种节奏类型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继续引导幼儿学习四拍子的节奏类型。
三、合理创设幼儿音乐教学情境
只有合理创设幼儿音乐教学情境,才能够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够有利于幼儿更好地学习音乐节奏。具体来说,在音乐教学中,幼儿教师可以借助于真实的“下雨”的情境来进行节奏的教学,带领幼儿观察下雨的节奏,幼儿就可以看到雨滴落在地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并且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在此基础上,幼儿教师就可以通过钢琴来演奏关于下雨场景的旋律,在这种旋律中有缓有急,有音较强的部分也有较弱的部分,幼儿能够结合所看到的真实的下雨情境来欣赏旋律。与此同时,幼儿在对节奏进行欣赏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讲讲各自的感想。
比如,教师问:“你们从这段音乐里听到了什么?”幼儿的感受是各种各样的,所想象的情景也存在差别。有的说:“在下毛毛雨。”有的说:“在打雷。”有的说:“一群人在敲鼓。”有的还想象是“小河在流水”。不过说下雨的幼儿还是比较多的,教师针对下雨的主题进行提问:“你感觉雨下得大?还是下得小?”“你是怎么知道的?”
然后,教师再分段弹奏一遍,让幼儿分段欣赏。每段结束之后,让幼儿用语言来形容一下听到的音乐是怎么样的?幼儿A回答说:“刚刚下的是毛毛大的小小雨。”幼儿B说:“刚才是特别大的雨,哗啦啦!”幼儿C说:“我听到了雷声,雨下得哗哗的。”等等不同的语言,形容他想象的场景。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通过合理创设幼儿音乐教学情境,引导幼儿体验到真实的下雨情境,这样幼儿可以通过语言来形容音乐并且能够通过乐器来表现音乐,幼儿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和理解音乐节奏,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进行了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的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幼儿教师深入了解该年龄段幼儿的音乐节奏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切实提升幼儿的音乐水平,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
参考文献:
[1]杨桦.论音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2]王军.谈音乐教学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10(03).
幼儿园节奏感强的音乐 篇4
题目:
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浅谈如何
培养幼儿节奏感 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节奏感
【摘要】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的重要手段。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也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让幼儿在节奏中感受音乐的美妙以及理解、领悟音乐节奏元素,这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同时还能提高幼儿对音乐欣赏的能力。
【关键字】幼儿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培养 节奏感
作为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节奏是极为重要的。它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精髓,是音乐中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当代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1]。所以节奏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并且《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强调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学应该相渗透,有机结合[2]。但是幼儿因其自身年龄太小,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不能完全与音乐节奏的感受相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幼儿从3岁开始记忆急速发展,教师要在反复中加深他们所学知识的印象。在语言方面已经学会辨别,并能发出我们汉语中的绝大多数音,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音系统。在审美方面,能直接感知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会知道什么颜色好看,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美,什么图案美等等。幼儿在这个时期观察能力也有所增强,会注意到身边的很细小的事物,有时甚至注意力还会比较集中。幼儿的这些特点表示幼儿从3岁起,是培养节奏感的最佳时机。
一、节奏以及节奏教学的目的(一)节奏与节奏感
所讲节奏,一般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比喻均匀、有规律的轻重反复及其各种变化组合。而节奏感是节奏中的一部分,同时节奏感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节奏的感知。如果我们让不同的人来听同一段节奏,我们会发现,他们复述出来的节奏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他们的节奏感有强弱。由此可见,节奏是自然界或人文艺术界因变化而丰富进化,在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是固定的,而节奏感有时候是与生俱来的对事物的把握能力,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也可以达到,是可以培养的。
