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2024-09-17

英语教学中朗读的作用(精选12篇)

英语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篇1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正确地把握好朗读教学,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 老师要把握最佳时机进行范读, 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录音带等进行配合朗读, 将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和动作、姿势、表情等无声体态语言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背影》时, 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学生被多媒体播放的场景和有感情的朗读所感染, 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慈母情中。接着提出:这首诗是歌颂伟大母爱的, 你们知道哪篇文章是赞美父亲的呢?然后引出新学课文《背影》,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学生在学习的热情中怀着极大的兴趣自觉学习了课文, 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朗读教学中, 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参与, 充分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先让学生听录音范读, 听准字音、节奏, 再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你们能不能在朗读中想像一下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通过朗读打开了思维之门, 展开丰富的想像力, 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 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深秋的黄昏, 一个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 正在苍凉的古道上缓缓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 看到暮鸦即将归巢;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 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 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 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 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 不禁悲从中来, 肝肠寸断。

实践证明, 通过听、读训练,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和巩固, 同时, 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 无论是文学作品, 还是非文学作品, 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具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 不仅在感官上获得一次享受, 一种愉悦, 而且在朗读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 从而提高鉴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例如教学《春》, 我以交替运用配乐录音朗读、老师范读、学生自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朗读过程中除强调学生注意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外, 还要求理解课文中精彩的词句, 领悟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趣, 感受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我问, 在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中, “偷偷地”、“钻”两个词好在哪里?能否换成“慢慢地”、“爬”等其他词?通过反复朗读, 学生感悟出“偷偷地”、“钻”这两个词不能换, 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 形象地描写出初春时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突出了春草的清新可爱, 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教学《陋室铭》诗文, 在朗读中我提出“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诗句中“上”、“入”两个字好在哪里?能否用其他字代替呢?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 品味, 学生茅塞顿开:“上”、“入”二字不能用其他字代替, 它在语句中起到生动传神、化静为动的功效, 不但使描写的景物人格化, 而且更突出了诗人对这悦目的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4.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能感染人, 而且在语言上也令人叹服不已, 那精练准确的语言是作者精美构思的艺术珍品, 为语言贫乏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好材料。而通过朗读, 有助于发展学生交谈、发言、复述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我常常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朗读切入点, 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舞台, 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 我先范读,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 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渔人离开桃花源为什么处处作记号?”“假如渔人带公差找到了桃花源……”这些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思维亢奋, 想像驰骋, 纷纷打开话匣子。有的学生说:“作记号是为了不迷路”;有的学生说:“从带公差找桃花源这一点来看, 渔人是想邀功请赏……”“假如公差找到桃花源, 太守会派兵占领桃花源, 就会发生流血冲突……”有的学生说:“渔人和公差可能私下请求长住桃花源”……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后, 已有一定的体验, 加上我设计的问题简约新颖, 便能吸引学生争相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5. 强化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 鼓励学生多诵读, 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与领悟。”读书感悟是传统朗读教学经验的精华, 它追求以读促悟, 让学生在读中悟情, 读中悟境, 读中悟意, 读中悟法。在语文课堂上, 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 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对象发生共鸣, 体会文本对象表达的独特之处, 张扬其思维, 唤醒沉睡着的意蕴情感, 从而不断强化他们的语感能力。

余光中的《乡愁》一课, 全诗共四节, 大体蕴含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约生动的画面。教学时, 我指导学生以舒缓的语速、深沉的语调、深挚的感情, 有节奏地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爱国心声,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感悟出诗人由个人的哀愁上升到家国之思、从强烈的思乡之情中领会作者的心声: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以结束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

综上所述,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朗读教学, 突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英语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篇2

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绪,领略到文章的 音乐 美、蕴藉美和形象美。

一、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教学中,笔者就特别注重朗读教学。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比较好,故在讲析课文之前,总要认真地向学生有感情地范读几遍课文,然后让学生仿照朗读课文,这已成为习惯,颇受学生欢迎、领导青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变成了优美动听的欢歌、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兴趣盎然;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没有朗读的课堂,经常是“满堂灌”、“满堂问”,课堂气氛的沉闷可想而知。朗读有如一味“兴奋剂”,撞击着学生的耳膜,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朗读的抑扬顿挫,有如旋律和谐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试想一下,曲高和寡的音乐尚且被众人所喜爱,雅俗共赏的朗读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经常读一些文章给他们听。令笔者惊奇的是,每个学生都出奇地安静,哪怕是那几个最调皮的学生,而且尽管只读一遍,他们却能快而准地说出各题的答案。由此可见,朗读是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有感情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

朗读,是一种作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翰墨转化为有声语言,变更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加入的庞大的头脑活动历程。它与默读的生理活动要领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较朗读步伐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育也大大降低了。

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光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明确,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作为培育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头脑本事强了,他的概括本事、表达本事、构造语言的本事也就 自然 而然地强了。这些本事作用于语言上,学生一定会说得趋于简明、流通、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语言上,学生就能渐渐取得发音清楚、音量适中、熏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说来,朗读本事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本事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语言本事前进这一点。另外,由于朗读时要求采用平凡话,这自然会增进学生说平凡话的本事。

