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的节奏(共9篇)
论音乐的节奏 篇1
论非洲音乐的节奏模式及其文化阐释
时间: 2012-04-17
来源: 论文在线
摘 要:在非洲传统音乐中,节奏模式除了表层的形式结构特征背后,其形成和发生方式还蕴藏着非洲人精神上的、认知方式、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层文化结构的烙印。本文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观审构成非洲人深层文化结构中的世界观、语言和时间观等方面,尝试对非洲节奏模式的发生与形成进行文化性的阐释,引发我们有益的思考。
一、非洲音乐的节奏模式特征
在整个黑非洲音乐节奏的复杂是其共有的特性,多线条节奏是非洲音乐体系和结构的基础,跨节奏、连锁与起应模式、重复与变奏是其最基本的组织原则。
1、跨节奏
最典型的跨节奏形式是两个相互区别的节奏模式呈现在同一时距中,但空间分布不同。按照“郝米奥拉”(Hemiola)所指的二比三的数量关系,即二拍子和三拍子交替出现。这种交替可以是横向的——前一小节二拍子,后一小节三拍子,两种节拍轮番交替出现;也可以是纵向的——在一个相同时距范围内,上下声部之间,一个声部按二拍子演奏,另一个声部则奏出三拍子的节奏模式。当然,不论横向的还是纵向的二三拍交替模式,都可以按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相同的倍数关系延长或缩短时值。在实际演奏中,各声部的重音常常不是出现在同一位置上,使纵向关系上的节奏重拍位置错开,形成重音交错的现象。随着声部的不断加入,交错的现象更加复杂,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跨节奏”。
2、连锁模式
连锁模式就是将音高和节拍合适的安放在其他声部的空间内,或者把音高以及部分乐句同另一部分交替形成一个整体。在一些音乐演出中参与者的拍手、舞蹈和歌唱旋律不是简单的再现基本的节拍,而是通过拍手的节奏模式、舞蹈动作、以及歌唱声部的增加或者减少,使自己的节拍落在中心的节拍与音高之间或周围,直到落在其他人的声部为止,形成连锁方式。
3、起应模式
主唱与合唱或者乐器与人声的交替形成“起应模式”,是整个非洲音乐习语中的主要特征。这种互动的交流模式是跨节奏中固有的,从音乐组织的宏层次上说明了连锁原则。合唱或者回应是规则重现的节奏性乐句。领唱的歌手或音乐家有自己即兴的节奏变化,摆脱回应的稳定重复,乐器提供伴奏支持。爵士乐、布鲁斯、摇滚等美国黑人音乐都采用这一非洲音乐的标准模式。
4、循环模式和变奏
在一定层面上,如果说节奏的复杂是非洲人相对于西方和声的复杂做出的选择,那么节奏敏感的重复则是非洲人对旋律线发展的选择。非洲人知道好的重复和循环的美学价值,在音乐形式上的表现就是采用循环和开放终止。用一条或者更多重复的旋律或者节奏模式的短小动机作为表演的基本依据,在这些动机逐步变奏和长时间的反复循环中表演进一步发展。毫无疑问,这种强调的手法使音乐的意义更清楚,在尊重参与的非洲音乐传统中,这种循环表演重复的方式使人们参与更容易。
二、非洲音乐节奏模式的文化阐释
欧洲早期的复调音乐,在原则上跟大多数非洲音乐的复节奏(跨节奏)不无相似之处;就两者的表演而言,都依靠很多人在一个节拍单位中保持不同的声部,但是,复调音乐将这一原则“垂直”应用于旋律中,而复节奏将此原则“水平地”运用于节奏型中。①造成二者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潜藏在音乐形式深层结构中的社会文化的不同。积淀在非洲人文化心理结构深层的世界观、语言和时间观念等因素将审美观念从西方形而上学的独断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与欧洲截然不同的音乐观和音乐践行的方式以至节奏模式。只有通过对非洲社会文化观念的分析描述才能得到其音乐结构形成的最有说服力的阐释,让处于不同音乐文化语境中的我们明白在非洲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音乐结构组织是如何运作发生的。
1、Ubuntu 世界观
Ubuntu 是一个古老的非洲概念,大致的意思是“仁爱”:不同思想和资源的共享、合作、借力以及与世界万物的和谐相处。其主要原则是:以集体为中心,尊重个体的贡献和人的尊严,相互依赖,相互借力,对他人的肯定以及群体的团结。② Ubuntu 哲学认为,每个活着的人都喜欢个人空间,身体、智力和精神的空间,并通过这种空间强大而先验的互动和分享来信奉并实践 Ubuntu 的有益的高贵的美德,从而创造出一种充满这些美德和善意的格式塔,一种包含了一切的空间。③生活在 Ubuntu 理念中的非洲人以相互尊重为基本原则,任何影响和贬低个人空间的非人性事件都将受到驱逐。因此,基于 Ubuntu 个人与他者和谐存在的道德准绳,一个乐队一致性的维持有赖于从基本的结构中浮现的节奏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各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协调多个个体的连贯一致。在一场演出中,每一条节奏都要遵循隐藏的基本律动,又要保持自我节拍感,在自己格律化的框架中展示清晰的节奏模式并可以随心所欲的加入或退出演奏。虽然,极富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即兴演奏在这个尊重个体表现的社会里受到鼓励,但是节奏关系一旦确立就规定了即兴的可能和限度。如果在结构上改变一个鼓的节奏那么整个节奏结构的效果就会改变。一条节奏的发展也不能凌驾于其他节奏之上,在起应模式中个体的即兴演奏偏离回应部分太远或太近,都会破坏整个节奏关系的平衡和潜在的节拍效果。多线条节奏就在每一条节奏节拍重音相互的“碰撞和冲突”中平等共存,结成一个整体。演奏和聆听这样的节奏都需要高度的节拍敏感性,充分体现了黑人多声部音乐复杂的思维特征。
可以说,节奏组织原则为非洲人提供了实践上的证据,印证了非洲人关于自我和他者关系的观念,并表明了个人和集体力量间必须保有的平衡。自我实现的过程包含着对社会的服务,反之亦然。音乐家的审美把握显示了这些约定的 Ubuntu 品质,并通过节奏组织过程中参与者的基本态度将这个体系所规定的生活风格和 Ubuntu 哲学联系在一起,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实现这一理想。个人意识通过节奏组织模式孕育在社会的集体意识之中。当音乐表演将声音和动作的形式与社会现实、价值观和信仰形式连接起来时,又成为更丰富文化结构的来源,文化综合体通过音乐表演进行传递便有了可能。
2、时间观
传统的时间观念是非洲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非洲本体论的重要方面。时间观念作为非洲人对宇宙的理解,自然也支配着他们对节奏的感知。音乐节拍同其时间组织体系的关系是技巧和文化分析领域的研究主题,正如梅里亚姆指出的,“如果要理解非洲人如何组织音乐节奏并将其概念化,理解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那么就必须在非洲人的文化体系中考虑时间划分的结构、体系和应用”。④一方面,对非洲人来说,时间依存于事件之中并通过事件来表达。他们按照某一事件或活动的重要性来确定时间的基准点,表达的时间概念是一种质量,是活动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是抽象的、精确地的数量。⑤秉持体验事件过程的“生活”时间观念下的非洲鼓手认为音乐就是身体对声音参与的过程,音乐节拍不是一个孤立的部分,而涉及了在音乐流程中同时发生的各个部分的协调,可以根据个人临场体验或语境的变化,通过思维和身体的感受灵动的处理。这与法国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反应”模式的“整体性”关系取代了“听觉反应”模式。以击鼓为例:击鼓时的每一拍都有手的上提和下落两部分构成。通常我们认为发出声音的下落部分才是节拍的开始,但非洲人却认为击鼓时上提的弱拍就是节奏的开始。两个鼓点中间的间隔是手或鼓槌敲打鼓面的整体运动的一部分,而并非静止。由此可见,非洲人是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节奏,而不是“听”节奏。声音是在节奏运动中体验的副产品而不是为了纯粹的音乐听觉目的。另一方面,非洲人将时间看成周期性循环往复的过程。既然时间依存于事象之中,而后者又是一个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过程。那么依存于万事万物的时间之流就是一个往复不已、循环前进的过程。在这种时间观念下,不论是音乐和舞蹈的节奏,还是雕刻形体的表现系统都存在着与时间周期同样的循环结构。听过非洲音乐的人可以清晰地感受,在非洲音乐时间的过程中没有产生西方式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的概念化模式,而是“累积起来的,但没有一定的方向”,⑦虽然节奏感和旋律结构可以千变万化,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复和转移,但却始终没有朝向终止的方向。同一个音乐片段可能是几分钟那么短,也可能是几小时那么长,完全由演出环境决定。乐曲螺旋式发展的方式构成了一个不间断创作的特殊的时间世界。