(二)节奏教学的目的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教学手段之一节奏教学是作为学科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元素。每一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节奏。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节奏每时每刻都存在,也是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东西,所以说以节奏教学会使孩子们感到非常熟悉、亲切、易懂易学,可以说节奏是无需专门训练和技术准备的音乐要素,也是直接作于人的身心的最富有生命意义的要素。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目的,就是开发人的与生俱来的节奏潜能感,并且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将被动的本能变为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感知、反应和表现力,使之成为培养身心均衡发展、有较高素养与能力的适应现代生活、有创造性的劳动者的重要教育手段。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艺术,在它的教学空间里,包含了语言文字、音乐美术、表演设计等多方面的教学门类。奥尔夫在其音乐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原本的音乐” [3]。他说:“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3]”这种行为方式,是合乎儿童天性的。他强调:“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它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近乎于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它是儿童的良师益友。”[3]
三、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
对于幼儿这个年龄阶段,首先应该注重兴趣的培养。没有趣味的学习方式,很难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无法掌握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所以激发幼儿在节奏方面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1、感知生活中的节奏
(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节奏。节奏存在幼儿身边,怎样引导幼儿去感知它呢?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观察、亲近大自然,来发现自然界的声音。并通过让小班幼儿模仿,如:小狗叫“汪—汪—汪—”、小猫叫“喵—喵—喵-”、下雨的哗啦声,汽笛声,打鼓声,打雷声,火车开来的声音等等,或者节奏可表示为X拍一下手、或X跳一步、X—拍两下手等等来感知节奏。通过这些形象的节奏来让幼儿了解节奏的时值。因为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声音,所以幼儿能够轻松的找到并在兴 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通过用语言、动作、或者借助乐器等形式来表现出来。虽然幼儿并不能完全了解节奏上的本质意义,但是可以通过用让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感受节奏,在这个过程中来提升他们对节奏的兴趣,从而为培养节奏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将音乐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无处不在”。如中班在上课之前用节奏型X X ︳XX X ︳,一边摇铃鼓一边说到:小手|拍一拍|,那么小朋友自然会跟着老师的节奏说到我就|拍一拍|这样不仅能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还能训练简单的节奏型。又如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设计了点名活动,请幼儿有节奏地报出自己的名字如:我叫××或我叫××|×0|,早上好,我们两来抱一个。这个活动不仅会使小班的新生很快消除了对老师幼儿园的陌生感,还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可以经常对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潜移默化的接触节奏。例如比较柔和、安静的钢琴曲可以在睡觉的时候放给小朋友们听,他们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噢,要安静,睡觉了。幼儿受着音乐的熏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该干什么了。这样,幼儿不仅节奏得到训练,常规行为也得到了提升。
2、将节奏蕴涵于游戏之中
孩子在幼儿时期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游戏,幼儿园的主要教学形式也是通过游戏教学。在游戏活动中贯穿音乐,将游戏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如在小班音乐游戏歌曲《幸福拍手歌》中,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那么小朋友自然就会打出节奏型X X,甚至还可以创新一点,例如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握握手、耸耸肩、眨眨眼等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小班小朋友对身体各部位的认识还训练了简单的节奏。与游戏的结合不仅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活动氛围,还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促进了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如中班手指游戏《土豆土豆》①,土豆土豆|心 心|土豆土豆|背 背|土豆 心|土豆 背|土豆 心心|土豆 背|,再运用手上的动作,那么就更能吸引小朋友了,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同时也更具趣味性。再如大班《老狼老狼几点了》②这个游戏中,安排一个小朋友当老狼,其他的小朋友就齐声问:老狼老狼|几点 了|这时,老狼随便说一个数,当老狼说到天黑了的时候,就可以下去抓小朋友了。这个游戏也是在玩中训练了小朋友的节奏感。