所以说,朗读是培育语感的一种好要领,应有效地增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以为本事、语义的以为本事和语法的以为本事。如果对精致的文章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范例的敏感和鉴别本事。反之,听到不准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欠亨的句子,就会从情绪上感到不适,并加以倾轧。

三、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特别是中学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的走马观花似的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的朗读。

四、朗读启真,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

引导学生对形象的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理解、抽象能力,从而 发展 学生的智力,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以美启真”。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部分、精彩片段进行反复吟诵,而这样的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高声朗诵、低声吟咏中,通过声音把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技巧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逐步领悟教材真谛。例如在教《热爱生命》一课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时而语速缓慢、语气低沉,体会主人公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惊人的毅力,时而语气加快,语气越来越坚定,读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望。学生在朗读中悟出了语速、语气的变化,再反复朗读,声音伴随着表情,显得声情并茂。在学生情绪高潮阶段,笔者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时你想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你喜欢文中的人物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情感的激发中迸发而出。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鉴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智力也同时得到发展。这时,教师已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解释词语、分析句子,甚至讨 论文 章中心思想了。

五、朗读欣赏,组织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础上,教师要掌握“火候”,善于组织“高潮”。在朗读欣赏阶段,可以组织交流。例如:笔者在教《背影》一课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章好的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学生说“父亲为我买橘子”这部分写得好。因为“蹒跚”、“攀”、“缩”这些词用得贴切,突出了父亲的爱。这时,笔者说“我认为这里可以这样读„„你们的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论文联盟整理读出了“父爱”,于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读。这种通过朗读欣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到高潮时,学生情绪高涨,进入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好的朗读本身就是课文极好的解释,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优美的意境,象征性的意境都能得以充分、酣畅的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各个环节,对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将起到“以车代步”的作用。

最后,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起到突出作品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国著名的中学特级教师陈老师在讲读《土地的誓言》一文时,范读全文感情真挚,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表情,节奏快慢有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3

一、朗读教学

学英语要先会读,然后是说。换句话说,朗读是交流的前提。因此,充分领会朗读教学的作用是每一个英语学习者首先要做的事情。作为一个英语教学人员。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重视晨读。朗读并不意味着就是大声的读,而是在朗读的时候全身心的投入,加强记忆和理解,并且掌握和使用好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好晨读。

(二)课堂加大朗读力度。老师在教的同时。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解决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三)课后的英语朗读活动。学生在课后多读,多练。

二、朗读作用

学生学英语的时候,要为自己创造学习环境。每个人除了和老师、同学交流外,就是朗读。英语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以教学带朗读,以朗读促进教学。

(一)朗读是记忆的基础:准确的识读单词,反复朗读课本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语言。如:It’s time to get to school.若这个句子读熟了,学生就会记住句型,It’s time to do something(该是做某事的时候了)的用法,而不用机械的去记忆。

(二)集中精力,掌握朗读材料中的精华,并把这些东西用在我们自己的会话中,真正的做到“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

(三)朗读能提高口语的表达:英语常常会出现一些逻辑上的缺层、跳层和并层。如杰克在坐汤姆疯狂开的车时说到:“Be careful,don’t drive so fast,my mother loves me”(当心,别开那么快,我还不想死。)当我们熟记并记忆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自然会说出“Come on my mother waits for me!”意为“快点,我要急着回家呢!”

(四)朗读能培养语感,英语教学的真谛不在于让学生明白,更在于引导去应用。

三、创设朗读环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创造更多的语言环境。

(一)帮助学生克服原有的态度,打破他们的胆怯心理。

(二)根据教材,采取日常生活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回到实际的生活情景中模仿、体验、感知句型、对话。

(三)利用更好的语言环境加强记忆。创造应用情境,加强语言的练习和应用。

四、培养朗读技巧

(一)强调中文和英文发音和节奏之间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汉语语调会影响英语交际的进行,它没有固定的词调。如,kite随我们念成平调,升调,降调,意思都不会改变。在汉语中,它译成“风筝”。经过不断的实践,我们的发音可能是完美的。

(二)跟读的技巧:跟读是英语课堂教学和基本的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如:开始几遍放慢速度,学生熟悉后,可加速增加学生跟读难度,在不同的方式讲读同一句显示不同的情绪和语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兴趣,让学生喜欢说“洋话”,流利的讲“英语”。

五、拓宽朗读渠道

(一)模仿老师的发音:教师可以有节奏的读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认真模仿,模仿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语速快慢来体会“语言”的艺术性。

(二)同学间练习:学生之间单独进行训练,或在教师指导下读,达到巩固、效仿和流畅为练习的目的。

(三)师生合作:学生读,听老师是一个很好的进程,重塑沟通的热情,课外我们还可组织故事会、演讲会、诗歌朗诵会等多种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