此外,与我们直线形的时间观不同,非洲人认为时间是射线状的:漫长的过去,作为“过去”的延续而存在的短暂的“现在”,但却漠视“将来”。这种缺失 “未来”的时间观最极端的表现形式是他们没有一种书写体系,复杂的多线条节奏是没有记谱的。与精确地照谱演奏相反,节奏模式的形成注重的是动态参与协调合作的过程。记谱的形式缺乏时间性,而即兴参与演奏的方式能让演奏者沉浸在时间中,体验到声音和肢体动作之间纯粹的时间流动,并能在音乐流动的过程中坚持“自我”的节奏模式。在复杂的、非线型的多线条节奏织体的动态发展中,听觉画面可能会因一个演奏者部分细微的强调或调整而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演奏者真正经历的是个人与他者之间微妙的交互关系,交流和对话就在相互的协调中产生。
3、语言
黑非洲共有八百多种语言,其中大部分地区的语言像汉语一样都是声调语言,也就是说,声调具有音位的意义,声音的音高对每个单词的词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本身的声调和节奏等音韵特征不仅对歌词的意义、歌曲韵律的形成很重要,还在某种程度上还支配或影响着音乐节奏模式细节特征的形成。如,在非洲的阿肯语中有长短两种音节。这两种音节可以通过辅音和元音的不同搭配出现在单音节、双音乐和多音节的词中。与两种音节相对的基本时值的变化代表着语言中连音的出现,在歌唱中听到的切分节奏,就是这种语言现象的反映。器乐曲中使用的不规则的重音安排和不均分节奏也是来源于声乐中对语言节奏的处理。长短音节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基本的音节类型,其相对应的时值则提供了安排不同节奏型的基础。比如“郝米奥拉”二比三的跨节奏模式就是由长短音节的结合构成的。在多线条节奏织体中,每一条节奏的节奏型可以由语言节奏来决定,鼓手所希望建立的节奏型可以通过调整节拍中的长短音节来实现。另外,长短音节都可以出现在重音位置上,演奏者可按照想要的节奏效果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从而形成了节奏重音交错的现象。有时,在规则划分的时距范围内,常会出现一种缺乏节拍的效果,原因在于规则划分的时距在一个音节正常时值超过它的地方被破坏。因为非洲语言对不同类型的词的出现次序并无限制,单字可像在讲话中那样自由地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同样的,在音乐中,也无须以限定的统一节拍体系来安排每个节拍。所以,不均分节奏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语言现象,而并非是由音乐本身的因素引起的。⑧
三、余论
音乐是社会文化意识的产物,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力量,音乐又促进了这种意识的形成。
凝聚在非洲人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传统语言、世界观、时间观等因素塑造了非洲人独具魅力的节奏模式。反过来,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表达,节奏组织结构中也透露出非洲社会生活中的个人和集体观念以及社会时间、空间的平衡观念,其中隐含的社会关系形式塑造成互动交流的模式,这一模式演示了如何将个体融入社会,给人们注入认识周围环境的动力。非洲音乐与其社会生活语境就在这基本的节奏运动中实现整合,并因其它音乐因素所形成的特定风格的建立而实现。可以说,非洲人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以节奏关系为桥梁实现了音乐与社会间的循环交流过程。当制作音乐的过程中这些节奏转变为有意义的行动时,非洲人的社会生活就从音乐组织体系的交互作用中诞生。音乐家的技能就是建立在如何利用这些相互联系的知识的基础上,而后通过音乐表演将其带入生活,世代相传。最后,笔者要说明的是:本文对非洲音乐结构特征进行文化阐释的目的是想为异文化音乐的理解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法。任何音乐风格形成的决定因素必然是其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内容。如果有些音乐可以作为人类体验的声音表达方式,在不同的社会语境和文化结构中被分析和理解,那么在世界音乐教学中,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和体验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① 约翰·布莱金著,马英译,《人的音乐性》,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年,p14。
② [ 美 ] 玛丽·麦卡锡著,张雅妹译:《一个用来隐喻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的起源、作用及发展的术语——Ubuntu》,音乐教育,2002年02期。
③ Khabi Mngoma 著,韦蔚译,《音乐和 Ubuntu》,音乐教育,2005 年第 1、2 期。
④⑥ Chistopher Waterman 著,董云译,《有关非洲的音乐人类学研究》,音乐教育,2005 年第 1、2 期。
⑤ 张宏明著:《非洲传统时间观念》,西亚非洲,2004 年 06 期。
⑦ 莫为民等著:《二十世纪法国哲学》,人民出版社,2008 年,p181。
⑧ J.H.克瓦本纳·恩凯蒂亚著,汤亚汀译:《非洲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p155-159。
论音乐的节奏 篇2
一、对节奏概念范畴的理解
节奏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节奏包含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规则的声律运动。节奏具有生命要素, 从呼吸、心跳到各种劳动、运动, 从万物的生长到衰减以及它们的生生不息, 无一不具有节奏性。狭义节奏是指音乐节奏, 是不同时值音响的艺术组合。简单地说, 在曲调运动中音的长短、强弱、快慢等关系构成了音乐的节奏, 并借助人的听觉形成对人心理上的感受。节奏是音乐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是曲调的骨架。具有明显特点和表现力的节奏会赋予曲调鲜明的性格, 使人易于感受、记忆, 有助于音乐形象的塑造。在音乐中曲调脱离了节奏是不能存在的, 而节奏具有一定的程度的独立性, 可以脱离乐音自成“音乐”。在我国有许多民族民间打击乐器, 它们大多发音没有高低, 但却能够发挥长短、强弱等特长, 即使单独演奏也能表达出不同的情绪, 深受人们喜爱。如下面一段锣鼓点:
这段没有高低曲调特性的鼓点, 用锣、鼓、铙、钹等乐器敲打演奏起来, 同样能表达出喜悦和欢乐的音乐情趣。这是因为其偏重发挥了和乐音具有同样长短、强弱的节奏作用, 再加上皮革声动人心弦, 铜器声比较悦耳, 使人听起来精神振奋, 欢腾鼓舞, 兴致勃勃。由此看来, 在音乐中节奏是不同时值音响的艺术组合。乐音仅用它的高低, 还不能成为乐曲, 只有再加上他的长短, 造成丰富多彩的节奏, 才能使它插上翅膀。
节奏感, 指感受音乐长短、强弱、快慢的能力。在音乐中不同的情绪、情感来源于不同的节奏, 而认识音乐、驾驭音乐的基础是需要拥有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 其主要原则为“节奏第一”。纵观儿童音乐节奏感的发展现状, 我国儿童节奏感的欠缺, 究其原因有两点:
第一, 中西音乐之间的节奏差异。西方音乐的节奏感以严谨、方正为首要的审美原则。中国音乐的节奏感, 受中国诗歌、语言和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影响, 旋律大多围绕音韵进行, 节奏大都具有装饰性特点。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完全取决于说话般的歌词朗读节奏, 当年人们传唱这首歌时, 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它是五拍子。这是由中国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旋律性决定的。因此, 中国人对节奏的感受远不及对旋律的感受强烈。而西方的语言声调变化少, 语义大都依附于语言节奏, 歌词讲究节奏韵律的抑扬。在西方声乐作品中节奏的重要性远胜过语调。