(二)结合语言、动作在节奏活动中的运用
1、将日常的语言富于音乐的节奏 语言本身即是有旋律和节奏,也是一种音乐。用语言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这样会使幼儿感到非常熟悉、亲切。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常会让幼儿学习儿歌、诗歌等,所以我们在日常活动中启发引导幼儿利用儿歌、诗歌等结合节奏训练,将语言寓于音乐的节奏,这也就体现了奥尔夫音乐原本性的原则。如我们在学习中班儿歌《小老鼠,上灯台》②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学这首儿歌时,节奏的正确把握对幼儿的理解和记忆力有很大帮助。我觉得这首儿歌的节奏是XX X0 |XX X0 | XX X0 | XX X0 |XX X0 | XX X0| XX XX| X X | X 0|并且这首儿歌可以加上动作,例如可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练习,跺脚、拍腿、拍手、来唱这首儿歌。小老鼠,上灯台,配上声势练习依次是跺脚,拍腿,拍手,捻指,或者可以创新一点,拍肩,拍头等等,那么这首儿歌的韵律、趣味性就能很好的表现出来,幼儿也会更感兴趣。把它详细分解:
“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节奏:X X X 0 | X X X 0| X X X 0| X X X 0| X X X 0| X X X 0|X X X X| X X | X 0| 动作:拍腿拍手|拍肩捻指|拍腿拍手|拍肩捻指|拍腿拍手|拍肩捻指|拍腿拍手|拍肩捻指|
2、用动作表现节奏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和音乐欣赏四方面的内容。律动活动包括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和其他节奏动作。其共同之处是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要求动作符合音乐的情绪和节奏、力度、速度的变化。
在这里介绍一种奥尔夫音教法中动作教学方式——声势教学。所谓的“声势”就是指用身体来作为乐器,通过动作使身体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它是人类表现、交流、宣泄、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它是由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动作组成。在《问好》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和小朋友问好,可以边说,边做声势。如,小朋友,(拍手)早上(拍肩)好(做出拥抱的动作),小朋友又可以换不同的动作像老师问好。如果节奏训练的比较好的话,还可以教小朋友简单分声部的声势练习。这样不仅仅是掌握了节奏,而是更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真正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4]
(三)利用打击乐器加强幼儿节奏
奥尔夫认为,打击乐器是最早为人类所掌握的乐器种类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儿童最容易掌握的乐器。打击乐器的演奏主要使用大肌肉动作,对于小肌肉动作能力尚还处于发展初期的幼儿来说,他们是最自然的音乐表达工具,也是最容易从中获得快乐的源泉。
演奏打击乐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不同音色的乐器可以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可以更好地表达音乐内容。各种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幼儿间相互倾听协调配合,更好的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我们可以让3岁以上的幼儿操作打击乐器,进一步帮助幼儿培养节奏感。教师可以用一些乐器如铃鼓、沙球、三角铁、双响筒等乐器,放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地去敲敲打打,感受打击乐器,不同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声响。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性能、音色等,并让幼儿亲自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打乐器可产生不同的音响。在幼儿对乐器有了兴趣之后,就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加入打击乐器。首先引导幼儿寻找歌曲的旋律节奏,边听边拍手,然后学唱歌,最后让幼儿每人手拿一件乐器合着节奏敲打,这样幼儿很有兴趣,学起来也很容易,对节奏的把握也无形中加强。例如,在大班《长针短针》这个儿歌中,我们可先引导幼儿找到每一个小节的强拍与次强拍,并在每一小节的强拍●上用双向筒表示,弱拍○上用双向筒表示,三角铁把每个音符都打出来。把它详细分解:(三代表三角铁)
长针短针|好伙伴|一快一慢|怎么办|长针短针|好伙伴|追追赶赶|来作伴|强弱:● ○ |● ○|● ○|● ○ | ● ○ |● ○|● ○|● ○| 节奏: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 乐器:双响筒 |双响筒|双响筒 |双响筒| 双响 筒 |双响筒|双响筒|双响筒|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 这样幼儿不仅在玩中感受到了乐趣,还意识到了节奏的强弱关系以及训练了简单的节奏。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初步系统地培养有而节奏感,并帮助幼儿发展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是学前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感受和表现又是学前幼儿音乐教育的重点。所以说注重幼儿的音 乐素质中节奏感培养,把对音乐表现手段的认识和运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学前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之中是非常必要的。[5]
四、结语