六、英语朗读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听力:如果我们仅仅依靠听,精确的听懂词汇是很难的。缺乏足够的朗读做基础,也就更难听出连读、爆破等朗读效果,从而影响了对听力材料的领会和理解。

(二)培养语感:持之以恒的英语朗读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英语整体认识,更能培养其语感,可在教学中省去许多繁杂的语言规则的讲解。

(三)学会用英语去思考,提高写作技能:大量的英语朗读能把语言材料变成大脑存储的信息。久而久之,大量的英语语言材料被融合在一起,最后质变为英语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七、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培养听说技能的训练中得到升华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将初步形成,也促进了各方面的能力。根据各种实践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发音,语调和节奏都有进步。就像如下:

(一)学生的发音:语调正确到位,学生能够善于领会并及时捕捉对话双方的意图,并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听读、跟读、齐读、个别读等一系列朗读训练的练习方式,不仅在课堂,而且课后,都可以用英语很好的沟通。

(二)提高会话能力:积累了很长一段时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朗读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感觉,语言和会话能力大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发展自己的好说话的感觉,这也是在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词汇和句型记忆总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学生应多读英文刊物,扩大知识面,培养说话的感觉。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4

朗读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将文章读熟了、读透了, 自然就学会了模仿, 学会了转化, 学会了引申, 学会了借用。这就是在长期的语言训练中对语言材料形成的特有的感知能力和积累能力。所以, 在1~6年级的分段课标中无一例外地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反复的、形式多样的朗读, 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 从而增强学生语感。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 且文字优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读、记,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资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宜刻意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理性分析, 要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 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如,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山上的积雪融化了, 雪水汇成小溪, 淙淙地流着。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 有的侧着脑袋, 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这句话无论是修辞手法还是表达方式都值得学生去体会, 但逐词逐句地讲解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毫无帮助, 而且会破坏精彩句段的整体美。所以, 我给学生提供了单独与文本对话的机会, 让他们尽情地大声朗读。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文章的表达方式之后, 我再绘声绘色地进行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他们有的感受到了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迷人, 有的感受到了小鹿的出现为春天增添了生机。接着, 我趁热打铁, 组织全班学生齐读。在反复的强化朗读中, 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把小鹿当做人来写的拟人化的修辞手法, 甚至还捕捉到了“融化、淙淙地、俯下、侧着、欣赏”等精彩词语。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奠基石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要多读、熟读才能领会其真正的意思, 阅读教学同样如此。囫囵吞枣只会让学生只知其表, 不知其意。反复的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 学生才能走进文本, 深入理解句段, 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把握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如, 教学《落花生》一文时, 整节课我以读为主, 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无论是预习生字,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还是批注课文, 理解课文重点, 以及对文章写作方法的感悟, 我都坚持让学生在读中来解决, 把默读、诵读、扫读、浏览等读书方式有机整合到一起。既让学生在无声的阅读中学会了思考:“既然种花生就会有收获, 为什么会感到意外?”又让学生在有声的朗读中学会了表达:“父亲在百忙之中仍抽空出来, 真是一片良苦用心啊。所以作者此时该有多兴奋啊!”这样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又带着问题走出课文, 使学生体会到了要做有用的人, 不做只顾体面的人。

朗读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享受审美的乐趣。”辞藻优美的句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都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而朗读指导正是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中用声音再现文章所描写的画面, 使形象深入学生心灵, 从而使朗读成为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5

内容导读:

朗读,就是用清楚、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

一、多读就有收获

多读多背历来被视为传统的教学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高度的重视,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进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课堂上,可以采取范读、指名读、小组读、引读、齐读、同桌对读、评读、感情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策略,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法,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二、多读理出层次

教师要把阅读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去读,还要留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策略,对一篇课文要读出层次。(1)初读。以文眼入手,捉住全篇,初步理解作者思路,把课文读通顺。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字读正确,读响亮,把句子读完整、读通顺;学生读错时,教师要及时纠正,直到读对为止,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别人读,读后做出正确评价。(2)细读。就是把课文读懂,突出情境,捉住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这一层次要按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练习重点是把词连起来读,能读出句子停顿;中年级侧重点是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段的内容和段与段的联系;高年级则是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精读。借助课文情境,体味课文精华,把课文读深。要直到学生全神投入的读书,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获得思想启迪。

三、多读读中探究

让学生充分读书,边读边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教师要以尊重学生出发,对说错的学生不批评,不挖苦,而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充分发表见解,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答,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提高感受理解力,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主进展的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稳步上升。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练习,加强朗读,讲求朗读艺术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

论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朗读;英语教学;作用

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达人的特征的,是打开人类心灵深处奥妙的钥匙。古人说过:“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同时,它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载体,因为它,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延续,正如西方哲人莫里斯所说:“人类文明是依赖于符号和符号系统的。”既然语言在整个社会中如此重要,作为英语语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无疑肩负着一种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如何是我们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是我们思索探究的永恒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朗读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朗读(reading loudly and clearly)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对于朗读的作用,先辈们已经有一定的认知,现代文学家教育家朱自清先生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尽管如此,朗读在我们现实英语教学中却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被重视,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