第二, 教师对儿童节奏感培养不重视。中国当代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廖乃雄教授认为:“在这一方面一向重视不够, 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和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从而造成了广大的群众、学生和儿童往往只看到音乐中的旋律因素, 而忽视了它的节奏性因素。一般中国学生的节奏感较差, 尤其是对保持音乐持续不变的节奏——节拍进行往往难以做到, 而在这方面远不及西方学生严谨、有把握, 这和中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忽视节奏有关。”
如前所述, 音乐节奏之所以重要, 源于节奏同人的自然生理感觉相关。牙牙学语的幼儿听到音乐就能手舞足蹈地随音乐律动, 这是人对音乐节奏天然的生理性反应、情绪反应。实验表明:“自然而然地对音乐做出反应是幼儿的本能, 也是幼儿的兴趣所在。”对于幼儿来说, 节奏比音高更容易被感觉, 轻松愉悦的音乐节奏不仅适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和生理需求, 更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 有利于大胆、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并能促进幼儿的反应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尽管中西音乐在节奏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但基本的音乐节奏、节拍在中西音乐里仍然是共同的。因此, 廖乃雄教授主张:“向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学习, 充分重视节奏的因素和节奏训练, 尤其对我们中国学生和儿童很有必要, 这样可以弥补我们世世代代以旋律性为音乐和语言主宰的缺陷。这丝毫不会影响或妨碍我们保持中国语言和音乐以旋律性为主的基本特征, 相反只会使我们发展得到更全面。”
二、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
幼儿时期是形成欣赏趣味、打下长期烙印的关键年龄, 也是实施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儿童对音乐的表现有时候比成人更加敏感, 他们会对音乐节奏做出本能的、直接的反应。如小班幼儿已具有运用身体动作来配合唱歌节奏的能力, 随着音乐表达能力日益增长, 到了大班已具备最基本的节奏概念和理解音色的能力。所以, 对儿童节奏感的培养应从幼儿园期开始, 早期的音乐节奏体验和经历, 对日后孩子的反应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敏锐的听觉能力都大有裨益。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我们以语言、动作和唱歌这三种幼儿最容易入手的方式为例, 对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 语言节奏训练
“从小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 不仅容易, 而且最富于生命力。”因为音乐节奏的产生和语言、诗歌密切相关, 特别是我国汉语中的四个声调比其他国家的语言更具备强烈的旋律性。因此, 借助语言直观性、旋律性的特征来帮助幼儿理解、表达对节奏的认识是很有效的。对于幼儿来说, 最熟习的语言就是自己的名字, 无论是发音还是汉字的书写, 最先学会的都是自己的名字。而且名字中常常是由两个字符或三个字符构成, 利用名字进行节奏的初步认识会使幼儿更容易接受。
例1:
除了名字以外, 教师可引导幼儿寻找熟悉词汇, 并按照节奏说出来, 培养其对节奏的敏感性。
童谣、儿歌被称为幼儿精神的大自然。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均具有鲜明的节奏性, 每个儿童从婴儿开始就听过大人们给他们说、唱的童谣和儿歌。对于较小的幼儿来说, 歌唱具有一定局限性, 而用他们熟悉的童谣、儿歌进行有节奏朗读则可以在难度、长度上打破歌唱的局限, 并可以在节奏感、听觉反应能力方面得到发展。
例2:
这种将幼儿熟悉的姓名、童谣、儿歌运用到语言节奏练习中, 可以让孩子们逐渐认识和感受到节奏时值的长短变化, 同时也能够培养幼儿在周围的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寻找生活中的节奏以及运用节奏的能力, 并使其享受生活中节奏带来的乐趣。
(二) 动作节奏训练
生性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 在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中, 教师可结合童谣、民谣中出现的动物、动词让幼儿掌握一定的节奏型, 然后再按照节奏型配合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不仅会使幼儿感到惊喜并十分感兴趣, 同时也会提高孩子对语言学习和表达的兴趣。以两首童谣为例:
例3:
例4:
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 还具有情绪性。如例3和例4中“青蛙”“小白兔”以及“蹦蹦”“跳跳”等词语的肢体动作可由幼儿自由创编, 教师对他们的动作给予节奏上的指导。通过一边念歌谣一边做身体动作, 有助于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敏感性。
(三) 唱歌与动作节奏结合
唱歌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 唱歌占的比重最大。唱歌不受条件约束, 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幼儿不识谱、不认字, 在唱歌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歌词和旋律节奏的特点, 编排简单的肢体表演动作来配合歌唱。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加深其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 使演唱效果更加生动、活泼, 同时能促进幼儿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的发展。
例5:
这首歌第一段结尾的“咚咚咚”具有较强力度, 第二段结尾是有较弱力度的“懂懂懂”, 教师要引导幼儿用动作节奏把歌曲的强弱表现出来。这种唱歌与动作节奏相结合的形式, 不仅使幼儿感受到了乐句中出现的强弱规律、音高的起伏和歌曲的情绪变化, 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了歌曲的内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为歌曲设计的表演动作要简洁、有节奏感, 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突出以唱为主的原则, 动作能够引起幼儿参与表演歌曲的强烈兴趣。
总之, 幼儿节奏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幼儿的音乐潜能, 促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节奏感的训练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只要我们有开放的视野和用心的态度, 就能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为幼儿打开通向音乐的大门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139.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507.