音乐的教育对于幼儿而言,应该在和谐的充满爱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优美。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随时保持一致的目的和良好的心态,引导幼儿通过探索、认识和发现,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让孩子在肯定和鼓励中增强学习的兴趣,在乐趣中获得知识,进一步形成自己优秀的性格和气质。总而言之,我们通过幼儿音乐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节奏感和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增进幼儿学习、认知音乐的兴趣和方法,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从而打好坚实的基础。注释:
①《幼儿园新课程新游戏》林平凡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1 《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周丛笑,刘美罗 东方出版中心 2005 ②[参考文献]
幼儿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研究论文 篇5
【摘要】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核心是让幼儿能够根据音乐节奏来感受音乐的律动,体会音乐的意境。节奏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理解。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小、天性活泼好动的特点,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采用趣味性强的游戏来满足幼儿的好玩心理,提高幼儿音乐节奏训练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音乐节奏;训练
音乐的生命来自于节奏,节奏感是幼儿音乐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元素,而不是旋律,缺少了节奏的音乐旋律就会变得乱七八糟。根据他的结论,幼儿音乐教育首先应该从节奏训练开始,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的节奏训练来增强幼儿的节奏感,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我在自己的小班音乐教学中根据以下几点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激起幼儿对节奏的兴趣,引导幼儿发现节奏
幼儿年龄小,理解力比较差,对于节奏这个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但是正因为年龄小,好奇心强,所以他们对节奏的敏感度很强。任何学习活动中,兴趣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幼儿掌握节奏,增强节奏感就必须激起幼儿对节奏的兴趣。[1]教师可以结合人们生活中的节奏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比如屋檐下的雨水滴答声、动物的叫声、各种乐器的声音等。我在教学中告诉幼儿,节奏指的就是类似于这样的有规律的声音,我还会让幼儿课后总结,去寻找生活中的节奏,绝大部分幼儿都会很感兴趣,积极地去寻找,他们很容易就从生活中找到像火车铁轨的声音、钟表的滴答声等很多形式的节奏。幼儿在寻找发现生活中的节奏过程中,好奇心、成就感得到了满足。他们常常会骄傲地跟我说这个节奏是他们发现的。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对于生活中各种节奏的探索兴趣。最后,我通过击掌或者敲打的形式将这些生活中的节奏表现出来,幼儿通过反复倾听,理解和感受越来越深刻,节奏感也就慢慢地形成了。虽然此时幼儿并不能理解节奏本身的意义,但是他们能感性地认识到生活中的节奏,并喜欢上了节奏,这就为接下来更深入的节奏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各种听觉训练,养成听节奏的习惯
每个幼儿对于音乐的听觉敏感度是不同的,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幼儿对节奏的认知水平,让幼儿根据听到的音乐来作出指定动作,比如行走、站立、奔跑等动作来提升幼儿对于节奏的听觉敏感度和节奏意识。在教学中我让幼儿听着锣鼓声走,规则是每击一次掌向前走一步,当击掌声停止时停止脚步。刚开始我会带着幼儿一起走,等幼儿熟悉了游戏规则后在旁边用掌声指挥幼儿的行动。慢慢地加快击掌的速度,当幼儿的行走步伐来不及随着掌声变化时自然就会跑起来,通过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节奏的.开始、持续、结束过程的感受。这时我再用节奏鲜明的音乐比如模拟下雨的曲子代替掌声,让幼儿根据对节奏的理解自由做出动作,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游戏提高幼儿对于节奏的感知,增强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提高幼儿学习节奏的兴趣。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故事和乐趣,养成倾听音乐节奏的意识和习惯。
三、提高幼儿发现音乐节奏强弱的能力
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关于声音节奏强弱的例子,教师可以结合这些例子来引导幼儿感受音乐节奏的强弱。比如电视里播放动画片,教师问:你们仔细听一下,听到了什么声音?幼儿答:电视的声音。教师在问:你们觉得声音大不大?能听得清楚吗?幼儿答:当我们慢慢靠近电视机,声音就会慢慢变大,听得就越清楚。教师接着问:除了电视机,你们还在哪里听到过越来越大的声音呢?这时幼儿热烈讨论,有幼儿答:有一天,我走在路上,我身后的洒水车从我身边开过的时候,我听见的音乐声越来越大,当洒水车离我远去的时候,声音就慢慢变小了。通过这样问答,听到幼儿明白声音均匀地变大称为渐强,声音均匀地变小称为渐弱。当幼儿能够准确识别节奏强弱变化后,我用击掌的方法让幼儿来表现声音的各种强弱变化。虽然对于声音的强弱变化绝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击掌表现出来,但是他们还不能深入理解声音的强弱变化。这时我用图片表示各种生活中的声音变化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图片来表现声音强弱变化。最后使用音乐符号,让幼儿根据音乐符号来表现节奏的强弱变化。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进一步丰富节奏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用画图和更多的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的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来提高幼儿判断音乐节奏强弱和表现音乐节奏强弱变化的能力。