(一)考试的压力。虽然在我们的初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都明确要求我们的学生的朗读应该达到何种水平,但是我们现行的英语科目考试中,却没有对朗读能力的测验。所以,在教师的英语语言和学生的学习中,为了应付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他们会重点抓看似可以立竿见影的语法,词汇,写作等等,而忽视朗读这一环节。

(二)教师自身的原因。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朗读水平欠佳,会有意无意地回避范读这一环节,而让学生自己读。从形式上看,省略掉老师范读无碍大雅,但是正是少了它,学生读起来没有一个心理目标,会显得参差不齐。同时,教师也没有办法给学生的朗读给予高屋建瓴式评价和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难达到一定高度。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即使在短短的早读课上,仍然有教师在争分夺秒,孜孜不倦的讲着各种习题。教师的敬业精神固然可嘉,但殊不知这样往往会事倍功半,换来的有可能是学生的恹恹欲睡。所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习效率。我们知道,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只有调动各种感官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状态。我们来比较一下朗读、默读、听教师讲授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感官运转过程:朗读——目—脑—口—耳—脑,默读——目—脑,听——耳—脑。后两种方式从程序上简化了不少,这样,朗读看起来似乎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上,出声朗读这一身体行为给大脑带来了紧张感,使注意力得以集中,同时,朗读出声会促使自己用耳听,即眼、口、耳、脑同时工作,会增加对左右脑的刺激,激活脑细胞,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可以增进师生关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说,语言是文化思想的载体,所以学习语言,也是对情操的陶冶,是一种审美活动。如果我们把这一审美活动比作是参拜真善美的殿堂,那么教师的范读就是为学生庄严地开启殿堂大门。教师动情的朗读会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其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润物有声”,学生会禁不住心为之动,神为之摇,随教师一起有感情的朗诵,通过自己的朗诵,实现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寻觅美的殿堂。而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常常会成为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情感依据。有了学生这种从心底的尊敬和爱戴,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形成,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该语言的兴趣,很少有喜欢这个教师而不乐意学习这门课的情况。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预感是指人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语气等系统的感受能力,是一种心理行为能力。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一旦形成较好的语感,那么对语言的学习就会有轻车熟路之感。正是因为如此,现代神经语言学家华生指出:“所有的学习在于形成习惯,语言学习关键在于语感的形成、发展和提高,缺少语感就永远谈不上掌握和精通。”培养学生的预感是一件至关重要但也费心的事情。其实朗读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重要方式,因为朗读是一种有声训练,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中,只有通过多读、熟读方可全面掌握。充满感情的朗读就会使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尽可能地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使其语感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

(四) 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在他的“三最口腔肌肉练习法”中,就特别练习英语时,需要“the most loudly”,也就是要求学生用最大的声音练习。那样做可以改变我们传统的在说汉语时的口腔肌肉的运动模式,从而形成最有利于讲英语的口腔肌肉的运动模式。此外,朗读有助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协同工作,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那些喜欢朗读的学生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工作,记忆能力肯定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堅持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果没有或者缺乏朗读,学生必定不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英语思维方式和能力,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准确无误的朗读对阅读能力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英语朗读在我们的英语语言教学中有着如此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朗读的践行者,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口语朗读水平,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切实增强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这样也能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更动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胡建华,路仙伟,朗读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及课程设置[J].刑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2]陆敏霞,试论英语朗读与听说能力的提高[J].扬州大学学报,2001,09

不可忽视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7

英语是一种用于交际的语言工具, 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都可能运用到。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良好的语言氛围, 这样才能打好较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开口习惯、让他们大胆地去说。听说能力是口头交际能力,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常常有这样的说法: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的学习规律, 但是却很少提及朗读的作用和特点, 这是忽视英语阅读的一个典型表现。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 老师们打都感觉时间紧、任务重, 觉得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完成教学目标。于是很多老师不再把朗读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项内容, 更不把英语朗读作为一个英语教学目标来看待。老师的忽略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朗读方面积极性不高, 学生普遍排斥大声朗读英语。班级内部的英语朗读难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 这也是影响中学生英语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 忽视英语朗读的一个原因在于广大的教师。老师和学生在英语的学习和教学中重视的是考试体系的评价、学生分数的高低和升学率的高低。这种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导致不重视英语朗读的关键。长此以往的教学现状导致学生认为英语朗读可有可无, 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都不再重视。另外, 很多学校的班级组织情况也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英语朗读教学的一个影响因素。实际上, 在理论上和实践中, 英语的朗读水平都是很重要的, 并且是需要不断加强的。