[3]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508.
试论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节奏美* 篇3
音乐的节奏是音乐的最基础的方面。一般来说,对于音乐人们最容易感知的是旋律和节奏,所以人们常常把旋律和节奏看成是音乐作品的骨架。实际上节奏的存在更重于旋律的存在,因为旋律本身就包含着节奏,所以旋律离不开节奏,而节奏的存在并不需要依靠旋律。如果我们在旋律中抽走以音响时值长短为特征的节奏,就等于抽走了旋律的灵魂。既然节奏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节奏呢?《现代汉语词典》说: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①
节奏是音乐最重要的生命,也是音乐之所以成为听觉艺术的重要关键。音乐语言随着时间的向前运动,其中的单音根据自然结构形成的规律向前运动,就会形成自然的节奏。这种自然结构形成运动的快慢、长短、强弱就是音乐的节奏。节奏之所以能够形成节奏美,就在于代表节奏的这种运动有着不同变化。而这种变化又统一在整个音乐作品的组织结构中,服从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中。节奏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能够使音乐呈现出一种非常鲜明的性格特征,而这种鲜明的性格特征又确定着性格鲜明的音乐形象。一首音乐作品只有具有了性格鲜明的音乐形象,这首音乐作品才是成功的,而其中这一切,都离不开节奏所起的关键作用。我们所讲的音乐的节奏美,实际上就是音乐节奏给人带来的一种心理体验或心理感受。如激越昂扬的节奏可以使人感到振奋;舒缓低沉的节奏则使人进入沉静的状态;摇曳多姿的节奏可以使人激情洋溢;起伏不平的节奏可以使人情绪变化不定;典雅整齐的节奏可以使人肃然起敬的感觉;密集繁复的节奏可以使人紧张活跃;自由随意的节奏可以使人感到轻松舒展;宽广嘹亮的节奏可以使人心胸開阔……这就是音乐艺术中节奏美感给人带来的美妙与神奇的心理体验。音乐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神奇效果,与音乐节奏的有快有慢,快慢相宜;有强有弱,强弱协调;有主有次,主次相间;有疏有密,疏密有序而构成的纷繁多变的审美特质密不可分,更与这种纷繁多变的审美特质而形成的鲜明独特的音乐形象密不可分。由此可知音乐节奏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音乐的节奏美就是音乐的节奏在音乐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给人带来愉悦的美感。音乐的节奏美之所以能给人带来非常明显的审美愉悦,其原因就是因为音乐的节奏与人们的生命的律动和宇宙的运动具有非常神奇的联系。如宇宙的运动规律,是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一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12、24、30、60等数据都是“6”的倍数,而人的心律的搏动,最正常就是每分钟为60-78次,也是“6”的倍数,而这一切,与音乐节奏的每分钟为60拍又神秘地暗合。这种人类不易察觉的规律。实际上在人类的各种生活中又时刻地体现出来。因此,音乐的节奏美,实际上是宇宙中万事万物运动的美,更是人类自身生命运动规律的美,这种节奏美的本质,反映了人类生命的活力和宇宙生生不息的活动。所以,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秘密,并在《礼记·乐记》上说:“乐由天作”,“大乐与天地同和”。②什么是“大乐”?“大乐”就是最美的音乐,只有最美的音乐才能与天地合拍,才能与天地共同呈现出一体的和谐。正因为如此,音乐中最美的节奏,是与宇宙万物运动规律相和谐的节奏,也是与人类生命律动相和谐的节奏。只有这种节奏,才能给人们情绪上的感染并带来情感上的愉悦。
二
关于音乐节奏美的表现,前人已进行非常多的阐述。文琪先生在《试论节奏美在声乐艺术作品中的体现》中对音乐节奏美的变现作了以下的概括:音乐节奏的长、慢、疏能够表现空间的长、宽、开阔、体现由此带来的舒畅的感受;音长节奏的短、快、密则能够表现空间的短、挤、狭窄、体现由此带来的局促的心理感受。物理体积大和重的感觉可使用长的音符,慢及疏松的节奏来表现。长、慢、疏的音长节奏能够表现出人物个性的开阔、大、开放的特性;而短、快、密的音长节奏则能够表现出狭隘、小、拘谨的特性。抑制、平和、安静是由长的音符,慢而疏松的节奏来变现;兴奋、急躁、激动则是由短的音符和快而密集的节奏来表现。如果要表现端庄的、稳定的、有礼貌的交往行为,则可使用长、慢、疏的音长节奏来表现;如果要表现随便的、轻松的、无理的行为,则使用短、快、密的音长节奏来表现。人的精神活动的时间特征与外显行为的时间特征具有一致性。因此,只有掌握音乐的节奏变化,才能更好地把握歌词的情感表现,更加有助于声乐作品的整体性把握。③戚灵岭先生则在他的《古典音乐语汇与音乐欣赏》一文中对音乐节奏美的表现作了以下的总结:重轻节奏即我们正步走的律动节奏,通常这种节奏表现了雄壮、斗志昂扬的形象。这种正步走的节奏如果将其拉宽,就变成了抒情、宽广的慢节奏(四四拍子),一般表现抒发、感叹、忧伤的形象。如果将其紧缩,就变成了激烈奔腾的拍子(如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重、轻、轻节奏也是一样,其本身表现的是圆舞曲的性质,如将其往宽里拉就变成了摇篮曲的节奏,往紧里缩就变成了快速的急流(八三拍子、八六拍子,甚至一拍分成三份的,形成一种漩涡快速转动的三连音)。为了丰富表现力,作曲家还将这些基本的节奏作了一些变形的处理,如将重、轻的节奏拦腰剖开,或将轻拍提到重拍的位置,形成两个重音的切分节奏等等。④下面我们以具体的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分析来看看音乐节奏美是如何在音乐作品中具体表现的。我们先看古琴曲《醉渔唱晚》。《醉渔唱晚》的曲谱,最早见于《西麓堂琴统》。现存古谱有多种版本,各种版本在篇幅、调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现在常见的曲谱为现代川派琴家李子昭先生所传,以著名演奏家卫仲乐先生的演奏最具特色。本文所分析的曲谱,就是以李子昭先生的传谱为主。琴曲在卫仲乐先生洒脱豪放,富有神韵的演奏中,透过其“人影婆娑,歌声断续”,步履踉跄的醉态,表现出了刚劲泼辣的内在气质。