四、通过儿歌来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教师可以结合儿歌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在训练幼儿节奏感的过程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就十分丰富,也是幼儿最先学会的表达方式,因此使用语言编写的音乐可以显著地提高幼儿节奏训练的效果,而且相对来说很简单。比如教师可以搜集或者自己编制一些节奏感很强的儿歌,然后让幼儿按照教师的节拍将儿歌念出来或者让幼儿反复吟唱这些儿歌,充分利用儿歌节奏感强、简单顺口的特点帮助幼儿提高节奏感。当幼儿学会了基本的节奏之后,教师再进一步使用语言来慢慢提升幼儿对节奏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对节奏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感受,使幼儿学会运用节奏,把握节奏。比如,除了儿歌,教师可以让幼儿听一些简单、节奏鲜明的流行歌曲,让他们根据歌曲的节奏、速度来朗诵歌词,从而锻炼他们对于音乐节拍、强弱、速度的把握能力。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在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通过语言来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只有幼儿对于音乐节奏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才能准确地把握音乐节奏,从而增强音乐水平,提高音乐审美和音乐创造能力。
五、通过动作来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除了前面提到的击掌,还可以用其他的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无论是否有音乐伴奏,都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因此这种方式比较灵活。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用各种动作来表现节奏,而不用一招一式地教,只需要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比如在训练aaaaa、aaaa、aaaaaa这样的节奏时,可以让幼儿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比如击掌、拍大腿等。通过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不同类型的节奏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如aaaa、aaaaa、aaaaa等,幼儿对这样的训练方式很喜欢,大部分幼儿都能根据不同节奏做出不同的动作。除了这些,教师还要注意通过教学环节设计让幼儿的嘴巴、身体、思维都动起来,充分调动和维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幼儿根据歌曲编出舞蹈动作进行表演,或者用身体作为歌曲的伴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音乐想象力和节奏把控能力。
六、借助乐器来训练幼儿的节奏感
当幼儿掌握了基本的音乐节奏之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简单的乐器,例如锣鼓来帮助幼儿理解节奏,在课堂教学时,教会幼儿简单的操作这些乐器,最常用的乐器就是锣鼓,因为它操作相对简单,节奏感非常强,非常有助于幼儿的音乐节奏学习,而且自己敲打乐器是个趣味性很强的活动,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结合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尝试让幼儿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自己动手制作乐器,其实生活中很多物品可以改造成打击乐器,比如装水的杯子、长短不一的钢管,敲击装着不同质量的水的杯子发出来的声音是不同的,长度不一样的钢管敲击后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让幼儿利用这些东西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然后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编制一些简单的节奏并通过自己制作的乐器演奏出来,然后教师再对各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幼儿学习节奏的同时,增加幼儿的课外知识并且锻炼了他们使用乐器表现音乐节奏的能力。
幼儿园节奏感强的音乐 篇6
科研论文:小班幼儿音乐节奏能力的培养
【摘 要】专家们认为,音乐最先引起幼儿共鸣的就是韵律。根据幼儿感知音乐的这种特点,我们注意从幼儿感知音乐的感觉、操作与表现的各个阶段,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关键词】 音乐 节奏 培养
音乐教育作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挖掘和发展启蒙期幼儿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表达能力,继而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幼儿去感知和体验音乐的魅力,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在客观接受和主动创造的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萌发幼儿去认识美、感觉美、表现美。
专家们认为,音乐最先引起幼儿共鸣的就是韵律。作为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因此有可能只有听觉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根据幼儿感知音乐的这种特点,我们注意从幼儿感知音乐的感觉、操作与表现的各个阶段,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一、感觉阶段与操作的初步阶段——名字的节奏