二、在英语教学中忽视英语朗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1. 听力较差。

在英语教学中, 很多人都对听力教学存在错误认识, 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领悟, 传统的课堂步骤基本上都是三部曲, 即“放音———做题———对答案”, 这样英语教师的角色功能相当于就是测试监考员, 无疑让学生觉得这样的课堂模式很生硬死板, 使得学生并不重视这样的课程。再加之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的听力训练, 长久下来, 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基础, 给学生学习英语造成很大障碍。往往听的能力的缺失, 必然会影响到说英语能力以及读写能力的提高。由于朗读素质和水平的缺乏, 广大中学生普遍地缺乏知识面, 也缺乏英语学习的基本素养, 比如各方面的英语基础知识都很欠缺。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背景知识也是极度匮乏。这种在英语朗读水平上的缺陷也直接导致了中学生听力水准的下降及提高的速度。

2. 口语英语的表达能力偏低。

这样的状况大多是因为学生缺乏系统的英语朗读教育及朗读训练, 很多学生对听英语感觉困难, 难开口便成了一个突出问题。所以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出了一大批听和说都存在障碍的学生, 这种培养的效果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同时, 这也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就没有机会培养具有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的人才。

3. 英语的阅读能力较差。

由于如今中学生十分缺乏课外英语阅读, 导致阅读水平很低。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 考试负担也重,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 学生只能应付解题, 完成一定的课业作业, 而其他的课外阅读几乎没有时间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从数量和质量上连续改进学生的阅读模式。如果缺乏朗读, 广大的中学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建立起一种英语模式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同时, 英语朗读能力的缺乏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英语语感的形成, 其对语言材料的音质感、对语言中意义组块的整体感应方面也会出现问题, 这便使得学生们的阅读能力难以提高, 从根本上制约了英语朗读能力的培养。

三、朗读的作用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高质量的英语朗读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提升都很有帮助。

1. 使学生加深对外语语法概念及其规律的理解和

记忆, 记住并能背诵一些经典的句子和篇章, 有助于产生一定的语感, 有了语感, 学生在口、笔、语中就会很自然地按照外语的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说出或写出正确、规范、地道的英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口、笔语的表达能力。总之, 英语的朗读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 朗读可以促进学生培养正确的英语思维习惯和英语思维方式。

英语语言是英语思维的主要载体, 而英语思维体现了英语语言与英语世界的抽象化本质。经常进行英语朗读训练, 所掌握到的技巧就是把英语的文字信息转变成为大脑所接受的深层次信息的过程, 经过长期强化和熟悉, 非常有利于英语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3. 英语朗读是提高英语听力的关键。

获取英语的听力信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听的过程, 在一定的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朗读能力基础上, 也可通过朗读技巧的运用来理解听力材料。因此, 英语朗读能很好地服务于英语听力。

四、朗读教学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英语朗读在英语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英语朗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英语教学工作。

1. 制定朗读教学目标。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需要将朗读教学内容纳入正式的教学规划中,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朗读教学及训练计划。

2.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制定计划提高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持之以恒作出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 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鼓励方式和激励方式, 这样, 学生才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继而增加学习的信心, 最终达到整体上提高英语成绩的目标。当学生自发地形成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 就能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达成教学目标。

3. 英语朗读的训练方法。

在这个步骤中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拼读以及按单词的重音音节和读音规则读词等几个方面的能力, 以此为今后的朗读和写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朗读整句的能力, 英语教师从帮助学生认识到词组含义的重要性开始, 要求学生记住词组的意思。

4. 英语朗读的训练具体方式有教师进行范读, 教师

领读, 学生跟读录音, 学生齐声朗读, 学生伴随情景朗读, 学生个别背诵等等。综上所述, 当今社会对英语的需求较迫切, 要求也比较高, 这对老师和学生就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必须重视英语朗读, 不可以忽视它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外语人才。

摘要:本文分析了基层中学教育中出现忽视英语朗读所产生的原因及负面影响, 并提出具体促进英语朗读的措施与方法,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英语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篇8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语言的感受能力

朗读使文章的全部内容在有声语言中再现,使文字变得生动,唤起他们的感知和想象,增强学生对词汇和语言结构的了解,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够在头脑中勾勒出文章的脉络和重点。朗读是“在视觉器官感知文字材料的基础上,由宾语器官发出声来,再由听觉器官把信息传到大脑中,进而达到理解的阅读方法。”这种通过听觉和视觉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把英语语言材料变成大脑能够贮存的信息,使语言留在大脑中的印象深刻、鲜明。久而久之,大量的英语语言被融合在一起,学生对所学的目标语言现象的敏感度会不断增强,隐性语言知识将不断得到扩展。在英语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大量的英语阅读中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语气等综合运用自然产生了激活效应,提高学生朗读和阅读的能力,逐渐发展形成了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这就是古人一贯倡导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大量、反复的朗读与背诵培养出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是人们对语言熟练掌握而自然生成的直接思维能力,是系统、综合的语言感知力,是直接、敏锐的语言领悟力。久而久之,随着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语感的提高,必定会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

