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与节拍说课稿

2024-09-28

节奏与节拍说课稿(精选3篇)

节奏与节拍说课稿 篇1

高中音乐乐理视唱课节奏节拍说课稿

更新时间:2012-03-12 10:46:00

乐理视唱课《节奏节拍》教学说课稿

乐理课,作为音乐科的一门共同基础课,与其他音乐课程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如视唱练耳课,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必须联系视唱练耳课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加以印证。据此宗旨,本课就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一、关于教材

《节奏节拍》取自高教教材《音乐》(第二版)第四单元,教学对象为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幼师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下处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启蒙期,教材选用尤重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我对教材的理解如下:

㈠在乐理教学中,节奏节拍所占的篇幅并不多,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音的性质可以看出,四种节奏节拍占了两项,它是音乐作品的“骨架”。㈡本课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

节奏: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叫做节奏;

节拍:具有相同时值的重音及非重音在音乐中形成了有规律的强弱反复; 节奏型:音乐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

2、能力目标:

⑴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在音乐作品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⑵明确节拍的强弱规律

⑶能够分辨出音乐作品中的典型节奏。㈢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本课重点:

⑴节奏、节拍、节奏型的理解运用;

⑵理论指导实践,唱准视唱曲的典型节奏、节拍规律。

2、本课难点:

⑴《国旗红红的哩》节奏型的掌握(谱略)⑵2/4拍子强弱循环的掌握运用。

二、关于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实例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使理论知识学得具体、充实,再加上示范演唱,以最直观、具体的声音、表情及......预览:

节奏与节拍说课稿 篇2

关键词:斯克里亚宾节拍节奏

斯克里亚宾经常在作品中变换不同的拍号,他后期的钢琴奏鸣曲中每一首都采用了3种或3种以上的拍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明确了音乐的阶段性。

一、节拍特征

1.非常规性质的单拍子

斯克里亚宾善于运用2/8、3/16等非常规性质的单拍子进行写作,使音乐的节拍设置免于俗套。下例中,就有这两种单拍子交替运用的情况:谱例一:斯克里亚宾《第十钢琴奏鸣曲》Op.70尾声片段 这是第十奏鸣曲的342~346小节,它们不断交替运用了3/16与2/8拍,并在全曲多个部分屡见不鲜。

2.非常规性质的复拍子

同样在《第十钢琴奏鸣曲》中,开篇的引子便运用了并不常用的9/16复拍子形式:

谱例二:斯克里亚宾《第十钢琴奏鸣曲》00.70引子片段

而第七op.64与第九op.68奏鸣曲中,主部主题的4/8拍号,也是不经常使用的复拍子之一。

3.非周期时值的混合拍子

斯克里亚宾在第六op.62与第九钢琴奏鸣曲中,都用到了5/8拍,尽管5/8拍子较为普通,但是作曲家却赋予了它别样的意蕴。

首先,在第九钢琴奏鸣曲的结束部(第55小节起)中,可以看到关于5/8拍的使用情况。由于三行谱的表达方式、三连音与延音线的结合,使得音乐不仅在织体上显得颇为丰富,而且从音响上听来也比较特别,显得作曲家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传统的5/8拍子,一般分为两种组合方式:

谱例三

而音乐的实际演奏效果,很难使听众辨别出5/8拍在此的具体组合方式,连线的使用改变了5/8拍旧有的强弱律动方式,使混合拍子的表达更为自由。如果这还不足以证明作曲家对5/8拍的节拍组合方式上具有特别的安排,那么下例也许更为确切:

谱例四:斯克里亚宾《第六钢琴奏鸣曲》00.62副部主题片段

从谱面看来,上例中5/8拍的组合既不是2/8+3/8,也不是3/8+2/8,而更类似于1/8+2/8+2/8这种非常规的组合形式。

4.交错拍子

在第七奏鸣曲中,出现了一些左右手拍号不一致的现象:

谱例五:斯克里亚宾《第七钢琴奏鸣曲》Op.64连接部片段

这个片段的右手是6/8拍,而左手是3/4拍,6/8拍3+3的节拍组合方式与3/4拍1+1+1正好完全匹配,两种拍子很好地融合于一体。

第十奏鸣曲则将交错拍子的程度发挥到更大,不同拍子连续交错的情况时有发生:

谱例六:斯克里亚宾《第十钢琴奏鸣曲》Op.70展开部片段

上例是第十奏鸣曲的158~163小节的左手声部,右手以9/16拍贯穿,而左手则历经了9/16拍、3/8拍、9/16拍、3/8拍的多次交替,同时表现出与右手9/16拍的局部交错,并将此形式一直延续到第172小节。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斯克里亚宾善于在后期作品中,混合使用非常规性质的拍号,使音乐从节拍上显得别具一格。

二、节奏特征

斯克里亚宾后期5首钢琴奏鸣曲,节奏多样、音型复杂,各种连音的运用是节奏上最广泛的特征,作曲家力图通过丰富的节奏营造一种神秘、诡异的音乐形象。

1.代替一个拍点的六连音

以第六奏鸣陆为例,加休止符的六连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奏因素:

这个六连音占据一个拍点的长度,休止符的结合,打破了人们对六连音平均分配时值的思维惯性,再加上作曲家对旋律横向间不协和音程的大量使用,使音乐显得更不平静,甚至充满了紧张、恐惧的情绪。

2.变化的三连音

第六奏鸣曲的主部中,另一变化的三连音也显得非常重要,即主部主题的下片开始部分,这两个三连音都分别代替一个拍点的时值,但是采用了长短结合的形式,改变了三连音均衡的节奏感,并且作曲家还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延音线,使原本就不平衡的节奏更加复杂化。

第七奏鸣曲中,连音形式运用得更加广泛,随处可见不同形式的连音,尤其是三连音,通过主部主题的前2小节就可见一斑:

谱例八:斯克里亚宾《第七钢琴奏鸣曲》Op.64主部主题开始部分

标记a的中间声部,运用了长短结合并加有延音线的两个三连音,颠覆了三连音的固有效果,并连续沿用这一形式及变体,增添了音乐的色彩感。

标记b的旋律声部,也采用了三连音,但是由于休止符和更小时值的32分音符的使用,将连音的形式更大程度地发挥,与中间声部的三连音相结合,使整体节奏更为复杂化。

还值得讨论的是标记c处,虽然长短结合的三连音从节奏上看来并不复杂,但是分声部、分层次的演绎则比较独到,两个三连音既归纳出各自清晰的两拍,又很好地交融于一体。

3.代替三个拍点的四连音

第八钢琴奏鸣曲Op.66的引子,采用9/8拍写成,其中代替三个拍点时值的四连音,打破了9拍子典型的律动状态,使音乐的强弱关系显得多元化。谱例九:斯克里亚宾《第八钢琴奏鸣曲》Op.66引子开始部分

上例表明,四连音代替了9/8的其中三拍,打破了固定的节奏规律,在其后的副部中也能找到其延伸,它成为了这首奏鸣曲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节奏型,可见作曲家开篇时就在节奏型的使用上有着非常长远的考虑,具有统领全局的意味。

4.连音混合

在斯克里亚宾的后期钢琴奏鸣曲中,不同连音的联合套用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用“连音混合”这个词语来概括,即一个连音的内部,混合使用了另一个不同形式的连音来代替这一个连音中的某一音。谱例十:斯克里亚宾《第七钢琴奏鸣曲》Op.64副部主题再现片段

上例中代替3拍长度的五连音高声部旋律连续不断地进行,而这个五连音内部,原本简单明了的五个八分音符的连音,又分别被两条符尾的三连音代替了一个八分音符的时值,并联合适当的休止符,使人完全无法从听觉上找出6/8拍的格式。

第八奏鸣曲中还有二连音与四连音的套用形式,以其中一个片段为例:

谱例十一:斯克里亚宾《第八钢琴奏鸣曲》Op.66结束部片段

这个片段第1小节的右手声部,四连音代替了6/8拍的后三个拍点时值,原有的“次强、弱、弱”变得模糊,而值得注意的是,上方声部中,还在已经出现四连音的基础上,混和了二连音,不仅丰富了声部层次,还使节奏更为繁复,彻底掩盖了6/8拍所固有的节奏印象。

而上例第3小节中三连音内部套用另一个三连音的手法,则显得比较明晰。一个以3个16分音符为基础的三连音占据着6/8拍其中一个拍点时值的长度,但是这个三连音的中间音,却采用了更为短小的三连音来代替,即32分音符形式的三连音来代替一个16分音符,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节奏语言。这种三连音与三连音的联合,虽然都是三连音,还没有真正具备“混合”的严格定义,但是也体现出一定的连音套用意义。

当然,其他形式的连音在斯克里亚宾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中也十分常见,比如第六奏鸣曲中代替3/8拍内其中一拍时值的五连音,速度极快,完全是一种色彩上的处理,

《玩转的节奏》说课稿 篇3

新高中艺术课的“内容标准”,其中对认识音乐节奏在生活中如何表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体验与感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宽广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潜能。本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教育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重点,通过感知作品、体验作品这两个环节,升华到学生自己创作作品。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节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3)注重个性发展。这节课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外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兴趣都有不同,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感。

(4)鼓励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自己的创作过程,达到一个目的,发展学生创造潜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高中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有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多视角的探讨,加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2)通过探讨音乐要素中的节奏在表现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分辨和体验不同生活场景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3)初步获得理解音乐、分析和评价音乐情感的能力,并在创作和交流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入手,通过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要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新理念。能够运用自己具有的综合知识将多种节奏元素融入到节奏的创编中,丰富其创作。

三、说教法:

教师确定的教法,必须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能力来决定的,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了“引——激——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坚持新课标、新理念,注重学生获得音乐的经验,培养学生创作能力为原则。高中艺术课应该注重多元性,本课的设计就本着与多学科联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为主线、创造为目的。发展学生个性体现能力为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欣赏经典音乐作品作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活动。运用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己的体验,体验后的自我创作与表现这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来体现教学目标——表现生活的能力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创作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这是感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样做不仅能帮助学生加强了解本课的内容,同时也触动了学生创作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检验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四、说学法:

在音乐学习中,让学生参与活动是最主要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中我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着让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运用“引——激——拓”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学习。首先引,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学习前是很重要的。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我采用了讨论法,让学生们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有利条件进行实践法,自我创造、表演。拓展知识面,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结合学科的多元性学习是新课标的教育新理念。在教学中,以讨论、表演、评价形式在课堂中教学,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了学生人格魅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针对教学目标,为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了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觉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教学过程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导课

(1)创设情景。(教师播放优美的音乐)这样做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设计有节奏的音响,让学生先动手感受音乐节奏。

第二部分:授新课

(1)播放一段精彩的打击乐片段。

(2)学生思考问题:片段中用什么物品作为打击乐来进行演奏

B这些日常生活用品所发出的声音有何特点或层次之分。

C他们演出的场地在那里?你觉得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

D观察教室里,有什么东西可以成为你手中的打击乐器。

(3)作者简介、作品简介。这一环节设计是给学生一些音乐常识性的知识,作为一种知识积累。

(4)音乐体验:让学生感受节奏情绪。这样做的目的是对讨论的一种认识。

(5)引申环节:结合上面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提炼片段中的典型节奏,并且共同体验。设计这个环节,就是体现探究性学习这个新理念,让学生在理解、感受音乐情绪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的教学,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6)创作与表现:通过对前面知识的认识,学生们把研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感悟进行创作,展示他们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设计这个环节是根据新课标的发展学生研究性学习设计的。

上一篇:心理学知识教师招聘下一篇:婚礼主持全套主持词 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