小班幼儿对自己的名字非常熟悉,有节奏地喊小朋友的名字是幼儿乐意玩的一种游戏。在不断地呼唤中,幼儿不仅体会到集体中的归属感,心中亦会因他人的关注而产生一种自豪感、荣誉感,在无形中又体会和掌握了节奏。孩子们的名字多为三字和两字,所以我们选取了以下两种节奏形式。
如:①2/4
× × | × × ||
王 源 王 源
②2/4
×× × | ×× × ||
严一 格 严一 格
在游戏中幼儿可按坐序,根据幼儿的名字,变换节奏喊,也可由老师拍出二种节奏中的一种,让幼儿猜老师在喊谁,只要幼儿说的名字符号这种节奏就算对了。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这两种节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速度和音强的要求。对节奏一,要求用较慢较强的声音来表示,而节奏二则用较快较轻的声音来表示。通过一段时间的游戏,他们会把老师也列入游戏中,幼儿参与的主动性使游戏的开放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这个游戏让幼儿在无形中接触、感受、模仿了这两种最基本的节奏型,同时节奏的几个要素在游戏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形中又扩大了幼儿的社交范围,和伙伴间初步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
二、操作与个体表现第一阶段——我和“节奏”
对孩子来说,认识世界首先认识的是自己,不少孩子在婴儿期就会无意识的弹舌头或者拍手来发出声音,国外有学者认为,这是人最早的演奏。在幼儿的眼中,自己的身体不仅能自己支配,还可以发出好听的响声,拍手、跺脚、晃身体、弹舌头、捻手指甚至叩牙齿都是让幼儿身体来感受节奏以及音响效果的很棒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他们非常乐意参与。因此,无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律动是他们最喜欢的音乐活动。
如:①2/
4× × | × × ||
跺脚 拍手 跺脚 拍手
打舌 叩牙齿 打舌 叩牙齿
②2/4
× × × | × × × ||
拍手 拍手 跺脚 拍手拍手 跺脚
通过对拍手、跺脚、晃身体、弹舌头、捻手指等身体的“歌声”的熟悉,让孩子们将身体的“歌声”配上以上的节奏来表现,能力较强的还可以自主创编,请大家来学一学,和节奏成为好朋友。在熟悉这两种节奏的基础上,我们又加入了新的节奏型,如三拍子、四拍子等,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们用身体的“歌声”熟悉各种节奏。
三、个体表现第二阶段——儿歌的节奏
儿歌有整齐自然的韵律,反复吟诵的基调,强烈分明的节奏,明白如话的语言,并富于音韵美和音乐感。因此,在幼儿熟练掌握这些儿歌的基础上,让幼儿边念边用手拍出节奏(也就是按儿歌的自然韵律,每念一个字就拍一下手)当然,应该选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儿歌进行练习。如儿歌《大红虾》:
× × × |× × × |× × ×××| × × ×|
大 红 虾 跳 跳 跳 跳 到 爸爸的 嘴 巴 里
大 红 虾 跳 跳 跳 跳 到 妈妈的 嘴 巴 里
小 红 虾 跳 跳 跳 跳 到 宝宝的 嘴 巴 里
× × × ×| × × ×||
全 家 吃 得 笑 哈 哈
这一首有强烈分明的节奏和整齐自然的韵律的短小儿歌,就很适合幼儿边念边拍节奏,他们不仅巩固了× × ×和× × × ×这两种节奏型,而且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 × ×这种较难的节奏型。
再如:儿歌《春天》
× × × | × × × |× × × × ×|
春 天 到 柳 树 笑 弯 弯 的 柳 条
× × × |× × × × ×| × × ×|
随 风 飘 绿 绿 的 叶 子 象 小 船
× × × × |× × × ||
千 万 不 要 用 手 摇
这一首儿歌中就包含了×× × × ×和× × ×、× × × ×三种节奏型。当然×× × × ×这个节奏型较难,要在幼儿熟练朗诵的情况下,再配上节奏练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幼儿就能自己为各种儿歌配节奏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众多的儿歌中选择几首节奏感较鲜明的,分别拍出节奏,让幼儿辨别儿歌名称。也可让幼儿拍节奏,老师猜儿歌的名称,幼儿的兴趣是很高的。
四、个体与个性表现新阶段——配器与歌唱
孔启英教授在《纲要》(解读)中谈到新纲要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和感受并重的教育观。《纲要》指出,创造性活动是人的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寻求和探索。选择不同的乐器来表现一种节奏是自我创造的体现也是幼儿个性的张扬。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用以下的手段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张扬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
1、辨别乐器音色的活动-----——“魔鼓的游戏”
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做辨别乐器音色的活动,其中之一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地辨别到种声音的“声音角”,这些音乐活动,应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例如:一个叫做,孩子们一边说:“魔鼓、魔鼓,你能发什么声?”一边传递铃鼓,念完以后,正好拿着铃鼓的幼儿必须辨别一个他(或她)所希望听到的声音。小班幼儿对这类游戏非常感兴趣,这种游戏适用于各种乐器来进行。
猜谜游戏也很有趣,例如,我们收集一些可以取下盖的式样一样的容器,装入不同的东西,如石头、大米等等,让孩子摇一摇,听一听,如果听出有两个盒内装的东西完全一样,就组成一对,这是一个很好产活动,每个星期换一下盒内的东西。
2、组合乐器音色的活动-----——简单的配器
孩子们在玩过辨别音色的游戏后,通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怎么能够组织这些声音?”这种活动可以让幼儿以最自然的方式进行。
如:(1)用一对沙球或一个铃鼓编配一个节奏型。
2/4× × | × × ||
摇 碰 摇 碰(沙球)
摇 拍 摇 拍(铃鼓)
选择幼儿熟悉的节奏,由幼儿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乐器对节奏进行配器。
(2)选择任何一种乐器,把诸如“天气晴朗,我很愉快”的节奏表现出来。
(3)选择任何一种乐器,表现一首儿歌的节奏。
3、配器与歌唱的组合