朗读有助于提高听说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最本质的外壳是声音,任何一种语言,口语总是第一性征,是交流的源泉;而书面记载则是口语的文字记录,是第二性征,是传承的见证。因此,人类学习语言首先会从听、说开始。要说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人们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多次反复,才能使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视觉中枢和运动中枢建立相对应的神经联系。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如果仅靠听,没有或缺乏足够的朗读作基础,很难准确无误地辨别听到的文字材料,也不能辨别同音词、近音词,更不能辨别听出连续、爆破、升降调等朗读技巧带来的朗读效果,从而影响了对听力材料的领会和理解。反过来,如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贯穿朗读教学,使学生有良好的朗读习惯,当听觉重现时,可以迅速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提高听英语的效率。

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懂得了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的表达作用和运用方法,学会了在口语表达时何处重读、何处轻读、何处停顿、何时升调、何时降调。加强朗读练习,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句子的重音、意群的划分以及节奏的快慢。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取大量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又促使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听到错误读音时能够及时纠正并牢记。因此,朗读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为学生的口语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相对良好的听力技巧和能力。通过朗读训练不但能牢记词汇的搭配、句型的运用,而且语言的综合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善听者必然能读,善说者必然会读,善读者必然会写,这四种技巧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转换、彼此促进的。总而言之,朗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巩固学生的正确发音,而且能提高单词的记忆能力和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英语素质,同时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朗读能提升英语写作水平

朗读还有助于提高“写”的能力。“读书破万倦,下笔如有神。”这一诗句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也体现了朗读与写作的关系。读是学习者拓展词汇、习得拼写、吸取新信息和新思想的重要源泉和途径,对提高写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密不可分。如果反复朗读语句优美、语汇丰富、结构严谨、句式丰富的英语文章,并且达到朗朗上口、熟读成诵的地步,书本上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库和财富。下笔行文时,不同的句式、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就会涌现笔端,运用英语的能力会大大提高。

心理学家认为,熟读成诵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能够存储到长期记忆中去,再经过大脑的整合和同化,成为有序的记忆组织。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就能够准确地再现和矫正在英文写作中所犯的错误。大学英语学习中所面临的写作测试,其实主要还是考查学生组织英语语言的能力和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写出相应题材的文章,而且要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体裁不外乎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主题也是在大学生熟知话题基础上的翻新或扩展。如果没有朗读,没有日积月累的经典名句,没有对各种文体的了解和熟悉,没有对身边事情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就不可能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进行针对性的分体裁、分话题、分阶段的实战模拟和段落练习。

很多大学生在进行写作测试时,对写作从心理上有种畏惧情绪,提起笔来不知该写什么或感觉得没什么可写,于是往往求助于写作技巧———即求助于诸如像“first”、“second”、“on onehand”、“on theother hand”这些起着承传合的词句。于是很多学生为了凑字数而滥用词句,难免会给人留下“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感觉,缺乏内容和实质。

朗读无可争辩的是我们语言知识、思想来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朗读中获取大量的知识、了解别人的观点、为写作积累知识或素材、形成自己的思路和风格。这样,才能在写作训练中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充分表达个人的观点并注意使用优美或地道的句子,但不可简单地堆砌;句子长短也要错落有致,应包含一些相对复杂的句式,同时避免犯一些基础性的语言错误。为了使所写的文章语言简单、表达地道,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大量朗读,分类摘抄,在具体的语境中有针对性地体验英语表达,在反复的写作训练中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朗读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单词的记忆能力和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英语素质,同时大学课堂的英语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梁国慧.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龙岩学院学报, 2005 (6) .

[4]覃百长.探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J].教学研究.

[5]蒋晓琴.阅读在研究生英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J].湖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0) .

浅析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9

关键词:朗读,语文,重要环节,培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 语文教学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我认为要适应这一趋势, 应该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朗读”更应受到一定的重视。对于初中生来说, 由于他们年龄及阅历所限, 对感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仍大大超过对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 所以要提高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的思维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朗读是实现这一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那么, 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朗读有利于传递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 它一刻也离不开情感参与。这种情感, 包括教材所包含的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 三者的融会贯通,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要求教师教学时有充沛的感情, 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情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并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 来正确体会教材所蕴含的情感。教材中大量的白话文, 学生大多能懂, 但是这个“懂”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 许多学生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 如果能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 那么学生就会理解这个问题。例如反复让学生诵读记叙文则易于使学生通过有声语言, 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 我先让学生“看”课文, 结果学生对文章并没有什么感触, 甚至有学生对“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的描写感到好笑。于是我再指导学生调整情绪状态, 进入角色去朗读课文, 对关于父亲背影的一段描写, 反复诵读, 反复体会:“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读着读着, 学生的脸色庄重了, 声音低沉了, 文章中的父子深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 有些学生因此想到了炎热的夏夜, 祖母为“我”摇扇使我入睡;有些学生想到了每个冬晨, 母亲为“我”准备早餐……一直以为是理所应当的事, 此刻才体会到其间包含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可见, 朗读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情感, 体会文章情感的丰富性。