全曲共分为七段,以“唱”和“醉”两个音乐性格主题贯穿始终,在调性、调式和节奏的变化中,运用吟唱性的旋律和各种演奏技法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音乐从低音区开始,以缓慢均匀的吟揉技法,奏出富有吟唱性的旋律。入拍前是由两个节拍自由相距五度音程的音,构成古琴曲型的"散起"引子,第一段在短小的散起引子后,即呈示主题。旋律很简洁,却很有摇摆自得式的醉态,富于歌唱性。吟唱性的音调和摇橹式的节奏,描绘出了晚霞中的苍茫江景,模拟出江心不时泛起的醉翁哼唱的渔歌。尤其是最后动荡的切分音型和不稳定的结束音,惟妙惟肖地刻画了步履踉跄的醉翁神态,为以后乐曲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发散作用。以后的几段,就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变奏,更进一步地刻画醉翁的不同形态,表现了渔翁酒后人醉志清以及借酒醉来发泄对污浊现实的不满情绪。第三段节奏再度变化,使旋律得到了不断的扩充和重复。切分音型的再次出现,配合着“撮”和“反撮”的双音技法,促使着音乐情绪的不断高涨,第四段是一个富有动力展开性的段落,整段旋律转入上五度关系,且对比性极强,表现主题的节奏音型相互交融,时而变形,时而模进,有力地表现了“人影婆娑,歌声断续”之态。第五段是全曲的高潮。逐渐向上的固定低音伴随着连绵的三连音,把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有力地刻画了醉翁豪放不羁的佯狂之态,醉翁心中的积恨通过音乐的表达得到了充分的发泄。第六段是全曲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主题音乐的再一次的变化再现。旋律呈现在古琴的较低音区,随着速度的逐渐减慢,更加使人感到佯狂的醉翁并不是如醉方醒,而是在借酒浇愁,借醉泄愤。随着音乐情绪的逐渐平静,乐曲进入了尾声部分。第七段是全曲的尾声,首先音乐的节奏比较松弛,紧接着一连串急促的泛音,仿佛一石激起千重浪,仿佛酒后的渔翁又回到了严酷的现实之中,不平静的江面又一次勾起了人生的无限感慨。乐曲就在这一连串的泛音中逐渐结束。
全曲通过对夜晚江上渔夫醉酒自得的形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世态朝政的不满和超然脱俗的心理。缓慢均匀的吟揉技法,富有吟唱性的旋律,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江岸月色苍茫,渔夫独酌自饮,哼唱渔歌自乐,借酒佯狂泄愤的情景。在艺术上,乐曲通过切分音型的重复,以散音、按音色的明暗对比,将渔夫步履踉跄和“人影婆娑,歌声断续”的醉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全曲以“唱”与“醉”两个不同音乐性格的主题的交替,既描写了夕阳晚霞,小舟荡漾,醉翁高歌,悠然自得之趣,又突出一个“醉”字,借“醉翁”豪放不羁之口,倾泄心中愤世之情。并在不同音区作节奏、调式、调性的变化并加以发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处世态度和思想情绪。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手法丰富,是一首难得的精致的琴曲小品。
古琴曲《醉渔唱晚》通过比较平缓的节奏来表现作者终身浪迹江湖的飘逸情致,抒发自己不慕功名利禄,摆脱世俗烦恼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而下面的这首广东音乐《赛龙夺锦》则是通过比较快的节奏鲜明的音乐来描绘龙舟竞赛的热闹场面的。
《赛龙夺锦》又名《龙舟竞渡》,是我国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何柳堂先生于1930年以前創作的一首广东音乐。何柳堂,生于1868年,广东番禺人,自幼随祖父何博众学习琵琶等民族乐器,20世纪初,在香港钟声慈善社教授琵琶和粤剧,后从事音乐创作。其作品典雅优美,写实性较强,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所作《赛龙夺锦》描绘了端阳节时举行龙舟竞赛的热闹、欢腾场面。不仅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而且表达了人们奋发进取,不甘落后的精神。音乐生气勃勃,洋溢着欢欣鼓舞的节日气氛。乐曲原用小型丝竹乐队演奏,后增加唢呐、锣鼓等,使乐曲大为增色。
乐曲按龙舟竞赛的发展程序,由引子、呈述、展开、最终形成高潮结束,结构十分别致。旋律和节奏充满了浓郁的广东音乐韵味,更体现了它们是作者对生活观察和提炼的结果。乐曲音调刚健活泼,节奏抑扬顿挫,表现手法大胆清新,情绪明快健康。
乐曲一开始,是个宽广自由的引子,唢呐吹奏出激昂而有号召性的旋律,乐队以震音作背景,描绘了碧波荡漾的广阔背景,宣告了龙舟竞渡的顺利开始。这个雄壮有力的号召性引子和乐队热烈激奋的音乐,把听众带到了沸腾的龙舟竞渡的艺术境界。
接下来是乐曲的呈述部分。由弦乐演奏出基本主题。划船是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协作性强,并要有力争上游的顽强精神。作者把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典型性的音调和节奏贯通全曲,描述了龙舟竞赛的场景。乐曲以一个象征划浆动作的节奏型为主要节奏,运用下四度自由模进的手法,刻画出赛舟之间你追我赶的形象。跳动的音调在铿锵的锣鼓节奏中,表现出了龙舟竞赛时生机勃勃的火热场景。主题音调和模仿音调的先后出现,好似两只龙舟正在展开激烈的角逐。
接下来的展开部分、乐曲运用了重复、扩展、压缩、模进及节奏变化等手法,将主题音乐不断地繁衍和发展,使其成为典型音调和节奏贯穿出现,加以各组乐曲的交替演奏,形象地表现了你追我赶、赛舟夺锦的壮观场面。乐曲的第二次展开,首先是对第一次展开的开头部分进行了反向自由模仿,然后以基本主题的核心音调和第一次展开的节奏特点进行发展。这种运用交错进行的主题音调和模仿音调,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你追我赶的龙舟竞赛场景。展开部分的节奏鲜明,音调昂扬,把乐曲所要表现的“赛”和“夺”,如浮雕般展现在听众面前。
结尾部分,旋律的速度加快,弹拨乐器加强节奏的描摹;大唢呐等乐器凯歌高奏;定音鼓、小堂鼓、镲、锣等打击乐器助奏催征;轮番交错的主题音和模仿音,随着不断加快的速度,掀起了热烈欢腾的竞赛高潮。最后出现的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潇洒自如,表现出了人们对圆满结束的竞赛所报以的愉快心情。
《赛龙夺锦》的音乐以曲首的音调为基础,加以不断的衍生和发展。并从表现赛龙夺锦的内容出发,借鉴外来作曲技巧,大量使用模进和变形等手法,这在我国传统乐曲中是较少见的。全曲正是在这种继承传统,大胆借鉴的基础上,使得《赛龙夺锦》成为广东音乐兴盛时期的上乘之作。