唱歌是人们表达自己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方式,也是人的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他们甜美、清脆的童声来表达自己欢快、喜悦等各种各样的心情,同样也是他们显示自己能力,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歌唱的基础上与配器相结合,可以让幼儿更好的感受歌曲的音强和节奏,发展手脑并用的能力。
以铃鼓为例,如:《小鸭小鸡》
4/4 1 2 3 3— | 2 3 5 5— ||
小鸭 小 鸡 碰 在 一起
拍 拍 拍 摇 拍 拍 拍 摇
“拍”指拍一下铃鼓,“摇”指摇铃鼓做划圈动作。通过“拍”和“摇”的动作,孩子们感知了节奏的长度并有了一定的对比。孩子们在学唱这首歌时,我们以“念节奏歌词——念歌词做动作——学唱歌——边唱边按节奏用身体发出声音——选择小乐器代替身体的声音”这样的顺序来学习,通过我们的实践,孩子们掌握歌曲的速度非常快,在两次活动后,都能达到会唱、会拍的目标。尤其在选择“身体发出声音”和“选择小乐器”这两个环节中,幼儿的参与性相当高,我们发现幼儿对所有的乐器都进行尝试后,会一直钟情与某一类能发出相似声音的乐器,往往个性比较内向的幼儿会选择沙球等声音沉闷的乐器。在较固定的模式中给予幼儿选择的自由,这样学习方式,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张扬了幼儿个性的发展。
幼儿园节奏感强的音乐 篇7
一、重视节奏于图谱训练中———节奏感培养的基础
一切学习的愿望都是从兴趣出发,只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往的节奏图谱都很单一,由简单的音符组成,幼儿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如果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片代替音符进行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如:音乐教学活动《咚咚锵》,一开始我直接以“锣”和“鼓”这两种乐器导入课题,询问幼儿:“它是谁?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呢?”幼儿一看到我拿出鼓和锣,他们就顿时有兴趣了,有的说“咚咚咚”,有的说“锵锵锵”……积极性非常高。接着我说:“下面老师就来敲一敲鼓和锣,请你们来听听老师敲的是什么节奏?请你来学一学!”让幼儿在听听拍拍中初步感受节奏,然后逐步出示节奏谱:鼓XXXX∣XX X∣ (X用一个鼓的图片表示,X用半个鼓的图片表示);看到这样的节奏图谱,幼儿一下子就会知道一个鼓的图片,念得时候速度要慢一点;半个鼓的图片,念的速度要快一点。锣:X X∣X X∣(X用一个锣的图片表示)。接着让幼儿边看节奏图谱边进行打击……最后我将幼儿分成两组,分角色边根据图谱敲乐器边进行对唱,在看看、唱唱、奏奏中,幼儿的节奏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二、活用节奏于语言节奏中———节奏感培养的方法
节奏是幼儿认识、感受、表达音乐的重要工具,掌握好节奏能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因此,我们要有效地运用语言节奏促进幼儿节奏感的提高,不断培养幼儿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如:音乐活动《买菜》,首先,我进行情境导入:“今天‘奶奶’要和大家一起去买菜,‘奶奶’好高兴,想要买很多的菜,‘奶奶’想买什么菜呢?”出示菜谱图片:鸡蛋、青菜、母鸡、鱼,提问:“鸡蛋是什么样的?青菜是什么颜色的?母鸡是怎么叫的?鱼儿做了什么动作?”让幼儿根据图片逐个进行回答,我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有效地归纳,并及时将菜谱图片在十六宫格图中进行呈现,然后让幼儿有节奏地进行朗读歌词:鸡蛋圆溜溜呀,青菜绿油油呀,母鸡咯咯叫呀,鱼儿蹦蹦跳呀……幼儿在边看图谱边有节奏的朗读中逐步熟悉了歌词内容,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渗透节奏于律动活动中———节奏感培养的策略
《纲要》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激活幼儿的欣赏兴趣,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运用身体动作去表现音乐,从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如:幼儿纷纷回答“可爱”、“喜欢”,于是,我便接着问:“那有谁知道小蜜蜂有哪些本领?”有的幼儿说:“小蜜蜂会采蜜!”有的幼儿说:“小蜜蜂会飞!”“那么小蜜蜂是怎么飞的呢?”我顺势让幼儿想象小蜜蜂各种飞的样子,然后进行总结:小蜜蜂飞的时候,我们要用脚尖点地,脚跟轻轻地踮起踏步,这种脚的步子大家称之为“小碎步”。“让我们一起再来试一试吧!”紧接着全班幼儿跟着音乐有节奏地随我一起表演着小碎步。“小蜜蜂飞呀飞,小蜜蜂终于来到了花园里,它们是怎么采蜜的呢?”继续让幼儿自由地创编小蜜蜂采蜜时的各种动作,最后总结采蜜动作:我们要弯屈膝盖微微下蹲,把腰弯下来,头低下轻轻摇晃,两只手臂向后轻轻摆。让我们来试试。全班幼儿又一次跟随音乐有节奏地做采蜜动作,看着幼儿尽情地飞着、舞着,我也陶醉了……
四、巧融节奏于角色扮演中———节奏感培养的契机
节奏练习是幼儿音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日常的音乐活动中,我们经常运用拍手、拍腿等方式来表现音乐,但这些形式难免显得枯燥和单一。于是,我在《厨房音乐会》这次教学活动中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幼儿喜欢的厨师这一角色引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在学做小厨师的过程中练习打鸡蛋、切番茄的不同节奏,让幼儿体验现实生活中的音乐。如:在教学活动“发现节奏型”这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幼儿观看厨师工作的视频。接着提问:“看看厨师在厨房里干什么?”幼儿纷纷举手,有的说“他们在准备烧番茄炒蛋!”有的说:“他们在烧番茄蛋汤!”“对呀!那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厨师们是怎样打鸡蛋和切番茄的?”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厨师们在打蛋和切西红柿时的动作是有节奏的。然后我让幼儿观看“打蛋”视频,引导幼儿模仿打蛋的节奏,并出示相应的节奏型图谱。紧接着让幼儿说出节奏:打打打|打鸡蛋|。再让幼儿观看“切番茄”视频,同样的方法,最后让幼儿模拟切番茄的动作,并说出节奏:切切|切番茄|……幼儿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愉快地模仿厨师“打鸡蛋”和“切番茄”的样子,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并帮助幼儿掌握和巩固新的节奏型。