二、朗读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有些语文知识通过课文的朗读可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一般来说, 在各种文体中, 记叙文注重一个“情”字, 文章往往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因此朗读时感情、语调较丰富;说明文注重一个“知”字, 课文强调科学性、知识性, 不受感性认识支配, 故朗读时宜采用平实的语调;议论文突出一个“理”字, 强调行文的雄辩、有力, 所以朗读时要注重气势, 语调严谨。朗读可帮助我们传递各种文体知识。

如《影子的故事》是一篇说明文, 但它是由故事生动引出科学知识, 让学生体会记叙笔调的生动与说明笔调的平实在朗读时语气的不同, 来加深理解记叙与说明的区别。又如, 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 通过最后一段朗读, 可帮助理解抒情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前半部分用一组排比来描绘祖国人民在和平环境中幸福生活的图景, 这里是抒情, 故宜用轻松、舒畅的语调;后半部分表明观点, 激发读者应该去热爱我们的战士, 朗读时语调气势要加重, 较为严肃, 速度稍快。

三、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能力, 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 所以培养学生语感是中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语感有多条途径, 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 许多老师比较重视“讲”, 认为与其让学生多读, 不如自己多讲一些。其实, 多数课文是学生基本上可以读懂的。况且语文学习是重过程而不重结论的, 正如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把文章的层次、段意、中心思想这些结论, 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 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所以, 与其多“讲”, 不如让学生多读读、多念, 自己从朗读中去体会、去领悟。叶圣陶曾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探究所得的, 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 才能领略文章丰富的内涵, 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 从而提高语感, 进而提高语言能力。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10

1) 一讲到底或以讲代读的“填鸭式”和“问答式”。中高年级如此, 甚至低年级也这样。好些教师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文, 也无视文章的长短或内容深浅, 总是从头到尾不分主次地一讲到底, 大量的时间都被老师的分析、提问占去。学生没有朗读的时间, 更谈不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朗读。以致一篇课文讲完了, 学生还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有的连字都认不完, 读起课文来结结巴巴, 错别字连篇, 更谈不上有感情了。有些古诗,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抓住关键词语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能懂, 可有的教师, 特别是农村教师在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的情况下, 却在时代背景、作者介绍、逐字逐句地讲解诗意上大做文章, 有时, 甚至一课中几首诗都讲完了还未让学生自读课文, 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朗读课文, 如此教学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费力不讨好。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朗读教学则是学生感知、理解教材, 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不管哪种类型的课文都应通过课堂内外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再画龙点睛地精讲, 使读和讲有机地结合。如果舍此而片面地追求教材内容的分析、理解, 忽视了朗读和基础知识的教学, 其结果必定是舍本逐末, 欲速不达。

2) 对朗读缺乏正确的指导, 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缺乏针对性的“和尚念经”式的唱读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应付差事似的无的放矢地读了数遍, 可脑子里仍是一片空白, 收效不大。

朗读训练的指导, 一要注意有的放矢, 二要注意朗读技巧, 三要注意读出感情, 几者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在课堂有限时间里的朗读, 一定要针对课文内容, 重难点和课后练习有选择、有侧重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专心致志地去读, 每读一次必有所得。所谓技巧, 即按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及语言、速度、语调、停顿的掌握去控制和运用。朗读训练的设计, 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因文因人而异, 做到因材施教。一般要求达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再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那么, 怎样加强小学语文教学, 逐步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呢?

朗读, 首先要求读得正确, 要用普通话, 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 不读掉字, 不添字, 不唱读, 不重复句子。在读正确的基础上, 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 并注意轻重缓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发掘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做到如身临其境, 才会心领其情。这样, 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一般情况下, 表达兴奋、激动、愤怒、慌乱、惊惧的情绪时, 朗读的速度要快一些;表达忧郁、悲伤、失望、迟疑的情绪时, 速度要慢一些。朗读道理高深难懂的文章和文中的引语时, 速度也应慢一些, 以便读者和听者都有思考的余地。容易懂的地方, 朗读时速度可以稍快一些。那种平淡无味的唱读和流于形式的读“望天书”的不良习惯必须及时纠正, 决不能任其发展, 若习惯成自然, 纠正就难了。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在学生课余时间自己朗读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内容和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 酌情范读、导读, 以至教读, 认真抓住朗读指导。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齐读, 分组读, 分角色朗读或个别抽读等。无论哪种形式的朗读, 教师都要认真看学生读书。听其声, 观其行, 看听学生是不是“进入”了课文里, 读出“味儿”。教师做到了认真看、听学生读书, 一方面学生读得特别认真、起劲、有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发现问题也好及时纠正, 正确指导, 提高朗读质量。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朗读 作用

我所理解的读书有两种,一种是大声的、出声的读,叫朗读或朗诵,另一种是不出声的读,叫默读或者阅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部分,也对朗读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书作为现代一种生活方式,好处是随处可见的。最新医学证明,人在大声朗读时,副交感神经会加强工作,大脑得到放松,心情会愉快。健康专家们认为:朗诵能够增强肺功能;有益于心理健康,特别能给老年人带来精神愉悦,有助于帮助老人减缓记忆衰退,甚至预防老年痴呆。不言而喻,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好处多多,可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作为阅读课的基本内容之一,显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朗读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一、有益于培养语感。