由上可知,音乐的节奏美能够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其原因就是因为不同的节奏可以引起人们对生活的联想。音乐的节奏美与人体内在的节奏美相适应。审美个体可以通过这种相适应的节奏来探寻作曲家所抒发的与人体内在节奏相适用的各种情感,如《醉渔唱晚》;又因为音乐的节奏美与宇宙自然的节奏相协调,审美个体则可以通过这种反映宇宙规律的自然节奏来探寻作者所描写的符合宇宙节奏美的自然美,并在自己的头脑中重现这幅自然美景。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节奏美就是通过这种描绘自然美景和抒发内心情感来达到与天地人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美好境界,以突现自己多姿多彩的美感的。这就是音乐的节奏美在音乐作品中所呈现的突出作用。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645页。
②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30页。
③文琪:《试论节奏美在声乐艺术作品中的体现》,《电影评介》2008年第24期。
④戚灵岭:《古典音乐语汇与音乐欣赏》,《新美术》2003年第1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特征研究”(项目编号:09YJA760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社科处)
中班音乐:有趣的节奏小屋 篇4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乡土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已渗透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在实践过程中先以节奏乐为开头。整个活动前期准备我让孩子了解带来的这些乡土器材,让他们随意的敲敲打打,熟悉并喜欢上这些器材;其次熟悉《小狗抬花轿》这首音乐旋律。孩子已有的经验是小班时他们学唱过一些缓慢的2/4拍的音乐歌曲,部分幼儿能合着音乐慢慢的拍拍小手。我选择一首童趣且旋律比较欢快的2/4拍音乐,让他们利用身体各部位进行节奏练习,也让他们借助乡土器材的敲打进行节奏练习,既要听音、又要肢体协调,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2/4拍音乐节奏,能用肢体动作和乡土器械进行表达表现。
2、萌发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创设情境,利用2/4拍音乐的进一步加强幼儿的音乐节奏练习。
四、活动过程:
(一)用儿歌形式进行节奏游戏。(运用已有经验加强2/4拍音乐节奏练习)
师:小朋友,告诉我,谁的小手最能干。
幼:倪老师,告诉你,##的小手最能干。
师:小朋友,告诉我,谁的礼貌最最好。
幼:倪老师,告诉我,##的礼貌最最好…..
(二)用肢体动作进行节奏游戏(尝试运用肢体动作巩固2/4拍音乐节奏,使其节奏合拍到位)
师:今天,小老虎家要办喜事了,我们一起去参加小老虎的婚礼,好不好!
1、探索节奏符号的秘密。
按门铃:小老虎家的门铃特别有趣,是一种节奏门铃,只要小朋友做对了节奏门铃,小老虎听到了美妙的节奏音乐,他就会来迎接我们。
引导幼儿发现节奏门铃上的秘密,并用小手来拍打2/4拍节奏。
2、引导幼儿用身体部位打节奏。
师:原来我们身体也能发出动听的声音来,引导幼儿用利用身体各部位进行节奏练习。
(三)用乡土器械进行节奏游戏(尝试运用乡土器械进行大胆表达表现,萌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1、选择一种器械进行演奏。
师:爷爷奶奶知道今天是小老虎新娘办喜事,他们特意为我们送上了很多农村特有的材料宝宝,你们猜猜这是为什么?(敲锣打鼓真热闹)。
(1) 请幼儿示范。
(2) 教师清唱,幼儿集体演奏。
(3) 放音乐集体演奏。
2、选择两种器械进行演奏。
(1)师示范。
(2)幼儿集体演奏。
五、预计活动效果
节奏游戏 音乐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感受X—、X、XX、XXXX节奏。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认识X—、X、XX、XXXX节奏,用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这些节奏以及他们的组合。了解节奏与生活的关系,拓宽学生音乐文化视野。
2·技能目标:能根据游动物园来这一游戏来创编并表现节奏,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大胆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音乐与生活的热爱。
教学用具:钢琴、节奏卡、动物头饰及人物头饰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的天气冷吗?(冷不冷)那好,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暖和暖和身体好吗?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走路和跑步的动作,做出并读出:走 走 走
走 跑跑 跑跑 跑跑 跑跑,还要根据老师走路和跑步的动作,读出:X X X X XX XX XX、XX
一、走向动物园
师:好,同学们,我们已经到啦,你们现在门口等一等,老师去和卖票的老奶奶谈谈门票的价钱。(老师做一个谈话的动作之后出示人物图片和要求)
师:好啦!老奶奶说呀,你们都是很聪明的学生,暂时不要门票钱,但她有几个问题自己老师弄不明白,要大家帮忙解决,如果解决好啦,就不要门票钱。我想,我们的学生都是不错的,都是有爱心的,所以就答应了她。(老师出示4各问题)师:我们进去吧!(老师鼓掌,学生做走和跑的动作)师:X X X X XX XX XX XX节奏,学生按照老师鼓掌的节奏,在原位做走和跑的动作。接着学生听着老师的琴声,边走边跑。1=C24 11 33| 11 55| 11 33| 11 55| 6 5| 3 1| 2 3| 2 5| 11 33| 11 55| 11 33| 11 55| 6 5| 3 1| 2 3| 2 1||
二、到了动物园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一只小鸟,你可别小看它,它可是鸟中的珍惜动物(出示小鸟的图片)学生根据老奶奶的题目做题。学习节奏。通过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联系各种节奏:
1·小鸟: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叽叽喳喳、1)请你模仿出这种小鸟的叫声。
2)你能用该小鸟的叫声与我们所学过的那种节奏结合? 3)你能用这种节奏说一个成语吗?