幼儿园节奏感强的音乐 篇8
一、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奥尔夫音乐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好时机,奥尔夫音乐活动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各环节,我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幼儿欣赏。例如:早晨,幼儿来园时,我会播放孩子们喜欢的轻松愉快的音乐,使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一个宁静舒适的环境中;通过音乐对幼儿进行常规的培养、在点名活动中,我们请幼儿有节奏地报出自己的名字等或通过歌唱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名字;在午睡时,播放一些摇篮曲,让幼儿一进入寝室就感受到优雅宁静的气氛,从而使他们在甜美的旋律中进入梦乡等。
二、创造环境,营造音乐氛围
为了使孩子们更喜欢音乐,我把奥尔夫音乐活动中的节奏卡、图谱、图片贴在表演区的墙上,让幼儿随时可以看着练习,进行复习巩固。与此同时,我们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积极地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材料的投放上,我根据教育目标与幼儿兴趣,和孩子一起制作和准备各种各样能发出声音的乐器、玩具、各类表演的服装、道具和材料,如:动物头饰、纱巾、彩带等,并配备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孩子自由选择、自由探索,自由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培养幼儿即兴表演的兴趣和能力。我在音乐角中投放足够数量的乐器,让幼儿自由地敲打探索。幼儿非常喜欢打击乐器,各种打击乐器音色鲜明,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幼儿反复敲打中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让他们在敲敲打打中乐此不疲。
三、通过音乐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游戏是孩子体验、实践和掌握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游戏是主要内容之一,当然,游戏一定要结合音乐才能进行。孩子在幼儿期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游戏,我用游戏的方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将节奏卡配上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夸张的动作,孩子们很快就在游戏的情境中快乐地和我一起快乐地学习。例如:在音乐游戏《库企企》的教学中,我先讲述故事,孩子们很感兴趣,然后我就带他们一起听了音乐认识几种节奏卡,在听着音乐和他们一起上山找宝藏,玩一次游戏后,孩子们就能自己按游戏规则继续游戏。非常简单的规则,非常简单的准备过程,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聚精会神地从背景音乐中区分时高时低、时快时缓的音乐声,轻松快乐地进行游戏。在发展听力的同时,在欣赏理解着音乐,感受音乐中的旋律、节奏、不同的音乐情境。
四、通过律动音乐,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提高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表现力
节奏游戏是最直观、最能激起兴趣的活动,我常在教学中穿插节奏游戏。幼儿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区分不是很容易理解,我就告诉他们二分音符是大步走,四分音符是走、八分音符是跑、十六分音符是跳。通过律动音乐多种动作练习方式让幼儿感知节奏后,我让幼儿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动作让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表现出来。我给幼儿提供了不同类型的音乐,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熟悉各种乐器的声音的不同,有的清脆、有的低沉,让幼儿自己主动探索怎样敲才会特别好听,还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乐器,进行演奏。
五、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与各学科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例如:在儿歌教学中,将语言富于音乐的节奏,即加入节奏进行朗诵,还可变换节奏型,不但提高幼儿对儿歌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而且使幼儿感受到节奏美。在创编故事的活动中,首先我们可以由音乐来激发孩子们的创编能力。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我让幼儿用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还可以听音乐绘画,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等。
六、运用表扬与奖励的激励机制
对于孩子们在音乐活动中的回答,我都一一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而此时的幼儿已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边说边不由自主地表演起来,他们还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自己设计不同的符号把这段音乐画下来,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体会、欣赏到音乐的美感。应该说,对幼儿正面的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最有效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进步给予积极正面的导向与肯定,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