通常来说,阅读能力或者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常比较强。这充分说明朗读能够培养或者强化学生的说话能力,当然他们说普通话的能力就大大提高了。

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解释语感的: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的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我所理解的语感就是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通常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经久不衰的、经典至上的名家名篇,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那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那么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是大有裨益的。尤其对偏远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语感。

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经之路,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大声地读文章,就不会有真正的语感。

二、加强记忆,益于健康。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佳的黄金阶段。记忆是人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重要方式。通过朗读及音韵调的变化可以产生一系列声音形象,并使之牢牢印入人们的脑海之中。总之,朗读可以通过视觉、声觉、听觉等器官的协调活动,把知识信息输送到人脑的储存区域,起到增强记忆和促进健康的作用,因为大声朗读的时候往往需要集中精力,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助于记忆。

三、深刻体味文章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思维能力。

通常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经久不衰的、经典至上的名家名篇,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

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作者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个人物,说明一个问题,论述一个道理,都是被一定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所驱使,为一定的道德理想、生存欲望所驱动的。因此,在作者的匠心妙笔下,无不饱蘸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一篇好文章更会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予人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等都会产生巨大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者出于吾云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充分说明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深刻体味文章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审美教育。

四、树立健康的性格。

在生活中,细心的你会发现,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说话的声音很小,课下也一样,那些热爱大声朗读的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热爱生活,活泼好动,乐观向上,勇敢自信,自然课堂上下都非常活跃。如果都能坚持大声读课文及其他文章、书籍,学生就会爱上讲话,性格也会随之改变。

五、增强自信。

谈谈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2

其实, 现在选入中学阶段语文教材的范文, 很多是名篇、美文, 天生就是供人“读”的, 而《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 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 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认为, 在课堂教学恰当地运用朗读方法, 有如下作用。

一、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自己范读或者播放名家的朗读录音, 由此把学生引入一个让他们能感觉到身临其境的意境中, 学生一定会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 同时, 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一定会被激发出来。我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经历: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 我先印发作品的英文版给学生, 同时给他们播放作者演讲的原版录音。由于这篇文章英文版中的疑难词汇并不多, 作者的演讲充满激情, 听着听着, 学生很快就沉浸在作者演讲的氛围中, 一些同学甚至跟着读起来。录音放完了, 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二、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读书先入境, 入境始有情”。朗读时首先要清除字词障碍, 搞清文章中生字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 要透过文本的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其次, 要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和情感基调, 用响亮的声音自主、清晰、动情地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词语、语气的变化所表达的情感。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 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 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鸣, 敢于搏风击浪, 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在把握了文章背景之后, 朗读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了。这样的文章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 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战胜困难的激情。因此, 朗读是一种传情的艺术, 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形式。语文教育专家巢宋祺就特别重视诵读, 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若在朗读时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 透彻理解其内在含义, 就能使人的情感受到感染。

三、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朗读是把印在纸上的书面文字, 用声音“竖”起来。朗读所发出的声音负载着读者的思想情感, 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它可使人产生细腻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这篇作品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通过写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 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 我们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 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 那婀娜多姿的荷花, 那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朗读这样的文章, 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 有助于学生培养细腻的文思、深刻的情感。这样就能使作品的内容在学生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 就好像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因此, 朗读必须仔细体味作品, 进入角色, 进入情境, 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朗读不只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 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 增强艺术鉴赏力,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读,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和鉴别能力。同是一篇诗或文, 干巴巴地读和声情并茂地朗读, 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正如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是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的。朗读时, 语气的轻重, 语调的高低, 语速的快慢, 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 形成了或铿锵有力, 或婉转缠绵, 或回旋往复, 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 叩击他们的灵魂, 拨动他们的心弦, 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 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 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例如《明湖居听书》中王小玉说书那段文字, 描写虚幻的音乐时, 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听觉获得的声音, 转换为用其他感觉器官可感知的具体形象, 这样使读者能够利用“通感”功能再将由其他感觉器官获得的具体形象转换成用听觉感知的声音, 从而欣赏到白妞那美妙绝伦的演唱。要把转瞬即逝, 只可意会的听觉形象, 用语言文字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实属不易, 而作者却能使我们得到满足。文章的这种美妙, 恰恰需要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

五、朗读可以陶冶美好情操, 培养高尚品德, 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在前面几项的基础上, 朗读还能最大限度地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 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这, 也正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朗读屈原的《离骚》, 会知道爱国之情的远源流长;朗读文天祥的《石灰吟》, 会知道如何保持高尚的节操;朗读李白的《赠汪伦》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朱自清的《背影》, 会知道父爱的伟大;读孟郊的《游子吟》, 会知道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会知道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会知道劳动人民的勤劳、宽厚、善良……在朗读中, 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 并随着主人公的命运或悲或喜, 或爱或恨, 学会在朗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 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模式改革研究下一篇:自主学习与教学质量