4)你能将这种节奏敲打出来并教会你的至少一个好朋友吗?
2·青蛙:X X X X X X X X
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请你模仿出青蛙的叫声。你能用青蛙的叫声与我们所学过的那种节奏结合?(问题同上)3·山羊:X X X X 4·狮子:X—
X— 5·看老虎表演。
老师带领学生往前走(老师弹琴,学生听着音乐走跑),并来到老虎生活的家园。看老虎表演节奏。
(1)X X | X XX |(2)X—| X XX |(3)XXXX X | XXXX X| 提问:你们能不能帮它们交换以下位置,让节奏发生变化并向全班同学拍打节奏。6·猜一猜
听着音乐来到了“飞禽馆”,并通过猜谜语、听句子摆节奏的游戏来巩固对节奏的记忆。
X X | XX X | XX XX | X— | XXXX X | 身穿小黑袄,尾巴像剪刀。叽叽喳喳叫,XXXX X | XX XX | X— || 叽叽喳喳叫,早早把春报。
7·从“飞禽馆”出来,老师宣布同学们可以分散到动物园各处走走看看,并把自己所喜欢的动物用一句话告诉大家,这句话要求用“XX X | XX X |”节奏。
如:X X X | X X X|
花孔雀,真美丽。
论音乐的节奏 篇6
孙吴李亚玲 节奏,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赋予生命的要素,是音乐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段,具有独立表现某种情绪的功能。没有节奏,音乐就不能表露出活力;有了节奏,音乐才具有生命力。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节奏掌握正确的程度直接影响音乐作品中演唱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加强节奏训练,增强学生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有助于学生较快的提高识谱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而节奏训练中只有正确的节奏训练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进行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
以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国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理论》为向导,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是以节奏为基础,在教学中运用音乐活动中结合身体律动,唱、奏、动、听综合教学的音乐教育,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情感,学生音乐感觉和情感是培养儿童音乐感觉和情感的金钥匙。陈一平对节奏教学研究认为,节奏教学是适合儿童与生俱来的敲敲打打的本能,在节奏中儿童可以得到一种满足,满足感又建立了儿童的自信,通过节奏教学,儿童的音乐能力及非音乐能力均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教材的每一课程中列入节奏、旋律练习
培养节奏感提高学生音乐素质。节奏训练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所以小学三年级刚接触音乐节奏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办出学校特色。我校不但重视语数外学科教科研工作,同时对音体美常识学科也十分重视。由于我校生源参差不齐,学生音乐素质有很大差距,歌唱教学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许多难题,为了减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差距,推动我校音乐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所以我首先对学生进行基础节奏训练,练习中让学生感受节奏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趣味性及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课堂实践,提高学生节奏的分析能力、感受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歌唱能力。
课题研究意义
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可以提高学生对节奏的认识,改变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增强节奏训练对学生的吸引力,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音乐,从中体验快乐,使音乐教学的质
量有所提高,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节奏创造空间,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三年级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
2、按标题意义仿打节奏的方法的研究。
研究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1、搜集和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
2、编制研究方案。
3、申请立项。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1、调查问卷。
2、制定行动计划并实施计划。
3、个案分析
(三)课题总结阶段(12年7月—12年10月)
1、整理研究成果。
2、撰写研究报告
3、申请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法
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节奏的了解情况,根
据得出的结果制定训练内容。
2、行动研究法
根据调查所得实施节奏训练,在实践中实施并根据实施效果制定行动计划再实施。
3、个案分析法。
对特殊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并改进教学方法。
4、经验总结法
有趣的音乐节奏 篇7
音乐四大基本要素中的节奏, 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对乐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旋律不变, 只要改变原有的节奏, 音乐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从而获得另外的情感效应。这就是音乐创作中作曲的开始———变奏。如何让学生学会变奏, 体验音乐创作的成就感和欢愉呢?
一、创造条件, 激发兴趣
孩子们的脑中已积累、储存了好些节奏类型, 利用他们熟悉的东西去创设新的东西, 一定会被乐于接受的。
这是则谜语, 孩子们很容易地就按节奏读了出来, 并饶有趣味地猜着谜底——眼镜。
这条一出现, 孩子们真是“大喜过望”:“咦, 还是稀奇稀奇……, 可是节奏不一样嘛”。再让他们按这条节奏读完之后比较两条不同的感受。通过对比, 孩子们认识到:节奏连接较松弛的, 一般感觉比较平稳;而连接紧凑的一般比较激动、活泼。
有了这种比较之后, 就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创作相同词不同节奏的练习了。此时, 他们一点儿也不觉得困难。
二、打破神秘, 鼓励创造
上面的练习虽然并不复杂, 但却是孩子们真正的创造。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音乐创作的成果, 鼓励他们不断地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让他们知道音乐创作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只要稍稍努力就可以办得到, 而且能办得非常好。
三、循序渐进, 理解变奏
在相同词不同节奏的练习后, 让学生逐步接受变奏的含义。
《闪烁的小星》这首歌, 孩子们在上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过。现在, 请他们将歌谱视唱出来。
再将《小星星》变奏曲谱给学生视唱。
孩子们视唱之后会发现, 这两条旋律每小节的音并没有发生变化, 变的只是节奏。第一首节奏平稳, 联想到星星在整齐、单调地眨着眼睛;第二首节奏紧凑, 给人的感觉是星星正在调皮、神气地眨眼、玩耍。
从这里, 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节奏的重要性及什么是变奏。
四、给出原形, 自由创造
儿童歌曲《小毛驴》的曲谱:
孩子唱完原形曲谱说:“这只小毛驴懒洋洋的, 一点儿精神都没有, 走起路来慢吞吞的。我要让它快快地跑起来, 真带劲儿!”
嘿, 这样一变奏, 小毛驴顿时就精神抖擞, 马不停蹄地在跑了呀!
还有的学生说:“小毛驴很久都没锻炼啦, 一跑快肯定要摔倒的。不小心把脚给扭了, 只好一瘸一拐地走喽!”
如此一来, 倒真把小毛驴那可怜兮兮的模样给刻画出来了。
看着被改头换面的小毛驴的新形象, 孩子们是多么的开心啊!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成就中笑了……
停不下来的《音乐节奏》 篇8
Smartphone apps are a dime a dozen nowadays. Each day, dozens premiere on app stores worldwide, but by the next week, only a handful haven’t been left to collect dust in user’s app drawers. But an exception does exist—Cytus, a cellphone game created by a company Rayark whose headquarters were located in Taiwan, China, has remained in the top three on the App Store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How has it managed to do so, especially in a fluid industry where people constantly crave new thrills? Let’s check out the app to find out.
智能手机APP如今已数不胜数。在全球APP商店里,每天都有一堆新鲜APP上架,但是一周之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不会被遗忘,尘封到用户收藏应用文件的“抽屉”里。不过其中一款APP却出乎意料的“长寿”——这款名为《音乐节奏》的手机游戏由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台湾的公司Rayark开发设计,它高居APP商店前三甲的位置已超过两年之久。在这个人人不断寻找新刺激的易变的行业里,这款APP到底是如何做到“长盛不衰”的呢?让我们对它一探究竟吧!
If you’re familiar with Dance Dance Revolution and Guitar Hero, then you should be no stranger to Cytus’ gameplay mechanisms. However, there are a few differences in this rhythm game. In most music games, the notes usually scroll toward a designated area where you must tap the notes in time. Cytus instead has a scan line traveling up and down the screen to match the tempo of the music. When the line passes through gray circular touch points, which gradually expand, flushing with color as they become active, you need to tap them or hold your finger down for longer notes. Occasionally you’ll be asked to follow a diagonal line of circles, dragging your digit through them as the line rises or falls.
如果你熟悉《舞蹈革命》《吉他英雄》,那么《音乐节奏》的游戏机制你也一定不会陌生。然而,这款节奏游戏有几处不同之处。在大多数音乐游戏中,音符一般在指定的区域内上下滚动,你必须及时点击音符才行。但在《音乐节奏》中,有一条扫描线在整个屏幕中上下移动,以匹配音乐的节奏。当扫描线穿过不断变大的灰色音符的圆心时,音符被激活变红,你需要点击音符或是长按音符不松开(直到该音符结束)。有时,你还要跟着圆圈的对角线,在它上下移动时拖动你的手指穿越它们。
These features aren’t what really make Cytus stand out. What matters the most is the core of the game—the music. Cytus consists of 90 free songs ranging from techno to J-pop. And as androidapps.com points out, “Cytus is like the Billboard’s Top 50 of J-pop.”
这些新特点并不是让《音乐节奏》脱颖而出的真正原因。它成功的关键在于游戏的核心——音乐。《音乐节奏》囊括了90首免费歌曲,从电子舞曲到日本流行音乐,应有尽有。正如androidapps.com网站所言:“《音乐节奏》就像日本流行音乐的公告牌50强榜单(《公告牌》是创办于1894年的美国音乐杂志,以发布各类音乐排行榜而闻名)。”
According to developer Rayark, high quality original records were contributed by the likes of Japanese video game music composer Tsukasa Masuko and Japanese music producer Naoki Chiba.
据开发商Rayark所说,这款游戏中的高质量原创曲目都出自日本电子游戏音乐作曲家增子司、日本音乐制作人千叶直树等人之手。
Even if J-pop is not your cup of tea, you can fully appreciate Cytus, because the songs themselves are energetic and well-suited to this kind of game.
即使你对日本流行音乐并不感冒,《音乐节奏》一样可以让你沉浸其中,因为它的歌曲都充满活力,十分适合此类游戏。
中班音乐活动:节奏小屋 篇9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音乐的美妙声音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耳边。音乐,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音乐,使人的心情更舒畅。所以,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散步、室内活动中,随时随地都会听到从孩子口中发出的歌唱声、打节奏声,根据幼儿这一兴趣,我为幼儿创设了这一活动内容,以此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学会四四拍两种节奏型打法x x x x x x x 。
2 、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3、初步认识打击乐器,并且知道其打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打击乐器,并且知道其打法。
难点:学会四四拍两种节奏型打法x x x x x x x
活动准备
1、画好的蘑菇小屋两个。
2、幼儿每人一件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小朋友,今天老师在草地上发现了两间小蘑菇房 子,房子里呀藏着小秘密,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看看,让我们一起来开着我们的小火车去吧。
(二) 基本部分:
1、幼儿开火车到第一个蘑菇房,学习四四拍第一种打法x x x x .
(1) 告诉幼儿x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大。
(2) 分别出示小手,小脚,排肩图片,用拍手,跺脚,拍肩学习第一种打法
2、幼儿开火车到第二个蘑菇房,学习x x x的打法。
(1) 引导幼儿比较两种节奏型的不同之处,告诉幼儿两个挨在一起时,他们象好朋友手拉在一起时,我们在打节奏时要快打,幼儿和老师练习打几遍。
(2) 这个蘑菇房子里藏着什么呢 ?
出示小狗,请幼儿用小狗的叫声打节奏,小狗的朋友也在这里,出示小青蛙,请幼儿来打节奏,依次出示小猫,小鸡幼儿来学习第二种打法。
(3) 幼儿认识打击乐,用打击乐器,练习两种节奏型。
小动物有好朋友,我们小朋友也 有好朋友,请幼儿把凳子下的乐器拿出来进行学习和练习
(三)、结束部分:
【论音乐的节奏】推荐阅读:
音乐的节奏研究08-19
音乐节奏的训练09-20
小落叶的节奏音乐教案06-27
音乐中的节奏与速度09-16
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育10-09
快节奏鼓点的背景音乐10-20
大班音乐活动快乐的节奏教案01-05
音乐节奏11-01
音乐节奏练习11-15
音乐:敲击节奏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